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心里的宝玉》阅读训练题及答案林清玄散文阅读题
林清玄散文作品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林清玄散文作品阅读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0b6f3c3af45b307e97197c4.png)
林清玄散文作品阅读题及参考答案篇一:林清玄散文阅读题阅读林清玄《布袋莲》一文,完成13-16题。
(共10分)(1)七年前我租住在木栅一间仓库改成的小木屋,木屋虽矮虽破,却因风景无比优美而觉得饶有情趣。
(2)每日清晨我开窗向远望去,首先看到的是种植在窗边的累累木瓜树,再往前是一棵高大的榕树,榕树下有一片田园栽植了蔬菜和花圃,菜园与花圃围绕起来的是一个大约有半亩地的小湖,湖中不论春夏秋冬,总有房东喂养的鸭鹅在其中游嬉。
(3)我每日在好风好景的窗口写作,疲倦了只要抬头望一望窗外,总觉得胸中顿时一片清朗。
(4)我最喜欢的是小湖一角长满了青翠的布袋莲。
布袋莲据说是一种生殖力强的低贱水生植物,有水的地方随便一丢,它就长出来了。
而且长得繁茂强健。
布袋莲的造型真是美,它的根部是一个圆形的球茎,绿的颜色中有许多层次,它的叶子也奇特,圆弧形的卷起,好象小孩仰着头望天空吹着小喇叭。
(5)有时候,我会捞上几朵布袋莲放在我的书桌上,它没有土地,失去了水,往往还能绿很长一段时间,而且它的枯萎也不象一般植物,它是由绿转黄,然后慢慢干去,格外惹人怜爱。
6)后来,我住处附近搬来一位邻居,他养了几只羊,他的羊不知为什么喜欢吃榕树的叶子,每天他都要折下一大把榕树叶去养羊。
到最后,他干脆把养绑在榕树下,爬在树上摘叶子,才短短的几个星期,榕树叶全部被摘光了,剩下光秃秃的树枝,在野风中摇摆褪色的秃枝。
(7)我憎恨那个放羊的中年汉子。
(8)榕树叶吃完了,他说他的羊也爱吃布袋莲。
(9)他特别做了一枝长竹竿来捞取小湖中的布袋莲,一捞就是一大把,一大片的布袋莲没有多久就全被一群羊儿吃得一叶不剩。
我虽几次制止他而发生争执,但是由于榕树和布袋莲都是野生,没有人种它们,它们长久以来就生长在那里,汉子一句话便把我问得哑口无言:是你种的吗?(10)汉子的养羊技术并不好,他的羊不久就患病了;不久,他啊也搬离了那里,可是我却过了一个光秃秃的秋天,每次开窗就是一次心酸。
【精品文档】《秋天的心》阅读答案林清玄-优秀word范文 (3页)
![【精品文档】《秋天的心》阅读答案林清玄-优秀word范文 (3页)](https://img.taocdn.com/s3/m/fb072c7dad02de80d4d8407e.png)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秋天的心》阅读答案林清玄《秋天的心》是林清玄的一篇散文。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秋天的心》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秋天的心林清玄①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
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②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移民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辩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初到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
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③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
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
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④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
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
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中考语文专题练习:林清玄散文作品阅读理解(二)
![中考语文专题练习:林清玄散文作品阅读理解(二)](https://img.taocdn.com/s3/m/366716f8cfc789eb162dc83f.png)
生命里偶然的欢喜——林清玄散文作品阅读理解(二)翡翠莲雾林清玄①外祖母家最后的一棵莲雾树,因为院子前面拓宽道路,被工程队砍除了,听说要砍的时候,树上还结满了莲雾。
看到哥哥的来信,虽然我没有亲眼见到那棵莲雾树倒下,脑中却浮起一幅图像——莲雾树应声倒下,满地青色的莲雾在阳光下乱滚。
②从我有记忆开始,外祖母家前就是一个大的果园,种满荔枝、柿子、龙眼、枣子、莲雾等水果,因此暑假的时候,我们最爱住在外祖母家,每天都在果园中追逐嬉戏,爬到树上去摘水果。
外祖母逝世很多年了,每次想起她来,自己就仿佛置身在那个果园中,又回到外祖母的怀抱。
③记忆中的果园所盛产的水果,和现在的水果比较起来是完全不同的,因为都是“土种”,大部分是长得细小而有酸味的。
柿子比不上现在的肥软多汁,荔枝修长带些酸味,龙眼是小而肉薄,枣子长得还没有现在一半大,一点也比不上现在市场上经过改良的品种。
④只有十几株莲雾树是我印象最深的。
树上结出的莲雾全是翠绿颜色,果实瘦瘦的,形状有一点像翡翠雕成的铃铛。
但那种绿色是淡的,就着阳光,给人透明的感觉。
这种土生土长的莲雾汁水虽少,嚼起来坚实香脆,别有风味。
⑤那十几株绿色莲雾树长得格外粗壮高大,柿子、荔枝树都比不上它,它大到小孩子可以躺在枝桠的杈上睡午觉。
一串串累累的果实藏在树叶中,有时因颜色相同而难以发现。
⑥不知道绿色的莲雾何时在市场上消失,现在的莲雾都是淡红色的品种,肥胖多汁,但不管用什么方法吃它,总觉得好像是水做成的,少了莲雾应该有的气味,尤其是雨季生长的红莲雾几乎是淡而无味的。
每次看到红莲雾,我都想起一串串的绿色铃铛,还有在莲雾树上午睡的一段记忆。
⑦由于舅舅们并不是赖着那个果园维生,多年来,一直让它任意生长,收成的时候总会送一些给我们家,有时表兄弟上台北,也会带一袋来给我。
因此尽管时空流转,我和果园好像还维持着一种情感的牵系,那种感情是难以表白的,它无可置疑地见证我们一些成长的痕迹。
⑧又一年,因为乡道的开辟,莲雾树几乎被砍光了,只留下最靠屋子的一株。
林清玄作品阅读训练习题
![林清玄作品阅读训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728aeb0a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fa.png)
林清玄作品阅读训练习题木鱼馄饨林清玄深夜到临街去访友,偶然在巷子里遇见多年前旧识的卖馄饨的老人,他开朗依旧,风趣依旧,虽然抵不过岁月风霜而有一点佝了。
四年多以前,我客居在临街,夜里时常工作到很晚,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一阵清越的木鱼声,总是响进我临街的窗口。
那木鱼的声音非常准时,天天都在凌晨的时间敲响,即使在风雨来时也不间断。
刚开始的时候,木鱼声带给我1种神秘的感觉,往往令我停止工作,出神地望着窗外的长空,心里不断地想着:这深夜的木鱼声,到底是谁敲起的?它又象征了什么意义?难道有人每天凌晨一时在我住处附近念经吗?在民间,过去曾有敲木鱼为人报晓的僧侣,每日黎明将晓,他们就穿着袈裟草鞋,在街巷里穿梭,手里端着木鱼滴滴笃笃地敲出低沉但雄长的声音。
我一直觉得这种敲木鱼报佛音的事情,是中国佛教与民间生活相契1种极好的证。
冬季里有一天,天空中落着无力的飘闪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刷极为精美的《金刚经》,读到最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段,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格外使人觉得昊天无极,我披衣坐起,撑着一把伞,决心去找木鱼声音的来处。
那木鱼敲得十分沉重着力,从满天的雨丝里穿扬开来,它敲敲停停,忽远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庙里读经时急落的木鱼。
我追踪着声音的轨迹,匆匆地穿过巷子,远远的.,看到1个披着宽大布衣,戴着帽的小老头子,他推着一辆老旧的摊车,正摇摇摆摆地从巷子那一头走来。
摊车上挂着一盏四十烛光的灯泡,随着道路的颠,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
一直迷惑我的木鱼声,就是那位老头所敲出来的。
一走近,才知道那只不过是1个寻常卖馄饨的摊子,我问老人为什么选择了木鱼的敲奏,他的回答竟是十分简单,他说:“喜欢吃我的馄饨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鱼声,他们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
”我不禁哑然,原来木鱼在他,就像乡下卖豆花的人摇动的铃铛,或者是卖冰水的小贩手中吸引小孩的喇叭,只是1种再也简单不过的信号。
是我自己把木鱼联想得太远了,其实它有的时候仅仅是1种劳苦生活的工具。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专项基础练习及答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专项基础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8f785fb0066f5335b812106.png)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专项基础练习及答案一、阅读下面片段,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莱畦.(qí xí),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zăn cuán)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鲁迅《朝花夕拾》材料二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后,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
”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二十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脖子上没有银项圈罢了。
“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鲁迅《故乡》材料三这去的三个月的创作,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我觉得这篇《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
造成这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留的阶级观念。
……但著者的本意却是在表出“人生来是一气的,后来却隔离了”这一根本观念。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阅读系列—林清玄选文(word版有答案)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阅读系列—林清玄选文(word版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ee0aaa7fd5360cbb1adb2e.png)
2021年中考语文阅读系列12—林清玄选文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不落别处林清玄⑴在盛夏的信义路上,常常会看到一位流浪的老人。
他土头土脸,相貌丑陋,怪怪地穿一件很厚的褪了色的中山装,中山装里还有一件破旧的毛衣。
平常他就蹲坐在街角,歪着脖子,看来往的行人,也不说话,只是轻轻地摇动手里的奖券。
⑵他很少会站起来走动。
当他站起,我才发现他的椅子绑在皮带上,走的时候,椅子摇过来,又摇过去。
他脚上穿着一双老式的大皮鞋,摇摇晃晃像陆上的河马。
⑶如果是中午,他就走到卖自助餐摊子的面前,想买一些东西来吃,摊贩看到他,通常会盛一盒便当送给他。
他就把吊在臀部的椅子对准臀部,然后坐下去。
吃完饭,他就地睡午觉,仍是歪着脖子,嘴巴微张。
⑷到夜晚,他会找一块干净挡风的走廊睡觉,把椅子解下来当枕头,和衣而睡。
⑸我观察流浪汉很久了,他全部的家当都带在身上,几乎终日不说一句话,可能他整年都不洗澡的。
从他的相貌看来,应该是北方人,流落到这南方的街头,连最炽热的夏天都穿着家乡的厚衣。
⑹对于街头的这位老人,大部分人都会投以厌恶与疑惑的眼光,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
⑺我每次经过那里,总会向老人买两张奖券。
虽然我知道即使每天买两张奖券,对他也不能有什么帮助,但买奖券使我感到心安。
⑻记得第一次向他买奖券那一幕,他的手、他的奖券和他的衣服同样的油腻污秽,他缓缓地把奖券撕下,然后在衣袋中摸索着,摸索半天掏出一个小小的红塑料套。
这套子竟是崭新的,和他并不相配。
⑼老人小心地把奖券装进红色塑料套,由于手的笨拙,做这个简单的动作也十分艰难。
⑽“不用装套子了。
”我说。
⑾“不行的,讨个喜气,祝你中奖!”老人终于笑了,露出有空缺的几颗牙,说出充满乡音的话。
⑿他终于装好了,慎重地把红套子交给我,红套子上写着八个字“一券在手,希望无穷”。
⒀后来我才知道,不管是谁买奖券,他总会努力地把奖券装进红套子里。
慢慢我理解了,小红套原来是老人对买他奖券的人一种感激的表达。
每次,我总是沉默着耐心等待,看他把心情装进红封套,温暖四处流动着。
林清玄散文阅读题含答案
![林清玄散文阅读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dc67caec3a87c24128c425.png)
冢中琵琶林清玄最近读到魏晋时代艺术家阮咸的传记,阮咸是魏晋南北朝最重要的七位诗人作家之一,这七人在当时号称为“竹林七贤”,但是他没有其他六贤有名,因为他的文学创作一点也没有保留下来,我们几乎无法从文字上去追探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
阮咸死的时候,以一件琵琶乐器殉葬,这使他成为中国音乐史上少数可以追思的伟大音乐家之一。
伴随阮咸长眠于地下的琵琶,经过从西晋到唐朝的五百年埋藏,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有人在古墓里挖掘到一件铜制的正圆形乐器,经过弘文馆学士元行冲的考证,才证明它是阮咸的遗物。
这一件冢中琵琶因为五百年的沉埋,已经不堪使用,元行冲叫技巧高明的乐匠依其样式仿制了一具木制乐器,称为“月琴”,音调雄亮清雅,留传至今,不但成为宫廷中的乐器,也成为后来民间最常使用的乐器。
到了唐德宗时代,著名学者杜估鉴于“月琴”原是阮咸所创制,为了怀念他的遗风逸响,将月琴定名为“阮咸”,自此以后,凡是中国琵琶乐器全得了“阮咸”的别名,阮咸于是得以与中国音乐史同垂不朽。
阮咸与琵琶的故事是宜于联想的,经过时空一再的洗炼,我们虽无幸重聆阮咸的丝竹之音,但我们可以感受到一颗伟大的艺术心灵的不朽。
艺术心灵的伟大纵使在地下数百年,纵使他手中的乐器弦败质朽,却仍然能在时空中放光,精灿夺目。
阮咸死时以琵琶殉葬,做为惟一的知已,这种艺术之情使他恒常令人怀念。
千古以来,被认为是中国音乐最高境界的名曲《广陵散》便是阮咸的创作,随着阮咸的逝世,《广陵散》成为中国音乐上的绝响,我们如今眼望广大的土地,倾听历史的足音,在夏夜星空的月下,仿佛看见阮咸在竹林下弹月琴自娱,或者与嵇康的古琴(嵇康是古琴的高手,古琴状似古筝)相应和,在琴声响过,筝声戛然而止的时候,他们纵酒狂歌,大谈圣人的明教与老庄的自然,然后长叹一声“礼岂为我辈设耶!”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阮咸的音乐天分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他很年轻的时候就被称为音乐的“神解”,任何音乐到他的耳中马上分辨出高低清浊,丝毫不爽;因此他不但弹奏月琴时能使人如饮醇酒,沉醉不已,他还是个音乐的批评家,对音乐的鉴赏力当世无有其匹。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专题训练林清玄散文(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专题训练林清玄散文(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53b3f1c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2a.png)
散文专题训练--------林清玄散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吃饭皇帝大林清玄听说有一家披萨店,顾客一坐下来点菜,只要超过五分钟没送来,就完全免费招待。
孩子感到好奇,一直吵着去吃。
我们去的时候完全没有想到的情况是,餐厅大客满,等了半小时才有空位。
果然,餐单印着五分钟尚未上菜免费招待,点完菜,孩子开始计时,不到四分钟就送来了,效率真是快得惊人。
但是,我立刻想到,为了赶这五分钟,我们坐了四十分钟的计程车,排队等候座位花去半小时,吃完饭还要花至少三十分钟回家。
在餐单上五分钟的快速保证,每一分钟里都有二十分钟的代价。
这是现代人为了结局快速到来,而轻忽过程的一个活生生的例证,我们赶着在五分钟上菜的心情,促使速食面、速食咖啡、速食餐厅大行其道。
不仅在五分钟里做完菜,还希望不管做什么都不要超过五分钟,于是有了微波炉,尽管微波食品使做菜过程毫无乐趣,微波食品的滋味普通,我们也只好使用,为了节省另外的五分钟。
不只是吃饭的五分钟,做其他事时,我们也要维持在每一秒钟操控局面或被操控的状态,于是有了传真机、寻呼机、手机、电脑。
为使目标立即呈现,我们做了许多遥控器,谁家的客厅桌子上,现在不是摆了一堆遥控器呢?我们拼命把时间省下来,理论上时间增加了,实际上,我们在过程上所花费的时间还是惊人的。
为了结局所产生的时间压缩,不仅未能使我们有更多空间来悠然生活,反而使我们更忙碌、烦恼、烦躁与不安,在暗地里付出更大的代价犹不自知。
这些代价最大的是,由于拼命想主控外境,反而终日被外境所转,失去敏于深思反省的气质。
大部分人一整天在压缩的时间下生活,回到家立刻累倒了,哪有时间思维,做心灵更深刻的开发呢?其次,生活逐渐分成两边,一边是像吃饭这种“无用”的事物,人们甚至不肯花超过五分钟来等待,这已经不叫“吃饭”而叫“填鸭”了。
另一边则是充满快节奏的名利权位的诱引,整天奋力搏战,大部分人已经不知道放松、舒坦、从容是什么滋味了。
从一个更大的观点来看,生活中实在没有绝对必要的追求,那些在俗眼中绝不可缺的东西,在慧眼里看来都是浮沤泡沫一般。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7d406e9aef8941ea76e05e7.png)
现代文阅读练习(一)阅读下文,完成7——12题(16分)佛鼓林清玄①住在佛寺里,为了看师父早课的仪礼,清晨四点就醒来了。
走出屋外,月仍在中天,但在山边极远极远的天空,有一些早起的晨曦正在云的背后,使灰云有一种透明的趣味,灰色的内部也早就织好了金橙色的衬里,好像一翻身就要金光万道了。
②鸟还没有全醒,只偶尔传来几声低哑的短啾。
听起来像是它们在春天的树梢夜眠有梦,为梦所惊,短短地叫了一声,翻个身,又睡去了。
③最最鲜明的是醒.在树上的一大簇一大簇的凤凰花。
这是南台湾的五月,凤凰花的美丽到了峰顶,似乎有人开了染坊,就那样把整座山染红了,即使在灰漾的清晨的寂静里,凤凰花的色泽也是非常雄辩的。
它不是纯红,但比纯红更明亮,也不是橙色,却比橙色更艳丽。
比起沉默站立的菩提树,在宁静中的凤凰花是吵闹的,好像在山上开了花市。
④说菩提树沉默也不尽然。
经过了寒冷的冬季,菩提树的叶子已经落尽,仅剩下一株株枯枝守候春天,在冥暗中看那些枯枝,格外有一种坚强不屈的姿势,有一些生发得很早的,则从头到脚怒放着嫩芽,翠绿、透明、光滑、纯净,桃形叶片上的脉络在黑夜的凝视中,片片了了分明。
我想到,这样平凡单纯的树竟是佛陀当年成道的地方,自己就在沉默的树与精进的芽中深深地感动着。
⑤这时,在寺庙的角落中响动了木板的啪啪声,那是醒板,庄严、沉重地唤醒寺中的师父。
醒板的声音其实是极轻极轻的,一般凡夫在沉睡的时候不可能听见,但出家人身心清净,不要说是醒板,怕是一根树枝落地也是历历可闻的吧!⑥醒板拍过,天空逐渐有了清明的颜色,但仍是没有声息的,燕子的声音开始多起来,像也是被醒板叫醒,准备着一起做早课了。
⑦然后钟声响了。
⑧佛寺里的钟声悠远绵长,犹如可以穿山越岭一般。
它深深地渗入人心,带来了一种惊醒与沉静的力量。
钟声敲了几下,我算到一半就糊涂了,只知道它先是沉重缓缓的咚嗡咚嗡咚嗡之声,接着是一段较快的节奏,嗡声灭去,仅剩咚咚者的急响,最后又回到了明亮轻柔的钟声,在山中余韵袅袅。
《秋天的心林清玄》阅读参考答案
![《秋天的心林清玄》阅读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6cf88c8770bf78a6429541a.png)
《秋天的心林清玄》阅读参考答案(2) 《秋天的心林清玄》阅读参考答案(2)文章来自: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14分)秋天的心林清玄①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
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②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
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钟表了。
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移民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辨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初到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
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③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
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
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④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
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
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
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
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掌中宝玉
![掌中宝玉](https://img.taocdn.com/s3/m/9423352a67ec102de2bd899b.png)
掌中宝玉  作者林清玄一位想学习玉石鉴定的青年,听说在远处有一位年老的玉石家,他就不远千里去向老师傅学艺。
当他见到老师傅,说明了自己学玉的志向,希望有一天能像老师傅一样成为众人仰佩的专家。
老师傅拿一块玉给他,叫他捏紧,然后开始给他上中国历史的课程,从三皇五帝夏商周开始讲,讲了几个小时,却一句也没有提到玉。
第二天他去上课,老师傅仍然交给他一块玉叫他捏紧,又继续讲中国历史,一句也不提玉的事。
就这样,光是中国历史就讲了几个星期。
接着,他向年轻人讲中国的风土人文、哲学思想,甚至生命情操,除了玉石的知识之外,老师傅几乎什么都讲授了。
而且,每天他都叫那个青年捏紧一块玉听课。
经过几个月以后,青年开始着急了,因为他想学的是玉,没有想到却听了一大堆与玉“无关”的东西。
有一天他终于鼓起勇气,希望向老师表明,请老师开始讲玉的学问。
他走进老师的房间,老师仍照往常一样交给他一块玉,叫他捏紧,正要开始谈天的时候,青年大叫起来:“老师,您给我的这一块,不是玉!”老师笑起来说:“你现在可以开始学玉了。
”这是一位收藏玉的朋友讲给我听的故事,有非常深刻的启示。
对于学玉的人,要为成玉石专家,不能光是看石头本身,因为玉石与中国文化是不可分的,没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不可能懂玉。
所以老师不先教玉,而是先做文化通识的教化。
其次,进入玉的世界第一步,是分辨是不是玉,这种分辨不只是知识的累积,常常是直觉的反应。
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往人生推进,也可以找到许多深思的角度,一是学习任何事物而成为专家都不是容易的事,必须经过很长时期的训练。
二是在成为专家之前,需要通识教育,如果作为中国专家,就要先对历史、人文、哲学、思想、性格有基本的识见,否则光是懂一些普通技术有何意义?三是成为专家的第一步,应该有基本的判断,有是非之观、明义利之辨、有善恶之分,就如同掌中的宝玉,凭着直觉就知道为与不为,这才可以说是进入知识分子的第一步了。
这世界上任何有价值的智慧,都不是老师可以一一传授的,完全要依靠自己的体会,老师能给我们宝玉,能不能分辨宝玉却要靠自己,那是由于宝玉不仅在掌中,也在心中。
中考语文阅读训练之林清玄专场【含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训练之林清玄专场【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198242f3968011ca30091c2.png)
2012中考语文阅读训练之林清玄专场作家印象从小学三年级就想成为一名作家的林清玄,在十七岁时即开始发表作品,到三十岁时,他的作品囊括了当时台湾的所有文学大奖。
林清玄连续十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其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华语教本,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
恬淡自然,蕴含佛理,是林清玄散文的最大特色。
他的文章有如远方走来的一位女子,初时,不能让人有惊艳之感,再看,就如一道山泉,缓缓地向我们的心中渗透。
读林清玄,会让我们看清很多事情,会让我们变得坦然。
他的文字有种淡淡的香,看完之后会有感恩与善良的感觉。
常常与他一起进入那富有禅意的世界,以他的散文净化自己的心灵,让我们的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
他别样的文字,犹如混沌人世间的一片净土、一缕莲花的馨香。
链接中考《梅香》,2005年重庆市中考试题;《好雪片片》,2006年浙江温州市中考试题;《随风听笛》,2006年山东淄博市中考试题;《黑暗的剪影》,2008年北京密云中考试题;《生命的化妆》,2008年江苏镇江市中考试题。
大千世界·轻装前行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林清玄朋友带我去看一位收藏家的收藏,据说他收藏的都是顶级的东西,随便拿一件来都是价逾千万。
我们穿过一条条的巷子,来到一家不起眼的公寓前面,我心中正自纳闷,顶级的古董怎么会收藏在这种地方呢?收藏家来开门了,连续打开三扇不锈钢门,才走进屋内。
室内的灯光非常幽暗,等了几秒钟,我才适应了室内的光线,这时,才赫然看到整个房子堆满古董,多到连走路都要小心,侧身才能前进。
到处都是陶瓷器、铜器、锡器,还有好多书画卷轴拥挤地插在大缸里,主人好不容易带我们找到沙发,沙发也是埋在古物堆中,经过一番整理,我们才得以落座。
【高考语文】2023届第一轮复习散文专题练习—林清玄(含解析)
![【高考语文】2023届第一轮复习散文专题练习—林清玄(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9a19d6f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ae.png)
【高考语文】2023届第一轮复习散文专题练习—林清玄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青山白发林清玄行于北莺公路上,道路左边窜出来一丛丛苇芒,右边也窜出了一丛丛苇芒,然后车子转进了迂回的山路,芒花竟像一种秋天的情绪,感染了整片山丘,有几座乔木稀少的小丘,蒙上了一片白。
我忍不住下车站在整山的白芒花前。
青色山脉是山的背景,那时的苇芒像是水墨画的留白,这留白的空间虽未多作着墨,却充满了联想,仿佛它给山的天地间多留了空间,我们可以顺着芒花的步迹往更远的天地走去。
我站在苇芒花的中间,虽不能见到山的背面,也看不到那弯折的路之尽头,但我知道,顺着这飘动的白色寻去,山的背面是苇芒,路的尽头也是苇芒。
北莺公路是我经常旅行的一条路,就在两星期前我曾路过这里,那时苇芒还只是山中的野草,芜杂地蔓生两旁,我们完全不能感知它的美。
仅仅两星期的时间,蔓生的野草吐出了心头的白,染满了山坡,顺势下望,可以看到大汉溪的两旁,那些没有耕种的田地,已经完全被白色占据了。
好像这些白色的芒花不是慢慢开起,而是在一夜之间怒放。
在乡间,苇芒是最低贱的植物,因此它的生命力特别强悍,一到秋天,它就成为山野中最美的景色了。
有一年我在花盆里随意栽植一株苇芒,本来静静躺在花园一角,到秋末是它突然抽拔开花,是那些黄的红的花全成了烘衬它的背景。
那令我们感觉,苇芒代表了自然的时序,他一生的精华就在秋天。
有一次,我路过村落去探望郊区的朋友,在路旁拔了几株苇芒的长花送给朋友,他收到苇芒花时不禁感叹:“竟然已是秋天了!”——苇芒给人季节的感受,胜过了春天的玫瑰。
站在满山的芒花里,我想起一位特立独行的和尚云门文偃。
云门是禅宗里追求心灵自由的代表,有一次,一位和尚问他:“什么是佛法的大意?”“春来草自青!”他说。
又有和尚问他:“什么是成佛的方法?”“东山水上行!”他说。
在云门的眼中,佛法的大意与成佛的方法,其实就是一种自然,一种万物变化与成长的基本道理:透过这种自然的过程,我们既可以说,佛法大意是“春来草自青”,当然也可以说是“秋天苇自白”,它是自然心,也是平常心。
《心里的宝玉》阅读答案
![《心里的宝玉》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84d0559580216fc710afd35.png)
《心里的宝玉》阅读答案心里的宝玉一位想要学习玉石鉴定的青年,不远千里去找一个老玉石家学习玉的鉴定。
他见到老师傅,说明了自己学玉的志向,希望有一天能像老师傅一样,成为玉石的专家。
老师傅随手拿一块玉给他,叫他捏紧,然后开始给他讲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夏商周开始讲,却一句也没有提到玉。
第二天他去上课,老师傅仍然随手交给他一块玉,叫他捏紧,又继续讲中国历史,一句也不提玉的事。
就这样,每天老师都叫他捏紧一块玉,光是中国历史就讲了几个星期。
接着,老师向年轻人讲风土人情、哲学思想,甚至生命情操。
老师几乎什么都讲授了,关于玉的知识却一句也不提。
而且,每天都叫那个青年捏一块玉听课。
经过了几个月,青年开始着急了,因为他想学的是玉,却学了一大堆无用的东西。
有一天,他终于鼓起勇气,想向老师表明,请老师开始讲玉的学问,不要再教那些没有用的东西。
他走进老师的房间,老师仍然像往常一样,交给他一块玉,叫他捏紧,正要开始谈天的时候,青年大叫起来:“老师,你给我的这一块,不是玉!”老师开心的笑起来:“你现在可以开始学玉了。
”这是一个收藏玉的`朋友讲给我听的,我很喜欢。
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东西都不懂,而独独懂玉的,因为玉的学问与历史、文化、美学、思想、人格都有深刻的关系。
而这个世界的学问也不是有用、无用分得那么明白的。
其实体味人生不也像学着去懂一块玉吗?一个对人生没有深层体验的人,是无法获得人生的真谛的。
没有深陷于生命的痛苦的人,无法了解解脱的重要。
没有深陷于欲望的捆绑的人,不能体会自在的可贵。
没有体会过悲哀的困局的人,不会知道慈悲的必要。
没有在长夜漫漫中啼哭过的人,也难以在黎明有最灿然的微笑。
人生就好像手中的一块玉,如果没有握过许多泛泛的石头,就不能了解手中的玉是多么珍贵了。
所以,要学玉的人,应该先认识人生。
(选自《最新》)1.文章用大量的篇幅讲故事的用意是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在文中给读者没有在长夜漫漫中啼哭过的人,也难以在黎明有最灿然的微笑。
散文《秋天的心》阅读答案
![散文《秋天的心》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f870b37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a3.png)
散⽂《秋天的⼼》阅读答案 《秋天的⼼》是林清⽞的⼀篇散⽂作品。
这是⼀篇优美的散⽂。
下⾯我们为⼤家带来散⽂《秋天的⼼》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家。
秋天的⼼ 林清⽞ ①我喜欢《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僧不解数甲⼦,⼀叶落知天下秋。
这是说⼭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历,只知道观察⾃然,看到⼀⽚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
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派悠闲,就不如“⼀叶落知天下秋”了。
②现代都市⼈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只会数甲⼦”。
对现代⼈⽽⾔,时间观念只剩下⽇历,有时⽇历犹不⾜以形容,⽽是只剩下钟表了。
谁会去管是什么⽇⼦呢?三百多年前,当汉⼈到台湾来垦植移民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胞⾮但没有⽇历,甚⾄没有年岁,不能分辨四时,⽽是以⼭上的刺桐花开为⼀年,过着逍遥⾃在的⽣活。
初到的汉⼈想当然地感慨其“⽂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
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③对岁⽉的感知变化由⽴体到平⾯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兴叹?以现代⼈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密切结合的。
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
这虽使⼈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④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厅墙壁上总挂着⼀册农民历,⼤⼈要办事,⼤⾄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安床沐浴、⽴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
因此到了年尾,⼀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使我从⼩对农民历书就有⼀种特别亲切的感情。
⼀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
就看秋天吧,从⽴秋、处暑、⽩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
那清晨⽥野中⽩⾊的露珠,黄昏林园⾥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然中安⾝⽴命的⼼情。
散文《秋天的心》阅读答案
![散文《秋天的心》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140f87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43.png)
散⽂《秋天的⼼》阅读答案散⽂《秋天的⼼》阅读答案 《秋天的⼼》是林清⽞的⼀篇散⽂作品。
这是⼀篇优美的散⽂。
下⾯我们为⼤家带来散⽂《秋天的⼼》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家。
秋天的⼼ 林清⽞ ①我喜欢《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僧不解数甲⼦,⼀叶落知天下秋。
这是说⼭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历,只知道观察⾃然,看到⼀⽚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
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派悠闲,就不如“⼀叶落知天下秋”了。
②现代都市⼈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只会数甲⼦”。
对现代⼈⽽⾔,时间观念只剩下⽇历,有时⽇历犹不⾜以形容,⽽是只剩下钟表了。
谁会去管是什么⽇⼦呢?三百多年前,当汉⼈到台湾来垦植移民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胞⾮但没有⽇历,甚⾄没有年岁,不能分辨四时,⽽是以⼭上的刺桐花开为⼀年,过着逍遥⾃在的⽣活。
初到的汉⼈想当然地感慨其“⽂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
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③对岁⽉的感知变化由⽴体到平⾯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兴叹?以现代⼈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密切结合的。
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
这虽使⼈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④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厅墙壁上总挂着⼀册农民历,⼤⼈要办事,⼤⾄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安床沐浴、⽴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
因此到了年尾,⼀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使我从⼩对农民历书就有⼀种特别亲切的感情。
⼀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
就看秋天吧,从⽴秋、处暑、⽩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
那清晨⽥野中⽩⾊的露珠,黄昏林园⾥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然中安⾝⽴命的⼼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清玄《心里的宝玉》阅读训练题及答
案林清玄散文阅读题
心里的宝玉/林清玄
一位想要学习玉石鉴定的青年,不远千里去找一个老玉石家学习
玉的鉴定。
他见到老师傅,说明了自己学玉的志向,希望有一天能像老师傅
一样,成为玉石的专家。
老师傅随手拿一块玉给他,叫他捏紧,然后开始给他讲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夏商周开始讲,却一句也没有提到玉。
第二天他去上课,老师傅仍然随手交给他一块玉,叫他捏紧,又
继续讲中国历史,一句也不提玉的事。
就这样,每天老师都叫他捏紧一块玉,光是中国历史就讲了几个
星期。
接着,老师向年轻人讲风土人情、哲学思想,甚至生命情操。
老师几乎什么都讲授了,关于玉的知识却一句也不提。
而且,每天都叫那个青年捏一块玉听课。
经过了几个月,青年开
始着急了,因为他想学的是玉,却学了一大堆无用的东西。
有一天,他终于鼓起勇气,想向老师表明,请老师开始讲玉的学问,不要再教那些没有用的东西。
他走进老师的房间,老师仍然像往常一样,交给他一块玉,叫他
捏紧,正要开始谈天的时候,青年大叫起来:“老师,你给我的这一块,不是玉!”
老师开心的笑起来:“你现在可以开始学玉了。
”
这是一个收藏玉的朋友讲给我听的故事,我很喜欢。
一个人不可
能什么东西都不懂,而独独懂玉的,因为玉的学问与历史、文化、
美学、思想、人格都有深刻的关系。
而这个世界的学问也不是有用、无用分得那么明白的。
其实体味人生不也像学着去懂一块玉吗?一个对人生没有深层体
验的人,是无法获得人生的真谛的。
没有深陷于生命的痛苦的人,无法了解解脱的重要。
没有深陷于欲望的捆绑的人,不能体会自在的可贵。
没有体会过悲哀的困局的人,不会知道慈悲的必要。
没有在长夜漫漫中啼哭过的人,也难以在黎明有最灿然的微笑。
人生就好像手中的一块玉,如果没有握过许多泛泛的石头,就不能
了解手中的玉是多么珍贵了。
所以,要学玉的人,应该先认识人生。
(选自《最新散文》2011.3)
1.文章用大量的篇幅讲故事的用意是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文中给读者没有在长夜漫漫中啼哭过的人,也难以在黎明
有最灿然的微笑。
讲明一个怎样的道理?(用原文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品味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文中写到“没有在长夜漫漫中啼哭过的人,也难以在黎明有最灿
然的微笑。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的体会?(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答案:
1.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讲故事,意在说明要掌握好一门学问,首先要
广泛地了解与该学问有关的知识,而且让人明白一个道理,即要想
掌握好一门学问必须经历一个潜移默化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这样写
为下文作者点明文章主旨作铺垫。
2.一个对人生没有深层体验的人,是无法获得人生的真谛的。
3.人生犹如玉一般美丽、宝贵,但人生又是很平凡的,只有经历了
许许多多平凡的人生之路,并且在平凡的人生过程中面对各种艰难、危险、冷漠、贫苦甚至是生命的代价,这样才体会到人生的珍贵,
才能懂得人生的价值,并去珍惜它。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回答时能够扣住文本,清晰地阐释自已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个没有经历过的挫折,失败、委屈的人,就难以体会的人
生的价值,难以明白成功的真正意义,难以领会战胜它的快乐。
例如,我在学习中……(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