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学导论

合集下载

资源科学导论练习题

资源科学导论练习题

第1章练习题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8分)1. 环境问题:2. 环境(狭义上的):3. 资源问题:4. 资源(广义上的):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8分)1. 狭义上的资源指的是()2. 资源问题的根源是()。

3. 自然资源有两个基本的特征,即()、()。

4. 中国政府在分析中国资源状况的基础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刚要》中提出了创建()社会,以求缓解资源短缺的影响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水平。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1分)1. 资源的短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往往随着人口数量、科技水平、生产力、人类生活质量和消费观念的变化而变化。

()2. 资源科学是一门多学科彼此交叉、相互渗透的交叉学科。

()3. 广义上的资源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离开了人类本身资源则无从谈起。

()4. 环境与资源不同,但它仍然强调有用性。

()5. 我国水资源总量2.8 万亿m3, 水资源可利用量8140亿m3, 仅占水资源总量的29%,人均和单位面积水资源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6. 中国天然草原每年以200万公顷的速度退化。

()7. 自然资源不具有各种政治属性。

()8. 仅仅有用但不稀缺的空气不能构成资源,只能称之为环境要素。

()9. 占世界人口总数约1/20的美国,消费了几乎1/2的矿产。

()10. 环境是一种公益,它不属于某个人或某个国家,而是由全球或某个区域所共有。

(11. 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受到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但不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四、简述题(每题5分,共15分)1. 环境的属性。

2. 自然资源的权属制度。

A.占有权是对自然资源实际掌握和控制的权能。

B.使用权是按照自然资源的性能和用途对其加以利用,以满足生活、生产需要的权能。

C.收益权是收取由自然资源产生的新增经济价值的权能;D.处分权是依法对自然资源进行处置,从而决定自然资源命运的权能。

自然资源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四种权能,既可以与所有权同属一人,也可以与所有权相分离。

自然资源保护资源科学导论

自然资源保护资源科学导论
的基本原则相同
第二节 自然资源保护的几个有关问题
影响自然资源保护决策的其他因素
经营者计划期 :资源利用的长期效用最大化, 需要计划期长到足以能够采用带来最大经济和 社会净收益的方案。但实际上计划期可能受到 限制
➢ 租期与租赁协定 ➢ 已投入的资本和劳动
抽回投资的需要 选择保护措施的能力和余地
管理方案的 选择范围 (Barlowe, 1978)
土地保护决策过程中可 能的出现四种情况,采 取和不采取保护措施对 土地资源利用期望收入 的影响(Barlowe, 1978)
采用土地保护方案与继续土地掠夺方案两种情况下,预期净收益的 贴现对经营者采用土地保护措施的可能影响(Barlowe, 1978)
人工资源资源利用的长期效用最大化:延长其经济 寿命,往往与图17-8a、b和d中土地资源保护方案
假设总增值率和总成本支出,并对未 来期望净收益贴现情况下,同龄森林 的最佳采伐时间安排(Barlowe, 1978)
总产值和总要素成本的补偿与森林间 伐和轮伐经营的相互关系(Barlowe, 1978)
土地资源利用的长期效用最大化:最有效利用资源 而同时又保护长期生产力。包括两种活动:
➢ 维持土地资源生产力的活动 ➢ 进一步开发、提高土地生产力的活动
• 实际上开采规模和时间安排的确定往往受矿藏储量和情况 不明确的限制。其他一些因素也影响最佳规模的决策,例 如,政府控制、经营者筹资和招聘人员的能力、对环境影 响的考虑等
生物资源利用的长期效用最大化
➢ 长期净收益最大化,而同时又维持或提高资源未来生产力 ➢ 具体措施因资源不同而大不一样
农作物的总产值和总成本关系(Barlowe, 1978)
➢ 自然障碍 ➢ 经济障碍 ➢ 制度障碍与观念障碍 ➢ 技术障碍

环境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把环境和自然资源看作一种稀缺的生产要素,纳入生产函数,把环境看作经济系统的部分。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研究的实质,就是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来分析如何实现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2、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研究领域:(1)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2)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3)环境资源价值评估及其应用(4)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5)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6)国际环境问题3、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发展趋势(1)经济手段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和评估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逐渐成为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主要发展方向;(2)环境与自然经资源经济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及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对环境管理和政策的关注。

4、对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发展起作用的各人物、时间、理论、著作等。

环境经济学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包括帕累托的福利经济学理论、庇古的外部性理论;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其奠基人为约翰·克鲁梯拉和艾伦·克尼斯,代表作为《自然资源保护的再思考》(1967);科斯(Coase,1960)的“社会成本问题”;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寂静的春天》;1966年,鲍尔丁(K.Bolding)提出了“太空船地球经济学”;1970年,美国联邦环保局成立;20世纪70年代初期,艾伦·克尼斯等提出了物质平衡模型;1972年,米都斯等人提出了《增长的极限》;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1980年起,美国东西方中心环境和政策研究所一直倾力于环境经济学研究,其著名环境经济学家梅纳德·胡弗斯密特(Maynard M.Hufschmidt)和约翰·狄克逊(John Dixon),其代表作有《环境、自然资源与开发:经济评价指南》;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节夫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来研究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80年代后期开始,联合国统计署组织专家研究资源环境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问题,经过多年探索和多次国际专家会议研讨,于90年代中期出版了《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SEEA)》应用手册,并建议世界各国试/施行;1992年,美国经济学家格罗斯曼和克鲁格,谢弗克和班德帕亚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 Kuznets Curve)的假设;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和伏·诺德豪斯(W.Nordhaus)针对国民生产总值不能准确反映经济福利的缺陷,提出了“经济福利量”;90年代以来,英国环境经济学大卫·皮尔斯(David W.Pearce),在围绕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性环境问题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环境经济问题研究1997年,Constanza等人对全球生物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估算。

第一章 自然资源的性质 资源科学导论

第一章 自然资源的性质     资源科学导论

自 然 资 源 稀 缺 性
地缘政治造成的
经济原因造成的 环境问题造成的
整体性: 整体性:
各种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 各种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统。 自然资源的整体性主要是通过人与自然资源的相互关 联表现出来的。 联表现出来的。
地域性: 地域性:
空间分布不均匀性。 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地域性使稀缺性有了更丰富的体 现。
自然资源的类型
┌土地资源 │森林资源 │作物资源 ┌可更新资源┤草场资源 可更新资源┤ │ │动物资源 │动物资源 │ └基因资源 └基因资源 ┌耗竭性资源┤ 耗竭性资源┤ │ │ ┌可重复使用的资源 非消耗性金属) ┌可重复使用的资源(非消耗性金属) 可重复使用的资源( │ └不可更新资源 └不可更新资源┤ 不可更新资源┤ │ └不可重复使用的资源 化石燃料) └不可重复使用的资源(化石燃料) 不可重复使用的资源(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 │ ┌太阳能 ┌太阳能 │ ┌恒定性资源 ┌恒定性资源┤潮汐能 恒定性资源┤ │ │ └原子能 └原子能 │ │ │ │ ┌风能 ┌风能 └非耗竭性资源┤亚恒定性资源┤ 非耗竭性资源┤亚恒定性资源┤ │ └降水 └降水 │ │ ┌大气 ┌大气 └易误用、易污染┤ 水 易误用、易污染┤ └自然风光 的资源
资源是文化的函数的函数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同一客体的两个方面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同一客体的两个方面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不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其他其他资本性或储存性资本性或储存性流动性或收入性流动性或收入性风景空间风景空间利用后就变利用后就变可循环利用可循环利用直接太阳能直接太阳能间接太阳能间接太阳能地热能地热能性或毁灭的性或毁灭的的资源如的资源如资源如化资源如化金属矿物金属矿物地球物理过程地球物理过程光合作用过程光合作用过程石燃料石燃料如风潮汐如风潮汐水流水流短期的短期的长期的长期的如一年生如一年生如木材如木材作物作物自然资源的类型自然资源的类型自然资源的类型自然资源的类型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森林资源作物资源作物资源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草场资源草场资源动物资源动物资源基因资源基因资源耗竭性资源耗竭性资源可重复使用的资源非消耗性金属可重复使用的资源非消耗性金属不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不可重复使用的资源化石燃料不可重复使用的资源化石燃料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太阳能太阳能恒定性资源恒定性资源潮汐能潮汐能原子能原子能风能风能非耗竭性资源非耗竭性资源亚恒定性资源亚恒定性资源降水降水大气大气易误用易污染易误用易污染的资源的资源自然风光自然风光不可更新资源

环境学导论

环境学导论

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主体)而言的。

不同的中心相应有不同的环境范畴,对环境科学来说,中心事物是人,“环境”就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环境就是人类生存环境,指的是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

或者为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环境分类:自然环境,人工环境。

(人口过剩,雨林破坏,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地震,火山,海啸,雪崩).地球形成46亿年以来,伴随着自然界的各种自然作用,引起地壳运动、火山喷发与地震。

这些作用,是地球的自我调节与变化;另一方面,外力对地球的摧残,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无限制的掠夺式开发,无序消耗地球的资源,不珍惜“上帝”所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而任意践踏,正在加速对地球的摧残,这是最可怕的。

2、环境问题的分类:第一环境问题和第二环境问题:(1)第一环境问题: 自然灾害、地方病.第一环境问题也称原生环境问题,主要指自然界发生异常变化,分两类:一是如火山爆发、山崩、地震、海啸、台风、水旱灾害等自然灾害;二是自然界本来就存在对人类和生物有害的因素,如某些地方水土中缺少(或过多)某些人体所需的化学元素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地方病)。

(2)第二环境问题 :人类发展到20世纪末,人口急剧增长,工业高度发达,其影响生存环境的能力,已经达到了全球化的规模,远远超出了史前的水平。

如今,在地球上没有哪个角落不受到人的影响。

人类将地球上现有30%以上的陆地上作为农田、放牧地和人工经营的林地、森林——“地球之肺”大量被砍伐,热带雨林被破坏等等;这是第二环境问题,又称次生环境问题。

环境学导论名词解释

环境学导论名词解释

1农业环境:是以农业生物包括农作物、畜禽和鱼类等为中心的周围事物的总和,包括大气、水体、土地、光、热以及农业生产者劳动和生活的场所,它是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等于自然环境的全部.2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持续发展的思想实质,一方面是要求人类在生产时应尽可能地少投入、多产出;另一方面又要求人类在消费时应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3“三致”问题:即致癌、致突变、致畸.环境中致癌物诱发肿瘤的作用,称为致癌作用;能引起生物体细胞的遗传信息和遗传物质发生突然改变的作用,称为致突变作用;能作用于妊娠母体,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导致先天性畸形的毒作用.4环境影响评价:又称环境质量预断评价或环境质量预测评价.是对可能影响环境的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开发建设及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或其他一切可能影响环境的活动,在事前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活动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定,为防止和减少这种影响制定最佳行动方案.5“三同时”制度:是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6环境保护:是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以求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称为环境保护.7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它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其中包括从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垃圾、炉渣、废制品、破损器皿、残次品、动物尸体、变质食品、污泥、人畜粪便等.8土壤环境背景值:在理论上应该是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构成土壤自身的化学元素的组成和含量,即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和含量.9水体富营养化:通常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和半封闭性水体中,接纳过多的氮、磷等营养元素,水体初级生产力提高,某些特征性藻类主要是蓝藻、绿藻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的过程.10环境要素: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变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11环境:是指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存在的所有周围事物的总称.12自然保护区:在不同自然地带和大的自然地理区内,划出一定范围,将自然资源和历史遗迹保护起来,我们把这个特定的区域,叫自然保护区.有的称之为天然博物馆或称作自然资源仓库.13污染源:顾名思义是污染的来源;或污染物质的发生源.一般是把产生物理的声、光、热闹、辐射、化学的无机物、有机物、生物的霉菌、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及因素的设备、装置、场所等,都称作污染源.14:大气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15:土壤净化:土壤净化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吸附、分解、迁移、转化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毒性、活性降低的过程.16. 固体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17.环境背景值:环境中的诸因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人体组织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18.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19:环境:指大气,水,土地.生活居住区等.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种.20:环境本底值:环境在未受到人类干扰的情况下,环境中化学元素及物质和能量分布的正常值.:21: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导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22:环境问题: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狭义,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破坏生态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23:环境自净:污染物质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将引起一系列物理的和化学的和生物的变化而自身逐步退去,从而达到环境自然净化的目的,环境的这种自净作用叫做环境自净. 24:环境污染:一般由于人为因素,环境的化学组成或物理状态发生了变化,与原来的情况相比,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具体来说,是指有害物质,例如工业的三废对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的污染.:25:全球环境问题:指对全球生产直接影响的,或具有普遍性,随后又发展为对全球造成危害的环境问题,也就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26:生态位: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和作用.27:生态平衡: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进行着,但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之间都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的状态叫做生态平衡.28:生态足迹:在既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维持人群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生物生产面积.它揭示了不同国家,区域,地区的人类经济活动消费自然资源的方式.29:适度人口:人口发展与国土资源和国民经济发展互相适应时的人口数量,称为适度人口. 30:粮食安全:这一概念反应的是主要品种粮食的产销供求丰歉动态平衡关系的综合,即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维持健康生活所需要的粮食.31:生物化学需氧量:简称生化需氧量,用BOD表示,即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轻微生物分解所需的氧量.单位面积的污水所消耗的氧量32:化学需氧量COD:COD即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33:需氧污染物:生活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有机化合物可在微生物的生物作用下最终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质,这些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氧气,故称需氧污染物.34:溶解氧:是水质的重要参数之一,也是鱼类等水生动物生存的必要条件.指溶解于水中的分子态氧,水中溶解氧的多少是衡量水体自净能力的一个指标.35:植物营养物:主要指氮,磷,钾,硫及其化合物36:富营养化:水体中植物营养物质增加,使水体生物主要是各种藻类大量繁殖,并最终造成溶解氧急剧变化,使水体严重缺氧,鱼类大量死亡的现象.37:重金属:在环境污染方面所说的重金属主要是指汞,镉,铅,以及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着地重元素.也包括有毒的重金属.38:大气污染:自然界局部的质能变化和人类的生产活动,改变大气圈中的某些原有成分和向大气排放有毒物质,以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影响原来有利的生态平衡体系.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正常工农业生产,以及对建筑物和设备财产等构成损坏.即为大气污染.39: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指从各种污染源排出的物质,由一次污染物发生各种化学反应的结果所生成的刺激性产物.40:光化学烟雾:是HC和NOx在阳光下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的刺激性产物.41:温室效应:大部分短波辐射可以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与此同时,大气能强烈的吸收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仅少量散失在宇宙空间中去,由于大气吸收的热量多,散失的热量少,使地球地球温度得以升高和保持,形成了大气的温室效应.42:温室气体:主要影响温室效应的众多微量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当它们在大气中的浓度增加时,就加剧了温室效应,引起大气温度的增加.这些气体称为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氟里昂,一氧化碳等.43:臭氧层破坏:44:酸沉降:其科学概念包括湿沉降和干沉降.湿沉降值酸性的降水.干沉降指大气中所有酸性物质转移到大地的过程.等同于酸雨.45:噪声:一般认为是不需要的使人厌烦的并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妨碍的声音都是噪声.它不单取决于声音的物理性质,和人类的生活状态有关.46:微波污染:微波起着电子烟雾的作用给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危害人们的健康.47:固体废物:也称废物,一般指人类在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以及生活等过程提取目的但分过后,废弃去的固态或泥浆状物质.48:危险废物:是一类对环境影响极为恶劣的废弃物,含义比较广泛,包括所有有毒的废品,以及对人体健康有影响或对环境造成危险的废物.49: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典型生态系统,拯救珍惜兵危野生生物物种保存重要自然历史遗迹,而依法建立和管理的特别区域.50:土壤污染: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三废物质直接或者通过大气水体和生物间接向土壤系统排放.当排入土壤系统的三废物质破坏了土壤系统原来的平衡,引起土壤系统成分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即发生土壤污染.51:环境经济学,污染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52:机会成本:称经济成本,是使用某项资源时,放弃了在其它项目中使用这一资源所带来的最大收益.从生产的角度也可以定义为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或服务而必须放弃的其它产品和服务价值.53:沉没成本:指已经发生,无法收回的成本支出.如因失误造成的不可回收的投资. 54.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变规律的基本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55.环境要素的属性:1最差小限制性2等值性3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4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56.环境质量: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3 / 20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57.环境的分类:1聚落环境以人类聚居的地方与活动中心2地理环境是是围绕人类的自然环境的总体3地质环境地理环境中出生物圈以外的部分4宇宙环境地球大气圈以外的环境又称星际环境58.环境的功能特性:1整体性2有限性3不可逆性4显隐性5持续反应性6灾害放大型59.环境科学:研究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及其保护与改善的科学.60.环境科学的分科:1环境学2基础环境学3应用环境学61.环境问题: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狭义:由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62.我国的环境问题:1生态环境问题1森林生态功能仍然较弱2草原退化与减少的状况难以根本改变3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耕地被占4水灾害日益严重5水资源短缺2环境污染严重1大气污染仍十分严重2水污染状况远未更本解决3城市噪声污染严重4工业固体废物增加63.环境问题的危害:1威胁生态平衡2危害人类健康3直接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64.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控制人口2必须有相当的经济实力3借助科技的进步解决环境问题65.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群体.66.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个体→种群同一种类→群落生物→生态系统生物与非生物33.食物链:一种生物以另一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67.总产量:食物链中个营养层次在单位时间内所合成有机物质的量.68.净产量:在总产量中,生物需耗用一部分能量进行呼吸,剩下的则成为净产量.69.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70.赤潮:当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时,大量繁殖的浮游生物往往使水面呈现红色、棕色、蓝色等颜色,这种现象发生在海域称为“赤潮”因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爆发性急剧繁殖造成海水颜色异常的现象171.水华:上述现象发生在江河湖泊则称为“水华”72.水资源:一般仅指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并逐年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水资源73.生态用水:从广义上说,维持全球生物地理生态系统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水,包括水热平衡、水沙平衡、水盐平衡等;狭义的生态用水主要是指维护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并逐渐改善而需要的水74.生化需氧量:简称BOD,是指水中有机污染物经微生物分解所需氧的量以mg/L为单位,生化需氧量越高,表明水中好氧有机物越多水中有机污染物在好氧微生物作用下,进行好氧分解过程中所消耗水中溶解氧的量75.总需氧量:76.污水人工处理:即是利用各种人工技术措施将各种形态的污染物从污水中分离、分解或转化为无害、稳定的物质,从而使污水对水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的过程77.污水的二级处理:是污水经一级处理后,再经过具有活性污泥的曝气池及沉淀池的处理,使污水进一步净化的工艺过程78.物理处理法:是通过物理作用,分离去除污水中不溶性的呈悬浮态的污染物的处理方法79.化学处理法:通过化学反应和传质作用分离、回收污水中呈溶解、胶体状态的污染物,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的污水处理方法80.生物处理法:即是利用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并将其转化为稳定无机物的能力,并采用一定的人工强化措施,使微生物大量繁殖,从而使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得以净化的方法81.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指利用生态工程原理,将污水通过土壤生物系统,利用土壤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去除污水中的营养成分和有机污染物,达到净化和综合利用的目的82.厌氧生物处理:利用兼性厌氧微生物和专性厌氧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降解有机污染物,最终产物为甲烷、二氧化碳等83.好氧生物处理:利用好氧微生物,在有氧环境下,将污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84.尾水生态处理:依赖水、土壤、细菌、高等植物和阳光等基本的自然要素,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和综合自净能力,完成尾水的深度处理,同时通过对尾水中水分和营养物的综合利用,实现尾水无害化与资源化的有机结合85.尾水自然处置:指利用水环境自净能力进行尾水江河湖海处置86.点污染源:集中在一点或小范围排放污染物的发生源87.面污染源:是指时空上无法定点监测的,以面状形式排放污染物的发生源88.耗氧有机物:以悬浮态或溶解态存在于污水中,排入水体后能在微生物作用下最终降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并消耗大量的氧,使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的有机物89.难降解有机物:是指那些难以被自然降解的有机物,它们大多为人工合成化学品90.水体自净过程:即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的作用,使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得以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往往能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从而使水体由不洁恢复为清洁的这一过程91.大气污染物:是指由于自然过程或人类活动排入大气,并对任何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92.湿法脱硫:是把烟气中的SO和SO3转化为液体或固体化合物,从而把它们从烟气中分离出来93.煤烟型污染:指由煤炭燃烧排放出的烟尘、二氧化硫等一次污染物以及再由这些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二次污染物所构成的污染94.酸沉降: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通过降水如雨雾学迁移到地当面,或在含酸气团气流的作用下直接前一到地面,前者为湿沉降,后者即是干沉降95.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通过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而阻止地表热能耗散,从而导致地表温度增高的现象96.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本质上来说,就是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的环境策略,减少或者消除它们对人类及环境的可能危害,同时充分满足人类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生产模式.97.末端治理:是指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针对产生的污染物开发并实施有效的治理技术98.干法脱硫:指采用固体粉末或非水液体作为吸收剂或催化剂进行烟气脱硫99.土壤污染:就是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使其某种成分的含量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或者明显高于土壤环境基准或土壤环境标准,并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100.土壤胶体:是土粒中颗粒细小的部分,其颗粒直径一般小于0.002mm或0.001mm的微细固体颗粒土壤中的固相、液相和气相呈相互分散的胶体状态,其固相颗粒直径一般小于1μm,土壤胶体常指这些固相颗粒101.土壤自净作用:是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形态发生变化,活性、毒性降低的过程102.土壤生物修复:从广义上讲,是指利用土壤中的各种生物——植物、土壤动物和微生物,吸收、结合、转化土壤中污染物,使污染物的浓度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的过程.从狭义上讲,是指利用为微生物的作用,将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降解为无害的无机物的过程103.废物资源法104.噪声:凡是人们不需要的,使人厌烦并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和休息的声音105.电磁污染:电磁辐射强度超过人体所能承受的或一起设备所能容许的限度是产生的污染106.放射性污染:由放射性物质释放的放射线造成的污染人类活动排放出的放射性污染物,使环境的放射性水平高于自然本底或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107.光污染:指光辐射过量而对生活、生产环境,以及人体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108.热污染:是指日益现代化的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中排放出的废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109.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态复合体,以及各种生态过程中的多样性和变异性的综合,是环境多样性的重要内容之一110.生物入侵:称为生物污染或生态入侵,指当外来物种进入一个新的地区不仅能存活、繁殖,而且形成种群,其种群的进一步扩散已经或即将造成明显的生态破坏和经济负面后果的事件111.生物安全:狭义指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以及转基因生物的跨国越境转移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广义指与生物有关的各种因素对社会、经济、人类健康及生态系统所产生的危害或潜在风险112.转基因技术:就是以人为的方法改变物种的基因排列,通过涉及将某种生物的某个功能基因,从一连串的基因中分离,再植入另一种生物体内,使其具备或增强此功能的生113.二次能源:二次能源是由一次能源经过加工或转换得到的其他种类和形式的能源, 114.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指通过各种大气、水、生物体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具有长期残留性、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116. SBR是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 的简称,是一种按间歇曝气方式来运行的活性污泥污水处理技术,又称序批式活性污泥法.与传统污水处理工艺不同,SBR技术采用时间分割的操作方式替代空间分割的操作方式,非稳定生化反应替代稳态生化反应,静置理想沉淀替代传统的动态沉淀.它的主要特征是在运行上的有序和间歇操作,SBR技术的核心是SBR反应池,该池集均化、初沉、生物降解、二沉等功能于一池,无污泥回流系统.117. 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即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资源学导论之黄海资源

资源学导论之黄海资源
第十一章 海洋资源
中国主要海区——黄 海 区
黄 海 资 源 ?
01 黄海概况 02 生物资源
03 矿产资源
01 概况 02 生物资源 03 旅游资源
04 海洋旅游资源
黄海概况
• 黄海的名称来源于它的大片水域水 色呈黄色。
• 黄海是太平洋西部的一个边缘海, 是东亚大陆架的一部分,位于中国 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
生物资源
黄海生物种类多,数 量也大。形成烟威、石岛、 海州湾、连青石、吕泗和 大沙等良好的渔场。 最主要的浮游生物资源是中国毛虾、太平洋磷 虾和海蜇等。 底栖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可供食用的种类,最 重要的是软体动物和甲壳类。经济贝类资源主要有 牡蛎、贻贝、蚶、蛤、扇贝和鲍等。经济虾、蟹资 源有对虾(中国对虾)、鹰爪虾、新对虾、褐虾和 三疣梭子蟹。
渔民祈福 一帆风顺 妈祖文化旅游 节
广鹿岛老铁山风 景区内的马祖庙,每 年农历六月十六日, 祈求渔家船民一帆风 顺渐成风俗,当地政 府确定每年这一天举 办妈祖文化旅游节。
青岛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海岸线总长863.30千米,有海岛69个,海湾49个, 航道通畅,丌淤丌冻,锚地水域开阔,具有适合建设深水大型码头的港口资源。 沿海滩涂面积212.31平方米,土地、滩涂及浅海等海洋空间资源适宜开发养殖 业、旅游业、盐业等。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其中鱼类资源占80%,虾、蟹及头足 类资源约占20%。底栖生物资源中有菲律宾蛤仔、西施舌、刺参、石花菜、皱纹 盘鲍等珍贵海产品和藻类等。 海洋植物资源也很丰富。青岛近海海洋植物主要有底栖藻类和海草。底栖藻 类有石花菜、海带、紫菜、马尾藻、石莼等,适宜于养殖,幵已形成规模生产。 水产资源开发已产业化,海洋捕捞产量产量丌断增加。盐及盐化资源开发已有 2000多年的历叱,胶州湾近海有盐田120多平方米。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讲义(ppt 17页)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讲义(ppt 17页)
庇古提出征收排污费和排污税的方式纠正外部性,费用等于造成 的损害。但现实中难以确定具体损害的货币衡量水平。而且,管 理者也更关心一个环境可承受的排放量,而非税收多少,毕竟环 境的破坏是不可逆的。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完全不允许排放一方面 不可能,另一方面没有效率,浪费自然资源本身的消化污染物的 能力。
•传统的经济系统模型 两个基本的经济主体∶企业和家庭 相互之间的关系∶两种市场 其中没有环境。
家庭
劳动力市场
提供劳动力
企业
提供产品
产品市场
•主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有限资源的配置∶生产什么 生产多少 怎样 生产
环境经济大系统
生活废弃物
生产废弃物
劳动力市场
环 境
提供劳动力
家庭
企业
环 境
提供产品
产品市场
非使用价值:为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环境,相当于遗产的福 利。存在价值。与物种存在必要性,伦理道德相关。
克鲁蒂拉《自然保护的再认识》:之前的自然资源研究多集中于开采 型资源(可耗竭资源的最佳开采速度和规模),提出舒适型资源。
三、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
命令控制型(行政手段)——环境标准和强制规章 市场激励(经济手段)——环境税费和可交易许可证。
第七节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研究
对象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来分析如何实现自然资源和 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把环 境和自然资源看作一种稀缺的生产要素,纳入生产函数,把环境 看作经济系统的一部分。)
2方法 定位于经济学科,运用经济学思维和经济学工具对环境 科学的发现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判断,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实现总体效益最大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经济 学是不是科学,看不见的手原理)

资源科学导论重点

资源科学导论重点

自然资源的价值理论一、自然资源无价值论1、自然资源无价值论根源(1)劳动价值论的绝对化;(2)确定价格的市场机制不合理;(木材)(3)历史因素;(4)“公共财产问题”2、自然资源无价值论危害1、导致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浪费;2、导致财产分配不公和竞争不平等;3、国家岁入化为乌有;4、资源物质、价值补偿不足,导致自然资源财富枯竭5、国民财富的核算失真(环保总局绿色GDP核算方案)重建自然资源价值途径一。

政府干预途径1、规制2、征税获补贴3、出售许可证二、市场机制途径二、自然资源价值构成1、经济价值(1)自然资源的天然价值;(决定因素:丰饶度、自然地理位置)(2)自然资源附加上的人工价值;(直接附加、间接附(3)自然资源的稀缺价值;2、生态价值3.社会价值地区性资源稀缺的性质1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差异造成的稀缺(1)资源的地理分布不平衡(2)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开发历史差异(3)人口分布人均资源消耗的差异2地缘政治造成的资源稀缺(1)国际政治经济秩序(2)国际资源寡头(3)国际经济制裁3.贫困造成的资源稀缺(1)价格上升反而加重了稀缺(2)缺乏有效的需求导致缺乏投资以克服稀缺(3)市场资源产品与公共资源产品的竞争(4)靠出口资源和初级产品的发展中国家,因经济问题引起的资源稀缺,后果更严重4环境退化造成的资源稀缺(1)自然因素为主引起的(2)不合理地利用和管理造成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假设假设收入分布不均的的度量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倒”U”形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假设与经验数据是否一致?即使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假设在个别国家符合经验证据,它是否在全球普适?Stern等人的工作回答了上述二大质疑:第一,只是某些有选择的污染物排放的经验数据符合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假设,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假设不能普遍应用到整个环境质量上。

第二,即使可以证明某个国家的经验数据符合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假设,也并不能证明全球环境动态今后会按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假设发展。

自然辩证法导论

自然辩证法导论

自然辩证法导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自然界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进行研究和认识的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它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无限发展的统一体,是由矛盾和斗争推动着前进的。

自然辩证法的导论,旨在阐明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揭示自然界发展变化的本质规律。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包括矛盾、质量转变和质变、否定之否定等。

矛盾是自然界存在的普遍规律,它包括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如光与暗、热与冷等。

矛盾的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质量转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形式,前者是事物在数量积累的基础上发生的质的变化,后者是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根本性变化。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规律,它表明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一系列的否定和超越,达到更高的发展阶段。

自然辩证法的原理包括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

对立统一是自然界存在的普遍规律,它表明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由对立面的斗争推动的,对立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

质量互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规律,它表明事物在一定条件下质量的增减会引起事物性质和状态的变化。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规律,它表明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一系列的否定和超越,达到更高的发展阶段。

自然辩证法导论还涉及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

自然界是一个无限发展的统一体,它具有永恒性和变动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不断前进的,是由于矛盾和斗争的推动而实现的。

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它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和规律性。

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具有历史性的,它是长期演变和积累的结果。

自然辩证法导论的研究对象包括自然界的各个领域和层面。

它涉及物质运动、能量转化、生命起源、生态平衡等方面的问题。

自然辩证法导论的研究方法包括比较分析、归纳演绎、实践验证等。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深入研究自然界的发展变化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自然辩证法导论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化对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提高对自然界的保护和利用水平。

资源与环境

资源与环境

第一章导论学习要求一、资源及资源经济学(一)资源的概念、分类及特征?──物质世界支撑现代文明社会的三大根本支柱:物质、能量、(信息)1、资源的概念“在现代生产发展水平下,为了满足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而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李金昌,1991)A、狭义,资源等同于自然资源。

可见,狭义,指人与自然关系时用。

B、广义,全面,延至社会经济因素与劳动力因素。

可见,广义,一般经济学用。

C、定性到定量。

定性。

只表达其有用性内涵。

如广义定义。

[以美国资源经济学家阿兰.兰德尔(Alan Randall,1981)定义分析:“由人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

”核心内涵:“由人发现” ,动态。

“有用途”,可用性,使用价值。

“有价值”,经济理性。

“物质”,广义物质含物质、能量、信息属性。

一般限于自然性。

]2、资源的分类若按资源再生与增长机理可分自然资源为(1)非再生资源(也称可耗尽、可耗竭、限量资源)含义为“不能运用自然力增加蕴藏量者”(储量一定,越用越少,不能更生)多如矿产资源。

特点为A、强烈的地域性。

B、更新再生一代周期特长。

C、无生命性。

D、具较强独立性,无开发反馈性。

E、多为一次性消费。

(2)可再生资源含义为“可用自然力保持或增加蕴藏量者”。

又分①生物资源(不绝对,可增、持平、减量)。

含义为“在太阳能、水土条件一定,生物繁殖能力一定,以及人类自我约束的条件下,生物资源可再生。

”特点为A、生命性。

B、再生性。

C、生命周期相对较短。

D、整体性强,开发反馈灵敏。

E、存在食物链关系,种群数量呈递减性生命金字塔。

②可循环利用资源(如流动资源:水、风,或恒定资源:太阳能)。

含义为“以其本身的运动及物理等变化而可重复地供给者”。

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流过性,不及时利用可能白白流失。

另一方面,在一定技术下,其部分资源可转化为“贮存资源”。

(3)可看作可再生与非再生混合者,如土壤。

3、资源的“一般”特征(1)赋存的自然性(2)开发利用的社会性4、资源的作用(1)功能性:满足人类需要。

资源科学导论练习题3

资源科学导论练习题3

第3章练习题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1. 固定资产资源:2. 社会资源:3. 人力资源:4. 熵:5. 知识资源:6. 自然地域分异:7. 信息资源:8. 循环经济:9. 能量守恒定律:10. 生态系统服务: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4分)1. 从资源分类的角度看,广义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狭义的资源指的是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2. 增长极理论的出发点是()理论。

3. 库是由存在于生态系统的生物、非生物化学物质组成的,具体可分为()、()。

4. 增长极理论的作用形式包括()、()。

5. 资源科学研究的三种思维方法是实证性方法、()、()。

6. 资源从是否可再生角度可以划分为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具体包括()、()、临界性资源。

7. 林德曼定律的结论是(),总的能量利用效率越大。

8. 社会资源包括()、()、()、()等。

9.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用()、()两个概念来表示。

10. 世界各国中,森林面积排在前五位的国家有()、()、()、()、中国。

11.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可分为三大类型,它们是水循环、()、()。

12. 按研究阶段和目标,资源科学研究方法可分为:资源调查方法、资源分类与区划方法、()、()、()、()。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9分)1. 中国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三位。

()2.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居世界第180位。

()3. 中国耕地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位。

()4. 对于封闭系统而言,如果没有外来新的能量的投入,系统最终将耗尽其能量。

()5. 粮食短缺的地区人们可以更多地直接食用粮食而非动物性食物,这样可以使有限的粮食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6. 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

()7.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非均衡(20世纪50-70年代)——均衡(80年代)——非均衡(90年代后)的动态发展过程。

自然资源定价理论与方法综述

自然资源定价理论与方法综述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自然资源定价理论与方法综述姓名:洪丽君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西方经济学指导教师:张卫东20070606摘要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价值及其定价方法是研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就目前自然资源定价理论与定价方法产生的研究成果,本文从经济学意义上进行了理论综述。

一是基本价值理论的发展。

作为价值理论的基础,本文按照历史逻辑顺序主要讨论了劳动价值论、生产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市场价值论和一般意义上(哲学)价值理论的发展。

二是自然资源的价值理论,主要从传统价值理论来解释自然资源价值的源泉,确定自然资源的价值构成。

从劳动价值论出发,有的坚持劳动决定价值,有的得出自然资源在一段时间没有价值,在当前却有价值的观点,有的试图将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结合讨论自然资源的价值,对于效用价值论一般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有用性来讨论其价值决定。

本文认为,目前对自然资源价值的含义,价值的构成等基本问题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而且将自然资源存在的巨大非经济价值纳入经济学核算体系也有待解决。

三是自然资源主要的定价方法或模型。

在对自然资源价值理研究的同时,对自然资源的价值进行评估或核算成为资源环境经济学发展最快的一个领域。

这是对自然资源包括影子价格模型、CGE模型、边际机会成本模型、市场估价模型、能值定价模型等,并从适用的角度对各种方法或模型进行评述。

四是与自然资源定价相关的机制设计,此处主要讨论了具有可行性的一些机制设计方法,主要则重于产权安排、市场与政府混合调控、国民财富核算等方面。

最后结合我国实际,给出相应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建议,可以加强政府对基础性资源的管制,建立多元化的产权制度,建立自然资源有偿开采制度等方面。

关键词:自然资源价值理论机会成本产权制度AbstractNatural resources are the substantial found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The theory of value and method of natural resources’ price a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tents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research of the theory of resources, the paper intends to offer the research idea which is based upon economy.Firstly, i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y of value. As the foundation theory of value, according to histor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discuses Labor theory, Product element theory, Utility theory, Market theory and the Generic theory from the aspect of philosophy.Secondly, it’s the theory of natural resource’ value, emphasizing explaining the source of resources’ value and the contents of nature resource’ value. As to Labor theory of value, some insist on it, some conclude that value is changed along with time, some want to combine the Labor theory and Element theory together. While when it comes to Element theory, economist recognize that the value of resources are rooted from their limited quantity and usefulness.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re is no consisted conclusion of the meaning and contents of natural resource’ price and it is difficult to assess its value upon to the system of economics.Thirdly, it is the primary model of natural resource’ price, including Shadow-price model, Li Jinchang model, Marginal cost model, Market price model etc. Of course, the estimates about their applicability are referred to.Fourthly, discussing some of the mechanism design of resources’ price, it relates to property rights, mixed market mechanism, assessment of Gross National Product etc. Finally, making suggestions practically, it is strengthen the control of government to basic resources, establishing mixed property rights, setting up rewarded exploitation system etc.Key words:Natural resources Theory of value Marginal cost Property rights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第九章 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关联 资源科学导论

第九章 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关联   资源科学导论

1800.00
40.00
1600.00
35.00
1400.00
1200.00
30.00
1000.00
25.00 0.00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600.00
800.00 0.00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600.00
40000.00
O bserved Q uadrati c
4000.00
O bserved Q uadrati c
35000.00
3500.00
30000.00
3000.00
25000.00
2500.00
20000.00
2000.00
15000.00 18.00 20.00 22.00 24.00 26.00 28.00 30.00

自然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增长的源泉除了自然资源外,还有各种更好
的资源 自然资源、资本、劳动相对地位的变化 自然资源在国民财富中的比重下降 自然资源在生产要素中所占比重下降

人力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报酬递增的源泉:如果在固定的技术和经济
体系内看自然资源的作用,不可避免出现报 酬递减。但考虑技术和经济体系的高度动态 性,最终结果将是报酬递增。其源泉:
甘肃省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工业废水排放量
工业废气排放量
40000.00
O bserved C ubic
4000.00
O bserved C ubi c
35000.00
3500.00
30000.00
3000.00
25000.00

国土资源学第一章 绪论

国土资源学第一章  绪论

国土资源管理导论国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我国地域辽阔,资源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是人口众多,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将长期受制于资源的短缺。

现实中的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加,长期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利用造成的浪费和破坏,资源的短缺、退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日趋严重。

因此,加强我国国土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研究,显得日趋重要和紧迫。

1998年由地质矿产部、国家土地管理局、国家海洋局和国家测绘局组建而成的国土资源部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国土资源相对统一的管理体制已开始形成,同时也为实现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提供了体制保障。

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一方面要求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教育,树立国情意识,珍惜和合理利用有限的国土资源;另一方面要求我国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加强资源的调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管理等措施,增强资源的保障能力。

第一章绪论我国国土辽阔,国土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在世界位居第三,与整个欧洲的面积差不多。

但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只有世界人均数的29%,人均占有的耕地、草地、林地分别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33%、42%和26%。

中国现有长达2万多公里的陆地边界和长达1.8万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领海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

第一节国土及国土资源的概念一、国土国土是国家主权与主权权利管辖范围内的地域空间。

包括国家的陆地、陆上水域、内水、领海以及它们的底土和上空。

它是由各种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组成的物质实体,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或资源、国民生存和从事各种活动的场所或环境。

狭义国土指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政治地域概念。

包括一个国家的全部疆域,属于空间的范畴。

领土通常指一个国家的陆地部分(包括河流、湖泊等内陆水域)和它的地下层。

领海指沿海国家根据其地理位置特点、经济发展和国防的需要,自行确定的与其海岸或内水相邻接的一定范围的海域。

自然资源管理的书籍

自然资源管理的书籍

自然资源管理的书籍1.《生态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Ecology)- Michael Delcourt。

这本书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经典教材,涵盖了从基础概念到具体应用的知识。

读者可以了解环境科学、生态学以及环境政策和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模型。

2.《环境定量分析》(Environmental Quantitative Analysis)- Loren L. Hill, Jr.本书介绍了环境数据的收集、分析和解释方法。

该书提供了一些重要工具,便于读者评估环境风险、预测环境变化和制定自然资源管理政策。

3.《保护生物学:概念和应用》(Conservation Biology: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Michael E. Soulé。

这本书向读者介绍了保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应用。

该书重点讲解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管理和经济学方面的应用。

4.《能源政策:理论、实践、和单个层面的观点》(Energy Policy: Theory, Practice, and the Single-Actor Perspective)-Douglas A. Canter 和 Andrew J. Black。

本书提供了关于能源政策的基本知识。

该书涉及能源管理的各个方面,例如可持续能源开发、政策决策过程、能源市场和能源安全等。

5. 《环境法和政策概论》(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Law and Policy)- William R. Ginsberg。

本书通过描绘环境法和政策的发展历程,提供了对环境管理的政治、历史和社会背景的深入了解。

该书也强调了以及如何解决自然资源管理中的挑战。

总之,自然资源管理的书籍种类众多,以上这些是值得读者了解和深入研究的一些书籍。

无论是新手还是专家,在这些书籍中都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论自然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课程名称:自然资源学导论论自然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的需求和改善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确处理和协调好二者的关系,摆正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位置,对于我们确定经济发展规划,搞好经济建设,促进社会进步,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一、自然资源与环境自然资源,即是人类可以利用的、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气候资源等.从其属性看,可分为可更新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它具有有用性,有限性,整体性,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及严格区域性等特点.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环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生活,作用于人类自身存在和发展过程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系统.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与环境的关系,特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人和自然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对立统一整体.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自然环境发展史.自然环境创造了人,人又改变自然环境.人以其社会活动影响和改造自然环境发展史.人类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信息交换,以维持其生命过程.在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中人类社会活动是一个引起生态系统变化强有力的因素.当人类的活动与外界环境相协调时,人类的活动就可以促进人类和环境的共同优化;反之,当人类的活动与外界环境不能协调时,将导致外界环境的恶化,而环境的恶化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问题的普遍性从大多数国家现代化过程或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或多或少都会出现环境问题.19世纪80年代,美国第一次意识到自然界赋予的公共环境产品已相对稀缺.在城市中,饮用水也不能免费任意使用.1895年左右,工业废物的排放问题被提到了议会.伴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开始出现并引起人们的关注.日本,韩国也有类似的经历.在“开发的十年”的六十年代,韩国的经济出现了腾飞,被称为“汉江奇迹”,但同时,以“汉江污染”为代表,韩国的环境,生态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偏重重化工业,这一时期的产业技术整体上具有“重,厚,长,大”和高资源能源投入的特征.巨大规模经济加上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六十年代后半期,日本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公害大国.稀土是不可再生的重要自然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用途日益广泛。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产、应用和出口国。

中国以占世界稀土23%的储量承担着世界90%以上的市场供应,为全球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同时,也带来了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稀土行业的持续发展。

战后台湾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忽视了环境保护,在经济上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后,被称为“富裕中的贫穷地区”.从这些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伴随着经济的增长都出现了环境问题.这不能不令我们警醒.三、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认识不足由于人类缺乏对环境,资源,经济发展等之间的关系的正确把握,认为资源环境的无限供给性,所以往往单纯从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安排活动,这样不可避免的会打破人与外界环境的均衡,导致环境问题.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当然后起的工业国家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环境问题.2.人类的效用偏好分析我们可以把一切可以给人们带来效用的物品分为环境和非环境两类.由于人类存在边际效用递减,所以当环境物品非常丰富时,人们对其的边际效用接近于零,而对其他非环境物品的边际效用很大,所以人们往往选择牺牲环境来生产其他的物品,直到两者相等.而在这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牺牲环境超过一定的限度,就好引起环境问题.这在所有的国家都得到了体现.3.发展过程中一些客观限制在发展初期,由于技术等的限制,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另外,由于人口等一些原因也会造成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造成环境问题,如印度等国家.4.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国际分工问题,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只能利用环境资源的比较优势,出口初级产品,并接受一些有污染的国外企业,以获得发展.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可以将一些污染较重的工业企业搬到发展中国家,这会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造成破坏.5.制度失灵包括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市场机制可以被理解为配置资源的制度.由于现实的市场中存在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完备等问题,市场不能有效的配置资源,导致一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政府由于不恰当的行动或缺乏行动,也会导致一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四、自然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产业革命促进了工业化进程及生产力要素的变革,大大推动了经济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但是,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发展模式带来了一系列灾难性后果. 如何协调经济和资源环境,使其相互支持,促进整个系统可持续发展是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和研究的课题,对经济发展迅速尤为重要。

1.资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经济活动是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物质和文化需要的活动,它以自然资源为物质基础和劳动对象,能源和土地、水、森林、矿产等资源是人类立足生存之本和发展进步的源泉。

经济的发展是资源满足人们需求的体现,资源承载能力是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要素。

随着经济增长,人口持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消耗一直呈上升的趋势。

由于大部分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如果继续沿袭高消耗的发展模式,资源的可采储量将不断减少,资源的持续供给能力下降,将严重危及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持续。

2.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空间支持。

环境是各种生物存在和发展的空间,是资源的载体;环境接受来自经济体生产加工过程和人类生活的废弃物,并将其净化处理,是资源承载能力和经济生产能力以及人类生活的重要保障。

当经济增长过快,使得环境所接受的废弃物的种类和数量超过其自净能力后,环境质量将急剧降低,影响到资源的存量水平和质量水平,导致资源破坏、环境污染,乃至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使生产效率、人类健康以及未来发展机会蒙受损失,反过来阻碍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3经济发展是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告诉人们,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必须与自然界协调发展。

自然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伴随着全球问题特别是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日益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最早源于环境保护。

1980年,世界自然与自然资源联盟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一文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认为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还应考虑后代人的需要;今天的人类不应以牺牲今后几代人的幸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这一原则已被国际社会所公认。

尽管在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关系中,我们更多地看到经济体对资源的索取和对环境的排放,但同时经济体又以其物质再生产功能为资源环境的持续发展和完善提供物质和资金支持。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资源开发中去,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培育可再生资源和寻找开发非再生资源,提高资源的可开采量;也只有当经济不断发展,才能够不断提高环保投资和环境改造技术水平,提高环境承载力。

可见,资源环境与经济处于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之中,只有当资源环境和经济系统之间和谐一致,协调发展,才能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而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能否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取决于经济体对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对污染的控制与经济体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之间的角力,这两种影响的综合作用决定了今后经济持续发展所能够依赖的资源环境基础。

五.正确处理自然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保证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要在资源和环境优先的承载力范围内,形成一个规模适宜、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科学发展的高效的经济系统,从而不仅能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冲突,又能实现自身的最大发展,为资源环境的改善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开展对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对污染的控制,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平衡经济体对资源环境的正面和负面两种作用力,促进两者的协调持续发展。

人口、资源、环境是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基本因素,人口因素之所以对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影响资源环境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为,从生态的可持续性角度讲,可持续发展就是指在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

可见,处理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对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合理有效配置资源。

深化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形成反映资源稀缺程度、污染排放数量和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探索有利于土地集约利用的工业用地竞争性供地方式;建立环境资源化、资源有偿化的有效机制,开展排污权交易、水权交易等试点工作。

利用产权、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从制度上保证经济主体从自身效用或利润最大化角度出发,选择有利于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行为措施,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一致。

2.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

在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趋势下,只有结构优化升级才能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因此必须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产业技术结构。

要大力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对高耗能行业加速产品更新换代,加大企业生产工艺改造,降低能耗,提高经济效益。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重点开发水污染防治、废弃物管理和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生态保护等相关环保产业。

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积极发展太阳能、风电、地热和沼气利用,促进能源利用向高效化、清洁化方向发展。

充分发挥服务业能耗低、污染少的优势,努力提高服务业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以专业化分工和提高社会效率为重点,积极发展生产服务业;以满足人们需求和方便群众生活为中心,提升生活服务业。

3.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科技进步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对经济发展、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以及社会进步有着重要作用。

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很大程度上就是生产技术和工艺落后引发的资源浪费和污染排放造成的。

因此我们要加大对科研的投入,针对我省资源特点,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进行科学规划,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加以消化吸收和创新发展,依靠科学进步,改进节能技术,改变传统的、粗放利用资源的方式;大力提倡清洁生产工艺和生态产业,发展节材、节能、无污染的工艺流程和工业体系,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循环再生使用,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积极扶持企业研发和培育清洁、可再生资源,降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