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与句读
考点跟踪训练25文言句读和翻译
考点跟踪训练25文言句读和翻译一、(2011·广东)阅读选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言默戒杨时邻之人有鸡夜呜,恶其不祥,烹之。
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
已而谓予曰:“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日:“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①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曰:“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
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注释】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
时,掌管。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或.旦而不鸣________(2)皆足取.祸也________[答案](1)有的(2)招致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
3.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该说不说和不该说而说,都会招致灾祸,说话做事要适宜。
参考译文:邻人有一只鸡在夜里打鸣,厌恶它不吉祥,便把它烹吃了。
过了几天,另一只鸡天亮了却不打鸣,便又把它烹吃了。
过后(他)对我说:“我家的鸡有的夜里打鸣,有的早晨却不打鸣,对这种不吉祥怎么办?”我告诉他说:“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
有的夜里打鸣,鸣得不是时候;早晨不打鸣,不打鸣也不是时候,那是它们自作不吉祥而招致受烹的,同人又有什么相关昵?如果它们按时打鸣,那么人将靠他们报晓,谁还会烹吃它们呢?”我又想到:人的说话与沉默和这件事有什么不同呢?不应说话而发言,同应当说话而不说话,都足以招致灾祸啊。
文言文的断句与翻译
怎样做好文言文的断句与翻译?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A 断句古代较早的书是不断句的。
前人读书要自己断句,常在一句末尾用“。
”断开,叫“句”;在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古人很重视辨明“句读”,韩愈在《师说》中说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就反映了这一情况。
为什么对这所谓“小”的方面一定要学呢?道理很简单,因为不能断句就无法读懂未断句的古书。
现在,古书经过整理加了标点的只是一小部分,我们仍需具有断句的能力,才能查阅旧版的古书。
而且,断句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因而断句能力的高低,便成了阅读文言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提高阅读文言能力的角度看,也需要练习断句。
正因为断句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所以哪方面知识不足都会错误理解文句,因而断错了句。
如“子路从而后通丈人”,该怎样断?是“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还是“子路从而后,遇丈人”呢?这就取决于对“后”字的理解。
正确的理解应是“落在后面”,“后”是动词(这和现代汉语不一样),而不是表示时间的副词“后来”的意思,因而应断为“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再如“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该怎样断?是“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还是“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呢?这就涉及古汉语语法。
“所闻”是名词性结构,意为“听到的情况”,是“言”的宾语,当属上,不能属下做“叹惋”的主语,因而应断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再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该怎样断?如缺乏古代文化常识(行政区划方面的),也难断对,或断为“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或断为“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等等。
其实德兴是县名,属饶州苏迈是去德兴县做县尉,因而应断为“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
总之,不明词义,或不懂语法,或缺乏历史文化常识都会造成断句错误。
5古书的注解、句读及翻译
3
高诱《战国策注》 《吕氏春秋注》 《淮南子注》 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注) 王逸《楚辞章句》(注) 服虔《春秋左氏传注》
4
魏晋南北朝 : 何晏《论语集解》 魏王弼《周易注》 《老子注》 郭象《庄子注》 郭璞《尔雅注》 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5
魏晋南北朝三大注:
裴松之《三国志注》 刘孝标《世说新语注》 郦道元《水经注》(疑为汉· 桑钦著《水经》)
三碩 歲鼠 貫碩 女鼠 莫無 我食 肯我 顧黍
31
貫古亂反是《经典释文》的注音,唐陆德明 著。它汇集了唐代以前各家给先秦经书(包 括《老子》和《庄子》,因为《老子》《庄 子》在唐代也被称为经)所做的注释(以注 音为主,也有少数羲训),注音(兼释羲) 总集。先秦古籍中的注音,一般都摘自《经 典释文》。这部书本来是脱离具体注释对象 的一部完整的著作,宋代以后,人们才把它 的注释移到每本书相应的正文之下。
32
沈:指沈重, 穴 下 之 箋 著《毛诗音》, 同 辭 云 反 已失传。 土職逝
如樂往 字土也 他有往 古德矣 反之將 沈國去 徒○女 古樂與 反音之 訣洛訣 古注別
逝 將 去 女 適 彼 樂 土
33
大 或食 大 於碩 汝 宜 之 往 令 三 斂 碩 羲 箋 不 謂人 鼠 鼠大 國 故 彼 矣 恩 載 我 鼠 曰 云 作 之禾 能 屬至 也 也 樂 將 德 以 財 碩 國 爰 鼫 雀 苗 人 有 是 ○ 言陆机:晋人,著《毛诗曰 土去眷來君鼠人 鼠 鼠 人 立 鼫 徙 傳 往草木鸟兽虫鱼疏》。 也 者汝顧事非無疾 之 逐 交 鼠○ 貫 將 以 之 我 汝 直 食 其 【 字 則前 正事去此彼也矣重我君疏 其 按走 兩 義 ○ 者 樂 樂 君 曾 斂 黍 重 】 義 此入 腳 陸曰 正 謂 土 土 既 無 於 猶 斂 碩 或 經樹 於 機碩 羲 我 若 有 如 於 我 言 畏 鼠 如 作空 頸 疏大 曰 往 往 德 是 我 又 國 人 至 陸 碩中 上 云釋 釋 之 則 之 與 之 不 君 比 得 言 鼠亦 跳 今詁 詁 他 曰 國 之 處 修 國 之 我 訓有 舞 河文 文 國 得 我 訣 肯 其 君 碩 所 之五 善 東釋 ○ 將 我 所 別 以 政 無 鼠 ○ 為技 鳴 有獸 箋 去 所 以 言 教 我 重 言 正
考点跟踪训练25文言句读和翻译
考点跟踪训练25文言句读和翻译一、(2021·广东)阅读选文,按要求答复以下问题。
言默戒杨时邻之人有鸡夜呜,恶其不祥,烹之。
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
已而谓予曰:“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日:“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那么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假设夫时然后鸣,那么人将赖汝以时夜①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曰:“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
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注释】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
时,掌管。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或.旦而不鸣________(2)皆足取.祸也________[答案](1)有的(2)招致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鸡打鸣能对人不桔祥吗?只不过它们自作不桔祥罢了。
3.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该说不说和不该说而说,都会招致灾祸,说话做事要适宜。
参考译文:邻人有一只鸡在夜里打鸣,厌恶它不桔祥,便把它烹吃了。
过了几天,另一只鸡天亮了却不打鸣,便又把它烹吃了。
过后(他)对我说:“我家的鸡有的夜里打鸣,有的早晨却不打鸣,对这种不桔祥怎么办?〞我告诉他说:“鸡打鸣能对人不桔祥吗?只不过它们自作不桔祥罢了。
有的夜里打鸣,鸣得不是时候;早晨不打鸣,不打鸣也不是时候,那是它们自作不桔祥而招致受烹的,同人又有什么相关昵?假设它们按时打鸣,那么人将靠他们报晓,谁还会烹吃它们呢?〞我又想到:人的说话与沉默和这件事有什么不同呢?不应说话而发言,同应当说话而不说话,都足以招致灾祸啊。
文言句读技巧
(附答案:(1)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 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 为其后可复者也/则其事寡败。 (2)译文:雕刻的技巧,鼻子不如大一些,眼睛不 如小一些。鼻子大可改小,鼻子小不可以改大;眼睛 小可以改大,眼睛大不可以改小。做事情也是这样, 为它想好退路,那么事情将很少失败。)
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 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 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 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 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例: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 传》)顶真
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 是该断句的地方。
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 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 焉、耶(邪)等等; 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 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 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 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 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 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 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 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 助);“不亦……乎”“孰与……乎”“其…… 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 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 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 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 儿 大 者 九 岁 小 者 八 岁 二 儿故 琢 钉 戏 了 无遽 容 融 谓 使 者 曰 冀 罪 止于身 二 儿 可 得 全 不 儿徐进曰:" 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寻亦收
文言文的句读与翻译方法
文言文的句读与翻译方法一、文言文的句读句读就是对古书的标点。
古书一般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
没有断句的古书,后代人读起来常会感到困难。
例1: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史记·秦始皇本纪》)正确断句: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
夏太后死。
——译:彗星又在西方出现,一共经过十六天。
夏太后死去。
错误断句:彗星复见西方。
十六日,夏太后死。
——译:彗星又在西方出现。
十六日那天夏太后死去。
分析:读法不同,意思也就变了。
古人常用“、”符号来断句。
在句终的地方,点在字的旁边;在语意未尽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在两个字的中间。
到了宋朝以后,通俗读物上才普遍地应用圈(。
)作为句号,用点(、)作为读(逗)号,因此句读又称圈点。
学习文言文,明句读是一项基本功。
因此在文言文的标点上,我们应该作一番研究。
在标点古文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通读全文,明了全文大意。
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先断开能断的句子,然后逐步缩小范围。
对不易断开的字、句,就要仔细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义才正确明白。
例2: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
原文标点: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
(《西门豹治邺》)分析:这样断句,似把“旁观者”仅指“长老”和“吏”。
其实,“旁观者”按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指“长老”和“吏”以外的“老百姓”,三者是并列的。
修正标点: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
2.要注意语法,重视文言虚词。
例3: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原文标点: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分析:这样断句,重点在于讲孔子既关心人,又关心马(“厩”是养马的棚)。
其实,文言中疑问句末用了“乎”一类疑问语气词之后,不能再用“不”一类的否定词来发问了。
修正标点: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①文言文中,“夫、惟、盖、凡、且、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②而“乎、哉、也、矣、欤、焉、耳”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③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④复句中的关联词如: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且夫、乃夫、于是、至若、若、故、是故,大致用在一句话的开头。
3.1.2文言句读和翻译
酒③大陈,以饮乡人。镠起劝酒,自唱还乡歌以娱宾。
文言句读和翻译
真题体验
时将筑宫殿,望气者④言:‚因故府大之,不过百年;填
西湖之半,可得千年。‛武肃⑤笑曰:‚焉有千年而其中
不出真主⑥者乎?奈何困吾民为!‛遂弗改造。
首 页
(节选自《西湖梦寻·钱王祠》作者 【注释】
张岱)
①省茔垄:祭扫祖墓。②亟拜:急忙下拜。
首 页
米煮之果腹而归。
(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文言句读和翻译
真题体验
1.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2分) 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 [答案]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
首 页
(2分,对三处2分,两处1分,一处不得分) [解析] 断句应在粗通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注意关键
首 页
纷纷出来游玩赏春。面对美好春光,人们深深陶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表达流畅,意思符合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在理解句子大意的基础上,加以合理的想象,
③牛酒:即牛和酒,古代用来犒劳、祭祀。④望气者:
观测云气占卜之人。⑤武肃:即钱镠。⑥真主:贤明
的君主。
文言句读和翻译
真题体验
3.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 (限断三处) (3分) 盖初生时光怪满室父惧将沉于了溪。
首 页
[答案] 盖初生时/光怪满室/父惧/将沉于了溪。 [解析] 断句应建立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一些关键 的提示词语也要注意,如“光怪、父”等,同时注意 只划三处。
文言文断句和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10种失误形式:
•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 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2.以今义当古义
A.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 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B.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 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例如: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 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 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 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 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我们看加点的虚词,可置于句 末的有:焉、也、焉、也;句首的 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 而、而、故。这一段标点,如果顿 号不计,共12处标点,有10处可依 据以上虚词断开。“游者众”后的 分号,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 断开。“非常之观”是由于主语较 长而作的停顿。
6、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 “曰”“云”“言”为标志,两 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 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 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 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 标点。
7、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 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 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 美”反复多次,《庄暴见孟子》也有 大段反复。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 于断句。以上这几种断句方法是分别 说的,在具体断句时,常常要把这些 方法综合运用。
5、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 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 断句。 例如: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 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 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 胜。
最新-高三三轮复习知识补充(1)——文言文的翻译、句读 精品
高三三轮复习知识补充(1)——文言文的翻译、句读一、考点补充(一)文言文翻译的考查形式可能有以下三种:1、扩充原先两道翻译试题的文字量。
2、扩大题量,使原先的翻译试题由两道变为三道。
3、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一道句读题、一道翻译题以下是古文阅读、翻译可能变化的一种情况:示例一:阅读以下文言文,完成题目。
陵败处去塞百余里,边塞以闻。
上欲陵死战,召陵母及妇,使相者视之,无死丧色。
后闻陵降,上怒甚。
群臣皆罪陵。
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
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构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
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过也。
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
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节选自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⑴、给下列语段加上适当的标点。
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⑵、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构其短,诚可痛也。
②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
③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二、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注意事项高考选文标准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
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
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
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
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
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11. 文言实词题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考点跟踪训练27 文言句读和翻译
考点跟踪训练27文言句读和翻译一、(2014台州)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问题。
琢冰[清]唐甄昔京师有琢冰为人物之形者,被.以衣裳,缀以丹碧,神色如生,形制如真。
京师天寒,臵.之堂背,逾日不变;变则修饰之。
往观者日数百人皆叹其巧惊其神。
一日,语众曰:“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
”人无应者。
乃问之曰:“子之技诚.巧矣。
子何.不范金①琢玉,为夏、殷、周、汉之器,可以宝②而不坏?今乃琢冰为玩物,其形虽有,不日而化矣!吾甚惜事之技巧而非真③,心劳而无用,可以娱目前而不可以传之远也。
”(选自《潜书》) 【注释】①范金:把金属浇在模子里。
范:模子,用作动词。
②宝:珍藏。
③真:实际。
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
(限断两处)(2分)往观者日数百人皆叹其巧惊其神。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单横线句子的意思。
(2分)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4温州)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问题。
游东坡[南宋]陆游十九日早,游东坡。
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
东起一垄颇高,有屋三间。
一龟头曰“居士亭”,亭下面南一堂颇雄,四壁皆画雪。
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是为雪堂。
堂东大柳,传以为公手植。
正南有桥,榜曰“小桥”,以“莫忘小桥流水”之句得名。
其下初无渠涧,遇雨则有涓流耳。
旧止片石布其上,近辄增广为木桥,覆以一屋,颇败人意。
东一井曰“暗井”,取苏公诗中“走报暗井出”之句。
泉寒熨齿,但不甚甘。
又有“四望亭”,正与雪堂相直。
在高阜上,览观江山,为一郡之最。
(节选自《入蜀记》) 【注释】东坡:苏轼被贬黄州时,开辟了一处荒地,名为东坡。
龟头:形容垄头昂起,上建小亭,有如龟头。
筇杖:竹枝。
雪堂:苏轼在东坡建筇室时,天下大雪,于是在堂壁绘雪,题堂名为“雪堂”。
妙处难学文言文翻译
妙处难学文言文翻译1. 翻译文言文人学习,每天不进步,就是每天在退步。
如果你没有学习伙伴,你的意见就会很片面,很容易学。
在一个环境里呆久了,会不自觉地染上一些习惯。
可惜你在穷乡僻壤,不坐马车出行,还是要广泛猎取知识,详细研究,看古人的询问和考察,才能知道知识正确与否。
这样一来,你会获得差不多十分之五或十分之六的知识。
不上学,不上学,就像一个有墙的人,对学习一无所知。
就算你有元稹这样的圣人,对国家也没用。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 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仍须努力地学习,今人难道不该以此勉励自己吗?。
2. 文言文好难学文言文是古代文字的载体,与现代白话文相去甚远。
主要是言简意赅,讲究典故、押韵、排比等。
要学好它,首先要掌握一些常用词的含义,因为这些词在现代已经很少使用了,或者这些词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比如老婆。
在古代,它意味着妻子和孩子,但在现代,只有妻子。
其次要了解一些典故。
中国文化的魅力就在于有很多代代相传的典故,在各种文字中都有广泛的运用,包括现在。
比如一些成语,比如凑数,邯郸学步等。
三韵,古文往往用韵,对仗的运用使文字朗朗上口,气势磅礴。
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多读书,多背一些名篇。
观察古文很好,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背诵。
还有就是押韵的问题。
韵的启蒙是好的。
是过去给孩子的启蒙书。
以前的人都很棒。
第四,是培养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对文字的鉴赏能力。
中国人的欣赏,尤其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欣赏,往往是含蓄、内敛、不张扬、不做作的。
所以可以找找唐诗宋词。
市面上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都很常见。
找到你喜欢读的东西。
相信你的水平会有很大的提高。
我想就这么多,希望你能满意3. 文言文好难学呀在听、说、读、写中,除了一些用文言文的成语、谚语外,基本不用文言文。
这种时差造成的语言距离形成了学习文言文的障碍,容易让人畏难情绪。
但只要方法得当,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学好文言文。
语文:文言文翻译五注意
语文:文言文翻译五注意翻译句子,是考查文言文阅读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好的综合性方式。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题目,翻译时,要充分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这一原则。
“直译”,就是按照原文逐字逐句一一对照翻译,体现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
例如: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估计大王您的士兵能够抵挡项王吗?“意译”,就是只求表达出原文的基本内容。
要特别注意一些因使用修辞格而需要意译的句子。
例如:1.比喻:秋毫不敢有所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2.借代:樯橹灰飞烟灭——战船像灰一样飘飞,像烟一样消散。
3.互文:主人下马客在船——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来到船上。
4.并提:水木清华——池水清澈,花木繁盛。
5.用典: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我活着应当不惜性命,死后应当报恩。
6.委婉: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出生六个月,慈祥的父亲就去世了。
二、要有整体语境和知识迁移这两种意识。
翻译时,既要通读全篇,把握文章的内容大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又要联系所译句子的上下文,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例如: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单独看划线的两句话,它们只是主语不同,后面的部分似乎可以作相同的翻译。
其实,把它们放在原文中,就会发现他们的意思是不同的。
根据前文“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的交代和后文“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的解释,前一句应该翻译为“我挖井等于得到了一个人”。
第二句翻译为“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才与后文“国人道之”的议论和“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的情节相吻合。
还应当善于联系学过的成语、古代诗文的行文特点、古代文化常识等知识,做到知识的灵活迁移运用。
例如:文言文常在并列短语、排比句、对偶句的对应位置运用意思相同或相近、相反或相对的词语,据此,我们可以由已知推测未知。
文言文的句读与翻译方法
文言文的句读与翻译方法一、文言文的句读句读就是对古书的标点。
古书一般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
没有断句的古书,后代人读起来常会感到困难。
例1: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史记·秦始皇本纪》)正确断句: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
夏太后死。
——译:彗星又在西方出现,一共经过十六天。
夏太后死去。
错误断句:彗星复见西方。
十六日,夏太后死。
——译:彗星又在西方出现。
十六日那天夏太后死去。
分析:读法不同,意思也就变了。
古人常用“、”符号来断句。
在句终的地方,点在字的旁边;在语意未尽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在两个字的中间。
到了宋朝以后,通俗读物上才普遍地应用圈(。
)作为句号,用点(、)作为读(逗)号,因此句读又称圈点。
学习文言文,明句读是一项基本功。
因此在文言文的标点上,我们应该作一番研究。
在标点古文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通读全文,明了全文大意。
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先断开能断的句子,然后逐步缩小范围。
对不易断开的字、句,就要仔细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义才正确明白。
例2: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
原文标点: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
(《西门豹治邺》)分析:这样断句,似把“旁观者”仅指“长老”和“吏”。
其实,“旁观者”按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指“长老”和“吏”以外的“老百姓”,三者是并列的。
修正标点: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
2.要注意语法,重视文言虚词。
例3: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原文标点: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分析:这样断句,重点在于讲孔子既关心人,又关心马(“厩”是养马的棚)。
其实,文言中疑问句末用了“乎”一类疑问语气词之后,不能再用“不”一类的否定词来发问了。
修正标点: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①文言文中,“夫、惟、盖、凡、且、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②而“乎、哉、也、矣、欤、焉、耳”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③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④复句中的关联词如: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且夫、乃夫、于是、至若、若、故、是故,大致用在一句话的开头。
文言文的标点与翻译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3.要掌握足够的古代文化知识 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 (《资治通鉴》标点本) 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 4.充分利用文言虚词
古书的标点
一、何为句读
1.何为“句读”?
我国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古人研读经书要自
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 地方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 的下面加以顿点儿,这种地方叫做“读”。 2.句读符号
ヽ
し 〇
一般用于句子中间的停顿。《说文》:“有所绝
用于段末或句未的停顿《说文》:“钩识也。” 用于句未的停顿。
1.对(对译)
即将文言语句中的字词,逐个对译成字面意思与 之完全相同的现代的词语。 2.换(换译) 即将文言语句中的字词,转换成字面意思与之不 同的现代汉语中的词语。
3.留(保留) 即保留原文中的词语,不进行翻译,一些古今相同和今
天已经消失的事物,以及一些专有名词,可尽量保留。
4.删(减译) 即通过删去无法翻译的文言词语来翻译古文,对一些不再 使用的句法结构和虚词,只要译文已表达清楚,可略去不 译。
5.增(增译) 即通过增加词语来翻译文言语句,对一些
简古的语句要补足和增加一些成分 。
6.调(转译) 代汉语的表达方式。
合理调整语序,使一些特殊的语句符合现
(二)意译:就是按照原文所表达的意思
去翻译。意译时可增删、调换词语,可以 重新安排句子结构,甚至可以在深刻理解 原文的基础上,从原文词句的束缚中争脱 出来,只统摄原文大意进行翻译。适合一 些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的翻译。
25文言句读和翻译
二、从微观上把握句中每个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尤其是活用、
3.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2分)
方 急 时∕不 及召 下 兵∕以 故 荆 轲 逐 秦 王。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准确断句。要读懂文句,从整体 上根据其意思来划分朗读停顿。
4.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_心__里_的__愤__怒__还__没__发__作__出__来__,__上__天__就__降__示__了__征__兆__。________ (2)使毕使于前。 让__他__在__(_大__王__)_面__前__完__成__使__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②称,不为皦察之政③,而行不 失于直。观其所说④,而其为人可得也。堂成,君与客饮于堂上。 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⑤,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 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 不危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 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应以直译为主,意 译为辅。翻译这个句子,应采用直译的方式,注意落实关键词 语的意思。如:“欲”“直”“折”“乎”四个关键词的翻译 错一个扣0.5分。
考点涵析
理解和翻译文言句子是综合考查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读、 文言句式和特殊句子的一种手段。文言句读是翻译文言句子的前 提,而准确的文言句读必须在理解句子内容的基础上完成。翻译 文言文要求准确、通顺。准确是指译文要尽量符合原文意思;通 顺是指译文前后连贯,语言流畅,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文言文断句和翻译
• (1)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 于袁军。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1)关键点:“封”,动词, 译为“封存”;“拜书”,动宾短语, “拜”为动词,表敬称,“书”为名词,
• (5)换——文言词语要准确选用恰当词义, 用现代词语代替。词类活用必按较为固 定的格式翻译,体现出词类活用的特征 来。 • 古文中的单音词,现代汉语变成了双音 词。 (《柳敬亭 • 敬亭亦无所不安也。 传》)(安:安心) • 古文中的单音词,现代汉语中变成了另
• 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 记》)(余:我;自:从;适:到) • 要注意古今异义中古义和今义的区别。 •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 下。(《五人墓碑记》)(古义,头颅;今 义,某些集团的领导人)
• 2.翻译要求:信、达、雅 • 翻译文言语句,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 “信、达、雅”。“信”就是准确,即 忠实于原文,做到字字落实,不添、不 漏、不走样。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凡是能直译的,要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对 照翻译,原文字词尽可能在译文中有所 落实,保持原文语句的特点。“达”就 是要使句子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句子 安排、表达习惯,没有语病。在遇到古
• 例①中的“何由”是“由何”的倒装, 即“凭借什么”。 • 例②中的“余”是“欺”的对象,“不 余欺”即“不欺余”,译为“没有欺骗 我”,将宾语调至句后。 • 例③中的“子孙荷担者”是定语后置的 结构,“三夫”作为数量词,也要调前, 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才符合 现代汉语的习惯说法。
• 例⑤中的“必”是“一定”的意思,修 饰“破操军”,译为“一定能击溃曹操 的军队”,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浅谈《中国历史文选》课程中的句读与翻译
浅谈《中国历史文选》课程中的句读与翻译摘要:《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是高校历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的断句与翻译能力是该课程的任务之一。
要正确断句,应反复阅读,正确理解词句的含义,内容符合情理,标点符合古汉语语法和音韵。
翻译主要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应坚持“信”“达”“雅”原则。
关键词:《中国历史文选》;句读;直译;意译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08-0181-02《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是高校历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及利用文言史料的能力,能够准确地断句与翻译,这是读史、治史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
那么,如何断句、翻译呢?这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词法、句法、音韵等古汉语知识,而且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技巧。
鉴于此,本文就《中国历史文选》课程中的句读与翻译问题做一简单探讨,但愿能对历史专业学生句读与翻译能力的提高有所裨益。
一、文言文的句读古代的典籍文献是无标点的,阅读典籍的人需要自己断句,在应该停顿的地方标出记号,在一句话终结的地方打一个圆圈,叫作“句”,在一句话当中需要暂时停顿的地方标“亅”或点个“丶”,叫“读”。
古人十分重视对学童断句的教授与训练,认为掌握断句是读书与治学的最基本要求。
《礼记·学记》云:“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
”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
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趋向也。
”唐孔颖达疏曰:“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
”韩愈在《师说》中亦云:“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这是说,教学生学会断句,是学校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
对于历史专业的学生来说,查找、利用古代文献是经常的事情,有很多文献没有标点,都需要自己断句,不少同学常常把句子读破,既误解了史料的原意,又闹出了不少笑话。
那么,应该如何断句呢?其一,反复阅读,正确理解词句的含义。
在对文言材料加标点之前,首先应该反复阅读,做到真正把握材料的意思。
陈际泰文言文翻译
陈际泰文言文翻译陈际泰文言文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
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
从外兄①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②,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
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
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③以时文名天下。
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
经生④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选自《明史》)【注释】①外兄:表兄。
②句读:古人称文词之间该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相当于现在的标点。
③南英辈:指艾南英等三人,与陈际泰被合称为“临川四才子”。
④经生:泛指研读经书的书生。
翻译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
家里贫穷,不能够拜师读书,又没有书籍,有时拿邻居家孩子的书,躲着人偷偷地诵读。
从表兄那里得到了一本《书经》,书的四角已经磨灭变得模模糊糊了,而且也没有划分句读,自己根据文意去判断区分(哪个地方该有停顿),于是就通晓了《书经》的大意。
十岁,在舅家药笼中见到《诗经》,拿着就快速地跑了。
父亲看见了,很生气,督促他到田地里去,陈际泰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于是终身都没有忘记。
很久以后,返回临川,同艾南英等人凭借八股文而闻名天下。
陈际泰写诗作文,非常勤敏,一天可以写二三十首诗,先后写的诗达到了万首。
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没有比得上陈际泰的。
阅读题目及答案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4分)(1)取而疾走()(2)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3)其为文()(4)无若际泰者()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标点正确的一项是(2分)()A.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B.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C.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D.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3.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他就被父亲带到了自家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于是终身不忘。
B.他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大声歌唱,于是终身不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语文备考方法总结:
文言文翻译与句读
一、翻译的二标准、一原则
(一)二标准
试翻译下列句子。
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
其
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己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
遂溺死。
(1)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译:我的腰缠了一千文钱,很重,因此落后了。
(2)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
译:你愚蠢到了极点,蒙昧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干什么呢?
意思翻译不准确,无中生有和想当然;句子语意不通顺,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习惯,这些都是文言句子翻译的大忌。
那么,文言句子翻译的标准是什么呢?
一是字字落实,二是文从字顺。
用古人的说法是“信”与“达”。
“雅”是要求合乎情理有文采,我们暂时不研究(平时译句哪怕是高考译句做到“信”“达”就可以了)。
“字字落实”,就是忠实于原文的意思,不遗漏,也不能有多余。
换句话说,就是
原文和译文必须是——对应的关系,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
没有的意思,译文中尽量不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文从字顺”就是译文要明白通畅,合符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有时,字字落实不能文从字顺的,怎么办?
(二)一原则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
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
2、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借代)
译:(张衡)到职工作了三年,(向朝廷)上表章请求告老还乡。
★能不能译为“守住篱笆墙”与“乞求我的这把老骨头”?——引出意译
意译与直译的关系处理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什么情况下需要意译
句子中用了比喻、借代、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时要意译
直译有哪些方法和技巧?
二、字字落实的“五字经”
三、真题演练,巩固五字经,明确答题步骤
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02全国卷)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
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李将军列传》)
(1)其李将军之谓也?
留——李将军;
换——其;大概、恐怕、差不多/也:……吧;
调——……之谓(宾语前置):说的是…/是说…
(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留——死、天下
换——及:到、等到尽:竭尽、极力表示
补——知:知之者不知:不知之者
皆为尽哀:皆为(之)尽哀
答题步骤
1、审: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的语法要点。
先在草稿纸上将语法要点一一标出,引起
自我注意。
2、切:将文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用前面介绍的方法逐一加以解释。
3、连: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
4、誊:“三清”: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
“三不”: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或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
四、拓展练习
把下面文言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②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身随。
一日曝⑤书画,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③入两股间,今乃掉④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⑥之。
古唐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译文: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隐士,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成百件,有戴嵩画的牛一幅,他特别喜爱,用锦囊盛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隐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
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
”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五、翻译歌诀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替换。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六、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语意表达已尽处为“句”,而“读”则指语意未尽而念诵时须停顿的。
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指定语句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与上下文的联系。
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
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
根据赋分(可能3分,也可能4分)实际,揣摩得分与扣分标准,提高有效分。
一定要先在试题或草稿纸上试着句读,然后第一时间答到答题卡上,确保不再改动涂画。
准确理解词义、句意,从某些语言标志入手,遵循规律,将大大提高正确率:
(1)找名词(代词)。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2)看虚词。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
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
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如:处于句首的虚词有:盖、夫(且夫、故夫、若夫)来表议论性的,俄、旋、向者、既而来表时间的,故、然、而、然则来表逻辑关系的连词。
处于句末的虚词有:也、矣、哉、乎、焉、邪、耳、耶等。
以、于、为、雨、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
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
(3)找顶真。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
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4)据排偶。
一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与句式特征。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5)依总分。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6)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
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7)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七、句读提升练习:
1.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选自《郑伯克段于鄢》) 2.子所长者言也所短者巧也马氏所长者巧也所短者言也以子所长击彼所短则不得不屈以子所短难彼所长则必有所不解者矣夫巧者天下之微事也
(选自《马钧传》) 3.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选自《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