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 说课稿
2024年高二语文《拟行路难》说课稿
2024年高二语文《拟行路难》说课稿【拟行路难】说课稿一、说教材、选教材的意义本节课所选的教材为经典文学作品《拟行路难》。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杜甫所创作的作品,以描绘长安到蜀地漫漫艰辛的旅途为主线,抒发了作者对国家政局和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之情。
本文通过描绘主人公艰难的旅途和周围人民苦难生活的细节,展示了作者对时局动荡和人民困境的忧虑,以及对国家重建的希望和呼唤。
本节课选取该篇诗作进行教学的目的和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通过学习这一经典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唐代社会历史背景和人民生活状况,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和思考。
二是通过对杜甫这一文学巨匠的作品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学修养。
三是通过分析诗作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要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为《拟行路难》诗作。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诗作表达的主题和情感,了解唐代社会历史背景和人民生活状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要求:1.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诗作,感受其中的意境和节奏。
2.学生能够理解诗作表达的意思和主题,能够准确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学生能够使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诗作的理解与感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诗作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分析诗作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领悟其中蕴含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诗作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一步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意图。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四、教学方法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首先通过讲解,使学生全面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诗作的构思和创作背景等,然后通过分析诗作的意思和要点,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情感和意图。
接着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思考的方式,深入理解诗作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3.《拟行路难其四》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先熟读课文,结合注释了解文章内容,自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2.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文中语言之美;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4.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热情,让他们乐于背诵和积累文学知识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多学习探究诗旨的知识和鉴赏方法。
2.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含英咀华、质疑探究的阅读方法,2.结合注释了解文章内容,自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3.合作探究诗歌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和作者情怀、写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欲说还休的痛苦,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分析鉴赏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抱怨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可见机会之难求!在现实生活中,机遇同样是稍纵即逝,难以追求。
现在给你一个机会,你能把握住吗?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鲍照(412--466),字明远,生活在南北朝时期,东海(今属江苏)人,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守荆州时,任前军参军。
刘子顼作乱,鲍照为乱兵所杀。
鲍照的作品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有较大影响;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艺术形式上,鲍照大力学习和写作乐府诗,有三言、五言、七言和杂言等多种形式。
五言诗讲究骈俪,圆稳流利,内容丰富,感情饱满。
七言诗变逐句用韵为隔句押韵,并可自由换韵,拓广了七言诗的创作道路。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教案2
展示 探讨情感 和主旨 布置作业 完成 “探究案” 6
学生展示后,教师点评并展示 先小组讨论后全班发言 -7 背诵本诗和李白《行路难》 (其一)
PPT 映出教师展示内容 参考见 PPT
教 环节 任务·目标 了解鲍照的影
学 实施方法
过பைடு நூலகம்
程 备注
朗读杜甫《春日忆李白》 ,了解杜甫 导入 响,激起学习兴 对鲍照诗歌的评价。 趣 了解诗人 其人 诵读 了解作者及写作 背景 体会感情 理解诗句意思, 理解诗句 把握诗歌感情 完成 “探究案” 1 研读诗句 -5 小组讨论,简练表达,以备展示 抽查学生展示 阅读《导学案》 “知识链接”教师可 适当补充资料 字音准 多人诵读,看谁读得最好 有感情 用散文语言改写全诗, 参考见 PPT PPT 映出
科目:语文
单元(章节)课题
授课时间:第 2 周
知人论世
星期三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古代诗歌赏析的一般方法,培养自主赏析的能力。 三维目标 2、过程与方法:运用赏析方法,熟悉基本内容和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重点:1、读懂诗作,把握情感; 教学重难点 2、运用“以意逆志”之法探究此诗主旨。 难点:理解词句,读懂每首诗内容,明了每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本节课题 《拟行路难》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本节课目标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本节课重难点 教学手段运用 教学资源选择 PPT、学案 重点:读懂诗意,理解思想内容;难点:理解词句,以意逆志,把握比兴手法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汇报课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汇报课教案郭延凤教学目的:1、体会诗人思想情感的变化;2、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3、学会用对比方法比拟诗歌的言语作风。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人思想情感的变化;2、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3、学会用对比方法比拟诗歌的言语作风。
教学方法:朗诵法、协作探求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唐代大诗人杜甫写过这样一首诗送给他的好冤家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爽庾开府,俊逸鲍从军〞〔«春日忆李白»〕。
李白是中国最伟大的一位诗人,杜甫用鲍从军来赞誉李白,可见鲍从军在中国诗的位置,明天我们来欣赏鲍从军的«拟行路难»。
«行路难»是乐府旧题,主要抒发世路困难,分手悲伤的感情。
〝拟〞是〝模拟、模拟〞的意思。
二、知人论世:1、翻开练习册看第11页〝识作者〞,迅速阅读,并找出用来描画鲍照的一个词语。
明白:出生寒微;鲍照出身豪门,有才气,因献诗被赏识,但都是高等官职。
〝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是先人对他的评价,可以看出,鲍照终身很不失意,究其缘由是什么呢?2、看练习册第11页〝探背景〞,了解作者所处的大时代。
明白:士族门阀制度〔拼爹的时代〕。
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出身论英雄,门第的上下决议一团体命运的贵贱。
而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抵触就是鲍照喜剧的前提。
加之,鲍照自己毫不粉饰自己对建功立业、荣华贫贱的追求,他不顾一切地要完本钱人的价值,却遭到了世俗的压制和阻碍,他的心中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涛,表现出愤世嫉俗的深沉忧愤。
门阀制度就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鲍照的身上,促使他把无比庞大的愤懑不平化作«拟行路难»。
三、欣赏诗歌:1、结合课后第一题的诵读提示,请先生三读诗歌,个读、齐读,师师范。
一读,纠音〔踯躅zhízhú〕;二读,掌握感情基调〔深沉、愤懑不息〕;三读,颔联中的〝人生亦有命〞,〝命〞是什么?作者看待〝命〞的态度是什么样的,是认命还是不认命?明白:〝命〞指门第。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拟行路难三维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①了解鲍照的生平事迹。
②体会诗歌传达的情感并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②联系高考题型,学习左思《咏史》(其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结合背景,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无奈之情。
②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光。
重点难点1.熟读诗歌并背诵。
2.感知诗歌内容,体味诗歌所抒之情。
3.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探究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诗人大多都有多愁善感的一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是辛弃疾遥望半壁江山吟出的报国无门的忧愁苦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李煜幽囚异邦唱出的江山易改的亡国剧痛,那么南朝一介寒士鲍参军面对人世沧桑又会道出怎样的感慨呢?今天学习鲍照名作《拟行路难》其四。
二、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来感知诗歌。
(一)全班初读诗歌,重要提示:初读要准确,有印象;拟nǐ鲍bào泻xiè酌zhuó踯躅zhízhú(二)教师范读。
重要提示:学生注意停顿准确及语气。
(三)学生再读课文,读准停顿,读懂内容,读出感情。
方法指导方:回顾“以意逆志”的含义;以意逆志,就是读者用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去探究作者作品的思想内涵。
问题:你觉得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学生回答讨论,教师补充。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三、“知人论世”,鉴赏诗歌。
(一)介绍作者和背景1.生活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
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
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2.主要成就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教案(系列一)
《拟行路难》教学重点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教学难点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1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四首。
二、解释题意《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三、读懂大意1、学生自读。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补充:行叹复坐愁行时叹息坐时愁。
)3、学生齐读。
4、明确大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5、根据大意试背诵。
四、把握情感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
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
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
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
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
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
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
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
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
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高中语文 拟行路难教案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
新疆塔城地域托里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拟行路难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明白得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熟悉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爱人尽其才的大好时期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朗诵和联想比较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式明白得性地把握,并学以致用教学方式:朗诵法,讨论法课前预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进程:导入:一、交流有关“人一辈子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人一辈子之路”的明白得和感受。
人一辈子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二、提出课题,坦陈本诗难学,但必需知难而上。
本诗是一首成人诗,同窗们可能难以感受。
3、提出问题:试结合之前必然量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样步骤。
明确:一、读懂大意;二、知人论诗;3、领会情感;4、赏析技术一、读懂大意要求:明确文体、读准字音、把握节拍一、读懂大意之文体: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文体和乐府古诗《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一辈子的各类忧患,寄寓悲忿。
本文是第四首。
二、读懂大意之读音、节拍;3、同位合作,依照大意试背诵二、知人论诗一、联想比较,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明白得,并通过朗诵表现自己的明白得。
二、示范朗诵,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式。
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原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
他的青青年时期,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取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
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
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刻。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其四)精选教案 (1)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能力目标: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教学重点与难点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3、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抒发了欲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
二、文题解读《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三、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1.播放伴奏,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
四、鉴赏诗歌问题一:这个单元给我们提供的鉴赏诗歌的方法是“知人论世”,首先请大家来讲一讲你们所了解的关于鲍照的情况。
明确:鲍照,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东海。
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有很大不同。
他的诗文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
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
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
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补充说明:时代背景介绍——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其四)精选教案 (2)
《拟行路难》教案教学目标1、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2、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3、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3、理清诗歌的层次,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深层社会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鲍照的《拟行路难》一诗就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二、背景鲍照(412?-466),字明远,南北朝时期东海(今江苏涟水北)人。
鲍照出身于平民家庭,社会地位卑微,曾做过王府参军,统治集团内乱时为乱兵所杀。
后人称他为鲍参军。
鲍照的作品在艺术风格上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俊逸豪放,奇矫凌厉,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都有较大影响。
在思想内容上,多表现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及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鲍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主要抒发诗人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寒门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
本组作品成于群雄割据、社会动荡的南北朝时期。
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寒微,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是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于是常借助于诗歌创作来抒发其心中建功立业的愿望,倾吐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表达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流露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和抗争。
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篇,抒写的是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十分切合乐府诗原题《行路难》。
三、解题拟行路难:“行路难”,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松山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
高二语文《拟行路难》说课稿
高二语文《拟行路难》说课稿引言《拟行路难》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著名诗作,以其豪放的气势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篇章。
本说课稿旨在阐述如何高效地教授这首诗,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诗歌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以及《拟行路难》的创作背景。
2. 诗歌文本解读逐句解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
3.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探讨其艺术魅力。
4.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 情境模拟法设计情境模拟活动,如模拟李白创作《拟行路难》的过程。
4. 写作法指导学生仿写《拟行路难》,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李白和《拟行路难》的创作背景。
3. 诗歌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4. 文本解读逐句解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
5.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6.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
7. 情境模拟设计情境模拟活动,如模拟李白创作《拟行路难》的过程。
8. 写作训练指导学生仿写《拟行路难》,提高写作能力。
9. 课堂小结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强调诗歌的思想价值。
10.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五、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说课稿
《拟行路难》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为《拟行路难》。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过程等五个部分来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拟行路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高中语文实验教材中的选修教材,它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文。
第一单元的题目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容与主旨,围绕这一目标,介绍两种阅读诗歌的方法:“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
因为《拟行路难》的诗歌内容较简单,所以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以“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具体来说要深入了解士族门阀制度,在当时,寒族士人普遍在政治上遭受不公平待遇,了解了这一史实,才能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激愤,而这样的情感绝不是鲍照的个人牢骚与私愤,而是有着深广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批判精神。
引导学生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诗人的写作时代背景和生平经历,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对诗词阅读兴趣不浓,尤其是距离学生生活时代比较久远的古诗词,那就更不感兴趣了。
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大部分停留在对诗词内容的感性认识上,不懂得如何去发掘诗歌的深层含义,对鉴赏诗词的方法也所知甚少。
因此,这一节课重点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知人论世,提高学生欣赏诗词的能力,借以激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培养他们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依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为以下三点: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从诗歌的表达技巧等方面入手,理解诗歌的内容,理清诗人的情感发展脉络;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愁”之本源;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比阅读,发掘诗歌的内涵,结合现实生活领会诗歌的深刻意义,激发学生感恩生活,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力量。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教案1.doc
导入
交代学习目标,
指导阅读“知识短文”
读完以后要求学生主出要点
边读边划,掌握要点
朗读
感知
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把握总体的感情基调“愁”
感,悟
熟悉
背景
资料
通过查阅,熟悉作者及背景
让学生上网查阅,了解相关资料
学生查,记录
合作
探究
探究分析诗歌内容
愁什么?
为何愁?
愁结果?
何以解?
围绕这几个问题,结合诗句、背景逐个回答,发布
科目: 授课时间:第1周 星期3
单元(章节)课题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本节课题
拟行路难
三维目标
1、读懂诗歌感情;通过背景、手法分析感情;
2、掌握“比兴”手法,理解渲染的用意;
提炼的课题
把握感情的变化,能分析
教学重难点
感情变化
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资源选择学案教学过程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
教师如何教
学生如何学
小组
探究
手法理解,比兴,渲染,衬托
1、引导回顾技巧的分析方法
2、紧紧围绕情感去理解
根据方法小组内进行探究,形成文字
课堂检测内容
背诵本诗
拓展
理解
预习内容布置
课后练习,预习《湘夫人》
《拟行路难》的说课稿[五篇]
《拟行路难》的说课稿[五篇]第一篇:《拟行路难》的说课稿拟行路难主要抒发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出身寒门的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
也有描写游子和思妇之作。
大多感情强烈,语言遒劲,辞藻华丽。
有五言、七言及杂言句。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下午好!我说课的篇目是《拟行路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板书六大板块来展开。
一、教材分析《拟行路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这本书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歌散文,进一步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文艺审美能力。
第一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本单元又可分为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四部分。
赏析指导部分明确提出本单元教学目标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所谓“以意逆志”就是指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一方面要在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的基础上,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另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去推测作者的写作本意,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所谓“知人论世”就是指在分析诗歌时要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思想倾向、审美情趣和他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刻含义。
二者之间是相互交融的,密不可分的。
在赏析示例部分,安排的诗歌是《长恨歌》,由于篇幅较长,难度较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自主赏析部分的《拟行路难》可以说是本选修教材的第一篇课文,科学地引导学生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角度来解读诗歌既可以为本单元的推荐作品部分的学习打下基础,也可为本教材剩下的两单元诗歌的学习起一个示范作用。
因此,本课的学习意义重大。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2011年湖北省高考语文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以及14班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情况而制定。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教案2
本节课重难点
重点:读懂诗意,理解思想内容;难点:理解词句,以意逆志,把握比兴手法
教学手段运用
教学资源选择
PPT、学案
教学过程
环节
任务·目标
实施方法
备注
导入
了解鲍照的影响,激起学习兴趣
朗读杜甫《春日忆李白》,了解杜甫对鲍照诗歌的评价。
PPT映出
了解诗人其人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阅读《导学案》“知识链接”教师可适当补充资料
诵读
体会感情
多人诵读,看谁读得最好
字准
有感情
理解诗句
理解诗句意思,把握诗歌感情
用散文语言改写全诗,
抽查学生展示
参考见PPT
研读诗句
完成“探究案”1-5
小组讨论,简练表达,以备展示
展示
学生展示后,教师点评并展示
PPT映出教师展示内容
探讨情感和主旨
完成“探究案”6-7
先小组讨论后全班发言
参考见PPT
布置作业
科目:语文授课时间:第2周星期三
单元(章节)课题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古代诗歌赏析的一般方法,培养自主赏析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赏析方法,熟悉基本内容和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读懂诗作,把握情感;
2、运用“以意逆志”之法探究此诗主旨。
难点:理解词句,读懂每首诗内容,明了每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本节课题
《拟行路难》
本节课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教案诗歌之部第一单元自主赏析拟行路难(其四)(1)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3、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2、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背诵《湘夫人》导入新课二、结合之前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三、欣赏诗歌(一)读懂大意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二)知人论诗1、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补充时代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②领悟诗歌主旨:诗人的人生之路难吗?是怎样的难?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
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领悟情感1、领悟作者的剧烈情感变化,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问题探究:诗人认命不认命?结论: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
先似乎“认命”了,后又似乎“不认命”,最后似乎还是“认命”了。
2、具体品味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矛盾的思想情感的?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
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拟行路难》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拟行路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这本书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歌散文,进一步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文艺审美能力。
第一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本单元又可分为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四部分。
赏析指导部分明确提出本单元教学目标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所谓“以意逆志”就是指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一方面要在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的基础上,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另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去推测作者的写作本意,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所谓“知人论世”就是指在分析诗歌时要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思想倾向、审美情趣和他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刻含义。
二者之间是相互交融的,密不可分的。
自主赏析部分的《拟行路难》可以说是本选修教材的第一篇课文,科学地引导学生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角度来解读诗歌既可以为本单元的推荐作品部分的学习打下基础,也可为本教材剩下的两单元诗歌的学习起一个示范作用。
因此,本课的学习意义重大。
二、教学目标
(一)《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2、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3、学习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高二年级学情分析:
1. 在必修教材的阅读鉴赏板块的古代诗歌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有一定的诗歌积累,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
2.学生基础差,积累实词少,完整地理解诗歌大意尚存在问题,对文本的分析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3.所带班级班是理科班,逻辑能力很强,形象能力稍差,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的文采性需要加强;
基于以上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情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知识与能力:
(1)了解鲍照的生平及作品;(2)理解诗歌大意,背诵全诗;
(3)分析诗句中“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4)赏析比兴手法的运用;(5)分析诗人形象。
2.过程与方法:
(1)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角度展开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从“以意逆志”角度分析诗人内心的愁闷通过外在的动作表现出来;(3)从“知人论世”角度分析诗人悲愤苦闷的根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
(1)把握诗歌情感,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2)激发学生对诗人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对其才华横溢的敬仰。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主旨,掌握诗歌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分析“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3)诗人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比兴手法的理解。
三、教法学法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
诵读是古代诗歌教学中关键环节,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为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2、问题法。
问题的科学设计不仅能突出教师的引导性作用,还能激发学生思考的乐趣和好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它既强调教师给予足够的课堂空间给学生,又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它既是一种教法,又是一种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在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诗歌,弄清诗歌大意,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诗歌朗诵过程中,先由学生代表尝试读,再由学生点评朗读效果,教师引导点评角度,最后由教师总结阅读技巧,整个过程强调生生合作,师生合作。
在探究诗人“愁”的根源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社会背景和诗人生平深入探讨诗人“怀才不遇”的具体性和社会根源。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倡导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教师成为课堂的引路人,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性。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古人鲍照的赞美导入,从感性上给学生树立鲍照的高大形象,为后面分析诗人的不幸遭遇作铺垫,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加深学生对诗人内心愁闷的理解和对其怀才不遇的深切同情。
(二)诵读诗歌(重点)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情感,语速,语调)
播放示范朗读(要求学生逐句模仿读)
学生代表试读(学生点评,教师引导)
学生集体齐读(把握情感,揣摩语速语调)。
(三)请学生串讲诗意,整体感知
(四)分析情感:
1.提问:诗歌中那个词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情绪?从而引出诗眼“愁”
2.提问:诗人是怎样表现这种愁的呢?诗人“愁”的原因是什么?(引出从“知人论世”角度鉴赏诗歌)引导学生找出《拟行路难》表现诗人内心的动词。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4.设置问题:(学生思考后作答)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第七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小结诗人在诗中对愁的表现(泻水兴愁行叹坐愁酌酒消愁悲歌断愁吞声咽愁)和对“命”的态度(知命认命抗命认命)【板书设计可由学生完成】
5.教师小结: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6.背诵诗歌:个人背—分组背—集体背
(五)拓展:试比较鲍照和李白《行路难》的异同?
(六)布置作业
(七)教学板书
板书:
“愁”:泻水兴愁行叹坐愁酌酒消愁悲歌断愁吞声咽愁。
“命”:知命认命抗命认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