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心知觉的特性
教心+普心大汇总
第一部分学生发展心理1. 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做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做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楚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现象。
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部分或个别属性,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关系。
3)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我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4)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2.注意的品质与影响因素1)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注意对象的特点;②活动的性质和任务;③个体的知识经验。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也称为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
这是注意的时间特征。
影响注意的稳定性的因素有如下三个方面:①注意对象的特点;②主体的精神状态;③主体的意志力水平。
3)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
注意的分配的条件有以下两个:①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练的。
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
4)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①对原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②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③明确的信号提示;④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
3.注意转移和注意分散的区别:注意的分散,又称分心,是指在注意过程中,由于无关刺激的干扰或者单调刺激的持续作用引起的偏离注意对象的状态。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
前者是根据任务需要,有目的地、主动地转换注意对象,为的是提高活动效率,保证活动的顺利完成。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普通心理学的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普心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 实验法:实验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活动,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
3. 反射: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实现的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4. 心理: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
5. 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变为显著活跃的状态的过程。
6. 抑制: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阻止皮层的兴奋和器官机能的活动。
7. 动型:即动力定型,是指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一个刺激一出现,反应系列就一次出现。
8. 反映:有机体接受和回答客观事物影响的活动过程。
(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9. 意识: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
10. 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1. 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2.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3. 感受性: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
14. 绝对阈限: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15.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性质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
16.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17. 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是感觉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
18. 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19. 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人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普心期末复习材料
第一章绪论人格倾向性: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和趋向。
(人格倾向性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
)人格心理特征:是指人在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形成的稳定而经常表现出来的特点,是个体多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结合,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心里面貌。
(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的某种心理活动,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
调查法:调查法是就某个问题或某些问题要求被调查者自由表达意见或态度,以此来分析群体心理倾向。
调查法有问卷法和晤谈法两种。
测验法:运用标准化测验工具,度量个体间对某一事物反应的差异,或一组被试在不同时间或情境中的反应差异。
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派别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
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
把人的经验进行元素分析,强调内省法。
机能主义: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主张心理活动或心理机能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认为意识不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
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
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环境决定论”。
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反对把意识分成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与荣格。
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神经兴奋的兴奋和传导:神经元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是一种对刺激的反应能力,表现形式是神经冲动。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较大,对钠离子的通透性较小,造成钾离子外流,钠离子被挡在细胞膜外,从而形成膜内外的电极差,神经元受到刺激后,细胞膜的通透性迅速发生变化,钠离子比钾离子和氯离子更容易通过细胞膜,于是钠离子内流,使膜内电位上升,并高过膜外电位,出现了去极化状态,在去极化后,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又开始下降,对钾离子的通透性上升,细胞膜又恢复极化,这一种电位变化即动作电位,它代表神经兴奋的状态。
普通心理学知觉干货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知觉干货普通心理学中,知觉是常考点,考试的题型涉及单选、多选、判断、简答、论述等,是心理学考研中的一个考试热点。
博仁考研送来了福音,这篇文章重点论述了有关知觉这一章节的重难点,而且还补充了陈霖的拓扑实验给大家。
以下就是书中常考的内容一.知觉的组织原则1.邻近性: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为图形。
2.相似性:视野中具有相似性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
3.对称性:视野中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4.良好连续:具有良好连续的几条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5.共同命运:向着相同方向变化或运动的部分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
6.封闭:视野中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7.线条朝向:不同图形,方向相同,难以分开。
图形相同,方向不同,容易分开。
8.简单性: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二.知觉的特性(一)知觉选择性知觉思维导图1.定义: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分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现象。
例如观看两歧图形时就体现了知觉选择性。
2.影响因素①客观刺激物:刺激物强度大,对比明显,颜色鲜艳时容易成为知觉对象;刺激物在空间上的接近、连续或形状相似时,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刺激物符合“良好图形”原则时,容易成为知觉对象;刺激物轮廓封闭或趋于封闭时,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②主观因素:知觉者的需要与动机、兴趣与爱好、目的与任务、已有知识经验及刺激物对其意义等。
(二)知觉整体性1.定义: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为整体的能力。
如“主观轮廓”这种现象,充分体现了知觉的整体性。
2.影响因素①刺激物的结构,包括刺激物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客观刺激物的关键性成分或关键特征对知觉整体性起决定性作用。
②个体的知识经验。
3.作用①大大提高了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
②整体知觉会抑制对个别成分的知觉。
(三)知觉的理解性1.定义: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认识知觉对象的特点,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普通心理学知觉PPT课件
Page 13
二、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 知觉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的特点。 对个别成分的知觉也离不开事物的整体特征。
Page 14
人对整体的知觉可能优于对个别成分的知觉。
内温用实验证实了“整体优先”,个体对整体的特征比对 局部特征更敏感。
Page 23
2.大小恒常性 从不同距离观看同一物体时,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是有变化 的,距离大,成像小;距离小,成像大。但事实上人们看到 的对象大小变化并不和视网膜上映像大小等量变化。
Page 24
3.明度恒常性 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 体的相对明度或视亮度 保持不变。
Page 25
4.颜色恒常性 有颜色物体在色光照明下表面颜色不受色光照明的严重影 响。
Page 32
第三节 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对物体空间关系的认识。
空间知觉
深
形
大
度
状
小
和
知
知
距
觉
觉
离
方 位 知 觉
知
觉
Page 33
一、形状知觉
形状是物体所有属性中最 重要的属性。是视觉、触 觉、动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一)形状的特征分析
对形状的识别始于对原始 特征的分析与检测,包括 点、线条、角度、朝向和 运动等。对这些特征的检 测是自动的,无需意识努 力。
Page 57
Page 58
6.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 当观察者与周围环境中的物体相对运动时,远近不同的物体 在运动速度和方向上将出现差异: 近处物体看上去移动的快,方向相反;远处物体看上去移 动的慢,方向一致。这就是运动视差。
普心感知觉必背知识点
(二)一、名词解释。
1.知觉就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数据驱动加工: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对那些特性的加工叫做自下而上的加工或数据驱动加工。
概念驱动加工:人的知觉不仅要加工由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储存的信息,后面这种加工叫做自上而下的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
2.瀑布效应当观察者对一运动物体连续注视一段时间后,转而凝视另一不同质的静止表面时,会感觉到这表面似乎在朝相反的方向运动3.自主运动:在暗室内,如果你点燃一支熏香或烟头,并注视着这个光点,你也会看到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
4.Tau效应5.结构级差 1往远处延伸的表面在视网膜上的投射规律,任何表面在视网膜上的投射都是近处稀疏,远处密集。
如线条透视和空气透视。
2是指视野中的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大小和投影密度发生的有层次的变化。
6.联觉本来是一种通道的刺激能引起该种通道的感觉,现在却引起了另一种通道的感觉。
7.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绝对感受阈限的能力。
8.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阈限的最小刺激量。
9.感觉后象刺激对感受物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这种现象叫做后像。
后像有两种,正后象和负后像,与刺激物相同的叫正后象,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叫负后像10.感觉的相互补偿:某种感觉受损或缺失后,其他感觉会予以补偿。
11知觉定势: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这种现象叫知觉定势。
12整体优先:内温用实验证明了局部反应和整体反应,整体水平的加工优先于局部水平的加工即称为整体有限。
13知觉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却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在视觉范围内,恒常性的种类有:1形状恒常性:当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是,物体在网膜上投射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但是,当我们知觉到的物体形状却没有显示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形状的恒常性。
普通心理学 知觉
动景运动:指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 人看到原来两个静止物体连续运动的现象。
诱导运动:由于物体的运动使其临近的静止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
自主运动:人在注视暗环境中一个微弱的、静止的光点片刻后感觉到 光点在来回移动的现象。
第四节 错 觉
一、内涵:
错觉即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 而出现的种种歪曲。
二、错觉与幻觉
三、意义:
理论:有助于揭示人们正常知觉客观世界的规律。 现实:消除错觉对人类实践活动的不利影响;利
用错觉为人类服务。
四、错觉种类: 大小错觉 缪勒—莱耶错觉:箭形错觉
四、错觉种类:
大小错觉
对象重叠
物体相互遮挡 是判断物体前 后关系的重要 条件。如果一 个物体部分地 掩盖了另一个 物体,那么被 掩盖的物体就 被知觉成远些。
对象重叠
线条透视
两条向远方延伸的平行线看来趋于接 近,就是线条透视。
空气透视
物体反射的光线在传送过程中是有变 化的,其中包括空气的过滤和引起的 光线的散射。结果,远处物体显得模 糊,细节不如近物清晰。
3.从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来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 动的结果,而知觉则比感觉要复杂,它是多种分析器协 同活动对复杂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 的结果。
3、知觉的种类
根据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 为:
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和嗅知觉等 根据知觉反映的事物的特性,把知觉分为: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三、知觉的理解性
人的知觉与记忆、思维等高级认知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 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 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 性。
普通心理学知觉心理学考研名词解释
知觉知觉(perception):人脑对客观事物各个部分或属性的整体反映。
它同感觉一样,由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分析器而引起,但比感觉复杂、完整。
大多是几种感觉的组合,但不是简单的相加,而具有新的品质。
表现为对事物的整体认知或综合属性的判别。
知觉有遗传的基础,但主要依赖于人的主观态度和知识经验。
人常常根据实践活动的需要和心理倾向主动地采集信息,甚至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从而完整地辨认物体及其属性。
具有整体性、选择性和恒常性等特征。
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等。
实践是知觉的基础,在实践中,知觉逐渐完善和精确。
知觉的正确与否也只能依靠实践来检验。
知觉是感觉和思维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感觉材料进行加工,为思维准备条件。
通常认为仍属于认识的感性阶段。
感知(perception):知觉的另一名称。
②“感觉”和“知觉”的统称。
感知是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
是一种感性的认识过程。
在哲学上的感觉概念,有时包含知觉,与感知同义。
感觉和知觉密不可分。
心理学研究表明单纯的感觉只在人类出生的最初两个月内才存在。
在感知过程中,感觉和知觉相伴发生并同时产生情感体验。
知觉整体性(perceptual integrity):人把客观物体知觉为一个整体的倾向。
知觉对象由众多部分组成,且各部分具有不同的特征,在知觉过程中人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许多孤立部分,而总是把它们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知觉理解性(perceptual understandability):人对客观事物的知觉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并用语词概括组织加工的倾向。
知觉理解性主要受到个人的知识经验、言语指导、实践活动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人对知觉对象的理解是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前提的,具有不同知识经验的人在知觉同一个对象时,对它的理解不同,知觉的结果也不同。
言语指导也是影响知觉的重要因素,当外界的对象标志不明显时,通过言语的指导,可以唤起人的过去经验,补充知觉的内容,有助于对知觉对象的理解。
《普通心理学》:知觉的种类
《普通心理学》:知觉的种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知觉进行不同的分类。
根据知觉是更正确,可将知觉分为正确的知觉和错误的知觉。
根据知觉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感受器的不同,可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
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可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一、物体知觉物体知觉就是对物的知觉,对自然界中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种种现象的知觉。
任何事物都具有空间、时间和运动的特性,因而物体知觉又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1.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对客观世界三维特性的知觉,具体指物体大小、距离、形状和方位等在头脑中的反映。
空间知觉是一种较复杂的知觉,需要人的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分析器的联合活动来实现。
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空间知觉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学习汉语拼音、汉字时,需要正确辨别上下、左右,否则难以顺利地掌握汉字的结构和识别汉语拼音;下楼梯时,如果我们不知道有几个台阶、每个台阶有多高,就容易摔倒。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与距离知觉、方位知觉等。
形状知觉指对物体的轮廓和边界的整体知觉。
形状知觉是人类和动物共同具有的知觉能力,但人类的形状知觉能力比动物的更高级,因为人类能识别文字。
形状知觉是靠视觉、触觉、运动觉来实现的。
我们可以通过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视线沿物体轮廓移动时的眼球运动、手指触摸物体边沿等,产生形状知觉。
大小知觉指对物体长短、面积和体积大小的知觉。
依靠视觉获得的大小知觉,决定于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影的大小和观察者与物体之间的距离。
在距离相等的条件下,投影越大,则物体越大;投影越小,则物体越小。
在投影不变的情况下,距离越远,则物体越大;距离越近,则物体越小。
大小知觉还受个体对物体的熟悉程度、周围物体的参照的影响。
对熟悉物体的大小知觉不随观察距离、视网膜投影的改变而改变。
对某个物体的大小知觉也会因该周围参照物的不同而改变。
对物体深度和距离的判断可以依据的线索很多,如小的物体似乎远些,大的物体似乎近些;被遮挡的物体远些;远处的物体看起来模糊,能看到的细节少;远的物体显得灰暗,近的物体色彩鲜明;看近物时,双眼视线向正中聚合,看远物时,双眼视线近似平行等。
普通心理学新版笔记
普通心理学新版笔记一、心理学概述。
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心理现象: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绪情感、意志过程。
- 个体心理与行为: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通过行为可以研究心理。
- 个体意识与无意识:意识是能觉察到的心理部分,无意识是不能觉察到但对行为有影响的部分。
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观察法: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优点是能直接获取资料,缺点是可能存在观察者偏差。
- 实验法: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的设置。
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优点是能揭示因果关系,缺点是实验环境可能影响结果的外部效度。
- 调查法:问卷法和访谈法,优点是能快速收集大量数据,缺点是被试可能提供虚假信息。
- 测验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测量心理特征,如智力测验、人格测验,要注意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 个案法:对个别案例进行深入研究,优点是能深入了解个体,缺点是结果难以推广。
3. 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 哲学渊源:古希腊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灵魂、心理现象的思考。
-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 主要流派。
- 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主张研究意识的结构,通过内省法。
- 机能主义:詹姆斯、杜威,强调意识的功能,适应环境。
- 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可观察的行为,通过实验法。
- 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强调心理的整体性,反对元素主义。
-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重视潜意识和性本能对行为的影响,通过自由联想和梦的分析。
- 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关注人的自我实现和积极面,强调人的主观体验。
- 认知心理学:奈瑟尔,把人看作信息加工系统,研究认知过程。
二、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 神经元。
- 神经元的结构:细胞体、树突、轴突。
-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整合、传导信息。
- 神经冲动的传导:在神经元内部是电传导,在神经元之间是化学传导(通过突触)。
04普心第四章
第四章知觉第一节知觉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知觉1.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整体的反映。
2.感觉与知觉的关系:(1)区别:A.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B.感觉的产生依赖于客观事物的物理属性,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
知觉不仅依赖于它的物理特性,还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特点。
C.感觉是某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知觉是多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2)了解: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加工与综合。
但不是感觉信息的简单相加。
3.知觉的过程(作用)知觉如下几种过程:觉察、分辨和确认。
觉察是指发现事物存在,但还不知它是什么。
分辨是把一个事物及其属性与另一个事物及其属性区别开来。
确认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给它命名,并把它纳入一定的系统。
4.知觉加工的特点(1)自下而上的加工(数据驱动加工):在知觉过程中,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如声、光等感觉信息)的加工。
(2)自上而下的加工(概念驱动加工):在知觉过程中,人脑对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如需要、兴趣、期待、知识经验等非感觉信息)的加工。
一般来说,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因而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相反,非感觉信息越少,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多,因而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
二、知觉的分类1.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征,知觉可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
2.根据脑所认识的事物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成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1)空间知觉是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主要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和方位知觉。
(2)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3)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移动和移动速度的反映。
三、知觉的生理机制(P151)是在“特征觉察器”对事物的各种特征或属性作出反应的同时,神经系统实现着对各种刺激性质的整合,完成“特征捆绑”的过程,从而确定事物“是什么”。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知识点整理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知觉312版●第一节知觉概述●一、知觉的含义●(一)知觉的含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二)知觉的三种作用:●1.觉察:●觉察是指发现事物的存在,但不知道它是什么。
●2.分辨:●分辨是把一个事物或其属性与另一个事物或其属性区分开来。
●3.确认:●确认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给他命名,并把它纳入一定的范围。
●三者的关系:●在知觉过程中,人对事物的觉察、分辨和确认的阈限值是不一样的。
●(三)知觉和感觉的联系和区别:●1.联系:●(1)两者都是由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的。
●感觉和知觉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现象,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一旦客观事物离开感觉器官所及范围,感觉和知觉也随之停止。
●(2)知觉以感觉为基础。
●纯粹的感觉在现实生活中一般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单独的属性或特性,总是作为一定事物或对象的属性或特性而存在。
事物的个别属性和事物的整体不可分割,因而感觉和知觉密不可分。
●2.区别:●(1)两者反映的内容不同。
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则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2)知觉虽然以感觉为基础,但知觉要比感觉复杂得多,它并不是感觉的简单集合。
●(3)感觉是单个分析器作用的结果,知觉需要多个分析器共同作用。
●(4)知觉中带有相当的主观成分,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它既包括自下而上的加工,也包括自上而下的加工。
●二、知觉的种类●1.根据知觉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特性,可分为:●(1)视知觉;●(2)听知觉;●(3)触知觉;●(4)嗅知觉;●(5)味知觉。
●2.(详情如下)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可分为:●(1)空间知觉;●(2)时间知觉;●(3)运动知觉;●(4)错觉。
●3.根据知觉中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分为:●(1)阈上知觉;●(2)阈下知觉:●阈下知觉也叫做无觉察知觉,是一种无意识的知觉,即个体可以在低于知觉阈限的情况下对刺激进行加工。
普心知觉的特性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体现了知觉的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答案】C知觉恒常性是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的客观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其知觉映象的过程。
四、常见的感觉现象除了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相互作用等感受性变化方面的现象以外,常见的感觉现象还有感觉后效、联觉和感觉补偿等现象。
(一)感觉后效刺激物停止作用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后效。
比较典型的感觉后效是痛觉后效和视觉后效。
视觉后效也叫视觉后像。
视觉后像分两种:正后像和负后像。
例如,在紧盯着屏幕上的一个红色正方形一段时间后,闭上眼睛,眼前黑暗的背景上会出现一个跟刚才差不多的红色正方形,这种现象叫正后像。
正后像的品质与原刺激物的品质相同。
在正后像出现后,如果我们将视线转向白色的墙壁,就会感到在明亮的背景上有一个绿色的正方形,这就是负后像。
负后像的品质与原刺激物品质相反。
通常,负后像的颜色是原颜色的补色。
视觉后像残留的时间大约为0.1秒,与原刺激的强度和作用的时间有关。
一般来讲,刺激强度越大,时间越长,后像的持续时间也越长。
(二)联觉联觉是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联觉是感觉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类似于文学上的通感。
例如,对音乐有一定造诣的人,听到动听的乐曲会产生相应的视觉画面,这就是视听联觉。
联觉的形式很多,最突出的是颜色联觉。
例如,红色给人以希望、热烈的感觉,绿色给人以生机、宁静的感觉,蓝色给人以广阔、深沉的感觉,黑色给人以恐怖、肃穆的感觉,白色给人以纯洁、安详的感觉等。
联觉现象在绘画、建筑、装饰等方面经常得到应用。
一个生产车间如果色彩调配得当,生产效率可提高10%~20%。
(三)感觉补偿感觉补偿是指由于某种感觉缺失或机能不足,会促进其他感觉的感受性提高,以取得弥补与代偿作用。
例如,盲人的听觉、触觉、嗅觉特别发达,以此来补偿丧失了的视觉功能。
当然,这种补偿作用是经过长期不懈的练习获得的。
普通心理学 第四章 知觉
一个案研究-大小恒常性(Turnbull,1961)(续) 4、研究结果: (1)看到平原上远处的一群吃草的野牛,肯格问研究者 那些野牛是什么昆虫?肯格看来没有大小恒常性! (2)研究者开车带肯格接近野牛群,肯格看到越来越大 的野牛,认为这一定是“魔法”!等接近野牛时,肯格不
再 惊恐,但他不明白为什么刚才野牛看起来那么小?他猜测 野牛是在他们接近野牛的很短时间内迅速长大的?而且还 是怀疑有人在施魔法? (3)当他们乘车来到平原上的一个叫“爱德华湖”湖边
第四章 知 觉
教学目标
掌握知觉的概念与特性; 理解知觉对象与背景、知觉整体与部 分的关系及知觉理解性的作用; 掌握知觉恒常性的含义、种类、影响 条件; 理解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的概念,以及相关原则和影响因素; 了解错觉现象及有关理论。
第一节 知觉的一般概念
一、 什么是知觉?
客观 事物 直接 作用 于感
4.2 – 1 真正运动的知觉
真正运动是指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 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的位移。由此引起 的知觉就是真正运动的知觉。
运动知觉直接依赖于对象运动的速度。运 动知觉的阈限会受目标物的网膜定位、视 野中有无参照点、目标离观察者的距离等 因素的影响。
4.2 – 2 似 动
在一定的时间 和空间条件下, 人们在静止的 物体间看到了 运动,或者在 没有连续位移 的地方,看到 了连续的运动
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 造成取样的误差
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 网膜内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 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的活动, 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
本章内容小结
1. 知觉的概念、知觉中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 的加工、知觉的生理机制、知觉的种类
2. 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知觉中整体与部 分的关系、知觉的理解性、知觉恒常性
普通心理学之知觉ppt课件
熟悉性与大小知觉
• 对物体大小的知觉经验会帮助人们准确地 知觉物体的实际大小。
空间知觉
形 状 知 觉
大 小 知 觉
深 度 和 距 离 知 觉
方 位 知 觉
形状知觉
• 形状知觉是对轮廓和边界的整体知觉,是 视觉、触觉、动觉的协同活动的结果。
特征分析
形状知觉
图形识别
原始特征的分析与检验
• 原始特征包括点、线条、角度、朝向和运 动等。检测是自动的,无须意识的努力。
视觉检索 实验
知觉的过程
觉察 分辨 确认
知觉的加工方式
• 自下而上的加工
– 基于大量的感觉信息产生。也叫刺激驱动或数 据驱动的加工。
• 自上而下的加工
– 大脑中的印象或观念对刺激的解释有引导作用。 也叫概念驱动的加工。
知觉的特征
选择性
恒常性
知觉
整体性
理解性
知觉的选择性
• 我们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些事物或事物的某 些特性作为我们知觉的对象。 • 被我们清晰地知觉到的事物,是知觉的对 象。仅被我们比较模糊地感知到的事物, 就成为衬托这种对象的背景。
图形识别
• 人们利用已有知 识经验和当前信 息,确定知觉到 的图形是什么。 • 图形识别是对复 合特征进行加工, 为序列加工。
视觉检索实验
启动现象
• 当人们期待某种图形时,这种期待将使对 图形的识别更容易。 • 如,先呈现单词“学生”,再呈现单词 “教师”,由于两个单词间存在语义的联 系,先呈现的单词使后面单词的识别加快。
知觉定势
• 指发生在前面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 的准备状态,影响了后来知觉的结果。
从左向右你看到了什么?
从右向左你看到了什么?
《普通心理学知觉》课件
咨询师应从知觉角度出发,深入理解 来访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探究 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从而制定出更 加有效的咨询方案。
THANKS
感谢观看
记忆对知觉的影响
记忆提取
记忆中的信息影响知觉,如“先 入为主”现象。
记忆重构
知觉过程中对记忆信息的再加工 和调整。
记忆偏差
由于记忆的局限性或错误,导致 知觉偏差。
05
知觉与思维
思维的概念与特性
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类认知过程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以感知觉为 基础,通过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等过程,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 推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思维的特性
思维具有概括性、间接性、逻辑性、目的性和问题性等特性。它能够将感性材料 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从而形成概念、判断和 推理,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判断和推理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知觉与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的概念
问题解决是指个体在面对问题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通过分析、比较、推理和判断等认知活动,寻 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的过程。
件。
指向性
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 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
集中性
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对象上的 强度或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 一切无关的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 活动。
注意的种类与机制
无意注意
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 力的注意。例如,强烈的刺激、对比 鲜明的颜色等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 注意。
教学组织
教师可以通过知觉组织教学,如利用多媒体、实物展示、实验操作 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知识。
学生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体现了知觉的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答案】C知觉恒常性是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的客观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其知觉映象的过程。
四、常见的感觉现象除了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相互作用等感受性变化方面的现象以外,常见的感觉现象还有感觉后效、联觉和感觉补偿等现象。
(一)感觉后效刺激物停止作用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后效。
比较典型的感觉后效是痛觉后效和视觉后效。
视觉后效也叫视觉后像。
视觉后像分两种:正后像和负后像。
例如,在紧盯着屏幕上的一个红色正方形一段时间后,闭上眼睛,眼前黑暗的背景上会出现一个跟刚才差不多的红色正方形,这种现象叫正后像。
正后像的品质与原刺激物的品质相同。
在正后像出现后,如果我们将视线转向白色的墙壁,就会感到在明亮的背景上有一个绿色的正方形,这就是负后像。
负后像的品质与原刺激物品质相反。
通常,负后像的颜色是原颜色的补色。
视觉后像残留的时间大约为0.1秒,与原刺激的强度和作用的时间有关。
一般来讲,刺激强度越大,时间越长,后像的持续时间也越长。
(二)联觉联觉是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联觉是感觉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类似于文学上的通感。
例如,对音乐有一定造诣的人,听到动听的乐曲会产生相应的视觉画面,这就是视听联觉。
联觉的形式很多,最突出的是颜色联觉。
例如,红色给人以希望、热烈的感觉,绿色给人以生机、宁静的感觉,蓝色给人以广阔、深沉的感觉,黑色给人以恐怖、肃穆的感觉,白色给人以纯洁、安详的感觉等。
联觉现象在绘画、建筑、装饰等方面经常得到应用。
一个生产车间如果色彩调配得当,生产效率可提高10%~20%。
(三)感觉补偿感觉补偿是指由于某种感觉缺失或机能不足,会促进其他感觉的感受性提高,以取得弥补与代偿作用。
例如,盲人的听觉、触觉、嗅觉特别发达,以此来补偿丧失了的视觉功能。
当然,这种补偿作用是经过长期不懈的练习获得的。
感觉补偿的现象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人的感受性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在长期训练的条件下会表现出惊人的能力。
例如,染料工人能分辨四十多种不同的黑色,音乐教师能精确分辨微弱的音高偏差等。
这些现象给特殊儿童的教育带来了启示,可以对残疾儿童进行感觉代偿的训练,从而为残疾儿童的生活自立创造充分的条件。
这种训练宜早进行。
四、知觉的恒常性(一)什么是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二)知觉恒常性的种类1、形状恒常性当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物体在网膜上投射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但是,我们知觉的物体形状并没有显示出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形状的恒常性。
2、大小恒常性三人行提示,当我们从不同距离观看同一物体时,物体在网膜上成像的大小是有变化的。
距离大,它在网膜上成像较小,距离小,它在网膜上成像较大。
3、明度恒常性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或视亮度保持不变,叫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
4、颜色恒常性一个有颜色的物体在色光照明下,它的表面颜色并不受色光照明的严重影响,而是保持相对不变。
三人行提示,室内的家具在不同灯光照明下,它的颜色相对保持不变一样,这就是颜色恒常性。
(三)影响知觉恒常性的条件知觉恒常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知觉线索有重要的作用。
所谓视觉线索,是指环境中的各种参照物给人们提供的物体距离、方位1.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2. 【知觉定势】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这种现象叫知觉定势。
3. 【整体优先】整体水平的加工优先于局部水平的加工。
(内温的整体反应和局部反应实验)。
4. 【知觉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他的稳定性。
5. 【视觉线索】指环境中的各种参照物给人们提供的物体距离、方位和照面条件的信息。
(影响知觉恒常性的条件)。
6. 【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这就是动景运动。
7. 【错觉】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的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
8. 【似动】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和照明条件的信息要想使直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应遵循感知觉的规律。
1.运用被感知的强度律 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我们清晰地感知。
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声音要洪亮,语速要适中,板书要清晰,要让全班同学听得懂、看得见。
教师在制作、使用直观教具时,也要考虑到直观教具的大小、颜色、声音等是否能被全班学生清楚地感知。
2.运用对象与背景差别的感知觉规律 当知觉的对象与背景在颜色、形态、声音等方面有较大差别时,知觉的对象容易被感知。
如讲课时,对于重要的知识,可以反复几次,可以提高音量;板书时,重要的部分可以用大一些的字,可以在那些字下面加点、画线,可以用彩色粉笔;不要在黑板前演示深色教具;使用挂图时,可以将其中不需要学生看的部分遮住;制作教具时,要注意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上突出出来等。
3.运用静止背景上的活动性对象易被感知的规律 我们知道,在静止的背景上,活动的对象容易被感知,也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
因此,教学中使用活动性教具,演示实验,放幻灯片、教学电影或录像等,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运用知觉的组合规律 在时间上彼此接近、在空间上彼此接近或相似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因此,教师在绘制挂图时,不要在需要学生感知的对象周围画上与之类似的线条或图形,在不同的对象之间留空或用色彩区分;板书时,章与章、节与节等不同内容之间要留空;讲课时,语言流畅,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语速,对不同的内容加以分析、综合,使学生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
5.让学生交替使用多种感官感知对象 如果学生能使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同一个知觉对象,那么,从不同感官获得的信息将传递到大脑,从而获得对事物的全面的认识。
我国古代的许多学者曾提出学习要做到“五到”,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其目的就是通过多种感知渠道来巩固知识。
有研究表明,在接受知识方面,看到的比听到的给人留下的印象深。
只靠听觉,一般能记住15%;只靠视觉,一般能记住25%;既看又听,能记住65%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 教师讲授的内容,难易要适当,让学生既能听懂又要有新意。
这是引起小学生兴趣、维持对学业注意的关键。
在处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时,教师应注意运用具体生动的教学方法,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语言要生动形象,语调要抑扬顿挫,配以适当的表情和手势,化难为易以吸引儿童的注意。
对于教学中必须重复的东西,如课文的熟读、同一类题的反复练习活动,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以保持其新颖性。
2.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 教室的布置要相对稳定。
在直观教具的运用中,背景材料必须淡化,出示的时间要适当,切忌过早显示。
下半节课才用的教具,不要在一上课就暴露在学生眼前。
教师的服饰、发型不宜过于耀眼,有的教师换了新装或理了新发型后,往往在上课前先到学生面前“亮亮相”,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地减弱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分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迅速妥善处理偶发事件。
如天气骤变、学习条件恶化(突然阴雨、停电、室外嘈杂等)、学生病倒或严重违纪事件等,教师既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惊慌失措,要以自己平静的情绪与学生一起审慎、迅速地处理好,保持课堂教学秩序的稳定。
在课间休息时,不宜让学生做激烈的或竞赛性的游戏活动,以防止学生因过度兴奋而不能将注意及时转移到课堂上。
(二)利用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注意的能力 1.提高活动的目的性 在学习或其他活动中,教师应提出具体的目的、要求、内容及具体方法,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集中注意对完成活动的重要性并懂得如何正确地组织自己的注意,切忌离开教材本身,离开儿童的知识经验,用一些空洞抽象的说教来动员小学儿童的注意。
2.激发学习动机 要让小学儿童体验到自身学习的成功,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这是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的最有效的手段。
教师要充分肯定小学儿童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批改作业时要尽量挖掘学生优点,评分宜从宽;对于他们的不足之处,要正面引导。
如对每次作业应用红笔做出肯定的标志,如用“√”“古”“优”等;定期展示班级学生的学习成果,对每个学生的进步予以及时的肯定和精神奖励等。
当学生看到自己学习被肯定,便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地培养对学习的兴趣,更加努力地注意学习活动。
3.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 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能高度集中注意而不分心和能迅速转移注意而少惰性。
教师可选择一些有一定难度,需要集中注意才能完成的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解决。
任务既可以结合课程,也可以是纯训练性的,教师可根据要求自行设计问题。
如,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或组织抢答题竞赛,以培养他们高度集中的注意能力。
又如将不同学科、不同性质的问题交叉随机地呈现,以训练学生注意灵活转移的能力等等。
小学生不可能对枯燥无味的简单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
注意的稳定性是为完成一定的目的任务服务的,因此注意的核心是讲求实效,而不是追求貌似注意的状态,因为这种状态不但无助于完成当前的任务,而且更严重的是会养成心猿意马、疲疲塌塌等不良注意习惯,它将极大地妨碍学习的效果。
(三)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快乐地学习 高度集中注意要消耗相当的体力和脑力。
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必定使人疲惫不堪。
怎样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积极地注意而又不疲劳呢y在一天的学习活动中,在一节课乃至在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融在每一个认识活动中。
如,一节课中教学内容安排应有难有易,教学方式应稳中有变,使小学生的注意有张有弛。
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有机联系,尽量杜绝造成注意涣散的机会,使小学生快乐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注意的转换简单地归结为让两种注意按着一定的程式轮番交替地出现。
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艺术,它只有一般的规律可循,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仿效。
在如何运用两种注意转换规律的问题上同样如此。
知觉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个:(1)知觉的相对性。
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楚的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
知觉的相对性还表现在知觉对比的特性上。
(2)知觉的选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