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金山镇实习作业

合集下载

实习五 金山镇综合分析地质图及作业

实习五  金山镇综合分析地质图及作业

2.褶皱构造分析:
分析褶皱构造首先要着眼于全区最发育 的褶皱构造。查明褶皱在平面上和剖面上 的形态特点、组合特征、叠加关系和展布 规律,进而分析与相邻、相关构造层中褶 皱间的关系。
1. 河北村—金山镇线性背斜褶皱;2. 五里河、 清岭短 轴背斜褶皱组;3. 奇峰—雨峰短轴背斜褶皱组。
3.断裂构造分构造窗
飞来峰
图1 F1逆冲推覆构造
图2 河北村正 断层系平面与 剖面图
图3 陵庄岩体平面与 剖面图
图4 K与下伏地层接触关系
三、编写研究区地质构造概述报告
编写构造概述报告是在分析地质图和编制有关图件 之后进行的,报告的编写又是分析地质图的深化。地质构 造概述报告的内容必须与地质图、剖面图、构造纲要图等 方面的内容完全符合一致,互相印证,相互说明。一般报 告应包括以下章节: 第一章 引言:简单明确的语言叙述读图作业的目的 要求,所读图幅的名称、比例尺、图区地形轮廓以及完成 作业情况。 第二章 地层:简述区内地层时代(老—新)及主要岩 性;地层间的按触关系;各时代地层在图内的分布方向及 排列特征,以及岩层产状的变化等。
实习五 综合分析地 质图及作业
实习目的
l.通过综合分析地质图,使同学们比较全面地掌
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 地质图的能力。 2.学习编绘、编写某些图件和读图报告的基本方 法和技能,为野外地质实习和今后实际地质工
作打下较好基础。
实习内容:
一、读图的程序和具体要求
一般的读图程序是:先读框外(图名、 比例尺、图例等),后读框内:先地形, 后地层、构造、岩浆岩,最后对全区的构 造作全面的综合分析,恢复区域地质构造 发展简史。读图的每一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三、编写研究区地质构造概述报告

构造地质学金山镇实习作业及纲要图

构造地质学金山镇实习作业及纲要图

构造地质学金山镇实习作业及纲要图前言《构造地质学》这门课程是地质学最基础的支柱性的学科,熟练掌握构造地质的基础知识是学习地质学的必备工具。

我们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在大三上学期开这门课程,任课教师是张宏远和温长顺两位老师。

地质学是一门以地球物质组成、结构及其演化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地质学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的领域广阔,是关于地球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各层圈的相互作用和其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根据研究内容和任务不同,以及生产要求和科学的不断发展,地质学又分为许多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学科。

构造地质学主要从组成地壳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岩石圈中沥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各种构造。

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进程,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作用力的方向、方式和性质。

本次金山镇地质剖面图和纲要图的绘制,是在第一次水平岩层、第二次倾斜岩层、第三次极射赤平投影、第四次褶皱和第五次断层实习的基础上的综合实习,它要求我们比较全面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我们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它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实习。

综合作业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的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种类型作业是重要的教学环节。

综合性作业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一种方式是综合分析一幅内容广泛的地质图。

这种方式对培养学生的读图、作图以及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构造问题的能力都具有较好的效果。

本次读图作业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即综合分析一幅内容广泛的地质图,——金山镇地区地质图。

要求在选定的图幅内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编出一幅构造纲要图,一幅地质剖面图以及说明地质构造和构造发展史的文字概述。

由于金山镇地质图的比例尺是1:100000,而且没有等高线,这就加大了此次综合作业的难度,我们只能先找出河流和峡谷,对照各个标高点高度,粗略地确定剖面图对应的高度,因而此剖面图要求我们从海平面以下1000米开始,这样才能使剖面图更完整些。

金山镇地质实习报告

金山镇地质实习报告

金山镇地质实习报告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目录第一章引言 (1)第二章地层 (1)第三章岩浆岩及变质岩 (2)第四章地质构造 (2)第五章地质发展史 (4)第六章结束语 (5)参考文献附图I 金山镇地区联合地质剖面图附图II 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第一章引言图区位于伏牛山东南麓金山镇地区,图区面积约平方公里。

图区最高峰为北部的渚岭主峰,海拔1800米;有名的山峰还有伏牛山、雨峰、奇峰、孤峰等。

从河流体系特点判断,地势为北西高南东低。

图区人口分散,且人口密度小,村镇主要分布于河流两岸较平坦的地区。

所用资料为比例尺为1:100000的金山镇地质图,图IX-1综合作业用图。

本报告主要由引言、地层、岩浆岩及变质岩、地质构造、地质发展史、结束语和参考文献等组成,于2011年6月完成。

工作主要包括报告的编写、构造纲要图的绘制及A-B剖面图的绘制。

第二章地层主要发育晚古生代以来地层,但缺失早三叠世(T1)、晚三叠世-晚侏罗世(T3-J3)和新近纪(N)等时代地层。

一、上古生界主要出露了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石炭系(C)、二叠系(P)地层,其岩性及分布特点分述如下。

中泥盆统(D2)砂岩、砾岩主要分布于图区金山镇及河北村东南部,出露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

上泥盆统(D3)页岩、泥岩主要分布于图区金山镇及河北村的东南部,出露面积约为6平方公里。

下石炭统(C1)砂岩、砂砾岩主要分布于图区金山镇及河北村东南部、渚岭、雨峰奇峰等地,出露面积约为25平方公里。

上石炭统(C2)粉砂岩、页岩主要分布于图区金山镇及河北村旁、五里河西北部、渚岭和雨峰奇峰等地,出露面积约为30平方公里。

下二叠统(P1)页岩、泥岩主要分布于图区金山镇王家庄连线上、王庄及雨峰奇峰和渚岭之间等地,出露面积约为45平方公里。

中二叠统(P3)砂岩主要分布于图区孤峰与金山镇之间雨峰奇峰东南部等地,出露面积约为40平方公里。

金山镇构造地质学综合实习报告(中国地质大学)

金山镇构造地质学综合实习报告(中国地质大学)

构造地质学综合实习报告学院:地球科学学院班级:011102班学号:***********姓名:***目录第一章引言 (2)第二章地层 (3)第三章岩浆岩 (3)第四章构造 (4)第五章构造演化史 (6)第六章结束语 (8)附件:1、金山镇地质图2、金山镇A—B地质剖面图3、金山镇构造纲要图第一章引言金山镇地质剖面图和纲要图的绘制,是在前几次构造实习的基础上的综合实习,它的目的是使我们能比较全面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从而提高我们分析和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次训练。

因此,这种类型作业是重要的。

它对培养我们读图、作图及提高我们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构造问题的能力都具有较好的效果。

本次实习要求在对选定的图幅进行全面分析后,编出1幅构造纲要图、1幅地质剖面图对说明地质构造和构造发展史的文字概述。

本次要求分析金山镇地区地质图,比例尺1::100000,面积达200多平方千米。

图幅中包含大量信息,包括岩层年代,岩性,主要构造,主要村落等。

其中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均有较好发育,构造方面,断层和褶皱出露明显。

图中东北角和西面有斑岩和花岗岩侵入,且存在两处角度不整合,缺少J地层。

A-B剖面上包含的信息量比较大,断层,褶皱均在其中。

其剖面大致走向为SE123°,岩层年代从K2-D2,包含地质图上几乎所有年代岩层。

由于没有等高线,需要根据其中已知的标高大致判定地形的起伏,从而画出各岩层的产状,进而分析各段的构造情况。

因为出现了很多以前没有足够了解的构造,比如飞来峰和构造窗等,所以分析难度比较大。

但是,通过深入的了解,我们还是可以容易得解释图中出现的一系列构造现象,对我们的分析能力有较好的提升。

第二章地层地质图上出现地层的地质年代从D2至K2,中间缺失T1和J的一整套地层,地层走向基本为北东南西向,倾向随构造的变化而有不同。

白垩统K1、K2和中泥盆统D2为砂岩,分别分布西北角和北部略偏东以及河北村正断层系一带;上泥盆统D3为页岩,集中分布于河北村正断层系一带;C1至T3均为灰岩广泛分布于金山镇地区。

构造地质学实习总结精选

构造地质学实习总结精选

构造地质学实习总结精选第一章引言金山镇地质剖面图和纲要图的绘制,是在前几次构造实习的基础上的综合实习,本次实习要求为编出1幅构造纲要图、4幅地质剖面图,并对该图概述地质构造和构造发展史,它的目的是让我们能比较全面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熟练读图和绘制图。

通过绘制剖面图,判读褶皱和断层以及不整合面来恢复金山镇的地质演化过程。

因而得出很多的信息,包括岩层年代,岩性,主要构造等。

其中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均有较好发育,构造方面,断层和褶皱出露明显。

图中东北角和西面有斑岩和花岗岩侵入,且存在两处角度不整合,缺少J和T1、T3地层。

地质图比例尺1:100000,面积达200多平方千米。

第二章地层地质图上出现地层的地质年代从D2至K2,中间缺失T1和J的一整套地层,地层走向基本为北东南西向。

白垩统K1、K2和中泥盆统D2为砂岩出现在东南角河北村地区,分别分布西北角和北部略偏东以及河北村正断层系一带为水平岩层,这两处水平岩层和下面的倾斜岩层形成角度不整合;上泥盆统D3为页岩,集中分布于河北村正断层系一带;C1至T3均为灰岩广泛分布于金山镇地区。

东北角陵庄出现斑岩和花岗岩。

从地质界限的行迹以及地层产状看出T2与P2形成平行不整合。

第三章岩浆岩金山镇地区的岩浆岩主要由花岗岩和斑岩组成,位于东北角,面积较小,其构造与岩体边界产状平行。

花岗岩侵伏早期岩层,边界线被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切割,由此可以判断花岗岩的形成早于此处逆冲断层的形成,而花岗岩又覆盖于下盘的T3、T2、P2之上,说明花岗岩的形成晚于下盘褶皱的形成;斑岩覆盖与花岗岩之上,其边界线也被K2截断,说明斑岩的形成晚于花岗岩而早于K2。

第四章构造褶皱构造:1、河北村—金山镇线性背斜褶皱该褶皱分布于河北村至金山镇一带,核部为D2,翼部由D3、C1、C2、C3组成,两翼走向北东南西,倾角40°,轴面竖直略向北西倾,枢纽倾伏,两翼夹角约110°。

金山镇地质构造概述

金山镇地质构造概述

第一章引言一、实习目的在课堂教学和室内作图实习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质图的能力,按要求编制构造纲要图、图切地质剖面图和地质报告能力,使学生能充分把地质平面图与剖面图联系起来,把地质图和地质报告的内容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要求1、分析金山镇地区构造形态、构造特征及构造运动史。

2、明确该地区沉积环境及演化史。

3、初步掌握具体分析某一地区地质构造的方法与步骤。

三、实习任务1、绘制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

2、绘制金山镇地区A—B和C—D图切地质剖面图。

3、概述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

四、区域地理概况所读金山镇地质图图幅的比例尺为1:100000,该地区地势总体表现为:西北部地势较高,东南部地势较低,总体地势较为起伏。

该地区平均海拔大概为1000m,海拔最高处为北部的诸岭,海拔为1800m左右;同时分布有多个高海拔点,如西部偏中的奇峰(1600m)和雨峰(1500m)、西南部的下白垩统砂岩高地(1700m);海拔最低处应为东南部的河流下游,海拔在800m以下。

该地区水系较为发育,支流较多,多条支流首先汇入两条主支流,两条主支流最终再汇入干流。

沿干流有多个村落分散,金山镇便坐落于其岸边。

第二章地层金山镇地区以沉积地层为主,主要出露的地层按地层时代自老至新依次为:中泥盆统(D2)砂岩、上泥盆统(D3)页岩、下石炭统(C1)灰岩、中石炭统(C2)灰岩、上石炭统(C3)灰岩、下二叠统(P1)灰岩、上二叠统(P2)灰岩、中三叠统泥(T2)灰岩、上三叠统(T3)灰岩、下白垩统(K1)砂岩、上白垩统(K2)砂岩。

现列表对各出露岩层进行概述:其中侏罗世与T1岩层发生缺失。

出露地层面积较大的有C1、C2、C3、P1,较小的有D2。

由上表可知,该地区地层接触关系有整合接触和不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又有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接触。

P2—T2表现为平行不整合接触,K1与下伏地层则表现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其余岩层之间则表现为整合接触。

金山镇地区地质实习报告范本1份

金山镇地区地质实习报告范本1份

金山镇地区地质实习报告范本1份金山镇地区地质实习报告 1最新金山镇地区地质实习报告6篇金山镇地区地质实习报告1一、目的1、认识各类地质现象。

2、初步掌握一般的野外地质技能,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等。

3、现场认识断层、岩层、背斜、向斜等地质现象。

4、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和勇于探索的科学求实精神,建立地质思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地质认识实习是地质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基)训练的实践过程,旨在通过短期的野外实践使同学们对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性的了解。

进一步巩固和掌握《矿山地质》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为以后的教学和工作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任务1、采集矿物和岩石标本,进行肉眼鉴定描述,训练野外鉴别矿物和岩石的能力,初步掌握三大岩类的特征与区别标志,尤其是沉积岩与岩浆岩的野外判别。

2、由老至新了解华北型沉积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岩性特征及其沉积环境和沉积矿产,建立地质发展的时、空概念。

3、初步掌握褶皱、节理和断层等主要地质构造的野外观测方法和依据。

4、结合野外实际地质作用现象,观察认识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等外动力地质作用,认识各种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景观。

5、初步学会地形图的使用、路线地质剖面的测量、地质点定点与描述、利用地质罗盘仪测量地层产状要素、野外地质记录等基本地质工作方法。

三、实习方式与注意事项1、本实习属于教学性质的认识实习,以教师指导方式为主,结合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联系地质实际认识各种地质现象和地质作用,学会简单的野外工作方法。

2、实习期间以实习小组为单位,组长为本小组负责人,小组成员要互相照顾、互相帮助;整个实习期间均为集体活动,严禁个人行动。

3、实习开始要认真做好准备工作,阅读实习指导书,明确实习目的和任务,了解实习计划和安排,准备实习用品。

4、野外实习中,每到一处,学生先集中听老师讲述,然后按实习小组分头进行地质观察描述,有问题要及时提出,争取在现场弄懂。

构造实习报告

构造实习报告

金山镇地质实习报告图一、引言(读图目的、要求,图幅名称、比例尺、图区地形轮廓等)金山镇地质实习剖面图和构造刚要图的绘制,是一次综合实习,本次实习要求为一幅构造刚要图和一幅地质剖面图,目的是让我们能比较全面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熟练读图和绘制图,通过绘制剖面图,读褶皱和断层以及不整合面来了解金山镇地质演化过程。

所读的图是金山镇地质图,而绘制的图分别是金山镇构造刚要图和金山镇地质剖面图。

比例尺为1:100000。

图区中岩层年代大致从泥盆统(D2)到上白垩统(k2),整体呈北高南低趋势,有山峰,且东南区发育一条西南方向的河流其中各种构造现象发育,如有断层、褶皱、飞来峰、构造窗、岩浆侵入。

二、地层(分布、接触关系、产状)地质图上出现地层的地质年代从D2到K2,中间缺失了T1和J的一整套地层,地层走向基本为北东南西走向,发育着东北西南方向的褶皱和逆冲断层,其中还部分地区还发育着西北东南方向的平移断层和正断层。

白垩统K1、K2为砂岩,出现在图区西北角和正北方,与下面的倾斜地层形成角度不整合;东北角出现斑岩和花岗岩,覆盖在T2、T3地层上,形成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上泥盆统D3页岩与中泥盆统D2砂岩,集中分布在东南角正断层一带;C1至T3均为灰岩,广泛分布在金山镇地区。

三、岩浆岩(岩体、岩脉)金山镇地区的岩浆岩主要分布在图区东北角,由花岗岩和斑岩组成,面积较小,花岗岩岩体状产出,而斑岩呈岩脉状产出。

其构造与岩体边界的产状大致平行,形成平行不整合。

花岗岩覆盖在下盘T2、T3、P2之上,说明其形成晚于下盘褶皱,又被逆冲断层切割,说明其早于此断层的形成;斑岩覆盖在花岗岩上,其边界被K2切断,说明斑岩形成晚于花岗岩而早于K2。

四、构造(褶皱、断裂、其它)褶皱构造:褶皱整体走向为东北西南走向,从西北至东南方向向斜背斜褶皱相间发育,呈阿尔卑斯式褶皱,其中部分被逆冲断层、正断层和平移断层切断。

有河流覆盖在上面。

1,奇峰—雨峰倒转背斜褶皱该褶皱位于图区中西部,核部为C1,翼部由C2、C3组成,西北翼走向北东—南西,倾向北西,倾角45º,东南翼走向北东—西南,倾向北西,倾角30º~40º。

学生金山镇地质构造实习报告地质构造实习报告范文

学生金山镇地质构造实习报告地质构造实习报告范文

学生金山镇地质构造实习报告地质构造实习报告范文对地质进行勘查探索是学地理地质专业的同学们一定要进行的实习,通过近距离的实习勘探可以巩固自己学过的知识并为未来的工作打好基础。

虽然很辛苦,但实践出真知,只有真正的去实践了解才更有说服力。

下面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学生金山镇地质构造实习报告,大家不妨看一看。

引言本次金山镇地址剖面图和纲要图的绘制,是在前几次关于地形地貌构造实习的基础上的综合实习,它要求我们比较全面的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我们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它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实习。

此次实习报告涉及地史及各类地质构造的综合作业,通过画金山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及金山地区A-B地质剖面图,在其基础上分析其构造运动及地史时间,加强对地质学的全面了解。

金山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比例尺为1:100000,金山镇地质图北东-南西走势渐低,包含了中泥盆统(D2)至上白垩统(K2)的岩层,包含了一个构造层及两个亚构造层,构造层为K1-K2的沉积盖层,亚构造层为T2—T3和D2-P2的地层主要山峰有诸岭、奇峰和雨峰等,最高峰为诸岭,海拔1800米,并发育有多种地质构造现象。

东北角有花岗岩岩浆侵入体,后期有斑岩岩脉侵入体。

花岗岩、斑岩与其围岩都成不整合接触关系。

东南角发育河流,并向北面与北西面发育支流。

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特征一、地层该地区出露了中泥盆(D2)、上泥盆(D3)、下石炭(C1)、中石炭(C2)、上石炭(C1),下二叠(P1)、上二叠(P2)、中三叠(T2)、上三叠(T3)、下白垩(K1)和上白垩(K2)的岩层,在下白垩统与上三叠个不整合面:K1与T2之间为角度不整合关系,T2与P2之间为平行不整合关系。

泥盆纪(D):地层为中泥盆统砂岩和上泥盆统页岩,分布于东南角正断层处的直立背斜的核部与翼部。

中泥盆统砂岩为背斜核部,上泥盆统页岩为翼部,倾角为45°,两翼夹角为90°。

金山镇地质构造报告

金山镇地质构造报告

金山镇地质构造报告金山镇地质构造报告一、引言金山镇位于中国的一个山区地带,地处于两个断层带之间。

本报告旨在对金山镇的地质构造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地质特征和可能存在的风险。

二、地质背景1. 地理位置:金山镇位于中国的XX省,距离省会城市XX市约100公里。

2. 地貌特征:金山镇周围主要由山脉和河流组成,地势较为崎岖。

3. 地质构造:金山镇所处位置为两个断层带之间,存在较为复杂的地质构造。

三、断层带分析1. 主要断层带:金山镇附近存在两个主要断层带,分别是A断层带和B断层带。

a) A断层带:位于金山镇东部,走向大致为东西方向。

该断层带活动频繁,可能会引发地震等自然灾害。

b) B断层带:位于金山镇西部,走向大致为南北方向。

该断层带活动较为稳定,但仍需密切关注。

四、地质构造特征1. 山脉:金山镇周围分布着多座山脉,其中最高峰为XX山,海拔约XXX米。

2. 河流:金山镇附近有多条河流穿过,其中最主要的是XX河和XX 河。

3. 岩石类型:金山镇地区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和页岩等岩石组成。

五、地质灾害风险评估1. 地震风险:由于金山镇所处位置位于两个断层带之间,地震风险较高。

应加强地震监测和防范措施。

2. 滑坡风险:由于地势崎岖,部分山坡存在滑坡风险。

应加强对滑坡的监测和防范工作。

3. 泥石流风险:在雨季或暴雨天气条件下,金山镇可能面临泥石流的威胁。

应建立泥石流预警系统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六、地质资源分析1. 矿产资源:金山镇地区存在一定的矿产资源,包括铁矿石、煤炭和黄金等。

应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

2. 水资源:金山镇附近有多条河流,具备丰富的水资源。

应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七、结论本报告对金山镇的地质构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评估。

根据分析结果,金山镇存在较高的地震风险,并可能面临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同时,该地区也具备一定的矿产资源和水资源。

为了确保金山镇居民的生命安全和经济发展,应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防范工作,并合理开发利用地质资源。

金山镇综合地质报告(构造地质学)

金山镇综合地质报告(构造地质学)

综合地质报告目录第一章……………………………………………………引言第二章……………………………………地层及构造层划分第三章……………………………………………………构造第一节………………中泥盆世——中三叠世构造层第二节…………………………………白垩纪构造层第四章……………………………………………地质发展史第五章…………………………………………………结束语附图Ⅰ………………………………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附图Ⅱ……………………………………………联合剖面图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第一章引言本次实习报告是涉及矿物、三大类岩石以及构造的综合作业,加强对地质学的全面了解,建立对地质工作的初步认识。

该报告包括金山镇地质图一张,构造纲要图一张,联合剖面图一张(包含五个剖面图)。

该报告是建立在对三张图综合分析比较而来,,是对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的综合描述。

金山镇地质图比例尺为1:100000,图区面积大约为206平方千米,岩层年代大致从中泥盆统(D2)到上白垩统(K2),且呈北高南低趋势,主要山峰有奇峰、雨峰,诸岭等。

最高峰为诸岭(1800米)。

并发育有多种地质构造现象。

图区北东角上有岩浆和晚期岩脉侵入,北西角沉积一套近水平白垩统砂岩,另外在东南区发育一条南西方向的河流。

第二章地层及构造层划分该区域内存在时代为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白垩纪的地层。

缺失时代为早三叠世及侏罗纪地层。

白垩纪地层与三叠纪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上二叠统灰岩与中三叠统泥灰岩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根据角度不整合关系,可以划分成两个构造层,分别为“中泥盆世——中三叠世构造层”和“白垩纪构造层”。

根据平行不整合又可以将中泥盆世——中三叠世构造层分为两个构造亚层。

一、泥盆纪地层:在该区域内,泥盆纪地层主要出露中泥盆统砂岩和上泥盆统页岩。

在图区的东南角出露地表。

其中,中泥盆统砂岩作为背斜的核部出露,上泥盆统页岩作为背斜的两翼出露,产状均为40度。

金山镇构造地质实验报告

金山镇构造地质实验报告

目录引言 .......................................................地层 .......................................................构造 .......................................................1.断层 ................................................2.褶皱 ................................................3.断层与褶皱间关系 ........................岩浆岩 ...................................................构造发展史 ...........................................引言本次实习所用地质图为金山镇地质图(比例尺为1:100000),图区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要山峰为:孤峰、奇峰、雨峰。

最高点为渚岭约1800m,最低点为河北村约800m,地势较为平缓。

河流支流自西部、东北部汇入东南部主干流水(金山镇位于东部河流主干旁)。

村镇分布于东部及中部地区,多沿河流分布且较分散。

该地区经过了复杂的构造运动,形成了一系列褶皱和断层以并且有岩浆岩体的侵入。

本次实习目的有二。

其一:通过综合分析地质图,比较全面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分析地质图的能力。

其二:学习编制、编写某些图件和读图报告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野外地质实习和今后实际地质工作打下较好基础。

本次实习完成了《金山镇地区AB剖面地质剖面图》、《金山镇地质构造纲要图》的编制,和《金山镇综合地质报告》的编写。

地层主要发育晚古生代以来地层,但缺失下三叠统(T1)、上三叠统-上侏罗统(T3-J3)和新近系(N)地层。

金山镇综合地质实

金山镇综合地质实
1、没有等高线,只有地层界线 2、最高点位于渚岭海拔1800m,最低点位于 五里河西侧海拔小于800m,最大高差 1000m 3、发育的山峰有:伏牛山、奇峰、雨峰、渚 岭、孤峰(飞来峰)等 4、发育的河流:流向自西向东发育纵横交错 的河道,金山镇发育曲流河 5、地势特征:西北高东南低

该褶皱分布在西部,穿过雨峰、奇峰,并被一个逆 掩断层切断,且被两个平移小断层错开,其延伸方 向为东北—西南。核部为下石炭统地层,两翼为上 石炭统地层,为背斜。西北翼产状315°∠50°, 东南翼被断层切断,转折端为弧线。枢纽近乎水平, 为直线,轴面向西北倾斜,属斜歪水平褶皱。该背 斜形成于晚白垩世之前。
第五阶段: K1 接受沉积,但沉积的范围不大, 滨海沉积环境 只出现K2岩层,没有K1岩层,发生海浸。 K2 浅海相稳定沉积 E 河流相稳定沉积
应力分析
M3
F2
M1
F4
M1 F3
M3
第三章
编图
3-1 彩图 3-2 纲要图 3-3 构造剖面图
3-1 地质彩图
3-2 纲要图
3-3 构造剖面图
金山镇地质AB剖面图
C
D
金山镇地质DC剖面图
第四章
构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展史
金山镇地区的地层可划分为两个构造层,即 D2—P3,T2构造层和K—E构造层,它们代 表着不同的地质演化阶段。其中D2—P3,T2 构造层由T2与P3的平行不整合面所限定的地 层系统和构造系统,可再划分为两个亚构造 层,即D2-P3构造层与T2构造层。 结合所学理论分析地质构造演化如下:
2-4 构造窗和飞来峰
构造窗:当逆冲推覆构造 发育地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 将部分外来岩块剥蚀掉而露出 下覆原地岩块时,表现在一片 外来岩块中露出一小片被断层 圈闭的由较年轻地层组成的原 地岩块,地貌上为凹陷和洼地 的负地形。 飞来峰:只在大片被剥露 出来的原地岩块上残留小片孤 零零的被断层圈闭的外来岩块。

金山镇地质构造概述

金山镇地质构造概述

第一章引言一、实习目的在课堂教学和室内作图实习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质图的能力,按要求编制构造纲要图、图切地质剖面图和地质报告能力,使学生能充分把地质平面图与剖面图联系起来,把地质图和地质报告的内容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要求1、分析金山镇地区构造形态、构造特征及构造运动史。

2、明确该地区沉积环境及演化史。

3、初步掌握具体分析某一地区地质构造的方法与步骤。

三、实习任务1、绘制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

2、绘制金山镇地区A—B和C—D图切地质剖面图。

3、概述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

四、区域地理概况所读金山镇地质图图幅的比例尺为1:100000,该地区地势总体表现为:西北部地势较高,东南部地势较低,总体地势较为起伏。

该地区平均海拔大概为1000m,海拔最高处为北部的诸岭,海拔为1800m左右;同时分布有多个高海拔点,如西部偏中的奇峰(1600m)和雨峰(1500m)、西南部的下白垩统砂岩高地(1700m);海拔最低处应为东南部的河流下游,海拔在800m以下。

该地区水系较为发育,支流较多,多条支流首先汇入两条主支流,两条主支流最终再汇入干流。

沿干流有多个村落分散,金山镇便坐落于其岸边。

第二章地层金山镇地区以沉积地层为主,主要出露的地层按地层时代自老至新依次为:中泥盆统(D2)砂岩、上泥盆统(D3)页岩、下石炭统(C1)灰岩、中石炭统(C2)灰岩、上石炭统(C3)灰岩、下二叠统(P1)灰岩、上二叠统(P2)灰岩、中三叠统泥(T2)灰岩、上三叠统(T3)灰岩、下白垩统(K1)砂岩、上白垩统(K2)砂岩。

现列表对各出露岩层进行概述:其中侏罗世与T1岩层发生缺失。

出露地层面积较大的有C1、C2、C3、P1,较小的有D2。

由上表可知,该地区地层接触关系有整合接触和不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又有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接触。

P2—T2表现为平行不整合接触,K1与下伏地层则表现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其余岩层之间则表现为整合接触。

金山镇构造地质学

金山镇构造地质学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班级姓名指导老师张宏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1月2日目录第一章引言 (2)第二章地层 (3)第三章岩浆岩及变质岩 (4)第四章地质构造 (4)第五章地质发展史 (7)第六章结束语 (8)参考文献 (8)附图I 金山镇地区联合地质剖面图附图II 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第一章引言本次实习的《构造地质》是一次综合性的课程实习。

图区面积1.992 平方公里。

图区最高峰为北部的渚岭主峰,海拔1800米,有名的山峰还有飞来峰、奇峰、孤峰、雨峰等,山峰和山谷落差不大,总的地势起伏较为平缓,从河流体系特点判断,主要河流五里河自西北流向东南,途中经过来自北部和西部的直流汇入一起流入东南部的主干水流中,据此判断该处地势北高东低。

图区人口主要沿河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地区,分布较为分散,村镇所用图区资料为比例尺为1:100000的地质图,图区内地形复杂,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形成了多处褶皱和断层。

本报告主要由赵国霞于2013年1月完成。

工作主要包括编制《金山镇AB地质构造剖面图》和《金山镇地质构造纲要图》,结合编制的《金山镇AB地质构造剖面图》和《金山镇地质构造纲要图》及《金山镇地质图》,分析该地区地层、构造及地质发展史,以此编写《金山镇综合地质报告》。

第二章地层主要发育晚古生代以来地层,但缺失早三叠世(T1)、晚三叠世-晚侏罗世(T3-J3)和新近纪(N)等时代地层。

该地区的地层主要有古近纪(E)、白垩纪(K1、K2)、三叠纪(T2)、二叠纪(P1、P2、P3)、石炭纪(C1、C2)、泥盆纪(D2、D3)等时代的地层。

其中,古近系地层分布在西北角,白垩系地层分布在西北部及东北部,三叠系地层分布在东北角及中部沿断层分布,其余大面积地区都为泥盆、石炭、二叠系地层。

2.1上古生界主要出露了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石炭系(C)、二叠系(P)地层,其岩性及分布特征分述如下。

D2:中泥盆统砂岩、砾岩主要呈带状分布于图区东南角的河北村东南部,出露面积约2平方公里。

构造地质学 实习-4 构造综合练习

构造地质学   实习-4 构造综合练习

构造纲要图的内容
5. 火成岩:绘出火成岩的界线。对于深成岩 体,若内部发育相带则要画出,并注明岩 石代号及时代。对于喷出(火山)岩,除 注明岩石代号,也可注明时代或流动方向 (指熔岩)。
6. 标出代表性地层产状。
7. 完成一般地质图件的规格和要求,如图名、 图例、比例尺等,附上重要的村镇、山峰 。
1. 构造层:构造层是指在形成时代上相连续、 构造变形特点基本相同的一套地层,构造 层与构造层之间是以角度不整合界线。
构造纲要图的内容
2. 断层:地质图中各类断层均要用规定的符 号画出,较大型者可注上名称,大断层线 条可粗些,小者可细些,断层性质不明者 用虚线。
3. 褶皱:褶皱用轴迹表示,轴迹线的宽窄和 长短反映褶皱的规模(出露宽度和延伸长 度),各褶皱必须用特定的符号(背斜、 向斜、倒转背斜、倒转向斜)来表示。
作业
1. 阅读金山镇地区地质图 2. 编制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 3. 在地质图上作图切地质剖面图 4. 完成地质报告
地质报告格式
《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概述》 一.引言(目的、要求,图幅名称、比例尺、
图区地形轮廓等) 二.地层(分布、接触关系、产状) 三.岩浆岩(岩体、岩脉) 四.构造(褶皱、断裂、其它) 五.构造演化史 六.结束语
实习-4 构造综合练习
徐海军 地球科学学院
实习和
编写地质文字报告的能力,巩固所学构造 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构造纲要图的内容和编制方法
构造纲要图是反映某一地区基本构造信息的 简明图件,它是在地质图基础上编制的,其 目的是突出某一地区的基本构造轮廓。构造 纲要图应包括下面的具体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构造地质学》这门课程是地质学最基础的支柱性的学科,熟练掌握构造地质的基础知识是学习地质学的必备工具。

我们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在大三上学期开这门课程,任课教师是张宏远和温长顺两位老师。

地质学是一门以地球物质组成、结构及其演化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地质学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的领域广阔,是关于地球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各层圈的相互作用和其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根据研究内容和任务不同,以及生产要求和科学的不断发展,地质学又分为许多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学科。

构造地质学主要从组成地壳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岩石圈中沥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各种构造。

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进程,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作用力的方向、方式和性质。

本次金山镇地质剖面图和纲要图的绘制,是在第一次水平岩层、第二次倾斜岩层、第三次极射赤平投影、第四次褶皱和第五次断层实习的基础上的综合实习,它要求我们比较全面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我们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它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实习。

综合作业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的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种类型作业是重要的教学环节。

综合性作业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一种方式是综合分析一幅内容广泛的地质图。

这种方式对培养学生的读图、作图以及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构造问题的能力都具有较好的效果。

本次读图作业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即综合分析一幅内容广泛的地质图,——金山镇地区地质图。

要求在选定的图幅内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编出一幅构造纲要图,一幅地质剖面图以及说明地质构造和构造发展史的文字概述。

由于金山镇地质图的比例尺是1:100000,而且没有等高线,这就加大了此次综合作业的难度,我们只能先找出河流和峡谷,对照各个标高点高度,粗略地确定剖面图对应的高度,因而此剖面图要求我们从海平面以下1000米开始,这样才能使剖面图更完整些。

从地质图的图例上我们可以了解图区初露的地层的时代、层序和接触关系,然后浏览一下地质图,概略地认识图区新老地层的分布和延展情况,了解其地貌特征,并结合比例尺分析地形对地层露头分布形态和出露宽度的影响。

结合地层新老关系和地层产状,分辨不背斜和向斜、断层,进而分析其特征。

按要求应该绘制金山镇地区A-B剖面图、河北村正断层系剖面图和陵庄岩体剖面图,可由于时间有限我只绘制了金山镇地区A-B剖面图。

为了配合剖面图,我们编制了构造纲要图(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对图进行了用符号标志,把其构造层也进行了标注,不整合,岩体及岩脉明显标出。

图区有3条较大的逆断层4条平滑断层4条正断层及7个向斜背斜,并且有一个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有一小块花岗岩和斑岩。

在图的东南方向有条较大的河。

第一章地层由图例可以知道,该地区由早到晚依次沉积了D2、D3、C1、C2、P1、P2、P3、T2、K1、K2共十个时代的地层,他们分别为:D2:中泥盆统砂岩、砾岩,为河流沉积,该时代地层分布于图区东南角的河北村背斜的核部,与上覆地层为整合接触。

D3: 上泥盆统页岩、泥岩,为滨—浅海沉积,该时代地层分布于图区东南角的河北村背斜的翼部,与上覆地层为整合接触。

C1:下石炭统砂岩、砂砾岩,为滨海沉积,该时代地层呈北东—南西方向条带状分布于图区的东南部、中部和西北部,与上覆岩层为整合接触。

C2:上石炭统粉砂岩、页岩,为滨—浅海沉积,该时代地层呈北东—南西条带状分布于图区的东南部、中部和西北部,与上覆岩层为整合接触..P1: 下二叠统灰岩、泥岩,为浅海沉积,该时代地层沿北东—南西向成条带状广泛分布于图区范围内,与上覆岩层为整合接触。

P2:中二叠统砂岩,为滨—浅海沉积,该时代地层沿北东—南西方向分布于图区的中部,与上覆岩层为整合接触。

P3:上二叠统灰岩、页岩,为浅海沉积,该时代地层仅呈一长条状沿北东—南西方向分布于图区中部,与上覆岩层T2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T2:中三叠统泥灰岩、灰岩,为浅海沉积,该时代地层沿桑园—三岔河断裂呈长条状分布于图区中部,与上覆底层T2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K1:下白垩统砂岩、砾岩,为滨海或者湖相沉积,该时代地层仅呈一条带状分布于图区的西北角,与上覆岩层K2为整合接触关系,与下伏地层P3的接触关系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K2:上白垩统粉砂岩、页岩,为滨—浅海或者湖相沉积,该时代地层分布于图区的西北角和北部,该时期的沉积范围增大,导致与下伏岩层存在超覆现象,由于该区内存在K1—T2角度不整合,所以该地区地层可以划分为两个构造层:D2—T2构造层和K1—K2构造层构造层D2—T2构造层:这套地层遍布图区,其为遭受断层和褶皱改造地区,总体走向为北东—南西向,在北西—南东方向上成条带状分布,对称式或者不对称式重复出现,地层走向大多为北东—南西向,倾向北西或南东,倾角<50度,西部岩层倾角较小,南部岩层产状较陡,倾角达到了70度。

该构造层内存在一个缺失面—T1时代的地层,即T2与P3之间存在一个平行不整合面。

故又可以把这个构造层分为两个亚构造层:D2—P3亚构造层和P3亚构造层。

K1—K2构造层:这套地层分布于图区的西北部和北部,产状近水平,且地层产状变化较小,在这套地层中发育有①花岗斑岩脉的侵入②超覆现象两种构造地质现象,超覆现象说明该地区在K 时代曾发生大规模的海进运动,导致新形成的大规模岩层覆盖在了先形成的较老地层之上。

第二章岩浆岩该地区发育有两种岩浆岩,位于陵庄周围的花岗岩和位于李家西侧以及陵庄东侧的斑岩脉。

花岗岩:分布于图区的东北角,在陵庄周围大面积分布,面积约为4.6k㎡,规模属于岩株,与围岩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该花岗岩体侵入P3—T2地层及其所形成的褶皱构造,又由于它被陵庄—三岔河逆掩断层所切穿,所以它的形成时期晚于褶皱形成时期而早于逆掩断层的形成时期。

斑岩脉:二者均呈长条状分别分布于图区的西侧和东北角,分别位于李家西侧和陵庄东侧。

前者走向为北东—南西向,面积约为1.8k㎡,与威严的接触关系为角度不整合,根据它与围岩的截切关系,可以判断其形成时期晚于E;后者走向为南北走向,面积约为2.0 k㎡,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为角度不整合。

根据它与围岩的截切关系,可以判断其亦形成于E之后。

故二者为同期形成。

第三章构造这个地区的构造类型以褶皱和断层为主,二者均在图区内广泛分布,其次还分布有不整合接触。

图区内褶皱构造主要由 1.河北村—金山镇线性背斜褶皱;2.五里河—渚岭短轴背斜倒转褶皱;3.奇峰—雨峰短轴背斜残破褶皱;4.李家短轴背斜斜歪褶皱;5.三岔河向斜褶皱五个组成,它们的褶皱枢纽倾伏向基本均为北东—南西向,褶皱形态为北西—南东向的压缩和北东—南西向的伸长。

图区内断层构造主要由1. 河北村正断层系;2. 奇峰—雨峰逆冲断层;3. 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4. 五里河构造窗,孤峰、安村飞来峰;5. 雨峰—奇峰走滑断层系等五个断层构造组成。

其中正断层系位于图区东南角,是由一系列北西—南东向的正断层组成,断层面倾向较陡,倾角较大,达到了85度,近乎直立,断层系的五条正断层组成了“两垒一堑”的构造形式;两条逆冲断层的走向均为北东—南西向,且沿走向断层横贯图区,倾向均为北西,且倾角相近,约为20度左右;构造窗及飞来峰均位于图区中部;两条大的走滑断层分布于奇峰雨峰附近,走向为北西—南东向。

1.褶皱构造(沿东南—西北的方向进行分析)⑴河北村—金山镇线性背斜褶位于桑园—五里河逆冲断层东侧,西起王各庄南部,东至金山镇东部,区内延伸约6.5Km;背斜走向北东—南西,东北部的枢纽向南西方向倾伏,西南部的枢纽向北东方向倾伏,核部为中泥盆统砂岩、砾岩,两翼为D3—C1—C2—P1—P2时代的地层,两翼地层倾角约35度~50度,为开阔褶皱,转折端呈圆弧状,轴面近于直立,为短轴褶皱。

⑵五里河—渚岭短轴背斜倒转褶皱位于桑园—五里河逆冲断层西侧,南起五里河,北至渚岭,区内延伸约16Km;背斜走向为北东—南西,枢纽倾伏向为北东—南西,核部为下石炭统砂岩、砂砾岩,翼部为C2—P1—P2时代的地层,且两翼的倾向相同,均倾向北西,倾角不等,西侧翼倾角约40度,东侧翼倾角约70度,翼间角约30~40度,,为中常褶皱,东侧翼地层发生倒转,转折端呈圆弧状,轴面斜歪,倾向南西,倾角约45度,为短轴褶皱。

⑶奇峰—雨峰短轴残破背斜褶皱位于奇峰—雨峰逆冲断层西侧,区内延伸约13Km,走向为北东—南西,枢纽倾伏向为北东—南西,核部为下石炭统砂岩、砂砾岩,翼部为C2—P1时代的地层,且由于逆冲推覆作用导致该背斜缺少东部翼,只有西侧翼,故为残破褶皱,西北侧翼岩层倾向北西,倾角约50度,东侧翼的岩层产状不明,转折端呈圆弧状,轴面近于直立,为短轴褶皱。

⑷李家短轴背斜斜歪褶皱位于奇峰—雨峰西侧,区内延伸约10Km,走向为北东—南西,枢纽倾伏向为北东—南西,核部为下石炭统砂岩、砂砾岩,翼部为C2—P1—P2时代的地层,由于存在后期的超覆作用,所以将西侧翼部分覆盖住,西侧翼倾向北西,倾角约45度,东侧翼倾向南动,倾角约70度,转折端呈圆弧状,轴面发生斜歪,倾角约60度,为短轴褶皱。

⑸三岔河向斜褶皱位于桑园—五里河逆冲断层东南侧,由于逆冲推覆作用,导致该向斜在区内延伸仅为2.5Km左右,向斜走向为北东—南西,枢纽倾伏向为南西,核部为T2—中三叠统泥灰岩、灰岩,翼部为P2—P3时代地层,西侧翼倾向西,倾角约85度,东侧翼倾向北西,倾角约45度,为中常褶皱,转折端呈圆弧状,轴面斜歪,为短轴褶皱。

全区褶皱总体构造型式为侏罗山式褶皱。

2.断层构造(沿东南—西北的方向进行分析)⑴河北村正断层系发育于河北村背斜褶皱的核部与转折端,由一系列—5条走向北西—南西向的正断层组成,沿北东—南西向延伸,延伸长度较短,约为1.5Km左右,由西南到东北依次为:断层1、断层2、断层3、断层4、断层5,其中断层1和断层4倾向南西,倾角为80度和85度;断层2、3、5倾向北东,倾角为85度左右,断层1和2、4和5形成地垒,断层3和4形成地堑,所以该套正断层系形成了“两垒一堑”的正断层组合。

正断层组合将河北村背斜所截切,故其形成晚于或和褶皱同期形成,它是受到北西—南东方向的挤压和北东—南西方向的拉伸应力场条件下形成的。

⑵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位于五里河—桑园一带,沿北东—南西方向延伸并且贯穿图区,延伸长度约为20Km,断层面走向大致为北东—南西,倾向北西,倾角约20度,断层的上盘为五里河—渚岭背斜构造,下盘为桑园—三岔河向斜构造,由于推覆作用,下盘局部缺失了T2和P3时代的地层,该断层的存在导致了岩层界限的不连续,发生了错位,断层上盘相对下盘向南东方向移动,由断层上盘的五里河构造窗和下盘的孤峰飞来峰可以确定该断层的断距约为2.5Km,由断层与岩层的截切关系可以判断该断层形成于T2之后,是受到北西—南东东方向的挤压应力以及其造成的北东—南西向的拉伸应力下形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