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5篇
关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的读书笔记(通用5篇)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的读书笔记关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的读书笔记(通用5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的读书笔记(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的读书笔记1在读完肖川先生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后,着实给了我不少感受和启发。
从肖川先生的书中我深刻的理解了“教育是百年大计,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教育是社会的核心”,“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
那么作为教育者,我们身上的担子是重之又重。
肖川先生说:“良好的教育一定能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
”可见良好的教育在一个人成长中是多么的重要。
那么如何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教育呢?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我觉得作为教师对学生付出无私的爱是必要的。
让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轻松自在的学习,并从老师的身上学会为别人付出爱,我们要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尊重每个孩子,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应该摆出“居高临下”“师道尊严”之态,而要牢固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不同气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他们相应的位置,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每个孩子的情况都是不同的,千差万别。
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我们不能“一视同仁”,要针对不同的孩子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正所谓要因材施教。
尤其对班里的后进生,我们更要积极地关注他们,了解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教育他们。
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孩子的成绩,还要关注孩子的成长。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容许孩子犯错,在不断地改正错误中进步。
我们要学会宽容,肖川先生说:“在教育中,宽容比惩罚更具力量,它对于造就健康人格,培植宽容、真诚、信任与正直的品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价值。
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通用8篇)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篇1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打开了那本棕色封面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几拜读后轻轻阖上。
然而我的心却不能随书页的合拢而平静,我的脑海中仿佛是一片宽阔的海洋,肖川作者在平静的海面上投入一块石头,击起了层层涟漪,向外扩展久久不能平息。
而紧紧抓住我的是那一句朴素而却又有粘合力的话语:“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和乐观的期待上。
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
”这是一本写给“教育者”的书。
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
他道出了教育成功的前提,也点明了许多人失败的根源。
它像一盏明灯,为我的教育导航。
这本书谈的内容很丰富,“用思想提升品质”“教育的意蕴”“审视教育目标”“完美的教学”“教师的学习与成长”“教育期待”教育教学生活方面作者均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一、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或政治、法律的传授和输。
他提出“要尊重儿童需要,崇尚自然,创设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
“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一种社会机构,它服务于三大目的;对学生监护、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水平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诸如兴趣、态度、价值的其他那称之为学习的行为等)教育是对人的成长提供服务和帮助:学校绝不可能是军营、监狱、医院,应成为人民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处所。
在人的童年和少年时,应该展示出生命的灿烂,跃动,纯真与生机勃勃”。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日常生活话的”不应当拘泥于规则和机械憧憬式死板运做的体制。
而应当促进不用语言、不用教诲,而凭本身的气息和意义起到教育作用的日常生活方式自发的出现在学校里。
然而这一点似乎没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
我们的教育似乎更关注儿童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规章制度的依从态度,而他们本该养成的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则掩盖在教育的这种社会职能之后,被有意天意忽略了。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心得(5篇)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心得(5篇)《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写就的一本教育随笔,作者融哲学的深邃、宗教的情怀和散文的韵致于一炉,力图在理论的面包上涂上诗性的奶酪。
面对新课程日趋深入的今天,肖川教授比绝大多数人都思考得深,思考得早,无论是《教育给了我们什么》还是《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或者是《完美的教学》等,都渗透着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的思想和理念。
娓娓言说,处处透露出理趣、情趣和文趣的魅力,阅读此书,提升了我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柔情,也引发我们对教育智慧的深度思考。
读书,提升思想的灵丹妙药肖川教授说: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写就的一本教育随笔,作者融哲学的深邃、宗教的情怀和散文的韵致于一炉,力图在理论的面包上涂上诗性的奶酪。
面对新课程日趋深入的今天,肖川教授比绝大多数人都思考得深,思考得早,无论是《教育给了我们什么》还是《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或者是《完美的教学》等,都渗透着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的思想和理念。
娓娓言说,处处透露出理趣、情趣和文趣的魅力,阅读此书,提升了我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柔情,也引发我们对教育智慧的深度思考。
读书,提升思想的灵丹妙药肖川教授说》中多次提到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
他认为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等的传授和灌输。
俄国人洛扎诺夫曾经说过:理想的东西应当尽可能地保持个性,因为这是人及其创造中最可珍贵的东西。
然而。
剖析我们当今的教育,似乎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规章制度的依从态度,而他们本该养成的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却有意无意地被忽略了。
学习《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心得4篇
学习《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心得(4篇)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写就的一本教育随笔,作者融哲学的深邃、宗教的情怀和散文的韵致于一炉,“力图在理论的面包上涂上诗性的奶酪”。
面对新课程日趋深入的今天,肖川教授比绝大多数人都思考得深,思考得早,无论是《教育给了我们什么》还是《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或者是《完美的教学》等,都渗透着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的思想和理念。
娓娓言说,处处透露出理趣、情趣和文趣的魅力,阅读此书,提升了我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柔情,也引发我们对教育智慧的深度思考。
现在的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教学内容的飞速翻新,教学方法的日益进步,教学手段的逐步现代化都向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业务水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课程功能的转变要求教师从“教会知识”到“教会学习”,要求教师必须从“教书匠”转为“教育家”,成为学生学习的顾问、交换意见的对象、帮助学生发现矛盾焦点的人。
为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思想文化修养,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专业化能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养,成为专业发展型教师。
一个创新专业型的教师,必须要有广阔的知识视野,认清形势,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与书为伴,与书对话,与书同行,使读书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特有的生存习惯。
首先要注重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思想和依据,有怎样的教育理念,就有怎样的教育实践,教育理念决定了教师教育工作的方向。
深刻领会教育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在教学中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重视学生基本观念、思维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形成;注重学生需要、学习兴趣的培养,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和人格的全面发展。
其次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专业知识是中小学优秀教师从事高质量教育活动的基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量的剧增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现有的专业知识;同时学科交叉相互渗透、基础教育学科综合发展的态势,又要求教师们要不断地拓宽知识渠道,加快信息获取速度,以形成较好的认知结构。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的读后感(精选5篇)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的读后感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的读后感(精选5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的读后感(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的读后感1“写作是一种告别自我的方式,过去的感受与思考凝聚在文字里,那是往昔的剪影。
洗去昨日的风霜,带着不变的理想,准备着迎接明天,于是又再一次出发,只有目标,没有终点。
”静静地读完了肖川博士《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的最后一段诗一样的语言,轻轻的将书合上,凝视着那淡雅素洁的封面,我仍然爱不释手。
“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着”、“真诚的言说”,那一个个直抵内心的话题、论述,令我读后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受,把我引入了作者那鲜活、灵动,洋溢着浓浓的人间情怀的教育学的世界,原来教育竟然可以这样的富有诗意!用肖川博士自己的话说:这本书是作者“基于个人经验,用心血、用生命、用道义和良知写成的,是十多年来集腋成裘的产物。
”的确,透过那亲切自然、热情中肯且又散发理性和诗意的文字,使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他对于教育、人生与社会独到而细腻的洞察与体会。
首先,阅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使我对“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与我校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书中写道:《学记》有云:‘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由于这种文化逻辑,教育只不过是师之恩惠、师之恩荫,学生只有对教师膜拜、景仰的分,根本不可能奢望教师为其服务。
今天,人们提出了名曰‘教育消费’的概念。
显然,消费者就是那些有教育需求的民众。
“作者认为,教育成为第三产业的一员,并非教育尊严的失落,而不过是培养、造就能够”建国君民“的”君子“、”士大夫“、”接班人“的教育真正成为”使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的教育。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5篇)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1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中,全力宣传他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对教育世界中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阐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
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9年或12年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的应付、机械的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就难免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很难想象,在他(她)的一生中,能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能够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
”对比周围的学校教育,包括我自己的读书生涯及之后做了教师的教学工作,学生大多处于被动的,应付的状态,个别甚至真的是“折腾”中学习的,只有极少数是我要学,我会学,我乐学的。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应该成为每个教师追求的一个目标。
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把一个智商优秀,学习品质良好,家庭背景好的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的,和谐发展的人,这也许并不困难;而要把一个智商一般,家庭背景一般,学习品质差的学生培养成一个乐观的`,文明的,好学上进,学业优秀的合格毕业生,就很不容易。
也正因为不容易,才更显示出我们呢的工作的难能可贵。
教育是一个人文的世界,书中提到,“良好的教育更多的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防范与责罚。
”我认为两者直接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前者的教育目标更长远,看中的是学生今后成长的道路;后者也许只看到眼前利益,只为了学生的成绩好一点,这样只求眼前分数的教学是永远也不会是最有效的教学,学的的教育学者都指出教育的真谛在于爱,教育的目标在于人的发展。
真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太佩服肖川博士,竟然能用这么难精炼又雅致的文字让我领略了教育的内涵,让人品味,遐思。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有感4篇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有感4篇【篇一】其实很早就听说过肖川,但初读他的作品时,我却不以为然。
也许是受学科本位的影响,觉得他的文章虽然外表华丽,但内在明显过于空洞。
书中除了批判现实、宣扬理想,似乎在行动上究竟怎样落实和解决并没有明确的阐述。
甚至很多方面脱离了一线教师的工作现实,给老师提出了过高的要求,明显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嘛……这种仅限于乌托邦式的说教,对于像我这样急需具体操作方法指导的职初教师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虽然肖川的作品不甚喜欢,但为了读后感,无奈之下最近又不得不再次打开了这本书。
然而此次当我静下心来,一篇篇、一段段、一行行细细品读后,却发现自己的想法一点点在改变。
原本的抵触情绪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将肖川的书作为推荐读本了。
他的书仿佛一坛美酒,只有细细品尝,才能与其融为一体,辨出其中韵味。
肖川的书,让我明白了理想与信念的重要性。
我想基本每一个走出校园,踏上教师岗位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当自己的角色发生转换时,才会理解为什么当年自己的老师总是怨声载道,因为,确实,孩子们很难教。
因此曾有一段时间,我认为所谓的“理想”、“信念”无非是一些大道理,自己只要把学生教会了,成绩上去了,那么我也就尽到职责了。
然而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为什么要高扬教育的信念与理想:因为它是与人生的理想相联系的。
一个人如果只将脑袋埋在饭碗里,又怎么能看见远方哪些飘逝的云朵呢?正如艺术家瞩目的是美,经济学家瞩目的是利润,教育学家瞩目的当是人的成长;他必须回答理想的人的形象,以及如何有效的促进人的成长。
肖川的书,让我改变了学习的方式与心态。
最近听到很多老师在抱怨,巨一的孩子太浮躁,无法静下心来学习。
其实反思自己,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如要改变孩子,是否要身先力行,先从自己做起呢?就拿我自己来说,也许是受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我的阅读习惯是“速食型”的,常常是“缺什么,补什么”,这种带有功利性的阅读方式虽然能给我带来极大的效益,却常常是囫囵吞枣,无法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的读后感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的读后感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的读后感篇102月19日星期六上午01:25在班主任的推荐下,我在寒假阅读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
这本书是肖川博士历尽10年心血铸就的一本极具价值的教育随笔。
书中收录的60多篇__,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在对这篇__仔细品味之后,深深地感受到了全文洋溢着一种对美的向往和追逐。
肖老师以和蔼的语言、谦和的态度和似火的激情启发我拓宽视野,积极思考:如何让孩子成为一个具有理性精神、良好教养且人格独立的人。
__中妙趣横生、妙语连珠,巧妙地帮助教师激活教育的智慧和生成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充满着人生的终极关怀,让我在读完__后耳目一新肖川老师在__中大量的运用了感性的材料与事实,说明了"生命教育"的方向与方法,为我们清晰地诠释了当前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困惑,并不断地用他风趣、幽默的语言,阐述出生活中的一个个哲理:使整个课堂充满了关注的气息,让生命的活力奔腾汹涌,让智慧的火花激情绽放——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追求;贴近生命的需要,揭示生命的真相,引领成长的方向,探寻生命的意义,成全生命的价值——这是课程目标的追求;尊崇生命的在场,点化生命、润泽生命,你脸上的微笑有多少,孩子心中的阳光就有多少——这才是教育,生命的教育。
老子有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弱之能胜,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
"水,天生丽质,柔弱多情,可以成江海而波涛滚滚,可以轻浮绿叶,涓滴石穿。
肖川老师的文字正如这水,甘美而清澈!没有这水浇灌的土地,何以绿草丛生;没有这水滋润的心灵,谈何清纯无暇。
感动如水,普通而又伟大,平凡却又崇高。
我们未必是能够书写轰轰烈烈事迹的感动之人,但我们却可以把这份感动赋之于教育的每一个角落。
读到文中的许多句子,同样激起了我的共鸣。
在这些字里行间中,思想的开放性、彻底性也愈发清澈、敞亮。
肖川老师大胆地揭示了当今教育的弊端——就如肖川老师自己所说的那样:"只有严肃地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阴暗与丑陋的现象进行无情的揭露、批判、抨击和否定,才能更好地凸现正义与良知的可贵,也才能对美好的事物、崇高的价值最终有所肯定。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笔记(精选五篇)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笔记(精选五篇)第一篇:《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笔记阅读完肖川教授撰写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后,使我对“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书中写到:“《学记》有云:‘能为师然后能为才,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由于这种文化逻辑,教育只不过是师之恩惠、师之恩荫,学生只有对教师崇拜,敬仰的份,根本不可能奢望教师为其服务。
今天,人们提出了名曰“教育消费”的概念。
显然,消费者就是那些有教育需求的民众。
作者认为,教育成为第三产业的一员,并非教育尊严的失落,而不过是培养、造就能够“建国君民”的“君子”“士大夫”“接班人”的教育真正成为“使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的教育。
因此,我认识到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应该摆出“居高临下” “师道尊严”之态,而要牢固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不同气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他们相应的位置,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捧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没有“误尽苍生”的负罪感,没有“走进死胡同”的沉重感,也没有被驳得一无是处无所适从的惶惑。
肖川博士是一个可敬的建设者,而不只是一个睿智的批评家。
游历他教育思想的家园,在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同时,常能得到“原来可以这样做”的启迪。
凭着对国内外教育的广泛研究,凭着对教育使命的深刻认识,凭着对教育规律的准确把握,肖川博士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教育的美好蓝图:从这里,我们可以读到对教育传统的尊重和扬弃,可以读到对教育现状的剖析和反思,可以读到对域外教育的研究和借鉴。
因为这是从教育现实的土壤上开出的理想之花,读她的感觉才能这样的亲切。
在肖川博士的教育辞典里,没有强制只有引导,没有说教只有熏陶,没有抱怨只有欣赏,这本书使我体会到在教育上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教育。
书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精神萎靡,麻木不仁,得过且过,心如死灰,这都是教育的大敌,而情感充沛,精神饱满,潜心投入,心无旁骛,信心十足,追求卓越,则是学生获得更充分发展的心理基础和人格品质。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五篇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五篇《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五篇【篇一】其实很早就听说过肖川,但初读他的作品时,我却不以为然。
也许是受学科本位的影响,觉得他的文章虽然外表华丽,但内在明显过于空洞。
书中除了批判现实、宣扬理想,似乎在行动上究竟怎样落实和解决并没有明确的阐述。
甚至很多方面脱离了一线教师的工作现实,给老师提出了过高的要求,明显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嘛……这种仅限于乌托邦式的说教,对于像我这样急需具体操作方法指导的职初教师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虽然肖川的作品不甚喜欢,但为了读后感,无奈之下最近又不得不再次打开了这本书。
然而此次当我静下心来,一篇篇、一段段、一行行细细品读后,却发现自己的想法一点点在改变。
原本的抵触情绪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将肖川的书作为推荐读本了。
他的书仿佛一坛美酒,只有细细品尝,才能与其融为一体,辨出其中韵味。
肖川的书,让我明白了理想与信念的重要性。
我想基本每一个走出校园,踏上教师岗位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当自己的角色发生转换时,才会理解为什么当年自己的老师总是怨声载道,因为,确实,孩子们很难教。
因此曾有一段时间,我认为所谓的“理想”、“信念”无非是一些大道理,自己只要把学生教会了,成绩上去了,那么我也就尽到职责了。
然而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为什么要高扬教育的信念与理想:因为它是与人生的理想相联系的。
一个人如果只将脑袋埋在饭碗里,又怎么能看见远方哪些飘逝的云朵呢?正如艺术家瞩目的是美,经济学家瞩目的是利润,教育学家瞩目的当是人的成长;他必须回答理想的人的形象,以及如何有效的促进人的成长。
肖川的书,让我改变了学习的方式与心态。
最近听到很多老师在抱怨,巨一的孩子太浮躁,无法静下心来学习。
其实反思自己,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如要改变孩子,是否要身先力行,先从自己做起呢?就拿我自己来说,也许是受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我的阅读习惯是“速食型”的,常常是“缺什么,补什么”,这种带有功利性的阅读方式虽然能给我带来极大的效益,却常常是囫囵吞枣,无法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从教十五年,已经渐渐习惯了教师的各种工作,上课、备课、改作业,一天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渐渐的,看书的时间也少了。
最近总在想,现在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老师,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但是怎么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他们,走进它们,让他们在学校里学到更多的知识。
我想我该看看书,在书中寻找一下答案了。
现在有幸拜读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捧起这本书自己感受到,仿佛在倾听名师的教诲,获取得智慧的真经,细细品味,体会颇多。
我体会到了教育的意蕴。
肖川先生提到教育即解放,他也提到,教育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
我们应该把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带入自己教育的范畴内,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镜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永远都充满希望和自信。
我体会到了什么才是良好的教育。
书中说道: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一本令自己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自己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那么他(她)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颗没有被黑夜与习惯所摧毁的童心在跳动。
读了这样的充满理想与激情的文字,谁又会无动于衷呢?我体会到了爱对于教育之重要。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家长和老师都是爱学生的。
但完整的爱、健康的爱,应包括五个方面:了解、尊重、关怀、给予、责任。
这五者是一个整体。
倘若缺乏了解,爱就是盲目的;倘若缺乏足够的尊重,爱就会变为支配与控制;倘若缺乏关怀和给予,爱就是空洞和苍白的;倘若缺乏责任,爱就是轻薄的。
教育的道路上,真的有太多的学问需要去学习,去研究。
孩子们也需要我们不断的去了解,去倾听,去真正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教育,去给其所需。
读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5篇
读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5篇【篇一】《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写就的一本教育随笔,作者融哲学的深邃、宗教的情怀和散文的韵致于一炉,“力图在理论的面包上涂上诗性的奶酪”。
面对新课程日趋深入的今天,肖川教授比绝大多数人都思考得深,思考得早,无论是《教育给了我们什么》还是《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或者是《完美的教学》等,都渗透着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的思想和理念。
娓娓言说,处处透露出理趣、情趣和文趣的魅力,阅读此书,提升了我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柔情,也引发我们对教育智慧的深度思考。
读书,提升思想的灵丹妙药肖川教授说:“要与经典为友。
”“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渲染与皈依。
”只有丰厚的学识和彻底的理性才能赋予人一种大气。
这种大气,作为教师是非常需要的,因为只有大气,才能真诚地鼓励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去拓展已经变得十分逼仄的心灵空间和精神世界。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都会益人心智、沁人性情、优化气滋养人生的价值。
我们要与经典为友,让学习成为我们教师生活的一部分。
读书学习,是一剂灵丹妙药。
它不仅会让我们在浮躁的社会氛围中获得一种“定力”,而且也能填补我们日益贫乏的心灵。
我们应该将读书融入自己的生活,要成为一个永不满足的学习者。
当我们的阅读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的思维火花就会闪现,我们的精神世界就会丰腴,就能用思想来武装我们的行为,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用思想去陶冶学生的心灵,用思想去滋养后中的人格。
读书吧!这样,我们就可以坚定我们的教育理想,就会紧跟时代的脚步,就会看到黎明的曙光。
自由,个性发展的最佳途径肖川教授说:“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
”“不要把教育变成一把雕刻刀,按照某种意志把人塑造成为‘标准件’和‘工艺品’”。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范文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范文《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范文1肖川在教师的“六个学会”中提出: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需要做到“六个学会”,“学会等待”是其中之一。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可见一个人成长是要通过很长时间的学习、思考与不断地纠错中慢慢的累积起来的,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回想我们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不同的特点,他们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学习差、有的纪律差,坏毛病一大堆、有的学习纪律双差,作为老师的我们想让每一个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内都那么的优秀,那是不可能的。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要学会等待。
学会了等待,我们就能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用平和、冷静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学生。
我们用心去教育、引导、帮助每一个学生,不断地指给他们正确的方向,引着他们一步一步的向前走,在这期间我们允许他们有差距,允许他们反复犯错,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去慢慢改变。
善于等待的老师,永远不对学生说“你不行”,对学生永远充满信心,热情、亲切的对待学生,理解、尊重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最终都是优秀的;善于等待的老师,他们的课堂一定是轻松、愉悦的,是幸福的。
学生幸福,老师也幸福,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范文2近来读了肖川博士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被他的深刻的思想、细腻的笔触和感性的铺陈所深深吸引。
该书犹如“理论的面包上涂抹上诗性的奶酪”。
此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理论上的解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从而得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与文趣,既有助于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教师们确立对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帮助教师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对生活的热爱。
其中“教育就是服务”这是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
短短六个字其实就在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为学生服务,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5篇【篇一】《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写就的一本教育随笔,作者融哲学的深邃、宗教的情怀和散文的韵致于一炉,“力图在理论的面包上涂上诗性的奶酪”。
面对新课程日趋深入的今天,肖川教授比绝大多数人都思考得深,思考得早,无论是《教育给了我们什么》还是《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或者是《完美的教学》等,都渗透着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的思想和理念。
娓娓言说,处处透露出理趣、情趣和文趣的魅力,阅读此书,提升了我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柔情,也引发我们对教育智慧的深度思考。
读书,提升思想的灵丹妙药肖川教授说:“要与经典为友。
”“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渲染与皈依。
”只有丰厚的学识和彻底的理性才能赋予人一种大气。
这种大气,作为教师是非常需要的,因为只有大气,才能真诚地鼓励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去拓展已经变得十分逼仄的心灵空间和精神世界。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都会益人心智、沁人性情、优化气滋养人生的价值。
我们要与经典为友,让学习成为我们教师生活的一部分。
读书学习,是一剂灵丹妙药。
它不仅会让我们在浮躁的社会氛围中获得一种“定力”,而且也能填补我们日益贫乏的心灵。
我们应该将读书融入自己的生活,要成为一个永不满足的学习者。
当我们的阅读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的思维火花就会闪现,我们的精神世界就会丰腴,就能用思想来武装我们的行为,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用思想去陶冶学生的心灵,用思想去滋养后中的人格。
读书吧!这样,我们就可以坚定我们的教育理想,就会紧跟时代的脚步,就会看到黎明的曙光。
自由,个性发展的最佳途径肖川教授说:“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
”“不要把教育变成一把雕刻刀,按照某种意志把人塑造成为‘标准件’和‘工艺品’”。
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多次提到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
他认为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等的传授和灌输。
俄国人洛扎诺夫曾经说过:“理想的东西应当尽可能地保持个性,因为这是人及其创造中最可珍贵的东西。
”然而。
剖析我们当今的教育,似乎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规章制度的依从态度,而他们本该养成的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却有意无意地被忽略了。
我们的教育过早过多地给予孩子们约束,不准干这,不准干那,课堂上只有举手才能站起来发言;为了避免作业出现错误,任何人不许做题,老师讲了后才做;不喜欢音乐,却硬是被家长拉去学乐器;不喜欢美术,却硬是让家长按者在宣纸上泼洒笔墨;明明孩子喜欢摆弄些科技制作什么的,却认为那是在浪费时间……熟不知,人的发展需要足够自主的空间,这样更宜于个性的自由的发展。
人人都企盼被欣赏,而不想被雕塑,被拿捏,被打压。
“不听话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我们中国的教育被人称为“听话的教育”,我们培养了许多天才与神童,许多专家与学者,在他们身上却很难找到真情的流露,个性的释放。
学生们没有了自己的主张,习惯于人云亦云了,随波逐流成了一种大趋势。
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吗?由此看来,人必须成为自己的解放者,并在伦理意义上成为自己的创造者。
我们能做到的就是要使学校变得有吸引力,成为人们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处所,还学生真正的自由,让他们每个人都个性张扬。
服务,现代教育的切入点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为学生服务,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当我们站在三尺讲台上,传业授道解惑之时,是否洞察到了每一位学生的需要。
教育并不单单只是知识的传递,人的知、情、意、行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所以,我们教师要以自身的真实展现来感染身边的学生。
简单地说,你要学生有爱,教师先得爱学生;你要学生有容人之量,教师先得对学生宽容;你让学生懂得帮助他人,教师就得给予学生更多的温暖。
当孩子从你的身上感受到温暖、真诚、仁慈、宽容的时候,他的心中也开始对人性的光明有所了解和感悟,俗话说:“近朱者赤”,应该也适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处吧。
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教育思考的深刻性,从他的言论中透露着对教育的人性化追求。
是的,我们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但我们又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这一点。
知识的灌输往往过重地成了主角,而缺少了对孩子个性的培养。
正如书中序中写到的“教育的任务首先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它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尽力去挖掘学生身上“真、善、美”的本质。
完美,理想教育的终极目标肖川教授说:“完美的教学一定能让学生感受到人性之美、人伦之美、人道之美;感性到理性之美、科学之美、智慧之美;感受到人类心灵的博大与深邃;感受到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的灿烂与辉煌;能够唤起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唤醒学生对未来生活的热烈憧憬和乐观、光明、正直的期待;能够以新的眼光审视生活、洞察人性的物理。
”肖川先生在这本书中既提到了良好的教育,又提到了完美的教学。
可见,在他看来,我们的教育应该是美好的。
他的这个观点可谓是教育的“乌托邦”。
然而,“完美”本身就是理想化的。
有了理想,我们才会向更高的目标追求。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何尝不是在追求完美呢?希望自己的学生考出优异的成绩;希望所有的学生能全面发展;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考上大学,甚至成名成家……但是,读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我明白了,完美的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孩子的成绩上。
只要我们将“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落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只要让我们的课堂有两个不可缺少的要件——深刻与真诚,只要孩子们“学有所获”,那么,我们就会追求教学的最佳效果,就会达到理想教育的终极目标——完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让我看到了教育随笔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也让我对这种记录教育的形式产生了兴趣。
这种对理性世界的感性表现让人在欣赏中华文字之美的同时汲取着丰富的专业营养。
畅游于此,让人心境开阔,灵感涌动。
读此书,必要用心才有所感,有此所感才有所得。
教育,就是要营造一汪沐浴灵府的深谭,让人沉醉于其中,让人神清气爽,让人有可能去经营生活、咀嚼生活、品味生活,成为一个性情通达、才智清明的人。
为此,我们任重而道远!【篇二】拿到《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使我喜出望外,于是如饥似渴地阅读、品味和琢磨,初步领略了教育理想与信念的厚重和宽阔、激情和诗意。
虽然来不及细嚼慢咽,激情之作不禁令人惊叹于教育的博大精深,顿时心旷神怡,回味无穷,擦亮了心中埋藏已久的理想火花,他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中,全力宣传他的教育理想和信念。
在他演绎下,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竟然如此异彩纷呈!激发我们殚精竭虑地去实践、完善和升华。
本书收录的是教育随笔,诠释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道德教育、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等话题。
他对教育世界中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了学理上的阐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在现代教育丛林中穿行,放飞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使整本书洋溢着一种浓浓的诗哲情怀,让人在阅读中寻梦与遐想.肖川用谦和态度、亲切的语言和博爱的热情启发教师拓宽视野,几乎每一篇文章部是一个诱惑,引领我们进入一个神奇的风景线,通过探测教育深处隐匿的最美好的宝藏,促使我们成为怎样的一位教师,去怎样把学生培养为一个有理性精神、有教养且有独立人格的人。
肖川妙趣横生、妙语连珠,巧妙地帮助教师激活教育的智慧和生成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充满着人生的终极关怀,他的笔下才会从心里流淌出感人肺腑的文字,让我们耳目一新。
作为一个勤奋而求实的人,肖川说要"与经典为友","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渲染与皈依,歌咏"大学真好",为闲暇、自由思想、生活的明丽与清闲致敬。
他希望每一个人都通过教育获得渊深的学识、敏捷的才智、通达的情性、宽广的胸怀和高贵的教养。
肖川又是一个浪漫而深刻的人,在娓娓道来的文字中,他崇尚闲适的生活态度,表达肖川深刻哲理思想的教育随笔:因随和、随意、随缘而"非常的温情,非常的纤细,非常的文质彬彬","异常的隽永,异常的精致,异常的耐人寻味"。
因为这样的文字和这样的举止,肖川更加丰满而厚重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肖川推崇"每一个人都要学会成为你自己,要长于展示自我、反思自我、超越自我、更新自我,他批评急于希冀学习给他们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与实惠,这就需要我们以宁静、闲适的心绪来对待。
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都具有益人心智、沁人情性、优化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
这就是古人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多年来,教育理论界的“理论”和“体系”纷繁热闹,惟缺少独特、真实、个人化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旨在感受到历史与现实中的人性之爱、人伦之善、人道之尊,感受到大自然与思维活动中的理性之真、科学之美、智慧之妙,感受到人类精神文明的博大与深邃,感受到历史与自然的灿烂与辉煌,能够唤起学生对于世界与生命的强烈热爱与柔情,唤起学生对未来人生与事业的执著憧憬和期待,能够使学生日臻科学与民主精神,为自由社会培养和谐的人。
在肖川的点拨下,去感受“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的意趣,这是何等令人心旷神怡!【篇三】“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
”读完肖川博士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以后,脑海里经常回响着这样的富有哲理的话语。
是的,每读一篇《教育的理想与信念》里的文章,就是和肖川作为文人的平等交流,就是和肖川作为教育专家倾心的对话,就是在和这位博士分享这个时代的梦想与温暖……阅读他的著作,我的生命因此有一种奇妙的“存在的激情”。
最先吸引我去读肖川先生的书是偶然在杂志上看过他的“六个学会”,他说:“广大教师,需要做到‘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只有当我们的教师具备了这些素质,人类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力图创造出一种融哲学的理趣、散文的韵致和宗教的情怀于一体的表述风格。
因此,我更愿意用‘心’来写一点文字,让读者读出启迪之外的一点激动,一点推动,一点感动;读出一种情怀,一种心境,一种胸襟,一种器局,读出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来。
”这是肖川先生《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封面上的一段话。
我被这一段话所感动,让我的内心有一种融入书中的渴望。
所以我把它纳入暑期阅读计划。
关于教育随笔。
在肖川博士看来,得其真味在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