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洋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设计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包括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部分。
其中洋流分布规律是本节的重点之一,采用多媒体课件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分析地图后归纳出洋流分布规律。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表述简单、精炼,采用案例分析法进行突破。
海水运动深刻地影响着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体现了教材的学以致用、人与自然和谐的编写思想。
2、《课程标准》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分析这条标准,其中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a、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其中最主要的是“风带模式图”“世界洋流分布图”;b、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
c、在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的基础上,运用实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的分布模式。
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以及在图上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运用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现代海洋意识;学习洋流形成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4、教学重、难点: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利用“全球风带与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二、教学方法导--读---思----绘---结—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问题引导、读图分析和小组讨论为主。
充分发挥教师在引导、分析中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知识获得的过程体现出来,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知识的形成与发现过程。
有助于引起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迁移。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篇一」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标解读1.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副热带海区、负极地海区、环南极大陆海区和北印度洋海区等;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气候、对渔场、对航海、对海洋污染的影响等;[要点梳理]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1、洋流的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洋流(海流)。
2、洋流性质分类:①寒流: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低,为寒流②暖流: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高,为暖流③寒暖流的判读方法之一------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确定洋流的性质如果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则洋流为;如果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则该洋流为,如下图。
据图总结,海水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的流向之间的关系?寒暖流的判读方法之二-----根据流向北半球地区,从低纬流向高纬(从南向北)的为,反之为。
南半球地区,从低纬流向高纬(从北向南)的为,反之为。
3、洋流的类型(按照成因分类)① 流: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叫风海流。
其主要动力为;② 流:各个海域因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导致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引起海水的流动,叫密度流。
(表层:密度小→密度大;底层:密度大→密度小)③ 流:由风力和密度差异所形成的洋流,使海水流出的海区海水减少,相邻海区的海水便会流来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叫补偿流。
另外,洋流前进时,受的限制和力的影响,运动方向会发生改变。
4、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读世界洋流模式图和世界洋流分布图)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南半球:时针方向①以的大洋环流北半球:时针方向北半球:时针方向②以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时针方向西风带西风漂流沿东岸折向高纬度极地环流③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受季风的影响,逆顺。
高中地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海洋的大规模水流运动对地球气候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2. 掌握大洋洋流、UIW (Uninterrupted Inshore Waves) 和热带漩涡的概念;3.能够描述海流的形成原因和运动方式;4.能够分析大规模海水运动对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学步骤:一、导入(15分钟)1.引发学生对海水运动的兴趣,让学生观看一些有关海洋的壮观视频和图片;2.通过出示图片让学生描述海水的运动,激发学生对海洋的好奇心;3.提出问题:为什么海水会产生运动?运动的原因会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什么影响?二、知识传授(30分钟)1.讲解大洋洋流和UIW的概念,介绍它们的特点和分类;2.通过地图和图表展示实际海洋洋流运动的情况,分析其产生的原因;3.介绍热带漩涡的概念和形成原因,以及它在热带地区的影响;4.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际海洋地理信息,分析大规模海水运动对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讨论与实践(30分钟)1.分组讨论:根据所学知识,让学生以小组形式研究一些具体洋流、UIW或热带漩涡的情况,并讨论其对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2.每个小组向全班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展示相关图片和数据;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大规模海水运动对地球的重要影响。
四、小结(10分钟)1.教师进行知识总结,提醒学生掌握大规模海水运动的基本概念;2.通过问答和小测验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3.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导入部分的问题:大规模海水运动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是什么?为什么它们对人类和其他生物至关重要?五、拓展学习(15分钟)1.提供阅读材料或视频链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大规模海水运动的研究进展;2.引导学生针对特定的海洋区域,进行自主研究和论文写作;3.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对大规模海水运动的探索与创新。
教学策略:1.图片、视频展示:通过视觉刺激激发学生对海水运动的兴趣;2.分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3.问题引导式教学: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深入思考的能力;4.实践性学习: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海洋地理信息,加深学生对大规模海水运动的理解;5.启发式讨论: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和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3.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c.学生互相交流解题心得,分享学习经验。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梳理重点内容,强化记忆。
2.教学方法: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总结归纳过程。
3.教学过程:
a.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海水运动的特点和影响。
1.学生对海水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程度不一,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使他们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得到提高。
2.学生在分析海水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可能缺乏系统的思考和方法,需要教师引导他们运用地理思维,学会从多角度、多维度分析问题。
3.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沟通不畅、分工不明确等问题,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引导他们学会相互尊重、共同进步。
b.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c.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布置课后作业,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绘制全球主要洋流分布示意图,标注出各大洋流的名称、成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3.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海水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洋流、潮流、涌等,并了解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掌握全球主要洋流的分布、成因及对气候的影响,如北大西洋暖流、南大洋西风漂流等。
3.了解我国近海海域的洋流分布及其对沿海气候和渔业资源的影响。
2.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图片等,结合讲解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海水运动的原理和影响。
高中地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优秀教案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第1课时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仁寿北区[课标分析]本节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分析如下。
地理学习应落实到地图上,应充分利用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和图3.6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
通过教材“活动〞,结合图3.6,了解洋流模式的形成。
通过阅读图3.5,结合读图思考题,初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即分别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和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其中,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而是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环流。
在阅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的根底上,再把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模式化,加强对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把握。
不要求学生记住各洋流的名称,但需要了解不同纬度大洋两岸洋流的性质〔暖流或寒流〕,为后面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奠定根底。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包括世界海洋表层的分布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局部。
与旧教材相比,删减了海水运动的形式、洋流的形成的局部内容,总体要求相对降低,但对洋流分布规律的要求却相对提高。
教材先给学生洋流的概念以及洋流按照性质的分类,说明洋流的主要成因——盛行风。
接着给出图3.5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让学生读图思考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最后,结合图3.6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归纳、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
[学情分析]地理没有涉及洋流的知识。
但是,学生通过对课外知识的阅读,了解有洋流这一地理现象的存在。
针对这一事实,在设计时应让学生充分阅读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掌握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学生学习本节内容时可能遇到的障碍:通过地图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不知该如何下手、如何表述,洋流的主要成因的分析找不到突破口。
[三维教学目标]根据对课标、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特征,按照地理新课标的要求,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洋流的主要成因,根据全球风带的分布,能初步分析说明洋流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优质课大赛-高中地理-08年-洋流-人教版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辽宁省营口开发区一高中田颖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从水体的循环到海水的运动,到水资源的利用,以运动为主线,阐述人与水之间的关系。第二节则是阐述海水的运动规律,运用这些规律的课,知识体系较完整。本课采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的顺序,以学生参与为主体的方式,构建知识体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洋流的形成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读图分析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过渡
地球上水体的范围包括陆地水、大气水、海洋水(占%)
情境导入
典型事例引起学生兴趣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动杯子里的水
理解水的运动
2、洋流的形成因素
看图内容,联想
3、洋流的性质
观察洋流的流向图分析判断
启发学生思考
4、洋流的形成
学生动手完成全球行星风带图
老师完成洋流形成图
理顺学生思路,构建洋流形成的知识结构
5、大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学生读图,分组讨论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精神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释一些典型事例
出示一些资料,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洋流对地理环境各方面的影响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海洋环境的教育
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求以多媒体丰富的形式,为学生学习知识搭建平台、力求开拓学生视野,构建知识体系。不知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学生分析
高中地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整个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为本位,发挥自主合作学习的优势,在归纳规律、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展示学习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力求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
不将结果简单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步步启发引导下去分析、对比、推理、判断,并作出结论,然后教师简评、补充、总结,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和新课标的课改精神。
【教学内容分析】(一)课程标准分析这是课程标准中“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条标准的要求。
分析这条标准,其中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
1.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其中最主要的是教材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
2.通过阅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即分别以副热带为中心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其中,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而是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环流(以地轴为中心)。
3.在阅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的基础上,可以把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模式化,以加强对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把握,并为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打下扎实的基础。
4.一般不必对洋流知识进行加深和扩展。
洋流的成因不需要系统讲述,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的名称都可以不出现,只要能解释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即可;局部海域(如北印度洋)具有季节变化的洋流也不需要了解。
5.对各洋流的名称不要求记住,只需要了解不同纬度大陆两岸洋流的性质(暖流或寒流)。
6.能运用表层洋流分布图,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气候、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分布、海洋航行、海洋污染)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1.教材第一部分的顺序是:先给学生解释洋流的概念并介绍洋流按照性质的分类,接着说明洋流的主要成因与盛行风有关。
之后,结合风带与洋流模式图总结和归纳了洋流的分布规律。
最后,给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冬季分布图》,让学生读图思考的问题主要涉及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高中地理《洋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洋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的绘图能力,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导,绘制大洋表层洋流模式图。
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通过图表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洋流分布模式。
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洋流的成因和分布规律,让学生对洋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自学,通过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并练绘制大洋表层洋流模式图。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多媒体展示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洋流分布模式,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但是,在教学设计流程中,可以加入更多的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研究效果。
同时,作业布置要求也可以更具体和明确,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1.在第一步,我们使用实线画出中低纬海区的寒流;在第二步,我们使用虚线画出中低纬海区的暖流;最后,我们总结出中低纬海区的洋流性质分布规律,即大洋东岸是暖流,大洋西岸是寒流。
2.在第一步,我们使用实线画出中高纬海区的寒流;在第二步,我们使用虚线画出中高纬海区的暖流;最后,我们总结出中高纬海区的洋流性质分布规律,即大洋东岸是暖流,大洋西岸是寒流。
我们可以在小组合作探讨中展示世界洋流的性质分布规律,并且根据世界洋流的分布图来验证洋流的性质分布规律,同时也可以识记洋流的名称。
3.在探究三中,我们可以读取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并在世界区域简图内绘制漂流瓶漂流过程中所借助的洋流,并标注洋流名称。
我们可以在小组展示中进行验证,并且画出路径,给出漂流瓶流动过程演示。
通过这个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在洋流的作用下,漂流瓶是有可能从澳大利亚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
在本节课中,我们研究了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和性质分布规律。
中低纬海区的洋流性质分布规律是大洋东岸是暖流,大洋西岸是寒流;中高纬海区的洋流性质分布规律是大洋东岸是暖流,大洋西岸是寒流。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展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规律。
同时,我们也研究了漂流瓶在洋流作用下的漂流过程,这个探究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洋流的作用。
海水的运动洋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地图和所学知识,分析某一海域的洋流情况,如美国东海岸的洋流分布。
2.提出作业要求,如要求学生准确识别洋流类型、分析洋流成因和影响等,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如通过绘制洋流分布图,展示自己对该海域洋流的理解和思考。
4.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深入剖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气候、海洋生物、海洋航行等方面,举例说明洋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配小组任务,让学生结合地图和所学知识,分析某一海域的洋流情况,如我国东海的洋流分布。
2.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如通过观察洋流分布图,分析该海域的பைடு நூலகம்流类型和成因。
5.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洋流实例,让学生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洋流的定义、分类及其特点,能够正确识别各种洋流并理解其形成原因。
2.分析洋流的分布规律,学会阅读和分析洋流分布图,提高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3.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气候、海洋生物、海洋航行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通过对典型洋流实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从地理角度审视和理解洋流的作用,提高其地理综合素质。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洋流的成因、类型和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运用地图分析法,让学生学会阅读和分析洋流分布图,提高其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3.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典型洋流实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从地理角度审视和理解洋流的作用,培养其学以致用的能力。
洋流教案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导入:1921年4月15日凌晨二点,世界上最豪华的客轮-----泰坦尼克号触冰山,沉没在大西洋冰冷的海水里,这艘号称“永不沉没之船”,豪华富丽,极尽奢靡,如少女般漂亮,沉稳,楚楚动人,然而首航就在噩梦中结束了,船上仅有695人得以生还,另外1513人罹难,与泰坦尼克号的残骸一同埋葬在大西洋。
我们可以看一下失事地点在这这里是41°N,又怎么会有冰山呢?是什么原因造成此次冰海沉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希望能够找到答案。
师讲:首先我们来学习一个概念——洋流。
海水常年比较稳定的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
多大规模呢?世界最大的洋流为例:每秒钟输送的水量为长江1000多倍起点宽度为80千米深度约800米以每小时6.4千米的速度奔腾向前师讲:究竟是什么力量能够推动如此大规模的海水流动呢?我们不妨猜想一下。
首先给大家看一张图片,这是我前两天在净月潭拍的,照片中的这位美女-自然也就-----不是我。
我们看在风的吹拂下,湖面泛起波澜,正所谓“风生水起”。
这张图片让我想起冯延巳的一句词“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由此我们是不是也能够猜想洋流也是在风的吹动下形成的呢?师讲: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东北信风、盛行西风、极地东风)南半球也形成东南信风、盛行西风、极地东风三个风带。
过渡:接下来我们就以最熟悉的北太平洋为例,探究一下洋流的流动模式,我在实现做好的海陆分布模型上用吸管吹气模拟东北信风和盛行西风,请大家注意观察洋流的流动有什么特点?大致呈什么样的模式呢?师讲:那位同学能够上来补充一下呢师讲:在东北信风的吹拂下,海水随风漂流,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北赤道暖流。
北赤道暖流前进时,受陆地阻挡,一小股水流回头形成赤道逆流,大部分海水向高纬度流去,形成日本暖流,并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逐渐向右偏转,形成北太平洋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受到地形影响,分为两支已知,一支北上为阿拉斯加暖流,受地形影响形成千岛寒流,一只南下为加利福尼亚寒流。
大规模海水运动教案
《大规模海水运动——洋流》教学设计一、概述本节课属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海水运动》中的第一部分内容。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我国地处世界最大洋--太平洋西岸,我国气候、同纬度不同气候的差别以及四大世界渔场的形成跟洋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希望通过学习同学们能达到学习生活中有用地理的新课程理念。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2.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
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三、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知识点学习目标具体描述语句分布规律掌握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影响解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成因及意义理解洋流成因和地理意义四、教学重难点项目内容解决措施教学重点洋流的形成动画演示表层洋流的分布动画演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视频教学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对比讲解与动画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导入新课播放鸭子漂流视频,引出洋流。
提问,如果没有大规模的海水运动,鸭子可以有规律规模的登陆吗?板书: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观看视频,引入洋流形象将洋流以形象的方式导入进学生脑海,激发学生兴趣概念讲解洋流的概念,以及按洋流性质和成因进行分类理解概念引入概念,学生掌握2.结合全球风带对全球洋流的形成进行讲解板书画出风带和洋流模式然后展示ppt课件上的图像问答结合进行作图老师把赤道暖流形成讲解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剩余风带引起的洋流移动方向与老师共同画出加深对风海流的形成的理解,将全球洋流模式形成原因掌握并可以自己画出风带和洋流模式的示意图3.在太平洋版块上按形成原因具体指出太平洋洋流的名称和流向对比板书完成的全球洋流示意图和太平洋表层洋流分布图,二者基本吻合。
高中地理《洋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确立依据(一)课程标准要求及解读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从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地理必修1 第二单元中的第三节,教材首先介绍了洋流的概念及按海水性质所进行的分类,然后详细阐述了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地理意义。
其中洋流的成因是本节的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是本节的又一重点。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中学生为主体,展示多媒体课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二、学习目标1、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
2、通过教师的指导,生学会熟练绘制大洋表层洋流模式图3、运用地图,归纳并学会应用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三、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洋流的成因,洋流的分布规律。
突破重难点宜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实验和多媒体展示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洋流分布模式。
四、教学方法1. 实例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图表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析和思辨能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 视听观察法;逻辑思维法;图文转换法;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和合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教学设计流程反馈达标区是西风漂流。
北印度洋海区为季风洋流,冬逆夏顺。
第二个大问题,世界洋流的性质分布规律,中低纬海区大洋东岸是寒流,大洋西岸是暖流,,中高纬海区大洋东岸是暖流,大洋西岸是寒流。
【反馈达标】1 读下图,若图中四个箭头表示四支洋流,则洋流所处海区是在半球(南或北)2.若图中的洋流所在海区在太平洋,说出各洋流的名称A BC D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总结。
高中地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一等奖范本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各组派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对各组情况进行点评。
------总结理想模式图的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结合理想模式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比较实际洋流分布和理想模式图的区别------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从理想的洋流模式到实际洋流分布的转变-------认识和记忆实际洋流分布图和洋流的名称A、南半球中、高纬海区并没有形成环流,而是形成一支自西向东的西风漂流原因:此区域几乎都是海洋,无陆地的阻挡B、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原因:北印度洋海区海域面积小,受季风影响显著,夏季盛行西南风,海水作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吹东北风,海水作逆时针方向流动4.全球海域的洋流运动规律:(1)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2)中高纬海区北半球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逆时针环流(3)南半球中高纬海区形成一支自西向东的西风漂流(寒流)(4)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季风洋流: 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课堂总结】略【课堂巩固训练】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洋流的形成,灵活运用洋流分布规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与创新的思维。
)【板书设计】3.2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1、洋流的概念2、洋流的性质分类:暖流和寒流3、洋流的成因分析4、世界洋流分布规律(1)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2)中高纬海区北半球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逆时针环流(3)南半球中高纬海区形成一支自西向东的西风漂流(寒流)(4)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季风洋流: 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5、高中地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一等奖范本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运用地图比较分析归纳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解释其成因。
2、能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在认识洋流的形成原因是由各种因素影响下的过程中,学会通过综合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会绘制洋流分布图,归纳总结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高中优秀教案高一地理教案:《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教案:《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高一地理教案:《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三维课程目标1.学问与技能目标: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洋流运动的动画或示意图的制作,把握观查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讨论问题的力量。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习的爱好和热忱;通过对洋流的学习,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通过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学习,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学习重点、难点洋流的分布以及洋流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构想依据本课三维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和同学实际状况,以现代训练教学思想为指导,主动创设同学学习洋流的有关问题的情景,以同学自主观查、探究和绘制分布简图等新奇好玩的活动,激发同学的求知欲,调动同学学习的爱好。
引导同学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野外观查、合抱负象等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实现三维目标。
●课前预备1.老师: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预备洋流运动的动画。
2.同学◆课前学习:预习本课学问,并记录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课前资料搜集:查阅资料,了解有关洋流方面的学问。
分组完成洋流的模拟试验:在脸盆中盛满水,在一侧向盆中吹气,观查盆中水的状况。
●教学过程设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叙述二战时德国潜艇偷袭盟军的故事。
引入新课。
◆释疑解惑,导学点拨学习内容及过程设计学习方法及备注洋流的形成1.引导同学阅读教材了解洋流的概念,并明确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2.引导同学读教材了解洋流性质分类,并明确寒、暖流的相对性。
按性质分类:暖流(从较低纬流向较高纬的洋流)寒流(从较高纬流向较低纬的洋流)3.阅读"学问窗',说出洋流的成因及按成因所进行的分类。
商量:洋流的形成⑴风海流: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叫作风海流。
⑵密度流:由于格海疆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引起海水密度的差异,从而导致海水流淌,叫作密度流。
高中优秀教案高一地理教案:《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优秀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教案:《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优秀教学设计高一地理教案:《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学问要求目标1.了解洋流的主要形式及其成因。
2.理解洋流的分布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力量训练目标1.综合概括:通过分析老师所给资源,把握世界洋流成因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讲解、表达:在各自小组完成本组任务条件下,把本组所学内容传授给其他小组,并能回答同学间的质疑。
(三)学习方法与情感、看法、价值观要求目标使同学树立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重点:风海流的形成、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3.解决方法:(1)联系旧知;(2)按要求画示意图;(3)读图商量,总结概括;(4)联系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带着任务学习课本、材料,与同学沟通商量。
三、课时支配:l课时四、教学过程:意图/操作老师活动(讲解/操作)同学活动预期效果/目的导入有这样一个漂亮的故事:在二战时,有一对情侣被迫分开了,女孩去了日本的东京,男孩去了美国的旧金山。
女孩苦苦思念,于是她将自己的思念装进瓶子当中,期望大海能够将她的思念带给彼岸的男孩。
请问女孩的思念是否能带到大洋彼岸的男孩那里呢?思索问题。
用一个漂亮的故事设置悬念,吸引同学的留意力和学习爱好。
板书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承转好,请同学们学完我们今日的内容之后,告知我这个漂亮的故事的结局将会怎么样?讲解基本概念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几个基本的概念:1.洋流;2.分类(依据性质分为寒、暖流)。
对比分析洋流的分布规律联系风带分布引出洋流的影响因素:盛行风、地形阻止、地转偏向力等。
比较分析的学习方法进行归纳。
同学自己总结洋流分布规律让同学观查洋流分布图小组商量、思索北半球中低纬度和中高纬度的洋流分布规律。
课件演示洋流与盛行风的关系。
经过思索后,对比老师的,看看有什么区分,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 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鲁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的内容,既是大气运动知识的运用,又为第三章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做好知识的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是自然地理部分非常重要的规律与原理。
二、学情分析与教学策略:
高一学生空间想象、读图能力相对薄弱,选择用实验创设情景,突破重难点;高一学生已具备了气压带、风带、地转偏向力等影响洋流成因的相关知识,再加上高一新生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体验和判断,采取学生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由于学生更愿意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我补充许多典型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归纳总结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2. 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 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2. 通过学习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 通过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和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习惯。
四、体现的学科素养
1. 帮助学生建立人地协调观,正确认识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影响洋流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
2. 培养学生综合思维,指导学生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洋流的分布
规律和形成过程,并能够辩证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3. 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实验器材完成北半球洋流形成过程的模拟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地理探究活动充满兴趣与激情。
五、教学环境与准备:
1. 准备试验器材(水槽、水、鱼食、吸管)。
2. 准备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案例分析材料,装进红包。
3. 准备带洋流名称的双面贴箭头。
4. 下发预习学案,指导学生提前预习新课。
六、应用创新点:
1. 设计实验、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洋流的形成过程及分布规律,知识的宏观性强,学生难以理解,通过指导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洋流的
形成过程并总结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
2. 运用板图,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的能力。
3. 通过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归纳总结洋流对地理
环境的影响,并将学知识运用到生产和生活中。
七、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用PPT 播放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日公布的一组世界洋
流彩色照片,学生欣赏照片,并猜想这是一幅什么照片?——学生畅所
欲言,说出自己对照片的欣赏和评价。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开拓思路,激发学习兴趣;通过欣赏洋流外在美,引出洋流内在规律的美。
【自主学习、理解概念】
PPT 展示问题:洋流的概念、分类、影响因素
学生通过预习学案,已进行自主学习,教师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炼信息、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能力。
【实验建模、探索规律】
实验名称:北半球洋流模拟实验
实验器材:长方形水盆、吸管、水、鱼食
实验目的:学生动手完成实验,通过观察水盆中鱼食的运动轨迹,
总结洋流分布规律。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水盆朝北水平放置;
第二步:三位同学同时用吸管沿水平方向均匀吹气,模拟北半球三个风带,吹气同时,将鱼食放入水中。
第三步:观察的同学站在赤道一侧面向北观察鱼食的运动轨迹。
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思考以下问题
1、水流运动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2、鱼食运动到水盆另一侧为什么向两侧扩散?
3、观察鱼食的运动轨迹,在图中画出北半球洋流的运动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归纳总结地理规律和原理的能力。
【读图对比、总结规律】
对照课本世界洋流分布图,通过小组讨论寻找南、北半球洋流分布规律的差异,引导学生并在图中画出南半球洋流的分布规律,分析与北半球洋流分布规律的差异及原因。
教师用ppt 展示北印度洋海区冬、夏季风的风向,引导学生读图总结北印度洋海区季风洋流的分布规律。
最后,将世界洋流分布规律以表格的形式再次呈现,引导学生自己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理,又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对比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世界洋流的运动规律。
【动手绘图、掌握规律】
黑板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让学生将带洋流名称的箭头张贴在板图上,其他同学在学案上的世界海陆分布中画出洋流分布规律并标注洋流名称。
设计意图:学习地理要脑中有图,心中有理,通过学生亲自绘图,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心理地图。
【案例探究、提高能力】
采用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学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借助“知识红包”分组给出案例包,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案例中有揭开哥伦布航海之谜、北极圈内的不冻港等以及一些干扰材料。
让学生在分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之上,对材料进行提炼、整合、补充,向全班同学汇报,并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提炼和归纳总结能力,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迁移拓展、变式巩固】
PPT 展示二战期间日本突袭珍珠港的行军路线图,学生读图独立思考问题:1941 年12 月7 日,日本海军偷袭美国珍珠港,日本舰队为什么在冬季选择这一条行军路线?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检验学生对原理和规律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真正从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归纳总结、升华提升】
展示学生学完本节课后写的一首诗《再别蔚蓝》。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构建适合自己的思维导图。
最后倡导年轻一代要关注海洋、热爱海洋、探索海洋、保护海洋,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让海洋更多地为人类造福。
载满一船星辉,在恒河尽头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回旋的洋流是北印度洋的笙箫在夏顺冬逆的自然规律面前,
平静下的不平静 才是今晚的“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手 作别我热爱的海洋愿你清澈依旧 愿你活力依旧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留下一丝污染
2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留下一丝污染
广袤的中低纬大洋,是碧波中的新娘她在赤道以北时,顺时针打着旋儿
聚集了来自赤道的温暖, 放在西边儿(西暖冬寒) 她在赤道以南时,逆时针转着圈儿
裹携着南半球的海洋精灵, 放在东边儿(上升流渔场)
在北半球的中高纬 我愿作一只梭鱼, 随着逆时针的洋流, 向南与暖流相会,
繁衍我们的后代(寒暖流交汇渔场)
1
八、板书设计:
学习地理要脑中有图,心中有理,地图在地理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是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和技能,所以本节课板书采用了图文并茂的形式,并突出了图的重要性。
主板书的设计采用了帆船的形式,形象生动地展示本节的知识体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