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极地地区》教案

合集下载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

地理教案范文:极地地区一. 教学背景及教学目标《极地地区》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分为北极和南极两个地区。

本课时旨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极地洲、冰架、冰盖和海洋的特征,并对人类活动对极地地区的影响及保护极地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1.目标知识:(1)了解极地环境的特点和形成原因;(2)了解极地地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3)了解人类活动对极地地区的影响并简要介绍保护极地地区的措施。

2.目标能力:(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2)培养学生调查研究能力;(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教学方法1.板块式教学法通过把课程分为不同板块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分清模块内容,达到目标知识的单一性,满足学生的思维习惯,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整合到整个生活中。

2.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和例题进行授课,让学生学以致用,了解极地地区、冰盖工程、海冰研究、南极探险等形成的原因及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等相关信息。

三. 教学内容1.北极地区1.1 北极电影及其背景简介1.2 北极地理概况及气候分区1.3 北极地区的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1.4 人类活动对北极地区的影响和保护措施1.5 北极探险2.南极地区2.1 南极计划及其背景简介2.2 南极地理概况及气候分区2.3 南极地区的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2.4 人类活动对南极地区的影响和保护措施2.5 南极探险四. 教学流程1.导入通过情境模拟和图片展示等方式,带领学生进入北极或南极严寒的环境之中。

2.展示欣赏分别以北极电影及南极计划为背景,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及背景情况。

3.知识导入针对北极及南极的地理概念、生态环境等进行详细解读,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总体概况。

4.案例扩展以北极探险和南极探险为背景,通过案例教学法让学生更深入的认识极地地区环境、气候、人文等方面的细节。

5.实践探索分组进行极地资源的调研,提出自己的分析意见,并形成小组合作作品。

五. 教学反思1.板块式教学法的优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将课程内容按照板块进行教学,不仅使学生可以更清晰准确的理解知识重点,而且也有利于老师更快的调整教学内容。

《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及气候条件;(2)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3)了解人类在极地地区的活动及对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3)运用地图和遥感图像,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增强学生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关注;(3)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极地地区的概述(1)极地地区的定义及地理位置;(2)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3)极地地区的重要性和研究价值。

2. 第二课时: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1)生物资源:鱼类、鲸类、海豹等;(2)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等;(3)其他资源:冰雪资源、旅游资源等。

3. 第三课时: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1)极地生态系统的特点;(2)典型动物:企鹅、北极熊等;(3)生态环境面临的威胁及保护措施。

4. 第四课时:人类在极地地区的活动(1)探险和科学研究:历史及现状;(2)极地考察站的建设及作用;(3)极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5. 第五课时:极地地区的国际合作(1)国际组织:南极条约组织、北极理事会等;(2)国际合作的重要性;(3)我国在极地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极地地区相关问题;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典型实例讲解极地地区的特点和价值;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极地地区基本知识的掌握;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的表现及问题解决能力;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研究性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极地地区》专题教材;2. 图片资料:极地地区风光、动物、考察站等图片;3. 视频资料:极地地区的纪录片、科考实况等;4. 网络资源:相关科普文章、新闻报道等。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精品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精品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一、课前准备(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分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科学考察”和“极地保护在行动”三个标题,文中贯穿始末的主线是寒冷。

寒冷是由于两极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

正是由于极度严寒,使得两极都成了冰雪覆盖的地区,也因而造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资源,如冰川、动物等。

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

而这些又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对两极地区开展考察活动,而开展考察活动的前提是要各方和平利用、共同保护两极的生态环境。

由于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也有重要的全球意义。

因此,在进行《极地地区》的教学中也应该从这方面入手,突出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强调极地地区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因此,本节是对“人地和谐关系”主题的突出和升华,更是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宣传。

突出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强调极地地区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从知识储备看,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依赖到自主的过渡期,理性思维不断增强,已经初步具备分析和整合地图信息的能力,并且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如:图表、文字材料……能够利用已经学过的区域地理的知识,探寻出极地地区的区位因素。

从学习热情看,学生比较关注与这部分知识相关的地理现象,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差异和资源状况等基础知识;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通过读图识图培养学生灵活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新课程提倡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诱导学生,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以合作探究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努力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主线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极地地区2. 教学年级:八年级3. 学科:地理4. 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及气候条件;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及人类活动;学会阅读和分析极地地区的地图和图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地图和图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息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全球发展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及气候条件;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及人类活动;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

2. 教学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对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极地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极地地区的各种问题;2.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3. 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极地地区的景观和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 采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和环境保护措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提出问题:“你们对极地地区有哪些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及气候条件;3. 课堂讲解: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及气候条件;介绍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及人类活动;分析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措施。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极地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5. 案例分析:展示极地地区的实例,让学生分析实例中的人类活动和环境保护措施;6. 课堂小结:强调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重要性。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展,了解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科研活动。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1. 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3.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及改进措施;4. 学生的提问和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七、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发现问题并改进;4. 家长反馈:与家长保持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下的学习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点。

2. 使学生掌握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资源分布以及生态环境。

3.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能够在地图上辨别极地地区的方向。

4. 增强学生对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1.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3. 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资源分布和生态环境。

4. 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教学难点:1. 极地地区的方向辨别。

2. 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地图、图片和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分享他们对极地地区的了解和印象。

二、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10分钟)1. 教师在地图上指出极地地区的位置,解释南极和北极的区别。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在地图上找出极地地区的范围。

三、介绍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10分钟)1. 教师展示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图片,如冰川、雪地等。

2. 学生观察图片,总结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讲解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10分钟)1. 教师介绍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如严寒、狂风等。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了解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

五、介绍极地地区的资源和生态环境(10分钟)1. 教师展示极地地区的资源分布图,如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

2. 学生观察图示,了解极地地区的资源分布。

3. 教师介绍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如企鹅、北极熊等。

4. 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

六、讲解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10分钟)1. 教师阐述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如减少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2. 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 教师介绍极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措施,如科学考察、旅游管理等。

4. 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七、总结和作业(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极地地区》教案(通用3篇)

《极地地区》教案(通用3篇)

《极地地区》教案(通用3篇)《极地地区》篇1极地地区教学目标1.了解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

2.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原因,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要求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且能够说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

3.感受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结构分析本章内容共一节,分为“冰雪覆盖的地区”、“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三个标题。

三个标题会使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逐渐深入。

首先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集中体现在寒冷。

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当地有特色的资源,如冰川、动物。

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这个天然的实验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

但科学家和开发者的到来必然会打破这里的寂静,“极地地区应该如何开发、利用?科学家在考察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这片洁净的土地?”这是人们正在面临的严峻问题。

三个问题一步步地深入,会使学生从知识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极地地区有全面的了解。

内容点析1.关于极地地区特殊的位置。

教材将读图的过程和对极地地区位置的理解渗透到了活动当中,首先通过这两幅图可以了解两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大致范围,这是理解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基础;第二,让学生明确环绕南极大陆的各大洋和北极地区中心的大洋,南极能够同时被三个大洋环绕,这是由其特殊位置决定的,同时海洋与陆地分布的不同,也是造成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

极地地区尤其是极点,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会出现较为特殊的现象,问题3的安排即是让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体会。

由于是经线的交汇处,在极地地区还会出现时间等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极地地区的特殊位置,而这些恰恰是前面学习“地球和地图”时容易被学生忽略的问题。

《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和生态环境;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了解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工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分析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通过调查访问,了解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工作。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关爱生态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国家科研事业的感情。

二、教学内容1.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地球的两极:南极和北极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2. 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生物资源:鱼类、海洋哺乳动物、鸟类等矿产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淡水资源:冰川和冰盖3. 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探险和考察活动科学研究:地质、生物、气候等领域资源开发:渔业、矿产、淡水等4. 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工作我国极地考察的历史和现状我国极地考察的成果和贡献我国极地考察的挑战和展望5. 极地地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国际合作与法律法规:南极条约、北极理事会等我国的极地保护政策与实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工作;极地地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 教学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极地地区的资源开发与保护;我国极地考察的历程和成果。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资源和人类活动;案例分析法:分析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开发案例;调查访问法:了解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工作;小组讨论法:探讨极地地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 教学手段:图片:展示极地地区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地图:展示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人类活动;视频:播放极地考察纪录片,了解极地地区的实际情况;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极地地区的最新研究动态。

《极地地区》教学案例

《极地地区》教学案例
通过了解两极地区因科学考察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初步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珍惜环境资源及可持续发境的特殊性
1.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
本节教学设计将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板块:定位遥远的极地地区、领略奇特的极地地区、资源富饶的极地地区、危机四伏的极地地区,其中“特殊位置”是本节课组织教学的主要线索,特殊的位置所造成的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设计,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南极地区主要包括南极洲及其周边的海域。(洋包陆)
1.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都能看到美丽的极光现象。真or假?为什么?
2.快速抢答——你还记得吗?
(1)、南极地区、南极大陆、南极洲、南极这四个概念一样吗?为什么?
(2)、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or顺时针)从北极上空看呢?
学生活动2
合作探究: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评价并补充
环节三:
教的活动3
(二)、历数两极地区的自然风光
1、真PK假:判断一下关于两极地区的说法是真是假并阐明理由
a、南极洲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洲。真or假?为什么?
课件展示:世界七大洲平均海拔比较图
图片展示:南极浮冰景观图
b、企鹅比北极熊更耐寒。真or假?为什么?
课件展示:两极地区的气候差异数据表
课件展示:“两极地区降水柱状图比较图”、阅读材料“南极地区的大风”感受南极地区恶劣的气候环境
阅读并比较相关图文资料,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小组合作讨论:两极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
活动意图说明:比较认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及特点
如何在极地地区识别方向
7.板书设计
极地地区
1.位置
2.独特的自然环境
3.丰富的自然资源
4、危机四伏的极地地区

极地地区的教案

极地地区的教案

极地地区的教案【篇一:极地地区教学设计】1345【篇二:极地地区教学设计】极地地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出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极地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通过活动,学会在以两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并能根据资料比较两极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访谈的形式汇报、整合问题。

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展示、交流。

2、反馈(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教与学活动,使学生在考察、汇报、问题解决、反思的过程中感悟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2、通过调查、汇报考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及对地理知识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及处理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难点:两极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重难点突破:通过课前考察、汇报、合作、直观的资料感悟体验。

教学方法访谈教学方法课前准备将全班分成两个小组,准备:1、将两极地区分为“自然概况”、“自然资源”、“科学考察”、“环境保护”四个专题。

2、两个小组(男、女)分别对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整理,并选出两名学生代表,做为主持人,各小组做好汇报顺序和形式的安排。

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分为“冰雪覆盖的地区”、“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三个标题。

三个标题会使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逐渐深入。

首先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集中体现在寒冷。

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当地有特色的资源。

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这个天然的实验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

但科学家和开发者的到来必然会打破这里的寂静,“极地地区应该如何开发、利用?科学家在考察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这片洁净的土地?”这是人们正在面临的严峻问题。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篇1:极地地区地理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了解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3、理解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二)能力目标:1、学会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2、能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三)情感目标:感受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重点、难点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在以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思路根据教材内容,本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基础知识:两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和包括的范围,以及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第二部分介绍两极地区主要的自然资源;第三部分由于人类的到来必然对两极地区造成破坏,因此要保护极地地区。

教学过程展示“南极考察图片”,提问:“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地方?你们想不想去?”情境创设假如你是一位将要赴两极地区进行考察的科学家,你需要了解有关极地地区的哪些问题呢?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将全班每四个人分成一组,讨论派代表回答,回答最好的一组给予鼓励。

教师讲述首先需要对两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及自然环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展示图片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去掉极点)学生活动学生试着自己判断哪一幅是南(北)极地区;并且讨论归纳其不同特点:北极地区主要是海洋,周围被大陆所包围;南极地区主要是大陆,周围被海洋所包围。

学生活动在老师带领下,在北极地区图上找出北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和北极地区所包括的范围(注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地图跟平时所看到的不一样,这幅地图是从极点上空来看的,它有弧线和射线,弧线代表纬线,射线代表经线)板书 1、北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及范围教师小结位于地球最北端的北极地区,是指北纬66.5度以北的广大区域,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亚、欧、北美三洲的陆地和岛屿。

教师提问在图上,北极地区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北极点,它的时间如何?在这一点上每个方向都指向哪里?学生分组讨论这两个问题板书 2、北极点教师提示在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等,那么在经线相交的地方,时间该如何来计算呢?学生思考略情感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在极地工作的各国考察队员保留各自国家的地方时间,遇到外国人时一般不问:“现在几点了?”一位美国考察队员曾这样描述他们在极点举行垒球比赛的情形:“那只小小的垒球一会儿从今天飞到了昨天,一会儿又从昨天飞回今天。

《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2)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3)了解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成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片,观察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2)利用资料和数据,分析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爱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探索精神;(3)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南极和北极的位置、特点及分布;2. 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极端寒冷的气温、降水稀少、风速大;3. 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冰川、海洋、陆地生态系统及动植物种类;4. 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可再生能源等;5. 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科学考察、资源开发、旅游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3)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地图、图片、资料、数据、视频等;2. 学具:笔记本、笔、小组合作讨论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2)提问:“你们对极地地区有哪些了解?”激发学生兴趣。

2. 教学新课:(1)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介绍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3)阐述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3. 课堂互动:(1)学生分享课前调查成果,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2)小组合作讨论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4. 案例分析:(1)介绍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成果;(2)分析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7.5《极地地区》教案_

7.5《极地地区》教案_

《极地地区》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能力目标
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教学难点
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教学准备]
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有关阅读资料、图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
试从这个方
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精品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精品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一、课前准备( 一 )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分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科学考察”和“极地保护在行动”三个标题,文中贯穿始末的主线是寒冷。

寒冷是由于两极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

正是由于极度严寒,使得两极都成了冰雪覆盖的地区,也因而造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资源,如冰川、动物等。

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

而这些又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对两极地区开展考察活动,而开展考察活动的前提是要各方和平利用、共同保护两极的生态环境。

由于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也有重要的全球意义。

因此,在进行《极地地区》的教学中也应该从这方面入手,突出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强调极地地区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因此,本节是对“人地和谐关系”主题的突出和升华,更是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宣传。

突出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强调极地地区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 二 ) 、学情分析从知识储备看,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依赖到自主的过渡期,理性思维不断增强,已经初步具备分析和整合地图信息的能力,并且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如:图表、文字材料⋯⋯能够利用已经学过的区域地理的知识,探寻出极地地区的区位因素。

从学习热情看,学生比较关注与这部分知识相关的地理现象,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 三 )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差异和资源状况等基础知识;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通过读图识图培养学生灵活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新课程提倡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诱导学生,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以合作探究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努力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主线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极地地区》 教学设计

《极地地区》 教学设计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说出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

了解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价值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料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极地地区的探索兴趣和对科学精神的追求。

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价值。

2、教学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理解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极地地区的基本知识和概念,使学生对极地地区有初步的了解。

2、直观演示法运用地图、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展示极地地区的位置、地貌、气候等特征,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价值和环境保护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极地考察案例,加深学生对极地科学考察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风光图片或视频,如极光、冰山、企鹅、北极熊等,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程度,从而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1)极地地区的位置和范围结合世界地图,指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强调南极地区主要是南极洲及其周边海域,北极地区主要是北冰洋及其周边陆地。

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南极点、北极点、南极圈、北极圈,加深对极地地区位置的认识。

(2)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①气候讲解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如寒冷、干燥、大风等。

分析极地气候寒冷的原因,如高纬度、太阳辐射少、冰层反射阳光等。

②地形展示极地地区的地形图片,介绍南极地区以高原为主,被称为“冰雪高原”;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有众多的岛屿和浮冰。

③资源介绍极地地区丰富的资源,如矿产资源(煤、铁等)、生物资源(企鹅、北极熊、海豹等)、淡水资源(大量的冰川)等。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教案:极地地区教学目标:1. 了解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掌握两极地区的气候、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3. 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 培养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2. 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教学难点:1. 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 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教学方法:1. 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两极地区的特点。

2. 图导图练法:利用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两极地区的特点。

3. 读图分析法: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4. 总结归纳法:引导学生总结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教学准备:1. 图片: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景观图片。

2. 地图: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

3. 资料:两极地区的气候、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景观图片,引发学生对两极地区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两极地区有什么了解?两极地区有哪些特点?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地图,找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位置范围。

2. 让学生结合资料,总结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

三、合作探究(10分钟)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2. 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汇报。

四、读图分析(10分钟)1. 让学生观察两极地区的地图,找出重要的经纬线。

2. 引导学生利用经纬网,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

五、总结归纳(5分钟)1. 让学生结合前面的学习,总结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两极地区环境。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两极地区的特点。

2. 强调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地图和资料,让学生了解了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学科:八年级地理教学目标:1. 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2. 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3. 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 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难点:1. 极地地区的气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 极地地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和视频资料;2. 利用地图和地球仪,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图,加深对极地地区的认识;3. 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图片,引发学生兴趣;2. 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3. 分析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4. 引导学生阅读地图,了解极地地区的主要岛屿和海峡;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2. 讲解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如探险、科研、资源开发等;3. 探讨极地地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4.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代表进行汇报;五、课后作业1. 绘制极地地区的地图,标注主要岛屿和海峡;3. 收集有关极地地区的资料,进行课堂分享。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

注重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在课后,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评价方式:1.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如沟通、协作等;4. 知识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极地地区相关知识的掌握。

评价标准:1. 课后作业:要求作业完成质量高,能准确表达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2. 课堂表现: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能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4. 知识测试:要求学绩达到课程要求,能熟练掌握极地地区相关知识。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第一章:极地地区的概念与地理位置1.1 引入:通过展示南极和北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极地地区的特点和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极地地区的定义和范围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征1.3 教学活动: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极地地区的定义和范围教师展示地图,引导学生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1.4 作业:学生绘制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图,并简要描述其地形特点。

第二章:极地地区的生态系统2.1 引入: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动物和植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的生态系统。

2.2 教学内容:极地地区的植被和动物种类极地地区的食物链和生态平衡极地地区的保护意义2.3 教学活动:学生观察图片,了解极地地区的植被和动物种类教师讲解食物链和生态平衡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极地地区的生态特点学生小组讨论,探讨极地地区的保护意义第三章:极地地区的资源与利用3.1 引入: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矿产资源和渔业资源,引导学生思考极地地区的资源利用问题。

3.2 教学内容:极地地区的矿产资源和渔业资源极地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极地地区的国际合作3.3 教学活动: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极地地区的矿产资源和渔业资源教师展示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探讨极地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3.4 作业:学生制作一份报告,介绍极地地区的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状况。

第四章:极地地区的科学研究4.1 引入: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站,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的科学研究。

4.2 教学内容:极地地区的科学研究领域和成果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站和科研设施极地地区的科学研究对人类的意义4.3 教学活动: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极地地区的科学研究领域和成果教师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站和科研设施学生小组讨论,探讨极地地区的科学研究对人类的意义第五章:极地地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1 引入: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极地地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和生态环境。

2. 使学生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3. 培养学生关爱极地环境,保护极地生态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极地地区的概念:南极和北极。

2.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地球的最南端和最北端。

3. 极地地区的特点:极端寒冷、干燥、风大。

4. 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冰川、海洋、陆地生态系统。

5. 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

6. 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科学考察、资源开发、旅游。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

难点: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实际问题。

4.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5. 采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体验极地环境的恶劣条件。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提问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讲解极地地区的概念和地理位置,展示相关图片和地图。

3. 分析极地地区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极端气候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

4. 介绍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展示冰川、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的图片。

5. 讲解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让学生了解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开采与利用。

6. 分析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讨论科学考察、资源开发和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7. 讲解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让学生了解国际公约和我国的政策措施。

8.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保护极地环境的建议。

9.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10.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极地地区地理位置、特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极地地区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评价学生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地地区》教案两课时全(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在图中正确指出两极的位置和范围。

分析两极的气候特征。

知道两极地区各自的代表动物。

学会如何在两极地区判断方向。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资料和图片资料,分析、对比两极地区的自然和气候特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初步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培养积极探索地理事物的兴趣,促进地域的研究和发展。

【教学重点】两极地区的自然地理位置和代表动物。

两极地区地球自转方向的判断。

【教学难点】两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征。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资料分析法、对比学习、教师讲解【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在地球南北两端,有两个十分特殊的地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合称为极地地区。

同学们,你对两极地区了解多少呢?你会判断两极地区地球自转的方向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与两极地区有关的知识。

二、新课学习(一)独特的自然环境1.位置与范围(1)南极地区南极地区主要位于南极圈以南。

读南极地区图,说出环绕南极大陆各大洋的名称。

(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南极地区包括南极洲及其周边的海域。

(2)北极地区北极地区位于北极圈以北。

读北极地区图,说出环绕北冰洋各大洲的名称。

(北美洲、亚洲、欧洲)北极地区包括北冰洋大部分及周边的亚、欧、北美三洲部分地区。

2.气候(1)南极地区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即使在暖季(每年11月到次年3月)也十分寒冷。

“冰雪高原”:南极大陆素有“冰雪高原”之称,大部分地方覆盖着很厚的冰层,平均厚度2000多米。

独特的自然景观——冰山:南极大陆附近海面上漂浮的冰山是该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它是南极大陆冰川下滑崩裂漂浮入海形成的。

南极大陆周围海洋上的冰山约有一万多立方千米。

气候特征酷寒----寒季时,南极内陆的气温一般在-70°C~-40°C之间;暖季时,南极内陆的温度也在-34°C~-20°C之间。

干燥----除了严寒之外,南极地区还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荒漠”,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不足5毫米。

烈风----南极地区也被称为地球上的“风库”,年平均风速为17~18米/秒,最大风速可达100米/秒。

阅读材料:南极地区的大风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对南极地区气候有这么一段记述:“今天早上,我们施放探空气球。

但气球还没有灌满气,就被7级大风吹爆了。

第二个也是如此,直到第三个才算成功。

当时的气温是-21°C,又有强风。

等我们放完气球后,帽子、眉毛、胡子都结了厚厚的一层白霜,一个个活像白胡子老头。

探险家称南极地区为”风库“,这话不假。

我们在南极地区下锚63天,47天是6级以上的大风天。

据澳大利亚一个科学考察站20年的记录,南极地区每年8级以上的大风日有300天。

南极地区风凶极了,刮起来尖叫着,顺着地面横扫,考察队员的房子时常被掀倒。

”(2)北极地区降水----北极地区的降水量比南极地区高得多,一般年降水量在100~250毫米之间。

风速----北极地区的风速远不及南极地区,北冰洋沿岸的年平均风速仅为10米/秒。

温度--北极地区虽然不像南极地区那么严寒,但大部分地区也是终年冰封。

1月气温介于-40°C~-20°C之间,8月平均气温达到-8°C。

3.代表动物冰天雪地的极地地区,也有生命存在。

(1)南极地区每到暖季,成群的企鹅聚集在南极大陆沿海一带,构成南极地区著名的自然景观。

视频:《南极地区企鹅》拓展延伸:南极其它动物南极海豹、磷虾、南极狼、南极巨虫、南极贼鸥、雪海燕等。

(2)北极地区如果说企鹅是南极地区的象征,那么最有资格代表北极地区的,当然是北极熊了。

视频:《北极熊》拓展延伸:北极其它动物北极狼、北极狐、白鲸、海象等。

拓展延伸:因纽特人称爱斯基摩人,生活在北极地区。

住房有石屋、木屋和雪屋,房屋一半陷入地下,门道极低。

4.极地地区的方向在极地地区判别方向可分两步:①根据极点判南北:南极点是地球上最南的地点,它的每个方向都指向北方。

北极点是地球上最北的地点,它的每个方向都指向南方。

②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东西:在南极上空看,地球按顺时针方向转,沿顺时针方向为东;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近逆时针方向转,沿逆时针方向为东。

活动:分析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独特性。

读图,比较南、北极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

如图。

归纳:北极地区比南极地区温暖。

归纳和比较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课堂练习】1. 下列关于南极地区自然地理的表述,正确的是(C)A.从南极洲来看,世界其他大洲均位于南部B.南极大陆被冰雪覆盖,没有裸露的地面C.世界气温最低的地区是南极地区D.南极大陆没有动物存在2.两极地区共有的自然地理特征是(B)A.以陆地为主B.冰雪覆盖C.纬度较低D.气候类型多样3.南极洲显著的自然景观是(B)A.企鹅B.冰山C.考察站D.酷寒4.关于北极地区叙述正确的是(B)A.北极地区是指北纬90°的地区B.北极地区是指北极圈以北的地区C.北冰洋的小部分属于北极地区D.北极地区大部分是被冰雪覆盖的陆地5.下列关于南极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D)A.南极地区指南极洲B. 80°S以南的地区为南极地区C. 66.5°S以南的地区即为南极地区D.南极点附近的地区才是南极地区6.离南极洲最近的大洲是(A)A. 南美洲B. 大洋洲C. 非洲D. 亚洲【课堂小结】我们学了什么?(两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代表动物及方向的判读。

)【作业布置】1.说一说两极地区的气候有什么特征?2.两极地区的代表动物各是什么?【板书设计】极地地区(第1课时)(一)独特的自然环境位置与范围气候代表动物极地地区的方向【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但知道了两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而且培养学生初步形成了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了他们地理学习的兴趣。

学生对两极地区已经比较熟悉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的地理概念,综合提高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

《极地地区》教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在两极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的名称、位置。

能举例说明为什么南极地区被称为自然资源“大仓库”。

了解北极地区有哪些丰富的资源。

了解极地地区都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

知道如何保护极地地区的环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搜集的资料,了解两极地区的科学考察情况及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与保护。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两极地区的科考价值和环境保护,认同两极地区是科学考察的宝地,培养学生热爱环境,保护自然的态度。

【教学重点】两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两极地区丰富的资源。

人类对两极地区环境的破坏与保护。

【教学难点】极地地区的科考价值。

树立两极地区自然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资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教师讲解【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两极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科研价值,人们对极地地区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中。

同时因人类的介入,极地地区的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两极地区的相关内容。

二、新课学习(二)科学考察的宝地20世纪2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先后派出科学考察船或科学考察队,到南极地区进行考察。

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15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每年暖季在南极基地上活动的人数达2000多人。

1.我国的极地科学考察(1)南极地区1985年2月14日,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耸立在南极洲乔治王岛的土地上。

1989年2月26日,我国首次东南极考察队经过不懈努力,在南极大陆上建立了规模壮观的中山站。

2009年2月2日,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南极昆仑站正式开站。

阅读材料:穿越南极1989~1990年,由中国、美国、苏联、法国、英国、日本六国南极考察队员组成的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历时7个月,完成了横穿南极大陆的壮举。

纵横交错的冰隙、积雪覆盖的沟谷深达数米直到数十米,随时都有可能吞没拉着雪橇的狗群和滑着雪橇的探险队员。

除了地形的险恶外,气候的恶劣也是考察队面临的一个恶魔。

风的吼啸,令人心惊胆寒;雪的弥漫,使人昏眩迷途;酷冷的严寒,给考察队员们留下了无情的冻伤印记。

但是,六国勇敢的开拓者,卧寒冰,浴风雪,置生死于度外,终于在1989年12月12日,到达了南极极点,在南极考察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活动:讨论我国对极地地区科学考察的意义。

为什么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站时间都选择在2月?2月是南极的夏季,气温高,极地冰雪融化,方便建设工作。

(2)北极地区2004年7月28日,我国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在北冰洋斯瓦尔巴群岛正式落成。

2.自然资源“大仓库”(1)南极地区南极地区是自然资源的“大仓库”。

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地上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海域及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

阅读教材98页活动2中的材料,以小组的形式,讨论极地科考的价值。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天文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领域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2)北极地区对北极地区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其规模远远超过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资源丰富。

随着这里的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源的发现和开采,人类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研究也越来越频繁。

搜集有关材料,简要说明北极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对北极地区的科学研究和考察也越来越频繁,开发北极地区的资源(石油、天然气、煤、铁等)用以缓解资源紧张局面。

此外,极地考察的能力也是一个国家科研能力和综合国力的体现。

(三)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1.破坏环境(1)南极地区南极地区附近海域生活着大量的鲸。

近年来,由于人们乱捕滥杀,南极地区的鲸已陷入危机之中。

过度抹杀鲸等极地动物,将破坏这里的生物多样性,从而破坏其生态环境。

阅读材料:日本猎捕鲸198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通过《全球禁止捕鲸公约》,禁止商业捕鲸,但允许捕鲸用于科学研究。

反捕鲸人士说,日本利用公约这一漏洞,每年在南极洲鲸类保护区以科研名义猎捕数百头鲸,而这些被捕杀的鲸最后是到了餐桌上,而不是实验室。

拓展延伸:视频:《日本残忍捕鲸》(2)北极地区北极地区的海豹、海狮、海象等动物同样遭到人们的滥杀。

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活动,也导致北极地区的环境污染。

此外,石油泄漏等突发的重大污染事件,给北极地区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2.环境保护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受到全世界的重视。

针对南极地区的和平利用、科学考察、环境保护等,1959年12月,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

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