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即教育”VS杜威“教育即生活”
杜威_陶行知_生活_与_教育_思想比较研究
第18卷第2期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Vol.18No.2 2009年3月Journal of Chongqing Coll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Mar.2009在教育与生活关系日益密切的当今时代,“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是什么,可谓见仁见智。
杜威、陶行知对此曾给予了经典概括和详细论述。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却认为“生活即教育”;杜威认为“学校即社会”,陶行知却认为“社会即学校”。
看似截然相反,其实也不乏共同之处。
鉴此,本文对二位教育家的生活与教育观点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异同,得出了启示。
1对“生活”与“教育”关系的简要阐释1.1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观点“教育即生活”是杜威教育本质论的核心命题之一,其中“生活”是指一种新生活,一种改造了的生活,是与当时整个美国宏观社会生活的节拍是一致的。
这种生活更能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是儿童所喜爱的生活,而不是为未来的成人生活作准备的生活。
继之提出“学校即社会”,认为学校生活是一种社会生活,只不过是一种经过净化了的、选择过的理想的社会生活,是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
这不是与“教育即生活”相隔离的,而是一脉相承的,是对“教育即生活”的补充和完善。
杜威常常提出的许多简洁而明白的标语,都形成为进步教育推行时的目标所在,如“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之生长与重组”,“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等,不仅成为美国国内提倡进步教育的口号,也成为宣扬杜威教育思想于世界的口头禅。
杜威的民本主义教育思想,不仅是西方世界教育与政治理想的基本纲领,而且也逐渐的波及到采取他的教育思想的各个国家。
1.2陶行知“生活即教育”观点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显然不同于他的老师杜威的“教育即生活”。
正如陶行知所言,是他“把它翻了半个筋斗”。
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反对教育即生活。
他说生活即教育,是把一个鸟放在林子里;教育即生活是把鸟放在笼子里。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不同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不同(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不同杜威的思想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杜威的教育生活思想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之比较
杜威的教育生活思想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之比较作者:刘旭刘正中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16期摘要:杜威和陶行知师徒两人在实用主义哲学的指导下相继在美国和中国开展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研究,成为20世纪的两位教育巨人。
陶行知的教育生活思想和杜威的生活教育思想在强调教育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统一、强调教育的民主化、强调终身教育发理念等诸多方面存在相同之处,而在教育的历史任务、适应领域、侧重点和关注对象上又各具特色。
关键词:生活教育思想;教育生活思想;比较一、两种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杜威的教育生活思想包括三个层面。
一是“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学校教育要与社会生活和儿童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生长;儿童的生长既需要依靠兴趣、本能、可塑性等内在条件,也需要社会环境作为外部条件。
教育是对生活的改造,这是教育无目的论、从做中学的思想基础。
二是“学校即社会”。
要简化复杂的、现实的社会生活,用各种反映社会生活的活动作业来呈现儿童的社会现实生活。
学校教育的职责在于“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免受其所属社会群体的制约,并和更为广泛的环境建立生机盎然的联系”[1]。
三是“从做中学”。
杜威倡导“从做中学”,引导学生从自身的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
学校教学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情境出发,唤醒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使新旧知识发生联系”[2],从而引导儿童进行学习。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也包括三个层面。
一是“学校即生活”。
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
实际生活决定教育,而教育则改造生活。
二是“社会即学校”。
一方面,我们需要拆除学校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围墙”,把社会当作学校;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用学校的教育力量促进社会的进步。
三是“教学做合一”。
首先,要“在劳力上劳心”,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脑。
其次,要懂得行动是知识的来源。
最后,教人者要先教己,还要“为教而学”。
二、两种教育思想的相同之处杜威和陶行知两人都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主共和思想和实用主义哲学对两人教育思想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陶行知师从杜威,使两人的教育思想在诸多方面有很多相同之处。
杜威与陶行知之比较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异同点一、教育与生活1、相同点:从“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这两个教育观点中,杜威和陶行知都是很重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的,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学校与社会的脱节, 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局面。
2、不同点: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包含了两层意思:(1)教育为社会生活之必需,杜威认为,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2)教育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更倾向于一种“大众教育”,他认为要让民众在生活中接受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是从教育的角度来阐述生活,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或生活对教育的意义”。
他的“生活即教育”有三层涵义:第一,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第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
第三,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他主张扩大教育的范围,而学校教育要把完整的社会生活向学生开放,与儿童的生活世界保持紧密的联系。
他认为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二、学校与社会杜威的“学校即社会”。
他要求把学校办成和现有制度一样的环境,以便从中培养出能完全适应眼前社会生活的人。
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把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呈现学生现在的社会生活。
杜威“学校即社会”意在使学校生活成为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的社会。
“学校即社会”的概念试图吸收社会的所有方面把其溶入一所小小的学校,因此,广泛地实行它是容易的,而“社会即学校”的概念与之相反,它寻求的是将学校的所有方面延伸到自然世界。
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是在对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
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
浅谈陶行知与杜威理论的异同
浅谈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理论的异同院系:教育科学学院班级:2010级4班专业:小学教育姓名:廖茂学号:20101241051浅谈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理论的异同摘要:众所周知,陶行知曾求学于杜威,受后者思想的影响甚深,杜威提出的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
而陶行知提出得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但这些绝非杜威思想的简单翻版,而有其符合国情民性的一面。
这是他们两者在认识教育本质上的差异。
除此之外,他们还有着独自对教育的思想。
两位在教育这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大地影响,至今影响着教育事业。
关键词:教育本质教育思想影响引言在赞叹陶行知在中国师范教育方面推行杜威理论的时侯,我们首先需要了解陶行知与杜威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走到一起来的。
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友谊,且教育理论方面亦存在联系与区别。
约翰•杜威,美国现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是世界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旗帜型人物。
陶行知,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
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如此不可思议的两个人却在教育这块领域上,有了交叉,彼此对教育的认识,有着各自独到的见解。
二者在教育中,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l914年,如果陶行知不到美国的lllinois大学学习政治学,他与杜威可能永远也不会相识。
陶行知获得学土学位以后,他就转到哥伦比亚师范学院,在杜威、孟禄、克伯屈门下学习研究生课程,直至1917年回国。
而后,陶行知和杜威都有着联系,在杜威、孟禄和克伯屈这些良师益友的帮助下,他认识到美国是一个先进的民主国家,对帮助中国发展自身的民主体制是有所帮助的。
基于种种认识,陶行知也从中获得了许多独到的看法,因此提出了一些似同非同于杜威的观点。
陶行知是第一个发展杜威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的中国学者,也是第一个把杜威的理论由城市扩展到农村的人。
因此,陶行知对杜威教育理论的运用是一个分析、批判和革新的过程。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观点的比较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观点的比较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杜威对学校教育思想主要由“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五步教学法”构成。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作为杜威的学生,他学习了杜威教育思想。
回国后,他根据中国当时社会现状,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运动,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及“五路探讨法”,创建了“生活教育”理论。
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我国中小学教育均产生了影响,两人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探究。
杜威;陶行知;生活教育一、约翰·杜威简介约翰·杜威(John Dewey)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教育家。
杜威的教育思想来源于实用主义哲学、机能心理学、社会进化论。
在这些基础上,他提出了以新教育理论,注意实验和活动,成为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著作为《民主主义与教育》。
二、陶行知简介陶行知,安徽歙县人,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1909年考进南京汇文书院,次年入金陵大学。
1914年秋赴美留学,在美曾获政治硕士学位,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教育学,师从杜威、孟禄等名家。
回国先后创办晓庄、育才等学校,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
三、二人教育观点比较(一)“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杜威认为,学校可以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也就是说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
学校生活要满足儿童需要和兴趣,同时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符合,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联系,适应社会变化并将推动社会发展。
杜威认为,教育既要符合儿童发展的需要也要符合社合发展需要,所以他要做的就是把学校生活作为一个契合点来联系儿童的生活和社会的生活,其实就是要改造不适当的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
这一理论的提出突出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批判脱离实际生活的传统教育观点。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即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生活与教育———杜威“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
生活与教育———杜威“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之比较朱丽(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也倍受人们的关注。
在历史上,杜威曾提出过“教育即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二者看似仅是语序作了变化,但实际上,二者是有区别的。
本文比较了两个命题的相同点及不同之处,揭示了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杜威;陶行知;生活与教育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28X(2002)04-0051-04生活与教育,一直是人们无法回避的话题。
二者的关系经历了笼统整合———分离———重新整合三个阶段。
在原始社会,教育在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中产生,教育此时是上代将生产与生活的经验传递给下代的桥梁,有生活便有教育;随着生产的发展,教育从生产与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机构,有专门从事教育的人,有专门供学习的地方,有专门进行学习的人;随着社会的继续推进,人们越来越发现,这种独立式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儿童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于是重新提出要将教育与生活整合,这种整合是超越了原始混沌的笼统的整合,是更高水平上的整合。
在近代,对教育与生活之关系探讨较多的应首推杜威,其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主张;在我国,生活教育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陶行知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以及“教学做合一”等流传至今,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教育思想。
人们不难发现,杜威的观点与陶行知的观点只是语序作了变换,那么,二者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呢?笔者认为二者不是一回事,它们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一、两个命题的相同之处(一)对生活与教育之关系的重视从“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这两个教育观点中,人们能够发现杜威和陶行知都是很重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的。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包含了两层意思:(1)教育为社会生活之必需,杜威认为,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2)教育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如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所说的:“社会不仅通过传达、通过传递而继续生产,而且可以公正地说,在传递中、在传达中生存。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与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思想的联系与区别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与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思想的联系与区别作者:孙晓琳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年第15期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陶行知的教育与实践正在重新被认识,并随着人类的教育事业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
重新认识陶行知,对于当代中国的教育与实践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的联系与区别。
关键词生活教育教育思想联系与区别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1 二者思想的联系1.1从社会问题出发,反对传统教育鸦片战争后,在中国继续遭受列强侵略的社会背景下,爆发了辛亥革命,随之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统治宣告结束。
在中国政局混乱,体制腐朽的时局下,在金陵大学读书的陶行知接受了新的思想洗礼使他以积极的态度关注时局的进展状况。
在学校期间陶行知窥得西方教育世界的路径,开始关注君主制和民主政体问题。
在辛亥革命影响下,加上受孙中山的革命学说的影响,开始主张民主政体,并四处组织爱国演说会,积极从事爱国及学术研究活动。
杜威处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美国社会的工业转型时期,经济的发展迅速与滞后的教育发展相矛盾,相继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教育改革成为时代的呼声。
面对如此复杂的社会问题,先进知识分子试图打碎传统的自由放任思想枷锁,开展反叛运动建立崭新的改革理论。
杜威为使教育适应时代变化,从解决教育与生活相背离这一问题入手,从而提出其教育生活思想。
杜威和陶行知都面临复杂的社会问题,落后的传统教育以及混乱的社会局面,渴望改造社会,拯救教育的想法促使他们开辟新的道路,寻找新的途径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虽然两国政治体制有所不同,但改造社会的愿望殊途同归。
本着改善社会状况,改造社会的愿望,杜威和陶行知为之付出全部的努力。
1.2在行动中,解决教育问题在知识论上,杜威认为,知行不可分离,知与行相统一,是融汇贯通的。
杜威认为知识源于行动,知识和行动不能分离。
杜威的“从做中学”这一观点批判了当时社会只重知不重行,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满堂灌等教育问题,从而在教学思想和方法上发挥变革和更新的作用,使教学过程强调认识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实际意义。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vs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vs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1.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写道:“我认为不通过各种生活形式或不通过那些本身就值得生活的生活形式来实现教育,对于真正的现实总是贫乏的代替物,结果便形成呆板,死气沉沉。
”在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他提出:“教育是生活的必须。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从一开始就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发展,并以促进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目标。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认为教育必须依赖于生活并改善现实生活,通过教育来使儿童获得更好的发展,具备构建美好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2.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一文中写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因而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那么,只有在生活中获得的教育才是有用的、真的教育。
过什么样的生活,便受什么教育,想要受什么教育,便须过什么生活。
当这一思想与力图改造中国民众之生活这样的目标相结合时,陶行知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必是主张“生活即教育”的。
3.联系与区别都批评脱离生活的传统教育,陶行知实质是秉承老师杜威的思想,但在两种不同社会发展形态中却结出了两个不同的果实。
杜威由“教育即生活”而来的是对学校教育的若干改造主张,如课程生活化、学校社会化、做中学、教师指导下的儿童中心等等。
陶行知旨在于关注改造大众生活的教育,同时,他又是根据自己对杜威的理解来阐发其“生活即教育”的:“教育可以说是书本的,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
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偏狭。
……‘教育即生活’是拿教育做生活,好教育固然是好生活,八股的教育也就造成八股的生活。
‘生活即教育’根本上可以免除这种毛病,虽然它也有拿坏生活作教育的,……‘生活即教育’,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同一个鸟放在林子里面的;‘教育即生活’,将教育和生活关在学校大门里,如同一个鸟关在笼子里的。
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
湖北文理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年论文题目: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院系:教育学院专业:0911学前教育学生姓名:高娜学号: 2009127118指导老师:李国毅二零一二年六月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摘要: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的实用主义教育观点。
陶行知立足于中国国情和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批判地吸收并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等一系列更符合中国实际的生活教育理论。
两者的教育思想既有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
关键词:陶行知;杜威;生活教育;比较建国以来, 对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评价, 常常都与杜威的思想联系起来, 有的说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翻版, 也有的则竭力避开陶行知与杜威的关系。
我认为, 说陶行知思想就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翻版有一叶障目之憾, 说他没有受过杜威的影响也不符合事实。
确切地说, 对陶行知的思想的评价, 既要看到与杜威教育思想的联系, 更要看到与它的区别。
陶行知于1914年留学美国, 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 受业于杜威先生。
1917年回国后, 曾试图用杜威的教育理论来解决中国人民大众受教育的问题。
搞了几年, 毫无收效。
从此他认识到搬用杜威的一套, 在中国, 根本起不到普及教育、振兴社会的作用。
在现实面前, 他看到杜威的那一套是行不通的,“学校社会化”不过成了一句时髦的空话。
回顾走弯路的那些日子, 他沉痛地说,“我从美国回来,用杜威的一套到处碰了壁, 到了山穷水尽, 不得不另找出路。
”[1]因此对杜威的学说进行了批判, 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改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同时把杜威的“从做中学”发展为“教学做合一”,教育与整个社会生活血脉相通。
本文即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比较入手, 阐明两者的联系和区别。
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杜威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较
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杜威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并比较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与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两位教育家均在其理论中强调了生活与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认为教育应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
本文将分别概述杜威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对两者的观点进行比较,以期深化对教育本质和生活理念的理解,同时为未来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借鉴。
杜威作为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领军人物,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生活的过程,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来丰富经验、锻炼能力的过程。
杜威强调,教育应该基于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让儿童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和成长。
陶行知则在其教育实践中,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观点。
他认为,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经验都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陶行知特别重视社会实践和劳动教育,认为这些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本文的比较研究中,我们将重点关注杜威和陶行知在生活教育思想上的异同点,以及这些观点在当今教育实践中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将尝试构建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教育理论框架,以指导未来的教育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杜威的生活教育思想杜威,作为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生活教育思想对全球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威坚信,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校的课堂和教科书,而应该融入生活的各个方面。
他主张,教育即生活,意味着教育过程应模拟并反映生活的实际情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理解和体验生活的真实含义。
在杜威看来,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经验的积累。
他提倡“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增强技能,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育观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认为学生应该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而非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陶行知生活教育和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
陶行知生活教育和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内容摘要:陶行知与杜威都是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是杜威的学生,其教育观点自然受到杜威的影响,但他并非照搬杜威的思想,而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从而使他的思想与杜威的观点有着极大的差别。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杜威生活教育差别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生活教育是核心内容之一,它是陶行知在晓庄师范的教育实践中逐渐摸索出来的一种教育理论,主要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部分组成。
从理论来源上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离不开杜威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曾是杜威的学生,受其影响是很自然的事情,但他并非照搬杜威的观点,而是结合中国当时的实际,根据自己的办学经验,提出自己的教育主张。
在杜威的教育理论中,“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重要组成部分。
杜威教育的着眼点是学校里的儿童。
在他看来,“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教育的重心不在长远的、理想的未来,而在当前的、具体的现在,因此,学校里的一切设施都应从当前着眼,以儿童为中心,呈现现实社会的生活。
显然,杜威的教育是一种学校教育,有其合理性。
但这种教育显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当时的中国,受教育的只是少数人,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为此,陶行知大力提倡“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力图使广大人民群众摆脱无知的状态。
基于这样的考虑,他将杜威的思想“翻了半个筋斗”,提出“生活教育”的口号。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从陶行知对生活教育的阐发和他在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等地的教育实践来看,“生活教育”与杜威的思想有着本质的差异。
从理论出发点看,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其出发点是教育,尤其是针对儿童的教育;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其出发点是生活,生活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不局限于儿童。
从“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出发,杜威提倡“从做中学”,主张把各种“实际作业”交给学生,鼓励学生从“做”中获得知识。
杜威、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之比较
杜威、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之比较摘要:在教育与生活关系日益密切的当今时代,“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是什么,可谓见仁见智。
杜威、陶行知对此曾给予了经典概括和详细论述。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却认为“生活即教育”。
本文对二位教育家的生活与教育观点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异同,得出了启示。
关键词: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1、杜威“教育即生活”理论的涵义及启示1.1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内涵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对于教育是这样定义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
在“教育即生活”这一命题上,杜威有很多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杜威认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基本内容就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心理机能不断发展和生长的过程,教育就是起促进本能生长的作用。
这种本能生长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所以教育即生活[1]。
生活的内容如此丰富,它无时不有,它无处不在,它包罗万象,它蕴含了太多太多。
当然教育并不是与生活完全划等号的,杜威所重视的主要在于正规的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儿童生活的关系。
他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杜威认为,“教育是社会生活的过程,而不是生活的预备。
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
”1在这一方面,杜威认为理想的学校生活首先应该能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是十分重要的,要让儿童在校园当中得到快乐。
其次,学校生活应该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要求适应现代社会的不断变化,儿童在学校中不是为了逃避纷繁的世界而应该使儿童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参与到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中,在社会中获得更多生活的真谛和价值[2]。
强调教育要从现实出发,而不是为未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
杜威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一种生活,是一种发展,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应该是相互联系着的,彼此之间不能脱节而孤立地发展。
1.2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启示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思想中我们不免可以看到他所重视的学校教育是1John Dewey.My Pedagogic Creed[J].The School Journal,Volume LIV,Number3(January16,1897),pages77-80.与生活紧密相连的。
“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杜威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较
“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杜威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较历史上,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一直为教育学家们所争论,其中在近代,对教育与生活之关系探讨较为深人的应首推美国的教育学家杜威,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教育主张;其次在我国,生活教育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陶行知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及“教学做合一”的重要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可以说是在中国具体国情下对杜威教育生活思想的继承和延伸,不难发现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可以说是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翻了半个跟头,然二者之间却存在质的差异,首先我们就二者之间的观点做进一步分析与比较。
一、“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阐述1.杜威的“教育即生活”。
约翰·杜威(JhonDwey)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1896年创办“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1897年发表其教育观念的纲领性著作《我的教育信条》。
他的教育生活理论形成于19世纪90年代,而此时正是美国社会变革的分水岭,美国经历着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工业化迅速发展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社会、文化、教育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极度失衡,学校教育腐甲呆板,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儿童的生长需要,使儿童在学校颇受压抑。
杜威作为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代表,首次提出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并倡导“教育即生活”,在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杜威提出:“教育是生活的必须。
”[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从一开始就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发展,并以促进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目标。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认为教育必须依赖于生活并改善现实生活,通过教育来使儿童获得更好的发展,具备构建美好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杜威教育生活思想中的另一命题“学校即社会”,所关注的主要是正规的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个人生活的关系。
他在《我的教育信条》中论述“什么是学校”时指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
2020云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生活即教育”与“教育即生活”理论辨析
2020云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生活即教育”与“教育即生活”理论辨析(1)“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他的理论认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
首先,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其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再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生活即教育”所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所反对的是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
尽管它在生活与教育的区别和系统的知识传授有所忽视,但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生活的弊端方面,有重要意义。
(2)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内涵是:①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②学校生活要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吻合;③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吻合。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即学校生活也是生活的一种形式。
首先,学校生活应与学生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使学生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得到乐趣。
其次,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变革而我行我素。
杜威坚信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认为社会的改造要依靠教育的改造教育改造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要给社会生活的变革以充分的和明显的影响。
杜威希望是通过教育改造社会生活,使之更完善、更美好。
(3)两者比较:相同点:共同之处在于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承认教育和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反对将教育与生活分离;认为生活含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承认教育对改造生活的重要作用。
不同点:①前者认为教育应该以生活为核心,后者认为教育也是生活的一个过程,学校是生活的一种形式,生活包含教育。
②前者强调了生活的重要性,对系统教育的重要性有所忽视,后者更强调两者的契合。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与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思想的联系与区别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与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思想的联系与区别孙晓琳(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学校江苏·苏州215000)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陶行知的教育与实践正在重新被认识,并随着人类的教育事业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
重新认识陶行知,对于当代中国的教育与实践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的联系与区别。
关键词生活教育教育思想联系与区别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A1二者思想的联系1.1从社会问题出发,反对传统教育鸦片战争后,在中国继续遭受列强侵略的社会背景下,爆发了辛亥革命,随之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统治宣告结束。
在中国政局混乱,体制腐朽的时局下,在金陵大学读书的陶行知接受了新的思想洗礼使他以积极的态度关注时局的进展状况。
在学校期间陶行知窥得西方教育世界的路径,开始关注君主制和民主政体问题。
在辛亥革命影响下,加上受孙中山的革命学说的影响,开始主张民主政体,并四处组织爱国演说会,积极从事爱国及学术研究活动。
杜威处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的工业转型时期,经济的发展迅速与滞后的教育发展相矛盾,相继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教育改革成为时代的呼声。
面对如此复杂的社会问题,先进知识分子试图打碎传统的自由放任思想枷锁,开展反叛运动建立崭新的改革理论。
杜威为使教育适应时代变化,从解决教育与生活相背离这一问题入手,从而提出其教育生活思想。
杜威和陶行知都面临复杂的社会问题,落后的传统教育以及混乱的社会局面,渴望改造社会,拯救教育的想法促使他们开辟新的道路,寻找新的途径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虽然两国政治体制有所不同,但改造社会的愿望殊途同归。
本着改善社会状况,改造社会的愿望,杜威和陶行知为之付出全部的努力。
1.2在行动中,解决教育问题在知识论上,杜威认为,知行不可分离,知与行相统一,是融汇贯通的。
杜威认为知识源于行动,知识和行动不能分离。
杜威的“从做中学”这一观点批判了当时社会只重知不重行,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满堂灌等教育问题,从而在教学思想和方法上发挥变革和更新的作用,使教学过程强调认识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实际意义。
杜威教育本质论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比较与启示457
杜威教育本质论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比较与启示摘要::作为近代教育史上两位重要的教育思想家,在教育与生活关系日益密切的当今时代,“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是什么,可谓见仁见智。
文章主要从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两个方面, 对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进行比较,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两者看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实存在着本质的差异。
关键词: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社会即学校正文:一、两种教育理论比较例举杜威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有“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杜威认为从人类经验的传递和延续看,教育是社会继续存在的条件;从人类经验的交流看,教育是社会共同生活的基础,只有使教育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教育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陶行知则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
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主张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
虽然两种理论都是为了反对和取代旧教育而提出的,两者有一定的连续性,都十分重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但实质上两者存在重大的差异,他们之间有着重要的比较研究价值。
(一)“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
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陶行知认为,既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是“把现实的社会生活化起来,缩小到一个雏形的状态”,那么那不是一种真的“生活”。
如上所述,陶行知提出了做一个现代化的人,就要过“健康的生活,劳动的生活,科学的生活,艺术的生活和改造社会的生活”。
这一点仍值得我们加以学习和借鉴。
“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他们都始终坚持教育与生活相联系的。
但杜威把教育作为巩固和发展美国社会制度的一种手段,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站在旧中国广大劳动人民角度,指导和改造农民的生活,开发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推行大众教育。
陶行知与杜威生活教育思想之比较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研究
在当今社会,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应用和意义愈发显著。随着科技的迅速 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人们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变革,具备创新和实践能力。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其强调的教育与生活的理念, 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和重视。
杜威教育生活思想比较
杜威教育生活思想比较
一、思想背景
杜威的生活教育思想则是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现代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 他的思想强调了经验的积累和改造,认为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培养儿童的探 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思想内容
二、思想内容
陶行知和杜威的生活教育思想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着相似之处:
1、教育目标
1、教育目标
陶行知和杜威都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他们都强调了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 力。
三、思想影响
陶行知和杜威的生活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的思想 强调了教育的社会使命感和个人价值,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同时,他们的思想也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为现代教育的繁荣和发展 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思想影响
陶行知和杜威的生活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实践也产生了重要启示。他们的思 想强调了教育的实践性和探究性,为后来的教学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同时, 他们的思想也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为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 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一、思想背景
一、思想背景
陶行知和杜威都生活在20世纪初的社会变革时期。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巨大 的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压力。在这个背景下,陶行知和杜威都生活教育的问题, 主张教育要与生活紧密相连。
一、思想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VS杜威“教育即生活”
在中外教育史中,关于陶行知和杜威的思想很相似,下面我们就进行梳理和区分。
1.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内涵
①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所以主张人们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向前、向上。
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生活和教育是同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其方法和内容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
③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都由生活决定;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
2.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内涵
杜威从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一角度提出教育的本质即生活。
在杜威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
因此,教育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一旦把教育看作是为儿童的未来生活作准备,必然教以成人的经验、责任和权利,而忽视了儿童自身的需要和兴趣。
①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②学校生活要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吻合;③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吻合。
3.两者比较
共同之处在于: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陶行知师从杜威,他与杜威都注意到了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本身,学校与社会生活不可分离,重视了现实生活的教育,才是合理的教育。
不同之处在于:①理论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影响不同。
杜威所处的社会状态是资本主义社会已经高度发展,而美国又是一个崇尚个性、强调实用文化的国家。
西方近代以来所形成的受机器大生产体制影响的强调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已存在问题,由此决定了杜威对教育的新理解和新设想。
陶行知所处的社会状态是,一方面,由于中国社会处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经济和政治水平低下,中国广大民众缺少教育机会。
另一方面,中国学习西方经过半个世纪所建设的新教育,却又存在脱离社会生活发展、脱离儿童发展的缺陷,由此决定了陶行知在吸收包括杜威在内的西方当代教育思想,并加以改造,而提出适应中国实际的主张。
杜威和陶行知两人的其他教育思想是由这一基本点推演而来的。
这也是进行比较二者教育思想的出发点。
②对“生活”的理解不同,陶行知强调的是现实社会生活,他基于中国社会当时的状况,以及当时教育脱离实际的国情,提出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实际生活需要什么,教育就为了生活的需要确定教育的内容和教育方法。
杜威则强调的是体现社会精神的学校生活和儿童生活。
体现社会的民主、体现学生对生活的探索与热爱,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些是社会需要人应该有的精神,也就是我们教育应该给予学生的内容与精神。
③对教育的理解不同,陶行知强调的是社会意义上的教育,我们经济不发达的国家,难以办好学校教育,陶行知就把教育的重任交给了生活本身,让人们在生活中受启发。
杜威强调的是学校教育。
杜威希望学校教育更加贴近生活需要和实际,贴近儿童当前的生活。
【多选题】
关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和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异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者都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
B.两者都强调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C.前者强调的“教育”是社会意义上的教育,后者强调的“教育”是学校教育
D.前者强调的“生活”是现实社会生活,后者强调的“生活”是体现社会精神的学校生活和儿童生活
【答案】ABCD。
解析:根据上文对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和杜威“教育即生活”的理解。
正确选项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