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健吾印象主文文学批评的特征分析(一)

合集下载

寻美与公正 李健吾文学批评

寻美与公正  李健吾文学批评

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独特性寻美的批评正如蒂博代所说“寻美的批评家是在对读者讲话,是要让他们明白一本古书或新书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好;他不是在对作者讲话,完全用不着说他们的作品令人赞赏。

”①(法)蒂博代:《六说文学批评》,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23页。

朱光潜先生曾经将批评家分成四类:第一类是“导师型”的批评家,这类批评家“对于各种艺术报有一种理想而自己却无能力把它实现于创作,于是拿这个理想去期望旁人。

这类批评家喜欢向创作家发号施令”;第二类是“法官型”的批评家,“这班人以纪律来衡量一切作品,和他们相符的就是美,违背他们的就是丑”;第三类是“舌人型”的批评家“这类批评家不敢发号施令,也不敢判断是非,只是把作者的性格、时代和环境以及作品的意义剖析出来,让欣赏者看到易于明了”;第四类就是“餐餐型”的批评家,这类批评家“只贪尝到美味,尝到美味就把他的印象描写出来。

”②从李健吾所秉持的文学批评理念以及所表现的批评风格可以看出来,他无疑是属于朱光潜先生所说的“婆餐型的批评家”。

他始终关注的是文艺本身,“艺术的目的是美,所以我们的努力全在实现这种目的’,,“对于一个艺术家,美了就道德”⑧他批评文集取名为《咀华集》,就取义于含英咀华,把作品当做“每早饮露餐阳的鲜花”。

李健吾对《边城》的评价:“《边城》便是这样一部idyili。

杰作。

这里一切是谐和,光和影的适度配置,什么人生活在什么样空气里,一件艺术作品,正要叫人看不出是艺术的。

一切准乎自然而我们明白,在这种自然的气势之下,藏着一个艺术家的心力。

细致,然而绝不琐碎;真实,然而绝不教训;风韵,然而绝不弄姿;美丽,然而绝不做作。

这不是一个大东西,然而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在现代大都市病了的男女,我保证这是一幅可口的良药。

”④从这段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健吾正是一位挥洒自己才情寻找美和创造美的批评家——寻美的批评家。

一般来说,文学批评的文字很难写的生动活泼,更不要说写的像诗歌一样优美动人。

以“人性”为文学批评的内在尺度——论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特点

以“人性”为文学批评的内在尺度——论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特点

京派 自由主义 知识 分子 的主要 代表 周作 人 , 曾在其散 文集 《 自己的园地》 一书 中提到 : “ 我相信批评 是主观 的欣 赏不是 客观 的检查 , 是抒情 的论文不 是盛气 的指摘 。 ” 无 独有偶 ,
同是 京派 文人 的李健 吾在 他评论 沈从 文 的《 边城 》 中也 说 :
“ 我不大相 信批评 是一种判 断。一个批 评家 , 与其说 是法庭
的审判 , 不 如说是 一个科学 的分析者 。科学 的 , 我是 说公 正 的。 ” 二 者的相似性 , 让 我们看到 京派文人对 自由的一 贯 追求和对人性 的呵护与尊重 。司马长风在他 的《 中国新文 学 史》 ( 中卷 ) 中对李健 吾 的评价 是 : “ 他 有周作人 的渊博 , 但更 明通 ; 他有朱 自清的温柔敦厚 , 但更为 圆融无 碍 ; 他有朱光潜
性 体 察 人 性
2 O 世纪 3 0 年代的 中国文学 在文艺思想领域 主要 体现为


吾总是 以作 品是 否凸显了人性 , 是否展现 了作家独特 的创造 力为标准来评价 作品的得失 。此外 “ 人性 ” 的内在 尺度 , 还体 现在李 健吾坚 持其文学 批评 的独立性上 。李健吾 的许多 文 学评论 当时是在 报刊上公开发表 的, 这就引 出了一些作家针
因为作家 的 自白而改 变 自己的观点 , 他会 反省 自己“ 误读 ” 的 原 因, 但他相 信顺着他 自己的“ 那根 红线 ” , 也能走 出 自己给 自己布 置的迷宫 。他说 : “ 我 的解 释并不妨 害我首肯作 者的
的武器 , 提倡 平等 、 宽容 、 自由和更具人性关 怀的审美创造 。
左翼革命 文学思 潮和 自由主义文 学思潮 。他们从不 同的角 度 出发分 别承担着 文学救 亡和启蒙 的任务 。而 以周 作人为 首的京派 文人则更 多 的延 续了五 四时期对人 性 的启 蒙。 只

含英咀华李健吾——李健吾文学批评论析

含英咀华李健吾——李健吾文学批评论析

含英咀华李健吾——李健吾文学批评论析李健吾,一个中国当代文学家,他曾引领过新文艺复兴运动,被誉为“拥有丰富想象力的卓越作家”。

他的作品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一种具有新锐的创新精神的思维。

时,他的文学创作理念也具有很强的含英咀华性,也是被许多文学家以及文学爱好者所熟悉的作家。

首先,李健吾的文学哲学思想,可以从最具有含英咀华的方面解剖其内涵,李健吾主张文学本质上追求艺术精神,追求完美。

文章尽可能要表现“人文”和“美学”,而不仅仅是新颖或与众不同,应当展示一种穿越境界的独特文学感染力,以追求一种最高级别的完美。

其次,李健吾提出文学写作应当注重“把握民俗”,结合民俗文化,让文字更加灵活,更有生命力。

这也是他的文学批评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主张文学作品要借助民族文化的精华,融入文学内涵,以表达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

最后,李健吾更加强调文学创作者应当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并通过精心的策划,去发掘文学的无限可能性,从而实现文学诗意的美学意境。

他倡导文学家应该有足够的创新精神和想象力,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学表达,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全新的思想世界。

由此可见,李健吾的文学及文学批评观点,体现出极高的含英咀华性,他的文学理念不仅深入其文学风格,更深入普通人的生活,内涵全面,贴近实际生活,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他以其自己对文学的独到理解,激发了大家对文学创作的热情,从而引领大家一起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文学思考世界。

李健吾的文学创作,真正达到了将高雅艺术与传统民俗完美结合,而他更以其超凡创新、灵动多变的文学思想,引领着历史的文学发展这条新的道路,也使文学史有崭新的开始!。

评述李健吾文学批评特色

评述李健吾文学批评特色

评述李健吾文学批评特色李健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文学评论家,之所以风格独树一帜,除了他的批评风格糅合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直觉感悟式批评和西方的印象主义批评外,更重要的是他对于文学批评审美维度的坚守之心鲜有仿效者。

一、理论篇:审美维度的建构〔一〕对中外文学批评方法的承继与扬弃李健吾的批评风格以印象和比喻为核心,强调对作品的直观印象,点染式的批评方法。

也有兴起于西方20世纪30年代的印象主义批评的风格:强调批评家的审美直觉,认为最好的批评是记录批评家感受美的过程。

朱光潜曾谈过印象主义批评的缺点,即“往往把快感误认为美感〞。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并非简单的回归传统,他克服了中国古代文论重“顿悟〞而不深入和印象派批评的散乱不成系统的缺点,自觉地将印象主义作为一种批评理论和方法来认真探求,有意识建设一种印象主义的批评系统。

这就是李健吾对现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奉献。

批评如李健吾,需要极深厚的文学底蕴的,对中国文学的了解和留法的背景,让他拥有得天独厚的学术条件,才能纵览古今,旁征博引。

他的批评文章常使用“比照法〞,将作品实行比照观照,同中有异,异中求同,恰如其分地给批评对象价值定位。

信手拈来的各种理论不显堆砌,反是恰到好处。

批评的方法也有迹可循:开始先感性地把握批评对象,坚持从文本的感受出发,赋予作品更多的审美成分,对建构审美维度做出有力的支撑,且不满足于散漫的感性阶段的阅读印象,而是理性地条例化,分析一个作家评价一部作品是在“极科学地勘察和澄澈的观照〞后,才动笔的。

〔二〕对人性美的热爱李健吾在?边城?的开篇提出:批评家的前提是“第一得成认一切人性的创作,接受一切灵性活动的可能〞。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始终贯穿着信念:“独立的艺术〞和“华丽的人性〞。

在李健吾看来,这两点是互为因果的:“批评之所以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不在自己具有术语水准一类的零碎,而在具有一个华丽的人性的存有。

〞李健吾对福楼拜的推崇正是表达了他对于“华丽的人性〞的认可与追求。

李健吾印象批评的艺术特色

李健吾印象批评的艺术特色

简述李健吾的印象批评特色李健吾的印象批评的特色主要有开放性、人性化和艺术美三个特征。

开放性体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李健吾从印象批评的发源地法国归来并娴熟的将自己在法国学到的印象批评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自己的批评实践中,成为中国印象批评的领军人物。

李健吾的印象批评理论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印象式批评与西方的印象批评,形成了具有西方人本主义和中国传统的独特个性印象批评理论。

人性化,李健吾的印象主义批评的标准是人性。

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李健吾批评理论的价值取向。

他曾经这样说:“一个批评家,第一先得承认一切人性的存在.……然后才有完成一个批评家的使命的机会。

可见他把人性放在了第一的位置。

他认为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是批评成功的关键,批评家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追求人性的昭示,他总是从作品中发现作家的人格和人性。

他往往从解剖人性人手,深入到作家及其所创造的人物形象的人性纵深处,从繁复瑰丽的人性中发现时代、社会与文化心理的折光,发现人性存在的多种形式及其变化轨迹。

如李健吾评论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他在文章中主要谈的是批评家的“自我发现”,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关于人生观。

直到最后,才从这篇看似没有组织、没有条理、没有故事的作品中体会到作者隐隐表达的对人类的同情。

艺术美,李健吾认为,批评是一种独立的艺术,是体现自我价值或意义的创造性活动。

“创作家根据生料和他的存在,提炼出他的艺术;批评家根据前者的艺术和自我的存在,不仅说出见解,进而企图完成批评的使命,因为它本身也是一种艺术。

”印象批评认为,文学批评的任务就是发掘作品的审美内涵,进行美的再创造。

李健吾批评的基本特色是:用抒情的语言。

描写作品给人的审美感觉,创造出情绪的氛围,让读者产生感情的共鸣,从而达到欣赏、理解、认识作品的目的。

如李健吾在评论何其芳的作品时,用万盏明灯、九曲黄河和叠翠华山等兼具形、声、色的意象,来调动读者的视觉、听觉、知觉去感受其语言特色。

总之批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批评家就是艺术家。

论李健吾印象主文文学批评的特征分析

论李健吾印象主文文学批评的特征分析

论李健吾印象主文文学批评的特征分析论文摘要:李健吾是20世纪30一40年代独树一帜、卓尔不群的文学批评家。

李健吾的印象式的文学批评具有人性化、开放性、艺术美三个方面的特征。

他的文学批评自30年代始至今都具有很强的生命力,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论文关键词:李健吾;印象主义;文学批评;特征沈从文热,张爱玲热,林语堂热,粱实秋热,这些年,当文学界读书界层叠出现这个热那个热的时候,诚然也出现了李健吾热。

热是一种契合,是双方的感应;热也是一种时代的追求.得到了时代的认可。

李健吾在文学上是一个多面手,小说,散文,翻译,戏尉,文学评论,法国文学研究,不管哪一个领域他都是实实在在的,卓有成就,许多方面至今无人企及。

但文学史上似乎更看重他批评家的姿态和角色。

李健吾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是一个无法避开的存在。

而且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存在,他的批评独树一帜,卓尔不群。

不管是在20世纪3加年代,还是在今天,他始终有自己独立的地位。

在京派批评的的几位代表人物中.他继承了局作人的人的文学观,茅盾的为人生的文学观,粱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观后.形成了纯美的文学观。

而当下更是披称之为“批评的时代.多种文学理论和批评思潮,如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心理分析文学批评、语言学文学批评、形式主义批评、神话文学批评等都在这个世纪登台亮相、各领风骚。

随着中国对西方各种文学理论的接受与借鉴。

文学批评越来越注重结合文本内部与外部研究的系统化与科学化趋向,也就逐渐走向了高度的纯理论化。

却缺乏感性的情怀.缺乏对作者、批评者主体的关照。

而李健吾的文学批评率性而为,处处闪烁着睿智的光芒,诗性的智慧,这种灵魂探险式的批评直视作者内心,灵动透彻,精致优美,所以至今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李健吾的文学评论文字并不是很多,主要是集中在两本篇幅并不大的(咀华集)和(咀华二集)中。

总共不到三十篇,却具有文字优美,体验深切,品味高雅,态度亲切等诸多好处。

它们是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评论集之一,代表了李健吾文学批评的最高水准,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艺批评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品。

李健吾感悟式批评的理论特质

李健吾感悟式批评的理论特质

李健吾感悟式批评的理论特质李健吾的感悟式批评建基于赏析品评,融合了中国古典感悟式批评与法国印象主义批评,形成了个人特色鲜明的批评旨趣与审美追求。

其理论特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倚重审美直觉和感悟,兼采并用系统分析与实证的科学思维,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性转化并与西方印象批评形成了对接;强调批评主体的深度介入和情感体验,既重视阅读作品的主观印象、情绪体验,又兼顾创作主体的心路历程;文本形态和话语呈现灵动自由,以饱蘸情感的诗性语言在对批评对象的意象化表达中凝定了曲致微妙的阅读体验。

三、偏重灵动鲜活的诗性呈现在文本形态和话语呈现方面,李健吾的感悟式批评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重视形象化赏评的传统,偏重灵动鲜活的诗性呈现,较多地采用比喻、拟人等形象化的文学笔法,表现批评主体的阅读体验和审美感悟。

从钟嵘的《诗品》、皎然《诗式》、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严羽《沧浪诗话》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大都善于取譬引喻,通过一些含蓄蕴藉的意象,将批评家幽微精深的内心体验转化为生动具体的视觉形象,诗意地传达对作品神韵的领悟。

这种意会体悟和形象说诗的批评风格形成了以意象、比喻、象征等为主的形象化批评传统,充分体现了诗性智慧与诗意表达,批评文字本身往往同时就是华美卓绝的文学作品。

中国传统的小说评点也同样不是以学理的逻辑论证见长,而是形成了笔随心欲、形式不拘的批评风格,评点者偏好运用生动灵活的笔致传达丰富、微妙而又独特的审美感受、情感体验和艺术情趣。

金圣叹在点评《水浒传》第十二回言及情节的完整性时,又以“写大风者,始于青萍之末,盛于土囊之口。

吾尝谓其后当必重收到青萍之末也”为喻,借大风兴起平息的全过程形象地说明情节的始终也都经历了一个起始极其精微、逐渐发展、臻之高潮、渐趋平息的发展过程。

这与亚里士多德《诗学》对情节完整性的纯理论思辨的表达——“它所摹仿的就只限于一个完整的行动,里面的事件要有紧密的组织,任何部分一经挪动或删削,就会使整体松动脱节”[9](P37)——迥异,但在感性和诗性表达中同样蕴含了理性思考。

论李健吾的文学批评

论李健吾的文学批评
摘要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是在中国文学理论界风起云涌学习西方的背景下,审视、 吸收、超越西方印象主义批评和中国古代传统批评而形成的。他把批评当作是表 现自我的一种艺术,注重对文学作品的直观整体把握,同时用理性和印象去把握 文学作品。他的批评实现了中西文学批评的跨越式对接,而对两者的借鉴与超越 又体现了可贵的现代性,对于我们今天探讨西方话语如何中国化,如何用西方的 批评去激活古代批评传统,在经济全球化,消费文化泛滥,文化产业占据主导的 时代,如何写作批评,怎样体现批评应有的价值,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value州(Ih critical woI.ks and enlbodimem of也e
criticism deserved in an era、析th
1iteratllre industr),taking up t11e domirlate place.
IIl戗1e KStog of ChiIleSe Modem Lite硌ture Criticism,Li Jian瑚】made critism a
coull埘es.He coIlsidered criticism as an an of expressing llimself a11d focuSed on tlle
in“tiomstic aIld holiStic h锄dling of the liter曲聪wor玉渣with reaS0n and illlpression。

方法,也谈及了批评家的独特的写作文体,并再次探讨了李著长期以来受冷落的 原因。
此后治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的学者多开始注意关注李健吾,较有名的如吴中 杰的《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刘锋杰的《中国现代六大批评家》等。
综观自1980年代至当下的对李健吾的文学批评的研究,多以单篇论文为主, 只有韩石山在1996年写作了《李健吾传》,却是以个体史传为目的,文艺理论方 面的评述文字并不深入。总体看来,当代文艺理论界对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研究还 不是十分深入、全面,基本还处于温儒敏先生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模式之内。李健 吾文艺评论的批评方法究竟该如何界定,还需要进一步商榷;他的近乎散文写法 的批评文体又该如何评价?如何在当代批评语境下看待李健吾的批评观念及文 体?对当代文艺批评界有何借鉴意义?甚至他在中国文艺批评史上究竟该占有 一个怎样的历史地位,所有这些,都是本文需要认真思考并不揣浅陋,努力作答 的地方。

论李健吾的印象鉴赏式文学批评

论李健吾的印象鉴赏式文学批评

示 了一 种 新 的批 评路 子 , 印象 主 义为 基 本 特 征 的 批 评 已足 以在 以 现代 批 评 的格 局 中 占一 重 要位 置 ”1 健 吾 根 据 自身 需 要 , 度 [] 李 深 整 合 和 沟 通 了西 方 印 象 主 义批 评 与 中 国传 统 感 悟 批 评 中 的那 种
具有 一 个 富 丽 的 人性 的存 在 。 ” 】 说 批评 的本 质 就 是 要 发现 人 [他 6 性, 他所 倡 导 的文 学 批 评就 是 要 追 寻 人 性 。在 李 健 吾 的观 点世 界 里 , 一 个 批 评 家 , 一 先得 承 认 人 性 的 存在 , 受 一 切灵 性 活 动 “ 第 接
是书 里 含 有 的一 切 ” 其次 , 。 在进 入 批 评对 象 之 前 , 批评 家 “ 理应 自 行 缴 械 , 辞 句 , 法 , 术 , 学 等 等 武装 解 除 , 后 赤 手 空 拳 , 把 文 艺 文 然 照准 他们 ( 者 ) 态 度迎 了上 去 。 [ 最 后 , 评 家 确 定批 评 对 象 作 的 ”] 5 批
集为《 咀华 集 》 《 、 咀华 二 集 》 集 中体 现 了 他 文 艺 批 评 的成 就 与 特 , 色 。李 健 吾 的书 取 名《 华集 》该 书 的命 名 就 体 现 出 作者 对 待 文 咀 , 学批 评 的 鲜 明态 度 。 “ 咀华 ” 自韩 愈 《 学 解 》 “ 浸 浓 郁 , 咀 出 进 :沉 含 英 华 。” 文 学作 品 看作 美好 的 “ 华 ” 批评 家是 在 欣 赏 品鉴 , 把 英 , 而
张扬 自我 、 推崇 直 观 感受 的思 想 。李 健 吾 提 出了 一个 统 摄 性 的 概 念 “ 魂 ” 用 在 自己 的批 评 话 语 中 , 样 既 能避 免 西 方 印 象 批评 灵 , 这 存 在 的 玄虚 空 幻 的弊 端 , 能 避 免 中 国古 代 的 即 兴 观感 式 批 评 存 又 在 的无 规则 性 的 毛病 。 健吾 使 用 “ 李 灵魂 ” “ 性 ” 一核 心 概念 或 人 这

对李健吾印象主义批评的思考

对李健吾印象主义批评的思考

摘要:李健吾的印象主义批评理论巧妙地将中国传统的直觉感悟式批评与西方印象主义批评融合在一起。

他既强调文学批评的主体的主观性,也不忽视文学批评中的理性,并通过“人性”这一中介达到了对批评个性与批评公正性的追求。

同时,他避免了印象式批评的缺陷,创造出一种融合感性与理性,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的批评方法。

关键词:李健吾;印象主义;整体审美;随笔性;影响印象主义批评是一种依据审美直觉,关注文学的审美特性,创造性地表现批评家的主观印象和瞬间感受的批评方法。

它具有重批评家的主观感受、直觉印象,追求批评的诗性和美感的特征,在西方有悠久的历史,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头30年,印象批评兴盛于欧美诸国,并形成了一整套印象主义批评理论。

而当时李健吾正在法国留学,在接受外国文学“科班”训练中打下坚实的“功底”,使他能够深入地了解与吸收西方批评理论。

然而,作为一位极有才情和个性的批评家,他没有把西方的文学批评理论生搬硬套地拿来评点中国作家的创作,而是在引进借鉴的同时,继承了中国传统批评的某些思维和方法并加以创造,再揉进自己独特的批评实践,构建出一套李健吾式的文学批评理论。

1936年,京派批评家李健吾出版了批评文集《咀华集》,标志着印象主义从理论到实践都已经具备着不可忽视的实力。

但当时左翼文艺批评占据中国三十年代文坛主流,他那种和风细雨式的文学批评风格并不被看好,而且遭到诸多批评和指责,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李健吾的批评才得到充分认可。

本文将对李健吾的印象主义文学批评及在中国的影响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从其宽容的批评个性来看文学批评上的宽容态度有时比带着尖锋和力度的批评更有效力。

诚恳的批评态度!更适合文学上的对话与探讨。

20世纪20年代,五四文学先锋同以改良为主的儒家学派在文艺上相互抨击,不留余地,这是二种不同文化性质的论争。

有力地促进了新文学运动的发展。

到30年代,又发生了“二个口号”的论争。

这二个口号本质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权威地位。

印象主义批评为何能够影响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浅论——试析解放区文学创作中的新闻化倾向

印象主义批评为何能够影响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浅论——试析解放区文学创作中的新闻化倾向
1 8 6:5815 9 4, 1 , 7.
是李健吾没有 误人 民族 虚无 主义歧途 的重要原 因;另一方面李
我 的存 在限制 , 我用 力甩掉我 深厚 的个性( 然而依 照托尔斯 泰 ,
个性正是艺术上成 就的一个条件)希冀达 到普遍而永久 的大公 , 无私 。人力 有限 , 我或许 中道 溃败 , 株守在我 与世无 闻的家园 。
来说 , 自身的批评个性 和西方印象主义的影响如同双翼 , 他 使他
的文学批评在 上世纪三 四十年代繁 星点点 的文学批评时空 中实 现了展翅翱翔 。 而且这两个方面在李健吾的文学批评 中, 是相得
益彰 , 混融统一 的。 一方面李健吾 的批评个性不但是他接受西方 印象主义批评 影响的内因, 而且也是其 中国化的关键 原因 , 这也
【] 1温儒 敏 . 国现 代 文 学 批 评 史【 . 京 : 京 大 学 出版 社 , 中 M】 北 北
19 1 . 9 3:29
伺候 东家 的脸色 ; 的政 治信仰 加强他 的认 识和理 解 , 他 因为真 正 的政 治信仰并非一 面哈哈镜 , 曲当前 的现象 。……他明 白 歪 人 与社会 的关联 , 他尊重 人 的社 会背景 ; 知 道个性 是文 学 的 他 独特所在 , 他尊重个性 。 他不诽谤 , 不攻讦 , 不应征。 他 他 属于社
参考文献:
批评 中就非常重视作 家的创作个性 。在他看 来 , 只有作 家摒弃 了非 文学的 因素之影 响而根据 自己的审美体 验去创作 , 才能保
证文 学创作 趣 味纯正 ;只有批 评家抗 拒 了个人 利害 得失 的干 扰, 才能使批评 真正 向 自身 回归 。他说 “ 批评 家不是 一个清客 ,
统 、 时 的 时代 背 景 、 学 生 态与 批 评 现 状 等 外 部 原 因 , 重 要 的是 由于 李 健 吾 自身 的 审 美观 、 美 心 当 文 更 审

论李健吾的文学批评个性

论李健吾的文学批评个性

关键词:李健吾 批呼个性 独立性 人性 灵魂的相遇
李健吾 是现代文坛上 不可多得的多面手 ,一生取得 了 据 。 ”…正 是在 将 批 评作 为 独 立 艺术 的认 识下 ,得 出 批评 不 很 多方 面 的 文 学 成 就 ,他 不 仅 是 著 名 的小 说 家 、剧 作 家 、 是 文 学 作 品 的 附庸 , 而 是 独 立 自主 的存 在 的观 点 。 批 评 者
批 评 者 和 作 者 ,批 评 和 作 品 的 地 位 完 全 相 同 。 在 《 答 巴金 种 经验 同样 平等 且 内涵丰 富 。 先生的 自白》中,李健吾写道 : “ 我 菲 薄 我 的 批 评 ,我 却 批 评 的独 立 艺 术 性 同样 来 自于 李 健 吾 的文 学 观 , 在 他

论 李 健 吾 的 文 学 批 评 个 性
。王 瑶
摘 要 :李健吾在现 当代文学批评发展 史上是 一个极为特别 的存 在,更是一位 富有特 色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就创
作风格 的把握 与艺术技巧 的分析 来说 ,其眼光之敏 锐与论 说之到位 ,是现代文学批评 史上很 少有人 能与之 比肩
的 。本文通 过对李健吾批评文本的具体分析 ,从 中把握其文学批评 个性 ,从批评 的艺术独立性 ,批评的人 性 旨归 和批评是灵魂在杰作 中相遇 的思维特征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 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独特 内在魅 力。

从 。”[ 3 1 作 者 和 批 评 者 的 文 学 观 和 认 识观 ,对 文 本 的把 握

批 评 是什么— — 独 立 的 艺术
和理解 自然有 着不 同之处 ,正因如此 ,作 品文本才有着 更
强 调 文 学 批 评 的独 立 性 ,是 李 健 吾 文 学 批 评 理 论 的起 多 的 阐释 可 能 性和 创 造 性 ,作 品和 文 本 才 能 成 为 平 行 的 观 点 ,也 是 李 健 吾 最 重 要 的 创 见 。在 他 看 来 ,文 学 批 评 和 文 照 。李 健 吾把 作 家 创 作 意 愿 和 批 评 家 的 批 评 进 行 了 进 一 步 “ 作 者 的 自 白重 叙 创 作 的过 程 , 是 一 种 经 验 ; 批 学 创 作 一 样 ,都 是 艺 术 的 创 造 ,具 有 同等 的 价 值 , 同属 文 的 说 明 , 学艺术的形式 ,都需要创作者本身才情心 性的倾心投入 。 评 者 的探 讨 ,根据 作 者 经验 的结 果 , 另成 一 种 经验 ” 1 。 两

李健吾审美批评的语言特征之一:主体地位的确立与私人话语的形成

李健吾审美批评的语言特征之一:主体地位的确立与私人话语的形成

为 艺术 时 ,就 是 没有 读过 所 评 的 书 ,还 可 以把 书评 当作 一篇 使用 某 些 名 词术 语 来说 明 某个 作 家或 作 品 时, 往往 只是 取 其 好文章 来读 ……刘 西 渭的 《 ( 门拾 >》 庶儿近 之 。 ”l 读 里 2
李 健 吾像 许 多京 派文 人 一 样 ,常 常 与政 治 革命 及 其文 化 一
而是 语 言 的个 性 化 。他 说 : “ 的意 思 更在 类 乎成 见 的标 准 我
体 验 的 岂术 化 塑造 与 升 华 。… … 与此 时 ,又 推 崇 审 美 直 性 与生命 气息 ,更是批 评者 自身的经验 背景与精 神气质 ” [ 。 1 中 ,努 力通 过 对批 评 对 象 的个 性心 理 与情 感 体 验 的沉 潜体 味 审 美 印象 为 主要 任 务 的批 评语 言 必 然是 一 种私 人 化 的语 言 。
[ 】 1 李健 吾 : 《 爱 情三部 曲 > 1 < 一一 巴金 先生 的 自白》 , 《 华 集 ・ 咀
他才 保 证 了批 评 向 自身 的 同归 。李健 认 为 “ 一 书摆 在他 小
的眼 前 , 凡落 在 书本 以外 的条 件 ,他 尽 量可 置 诸不 问。他 的
对象 是 书 ,是 书里 含 有 的 一 。是 书里孕 育 这 一切 的心 灵 , 切
的 ,这使 得 他们 的批评 往 往 在学 理 的 背景 而 外 又带 有浓 重 的
种 隐喻 性 的 批 评语 言 。在 使 用它 阐 说 自己对 于批评 对 象 的
整体 审美感 觉时 ,这些 语言所 传递 的不仅 是批 评对象 鲜活 的个 由于 审美 印象 常常 人而 异 ,所 以产 生于 审美 印象 并 以传达 由此 可 见 , 在批 评之 中 ,李健 吾 所重 视 的 不是 语 言 的标准 化

浅析李健吾文学批评的批评者主体性

浅析李健吾文学批评的批评者主体性

浅析李健吾文学批评的批评者主体性作者:周进思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7期摘要:李健吾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人物,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地位。

1936年文化生活出版社推出了李健吾的批评文集《咀华集》,在当时的批评界引起轩然大波。

本论文试从《咀华集.咀华二集》中代表性篇目《评》为中心去浅析李健吾文学批评中所体现出来的批评者在评论作品时的主体性。

关键词:李健吾;《边城》;批评者主体性李健吾认为:“一个批评家明白他的使命不是摧毁,不是和人作战;而是建设,而是和自己作战。

”同时,李健吾主张建立一种真诚、坦率的文风。

所谓真诚,是指以心换心,以情换情,以自己的灼见和作家们真诚地对话;所谓坦率,指绝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哪怕是老朋友或自己敬仰的老作家,看到了他们作品的缺憾,也决不拐弯抹角,而是直截了当地指出来。

正是他的这种对批评者的主体性的绝对要求,李健吾的文学批评与主流几乎相背而行,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由此出发,本文试着从李健吾的批评者主体性这一个点去看李健吾的文学评论。

一、李健吾文学批评批评者主体性的源起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具有很大的主体性,甚至可以说李健吾所发挥的批评家的主体性作用在中国三四十年代的批评界开了“印象主义批评”的先河。

这主要因为李健吾自身所受到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他留学经历的熏染。

1925年,李健吾进入清华大学,在中文系第一天上课时就被朱自清先生认出并受到了朱自清先生的青睐,由此或多或少受到了朱自清先生文学观的影响。

并且李健吾与周作人、鲁迅等人有所交往,在精神上受到了他们的感染。

同时,李健吾从清华大学中文系转到外国语文系读书后,他还接受了19世纪各种文学思潮的影响,比如唯美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

后来,李健吾的批评在文坛出现时又被归入法郎士“印象主义批评”之列。

可见李健吾的批评家的主体性发挥与西方文艺理论有着很深的渊源。

不仅如此,20世纪20年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想也是造成李健吾文学批评中作者的主体性作用鲜明的一个重要原因。

自由腾挪却永葆人性——李健吾文学批评的艺术特征

自由腾挪却永葆人性——李健吾文学批评的艺术特征

29自由腾挪却永葆人性——李健吾文学批评的艺术特征高莉娜(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西安7101119))摘 要:李健吾是现代文坛上不可多得的“多面手”,涉猎小说、散文、戏剧、诗歌、批评、翻译、法国文学研究等诸多领域,且成就斐然。

李健吾,以批评家和作家的双重身份活跃在世纪年代的文坛上,不仅写下了许多优秀的剧作,而且更重要的是他留下了《咀华集》和《咀华二集》两部优秀的批评文集。

集中体现了李健吾在文学批评时的“灵魂在杰作中相遇”、“采撷中西式的含英咀华”以及“富丽人性的光辉”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李健吾;文学批评;艺术特征文章编号:ISBN978-7-5369-4434-3(2018)09-029-04李健吾作为二、三十年代比较有影响的批评家,其批评集《咀华集》年和《咀华二集》年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在当时及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两本集子都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年香港司马长风的《中国新文学史》的出版,李健吾的文艺思想才得到充分肯定。

司马长风给予李健吾的文学批评以极高的评价“年代的中国,有五大文艺批评家,他们是周作人、朱光潜、朱自清、李长之、刘西渭,其中以刘西渭的成就最高。

他有周作人的渊博,但更为明通他有朱自清的温柔敦厚,但更圆融无碍他有朱光潜的融会中西,但更圆熟他有李长之的洒脱豁朗,但更有深度。

” ,他认为,在新文学史上的文学批评家当中,能够破除门户之见,勤恳、广泛阅读同代作家作品,并深入其中,亲切鉴赏,叮吟推敲的只有李健吾一人。

《咀华集》的结集出版,从理论到实践都显示了一种新的批评路子,以印象主义为基本特征的批评已足以在现代批评的格局中占一重要位置。

在李健吾之前,也有很多所谓印象式批评。

如果要从二、三十年代报刊上寻找文学评论文字,最常见的还是印象式的随想录、读后感之类。

这些大量出现的印象式评论跟传统的读书作者简介:高莉娜(1992—),女,蒙古族,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试论李健吾的文学批评观(一)

试论李健吾的文学批评观(一)

试论李健吾的文学批评观(一)论文摘要]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强调三个方面的要求:批评是一种艺术;批评是一种理解;批评是“灵魂在杰作间的奇遇”。

这三个方面有其内在的逻辑关联,共同构成李健吾的文学批评观。

论文关键词]李健吾,文学批评;艺术;理解;灵魂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李健吾以他的印象式咀华批评而独树一帜,成为“京派”文学批评的重要代表。

所谓“印象式咀华批评”,是说其批评强调批评主体的直觉印象,是一种“印象批评”,这种“印象批评”又是通过对具体文学作品的批评来实现的,含英咀华,既显示作品之精神,又传达批评者之印象。

有人说:“咀华批评出于京派,秀于京派!李健吾堪称‘是现代中国最具文学性的批评家’。

”这一方面说出了李健吾的印象式咀华批评与“京派”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也透露出李健吾的印象式咀华批评的自我特色:不讲究理论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偏重于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凸显其文学批评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从他《咀华集》和《咀华二集》这两本“零珠碎玉式”的批评华章中,我们可以发掘、归纳出一些规律性的批评观念和批评理念,这些规律性的批评观念和批评理念既可以说是李健吾对“京派”批评的贡献,同时也构成了李健吾的批评观念。

其主要观念有:批评是一种艺术;批评是一种理解;批评是“灵魂在杰作间的奇遇”。

一、批评是一种艺术在文学批评领域里,“京派”批评的突出特点是在文学批评自身建设中追求批评的审美自觉。

无论是沈从文高扬人文理念的创作式批评,朱光潜以文艺心理学为基础的知识型批评,李健吾强调批评本质的印象式批评,梁宗岱致力于法国象征主义诗学探索的对话型批评,还是李长之独具特色的情感中心主义批评,都表明“京派”批评家们在有意识地推重一种文学批评的审美自觉。

因此有论者指出:“京派批评的出现代表着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审美自觉与成熟”“代表着文的自觉,试图回归文学本身,开辟了审美的前景”。

总体而言,“京派”批评是一种偏重于作品的“寻美的批评”。

李健吾的咀华批评则更进一步,把重点落实到关注批评本身的审美性,可以说是一种“寻美的美的批评”。

李健吾印象批评的艺术特色

李健吾印象批评的艺术特色

简述李健吾的印象批评特色李健吾的印象批评的特色主要有开放性、人性化和艺术美三个特征。

开放性体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李健吾从印象批评的发源地法国归来并娴熟的将自己在法国学到的印象批评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自己的批评实践中,成为中国印象批评的领军人物。

李健吾的印象批评理论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印象式批评与西方的印象批评,形成了具有西方人本主义和中国传统的独特个性印象批评理论。

人性化,李健吾的印象主义批评的标准是人性。

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李健吾批评理论的价值取向。

他曾经这样说:“一个批评家,第一先得承认一切人性的存在.……然后才有完成一个批评家的使命的机会。

可见他把人性放在了第一的位置。

他认为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是批评成功的关键,批评家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追求人性的昭示,他总是从作品中发现作家的人格和人性。

他往往从解剖人性人手,深入到作家及其所创造的人物形象的人性纵深处,从繁复瑰丽的人性中发现时代、社会与文化心理的折光,发现人性存在的多种形式及其变化轨迹。

如李健吾评论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他在文章中主要谈的是批评家的“自我发现”,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关于人生观。

直到最后,才从这篇看似没有组织、没有条理、没有故事的作品中体会到作者隐隐表达的对人类的同情。

艺术美,李健吾认为,批评是一种独立的艺术,是体现自我价值或意义的创造性活动。

“创作家根据生料和他的存在,提炼出他的艺术;批评家根据前者的艺术和自我的存在,不仅说出见解,进而企图完成批评的使命,因为它本身也是一种艺术。

”印象批评认为,文学批评的任务就是发掘作品的审美内涵,进行美的再创造。

李健吾批评的基本特色是:用抒情的语言。

描写作品给人的审美感觉,创造出情绪的氛围,让读者产生感情的共鸣,从而达到欣赏、理解、认识作品的目的。

如李健吾在评论何其芳的作品时,用万盏明灯、九曲黄河和叠翠华山等兼具形、声、色的意象,来调动读者的视觉、听觉、知觉去感受其语言特色。

总之批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批评家就是艺术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李健吾印象主文文学批评的特征分析(一)
论文摘要:李健吾是20世纪30一40年代独树一帜、卓尔不群的文学批评家。

李健吾的印象式的文学批评具有人性化、开放性、艺术美三个方面的特征。

他的文学批评自30年代始至今都具有很强的生命力,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论文关键词:李健吾;印象主义;文学批评;特征
沈从文热,张爱玲热,林语堂热,粱实秋热,这些年,当文学界读书界层叠出现这个热那个热的时候,诚然也出现了李健吾热。

热是一种契合,是双方的感应;热也是一种时代的追求.得到了时代的认可。

李健吾在文学上是一个多面手,小说,散文,翻译,戏尉,文学评论,法国文学研究,不管哪一个领域他都是实实在在的,卓有成就,许多方面至今无人企及。

但文学史上似乎更看重他批评家的姿态和角色。

李健吾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是一个无法避开的存在。

而且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存在,他的批评独树一帜,卓尔不群。

不管是在20世纪3加年代,还是在今天,他始终有自己独立的地位。

在京派批评的的几位代表人物中.他继承了局作人的人的文学观,茅盾的为人生的文学观,粱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观后.形成了纯美的文学观。

而当下更是披称之为“批评的时代.多种文学理论和批评思潮,如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心理分析文学批评、语言学文学批评、形式主义批评、神话文学批评等都在这个世纪登台亮相、各领风骚。

随着中国对西方各种文学理论的接受与借鉴。

文学批评越来越注重结合文本内部与外部研究的系统化与科学化趋向,也就逐渐走向了高度的纯理论化。

却缺乏感性的情怀.缺乏对作者、批评者主体的关照。

而李健吾的文学批评率性而为,处处闪烁着睿智的光芒,诗性的智慧,这种灵魂探险式的批评直视作者内心,灵动透彻,精致优美,所以至今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李健吾的文学评论文字并不是很多,主要是集中在两本篇幅并不大的(咀华集)和(咀华二集)中。

总共不到三十篇,却具有文字优美,体验深切,品味高雅,态度亲切等诸多好处。

它们是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评论集之一,代表了李健吾文学批评的最高水准,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艺批评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品。

人性化。

李健吾的批评是印象主义的批评,是艺术的批评.是灵魂的批评.也是人性的批评。

李健吾文学批评的标准是“人生的标准和。

艺术”的标准,以及二者的统一“人生”的标准,是李健吾文学批评的核心。

由于他对人生的观察与思考的焦点是其所说的。

人性”.所以他文学批评。

人生”标准的中心也是“人性”。

他往往从解剖人性人手,深入到作家及其所创造的人物形象的人性纵深处,从繁复瑰丽的人性中发现时代、社会与文化心理的折光,发现人性存在的多种形式及其变化轨迹。

艺术标准,在李健吾的文学批评中,意味着艺术应该是和谐、自然、与外在功利保持距离的独立的存在。

由于文学应该是以人性内涵为中心的人生的表现,那么,人生的内容便是文学作品的内容:又由于文学形式是内容的最完美和谐自然的载体,邵么,内容与形式应该是合二而一的。

实质上,所谓人生的标准,就是用以衡量作品是否表现了以“人性为中心的人生;所谓艺术的标准,就是用以衡量作品是否有利于内容的传达.是否符合“人性的内涵及其表现方式。

李健吾的印象主义批评的标准是人性。

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李健吾批评理论的价值取向。

他曾经这样说:“一个批评家,第一先得承认一切人性的存在.……然后才有完成一个批评家的使命的机会。

可见他把人性放在了第一的位置。

他认为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是批评成功的关键,批评家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追求。

人性的昭示。

他总是从作品中发现作家的人格和人性。

既然批评同刨作一样,也是一种艺术,批评家和作家在本质上都是属于艺术家,他们都。

富有人性的同情.那么.批评家就能够凭借自己对人性的理解在作品中找到一条接触作家灵魂的通道。

所以.批评“是用自我的存在在印证别人——一个更深更大的存在,是“一个人性钻进另一个人性。

他总是用批评家的灵魂去接触作家的灵魂。

而出发点是作品。

在李健吾的批评模式中,作品处于重要的位置,因为作品中蕴含著作家的全人格,包孕着深厚的人性内涵。

批判的精神旨归就在于。

发现人性所谓灵魂的冒险者是。

他不仅仅在经验.而且要综合自己所有的观察和体会,来鉴赏一部作品和作者路秘的关系。

在他分析和评价任何一部文学作品时,他总是透过作品的存在去发现作家的存在。

由作家所营造的艺术世界去认识作家内在的心灵世界。

他的文学批评,几乎在每篇的开头部分或进入作品评论的同时。

有一段甚至几段关于人生、人性、命运的议论文字。

如李健吾对他所推崇的边城)的评价,就是围绕人性而理论。

他这样看沈从文:。

他怕揭露人性的丑恶,所以,。

他颂扬人类的‘美丽与智慧’,人类的‘幸福’即使是‘幻影’,对于他也是一种‘德行’,因而‘努力’来抓住,用‘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因此,在李健吾看来,(边城)成为“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杰作”。

他分析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等的艺术思维的特点的时候,也与人性有关。

“他们的生命具有火热的情绪,他们的灵魂具有清醒的理智;而想像作成诗的纯粹。

他们不求共同。

回到各自的内在。

谛听人生谐和的旋律。

拙于辞令,耻于交际,他们藏在各自的字句。

体会灵魂最后的挣扎。

他们无所活动,杂在社会的色相,观感人性的无常。


在李缝吾那里,只有包含了丰富人性的作品才是成功的作品,引入(咀华集)和(咀华二集)的作家,无论是沈从文的淳和.萧军的率真.还是叶紫的悲壮苍凉,蹇先艾的凄清萧杀.亦或巴金的热情.林徽因的细腻都是以各自深厚的人性作基础的。

面对充满着丰盈、繁复、绮丽的人性作品,批评家更是应该以人性面对人性,以内心灵动的人性去捕捉作品中那最深邃的内心的东西。

李健吾的批评便是具有一个富丽的人性的存在开放性。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不仅是以人性为核心的.而且他的批评也是以自我为基础的,以自我的满足为目的。

李链吾的自我观是一种开放的自我观.他的以自我为特色的印象鉴赏批评也是一种开放的批评。

这不是捧他的。

而是融他的:这不是绝缘的,而是交流的。

批评是一种开放性的理解,这是李健吾文学批评观与批评实践的基点。

他很反感当时文学批评界从理论出发不顾及作品的实际情况而乱发言.或以权威的姿态,抛出一纸不可更改的判决书的不良作风:“我厌恶既往不中肯然而充满学究气息的评论或者攻讦。

批评变成一种武器,或者等而下之,一种工具。

句句落空,却有很不把人凌迟处死。

所以针对此,李健吾认为:批评是一种理解,是一种开放的系统。

李健吾的批评是一种理壤,他在(边城)文章开头说:。

一个批评家。

与其说是法庭的审判,不如说是一个科学的分析者。

科学的,我是说公正的。

分析者.我是说要独具只眼,一直剔爬到作者和作品的灵魂的深处。

一个作者不是一个罪人,而他的作品更不是一片罪状。

在他看来,批评家不是一个审判者.李健吾力图将批评家与作家作品故到平等的位置.地位的平等是批评公正性的前提,否则文学批评就只能在作品表面浮游。

他认为批评家是。

科学的分析者”,他进一步指出批评家应该具备的京质。

“一个批评家是学者和艺术家的化合,有颗创造的心灵运用死的知识。

”这不是一种身份认定,而是素质的开放性融合,一个批评家应该具有学者的理论修养和思维洞察力,同时批评家又应该具有艺术家的敏锐感受力和审美眼光。

没有感性上的融入与体味,所谓的批评也就是一些大而空洞的教育或敷衍:没有理性的把握与分析。

批评就不过是同情,陪著作者掉几滴泪发几句牢骚而已.并不能看出深刻所在。

只有感性与理性的融合,才能真正形成印象式的开放的批评。

他用印象式批评表达他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他的理解凭借的是他全部的存在,所以他的批评坦然而自信,亲切而淡泊,充满了一种舒适的呼吸。

他邀请读者一同进来欣赏和感受.与作者的灵魂共同走一趟。

因此李健吾要求批评家做出的批评是开放式的.由一己的经验和印象吸引更多的印象的加入。

从而扩展作品的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