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

合集下载

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总结

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总结

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知识点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1.外力作用(1)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2)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平坦。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2)风力作用【思考】一首《长江之歌》抒发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之情。

试分析说明长江上、中、下游主要的外力作用和地貌。

提示:上游地区:侵蚀、搬运为主,多峡谷;中游地区:搬运、堆积作用为主,多冲积平原;下游地区:堆积作用为主,多冲积平原、三角洲。

材料一“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许多地貌往往鬼斧神工。

侵蚀作用是大自然的雕塑师,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精心“雕刻”,使大自然变得更加千姿百态。

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对地表的侵蚀作用不同,影响范围、强度及地貌的影响也不同。

下面是三幅侵蚀地貌景观图。

(1)结合材料探究:①上述三种地貌中,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________,列举常见的风蚀地貌。

②流水侵蚀作用包括冲蚀和溶蚀两种形式,三幅图所示的地貌是流水冲蚀作用形成的是________;冲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是什么?由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分布地区主要在哪里?提示:①图B常见的风蚀地貌还有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②图A它对地貌的主要影响是使坡面破碎、沟壑纵横。

图C其主要分布地区是高温多雨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

材料二陆地上的沉积作用可分为风、流水、冰川和海浪等沉积类型,类型不同,其形成的地貌形态和分布地区也不同。

例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风不断地把地表沙尘、碎屑等物质吹起后搬走,等风速降低后,这些物质便堆积下来,形成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地貌;当河水的流速降低后,水中的泥沙便逐渐堆积下来,在不同河段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

下面四幅图表示四种沉积地貌。

(2)结合材料探究:①冰川沉积物和流水沉积物特点有何不同?②A、B、C三图中表示风力沉积地貌的是________。

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烯烃的加成、氧化规律(学生版)

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烯烃的加成、氧化规律(学生版)

第2课时 烯烃的加成、氧化规律[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掌握单烯烃的加成反应、加聚反应。

2.掌握二烯烃的加成反应。

3.掌握烯烃的氧化规律。

一、烯烃的加成规律1.单烯烃的加成(1)对称单烯烃的加成CH 3CH==CHCH 3+Br 2―→CH 3—CH==CH—CH 3+HBr ――→催化剂△(2)不对称单烯烃的加成 CH 3—CH==CH 2+HBr ――→催化剂△⎩⎪⎨⎪⎧ (主要产物)(次要产物)研究发现,当不对称单烯烃与卤化氢发生加成反应时,通常“氢加到含氢多的不饱和碳原子的一侧”,即遵循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简称马氏规则)。

2.二烯烃的加成二烯烃是分子中含有两个碳碳双键的烯烃。

(1)n (CH 2==CH—CH==CH 2)∶n (Br 2)=1∶1的两种加成方式(2)CH 2==CH—CH==CH 2与足量Br 2的完全加成CH 2==CH—CH==CH 2+2Br 2―→。

3.烯烃的加聚反应 (1)二烯烃的加聚反应:n CH 2==CH—CH==CH 2――→催化剂CH 2—CH==CH—CH 2催化剂(2)多个烯烃的加聚反应:n CH2==CH2+n CH2==CH—CH3――→1.β-月桂烯的结构如图所示,一分子该物质与两分子溴发生加成反应的产物(只考虑位置异构)理论上最多有()A.2种B.3种C.4种D.6种2.现有两种烯烃:CH2==CH2和。

它们的混合物进行聚合反应,则聚合反应的产物中含有如下四种物质中的()①CH2—CH2②③④A.①④B.③C.②D.①②④二、烯烃的氧化规律烯烃与酸性KMnO4溶液的反应规律烯烃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的生成物会因烯烃的结构不同而不同:烯烃被氧化的部分CH2==RCH==氧化产物CO2、H2O(酮)1.下列烯烃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后产物中可能有乙酸的是()A.CH3CH2CH==CHCH2CH2CH3 B.CH2==CH(CH2)3CH3C.CH3CH==CHCH==CHCH3 D.CH3CH2CH==CHCH2CH32.(2021·银川高二月考)已知某种烯烃经臭氧氧化后,在Zn存在下水解,可得到醛和酮。

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讲解

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讲解

分布地区
流水 侵
侵蚀 蚀
形成石林、溶洞 溶蚀 及地下河、漏斗

河流流经的中低 纬度的可溶性岩 石地区

冰川
形成冰斗、角Biblioteka 、 冰川分布的高山用侵蚀
U形谷
和高纬度地区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作用
风力 搬运 搬运 作用 流水搬运
冰川搬运 海浪搬运
对地貌的影响 “飞沙走石” “泥沙俱下”
物质迁移
分布地区 在干旱、半干旱地 区以及海滨地区作
1.读“地貌景观图”,完成(1)~(2)题。
(1)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乙和丁
(2)地貌景观乙和丁的成因分别是
()
A.流水堆积 流水侵蚀
B.风力堆积 风力侵蚀
C.流水侵蚀 风力堆积
D.流水侵蚀 风力搬运
解析:读图可知,甲为火山喷发,由内力作用形成;乙是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 丙是内力作用下形成的褶皱山;丁是风力堆积作用下形成 的沙丘景观。 答案:(1)D (2)C
第 二 章
自然 环境 中的 物质 运动 和 能量 交换
第 二 第2 节 课时
地 外力 球 作用 表与 面 地表 形 形态 态
晨背关键语句
理解 教材 新知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把握热点考向
应用 创新 演练
随堂基础巩固 课时跟踪训练
1.数字法记忆外力及其表现形式 “四”种外力:流水、风、海浪、冰川。 “五”种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 2.归纳法记忆河流地貌的不同 河流上游常形成“V”形谷;出山口处形成冲积扇; 河流中下游常形成冲积平原;入海口形成三角洲。

高中物理必修一 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高中物理必修一 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设弹射系统使战斗机具有的初速度为v0,由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式vt2 -v02=2as 可知 v0= vt2-2as=30 m/s.
(2)若某舰上不装弹射系统,要求该型号战斗机仍能在此舰上正常起飞, 问该舰身长至少应为多长? 答案 250 m
不装弹射系统时,战斗机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由 vt2=2as′ 可知该舰身长至少应为 s′=v2ta2=250 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4.(多选)(2022·高州市高一期末)物体沿着x轴正方向从坐标原点开始计时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速度与坐标值x的函数关系式是v2=4-4x,规定向 右为正方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物体从计时开始一直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B.物体的初速度v0=4 m/s √C.物体的加速度a=-4 m/s2
D.物体在t=1 s时速度为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关系得2as=vt2-v02,所以vt2=v02 +2as,由题意知物体的初速度为正,对比函数关系式v2=4-4x,可 得v0=2 m/s,a=-2 m/s2,所以物体从计时开始先沿正方向做匀减 速直线运动,后沿负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A、B、C错误; 在t=1 s时,v1=v0+at=0,故D正确.
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距离为1.6×103 m,速度达到80 m/s,飞机
的加速度大小为
√ A.1 m/s2 B.2 m/s2
C.4 m/s2
D.8 m/s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根据 vt2-v02=2as 可得 a=vt2-2sv02=2×801.m6×/s12-030m=2 m/s2,故选项 B 正确.

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人脑的高级功能学案苏教版必修

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人脑的高级功能学案苏教版必修

⾼中⽣物第⼆章第⼆节第2课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脑的⾼级功能学案苏教版必修第2课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脑的⾼级功能学习⽬标1.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简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3.概述⼈脑的⾼级功能。

|基础知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结构基础:突触。

①概念:⼀个神经元与另⼀个神经元或其他细胞相互接触,并发⽣信息传递和整合的部位。

②结构基础: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2)传递过程:神经元兴奋――→传导突触⼩体――→突触⼩泡释放神经递质→作⽤于突触后膜→下⼀神经元产⽣兴奋或抑制。

(3)传递⽅向:单⽅向。

原因: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体的突触⼩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后作⽤于突触后膜,再使后⼀个神经元产⽣兴奋或抑制。

⼆、⼈脑的⾼级功能1.脑的组成及功能(1)⼤脑:⼤脑⽪层是⾼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听觉、视觉、运动等⾼级中枢,调节⼈体各项⽣命活动。

(2)⼩脑: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

(3)脑⼲:内部有许多重要的⽣命活动中枢,如⼼⾎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2.语⾔中枢(1)⼈脑特有的⾼级功能是语⾔功能,左侧⼤脑半球在语⾔活动功能上占优势。

(2)组成及受损症状①书写性语⾔中枢,受损后出现失写症。

②视觉性语⾔中枢,受损后出现失读症。

③运动性语⾔中枢,受损后出现运动性失语症。

④听觉性语⾔中枢,受损后出现听觉性失语症。

3.⼤脑⽪层不同部位的关系及其意义各⾃具有不同的分⼯,⼜相互协调,共同调控机体各部分的活动,以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查⾃纠|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突触间都是双向传导的(×)2.在突触后膜上发⽣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3.听觉性⾔语区(H区)受损伤后听不见别⼈说话(×)4.完成呼吸、排尿、阅读反射的神经中枢依次是脑⼲、脊髓、⼤脑⽪层(√)5.针刺指尖引起的缩⼿反射属于低级中枢控制的⾮条件反射(√)|图解图说|★某些神经抑制或阻断类药物作⽤于突触处,能够抑制递质与受体的结合,从⽽阻断兴奋的传递。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正负极判断及原电池原理运用(共16张PPT)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正负极判断及原电池原理运用(共16张PPT)
极材料一般选择不活泼的金属或者石墨、铂等。
例4.请结合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将氧化还原反应:Fe + Cu2+ = Cu + Fe2+
设计成一个原电池。 1、电解液: 硫酸铜、氯化铜、硝酸铜等可溶性铜盐溶液。
2、电极材料:正极 铁

负极 铜、石墨或比铁不活泼的其他金属

3、电极反应式 :负极: 正极: Cu2+ +2e - = Cu
某同学用Zn和稀H2SO4制H2时,为加快反应速率,加入了大量的CuSO4溶 液,却发现产生H2很慢,为什么? 解释:加入大量的CuSO4溶液后,生成的Cu附着在Zn片表面,甚至把Zn
包裹,减少了Zn片与溶液的接触面积,从而反应速率减慢。
2.揭示钢铁腐蚀的原因及防止钢铁的腐蚀。
钢铁中含有碳,在潮湿的环境提供电解质溶液,与Fe组成原电池,发生 原电池反应而使钢铁遭到腐蚀
总反应: 2Fe + O2 + 2H2O = 2Fe(OH)2
随之发生: 4Fe(OH)2 + O2 + 2H2O = 4Fe(OH)3 ,不稳定的Fe(OH)3失水 变成铁锈(Fe2O3·nH2O),自然条件下钢铁腐蚀以吸氧腐蚀为主。
防止钢铁腐蚀的方法: 方法一:改变金属的内部结构,如不锈钢; 方法二:用有机油、油漆等涂料和陶瓷、塑料等耐腐蚀的非金属材料在钢 铁的表面制造各种材质的保护层; 方法三:在钢铁的表面焊接比Fe更活泼的金属(如Zn),组成原电池后, 使Fe成为原电池的正极而得到保护。
3.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例3. X、Y、Z都是金属,把X浸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X的表面有Z析出, X与Y组成原电池时,Y是电池的负极。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价电子对互斥模型-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课件

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价电子对互斥模型-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课件
直线形
模型
角形

体形


空间
平面三 四面体 正四面 三角锥
V形
直线形
结构
角形

体形

01
价电子对互斥模型
四、VSEPR模型的局限性
1.中心原子孤电子对的计算公式不适用于多中心原子的分子。
可以通过书写电子式得出每个中心原子的孤电子对数。
2.VSEPR模型不能用于预测以过渡金属为中心原子的分子。
PART
分子
中心
原子
σ键电子对数
CO2
C
2
SO2
S
2
SO3
S
3
OF2
O
2
NCl3
N
3
SiH4
Si
4
O3
O
2
孤电子对数

×(4-2×2)=0


×(6-2×2)=1


×(6-3×2)=0


×(6-2×1)=2


×(5-3×1)=1


×(4-4×1)=0


×(6-2×2)=1

价层电子
对数
VSEPR模型
S
4
ClO4-
Cl
4
NH4+
N
4
孤电子对数

×(6-2×2)=1


×(6-3×2)=0


×(6-3×2)=0


×(8-3×2)=1


×(8-4×2)=0


×(8-4×2)=0


×(4-4×1)=0

第二章 第二节 化学平衡 第二课时 化学平衡常数(教学课件)—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二章 第二节 化学平衡 第二课时 化学平衡常数(教学课件)—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pC(g)+qD(g)
6.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
1.写出下表中各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
2NO2(g)
N2O4(g) K=cc2NN2OO42
3Fe(s)+4H2O(g)
Fe3O4(s)+4H2(g) K=cc44HH2O2
Br2+H2O
H++Br-+HBrO
K=cH+·ccBrB-r2·cHBrO
第二章 第二节 化学平衡
第2课时 化学平衡常数
一、化学平衡常数
在一定温度下,化学平衡体系中反应物浓度与生成物浓度之间有
什么关系呢?在457.6℃时反应体系I2(g) &物质
序 起始时各物质的浓度mol/L

H2
I2
HI
1 1.197×10-2 6.944×10-3
2NO2 K1
2NO2 (g)
N2O4
K2
2NO (g) +O2(g) N2O4 (g) K3
K1、K2、K3三者关系为K3 = K1∙K2
C (s) + H2O (g) CO (g) + H2 (g) K1
CO (g) +H2O (g)
CO2 (g) + H2 (g) K2
C (s) + CO2(g)
二、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
(3)解决问题:明确“始”“变”“平”三个量的具 体数值,再根据相应关系求平衡时某成分的 浓度、反应物转化率等,得出题目答案。
2.计算思路
(1)巧设未知数:具体题 目要具体分析,灵活设 立,一般设某物质的转 化量为x。
(2)确定三个量:根据反 应物、生成物及变化量 的三者关系代入未知数 确定平衡体系中各物质 的起始量、变化量、平 衡量并按1中“模式”列 表。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docx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docx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第2课时发展中的化学电源一、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应用1.加快氧化还原反应速率如实验室用Zn和稀H2SO4(或稀HCl)反应制H2,常用粗锌,它产生H2的速率快。

原因是粗锌中的杂质和锌、稀H2SO4形成________,加快了反应,使产生H2的速率加快。

2.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原电池中,一般活动性强的金属为____极,活动性弱的金属为____极。

例如有两种金属A和B,用导线连接后插入到稀硫酸中,观察到A极溶解,B极上有气泡产生,由原电池原理可知,金属活动性______。

3.设计原电池已知一个氧化还原反应,首先分析找出氧化剂、还原剂,一般________为负极材料(或在负极上被______),________(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在正极上被还原。

例如,利用Cu +2AgNO3===Cu(NO3)2+2Ag的氧化还原反应可设计成如图所示的原电池,该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为:负极(Cu):______________________(氧化反应)正极(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原反应)4.化学电源人们利用原电池原理,将______能直接转化为____能,制作了多种电池。

如干电池、蓄电池、充电电池、高能燃料电池等,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在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电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至宇宙火箭、人造卫星、飞机、轮船,小至电脑、电话、电子手表、心脏起搏器等,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电池。

二、发展中的化学电源1.干电池普通锌锰干电池电池组成:____作负极;位于中央的顶盖带有__________作正极;电解质是______糊。

负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

2.充电电池充电电池是一种____________。

充电放电可循环进行,至一定周期后终止。

最早也是使用最广泛的是铅蓄电池,______是Pb,______是PbO2,电解质是________。

封闭式体积小的充电电池——镍镉电池,负极是________,正极是__________,电解质是__________。

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

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二)班级 姓名 学号 使用时间:2012年10月29日【学习目标】 1、掌握北半球1月、7月海陆气压形势,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2、明确季风的形成和分布,知道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3、了解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课前自学】二、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1.成因:海陆相间分布, 差异大。

2.分布:(1)南半球基本上呈_____状分布,因为南半球_____ _面积占优势。

(2)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_____状分布,因为北半球 面积大,海陆_____分布。

三、季风环流1. 季风概念: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2. 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了季风的形成。

3.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对比: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影响机理: 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低纬度间、 海陆间存在热量和水分的交换,从而影响 和 的形成。

2.影响气候的因素: 、大气环流、 、地形、 等。

季节 北半球夏季 北半球冬季 原因所处气压带 ____________气压带 __________气压带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大陆增温和冷却的速度_____(快/慢)于海洋。

气压中心 亚欧大陆 亚洲低压 亚洲高压 北太平洋 __________高压 __________低压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____________风 _____________风 ___________风 ___________风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蒙古、西伯利亚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和_______ _________ 性质分布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课堂导学】一、复习检测1.简述三圈环流的形成;2.指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二、重难点突破1.气压中心的成因及分布:由于地表并非均匀,北半球在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的影响下,使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杂化轨道

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杂化轨道

或是具有高氧化数的非金属元素,硼,硅、磷 等,如Na[BF4] 中的B(Ⅲ)、K2[SiF6]中的Si(Ⅳ) 和NH4[PF6]中的P(Ⅴ);

或是不带电荷的中性原子,如[Ni(CO)4], [Fe(CO)5 中的Ni, Fe都是中性原子,

碱金属、碱土金属等可作为螯合物的形成体。
2. 配位体和配位原子
s+p 2
180
s+(2)p 3
120
s+(3)p 4
10928'
直线形
三角形
四面体
实例 中心原子
BeCl 2 HgCl 2
BF3 BCl 3
B(ⅢA)
CH 4 SiCl 4
C,Si (ⅣA)
Be(ⅡA) Hg(ⅡB)
杂化类型的判断方法: 对于ABm型分子或离子 ①先确定分子或离子VSEPR模型 ②根据价层电子构型确定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 A的价层电子 对数 价层电子对空 间构型 杂化轨道空间 构型 杂化类型 杂化轨道数 成键轨道夹角
6(或4) 6(或8)
[AlF6]3- [AlCl4][BF4][AgI2]- [AgI4]2从这些配离子你看出配位数有什么规律?
4. 配离子的电荷
配离子的电荷等于中心离子电荷与配位体总电 荷的代数和。 如 K2[PtCl4]
8.1.2 配位化合物的命名 配位数—配位体名称—合—中心离子(用罗马数 字表示氧化数),
形成配合物时性质的改变 1、颜色的改变 Fe3+ + nNCS- == [Fe(NCS)n](n-3)2、溶解度的改变: AgCl + HCl =[AgCl2]- + H+ AgCl + 2NH3 == [Ag(NH3)2]+ + ClAu + HNO3 + 4HCl == H[AuCl4] + NO + 2H2O 3Pt + 4HNO3 + 18HCl = 3H2[PtCl6] + 4NO + 8H2O

高中化学必修一人教版课件: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高中化学必修一人教版课件: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要点 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
问题:如何才能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呢? 方法一 写、拆、删、查(见自主学习)。 方法二 电离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法(以 CuSO4 溶 液与 Ba(OH)2 溶液为例)。
(1)“写”:分析反应物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对 于易溶于水、易电离的反应物(如可溶性强酸、强碱、盐), 写出其电离方程式,明确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写出它们 的离子符号;对于难溶、难电离或气态反应物,用它们 的化学式表示。
解析:(1)醋酸要写成分子形式,不能拆开,生成的 钠盐易溶于水且易电离,应拆开。(2)氧化钙不能拆开。(3) 二者混合,实质是 Ba2+和 SO24-发生反应。(4)NaH2PO4 应拆开,但 H2PO4-不能拆开,因 OH-过量,生成了 PO34- 和 H2O。
答案:(1)CH3COOH+OH-===CH3COO-+H2O
答 案 : (1)√ (2)× (3)× (4)√ (5)× (6)× (7)× (8)√
2.下列离子反应不能发生的是( ) A.NaOH+KCl===NaCl+KOH B.AgNO3+NaCl===AgCl↓+NaNO3 C.Na2CO3+Ca(OH)2===CaCO3↓+2NaOH D.2NaOH+Cu(NO3)2===2NaNO3+Cu(OH)2↓ 解析:B、C、D 中均有沉淀生成,均发生了离子反
答案:(1)H2SO4+Ba(OH)2===BaSO4↓+2H2O,恰 好完全反应,自由移动离子浓度变为零,导电能力变为 零。
(2)H2SO4+BaCl2===2HCl+BaSO4↓,自由移动的 H+和 Cl-浓度均为 0.1 mol·L-1,导电能力相当于 0.1 mol·L -1 的稀硫酸的二分之一。
6、“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2021年11月2021/11/222021/11/222021/11/2211/22/2021

高中生物: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

高中生物: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

第2课时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学习目标] 1.认识突触的结构。

2.解释突触的传递过程和特点。

1.突触的结构与类型(1)突触的概念: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的细小分支处膨大,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相接触。

两个神经元相接触部分的细胞膜以及它们之间微小的缝隙,共同形成了突触。

(2)突触的结构(3)突触的常见类型①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甲:轴突—胞体型,表示为。

乙:轴突—树突型,表示为。

此处,还存在轴突—轴突型。

②神经肌肉接点也称为突触。

2.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1)传递过程和特点①过程(以乙酰胆碱为例):神经冲动传至轴突末梢→突触小泡移向突触前膜并与之融合释放乙酰胆碱到突触间隙→乙酰胆碱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乙酰胆碱和乙酰胆碱受体结合→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与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被相应的酶水解。

②特点:单向传递,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

(2)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判断正误(1)突触间隙的液体是组织液()(2)突触仅存在神经元之间()(3)突触后膜可以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膜()(4)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是胞吐,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5)神经递质都是生物大分子()(6)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以及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都消耗能量()(7)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答案(1)√(2)×(3)√(4)√(5)×(6)×(7)×特别提醒(1)神经递质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乙酰胆碱、氨基酸类、5-羟色胺、多巴胺等,不是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

(2)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是胞吐,需要消耗能量且体现了膜的流动性;神经递质以扩散方式通过突触间隙,不需消耗能量。

(3)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

(4)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杂化轨道类型 VSEPR模型 典型分子
3.试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推断下列分子或离子的立体构型: SeO3__平面三角形__; SCl2__V形__; NO2+__直线形__; NO2__V形__; HCHO__平面三角形__; HCN__直线型__。 (2)利用价电子对互斥理论推断键角的大小: ①甲醛中H—C—H的键角___<__120°(填“>”“<”或“=”, 下同); ②SnBr2分子中Br—Sn—Br的键角____<____120°; ③PCl3分子中,Cl—P—Cl的键角___<___109.5°。
一、杂化轨道理论 CH4
键角:109°28′
美国著名化学家,莱纳斯•卡尔•鲍林 曾2次获得诺贝尔奖
一、杂化轨道理论 用杂化轨道理论解释甲烷分子的形成 在形成CH4分子时,C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2s22p2,其能量相近的 2s能级上的1个电子跃迁到2p能级上形成激发态,此时2s与2p轨道的能 量不相同,然后一个2s轨道和三个2p轨道发生混杂,形成四个能量相等、 成分相同、电子云形状相同的sp3杂化轨道。四个sp3杂化轨道分别与四个 H原子的1s轨道重叠成键形成CH4分子,所以四个C—H键是等同的。 碳原子的sp3杂化可表示如下:
V形
1 (a-xb)=1
σ =2
2
(2)若ABn的中心原子上有一对孤电子对未能成键,当n=2时,其立体构型为__V_形_____;
σ =3
当n=3时,其立体构型为_三__角_锥__形__。
(3)俗称光气的氯代甲酰氯分子(COCl2)为平面三角形,但C—Cl键与C==O键之间的夹角为124.3°; C—Cl键与C—Cl键之间的夹角为111.4°,解释其原因:
相近 相等
相同
等于
形状 增强
方向
3.杂化过程
3.杂化过程
VSEPR 模型
小结:①杂化轨道:只用于形成σ键和容纳孤电子对。 ②未参与杂化的轨道:用于形成π键 ③杂化的轨道数=价层电子对数 ④杂化轨道的立体构型和VSEPR模型相同
4.杂化轨道类型及其立体构型 (1)sp杂化 ①sp杂化:sp杂化轨道是由一个 ns 轨道和一个 np 轨道杂化而得。sp杂化 轨道间的夹角为180°,呈 直线 形,如BeCl2分子。 ②sp杂化后,未参与杂化的两个np轨道可以用于形成π键,如乙炔分子中 的C≡C键的形成。 (2)sp2杂化 ①sp2杂化:sp2杂化轨道是由一个 ns 轨道和两个 np 轨道杂化而得。sp2杂 化轨道间的夹角为120°,呈 平面三角 形,如BF3分子。 ②sp2杂化后,未参与杂化的一个np轨道可以用于形成π键,如乙烯分子 中的C==C键的形成。
常见分子的VSEPR模型和立体构型的确定
知识回顾
1
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n=σ键电子对数+2 (a-xb)
NH3
:
3+
1 (5-3×1) =3+1=4
2
VSEPR模型:四面体形
立体构型:三角锥形

SO42- :
4+
1 2
(6+2-4×2) =4+0=4
VSEPR模型:四面体形
立体构型:正四面体形
⇓ 分子的立体构型——略去孤电子对在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中占有的空间
中心原子 (A)的杂 化类型
参与杂 化的轨 道
生成杂 化轨道 数
成键 电子 对数
A原子 的孤电 子对数
分子的立 体构型
实例 分子式 结构式
1个s
sp
2
1个p
2
0
直线形 BeCl2 Cl—Be—Cl
平面三
1个s
3
sp2
3
0
角形
BF3
2个p
2
1
V形
SO2
正四
4
三角
3个p
(3)sp3杂化 ①sp3杂化:sp3杂化轨道是由一个 ns 轨道和三个 np 轨道杂化而得。sp3杂 化轨道的夹角为109°28′,呈空间 正四面体 形(如CH4、CF4、CCl4)。 ②sp3杂化后,所有的np轨道都形成σ键,不能形成π键。
归纳总结 (1)原子轨道的杂化过程
(2)杂化类型与分子的立体构型 价层电子对数
C==O键与C—Cl键之间电子对的排斥作用 强于C—Cl键与C—Cl键之间电子对的排斥作用
分子中价层电子对之间的斥力主要顺序为: ⅰ.孤电子对之间的斥力>孤电子对与共用电子对之间的斥力>共用电子对之间的斥力; ⅱ.双键与双键之间的斥力>双键与单键之间的斥力>单键与单键之间的斥力; ⅲ.X原子得电子能力越弱,A—X形成的共用电子对之间的斥力越强
飞升加餐练
1.(1)有下列分子或离子:①CS2,②PCl3,③H2S,④CH2O,⑤H3O+,⑥NH+ 4 ,⑦BF3,⑧SO2。 粒子的立体构 型为直线形的有__①______(填序号,下同 );粒子的立体 构型为 V 形的有 __③__⑧____;粒子的立体构型为平面三角形的有_④__⑦_____;粒子的立体构型为三角锥形的有
课堂反思
• 针对自己的错题,小结没掌握的知识点和 规律。
第二章 第二节 分子的立体构型
第2课时 杂化轨道理论
[学习目标]
基础性目标:我知道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内容
拓展性目标:1、我能根据杂化轨道理论解释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构型。 2、我能进一步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挑战性目标:我可以分析原子轨道的杂化过程,并且改编相关题
__②__⑤____;粒子的立体构型为正四面体形的有__⑥______。
微粒
CS2 PCl3 H2S CH2O H3O+ NH4+ BF3 SO2
中心原子
2 4 4 3 4 4 3 3
中心原子σ键电子 中心原子孤电子
对数
对数
2
0
3
1
2
2
3
0
3
1
4
0
3
0
2
1
立体构型
直线形 三角锥形
V形 平面三角形 三角锥形 正四面体形 平面三角形
归纳总结 杂化类型的判断方法
(1)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判断分子构型的思路: 价层电子对数―判―断→杂化轨道数 ―判―断→杂化类型―判―断→杂化轨道构型。 (2)根据杂化轨道之间的夹角判断:若杂化轨道之间的夹角为109°28′, 则中心原子发生sp3杂化;若杂化轨道之间的夹角为120°,则中心原子 发生sp2杂化;若杂化轨道之间的夹角为180°,则中心原子发生sp杂化。 (3)有机物中碳原子杂化类型的判断:饱和碳原子采取sp3杂化,连接双键 的碳原子采取sp2杂化,连接三键的碳原子采取sp杂化。
二、杂化类型及分子构型的判断
1.杂化轨道的用途及其类型的判断
(1)用途:杂化轨道只能用于形成σ键或者用来容纳
,而两个原
子之间只能形成一个σ键。
(2)判断方法:杂化轨道数= 中心原子孤电子对数 +中心原子结合的原子
数,再由杂化轨道数判断杂化类型。
σ键
价层电子对数
2.杂化轨道的立体构型与微粒的立体构型
一、杂化轨道理论 1.概念 ①轨道的杂化:在形成多原子分子时,中心原子价电子层上的某些能量 相近的原子轨道发生混杂,重新组合成与原轨道数相等的一系列新的轨 道的过程。
②杂化轨道:杂化后形成的能量相同、成分相同、电子云形状相同的 新的原子轨道。
碳原子的sp3杂化可表示如下:
2.小结 碳原子的sp3杂化可表示如下:
2
√D. BF3:sp2、平面三角形
3+
1 2
(3-3×1)
=3+0=3
例4 计算下列各微粒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数,判断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
类型,写出VSEPR模型名称。
(1)C.S2 ___2__、__s_p__、__直__线__形___。 (2)N.H+4 __4___、_s_p_3__、_正__四__面__体__形___。 (3)H2O.__4___、_s_p_3__、_四__面__体__形___。 (4)P.Cl3 __4___、_s_p_3__、_四__面__体__形___。 (5)B.Cl3__3___、_s_p_2__、_平__面__三__角__形___。
sp sp2 sp3 sp2 sp3 sp3
代表
物 CO2
CH2O
项目
CH4
SO2
NH3 H2O
杂化轨道
平面
四面
直线形 平面三角形 正四面体形
四面体形
立体构型
三角形
体形
VSEPR模型 直线形
平面 三角形
正四 面体形
平面 三角形
四面 体形
四面 体形
分子构型 直线形 平面三角形 正四面体形 V形 三角锥形 V形
VSEPR模型和杂化轨道的立体构型是一致的,略去VSEPR模型中的孤电
子对,就是分子(或离子)的立体构型。
1 2
(a-xb)
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σ键电子对数+孤电子对数
项目
代表物 CO2 CH2O CH4 SO2 NH3 H2O
价层电子对数 2 3 4 3 4 4
杂化轨道数 2
3
434 4
杂化类型
(1)价层电子对数的计算 (2))甲醛为平面形分子,由于C=O与C—H之间的排斥作用大于2个C—H之间的排斥作用,所以甲醛分 子中C—H键与C—H键的夹角小于120°。 SnBr2分子中,Sn原子的价电子对数是3,成键电子对数=2,孤电子对数=1,由于孤电子对与SnBr键 的排斥作用大于SnBr键之间的排斥作用,故键角<120°。 PCl3分子中,P的价层电子对数为 4,成键电子对数=3,孤电子对数=1,由于孤电子对与P—Cl键的排 斥作用大于P—Cl键间的排斥作用,所以Cl—P—Cl的键角小于10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