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思维导图)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内容另起炉灶含义: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作用: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含义:清除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的一切特权作用: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一边倒含义: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目的: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联合国解决国与国问题的基本准则日内瓦会议目的: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特点: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万隆会议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中国的作用: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成功关系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开创外交新局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原因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恢复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意义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70年代外交突破和转机的关键原因:世界局势的变化,中美双方的共同要求改善过程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发表公告,宣布尼克松总统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
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意义: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正式建交1978年,中美签署《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原因:中美关系改善,促进了中日建交标志:1972年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建交声明,中日建交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表现: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活动意义:对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上海合作组织建立时间:2001年中国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参加国家: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六国目的: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性质:新型区域合作组织(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思维导图
根本原因:党内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
毛泽东对形式的错误估计
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国家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个人崇拜现象
人们缺乏民主和法制观念
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的践踏
刘少奇冤案——新中国历史上最大冤案
对国家各级党政机关的破坏
对民主政治制度的破坏
经济
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
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意义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世界
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借鉴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方针的成功实践
香港回归 澳门回归
“一国两制”方针的首次实践
1982年中英首次谈判
过程
1984年签署《中英联合声明》
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的区别
为实现中国和平统一而设立的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
民族自治区
有一定的自治权度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愿望而设立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文化大革命
发生的原因
法律制度的破坏 文革的后果 文革的教训
根本原因:党内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
初步建立起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初步建立:1949年新政协会议召开
建立及发展过程
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新阶段: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完善:1982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性质
统一战线组织
性质及职能
高一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思维导图
历史必修一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疆域的奠定统治危机的初显奏折制度特点:迅速,机密,详尽;便于皇帝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
军机处的设立时间:雍正时期。
文字狱本质:思想文化专制强化君主专制。
影响:①阻碍思想学术的进步与发展。
②造成文化摧残。
台湾的收复:①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②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战败投降。
③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反击沙俄:①1689年,签署《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管辖西北:①1757年,将准噶尔部彻底击败。
②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很快被平定。
③在蒙古族地区设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
④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共治西藏:①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
②1727年,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③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④设理藩院管理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表现内部:①人口急剧增长,引发人地矛盾。
②资源危机。
③政治腐败。
④贫富矛盾。
⑤农民起义屡屡爆发,阶级矛盾激化。
外部:华夷秩序,天朝上国与以西方为核心的新的国际秩序的比较闭关锁国: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作用: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特点:简述密,跪做笔录。
职能:初期处理西北军务;后来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性质:传达机构。
高一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思维导图
历史必修一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英国:①资本主义经济,机器化大生产。
②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代议制)。
③坚船利炮。
④殖民扩张。
⑤工业文明。
中国: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手工生产。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③装备落后,军备废弛。
④闭关锁国。
⑤农业文明。
中国与英国的对比鸦片战争(1840年6月到1842年8月29日)鸦片走私的危害:①损害了中国人的健康。
②加剧了政治腐败。
③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④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
引发统治危机《南京条约》:①割让香港岛。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接受协定关税。
④开放五口通商。
后来英法美又通过《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获得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
影响:①主权领土完整遭破坏独立发展道路被迫中断。
②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使自然经济瓦解。
③开创与外国订立不平等条约新例,闭关锁国被打破,中国国际地位下降。
④开始沦为双半社会。
爆发战争的原因:①直接:虎门销烟。
②根本: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获得原材料。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到1858年;1860年8月到10月)原因:①直接:要求修约被拒;马神甫事件和亚罗号事件。
②根本: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结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英法获取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林则徐:最早提出。
将有关西洋各国的知识收集汇译成《四洲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徐继畬:撰成《瀛寰志略》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意义: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但局限于军事、科技学习,传统的夷夏观念并未转变,对战后应走上何种道路未作出规定。
高一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7课思维导图
内容
国防科技: 大规模的_________不仅增强了________,而且改善了______; 成功爆炸了________、____,成功发射了_________和________。
农业:较大幅度地提升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其他方面: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
运动:在全国掀起了“________”和“________运动”。
评价: ①反映了广大________迫切要求改变___________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 ②片面追求_______,忽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超过生产力水平,挫 伤________积极性。 ③对________________经验不足,导致国民经济______,最终引起1959年至 1961年________。
外交新局面: ①20世纪70年代,迎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国家数量大大增加。 ②1971年,________________恢复在________的一切合法权利。 ③1972年,中________两国开始走向关系的正常化;同年中________建交。 ④1979年,中________建交。
内容: ①1966年,________小组趁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②19___年初,“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发生。 ③1971年9月,________________策动________________,阴谋夺取________________,但最后被粉碎。 ④19___年,________在_______的支持下主持________________,各项工作出现转机,但遭到________等人 的反对。 ⑤1975年,________主持中央日常工作,______________,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 ⑥19___年10月,粉碎了________________集团,结束了“________________”。
高一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6课思维导图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总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方针
具体内容: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
发展过程:
①建国初期,先后与_____等十几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②1953年12月,提出_____________原则。 ③19547年4月,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_____________会议。 ④1955年4月,_________________。会上中国提出“_____________”。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理论: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开始
实践:
①实施第一个_________,逐步实现_____________,并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即进
行“_____________”。
②后来在京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个五年计划
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 ①历史因素: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亟待发展。
意义: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时间:1950.10--1953.7
原因:_____________,越过______,直逼中朝边境,扩大侵略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影响: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但中美关系彻底破裂,______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9)
主要内容
①:通过了《_____________》。 ②确立了_____________是根本_____________,中国___领导的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_____________。
高一历史必修一5-9课思维导图
高一历史必修一5-9课思维导图一,法兰西的共和的艰难之路1,历程:(1)1789年,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这是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
(2)初期,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3)1792年,废黜国王,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4)1804年,拿破仑加冕为皇帝,史称“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共和制变成君主制。
(5)1815年封建专制政权波旁王朝复辟。
(6)1830年巴黎人民“七月革命”,建立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政权(七月王朝)。
(7)1848年,二月革命胜利。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
(8)1852年,路易·波拿巴(拿破仑三世)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
(9)1870年建立第三共和国。
1875年,法国通过第三共和国宪法。
(一票共和)2,曲折的原因(1)封建势力强大,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2)共和国政局动荡,政府缺乏威信(3)法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大资产阶级和金融贵族力量强大(4)小农经济发达,君主制传统浓厚(5)欧洲其他国家的反对和武装干涉。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内容:(1)行政权:总统和部长行使。
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美国总统制共和制下总统侧重于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存在,跟其他机构相互制约,而法国总统因为是议会选出,要和内阁一起对议会负责,所以叫议会制共和制),任期七年,可以连选连任;经众议院同意可以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可以解散众议院。
(2)立法权:议会行使。
参议院议员间接选举产生,任期九年,众议院的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任期四年,参议院可以否决众议院的提案。
4,第三共和国宪法的意义:(1)共和派掌握实权共和体制的最终确立是历史的进步(2)随着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势力的上升,对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度1,德意志的统一(1)原因:德意志四分五裂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必要性)。
普鲁士经济发达、军事力量强大、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可能性)。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知识图谱(全高清版)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中学科思维导图
高一历史第二三分册知识结构思维导图
考点解析:
一、原始农耕:(A) 1.时间 一万年前开始原始农耕。 2.标志人类实现第一次伟大经济变革; 3.意义:食物持续供给,定居有了保障。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 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农耕聚落。 4.特征:南稻北粟, 5.典型:姜寨遗址。共同耕作,平均分配。 二、炎黄传说(A) 中华文明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 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经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而得以保留传承的。在 华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 历史文献中占有突出地位。近年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三、特征与核心区域(A) 特点: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核心地区。
考点解析:
一.从“无为”到“有为”【A】 实质是汉武帝加强皇帝中央集权。 (1)内外朝制度:为加强皇帝集权,裁抑丞相职权;启用身边的亲信近臣,参与朝 廷大事的讨论,形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称为“内朝”或“中朝”;而以丞相为首 的政务机关称为“外朝”。 (2)刺史制度:汉武帝创设刺史制度,由中央特派监察宫员,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 监督和控制。 (3)推恩令:颁布“推恩令”以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 来的负面影响。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1)汉武帝时,采用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设立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 其他诸子之学“罢黜”在官学之外;在长安建立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拨官吏。 (2)影响:儒学在官学中“独尊”地位确立,经学的教授、学习,为儒家学者置身 仕途开辟了道路,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 想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3)武帝的执政原则可以概括为“儒表法里”,他所信任的大臣多是既精通儒术又 深明刑法的人。 三.对西域疆土的拓展【A】 汉武帝通过对匈奴的三次战争,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边的威胁,并在河西走廊设河 西四郡,以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考点解析:1、什么是第 Nhomakorabea手资料?
高一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思维导图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儒学:①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②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
③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道教:①东汉末道教兴起。
②魏晋南北朝时广为传播。
③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
佛教:①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②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
③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三武一宗)几度灭佛,但佛教发展为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
唐朝: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发展到高峰的原因:①江南开发和农耕经济的繁荣为文化繁荣奠定了经济基础。
②制度的创新为文化的繁荣提供制度保障,中央集权制度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③民族交融促进艺术交流,为文艺繁荣提供社会基础。
④外来文化的传播和对秦汉以来成就的继承,推动艺术的改造和创新。
)其他艺术:书法在东汉末年已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均已完备;隋唐时期,融汇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
顾恺之以形写神,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隋唐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吴道子被尊为画圣,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因佛教广泛传播,修到了石窟。
魏晋南北朝时期总况:数学、农学和地理学取得新的成果。
①南朝祖冲之圆周率。
②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③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隋唐总况:进一步发展。
①隋朝工匠李春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②唐朝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
③唐中期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用于战争。
④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⑤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
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思维导图
法
德
意
奥
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
驱
均地权
纲领
广州
黄花岗起义
黄兴领导
四川
保路风潮
10月10日
武昌起义
1911年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
定都南京
中国民国成立
五色旗
我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2月12日
1912年
宣统帝宣布退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担任财政大臣
宰相制度宣告废除
1640年
英国爆发革命
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
1688年
英国光荣革命
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她的丈夫荷
詹
兰执政威廉
1689年
英国《权利法案》颁布
18世纪初
英国第一位首相——沃尔波尔
1721年
英国占领孟加拉
1759年
属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美国
1848年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
洪秀全建太平天国
1851年
金田村起义
1852年
太平军永安突围
广西桂平县金田村
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
1853年
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19世纪
1856年
1858年
1859年
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北约成立
德国一分为二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
占领南京
高一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思维导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秦的统一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统一背景统一过程:公元前230到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地方行政制度其他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各司其职,互相牵制,保证皇权。
在全国推广郡县制,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和亭。
统一影响表现结果: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大泽乡起义时间及地点:公元前209年,大泽乡。
领导人:陈胜,吴广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结果:失败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楚汉战争 最终刘邦打败项羽。
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高一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思维导图①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②地域经济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③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
⑤商鞅变法后国家日益强盛,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⑥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
⑦嬴政个人的雄才伟略。
①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②修驰道、直道。
③颁行法律,编制户籍。
④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
⑤焚书坑儒。
⑥修筑长城。
①促进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基础和版图基本轮廓。
②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③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④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
⑤顺应人民愿望,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
①大兴土木,求先访药。
②外出巡游。
③赋役征发繁重。
④刑法严苛⑤焚书坑儒,思想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思维导图
高一历史思维导图是我们在步入高中历史学科可选的良好的入门手段,高一历史思维导图可以快速的培养我们的兴趣,完美的将我们带入高中历史中去,高一历史思维导图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更快的复习。
每次复习和回忆之时,你不仅是在重访学过的信息,而且还是在增加你的知识。
在长期记忆中,高一历史思维导图令你的创造性想象起着重要的作用。
你对学过的知识复习得越多,你就会越多地把它与你已经记住的其他知识联系起来。
我们学得越多,我们记得就越多。
我们记得越多,我们学得就越多。
复习与不复习的差别
合理复习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作用于学习、思维和记忆等各方面的累积效应。
如果不复习,你就是在不断地浪费自己对学习任务所付出的努力,而且会将自己置于严重不利的处境。
每次接触新的学习情景之时,你对旧知识的回忆将会处于一个低谷,应该自动产生的联系也会消失。
这样,你对新材料的理解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而且理解的效率和速度也必然会降低。
这种消极的过程会不断反复,造成你精神逐渐低迷,最终对能学好的东西也失去了信心。
只要一学新东西就会忘记,一接触新东西心理上就会感到压抑。
结果是很多人在完成了正式的考试之后,就很少甚至根本不再碰书本。
不复习对一般的记忆同样有害。
如果每条新信息都被忽略,那么它将不被有意识地保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也不能形成新的记忆连接。
由于记忆是一个以连接和联想为基础的过程,因而“记忆库”中的东西越少,其接纳和连接新知识的可能性就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