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4课宋明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宋明理学”学习指导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学法建议】
1.通过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来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要与现实社会联系,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
2.对格物致知和实践出真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进行比较。
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评价宋明理学。
4.把握一条线索,即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特别注意的是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程朱理学演变,理解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重难点分析】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1.思想文化方面:汉代儒学的天命思想及唐代赤裸裸的恐吓已经已无法控制人心;自魏晋以来,儒学面临佛教、道教的挑战,发展出现了危机;唐宋以来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影响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影响到儒学的更新与发展;为了重兴儒学,回答“三教合一”氛围下人们在世界观方面提出的问题,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
2.政治方面:国家分裂和战乱频繁、农民起义等极大地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秩序,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儒家学说;北宋时期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形成了比较宽松的学术环境。
3.经济上,两宋社会经济比唐代有所发展,统治者迫切需要从思想上加深对农民的麻醉。
二、理学的概念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而形成的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
三、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历程
1、两宋时期兴起。
2、元朝时曾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3、明初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理学发展到高潮。
4、南宋时期,心学形成,明中期得到发展。
四、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
1.程朱理学:
(1)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2)主张:
①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原,是万物遵循永恒不变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②认识论:要把握“理”,通过“格物致知”,通过接触世间万物,体会各种知识以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③伦理观: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2.陆王心学:
(1)代表:陆九渊、王守仁
(2)主张:①陆九渊:提出“心即是理”,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提出“发明本心”,即通过内心反省以求“理”。②王守仁: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五、对宋明理学的评价及其态度
1.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其实质是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的新发展。
(1)可取的一面:①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调节、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⑤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2)不可取的一面: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2.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六、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格物致知”:“理”是在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的。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
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探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根据这一理论,规律、真知是通过实践而发现、认识的,而不是人们思想中先天存在的。
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人们思想中是否有先天存在的的“理”(或“真知”)。
七、程朱理学为什么会逐渐成为官方哲学
程朱理学是吸收了佛、道哲学思想部分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儒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规范,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理学将理的存在与社会伦理秩序相结合,满足了统治者整顿社会秩序、宣扬正统道德和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
八、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之处
1.相同点:
(1)思想来源: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在儒学基础上吸纳融合佛学、道教而发展起来的。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
(2)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或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属于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3)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4)根本目的: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个人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秩序。都是为维护君主专制和封建统治秩序提供理论依据。
(5)地位:都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6)影响:促进了思辨哲学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品性起了积极作用。在强化封建礼教、维护宗法等方面,压制人的自然欲望,有消极作用。
2.不同点:
(1)世界观: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理”在人心之外,主张“即物而穷理”,是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心即理”,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主观唯心主义。
(2)认识论:程朱理学主张只有深刻探究万物,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心学则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需要向外探求,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