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沪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6.1电流做功教案

沪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6.1电流做功教案

教案:沪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16.1 电流做功一、教学内容1. 电流做功的定义:电流做功是指电流通过导体时,对导体做的功。

2. 电流做功的公式:W = UIt,其中W表示电流做的功,U表示电压,I表示电流,t表示时间。

3. 电流做功的实质:电流做功的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

4. 电流做功的类型:电流做功可以分为有功和无功两种类型。

有功是指电流做功的过程中,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光能等。

无功是指电流做功的过程中,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但又恢复为电能,如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流做功的定义和公式,掌握电流做功的实质和类型。

2. 培养学生运用电流做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流做功的实质和类型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电流做功公式的记忆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情景,如电灯发光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电流做功的概念。

2. 讲解:讲解电流做功的定义、公式、实质和类型,通过示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

3. 练习: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电流做功的知识解决问题,并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5.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流做功的定义2. 电流做功的公式:W = UIt3. 电流做功的实质: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4. 电流做功的类型:有功和无功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电流通过一个电阻器时所做的功。

解答:已知电流I = 2A,电阻R = 10Ω,时间t = 5s。

根据公式W = UIt,代入数值得到W = 2A 10Ω 5s = 100J。

A. 电灯发光B. 电风扇转动C. 电阻器发热解答:A、B、C都是电流做功的过程。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第一章:机械能1.1 引言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与机械能相关的现象,激发学生对机械能的兴趣。

提问:什么是机械能?为什么物体的机械能会有变化?1.2 动能讲解动能的概念,公式以及影响动能的因素。

举例说明动能的变化情况,如物体速度的变化对动能的影响。

1.3 势能讲解势能的概念,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解释势能的变化情况,如物体高度的变化对重力势能的影响。

1.4 机械能守恒定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机械能会守恒,介绍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通过实验或例题展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第二章:光现象2.1 光的传播讲解光的传播方式,包括直线传播和反射传播。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光传播现象,如日食、镜子等。

2.2 光的折射讲解光的折射现象,包括折射定律和全反射。

通过实验或例题展示光的折射现象的应用。

2.3 光的干涉和衍射讲解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解释干涉条纹和衍射图样的形成原理。

通过实验或例题展示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的应用。

2.4 光谱和颜色讲解光谱的组成,包括可见光谱和紫外线光谱等。

解释颜色的形成原理,如光的混合和光的分解。

第三章:电与磁3.1 静电现象讲解静电的产生,包括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

解释静电现象的应用,如静电除尘和静电喷涂。

3.2 电流和磁场讲解电流的产生和电流的磁场效应。

解释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3.3 电磁感应讲解电磁感应现象,包括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通过实验或例题展示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如发电机。

3.4 电磁波讲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等。

解释电磁波的应用,如无线通信和微波炉。

第四章:力学4.1 牛顿运动定律讲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容,包括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

通过实验或例题展示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如物体的运动和受力分析。

4.2 动量和能量讲解动量和能量的概念,包括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

通过实验或例题展示动量和能量的应用,如碰撞和抛体运动。

4.3 刚体和流体讲解刚体和流体的性质,包括刚体的转动和流体的流动。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2.3汽化与液化教学设计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2.3汽化与液化教学设计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2.3汽化与液化教学设计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汽化与液化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汽化与液化的基本原理,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汽化与液化的概念,掌握汽化与液化的条件,了解汽化与液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汽化与液化的概念,汽化与液化的条件。

难点:汽化与液化的原理,汽化与液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例图片,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实例引入: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夏天喝冰镇饮料感觉凉爽,冬天呼出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 概念讲解:通过PPT讲解汽化与液化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汽化与液化的定义,汽化与液化的条件。

3. 原理探究:引导学生思考汽化与液化的原理,通过实验演示汽化与液化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汽化与液化的原理。

4. 应用拓展:讲解汽化与液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空调、冰箱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汽化与液化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汽化与液化的概念,汽化与液化的条件。

难点:汽化与液化的原理,汽化与液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汽化与液化的现象,通过PPT讲解和实验演示,让学生掌握汽化与液化的原理,通过应用拓展,让学生了解汽化与液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整体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反应积极。

但在讲解原理时,可以更深入地引导学生思考汽化与液化的本质区别。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2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2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汽化与液化现象,如煮水、冰箱中的冷凝水等,引发学生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汽化与液化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的汽化过程,以及液化的方法。
3.分析汽化与液化的特点: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总结汽化与液化的规律,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与实验操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汽化与液化的知识,提高物理学科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汽化与液化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2.3汽化与液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汽化的概念,了解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的汽化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使学生掌握液化的概念,了解液化的方法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与汽化、液化相关的现象,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实验探究,深入理解: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如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积、温度的关系,沸腾现象的观察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汽化与液化的过程。
3.合作学习,共同进步: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让学生共同探讨汽化与液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生活实例,学以致用:设计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针对课堂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错题分析,总结自己在汽化与液化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并在课后向同学或老师请教,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五章第二节欧姆定律教案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五章第二节欧姆定律教案

教案: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五章第二节欧姆定律一、教学内容1. 欧姆定律的定义: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 欧姆定律的表达式:I = U/R,其中I表示电流,U表示电压,R表示电阻。

3. 欧姆定律的适用范围:仅适用于线性电路,且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欧姆定律的定义和表达式,掌握欧姆定律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欧姆定律的推导过程,以及如何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欧姆定律的定义、表达式和适用范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照明电路中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欧姆定律的定义、表达式和适用范围,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电阻下的电流和电压,让学生亲身感受欧姆定律的存在。

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推导出欧姆定律的表达式。

5. 练习: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欧姆定律的定义: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 欧姆定律的表达式:I = U/R3. 欧姆定律的适用范围:仅适用于线性电路,且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电阻器在电压为6V时通过的电流为2A,求该电阻器的电阻。

答案:R = U/I = 6V / 2A = 3Ω2. 题目:一个电路中的电流为4A,电压为12V,求该电路中的电阻。

答案:R = U/I = 12V / 4A = 3Ω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加深了对欧姆定律的理解。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根据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编写,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九年级物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积极主动地探究物理现象和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第一章力和运动1.1 力的概念和作用1.2 运动和静止1.3 牛顿运动定律2. 第二章机械能2.1 动能和势能2.2 机械能守恒定律2.3 能量转化和守恒3. 第三章声音和光3.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3.2 光的现象和性质3.3 眼睛和视觉4. 第四章温度和热量4.1 温度的概念和测量4.2 热量和热传递4.3 保温、隔热和热机5. 第五章电与磁5.1 电荷和静电现象5.2 电流和电路5.3 磁场和电磁感应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 运用实验、演示、讨论等方法,增强学生对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理解。

3.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4. 创设情境,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定期进行课堂测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探究、讨论等环节的表现。

3. 鼓励学生参加物理竞赛和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全面评价学生的物理素养。

六、第四章温度和热量(续)4.4 热量的测量4.4.1 热量计的概念和原理4.4.2 热量计的使用和维护4.5 热力学定律4.5.1 热力学第一定律4.5.2 热力学第二定律七、第五章电与磁(续)5.4 磁场的性质和测量5.4.1 磁场的概念和表示5.4.2 磁感应强度的测量5.5 电磁感应5.5.1 电磁感应现象5.5.2 发电机和变压器八、第六章现代通信技术6.1 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6.1.1 信号的传输和接收6.1.2 调制和解调6.2 无线通信技术6.2.1 无线电波的传播6.2.2 微波通信和卫星通信九、第七章能源与环保7.1 能源的分类和利用7.1.1 化石能源7.1.2 renewable energy 7.2 能源的可持续发展7.2.1 能源需求的预测与规划7.2.2 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7.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7.3.1 环境污染的成因和危害7.3.2 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政策十、第八章物理学实验8.1 实验基本技能8.1.1 实验器材的使用和维护8.1.2 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8.2 经典物理实验8.2.1 重力实验8.2.2 摩擦力实验8.3 现代物理实验8.3.1 光的折射实验8.3.2 电磁感应实验8.4.1 实验报告的结构和要求8.4.2 实验报告的示例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力的概念和作用补充说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其大小用牛顿(N)表示。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一、教案内容:第1课时单位与测量【学习目标】1. 理解长度、质量、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 掌握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3. 能进行长度、质量、时间的测量与计算。

【重点难点】重点:长度、质量、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难点: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对长度、质量、时间的感觉。

2.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3. 讲解:讲解长度、质量、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4. 练习:让学生进行长度、质量、时间的测量与计算。

二、教案内容:第2课时运动与静止【学习目标】1. 理解运动与静止的概念。

2. 掌握相对位置变化的判断方法。

3. 能运用运动与静止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运动与静止的概念。

难点:相对位置变化的判断方法。

【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2.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相对位置变化的判断方法。

3. 讲解:讲解运动与静止的概念及其应用。

4. 练习:让学生运用运动与静止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案内容:第3课时力与运动【学习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

2. 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3. 能运用力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回顾生活中的力的例子。

2.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3. 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4. 练习:让学生运用力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四、教案内容:第4课时重力与摩擦力【学习目标】1. 理解重力的概念。

2. 掌握摩擦力的概念。

3. 能运用重力与摩擦力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重力的概念。

难点:摩擦力的概念。

【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回顾生活中的重力和摩擦力的例子。

2.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

3. 讲解:讲解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应用。

4. 练习:让学生运用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14.2让电灯发光(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14.2让电灯发光(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教案:14.2 让电灯发光一、教学内容1. 电路的基本概念: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等。

2. 电路的两种状态:通路和断路。

3. 电路图的绘制方法。

4. 电灯发光的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和电路的两种状态。

2. 培养学生绘制电路图的能力。

3. 让学生了解电灯发光的原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路图的绘制方法,电灯发光的原理。

2. 教学重点:电路的基本概念,电路的两种状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源、电灯、导线、开关等。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简单的电路,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电路的组成。

2. 知识讲解:(1) 讲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等电路元件的作用。

(2) 讲解电路的两种状态:通路和断路,并通过实际操作演示。

(3) 讲解电路图的绘制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绘制简单的电路图。

3. 例题讲解:以电灯发光为例,讲解电灯发光的原理。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一个电灯发光的电路图,并解释电路图中的各个元件的作用。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电路的基本概念和电路的两种状态。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通路:电流畅通的状态断路:电流被切断的状态电灯发光的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绘制一个电灯发光的电路图,并解释电路图中的各个元件的作用。

答案:略2. 作业题目: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电路的两种状态。

答案:电路的两种状态分别是通路和断路。

通路指的是电流畅通的状态,断路指的是电流被切断的状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和讲解,使学生掌握了电路的基本概念和电路的两种状态,大部分学生能够绘制简单的电路图。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电路图的绘制方法,部分学生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更多电路元件的作用和电路的复杂状态,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第一章:力和运动1.1 牛顿第一定律学习目标: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内容:讲解惯性的概念,分析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让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

1.2 牛顿第二定律学习目标: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述和应用。

教学内容:讲解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学习如何计算物体的加速度。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问题解决,让学生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1.3 力的合成和分解学习目标: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讲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学习如何计算合成和分解后的力。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问题解决,让学生应用力的合成和分解。

第二章:能量和功2.1 能量的定义和种类学习目标:了解能量的定义和不同种类的能量。

教学内容:讲解能量的概念,介绍机械能、热能、电能等不同种类的能量。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和讨论,让学生理解能量的概念和不同种类的能量。

2.2 功的计算学习目标:掌握功的计算方法和公式。

教学内容:讲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学习如何计算力对物体的功。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问题解决,让学生应用功的计算方法。

2.3 能量守恒定律学习目标: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讲解能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分析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的情况。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问题解决,让学生应用能量守恒定律。

第三章:压力和浮力3.1 压力的概念和计算学习目标:了解压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讲解压力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学习如何计算物体受到的压力。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问题解决,让学生应用压力的计算方法。

3.2 浮力的概念和计算学习目标:掌握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讲解浮力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学习如何计算物体受到的浮力。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问题解决,让学生应用浮力的计算方法。

3.3 气压和气压计学习目标:了解气压的概念和气压计的原理。

教学内容:讲解气压的定义和气压计的工作原理。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学设计 第一节 物体的内能教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学设计 第一节 物体的内能教案

《第一节物体的内能》◆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热现象之后,进一步探究热现象本质的开始,由此开始了解内能、了解热的本质。

所以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提倡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求与内能、内能改变途径及热量方面的具体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什么是内能。

通过实验观察,能简单描述同一物体其内能随温度变化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体验活动,知道通过做功和热传递的方法可以改变内能。

能判断热物体内能是否发生改变,和用什么方法改变内能。

了解热量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类比的方法,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加深对物理概念理解的过程,学会迁移学习。

2.通过观察和分析,知道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种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有应用科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内能的概念,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举出相关事例。

【教学难点】1.用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本质。

2.了解热量的概念。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铁条、水、烧杯等。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展示图片:流星。

提问:你见过流星吗?知道流星为什么会发热进而发光吗?【设计意图】用有趣的例子引出新课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快速进入上课状态。

二、知识讲解:知识回顾:运动的足球、树上的苹果、形变的弹簧具有什么能量?讨论:分子和足球、苹果、弹簧是否有相似之处?运用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子也有动能和势能。

(一)内能1、定义: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以及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提问:冰山有内能吗?总结:因为所有的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2、单位:焦耳(J)3、影响内能的大小的因素提问:同一灯泡在不发光和发光两种情况下,内能是否相同?等量热水和冷水的内能,内能是否相同?结论: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其内能越大。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第一章:力和运动1.1 牛顿第一定律学习目标: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惯性的概念。

教学内容:介绍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惯性的概念,举例说明。

教学活动:观察物体运动的实验,讨论实验结果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关系。

1.2 牛顿第二定律学习目标: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了解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解释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ma,讨论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活动:进行力的实验,测量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1.3 摩擦力学习目标: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学习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解释摩擦力的概念,介绍摩擦力的计算方法,举例说明。

教学活动:进行摩擦力实验,测量物体的摩擦力,练习摩擦力的计算。

第二章:能量和功2.1 能量的概念学习目标:了解能量的概念,理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教学内容:介绍能量的概念,解释能量的转化和守恒,举例说明。

教学活动:进行能量转化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讨论能量守恒的原理。

2.2 功的概念学习目标:学习功的计算方法,理解功与力和位移的关系。

教学内容:解释功的概念,介绍功的计算方法,举例说明。

教学活动:进行功的实验,测量力、位移和功的关系,练习功的计算。

2.3 机械能学习目标:了解机械能的概念,学习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

教学内容:介绍机械能的概念,解释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举例说明。

教学活动:进行机械能转化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讨论机械能守恒的原理。

第三章:声现象3.1 声音的产生学习目标: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学习声音的传播和接收。

教学内容:解释声音的产生原理,介绍声音的传播和接收,举例说明。

教学活动:观察声源的振动,讨论声音的传播和接收过程。

3.2 声音的特性学习目标:学习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教学内容:介绍声音的特性,解释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举例说明。

教学活动:进行声音实验,观察和记录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

九年级物理全册全一册教案(35套)(新版)沪科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全一册教案(35套)(新版)沪科版

35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知道摄氏温度的规定,表示符号及读法。

常识性了解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关系。

知道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工作原理。

会使用液体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养成使用仪器和探究其物理原理的好习惯,体验学会使用一种新仪器的愉悦心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体会对温度进行准确测量的必要性,养成采集准确数据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温度的概念,摄氏温度、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及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摄氏温度的规定,表示符号及读法【教学方法】演示法探究交流【教学用具】温度计、水、烧杯、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引入新课。

雪霜冰云、雾露1、云、雨、雪……它们都是水,只是形态各异罢了。

2、水变化万千。

它不仅可变成云、雨、雪,而且还可以化为露、雾、霜等。

二、探究新知(一)物态变化太阳照射地面的水温升高,含有水蒸气的热空气上升。

在上升中,空气逐渐冷却,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形成了云。

当云层中的小水滴合并成大水滴时,雨便产生了。

假如上空的温度较低,水还能以雪的形式降到地面。

云是液体小水滴或固体小冰晶。

水循环示意图迷你实验室----水之旅将冰放入水壶中,然后加热,观察冰的变化.不断加热,水沸腾后,用勺子靠近壶嘴。

通过观察可知:在加热过程中,冰变成了水,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在勺子上又复原成水。

如果把水放入冰箱,水还能复原成冰。

人造“雨”物态变化由实验探究可知:水有三种状态,它们分别是固态(冰)、液态(水)和气态(水蒸气),水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物理学中,物质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因为温度不同。

巩固练习雪、霜、雾、露、雨、冰雹、水蒸气以及日常看到的“白汽”中,以固态形式存在的是雪、霜、冰雹;以液态形式存在的是雾、露、雨、白汽;以气态形式存在的是水蒸气。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优秀5篇)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优秀5篇)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优秀5篇)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篇一1,引入新课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可以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

介绍长度的单位。

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念,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

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

学生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3,新授课: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

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

学生可以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以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同时,学生应当讨论不按照正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

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应当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可以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

可以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正确读数。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12.4 升华和凝华教案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12.4 升华和凝华教案

教案: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12.4 升华和凝华一、教学内容1. 升华和凝华的定义:物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体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2. 升华和凝华的现象: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如冰雕作品的消融、冬天窗户上的霜等。

3. 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升华和凝华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

4. 升华和凝华的应用:升华和凝华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制冷剂的升华吸热、固态二氧化碳的升华制冷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能够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 掌握升华和凝华的发生条件,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升华和凝华过程。

3. 了解升华和凝华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升华和凝华的发生条件,以及升华和凝华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的定义,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包括冰块、加热器等)、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如冰雕作品的消融和冬天窗户上的霜,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2. 讲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通过多媒体课件和板书,详细讲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让学生明确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3. 分析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引导学生分析升华和凝华的发生条件,如温度和压力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升华和凝华的过程。

4. 展示升华和凝华的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升华和凝华的过程。

5. 讲解升华和凝华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升华和凝华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制冷剂的升华吸热和固态二氧化碳的升华制冷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6. 课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升华和凝华定义:物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体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名师教案(44份)沪科版23(篇)

【】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名师教案(44份)沪科版23(篇)

磁是什么一、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知道磁体有吸铁性和指向性2)知道磁极间有互相作用,会判断物体能否有磁性和磁体和磁体的磁极。

3)知道磁体四周存在着磁场和磁场拥有方向性。

4)知道磁感线,会画常有磁体的磁感线。

5)经过实验研究,培育学生用磁感线形象的描绘磁场这一抽象感怀。

过程与方法:经过实验研究,培育学生用磁感线形象地描绘磁场这一抽象的观点,进而领会到研究实验的乐趣。

并经过磁在生产、生活中的宽泛应用,表现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3.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磁的妙用让学生认识磁在生活中应用宽泛,能领会磁和我们生活关系的亲密和和睦 ,让学生感知物理就在身旁。

二、课时安排3课时三、教课重点经过实验研究磁场和磁场的散布规律。

四、教课难点磁场的客观存在以及怎样用磁感觉线来描绘磁场。

五、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1.在加拿大东岸,有一个不毛孤岛叫世百尔岛。

岛上,草不生长,鸟不歇脚,没有任何动物和植物,光溜溜的,只有坚硬非常的青石头。

奇异的是每当海轮驶近小岛邻近,船上的指南针便会忽然失灵,整只船就像着了魔似的被小岛吸引过去,使船只触礁淹没,仿佛有死神在操控。

很多航海家“望岛生畏”,叫它“死神岛”。

为何呢?我想经过磁是什么这节课的学习能找到答案。

(二)讲解新课任务一:学习任务——基本观点学习演示实验:磁铁能够做什么任务重点:研究相关的磁现象,并思虑产生这些磁现象的实质原由。

实验研究:磁性、磁体、磁极、磁化基本观点,磁体指向性、磁极间互相作用规律基本规律结论:磁体能够吸引铁、镍;磁体两极磁性最强;同名磁极互相排挤、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磁性、磁体、磁极、磁化基本观点,磁体指向性、磁极间互相作用规律基本规律 )(引思)磁体间能发生互相作用的实质原由是什么?(生)猜想。

(经过科学研究。

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概括科学规律的过程 ,培育学生的概括能力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及猜想意识。

)任务二:研究任务——研究“磁场”的存在任务重点:感知磁场及磁场特征。

沪科版初三物理教师教案5篇

沪科版初三物理教师教案5篇

沪科版初三物理教师教案5篇沪科版初三物理教案1一 .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而电阻是导体本身阻碍电流的一种性质,采用讨论式的方法,引导学生猜测"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二.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1. 探究方法由猜想知道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的电阻有关,那么如何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定量关系呢?让学生分组讨论下面两个课题:(1)前面学过的哪些实验课题与该实验课题类似?举例说明.(2)你所列举的实验中用到的物理探究方法是什么?2.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让学生明确"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应保持电阻不变"的思想,那么,设计实验电路的时候应考虑:(!)怎样测定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U 和定值电阻中的电流呢?(2)怎样保持导体的电阻R不变呢?(3)通过什么方法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U呢?师生共同讨论,对各组的设计方案的优缺点进行评估,以确定出实验的方案,从而引导学生设计出课本上的电路图。

利用串联电路中的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U,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I。

3. 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在此让学生明确"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应保持电压不变"的思想.那么实验探究时应考虑:(1)怎样改变导体电阻R的大小?(2)怎样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U不变呢?三。

学生分组实验与收集数据1. 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按电流图连接实物图,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并记录所对应的电流值,填入表一中:结论: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2. 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更换电阻值,利用滑动变阻器保持定值电阻的电压不变,记录对应的电流值,填入表二中:结论: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四. 欧姆定律我们可以把上述两个探究课题所得出的结论综合到一起:一段电路中的电流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这段电路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的欧姆定律.用公式表达为:I=U/R注意:欧姆定律中的电流(I),电压(U),电阻(R)应该指的是同一段导体在同一时刻的值。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3篇】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3篇】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3篇】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篇一学问目标1、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纳米。

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精确值和估量值组成。

4、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分误差和错误。

力量目标1、培育观看力量:对图形和图像观看,了解通过视觉推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通过观看刻度尺,熟悉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

2、培育思维力量:通过单位换算,学会换算的一般方法。

德育目标养成仔细、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屡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教材分析教材首先是通过让学生观看图和估测1分钟的时间,熟悉到人的感觉并非牢靠的,从而引出了用测量工具进展实际测量的重要性。

列举了学生熟识的测量工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根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利用图片帮忙学生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意观看的环节。

对于“长度的单位”供应了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联系生活形成一般长度的概念。

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生,和错误的区分以及减小的方法。

教法建议关于测量局部,由于学生缺乏定量讨论自然现象的阅历,对测量的重要性熟悉缺乏,所以应当引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两个例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学生熟悉到利用感觉器官做推断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感觉并不总是牢靠的,需要进展测量”的结论。

教师可以在此根底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应用大量的测量、准确的测量等。

关于长度的单位,应当着眼形成长度的详细观念,所以在教学中展现图片、图像和一些关于长度的视频资料,教学方法应当留意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实践。

关于正确使用刻度尺,先观看刻度尺的零点、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测量工具也有类似的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的观念。

新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初中物理 课时1 物质的比热容 教案(教学设计)

新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初中物理 课时1 物质的比热容 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第二节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课时1 物质的比热容一、知识与技能1.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2.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2.通过阅读“气候与热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一下“热岛效应”.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比热容概念的建立.探究不同物质吸、放热性能不同的实验,现象分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温度计各2个、150克水、150克油、火柴1盒、秒表1块、多媒体课件.投影几幅图片,由学生分析沙漠地区某一天的气温变化以及同一天同一纬度某一海滨城市的气温变化.提出问题:同一天这两个地方的温差为何如此之大?激发学生思考,进而提出课题: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知识点1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1.提出问题: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种类是否有关?2.猜想与假设(只有两种可能):(1) 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种类有关;(2) 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种类无关.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提示: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质量、温度的变化量有关,可能与物质种类也有关系,实验时,为了验证物体吸热的多少与物质的种类是否有关,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学生讨论)4.方法研究:控制变量法.具体做法:(1)如何选取物质:选取相同的两种不同物质,如水和煤油.(2)如何使水和煤油的温度升高?(3)如何比较水和煤油哪个升温更快?(4)如何判断温度的变化?(5)在考虑了上述几个问题后,谈谈你的思路.(学生交流与讨论、发表见解)5.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根据你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把你测得的实验数据记录下来:6.分析论证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即不同物质吸热本领不同.知识点2 比热容(符号:c)如何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差异呢?引导学生在相同条件下比较:即必须让质量相同,温度升高也相同.很明显:如果质量都取1kg,温度都升高1℃,比较起来最方便.进而引入比热容概念.1.比热容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2.比热容的单位:它由单位、温度、热量的单位复合而成,类比速度等物理量的单位组成,组合出比热容的单位:J/(kg.℃),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训练).3.速查比赛(1)比热表中比热容最大的物质是:________;它的比热容是:___________,其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训练)1g水的比热容是:___________;1kg水的比热容是:____________;由此可见:比热容是物质的属性之一.(2)冰的比热容是___________;可见物质在不同状态时,比热容不同.知识点3 生活·物理·社会1.分析海陆风的成因.2.水稻育秧问题.水稻是喜温作物,在每年三四月份育秧时,为了防止霜冻,傍晚常常在秧田里灌一些水过夜,第二天太阳升起后,再把秧田里的水放掉,你能解释原因吗?3.三峡蓄水后,对上游的气候会不会产生什么影响?1. 比热容的概念2. 用比热容的概念解释有关的现象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物质的比热容》是初中物理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 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教学设计)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一章从水之旅谈起本章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展现了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

以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事例引导学生观察、认识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水。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加深对水的认识,学会运用科学规律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水的三种状态相互转化的条件,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现象,总结、归纳出三种物态变化的普遍规律。

最后从水是生命之源,联系当前全球面临的缺水及水污染问题提出珍惜每一滴水、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新课题。

启迪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第一节科学探究:熔点与沸点a、通过对冰的熔化现象的科学探究,熟悉科学探究全过程的各个环节。

b、体验水的三种状态,会描述水的三种状态的特征。

c、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现象熟悉水的熔点与沸点。

d、学会对物质进行简单的分类。

初步认识常见晶体的熔点与沸点。

e、从科学探究过程中,感知熔化、汽化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

一、奇妙的水1.世界上70%左右的面积被水覆盖。

大部分的水储存在海洋里和南北极的冰山上。

2.水是循环着的:高山上的水低处的水海洋天空高山3.水存在的形式:水蒸气、液态水、冰、雪、雾、云、雨、霜、露、冰雹。

二、水之旅1.水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冰、雪、霜、冰雹液态:水、雾、云、雨、露气态:水蒸气2.三种状态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物体存在的其他状态:等离子体、超固态、中子态。

三、科学探究:冰的熔点与水的沸点1.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1)晶体内部的原子按照一定规律排列。

非晶体内部原子的排列无规则。

2)熔化(melting):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熔化是物质状态变化的一个过程,完成这样的过程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2.汽化过程。

1)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2)分类:和。

3)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

4)沸腾:在液体和内部都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5)实验探究:a)装置名称:水浴加热法b)注意事项:冰要压为碎冰;用酒精灯的外焰;温度计要插入碎冰的内部,不要接触容器壁和容器底;温度计读数时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泡在被测物质中读数;视线与温度计内液面齐平;为了防止水沸腾过于厉害,在烧杯中可以适当加入碎瓷片;为了便于读数,要缓缓加热;每半分钟或者1分钟记录一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从水之旅谈起
本章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展现了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

以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事例引导学生观察、认识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水。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加深对水的认识,学会运用科学规律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水的三种状态相互转化的条件,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现象,总结、归纳出三种物态变化的普遍规律。

最后从水是生命之源,联系当前全球面临的缺水及水污染
问题提出珍惜每一滴水、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新课题。

启迪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第一节科学探究:熔点与沸点
a、通过对冰的熔化现象的科学探究,熟悉科学探究全过程的各个环节。

b、体验水的三种状态,会描述水的三种状态的特征。

c、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现象熟悉水的熔点与沸点。

d、学会对物质进行简单的分类。

初步认识常见晶体的熔点与沸点。

e、从科学探究过程中,感知熔化、汽化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

一、奇妙的水
1.世界上70%左右的面积被水覆盖。

大部分的水储存在海
洋里和南北极的冰山上。

2.水是循环着的:高山上的水低处的水
海洋天空高山
3.水存在的形式:水蒸气、液态水、冰、雪、雾、云、
雨、霜、露、冰雹。

二、水之旅
1.水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冰、雪、霜、冰雹
液态:水、雾、云、雨、露
气态:水蒸气
2.三种状态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物体存在的其他状态:等离子体、超固态、中子态。

三、科学探究:冰的熔点与水的沸点
1.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
1)晶体内部的原子按照一定规律排列。

非晶体内部原子
的排列无规则。

2)熔化(melting):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
熔化。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熔化是物质状态变化的一个过程,完成这样的过程都
需要一定的时间。

2.汽化过程。

1)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2)分
类:和。

3)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

4)沸腾:在液体和内部都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5)实验探究:
a)装置名称:水浴加热法
b)注意事项:冰要压为碎冰;用酒精灯的外焰;温
度计要插入碎冰的内部,不要接触容器壁和容器底;温度
计读数时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泡在被测物质中读数;视线
与温度计内液面齐平;为了防止水沸腾过于厉害,在烧杯
中可以适当加入碎瓷片;为了便于读数,要缓缓加热;每
半分钟或者1分钟记录一次。

c)实验记录及曲线
冰的熔化记录表
时间
1 2 3 4 5 6 7 8 9
t/(min)
温度
-15 -10 -5 0 0 0 0 5 10 T(℃)
冰的熔化曲线
水沸腾记录表
时间
1 2 3 4 5 6 7 8 9
t/min
温度T/℃25 45 65 85 100 100 100 100 100
d)冰d、冰的熔点是0℃,水的沸点是100℃。

四、常见晶体的熔点
1.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各种金属、水晶、砖石、海波、冰
2)非晶体:玻璃、沥青、石蜡、塑料、松香
2.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1)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2)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
温度不断升高。

3)非晶体熔化时由硬逐渐变软,最后变成液体;警惕没有
变软的过程,而是在固定的温度下熔化为液体。

3.物质的熔点、沸点及应用:
不同物质的熔点一般不同,人们根据在生产生活中的需要选用不同熔点的材料。

1)灯泡的灯丝用钨制成,因为钨的熔点高,不易熔化。

2)电路焊接材料用锡制成,因为锡的熔点低,很容易熔化。

3)两种以上的晶体混合形成新的固体,新的固体的熔点比熔
点最低的那种组成晶体的熔点还要低。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增大压强,水的沸点不变
B.0℃的水变成0℃的冰要吸收热量
C.松香由固态转化成液态时的温度不变
D.冰在熔化时吸热
2.某种物质熔点为232℃,在这种温度时该物质的状态应为:
()
A.固态
B.液态
C.固液共存状态
D.上述情况都有可能
3.要使水的沸点高于100℃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A.加强火力
B.延长加热时间
C.加密闭的盖子
D.移往高处加热
4.在很冷的地区使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其主要原因是: ()
A.水银有毒
B.固态水银比固态酒精的熔点低
C.液态酒精比液态水银的凝固点高
D.液态酒精比液态水银的凝固点低
5.下列说法错误的
是:
()
A.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云是有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的小水滴或小冰晶。

C.冰的熔点是0℃。

D.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6.关于水池中的水结冰先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池底的水先结冰
B. 水池中部的水先结冰
C. 表面的水先结冰
D. 全池的水同时结冰
7.现代建筑出现一种新设计:在墙面装饰材料中均匀混入小颗粒状的小
球,球内充入一种非晶体材料,当温度升高时,球内材料熔化吸热,当温
度降低时,球内材料凝固放热,使建筑内温度基本保持不变.在下面四个
图象中,表示球内材料的熔化图象的是()
8.白炽灯发光时,灯丝温度高达2000以上,那么下列材料中可作为灯丝
的是()
A.
铜 B. 铁 C. 铝
D. 钨
二、填空题
9.汞、橡胶、金刚石这些物质中,常温下呈液态的是,适宜用做冲
击钻钻头的是。

10.在熔化过程中,有一定的熔点,没
有一定的熔点。

11.一般情况下,冰的熔点是℃。

冰是晶体,它在熔化过程中
要热量,温度却保持不变。

12.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它有两种方式分别
是和。

三、分析与思考
13.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当水温升到90℃时,随着加热过程,每隔
时间/min0 1 2 3 4 5 6 7 8 9
9温度/℃90 92 94 96 98 100 100 100 100 100
⑴根据记录在图5中画出水的沸腾图像
⑵由实验现象归纳水沸腾时的特点:
14、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13所示:
(1)实验时所选用的温度计应该是____________温度计。

(填“酒精”或“水银”)
(2)实验时,先后四次观察到烧杯中水出现的现象如图14所示,把四个现象按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

(3)图15所示是根据实验记录作出的水的沸腾图象,由此可知此时水的沸点是_________℃。

15、简述云、雨、雪的形成。

16、生活中,人们常常把碗放在锅内的水中蒸食物,要求是碗不能与锅底接触,当锅里的水沸腾时,碗里的水会()A,稍后沸腾B,同时沸腾C,温度总是低于锅内水的温度,因而不会沸腾D,温度能够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

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