教科版初二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运动的描述》
《运动描述》物理教案
《运动描述》物理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我细心整理的《运动的描述》物理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盼望可以关心到有需要的伴侣。
《运动的描述》物理教案1一、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目标】初步熟悉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选定来推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参照物这个学问点,同学能够对物体的运动状态有正确的熟悉并会做出说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熟悉机械运动并会依据参照物的选定来推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难点】能够理解参照物的选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可能不同。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老师多媒体展现一些图片:节日燃放的烟花、草原上奔腾的骏马、布朗运动。
解释说明:无论从宏观世界还是到微观世界,宇宙无时无刻都在运动着,而如何正确描述这些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而引出今日的课程——运动的描述(板书)环节二:生成新知(一)机械运动提出问题:请同学自己举诞生活中常见的动现象。
生:从家里到学校或从学校回家都是运动,老师讲课时在讲台上或教室里的走动也是运动,假期旅游时乘坐汽车或火车都是运动……同学们说得特别好,运动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能讲讲你们是怎么来推断物体是不是运动的呢?生:假如物体从这个“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就是运动了,假如始终呆在一个地方不动就没有运动。
同学们讲得特别通俗。
你们说的“地方”就是“位置”。
天空中飞行的飞机、火箭;地面上奔驰的火车、汽车;江河海洋中航行的船只、舰艇;行走的人、流淌的水、游动的鱼、飞行的鸟等等都在运动,为什么能说它们都在运动呢?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点呢?生:说这些物体都在运动是由于它们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
老师总结:这样物体的位置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运动叫机械运动。
(板书)(二)参照物给出一个说法:大路上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而路旁的树木是静止的。
新教科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物理 2.运动的描述 课时1 教案(教学设计)
精品文档精心整理
2.运动的描述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上一节讲述的是“认识运动”,通过这一节学生知道了“什么是运动”,并且学生讨论总结后直接得出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在小学数学课中,学生学习过计算速度和路程的问题,对这些知识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从简单的运动开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逐步展开对物理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中学生对速度、路程等物理概念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对本节课还是喜欢物理又害怕难,喜欢的是以前接触过速度的计算,怕的是利用物理公式解决速度问题还是第一次,特别是数学底子薄的学生。
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强自信显得特别的重要。
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看鲜明、生动、不平常的现象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直线运动的快慢。
四、教学重点
重点:建立速度的概念和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
难点: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五、教学过程设计
1.长20m的一列火车,以36km/h 的速度匀速通过一铁桥,铁桥长980m.问这列火车过桥要用多少时间?
已知:S=980m+20m=1000m v=36Km/h=10m/s
求:t
解:t=s/v=1000m/10m/s=100s
答:这列火车过桥要用100s。
精品文档可编辑的精品文档。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1 机械运动学习目标: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掌握参照物的选择和运动状态的判断。
教学内容:介绍机械运动的概念,解释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探讨参照物的选择对运动状态判断的影响。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参照物的选择和运动状态的判断。
1.2 直线运动学习目标:掌握直线运动的类型和特点,理解速度的概念。
教学内容:介绍直线运动的类型(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解释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直线运动的特点,通过计算练习,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
第二章:测量长度和时间2.1 长度测量学习目标:掌握长度的常用测量工具和方法,提高测量精度。
教学内容:介绍尺子和卷尺的使用方法,学习测量直线和曲线长度的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长度测量工具的使用,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学习提高测量精度的方法。
2.2 时间测量学习目标:理解时间单位,学会使用停表和秒表。
教学内容:介绍时间单位(秒、分钟、小时等),学习使用停表和秒表进行时间测量的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时间测量工具的使用,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时间单位的概念。
第三章:速度和平均速度3.1 速度学习目标: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介绍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释速度的单位(米/秒、千米/小时等)。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速度的变化,通过计算练习,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3.2 平均速度学习目标: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学会计算平均速度。
教学内容:介绍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释平均速度与总路程和总时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计算练习,让学生学会计算平均速度。
第四章:力和运动4.1 力学习目标: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介绍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释力的单位(牛顿、千克力等)。
初中物理教育科学八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 运动与能量运动的描述 教学设计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一、课题:运动的描述二、课时:1课时三、课型:新课四、教材分析:《运动的描述》位于教科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位于《认识运动》之后,在第一节学习之后,进一步学习如何判断物体的动与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后面速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机械运动,对于运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对于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不清楚,只能大致的描述,概念不清晰,需要进一步学习参照物的概念,从而学会科学的描述运动。
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知道探寻物质世界的奥秘,要从研究物质的运动开始,而研究运动,要从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开始学习。
形成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重难点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参照物的选择,动与静的判断,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的运用教学难点:动与静的判断八、教学方法:生本教育、讲授法九、教学材料:多媒体、课件、书、课桌、文具盒十、教学过程:前置学习体验(引入)请同学们一起看到屏幕上这样的一个场景:假期到了,几个同学送小明乘火车回家。
火车开动了,为什么小明说:咦,怎么他们在后退呢,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
具体怎么回事,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第二章第二节运动的描述、、(小组讨论)那既然说到运动,你能想到那些运动,在物理学当中,我们是怎么来描述运动的呢?比如说,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太阳升起来了,路旁的树是静止的。
请同学们思考,这些描述中,被研究的物体是什么,是相对谁来说的,也就是标准物是什么,他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讨论交流)第一个汽车在公路上行驶。
被研究的是汽车相对于地面。
他在行驶。
第二个被淹究的是太阳。
相对于地球。
升起来了。
第三个树。
相对于地面,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我们说它是静止的。
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运动的可描述性这一基本概念;
(2)学会运动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描述;
(3)学会物体的平动和转动的描述。
2、能力目标:
(1)能够根据观察结果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够从实例中分析和总结运动的特征。
3、情感目标:
(1)养成观察和描述运动物体的习惯;
(2)体会物体运动的动感;
(3)强化对运动的研究和探究的兴趣;
(4)认识运动产生的客观规律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运动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描述;物体的平动和转动的描述。
难点:掌握运动的可描述性这一基本概念;能够根据观察结果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能够从实例中分析和总结运动的特征。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采用讲授法、研讨法、实践法和游戏法教学。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
老师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运用探究、比较、归纳、分析和总结的方法来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运动的描述的基本概念。
2、研讨法
学生运用研讨法,重点复习运动的描述,并可以通过小组研讨,练习如何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2.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3.引导学生通过绘制物理图像,将抽象的运动规律转化为直观的视觉信息,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设想活动:提供实际案例,如物体自由落体运动,让学生绘制位移-时间图像和速度-时间图像,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6.教师应适时给予反馈,针对学生的理解难点进行个别辅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设想活动:设置课后辅导时间,为学生提供答疑机会,帮助他们巩固知识点。
7.定期进行学习评价,包括课堂提问、实验报告、小测验等,以监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设想活动:设计综合性的评价任务,如让学生撰写关于物体运动的小论文,评估他们对运动规律的掌握程度。
4.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设想活动:设计“最佳赛车路线”等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运动规律,计算和比较不同路线的优劣。
5.加强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设想活动:小组合作,探讨不同运动图像的物理意义,并互相解释各自的观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3.教师强调运动描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本第二章2.运动的描述课后习题,重点巩固位移、路程、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基本概念的计算和应用。
-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注意理解题意,规范书写,认真检查,确保答案的正确性。
2.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撰写实验报告。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课题2《运动的描述》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课题2《运动的描述》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课题2《运动的描述》。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1. 物理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
2. 运动描述方法:图形法、表格法、语言描述法。
3. 运动类型的判断:直线运动、曲线运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法、表格法、语言描述法描述物体运动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判断不同类型的运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联系。
2. 教学重点:运用图形法、表格法、语言描述法描述物体运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悬挂的风铃,思考风铃的运动状态。
2. 新课导入:介绍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3. 课堂讲解:a. 讲解位移:以教室里的学生为例,说明位移的概念。
b. 讲解速度:以学生从教室走到操场的过程为例,说明速度的概念。
c. 讲解加速度:以学生从静止开始跑动的过程为例,说明加速度的概念。
4. 方法讲解:a. 图形法:以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为例,说明如何用图形表示运动状态。
b. 表格法:以表格形式展示学生从教室走到操场的过程,让学生了解表格法。
c. 语言描述法:以学生从教室走到操场的过程为例,让学生学会用语言描述运动状态。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不同类型的运动。
6. 例题讲解:分析并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加深对运动描述方法的理解。
7.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随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位移:概念、物理意义、表示方法。
2. 速度:概念、物理意义、表示方法。
3. 加速度:概念、物理意义、表示方法。
4. 运动描述方法:图形法、表格法、语言描述法。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运动类型,并说明理由。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一.运动的分类
按物体运动的路线的形状分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二.参照物:
1.定义: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另外的物体。
2.说明:①选取原则是任意的,但是应与研究问题方便为主。
②研究地面上的物体运动时,通常选取地面或固定的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③不能以研究物体本身为参照物
④同一问题,往往选择同一参照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知道探寻物质世界的奥秘,要从研究物质的运动开始,而研究运动,要从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开始学习,形成学习对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
用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
用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具
多媒体
教法
讲授法
板书设计
课题
第二章运知识与技能
1.会根据物体运动路线把运动进行分类
2.知道描写运动必须要有参照物,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参照物
3.能用事例解释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情况和书中的图片,来认识机械运动及其分类。通过讨论交流知道选定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的方法。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内容: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它的运动情况如何,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物体运动状态描述的基本概念。运动状态是指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方面的变化。这些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描述物体在不同情况下的运动特点。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以自行车为例,分析其在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中的运动状态描述,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突破方法:通过具体案例(如抛物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等)讲解运动方程的推导和运用,让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公式。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运动的描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情况?”(如公交车加速、减速)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物体运动状态的奥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速度与速率的区别、加速度的理解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物体运动状态描述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观察小车在不同斜面上的运动状态,演示加速度的变化。
-突破方法:结合实际例子(如汽车加速、减速)讲解加速度的含义,通过图像展示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
(3)参照物的选择与应用:学生难以把握参照物的选择对物体运动状态描述的影响,容易产生混淆。
-突破方法:通过实际情境设定,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参照物下的运动感受,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参照物。
(4)运动方程的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可能难以将运动方程应用于物体运动状态的描述。
2.2 运动的描述 教案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2.2 运动的描述教案教科版物理八年级
上册
【教学目标】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理解速度的含义,会计算速度。
4、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了;
5、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6、通过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学习比值定义法。
7、认识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参照物的概念、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及速度的概念、公式
【教学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会选择适当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
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运动的描述》是学生认识机械运动的开始,也是力学的基础知识。
它深深影响运动、运动和力、机械能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理解本节的内容对后面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机械运动的引出,科学地描述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体现了科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
教材从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实例,形成机械运动的概念,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理性认识自然现象,科学抽象事物本质的能力。
本节内容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重点:参照物概念、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难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三、教学策略机械运动的现象很普遍,学生也非常熟悉,要充分利用实例(图片或录像),在课堂中进行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变化的运动,认识运动的普遍性。
参照物在机械运动中起到“标准”作用,通过课本内容学习使学生体验类似的场景,使学生体验到:对于同一个物体,由于参照物的选择不同得到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从而进一步认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身边实例通过分析思考,理解运动物体的共同特点(即它们位置的改变),掌握机械运动的概念,通过学生简单的实验及对实验的分析,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进而理解参照物的概念,并能根据指定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会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参照物,获得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导入二、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如图,一辆汽车正在向前行驶,思考如下问题:1.认为小男孩是运动的,对否?2.认为小男孩是静止的,对否?3.在物阅读教材17页,思考以上问题物理学中,运动怎样定义?新知讲解一、机械运动1. 学生看书后讨论师生达成共识:(1)以树为标准来判断:树和男孩的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树认为男孩是运动的。
(2)以女孩为标准来判断:她和男孩的位置随时间不发生变化,女认为男孩是静止的。
(3)把树和小女孩都叫做参照物2.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和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3.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随时间发生了变化,就是这个物体发生了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二、判断运动的方法:以下图为例判断火车中的男孩是运动还是静止1、确定研究对象2、观察研究对象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改变了是运动了,没有改变是静止的课堂练习:1.飞行员在描述飞机俯冲时说:“大地迎面扑来”,这是以参照物。
说月亮躲进云层,是以为参照物。
漂流时船相对水2.坐在逆水行驶的船中的乘客,我们说他是静止的,所选择的参照物是()A. 河岸上的树B. 船舱C. 迎面驶来的船D. 河水3.甲、乙两辆汽车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行驶,甲车中乘客观察乙车,发现乙车向正东方向行驶。
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判断错误的是:()A. 甲乙两车都向东行驶B. 甲乙两车都向西行驶C. 甲车向西行驶,乙车向东行驶D. 甲车向东行驶,乙车向西行驶三、相对运动1.以一战法国飞行员手抓子弹为例,讲解实现的条件是二者同速度。
2看视频:我国空中加油机展示,加深理解。
四、深度思考根据楼房和小船的旗帜的方向来判断小船的运动状态有几种可能?提示:小船能否静止?能否向右运动?能否向左运动?运动的物体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
通常情况下,选择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略去不提。
[提出问题]将课本放在课桌上,再将文具盒放在课本上,用手慢慢拉动课本,观察并思考:1.如果以课桌为参照物,文具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2.如果以课本为参照物,文具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指导学生观察分析]。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教案】2.2 运动的描述
第2节运动的描述第1课时参照物动与静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能描述运动的相对性,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的状态可能不同。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本课时将带领学生认识机械运动,同时也是力学的基础知识,它深深影响运动、运动和力、机械能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理解本课时的内容对后面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运动是普遍的现象,学生有一定的认识,但如何科学地描述运动,学生还未接触到。
可以说学生对运动的认知是肤浅的,表面化的,缺乏理性认识。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多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总结的过程,完成理性认识的升华。
教学目标1.知道描写运动必须要有参照物,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参照物。
能用事例解释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通过交流知道选定参照物来确定物体运动的方法。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通过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重点难点重点:选取恰当的参照物。
难点: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续表续表板书设计第2节运动的描述第1课时参照物动与静教学反思第2课时速度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通过不同的方式比较运动的快慢,从而引入速度这个概念。
让学生知道如何用速度去描述运动。
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了,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知道速度这个概念,但是没有上升到理论,在本课时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到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自然的引入速度这个新物理量。
教学目标1.知道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公式,能用速度进行简单的运算。
2.通过对物体运动快慢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课题2《运动的描述》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课题2《运动的描述》教案我设计的这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运动的描述方法,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 让学生掌握用速度和时间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运动的描述方法。
难点: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掌握用速度和时间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小车,计时器。
学具:笔记本,笔。
活动过程:一、导入(5分钟)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实践活动来导入本节课。
我会让学生站在教室里,闭上眼睛,然后我会移动一下位置,让学生猜测我移动了多远,用了多少时间。
这样可以让 students feel the concept of motion and stillness.二、新课导入(10分钟)我会通过地球仪来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然后我会引入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并解释用速度和时间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三、实践活动(10分钟)我会让学生分组,每组有一辆小车和计时器。
我会让学生用计时器测量小车在不同速度下行驶相同距离所需的时间,并记录下来。
然后我会让学生用速度和时间来描述小车的运动。
活动重难点:重点: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运动的描述方法。
难点: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掌握用速度和时间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并能用速度和时间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但是,有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操作不够准确,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践操作的训练。
我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运动和静止现象,来加深对运动和静止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活动的设计: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站在教室里,闭上眼睛,然后我移动一下位置,让学生猜测我移动了多远,用了多少时间。
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优秀教学案例
5.重视学生反思与总结: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使他们在反思中成长。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方向。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展示各种运动场景,如运动员跑步、自行车骑行、汽车行驶等,让学生在直观的情景中感受运动的多样性。
2.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如上学路上的行走、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物理运动现象。
3.通过设计有趣的物理实验,如小车从斜面滑下、弹簧振子的振动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4.通过对物理运动规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规律性和秩序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达到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手段,全面评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如播放一段运动员百米冲刺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运动员在起点静止,发令枪响后却能快速奔跑?他们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
2.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速度、路程等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讲授新知
3.鼓励学生在作业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培养他学生的错误和不足,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
(新)教科版物理八上《2.运动的描述》公开课(教案)
2.运动的描述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描写运动必须要有参照物、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取适宜的参照物。
2.能用事例解释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物理学家是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的。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知道选定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知道探寻物质世界的奥秘,要从研究物质的运动开始,而研究运动,要从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开始学习。
形成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会根据具体情况选取适宜的参照物。
2.通过选取不同的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3.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常见的两种方法。
4.知道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单位,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教学难点1. 通过选取不同的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2. 知道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单位,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一书中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m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飞行员以为是一只小昆虫,便一把把它抓了过来。
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竟是一颗子弹。
这名法国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什么情况下我们也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学习完本节的知识后,相信你的这些疑惑就会得到解答。
教学活动本节分为三个教学板块:〔1〕参照物;〔2〕动与静;〔3〕快与慢。
一、参照物组织学生看课本P23,讨论:小明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火车中的小明,小明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火车、火车旁的三位同学和小明都在做机械运动。
但是小明所说的同学们都在后退的说法都有道理。
因为他们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小明看到火车旁的三位同学在后退,是以什么为标准的?答:以车厢为标准,火车旁的三位同学相对于车厢的位置的发生了改变,所以说三位同学是运动的。
物理教科版八年级运动的描述(教案)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根据物体运动路线把运动进行分类。
知道描写运动必须要有参照物,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参照物。
能用事例解释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情况和教科书中的图片,来认识机械运动及其分类。
通过讨论交流知道选定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知道探寻物质世界的奥秘,要从研究物质的运动开始,而研究运动,要从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开始学习。
形成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重点与难点用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是这一节的重点与难点。
三、教学设计及实施〔一〕情景创设、提出问题播放歌曲红星照我去战斗的MTV,并将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定格在画面中。
设疑:“小小竹排江中游〞我们是看见过的,那“巍巍青山〞怎么会两岸走呢此问题不用学生答复,只用此引入课题。
〔1〕运动的分类教师讲解:我们日常所见到的物体运动大都是机械运动,运动的特点都是物体位置随时间不断的发生改变,从一处到另一处,并经过一定的路线。
请同学看课本23页图2-2-5,a、b 两幅图中运动路线有什么区别学生:答复。
总结:根据运动路线的情况,可把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参照物复习:什么是机械运动学生答复: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教师讲解:根据机械运动的定义,物理学上首先用物体位置的变化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播放列车开动的视频。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答复:看到一列火车在动,实际上不是这列火车在动,是另一列火车开动了。
提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学生讨论交流,答复。
设疑:怎样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此题不用学生答复。
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做课本24页的实验探究:动与静。
并答复实验中所提的问题。
总结: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首先要选一个标准物,这个标准物叫做参照物。
提问:在视频中对于火车,人眼产生错觉的原因是什么提问:歌词中所唱的“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是怎么回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运动的描述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 知识与技能
会根据物体运动路线把运动进行分类。
知道描写运动必须要有参照物、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参照物。
能用事例解释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情况和教科书中的图片,来认识机械运动及其分类。
通过
交流知道选定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知道探寻物质世界的奥秘,要从研究物质的运动开始,而研究运动,要从最
简单的机械运动开始学习。
形成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用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教学器材:
多媒体网络教室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宏观世界物质的运动:机械运动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二)新课讲授
1.导入:
学生通过本节2-2-1、2看图学习,知道了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同时也认识到物质世界的运动形形色色。
科学家是怎样描述运动的呢?
物理学上,用物体位置的变化来描写物体的运动。
一、参照物
1、问题:小朋友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们面前驶过,小朋友说乘客是运动的,而车上的司机却说乘客是静止的?
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
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
2、学生自己举例描述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
3、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考问题:
(1) 选取课桌作标准,橡皮擦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橡皮擦和课本都是运动的)
(2)选取课本作标准,橡皮擦、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橡皮擦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
(3) 选取橡皮擦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课本是静止的)
讨论:描述物体的是运动和静止,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关。
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
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
由以上讨论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为了方便,我们常用地面作参照物。
4、让学生回答前面所提出的问题:
(1)小朋友说乘客是运动的,通常是以路面或路边不动的建筑物为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汽车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所以小朋友就觉得汽车在运动;
(2) 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是以汽车为参照物,乘客相对于汽车,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觉得乘客不动。
组织学生看课本P23,讨论:小明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火车中的小明,小明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火车、火车旁的三位同学和小明都在做机械运动。
但是小明和火车旁男孩所说的静止或是运动的说法都有道理。
因为他们在研究火车旁的同学和小明的运动情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小明看到火车旁的三位同学在后退,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以车厢为标准,火车旁的三位同学相对于车厢的位置的发生了改变,所以说三位同学是运动的。
!!问:男孩看到火车运动了,他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男孩以路面或车站为标准,火车相对于路面有位置的改变。
所以他说火车是运动的。
课堂练习:
1、位于市中心的商业大楼建有观光电梯,乘客在随电梯竖直上升的过程中,
可以欣赏到楼外美丽的城市景色。
分析这一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
A、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B、以电梯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电梯是静止的
D、以乘客为参照物,地面是静止的
2、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第1句以岸为参照物;第2句以自己(竹排)为参照物。
3、我国诗人曾写下这样一首诗:“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
这里“看山恰似走来迎”选择的参照物是_船_,而“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则是选择_山__为参照物。
4、跳伞表演时,甲、乙两个跳伞员手拉手从飞机上一起跳下,在下降时,如果以飞机为参照物,他们是(运动)的;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运动员是(运动)的;以乙运动员为参照物,甲运动员是(静止)的。
5、坐在汽车里的乘客、司机和路旁的学生有如图的对话,以下分析正确的
是( C )
A、学生认为汽车前进得快,是以汽车为参照物队
B、不论选择什么为参照物,乘客都是不动的
C、司机说乘客没有动,是以汽车为参照物
D、画面中的人物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的
6、一人骑车由东向西行驶,这时有辆汽车从他后面向西疾驶而过,若以这辆汽车作为参照物,此人(A)
A、向东运动
B、向西运动
C、不运动
D、运动方向无法判断
7、两辆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若在某段时间内它们的距离保持不变,则在这段时间内,若以__其中一辆汽车__为参照物,这两辆汽车是静止的;若以__地面__为参照物,它们都是运动的。
8、在平直轨道上行驶的一列火车中,放在车厢小桌上的苹果相对哪个物体是运动的?C
A.这列火车的机车
B.关着的车门
C.在旁边走过的列车员
D.坐在车厢椅子上的乘客
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学生看书2-2-5a、b、c、d图,要求学生用相对静止的道理予以解释。
教师指出: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举例说明当所选的参照物不同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不相同。
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三、小结
(一)、参照物:
1、定义: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
2、参照物选取是任意的,具体选择应根据需要和方便来确定。
3、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把地面和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
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略去不提。
(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就是说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四、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