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后对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e847fe41c850ad02de8041f7.png)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虞文清(湖州师范学院浙江湖州 313000)摘要:认识社会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
建国以来我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经历了从模式到特征,从特征到本质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不全面到比较全面,步步深入,取得了一些重大的成果。
正是因为认识的逐渐清晰,使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有了较好地把握和灵活的运用。
关键词:改革开放;社会主义;认识深化“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是当年中苏论战的核心问题。
“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归根到底都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1](P10)邓小平对这个问题第一次作了比较系统而又是初步的回答;江泽民和胡锦涛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回答。
一、关于社会主义奋斗目标与发展阶段问题党的三代领导人明确的是大目标,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
但对中国社会主义处于什么发展阶段,认识不尽一致。
毛泽东认识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有过三次变化:一是“大跃进”时期的“急于过渡”思想,典型的说法是“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的将来的事了” [2](P294);二是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的谈话中提出可以分为“发达的社会主义”与“不发达社会主义”概念,其中“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类似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没有深入研究下去,而且这样的认识停留的时间很短,可以说是灵光闪现或者说昙花一现;三是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上提出“大过渡”理论,认为整个社会主义社会都是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
总的看来,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是超前的。
他的理想是在有生之年,在国际上埋藏帝修反,“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从而“建设一个红彤彤的世界”;在国内建设最纯洁最完美的社会主义,“破四旧,立四新”,扫除一切社会阴暗面,从而达到“祖国山河一片红”。
浅谈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浅谈对社会主义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2edfeb1655270722192ef7d9.png)
浅谈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社会主义”一词,大都认为起源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某些著作中。
该词导源于拉丁文,原意是“同辈的”、“同伙的”。
是表示人与人之间有着平等的伙伴关系,即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
社会主义创始人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他们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基本确立的条件下产生,并对社会主义进行了设计和描述。
如生产制度、所有制和分配制度、未来社会的的实践和设想等等。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其实现过程是会发生曲折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几千年来,人们不断幻想建立消灭人剥削人、实现平等的制度,幻想过“社会主义”。
从古至今,出现过各式各样的社会主义流派。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批判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优秀成果,在工人运动的实践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20世纪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说明马克思的上述论断是科学的,富有预见性。
20世纪初,在帝国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俄罗斯爆发了伟大的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从此,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正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欧洲、亚洲、拉丁美洲许多国家里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这是社会主义凯歌行进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实践,在探索、保证全体人民的政治平等和当家作主,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消除两极分化、贫富悬殊,建设新型的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是指引世界上处于剥削制度压迫之下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改变自己命运,获得社会解放,建设幸福生活的正确道路。
然而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从世界历史进程看,社会主义的历史还是短暂的,总的来说还处于实践和发展的初期。
还要看到,十月革命以来先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原来经济政治文化落后的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7dc6160810a6f524ccbf8539.png)
易国柱 潘 正 钦
改革开放 以来 ,我 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不断解放 和发展 ,经济社会也 取得长 足进步 ,人 民生活水平 娃著改善 ,综合国力大幅跃升 。中国共 产 党带领广 大人 民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政治勇气和摸着石头过河 的伟 大 智 慧,逐渐探索 出了一条合适 中国 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并在过程 中很 好 的结合 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 中国实际情况 ,一步一步建立 了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 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这一过程影响深远 ,让 中 国越来越 富强 、 美好 。其中改 革开放 对 中国特 色社会 主 义建设 意义 重 大,促进作用 明显 ,在这过程 中,我们党进一步认识了社会 主义 、发展
十八大 的报告进一步给我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了新的诠释 ,在这 份报告中 ,有两大 重要 的变化 :一 是删 除了 “ 巩 固和完 善社会 主义 制 度” 。更加 突出 “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是社会 主义 的根本任务 的作 用。二是增 添了 “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 ,逐步实 现全 体人 民共 同富裕 ”新 内容。使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 总体 布局从 “ 四位 一 体” 丰富为 “ 五位一体 ” 的需 要。党 的十八大报 告对 中 国特 色社会 主 义道 路作 了新 的定 义 ,让我们 对对社会 主义道 路有了更深 层次 的理解 , 表现出我们 在坚持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道路上 不断开拓 精神 、创新 精神 、 服 务 人 民 的 宗 旨。 十八届 三中全会站在新 的历史起点上 ,提出了深化经济体 制 、政治 体制 、文化体 制、社会 体制 改革和加 快 建立生 态文 明制度 的要 求 和措 施 ,对 在制度建设层 面落 实五位一 体总体布局 设制度改革进行部署 ,形成 “ 5 + 2 ” 的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 与改革 的新格局 ,也指出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 设与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 ,要不仅仅是服务于党和国家 的事业 展 ,关照 中 国 特 色社 会 主 义事 业 的宏 观 层 面 ,而 且 更 要 服 务 于 人 民的 幸 福 安 康 和 社会 的稳定 和谐 。习近平 同志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的特点 、优 势给 予了高度的评 价和全面的肯定 。他 曾在讲话中指 出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制 度 ,坚持将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同基本经济制度 以及 各方面体 制机制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党 的领导 、人 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 国有 机结 合 ,符合了我国的基本 国情 ,更集 中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特点和优 势。当然 ,我们必须 看到 ,相 比于我 国经济社 会发 展和 人 民群众 的要 求 ,相 比于当今世界 日 趋 激烈 的国际竞争 ,相 比于实现 国家长治 久安 , 我们的制度还并没有达到成熟 和定 型的要求 ,有些方面甚至成 为制约我 们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因素。但 十八大 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 书记的新一 届中央领导集体继往开来 、高瞻远 瞩,着眼于 中国的长远发 展 ,明确提 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 的中国梦 ,指 出要实现 中国梦 ,不 仅需要有 社会物质基础的极 大发展 , 也要有坚强 的思想道德支撑。“ 富强 、民主 、
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又一次深化和飞跃
![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又一次深化和飞跃](https://img.taocdn.com/s3/m/2e7a8f3067ec102de2bd8929.png)
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又一次深化和飞跃赵 曜(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91)[摘 要] 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是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本质论之后,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又一次深化和飞跃。
[关键词]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飞跃[中图分类号]T 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054(2006)增刊20003202[收稿日期]2006210226[作者简介]赵曜(1932-),男,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
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
这个战略举措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它的实施,必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这个战略思想反映了党中央的高度政治智慧。
邓小平通过总结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深刻指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条主线,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拨乱反正、实践探索、总结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提出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的新论断,大力进行理论创新,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境界,实现了思想认识上的深化和飞跃。
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先于西方发达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这些国家很长一个时期对本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清醒不准确,其表现,一是把社会主义阶段看得很短暂,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二是对本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估计得偏高,如自以为是“发达社会主义”阶段。
结果犯了许多超越阶段的“左”的错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提出像我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新论断,这个阶段至少要上百年。
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再认识的认识
![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再认识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2f6a230490c69ec3d5bb75dc.png)
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再认识的认识Ξ李 力 安近些年来,学术界对中国在50年代前期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机是否成熟、甚至是否必要,有争论。
有的同志认为,中国不应该急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按照《共同纲领》,不超出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再干一、二十年,待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甚至是实现了工业化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
由此而来的一种观点则认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问题《决议》只指出三大改造存在有“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的缺陷,是不够的。
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所以:“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我认为上述认识是不正确的,至少是片面的。
因为它不是历史地认识事物,不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而且还有害于今天人们执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行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并可能动摇人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我想谈谈对这个问题的一些肤浅认识。
一中国人,起码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在讨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得失时,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认识问题,就是承认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终将在世界范围内实现。
尽管自马克思主义诞生的150年间,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牢固地树立起了这样的信念,尽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已经一再证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不但是理想,而且是现实。
并展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替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总趋势,这已经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那么,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呢?马克思、恩格斯当时认为社会主义革命要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一同爆发。
按照这种认识,俄Ξ这是作者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当代中国史研究 1999年第5~6期国和中国无疑是不够格的。
但是,列宁没有囿于这一点,而是从俄国的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指导,突破了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一环,在落后的俄国建立起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也没有简单地搬用俄国的经验,而是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反帝、反封建革命的胜利,夺取了全国政权,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关于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关于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1cca75f304a1b0717fd5dd31.png)
关于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摘要:世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东欧发生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重大挫折,陷于低潮,而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历史的复杂性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测。
如何总结苏东社会主义剧变的经验教训,展望社会主义在新世纪的前景, 是摆在马克思主义者面前的重大的理论和现实课题。
关键词: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经验教训20世纪社会主义的崛起,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并一度占有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拥有足以同资本主义世界相抗衡的实力,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但进入20 世纪 90 年代后,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重大挫折,陷于低潮,而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历史的复杂性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测,如何总结苏东社会主义剧变的经验教训,展望社会主义在新世纪的前景,是摆在马克思主义者面前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
一、社会主义近百年实践的曲折历程20 世纪最大的特点是社会主义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经过激烈的生死搏斗,终于站住了脚,并从一国到多国,是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又遭受到严重挫折的世纪。
20 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社会主义从科学理论转变为现实的社会制度,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创建和巩固的阶段。
从20世纪初到俄国1917年革命前后,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
从19世纪晚期起,社会主义在欧洲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运动,并开始向世界范围拓展。
当时,在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中都成立了社会民主党,马克思主义被多数党承认为指导思想。
马克思关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实现社会主义的预想似乎就要变成现实。
在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和无产阶级争取自身权益斗争等条件下,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社会改良,适应这种情况,社会民主党人选择了合法斗争的策略,使运动从下至上都普遍滋生起改良主义的情绪, 其完整的理论表现就是伯恩施坦修正主义。
关于改革开放理论的毛概论文3000字
![关于改革开放理论的毛概论文3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dc6c724c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12.png)
关于改革开放理论的毛概论文3000字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至今,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增强。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改革开放的毛概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改革开放的毛概论文3000字篇1《论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实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
怎样理解改革开放也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如何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弄清这些问题,对全面认识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党领导全国各民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导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实现了目的和效果的高度统一,就在于我们既坚定不移的进行改革开放,有坚定不移的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坚决排除各种错误思潮、错误倾向的干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30多年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新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0486e7e4aef8941ea76e0598.png)
Know Way Station 知途驿站south wind 南风 69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过程,期间还遇到了一些困惑、曲折与坎坷。
实践证明,只有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才能坚定我们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1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下,在全国人民伟大的实践中开创的。
这一伟大思想有其形成的时代条件和社会背景,改革开放理论的形成源自于邓小平对当今时代发展特征的正确把握 当今时代的特征突出表现为经济全球化,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不能脱离这个时代背景。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不仅符合中国自身的利益,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邓小平从世界全局,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的形成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先后进行了20年,这其中有正确的方面,也有错误的方面。
特别是晚年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给党和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
在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之前,僵化的经济体制,不健全的政治体制以及相对封闭的环境,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面对这样的情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深刻总结和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取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
在正确分析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总结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进而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 改革是社会主义本质发展动力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承认矛盾的存在是我们认识事物的逻辑起点和根本方法。
改革开放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重新认识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及意义
![改革开放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重新认识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eb35a50716fc700abb68fc10.png)
改革开放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重新认识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及意义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党对社会主义重新认识, 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经验的总结, 是认识的升华, 是确保社会主义事业走向胜利的旗帜。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也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的重大课题。
建国以来, 历代党的领导集体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取得了重大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4 年, 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的认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果。
回顾和考察三中全会以来34 年党对我国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的历程,通过回顾和总结,我们不难得出:改革开放,不仅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本文试从两个大的理论成果及意义来阐述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问题的重新认识。
关键词: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意义1.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两种认识对比:1.1改革开放前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为我们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奠定了前提条件。
但是,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如何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前无古人的历史性课题。
然而, 由于种种原因, 最终未能从认识上彻底突破苏联社会主义学说的教条, 没有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依然沿袭了苏联的理论观念, 致使探索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尤其是从50 年代后期起,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从理论到实践都出现了严重失误。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重新认识, 包含两点: 一是过去已经有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二是已有的认识是不够正确的。
否则,就没有重新认识的必要. 也无重新认识的可能。
改革开放以后对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
![改革开放以后对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cd481e34482fb4daa58d4b2c.png)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摘要 (1)一、改革开放后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背景原因 (1)(一)经验教训 (1)(二)历史必然 (2)二、改革开放时期重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 (2)(一)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及发展 (2)(二)邓小平理论的时代意义 (2)三、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 (3)(一)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3)(二)解放思想,从本质上升华对社会主义的理解 (6)结语 (9)参考文献 (10)解放思想,发展才是硬道理——论邓小平理论认识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摘要:要想建设社会主义,必先认识社会主义;只有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完了62年的光辉历程,在这62年的历程中,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与实践经历了一段长期的曲折道路,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的发展过程,终于形成了科学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邓小平理论。
这一伟大理论,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的伟大成果,它第一次比较系统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根本问题,为我们今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社会主义认识论改革开放邓小平理论人类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真理、认识真理的,但不可能穷尽真理。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是如此。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与时俱进的历史。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因此,能否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做到与时俱进, 是社会主义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
自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我们党坚持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地对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所提出的社会主义理论进行探索,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理论成就,成为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指导思想和伟大旗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的双重要求下,我党对社会主义进入了重新认识的阶段。
浅谈我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浅谈我对社会主义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1f375225dd36a32d73758188.png)
浅谈我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社会学思想,主张或提倡整个社会作为整体,由社会拥有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
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也经过了几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首先在16世纪至17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就是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利益的表现。
托马斯·莫尔在他的名著《乌托邦》中就提出了理想社会的一些基本原则,诸如废除私有制、实行财产公有制,实行普遍意义的义务劳动制,消除阶级压迫和实行按需分配等。
在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三时期,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三人对理想社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不仅提出了建立“人人平等,个个幸福”的新社会的观点,也更多的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然而这一阶段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还是不成熟的。
所以16至18世纪的社会主义是受到了历史状况和条件的限制的。
这种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空想社会主义学家对资本主义的抨击和批判,不仅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宝贵材料,也为科学社会主义批判旧世界,并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参加了革命斗争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方法,对人类社会历史、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诞生。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在书中,作者阐明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科学地论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火种”开始在神州大地传播。
在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指导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对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主义的认识
![对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主义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aee16985e53a580217fcfe04.png)
对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主义的认识建国前的中国是苦难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压,国内资本家和地主阶级对劳苦大众的剥削,使我国大多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
共产党的建立使国民看到了希望。
共产党坚持马克思列宁社会主义理论,领导被压迫人民,坚持反帝反殖的正义斗争,摧毁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
打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力量的格局,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民族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建国后我国由于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缺乏认识,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严重的失误,在社会主义建设上走过了一段弯曲的路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中共认识到造成这些失误的原因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把苏联模式(计划经济模式)及其相应观念神圣化。
此时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概念,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从此我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那么在改革开放后的这些年里,我们该怎样对中国社会主义再认识呢?第一、我们的社会主义应当是从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的社会主义。
一方面,必须明确我国是搞社会主义,而不是搞资本主义,不能倒退,走回头路;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超越这个最重要的国情,要求过高,急于求成。
这就能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可以避免右,又可以避免"左"。
第二、我们的社会主义应当是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深刻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作重心转移的问题。
这就是基于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一认识而提出的。
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
只有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使生产力水平赶上中等国家的水平,我们才有资格说是坚持了社会主义。
第三、我们的社会主义应当是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9bcf925de518964bcf847c3b.png)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摘要:本文主题是论述改革开放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意义。
第一,改革开放使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第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找到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正确途径;第三,改革开放注重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给社会主义制度注入了活力,全面开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制度创新;理论创新Abstract: The theme of this paper is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belowing: first,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gives us a new understanding of socialism; second, developing market economy und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helps us find the right wa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ductivity under socialist conditions; third,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focuses on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theoretical innovation, which brings vitality to the socialist system, and makes a beginning for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t modernized count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 socialism; reform and opening up; market economy;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theoretical innovation从1978年十一届三种全会开始,改革开放谱写了中国社会的主旋律。
改革开放以来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e847fe41c850ad02de8041f7.png)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虞文清(湖州师范学院浙江湖州 313000)摘要:认识社会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
建国以来我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经历了从模式到特征,从特征到本质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不全面到比较全面,步步深入,取得了一些重大的成果。
正是因为认识的逐渐清晰,使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有了较好地把握和灵活的运用。
关键词:改革开放;社会主义;认识深化“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是当年中苏论战的核心问题。
“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归根到底都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1](P10)邓小平对这个问题第一次作了比较系统而又是初步的回答;江泽民和胡锦涛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回答。
一、关于社会主义奋斗目标与发展阶段问题党的三代领导人明确的是大目标,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
但对中国社会主义处于什么发展阶段,认识不尽一致。
毛泽东认识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有过三次变化:一是“大跃进”时期的“急于过渡”思想,典型的说法是“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的将来的事了” [2](P294);二是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的谈话中提出可以分为“发达的社会主义”与“不发达社会主义”概念,其中“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类似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没有深入研究下去,而且这样的认识停留的时间很短,可以说是灵光闪现或者说昙花一现;三是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上提出“大过渡”理论,认为整个社会主义社会都是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
总的看来,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是超前的。
他的理想是在有生之年,在国际上埋藏帝修反,“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从而“建设一个红彤彤的世界”;在国内建设最纯洁最完美的社会主义,“破四旧,立四新”,扫除一切社会阴暗面,从而达到“祖国山河一片红”。
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社会主义的再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fd746242852458fb770b56a8.png)
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一.社会主义概述社会主义从宏观上来讲是一个历史过程,还是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扬弃的一个过程,也是解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资本主义国家根本矛盾的历史过程,更是替代掉资本主义的一个过程,也是逐渐消灭剥削、减轻阶级差别、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的历史过程。
二.社会主义所具备的条件社会主义不可能完全地从封建社会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直接脱胎而出,成为一个新的生命个体。
但是,社会主义是从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脱胎而出的。
社会主义萌芽的因素将最先在那些最先进、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大量涌现。
那么,社会主义的萌芽因素成熟的标志和表现是什么呢?换一种说法,从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和要素呢?概括地讲,是要满足资本主义的容纳力,即要等资本主义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完全充分地发挥出来,形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要素要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胚胎里完全成熟。
具体而言,应至少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二者统一构成社会的形态,二者是一对儿矛盾,互相作用,共同推动社会形态的进步和发展。
上层建筑是为了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出现产生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更也影响到上层建筑的变更。
同样,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着巨大的反作用,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
经济力量在一切形态中都是起决定性的作用,经济是一切精神文化的基础。
只有生产力集中发展、高度发达,科技力量快速前进,取得显著成效,工业、农业都要实现高度的社会化大生产,保证工人阶级的利益,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因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为我国当前政治体系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而且是对我国政治上层建筑改革是适应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前提下的改革。
增强生产力,可以提高综合国力,也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论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
![论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98827dd05fbfc77da269b181.png)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中,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
从一定意义上讲,如果没有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再认识方面取得的创新成果,没有对经典作家和传统社会主义思维和认识的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不可能形成,也不可能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今天,当我们回顾已经过去的思想认识历程、取得的理论成果时,我们会感到思想的魅力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作用。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再认识的历程本质是一个事物的内在联系,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根本标志。
社会主义本质,是指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的主要标志。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必然要经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同样如此。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再认识的理论基础1、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中国搞社会主义,理论直接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
理论指导实践,搞不清的理论就无法指导实践。
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由于两大基石的发现,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变为科学。
在马克思那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为了实现上述原则,经典作家认为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消灭人们奴隶般的分工;消除异化的不幸的劳动,让劳动成为人的兴趣,成为人的第一需要,成为人的本质的部分;确立人类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已是进入自由王国的障碍。
1980年1月,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
苏联搞社会主义,从一九一七年十月算起,已经六十三年了,但是,怎么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
”[2](p250)同年5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样概念,他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浅谈对中国社会主义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社会主义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583f14a7284ac850ad0242fb.png)
浅谈对中国社会主义的认识摘要:新民主主义结束后,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在党和领导人的带领下,我们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现在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我们正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统筹区域发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优越性一、简谈社会主义(1)、社会主义的产生社会主义最早产生于英国。
十六世纪英国人托马斯•莫尔撰写了一部《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
这一简称“乌托邦”著作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由此莫尔而成为社会主义的鼻祖。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由马克思完成的。
“社会主义”通常是指科学社会主义,即关于消灭一切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2)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属性和内在规定性,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社会的根本标志,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决定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本质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揭示出来的。
他们通过理性地扬弃资本主义文明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本质,认为未来社会是个自由人联合体。
马克思认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发展这样一种经济形态。
”二、中国的社会主义(1)中国社会主义的确立伴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广大劳动人民从此摆脱了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成为掌握生产资料的国家和社会主义的主人以及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
在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的同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人民对于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
第三讲 对于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 01
![第三讲 对于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 01](https://img.taocdn.com/s3/m/f458a6f933d4b14e852468fe.png)
•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
达到共同富裕。
• 社会主义本质论包含的基本原则。消灭剥削,消
除两极分化就是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
要避免形成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努力做到这一 点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体现,是实行公有 制和按劳分配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本质论包 含的基本原则。
• 第三,突出强调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
• 要大力提高教育科学文化水平; • 要正确看待和利用资本主义;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一方面作出了一定贡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存 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形式;
必须保存商品生产和利用价值规律。
• 另一方面凝固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政治上高
度集权,经济上高度集中,文化上高度单一,
形成“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高度集权 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大一统的计划经济+单纯 的公有制+单纯的按劳分配。
出发,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科学揭示了社会 主义的本质,形成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 现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
第三次飞跃。3、社会主义本质理 Nhomakorabea的提出• 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过程
• 第一阶段:改革的起步和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萌芽
(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
• “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 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本质。”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13页
富裕。
•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从社会主体所
追求的价值目标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共
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它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和 努力方向。在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既要防止出
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又要克服平均主义倾向。
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再认识
![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再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894b2658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45.png)
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再认识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再认识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苏联模式与中国模式社会主义的概述阐明社会主义的探索及发展过程,并对现在的社会主义的进一步认知。
关键词:苏联模式;中国模式;社会主义;认识当社会主义标杆苏联的解体和认识到经济、资本才是一个国家国力的基本体现时,不知道社会主义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有没有也出现过像我们一样的迷茫期?当面对“发展才是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有企业纷纷倒闭私有企业给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代替大锅饭反而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等等一系列因理论和现实的转变而带来的社会蓬勃发展,我们不禁要问,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原来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到底在哪里?现在这一套不全是资本主义了吗?我也一样迷茫,也失去了对他讨论的兴趣,有时间还是多赚点钱来的实际。
但国家依然坚持。
本文就对苏联模式和我国社会主义作简要概述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并表达一下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与看法。
一、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苏联作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俄国的实际,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成为世界强国,形成了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
这个模式的核心和基本点是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形成的基本制度;这个模式的表现形式带有苏联民族的具体特点和当时的时代特征。
它既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原则的一面,也具有一定的个性和历史局限性[1]。
(一)基本特征所谓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在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一种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体制。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权力高度集中,这是最根本特征。
这个特征反映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的各个领域,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政权,最终集中于联共中央,实际上常常集中于党的领袖斯大林个人。
二是军事性。
这个模式的发展目标,从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备战性质,后来则发展成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争霸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班级:硕士1班姓名:宋晓玮专业:德语学号:20110200462011年12月青岛目录摘要 (1)一、改革开放后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背景原因 (1)(一)经验教训 (1)(二)历史必然 (2)二、改革开放时期重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 (2)(一)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及发展 (2)(二)邓小平理论的时代意义 (2)三、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 (3)(一)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3)(二)解放思想,从本质上升华对社会主义的理解 (6)结语 (9)参考文献 (10)解放思想,发展才是硬道理——论邓小平理论认识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摘要:要想建设社会主义,必先认识社会主义;只有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完了62年的光辉历程,在这62年的历程中,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与实践经历了一段长期的曲折道路,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的发展过程,终于形成了科学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邓小平理论。
这一伟大理论,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的伟大成果,它第一次比较系统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根本问题,为我们今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社会主义认识论改革开放邓小平理论人类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真理、认识真理的,但不可能穷尽真理。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是如此。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与时俱进的历史。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因此,能否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做到与时俱进, 是社会主义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
自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我们党坚持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地对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所提出的社会主义理论进行探索,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理论成就,成为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指导思想和伟大旗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的双重要求下,我党对社会主义进入了重新认识的阶段。
邓小平正是坚持了与时俱进、解放思想的精神,不断开拓创新,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改革开放后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背景原因(一)经验教训——没有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第一, 离开生产力,片面从生产关系上认识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之前,长期认为只要不断地改革生产关系,不断提高公有化程度,就能建成社会主义甚至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这种超越社会发展阶段, 违背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极“左”思想的错误引导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导致了国民经济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水平欠账太多,建国三十年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第二, 教条主义,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
把苏联模式的发展战略和体制的弊端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附加在社会主义上。
其实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苏联搞了很多年, 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将苏联模式神圣化,盲目地照抄照搬,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 妨碍了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
第三,把一些非社会主义的东西当成其优越性,如单纯的精神崇高、平均主义等。
归根结底是没有从国情出发认识我们的社会主义所处的阶段。
建国初三十年期间,我国的生产力发展呈低水平、多层次、不均衡的特点,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之上大搞公有制,过分强调精神崇高,只能导致普遍贫穷。
第四,闭关自守,关起门来搞建设。
总结历史经验, 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
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 闭关自守都不可能。
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
建国三十几年的经验也证明,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是发展不起来的。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二)历史必然——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建国初期三十年间,由于对社会主义不正确的认识,我们党在现代化建设中犯了诸多错误,使社会主义建设发生重大挫折和失误,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亟待重整和改善。
因此,我们党认识到,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决不能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预测,要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从思想理论上彻底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
二、改革开放时期重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的内容、发展(一)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及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领导全党进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进行了新的探索。
1.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重新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是党对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的思想先导。
会议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错误思想,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 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届代表大会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第一次被写入党的文献中, 从剥削制度的消灭和公有制建立实行按劳分配、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当家作主、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精神文明等六个方面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作出了初步的概括。
3.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现实,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十二大以来,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的探索,第一次作了系统的概括和论述,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初步规划了我们前进的科学轨道,形成了初级阶段理论。
4. 1992年10月,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作了深刻的阐述。
会议第一次提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从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个基本问题, 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系统概括和阐述。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的认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标准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初级阶段的形成。
(二)邓小平理论的时代意义把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破除了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为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三、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一)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前者主要是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规定, 后者主要是解决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问题。
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看, 邓小平理论就是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理论。
1.根据时代特征和本国实际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理论不是僵化的体系, 它要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而向前发展。
19 世纪上半叶,随着产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以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不断加剧。
马克思、恩格斯顺应时代潮流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的论题,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数十年后,列宁又根据时代特征和俄国的实际,大胆地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结论,对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作出了新的判断,提出在经济落后的国家特别是俄国有可能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科学论断。
在这一理论的武装和鼓舞下,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中国,经济文化落后,城市与农村发展严重不平衡。
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实际,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具体道路,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得到发展。
社会主义在一大批国家先后建立的历史告诉我们: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他们所处的时代条件以及英、法等工业发达国家的实际提出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后人怎样贯彻,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贯彻,采用什么具体形式贯彻,这需要根据世界形势和时代特征的变化,以及各国具体实际,创造性地运用。
只有这样,才能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增强科学社会主义的活力。
社会主义革命是这样,社会主义建设也是这样。
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
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没有意义。
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
墨守成规的观点只能是导致落后,甚至失败。
各国都应有自己的模式。
邓小平正是根据这种认识社会主义的思路,正确分析了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认识之大成,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根据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充实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结合,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2.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中认识和推进社会主义恩格斯曾指出: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许多新问题,制定了一系列能极大促进社会生产力、摆脱贫穷落后的好政策:中心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和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
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邓小平密切观察改革进程,探索新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他提出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突破了传统的观念和多年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开始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鼓励和支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政策和实行按劳分配,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分配政策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更好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在开放政策的引导下,大胆吸收和借鉴了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中国走向了世界,社会主义显示出了极大的优越性。
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邓小平坚持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独特性。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我们制度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