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后对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课程论文
班级:硕士1班
姓名:宋晓玮
专业:德语
学号:2011020046
2011年12月青岛
目录
摘要 (1)
一、改革开放后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背景原因 (1)
(一)经验教训 (1)
(二)历史必然 (2)
二、改革开放时期重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 (2)
(一)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及发展 (2)
(二)邓小平理论的时代意义 (2)
三、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 (3)
(一)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3)
(二)解放思想,从本质上升华对社会主义的理解 (6)
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解放思想,发展才是硬道理
——论邓小平理论认识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摘要:要想建设社会主义,必先认识社会主义;只有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完了62年的光辉历程,在这62年的历程中,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与实践经历了一段长期的曲折道路,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的发展过程,终于形成了科学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邓小平理论。这一伟大理论,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的伟大成果,它第一次比较系统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根本问题,为我们今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社会主义认识论改革开放邓小平理论
人类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真理、认识真理的,但不可能穷尽真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是如此。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与时俱进的历史。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因此,能否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做到与时俱进, 是社会主义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自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我们党坚持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地对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所提出的社会主义理论进行探索,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理论成就,成为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指导思想和伟大旗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的双重要求下,我党对社会主义进入了重新认识的阶段。邓小平正是坚持了与时俱进、解放思想的精神,不断开拓创新,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改革开放后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背景原因
(一)经验教训——没有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
第一, 离开生产力,片面从生产关系上认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之前,长期认为只要不断地改革生产关系,不断提高公有化程度,就能建成社会主义甚至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这种超越社会发展阶段, 违背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极“左”思想的错误引导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导致了国民经济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水平欠账太多,建国三十年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第二, 教条主义,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把苏联模式的发展战略和体制的弊端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附加在社会主义上。其实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苏联搞了很多年, 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将苏联模式神圣化,盲目地照抄照搬,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 妨碍了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
第三,把一些非社会主义的东西当成其优越性,如单纯的精神崇高、平均主义等。归根结底是没有从国情出发认识我们的社会主义所处的阶段。建国初三十年期间,我国的生产力发展呈低水平、多层次、不均衡的特点,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之上大搞公有制,过分强调精神崇高,只能导致普遍贫穷。
第四,闭关自守,关起门来搞建设。总结历史经验, 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 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建国三十几年的经验也证明,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是发展不起来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二)历史必然——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建国初期三十年间,由于对社会主义不正确的认识,我们党在现代化建设中犯了诸多错误,使社会主义建设发生重大挫折和失误,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亟待重整和改善。因此,我们党认识到,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决不能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预测,要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从思想理论上彻底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
二、改革开放时期重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的内容、发展
(一)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及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领导全党进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进行了新的探索。
1.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重新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是党对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的思想先导。会议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错误思想,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 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届代表大会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第一次被写入党的文献中, 从剥削制度的消灭和公有制建立实行按劳分配、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当家作主、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精神文明等六个方面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作出了初步的概括。
3.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现实,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十二大以来,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的探索,第一次作了系统的概括和论述,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初步规划了我们前进的科学轨道,形成了初级阶段理论。
4. 1992年10月,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作了深刻的阐述。会议第一次提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个基本问题, 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系统概括和阐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的认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标准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初级阶段的形成。
(二)邓小平理论的时代意义
把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破除了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为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三、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
(一)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