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建设37页PPT
合集下载
中外建筑史之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与宫殿 ppt课件
ppt课件
16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实例
西汉长安城:七星伴月
1. 规划结构松弛 2. 宫室不集中,面积很大, 市很不发达 3. 陵邑的设置 4. 八街,九陌
ppt课件
17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实例
曹魏邺城——一定之规
城市有明确的分区。市南宫北,统治 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继承了古 代城廓分工,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 与外城的区分。不同点是,区分更明 确,宫民不参。
ppt课件
22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实例
北宋东京城——繁华拥挤
1. 中国古代都城的转折点 2. 里坊制解体,街巷制形成 3. 三重城墙,四重水系 4. 着重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 题:改善交通系统、扩大城市用地,疏 通交通河道,注重防火和城市卫生及绿 化等。
ppt课件
23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实例
元大都——横平竖直、中 轴对称、皇权至上
ppt课件
19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实例
南朝建康
1. 按地形布置的结果形成了不 规则的布局。
2. 御街砥直,南望牛首山为天 然的阙,其他道路曲折迂回
3. 市多而分散
ppt课件
20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实例
隋大兴城、唐长安城:规模 宏大,里坊中正
1. 中国古代最严谨、规模最大的 城市
2. 平面布局方正规则,功能分区 明确
高度重视城防。
经纬涂制的道路系统。
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 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这种 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影 响,如市建设实例
北魏洛阳——城郭严谨
1. 宫城位于京城偏北,京城居于 外郭的中轴线上。
2. 外郭、京城、宫城三重城墙 3. 里坊制 4. 不规则的方格网道路
16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实例
西汉长安城:七星伴月
1. 规划结构松弛 2. 宫室不集中,面积很大, 市很不发达 3. 陵邑的设置 4. 八街,九陌
ppt课件
17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实例
曹魏邺城——一定之规
城市有明确的分区。市南宫北,统治 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继承了古 代城廓分工,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 与外城的区分。不同点是,区分更明 确,宫民不参。
ppt课件
22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实例
北宋东京城——繁华拥挤
1. 中国古代都城的转折点 2. 里坊制解体,街巷制形成 3. 三重城墙,四重水系 4. 着重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 题:改善交通系统、扩大城市用地,疏 通交通河道,注重防火和城市卫生及绿 化等。
ppt课件
23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实例
元大都——横平竖直、中 轴对称、皇权至上
ppt课件
19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实例
南朝建康
1. 按地形布置的结果形成了不 规则的布局。
2. 御街砥直,南望牛首山为天 然的阙,其他道路曲折迂回
3. 市多而分散
ppt课件
20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实例
隋大兴城、唐长安城:规模 宏大,里坊中正
1. 中国古代最严谨、规模最大的 城市
2. 平面布局方正规则,功能分区 明确
高度重视城防。
经纬涂制的道路系统。
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 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这种 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影 响,如市建设实例
北魏洛阳——城郭严谨
1. 宫城位于京城偏北,京城居于 外郭的中轴线上。
2. 外郭、京城、宫城三重城墙 3. 里坊制 4. 不规则的方格网道路
中外城建史——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ppt
中国城市建国时期城市建设 – 社会背景 • 东汉末年镇压黄巾军,各地豪强地主都组织武 装,形成不同规模大小的地方割据势力,灵帝 为加强控制郡县,任用亲信大臣为州刺史,总 揽一州军政大权,造就一批割据军阀。 • 袁绍、曹操、公孙瓒、袁术,刘表、孙策等割 据势力为争夺地盘开始了纷争混战的局面。 • 通过战争兼并,形成三个偏安割据政权——刘 汉、曹魏、孙吴,中国由统一走向分裂。
三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 三国时期城市建设 – 社会背景 • 刘汉 • 刘备驱走刘璋,取得益州,后自称汉帝 • 诸葛亮为丞相协助执政,“西和诸戎,南抚夷 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开发蜀地 • 诸葛亮讲求法治,制定汉科作为蜀国的法度, 蜀国社会秩序安定,风纪亦严;治军有方;网 罗人才 • 后主刘禅宠信宦官,国力日益衰落,后为司马 氏所灭
• 魏晋南北朝的城市建设
– 社会背景 • 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建立晋朝,短暂的 统一。隐患:推行九品中正制保障士族 政治特权,强调门阀;恢复分封制,封 皇族及异姓士族,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 下祸根。 • 北方五胡(匈奴、鲜卑、氐、羌、羯) 十六国(少数民族割据政权)政权割据 的混乱时代;南方,东晋政权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城市建设
• 魏晋南北朝的城市建设
– 社会背景 • 北魏统一北方,刘宋取代东晋——南北 对峙,鲜卑族和汉族的对峙。北:魏、 齐、周;南:宋,齐,梁,陈 • 佛教兴盛,北朝洛阳永宁寺,南朝建初 寺 • 结束——隋取代北周并南下灭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城市建设
– 北魏洛阳规划背景
• 北魏是以鲜卑贵族为主,联合北方汉族士大 夫阶级组成的割据政权,与雄踞江南的刘宋 政权形成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 文昌殿中轴线 实为城市规划 主轴线
• 经纬涂制道路, 全城道路分布 均衡,划分各 用地较规整
三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 三国时期城市建设 – 社会背景 • 刘汉 • 刘备驱走刘璋,取得益州,后自称汉帝 • 诸葛亮为丞相协助执政,“西和诸戎,南抚夷 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开发蜀地 • 诸葛亮讲求法治,制定汉科作为蜀国的法度, 蜀国社会秩序安定,风纪亦严;治军有方;网 罗人才 • 后主刘禅宠信宦官,国力日益衰落,后为司马 氏所灭
• 魏晋南北朝的城市建设
– 社会背景 • 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建立晋朝,短暂的 统一。隐患:推行九品中正制保障士族 政治特权,强调门阀;恢复分封制,封 皇族及异姓士族,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 下祸根。 • 北方五胡(匈奴、鲜卑、氐、羌、羯) 十六国(少数民族割据政权)政权割据 的混乱时代;南方,东晋政权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城市建设
• 魏晋南北朝的城市建设
– 社会背景 • 北魏统一北方,刘宋取代东晋——南北 对峙,鲜卑族和汉族的对峙。北:魏、 齐、周;南:宋,齐,梁,陈 • 佛教兴盛,北朝洛阳永宁寺,南朝建初 寺 • 结束——隋取代北周并南下灭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城市建设
– 北魏洛阳规划背景
• 北魏是以鲜卑贵族为主,联合北方汉族士大 夫阶级组成的割据政权,与雄踞江南的刘宋 政权形成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 文昌殿中轴线 实为城市规划 主轴线
• 经纬涂制道路, 全城道路分布 均衡,划分各 用地较规整
中外城建史——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PPT课件
廓 宫殿区
城
• 分为东西部分,城(宫 城)在东,廓在西。西 城没有大型的建筑遗存, 应是作为强化城防的军 事目的而建,外廓充做 驻军而不是城市经济活 动中心,主要的政治及 经济活动都集中在东城。
• 东城以宫为中心分区规划, 利用高台建筑强化宫的中 轴线主导作用。
第34页/共41页
– 燕下都遗址
• 燕国后期政治、经济、军事 和文化的中心
第37页/共41页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建设
•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规划理论
– 管子 • 规划体制问题 “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农之乡十五”(《管 子·小匡篇》) 设置“工商之乡六”一举,表明当时民营工商业有了发展, 从业人员亦多,故设置六乡管理。
• 居住分区规划问题 “凡仕者近公(国都宫廷区),不仕与耕者近门(不仕与耕
者当出入田野,故近于外门),工商近市” (《管子·大 匡篇》) 居住分区规划按照职业组织聚居,各就从事的职业之便,划 地分区而居。
第38页/共41页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建设
•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规划理论
– 管子
• 城市道路规划问题 “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道路随地形和城市总体
布局按照交通需要来规划。
廓 宫殿区
城
• 充分发挥河道在城市规 划中的作用,不仅用以 加固城防,提供水源和 航运之便,还利用河道 作为分区规划标志。
• 改变当时一般以外廓为 经济活动综合区的规划 方法,将建设和军事需 求结合起来。
第35页/共41页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建设
•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规划理论
– 管子 • 城市分布密度问题、城市择址、规划体制问题、城市规模、 城市形制、居住分区问题、里制问题、城市道路规划问题 • 城市分布密度 “上地方八十里,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中地方百里, 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下地方百二十里,万室之国一, 千室之都四。以上地方八十里与下地方百二十里,通于中 地方百里”(《管子·乘马篇》) “凡田野,万家之众,可食之地方五十里,可以为足矣。万 家一下,则就山泽可矣。万家以上,由去山泽可矣。” 城市分布密度应根据郊野土地等级来考虑。土地肥沃城市分 布密度大,反之则城市分布密度小。
城
• 分为东西部分,城(宫 城)在东,廓在西。西 城没有大型的建筑遗存, 应是作为强化城防的军 事目的而建,外廓充做 驻军而不是城市经济活 动中心,主要的政治及 经济活动都集中在东城。
• 东城以宫为中心分区规划, 利用高台建筑强化宫的中 轴线主导作用。
第34页/共41页
– 燕下都遗址
• 燕国后期政治、经济、军事 和文化的中心
第37页/共41页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建设
•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规划理论
– 管子 • 规划体制问题 “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农之乡十五”(《管 子·小匡篇》) 设置“工商之乡六”一举,表明当时民营工商业有了发展, 从业人员亦多,故设置六乡管理。
• 居住分区规划问题 “凡仕者近公(国都宫廷区),不仕与耕者近门(不仕与耕
者当出入田野,故近于外门),工商近市” (《管子·大 匡篇》) 居住分区规划按照职业组织聚居,各就从事的职业之便,划 地分区而居。
第38页/共41页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建设
•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规划理论
– 管子
• 城市道路规划问题 “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道路随地形和城市总体
布局按照交通需要来规划。
廓 宫殿区
城
• 充分发挥河道在城市规 划中的作用,不仅用以 加固城防,提供水源和 航运之便,还利用河道 作为分区规划标志。
• 改变当时一般以外廓为 经济活动综合区的规划 方法,将建设和军事需 求结合起来。
第35页/共41页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建设
•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规划理论
– 管子 • 城市分布密度问题、城市择址、规划体制问题、城市规模、 城市形制、居住分区问题、里制问题、城市道路规划问题 • 城市分布密度 “上地方八十里,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中地方百里, 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下地方百二十里,万室之国一, 千室之都四。以上地方八十里与下地方百二十里,通于中 地方百里”(《管子·乘马篇》) “凡田野,万家之众,可食之地方五十里,可以为足矣。万 家一下,则就山泽可矣。万家以上,由去山泽可矣。” 城市分布密度应根据郊野土地等级来考虑。土地肥沃城市分 布密度大,反之则城市分布密度小。
第二章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与宫殿 ppt课件
PPT课件
13
A.城墙道路。长安城墙全部由黄土夯筑,周边有8米宽的壕沟,每面各 有3座城门。通向城门有8条主干道,最长的安门大街,长5500米。街 道都是土路,这些街道都分成3股道(图2-7),中间是皇帝专用的御 道,街道两旁植槐、松、柏等树木。
图2-7 长安城墙
PPT课件
14
B.宫城。长安城主要被5座宫城占据,每座宫城由城墙环绕成组的殿宇而 组成,主要宫殿未央宫位于西南,正门向北,形成一条轴线。东为长 乐宫,这两座宫殿均位于长安城中地势最高之处,向北地势渐低,布 置着桂宫、北宫、明光宫。
另一种为较为自由的不规则布局,多为地形复杂或由旧城改建的城市, 受地形或现状影响较大,所谓“凡立国都,因天材,穷地利。故城郭 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PPT课件
1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实例
1.西汉长安城
汉长安位于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南岸,由原来秦咸阳的离宫——兴乐宫 逐步增扩而来的。长安城平面很不规则 。
PPT课件
8
G.三国至南北朝
城市建设处于停滞状态,但此时的曹魏邺城,开创了都城规划严 整布局的先例,采用了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 。在整个城市 的布局中,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采用中轴线对称 的布局。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影响,如唐长安等城。
曹魏邺城
PPT课件
9
H.隋
PPT课件
15
2.隋大兴城、唐长安城
城市建设具体负责人为高颖和宇文恺,新城定名为大兴城,由陆续 建造完工的宫城、皇城、罗城组成。
燕下都平面图
PPT课件
7
E.秦
秦咸阳南部有了集中的工商业区 市由若干的“肆”组成,其管理机构为“市亭”(也称“旗亭”) 铸铁、冶铜的作坊和陶窑等遗址在城城北宫殿区附近 城南市居民区,秦自商鞅后对居民采用了什伍之制,并设“里监门” 对闾里进行严格管理,因此其闾里应是经过了统一规整的。
中国城市建设史-明清城市PPT课件
•现代北京城是以明清北京城为中心扩建而成的,
同时沿袭了明清北京城的风格。
北京轴线
城墙的变迁
•明 初 为 第 一 阶 段 , 迁 建 的 主 要 对 象 为 南北城墙,迁建中首先针对大都北部的 空旷地将北城墙南移五里,然后将南城 墙作相应的调整,向南移动一里半。经 过这一阶段迁建以后的北京城被称为内 城。
❖ 要点 A、秦长城:东起辽东, 西至临洮。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 西至嘉峪关。 B、秦长城为土筑,而明长城东部重要地
段,多用条石和层砖砌成。
自然科学成就
பைடு நூலகம்
建筑 科技
北京城 明长城
李时珍《本草纲目》(明) 宋应星《天工开物》(明末) 徐光启《农政全书》(明末)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李时珍
《本草纲目》插图
北京、南京、洛阳、西安、开封、杭州
该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1城市主体结构上礼制规划手法仍占据主导地 位并有所发展(北京)
2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口增加,在城门外 形成关厢的现象比较普遍,城市中商业会馆 建筑显著增多
3城市普遍用砖修筑城垣,城市军事防御设施 体系更加坚固与完善
4园林建设在一些城市中大量增加并达到相当 水平
资料影片观摩
❖ 明清故宫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书 董其昌(明)
画
徐渭(明末) 扬州八怪(清)
作品欣赏
董其昌
作品欣赏
徐渭创泼墨花卉,即把水墨 倾倒在画面上,再用笔勾画, 代表作有《墨葡萄》。
同时沿袭了明清北京城的风格。
北京轴线
城墙的变迁
•明 初 为 第 一 阶 段 , 迁 建 的 主 要 对 象 为 南北城墙,迁建中首先针对大都北部的 空旷地将北城墙南移五里,然后将南城 墙作相应的调整,向南移动一里半。经 过这一阶段迁建以后的北京城被称为内 城。
❖ 要点 A、秦长城:东起辽东, 西至临洮。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 西至嘉峪关。 B、秦长城为土筑,而明长城东部重要地
段,多用条石和层砖砌成。
自然科学成就
பைடு நூலகம்
建筑 科技
北京城 明长城
李时珍《本草纲目》(明) 宋应星《天工开物》(明末) 徐光启《农政全书》(明末)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李时珍
《本草纲目》插图
北京、南京、洛阳、西安、开封、杭州
该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1城市主体结构上礼制规划手法仍占据主导地 位并有所发展(北京)
2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口增加,在城门外 形成关厢的现象比较普遍,城市中商业会馆 建筑显著增多
3城市普遍用砖修筑城垣,城市军事防御设施 体系更加坚固与完善
4园林建设在一些城市中大量增加并达到相当 水平
资料影片观摩
❖ 明清故宫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书 董其昌(明)
画
徐渭(明末) 扬州八怪(清)
作品欣赏
董其昌
作品欣赏
徐渭创泼墨花卉,即把水墨 倾倒在画面上,再用笔勾画, 代表作有《墨葡萄》。
中国城市建设史(全套课件491P)
中国城市建设史
1.城市的产生
原始的居住形式
穴、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西南地区一些井干式的房屋或竹楼,既是由穴居演变而来 半穴居:穴居的发展,也是穴居与巢居的结合 地面建筑:半坡遗址中,后期多为地面建筑,实际上仍接 近半穴居形式
原始的居民点
农业生产逐渐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的形成, 就必然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
周部落兴起于渭水上游,以农业为主
殷商时代的城市 1:商城(郑州):郑州商城平面近似长方形,北城墙约
1690m,西城墙约1700m,南城墙和东城墙约1870m。此城 使用了版筑技术,为地面建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殷墟(安阳小屯):公元前十四世纪时,盘庚迁殷,
在此建都270年。数十处王宫建筑遗址,比商城的白灰面 夯土建筑又有进步,全为地面建筑,用填基法在洼地或早 期窖穴上填筑,或在地面挖基坑,在填土夯实
• 西汉都城长安
汉初,即在北边设了许多边防城堡,与烽燧等防御设施组成 一个严密的防御系统 汉袭秦制,长安城的建设也是为巩 固中央集权服务 刘邦入关后在建国之初,曾利用一处秦 代名长安宫的离宫扩建为长乐宫,不久又在其旁建造未央 宫和北宫,并以此为基础建造长安城,二宫及长安城的修 建均有军将出身的杨城延主持
• 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都城
1:燕下都(公元前4至3世纪) 燕上都在蓟(北京附近)燕 下都在今河北易县东南,易水岸边,城分内城及外城两部 分,城墙版筑,底厚6~7m,高4~7m,最高处10m 2:赵邯郸(公元前4至3世纪) 赵都邯郸位于太行山东麓, 其宫城在今邯郸市区西南,由三个小城组成,平面似品字 形
5:郑韩故城 郑韩故城在今河南新郑县城福建,原为韩国都 城,郑灭韩后,亦在此建都,共历500余年,城分主城及 外郭城。主城近似正方形,外郭城位于主城东侧,范围比 主城越大1/3以上 6:淹城 在今江苏省常州市南,离市区约7公里,是西周时 代淹国都城,有三重城墙,分王城、内城、外城。王城呈 方形,周长0.5公里,内城不规则圆形,周长1.5公里,外 城不规则圆形,周长3公里。城墙均用土筑,三道城墙都 只有一个旱路城门,并且三个城门不开在一个方向
1.城市的产生
原始的居住形式
穴、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西南地区一些井干式的房屋或竹楼,既是由穴居演变而来 半穴居:穴居的发展,也是穴居与巢居的结合 地面建筑:半坡遗址中,后期多为地面建筑,实际上仍接 近半穴居形式
原始的居民点
农业生产逐渐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的形成, 就必然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
周部落兴起于渭水上游,以农业为主
殷商时代的城市 1:商城(郑州):郑州商城平面近似长方形,北城墙约
1690m,西城墙约1700m,南城墙和东城墙约1870m。此城 使用了版筑技术,为地面建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殷墟(安阳小屯):公元前十四世纪时,盘庚迁殷,
在此建都270年。数十处王宫建筑遗址,比商城的白灰面 夯土建筑又有进步,全为地面建筑,用填基法在洼地或早 期窖穴上填筑,或在地面挖基坑,在填土夯实
• 西汉都城长安
汉初,即在北边设了许多边防城堡,与烽燧等防御设施组成 一个严密的防御系统 汉袭秦制,长安城的建设也是为巩 固中央集权服务 刘邦入关后在建国之初,曾利用一处秦 代名长安宫的离宫扩建为长乐宫,不久又在其旁建造未央 宫和北宫,并以此为基础建造长安城,二宫及长安城的修 建均有军将出身的杨城延主持
• 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都城
1:燕下都(公元前4至3世纪) 燕上都在蓟(北京附近)燕 下都在今河北易县东南,易水岸边,城分内城及外城两部 分,城墙版筑,底厚6~7m,高4~7m,最高处10m 2:赵邯郸(公元前4至3世纪) 赵都邯郸位于太行山东麓, 其宫城在今邯郸市区西南,由三个小城组成,平面似品字 形
5:郑韩故城 郑韩故城在今河南新郑县城福建,原为韩国都 城,郑灭韩后,亦在此建都,共历500余年,城分主城及 外郭城。主城近似正方形,外郭城位于主城东侧,范围比 主城越大1/3以上 6:淹城 在今江苏省常州市南,离市区约7公里,是西周时 代淹国都城,有三重城墙,分王城、内城、外城。王城呈 方形,周长0.5公里,内城不规则圆形,周长1.5公里,外 城不规则圆形,周长3公里。城墙均用土筑,三道城墙都 只有一个旱路城门,并且三个城门不开在一个方向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建设总结PPT学习教案
第15页/共41页
7.2 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原则
③地形有利、水源丰富;
水源是一个城市的生命线,所以历代都城都把水源作为都城选址的重要 依据;
比如隋唐长安(“汉营此城,经今八百岁,水皆碱卤,不甚宜人”《隋 书·文帝本纪》),元大都等;
第16页/共41页
7.2 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原则
④地形(高程)高低适中;
第14页/共41页
7.2 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原则
③地形有利、水源丰富;
地形指城市周围的地形和城市内的微观地形; 对于周围地形,城址必须选在地形险要的地区之中,易守难攻,比如六 朝时期的南京城; 对于微观地形,指城内地形富于变化,可以创造出艺术性的效果,比如 元大都利用金朝开凿的太液池布置宫城和皇城,同时利于引水;
第7页/共41页
7.1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④中国古代城市数量繁多、人口众多且规模宏大;
中国历代王朝并无关于设市标准的具体规定,大体上可以把建有县治 以上的城邑作为城市;
秦代有近400多个县,汉代为1500余个,隋代为1200余个,唐代又增加 至1500余个,北宋为1200余个,明代为1100多个,清代又增为1500多个;
7.1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④中国古代城市数量繁多、人口众多且规模宏大;
与城市人口规模相适应,中国古代城市的用地规模也较大; 府城的占地面积通常有数平方公里;省城的面积往往超过十平方公里; 至于都城的面积则高达数十平方公里; 如隋大兴城、唐长安城达到84平方公里,而对比国外古代的城市,其占 地规模一般都比我国的相应城市要小得多;
②水陆交通便利的干线;
中国早期的城市大都是政治统治的中心,选择城址也必须以交通 便利为原则,才能够满足其给养;
“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齐之临淄……,福冠海内,皆为天下 名都;非有助之耕其野而田其地者也,居五都之中,跨街衢之路也。 ”
7.2 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原则
③地形有利、水源丰富;
水源是一个城市的生命线,所以历代都城都把水源作为都城选址的重要 依据;
比如隋唐长安(“汉营此城,经今八百岁,水皆碱卤,不甚宜人”《隋 书·文帝本纪》),元大都等;
第16页/共41页
7.2 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原则
④地形(高程)高低适中;
第14页/共41页
7.2 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原则
③地形有利、水源丰富;
地形指城市周围的地形和城市内的微观地形; 对于周围地形,城址必须选在地形险要的地区之中,易守难攻,比如六 朝时期的南京城; 对于微观地形,指城内地形富于变化,可以创造出艺术性的效果,比如 元大都利用金朝开凿的太液池布置宫城和皇城,同时利于引水;
第7页/共41页
7.1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④中国古代城市数量繁多、人口众多且规模宏大;
中国历代王朝并无关于设市标准的具体规定,大体上可以把建有县治 以上的城邑作为城市;
秦代有近400多个县,汉代为1500余个,隋代为1200余个,唐代又增加 至1500余个,北宋为1200余个,明代为1100多个,清代又增为1500多个;
7.1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④中国古代城市数量繁多、人口众多且规模宏大;
与城市人口规模相适应,中国古代城市的用地规模也较大; 府城的占地面积通常有数平方公里;省城的面积往往超过十平方公里; 至于都城的面积则高达数十平方公里; 如隋大兴城、唐长安城达到84平方公里,而对比国外古代的城市,其占 地规模一般都比我国的相应城市要小得多;
②水陆交通便利的干线;
中国早期的城市大都是政治统治的中心,选择城址也必须以交通 便利为原则,才能够满足其给养;
“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齐之临淄……,福冠海内,皆为天下 名都;非有助之耕其野而田其地者也,居五都之中,跨街衢之路也。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市建设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