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之路回归教育本真之路
让教育回归本真
![让教育回归本真](https://img.taocdn.com/s3/m/7865d8c0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99.png)
让教育回归本真随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人们现在提到最多的是“学校教育以人为本”“德育工作”“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本源”……我想从五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教育是什么孔子:“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鲁迅:“教育是要立人。
”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
”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钟启泉: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
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雅斯贝尔斯:“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
教育这一事物在人们为它下定义以前就早已存在了,不论人们给它下什么样的定义都不会改变教育的本质。
即教育是一种积极的影响,一种对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及自身的积极的影响。
简而言之,教育就是培养人的过程。
二、教育为什么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教育之功能,就其大者而言,为立国之大本;就其小者而言,亦为如何导引国民精神生活与实际生活臻于健全与畅遂之关键。
”再来看看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国家教育方针的论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明确提出了教育培养目标,即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与陶行知老前辈所谈到的教育功能不谋而合,将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即既实现人的个性化发展,又促进人成长的社会化。
教育究竟为什么呢?一位教育专家在天津某高校研究生一个讲座上问学生:如果你们是原材料,那么产成品是什么?他们回答是毕业证,专家说,如果毕业证是教育的结果的话,那就不需要高校了,建几个印刷厂就完了吗!学生愕然!教育为什么?教育旨在成就人,为国育才!三、教育怎么办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还是先来了解一下我国教育现状问题吧:1、教育可持续性不足。
回归教育本源探寻教研真谛
![回归教育本源探寻教研真谛](https://img.taocdn.com/s3/m/fb2e9526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52.png)
回归教育本源探寻教研真谛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这个行业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而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有时会迷失方向,忘记教育的本源。
因此,回归教育本源探寻教研真谛成为了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首先,教育的本源就是帮助学生成长和发展。
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是思想、情感和品德的提高。
因此,教育的目标不应该仅仅是应试,而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其次,教育的本源就是为了学生的未来。
如今的社会变化越来越快,而教育也应该随之改变。
但是,这种改变并不是为了适应现状,而是为了掌握未来。
因此,教育不应该仅仅围绕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第三,教研的真谛就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教研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宏伟的理论和概念,而是通过实践探究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教研应该注重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和总结,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回归教育本源探寻教研真谛需要我们坚持实践导向。
教育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理论,而应该与教学相互关联。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实践,通过实践探究教育本源,同时通过教研及时总结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回顾教育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教育的本源始终如一。
回归教育本源探寻教研真谛,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未来的把握。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教育的初心,找到教研的真谛,才能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做出更多的贡献。
师德演讲心得:回归本真的教育2篇
![师德演讲心得:回归本真的教育2篇](https://img.taocdn.com/s3/m/c015f76d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24.png)
师德演讲心得:回归本真的教育 (2)师德演讲心得:回归本真的教育 (2)精选2篇(一)在参加师德演讲比赛后,我对回归本真的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回归本真的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者应当坚持真实和真诚,以培养学生成为真实的自我。
在我看来,回归本真的教育需要教师从自身出发,在教学过程中秉持真诚、真实和真理。
教育者应该去除表面的虚饰和伪装,真实地展示自己的价值观和人格特点。
只有这样,教育者才能真诚地与学生交流,建立起信任和亲近的关系。
同时,教育者也应当从真实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指导,帮助他们认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真实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成长。
回归本真的教育还要求教育者在传递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真实性。
教育者要以真实的态度对待教育工作,真心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同时,教育者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求学生以真实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道德。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建立真正的自信和自尊,同时也能够真实地与他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我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我也尽可能地将回归本真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我的教学中。
我争取以真诚和真实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
同时,我也会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困惑与挑战。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培养学生自信、真实的个性。
通过回归本真的教育,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价值观。
只有教育者能够真实地与学生建立起亲近和信任的关系,才能够培养学生成为真实的自我,不断追求真理和进步。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将坚持回归本真的教育理念,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师德演讲心得:回归本真的教育 (2)精选2篇(二)作为一名教师,师德是我们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参加师德演讲比赛是我成长的一次宝贵机会。
通过这次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了回归本真的教育的重要性。
让教育回归本源
![让教育回归本源](https://img.taocdn.com/s3/m/4e50a6a3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9d.png)
让教育回归本源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人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教育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问题。
怎样让教育回归本源,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如何让教育回归本源。
教育回归本源意味着教育要回归到其最基本的目的和意义。
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教育过分注重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学生们被过多的功课和考试压力所困扰,甚至出现了学习焦虑、心理问题等现象。
教育要回归本源,就必须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其所长,实现自我价值。
教育回归本源还意味着教育要回归到其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
传统的教育方法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认知科学的进步,教育方法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
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
教育要回归本源,就必须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重视教育的个性化和智能化,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教育回归本源还意味着教育要回归到其最基本的价值和伦理。
教育的最基本价值是为了培养人才、传承文明、促进社会进步。
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也常常看到一些问题,比如学术不端、学风不正等。
这些问题的背后往往与教育的伦理和价值观有关。
教育要回归本源,就必须重视教育的伦理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做一个有理想、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公民。
教育回归本源也意味着教育要回归到其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促进社会和谐、共同发展。
教育要回归本源,就必须强调教育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让他们懂得奉献、奉献。
为了社会的需要,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贡献社会。
浅谈回归教育之纯真
![浅谈回归教育之纯真](https://img.taocdn.com/s3/m/9e5b57740b1c59eef8c7b48b.png)
浅谈回归教育之纯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何为教育?伟大的启蒙主义学者卢梭说过:“教育就是生长。
”这就意味着教育本身的目的是生长,而并非其他,比如“将来适应社会,做出成就”之类我们耳熟能详的说教,这些其实并非教育的目的,而是教育者尤其是家长的期望。
这些目标,原本应该由孩子自已去规划,但现在的教育者喜欢做的事就是替孩子设计好未来,然后要求孩子去实现,这恰恰是对教育本质的违背和对孩子天性的劫持。
教育应当是使每个人的天性得以健康发展,和种树,种庄稼时疏松土壤、兴修水利一样,让根系自然生长,而不是强迫儿童接受外来的知识与道德要求。
教育要让人自由成长、主动学习。
正如印度哲学家奥修所言:“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然而纵观现今的父母、老师把分数、升学率当作评价孩子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
比如,为了升到好一些的学校,不惜一切代价。
虽全中国的家长没在一起开过会,但有一句却异口同声:孩子,只要你有了好分数,其他的一切你都不要管。
”可想而之,无形之中给孩子增添了很大压力,导致学生太累,家长和老师也累。
长期以来,教育方针推行教育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但是在中高考的指挥棒下,老师更多倾向注重学生的知识灌输,使学生处于被动学的状态,一味强化孩子的自我控制,置他们的主动性而不顾,固过度强调控制,即“摁着牛头吃草”,其结果导致大量孩子不爱学,然后不会学,再然后更加不爱学,如此恶性循环,使得教育生产力极为低下。
要知道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家长着急,老师着急,或许我们忽略了,最痛苦的是孩子本人。
他能体会到周围所有人对他的不满,能感知到周围所有人对他的失望,试问如何忍心让一个孩子去承受这一切?那么有解决之策吗?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首先,要让孩子化被动为主动学,充分挖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协助拓展孩子的主动发展可能,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当孩子隐约感觉到了发展可能,还没有来得及产生具体动机时,会产生一种独特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称之为美感。
教育教学要回归本真
![教育教学要回归本真](https://img.taocdn.com/s3/m/245e12a8f524ccbff1218451.png)
教育教学要回归本真育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和易以思,回归本真“和易以思出自《学记》——‘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教学就是要追求简单和谐的境界”。
易知易行,即“尊重规律、尊重计划,立足常规、立足特色,遇事三思、整合为佳,敢于放弃、舍即是得”。
认识教育规律,是“知”;遵循规律办事,是“行”。
教育不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我们要努力把教育的基本问题搞清楚:教育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教育是有其内在规律性的,不能人为地将其复杂化,而应易知易行,简简单单、真真切切、踏踏实实,把握住教育的真谛。
要和而不同,即“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守正出新、成己成人,包容尊重、选贤与能,”。
“和”是不同元素的结合,不同、差别是“和”的前提。
容“不同”,才能达到“和”的境界。
教学实践中,“和而不同”就是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承认、包容、尊重差异,以达融合共存,进而共荣。
教育就是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成为有能力的人,使人成为幸福的人。
如果教育不能使人幸福,教育就没有意义了。
我们提出价值主义教育就是要使教育回归人的本真,使教育去发展、实现人的价值。
我们的价值主义教育思想根本是使教育者教育唯真、唯智、唯实、唯和。
所谓“唯真”就是教育要崇尚真理、追求真理、实践真理、捍卫真理,做真人、行真事,要真爱、真诚。
这就对现在社会上存在的,教育培养人的两面性产生了挑战。
现在的教育往往培养人的一种政治表达,就是表达如何去追求什么,表达如何忠心,表达如何为了未来的目标。
另外,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热爱智慧,敬畏智慧,生长智慧,要求取智慧。
这样,教育就要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使我们的民族成为一个爱智慧的民族,使每个人成为爱智慧的人。
然后去增长自己的智慧,实践自己的智慧。
教育面对的是学生,是人的教育,人是千差万别的,是具有能动性的。
因此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应该是对人的培养,是对人的知识的提升,能力的发掘和素养的促成。
静待花开-回归教育本真
![静待花开-回归教育本真](https://img.taocdn.com/s3/m/78b9c0d4d15abe23482f4d40.png)
静待花开:回归教育的本真【摘要】教育的本真就是呵护、唤醒、激励儿童学习愿望、提供儿童适宜生长的环境和条件,让儿童依据天性,在生活中,在自然中,在活动中自由、自主地学习,从而在儿童自主学习和生命体验中实现儿童自化。
然而,由于我们对生命的误解,对教育的误解,更多地采用强制而非鼓励自主的手段,使得教育离开了它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教育本真;儿童学习天性;受动;被控制教育的本真就是呵护、唤醒、激励儿童学习愿望、提供儿童适宜生长的环境和条件,让儿童依据天性,依托人自身的生命内蕴,一如既往地充满好奇心、充满学习和探究的热情,更自主、更高效地学习,从而在儿童自主学习和生命体验过程中实现儿童“自化”,正如老子所言:“我无为民自化”。
教育要有从容的心态:一切只需等待,静待花开,静待心灵慢慢状大。
然而,由于我们对生命的误解,对教育的误解,更多地采用强制而非鼓励自主的手段,使得教育离开了它的应有之义。
新课程改革强调生本教育,强调了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强调了课程要有利于培养每个学生的良好品德;强调了课程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新课改的实现有赖于把教育回归到“学,即教是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学。
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天性。
一、学习是儿童的天赋能力为什么在婴幼儿的早期,无论什么家庭背景、家庭环境中正常的儿童,都能够获得作为人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呢?是因为每个儿童具有渴望成长的愿望。
他渴望像成人一样能自由地走、自由地活动、自由表达。
为此,他付出努力,不折不扣的学习,他密切注视着成人世界,观察着、模仿着。
在学习过程中,他不知摔了多少跤,吃了多少苦,但他没有退缩、没有放弃,在大人看似很无聊、很枯燥的重复中,不断地、反复地学习,终于在踉踉跄跄中学会了走路,在呀呀学语中学会表达。
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没有人为婴幼儿说话、走路的能力制定发展目标和学习计划,更没有针对性的严格的训练,也没有被强迫“做作业”,踉踉跄跄、结结巴巴,家长也没有认为不正常,更没有指责、批评,而孩子在家长的这种“放任”中却没有变得懒惰,每一个正常婴幼儿都获得了这些能力,他们靠自身的努力,成人只起鼓励性辅助作用,但孩子气那种要成长的欲望,要参与世界欲望才是他成功的最根本动力。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https://img.taocdn.com/s3/m/e153830a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ff.png)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深感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
然而,如今的教育系统已经变得繁杂、功利化,忽视了教育的本真。
为了让教育回归本真,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 重视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兴趣、能力和学习方式。
我们应该尊重并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这意味着教师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培养创造力: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创造力是未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去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强调综合素养:传统的教育往往过于注重学术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综合素养包括情感、社交能力、健康与体育、审美和人文素养等方面。
我们应该在教育中平衡发展学生的各个方面,培养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4. 培养价值观和道德意识: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意识。
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守法守纪,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判断能力。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总结起来,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我们需要重视个体差异,培养创造力,强调综合素养,以及培养价值观和道德意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学生提供真正有意义的教育,帮助他们全面发展,成为未来社会的有价值的人才。
回归大学本真之路:新本院校育人改革途径与策略
![回归大学本真之路:新本院校育人改革途径与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379581e25ef7ba0d4a733b16.png)
2 0 1 3 . 2 / 教育学研究
已经转变到以充实 内涵、提高质量 、特色办学为核 心 任务 的新 的发展时期 . “ 十二五 ”如何 成功地走 出一 条 内涵发 展道路 ,是今后 一段 时期 的战略 主 题 .“ 十 二五 ” 时期 ,新 本 院校 的 内涵 、质 量概 念 是 在 学校 本 科 教 育 全 面开 展 ,国家 形 势 、教 育 形 势 、 高等教育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提 出的概念. 新 的内涵概念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 观为标准 ,以 教育现代化为标准 ,以教育 自身发展 规律为标准 , 立足 自身的功能发挥 去看待学校发展 问题 . 但是, 许多新本 院校在人才培养观念、质量观 、学生观 、 教学观 、学 习观并不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在课程体 系、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体制机制等 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在追求大学本真的育人之道上 形 成 制 约. 于是 ,人 才培 养模 式 改革 ,理 所 当然地 成 为新 时期新 本 院校发 展 的核 心话题 .
质量 .
大学本真 :人才培养 二 大学本真 :时代 要求
新 本 院校 发 展 不能 离 开大 学 本 真 ,空 论 大学 其 他职能之发展. 《 中华人 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第3 l 条规定 , “ 高等学校应当以人才培养为 中心 ,开展 教学 、科 研和社 会 服 务 ”. 这 既是 法 的基 础 ,更 是理 的合 情 . 在新 本 院校 发 展 中 ,始 终 应 牢牢 把握 人 才培 养 这 个 中心 任务 ,展 开科 学 研 究 、社 会 服 务 与文 化 传承的职能发展. 在人才培养中 ,提高培养质量 ,已 成 为 时代对 高 等教育 发展 的迫切 需要 . 经过 “ 十一 五” 的快 速发 展 ,许 多新本 院校
让教育回归教育的本真_1
![让教育回归教育的本真_1](https://img.taocdn.com/s3/m/a4cb7d98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76.png)
让教育回归教育的本真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教育制度的改革,校长负责制的慢慢强化,一些学校乃至实行了校长、书记同一人的集权,教师教学成功与否大体靠领导的印象,教育民主的气氛被淡化,教育评判被简化,教育公平慢慢消亡,而唯有让学生来评判教师,才能真正表现教育的公平。
教育需要“兼容并包”,教育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随着校长负责制的强化,普遍教师,乃至全社会都以为,确实是校长“说了算”,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全凭校长的“一家之言”。
教师的教育方式千姿百态,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姿多彩,若是仅凭校长“一家之言”,显然不合时宜。
《美国教育》杂志上说:“教育不该该注重学生‘知识'把握了多少,更重要的是有无培育学生勇敢参与学习进程的精神。
”《教育角色与进展新探》一书中也指出:“光为‘知识'的教学而教学,是功利主义教育,是彻头彻尾的伪教育。
”伟大的教育先行者张伯苓也曾说:“只明白压着学生读死书的学校,结果只是是造出一群‘病鬼’来,一点用途也没有。
……可惜,此刻的许多学校教育正陷入“一点也没有效”的怪圈,“重理论,轻实践;重智育,轻德育,更轻体育……而实践证明,惟有先重德育、体育,再重智育的教师,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辉煌的印象:陶行知先生的劳动教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德育;张伯苓先生的“强我华夏,体育为先”的拳拳爱国教育……曾鼓励了多少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可是,此刻的劳动教育、体育教学能有多少表现?有的也只是《工人日报》上刊载的一名体育教师披露体育教学黑幕:“体育教学确实是为了竞赛,为了竞赛成功,超负荷的训练,能够无论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至于没有参加竞赛的同窗,谁又会给他们多余时刻活动?”有的也只有《中国教育报》刊载的有的教师为了不让后进生拖全班学生学习成绩的后退,硬要后进生进行智力测试,乃至智力正常的学生也要说成不正常,以便在考试成绩中能够不算学生数,有利于自己的年度考核。
功利主义教育已到了如此不择手腕的境界教育的功利性也严峻阻碍的教育的公平性,教师“荣誉”的光圈下,付出的是学生惨重的代价,据教育部权威统计,初中生近视率超过50%,高中生那么达到76%,这对广大学生来讲是极大的不公平!还教育以公平,那么必需让学生来评判教师,光靠学校领导评判,那样太不靠得住。
师德演讲心得:回归本真教育
![师德演讲心得:回归本真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8a1a830f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17.png)
师德演讲心得:回归本真教育在这次师德演讲中,我分享了关于回归本真教育的心得体会。
回归本真教育,意味着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如何培养学生真实的个性和独特的潜能。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以身作则。
我们要成为学生的榜样,用自己的行为和品德影响他们。
我们要积极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言辞,确保我们是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的代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教育学生,引导他们成为积极向上的人。
其次,回归本真教育还意味着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有着不同的兴趣、潜能和个性特点。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展现自己的特长和潜能。
我们要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方法,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发展出自己独特的个性,而不是被标准化教育所限制。
此外,回归本真教育还需要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我们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动力。
我们要关心每个学生,理解他们的困惑和需求,给予他们关怀和支持。
只有当学生感受到我们的关怀和支持时,他们才会更积极地参与学习并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最后,回归本真教育还意味着建立一个积极健康的教育环境。
我们应该创造一个尊重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我们要鼓励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严格要求学生的自律和纪律,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在这次师德演讲中,我深刻体会到回归本真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在教育中回归本真,用真诚和爱心去教育学生,引导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心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育事业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坚守教育纯粹 回归教育本真——武汉市恒大城学校“纯真教育”学校文化内涵解读
![坚守教育纯粹 回归教育本真——武汉市恒大城学校“纯真教育”学校文化内涵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3daf0130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b2.png)
江城学校风采摘要:办学理念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就是学校生存的理由,生存的动力,生存期望的有机构成。
基于此,武汉市恒大城学校在办学之初,就确立了“纯真教育”的办学理念。
文章从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体系、行动文化、育人模式等四个方面对“纯真教育”内涵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体现了学校坚守教育纯粹,回归教育本真的办学思想。
关键词:纯真教育;育人存真;尚纯致真;和真学校办学思想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和命脉,是建立在对教育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
武汉市恒大城学校是一所全日制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是恒大城小区配建校。
基于对学校办学现状的“问诊把脉”和对未来发展的科学思考,我们提出了“纯真教育”的办学理念,力求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中心,以教育改革和创新为动力,以促进教育公平为契机,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特色办学为重点,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质量发展和特色发展。
一、“纯真教育”学校文化解读纯,丝也(《说文解字》)。
其本意是蚕丝,也就是黑色的丝,用它来做祭祀戴的帽子,不杂有其它材料,故也指纯正,纯粹,含有纯净、美好之意,用来形容美、善、笃厚的事物或人品等。
真,其本意是本质、本性,引申为真实,真也指人或事物的原样、本样,有真实、真诚、真理、诚信之意。
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为真人。
真,是一种高尚的人品和人格,是一种人生的理想和境界。
纯真,现代则多用来形容本性善良、纯洁真挚的孩子。
我们选择用纯真来表达我们的教育思想,是想表达我们对于生命之初那份纯真的尊重,对教育真、善、美目标的追求,对理想教育那一份纯真的执着,期待通过我们的教育实践架起理想和现实的桥梁,让教育少些功利,回归教育的纯粹与本真。
教育的本真是基于对生命纯真的尊重与守护。
“没有单纯善良和真实,就没有伟大”(托尔斯泰)。
教育源于对生命纯真的尊重,对生命纯真的尊重就是尊重先天禀赋中可贵的品质。
儿童对人单纯真诚、充满善意,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与渴望,他们无忧无虑、快乐单纯,他们精神十足、活泼好动、精力旺盛,他们不囿于成规、敢于尝试……纯真教育主张,纯真犹如自然的种子,播种于每个人的心底,只要悉心呵护,就会破土萌发并绽放出五颜六色的生命之花。
回归教育本真心得体会
![回归教育本真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35e24a8a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1d.png)
在繁忙而喧嚣的现代社会,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变化。
然而,在这其中,我们似乎逐渐失去了教育的本真。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提出“回归教育本真”的口号,旨在让教育回归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刻体会到了回归教育本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回归教育本真的内涵回归教育本真,就是要让教育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本质。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潜力。
回归教育本真,就是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的个性。
2. 强化基础知识教育:基础知识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回归教育本真,就是要重视基础学科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3.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回归教育本真,就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4.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回归教育本真,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5.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是人的立身之本,回归教育本真,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二、回归教育本真的实践体会1. 教师角色的转变回归教育本真,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陪伴者。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思考。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2. 课程设置的创新回归教育本真,要求我们改革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课程设置上,要减少应试教育的痕迹,增加实践性、探究性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3. 教学方法的改进回归教育本真,要求我们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4. 教育评价的改革回归教育本真,要求我们改革教育评价体系,从单一的成绩评价转向多元化、全面化的评价。
让教育回归本真
![让教育回归本真](https://img.taocdn.com/s3/m/d5a22f0f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9a.png)
让教育回归本真陶行知先生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真教育是充分关注每个生命个体的差异,最大限度地发展他们的智慧和潜能。
而不是办学条件的华丽外表的改变,也不是师生和家长一味追求的书面成绩的高低,也不是所谓的一枝独秀的精英教育。
我们行走在教育的征程上,需要有教学实践的体味与反思,需要有课余时间的及时充电。
读书使人聪慧,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愉悦。
在书中,我们愉悦地与大师交流与对话,从而荡涤我们的头脑,进而也使自己变得高尚。
通过读书学习与实践,让我强烈地感受到做教育者的历史使命。
如何追求教育本真的回归,肩负自己身上的重担,与历史潮流共进,融入这个不断进步和正在转变发展方式的世界。
自己耕耘的这片土地,确实不大。
哪怕是小小的天地,自己也要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自己从事的事业,无愧于自己教育的每一个孩子,无愧于自己快乐的人生之旅。
我希望在自己的教育行程上,努力去追求教育本真的回归。
我认为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努力尝试和探索:一、努力营造利于学校教育的文化氛围学校是育人的阵地,文化氛围的营造有利于陶冶师生的情操。
如何有效发挥它的育人功能,是摆在学校管理者必须思索的问题。
学校的文化氛围,必须立足于自己的生存环境,继承学校办学的优良传统,如我们新盖了大楼,修一些时尚的广场与走廊,与很多地方的修建大致差不多,如果不加以一些学校自己的元素内容,外行一看热热闹闹,漂漂亮亮。
但一细想,只是投资拉动了经济,对教育内在的东西价值太低,这不算是在追求真教育。
所以,当我们外部的办学条件改善之时,我们的每一个角落的布置与摆设,教育语言的巧妙使用,都要与我们的育人目标紧密结合,让师生浸润其间。
这种文化氛围的营造必须符合自身学生的需求,切不可高深莫测。
学校是育人的圣地,历史上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要让它发挥应有的育人力量。
人人需要激励,需要精神支柱的力量。
在教学区,应使用一些名人名言,张贴名人头像,让孩子们从小要有远大的理想,虽然每个生命个体的智力是有差异的,但每个孩子需要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才有价值。
追求真实——回归本真的课堂教学
![追求真实——回归本真的课堂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f75282c25022aaea988f0f05.png)
追求真实——回归本真的课堂教学“真实”是课堂教学的本真之义,是课堂教学追求的应有境界。
追求真实既是本真的课堂教学的回归,也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和方向。
政治课教学贵在真实。
那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如何回归本真、追求真实呢?一、回归生活——利用真实的课程资源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
”现实教学中,一些学生不喜欢政治课,教学效果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学没有贴近生活,缺乏生活化的、真实性的课程资源。
新课程呼唤政治课教学回归生活,基于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开发与利用真实的课程资源最重要的就是要回归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把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经历作为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宝贵的课程资源。
在教学之前,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与经验,选择与学生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创设与当前学习相关的富有生活色彩、反映生活的教学情境。
比如,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课题之前,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与辨识不同的消费心理及相应的消费行为。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对他们中间存在的各种各样的消费习惯与消费行为进行辨识与归类,排演反映家庭成员不同消费观念的情景剧《一家三代,各有所爱》,让学生探讨交流这些消费心理的特征及其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加深学生对消费行为的社会影响的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从真实的生活中认知与体验,并到真实的生活中创造与实践。
二、展示真我——张扬真实的课堂主角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应该展示真实的自我,应该张扬丰富多彩的个性,应该彰显生命的活力与价值。
在学习《经济生活》模块时,我们在课堂上讨论“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劳动者的就业选择”问题时,学生热烈讨论,畅所欲言。
一位学生竟向老师发出这样的提问与感慨:老师,你为什么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你愿意做那些平凡而又枯燥的工作比如扫大街、卖猪肉吗?反正我不愿意做。
谈谈你的真实想法吧!作为教师,我佩服她的直言、敢言。
教育返璞归真心得体会
![教育返璞归真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2a0de411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c8.png)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教育改革一直在不断推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应该是返璞归真,回归到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教育返璞归真的重要性,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返璞归真的内涵教育返璞归真,即回归教育的本质,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它强调以下几点:1. 以学生为本。
教育应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和需求,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注重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教育返璞归真的核心,它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教育返璞归真的关键,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4. 强化课程改革。
课程是教育返璞归真的基础,要构建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二、教育返璞归真的意义1.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往往被束缚在书本知识中,缺乏创新和实践能力。
教育返璞归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其实践能力。
2.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返璞归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智力水平、身体素质、审美情趣和劳动技能,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3. 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返璞归真强调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从而实现教育公平。
4. 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
教育返璞归真是教育改革的方向,有助于推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育返璞归真的实践路径1. 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优化课程设置。
构建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https://img.taocdn.com/s3/m/4ec63894d5bbfd0a7956735d.png)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徐显明校长在济南的一次演讲中说得好:“没有道德的教育是一种罪恶”,“我们应该从行为养成的道德要求出发,严禁我们的幼儿园去教孩子学写字,去教孩子学算术,去教孩子学,而应从自己提书包、帮同学做事、向长辈行鞠躬礼开始,从小学会如何尊敬长辈,如何跟同伴打交道,如何料理自己的事务。
”可是当今中国学前教育现象是许多家长、幼儿园和社会培训机构为了吸引生源和财源,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为名拔苗助长,让幼儿园的孩子学习小学的文化课程。
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完全是不懂教育规律谋私利造成的社会教育乱象。
这是“残忍”的教育行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也是教育工作者丧失了自身的责任和良知的行为,更是教育犯罪的行为。
因此,中国的教育士改革与发展必须要以特有的敢为人先的胆略和气魄,力求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一个政府一个部门系统如果在前行途中,因为路走得远了、走得久了,而忘了出发的原点,就会导致形式大于内容、好心办坏事,就会脱离群众、动摇党的执政根基。
现实中,很多的出台、工作的启动,出发点是好的,但往往走着走着就变了形、走了样,滋生了无数脱离实际的“下有对策”。
所以,当我们的工作遇到矛盾、困难的时候,内心感到苦恼、困惑的时候,对未来迷惘、无措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回到原点,问一问自己当初出发。
道路的起点、江河的源头,婴儿的降生、种子的发芽,工程的奠基、项目的启动,求学、入职的第一天,这些都是纯粹质朴、孕育希望、饱含力量的原点。
对于党员干部来讲,这个“原点”就是共产党人的信仰,是对群众的感情,是实事求是的精神,是艰苦奋斗的作风。
“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的历史使命。
在前进的道路上,永不忘记这个“原点”,始终用这个“原点”来校正观念、行动和方向,我们才能继续更多的辉煌,教育同样如此,让中国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在育才学校,学生们每天上午上文化课:语文、外语、数学、哲学。
卸下重负,回归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学本真之路
![卸下重负,回归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学本真之路](https://img.taocdn.com/s3/m/df873224453610661ed9f4b5.png)
内容 。不 过 ,对 鲁 迅 的 理解 仅 仅 局 限在 这 个 范畴 之 内,那 就 太 少 了 。我们 似 乎 更 应 该 引导 学 生透 过 先 生 的作 品 , 看到 先
身为执语文教学教鞭3 多年的教师,在汗颜之后 ,也在 生对社会黑暗的憎恶,在恶势力面前 的铮铮铁骨 ,拳拳的爱 O
《 雷 锋 塔 的 倒 掉 》 、 《“ 邦 惊 诧 ”论 》 、 《 戏 》 、 论 友 社 《 L 己》 、 《 乡 》 等等 。在 这些 诸 多 的 作 品之 中, 教 学 孑乙 故
评 的居 多 ,言 辞颇 为激 烈 ,火 药 味 甚浓 ,一 篇 《 误尽 苍 生 是 生 弄懂 文 章 的含 义 ,理 解鲁 迅 先 生在 作 品中 灌注 的思 想 ,甚 语文 》 ,引 来批 “ ”冲 浪 ; 又有 大作 家 壬 蒙 考 中 学语 文 难 至每 篇 文 章 的写 作 背 景 无疑 是 重 要 的 ,也 是语 文 考 试 的可 考 语 得及 格 分 ,文章 作 者 本 人 不懂 被 选 进考 题 的本 人文 章 … … 一
当下 ,新 课 改 视 境 下 的初 中语 文 教 学 标准 解 读 中 明确 界 映 ,是 作 者 对 生活 感 悟 的 反 映 。精选 它 们 入 选 教材 ,是 它们
定 了语 文 的性 质和 功 用 : “ 文 教 学 是 学 习和 工 作 的基 础 工 语 提 供 了写 作 的 范 例 ,是 把 它 们 的作 者 视 作 了后 来 者 的 引 路
具 。语 文 学 科 是 学 习其 他 各 门学 科 的基 础 。学 好语 文 ,不 但 人 ,是 让 他 们 引 导 后 来 者 去 关 注 生 活 , 感 受 生 活 , 表 现 生
让基础教育回归本真
![让基础教育回归本真](https://img.taocdn.com/s3/m/aa823258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ab.png)
基础性的内涵嬗变:
强调“双基”(基本知识、基本 技能),主要是为高一级的学科学习 做准备。
强调“全面”(习惯兴趣、健全 人格、健康身体、知识能力),主要 是为人生发展全方位奠定基础。
基础教育不能再错位、越位、 不到位!
科学发展就要还基础教育本 来面目!
守住中小学的“基础”本 位
幼儿养性 童蒙养正 少年养志 成人养德
教育:教育者——学生
教育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自我 成长和个性化发展!
今天的教育是生命培育的过 程!
让学校、班级、家庭、社会成为沃土! 让教师、家长成为精耕细作的农民! 让学生自然生长!自由成长!
没有急功近利的拔苗助长!没有 过于热望的无度施肥!让小麦成为小 麦,让稻米成为稻米!
2、基础教育的本位价值是 “基础性”。
二、怎样回归基础教育本真
(一)重构价值
没有价值追求的教育教学,往 往会迷失发展的方向。
重新认识人的学习
终点式学习 终身化学习
考场状元不等于职场状元 学习起点不等于人生终点 基础教育不等于精英教育
重新认识教学价值
学知为中心
育人为中心
唯知识教育 文化教育
三分离问题: 知识与文化、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
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把硫酸泼向动物园 的狗熊;
大学生马家爵残忍杀害同学; 大批的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人格急需“补钙”;
忧思:
有知识没文化(清华 彭林教授)
唯知识教育使学生越记越多, 文化教育使学生越走越深。
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 智慧,使文化积淀成人格。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 的价值观需要从单一地传递教科 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 能在当代社会中主动、健康发展 的一代新人。
课程:教育回归本真的必经之途
![课程:教育回归本真的必经之途](https://img.taocdn.com/s3/m/7b0b95c6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11.png)
课程:教育回归本真的必经之途
段广强;解修亮
【期刊名称】《教育家》
【年(卷),期】2017(0)15
【摘要】教育的核心是育人,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充满快乐、富有智慧、对社会有用的人;而课程作为内涵支撑,在学校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于这样的认识,山东省临沭第二中学立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和特点,坚持课程开发的连续性、系列性和系统性,在做好学生生涯规划的基础上,确立了三大序列课程,注重对学生的'养心''养性'和'养身'的'三养教育',实施生命教育。
【总页数】2页(P60-61)
【关键词】连续性;回归本真
【作者】段广强;解修亮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沭第二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2.3
【相关文献】
1.信息技术课程中探索素质教育回归教育本真 [J], 蒋贵华
2.信息技术课程中探索素质教育回归教育本真 [J], 蒋贵华;
3.回归生活,回归本真——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夯实幼儿园课程游戏化 [J], 鲍瑛
4.立足师生发展回归教育本真——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打造课堂新生态的实践与反
思 [J], 周玉辉
5.“课程育人”才是回归教育本真路径 [J], 本刊编辑部(整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归之路回归教育本真之路
韩国自1945年建国至今,历经7次教育改革,在基础教育方面,主要围绕实现公平教育、加强人性与道德教育、探索自主自律的教育、加强创新教育等内容展开。
韩国教育改革伴随其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展开。
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分物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念往往会导致教育本质失真、人才培养观扭曲乃至各种社会负效应迭出,韩国教育改革在坚守教育本真与追逐教育功利之间,演绎出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解读其基础教育改革的成败得失,对当今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遵循规律,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大有裨益。
“平准化教育”推行的曲折之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韩国学生升学考试竞争日趋激烈,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各类社会补习班遍地开花等基础教育领域的弊病迅速滋长蔓延。
针对此,韩国政府在1968年、1974年相继取消初、高中入学考试录取制度,并从1974年开始推行“平准化教育”改革,以消除学校间、区域间教育的差异,提高高中教育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完善中等教育制度。
该项改革的宗旨是使“公共教育正常化,减少民众教育费支出”,使“教育让大多数人满意”。
改革的主要措施是:教育统一化,强调“整齐划一性”,每个阶段的所有学生使用统一的教科书:取消公、私立学校之分;取消初、高中入学
考试,废除重点学校、中小学生就近入学,高中通过推荐、书面材料、区域配置等方式招收学生。
“教育平准化”政策推行几十年来,韩国各界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拥护方认为,该政策对防止基于教育不平等导致的社会两极分化有积极的作用,符合“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儒教伦理。
批评方则认为,“教育平准化”政策剥夺了学生“选择教育”的权利,人为拉平了学生天赋的优劣差距,是用“标准化教育扼杀学生个性化”,导致学生学习能力下降、教育竞争力下滑。
事实上,在具体教育改革实践中,韩国政府也曾摇摆在“平均教育”与“精英教育”之间。
如xx——xx年卢武铉执政期间。
就坚决反对所谓精英教育,他甚至主张大学也要“平均化”。
而在xx年李明博执政以来,则主张大胆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建议从平均化的教育体系转变为“自主、竞争、效率优先”的教育体系,以达成“培养符合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型人才”的目标要求。
政府摇摆在“平准化教育”与“精英教育”之间,民间对此也一直议论不断,不管怎样。
人们总是对“精英教育”“一往情深”,韩国的私塾教育和社会补习热经久不衰就是一个典型的反映。
在“平准化教育”体系下,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为孩子选择个性化、多元化、自主性的英才教育,包括增加课外辅导的“私教育”。
由此,“平准化教育”无意问成为助长学生、家长自主选择、竞争各类精英教育的隐形推手。
有关调查显示,
1980年,13%的小学生、20%的初中生、26%的高中生接受了课外教育,而到了xx年,这一数字分别上升到83%、75%和56%。
xx
年对釜山市一所学校的调查显示,75%-80%的学生上私塾,95%的学生上课外补习班。
值得一提的是。
韩国政府正视并试图规范“课外学校”教育。
1995年,韩国政府将组织放学后的教育活动作为构筑“新教育体制”的改革,1999年将此项改革更名为“特长与适应能力培养教育活动”,xx年又改为根据学生兴趣和实际水平实施的匹配型补充学习,以及对低年级学生的保育教育的“课外学校”发展模式。
他们给“课外学校”教育的基本定位是:利用公共,通过多样化的课外辅导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和家长的个性化需求。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这种定位,反映了韩国政府在遵循教育本身的规律和满足社会、家长的实用诉求之间力求调和、引领的良苦用心。
“人性与道德教育”的扶正之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韩国教育界先后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
致力于研究实用主义问题,强调教育的民族自主性、生产性和有用性,中小学生学习内容过多、过难,全人教育、人性教育成为短板。
1994年5月,韩国教育改革委员会在呈交总统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由于家庭、社会教育的缺乏和入学考试为主的教育,使人性和道德教育失去应有的地位。
”为此,必须“实行有品味的人性教育”。
1995年5月31日,韩国总统教育改革咨询委员会制订《建立新教育体制的教育改革方案》(史称“5.31方案”),方案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化,恢复教育陶冶人的个性和人格的本来精神。
(1)高考录取标准要参考学生的创造能力和道德品性评价而非单纯依赖于考分,具体措施是把大学入学总成绩的40%设为高中品行推荐成绩。
(2)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系统的人性教育的方案:幼儿园至小学三年级为礼貌、基本秩序、共同体意识等教育;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为民主公民教育:高中重点放在世界公民教育。
(3)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学习、实践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学习方式。
广泛开展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课外教育活动。
韩国学校有校园、校门,但无保安、监控,这显示了社会与学校的一种宽松、无痕的尊重、信任和衔接。
中小学生的书包普遍较轻,学生手中拿的各种小制作却五花八门,这是学生们在实践教育、创意教育方面的生动反映。
节假日,在博物馆、名胜景区,到处可见有组织的中小学生,这显示韩国中小学以人文教育为重点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丰富和有效。
在校园,学生无论碰见认识的人还是陌生人。
都会点头行礼。
这显示了教师视应有的礼貌为最基本的公民素养。
在课堂教
学中,除了营造轻松、自主、有趣的教学氛围之外,老师们十分负责任地对学生进行现场个别辅导、对特殊学生进行小范围专门教学,这是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理念的充分体现。
经济现代化浪潮裹挟着过分物化观念、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潮,在此浸染下,韩国教育能及时纠偏,从教育制度设计、内容规范到方法引领,大力提倡恢复民族传统、吸收儒家文化、加强人性修养、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坚守教育本真,实为难能可贵。
走向开放、自律、自主教育的探索之路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