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菌斑的形成过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牙菌斑的形成过程:(1)获得性薄膜的形成。彻底清洁牙面后,很快唾液中的一些成分

------糖蛋白即吸附于牙面上,形成一层均匀无细胞的薄膜,这层膜即获得性膜。获得性膜主要来源于唾液,其主要成分包括白蛋白、溶菌酶、唾液淀粉酶、富脯蛋白、免疫球蛋白、粘液素等。获得性膜选择性地吸附于牙面上,与牙面粘附紧密,正常的刷牙措施不能将其除去。(2)细菌的粘附与聚集。获得性膜形成后,一些先锋菌如口腔链球菌、轻链球菌、血链球菌、戈登式链球菌等即借其表面的分子(粘结素)与获得性膜中的分子(受体)相互作用,粘附于牙面上。首先是G+轻链球菌、口腔链球菌和血链球菌的定植,2小时内,除上述链球菌外,放射菌属和奈瑟菌也发生定植。粘附后,先锋菌开始增殖,形成的微菌落先是在牙面上平铺生长,后由于位置受限而向外生长,与牙面垂直排列逐渐形成栅栏样结构。先锋菌作为进一步定植的底物,其他不同种属的细菌与其发生共聚集,参与共聚集的既有植物凝集素样结构,也有疏水及静电作用。继发定植菌包括G-具核梭杆菌、中间普式菌以及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属(1~3天)。已经定植的细菌继续生长,致使菌斑内氧化还原电势降低,而有利于厌氧菌的生长,Pg、弯曲菌属、啮蚀艾肯菌、Aa以及密螺旋体等定植并生长,形成稳定的极期菌落,即成熟的牙菌斑。(3)菌斑的成熟。此时的牙菌斑成分复杂,既有球菌,又有杆菌、纺锤菌、微丝及螺旋体,而且细菌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特殊的结构,即玉米穗样或试管刷样结构。在极期菌落中,细菌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如弯曲菌属产生的琥珀酸可供Pg利用,链球菌属和放线菌属产生的甲酸盐又可供弯曲菌属利用。梭杆菌属产生的硫胺可被螺旋体利用。此外,细菌还可共同作用降解寡糖,以完全利用碳水化合物。

2.细菌粘附的机理包括:(1)钙桥学说:以电荷间的静电引力为依据解释细菌和上皮表面

或牙表面之间的粘附现象。(2)脂磷壁酸---葡聚糖---GTF复合体学说:脂磷壁酸和葡聚糖可能是葡糖基转移酶的受体,这些受体将三者结合成复合体,在细菌粘附中起作用。

(3)识别系统学说:细菌的粘附具有高度特异性。比如变链菌与牙硬组织表面的亲和力最强,而唾液链球菌则多粘附于舌背部和粘膜上皮上。因此认为,在粘附中有复杂的识别系统存在。口腔细菌表面参与粘附的物质被称作粘结素,是一些蛋白样结构。这些物质与宿主组织表面的糖蛋白或糖脂的受体结合。

3.牙菌斑:牙菌斑是一种牢固粘附于牙面、牙间或修复体表面的细菌性生物膜,不能被水

冲去或漱掉。是导致龋病和牙周病的主要因素。

4.口腔生态系的影响因素:口腔生态系具有独特的特点,首先口腔中微生物的种类繁多,

此外,细菌呈特征性分布,不同生态系中细菌成分不同。这些细菌往往伴随终生,而且口腔中大多数细菌是口腔正常菌丛成员。口腔生态系受许多因素诸如年龄、饮食卫生习惯等的影响。此外,口腔生态环境还受脱离力、保护区等因素影响。其他影响因素包括理化因素:温度、PH、氧张力、营养因素、氧化还原电位。宿主因素:抗体、蛋白质(唾液和龈沟液)、机体状况、口腔卫生、营养源。细菌因素:细菌的粘附、细菌的相互作用。

5.口腔正常菌丛的类型:(1)固有菌丛:以高数量(>1%)存在于某个特殊部位,主要为

兼性厌氧菌和厌氧菌,如链球菌、放线菌、奈瑟菌等(2)增补菌丛:属常居菌、以低数量(1%)存在,环境改变时数量增加,成为固有菌,多为能起致病作用的常居菌,如乳酸杆菌、螺旋体、牙龈卟啉菌等(3)暂时菌丛:口腔过路菌,不具备与口腔环境抗争的机制,在牙菌斑中不表现出致病性。

6.主要的致龋微生物及其致龋机理:

致龋微生物:变链、乳杆菌、粘性放线菌

致龋机理:(1)黏附、聚集: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抗原(I/II)、脂磷壁酸、葡聚糖结合蛋白、GTF合成葡聚糖和变聚糖、FTF合成果聚糖,促进共聚集。内氏放线菌Ⅰ型菌毛

和Ⅱ型菌毛促进细菌黏附。(2)提供产酸基质:合成胞内、胞外多糖。(3)产酸:酵解胞外、胞内多糖和单糖产酸。(4)耐酸

7.主要牙周致病菌及致病机理:致病菌:伴放线放线杆菌(Aa)、牙龈卟啉单胞菌(Pg)、中

间普氏菌(Pi)、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 Fn)

致病机理:(1)定植、存活、繁殖(2)入侵宿主组织(3)宿主的防御功能(4)损害宿主牙周组织

8.变形链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及其致龋机理:多糖、PAC、LTA:促进细菌的粘附、细菌的

聚集与共聚集、菌斑的形成。DTF:合成葡聚糖、促进细菌粘附和菌斑形成。FTF、蔗糖酶、葡聚糖酶:合成或分解的产物是细菌产酸的基质。产酸特性:生成乳酸,使釉质脱矿。耐酸特性:使细菌在酸性环境中生存、增殖。

9.伴放线放线杆菌毒力因子及致病机理:毒力因子:白细胞毒素(LTX)、白细胞毒素相关

抗原(LG)、LPS、膜泡、菌毛、蛋白酶等、外膜蛋白。致病机理:(一)定植、存活、繁殖:菌体表面细小突起,不定形结构,菌毛、外膜泡(二)入侵宿主组织(三)抵抗或降低宿主抵抗力:1.分泌白细胞毒素对多形核白细胞和单核细胞有毒性,2.产生白细胞趋化抑制因子阻止白细胞向炎症部位聚集(四)损坏牙周组织:1.通过膜泡释放内毒素及破骨细胞激活因子:牙槽骨吸收2.产生成纤维细胞抑制因子:抑制胶原合成、牙周袋3.胶原酶:破坏降解胶原和结缔组织、牙周袋4.蛋白酶:降解牙周组织细胞蛋白10. 比较变形链球菌、乳杆菌、粘性放线菌的致龋机理:(一)变形链球菌的主要致病因子

及其机理:(1)多糖、PAC、LTA:促进细菌的粘附、细菌的聚集与共聚集、菌斑的形成。(2)DTF:合成葡聚糖、促进细菌粘附和菌斑形成。(3)FTF、蔗糖酶、葡聚糖酶:合成或分解的产物是细菌产酸的基质。(4)产酸特性:生成乳酸,使釉质脱矿。(5)耐酸特性:使细菌在酸性环境中生存、增殖。(二)粘性放线菌的致病因子:(1)Ⅰ型菌毛:促进粘放菌附着唾液获得性膜上。原理:唾液中的富脯蛋白和富酪蛋白是菌毛Ⅰ的受体。此粘附不被乳糖抑制。(2)Ⅱ型菌毛:调节粘放菌对获得性薄膜、口腔上皮、链球菌、牙龈卟啉菌、具核梭杆菌等细菌的粘附,在细胞间的聚集和菌斑的形成中起作用。起“桥梁作用”。原理:b-乙酰半乳糖或相关结构可能是菌毛Ⅱ的受体。此粘附可被半乳糖抑制。(3)细胞外多糖(果聚糖和杂多糖):促进细胞集聚和在牙面的粘附;作为碳水化合物的储备。(4)水溶性提取物等成分:对白细胞、淋巴细胞等发挥作用,加重炎症反应,导致宿主的破坏。(5)涎酶(又称神经氨酸酶):可促进其与其他细菌、上皮细胞和红细胞的粘附。原理:使宿主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及糖脂成分发生改变,暴露出半乳糖及相关成分,后者是放线菌菌毛Ⅱ和其他一些细菌的受体,从而促进了细菌的粘附。(三)乳酸杆菌为口腔正常菌群。定居于牙菌斑(<1%)、龈沟、唾液、舌背、粘膜等处。较早的定植菌。增补菌丛之一。(1)一般特性(a)需氧或兼性厌氧,培养条件复杂。嗜酸性,在无芽孢杆菌中的耐酸力最强。(b)分解葡萄糖产酸:同型发酵型:主要产乳酸;异型发酵型:乳酸、乙酸、琥珀酸等(2)致病性:参与龋齿的发展,使牙釉质和牙本质脱矿。窝沟龋、牙本质龋。“龋标志菌”(四)比较相同:产酸,耐酸(乳杆菌、变链耐酸性最强)不同:变链和粘性放线菌可产生细胞外多糖,促进细菌粘附。

第二章

11.釉质多种成分的比例

12.釉质无机盐的比例和分布特征

13.釉质HA特征(1)釉质晶体的物理性质:硬度差异较大:年龄特征(老年>年轻;成熟>不成熟);不同牙(恒牙>乳牙)密度:表层>深层、萌出牙>未萌出牙、恒牙>乳牙(2)晶体的基本构型:排列:无规律性~逐渐有序。形状:初期:长、薄条状;后期:六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