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和冻土地貌与堆积物

合集下载

第四纪复习题(学生)

第四纪复习题(学生)

第一章复习题二、填空1、地貌的属性可以从物质构成、几何形态、及时空尺度等几个方面进行界定。

2、地貌变化发展受岩性和地质构造、时间、营力三个因素的影响。

3、第四纪沉积物岩性有:碎屑沉积物、化学沉积物、生物沉积物、火山沉积物和人工堆积物。

4、砾石的磨圆程度一般野外定性分五级,即:棱角、次棱、次圆、圆和极圆。

5、引起第四纪地球环境变化的主要动因是气候变化和地壳新运动,而人类活动加剧对现在和未来环境有重要影响。

三、论述1、第四纪地质历史的特点有哪些?(从气候、生物、沉积环境、构造运动等方面分析)(1)地质历史记录保留得比较完整(2)气候变化显著,有反复的温度降低和升高的过程。

(3)第四纪生物群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地理分布和组合方面,除此之外,也有一些种属灭绝,出现了新的种属。

在第四纪开放海和大洋中,海生生物群的变化很小。

在内陆海或封闭海盆中,例如黑海、波罗的海和地中海等,变化较为显著。

第四纪陆地生物群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比较显著,大多数都在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过程中发生迁移、重新组合、灭绝、新生、变异。

(4)第四纪沉积环境的基本特点大陆沉积环境:冰川环境、冰缘环境、非冰川环境(冷湿地区、干旱地区和湿热地区)海岸沉积环境:海滨及浅海堆积物和陆地堆积物互相交替海洋沉积环境:沉积记录往往是连续的且保存完整。

(5)第四纪构造活动剧烈,还伴有火山和地震活动。

与以前各纪比较,第四纪的地球表面的山岳是相对高大的。

(6)人类的出现和发展2、第四纪堆积物的基本特点(1)第四纪堆积物普遍覆盖于大陆地表,在大多数场合下,都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或假整合的关系。

在海洋和一些湖泊的底部,与下伏地层是连续的。

(2)由于第四纪时间短暂,第四纪堆积物所经受的剥蚀破坏和构造变形比较轻微,一般都保留了与地形密切相关的原始产状。

(3)第四纪堆积物的空间分布,与现代地形密切联系,在地势凹凸不平的山区,在水平方向上,第四纪堆积物是零散的,不连续的,或呈斑块状的。

冰川地貌及其堆积物的特征与成因

冰川地貌及其堆积物的特征与成因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冰川地貌及其堆积物的特征与成因(1)冰川侵蚀地貌冰蚀地形是由冰川的侵蚀作用所塑造的地形。

如:角峰、刃脊、冰斗、冰窖、冰川槽谷和悬谷。

1)冰斗冰斗是在冰川发展初期阶段,冰雪利用自然洼地,塑造的斗状地面形态。

由于冰斗冰川位于雪线以上,冰蚀作用以冰冻风化作用为主,冰斗围壁的基岩在冰劈作用下不断地后退,冰斗被不断地拓宽,而在冰斗的底部,则由于巨厚冰层的冰体运动所产生的磨蚀作用,把冰斗的底部不断地磨探,同时在冰斗的出口处形成陡峻的冰坎。

因此,冰斗的形态有三个明显部分:冰斗壁、盆底和冰坎。

2)刃脊、角峰在相邻两个冰斗或冰川谷的发育过程中,斗(谷)壁不断后退,结果使相邻两个冰斗或冰川谷之间的分水岭愈来愈窄,最后形成象鱼鳍一样的尖背山脊,称为刃脊。

由三个以上的冰斗发展所构成的尖锐山峰称为角峰。

3)冰川谷冰川谷,又称冰川槽谷、U 谷、幽谷等。

冰川谷一般起源于冰期前河流切割谷地或线性构造负地形。

4)悬谷在支冰川汇入主冰川人口处,有一明显的陡坎称为谷口台阶。

这是因为支冰川的侵蚀能力远远小于主冰川,因而支冰川谷底常高于主冰川谷底,当冰川退却后,支冰川谷悬挂在主冰川谷之上,称为悬谷。

5)冰川三角面、羊背石在冰川运动过程中,由于冰川所携带的岩石碎块不断地对槽谷两侧的岩壁进行锉磨、刨蚀、使两壁小山脊形成一系列的冰川三角面或冰溜面。

在这些面上则留下了冰川作用的痕迹冰川擦痕。

在槽谷的底部,由于冰川的磨蚀和挖掘,则使一些比较坚硬均一的岩石形成微微突起的一系列基岩小丘,称为羊背石。

羊背石平面形状为椭圆形,长轴方向与冰川运动方向平行,两边坡度不对称,朝向冰川上源面坡度平缓,表面光滑,另一面则呈陡坎,陡坎处岩石有压裂破碎的现象,因此羊背石可以指示冰川运动的方向。

(2)冰碛物及冰川堆积地貌冰川融化使冰川携带的碎屑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冰碛物。

冰碛。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课程笔记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课程笔记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1.1 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基本概念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第四纪地质现象的科学,包括沉积物、地层、构造运动、气候、生物演化等方面。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地貌形态、成因、发育及其分布规律的学科。

1.2 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研究意义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研究对于了解地球历史、预测未来环境变化、资源调查与开发、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纪是地球历史上最近的一个地质时期,其地质作用和地貌演化对现代地表形态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研究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可以揭示地球表层系统的演变过程和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3 地貌学的基本知识地貌形态:地貌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形起伏和地表形态。

根据成因和形态特点,地貌形态可分为平原、山地、丘陵、盆地、高原等类型。

地貌成因与发展:地貌成因是指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地貌发展是指地貌形态随时间的演变过程。

地貌成因与发展主要受地质构造、气候、水文、生物等因素的控制。

地貌发育的地带性:地貌发育的地带性是指地球表面不同纬度、海拔、气候等条件下,地貌形态和地貌过程的分布规律。

地带性地貌主要包括极地地貌、温带地貌、热带地貌等。

1.4 第四纪地质学基本问题第四纪年代及分期:第四纪是地质历史上最近的一个时期,其时间范围约为260万年前至今。

第四纪地质学主要研究第四纪的年代划分、地层对比、构造运动、气候变迁、生物演化等问题。

第四纪沉积物研究:第四纪沉积物是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通过对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可以揭示第四纪地质作用和地貌演化过程,为资源调查、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概述2.1 第四纪与第四纪分期第四纪是地质历史上最近的一个时期,其时间范围约为260万年前至今。

第四纪分为两个世:更新世和全新世。

更新世是第四纪的第一个世,时间约为260万年前至1.15万年前。

全新世是第四纪的第二个世,时间约为1.15万年前至今。

《地貌学--冰川冻土》05-06

《地貌学--冰川冻土》05-06

3)峡湾:分布在高纬度沿海地区,冰川下游入海继续 刷深、拓宽冰床,形成谷底宽阔,深度很大的海湾,称 为峡湾或峡口。 4)羊背石和鲸背石 羊背石是冰床上由冰蚀作用形成的石质小丘,常 成群分布。 鲸背石是迎冰面与背冰面均作流线型的冰蚀丘陵。 二 冰川搬运、堆积作用与冰碛地貌 1 冰川的搬运和堆积作用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不仅有巨大的侵蚀力,而且 还携带冰蚀作用产生的岩屑物质,不加分选地随冰川一 起向下运动。这些大小不等的碎屑物称为冰碛物、其中 巨大的石块叫漂砾,冰碛物一般没有分选,大小混杂。
三 、冻融作用 1 冻融作用:随着冻土区温度同期性地发生正负变化, 冻土层中水分相应地出现相变与迁移,导致岩石的破 坏,沉积物受到分选与干扰,冻土层发生变形,产生 冻胀、融陷和流变等一系列复杂过程,称为冻融作用, 它包括融冻风化,融冻扰动和融冻泥流作用。 2 冻融作用的三种类型及其作用 1)冻融风化:冻土中的水分因温度周期性变化而引起 冻结和融化的交替出现,造成地面土(岩)层破碎松 解,这种作用称为冻融风化。 作用:冻融风化,形成大量碎屑物质,并可产生冰 楔、土楔、沙楔。
石河是以细粒土或碎土为中心,边缘为粗粒的围 绕的石质多边形土。多发育在较平坦而湿润的地形部 位,如河漫滩、洪积、扇边缘等。 3 、冻胀丘与冰丘 冻胀丘是活动层内的地下水,在冬季汇聚并冻结膨 胀时所隆起的小丘。其表层为冬冻的泥沙层,中间是 纯冰透镜体,基底为永冻层。 冰丘是结冰的小丘,形成过程与冻胀丘相似。 4 、热融地貌 常见的有热融漏斗、融陷浅洼地、融陷盆地(积水 后成热陷湖),在山坡上有热融滑坡,泻流等地貌形 态。
五 冻土工程建设与冻土退化问题
1 冻害
2 冻土工程建设中冻害防治、排水、冻结法施工、悬 空法建筑、高路堤
3 冻土退化问题

6.2 冰川地貌及其堆积物

6.2 冰川地貌及其堆积物

多年冻土的厚度虽然受纬度和高度的控制,但在同一 纬度和同一高度处的冻土厚度还有差别,这和其它自 然地理条件有关。
1).气候的影响 大陆性半干旱气候较有利于冻土的形成,而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不 利于冻土的发育,因而在地处欧亚大陆内部的半干旱气候区的冻土南 界(北纬47°)比受海洋性气候影响较大的北美冻土南界(北纬 52°)要更南一些。另外,在纬度和高度相同的条件下,大陆性半干 旱气候区的冻土厚度比海洋性气候区的要大。 2).岩性的影响 砂土导热率较高,易透水,不利于冻土的形成,粘土导热率较低,不 易透水,有利于冻土的形成,泥炭的导热率最低,最有利于冻土的发 育。在连续冻土带,往往在潮湿粘土区的永冻层顶面埋深比砂砾石区 的要浅,厚度比砂砾石区的也要大。在不连续冻土带,泥炭粘土组成 的地区往往发育许多岛状冻土。
侧碛堤
③ 终碛堤(尾碛堤,End moraines)
当冰川的补给和消融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冰川的末端较长时 期地停留在某一位置,这时由冰川上游搬运来的物质,在冰川 尾端堆积成弧形的堤,称终碛堤(尾碛堤)。
终碛堤(尾碛堤,End moraines)
终碛垄内侧地势较低,常积水成湖。
终碛堤 九寨沟冰川终碛堰塞湖-杨逸畴摄
冰湖沉积形成的季候纹泥
春季:粉砂多,色浅,层厚; 秋季:泥质多、色深、层薄
2)冰川接触沉积
冰川接触沉积又称冰界沉积,是冰川区内或紧靠冰川而 形成的冰水沉积物。 特点:与冰碛物混杂、交叉、重叠,沉积后变形强烈。 几种常见地貌形态 (1)冰阜阶地与冰砾阜 (2)锅穴 (3)蛇形丘
(1)冰阜阶地与冰砾阜
蛇形丘(根据C.A.雅科甫列夫)
蛇形丘的成因: 冰下隧道成因:在冰川消融时期,冰川融水很多,它们沿冰川裂隙 渗入冰下,在冰川底部流动,形成冰下隧道,隧道中的冰融水携带 许多砂砾,沿途搬运过程中将不断堆积,待冰全部融化后,隧道中 的沉积物就显露出来,形成蛇形丘。

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伍光和重点总结

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伍光和重点总结

冰川在高纬和高山等气候寒冷地区,如果降雪的积累大于消融,积雪将逐年加厚。

在一系列物理过程下,积雪就变为冰川。

一、成冰作用成冰作用指积雪»粒雪»再经变质作用»冰川冰的过程。

雪是一种晶体,而任何晶体都具有使其内部包含的自由能趋向最小,以保持晶体稳定的性质,这就是最小自由能原则。

因此,在外界环境条件稳定时,雪晶力图向球形体转变。

这一过程称为自动圆化或粒雪化。

粒雪化过程可以分为冷型和暖型两类。

前者没有融化和在冻结现象,过程缓慢。

直径通常不足1m;暖型粒雪化过程进行的较快,雪粒直径比较大。

粒雪中含有贯通孔隙,当其进一步变化,全部孔隙被封闭后就变成冰川冰。

成冰作用也分为冷型和暖型。

冷型变质过程中,粒雪只能依靠其巨大厚度造成的压力加密而形成重结晶冰。

这种冰密度小,气泡多且气泡内的压力大。

冷型成冰过程历时很长。

暖型成冰作用有融水参与,并因融水数量不同而分别形成渗浸-重结晶冰、渗浸冰和渗浸-冻结冰。

当粒雪很薄而夏季气温较高时,粒雪可以完全融化,而后在冰川冷储作用下,在冰川表面重新冻结成冰。

重结晶、渗浸和冻结成冰,是成冰作用的三个基本类型。

渗浸重结晶及渗浸冻结作用则是两个过渡类型。

上述各种冰是成冰作用初期的原生沉积变质冰,它们仅仅分布于冰川表层。

冰川冰的绝大部分是沉积变质冰在运动中经受压力形成的动力变质冰。

其中最常见的是冰川塑性流动状态下形成的次生重结晶冰。

动力变质冰具有一般变质岩的特点,如片理、褶皱和冰晶的定向排列等。

冰川冰最初形成时是乳白色的,经过漫长的岁月,冰川冰变得更加致密坚硬,里面的气泡也逐渐减少,慢慢地变成晶莹透彻,带有蓝色的水晶一样的老冰川冰。

二、冰川分类与分布按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和冰川温度状况,分为海洋性冰川和大陆性冰川。

①海洋性冰川(暖冰川)发育在降水充沛的海洋性气候区,粒雪线在年降水2000-3000mm地区附近,冰川的形成以暖渗浸再结晶成冰过程为特征,冰川的温度接近压力熔点,液态水可以从冰川表面分布到底部。

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

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

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在高纬和高山等气候寒冷地区,如果降雪的积累大于消融,积雪将逐年加厚。

在一系列物理过程影响下,积雪就变为冰川。

冰川本身就是一种地貌,也是寒冷地区重要的地貌营力,可塑造一系列冰川地貌。

但在降水量少的条件下,地表不能积雪成冰川。

在这种地区土层的上部常发生周期性的冻融,下部则长期处于冻结状态,成为多年冻土。

多年冻土层中发生的冻融作用,可塑造一系列冻土地貌关于冰川作用和冰川类型、分布,在第五章第四节已有介绍。

这里只着重讨论冰川的地貌作用和冰川地貌的特点。

一、冰川作用冰川在运动时能对地表进行侵蚀。

但冰川运动的速度缓慢,每年只有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

冰川各个部分的运动速度并不一致,其中从粒雪盆(雪线以上的积雪盆地,即冰川的补给区)出口到冰舌上部这一段速度最快;在横剖面上则以冰川中部为最快。

实际观察还证明,冰川表面运动速度最快,且自冰面向底部递减。

冰川运动的速度有季节变化和日变化,一般是夏季快,冬季慢;白昼快,夜间慢。

在粒雪盆中冰川有向心运动和下沉运动,在冰舌部分有侧向运动和上升运动。

冰川运动是由可塑带的流动和底部的滑动组成的。

而冰川滑动则是产生侵蚀作用的根本原因。

冰川是一种巨大的侵蚀力量。

冰岛的冰源河流含沙量为非冰川河流的五倍,侵蚀力可能超过一般河流的10—20倍。

冰川主要是依靠冰内尤其是冰川底部所含的岩石碎块对地表进行侵蚀。

在冰川滑动过程中,它们不断锉磨冰川床,这种作用通常称为磨蚀(刨蚀)作用。

另外,冰川下面因节理发育而松动了的岩块和冰冻结在一起,冰川运动时岩块被拔起带走,这就是拔蚀(掘蚀)作用。

冰川的搬运能力是惊人的。

大陆冰川可以把大片基岩搬走;山岳冰川的搬运能力也不小。

喜马拉雅山中即有直径28米,重量超过万吨的大漂砾。

冰川通过磨蚀、拔蚀、雪崩和山坡上的块体运动获得大量碎屑物质。

这些碎屑被冰川携带而下,通称运动冰碛。

其中,出露于冰面的叫表碛;夹带在冰内的叫内碛;在冰川底部的叫底碛;位于冰川两侧的叫侧碛;两支冰川会合则形成中碛。

冰川和冻土地貌及堆积物

冰川和冻土地貌及堆积物
冰水阶地沉积物分选性和磨圆度都比较差,发育 一些沉积层理。
冰川和冻土地貌及堆积物
第二节 冻土地貌及堆积物(了解)
• 一、冻土的一般特征
1、冻土的概念 冻土是指在气温寒冷的地区,含有冰的土层
或岩层。
据冻土在不同季节中的变化,分为多年冻土、 季节冻土和瞬(短)时冻土
冻土的形成受气候、岩性、地层、含水性、地 形、植被、地下水运动等因素影响。
冰川和冻土地貌及堆积物
• 2、冻土的结构与分布
活动层:冬季冻结,夏季融化 永冻层:终年不融化
冻土分布具纬向性和垂向性, 纬度和海拔越高冻土越发育; 从低纬度到高纬度,从低海 拔到高海拔冻土层增厚。
冰川和冻土地貌及堆积物
3、冻融作用
• 概念:在气温周期性变化的影响下,土层中的水 反复冻结和融化,造成土层的膨胀、开裂、变形、 扰动、流动等复杂变化,形成一系列的冻土地貌 和次生构造的过程。
• 冰帽:随着积雪的增加,冰原将进一步扩大,它 的表面开始上凸发展成冰帽。
• 冰盖(冰盾):当冰川面积超过5万多平方千米, 就是冰盖了。
冰川和冻土地貌及堆积物
二、冰川剥蚀地貌
• 1、冰川的剥蚀作用(刨蚀作用)
概念:冰川在运动过程中,以自身的动力和冻结其中 的砾石对冰床表面和两侧基岩所产生的破坏作用。
冰川和冻土地貌及堆积物
• 2、冰碛物及其分类
冰川侵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和由山坡上崩落下来的碎 屑,进入冰体后,随着冰川运动向下游搬运,这些被搬运 的碎屑物称为冰碛物。
冰川和冻土地貌及堆积物
据冰碛物的相对位置,冰碛物可进一步分为(表6-1)
➢表碛:出露于冰川表面的冰碛物; ➢内碛:夹在冰川裂隙中的冰碛物; ➢侧碛:冰川边缘的冰碛物; ➢岸碛:冰川完全消融,堆积在谷地两侧稳定下来的侧碛; ➢中碛:两支冰川汇合后侧碛合并的冰碛物; ➢终碛:冰川所搬运和夹带的内碛、底碛和表碛在冰川融解

6第六章冰川和冻土地貌与堆积物

6第六章冰川和冻土地貌与堆积物

贡普冰川的冰舌景观
我国第三大冰川 ?
天山托木尔冰川 (长36.7公里)我国第三大冰川
我国第二大冰川?
喀喇昆仑山乔戈里峰 音苏盖提 冰川 (长42公里)
我国第一大冰川? 南依诺勒切期 我国最长的冰川是天山库 马里河上游的南依诺勒切 期冰川,长63.5km。
世界之脊
积雪盖顶的喜马拉雅山脉东部的山顶和山脊与中国西 南部的河流形成了一个白红相间的拼凑图案。喜马拉雅山 脉是由三个平行山脉构成的,其延伸总长度超过了2900 公里。
冰川冰在上部冰雪压力和本身的重力作用下而运动
(冰川)
新雪 粒雪
粒状冰
冰川冰 冰川
(一)冰川的形成和冰川运动
2.成冰作用
甘孜(风一光 )冰川的形成和冰川运动
2.成冰作用
新雪(表层)
(一)冰川的形成和冰川运动
2.成冰作用
粒状冰
(一)冰川的形成和冰川运动
2.成冰作用
雀儿山风光
冰川冰
甘孜风光
(一)冰川的形成和冰川运动
布洛阿特峰(8047)
作为世界上山岳冰川最为发达的山系,克勒青 河谷成为观看冰川地貌最佳的地域
克勒青河谷
加舒布鲁姆冰川
加舒布鲁姆冰川
克勒青河谷
(一)冰川的形成和冰川运动 • 冰川的推运
世界著名的也是我国规模最大的海洋性冰川群落
卡钦冰川是我国最大的海洋性冰川,长35公里
贡普
卡钦
若果
我国第四大冰川,
南迦巴瓦峰西坡则隆弄冰川
两次跃动冰体均直抵雅鲁藏布大峡谷,迫使江 水断流,曾在大峡谷入口处形成高达数十米的 冰坝,殃及周围村庄。
冰川跃动
雅鲁藏布大峡谷
(一)冰川的形成和冰川运动 3.冰川的运动

第四纪复习重点

第四纪复习重点

第四纪复习重点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二、第四纪气候分期(重点)1、冰期与间冰期(1)冰期:是指第四纪期间一次气候寒冷的时期,全球性的降温,冰川扩大。

A、冰川扩展:地球表面发育大量的冰川B、全球性降温C、气候带移动D、全球性海平面下降E、生物群的迁移F、冰阶与间冰阶的旋回(2)间冰期:是指第四纪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夹在两个冰期之间。

地球表层的环境反映与冰期恰好相反。

2、干旱期与湿润期(1)干旱期:是指气候干燥,降雨量减少的时期。

在中、高纬度地区与冰期伴随。

(2)湿润期:是指两个干旱期之间降雨相对增多的时期。

在中、高纬度地区与间冰期伴随。

3、雨期与间雨期(1)雨期:是指在北纬15oN~30oN的地区,降雨量增加,气候转湿的时期。

(2)间雨期:是指在北纬15oN~30oN的地区,降雨量减少,气候转干燥的时期。

三、第四纪环境变迁的时空尺度(了解)1、时间尺度地球表层的环境变化时间尺度:109~100a。

第四纪时期环境变迁的时间尺度:105~100a。

最常见:0.40、0.10、0.04、0.02、0.001Ma。

(1)太阳活动黑子、光斑,发生在光球表面。

耀斑,发生在色球层。

变化周期:101~102年。

(2)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a)偏心率:0.005~0.06之间,现在0.0167。

周期10万年和40万年。

地球处在近日点和远日点的日照量的差别为7%。

(b)岁差:影响地球近日点的时间变化。

周期2.1万年。

现今的近日点为一月,10500多年后的近日点为七月。

这样两半球的气候发生变化。

(c)黄赤交角:变化在21°39’~24°36’。

周期4万年。

现今为23°27’。

影响季节的气候变化。

角度变小,极地变暖;反之,极地更寒冷。

2、空间尺度①地球表层:104~100km。

②第四纪的冰期与间冰期具有全球性。

③第四纪的雨期与间雨期分布在西风带。

④我国的黄土、红土分布,我国的冰川分布。

冻土和冰川地貌

冻土和冰川地貌

冻土地貌摘要:冻土在地球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高度地带性。

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多年冻土带都可分出连续多年冻土带和不连续多年冻土带。

研究冻土地貌,是解决水资源紧缺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冻土,冰川,冻土地貌,冰川地貌,实际意义。

一、引言在高纬度及高山地区,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大气降水多为固体状态,形成长年不化的积雪,且逐年增厚。

地表一定厚度的积雪,经过一系列物理变化称为具可塑性的冰川冰。

冰川可在其本身的压力及重力作用下流动,这种运动的冰川冰称为冰川。

冰川是塑造地表形态的巨大外力之一,冰川进退引起海平面升降,造成海陆轮廓的巨大变化,冰川流经地区由于受到冰川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以及冰川消失或退缩,形成一系列独特的冰川地貌。

二.冻土冻土概述凡处于零温或负温,并含有冰的各种土(岩),统称冻土。

冻土按其冻结时间的长短,可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两类。

前者指冬季冻结,夏季融化的土层。

后者指冻结持续多年,甚至可达数万年的土层。

冬季冻结,一、二年内不融化的土层称为隔年冻土。

隔年冻土是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的过渡类型。

多年冻土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融冬冻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土层。

活动层在冬季冻结时与多年冻土层能完全衔接起来,称衔接多年冻土,活动层在冬季冻结时不与多年冻结层衔接,其间隔有一层未冻结的土层,则称为不衔接多年冻土。

如今夏融化深度小于去年冻结深度,结果便在活动层与多年冻土层之间出现一薄层(一般厚0-20cm)隔年冻土层。

隔年层可以保留一年或数年。

冻土层的温度是随着气温而变化的,地温变化的幅度以地表最大,随着深度加大而减小,至某一深度,其值等于零。

这个深度称地温年变化深度。

在此温度下地温不发生年变化,而在地热影响下,随着深度的增加地温又逐渐增加。

地温年变化深度处的地温值称年平均地温,在多年冻土地区,其值为负值,其值越低,则冻土越厚。

其值升高,说明冻土退化。

冻土的分布规律我国冻土分布在东北北部地区、西北高山区及青藏高原区。

第七章 冰川地貌及其堆积物

第七章 冰川地貌及其堆积物

第七章冰川地貌及其堆积物冰期:气候寒冷,大规模冰川发生的时期。

间冰期:两个冰期之间的温暖时期。

一、几个基本概念冰川(glacier):陆地上具有一定规模、长期存在的冰体。

现代冰川1600万km3,覆盖10%的陆地,主要在高纬度地区,南极、格陵兰岛,其次在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区,喜玛拉雅、天山、祁连山等。

冰川是全球淡水资源的主体。

水圈组成淡水体积比(%)冰盖和冰川84.945地下水14.158湖水和水库水0.549土壤水汽0.294大气水0.049河流水0.004地质文献中,将冰川分为山岳冰川和平原冰川。

山岳冰川:出现在山岳地区,是由冰川上源和两岸山坡上的冰雪补给,多沿山岳地区冰川发生以前的河谷流动,故又叫山谷冰川或河谷冰川。

平原冰川:分布两极和中纬度地区,是由直接冰川表面的雪补给的。

这种冰川的规模很大,可以覆盖整片大陆,南极和格陵兰的冰川,故又叫大陆冰川。

平原冰川中央部分的冰层厚度较大,向边缘陆续变薄,形成一种向上凸的形状,故又叫冰楯和冰盖。

二、山岳冰川地貌及其堆积物山岳冰川:发育于山岳雪线以上的山顶和斜坡。

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高山区。

雪线:常年积雪的下限,在这附近冰雪的消融量和降雪量大致是相等的。

山岳冰川特征:雪线高,规模相对较小。

如滇西北玉龙雪山的现代冰川。

雪线以上的积雪,由于本身的压力,其上层部分融解的雪水向下渗透和再冻结,使其渐渐转化为冰。

冰沿着山岳的斜坡和冰川发生以前的河谷向下运动。

山岳冰川的运动如同流水,受重力作用沿斜坡向下运动,坡度越陡速度越大。

但比流水速度小得多。

在冰川运动过程中,对谷底和两侧的岩层,特别是对冰川发生以前的松散堆积物,进行强烈的磨削、碾平、挖掘、拔取和粉碎作用。

冰川所特有的拔取作用是一种在冰川前进过程中推动岩石凸起部分,并粘连了这种凸起部分底部岩石一起被拔动的作用。

冰川对岩石的这种破坏作用,统称冰蚀作用。

冰蚀作用形成各种冰蚀地形。

形成的各种碎屑物质和冰川以前就已存在的其它类型的松散堆积物,被冰川所搬运并在冰川融化时沉积下来的作用,叫冰积作用。

冰川地貌和冻土地貌PPT讲稿

冰川地貌和冻土地貌PPT讲稿
峰。
2.雪线以下,终碛堤以上既有侵蚀地貌,又有
堆积地貌,如冰川槽谷、羊背岩、蛇行丘等。
3.终碛堤及其以下以堆积地貌为主,如终碛堤外
缘的冰水扇、冰水外冲平原等。
当前你正在浏览到的事第三十四页PPTT,共五十八页。
大陆冰川地貌组合
• 具有明显的水平地带性。 1.终碛堤以内:以冰碛地貌为主,有鼓丘、蛇行
刨蚀(磨蚀)是冰川中所挟带的岩块,以巨大的动压力研磨冰床 基岩的一种作用。冰川的重量很大,冰川滑动时,不仅把岩 石压碎,而且还挟带着这些岩块进一步挫磨冰床,结果使冰 床加深,岩石表面也常常被磨光和刻划,出现磨光面、刻槽 和擦痕,槽深数厘米,长数十厘米,具有钉头鼠尾的特点, 头部粗而深,表示冰流的来向
“杂乱无章”、“没有分选”等等;但在终碛
或是侧碛可能有例外
当前你正在浏览到的事第二十一页PPTT,共五十八页。
• 主要的冰碛地貌类型: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堤,鼓丘
• 冰碛丘陵 冰川消融后,原来的表碛、中碛和里碛等都降落
在底碛之上,合称为基碛,并由它组成了波状起伏的冰碛丘 陵。它的起伏程度一方面受基底地形的影响,另方面与冰碛 物的厚薄有关。大陆冰川的冰碛丘陵分布很广,高度也较大, 一般高数十米至百余米;山岳冰川冰碛丘陵分布较少,高度 也小,仅数米至数十米。
冰川地貌组合
• 不同类型的冰川,分布在不同的地带,冰川
作用的方式和强度也有差异,因而地貌组合
也有区别。所谓冰川地貌组合就是冰川的侵 蚀地貌、堆积地貌和冰水地貌有规律的分 布
当前你正在浏览到的事第三十三页PPTT,共五十八页。
山地冰川地貌组合
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
1.雪线以上主要为侵蚀地貌,如冰斗、刃脊和角
当前你正在浏览到的事第三页PPTT,共五十八页。

冰川与冻土地貌

冰川与冻土地貌

◆ 冰川搬运作用 冰川搬运作用:冰川侵蚀下来的松散碎屑以及由 山坡崩落下来的碎屑,进入冰川体后随冰川运动 向下游搬运。
☼ 冰川搬运作用的碎屑物称为冰碛物,按位置可 分为:表碛、内碛、底碛、侧碛,终碛。两条 冰川合并侧碛成为中碛。 ☼巨大的砾石为漂砾。
漂 砾
冰川沉积运作用
冰川消融后,以各种形式被搬运的物质, 堆积下来,形成各类冰碛物。
冰川槽谷
冰川槽谷,冰川运动形成或改造而成的
槽形谷地。 通常横剖面呈U型,谷肩发育典型,谷壁 平直。 纵剖面通常由岩槛和洼地交替呈阶梯状 平面形态通常中上游宽深而下游窄浅 主冰川谷深宽、支冰川谷浅窄,主支谷 交汇处往往呈悬交状态,被称为悬谷。
刃脊与角峰
相邻冰斗之
间的山脊, 通常由于冰 斗壁的后退 呈刀刃状, 因此为刃脊。 几个冰斗所 交汇形成的 山峰,称为 角峰。
冰楔
裂隙被地表水周期性的注入冻结,使裂隙扩大
并为冰体填充,剖面成楔状,称为冰楔。
沙楔
当气温转暖,冰楔融化被松散沙土填充 就成为沙楔。
石环、石圈、石带
在颗粒大小混杂而又饱含水分的松散土层中,
冻融作用产生的垂直分选和水平分选,使砾石 由地下被抬升到地面,再集中到边缘,并呈环 状分布,而细粒土或碎石则位于中间。 冻融分选在重力和融冻泥流作用的参与下,石 环过渡到椭圆形的石圈,石圈再过渡到狭长形 的石带。
石环
石圈
冰核丘
土溜阶坎
热融地貌,由于热融作用产生的地貌形 态,有热融滑塌和热融沉陷。 热融滑塌发生在斜坡上的底冰融化,土 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冻融界面发生滑塌, 平坦地面上由于底冰融化,导致地表沉 陷形成漏斗或洼地。
三、几个问题
1. 冻土地貌发育的空间规律

冰川冻土

冰川冻土

2.冰川堆积物

(一)冰碛物及冰碛地貌 由冰川直接形成的沉积物称为冰碛物。

(二)冰水沉积物及冰水堆积地貌
冰雪融化后形成的水流称为冰水,经冰水搬 运
后,沉积在冰川内部或附近的堆积物,称为冰水
沉积物。
(一)冰碛物及冰碛地貌 1. 冰碛的成因分类 2. 冰碛物的基本特征 3. 冰碛的形态类型及冰碛地貌
东昆仑山主峰玉珠峰北坡冰川
(2)大陆冰川

A.冰原

在微弱切割的分水岭及高原上,发育面积较 大,地面平坦或下凹的冰体。面积几百Km2。 随着冰雪的积累,冰原表面由下凹转变为穹 形上凸,称为冰帽。面积最大可达5万Km2 。 面积超过5万Km2的冰体称为冰盖。

B.冰帽


C.冰盖


按照冰川的年均温度来分,可将冰川划分为海洋 性(暖型)冰川、大陆性(冷型)冰川。

(6)石英砂表面特征

棱角状 壳状端面 圆形的刻蚀坑槽或擦痕


由于冰川为固体,无分选作用,故冰碛物分选性极
差,大至漂砾,小至粘土,混杂堆积在一起,形成 “泥包砾”的现象。

冰碛物内部化石稀少,常保存寒冷型的孢子花粉。
冰 碛 物
冰碛物
冰碛物
擦痕
3.冰碛的形态类型及冰碛地貌
分布于山下,山麓冰川,绛紫色泥砾,冰碛
大陆冰川形成的底碛丘陵
山岳冰川的底碛丘陵
大陆冰川形成的鼓丘
大陆冰川形成的鼓丘
终 碛 堤
侧碛堤
中 碛 堤
侧碛堤 中碛堤
(二)冰水沉积物及冰水堆积地貌

冰雪融化后形成的水流称为冰水。经过冰水搬运,沉 积在冰川内部或附近的堆积物,称为冰水堆积物。

冰川和冻土地貌

冰川和冻土地貌




三、冻土地貌 冻融作用下形成的地貌,也叫冰缘地貌。 (一)石海和石河 石海:基岩经剧烈的冻融风化破坏产生大量的 巨石、角砾,它们就地堆积在平坦的地面上所 形成的满布石块的地形(图17)。 石海形成的条件:富有节理、硬度较大的块状 基岩 ,严寒而温差较大

石河:山坡冻融崩解产生的大量碎屑充塞、滚 落到沟谷中,由于厚度加大,在重力作用下沿 湿润土层表面发生整体运动,这种运动的石块 群体即称为石河。

(五)融冻泥流地貌 中等坡度(17-27),含充足水分的细粒 土或含碎石细粒组成的碎屑物质,解冻后成 泥浆状,在重力作用下,沿冻结层表面或基 岩面向下缓慢滑动的现象。
第三节 第四纪冰期


在各个地质年代,随着气候的巨大变动, 发生过多次冰川作用,塑造过各个地质年代 的地貌,但直接影响现代地貌的冰川是第四 纪冰川。 一、冰期、间冰期概念 第四纪气候曾有数次冷暖变化,气候变冷 时,陆地上一部分水冻结,发育大规模冰川, 该时期叫冰期;气候变暖冰川消退到下次冰 期开始间的时期叫间冰期。
(1) 冰川运动的速度由冰川的厚度、下覆地形坡 度和冰川表面坡度等因素控制。 A.一般,厚度越大、下覆地形坡度越大、冰川 表面坡度越大,运动速度越大; B.冰川运动速度在垂向上由表面向底部递减; C.冰川运动速度在横剖面上由中间向边缘递减; D.冰川运动速度在纵剖面上由雪线向上向下递 减(递减)

3.羊背石 羊背石:冰床基岩上由冰川磨蚀形成的似羊背 的石质小丘。迎冰川面因受磨蚀而平缓,布满 磨光面、擦痕和刻槽等微地貌;背冰川面因受 拔蚀多为陡坎(图5)。



三、冰川搬运、堆积和冰碛地貌 (一)冰川的搬运、堆积作用 指大小不等的砾、砂、粉沙和黏土等碎屑 物质随着冰川的运动而位移或堆积作用。 冰碛物:冰川搬运或堆积的碎屑物质。缺乏分 选、不显层次,夹有沙砾透镜体。 冰碛分类:出露于冰面的叫表碛,夹带在冰类 的叫内碛、冰川底部的叫底碛,冰川两侧的叫 侧碛,两支冰川汇合形成中碛(图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冰川冰(即为冰川)
2、成冰作用
在雪线以上的积雪,经 一系列“变质”阶段而形成 冰川冰的过程。
两个阶段
有新雪变粒雪,密度变大 粒雪更加紧密结合
具有明显的地带性
高降雪量温度也较高的海洋 性气候区——以融化-再冻结 过程为主,有融水参加,成 冰速度快。
干旱低温的大陆性气候区—— 冷型成冰作用占优势,压实作用 为主,成冰速度慢。
探地球之奥秘 悟人生之真谛
3、雪线
是指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分 界线,又称均衡线。雪线高度在不 同地区是不同的,它受温度、降水 量、及地形的影响。
冰雪积累区 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年消融量 冰雪消融区 雪线以下,年降雪量<年消融量
山岳冰川
❖ 2、冰川的运动
因素:主要是冰川本身的重力和压力。
重力流 压力流
B、冰川物质平衡
除冰斗冰川外,其他冰川都是有明显的积 累区和消融区。积累区中冰雪的净积累量与 消融区中冰雪消融量之比叫冰川物质平衡。 积累量大于消融量,冰川前进;反之,冰川 退缩;两者相等,冰川冰舌前端位置稳定。
❖ (三)冰川作用及冰川地貌
1、冰川侵蚀作用
A、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施加于冰床上的强大压力和剪切 力,会对冰床产生巨大的破坏。这种作用称为侵蚀作用 。 磨蚀作用是一种机械作用,破坏力十分巨大,其作用的方 式有两种:拔蚀作用 和磨蚀作用
由于冰川不同部位
的运动速度不同,底
部和两侧基岩因摩擦
而运动慢;上部和中
间运动快,这种差异
பைடு நூலகம்
将导致冰川表面发生

冰川裂隙及冰层褶皱



(二)冰川的类型及冰川物质平衡
A、冰川类型 根据冰川形态、规模和所处地形
❖ 1、山岳冰川类型
❖ (1)冰斗冰川及悬冰川 ❖ (2)山谷冰川 ❖ (3)山麓(the foot of a mountain)冰川
第六章 冰川和冻土地貌与堆积物
陆地上的水体分为液体和固体, 所有河流、湖泊及地下水的总量仅 占陆地淡水总量15%,其余85%的 水以固态的形式构成冰体。这些陆 地上的冰体,在由于地面坡度和冰 体厚差异所产生的侧压力的作用下, 能产生缓慢地运动。陆地上终年缓 慢流动着的冰体为冰川。
冰川 也!
全球冰川面积共150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南极和格陵兰 的冰体占1465平方公里。这种大面积的分布在高纬度地区 的冰川称大陆冰冰川(冰盖)。
鳍脊
山岳冰川剥蚀地貌
角峰
角峰 冰斗
角峰
大陆冰川剥蚀地貌
由于磨擦形成的擦痕
大陆冰川剥蚀地貌
古冰川作 用形成的
湖泊
5、冰碛物
由冰川直接沉积,未经其他外力特别是未经冰
融水明显改造的沉积物称为冰碛物
冰碛物的粒度成分
a、
冰碛物的岩性 冰碛物的构造 冰碛砾石的磨圆度 冰碛石形状及表面特征 冰川石英砂表面构造特征
2、冰川的搬运作用
A、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可将冰川 内部及冰川前缘的碎屑物搬运到 它处。其搬运特点是:搬运力巨 大;机械搬运;搬运过程不损失 能量;无分选;无磨圆。搬运的 方式:载运和推运,以载运的方 式为主。
冰川的 载运
冰川 的推 运
3、堆积作用
冰川堆积作用主要是机械堆积作用。冰川搬 运的冰碛物在气候转暖、冰川消融和冰碛物过 多、搬运过程中受阻滞留等情况下,堆积下来, 称为冰川的堆积作用。
4、冰蚀地貌
各种冰蚀地貌分布在不同部位。雪线附近及其以上有冰斗、刃脊 (鳍脊)和角峰;雪线以下形成冰川谷(冰槽谷or “U”型谷or 幽
谷)、悬谷和羊背石。
山岳冰川剥蚀地貌
山岳冰川剥蚀地貌的形成过
山岳冰川剥蚀地貌
角峰 冰斗
鳍脊
冰川谷
山岳冰川剥蚀地貌
冰川谷
山岳冰川剥蚀地貌
冰川谷
山岳冰川剥蚀地貌
另一部分冰川零星分布在中、低纬度的高山和高原上气 温在零度以下的地带;这部分冰川称为山岳冰川 。
主要内容
❖ 一、冰川地貌和堆积物 ❖ 二、冻土地貌和沉积物 ❖ 三、冰川、冻土研究的实际意义
一、冰川地貌和堆积物
(一)冰川的形成和冰川运动
1、定义 冰川(glacier) 积雪 物理变化 可塑性冰川冰 压力和重力 运动
冰碛物
b、 冰碛物的成因分类 冰川压力融化 滞碛——滞泻作用 阻滞作用
粘贴作用
融出碛——热力融化
流碛——重力作用
c、冰碛物特点
1、纯碎屑堆积 2、分选性极差无层理 3、磨圆度差 4、冰漂砾表面常有冰擦痕 5、冰碛物中常保存有喜冷植物孢子花粉及化石
其中滞碛、融出碛及流碛三者间的区别见教材103页。
冰斗冰川
悬冰川
❖ 2、冰原、冰帽和冰盖
冰原:表面平坦或下凹的冰体
冰盖:冰原表面由下凹转变为上凸则为冰冒,S>50000km2 则为冰盖
❖ 根据冰川温度
暖型冰川 发育在气温较高,沿岸有暖流补充水分的地区,
冰川温度在0℃左右,补给快,流动快,消融快 冰川破坏力大,冰碛物发育
冷型冰川
发育在气温较低的极地和内陆高山区,年均气 温在0℃以下,积累慢,消融慢
取决于冰床坡度的流动(如山岳冰川) 取决于冰面坡度的流动(如大陆冰川)
基底滑动 冰与床底岩石界面
上融水的滑润和浮托作用沿冰床向 前滑动
塑性流动 平行晶粒底面的
粒内剪切蠕变,使整个冰川的定向 蠕动
运动速度:纵剖面:冰川表面 〉冰下 平面:中心 〉两侧
一般情况下,冰川的运动速度是两者的代数和,且十分缓慢。
6、冰碛地貌
底碛丘陵 1. 基碛及基碛地形
鼓丘 2.终碛堤(前碛堤) 3.侧碛堤
山谷冰川 末端地貌
7、冰水堆积地貌
冰前沉积
冰水扇 冰水冲积平原 冰水阶地 冰水湖
冰川接触沉积
冰阜阶地及冰砾阜 锅穴 蛇形丘
冰砾阜阶地
二 冻土地貌和沉积物
一,什么是冻土?
中文名称:冻土 英文名称:frozen soil ; froze ground 定义:在土层大量丧失热量,低温不断 下降 地面形成的 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
二,冻土分类
冻土一般可分为 短时冻土:持续时间数小时,数日 季节冻土:持续时间半月至数月。 永久冻土:持续时间数年至数万年以 上
短时冻土
冻土
季节冻土
多年冻土
三 ,我国冻土的分布
中国冻土可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季节冻 土占中国领土面积一半以上,其南界西从云南 章凤,向东经昆明、贵阳,绕四川盆地北缘,到 长沙、安庆、杭州一带。季节冻结深度在黑龙江 省南部、内蒙古东北部、吉林省西北部可超过3 米,往南随纬度降低而减少。多年冻土分布在东 北大、小兴安岭,西部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 及青藏高原等地, 总面积为全国领土面积的1/5 强。有人提出中国冻土分为多年冻土(2年以 上)、 季节冻土(1月以上)、瞬时冻土(小于 1月),其区划前提分别为年均地面温度、最低 月均地面温度、极端最低地面温度等于或低于 0℃。 瞬时冻土南界大致与北回归线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