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知识点归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贫血知识点归纳
一、概论
(一)诊断标准
贫血是指外周血液在单位体积中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血细胞比容低于
正常低限,以血红蛋白浓度较为重要。贫血常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各系统
疾病均可引起贫血。依据我国的标准,血红蛋白测定值成年男性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0g/L及血细胞比容分别低于0.42、0.37,可诊断为贫血。
(二)分类
1.根据病因及发病机制分类
(1)红细胞生成减少
1)干细胞增生和分化异常:
造血干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范可尼贫血。
红系祖细胞: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肾衰引起的贫血。
2)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
DNA合成障碍:维生素B12缺乏,叶酸缺乏,嘌呤和嘧啶代谢缺陷(巨幼细胞贫血)。
Hb合成缺陷:血红素合成缺陷(缺铁性贫血和铁粒幼细胞贫血)。
3)原因不明或多种机制:骨髓浸润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
1)内源性:
遗传性红细胞膜异常: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获得性血细胞膜异常: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红细胞酶异常: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珠蛋白合成异常:镰状细胞贫血,地中海贫血,其他血红蛋白病。
2)外源性
机械性:行军性血红蛋白尿,人造心脏瓣膜溶血性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化学、物理或微生物因素:化学毒物及药物性溶血,大面积烧伤,感染性溶血。
免疫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病、药物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增多:脾功能亢进
(3)丢失过多(失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即缺铁性贫血)。
2.根据细胞形态学分类(表9-10)。
3.根据骨髓增生程度分类
(1)增生性贫血:如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和缺铁性贫血。
(2)增生减低性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三)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基础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携氧,因此贫血可出现因组织缺氧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及缺氧所致的代偿表现。贫血的表现与贫血的严重程度、发生速率、主要脏器的原有功能状况及机体的代偿能力有密切关系。除有引起贫血的原发病的表现外,贫血的临床表现如下:
1.一般表现疲乏无力、精神萎靡是最多见的症状,皮肤黏膜苍白是贫血的主要体征。
2.心血管系统表现活动后心悸、气短最为常见部分严重者可以出现心绞痛、心力衰竭。查体可以有心脏扩大,心尖部出现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3.神经系统表现头痛、头晕、耳鸣、易倦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维生素B12缺乏时可有麻木、感觉障碍及行走不稳等症状。
4.消化系统表现食欲减退、恶心较常见舌炎、舌乳头萎缩见于营养性贫血,黄疸及脾大常见于溶血性贫血患者。
3泌尿生殖系统表现肾脏浓缩功能减退,表现为多尿、尿比重降低。部分患者可有蛋白尿、月经失调和性功能减退。
(四)诊断步骤
可分以下三步:
1.确立贫血的诊断。
2.明确贫血的类型包括细胞形态学分类、骨髓增生程度(增生性贫血或增生减低性贫血)分类以及病
因发病机制分类。
3.病因学诊断最为关键。
诊断方法包括:
(1)病史。
(2)体格检查。
(3)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Hb、RBC、MCV、MCH、MCHC、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
2)周围血涂片检查:RBC形态、白细胞的形态和分类及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
3)网织红细胞计数:判断骨髓增生程度。
4)骨髓检查: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包括铁染色),必要时行流式细胞仪检查和染色体检查等。
(五)治疗原则、输血指征及注意事项
1.贫血的治疗原则除针对原发病进行病因治疗外,缺铁性贫血者用铁剂治疗,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引起的巨幼细胞贫血者补充维生素B12或叶酸,肾性贫血者用红细胞生成素;免疫机制发生的贫血可选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和环孢素(重型再生障碍除贫血);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可选用雄激素,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也可进行骨髓移植。
2.输血的指征急性失血性贫血(血容量减少大于20%)慢性贫血(血红蛋白低于60g/L)。
3.输血的注意事项宜推广成分输血;注意输血并发症,特别是输血传染病、输血反应及长期反复输血引起的继发性血色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有时输血反而带来严重反应,诱发溶血,可考虑输洗涤红细胞。
二、缺铁性贫血
(一)铁代谢
1.铁的来源①来自食物,正常人每天从食物中吸收的铁量约1.0~1.5mg;②内源性铁主要来自衰老和破坏的红细胞。每天制造红细胞所需铁约20~25mg。
2.铁的吸收动物食品铁吸收率高,植物食品铁吸收率低。食物中铁以三价铁为主,必须在酸性环境中或有还原剂如维生素C存在下还原成二价铁才便于吸收。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肠黏膜是吸收铁的主要部位。铁的吸收量由体内贮备铁情况来调节。
3.铁的转运借助于转铁蛋白,生理状态下转铁蛋白仅33%~35%与铁结合。血浆中转铁蛋白能与铁结合的总量称为总铁结合力,未被结合的转铁蛋白与铁结合的量称为未饱和铁结合力。血浆铁除以总铁结合力即为转铁蛋白饱和度。
4.铁的分布正常成年人体内含铁量男性为50~55mg/kg,女性为35~40mg/kg。血红蛋白铁约占67%,肌红蛋白铁约占3.5%,贮存铁29.2%,组织铁、含铁酶则含量甚低。
5.铁的贮存有两种形式,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前者能溶于水,主要在细胞质中;后者不溶于水,可能是变性的铁蛋白。体内铁主要贮存在肝、脾、骨髓等处。
6铁的排泄主要由胆汁或经粪便排出,尿液、出汗、皮肤细胞代谢亦排出少量铁。正常男性每天排铁0.5~1.0mg,女性1.0~1.5mg。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缺铁性贫血的常见病因如下:
1.摄入不足而需要量增加主要见于小儿生长发育期及妊娠和哺乳妇女。
2.丢失过多多种原因引起慢性失血是最常见原因,主要见于月经过多、反复鼻出血、消化道出血、痔出血、血红蛋白尿等。
3.吸收不良胃及十二指肠切除、慢性胃肠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
上述原因首先引起体内贮存铁缺乏,继而发生红细胞内缺铁,最后由于血红素合成量减少而形成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即缺铁性贫血。
(三)临床表现
除有贫血的一般临床表现(如疲乏无力、皮肤黏膜苍白和各系统因缺氧所致的代偿表现)和引起缺铁的原发病表现外,尚有因含铁酶和铁依赖酶活性降低引起的临床表现。表现为黏膜损害,常见有口炎、舌炎,可有咽下困难或咽下时梗阻感(Plummer-Vinson综合征)及外胚叶组织营养缺乏表现如皮肤干燥、毛发无泽、反甲等,以及精神神经系统表现,甚至发生异食癖。缺铁引起的贫血性心脏病易发生左心衰竭。
【例题】贫血治疗的首要原则是
A.及时补充造血物质
B.反复多次输血
C.积极寻找和去除病因
D.休息与吸氧
E.刺激骨髓再生药物的应用
[答疑编号700294160101]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