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课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教育课程标准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理念

三、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课程总目标

二、课程具体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人与自然

二、人与自我

三、人与社会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四、教材编写建议

五、教师队伍建设建议

六、实施中的安全保障建议

第一部分前言

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在提高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精神上的问题。首先,从社会结构层面来看,社会价值和规范失落、人际关系变得脆弱。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是社会结构解组(social disorganization):当社会中的工作朝专业或独特的方向分化时,人们便失去共同的行为规则与了解基础。个体活在其中,会感到混乱、不知所措和无所适从。第二,从文化层面来看,物质主导了生活。现代人片面追求物质生活,以金钱和物质财富寻求个人身份的认同、社会地位和声誉,很少将精力投放在心灵和精神的培育。第三,从价值层面来看,效益主义的膨胀窒息了多元价值。以前凭借个人诚信来面对的、由美德和伦理思考来决定的事情,现在都被计算、预测和效率所取代了。用韦伯(Max Weber)的说法,就是工具理性压倒了价值理性,淡漠了对人类价值的关心,除了提出最有效的处事方法外,已难以判断真善美。

精神的失衡,生命意义的缺失,使现代人陷入了深深的精神迷惘和意义危机。每天的媒体报道都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冲突、伤害、自残,或为情所困,或为财做恶,为权而斗,生命变得越来越单薄,越来越没有意义。儿童世界同样如此。资料表明,中国每年有20万人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自杀成为15岁左右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且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趋势。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使我们不得不深思,我们社会生了什么病,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如此之多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生存的权利,结束自己的生命。

事实表明,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学生,独立意识与逆反意识同步增强,“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喜欢并且追求所谓“轰轰烈烈”,对“自尊”很看重,而对生命却有些漠视。因此,很多悲剧也就发生:模仿电视剧中的情节少女上吊自杀,不顾劝导孩子野浴丧命,翻越护栏学生喋血街头,考试成绩不理想就想到跳楼……。中小学生自杀事件呈上升趋势!

另一方面,生命教育在学校里一直是空白。因而在中小学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使学生知道生命对自身、对家人和朋友、对社会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如何做一个幸福的人和生活的强者,怎样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就显得特别重要。

事实上,从儿童时代起,初谙人事的孩子通过书本知识、大众传媒、成人的无意说教,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知道一些什么是生和什么是死了。等他们再长大一点,成长为少年,随着自我观念的萌生,“我是谁”、“我为什么而生”这样一些涉及生命价值的问题,也同时产生了。如果老师、家长不能适时指导他们做出正确的解释,而以类似“为父母而活”、“为得到老师的赞赏而活”的误导,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我们无法做到泰戈尔老人所说的,“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如果孩子走上自杀的绝路,其实也就是社会“病态”的一种折射。因此,让孩子学会尊重生命就显得极其重要。

一、课程性质

生命教育是一门课程,在区域可作为地方课程,在学校可作为校本课程和列入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生命教育是以跨学科为特征,以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关系为核心内容,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和训练活动。它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生成性的教育。生命教育应从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着手,帮助学生从小开始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的可贵,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实现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从而让自己的生命与自然、社会、他人建立美好、和谐的关系。

生命教育的内容,从价值取向来分,可分为生的教育、死的教育和生存技能的训练;从组织线索来分,可分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本《课程标准》以后者进行划分。原因在于:我们认为生命教育落实的主渠道是“二课”,即宏观的课程和微观的课堂。课程主要落实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结合普陀实际,可以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主要的载体,而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线索也是这三条。课堂中落实主要是学科渗透和建构生命课堂。

生命教育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生命教育除了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语文、历史、英语、音乐等中小学必修学科外,还涉及哲学、宗教学、心理学、人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伦理学、生态学等人文层面的内容,是以多学科、跨学科、交叉学科的形式开展的,

倡导从人的发展的宏观高度来把握当代教育的本质、推进,打破了那种囿于教育本位、以教育论教育的状况,从人的发展、人类的发展的角度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考察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维度,对促进传统教育的进化和当代教育的发展,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独到贡献。因此,它是一门以社会科学性质为主的综合性科学。第二,体验性。体验是生命教育的主要方式。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通过体验才能认识到生命的价值。通过各种情境的模拟,让学生直接参与及感受到情境中的生命体的喜怒哀乐等,学生有这种感觉以后,就能更加体验别人在某种情境下的需要,从而能够与别人有更好的互动,能够更加珍惜生命。第三,地方性。西方一些国家、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自上个世纪以来就开始推行生命教育,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由于不同国家、地区的社会、文化有着众多的不同,生命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内容也是有地方差异的。生命教育必然具有地方性。实施生命教育,是我区“八大教育”(主体性教育、创新教育、绿色教育、蓝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和生活劳动教育)的具体深化和拓展。

二、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

生命教育应让学生懂得生命的知识,学习做人及与他人、环境和谐相处的道理,了解自己的潜能和不足、寻找自己在不同群体的角色,最后达到深化人生观、内化价值观、统整知情意行的目的;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并完善生命,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和人生价值,成为优质自己;通过生命教育,赋德育以生命性,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这也是本课程实施的主要目的。

(二)积极倡导体验学习

体验作为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由于其指向个体的态度和价值,具有丰富个体心灵和促进人格成长的作用。同时,体验还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情感特征,在活动中达到知情意的统一。因此,体验学习作为生命教育的主要学习方式,可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人生体验和经验,在体验中领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