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高考必修三知识体系最全复习资料整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
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春秋末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还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全册基础知识整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全册基础知识整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基础知识整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3课宋明理学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第7课启蒙运动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第12课破解生命起源之谜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体系归纳整理PPT18页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体系归纳整理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一、孔子与老子(一)孔子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2、学说: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3、历史地位: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2、学说:①哲学思想: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3、历史地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二)儒家:孟子和荀子1、孟子①孟子的思想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2、荀子①荀子的思想: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A、被视作儒家异端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三)墨家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2、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四)道家1、庄子与道家2、庄子的思想:“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五)法家1、韩非与《韩非子》2、韩非的思想: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高中历史人教版新课标必修3提纲(方便复习,不下后悔)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社会原因(1)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3)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主要流派: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1)政治:核心是“仁”含义:仁者爱人道德: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政治:以德治民(民本思想);“克己复礼”(2)教育:举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推动“学在民间”2、战国时期儒家代表1)孟子(孟轲,亚圣)的思想:(1)“仁政”思想;(2)“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3)“性善说”,以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2)荀子(荀况)的思想:(1)“仁义”、“王道”;(2)“君舟民水”;(3)“性恶论”,以礼乐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儒学境遇春秋:应运而生战国:蔚然大宗秦朝:遭打击西汉初期:逐渐复苏三、道家和法家(一)道家:1、春秋晚期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老子》(《道德经》)1)世界万物本原是“道” (核心)2)“无为”思想--顺其自然(1)人生:清静无为,知足寡欲(2)社会关系:小国寡民(3)政治:“无为而治”3)朴素辩证法思想2、战国时期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把世间的事物都看成是相对的;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二)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1)君主要以法治国(2)利用权术驾驭大臣(3)以绝对权势震慑臣民。
(核心)作用: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吸取道家“无为而治”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第七单元。
2022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册重点知识比较(精编版)

人教版必修①②③重点知识比较一、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的比较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不同点盛行时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整个封建社会元代以后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被分封的诸侯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是中央政府下属的行政机构,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作用和影响初期,扩展了疆域,巩固了统治;但后来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两者都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积极作用日益明显相同点①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②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管理而实行的。
③都在一定时期内对维护国家统一等起了积极作用二、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比较分封制宗法制不同点主要目的保证周王室的强大,巩固西周统治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保证王权的稳定核心内容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屏周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权利和义务诸侯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利,但也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诸子可获土地、奴隶等,但却是下级贵族臣服于上级贵族,全体贵族臣服于天子的政治隶属关系双方关系周王是各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服从周王的命令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即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历史作用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得到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加强,西周势力范围扩大;但也埋下了诸侯混战的隐患共性①两者互为表里。
宗法制是维护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之上的,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外在体现。
②都形成森严的等级制③分封的诸侯或众子在封国内都享有世袭统治权。
④都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浓厚的血缘色彩。
⑤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三、明朝内阁与宰(丞)相的不同之处内阁制宰相制权力来源皇帝个人信任宰相制度赋予地位明朝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阁臣也只是皇帝的侍从宰(丞)相是国家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与皇权的关系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阁臣职权大小、地位高低完全由皇帝决定,不丞相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形成制约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四、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不同点对世界本原的认识外在的“理”内在的“心”求“理”的方法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即通过实践、学习明理“发明本心”以求理,主张内心反省,恢复良知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相同点地位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都把儒学发展到新阶段思想来源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吸纳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或心)第一、物质第二,属于唯心主义思想实质都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哲学范畴都属于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影响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究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五、《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背景颁布于太平天国强盛时期提出于太平天国衰落时期经济主张企图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主张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群众基础反映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没有反映农民的土地要求,不可能得到农民的拥护作用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没能实施性质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六、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主要区别1.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近年来,高中历史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之一,备受广大学生和教师的关注。
其中,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作为高二历史学科的必修教材,涵盖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以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为题,详细介绍其中的要点。
第一章:人与自然环境本章主要介绍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重点涉及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改造等方面。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不同时期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介绍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制约与推动作用。
举例说明不同自然环境下,人们的生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2.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改造:重点讲述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逐渐改变自然环境,以适应自身需求。
如早期人类建立的农耕系统、水利工程的发展等。
第二章:古代希腊本章主要介绍古希腊时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点。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希腊城邦的特点与发展:介绍了希腊城邦的形成原因、政治制度以及在商业、农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演变。
2. 希腊民主政治:重点介绍了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包括民主的起源、民主制度的结构和影响。
第三章:古代罗马本章主要介绍古罗马时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点。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罗马共和国的兴衰与帝国的建立:介绍了罗马共和国的政治结构和军事制度,以及罗马帝国的建立和扩张。
2. 罗马帝国的治理与文化:重点讲述了罗马帝国的治理制度,以及罗马的法律、建筑、文化传统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章:古代印度本章主要介绍古印度时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点。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印度的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介绍了印度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古代印度社会的阶级制度和种姓制度。
2. 印度教和佛教的兴起:重点讲述了印度教和佛教的兴起背景、教义和影响,以及佛教在印度以外地区的传播。
第五章:古代非洲本章主要介绍古非洲时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点。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古埃及与尼罗河流域文明:介绍了古埃及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以及尼罗河流域文明的特点。
高三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复习总结

高三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复习总结高三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丝织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西周时能生产出斜纹提花织物。
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丝织工具有花楼机。
(2)冶金技术:①冶铜技术: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就掌握了冶铜技术。
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代表作有商朝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
②冶铁技术: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在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世界。
(3)制瓷业:中国是瓷器的故乡。
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至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宋代制瓷技艺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
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江西景德镇是的瓷都。
高三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中国古代文学了解春秋至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体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诗经》:春秋末年,中国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楚辞: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为“骚体”。
汉赋:汉朝时,文学家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的文体——赋。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知识复习提纲(精华版)

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知识复习提纲(精华版)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阶级上:士阶层兴起并受到重用。
二、各家代表人物及主张1、儒家思想(1)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主要思想主张:A.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
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B.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C.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D.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E.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2)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A.思想——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伦 理 观:“人性本善”说。
价 值 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B.评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2023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历史复习资料必修Ⅲ一、中国老式文化主流思想旳演变1、懂得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重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旳重要意义;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旳重要奉献。
(1课)(1)儒家: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旳思想关键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惜,融洽相处;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旳局面。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旳思想,主张实行“仁政”,深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旳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旳著名论断。
荀子提出“人之性恶”。
(2)奉献: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取了某些其他学派旳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愈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旳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旳蔚然大宗。
(3)道家:老子是道家学派旳创始人。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旳本原是“道”。
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倡导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他提出“无为而治”旳政治主张。
老子有着丰富旳辩证法思想,主张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旳学说。
(4)法家:法家学派旳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旳韩非子。
主张君重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旳法治理论。
法家把君主旳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旳历史发展趋势。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5)“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旳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旳基础。
2、懂得“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旳史实。
(2课)(1)董仲舒旳思想主张:①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旳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旳主张。
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旳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②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李贽的离经叛道1、李贽离经叛道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1)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2)江南一带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3)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
(4)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形成了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李贽的思想主张: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二、明清时期的三大进步思想家1、黄宗羲的思想主张:(1)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影响: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1)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著述《天下郡国利病书》。
这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影响: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1)思想来源: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
(2)思想主张: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影响: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进步思想家思想的积极意义: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一、“人是万物的尺度”1、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知识点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1、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学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儒家孔子⑴提出“仁”与“礼”的学说;⑵政治思想:主张“德治”(含民本思想);⑶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⑷教育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孟子⑴“仁政”学说;⑵君轻民贵。
荀子⑴“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⑵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⑴“道”是世界的根本;⑵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朴素辩证法)。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子“齐物”、“逍遥”。
法家韩非⑴“法”、“术”、“势”结合;⑵加强君主集权;⑶主张变法。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
2、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
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⑴“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儒学的兴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思想(大一统思想)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
2、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三、宋明理学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思想来源:三教合一(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程朱理学:(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3、相关人物创立者集大成者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明)王守仁(王阳明)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1、“异端”李贽:⑴批判程朱理学;⑵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⑴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⑵经济上: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⑶学术上:“经世致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高考必修三知识体系最全复习资料整理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含义:百家:泛指,形容数量多,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争鸣: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
2、出现原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上:“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文化上: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3、诸子百家:学派代表主要思想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道家老子1、世界的本原是“道”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3、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继承老子的学说,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法韩非1、主张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2、主张建立君主家子专制中央集权儒家具体见第二目内容4、意义:①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1、形成过程:⑴春秋末期孔子创立;⑵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其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主要内容:人物时代主要观点影响孔子春秋末期⑴政治思想:①“仁”:“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礼”:主张“克己复礼”(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⑵民本思想:以德治民,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⑶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⑷文化贡献: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
孟子战国中期(1)政治思想:"仁政";(2)民本思想:"民贵君轻”(3)伦理观:"性本善,”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被称为“亚圣”荀子战国末期(1)政治思想:“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2)民本思想:“君舟民水”.(3)伦理观:“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补充: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处和不同处思想家思想比较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以德治民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董仲舒提出新儒学思想1、背景:(1)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2)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2、思想来源: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3、思想主张:(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加强中央集权)(2)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加强君权)(3)进一步发展儒家的仁政思想(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缓和阶级矛盾)(4)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稳定统治秩序)4、影响:(1)积极:①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
②有利于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发展。
③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2)消极:①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不利于学术和思想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②唯心主义的成分多,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
二、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原因(1)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这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①思想: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②政治:启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③教育:定“五经”,兴办太学,学习儒家经典,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3)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收大一统的思想 (根本原因)第3课宋明理学一、理学含义: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儒学从佛、道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
二、背景:1、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2、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3、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三、主要内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影响程朱理学程颢程颐1、万物只是一个天理(万物是什么?)2、天理是万物的本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其《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朱熹学术思想源,先有理而后有物(天理与万物有何关系?)3、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天理与伦理道德有何关系?)4、“格物致知”(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如何才能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极大,还远及日本、朝鲜以至欧洲,在日本、朝鲜形成了"朱子学"学派。
得到“理”?)朱熹1、理之源在于天理(理与天理的关系)2、天理是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天理与伦理道德的关系)3、存天理,灭人欲(天理与人欲的关系)4、“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二字,而不是求科学之真)(如何才能得到“理”?)陆王心学陆九渊1、“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2、“心”就是“理”;3、“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4、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王阳明1、“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学"的集大成者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异同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不同点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理”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把握“理”的途“格物致知”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径不同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相同点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四、影响:1.积极:1)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2)重视主观意志力量;3)注重气节、道德;4)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5)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6)凸显人性的庄严。
2.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补充:宋明理学的主张在我们今天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1、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出现原因:(1)经济因素: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另一方面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阶级基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3)思想因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扼杀人的天性,摧残人的思想,启蒙思想家要求挣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
(4)政治因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社会矛盾空前尖锐二、主要思想:代表思想主张共同点代表作明后期李贽①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②批判“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焚书》《藏书》明末清初黄宗羲①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②“工、商皆民生之本”;③“天下为主,君为客”政治:反对君主专制,提倡“人民为主”;经济: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思想:批判继承儒学,构筑具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明夷待访录》顾炎武①经世致用;②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际民生的现实问题。
《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①经世致用;②唯物主义思想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船山遗书》三、影响: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补充:一、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1、春秋——创立2、战国——发展3、秦朝——遭到打击4、西汉——正统思想5、魏晋南北朝——面临挑战6、两宋时期——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理学。
7、明清——对儒学批判继承,构建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8、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9、辛亥革命时期——继续受冲击,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学校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
10、新文化运动时期——全盘否定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受到猛烈冲击,其正统地位动摇。
11、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毁灭性打击12、改革开放以来——儒家思想地位有所提升,成为进行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
二.儒家思想被尊崇的原因(1)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正统思想,主要在于其理论本身宣扬天人感应,道德规范,提出大一统,迎合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为广大民众所追求与信仰。
(3)儒家思想有不竭的生命力还在于它能不断吸取其他思想的先进部分,也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故为统治阶级所喜爱。
三、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1、坚持一分为二方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继承;2、坚持发展的观点,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特点。
四、儒家思想在我们今天的现实意义:1. 政治方面:①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
②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
2.经济方面:①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已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②儒家提倡“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