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的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氧气的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氧气的性质》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初中化学教材中的《氧气的性质》部分。
主要内容包括氧气的性质、制取与性质、氧与金属的反应以及氧气的危害等。
教学目标:1.了解氧气的性质,如氧气的无色、无味、无臭,以及氧气是一种能使物质燃烧的气体等;2.掌握氧气的制取方法,如经过加热高锰酸钾、过氧化氢的分解、催化剂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等;3.了解金属与氧的反应产物,如钠与氧的反应生成氧化钠等;4.知晓氧气对人体的危害,如过氧化氢的漂白能力以及对皮肤、呼吸道的刺激等。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氧气的性质,如氧气是一种不能用肉眼观察到的无色气体等;2.理解氧气与金属的反应产生的现象和方程式。
教学难点:1.理解氧气对人体的危害;2.理解氧气的制取方法。
三、教学准备:实验器材:量瓶、酸消毒液、排气槽、试管、束管、燃烧装置等;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资源:实验视频、氧气的制取实验演示视频、图书资料等。
四、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新知1.利用实物或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氧气的制取实验过程的视频,引起学生对氧气的兴趣。
2.提问:你们知道何为氧气吗?它有什么性质?Step 2:学习新知1.学生自学课本中关于氧气的性质、制取和反应等内容,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记录。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总结氧气的性质和制取方法。
Step 3:展示和讲解1.学生展示自己的总结,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讲解。
2.通过PPT或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氧气对金属的反应实验过程和结果。
3.介绍氧气对人体的危害,如呼吸困难、眼睛灼伤、皮肤灼伤等,并通过图书资料或实例向学生展示氧气的危害性。
Step 4:实验操作1.小组实验:学生小组进行氧气的制取实验,了解氧气的制取方法和注意事项。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进行安全提醒和实验操作技巧指导。
3.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包括实验原理、步骤和结果等。
Step 5:讨论和总结1.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提出问题并寻求答案。
初中化学教案氧气的性质

初中化学教案氧气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氧气的性质及相关实验操作方法。
2.了解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二、教学内容
1.氧气的性质:
(1)氧气是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
(2)氧气是绝大多数物质的氧化剂;
(3)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水进行收集;
(4)氧气在高温下可以支持燃烧。
2.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及收集方法。
三、教学重点
1.氧气的性质。
2.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及收集方法。
四、教学难点
1.氧气在高温下可以支持燃烧的性质。
2.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及收集方法的操作技巧。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氧气实验装置、氧气生成实验所需试剂等。
2.学生准备:实验记录表、实验器材。
六、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氧气实验装置,引出氧气的性质及实验目的。
2.讲授:介绍氧气的性质,并说明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3.实验操作:进行实验室制法并收集氧气,观察氧气的性质及实验结果。
4.实验总结:总结氧气的性质及实验操作方法,强调安全操作。
5.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氧气的性质及实验操作方法,对氧气有更深入的了解,帮助学生构建化学知识体系。
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
化学教案《氧气的性质》

化学教案《氧气的性质》化学教案《氧气的性质》(通用8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化学教案《氧气的性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化学教案《氧气的性质》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2、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不同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二)能力目标:逐步体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目标: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三、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很高兴能和同学们一块上一节课,我昨天从集市上买了一个很漂亮的小鱼缸,顺便买了6条金鱼放在里面,可今天早上发现我的金鱼全飘在了水面上,请同学们帮我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它与人类生活关系非常密切,难怪人们常说“氧气是养生之气”。
了解物质的性质是认识物质的主要环节,氧气到底有哪些性质呢?是我们今天探究的主要内容。
出示一瓶氧气,请学生们观察【提出问题】①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态、味?并通过你的观察描述其物理性质。
学生:无色、无味的气体【提供资料】课件上提供资料: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密度比空气略大) 【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水中溶解有氧气吗?学生:有问:什么事例能证明学生可能回答水中有生物存在,生物离不开氧气【图片】河塘中的增氧机问:水中有氧气,又为什么用增氧机,说明水中溶解的氧气多不多,易溶解在水中吗?学生回答--不易引出水中溶有氧气,水中溶有氧气不多(氧气不易溶解于水),指导学生归纳出氧气的溶解性。
学生:氧气的溶解性是不易溶于水。
师: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条件改变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实验证明,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时,变为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氧气的化学性质教案

氧气的化学性质教案【篇一: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现代教育技术化学课件教学设计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班级:10级化学(2)班制作人:卓凤炎学号:105703010065 座位号:34课题二氧气的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氧气是学生从化学视角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课程内容切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
【教学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学习“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知道空气中氧气约占21% 是能够支持物质燃烧的气体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中也已知道氧气是人类、动植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气体。
除此之外“氧气还是一种怎样的气体”正是学生心中的疑问是学生从化学视角认识氧气的心理需求和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
(2)、学习内容分析本课时学习内容分为“认识氧气的性质”和“氧气的用途”两部分其中“认识氧气的性质”又分为“氧气的物理性质”和“氧气的化学性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与学习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了解氧气在生活与学习中的作用,学会用正确的知识,对待氧气在生活与学习中的用途;②通过氧气与各种物质反应的实验,根据实验总结规律,懂得一从而认识规律,掌握规律,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造福人类。
【教学重点】围绕课题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氧气的物理、化学性质,由此学习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定义和含义。
【教学难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2、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与定义。
3、通过观察生活学习化学知识,认识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围绕课题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得出氧气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式教学法、分析---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突出“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教学理念,【教具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实验物品仪器:集气瓶、药匙、玻璃片、坩埚钳、酒精灯、火柴试剂:木条、硫、木炭、铁丝、水、【教学设计】【篇二:初三化学_氧气教学设计】《氧气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一)教材分析本课题讲的是氧气的性质。
2024年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案3篇

2024年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案3篇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能力培养: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品质: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
重点、难点: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空气,而空气中有氧气。
[提问]请你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用到氧气的地方[讲解]氧气与人类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是人类和动物自下而上不可缺少的物质。
倾听回答:人和动物呼吸,急救病人。
倾听激发兴趣。
[提问]氧气具有哪些性质呢?[引言]化学上要系统的研究某种物质一般都有一个程序,即先研究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再通过性质研究它的用途,思考、猜想设疑创设情境。
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的程序。
[提问]什么是物理性质?物理性质包括什么内容?回答:不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
[展示]一瓶氧气[讨论提纲]1.说出氧气的色态2.氧气有气味吗?3.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4.在1升水中仅溶解30毫升的氧气怎样表示氧气的溶解性?[讲解]如果我们改变条件,氧气会由气态变为液态,所以说气体时必须要注明在通常状况下。
观察、讨论,一位学生回答(别的学生补充)1氧气是无色的气体2氧气是无味的(闻气味)3氧气比空气重4氧气不易溶解于水领悟培养学生的面容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闻气味的方法。
[板书]一、物理性质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
2.比空气略重。
3.不易溶解于水。
4.氧气。
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案2教学目的知识: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熔点、沸点、水溶性等);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碳、硫、磷、铁在氧气中燃烧)。
化学教案《氧气的性质》优秀5篇

化学教案《氧气的性质》优秀5篇《氧气》说课稿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2.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丝等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3.了解氧气与人类关系密切;过程与方法:1.观察与描述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学会从中归纳出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及重要意义,增强环保意识2.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二、教学重点:氧气的性质与用途三、教学难点:掌握各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四、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氧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
429g/L,略大于空气;(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问题:有什么事实可以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答:水中的生物就是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存的。
2.化学性质:实验探究:带火星的木条复燃(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黑色固体)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碳(c)+氧气(o2)点燃——→二氧化碳(co2)在空气中的燃烧情况:木炭红热,无烟、无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介绍铝箔在氧气中可以燃烧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铁丝熔成小球,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fe)+氧气(o2)点燃——→四氧化三铁(fe3o4)注意事项: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在空气中加热情况: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
(3)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暗红色固体)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文字表达式:磷(P)+氧气(o2)点燃——→五氧化二磷(P2o5)空气中燃烧情况:黄白色火焰,放热,有大量白烟(4)镁带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氧气的性质教案

氧气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氧气的基本性质;2. 掌握氧气的制备和性质的实验操作方法;3. 了解氧气的用途及对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氧气的制备方法;2. 氧气的性质实验;3. 氧气的用途和环境影响。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10分钟)1.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或讲述相关故事,引起学生对氧气的兴趣;2. 学生回答问题或表达自己对氧气的认识。
步骤二:制备氧气(20分钟)1. 教师演示用含有过氧化钾的氢氧化钠溶液制备氧气的实验;2. 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进行实验操作;3. 学生讨论和总结实验结果。
步骤三:氧气的性质实验(30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氧气的燃烧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2.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实验报告;3. 学生进行其他相关的氧气性质实验,如加入氧气进行呼吸实验等;4. 学生总结氧气的性质特点。
步骤四:氧气的用途和环境影响(10分钟)1. 教师讲解氧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用途;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氧气对环境的影响;3. 学生作出相应的判断和结论。
步骤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2. 学生提出遇到的问题和困惑;3. 教师进行解答和概括总结。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和观察记录;2. 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和讨论记录;3. 学生的口头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的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气体制备器材(含有过氧化钾的氢氧化钠溶液、试管、橡皮塞、氧气收集瓶等);2. 实验记录表格;3. 课堂讨论记录。
六、教学拓展1.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氧气的相关知识,如氧气的制备原理、氧气的危害等;2. 学生可以自主制定并进行相关的气体实验,如制备二氧化碳等。
3.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氧气在火焰燃烧、呼吸和腐蚀金属等方面的拓展实验。
氧气的性质教案

氧气的性质教案教案:氧气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 知道氧气的性质,包括颜色、无味、无毒等。
2. 知道氧气对燃烧的促进作用,能够解释为什么燃烧需要氧气。
3. 知道氧气在自然界中的来源和应用。
4. 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并验证氧气的性质。
二、教学内容:1. 氧气的性质2. 氧气对燃烧的促进作用3. 氧气的来源和应用4. 实验:观察氧气的性质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引入氧气的概念,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你们平时经常接触到氧气吗?氧气有哪些性质?2. 学习氧气的性质(10分钟)通过投影仪或板书,向学生展示氧气的结构式和分子式,并解释氧气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同时,要求学生记录下氧气的性质,并进行讨论。
3. 学习氧气对燃烧的促进作用(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燃烧需要氧气?通过解释氧气的化学特性和燃烧过程中需要的条件,帮助学生理解氧气对燃烧的促进作用。
4. 学习氧气的来源和应用(15分钟)通过讲解和展示,给学生介绍氧气在自然界中的来源,包括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海洋中的藻类中释放出来。
同时,介绍氧气的应用领域,如医疗行业、工业生产和航空航天等。
5. 实验:观察氧气的性质(15分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氧气的性质。
实验步骤如下:a. 准备一个燃烧试管和盛有约1/3盈容的氧气气体的实验笼。
b. 用火柴点燃一个小块木炭。
c. 将点燃的木炭放入燃烧试管中,立即将试管口放入氧气气体中。
d.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6. 总结和讨论(10分钟)总结学习到的氧气的性质,参考学生记录的性质,进行讨论。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氧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激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7. 小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氧气的作用和应用的短文。
四、教学资源:1. 投影仪或黑板、粉笔2. 实验器材:燃烧试管、实验笼、火柴、木炭五、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对氧气性质问题的回答和解释,评价其理解程度。
氧气的性质化学教案

氧气的性质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氧气的概念、性质和用途;(2)掌握氧气的制备方法;(3)学会使用氧气验满和收集氧气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氧气的性质;(2)通过实验探究氧气的制备方法;(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3)培养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氧气的概念、性质和用途;2. 氧气的制备方法;3. 氧气验满和收集氧气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氧气的制备方法;2. 氧气验满和收集氧气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实验室用具、氧气发生器、氧气收集瓶、火柴、蜡烛等;2. 实验试剂: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铁丝等;3.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已学过的气体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气体的性质;(2)提问:你们听说过氧气吗?氧气有什么用途?2. 探究氧气的制备方法:(1)讲解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制取氧气的原理;(2)演示实验:将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观察氧气的产生;(3)学生分组实验:学生自行操作制取氧气。
3. 氧气的性质:(1)讲解氧气的助燃性:用火柴点燃蜡烛,将其放入氧气收集瓶中,观察火焰更旺的现象;(2)讲解氧气的氧化性:用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观察铁丝的燃烧现象;(3)学生实验: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
4. 氧气验满和收集氧气的方法:(1)讲解氧气验满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木条复燃的现象;(2)讲解氧气的收集方法:用排水法收集氧气;(3)学生实验:练习氧气验满和收集氧气的方法。
5. 课堂小结:(1)总结氧气的性质和制备方法;(2)强调氧气验满和收集氧气的方法。
6. 作业布置:(1)复习氧气的性质和制备方法;(2)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拓展:1. 探讨氧气的其他制备方法,如电解水制氧气等;2. 探讨氧气的应用领域,如医疗、潜水等;3. 引导学生思考氧气对环境的影响。
初中化学《氧气的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氧气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等。
(2)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能描述氧气与碳、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氧气性质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
(2)氧气与碳、硫、铁等物质反应的实验现象及化学方程式。
2、教学难点(1)氧气化学性质实验的操作和现象分析。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实验仪器和药品:集气瓶、氧气瓶、燃烧匙、坩埚钳、木炭、硫粉、铁丝、蜡烛、澄清石灰水等。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
(2)提问:氧气有哪些性质呢?2、讲解氧气的物理性质(1)通过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让学生了解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演示氧气的溶解性实验:将一集气瓶氧气倒扣在水中,观察水面上升的情况。
得出氧气不易溶于水的结论。
(3)讲解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
3、实验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1)氧气与木炭的反应①把木炭在空气中点燃,观察其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②把点燃的木炭伸入氧气瓶中,观察现象。
③向反应后的集气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2)氧气与硫的反应①在燃烧匙中放少量硫粉,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燃烧,观察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②把燃烧着的硫伸入氧气瓶中,观察现象。
(3)氧气与铁丝的反应①把铁丝绕成螺旋状,在下端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伸入氧气瓶中,观察现象。
4、学生讨论与交流(1)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尝试解释原因。
初中化学教案《氧气的性质》

初中化学教案《氧气的性质》教案一:氧气的性质知识目标:2.掌握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的实验方法。
3.理解氧气对燃烧的作用。
能力目标: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氧气在燃烧过程中的作用。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安全实验的意识。
教学重点:2.理解氧气对燃烧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氧气对燃烧的作用。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烧杯、集气瓶、试管、火柴、镁条等。
实验药品:过氧化氢、盐酸、标准氧气、肯尼迪″.′″‰。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问:你们还记得什么是氧气吗?氧气的化学式是什么?二、讲授(15分钟)1.向学生讲解氧气的制取方法:过氧化氢分解法,并进行相关实验展示。
2.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在制取氧气实验中应注意哪些安全措施。
三、实验操作(30分钟)1.先组织学生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确保实验安全。
2.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氧气的制取实验。
3.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
四、实验讨论(20分钟)2.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释氧气对燃烧的作用。
3.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
五、归纳总结(10分钟)1.总结氧气的制取方法和性质,梳理氧气的相关知识点。
2.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氧气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氧气性质和应用的小短文。
2.鼓励学生参考相关课外资料,扩展对氧气的认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通过实验的方式,观察和总结了氧气的性质,进一步加深了对氧气的认识。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实验的安全性,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确保实验过程的顺利进行。
初中化学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氧气化学性质教案(7篇)

初中化学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氧气化学性质教案(7篇)从知识结构来说:氧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本节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知识入手,引出氧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通过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总结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层层深入,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教育论的元认知规律。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再到观察木炭、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后面几节氢气、碳及其化合物等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从情感培养来说: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又一次认识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1、知识目标: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2、情感目标通过有关氧气性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精神。
3、技能目标初步掌握闻气体的操作方法掌握观察和表达化学反应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初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观察和分析综合能力。
难点:氧化反应和实验现象的描述。
氧气是在自然科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人的正常感观习惯,指导学生先按色、嗅、味、状态的顺序去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再通过自主阅读去了解氧气的溶解性和密度等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观察以及描述物质物理性质的正确习惯顺序。
初中化学氧气的性质的教案

初中化学氧气的性质的教案一、学习目标:1.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2. 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3. 理解氧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 氧气的物理性质;2. 氧气的化学性质;3. 氧气应用的范围。
三、教学难点:1. 氧气的制备方法;2. 氧气的化学性质。
四、教学过程:(一)氧气的物理性质1. 展示氧气气体样品,观察其颜色、味道和性状;2. 学生观察氧气的物理性质,填写实验报告。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1. 介绍氧气的燃烧性质,观察氧气对燃烧的影响;2. 进行氧气与金属反应的实验,观察产生的现象;3. 进行氧气与非金属反应的实验,观察产生的现象;4. 学生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填写实验报告。
(三)氧气的应用1. 讲解氧气的应用范围,包括生活和工业中的使用;2. 让学生讨论氧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重要性,进行小组讨论。
五、课堂练习:1. 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氧气的颜色是什么?(2)氧气有什么特殊的味道吗?2. 完成以下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1)用一根火柴在氧气中点燃;(2)用铁丝与氧气加热。
六、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2. 思考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写一篇小短文。
七、板书设计:1. 氧气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2. 氧气的应用范围。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氧气的性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可以更好地应用于生活和实践中。
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未来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验中不断探索和学习。
化学初中氧气的性质教案

化学初中氧气的性质教案
1. 了解氧气的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氧气的性质和实验方法。
3.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二. 教学内容
1. 氧气的性质: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是空气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2. 氧气的实验:制氧气实验、燃烧实验、蜡烛燃烧实验等。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性质和实验方法。
难点:氧气的性质如何影响燃烧等实验结果。
四.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夹、灯心绒、蜡烛、燃烧瓶等。
2. 实验物质:盐酸、锌粉、过氧化氢溶液等。
3. 课件和讲义。
五.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入氧气的概念,让学生思考氧气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学习氧气的性质:讲解氧气的性质,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
3. 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制氧气实验、燃烧实验、蜡烛燃烧实验等,并观察实验现象。
4. 总结:总结氧气的性质和实验结果,让学生掌握并理解。
5. 拓展:介绍氧气在工业生产、医疗、航天等领域的应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加深对氧气的理解和应用。
六. 教学反馈
通过课堂讨论、实验报告、小测等形式,检查学生对氧气性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七. 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表现,以及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氧气的性质》教案及反思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氧气的性质》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氧气的性质》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的中一节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氧气的基本性质、氧气与物质的反应以及氧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实验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描述氧气与常见物质的反应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与常见物质的反应。
【教学难点】: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能准确描述和解释实验现象。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已经学习了空气的组成,对氧气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生动的讲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氧气的性质。
五、教法和学法:1. 实验教学法:通过氧气与木炭、铁丝的反应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氧气的化学性质。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自我探索答案。
3. 互动教学法:组织小组讨论,分享观察结果,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旧知:回顾八年级学习的空气的组成,特别是氧气在空气中的比例。
2. 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呼吸?氧气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什么作用?3.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深入学习氧气的性质,让我们一起探索氧气的奥秘。
(二)、新知讲解1. 物理性质:展示氧气的样品,介绍氧气的颜色、气味、状态等物理性质,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出氧气的其他物理性质。
2. 化学性质:通过实验,演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从而得出氧气的助燃性。
再通过其他反应(如硫磺在氧气中燃烧)进一步验证氧气的氧化性。
3. 氧气的用途:让学生阅读课本,找出氧气在医疗、工业、生活等方面的应用。
《氧气的性质》教案设计

《氧气的性质》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氧气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氧气的性质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氧气的性质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氧气的性质。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实验、观察等情景让学生主动探究氧气的性质。
2.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讨论和完成实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小视频或图片展示,让学生回顾一下氧气的来源和基本性质,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实验探究(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
a. 实验一:用一根透明的玻璃管放入水中,用放大镜观察管内的气泡,问学生气泡是什么?是怎么产生的?b. 实验二:燃烧一根蜡烛,将一根细钢丝放入蜡烛火焰中,再将该钢丝放入一瓶装有水的容器中,观察有无气泡产生。
问学生气泡是什么?是怎么产生的?3. 总结性讲解(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总结,解释气泡的来源以及其中的气体是什么,引出氧气的性质。
4. 拓展应用(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燃烧、呼吸等,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讲解。
5. 实践活动(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用导轨实验装置和多个电池制取氧气,学生通过操作并观察,体验氧气的制取过程。
6. 小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学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是否还有其他需要探究的问题?五、板书设计:氧气的性质- 气体、无色无味无臭- 支持燃烧- 促使物质氧化- 具有生命活动六、教学资源准备:1. 视频或图片展示素材2. 实验材料:玻璃管、水、蜡烛、细钢丝、容器等3. 实验装置:导轨实验装置、电池等4. 小组合作及讨论的提示卡片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自主探究氧气的性质,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和探索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初中教案氧气的性质

初中教案氧气的性质教学目标:1. 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包括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的特性。
2.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如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等。
3. 学会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氧气与其他物质的反应现象。
教学重点:1. 氧气的化学性质: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
2. 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
教学难点:1. 实验操作技巧:如何正确进行燃烧实验、收集气体等。
2. 反应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如何判断氧气与其他物质的反应。
教学准备:1. 实验室设备: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硫、木炭、铁丝、火柴等。
2. 实验材料:氧气、空气、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氧气吗?氧气有什么作用?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
二、探究氧气的物理性质(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观察其外观、气味等物理性质。
2. 学生进行实验:将氧气与空气、水进行比较,观察其密度和溶解性。
3. 学生总结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三、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氧气与其他物质反应时会有什么现象?2. 学生进行实验:硫、木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观察其反应现象。
3. 学生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
四、实验操作技巧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如何正确进行燃烧实验、收集气体等操作。
2.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氧气的性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总结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氧气的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知识。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氧气的性质一、教材分析:氧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把它放在第二章第二节,以作为学习物质性质和结构的起始点,为进一步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提供事实材料,是教材编写的成功之处。
从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进一步通过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总结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层层深入,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教育论的元认知规律。
氧气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以后学习探索别的物质时,会习惯地遵循一个合理的顺序,使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全面、深入。
为后面学习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物质的性质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自然课及初中生物课就认识了氧气,知道了氧气的存在和氧气能供给呼吸。
经过课题1空气的学习,学生对氧气的存在有了进一步认识,从心理上和知识背景上都具备了学习本课题的条件。
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
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还刚刚开始,还处于盲目阶段,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2)认识氧气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比较活泼;(3)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2、过程与方法:(1)学习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从实验中获取化学信息;(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逐步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规律观点;(2)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通过认识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难点:①依据实验结果,通过比较和分析,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
②氧化反应的理解。
四、教法与学法:1、教法:物理性质主要有学生自行归纳总结;化学性质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及回忆已学的实验来归纳;对于实验室制法,主要通过探究、对比,从而找出不同点加深印象;氧气的用途主要是知识性的介绍。
2、学法:教学过程中导学生先按色、嗅、味、状态的顺序去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通过碳、硫、铁与氧气的反应事实,归纳得出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再一次得到升华。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氧气(五瓶)、木条、硫磺、木炭、铁丝、细沙、燃烧匙、火柴、镊子。
六、教学设计:(1)请描述硫分别在空气与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2) 烟花、爆竹中的火药是由木炭、硫磺等物质组成的。
请思考:为什么我国有些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介绍:硫与氧气发生反应时生成了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SO2)气体。
二氧化硫对空气会造成严重污染。
烟花爆竹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会污染环境,同时引发火灾,带来噪声污染等危害。
所以,应树立环保意识。
(3)请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板书】2.硫在氧气中燃烧: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 + 氧气二氧化硫3.结合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提问:(1)木条和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同,这说明了什么?(2)物质在空气中与纯氧气中燃烧哪个剧烈⑶P34讨论:硫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产物一样吗?说明了什么?【电子板书】课本P34讨论为什么木条、硫分别在空气里和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它说明了什么?(提示:可从氧气含量去分析)【肯定并讲解】由于空气中氧气含量较少,所以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
它说明: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
物质燃烧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大小成正比;也说明了氮气不支持燃烧。
4.让学生观察思考第三个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3]木炭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请描述现象。
(1)将未点燃的木炭深入氧气中有什么现象?(2)将木炭放在燃烧匙中点燃,观察其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3)将点燃的木炭深入氧气中,观察木炭燃烧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板书】3.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碳 + 氧气二氧化碳5.展示铁丝并设问:你见过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吗?铁丝在氧气中也能燃烧吗?[演示实验4]铁丝的燃烧(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2)为什么要在集气瓶底部先放一些细沙(3) 铁丝与氧气反应生成了四氧化三铁,请写出反应式。
【板书】4.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实验现象。
(1)带火星的木条在空气中无法燃烧起来,仅有残留的火星。
将木条放入氧气瓶中后木条又重新燃烧起来了。
(2)说明了氧气可以支持燃烧。
这一实验可以用来检验氧气的存在:将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木条复燃,则证明瓶内装的是氧气2.观察并思考,得出结论:(1)>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硫在氧气中燃使学生熟悉探究程序,养成从实验到分析再到结论的习惯。
突出了实验,学生有了感性认识渐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全面和深入。
烧得更旺,发出蓝紫色的火焰,放出热量,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2)因为烟花、爆竹中含有硫,而硫燃烧后会产生二氧化硫,污染空气。
(3)硫 +氧气二氧化硫【通过实验填学案表】3.讨论回答(1)说明了氧气可以支持燃烧,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产物是一样的,说明了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与空没有任何反应,说明了木炭与氧气的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即点燃。
【填学案表】学生代表上讲台与老师一起做对比演示实验。
(1)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2)为了避免剧烈燃烧时火星散落到瓶底,使集气瓶爆裂。
(3)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填学案表】4.小结引导学生总结上述四个演示实验:从上述四个实验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氧气的哪些化学性质?【多媒体】回顾小结【板书】小结:⑴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可以支持燃烧,可以跟很多物质发生反应。
⑵物质燃烧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大小成正比。
回答:氧气可以支持燃烧,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跟随教师总结,巩固所学。
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信息的分析进行有机的总结5.总结归纳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
跟随教师总结,巩固所学。
认真思考、理解体会3、课堂小结6.揭示规律板书:氧气的化学性质理解消化7.知识运用指导学生练习(作业)书36>页1、2、3、5题⑴-⑶思考回答学以致用课题2 氧气的性质一、氧气的性质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1)无色、无味的气体(液态和固态时变为淡蓝色)(2)密度比空气大(3)不易溶于水2、氧气的化学性质⑴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复燃(可检验氧气)⑵硫在氧气中燃烧: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 氧气二氧化硫⑶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碳+ 氧气二氧化碳⑷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铁+ 氧气四氧化三铁3、小结:⑴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可以支持燃烧,可以跟很多物质发生反应。
⑵物质燃烧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大小成正比。
八、教学反思:在本课题中,主要学习了氧气的一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通过分析反应过程知道了氧化反应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而化合反应的特点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了一种新物质。
在讲解氧气的性质时主要运用了实验的授课方式,(尤其是采取了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的形式)可以使学生较直观地看到实验现象,也使课堂气氛更生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
在讲解概念时主要运用了分析实验的授课方式,通过分析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总结的能力,但是这样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所以,如果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会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增强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