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的失范与规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语言的失范与规范

“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言语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现象,语言学尤其是社会语言学应当重视它,研究它,不能视而不见,或者简单地予以排斥。本文从四个方面对网络语言失范的原因作讨论,力求对这种特殊的言语现象有一个比较全面、切实的认识。

标签:网络语言规范化传统文化

网络语言是人们在网络交流中所运用的工具,通常以屏幕文字、音频及视频等形式进行相互间的传递和沟通。它与现实中的语言传递最大的区别在于交流对象部分信息的缺失。但是,网络语言与现实语言也有共通性,它们都应该遵守社会公共道德,互相尊重人格、以诚相待、传播健康向上的信息。然而,在现实中却存在网络语言失范的问题, 尤其是青少年。网络语言失范主要是指网络中存在的不文明语言,通常只局限于狭义的网络语言即出现在网民的聊天话语中。处在彼此隐去真实身份的网络世界这样一个虚拟社会中的人们很容易忘掉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和社会责任,也很容易产生被解放的感觉和为所欲为的冲动,网络语言失范现象的出现就不足为奇了。

一、网络语言失范的种种现象

网络语言失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规则的失范

武汉大学某教授在一次讲演中曾不无感慨地说到,汉语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弱势语言、一种第二阶级的语言。国人陷入了对外国语言(这里主要是指英语)的畸形崇拜,而汉语的地位岌岌可危,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关系到本民族文化生存前景的严重问题。

1.汉字的哭泣

中国历史悠久,文明流长,现有汉字从甲骨文、金文渐变演化而来,形成了独特的方块字系统。看一看学生的课堂笔记才发觉汉字的危机;看一看学生的请假条才发觉汉字的悲哀。当我们面对“苏市”、“韩玉”式的唐宋八大家,当我们面对“我的KEY丢失了”的请假条,我们不禁为汉字而哭泣。著名文学家王蒙指出,“如果摒弃汉字原本的规律而不顾,一味追求拉丁字的拼音,则从根本上违背了汉字的本意。……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2.语法规范的迷失

1)关联词的迷失

因果、假设、递进复句均用“然后呢……”连接,俱混为顺承矣。

2)副词的贫瘠

曾几何时,“好”字满天飞,而今从“好”到“蛮”,似乎所有的副词都可用“蛮”代替。

3. 新洋泾浜的出现

汉语面临中英文拼盘化的危险。英语缩写词直接嵌入汉语系统,反差极大,破坏了汉语系统的内在和谐及形体之美。

“APEC的记者招待会后,我约了CCTV的几名记者和一群MBA、MPA的研究生,讨论中国加入WTO后IT业的发展前景,以及IT业对GDP的影响。读MBA的张小姐原来想到IT业发展,今后目标是当CEO,现在感到加入WTO 后,中国IT业风险很大,转而去了Nike公司。相反,读MPA的李先生感觉良好,加入WTO后,政府职能大幅度改革,MPA的毕业生大有用武之地。随后,我们去了KTV包房,大唱卡拉OK,大家相继关掉BP机,也不上Intel网,兴高采烈,通宵达旦。”汉语形象如此难堪,岂非杂色拼盘么?

某个学生的作文里有一段是这样写的:“那个星期天,妈妈带我去逛200。我的GG带着他的‘恐龙’GF也在200玩,GG的GF一个劲地对我PMP,那‘酱紫’就像我们认识很久了。后来,我和一个同学到网吧‘打铁’去了……7456!大虾、菜鸟一块儿到我的烘焙机上乱灌水?”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国家汉办兼职副主任杨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语言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自己的语言,一个国家的语言发展对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基础作用。中国也不例外。传播广泛的语言也是强国的标志。中国语言的发展,需要和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相称。”

4. 语音的变形,主要体现在:

尖音的出现:zingcingsing 。

误以为嗲音是温柔的表现。

普通话语音被方言占领。

(二)语言道德的失范

1.网络语言中亦存在语言暴力现象,用下流粗俗的语言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

2.网络虚拟人名的不文明化。当你随意进入任何一家聊天室都会发现,名字千奇百怪,叫什么的都有,许多名字读起来令人恶心。

网络谩骂语言猖獗。

尽管大多数网民能够做到文明上网,但也难免有些人趁机发泄。虽然有的实属在这种无人监督的环境下做纯粹的情感宣泄,但为何不采取另外的表达方式呢?

二、网络语言失范的原因

(一)网络的虚拟性、私隐性为青少年网络语言失范提供了客观的滋生土壤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类阅读的载体。回顾历史,竹简时代的语言不同于金文、甲骨文时代的语言。纸上的语言,又更新了竹简时代的语言。到了印刷术普及的年代,白话小说就开始风行。如今到了键盘、网络语言的时代,语言革命已经是大势所趋。然而由于网络媒体自身的特点所致,网络媒体从出现的那一天起,就埋下了社会关系失范的隐患,正是网络的私隐性与虚拟性消释了现实社会道德约束的力量,弱化了世俗道德规范的制约,为崇尚自由的青少年创造了宽松的舆论氛围。我们利用表格的形式对“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作一比较:

由此可见,操作上的私隐性与形式上的虚拟性使得网络媒体从一开始就将它的接受者置于无人监督、疏于管理的状态中。在缺乏一种健康舆论、他人监督的环境中,本来不牢固的青少年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根本就经不起“网络自由”的“风吹雨打”而逐渐走向失范、衰亡。对于青少年来说,网络成为了没有规章纪律等藩篱的约束、没有父母、老师的管制、没有任何思想道德牵制、可以完全自我、可以把平时现实生活中完全不能的所思所想进行任意放肆与发泄的地方。从这个角度来说,许多网民的生存状态可谓一半是人一半是鬼。网络中每个人看似都被赋予平等的机会、平等的权利,事实上,这里根本没有平等。“菜鸟”“爬虫”们(网络新手)经常会受到“大虾”“骨灰级网民”(网络高手)的指责与讥笑。

在网络世界中,广大青少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字。而在此状态下,受好奇心与畸形的破坏成就感的驱使,青少年所使用的语言文字自然是越来越“新奇”,越来越不文明,越来越失掉规范。

(二)青少年身心特点是引发网络语言失范的主要根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