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人工长河坎儿井

合集下载

坎儿井原理

坎儿井原理

坎儿井原理我们来到了吐鲁番参观坎儿井。

坎儿井、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坎儿井就是井穴的意思。

它就是我国了不起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就是提及地下水的一种独有的地下水利工程。

它就是利用地面坡度把盆地多样的地下潜流水,通过人工修筑的地下渠道,拉入地灌溉、采用。

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将近千条,全长约公里。

就是全世界最小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

我们先参观了坎儿井民俗园,对它怎么修建的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坎儿井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共同组成。

在盆地边缘由高向高踢若干口竖井,再将竖井逐次从地下凿开边境成串,水便从地下带出至地面上来了。

竖井就是维持水的整洁,竖井口就是通风和避免水冷却用的,假如从高空俯瞰,那些土堆犹如珍珠项链上的珍珠就是竖井口。

明渠就是汇聚的水流出的.地方,暗渠就是水流汇聚中在地下的部分,也起著了洁净水和避免水分冷却的促进作用,涝坝就是储存水用的。

我们参观了坎儿井的竖井,导游姐姐介绍怎样利用油灯定方向的原理。

坎儿井真像个大迷宫,如果不留神定会在迷宫里走丢的。

我们走在暗渠上透明的玻璃上,玻璃边的彩灯变换这不同颜色的灯。

暗渠的水在玻璃下缓缓地流淌着。

我低头往下看,哇,真深啊!这么深的暗渠在古代得花费多少人力才能挖成的啊。

一道光从竖井口照进来,在这里闪烁着光芒,像一片金灿灿的树叶在空中飘啊飘;还像一只金色的蝴蝶在黑暗的坎儿并扑闪着它明亮的翅膀。

坎儿井里并不热,跑至坎儿井的暗渠边,我用手摸了摸纯净的水,凉凉的。

我不禁闻了一下,甜甜的。

坎儿井是古代劳动人民为了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根据本地气候、地理特点等创造出来的一种特别的水利工程,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地下长城坎儿井读后感

地下长城坎儿井读后感

地下长城坎儿井读后感
地下长城坎儿井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工程,它隐藏在地下深处,具有隐蔽性和安全性,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我对地下长城坎儿井并不了解。

但是,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地下长城坎儿井的重要性和价值。

地下长城坎儿井不仅是中国人民智慧的体现,更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它代表了人类对地下空间的探索和利用,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一种适应和挑战。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地被文章中描述的地下长城坎儿井的特点所吸引。

这个工程隐藏在地下深处,具有隐蔽性和安全性,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同时,它也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国人民在建筑、水利、军事等方面的卓越才能。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出了这样一个神奇的工程,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挑战的重要性。

地下长城坎儿井是人类对地下空间的探索和利用的代表之一,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一种适应和挑战。

它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具有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总之,地下长城坎儿井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工程,它隐藏在地下深处,具有隐蔽性和安全性,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个工程的重要性和价值,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我相信,这个工程将会永远铭刻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

地下长城坎儿井的作文

地下长城坎儿井的作文

地下长城坎儿井的作文
在干旱的新疆地区,荒滩上鼓着一个接一个的圆山丘,这些“大珠小珠”错落有致地延伸向绿洲,圆山丘下面就是被称为“地下长城”的“坎儿井”。

坎儿井可不是现代才有的,现存最陈旧的坎儿井通水时间距今已约500年,是生活在干旱高温区域的古代劳动民众的颖慧创造,据“井渠说”描述,坎儿井的出处可追溯到汉武帝时候凿井引洛水,后来发展成了现代的坎儿井。

坎儿井的本质是井、渠的结合应用。

这种坎儿井可以蓄积山地承接的降水,将其运输到地下,避免高温的蒸发。

它凭据地形的倾斜度,按照引水线路在地面挖出许多竖井,而这些竖井则在地下被连通成渠使深层地下水逐渐转变为浅层地下水,再由浅层地下水输入蓄水池供人使用。

水在地下运行,从山地开始,经过地层一层层的过滤,到洼地绿洲才出水,历经千难万难的井水更是格外清明甘甜。

地下长城坎儿井的作文

地下长城坎儿井的作文

地下长城坎儿井的作文说起这坎儿井啊,那可真是个神奇的存在!它就像一条隐藏在地下的巨龙,默默地为人们服务着。

我第一次听说坎儿井,还是在书本上。

那时候,只觉得它不过是个遥远的、陌生的名词。

可当我真正有机会亲眼见到它,亲身去感受它,才知道它是多么的了不起。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来到了新疆,来到了这片充满神秘和魅力的土地。

当我走进那片坎儿井所在的区域,一开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就是普普通通的土地,上面长着一些耐旱的植物。

但当我跟着向导逐渐深入,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我们沿着一条窄窄的通道往下走,脚下的台阶有些潮湿,还带着点儿青苔。

空气也变得越来越凉,和外面炎热的阳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心里满是好奇,不知道这地下到底藏着怎样的秘密。

终于,我们走到了坎儿井的内部。

哇,那一瞬间,我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一道道清澈的水流在渠道里缓缓流淌,水光映着墙壁,发出一种神秘的光芒。

渠道的墙壁是用泥土和石头砌成的,看上去粗糙但却坚固无比。

水在里面流得那么安静,那么平稳,仿佛它们已经这样流淌了千百年,而且还会一直流淌下去。

我忍不住伸手去触摸那水,凉凉的,感觉特别舒服。

向导告诉我们,这水可是从很远的山上引来的,经过了漫长的地下旅程,才来到了这里。

我看着那水,心里想着,这得付出多少的努力和智慧,才能让这水乖乖地按照人们的意愿流淌啊。

我们沿着渠道往前走,周围的空间时而宽敞,时而狭窄。

在宽敞的地方,能看到一些支撑的木架子,看上去有些年头了,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狭窄的地方,我们得侧着身子才能通过,一不小心就会碰到墙壁。

走着走着,我发现渠道的墙壁上还有一些小水珠,一滴一滴地往下落。

我问向导这是怎么回事,向导笑着说:“这是地下水渗透出来的,说明这坎儿井的水很充足呢。

”我听了,不禁对这坎儿井更加佩服了。

再往前走,我们看到了一个小小的分岔口,水流分别流向了不同的方向。

向导说,这是为了把水引到不同的农田和村庄,让更多的人受益。

我想象着那些得到水滋润的农田,一定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庄稼长得绿油油的,人们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地下长城”,已有2000多年

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地下长城”,已有2000多年

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地下长城”,已有2000多年
新疆吐鲁番的坎儿井,名字叫井,其实是人工开凿的地下运河,在历史上也叫做“井渠”。

其地下部分绵延5000公里,有“地下长城”之称。

坎儿井能将地下水引到地面,令荒漠变成绿洲,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水利工程,已有2000多年历史,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目前坎儿井仍然在农业灌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坎儿井起源于3000多年前古波斯,后来逐渐传到世界其他地方。

如今世界上坎儿井的分布,以伊朗高原为中心,东至新疆吐鲁番地区,西至非洲摩洛哥,都存在着大量的坎儿井。

我国吐鲁番盆地是中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极端高温近50℃,多年平均降水量只有约16毫米。

然而吐鲁番这样干旱的地方却有大片绿洲,还是水果的天堂,盛产葡萄、哈密瓜等等,令荒漠变绿洲的法宝就是坎儿井!
坎儿井由竖井、地下渠道(暗渠)、地面渠道(明渠)和涝坝(小型储水池)组成。

按照一定间隔挖出深浅不等的竖井,利用地形坡度,将渗入地下的雨水、冰川和积雪融水等汇聚到一起。

修建联通竖井的暗渠,将地下水引到需要灌溉的地方,进入地面明渠,再修建涝坝蓄水,供民众使用。

地底的暗渠,避免水源因高温而蒸发,因此水资源利用率极高。

沙漠上一个个圆形土包,就是坎儿井的竖井口。

吐鲁番的坎儿井在鼎盛时期有超过1700条,现在仍有1200条,总长度超过5000公里。

如今,坎儿井不仅是重要的水利工程,也成为当地的热门旅游景点。

2006年,坎儿井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下长城”坎儿井的重生

“地下长城”坎儿井的重生

“地下长城”坎儿井的重生■阅读提示坎儿井,被誉为“生命之泉”、“地下万里长城”,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与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由于各种原因,坎儿井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由50年前的1700多条,正以平均每年20余条的速度消失,直至上世纪90年代才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2008年6月12日至14日,自治区坎儿井研究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吐鲁番召开,首次提到了“在发展中保护坎儿井”的议题,坎儿井的命运正在发生改变。

天山网讯(记者刘建东木合塔苗爽报道)阿克顿村一村离鄯善县25公里,离连木沁镇7公里,东北方向寸草不生,西南靠近戈壁滩。

该村共有人口530余人,可耕地面积达1500亩,坎儿井干涸后,村民主要依靠柯柯亚水库的水进行浇灌农田,后来水库干了,他们不得不随着坎儿井的水源地北移。

“50多年前,这里是一片绿洲,我们在这里生存繁衍,每到夏天傍晚时分,村里的小伙子和姑娘们围着坎儿井,欢快地跳着麦西来甫……”村长亚森·依布拉依木回忆当年的时光,眼睛里充满了渴望。

坎儿井干涸了,水资源没有了,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庄稼地因为缺水开始大面积死亡,为了寻找水源,村里召集劳动力挖井,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挖了10个井口,没有一个出水,村民们不得不含着泪开始搬家。

阿克顿村坎儿井的干涸并不是偶然现象,有的专家甚至认为:吐鲁番绿洲有北移趋势!■记者调查坎儿井消逝背后的“隐情”“一方面,坎儿井的竖井口历来覆盖简单,由于风沙和牲畜过往掀起的尘土堵塞暗渠,导致坎儿井坍塌;另一方面,竖井口不断坍塌形成大面积塌陷区,侵吞了耕地。

”自治区坎儿井研究会理事长乌斯曼·沙乌提说起坎儿井被破坏,非常痛心。

“吐鲁番地区是资源性缺水,所有的水都从山上来。

全地区已有的几千口机井从地下大量抽水,但11亿立方米的可利用水资源中,地下水仅占2亿多立方米。

”自治区坎儿井研究会秘书长吾甫尔·努尔丁说,造成坎儿井衰减的原因,主要是坎儿井的修护完全靠人力,挖坎儿井后继乏人,“坎儿井造价高、维护难,导致使用率不断下降。

吐鲁番的“地下长河”——坎儿井

吐鲁番的“地下长河”——坎儿井

作者: 杨伯震
出版物刊名: 地理教学
页码: 4-5页
主题词: 坎儿井;分布;半干旱地区;地下;南疆;北疆;自流灌溉;北坡;天山;昆仑山
摘要:坎儿井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进行自流灌溉的一种暗渠。

它曾广泛分布于新疆的天山南北坡,昆仑山北坡和帕米尔高原下的许多地区,在陕西和甘肃也有少量分布;目前主要分布于吐鲁番盆地和哈密盆地,尤以吐鲁番盆地最为集中,约占全疆坎儿井总数的60~70%。

此外,南疆的库车、皮山和北疆的奇台、木垒等地也有为数不多的坎儿井。

地下运河,奇迹水利工程坎儿井

地下运河,奇迹水利工程坎儿井

中国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带你去一个你曾经去过或者没去过的地方。

地下运河,奇迹水利工程坎儿井在吐鲁番的戈壁滩上,可以看见顺着高坡而下的一堆一堆圆土包像串成的“珍珠”,坐落有序地伸向绿洲,这些土包就是坎儿井的竖井口,土堆是掘井挖出的土。

吐鲁番地区干旱、荒漠,是中国的极热,每年35度以上的高温多达100多天,极限气温近50度,沙漠地表温度甚至可以达到85度,所以吐鲁番有“火州”之称。

吐鲁番年降水量16毫米,蒸发量却在3000毫米以上,是中国极端干旱地区之一。

但吐鲁番同时是瓜果之乡,我们都知道吐鲁番的葡萄,那么灌溉之水哪里来?那就是坎儿井。

吐鲁番在突厥语中指“富庶丰饶的地方”。

北部博格达山,西部克拉乌成山,吐鲁番处于盆地,盆地底部艾丁湖是中国海拔最低的地方。

每当夏季来临,就有大量高山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当水流流出山口后,很快渗入戈壁滩地下变为潜流。

日久积聚使戈壁滩地下含水层加厚,水储量增大,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吐鲁番土质为砂砾和粘土胶结,质地坚实,开挖井壁及暗渠不易坍塌,这为大量开挖坎儿井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

聪慧的人们因势利导,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无动力引地下潜流的坎儿井来灌溉农田、建设绿洲。

尤其到了冬天,雪山封冻,河流干枯,坎儿井水更成为当地人重要的生活用水。

“坎儿”是“井穴”的意思,古称“井渠”,维吾尔语称“坎儿孜”,由竖井(立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表渠道)和涝坝(蓄水池)四部分组成。

水藏地下可以减少强烈的水分蒸发节约水资源;避免地表污染,保证水质;自流灌溉,不需动力。

当地人全凭双手和简单的工具,操作技术又易为当地群众所掌握,世代相传的开凿,使坎儿井不愧为中国干极的生命之魂。

掘井人先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然后从下游开始挖起。

先挖好明渠首段和坎儿井的龙口(暗渠出口)。

暗渠开挖从下游向上逐段布置竖井。

每隔20至30米打一眼竖井,竖井用于通风和挖掘、修理坎儿井时提土之用。

下游的竖井较浅,一般只有几米,上游的竖井较深,有的可达100多米。

地下运河坎儿井——新疆游

地下运河坎儿井——新疆游

地下运河坎儿井——新疆游地下运河--坎儿井与横亘万里的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同被誉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

它是我国古代各族人民伟大创造的结晶。

据资料介绍,由于吐鲁番盆地地势低洼,日照时间长,内部热气难以散发,外部湿润气流难以进入,因而高温少雨、干燥炎热。

虽有连绵的天山消融的雪水,但水还未流及村庄、田野,早已蒸发殆尽。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更多图片为了生存、繁衍,吐鲁番各族人民经过长期劳动生产实践,创造出了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独具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

它古称“井渠”,堪称吐鲁番的生命之泉,浇灌出一片水土,谱写出一方文明。

坎儿井博物馆位于吐鲁番葡萄沟,它介绍了坎儿井的发展历史、建造工法与分布状况。

进入展览馆,站在坎儿井分布地形的沙盘前,听着讲解员的介绍,不得不感叹坎儿井的伟大和神奇。

坎儿井神奇,奇在它渠道之长、水量之大。

据统计,吐鲁番盆地有坎儿井1237条,实际使用的853条,其总长度达5000多公里,超过黄河,比京杭大运河还长出1300多米;总出水量每秒约10立方米,可以灌溉吐鲁番35%以上的土地,年灌溉面积最大可达500亩。

坎儿井神奇,奇在它构思之妙、设计之巧。

它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处,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

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四部分组成。

竖井是为挖暗渠和维修时人出入及出土用的,并作为通风口;暗渠是坎儿井的主体,即地下河道;明渠是暗渠出水口至农田之间的水渠;涝坝是暗渠出水口处修建一个蓄水池。

这样就把地层中的潜流沿着挖成的暗渠引至地面,再由明渠引入涝坝或灌溉农田。

由于坎儿井用地下暗渠输送水流,不受季节和风沙影响,蒸发量少,流量稳定,故可常年自流灌溉。

坎儿井神奇,奇在它工程之大,施工之难。

竖井井口一般长1米,宽0.7米左右,而暗渠一般高约1.7米,宽约1.2米,开挖时人只能匍匐着一锹一锹挖,一篮一篮运,而每条坎儿井一般长约3~10公里,这是多么巨大的耗工耗时的工程!馆内保留了一段坎儿井的井渠,顺弯曲的通道拾级而下,我们来到了暗渠出水口。

中国最长的地下河

中国最长的地下河

中国最长的地下河中国河流众多,但我们有没有了解过中国最长的地下河?下面店铺就带你去熟悉熟悉一下,希望可以给你带来帮助。

中国最长的地下河—新疆坎儿井纪录详细素称“火洲”、“风库”,气候极其干燥的吐鲁番,很久以来就出现大片的绿洲。

这奥秘之一,就是在吐鲁番盆地上分布着四通八达,犹如人体血脉似的坎儿井群和潜流网络。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是中国最长的地下河,古称“井渠”。

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干旱地取用地下水的一种渠道,是古代吐鲁番各族劳动群众,根据盆地地理条件、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的特点,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是吐鲁番盆地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即在盆地边缘由高向低打若干口立井,再将立井逐次从地下挖通边境成串,水便从地下引出地表。

坎儿井引出了地下河水,使沙漠变成绿洲。

坎儿井是一种结构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统,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四部份组成。

竖井,主要是为挖暗渠和维修时人出入及出士用的,竖井的深度和井与井之间的距离,一般都是愈向上游竖井愈深,间距愈长,约有30至70米,愈往下游竖进愈浅,间距也愈短,约有10米到20米。

竖井口长1米,宽0.7米。

暗渠是坎儿井的主体,高约1.6米,宽约0.7米。

明渠,就是暗渠出水口至农田之间的水渠。

涝坝,就是暗渠出水口,修建一个蓄水池,积蓄一定水量,然后灌溉农田。

新疆的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哈密和禾垒地区,尤以吐鲁番地区最多,计有千余条,如果连接起来,长达5000公里,所以有人称之为“地下运河”。

坎儿井形成的地理条件儿井之所以能在吐鲁番大量修建,是与这里的地理条件分不开的。

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克拉乌成山,每当夏季来临,就有大量的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当水流出山口后,很快渗入戈壁地下变为潜流。

积聚日久,使戈壁下面含水层加厚,水储量大,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吐鲁番大漠底下深处,砂砾石由粘土或钙质胶结,质地坚实,因此坎儿井挖好后不易坍塌。

地下人工长河――坎儿井

地下人工长河――坎儿井

地下人工长河――坎儿井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地下人工长河――坎儿井地下人工长河――坎儿井“坎儿井的流水清,葡萄园里歌儿多……”坎儿井和葡萄,是吐鲁番吸引广大游客的两大特色。

何为坎儿井?亚洲大陆腹地为亚非荒漠区组成部分,多山地、盆地;气候十分干旱,但山地承接了较多的降水,成为干旱大地上的一座座“湿岛”,为盆地绿洲提供了生命之水。

这些水源,因干旱区的高温蒸发而大量丧失。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水源,在古代水利工程不发达又缺乏能源的条件下,新疆各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了“坎儿井”这种利用地下水的巧妙方式。

坎儿井,其实是一种井、渠结合,在地下引用地下水进行灌溉的水资源利用方式。

它依据山势坡度,按引水路线在地面挖出许多竖井,并在地下将这些竖井连通成渠道,使深层地下水逐渐转变成浅层地下水,在需要水的地方引出至涝坝(蓄水池),然后引至农田灌溉。

这种灌溉方式,在新疆和邻近的中亚国家被称为“坎儿孜”,因其独特的井、渠结合方式,翻译为汉语就成了“坎儿井”。

这一称呼,也形象地表述了坎儿井的竖井因高低参差形成的一道道“坎儿”。

山区地下水埋藏较深,而坎儿井通过竖井依山势开出的水平渠道将深水变为浅水,并且水在地下运行,不受地面高温蒸发的影响,保持了水量常年稳定;经过地下地层过滤远行,井水清澈香甜,在炎热的夏天喝上一口,沁人心脾。

起源之谜长久以来,人们对坎儿井究竟从何而来莫衷一是,比较流行的说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法有三种: “井渠说”。

认为坎儿井源自汉代,代表人物为清末学者王国维。

在其所著的《西域井渠考》中,王国维认为是“汉武帝刘彻令兵士引洛水到大荔县北商颜山,因渠岸常坍塌,遂凿竖井在地下引水,即‘大井六通渠’(书中论证依据为《史记?河渠书》的有关记载)”的引水方法传到新疆后有了坎儿井。

“西来说”。

依古代波斯(今伊朗)是拥有坎儿井最多的国家(使用历史已超过2000年)推断,坎儿井是随伊斯兰教的东传,到了中国新疆。

地下长城坎儿井观后感

地下长城坎儿井观后感

地下长城坎儿井观后感去看了坎儿井之后,我就像发现了一个超级酷炫的地下宝藏世界。

刚到坎儿井那儿,从外面看就普普通通的,感觉就是一片有点特别的土地,谁能想到脚底下藏着这么大的乾坤呢。

一走进能参观的地方,就像钻进了一个神秘的地下迷宫。

那地道弯弯曲曲的,还挺窄,有的地方得猫着腰走,我就想啊,以前那些建造坎儿井的人可真不容易,在这么狭小的空间里干活,简直是在用汗水和智慧一点点地凿出这个“地下长城”。

沿着坎儿井的通道走,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就像坎儿井在轻声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这水啊,清澈得很,据说这可是在地下流淌了不知道多少年,还一直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呢。

我看着那水流,就像看到了生命的脉络,在这干旱的地方,坎儿井就是生命的源泉啊。

我还了解到坎儿井的构造特别巧妙。

那些竖井、暗渠、明渠啥的,组合在一起就像一个精密的水利仪器。

这哪是简单的井啊,这简直是古人智慧的超级大结晶。

我就在想,那时候又没有啥高科技的测量工具,他们是怎么把这一套复杂的系统规划得这么完美的呢?感觉那些古人就像一群超级聪明的魔法师,在地下创造了这个水利奇迹。

坎儿井周围的环境也很有特色,那种带着历史感和地域特色的氛围,让人仿佛穿越回了过去。

我看到有些地方还保留着以前人们取水的痕迹,就好像能看到过去那些人挑着水桶,在这儿打水的场景,充满了生活气息。

总的来说,坎儿井之旅就像一场神奇的冒险。

它让我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佩服得五体投地,也让我感受到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顽强和创造力。

这坎儿井啊,真的不仅仅是一口井或者一条渠,它是一部活着的历史书,每一滴水、每一块石头都写满了故事。

以后有机会,我还想再去看看这个神奇的“地下长城”呢。

绝妙的生命之泉新疆坎儿井

绝妙的生命之泉新疆坎儿井

绝妙的生命之泉——新疆坎儿井新疆有一种特殊的凿井灌田方法,叫做坎儿井。

沿兰新铁路由甘肃进入新疆境内踏上哈密绿洲,在哈密市以西的铁路沿线,你会发现一行行南北向整齐排列、状如火山堆积物的土包,这便是勤劳的哈密人民开挖坎儿井所堆积的泥土、沙砾。

“坎儿”是井穴的意思,这是一种由地面渠道,地下渠道和涝坝三部分组成的灌溉系统。

是当地人民吸收内地“井渠法”创造的,它是把盆地丰富的地下潜流水,通过人工开凿的地下渠道,引上地灌溉、使用。

办法是在高山雪水暗流处找到水源。

按一定间隔打一个深十几米乃至几十米的大竖井,汇集地下水,增大水势,再按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引水下流,一直连到遥远的绿洲,再将水引出地面,灌溉田地。

一般长约三公里,最长的达二三十公里,工程伟大。

这种灌水系统适用于土质松散,凿渠容易渗水的地区。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古称“井渠”,已有二千多年历史,汉武帝时曾用这种方法引洛水到商洛山下。

据王国维(西域井渠考)说,汉通西域时已将此法传给当地人民。

也有人说是林则徐充军经过吐鲁番时,查明水势地源,将办法教给当地人的。

坎儿井的分布新疆的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哈密和木垒地区,尤以吐鲁番地区最多,计有千余条,如果连接起来,长达5000公里,所以有人称之为“地下运河”。

以哈密为例,哈密绿洲坎儿井限于东到沁城,西至七角井,北至岔哈泉,南至五十里拱拜范围内。

它是利用天山山前盆地的特殊地理环境,沿着由北(高)到南(低)的地势,使渗入戈壁下的水从地下含水层自动流出来,坎儿井暗渠和竖井部分分布于戈壁滩上,出水的龙口、明渠和涝坝位于绿洲部分,利于农田灌溉和人畜用水。

被誉为“地下长城”的坎儿井,曾经促进了新疆绿洲农业的迅速发展。

但在大修防渗渠、水库和机井之后,坎儿井的作用逐渐被人们忽视了。

那么坎儿井到底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呢?坎儿井存在的意义坎儿井对于新疆的经济发展仍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存在有如下价值:1.灌溉价值:这是坎儿井能保存至今的最主要的原因。

坎儿井资料

坎儿井资料

地下万里长城——坎儿井“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其结构是由竖井、暗渠、明渠、蓄水池四部分组成。

(具体介绍见P15坎儿井)新疆大地上的美丽串珠——竖井口顺着高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圆土包,形如小火山锥,坐落有序地伸向绿洲坎儿井的主体——暗渠暗渠的作用是把地下含水层中的水会聚到它的身上来坎儿井的形成条件1.为什么用暗渠输水?吐鲁番是中国极端干旱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而蒸发量可达到3000毫米,可称得上是中国的“干极”。

【资料:根据1952—1958年7年的资料统计,吐鲁番盆地多年的平均降水量仅有19.5毫米,最大为42.4毫米,最小为5.2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为3608.2毫米;多年平均气温为14℃,最热的七月份平均为33.6℃,最冷的一月份平均为一9.8℃;年内最高气温为47.6℃,1953年7月曾达到48℃,最高地面温度可达75℃。

】该盆地常年多风,最大风力一般为7-8级。

【资料:1961年产生了吐鲁番罕见的大风灾,全年仅8级以上的大风就有56次,其中5月31日的那场大风,风力曾达12级以上,延续了17个小时之久,造成田园破坏、林木折损,使得那片美丽的绿洲一时黯然失色,其惨状令人触目惊心。

】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2. 坎儿井的水从何来?吐鲁番是中国极端干旱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而蒸发量可达到3000毫米,可称得上是中国的“干极”。

吐鲁番虽然酷热少雨,但盆地北靠天山,每当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渗入戈壁,汇成潜流,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

3.坎儿井为何自流?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峰高达5445米,而盆地中心的艾丁湖,却低于海平面154米,从天山脚下到艾丁湖畔,水平距离仅60公里,高差竟有5400多米,地面坡度平均约四十分之一,地下水的坡降与地面坡变相差不大,这就为开挖坎儿井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4.坎儿井易塌陷吗?吐鲁番土质为砂砾和粘土胶结,质地坚实,井壁及暗渠不易坍塌,这又为大量开挖坎儿井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

天下第一井--坎儿井

天下第一井--坎儿井

天下第一井--坎儿井
在前往吐鲁番的路上,你会看到公路边那些排列有序的沙土小丘,那下面就是驰名中外的吐鲁番的坎儿井。

俗话说:“地靠水,树靠根,没有水,地不生。

”水是绿洲的生命之源。

众所周知,吐鲁番是我国著名的火洲,干旱少雨,滴水贵如油。

全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6毫米,年蒸发量却有3000毫米以上,只能凭靠北面天山、西面喀拉乌成山的雪水资源,但是这些雪山融水流出山不久就消失在戈壁砾石之中了。

在这种情况下,古代吐鲁番人利用盆地优势,把深层地下水逐渐变为浅层地下水,有效地防止了水量的强烈蒸发。

辉煌浩大的坎儿井工程,同长城、大运河并称我国古代的三大工程之一。

坎儿井,维吾尔语叫“坎儿孜”,原为地下水道之意,是一种独特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

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蓄水池)四部分构成,它是一项利用北高南低的地势,不需动力而将地下水引出地表的地下水利工程。

竖井,是用来开挖暗渠,运送沙石及通风用的。

井口呈长方形,一般长1米,宽0.7米,每隔20~30米开挖一口竖井,越向上游,竖井距离越长,越是下游,竖井间隔距离越短。

暗渠是主体,也就是地下河道,一般高1.7米,宽1.2米,长3~5公里。

吐鲁番地区坎儿井最长的暗渠达25公里,最短的仅一二百米。

明渠就是地面的导流渠,将水引入涝坝(蓄水池)或直接浇灌田地。

坎儿井的基本原理是:从盆地地下水溢出带开始向上游水平掏挖,进入蓄水层并尽可能延伸,蓄水层中的地下水不断渗入暗渠并沿渠流出。

坎儿井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丰富的地下水源;二是有一定的坡降;三是有防渗透、防坍塌的土质。

地下长城坎儿井观后感

地下长城坎儿井观后感

地下长城坎儿井观后感你知道坎儿井吗?去看之前我只晓得这是个很牛的水利工程,看完之后,我就只剩满心的佩服,感觉像发现了一个古代的超级大宝藏。

刚到坎儿井那儿,看着地面上一个个井口,心想这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啊,不就是些井口嘛,有啥特别的?可当我深入了解,才知道这下面藏着一个巨大的“地下王国”,简直就是一条地下长城。

沿着参观的路线走,听着讲解,我就像在听一个超级精彩的冒险故事。

原来坎儿井是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这四个部分组成的。

那些竖井就像一个个小天窗,可别小看它们,这可是当年挖暗渠的时候用来出土和通风的。

想象一下,古代的劳动人民在没有现代机械的情况下,就靠着一锹一镐,在地下挖出这些竖井和暗渠,那得费多大的劲儿啊!暗渠才是真正的厉害之处。

在地下,弯弯曲曲的,绵延好长好长。

我就琢磨,这就跟在地下挖了一条秘密通道似的。

而且它巧妙地利用了地势的坡度,让地下水就这么乖乖地顺着暗渠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

这暗渠里的水啊,清澈得很,在暗渠里流淌了千百年,就像一个无声的历史见证者,见证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智慧和勤劳。

明渠就比较直观啦,水从暗渠出来,流到明渠里,就像终于从地下的秘密世界来到了阳光之下。

这时候的水,欢快地流淌着,像是在欢呼自己完成了一次伟大的旅程。

而涝坝呢,就像是水的一个小广场,在这里水可以停留、汇聚,人们可以在这儿取水、用水。

我越看越觉得,坎儿井不仅仅是个水利工程,它简直就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啊。

在那么干旱的地方,能想出这么个法子把地下水引出来,这脑洞开得也太大了吧。

而且这个工程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得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努力、不断完善。

这让我想到我们现在做事情,有时候总是急于求成,缺乏这种长期坚持、不断积累的精神。

站在坎儿井旁边,我仿佛能看到古代的人们在这里忙碌的身影,他们或许满身泥土,或许汗流浃背,但脸上一定带着坚定和希望。

他们靠着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这个奇迹,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这坎儿井就像一部活着的史书,每一滴水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图说地理】坎儿井:让外国人震撼的新疆地下运河

【图说地理】坎儿井:让外国人震撼的新疆地下运河

【图说地理】坎儿井:让外国人震撼的新疆地下运河【坎儿井名片】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而新疆维吾尔语则称之为“坎儿孜”。

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

坎儿井是特殊的地下渠灌溉系统,新疆坎儿井始于西汉时期,《史记》称为“井渠”,是西域拓边的重要战略支撑。

《汉书·西域传》记载:“汉遣破羌将军辛武贤将兵万五千人至敦煌,遣使者按行表,穿卑鞮侯井以西,欲通渠转谷。

”而后来的历史中清代也进行了大量的修建。

【坎儿井修建原因】新疆气候干旱,吐鲁番更是是中国极端干旱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只有1.6厘米,蒸发量却有3米以上,是名副其实的旱极。

这种气候条件下极其不利农业,但是新疆却有一个好处,就是高山上有雪水融化入地,地形又有盆地。

新疆土壤多为砂砾,渗水性很强,山上雪水溶化后,大部分会渗入地下,流入盆地蓄水层。

这样,开采出地下水就成了灌溉农业的不二法门。

【坎儿井影响】坎儿井中地下水渠里的水是从地下含水层中引出来的地下水,它们顺着缓缓倾斜的地下水渠流淌,直到地下水渠裸露地表时才“喷涌而出”。

此后,地下水渠变成了地上水渠,引流而出的地下水或者顺着人工修筑的渠沟疾奔,或者滞留在人工挖建的池塘里。

这样,深埋于远方地下的地下水,终于躲过了烈日的蒸烤和风沙的纠缠,清清冽冽地流进了田地、果园和居民的生活区。

这也造就了新疆独特的景观---沙漠与绿洲并存视频:航拍新疆吐鲁番--从沙漠与绿洲【坎儿井近况】近年来,随着新疆特别是吐鲁番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绿洲破坏严重,新疆地区地下水资源不断减少,坎儿井干涸,目前仅有700多条仔正常流淌。

另外一方面,随着上游一些河流修建大坝,下游水资源减少,而坎儿井维护起来又比较困难,所以使用率也照以前减少。

同时由于现代化进程,用水量不断加大,比如工厂、油田都在大量抽取地下水,这就导致坎儿井的不断干涸。

新疆古代水利工程坎儿井的原理

新疆古代水利工程坎儿井的原理

新疆古代水利工程坎儿井的原理
嘿,朋友们!你们知道新疆有个超神奇的水利工程叫坎儿井吗?那就让我来给你们讲讲坎儿井的原理吧!
想象一下啊,在那茫茫的沙漠和干旱的土地下,竟然有一条像地下迷宫一样的水道,那就是坎儿井啦!坎儿井其实就是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这就好比是一个精密的水利系统呢!竖井就像是一个个小入口,让人们可以进入到这个地下世界,哎呀,你说神奇不神奇!就好比你家有个秘密通道一样。

暗渠呢,那可是坎儿井的核心部分呀!它就像一条隐藏在地下的长龙,弯弯曲曲地往前延伸。

水在暗渠里悄悄流淌,不会被蒸发掉,这多厉害呀!就好像是水在跟太阳玩捉迷藏呢!
明渠呢,就是水终于从地下跑到地面上来啦!欢快地流淌着,给人们带去滋润和生机。

这就好像是一个小孩子终于可以跑出去玩儿啦,多开心呀!
涝坝呢,就是储存水的地方,就像一个大水库,随时准备给需要的地方供水。

你看,这不就是一个完美的水利循环嘛!
你说,古代的人们咋就这么聪明呢!他们竟然能想出这么巧妙的办法来解决干旱缺水的问题。

咱们现在的人可不能小瞧古人的智慧呀!坎儿井真的是新疆人民的宝贝,没有它,那片土地能有现在这么美吗?能有那么多好吃的水果和农作物吗?我觉得呀,坎儿井就是一个奇迹,一个让人惊叹不已的奇迹!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见证了人类的智慧和坚韧。

所以呀,我们要好好保护它,让它继续为新疆的发展发挥作用!。

我国最长的地下河

我国最长的地下河

我国最长的地下河生活不易,所以在极度缺水的新疆,智慧的劳动人民修建了一条河,供养自己的生活,变成了荒漠地区特殊的灌溉系统。

今天店铺就带你们看看我国最大的地下河以及它的基本介绍。

中国新疆坎儿井。

坎井是新疆吐鲁番的人们采掘地下水的一种井。

这种井分明渠、暗渠、直井,其中以挖掘暗渠工程最为艰巨。

坎儿井短的几公里,长的几十公里。

如今吐鲁番有由一千多条坎儿井组成的地下长河,总长度超过5000公里,被称之为中国最长的地下“河”。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

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

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坎儿井的基本介绍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

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

坎儿并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

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

如今,仍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

吐鲁番市郊五道林坎儿井、五星乡坎儿井,可供参观游览。

坎儿井的名称,新疆维吾尔语称为“坎儿孜”。

伊朗波斯语称为“坎纳孜”(Kanatz)。

中国新疆汉语称为“坎儿井”或简称“坎”。

中国内地各省叫法不一;如陕西叫作“井渠”,山西叫作“水巷”,甘肃叫作“百眼串井”,也有的地方称为“地下渠道。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胡文康地下人工长河
“坎儿井的流水清,葡萄园里歌儿多……”坎儿井和葡萄,是吐鲁番吸引广大游客的两大特色。

何为坎儿井?
亚洲大陆腹地为亚非荒漠区组成部分,多山地、盆地;气候十分干旱,但山地承接了较多的降水,成为干旱大地上的一座座“湿岛”,为盆地绿洲提供了生命之水。

这些水源,因干旱区的高温蒸发而大量丧失。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水源,在古代水利工程不发达又缺乏能源的条件下,新疆各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了“坎儿井”这种利用地下水的巧妙方式。

坎儿井,其实是一种井、渠结合,在地下引用地下水进行灌溉的水资源利用方式。

它依据山势坡度,按引水路线在地面挖出许多竖井,并在地下将这些竖井连通成渠道,使深层地下水逐渐转变成浅层地下水,在需要水的地方引出至涝坝(蓄水池),然后引至农田灌溉。

这种灌溉方式,在新疆和邻近的中亚国家被称为“坎儿孜”,因其独特的井、渠结合方式,翻译为汉语就成了“坎儿井”。

这一称呼,也形象地表述了坎儿井的竖井因高低参差形成的一道道“坎儿”。

山区地下水埋藏较深,而坎儿井通过竖井依山势开出的水平渠道将深水变为浅水,并且水在地下运行,不受地面高温蒸发的影响,保持了水量常年稳定;经过地下地层过滤远行,井水清澈香甜,在炎热的夏天喝上一口,沁人心脾。

起源之谜
长久以来,人们对坎儿井究竟从何而来莫衷一是,比较流行的说法有三种:
“井渠说”。

认为坎儿井源自汉代,代表人物为清末学者王国维。

在其所著的《西域井渠考》中,王国维认为是“汉武帝刘彻令兵士引洛水到大荔县北商颜山,因渠岸常坍塌,遂凿竖井在地下引水,即‘大井六通渠’(书中论证依据为《史记·河渠书》的有关记载)”的引水方法传到新疆后有了坎儿井。

“西来说”。

依古代波斯(今伊朗)是拥有坎儿井最多的国家(使用历史已超过2000年)推断,坎儿井是随伊斯兰教的东传,到了中国新疆。

不过,伊朗的坎儿井叫“昆那特”,与中国新疆、前苏联中亚、巴基斯坦、阿富汗所称的“坎儿孜”不同。

由于名称的差异,使人们对“西来说”存在疑虑。

“本地说”。

在现存的坎儿井中,吐鲁番市恰特喀勒乡庄子村的吐尔坎儿孜,通水时间为1520年,距今已有486年的历史,比它更早的坎儿井也一定还有。

因此,坎儿井很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地区的原产物。

暂不论坎儿井究竟起源何时何地,可以肯定的是,它是干旱、高温、多山盆地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有了坎儿井,他们才有了生存的基础。

新疆有上千的坎儿井,命名方式多种多样,也很有趣味。

其中以掘井人姓名命名的居多数。

如,杨西成坎儿孜、尼牙孜坎儿孜等。

也有以动植物命名的,如,尤勒滚坎儿孜(“尤勒滚”即维吾尔语的“红柳”);又如,提开坎儿孜(“提开”即维吾尔语“公山羊”)。

还有以地理方位命名的,如,吐尔坎孜(“吐尔”是维吾尔语“烽火台”之意),表明这道“坎”古时在烽火台的附近。

更有以水的品质命名的,如,西坎力克坎儿孜(“西坎力克”意为“甘甜”),表明井水甘甜,而―坎儿井
坎儿井内景
LüSEGUANCHA
LüSEGUANCHA
阿其克坎儿孜(“阿其克”是“苦”的意思)则苦涩。

还有不少是以职务、职业命名的,如,吉力力团长坎
儿孜、木匠坎儿孜等。

坎儿匠:艰苦的开凿作业
坎儿井起挖在山地,出水在盆地绿洲,平均长
度达3千米以上,长度超过10千米的数量也不少,
最长的是鄯善县的红土坎儿孜,长25千米;也有一
些短小的坎儿井,如吐鲁番市艾丁湖乡阿奇克村的
尼牙孜坎儿孜,只有150米长,创了最短坎儿井的记
录。

吐鲁番盆地坎儿井的总长度超过5000千米,可
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

所以,有人将坎儿井与万里
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坎儿井的开凿是十分艰苦的。

在开挖线上,每
数十米就要挖一口竖井,竖井愈多,其头道竖井就
要愈深。

如,开凿于1900年的鄯善县吐峪沟乡苏贝
希坎村的努尔买提主任坎儿孜,长度达20.7千米,
其首个竖井深度达98米,将98米深的土一轱辘一轱
辘提至地面,工程量可想而知!而20余千米路线的
竖井数量多达数百个,井下渠道开挖靠点油灯作业,
非常艰苦,总工程量也十分巨大。

而且,并不是付出
了力气就能挖成坎儿井,还需要知道什么地方地下
有水,从开端到出水处沿程要挖多少竖井,每个竖井需挖多深,这都是学问,需要有丰富的经验。

由此,在新疆形成了一种专门的职业―坎儿匠,他们依靠这种职业谋生。

过去,在吐鲁番地区,拥有土地并不一定能成为“巴依”(财主)老爷,只有拥有坎儿井,才是真正的巴依。

因此,坎儿匠人受到人们尊重,他们的手艺代代相传,逐渐形成家族性产业。

然而,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坎儿井的地位不断旁落,许多坎儿井水量枯竭,还有很多因内部缺乏维修而坍塌、废弃。

2003年的相关普查发现,新疆全区的坎儿井数量已锐减至614条,比20世纪50年代时减少了1170条,其中有963条已不可恢复;年出水量减少56%,灌溉面积减少了52%。

中国坎儿井的故乡―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数量也只剩下404条,比1957年减少了2/3以上,出水量减少54%,灌溉面积也减少54%,只占全地区总灌溉面积的1/4不到。

若按这种平均每年减少18条的趋势发展下去,未来坎儿井将出现严重危机。

保护坎儿井
昔日兴盛的坎儿井为何走向衰竭?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两大因素:首先,地面引水工程的发展和机
相关链接:
“火州”吐鲁番的坎儿井
吐鲁番盆地北邻天山,由博格达峰(5445米)到艾丁
湖(-154米),高差约达5600米。

吐鲁番又是中国著名的“火州”,绝对最高温度达47.6℃,为中国之冠,年降水量只有
十几毫米,年蒸发量却超过3000毫米。

这些,构成了吐鲁
番地区出现和大量发展坎儿井的重要原因。

据调查,20世纪50年代末,新疆共有坎儿井1784条,年出水量6.826亿立方米,灌溉面积36.30万亩。

其中,吐
鲁番盆地就有坎儿井1237条,年出水量3.31亿立方米,灌溉面积18.91万亩,分别占全新疆坎儿井数量、出水量
和灌溉面积的69.3%、48.5%和52.1%。

加上邻近的哈密盆地,坎儿井总数占到新疆全区的97.1%。

在坎儿井极盛时期,坎儿井的灌溉面积占到吐鲁番地区全部灌溉面积的60%以上,可见其在吐鲁番地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不过,因地下水丰盈程度不同,坎儿井的出水量也有
很大差别,从日灌溉数十亩到不足一亩。

出水量最大的当
数吐鲁番市艾丁湖乡吾力托尔坎村的欧吐拉坎儿孜,日
出水量可灌溉70亩土地;出水量最小的坎儿井是吐鲁番
市亚尔乡伊里木村的克其尔坎儿孜(“克其尔”在维吾尔
语中即“小”),这道“坎”长度只有300米,日出水量只能
灌溉0.6亩土地。

【责任编辑 王亚娜】井的无限制发展抢夺了坎儿井的水源。

近半个世纪
以来,吐鲁番建设了许多来自山区的直接引水工程,减少了水资源的下潜和二次利用,而打机井简便、快速,马达一开就能从地下抽出滚滚水流。

但这种对
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使许多坎儿井断流、枯竭;其次,坎儿井自身存在的缺陷也是重要原因,坎儿井开凿
工程大、易坍塌、维护难,艰苦的作业使青年人不愿
承袭父业等。

这些因素使得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一
条条坎儿井就此消失。

难道,坎儿井已经完成其历
史使命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作为一种生产技术和历史文化,坎儿井的价值
是不可估量的。

吐鲁番市的坎儿井博物馆和坎儿井
乐园一直吸引着大批游客,当地已经开始申请“世界
自然文化遗产”的工作。

而坎儿井对水资源的保护、净化和无须消耗其他能源的优点,在注重资源节约
和生态保护的今天仍有相当价值,保护的关键在于
实现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扬优抑劣。

目前,坎儿井的抢救工程已在新疆全面启动,吐
鲁番各族人民为保护、恢复坎儿井注入了相当心血。

我们相信:“坎儿井的流水清”在吐鲁番还将永远持
续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