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临安邸》优秀教案4
《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案)
2.语言建构与应用:提高学生的古诗词朗读、背诵能力,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提升语言表达技巧,增强语文学科素养。
3.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歌意象、寓意,锻炼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创新意识。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题临安邸》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通过引导他们朗读、分析诗意,大多数学生能够体会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对于诗歌背景的介绍,我感觉可能还需要更加深入一些。学生们对于诗人林升及其创作背景的了解还不够充分,这可能会影响到他们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提供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诗歌的情境。
在讲解诗歌重点难点时,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对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这可能是因为我举的例子不够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选择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以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还有一个值得反思的地方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评价和反馈可能还不够及时。在今后的课堂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反应,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在创作练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仿写一首以“题某地”为主题的古诗词,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中的《题临安邸》。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游览名胜古迹时,是否有过被美景陶醉,仿佛穿越时空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有密切关系。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优秀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借助写作背景和作者介绍理解诗文深刻含义,体会诗中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有个性化体验)3、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介绍,帮助体会古诗更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1、示儿有一个字概括了诗人感情是?悲。
(板书:悲)诗人为什么感到悲伤?(看不到国家统一而感到悲伤)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永远的离开了。
与此同时,当朝统治者在做什么呢?今天,让我们再次穿越历史去品读宋代诗人林升的爱国名作——《题临安邸》。
2、板书课题。
二、熟读古诗,了解大意。
(一)板书课题,并解题。
1、板书课题。
2、题写在杭州一家客栈的墙壁的上的诗。
3、这是一首题壁诗。
这种题壁诗在唐宋年间十分流行,诗人们在墙壁上留诗寄情,就好像今天的人们上网络发个帖子一样。
一些客栈还专门设置“诗板”供旅客题诗。
【设计意图:设计“题解”这一环节,提高学生对这首诗的认识和理解】4、齐读课题。
(二)熟读古诗。
1、指名朗读,正确流利。
读诗要字正腔圆,声音洪亮。
2、有板有眼,读出韵律,读出节奏。
在字里行间。
)2、指导书写“熏”字。
(三)了解古诗大意。
1、出示合作学习方法:(1)齐读古诗。
(2)共同研究,借助注释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再读一遍古诗。
(4)分配任务,每人汇报一句诗意。
2、学生合作学习。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注: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师:这个小组的汇报流程完整,诗句意思简单明了。
4、教师总结诗词大意。
(①青山之外还是青山,楼阁之外还是楼阁。
②西湖边上的歌舞什么时候能够停止?③暖洋洋的的风吹得游人沉醉其中。
④简直把杭州当作是汴州了。
)师:现在这首古诗我们已经读通,读懂了,接下来要做的是读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探索诗中深刻的内涵的能力](一)学习前两句。
《题临安邸》教案
《题临安邸》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临安、邸、西湖、暖风、醉、游人”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对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慨之情。
二、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意思。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韵味和节奏。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句中的典故和修辞手法,如“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等。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将诗歌与历史背景相结合,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及有关南宋历史背景的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有关南宋的历史背景。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我们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古以来就有着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题临安邸》就是其中一首。
请大家先读一读课题,想一想课题是什么意思?2.指名读课题,解释课题。
3.介绍南宋历史背景:南宋时期,国家山河破碎,民不聊生。
偏安于江南一隅的南宋统治者却只顾享乐,不思收复失地。
诗人林升在此背景下写下了这首诗。
4.提出学习任务: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古诗,正音。
3.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4.多种方式理解重点词语:邸、西湖、暖风、醉、游人等。
5.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6.质疑探究:读到这首诗,你有什么疑问或感想?可以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7.教师小结: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通过交流讨论,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慨之情。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讽刺手法,表达了自己对统治者醉生梦死生活的愤慨之情。
同时,这首诗也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表面的美好所迷惑,要看到事物的本质。
15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案:古诗三首《题临安邸》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题临安邸》。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2.1 诗文内容:《题临安邸》是南宋诗人林升所作的一首七绝诗。
诗文如下: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2.2 生字词:外、青山、西湖、歌舞、休、熏、游人、醉、杭州、汴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背诵《题临安邸》。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2 教学难点:(1)理解诗文中的意境和象征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4.1 教具:(1)课件或黑板。
(2)教材《题临安邸》。
4.2 学具:(1)笔记本。
(2)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南宋时期的临安吗?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关于临安的诗歌《题临安邸》。
5.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题临安邸》,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学生分享自己学会的生字词,教师给予表扬和指导。
5.3 诗歌解析(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文内容,解释生字词的含义。
(3)讨论诗文表达的主题和思想感情,如诗人对临安美景的赞美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5.4 欣赏与创作(1)让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一幅描绘临安美景的画或短文。
六、板书设计《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美景西湖歌舞几时休?感慨暖风熏得游人醉意境直把杭州作汴州象征七、作业设计(1)背诵《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课文教案
《题临安邸》课文教案题临安邸一、教学目标1.了解《题临安邸》的背景及作者杨万里;2.通过阅读文章,学习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感知能力,加深对自然美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人对临安邸园景色的描绘;2.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感知和表达能力;2.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题临安邸》的全诗,向学生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杨万里;2.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临安邸的自然美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学习与理解1.组织学生阅读整首《题临安邸》,并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2.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对园景的描写,展示了他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3.分组讨论诗中的词句和意象,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三)感知自然美1.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活动,到附近的公园、湖泊等自然场所,观察自然景色,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回到教室,学生展示自己记录的感受和观察结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四)文学鉴赏实践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题临安邸》中的描写方法、修辞手法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2.设计文学鉴赏实践活动,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进行鉴赏和解读,并撰写鉴赏文章。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在户外实地活动中的观察和感受,写一篇短文,题目为《自然之美》。
要求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表达自己对自然美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题临安邸》的背景、作者以及诗歌本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户外实地活动中,学生积极观察、感知,提高了对自然美的理解。
同时,通过文学鉴赏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学生来说,理解和鉴赏古诗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和解释。
人教版语文《题临安邸》教案
教案设计:《题临安邸》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背诵《题临安邸》全诗,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掌握诗歌中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背景、诗人的情感以及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林升爱国情怀的共鸣,引导学生思考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培养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题临安邸》的字面意义和深层情感,掌握诗歌中的关键意象。
难点: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体会林升的爱国情怀,以及将这份情感转化为个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准备教学材料:《题临安邸》原文及注释、林升生平及创作背景资料、南宋末年历史背景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具准备:黑板、粉笔、PPT课件、音频朗读材料、历史地图。
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提前预习《题临安邸》全诗,尝试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并搜集南宋末年的历史背景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故事导入:以简短的故事形式介绍林升的生平,特别是他作为南宋末年爱国诗人的身份和时代背景,为理解《题临安邸》的情感基调做铺垫。
设疑激趣:提出问题:“如果你是一位生活在南宋末年的诗人,面对国家的危亡,你会写下怎样的诗句来表达你的情感?”引发学生思考,引入《题临安邸》的学习。
(二)初读感知(约10分钟)朗读指导:播放《题临安邸》的音频朗读,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情感氛围。
自主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注意停顿、重音,尝试体会诗人的情感。
初步解读:请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字面意义的理解,教师适时补充和纠正。
(三)深入解读(约20分钟)关键词解析:选取诗歌中的关键词,如“临安邸”、“暖风”、“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含义,并讨论这些词汇在诗歌中的作用。
通过关键词的解析,逐步揭示诗歌的深层情感,即林升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批判,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题临安邸教案范文
题临安邸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临安邸》这首诗;(2)理解诗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文的结构和写作手法;(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教育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题临安邸》这首诗;2. 理解诗文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3.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和运用;2. 分析诗文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文、生字词、翻译和背景资料等;2. 准备诗文的朗读和背诵录音,以便学生跟读和模仿;3. 准备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林升及其《题临安邸》的背景;(2)学生齐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文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3. 讲解与示范(1)教师讲解生字词,举例说明其在诗文中的运用;(2)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跟读和模仿。
4. 练习与巩固(1)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提高朗读水平;(2)学生背诵诗文,教师检查背诵效果。
5. 拓展与应用(1)学生运用生字词,创作与诗文主题相关的句子或短文;(2)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大家共同欣赏、学习。
6. 小结与作业(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2)学生课后完成作业,包括抄写诗文、默写生字词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临安邸的图片和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就诗文内容进行互动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古诗题临安邸教案
古诗题临安邸教案教案标题:古诗题临安邸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人林则徐创作的《题临安邸》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
2. 学习并掌握《题临安邸》的诗歌结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仿写古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准备:1. 课文《题临安邸》的复印件。
2. 课堂展示材料:与《题临安邸》相关的图片、地图等。
3. 学生练习本和写作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等资源,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古代诗歌有什么了解?你们最喜欢的古代诗人是谁?为什么?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题临安邸》。
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 分组讨论:诗中的“临安邸”指的是什么地方?林则徐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三、诗歌结构与修辞手法分析(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临安邸》的诗歌结构,包括诗的体裁、韵律和格律等。
2. 学生分组合作,找出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并解释其作用。
四、诗歌欣赏与表达(20分钟)1. 教师与学生共同欣赏《题临安邸》所描绘的景色和情感。
2. 学生仿写: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象,仿写一首以自己所在的城市或家乡为题材的古诗。
五、展示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互相交流和展示自己仿写的古诗。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
六、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诗歌学习中的收获。
2.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欣赏古代诗歌。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古代诗歌,了解更多古代诗人和他们的作品。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古迹,如古代诗人的故居或题材相关的景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和欣赏《题临安邸》这首古诗,培养了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学生对诗歌的构成和表达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题临安邸的教案
题临安邸的教案教案标题:题临安邸的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题临安邸,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题临安邸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学习理解题临安邸的诗词内容和艺术特色。
3. 分析题临安邸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难点:1. 理解题临安邸中的文化隐喻和象征意义。
2. 分析题临安邸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作用。
教学准备:1. 题临安邸的相关资料和文献。
2. 课件或投影仪。
3. 学生阅读材料和课堂练习题。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临安邸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地位。
2. 引发学生对临安邸的兴趣,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猜测。
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临安邸的起源和建筑特点。
2. 分析题临安邸中的诗词内容和艺术特色。
3. 解读题临安邸中的文化隐喻和象征意义。
讨论与分析(20分钟):1. 分组讨论临安邸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
3. 引导学生分析题临安邸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作用。
拓展活动(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临安邸的内容。
2. 学生以小组形式设计展示,展示他们对临安邸的理解和感受。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临安邸的文化元素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整理学生的讨论和展示成果,总结临安邸的重要性和意义。
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3.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临安邸或相关文化展览。
2.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活动,写一篇关于临安邸的文章或诗歌。
3. 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其他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教学评估: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对临安邸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3. 学生的展示和写作成果。
歌曲题临安邸教案
歌曲题临安邸教案教案标题:《临安邸》歌曲教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典诗词,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演唱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临安邸》歌曲的背景和意义。
2. 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曲调。
3. 学习歌曲的演唱技巧和表达方式。
4. 进行歌曲的集体演唱和个别表演。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视频或故事等方式引入《临安邸》歌曲,让学生对歌曲的背景和意义有初步了解。
歌曲学习:2. 向学生介绍歌曲的歌词和曲调,帮助他们理解歌曲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3. 逐句解析歌词,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4. 分段学习歌曲的曲调和节奏,指导学生正确演唱歌曲。
表演练习:5.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组合,进行歌曲的集体演唱。
6. 指导学生表达歌曲的情感和意境,引导他们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感受。
7. 鼓励学生进行个别表演,展示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和舞台表演能力。
总结评价:8. 回顾学习过程,让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和进步。
9. 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和鼓励,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拓展活动:10.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其他古典诗词歌曲,进行个人或小组演唱。
11. 组织音乐会或文艺汇演,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
教学资源:1. 《临安邸》歌曲的音频或视频资源。
2. 与歌曲相关的图片、视频或故事等资源。
3. 课堂展示用的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 评价学生的歌曲演唱和表达能力。
3. 收集学生的反馈和意见,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估。
教学反思:1. 回顾教学过程,总结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
2. 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对今后的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步骤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题临安邸》 教学设计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题临安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题临安邸》这首诗。
2、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醉生梦死生活的愤慨。
3、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等重点词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深刻内涵。
2、教学难点(1)理解诗人以景衬情的写作手法,以及诗歌背后所蕴含的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2)引导学生将诗歌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相结合,深入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大意。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社会现实。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南宋时期临安(今杭州)的繁华景象图片或视频,如西湖美景、热闹的街市等,引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看到这些景象,你们觉得当时的南宋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思考南宋的社会状况。
2、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题临安邸》,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再集体朗读。
(1)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重点解释“邸”“休”“熏”“直”等字词的含义。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青山之外还是青山,高楼之外还是高楼,西湖边的歌舞什么时候才能停止?“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温暖的风把游人吹得陶醉,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如“山”“楼”“歌舞”“暖风”等,体会诗人通过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情感。
4、深入探究(1)组织学生讨论:“西湖歌舞几时休?”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让学生思考:“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游人”指的是谁?诗人为什么这样说?(3)引导学生分析:“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5、体会情感(1)结合历史背景,向学生介绍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的情况,让学生理解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题临安邸》经典教案
《题临安邸》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掌握《题临安邸》的基本内容、作者及背景知识。
o理解诗中的意象、语言特色及表现手法。
o学会朗读并背诵《题临安邸》。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的意象与情感。
o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感受诗中表现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o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o掌握《题临安邸》的基本内容和诗歌特色。
o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难点:o深入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历史背景。
o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诗歌,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o研读《题临安邸》原文及相关资料,了解作者林升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o准备课件,包括诗歌原文、注释、译文、赏析等内容。
o收集与《题临安邸》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辅助教学。
2.学生准备:o预习《题临安邸》课文,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背景知识。
o收集与《题临安邸》相关的历史资料和诗歌鉴赏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o教师展示一幅南宋临安城(今杭州)的风景图片,引起学生对南宋历史的兴趣。
o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幅图片展示的是哪个历史时期的城市吗?有没有了解过南宋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了解和感受。
2.新课讲解(15分钟)o教师简要介绍南宋的历史背景和《题临安邸》的作者林升,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环境。
o朗读《题临安邸》原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o逐句讲解诗歌的意象、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o讨论诗中的情感表达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3.深入探究(15分钟)o教师提出启发性问题,如:“诗中的‘山外青山楼外楼’和‘西湖歌舞几时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对国家命运的看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o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题临安邸》优秀教案4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2题临安邸|人教(部编版)题临安邸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壁”等生字,了解作者简介,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传情达意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领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谈话导入,畅谈旅游经历,进而引出《题西林壁》(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那1、介绍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字子瞻,与苏辙、苏洵并称“三苏”。
2、解题题:题写。
西林:西林寺。
壁:墙壁——题写在墙壁上的诗歌。
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4、教师带领学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横”是什么意思?各不同是什么意思?(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从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会呈现出不同的景哲。
(3)“岭”和“峰”有什么不同呢?(出示图片)(4)在前两句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5)带着感情,再来读一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小组合作讨论)(1)学生汇报“识”、“缘”,教师补充“真面目”。
(2)学生汇报诗意。
(3)学生联系生活谈一谈学习后两句的感受。
(4)全班同学带着感情,齐读整首诗。
5、总结汇报本节课收获,可以是手法上,可以是情感上的,可以是内容上的。
6、布置作业写一写四季的庐山、早晚的庐山、晴雨的庐山。
7、板书设计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人教部编版《题临安邸》教学反思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在以往的古诗教学中我总是讲究字字落实,丝毫不敢怠慢,先从诗人,题目入手,然后是逐字逐句讲解,再是领悟诗人的情感,最后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诵读。
《题临安邸》教案(通用5篇)
《题临安邸》教案(通用5篇)《题临安邸》篇1《题临安邸》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讽喻诗,诗人的讽刺、谩骂不着痕迹。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题临安邸》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题临安邸》教案一、播放《示儿》1、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曾经学过的诗。
2、谁能告诉我,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陆游在临终的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收复中原失地)3、有谁知道,中原失地是被谁占领了吗?(金国)师述:是啊,北宋时期的半壁江山已被金兵占领,包括宋朝的都城汴州,在陆游临死的时候,中原已被金兵占领了整整83年,而且北宋的两个皇帝徽宗、钦宗也被金兵抓起走了。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北宋和南宁的对照图。
二、出示地图师述:这就是被金兵占领的土地,占去了宋朝的一半,可想而知,那里的老百姓在金国的统治之下过着怎样的悲惨的生活,他们痛失亲人,他们家破人亡,他们流离失所。
同学们,你们说这大片的被占领的土地,该不该收回来?师述:然而陆游在《示儿》中所说的“王师北定中原日”,那些“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又一位南宋爱国诗人林升在旅店的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临安邸》来,看一看,南宋的王师都干什么去了?看一看,南宋的权贵都干什么去了?还有南宋的皇帝都必须干什么去了?三、出示《题临安邸》1、师读书中⑴介绍诗人及背景。
2、同学们,看了这段介绍,你认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3、听朗读。
4、男生读,女生读。
5、教师范读6、全班齐读。
7、诗人把那些“王师”“权贵”“皇帝”们都看成了什么人?你如何理解“游人”?我觉得这些不顾老百姓死活的权贵们不配做人,说他们是“家伙”更为确切,大家说好不好?(对,游山玩水的家伙,寻欢作乐的家伙)8、他们玩得都怎么样了?(醉了)9、读着这一句“暖风熏得游人醉”,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想象说话)10、你怎样理解这一句话?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只知道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
11、是啊,他们只知道吃喝玩乐,歌舞升平,醉生梦死,同学公益事业看两幅图画。
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案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举例:《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引导学生想象春风拂过江南的场景,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3)古诗背景与文化内涵:讲解古诗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古诗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
举例:介绍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2.教学难点
(1)诗句的理解与赏析:对于古诗中的生僻字词、难句,学生可能存在理解困难。
举例:《题临安邸》中“暖风熏得游人醉”,解释“熏”字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表达的意思。
(2)古诗意境的体会:学生可能难以将古诗中的意象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感受诗人的情感。
举例:通过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如《泊船瓜洲》中的“钟山”、“明月”等。
(3)古诗创作背景的掌握:学生对于古诗的历史背景知识掌握不足,可能影响对古诗的理解。
举例: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诗人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如陆游的忧国忧民情怀,王安石的变法经历等。
(4)古诗朗读技巧的掌握:学生可能在朗读过程中,无法准确把握诗句的节奏、韵律。
举例: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跟读,纠正读音、节奏,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3.《泊船瓜洲》——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三首诗均为宋代诗人所作,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让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并学会欣赏和吟诵古诗。同时,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背景。
二、核心素养目标
五、教学反思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含义。
3. 通过诗句的内容,了解诗人对苟且偏安、一味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们的讽刺和愤慨,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含义。
4. 2.通过诗句的内容,了解诗人对苟且偏安、一味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们的讽刺和愤慨,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句诗:欲把西湖比西,淡妆浓抹总相宜。
忆江南,最忆是杭州。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些诗是写哪里的?没错,写的都是杭州的诗,那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与杭州有关的诗《题临安邸》。
2.板书诗题,读题释题(临安:杭州)3.简介作者:林升:林升,字云友,号平山居士,南宋诗人,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题临安邸》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
二.一读古诗,读出节奏。
1.出示自读要求:(1)放声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
(2)试着读出诗的节奏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交流生字,重点指导“邸”的读音,“熏”的写法。
(2)指名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形式进行朗读练习。
三.二读古诗,理解诗意。
1. 大屏出示自读要求:1)默读古诗,联系上下文理解“临安”“邸”“汴州”等词的意思。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优秀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优秀教案第【1】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题临安邸》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材分析:《题临安邸》是一首政治讽刺诗。
是作者林升看到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然而南宋朝廷却一味苟且偏安,寻欢作乐,为吐心头的愤恨,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而题写在墙壁上的心里话。
诗的头两句抓住临安城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触景伤情,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后两句是诗人进一步感概,一语双关,剑指南宋统治阶级。
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
设计理念:因南宋朝代离现在久远,对当时的情况孩子们都不理解,所以,我在设计时紧紧围绕“诵读和情感”两条线索展开,期间穿插时代背景,最终为“感自诵读来,情自心中发”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受到心灵的熏陶。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尝试通过诗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三个目标的确立,注重了学习的梯度。
第一目标的确立是理解诗的意思,是对古诗的初步解读;目标二是体会古诗之意味,是精细解读;目标三是挖掘古诗之意蕴,尝试习作,为深度解读。
) 教学流程:一、看图想象,引出课题。
1、多媒体出示“醉”的篆书体。
2、仔细观察,放飞思想,你想到了什么?3、是呀,我为什么写“醉”呢?我们一块看大屏幕。
(出示《题安林邸》范读)(此环节是抓住古诗的要旨,通过对“醉”字观察、思考提出问题,为初步解读古诗提出要求。
)二、通读全诗,初步了解。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可以进行交流。
A学生自由读诗,理解,交流。
B进行简单汇报,及时评价。
2024《题临安邸》新教案范文3篇
2024《题临安邸》新教案范文3篇教案《题临安邸》——宋代建筑与文化的探秘之旅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题临安邸》这首诗。
2. 学生能够描述宋代建筑的特点及其在诗歌中的体现。
3. 学生能够探讨宋代文化对现代建筑和文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
2. 将宋代建筑特点与诗歌内容相结合。
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宋代建筑和文化背景。
2.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
3. 视觉辅助:展示宋代建筑图片和现代建筑对比。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宋代诗歌。
2. 展示宋代建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二、诗歌解析1. 齐读《题临安邸》,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讲解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三、宋代建筑与文化1. 介绍宋代建筑的特点,如斗拱、飞檐、彩画等。
2. 讨论宋代建筑在诗歌中的体现,如“楼高不见章台路”、“烟柳画桥”等。
四、现代建筑与文化的影响1. 展示现代建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2. 讨论宋代建筑和文化对现代建筑和文化的影响。
2.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宋代建筑与文化的短文,要求结合《题临安邸》这首诗。
课后作业:1. 背诵《题临安邸》。
2. 写一篇关于宋代建筑与文化的短文,要求结合《题临安邸》这首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题临安邸》这首诗,描述宋代建筑的特点及其在诗歌中的体现,并探讨宋代文化对现代建筑和文化的影响。
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对宋代建筑和文化的认识。
教案《题临安邸》——宋代建筑与文化的探秘之旅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题临安邸》这首诗。
2. 学生能够描述宋代建筑的特点及其在诗歌中的体现。
3. 学生能够探讨宋代文化对现代建筑和文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
2. 将宋代建筑特点与诗歌内容相结合。
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宋代建筑和文化背景。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题临安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感受诗人对当时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慨之情。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统治者的谴责。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南宋时期的历史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2、提问学生对南宋的印象,引导学生思考南宋时期的政治状况。
(二)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三)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
2、教师检查小组学习情况,重点讲解学生理解有困难的词句。
例如:“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这句诗描绘了临安城繁华的景象,同时也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沉迷于歌舞享乐的不满。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中的“暖风”既指自然界的春风,也指社会上的淫靡之风;“游人”指的是那些达官贵人;“醉”字形象地写出了他们的沉迷和麻木;“直把杭州作汴州”则是对统治者忘记国耻、苟且偷安的强烈谴责。
(四)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2、让学生结合历史背景,体会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3、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五)朗读感悟1、学生带着对古诗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强调要读出诗人的悲愤之情。
3、分组朗读、全班齐读,让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古诗的韵味和情感。
(六)拓展延伸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表达爱国情怀的古诗。
2、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爱国?(七)课堂小结1、总结古诗的主要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案模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案模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案模板第【2】篇〗【教学内容】《题临安邸》【教学理念】1、语文课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途径之一就是整合,对三维目标的整合,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对教与学方式的整合,在整合中实现学生语文素养最大程度的提升。
2、语文课堂中,预设与生成应该实现最高程度的统一。
预设不充分的课堂不可能是高效率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不可能是人性化的课堂。
充分的预设能为生成提供宽广的平台与深厚的知识背景,即时的生成能为预设增添灵动的色彩和跳跃的节奏。
3、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宏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
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
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文本解读】这两首古诗都是南宋诗人的作品,反映的是相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活情况。
但是两首诗所反映的社会角度又是不一样的。
《题临安邸》表现了南宋的统治者们在南逃至临安后,依然穷奢极欲、置国耻家难于不顾而终日沉湎于酒色香风中的种种丑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原沦陷的原因及江南面临的命运。
【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意思。
2、在两首诗的对比学习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策略】对课文中的两首古诗进行整合,构建主题式、立体式的诗歌教学框架。
即以对南宋这一时代的整体观照为核心,将文中的两首诗组织纳入这一个主题。
再适量补充同时期的相关诗词。
建构起一个互相联系、互相映衬、互相比照、互相延拓的立体课堂。
【教学过程】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两首古诗,他们的作者所处的朝代都在南宋。
你们对宋王朝有哪些了解2、是的,那是个非常复杂的时代。
今天我们所学的两首诗正是从不同侧面反映那个时代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2题临安邸|人教(部编版)
题临安邸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壁”等生字,了解作者简介,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传情达意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领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
谈话导入,畅谈旅游经历,进而引出《题西林壁》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那
1、介绍作者
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字子瞻,与苏辙、苏洵并称“三苏”。
2、解题
题:题写。
西林:西林寺。
壁:墙壁——题写在墙壁上的诗歌。
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4、教师带领学习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横”是什么意思?各不同是什么意思?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从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会呈现出不同的景哲。
(3)“岭”和“峰”有什么不同呢?(出示图片)
(4)在前两句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5)带着感情,再来读一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小组合作讨论)
(1)学生汇报“识”、“缘”,教师补充“真面目”。
(2)学生汇报诗意。
(3)学生联系生活谈一谈学习后两句的感受。
(4)全班同学带着感情,齐读整首诗。
5、总结
汇报本节课收获,可以是手法上,可以是情感上的,可以是内容上的。
6、布置作业
写一写四季的庐山、早晚的庐山、晴雨的庐山。
7、板书设计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人教部编版
《题临安邸》教学反思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在以往的古诗教学中我总是讲究字字落实,丝毫不敢怠慢,先从诗人,题目入手,然后是逐字逐句讲解,再是领悟诗人的情感,最后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诵读。
学生早已习惯于这样的教学形式,但长此以往,对学习古诗也就慢慢失去了兴趣。
为了改变这样的教学现状,我一直都在寻求创新的方法,通过我们年组教研、集体备课,我开始了新的尝试,如果说,今天的这节课存在一些亮点,都要归功于我们五年组语文老师集体的智慧。
下面就说说我对这节课在备课和上课中的一些感悟,和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前逐字逐句讲解的旧模式,通过图片、音乐、文字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诗意,领悟情感。
如在理解诗中的“醉”和我们平时喝醉酒的“醉”有什么不一样的基础上,配以史料和图片,引导学生想象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在充分想象中,体会到当时的南宋统治者们整天沉迷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之中,哪还记得被金兵占领的土地,哪还记得遗留在汴州的老百姓。
学生对文本丰富和建构中,逐渐走近了那段历史,投身其中,恨朝廷之腐,怜百姓之苦,痛诗人所痛,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一涌而出,与文本产生强烈的共鸣。
还有,在理解“直把杭州作汴州”这句诗的时候,我出示了《清明上河图》,图片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汴州的繁华,学生在惊叹其繁荣昌盛、国泰民安之时流露出繁华已逝的惋惜,更深刻领会了诗人一针见血的嘲讽:汴州的今日就是杭州的明天啊!诗人那份忧国忧民的赤诚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得以宣泄。
此时,我想说,古诗短短的几个句子所包含的情感却是沉甸甸的。
引导学生去理解和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是真正读懂古诗的关键,而创设情境是感悟诗情的重要途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诵读是古诗教学的核心手段,依靠充分诵读,能使“心入于境,情会于物”,以至心领神会,通达“悟”的境界。
在教学本课时,我把对古诗的朗读指导落到了实处。
我采用层层拔高的方法,大体分了五个步骤开展朗读: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好节奏;三读,读懂诗意;四读,读出情感;五读,学会诵读。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通过步步引导,学生朗读的水平在逐层提高。
一首古诗短短几十个字,却反映出一个时代的背景,时隔数百年、上千年,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参透
诗中的意境确实很难,所以收集资料尤为重要,课前我自己就搜集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背景资料,去了解历史。
课上,学生通过阅读背景资料,感知古诗的写作背景,为感受古诗的深刻内涵奠定了基础。
同时,语文课堂要体现“大语文”观,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一首诗的教学,我适当地对古诗教学进行了拓展。
上课伊始,我引导孩子们背诵了许多爱国诗篇,接着我又组织学生一起背诵了陆游的爱国诗《示儿》,为这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结合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诗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所反映的场景,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在金人欺压下,老百姓度日如年的凄凉,和他们无日不在盼望南宋王朝收复失地的迫切。
正在学生移情于北方百姓那无助的“悲凉”之时,随即引导他们质疑:“南宋王朝的统治者们到底在干什么?”此时,再来品读《题临安邸》,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结尾处我带领学生从不同描写对象的角度选读了范成大的“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陆游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从不同体裁的角度选读了《满江红》这首词,……这些诗词虽有不同,但都表达出对南宋王朝的担忧,都表达出满怀壮志的爱国热情。
这些爱国诗篇的拓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网状”的积累模式,达到触类旁通的良好效果。
教学确实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虽说这节课是经过几次打磨,但终有不妥之处。
比如在创设“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个问题时我没能让学生去展开,只是如蜻蜓点水般请个别学生说,虽然学生也说了出来,但我感觉还没有真正地深入地领会透彻。
如何在遵循学生阅读规律下,有效开展古诗阅读,这次“集体教研课”给了我尝试的机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和我的队友们还将进一步探索古诗教学最有效的方法,我们将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提高。
总之,古诗文是一种芬芳的精神食粮,古诗文教学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
如何高效进行古诗文教学,还有很多待于我们努力努力学习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