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态学(第二版)常考基础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生态学基础考试总结知识讲解

生态学基础考试总结知识讲解

生态学基础考试总结生态学基础考试总结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研究生物及人类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生态位包括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多维生态位。

3.生活型:不同生物适应相同环境产生了相同的适应叫趋同适应,趋同适应产生的相同生态习性的不同生物类群叫生活型。

4.生态型:同种生物适应不同的环境产生了不同的适应叫趋异适应,趋异适应产生的同种生物的不同基因型类群叫生态型。

生态型包括气候生态型(籼稻与粳稻)、土壤生态型(水稻与陆稻)、生物生态型(红花碗豆与白花碗豆)。

5.系统: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

6.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存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

生物地理群落=生态系统7.生态文化:一种以生态学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其符合生态学原理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经济法则、生活方式和管理体系。

8.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是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

9.种群:在一定的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10.群落:一定的种所组成的天然群聚即群落。

一定地段上多种生物组成的集合群。

11.建种群:把优势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其决定着群落的外貌,而且也控制着群落的生态环境和群落中的其他组成成分。

12.关键种:是它们的消失或削弱能引起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物种。

关键种的个体数量可能稀少,但也可能多,其功能或是专一的也可能是多样的。

13.优势种:在群落中能有效控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并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的生物种。

特征: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大,生活能力强。

基础生态学重点总结

基础生态学重点总结

基础生态学重点总结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环境:非生物环境——温度,可利用水,风;生物环境——同种或异种其他有机体。

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阶段性作用。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XXX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2光合有效辐射:光合感化体系只能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波长的辐射能。

黄化现象:光是叶绿素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XXX,导致叶子发黄。

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湿度高,大气中的CO2和O2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蛰伏,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内温动物:通过自己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如鸟兽。

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的热源来调节体温,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发育阈温度: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

春化:良多植物在发芽之前都需要一个寒冷期或冰冻期,这种由低温诱导的开花称为春化。

驯化:内温动物经太低温的锻炼后,其代谢产热水平会比在温暖情况中高,这些变化是由实验诱导的称为驯化。

XXX规律: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基础生态学复习重点

基础生态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环境(environment)::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必须有一个特定的主体或中心。

2、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 :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比如:光照、温度、水分、O2、CO2、食物和其他生物等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起直接作用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3、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即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4、生境(habitat):是不同于环境的另一个重要的生态学概念。

又称栖息地,是指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是生物生活的空间和其中全部生态因子的综合体,即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

因此,相对于一般环境而言,生境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5、环境、生态环境和生境三者的区别与联系: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环境是指围绕着生物体或者群体的所有生态因子的集合,或者说是指环境中对生物有影响的那部分因子的集合;生境则是指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6、生态因子的分类:①按性质分:5类,气候因子( 温度、水分、光照、风、气压和雷电等)、土壤因子(结构、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土壤生物等)、地形因子(陆地、海洋、海拔、山脉的走向与坡度等)、生物因子(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人为因子(由于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及对环境的污染作用)②按有无生命特征分:生物因子(有机体:同种和异种)和非生物因子(温度、光、湿度、pH、氧气等)③按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分: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温度、降水、气候等因子)④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分:稳定因子指地心引力、地磁、太阳辐射常数等长年恒定的因子,它们决定了生物的分布。

基础生态学复习重点

基础生态学复习重点
形态适应:表现在芽及叶片常有油脂类物质保护, 芽具有鳞片,器官的表面有蜡 粉和密毛,树皮有较发达的木栓组织,植株矮小,常呈匍匐、垫状或莲座状
生理适应:低温环境的植物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色素 来降低植物的冰点,增加抗寒能力。如鹿蹄草通过在叶细胞中大量贮存五碳糖、 粘液来降低冰点,可使结冰温度下降到-31C。
光、湿度、pH、氧气等)
3按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分: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和
非密度制约因子(温度、降水、气候等因子)
4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分:稳定因子指地心引力、地磁、太阳辐射常数等长年恒 定的因子,它们决定了生物的分布。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春夏秋冬、潮夕涨 落等,主要影响生物分布;非周期性变动:风、降水、捕食等,主要影响生物的 数量)
9、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 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比如:冬季食物缺少成为限制 鹿群增长的因子。三个主要点:
1生态因子处于最低状态时,生理现象全部停止。
2在最适状态下,显示了生理现象的最大观测值。
3在最大状态之上,生理现象又停止
10、生态幅或生态价: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 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下限和耐受上限) 之间的范围。
日照长度对哺乳动物生殖:
长日照兽类:某些野生哺乳动物特别是高纬度地区的种类都是随着春天日照长度 的逐渐增加而开始生殖。如雪貂、野兔等。
短日照兽类:有些哺乳动物总是随着秋天短日照的来到而进入生殖期。如绵羊、 鹿等。
另外,昆虫滞育、动物换毛换羽都受光周期的调控。
5、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低温的适应
①植物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总结资料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总结资料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美国生态学家E.Odum 提出的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3.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

4.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生境。

5.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6.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7.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称为黄化现象。

8.春化作用:一般是指单子叶植物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的持续低温才能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阶段生长的现象,这一现象就是春化作用。

9.发育阈温度:发育生长只有在一定温度范围上才会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就不能发育,而这个温度就是发育阈温度。

10.贝格曼规律:高纬度恒温动物往往比来自低纬度恒温动物个体高大,导致其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11. 阿伦规律: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四肢、耳朵等)趋于缩短,有利于防止热量散失,而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相对较长,有利于热量散失。

12.相对湿度:是指单位容积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含量(e)与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含量(E)之比。

13.田间持水量:对于陆地植物,水主要来自土壤,土壤孔隙抗重力所蓄积的水称土壤的田间持水量。

14.种群: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15.标记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必背整理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必背整理

0绪论1、说明生态学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1 生物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生态幅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直接影响生物的生活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小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密度制约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只有在耐受范围内,生物才能存活。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广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广的特点。

基础生态学知识点整理

基础生态学知识点整理

绪论1、生态学的定义:1866,德,Haeckel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按组织层次)个体生态学:研究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并强调其适应机制与进化对策。

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的数量特征、动态规律及其控制因素。

群落生态学:研究群落的结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等动态演替过程。

生态系统生态学: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与流动过程。

全球生态学:物质与能量的全球过程及其对生物与环境的影响生态学系统及其过程都有特征性的时间和空间尺度;服从物理学和生物学的一般原理3、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野外观察:优点:直接观察,获得自然状态下的资料;缺点:不易重复。

控制实验:优点: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的分析比较可靠,重复性强,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缺点:实验条件往往与野外自然状态下的条件有区别。

理论研究:优点:高度抽象,可研究真实情况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缺点:与客观实际距离甚远,若应用不当,易产生错误。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环境的定义: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环境的分类:自然环境:生物体出现以前就存在的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现象的总体,对生物体具有根本性影响。

①大环境:宇宙环境/地球环境(生物圈)/区域环境②小环境:生境/小(微)环境/内环境大环境:主要影响生物的生存与分布,在地球表面形成具有不同生物种类组成特征的生物群系主要影响生物的生存与分布,在地球表面形成具有不同生物种类组成特征的生物群系小环境:对生物体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接触生物体表面乃至表面不同部位的环境。

3、适宜的生境是生物生存的前提,生境破坏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体内环境:生物体各组成部分的内部结构所形成的生物生命活动的环境。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影响生物的生存与分布,在地球表面形成具有不同生物种类组成特征的生物群系。

2023年基础生态学第二版必背整理

2023年基础生态学第二版必背整理

0 绪论1、阐明生态学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互相关系旳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分为种内旳和种间旳,或种内互相作用和种间互相作用。

2、试举例阐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旳,采用什么样旳措施?生态学旳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旳分子到生物圈,但重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重要研究旳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旳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旳决定原因是生态学家最感爱好旳问题,例如种群旳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构造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爱好旳是决定群落构成和构造旳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旳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爱好旳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措施可以分为野外旳、试验旳和理论旳三大类。

3、比较三类生态学研究措施旳利弊分类利弊野外旳可获得大量全面、真实旳资料。

过程复杂,条件不能控制。

试验旳条件控制严格,对成果分析较可靠,反复性强,过程简朴。

获得旳资料可靠性有别于现实。

理论旳直观,过程易实行,可通过修改参数使研究迫近现实。

预测成果需通过现实来检查对旳性。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1 生物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旳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旳多种原因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旳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生态幅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旳范围大环境指旳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影响生物旳生存和分布小环境指旳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旳邻接环境,即小范围内旳特定栖息地。

直接影响生物旳生活大环境中旳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旳气候,由大范围原因决定小环境中旳气候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旳气候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旳生态环境,特定旳生物体或群体旳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密度制约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旳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整种群数量旳生态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可调整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旳生态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原因均有一种耐受范围,只有在耐受范围内,生物才能存活。

基础生态学复习重点讲义

基础生态学复习重点讲义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绪论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2.种群: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3.群落: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4.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5.生物圈: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6.分子生态学: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生态学问题所产生的新的分支学科;7.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1、生物与环境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2.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3.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米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决定的,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据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4.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5.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米以内的气候;受局部地形、植被和土壤类型的调节;6.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温度、水、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7.生境:指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8.主导因子: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为主导因子;9.作用: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作用;10.反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1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也称短板理论;12.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称为限制因子;13.限制因子定律:因子处于最小量时,可以成为生物的限制因子;但当因子过量时,同样可以成为限制因子;14.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15.生态幅或生态价: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16.内稳态机制: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体温、糖、氧浓度、体液等,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即内稳态,减少对环境的依赖,从而扩大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2、能量环境1.太阳高度角:以平行光束射向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与地面的交角,称为太阳高度角;2.光合有效辐射:绿色植物依赖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将辐射能转换成具有丰富能量的糖类,然而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mm波长的辐射能,称为光和有效辐射;3.黄化现象:指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的现象;4.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温度高、大气中CO2和O2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称为光合能力;5.光周期现象:指植物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羽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6.长日照植物短夜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小麦、凤仙花及牛蒡;7.短日照植物长夜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玉米、高粱、水稻、棉花、牵牛等;8.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如甘蔗9.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如蒲公英,四季豆、黄瓜、番茄及番薯等10.上湖层:夏季湖泊上层的水受风的搅动,水温较一致,称为上湖层;11.斜温层或温梯层:在上湖层以下,水温变化剧烈,每加深1m;水温至少下降1度,这层水称为斜温层或温梯层;12.下湖层:斜温层以下的部分称为下湖层;13.常温动物:维持大致恒定的体温的动物;14.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15.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的热源,如鱼类、两栖类和爬行动物;16.内温动物:是通过自己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的动物,如鸟兽;17.冻害:当温度低于-1度时,很多物种被冻死,这是由于细胞内冰晶形成的损伤效应,使原生质膜发生破裂,蛋白质失活或变性,这种损伤称为冻害;18.冷害:指喜温生物在0度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害或死亡,这可能是通过降低了生物的生理活动及破坏生理平衡造成的,它是喜温生物向北方引种和扩张分布区的主要障碍;19.发育温度阀: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阀温度,或称为生物学零度;20.总积温或有效积温:发育的速率是随着发育阀温度以上的温度呈线性增加,它表明外温动物与植物的发育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还需要时间和温度的结合称生理时间,即需要一定的总热量,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21.春化:一些物种的种子只有经历了预寒冷后才能发育和开花,这种由低温诱导的开花称为春化;22.驯化及气候驯化:内温动物经过低温的锻炼后,其代谢产热水平会比在温暖环境中高,这些变化过程是由实验诱导的,称为驯化,如果是在自然界中产生的则称为气候驯化;23.贝格曼规律: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个体更大;24.阿伦规律:冷地区内温动物身体的,如四肢、尾巴和外耳有变小的趋势;25.异温动物:产生冬眠的内温动物又称异温动物;26.适应性低体温:内温动物的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称为适应性低体温;27.风:空气相对于地面的水平运动称为风;3.物质环境1.相对湿度:单位容积空气中实际水汽含量e与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含量E之比;2.田间水持量:对于陆地植物,水主要来自土壤,土壤孔隙抗重力所蓄积的水称土壤的田间持水量,是土壤储水能力的上限,为植物提供可利用的水;3、土壤质地:组成土壤的各种大小颗粒按直径可分为粗砂、细砂、粉砂和黏砂;这些不同大小颗粒组合的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根据土壤质地,可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4、土壤结构:土壤颗粒排列形孔隙度及团聚体的大小和数量称为土壤结构;土壤结构可以分为微团粒结构、团粒结构和比团粒结构更大的各种结构;5、土壤的生物特性:是土壤中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活动所产生的一种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特性;6、盐碱土:是盐土和碱土以及各种盐化、碱化土的总称;第二部分种群生态学1、种群及其基本特性1、种群:是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命系统更高组织层次——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2、实验种群:指实验室内饲养或培养的一群生物;3、无性系分株:构件生物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可能会死亡和腐烂,这样就形成了许多分离的个体,这些个体来自于同一个受精卵并且基因型相同,这样的个体被称为无性系分株;4、种群生态学:是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其栖息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他其他生物种群如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学科;5、种群大小:是一定区域内种群个体的数量,也可以是生物量或能量;6、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单位体积或单位生境中个体的数目;7、内分布型简称分布: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种群的内分布型一般可分为均匀的、随机的和成群的几种;8、建筑学结构:指植物重复出现的构件的空间排列;它是决定植物个体与环境间相互关系和个体间相互作用的;9、出生率:泛指任何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不论这些个体的产生是通过分裂、出芽、卵生、胎生还是别的生产方式;10、最大出生率:是理想条件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下种群内后代个体的出生率;11、实际出生率:就是一段时间内种群每个雌体实际的成功繁殖量;12、特定年龄出生率:就是特定年龄组成内每个雌体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后代数量;13、死亡率:是在一定时间段内死亡个体的数量除以该时间段内种群的平均大小,这是一个瞬时率;14、最低死亡率:指种群在最适环境下由于生理寿命而死亡造成的死亡率;15、生态死亡率:种群在特定环境下的实际死亡率;16、特定年龄群的特定年龄死亡率:是死亡个体数除以在每一时间段开始时的个体数;17、迁入:是个体由别的种群进入领地;迁出:是种群内个体离开种群的领地;18、种群统计学:就是种群的出生、死亡、迁移、性比、年龄结构等的统计学研究;19、年龄锥体:是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下到上配置而成的图,横柱从下而上的位置表示从幼年到老年的不同年龄组,宽度表示个年龄组的个体数或各年龄组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的百分比;按锥体形状,年龄锥体一般有以下3类:典型的金字塔型锥体基部宽、顶部狭,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代表增长型种群、钟形锥体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平衡,年龄结构和种群大小都保持不变,代表稳定型种群、壶型锥体锥体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宽,说明种群正处于衰老阶段,死亡率大于出生率,代表下降型种群;20、性比:指的是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21、动态生命表:总结的是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命运,这样的一组个体称做同生群,这样的研究叫做同生群分析;22、静态生命表: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一年龄结构的调查资料而编制的;23、特定年龄存活率lx:种群从出生到年龄成长到x期开始时存活个体所占的比率;24、生命期望:是种群中某一特定年龄的个体在未来所能存活的平均年数;25、净增殖率:将存活率与生殖率相乘并累加起来,即得净增殖率;26、K—因子分析:根据观察连续几年的生命表系列,我们就能看出在哪一时期,死亡率对种群大小的影响最大,从而可判断哪一个关键因子对死亡率的影响最大,这一技术成为K—因子分析;27、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28、世代时间:是指种群中子代从母体出生到子代再产子的平均时间;29、种群平衡:种群较长时期地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称为种群平衡;30、种群的衰落:指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人类过捕或栖息地被破坏,其数量会出现持久性下降;当一个地域种群死亡率超过出生率,迁出大于迁入,R0<1,r呈现负值后,如果这种趋势长期得不到恢复,种群就会衰落,进而消亡;31、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渐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32、非密度制约因子:如果因子对种群出生率、死亡率等参数产生的影响在各水平种群密度下都是均一的,即其所产生的影响与种群本身的密度无关,则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33、密度制约因子:有些因素对种群初级参数产生的影响与种群本身的密度密切相关,当种群密度达到很高时,这些因素的不足会加剧种群内各个体之间的竞争作用,从而导致种群增长率的下降,这些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大小决定于种群密度的高低,称为密度制约因子;34、集合种群:描述的是生境斑块中局域种群的集合;35、局域种群指的是同一个种的,并且以很高的概率相互作用的个体的集合;36、斑块:指的是局域种群所占据的空间区域;37、集合种群动态:是指被占据生境斑块的比例随时间变化的过程;2、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1、基因型:种群内每一个体的基因组合称为基因型;2、物种:3、基因库:种群内所有个体基因的总和构成种群的基因库;4、哈代温伯格定律:是指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如突变、选择、迁移、漂变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这种状态称为种群的遗传平衡状态;5、多态现象:种群在许多等位基因的存在导致一种群中一种以上的表型,这种现象称为多态现象;6、地理变异:指广布种的形态、生理、行为和生态特征往往在不同地区有显着的差异,称为地理变异;7、渐变群:如果环境选择压力在地理空间上连续变化,则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或表型的渐变,表型特征或等位基因频率逐渐改变的种群叫渐变群;8、遗传漂变:是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仅偶然出现;9、瓶颈:如果一个种群在某一时期由于环境灾难或过捕等原因数量急剧下降,就称其经过了瓶颈;10、建立者种群:遗传变异和特定基因在新种群中的呈现将完全依赖这少数几个移植者的基因型,从而产生的种群叫建立者种群;11、建立者效应:由于取样误差,新隔离的移植种群的基因库不久便会和母种的差异越来越大;此种现象称为建立者效应;12、稳定选择:当环境条件对处于种群的数量性状正态分布线中间的个体是最适时,选择淘汰两侧极端个体,属于稳定选择;13、定向选择:如果表型与适合度的关系是单向型的,选择对一侧极端个体有利,则选择属于定向型;14、分裂选择:如果种群的数量的数量性状正态分布线两侧的表型具有高适合度,而他们中间的表型适合度低,则选择是分裂的或歧化的;15、表型:直接观察所感受到的生物的结构和功能;16、配子选择: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发生在配子上,称为配子选择;17、亲属选择:如果个体的行为有利于其亲属的存活能力和生育能力的提高,并且亲属个体具有同样的基因,则可出现亲属选择;18、群体选择:一个物种种群如果可以分割为彼此多少不相连续的小群,自然选择可在小群间发生,称为群体选择;19、性选择:动物在繁殖期经常为获得交配权而通过某些表型形状或行为进行竞争;20、物种形成:选择性进化的关键阶段是形成新的物种,即物种形成;21、基因流:描述的是基因在种群内通过相互杂交、扩散和迁移进行的运动;22、异域性物种形成:与原来种由于地理隔离而进化形成新种,为异域性物种形成;异域性物种形成又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大范围地理分隔使两种群独立进化造成的物种形成;另一类是异域性物种形成方式发生在处于种分布区极端边缘的小种群中;23、邻域性物种形成:发生在分布区相邻,仅有部分地理隔离的种群;24、同域性物种形成:发生在分化种群没有地理隔离的情况下;25、适应辐射:像这种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起源,在进化过程中分化成许多类型,适应于各种生活方式的现象,叫做适应辐射;3、生活史对策1、生物的生活史:指其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2、生态对策: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称为生态对策,或生活史对策;3、休眠:指生物因为当前环境苛刻,而未来预期会更好,就可能进入发育暂时延缓的状态;4、滞育:昆虫的休眠称为滞育;5、冬眠:响应冷环境的深度蛰伏叫做冬眠;6、夏眠:一些种类的鸟和哺乳动物,可以通过类似于冬眠的夏季休眠来渡过沙漠长期的高温和类似的生境,这种休眠叫做夏眠;7、变态:个体生活史中的形态学变化叫做变态;7、种内与种间关系1、拟寄生:是一种寄生的形式,也称作重寄生,发生在一些昆虫种类主要是拟寄生蜂和蝇,拟寄生者在寄主体上或体内产卵,通常引起寄主死亡;2、偏利共生:种间相互作用对一方没有影响,而对另一方或有益;3、偏害共生:种间相互作用对一方没有影响,对另一方或有害;4、种内关系:存在于生物种群内部个体间的相互关系称为种内关系;5、种内竞争:同种个体间发生的竞争;6、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对于植物而言,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植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7、自疏:随着播种密度的提高,种内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也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同样在年龄相等的固着性动物群体中,竞争个体不能逃避,竞争结果典型的也是使较少量的较大个体存活下来,这一过程叫自疏;8、雌雄同体:产生雌雄配子的动植物就是雌雄同体的,但雌雄同体的并不一定都是自体受精的;9、闭花受精:某些植物有花,但从不开,仅能通过自体受精而生殖,这叫闭花受精;10、性比:通常以种群中雄体对雌体的相对数来表示,如雌雄个体数相等,则性比为1:1,性比也可以用雄体占种群总数的比例来表示,如雌雄数相等,其比例为.氏性比理论:大多数生物种群的性比倾向于1:1,这种倾向的进化原因叫做Fisher氏性比理论;12.稀少型有利:如果母体偏向于生产性别较少的后代,则母体的适合度就比较高,这就是稀少型有利;13.局域交配竞争:在同胞姐妹间存在交配竞争的情况下,母体如果产同样数量的雄仔和雌仔就会形成浪费,因而性比偏于雌,这叫做局域交配竞争;14.婚配制度:是指种群内婚配的种种类型,包括配偶的数目,配偶持续时间,以及对后代的抚育等;15.领域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16、领域行为:指动物保卫领域的方式很多,如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其领域范围;或威胁、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称为领域行为;17、社会等级:是指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18.他感作用:也称异株克生,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19.阿利氏规律:种群过密或过疏都是不利的,都可能对种群增长产生抑制性影响;20.种间竞争:是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而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21:利用性竞争:通过损耗有限的资源发生竞争;22.干扰性竞争:个体不直接相互作用,或通过竞争个体间直接的相互作用;23.似然竞争:相互影响与两种捕食者以共同的食物资源为中介产生的资源利用型竞争结果相似,称为似然竞争;24.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25.竞争释放:在缺乏竞争时,物种会扩张其实际生态位;26.性状替换:偶然,竞争产生的生态位收缩会导致形态性状发生变化,叫做性状替换;27.捕食:可定义为一种生物为摄取其他种生物个体的全部或部分为食,前者称为捕食者,后者称为猎物或被食者;28.Jazen把协同进化定义为: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29.捕觅食对策:就是动物为获得最大觅食效率而采取的各种方法和措施;30.寄生:是指一个种寄生物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靠寄主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获取营养而生存;寄生物可以分为两大类:微寄生物在寄主体内或表面繁殖、大寄生物在寄主体内或表面生长,但不繁殖;拟寄生物也称重寄生物,比如食尸动物31.互利共生:是不同种两个体间一种互惠关系,可增加双方的适合度;32.专性互利共生:指永久性成对组合的生物,其中一方或双方不可能独立生活;33.兼性互利共生:共生者可能不互相依赖着生存,仅是机会性互利共生;第三部分群落生态学1.生物群落:是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2.优势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3.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常称为建群种;4.亚优势种: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5.伴生种:它与优势种相伴生存,但对群落环境的影响不起主要作用;6.偶见种:可能偶然地由人们带入或随着某种条件的改变而侵入群落中,也可能是衰退中的残遗种;7.多度:是对植物群落中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多用于植物群落的野外调查中;8.密度:是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上的一个实测数据;9.相对密度:是指样地内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全部植物种个体数的百分比;10.密度比:某一物种的密度占群落中密度最高的物种密度的百分比;11.盖度:是指植物体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又称投影盖度;12.盖度比:某一物种的盖度占盖度最大物种的盖度的百分比;13.基盖度:是指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乔木的基盖度称为显着度;14.频度:是指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整个样方数的百分比;15.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16.数目或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寡;17.均匀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18.辛普森多样性指数:是基于在一个无限大小的群落中,随机抽取两个个体,他们属于同一物种的概率是多少这样的假设而推导出来的;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不同种的概率=1—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同种的概率;19.香浓-威纳指数:是用来描述种的个体出现的紊乱和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越高,多样性也就越高;20.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但体态相似,而且适应特点上也是相似的;21.层片:是指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种组成的机能群落;22.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23.同资源种团:通常将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成为同资源种团;24.干扰: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是指平静的中断,对正常过程的打扰或妨碍;25.波动:生物群落的年变化是指不同年度之间,生物群落常有明显变动;但这种变动只限于群落内部的变化,不产生群落的更替现象,通常将这种变动成为波动;波动可分为三种:不明显波动、摆动性波动、偏途性波动;26.演替是指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现象;演替分为快速演替、长期演替、世纪演替按照演替发生的时间进程分;群落发生演替群落发生、内因生态演替或内因动态演替、外因生态演替或外因动态演替按照引起演替的主导因素分;自养性演替和异样性演替按照群落代谢特征;水生基质演替系列黏土生演替系列、砂生演替系列、石生演替系列、水生演替系列、旱生基质演替系列黏土生演替系列、砂生演替系列、石生演替系列按照基质划分;27.定居:就是植物繁殖体到达新地点后,开始发芽、生长和繁殖的过程;第四部分生态系统生态学1.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2.系统:是指彼此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事物有规律地联合的集合体,是有序的整体;3.非物质环境:包括参加物质循环的无机元素和化合物,联系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物质和气候或其他物理条件;4.生产者:是能以简单的无机物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5.消费者:是针对生产者而言,即它们不能从无机物质制造有机物质,而是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因此属于异样生物;6.食草动物:是直接以植物体为营养的动物;食草动物可以统称为一级消费者;7.食肉动物:即以食草动物为食的食者,可以统称为二级消费者;8.大型食肉动物或顶级食肉动物:即以食肉动物为食者,它们可以统一称为三级消费者;。

基础生态学笔记

基础生态学笔记

基础生态学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一)绪论+生物与环境名词解释★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圈(biosphere):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尺度(scale):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生态学分为空间尺度,时间尺度,组织尺度。

环境(environment):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dependent factor):对种群的影响强度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物因子,如食物、天敌等。

★非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independent factor):对种群的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物因子,如温度、降水等。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被称为限制因子。

★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定律(law of limiting factors):最小因子+最大因子,都具有限制影响。

因子处于最小量时,可以成为生物的限制因子,同样因子过量时,也可以成为生物的限制因子。

对最小因子定律的发展。

★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law of tolerance):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1、环境:生态学中的环境概念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周围一切要素的总和。

2、生境(habitat):生境又称栖息地,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及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统称为生境。

3、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如光照、温度、水分、食物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4、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生物的生存因不生存条件二生活条件5、谢尔福德耐受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缺乏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到达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将衰退或不能生存。

6、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某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

生态幅应用价值:动物驯化、植物引种和内稳态的调控。

7、有效积温法那么:植物和外温动物的发育速率在发育阈温度以上呈线性增加,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称有效积温。

8、贝格曼规律:高纬度的恒温动物比低纬度的相似种类个体要大如东北虎大于华南虎。

原因:动物个体大那么一样质量所对应的体外表积就小,对恒温动物来说在竞争中应付体表散热所损失的能量相对较少,在进化选择中是有利的。

9、阿伦定律:内容:在寒冷地区生活的哺乳动物的四肢、耳、鼻、尾均有明显缩短的趋势。

原因:寒冷地区对哺乳动物的主要生态问题是保持体温,躯体突出局部缩短可减少散热,对动物在环境中竞争显然是有利的。

〔三个定律的内涵记〕10、趋同适应〔生活型〕:趋同适应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一样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现象。

11、趋异适应〔生态型〕:是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形态构造、生理特性、适应方式和途径等。

趋异适应的结果是使同一类群的生物产生多样化,以占据和适应不同的空间,减少竞争,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生态学的基本知识点

生态学的基本知识点

生态学的基本知识点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涉及到许多基本知识点。

了解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环境。

本文将介绍一些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帮助读者快速了解这个领域。

第一节: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体、环境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

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了各种生物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例如森林、海洋、湖泊和草原等。

1.1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生境和生态因子组成。

生物群落是特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种类的集合,比如一个森林里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生境则指生物群落所处的具体场所和条件,比如森林的土壤、水源和气候等。

生态因子是指影响生物群落和生境的环境因素,比如温度、湿度和光照等。

1.2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具有许多重要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

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元素和化合物的循环过程,例如碳循环、氮循环和水循环。

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从一个组织到另一个组织的转移过程,通常是通过食物链进行的。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程度。

第二节: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指在特定区域内生活在一起的不同种类的生物。

它们相互作用和依赖,形成了稳定的生态系统。

2.1 生物群落的种类生态学研究发现,生物群落可以根据生物的类型和数量来进行分类。

其中最常见的分类方式是根据生物的自养方式,分为光合作用型和化石能源依赖型两大类。

光合作用型生物依赖太阳能进行自养,包括植物、藻类和部分细菌;而化石能源依赖型生物依赖地下化石能源进行自养,包括细菌和真菌等。

2.2 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不同种类的生物在生物群落中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可以是竞争、共生、捕食、腐化等。

竞争是指同一群落内不同种类之间的争夺资源的关系;共生是指两种或多种生物在一起生活,相互受益;捕食是指一种生物捕食另一种生物获取能量和养分;腐化是指将死亡的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的过程。

《基础生态学》总结

《基础生态学》总结

《基础生态学》总结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动物:①生物的昼夜节律如活动行为、体温变化、能量代谢、内分泌激素变化。

②生物的光周期现象,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

如繁殖、换毛与换羽、迁徙、昆虫滞育。

植物:①生物的昼夜节律如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积累与消耗。

②根据植物开花对日照长度的反应,可将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日中性植物。

发育阈温度(生物学零度):生长发育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

生物对极端环境温度的适应:植物对低温的适应:①形态上芽叶具有油脂类物质保护、芽具鳞片、体表有蜡粉和密毛、树干粗短弯曲、树皮坚厚。

②生理上细胞内自由水相对含量减少,束缚水相对含量增加;胞质内糖等保护物质含量增加;细胞膜不饱和脂肪酸指数增加。

③行为上脱落酸含量增加,生长素、赤霉素含量减少。

动物对低温的适应:①形态上满足贝格曼定律(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个体更大,体相对表面积减小,使单位体重热散失减小。

)和阿伦规律(冷地区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却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增加了羽、毛的密度,提高了羽、毛的质量,增加了皮下脂肪的厚度;肢体中动静脉血管几何排列。

②生理上增加体内的产热量;降低身体终端温度;产生糖类、脂肪、色素。

③行为上休眠、迁徙和集群。

植物对高温的适应:①形态上有鳞片和密绒毛过滤阳光;体呈白色反射阳光;植物叶片垂直主轴排列;叶片对折使辐射减少一半。

②生理上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的浓度;蒸腾作用。

动物对高温的适应:①形态上毛皮隔热;热窗散热。

②生理上适当的放松恒温性,使体温有较大的波动。

③行为上昼伏夜出、穴居和夏眠。

淡水鱼类和海洋鱼类维持水分与盐分平衡:淡水鱼:属于高渗性。

①当鱼呼吸时,大量水流流过鳃,水通过鳃和口咽腔扩散到体内,同时体液中的盐离子通过鳃和尿可排出体外。

②体内的多余水,通过鱼的肾排出大量的低浓度尿,保持体内的水平衡。

③丢失的溶质可从食物中得到,而鳃能主动从周围稀浓度溶液中摄取盐离子,保证了体内盐离子的平衡。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常考基础知识点总结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常考基础知识点总结

绪论*学习生态学的三条原则:1、扎实的博物学知识基础;2、把生物作为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位;3、进化论思想在生态学研究中具有核心地位。

当代生物进化论的三大理论来源及其发展*当代生物进化论学派林立,但都来自三个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基本学说:拉马克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孟德尔遗传理论。

1.新拉马克主义*拉马克是第一个从科学角度提出进化论的学者,主要观点:①在生物演化的动力上,尽管他们也承认自然选择的作用,但认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意义更大;②生物演化有内因(遗传、变异)与外因(环境),两者相比,他们更强调环境的作用;③生物的身体结构与其生理功能是协调一致的,但在因果关系上,即他们认为生理功能决定了结构特征,最典型的例子是对长颈鹿的脖子的解释。

2.孟德尔遗传理论孟是奥地理利学者,1843年因生活所迫进入修道院,自不成才,1849年任大学预科的代课教师,1851年入维也纳大学深造,1856年开始了豌豆杂交试验,他的颗粒遗传理论与达尔文1859年的《物种起源》几乎同时完成,但却没人理解他为遗传学和进化论做出的杰出贡献。

1884年,在达尔文去逝不到两年,孟与世长辞。

直到1900年他的遗传学成果才被科学界重新发现,并概括为“孟德尔定律”。

3.达尔文学说(1)新达尔文主义:传统的达尔文主义缺乏遗传学基础,孟德尔遗传理论的创立,为新达尔文主义发展提供了契机。

其贡献主要是提出了遗传基因的概念,还证实了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提出了突变论,认为非连续变异的突变可以形成新种;提出了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将孟德尔遗传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如连锁遗传定律。

*其局限性是:研究生物演化主要局限于个体水平,实际上进化是一种在群体范畴内发生的过程;忽视了自然选择作用在进化中的地位,因而难以正确解释进化的过程。

(2)现代达尔文主义(或称现代综合进化论):是现代进化理论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是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与新达尔文主义遗传理论的有机结合。

生态学基础》复习重点

生态学基础》复习重点

适应组合: 生物对非生物环境条件表现出一整套 协 同的适应特性,称适应组合。如骆驼和仙人掌 对炎 热干旱环境的适应
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 ? 单体生物(unitary organism) ?单体生物个体清楚,基本保 持一致的体 形,每一个体来源于一个受精 卵。如鸟 类、兽类等。 ? 构件生物 (modular organism) ?构件生物由一个 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 由这些构件组成个 体。如水稻、浮萍、 树等。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 大功 能; ? 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 产者所固定的 最大能量和这些能量在流动 过程中的巨大损失, 因此,营养级的数目 通常不超过5-6个; ? 生态系统是一个动 态系统,要经历一系列发育阶 段
食物网 (food web):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很少是 单条、孤立出现的,它往往是交叉链索,形成复 杂 的网络结构,此即食物网
植物在单位 面积、单位时间内,通 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的 量称为总 初级生产(量)
植物总初级生产(量)减 m a 去呼吸作用 消耗掉的(R),余下的有机物质即 为净 初级生产(量)
1.为什么说生态系统是地球上自然界的结 构和功能单位 2、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成分?它们是如 何组成生态系统的 3、能量是怎样进入到生态系统中的?在 生态系统中是如何流动的? 4.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如何构成生态系 统的
环境概念: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 物群体 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 该生物体或生物 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 和。 大环境: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 境。大 环境中的气候被称为大气候。 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 境,即 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基础生态学重点

基础生态学重点

基础生态学重点(总2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绪论部分一、选择题1. 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 )提出并定义的。

A. B. C. D. Darwin2.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 )。

A.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形态的一门科学B.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D.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二、填空题1.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做生态学。

2. 经典生态学研究的内容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3. 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Ernest Haeckel把“生态学”这一术语引入科学研究。

三、简答题1.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答:①按所研究的生物类别分,有微生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还可细分,如昆虫生态学、鱼类生态学等。

②按生物系统的结构层次分,有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和新产生的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

③按生物栖居的环境类别分,有陆地生态学和水域生态学;前者又可分为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荒漠生态学等,后者可分为海洋生态学、湖沼生态学、河流生态学等。

④生态学与非生命科学相结合的,有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地理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等;与生命科学其他分支相结合的有生理生态学、行为生态学、遗传生态学、进化生态学、古生态学等。

⑤应用性分支学科有:农业生态学、医学生态学、工业资源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环境保护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等。

2.简述生态学发展经历的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

答:(1)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主要特点为;古代思想家、农学家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朴素的整体观;(2)生态学的建立时(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主要特点:当时的科学活动强调科学调查和科学研究,生态理论开始形成,并有了明确的生态学定义;(3)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主要特点:生态学理论形成、种群和群落由定性向定量描述、生态学实验方法发展的辉煌时期,“四大学派”出现;(4)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主要特点:研究层次向微观和宏观发展:分子、基因和生物圈及宇宙,研究手段的更新:便携式仪器出现、自记电子仪、同位素示踪、稳定同位素、“3S”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计算机生态建模、系统论引入生态学等,研究范围从纯自然现象研究拓展到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

基础生态学复习整理9页word文档

基础生态学复习整理9页word文档

一名词解释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生态幅:每种生物对每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贝格曼规律: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量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种群:种群是同一时期内一定空间中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生物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内禀增长率rm: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不受限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等的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最大的瞬时增长率建立者效应:由于取样误差,新隔离的移植种群的基因库不久便会和母种群相分歧,而且由于两者所处地域不同,各有不同的选择压力,使建立者种群与母种群的差异越来越大的现象有效积温法则:发育的速率是随着发育阈温度以上的温度呈线性增加,它表明外温动物与植物的发育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还需要时间和温度的结合,即需要一定的总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利用性竞争:通过损耗有限的资源发生的竞争,而个体不直接相互作用失汇现象:人类活动释放的二氧化碳有大约25%的全球碳流的汇是科学尚未研究清楚的温室效应:由于大气层的气体浓度变化引起的全球变暖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生态系统管理:具有明确和可适应的目标,通过政策,协议和实践活动而实施的,对生态系统进行使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和功能保持良性持续的管理拉尼娜现象:东太平洋洋面在赤道附近的海水偶尔变冷的现象厄尔尼诺现象:东太平洋洋面在赤道处的海水偶尔变暖的现象二填空生态学研究对象的四个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锥体是能量锥体,生物量锥体,数量锥体的合称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收获量测定法,氧气测定法,CO2测定法,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叶绿素测定法生物多样性可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计算P101基因型适合度W=ml[W表示适合度 m表示基因型个体生育力 l表示基因型个体存活率]P106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和均匀度的综合指标)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香农-威纳指数四问答火对生物的作用?如何进行防火管理?有益作用:把枯枝叶烧成灰,是有机物变成无机物,形成物质再循环的无机肥料,成为新一轮生命周期的开始;对抗火物种或适应于火的自然更新的物种,火是必需的生态因子;火可以减少与耐火树种的竞争物种;有些植物种子需高温刺激才能萌发,如高冷杉,井松大多数松柏类幼苗,火烧有利于它们存活有害作用:严重的林冠火及地面火的最大冲击时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特别是破坏了生物群和它们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土地表面受到侵蚀,改变了土壤的结构与化学成分,降低了土壤吸水与保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常考基础知识点总结绪论* 学习生态学的三条原则:1、扎实的博物学知识基础;2、把生物作为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位;3、进化论思想在生态学研究中具有核心地位。

当代生物进化论的三大理论来源及其发展* 当代生物进化论学派林立,但都来自三个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基本学说:拉马克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孟德尔遗传理论。

1.新拉马克主义* 拉马克是第一个从科学角度提出进化论的学者,主要观点:①在生物演化的动力上,尽管他们也承认自然选择的作用,但认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意义更大;②生物演化有内因(遗传、变异)与外因(环境),两者相比,他们更强调环境的作用;③生物的身体结构与其生理功能是协调一致的,但在因果关系上,即他们认为生理功能决定了结构特征,最典型的例子是对长颈鹿的脖子的解释。

2.孟德尔遗传理论孟是奥地理利学者,1843年因生活所迫进入修道院,自不成才,1849年任大学预科的代课教师,1851年入维也纳大学深造,1856年开始了豌豆杂交试验,他的颗粒遗传理论与达尔文1859年的《物种起源》几乎同时完成,但却没人理解他为遗传学和进化论做出的杰出贡献。

1884年,在达尔文去逝不到两年,孟与世长辞。

直到1900年他的遗传学成果才被科学界重新发现,并概括为―孟德尔定律‖。

3.达尔文学说(1)新达尔文主义:传统的达尔文主义缺乏遗传学基础,孟德尔遗传理论的创立,为新达尔文主义发展提供了契机。

其贡献主要是提出了遗传基因的概念,还证实了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提出了突变论,认为非连续变异的突变可以形成新种;提出了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将孟德尔遗传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如连锁遗传定律。

* 其局限性是:研究生物演化主要局限于个体水平,实际上进化是一种在群体范畴内发生的过程;忽视了自然选择作用在进化中的地位,因而难以正确解释进化的过程。

(2)现代达尔文主义(或称现代综合进化论):是现代进化理论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是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与新达尔文主义遗传理论的有机结合。

如1908年英国数学家哈迪和德国医生温伯格分别证明了―哈迪—温伯格定律‖,创立了群体遗传学理论。

其要点:①主张共享一个基因库的群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因而进化机制研究应属于群体遗传学的范围。

②主张物种形成的生物进化的机制应包括突变、自然选择和隔离三个方面。

一、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动物(人类)、植物、微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无机因素-温度、阳光、水等)和生物环境(包括种认为分子生态学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与方法研究生物对其所处环境的适应以及产生这种适应反应的分子机制。

个体生态学:* 个体生态学的研究重点是个体对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适应,即生理适应及其机制,属于生理生态学。

种群生态学* 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 研究重点是个体数量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包括种群中的进化性变化。

即研究多度及其波动的因素。

群落生态学* 群落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的集合体,* 研究重点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生态过程,即关心同一地区生物体的多样性和多度的理解。

生态系统* 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研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景观生态学* 景观: 由若干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区域,这些生态系统构成景观中明显的斑块,这些斑块称景观要素。

* 景观生态学: 研究景观结构及其过程的科学。

生物圈生态学*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风化壳)、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对流层)。

生物圈的范围在地表以上可达23KM的高空,在地表以下可延伸到12KM的深度。

* 研究地球表面大气和水的运动,以及大气和水中包含着的能量和化学元素。

如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等。

生物圈生态学的研究重点是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中各组成成分之间,特别是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各组分间通过大气、水和生物体的运动彼此联系在一起。

* 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的发生的频率,即能被感觉到的时间或空间变化的尺寸。

* 包括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三、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1、生态学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 在我国:公元前1200年《尔雅》一书记载了176种木本和50多种草本植物的形态和生态环境;* 公元前200年《管子》―地员篇‖,记述了植物沿水分梯度的带状分布及土地的合理利用;* 公元前100年前后,农历确立了24节气,同时《禽经》一书(鸟类生态)问世;* 在欧洲:公元前285年也有类似著作问世。

2、生态学的建立时期(17世纪-19世纪末)* 1792年德国植物学家C.L.Willdenow出版了《草学基础》;* 1807年德国A.Humbodt出版《植物地理学知识》提出―植物群落‖―外貌‖等概念;* 1798年T.Malthus《人口论》的发表;*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1866年Haeckel在他的著作《普通生物形态学》中首先提出ecology一词,并首次提出了生态学定义。

* 1895年E.Warming发表了他的划时代著作《以植物生态地理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1909年经改写成《植物生态学》)3、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1)动植物生态学并行发展,著作与教科书出版。

* 代表作:C.Cowels(1910)发表的《生态学》;* F.E.Chements(1907)发表的《生态学及生理学》;* 前苏联苏卡切夫的《植物群落学》(1908)、《生物地理群落学与植物群落学》(1945);* A.G.Tamsley(1911)发表的《英国的植被类型》等;* R.N.Chapman(1931)的《动物生态学》;* 中国费鸿年(1937)的《动物生态学》;* 特别是W.C.Alle(1949)等的《动物生态学原理》出版,被认为是动物生态进入成熟期的重要标志。

(2)学派的形成:①北欧学派:以注重群落结构分析为特点。

代表人物:G.E.Du Rietz②法瑞学派:注重群落生态外貌,强调特征种的作用。

代表人物是J.Braum-Blanquet③英美学派:以动态和数量生态为特点。

代表人物是Clements和Tansley④俄国学派(前苏联学派):植物(群落)与地学结合。

代表人物:B.H.Cykayeb4、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1)生态学研究对象的多层次性更加明显* 现代生态学研究对象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多层次发展,小自分子生态、细胞生态,大至景观生态、区域生态、生物圈或全球生态,虽然宏观仍是主流,但微观的成就同样重大而不可忽视。

而在生态学建立时,其研究对象则主要是有机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几个宏观层次。

(2)研究技术和方法上的进展①遥感在生态学上已普遍应用。

②用放射性同位素对古生物的过去保存时间进行绝对的测定,使地质时期的古气候及其生物群落得以重建,比较现存群落和化石群落成为可能。

③现代分子技术使微生物生态学出现革命,并使遗传生态学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④在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面,自动记录和监测技术、可控环境技术已应用于实验生态,直观表达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也获得较大发展。

⑤无论基础生态和应用生态,都特别强调以数学模型和数量分析方法作为其研究手段。

(3)研究范围的扩展* 现代生态学结合人类活动对生态过程的影响,从纯自然现象研究扩展到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研究(4)生态学研究的国际性是其发展的趋势* 生态学问题往往超越国界,二次大战以后,有上百个国家参加的国际规划一个接一个。

* 最重要的是60年代的IBP(国际生物学计划),70年代的MAB(人与生物圈计划),以及现在正在执行中的IGB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和DIVERSITAS(生物多样性计划)。

为保证世界环境的质量和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如保护臭氧层、预防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国际上一个紧接一个地签定了一系列协定。

1992年各国首脑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签署的《生物多样性公约》是近十年来对全球有较大影响力和约束力的一个国际公约,有许多方面涉及到了各国的生态学问题。

我国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人与生物圈计划(简称MAB计划)是针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发起的一项政府间的国际科学研究计划。

1992年后,人与生物圈计划的重点集中于通过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建设,来研究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自1979年起,我国的一批著名自然保护区,如长白山、神农架、九寨沟、西双版纳等,陆续被认定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这不仅提高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加强了中国自然保护事业与国际上的交流和联系。

* 2000至2001年,我国新一批保护区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甘肃白水江、云南高黎贡山、四川黄龙、河南宝天曼与内蒙古赛罕乌拉5个自然保护区也被认定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至此,人与生物圈计划30周年之际,中国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数量已经达到21个,将推动中国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和人与生物圈计划在中国更好的实施。

四、生态学的分支学科1.根据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 分子生态学(Molecular Ecology)* 个体生态学(Autecology)* 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 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Synecology)生态系统生态学(Ecosystem Ecology)*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 全球生态学等2.研究对象的生物分类划分* 如按生物类群来划分,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为:植物、微生物、昆虫、鱼类、鸟类、兽类等单一的生物类群,研究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而分化出植物生态学(PlantEcology)、动物生态学(Animal Ecology)、微生物生态学(Microbial ecology)、昆虫生态学(Insectecology)、人类生态学(Human Ecology)等。

3. 研究对象的生境类别划分* 淡水生态学(Fresh-water Ecology)、海洋生态学(Marine Ecology)、河口生态学(Estuary Ecology)、湿地生态学(Wetland Ecology)、热带生态学(Tropical Ecology)、陆地生态学(Terrestrial Ecology)。

* 陆地生态学又可再分为森林生态学(Forest Ecology)、草地生态学(Grassland Ecology)、荒漠生态学(Desert Ecology)和冻原生态学(Tundra ecology)4.按交叉学科划分* 如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地理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等5.按应用领域划分* 如农业生态学(Agroecology)、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污染生态学(Pollution Ecology)、渔业生态学(Fishery Ecology、放射生态学(Radio Ecology)、资源生态学(Resource Ecolog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