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矿规律(摘抄)
成矿控制总结
![成矿控制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e3ea30902020740be1e9b20.png)
第十五章成矿控制与成矿规律一、成矿控制:(一)区域地球化学控制:某种或某些元素的区域高背景是该元素富集成矿的结果或者原因。
结果:同一成矿作用在形成矿床的同时形成广泛的成矿原生晕。
——矿体附近异常最强,向外逐渐接近正常场。
原因:由于某个区域的某些地质体中成矿元素丰度较高,成为后期成矿作用的物质来源。
——矿床的外围存在负异常。
在一些重要的成矿集中区域,某种或某些成矿或与成矿有关的元素常常表现出穿层富集,岩浆岩具有继承性富集,反映的是这些物质长期的注入,反映的是地壳下部圈层的贡献。
(二)构造控制:时间上——成矿前构造(矿床、矿体的分布、产状)、成矿期构造(矿床或矿体内的分带、贫富变化、成分和组构的复杂性)、成矿后构造(矿床的改造、变化和保存)。
规模上——控制着成矿集中区的大小:成矿域—成矿带-成矿亚带-矿田—矿床-矿体。
构造带分布的规律性控制着矿床的分布规律,比如等距性规律。
不同的类型的矿床受控于不同的构造型式:一般的热液矿床—-断裂裂隙;高温岩浆热液矿床(接触交代矿床)——接触带构造系统;次火山热液矿床——古火山机构(环状、放射状裂隙系统);沉积矿床——各种类型的盆地构造(断陷、坳陷)。
(三) 岩浆岩控制:1、岩浆岩成分控制——成矿专属性:富镁超基性岩——铬铁矿(含铂族元素)矿床(富镁纯橄岩)富铁超基性岩——V、Ti磁铁矿矿床(辉长岩、斜长岩)镁铁质超基性岩——同你硫化物矿床(苏长岩、辉长岩,辉岩、橄榄辉长岩等)碱性超基性岩——稀有放射性、稀土元素、Ti、磷矿床钙碱性中酸性岩——斑岩型铜钼矿床等偏碱性中基性火山-次火山岩——玢岩型铁矿、硫铁矿。
2、岩体的规模控制:对于岩浆分结矿床——岩体规模大有利岩浆熔离矿床:原地熔离成矿——规模大;深部熔离贯入成矿——与岩体出露规模无关。
岩浆热液矿床:中小型岩体更有利(含矿热液的挥发性作用)岩浆岩的双层结构:浅岩浆房――深部岩浆房(规模大,成矿物质保证)3、岩相控制:岩浆分结矿床、岩浆熔离作用——深成相更有利热液矿床——中浅成相更有利,如深度太大,大的压力保持含矿气液的分散,不利成矿。
成矿规律知识点总结高中
![成矿规律知识点总结高中](https://img.taocdn.com/s3/m/3f13a73e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db.png)
成矿规律知识点总结高中成矿规律是指地质学家根据对矿床成因及其空间分布、矿床产状、发育规律的研究,总结出的矿产富集的规律性和客观规律,是指矿床产状、地质构造、成岩作用、流体作用、构造热量等复杂地质作用系统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岩石地球化学、矿床地球化学、物理地球化学和地质工程学等学科密切相关的矿床成矿规律。
矿床成矿规律是矿床形成、发展和演化的规律,主要包括形成规律、空间分布规律、产状规律、电子颈规律、成矿规模和矿化度规律、成矿周期规律等。
一、地质条件与成矿规律成矿作用是一个系统性的地球化学过程,对于成矿规律,地质构造、地层产状、岩浆活动、热液活动、地球化学环境等因素都有重要影响。
(一)地质构造与成矿规律1.构造对成矿的影响构造作用是成矿作用的重要因素,构造的复杂程度对成矿规律有重要影响。
构造发育差异对成矿规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差异构造是矿床产状差距及产状变形的重要原因。
②差异构造的存在使矿床的形态和长度具有规律性。
③构造对热液作用的空间分布、时间发展和深度条件等都有重要影响。
2.构造与蚀变作用构造对产状变形和岩石兼容性产状变化起主要作用,其中蚀变对矿质和矿床成矿有密切关系。
3.构造对岩浆热液活动的影响热液作用构造和其发育规律关系密切,构造与岩浆活动和热液活动密切相关,构造对热液作用的空间分布、时间发展和深度条件等都有重要影响。
(二)地层产状与成矿规律1.产状对成矿的影响产状因素是矿床形成、分布和富集的主要外部条件,与构造及岩浆活动的关系密切,对于热液流体的传递和热液的生成均有重要影响。
2.矿床构造对地层产状的影响地质构造对地层产状的作用及其不均匀性,决定了矿床的形状与长度都具有规律性。
3.陆相暴露和海相沉积产状的影响地面降水和海相盐度的不同,以及不同深度产状对热液作用和成矿作用都有所不同,因而对矿化物质的生成和富集有影响。
海相沉积带矿床常具有水平的产状,陆相暴露矿床产状多呈近直的产状。
(三)岩浆活动与成矿规律岩浆作用是自上而下的矿床形成。
成矿规律
![成矿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9486b80479563c1ec5da714e.png)
成矿规律
规律被认为是现象内部本质的联系, 这种联系决定了现象必然的合乎逻辑的发 展。 成矿规律的研究,最早在由 L. 德洛内 (1892)提出。之后,B.H.斯米尔诺夫、 P.鲁蒂埃等从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
目前形成了 全球成矿规律,区域成矿 规律、矿区成矿规律以及单矿种为主的专 门成矿规律等不同分支。
海 期(2000~1800Ma) 南罗得西亚期 (1700~2500Ma)
表4-2 全球主要成矿期及有关矿床(据Г·А·特瓦尔奇列利哲,19பைடு நூலகம்0)
最主要的 成矿期 中一新生代 成矿期 (<150Ma) 主要的褶皱作 用的地台 形成期 阿尔卑斯 期(50Ma) 出现金属矿 化作用的强 度 最主要 地 槽型 的 矿石建造 地 台 型
(2)加里东成矿期 ;
(3)海西成矿期 ;
(4)燕山成矿期 ;
(5)喜马拉雅期 。
表4-1 我国成矿期成矿特征简表
成 矿 时 期 代 纪 中-晚元古代
6-18 亿年 早元古代-晚 大古代 19~25 亿年 早太古代 15~ 38 亿年
地槽期及褶皱带期 内生和变质矿床 外 生 矿 床 Cu、 Fe、 U、 Au、 稀有等. (康 Fe、Cu、 P、(伊陕
成矿规律
R.W. Boyle (1979) 在讨论金矿床的成矿规律 时强调,研究成矿规律必须考虑三个基本问题:
矿床中成矿元素的来源;
矿床中成矿元素赖以达到其沉积场所的通道,
包括输导构造和渗透性岩石;
沉积场所或包含矿床的圈闭,包括有利于交代
和浸染作用的构造和容矿岩石。
此外,还应该包括成矿作用随着时间的进程而发生 的变化,以及成矿过程中介质的来源和热源等。
表4-1 我国成矿期成矿特征简表
成矿规律
![成矿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0fb3ca7bf242336c1eb95ea6.png)
成矿规律成矿规律是在研究矿床产出的地质及地球化学背景基础上,阐明矿床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由于成矿规律研究涉及面广,综合性强,至今仍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以下介绍的几个基本问题是在成矿规律研究中经常遇到的,其中有些是带有规律性的认识。
有些是经验总结,还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有些是正在探索中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工作。
一、成矿区域与成矿时代地壳中的矿产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地壳中某种或某些矿产大量集中的那一部分地区称为成矿区域。
在一个成矿区域中,矿化往往集中地发生在某个或某些地质时期内。
这样的矿化比较集中的时期称为成矿时代。
(一)成矿区域1. 金属成矿省1913年法国地质学家L. de Launay首次提出了金属成矿省(metallogenic province)的概念,意指在地壳特定的区域内产出异常多特定类型的矿床。
以上概念可以理解为成矿地质构造与矿床组合的一种耦合定式,是一种静态的思维方式,但已经初步表达了区域成矿的思想。
迄今经过90余年的研究和实践,对其研究的内涵和研究方法逐渐发生了变化,特别是第28、29届国际地质大会将“成矿作用地质演化”和“金属成矿省演化”作为专题讨论。
在第30届世界地质大会的“金属成矿省地质历史演化与成矿年代学”讨论会上,裴荣富(1996)提出金属成矿省已由过去在大地构造背景上圈定不同类型矿床而划分成矿区带的静态方法,发展为从地质历史演化分析入手,深化研究背“景”、成矿“场”、成矿“相”和矿“床”,即“景”、“场”、“相”、“床”4个成矿等级体制耦合性规律的动态方法;并认为这4个等级体制的耦合梯度是评价或预测成矿远景区的依据。
每个成矿省属于一个特定地区,它们在岩石圈演化中形成一组或多组在时空演化上有密切联系的特定矿床群。
Amstutz(1996)认为金属成矿省演化是一切成矿因素的函数。
裴荣富等(1994)提出了金属矿省研究的重点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成矿构造背景研究,主要从地质历史演化研究不同时期区域构造的交汇样式、相互作用强度和彼此影响的范围,探讨构造演化的动力机制,提出有利“成矿构造场”形成的背景和条件;②“成矿构造场”研究,主要研究“成矿构造场”中综合控矿因素有利组合和汇聚的机制,尤其应突出研究其中“金属成矿相”的形成、分布与结构,阐明它形成的最有利时空域;③成矿地质事件研究;④编制不同比例尺的金属成矿省的成矿分带图,依据成矿与构造的统一性和地质历史演化中动态成矿新概念,编制新的成矿分带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成矿远景区预测。
成矿规律(摘抄)
![成矿规律(摘抄)](https://img.taocdn.com/s3/m/3e26fe8acc22bcd126ff0cd4.png)
1、断裂性质和规模及其与矿化的关系首先要查明控矿断裂的性质、规模、产状要素等等。
就力学性质而言,可将断裂分为张性、压性和扭性三大类。
三类断裂不同的成矿特点如下:张性:围岩受力处于膨胀状态,孔隙度较高。
其成矿特点是:结构面呈不规则状、延伸较小,矿液易于通过。
温度下降快,形成相对开放系统,以充填成矿为主。
主要发生在浅部,受控的矿成脉状或向下尖灭的透镜状居多。
压性:围岩受力处于压缩状态,孔隙度渗透率都小。
其成矿特点是:结构面呈舒缓波状,走向、倾向延伸大,有尖灭再现的特点,温压下降慢,形成相对封闭系统,以交代成矿为主,完全压性断裂,对成矿不利。
扭性:兼具张性和扭性的特点(压扭接近压性,张扭接近张性),孔隙度渗透率也介于二者之间。
结构面产状平直,延伸大,有次级断层与主断裂共生,对成矿有利,充填交代作用均可成矿。
在实际工作中,从断层结构面特点和伴生构造岩的性质,可以对断裂主要力学性质作出判断。
有时有的断裂构造活动过程中出现力学性质的改变,产生极为复杂的情况,所以要具体分析。
张性、压性断裂活动过程中,常常都伴有扭应力活动,形成压扭性或张扭性断裂。
压扭性断裂结构面常常是不透水面,在成矿过程起着“屏蔽”作用。
一般纯张性断裂中矿化不是最好的,而张扭性断裂中矿化意义较大。
不同力学性质断裂的派生构造也有不同特点,有助于查明受控矿脉的尖灭再现、侧现、侧伏等规律。
断裂构造的规模,包括断距大小,断裂沿走向和倾向的延伸距离,下切深度大小等。
有的断裂深切下地幔,且长期活动,常称为深大断裂。
它们往往是类生矿化,特别是壳下源矿化的控制构造,值得重视。
2、断裂活动的时间和期次及其与矿化的关系在一个地区往往存在不同时期的断裂构造,而矿化只与其中某一时期或几期断裂构造有关,至于成矿后的断裂对矿体主要是改造和破坏。
同一条断裂的不同活动期,其力学性质可能发生变化,前期构造与后期构造互相影响。
构造的多期活动,可以导致多期矿化的叠加,这些情况在各个矿区极为常见。
金矿的成矿规律
![金矿的成矿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2d94db65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ce.png)
金矿的成矿规律金矿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它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遵循着一定的成矿规律。
这些规律既是地质学家们多年研究的成果,也是人类对地球演化的认知。
下面我将为大家揭示金矿的成矿规律。
金矿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
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地壳发生断裂、隆起、沉降等地质构造活动,形成了各种构造带。
这些构造带往往是金矿的重要成矿带。
例如,热液型金矿主要分布在断裂带、褶皱带和火山喷发带等地质构造带上。
岩浆活动也是金矿形成的重要因素。
在地壳深部,岩浆经过长时间的演化和运动,形成了许多岩浆岩体。
这些岩体中含有丰富的金源物质,如金黄铁矿、黄铁矿等。
当岩浆岩体与地壳中的水、气等流体相互作用时,便会形成金矿床。
地球的地球化学环境对金矿的形成也有着重要影响。
在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和分布都是不均匀的。
当地质环境发生变化,使得金元素在地壳中富集时,金矿便会形成。
例如,氧化还原环境发生变化时,金元素会从溶液中析出,形成金矿。
金矿的形成还与地质年代有关。
地质年代的不同,地壳中的地质构造和地质环境也会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直接影响着金矿的形成。
例如,古老的岩浆岩体往往富含金矿,而年轻的地层则往往富含热液型金矿。
金矿的成矿规律包括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地球化学环境和地质年代等多个方面。
只有深入研究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地找到金矿资源,开发利用金矿,为人类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让读者更加了解金矿的成矿规律,从而加深对地球演化和矿产资源的认识。
金矿的形成不仅是地质学的研究领域,也是人类对地球深层过程的探索。
希望人类能够以可持续的方式开发金矿资源,保护地球环境,实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
4.3成矿规律
![4.3成矿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20f0a3076edb6f1aff001fd2.png)
印支成矿期( T 三叠纪)
印支运动结束了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海侵状态,使之上升为 陆地,出现一系列内陆盆地,形成许多重要的外生矿床, 有铜、石膏、盐类、石油、油页岩等。 西部地区尚有三江地槽褶皱系,松潘 —甘孜地槽褶皱系、 秦岭地槽褶皱系及海南岛地槽褶皱系,其中形成众多的内 生矿床,如Fe、Cu、Cr、Ni、稀有金属、云母、石棉等。
矿产在时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通常用划分成矿期 的方式来表述:凡产生特定矿产组合的一段地质 时期(代)就称之为成矿期。
1.我国主要的成矿期
划分成矿期是研究矿床在时间上的发展、演化和 分布规律性的有效途径。地史中一定类型的矿床 及其组合的出现往往和一定的大地构造发展阶段 有关。据我国地壳发展的主要构造运动及成矿特 征,将我国的成矿期划分为如下六个:
中 国 北 方 中 生 代 大 规 模 成 矿 作 用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140Ma和120Ma左右两次成矿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 140Ma左右形成Mo(W)矿, 120Ma左右形成金矿
华北克拉通北缘多金属矿带: 190-160Ma, 140Ma 左右和120Ma左右三次成矿
喜山成矿期 (Q R新生代)
1)前寒武纪成矿期, 3)海西成矿期, 2)加里东成矿期, 4)印支成矿期,
5)燕山成矿期,
6)喜山成矿期
早太古成矿期(泰山期)(38—25亿年); 地壳开始形成,薄而不稳固,故有大量来自上地幔的超基性、基性岩浆 活动,形成重要的绿岩带及有关矿床。本期末发生阜平运动,有广泛的 火山和火山沉积作用、花岗岩化和混合岩化作用,并伴随一系列矿床的形 成,重要者有铁、金、铜、磷、滑石、菱镁矿、石墨、云母等。 晚太古—早元古代成矿期(中条或吕梁期)(25—18亿年) 本期地壳已经形成并相对稳定下来,火山作用、花岗岩化、混合岩化仍 较普遍和强烈,火山和火山沉积建造,各种碎屑沉积建造及化学沉积建 造大量出现,生物沉积建造开始出现。在这种地质环境中形成的矿产有 铬、镍、铂、铁—钛、金刚石、铜铅锌硫化物、稀土、硼、滑石、菱镁 矿、云母等。 晚元古或震旦亚界成矿期(18—6亿年) 本期属晋宁、澄江、扬子构造旋回成矿期。这时稳定区与活动带区别明 显,大气中CO2占优势,海水中CO2逐渐减少而变成硫酸盐型,主要矿 产有铁、铜、磷、石棉、石墨等,在北方产于长城、蓟县、青白口系地 层中,在南方则产于板溪群、会理群、昆阳群、神农架群、南沱砂岩层 及相应地层中。
新疆区域成矿规律
![新疆区域成矿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8122bc0af78a6529647d53de.png)
新疆区域成矿规律一、区域矿产时间分布规律新疆矿种繁多,成因类型复杂多样,为了缩短篇幅,突出重点,现仅就新疆主要矿产的主要成矿期简述如下。
1、铁矿新疆的铁矿成矿作用跨越时间较长,从中元古代至中生代各地质历史阶段多有铁矿形成,但主要形成于如下4个时期。
早元古代是新疆铁矿最早的成矿期,以形成深变质沉积型铁矿床为特征,多为大、中型矿床,如天湖、玉山等铁矿床。
晚志留-早泥盆世主要形成沉积变质型铁矿,已知成型矿床有8处,约占全疆成型矿床的8%,已探明储量约占全疆储量的20%,为新疆第二主要成矿期。
如蒙库、梧桐沟、帕尔岗、黑黑孜江干铁矿等。
石炭纪的铁矿有2种类型:一是火山岩型,如查岗诺尔、雅满苏、阿奇山、赤龙峰铁矿床等;二是沉积型铁矿,如莫托沙拉铁矿。
两者共同的特点,均形成于古陆壳之上裂离或拉伸作用早期阶段;多形成中、小型富铁矿床。
已知成型矿床20余个,约占全疆铁矿总量的30%,是新疆继晚志留-早泥盆世后的第三个主要成矿期。
二叠纪的铁矿有两种类型:一是岩浆型钒钛磁铁矿床(尾亚);二是潜火山岩矿浆贯入型铁矿床,如磁海铁矿。
2、铬矿铬矿均产于蛇绿岩建造下部变质橄榄岩相和超镁铁堆晶岩相中。
分为高铬低铝和高铝低铬两种类型。
前者主要形成于震旦-奥陶纪裂离作用的高潮期,即早中奥陶世,如唐巴勒、洪古勒楞、萨雷诺海等矿床。
含矿围岩年龄(唐巴勒)520-480Ma(肖序常等1991);后者形成于早石炭世裂离作用的高潮期,多形成大、中、小型矿床(沙尔托海、鲸鱼铬铁矿床),其储量约占全疆储量的85%。
早石炭世是新疆铬铁矿主要成矿期。
3、铜矿从长城纪-第三纪各历史阶段均有产出,其中主要是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其次为奥陶纪、白垩纪-第三纪和长城-蓟县纪。
长城-蓟县纪和奥陶纪的铜矿,均为单一的与细碧-角斑岩建造有关的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铜矿床,如上其汗、可可乃克铜矿床等。
泥盆纪的铜矿主要是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型铜-多金属矿床(阿舍勒),其次是火山热液层控型铜矿(索尔库都克)。
矿床学第十五章成矿控制和成矿规律
![矿床学第十五章成矿控制和成矿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57c59e37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58.png)
Ⅴ火山构造 26)火山颈中的矿体; 27)破火山口中的矿体; 28)爆发角砾岩筒中的矿体; 29)环状裂隙中的矿体; 30)放射状裂隙中的矿体;
Ⅵ成层构造(或层状构造) 31)层间及层内破碎带和角砾岩带中的矿体; 32)不透水遮盖层下的矿体; 33)在有利岩层中的矿体; 34)不整合面和假整合面中的矿体; 35)喀斯特溶洞中的矿体;
Ⅶ复合构造 36)断裂、裂隙与有利岩层交错处的矿体; 37)断裂交切背斜处的矿体; 38)岩体接触带与有利层位交切处的矿体。
Ⅱ断层构造 6)正断层中的矿体; 7)逆断层中的矿体; 8)平移断层中的矿体; 9)断层交叉处的矿体; 10)断层弯曲处的矿体;
Ⅲ裂隙构造 11)张裂隙中的矿体; 12)一组剪裂隙中的矿体; 13)二组剪裂隙中的矿体; 14)二组剪裂隙及张裂隙中的矿体; 15)羽状裂隙中的矿体; 16)裂隙交叉处的矿体; 17)裂隙带中的矿体; 18)片理带中的矿体;
4)火山(次火山)构造:它是在火山爆发、岩浆及气液喷溢以及伴随
火山爆发在超浅部位侵入作用而产生的各种构造形式,有其独特的形成机制。其 中的破火山口、火山穹窿、火山管道以及伴生的环状断裂和放射状断裂等,常能 构成热液成矿的空间,因而对火山-次火山热液矿床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在中生 代到新生代的陆相火山岩区,火山-次火山构造一般是保存得较好的。例如在我 国宁芜陆相火山岩(J3K1)盆地,多组深断裂(主要是北北东向和近东西向)的 交叉部位经常是火山爆发的中心,也是含矿次火山岩体侵入的构造部位。而次火 山岩体的原生及次生裂隙,尤其是钟状构造和角砾岩筒构造则是很有特色的含矿 构造。
成矿规律知识点归纳总结
![成矿规律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8336606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e9.png)
成矿规律知识点归纳总结成矿规律是指在地球内部的构造-岩浆活动和于地表的物理-化学活动过程中,矿物和矿石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的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和规律性的分布规律。
成矿规律对矿床的预测、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将从成矿规律的基本概念、构造成矿规律、岩浆成矿规律、热液成矿规律以及沉积成矿规律等方面对成矿规律进行归纳总结。
一、成矿规律的基本概念1.成矿规律的含义成矿规律是指在地球内部的构造-岩浆活动和于地表的物理-化学活动过程中,矿物和矿石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的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和规律性的分布规律。
成矿规律是一种对成矿现象、成矿过程以及与成矿有关的地质现象和规律性分布进行总结和归纳的理论规律。
2.成矿规律的特点成矿规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规律性和局部性。
普遍性是指在地球的各个地方都能够发现一定的成矿规律;规律性是指成矿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规律性的现象和分布规律;局部性是指某些成矿规律只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才能够发现的规律。
3.成矿规律的研究目的成矿规律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揭示成矿现象和成矿过程中存在的规律性现象,为矿床的预测、勘探和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通过对成矿规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二、构造成矿规律1.构造成矿规律的含义构造成矿规律是在地壳构造运动的作用下,矿物和矿石在一定的构造背景和构造环境下形成的规律性现象和分布规律。
2.构造成矿规律的特点构造成矿规律具有明显的构造控制作用,矿床的产出与地质构造有密切的关系。
构造成矿规律主要包括断裂成矿、褶皱成矿和地壳运动成矿等。
3.构造成矿规律的研究意义构造成矿规律的研究可以揭示地壳构造运动对矿床成矿的控制作用,为构造地质条件下的矿床预测、勘探和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三、岩浆成矿规律1.岩浆成矿规律的含义岩浆成矿规律是指在地球内部的岩浆活动过程中,矿物和矿石在一定的岩浆条件下形成的规律性现象和分布规律。
2.岩浆成矿规律的特点岩浆成矿规律具有岩浆独特的地质特征和矿床成矿机制,主要包括火山岩浆成矿和侵入岩浆成矿两种类型。
现代成矿理论成矿规律及控矿条件
![现代成矿理论成矿规律及控矿条件](https://img.taocdn.com/s3/m/b023a12a76eeaeaad0f330d2.png)
集、剥蚀深度等,对矿床的形成和保存也有较大影响
第十二页,共73页
一、 成矿区域与成矿时代
n 地壳中的矿产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
第 二
的,在地壳中某种或某些矿产大量集中的那一部
节
成
分地区称为成矿区域。
矿 规
n 在一个成矿区域中,矿化往往集中地发生在某
律
个或某些地质时期内。这样的矿化比较集中的
成 一定时间内一定的构造背景下形成的矿床的专属性也是自然的。从成矿时间演
矿 化认识空间规律,给空间赋以年代鉴证,即建立成矿年代省和成矿年代区,并
规 根据其持续时间长短的跨度划分出成矿时限(成矿期),为成矿规律及评价区
律 域成矿远景提供年代学依据。成矿省和成矿期的关系可理解为后者为前者演化
的计时钟,同时以时间演化促成空间(物质)形成的成矿年代省又是从成矿省
件 表条件下,易形成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n 岩浆岩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为成矿提供热源条件。深部异常热源(
岩浆)的存在是形成热液矿床、热水喷流沉积矿床、部分沉积-热
液叠加改造矿床的重要条件。岩浆热源既能为含矿热液的运移提供
热动力,又能为成矿所需要的物理化学过程提供温度条件。这一点
在热液矿床成矿中尤为重要。
中分离出的一个新的概念。
– 总之,目前的金属成矿省研究已从早期的静态的 “异常多特定类型的矿床组合区域
”演化为空间随时间演化的动态的时空成演化为空间随时间演化的动态的
时空成矿区域。金属成矿省(演化)是区域成矿学研究的重要发展趋向,
件
要与金伯利岩、碳酸盐和钾镁煌斑岩有关。另外,岩浆岩侵
位深度、规模大小及形态对成矿也有较大影响。如金刚石形
成深度达250~300km。形成世界上最大的铬铁矿矿床(占
成矿规律、成矿机制、找矿方向
![成矿规律、成矿机制、找矿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689d2ffc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b7.png)
成矿规律、成矿机制、找矿方向一、成矿规律成矿规律是指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地壳演化过程中形成矿产资源的一种规律性表现。
它是通过对矿产资源分布、矿床类型、矿化蚀变带等进行系统研究,总结归纳出来的。
成矿规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矿产资源的形成机制,指导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工作。
1. 成矿规律的分类根据地质成因的不同,成矿规律可以分为热液成矿规律、沉积成矿规律、变质成矿规律和岩浆成矿规律等。
- 热液成矿规律:热液成矿是指在岩浆活动或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由于热液作用而形成的矿床。
常见的热液成矿规律有热液相分离规律、热液活动形成规律等。
- 沉积成矿规律:沉积成矿是指在地壳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由于沉积作用而形成的矿床。
常见的沉积成矿规律有河流沉积规律、海洋沉积规律等。
- 变质成矿规律:变质成矿是指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由于岩石圈内部高温高压作用而形成的矿床。
常见的变质成矿规律有接触变质规律、区域变质规律等。
- 岩浆成矿规律:岩浆成矿是指在岩浆活动或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由于岩浆作用而形成的矿床。
常见的岩浆成矿规律有火山喷发规律、岩浆侵入规律等。
2. 成矿规律的研究方法研究成矿规律的方法主要包括地质调查、地球化学分析、物理勘探、矿床模拟实验等。
通过对矿产资源的地质调查和研究,可以获取矿床的空间分布、岩相特征、矿石特性等信息,从而总结出成矿规律。
二、成矿机制成矿机制是指矿产资源形成的物理、化学和地质过程。
了解成矿机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矿床的形成过程,从而指导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工作。
1. 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物质来源主要有地幔、地壳和外部输入三个方面。
地幔来源的成矿物质主要是岩浆和热液,地壳来源的成矿物质主要是沉积物和变质岩,外部输入的成矿物质主要是降水和大气等。
2. 成矿过程成矿过程包括物理、化学和地质过程。
物理过程主要是岩浆侵入、岩浆喷发、热液活动等;化学过程主要是热液作用、溶解沉淀、离子交换等;地质过程主要是构造运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等。
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
![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bfcf752e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2e.png)
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blog/static/13234436320101 022545425/?suggestedreading&wumii一、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编辑:探矿者(一)岩金矿床1.我国岩金矿床成矿的层控特征1)大多数岩金矿床产在一定的大地构造环境的某一特定含矿建造中。
矿床(点)密集分布,成群成带产出,其延伸与地层产状总体是一致的。
2)矿化围岩的含金丰度往往大于地壳中同类岩石丰度值的几倍至数十倍。
3)多数金矿矿体与围岩的同位素组合特征基本相似。
如河南省小秦岭地区文峪金矿,矿石硫同位素δ34S为1.35‰,杨砦峪矿区硫同位素δ34S为1.55‰,金洞岔矿石硫同位素δ34S为-3.58‰,而两矿区地层δ34S为3.39‰,表现出矿石硫与地层硫特点相似。
以此说明容矿层往往是矿源层。
4)我国岩金矿床产出的地层以太古宇为主,其次为元古宇、古生界、中生界均有金矿产出,但发育程度不一。
矿化围岩有变质岩、沉积岩、火成岩类,其矿化情况各异。
现就其主要矿化密集区的层控性概述如下:(1)华北地台金矿成矿域本区金矿床(点)集中分布于板块的边缘及基底构造层的隆起区,并且主要产于太古宇结晶基底的中深变质岩系中。
①燕山金矿密集区金矿集中分布于山海关及密云隆起区,容矿岩层为太古宇迁西群马兰峪组。
该组混合岩化作用较强。
岩层含金丰度0.7~0.83×10-6,高于同类岩石的25~200倍。
本区已知金矿床(点)115处,有109个产于本岩层中。
②辽西建平-北票金矿密集区区内金矿床(点)80%以上集中分布于建平隆起区内。
容矿岩层为建平群小塔子沟组的斜长角闪岩及斜长角闪片麻岩类。
③夹皮沟金矿田金矿床主要产于太古宇鞍山群三道沟组下部的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及角闪岩中。
围岩含金丰度值平均41.5×10-9。
根据320个硫同位素的研究,矿石硫δ34S平均为5.6‰;围岩硫δ34S为2.1‰。
铁矿的时空分布、成矿规律及矿床类型
![铁矿的时空分布、成矿规律及矿床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dffae354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ab.png)
铁矿的时空分布、成矿规律及矿床类型铁矿的时空分布、成矿规律及矿床类型矿床, 成矿, 时空, 铁矿, 规律一、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不同的地质时期,在类似的地质条件下,可以形成同类型的铁矿床;但在不同的地质时期和构造运动期,占主导地位的铁矿床类型则是不同的,显示了铁矿床形成与地壳演化密切有关的特点。
由老到新,各地质时期的主要铁矿床类型及其成矿规律如下:(一)太古宙铁矿主要分布于华北地台北缘的吉林东南部、鞍山—本溪、冀东—北京、内蒙古南部和地台南缘的许昌—霍丘、鲁中地区。
以受变质沉积型铁硅质建造矿床为主,常称“鞍山式”铁矿。
多为大型矿床,铁矿床主要赋存于鞍山群、迁西群、密云群、乌拉山群、泰山群、登封群、霍丘群等。
其岩石变质程度多属角闪岩相,部分属麻粒岩相或绿片岩相,并受混合岩化。
矿石以条纹状、条带状、片麻状构造为特征,被称为条带状磁铁石英岩型铁矿。
该时代储量占41.4%。
(二)古元古代铁矿主要分布于华北地台中部北东向五台燕辽地槽区。
矿床仍以受变质沉积型铁硅质建造为主,赋存于五台群、吕梁群变质岩中,矿石以条纹状、条带状构造为主。
在南方地区有伴随海相火山岩、碳酸盐岩的火山岩型矿床,以云南大红山铁铜矿床为代表,矿体产于大红山群钠质凝灰岩、凝灰质白云质大理岩中。
(三)新元古代(含震旦纪)铁矿床类型较多。
在北方地区,有产于浅海-海滨相以泥砂质为主沉积型赤铁矿床,分布于河北龙关—宣化一带和产于斜长岩体中的承德大庙一带的岩浆型钒钛磁铁矿床;在内蒙古地轴北缘有产于白云鄂博群白云岩中的白云鄂博铁、稀土、铌综合矿床;还有赋存细碎屑岩-泥灰岩-碳酸盐建造中的酒泉镜铁山沉积变质型铁矿(铜、重晶石)。
在南方地区,除分布于湘、赣两省的板溪群、松山群浅变质岩系中的沉积变质型铁矿,还有产于新元古界澜沧群中基性火山岩中的云南惠民大型火山-沉积型铁矿。
元古宙形成的铁矿,储量占22.8%。
(四)古生代除志留纪铁矿较少外,其他各时代都有铁矿。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知识点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b753e3d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cd.png)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知识点一、名词解释1、成矿作用答: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使分散在地壳和上地慢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相对富集而形成矿床的作用。
2、同生矿床和后生矿床答:同生矿床指矿体和围岩在同一地质作用下,同时或基本同时形成的矿床。
后生矿床指矿体与围岩分别在不同的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且矿体形成的时期明显地晚于围岩的矿床。
3、边界品位答:指用来划分矿与非矿界限的最低品位。
4、矿石的结构和构造答:矿石构造是指组成矿石的矿物集合体的特点,即矿物集合体的形态、相对大小及其空间相互的结合关系等所反映的形态特征。
矿石结构是指矿石中矿物颗粒的特点,即矿物颗粒的形态、相对大小及其空间相互的结合关系等所反映的形态特征。
也包括矿物颗粒与矿物集合体的结合关系所反映的形态特征。
5、以铁矿为例,说明主要矿床工业类型有哪些?答:铁矿的工业类型主要有下列几种:(1)岩浆型铁矿床(2)接触交代型(矽卡岩型)(3)火山—侵入型铁矿床(4)沉积型铁床(5)沉积变质型铁矿床(6)多成因叠加型铁矿床6、围岩蚀变答:在热液作用下,近矿围岩与热液发生反应而产生的一系列旧物质为新物质所替代的作用,称之围岩蚀变。
其结果使围岩的化学成份、矿物成分以及结构构造等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改变。
7、成矿地质背景答:泛指大范围地质作用对矿产资源的宏观控制。
它包含成矿地质构造背景、地球化学场背景、地球物理场背景三个方面。
8、成矿规律学答:是应用地学理论来研究矿床的形成、时空分布及其演化规律的学科,是指导矿产勘查,进行成矿预测的基础,是经济地质学的一个分支。
9、成矿系列答:指在一定的地质单元内,在一定的地质发展时期,与一定的地质作用有关,在不同或相同的演化阶段,形成的有相互成因的一组矿床。
10、成矿建造答:指在一定构造环境中形成的、具有成因联系和共生关系的矿床组合。
11、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答:矿石矿物指可被利用的金属或非金届矿物,也称有用矿物,如铬矿石中的铬铁矿,铜矿石中的黄铜矿、斑铜矿和孔雀石等。
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方法
![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38b049e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8b.png)
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方法矿床是指地壳中含有经济价值的矿产资源的地质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在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矿床的成矿规律与找矿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矿床成矿规律的探讨、找矿方法的介绍等方面进行分析。
1. 矿床成矿规律的探讨矿床的形成是地球历史长期演化的结果,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矿床成矿规律是指在一定的地质环境和成矿作用条件下,特定矿种在特定地质体中形成、聚集并成矿展布的一系列规律。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矿床成矿规律:(1)构造成矿规律构造活动是地壳运动的结果,也是大多数矿床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构造成矿规律认为,构造断裂强烈发育的地区容易形成金属矿床。
例如,剪切带、岩浆侵入带等构造带通常为矿床的有利条件。
(2)岩浆成矿规律岩浆是地球内部热能向外释放的产物,岩浆成矿规律认为,岩浆活动可以促进金属元素从地壳深部向上运移,并在运移过程中与其他物质结合形成矿石。
比如,钨、锡、铁矿床通常与花岗岩岩浆有关。
(3)沉积成矿规律沉积矿床是岩层中沉积作用的结果,沉积成矿规律认为,沉积环境对矿床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例如,海陆相交替的沉积盆地中容易形成金属矿床,如铁矿、磷矿等。
(4)变质成矿规律变质是指地壳中岩石受高温、高压等外界条件作用下发生的变化,变质成矿规律认为,岩石的变质作用可以使金属元素重新分配并形成矿床。
例如,绿岩型铜矿床往往与变质作用有关。
2. 找矿方法的介绍找矿方法是指通过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综合勘查方法,寻找尚未发现的矿床和矿体。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找矿方法:(1)地质勘查法地质勘查法是最基本的一种找矿方法,包括野外地质观察、地质剖面测量和地质地球化学勘查等。
通过观察地质构造、岩石类型、矿化蚀变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矿化物质的存在。
(2)地球物理勘查法地球物理勘查法利用地球物理现象的变化来识别地下物质的存在。
包括地震勘查、重力勘查、电磁法勘查等。
通过测定地下介质的密度、电导率、磁性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矿体的位置。
金矿的成矿规律
![金矿的成矿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551b9d34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0f.png)
金矿的成矿规律
金矿的成矿规律是指金矿形成的规律和特征。
金矿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地质作用、岩浆活动、热液作用等因素密切相关。
以下是金矿的成矿规律的一些常见特征:
1. 富集规律:金矿通常富集在特定的地质体中,如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等。
金矿的形成通常伴随着富集因素的作用,如热液、流体、岩浆等。
2. 矿床类型:金矿可以分为堆积型和浸染型两大类。
堆积型金矿主要形成于沉积岩中,如河床、河口、湖泊等地形的沉积矿床。
浸染型金矿则是通过流体作用将金矿物质浸染到岩石中形成。
3. 成矿机制:金矿的成矿机制主要包括岩浆活动、热液作用、变质作用等。
岩浆活动时,岩浆中的金和其他金属元素会随着岩浆的升华和结晶分离出来,形成金矿。
热液作用时,地下水通过岩石中的裂隙和孔隙,携带金和其他矿物质沉积下来,形成金矿。
变质作用时,地壳中的岩石受到高温和高压的影响,金矿物质会重新组合和富集形成金矿。
4. 地质构造:金矿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
地壳的断裂带、褶皱带、岩浆活动区等地质构造对金矿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这些地质构造提供了金矿形成所需的热液通道和富集条件。
5. 成矿环境:金矿的形成通常需要特定的地质环境,如高温高压、
酸性或碱性环境等。
这些环境提供了金矿形成所需的化学条件和矿物质富集条件。
金矿的成矿规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了解金矿的成矿规律有助于寻找和开发金矿资源。
主要金属矿成矿规律
![主要金属矿成矿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c4c4a081856a561253d36f4e.png)
类型 浅海相沉积
成矿构造环境 建造类型 沉积受变质型 粘土-硅质岩建造
矿石矿物共生组合
地层层序
磁铁矿-绿泥石-石英 浪子山组
海相火山沉 积
与海底洼地有 关的火山岩沉 积变质热液改 造型(简称火 山沉积型)
中酸性火山岩(变粒 岩)碳酸盐-铁硼建 造
硼镁铁矿-稀土-磁铁 矿-黄铁矿(铀)
里尔峪组
代表矿床 灵山寺式 翁泉沟式
硅镁层断裂控制区。岩浆来源深就位浅,分布 平房
在中生代陆相火山—沉积盆地周边部。
岩 浆 — 热 液 重熔岩浆热液金矿床
矿化围岩:花岗岩类为主,石英脉。
控矿岩体为重熔岩浆岩类,大陆内部印支—燕 五 龙 、 下 大 堡 、
金矿床
山期建平—阜新、抚顺—新宾、鞍山—桓仁、 石 柱 子 、 长 皋 、
营口—宽甸、普兰店—丹东等岩浆活动带内。 石 庙 、 隈 子 、
沉积—变质 金矿床
元古宙铁镁碳酸盐系中的金 矿床
一致
知矿化带附近发育有剪切带
金矿体呈脉状、扁豆状、似层状,金矿石有褐 早元古宙裂谷带中发育的同生断裂是提供成矿
铁矿型、硫化物型、石英脉型。自然金与毒砂、物质的主要通道,矿体大多数赋存于磁铁菱铁
大安口
斜方砷铁矿关系密切。具有次生富集现象。 镁矿层中,金矿体的形态和规模严格地受含铁
• 层控矿床,成矿系列、多源成矿及复成矿床,板块构造成矿理论、槽 台、地洼、地质力学等成矿理论
• 成矿规律:成矿的时间分布规律(成矿期,成矿时代),空间分布规 律(全球成矿带、区域矿带、矿区分带、矿体分带、矿床等距性), 矿产的共生规律。
太古代:鞍山式条带状铁矿;元古代:灵山寺式、翁泉沟式、杨林式、大安口式、仰 山式等铁矿; 小房身式铁矿产出青白口系钓鱼台组石英岩、南芬组紫色页岩下部 ;四海式铁矿产于蓟县系铁岭组;延庆式铁矿产于与铁岭组呈整合接触的下马岭组。 另外,还发现有基性岩浆型铁矿及矽卡岩型铁矿,但规模较小。岩浆热液型、与火山侵入活动有关的铁矿不发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断裂性质和规模及其与矿化的关系首先要查明控矿断裂的性质、规模、产状要素等等。
就力学性质而言,可将断裂分为张性、压性和扭性三大类。
三类断裂不同的成矿特点如下:张性:围岩受力处于膨胀状态,孔隙度较高。
其成矿特点是:结构面呈不规则状、延伸较小,矿液易于通过。
温度下降快,形成相对开放系统,以充填成矿为主。
主要发生在浅部,受控的矿成脉状或向下尖灭的透镜状居多。
压性:围岩受力处于压缩状态,孔隙度渗透率都小。
其成矿特点是:结构面呈舒缓波状,走向、倾向延伸大,有尖灭再现的特点,温压下降慢,形成相对封闭系统,以交代成矿为主,完全压性断裂,对成矿不利。
扭性:兼具张性和扭性的特点(压扭接近压性,张扭接近张性),孔隙度渗透率也介于二者之间。
结构面产状平直,延伸大,有次级断层与主断裂共生,对成矿有利,充填交代作用均可成矿。
在实际工作中,从断层结构面特点和伴生构造岩的性质,可以对断裂主要力学性质作出判断。
有时有的断裂构造活动过程中出现力学性质的改变,产生极为复杂的情况,所以要具体分析。
张性、压性断裂活动过程中,常常都伴有扭应力活动,形成压扭性或张扭性断裂。
压扭性断裂结构面常常是不透水面,在成矿过程起着“屏蔽”作用。
一般纯张性断裂中矿化不是最好的,而张扭性断裂中矿化意义较大。
不同力学性质断裂的派生构造也有不同特点,有助于查明受控矿脉的尖灭再现、侧现、侧伏等规律。
断裂构造的规模,包括断距大小,断裂沿走向和倾向的延伸距离,下切深度大小等。
有的断裂深切下地幔,且长期活动,常称为深大断裂。
它们往往是类生矿化,特别是壳下源矿化的控制构造,值得重视。
2、断裂活动的时间和期次及其与矿化的关系在一个地区往往存在不同时期的断裂构造,而矿化只与其中某一时期或几期断裂构造有关,至于成矿后的断裂对矿体主要是改造和破坏。
同一条断裂的不同活动期,其力学性质可能发生变化,前期构造与后期构造互相影响。
构造的多期活动,可以导致多期矿化的叠加,这些情况在各个矿区极为常见。
矿床划分成矿段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矿区构造活动期次。
一些层控矿床,断裂构造在成矿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对断裂构造的研究、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
3、断裂构造的有利成矿部位断裂构造现象极为常见,但是成矿只是在断裂中某些局部地段。
从断裂控矿角度出发,广大地质工作者积累了不少实际资料。
下列有利的成矿部位,对预测选区选点极为重要。
(1)不同断裂交叉处,主干断裂与次级断裂交汇处;(2)在断裂产状变化处,在平面上断层走向发生扭曲转弯处,在剖面上张性断层倾角由缓变陡处,压性断层由陡变缓处。
(3)断裂中局部圈闭好的部位,如压扭性断层的下盘,断层泥和蚀变构造岩起圈闭作用;(4)断裂构造与有利岩层交汇或其他构造交切处等。
结合不同成矿特点,可以划分出多种矿化局部富集的构造类型。
4、断裂构造分带对成矿分带的控制受断裂构造控制的一些内生矿床,在断裂构造的不同部位,由于边界条件的不同,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往往显示一定的构造分带。
通常在近地表断裂破碎带较宽,张性特征明显,低序次配套分枝断裂发育,而向断裂的深部,变为密集的节理裂隙发育带和韧性剪切带,很少发育次级断裂,构造岩带变得很窄。
5、断裂控矿的机制分析造成矿化在断裂局部富集的原因极其复杂。
就断裂本身而言,要考虑断裂的性质和规模、断裂活动的全过程,尤其重要的是每个有利成矿部位的应力状态、围岩孔隙度、压力差,成矿时该部位的物理化学环境,断裂所在的围岩介质特点等许多因素。
在构造应力作用下产生的断裂构造,不同性质的断裂和的不同部位,应力强度并不均一。
出现压力差时,成矿流体势必从高压强处向低压强处运移,矿化有利部位往往就是应力集中的地方,也就是构造活动强烈,多次活动叠加的地方。
在一条断裂中局部微张开的部位,也是矿化有利部位。
如正断层倾角缓变陡处,逆断层由陡变缓处,,这些地方处于相对低压环境,矿液易于在此集中。
不同的断裂性质,往往形成不同的物理化学环境,直接影响成矿作用。
通常压性断裂易形成相对封闭系统,形成还原环境。
而张性断裂则易于形成相对开放系统,形成氧化环境。
围岩性质不同也是影响矿化的局部富集的重要因素。
渗透率高,化学性质活泼的围岩往往是有利的矿化部位,当有利岩层之上,再还有透水层作为上覆隔挡层时,更有利于矿液的聚集,这对油气及金属矿床的形成极为重要。
综上所述,断裂构造活动和成矿活动是内生矿物质迁移的统一过程;构造应力是成矿流体运移的重要驱动力;控矿断裂构造是成矿预测的重要构造前提。
碳酸盐类岩石的蚀变主要类型:矽卡岩化、硅化、重晶石化、白云岩化等。
矽卡岩化是中深部条件下中酸性侵入体与碳酸岩接触的常见的一种蚀变。
分布于中酸性侵入体的内外接触带附近,由石榴石(钙铝石榴石——钙铁石榴石系列)和辉石(透辉石——铁辉石)及其他钙、铁、鎂、铝、硅铝酸岩矿物组成。
与矽卡岩有关的矿化最重要的是铁、铜、铅、锌、钨等,锡、钼、铋、钴、铌、金、钚等亦与之有关。
常常见到与某种元素为主的,其他多种组分有组合利用价值的综合矿床。
由于围岩条件的不同,形成的矽卡岩矿物组成也不同,交代灰岩形成钙矽卡岩,交代白云岩形成镁矽卡岩,前者分布最广,主要由辉石和石榴石组成,后者矽卡岩主要由镁橄榄石、硅镁石、韭闪石、硼镁铁矿等组成。
一般认为:矿化多在矽卡岩形成以后,并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因而矿化与矽卡岩的空间关系也比较复杂;有的与矽卡岩体一致,整个矽卡岩体就是浸染状体,见于钨、铜多金属矿床;有的矿体产于矽卡岩和围岩的接触带上,见于铜、金、铁等矿床;还有的矿体产于矽卡岩中某个相带或有利构造中;也有的矿体不产于矽卡岩体而在围岩中,但仍在矽卡岩附近;有时矿化和蚀变同受某一构造及岩性控制,矽卡岩的矿物组成和类别也与矿化类型有一定关系。
就我国情况而言,以铁矿为主的矽卡岩主要由透辉石、钙透辉石、钙铁榴石组成,其次是方解石、阳起石、绿帘石、矿石矿物为磁铁矿及部分赤铁矿。
以铜为主的矽卡岩化,矽卡岩为钙铁——钙铝榴石、透辉石、绿帘石等;部分与镁质矽卡岩有关。
一部分矽卡岩铜矿与斑岩铜矿互为过渡,以白钨矿为主的矿化,矽卡岩矿物组成以含铁少为特点,主要为钙铝榴石、透辉石、角闪石、绢云母等组成;其次有:符山石、萤石、石英等共生。
白钨矿成浸染状、细脉状产出;钼矿化的矽卡岩,亦以钙铝榴石、透辉石为主;锡矿化则有相当数量的符山石、阳起石、绿泥石出现,矽卡岩铍矿化含较多挥发分,并向云英岩过渡。
物探异常的研究和评价目前效果较好,应用较广的是航空和地面磁测、重力和放射性测量。
地震法用于勘查石油、地壳分层。
各类电法,主要用于寻找金属硫化物矿床,广泛应用于确定盖层厚度、矿体、岩体及控矿构造产状等。
物探异常的研究和评价时,首先将重磁异常区域场和局部场进行分离并选用有效地处理方法,达到尽可能区分“矿”与“非矿”异常,查明确定异常的找矿远景。
为此,首先要结合地质资料,将异常群分类排队,分区、分带,对全区异常的分布、强度及组合特征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筛选,选出可能与矿有关的局部异常。
近年来区域重力异常和磁测得到广泛应用,以磁异常为例,局部异常可以按其规模、形态和找矿意义区分为下列三种类型:(1)走向明显,延展范围很大的异常,这可能反应断裂构造带,火山岩带,基性——超基性岩带或者沉积变质类型,沉积改造类型矿床;(2)范围大、近等轴状的异常,可能反映埋深不同的各种岩体或细脉浸染类型矿床、风化沉积类型矿床。
(3)规模不大,出现在一至数条测线上的小型异常,这类异常反映多数是小岩体、岩珠、岩墙,但有时是脉状、透镜状矿体的重要信息,应注意识别。
断裂构造有利的成矿部位:断裂产状变化部位或局部启张部位;两条断裂的交汇部位;构造岩或岩脉构造的圈闭部位;成矿期多次脉动叠加部位;增殖裂隙发育部位。
矽卡岩型矿床矿体形态复杂多变,总体产出于岩体的接触带部位。
爆破角砾岩型火山——次火山热液矿床的矿体形态也较复杂,多数为脉状,筒状或囊状,受火山机构控制产于角砾岩筒的颈部及放射状或环状断裂中。
但对众多的热液矿床而言,矿体的产状更主要的是受构造,特别是断裂构造的控制。
在此情况下,矿体的形态相对较为规则简单,主要为透镜状、脉状或板状等,有时受褶皱控制而呈鞍状,其走向和倾向一般与控矿构造一致或相近,但有时如当矿体的产出受两组或多组构造控制时会有所不同。
控矿构造乃至成矿过程是在同一应力场中形成和发生的,我们曾经总结过对受断裂控制的矿体一般倾伏规律为:当正断层上盘相对右行滑落或逆断层相对左行逆冲时,矿体向右倾伏。
当然,矿体的倾伏并非总是如此,有时两组断裂的交线部位,亦可以导致矿体倾伏,并使其复杂化。
总之,工业矿体的倾伏与控矿构造的力学性质有关,建立模型时,还要注意矿体间侧列及矿体的产出规律,从而在深部工业矿体追索圈定中提高预测能力。
矿体等距或似等距分布的机制,一般认为与应力以一定的波长在均匀岩石中传递,并在一定距离内不断积聚与释放有关,受同一断裂控制的矿体其等距分布断裂面的波长起伏、凹凸变化有关,并且符合主波长理论。
矿脉组之间的展布形成往往反映构造性质和长期活动演化历史,并具有一定规律性,如受断裂控制的矿体的尖灭再现和尖灭侧现都是极为常见的展布形式。
煤产在沉积岩里,大部分金属矿则产于岩浆岩,或其形成与岩浆岩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岩浆岩是内力地质作用的产物,是由地壳深处的岩浆沿地壳裂隙上升,冷凝而成。
埋于地下或接近地表的称为侵入岩,喷出地表的称为喷出岩,其特征是:一般较为坚硬,绝大多数矿物呈结晶粒状紧密结合,常具有块状、流纹状及气孔状构造,原生节理发育。
岩浆岩又称火成岩。
沉积岩是由先成岩石(包括沉积岩)经外力地质作用而形成的。
其特征是常具有碎屑状、鲕状等特殊结构及层状构造,并富含生物化石和结核。
变质岩是岩浆岩或沉积岩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与原岩截然不同的岩石。
其特征是大多具有明显的片理状构造。
对断层的研究生产中遇见构造断层时,应确定断层的性质、类型,断层的产状要素,断层断裂位移的方向与距离。
(1)追索构造断层矿体的标志。
主要有以下几点:1)在岩性均一的岩石中,重视对断层泥的研究。
2)据断裂带两旁岩层或矿体牵引现象,判断断层方向。
3)据平行主要矿脉的小矿脉的断层方向,判断主矿脉的断层方向。
4)据矿体顶、底板围岩的标志层,判断断层方向。
5)据断裂两旁的羽毛状裂隙、劈理,判断断裂位移方向。
6)掌握全矿区断层产出和分布规律,以指导工程的前进方向。
(2)断层类型的判断。
成矿后的断层可分两类。
第一类断层是由宽大的破碎带所组成,无明显断裂面,有断层角砾,断层两壁为厚层状岩石,岩性均一,缺少标志层,很难判断断层性质和断裂位移的方向与距离;第二类断层有明显的断裂面,两壁常为薄层状岩石,标志明显,断面与错动易于辨认,破碎带狭窄,断层面上有檫痕及滑动镜面,两侧有牵引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