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裔文学”的概念界定
美国华裔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美国华裔文学的历史和现状厦门大学外语教学部张龙海以“大熔炉”著称的美国接受了来自不同国度的移民,逐渐融合他们带来的文化,形成美国主流文化。
然而这并不是说外来文化已经完全被同化。
它们仍然保留着本民族的特色,在美国文化中求同存异。
特别是二战之后美国移民政策的放松和歧视性策略的缓和,越来越多的移民涌入美国,各民族移民的后裔的数量也迅速增加。
随着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他们的民族力量和文化特色也逐渐显示出来,慢慢地在美国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因此,现在的美国形成了以主流文化占主导地位、多元文化蓬勃发展的局面。
这种局面从文学中便可见一斑。
美国犹太文学队伍壮大,成果喜人。
索尔·贝洛就是其中一名健将。
他勤劳耕耘,著作颇丰,于1976年获得世界文学最高奖——诺贝尔文学奖。
约瑟夫·海勒以《第二十二条军规》而声誉鹊起,成为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
美国黑人文学不甘示弱,奋起直追。
《看不见的人》、《土生子》和《紫色》等作品已经家喻户晓。
托妮·莫尼森更是一鸣惊人,于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而美国华裔文学以其特有的内容,经过艰苦、坎坷的奋斗,终于在美国文学中脱颖而出。
要给美国华裔文学下个确切的定义难度较大。
它是否包括美国华人的所有作品,不管其主题如何,或者包含那些以华人为主题的作品。
有些人主张那些在美国居住一段时间的华人所创作的作品均可纳入,而有些人赞同只有那些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华裔的作品才能入围。
从“美国华裔文学”这一名称,我们可以看出其中至少包含三层意思。
首先,这是美国文学的一部分;其次,这些作品应该展示华人在美的奋斗过程中及其辛酸苦辣;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裔”的意思是“后代”,也就是说,这些作品必须出自华人的后裔,即在美国出生、长大的第二代以上的华裔,他们决定在美国定居。
因此,“美国华裔文学”指的是由美国华人后裔作家用英语创作的各种作品。
另外一点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学者将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译成华裔美国文学。
原载于《文艺报》2001 年6 月5日 - 美国华裔文学的界定和归类
美国华裔文学的界定和归类厦门大学外语教学部张龙海2000年11月在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召开了“全国美国文学研讨会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时,东道主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姚乃强教授作了“定义的困难和归类的困惑——谈文化批评与当代美国作家的归类”,认为简单地用种族、阶级和性别作出归类,不能全面地完整地反映出美国作家的真实面貌。
此语激起千层浪,许多与会代表以此为依据,就美国华裔文学提出一些问题,例如怎样界定美国华裔文学,其范畴外延何在,什么作品才称得上美国华裔文学等。
本文拟针对这几个问题,从定义、范畴等方面出发,对美国华裔文学进行界定和归类。
美国华裔文学经过一百多年,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发展,已经成为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份。
著名华裔作家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 1940- )的处女作《女勇士》(The Woman Warrior,1976)一出版,便获得1976年美国非小说奖,作者本人于1997年荣获美国总统克林顿亲自颁奖的“国家人文奖”。
《女勇士》也走入美国大学的课堂,成为主修文学学生的必读作品之一。
而且,由美国华裔作家创作的作品已经进入一些美国文学史和文学选集,如艾默里•艾略特(Emory Elliot)等主编的《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1998),保尔•劳特(Paul Lauter)等主编的《希斯美国文学选集》(The Heath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1990)等。
美国批评界在60年代开始对美国华裔/亚裔文学进行一些零星的研究,80年代之后便迅猛发展,各种评论专著相继问世,如金伊莲(Elaine H. Kim)的《亚裔文学:作品及其语境介绍》(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Writings and Their Social Context),黄秀玲(Sau-ling Cynthia Wong)的《阅读亚裔文学:从需要到奢侈》(Reading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From Necessity to Extravagance,1993)和她与斯蒂芬·苏米达(Stephen H.Sumida)合编的《美国亚裔文学导读》(Resource Guide to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2000),张敬钰(King-Kok Cheung)的《尽在不言中》(Articulate Silence,1993),林雪莉(Shirley Geok-lin Lim)和林英敏(Amy Ling)的《阅读亚裔文学》(Reading the Literature of Asian America,1992)等。
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
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华裔美国文学作为美国文学的一部分,是美国多元文化下的必然产物。
美国华裔文学作家因其身份的特殊性,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将中国文化运用其中,使其作品体现了中美文化的杂糅。
本文首先介绍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其后对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的利用进行探析进而阐释其背后的意义所在。
标签:华裔美国文学;中国文化引言华裔美国文学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作为美国文坛的一支力量,它经历了从边缘走向主流,最终被正式纳入美国文学史的艰辛历程。
吴冰教授在他的文章这样定义华裔美国文学,“凡是华裔美国人从自身出发描写的在美生活的故事都属于华裔美国文学,大多数的华裔美国文学是有美国国籍、华人血统的作家笔下的作品。
”美国是个多移民的国家,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不仅限于英语,因此华裔美国文学包括华裔美国英语文学和华裔美国华文文学。
作为美国出生成长起来的华人后裔,他们在社会和文化环境方面都受到美国的影响,他们不可能像父辈那样对中国传统有着深刻的、全面的认识。
但祖辈们对自己身上血脉的情结又难免使后代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因此,美国华裔作家作品中所表现的文化是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杂糅。
他们所描述的文化是他们眼中的、华裔美国人的文化,也并非纯正的中国传统文化。
一、华裔美国文学发展溯源(一)开创阶段华人移民美国的第一次浪潮始于19世纪中期,从此开始到20世纪中期是华裔美国文学的萌芽和开创阶段。
华人移民美国由于受到排斥和歧视,通过主动请愿,书写抗议书等形式表达心声,希望能够改善生存状况。
早期的华裔美国文学作品数量有限,内容单一,形式松散。
但此后逐渐形成了具有族裔性的文学作品,代表作品有刘裔昌(Pardee Lowe)的《父与子》(Father and Glorious Descendant,1943)和黄玉雪(Jade Snow Wong)《华女阿五》(Fifth Chinese Daughter,1945)。
当代美国华裔女性文学概览
当代美国华裔女性文学概览作者:韩林耕来源:《现代交际》2015年第02期[摘要]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建构少数族裔女性身份与文化身份的认同感,成为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关键词]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女性身份美国华裔文学[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064-01一、美国华裔女性文学概述近年来,作为与美国华裔文学创作者同根同源的中国读者,对美国华裔文学的诞生、发展和繁荣付诸了极大的关注。
通过探寻和挖掘华裔文学在美国文学中呈现出的深意和内涵,人们可以充分体悟到美国华裔文学所表达的阶级、种族、性别、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在美国华裔文学中,女性作家的作品和成就举足轻重,华裔女性作家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从多角度揭示出华人在美国社会各个阶层、各种身份,以及性别意识等的百态人生。
它由华人文化养育,经历了认同西方文化传统,再到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最后超越了种族、身份、文化和性别的界限,从边缘走向主流。
[1]二、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的发展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为开创阶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为转折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可谓走向繁荣阶段。
[2]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60年代,是历史上第一次华裔大规模的移民于美国的重要时期。
美国政府大量招募移民中的华人作为淘金、修路、农业等行业的劳动力。
当美国的淘金、铁路建设等工程接近尾声的时候,美国政府出台了《排华法案》,美国政府、媒体等对华人形象的扭曲宣传,导致美国民众对华人的种族歧视蔓延到社会各个阶层,迫使华人为捍卫自己的权利挺身而出。
精通英文的美国华裔女性不断地发表作品以抗议在美遭受的种族歧视和虐待,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也呼之欲出。
在华裔女性文学的创作初期,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家要数中英混血儿姐妹温妮弗莱德·伊顿和艾迪丝·伊顿。
尤其是艾迪丝·伊顿努力致力于维护和弘扬华裔文化,她的作品始终以表现和探索华裔的历史、命运和境遇为主题,为美国亚裔文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美国华裔文学
2、“白虎山学道”(White Tiger): Fa Mu Lan现代花木兰故事 3、“乡村医生”(Shaman):母亲勇兰 4、“西宫门外”(At the Western Palace):姨妈月兰 5、“羌笛野曲”(A Song for a Barbarian Reed Pipe):蔡文姬
汤亭亭笔下这个“变身”了的巾帼英雄 形象折射出的是作者在美国现代社会求 得性别、种族上的平等生存权力的欲望。 是汤亭亭进行中西跨文化再创造的结果。 汤亭亭:“这不是中国的神话,而是改造 过了的美国寓言”。
(二)、小说的主题
1.女性主义思想对男权中心的解构 首先,“无名氏女人”与“女勇士”的对立。 Maxine recalls her Mother and herself singing a song about Mu Lan very frequently during her childhood. She also dreams the tale of Mu Lan and puts herself in her place. In Chinese culture a girl is not as worthy as a boy so the legend of Mu Lan is extremely important and significant to girls. Feminists might retaliate(报复) that although Mu Lan had the skills of a warrior she had to disguise herself as a man in order to fight.
"The Chinese are always very frightened of the drowned ones, whose weeping ghost, wet hair hanging and skin bloated, waits silently by the water to pull down a substitute."
美国华裔文学批评从族裔性到文学性的回归
美国华裔文学批评从族裔性到文学性的回归作者:刘丽娜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25期摘要:在美国多元文化的构成中,在文学批评世界性的思潮影响下,美国华裔文学在美国文学以至于在世界文学中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于此同时对美国华裔文学的批评也从单纯的族裔性,回归为对美国华裔文学作品本身文学性的批评。
本文以美国华裔文学的代表作家汤亭亭的作品为例,旨在探讨美国华裔文学批评从族裔行到文学性的回归。
关键词:美国华裔文学;汤亭亭;族裔性;文学性;回归一、美国华裔文学批评综述美国作为多元文化共生的一个多族裔国家,其文学表达形式也呈现出多元文化和不同族裔文化交相呼应,互相影响的模式。
华裔美国文学作为绚烂多彩的美国文学中的一个分支也在世界文学中绽放出其独特的光彩。
(一)华裔美国文学界定在美国主流文化对少数族裔的称呼中,华裔,亚裔,亚太裔等限制此常常作为可交换使用的限定词来指代相同的族群。
因此华裔作的关于他们美国经历的文学作品[1]。
赵健秀认为,通过新闻媒体和书本获得对自身所属民族的所在国的了解,且出生和成长均在美国的亚裔作家用英文创作的作品才为:(1)首先是在美国出生、长大、接受教育、并在美国工作生活的华裔,他们用英语创作的以美国生活为背景的文学作品。
(2)在中国出生并短期或长期在中国生活,但是后来移居美国,在美国接受教育,并工作生活的华裔,这些作家用英文创作以美国生活为背景的文学作品。
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全球化语境下,多元文化的文化背景在华裔作家的创作中有更深入的呈现,也使文学评论家对华裔文学的批评形式不拘一格,更为多元化。
(二)华裔美国文学批评概述华裔美国文学批评在最初的几十年中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也很难在族裔性批评之外确立华裔文学经典作品。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进入到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之中,华裔美国文学批评的多元化模式逐渐开始。
国内外学者不再只关注华裔文学作品的族裔性特征,更多的回归到文学作品本身,探讨并深入研究华裔文学作品的文学性特征。
新世纪的美国及海外华裔文学
新世纪的美国及海外华裔文学主持人王凯(青年学者、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观察者:郭英剑(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King-Kok Cheung(张敬珏)(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有成(台湾“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程爱民(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文书(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外教育学院院长)陆薇(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应用外语学院院长)蒲若茜(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潘志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葵兰(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张龙海(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石平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Siu Kam Wen(萧锦荣)(美国华裔作家)背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中国在经济以及文化上的全面崛起,海外华裔文学尤其是美国华裔文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与转向,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与美国及海外华裔文学求新、求变的趋势相比,美国及海外华裔文学的研究还存在发展相对滞后的缺陷。
本期“非常观察”特约青年学者王凯先生,由他邀请来自海内外的12位相关专家、学者以及作家,就这个话题展开各自的思考和观察。
一王凯:首先请教各位,有关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的译名,准确译法应该是美国华裔文学、华裔美国文学,还是其他?如何界定美国华裔文学?郭英剑:我在20XX年和20XX年的两篇文章中就提出,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应该译为“美国华裔文学”是准确的。
到今天为止,我依然坚持这样的说法。
其实道理也不复杂,就是认为这样的说法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我们一般的习惯是将国家放在首位,然后再来描述国家之内的范畴。
所谓美国华裔文学,一般是指由带有华人血统、华人后代的美国人用英语所进行的文学創作,其中也包括移民到美国后加入美国籍的作家所进行的文学创作。
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华裔文学
【收稿日期】2005-04-10【作者简介】胡爱华(1971-),女,江苏宝应人,南京工业大学外语学院讲师。
【美国文学研究】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华裔文学胡爱华(南京工业大学外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09)摘要:20世纪70年代后,华裔文学通过追寻和建构自己族群的文化属性,终于在美国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借用后殖民主义理论中斯皮瓦克对跨文化经验与历史记忆,以及赛义德对文化霸权等理论的阐述,梳理华裔文学作品中反复再现的华工修铁路这段被湮没的历史记忆,可以发掘其中蕴涵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华裔文学作品;跨文化经验;历史记忆;文化霸权【中图分类号】I7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7X (2005)06-0150-0420世纪后半叶开始,后殖民主义异军突起,风行全球,爱德华·赛义德、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被尊为后殖民批评的“三圣”。
以对东方和东方主义的批判和建构为理论基础,美国巴勒斯坦裔著名学者赛义德确立了其作为主要后殖民理论家的地位。
美籍印度裔女学者斯皮瓦克的后殖民理论带有明显的女权主义和解构色彩,而霍米·巴巴则擅长于从拉康式精神分析角度,对外在的、强迫的权力如何通过心理因素扭曲人性加以描述,以达到削弱权威话语的目的。
在后殖民主义研究中,东方主义与西方主义、全球化与民族身份、文化与帝国主义、跨文化经验与历史记忆等与后殖民语境中的“主体文化身份认同”和“主体地位与环境”紧密联系,是人们密切关注的焦点问题。
后殖民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批判思潮,是“与主流文化相对抗的一种强有力的文化策略和理论话语”[1](P220),并为多元文化语境下长期处于边缘的族群文化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美国的种族歧视由来已久。
在美国,说英语的白种人占压倒多数,他们占据了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主导地位。
长期以来,华裔作为少数族裔,处于社会的边缘,受到压抑和排挤。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伊迪丝·伊顿———第一个具有中国血统的美国小说家以知情人的身份描写了身为美籍华人的复杂性,她的创作被称为美国文学的一个亮点。
浅议美国华裔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与传承
浅议美国华裔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与传承[摘要] 作为美国主流文学的重要一支,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普遍渗透着相反的两种趋势:一方面是中、美文化的融合;另一方面则是华裔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疏离和华裔族群的身份疏离。
本文概述了美国华裔文学在创作过程中所反映的中美两国文化相互碰撞、吸收和交融的历史,折射出漂泊在异国他乡的华人移民及其后代对中美文化所持有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和几代人围绕着文化认同、民族身份的得与失所表现出来的矛盾与冲突,阐述了两种文化未来势必融合的趋势所在。
[关键词]美国华裔文学;中国传统文化;断裂;融合一、美国华裔文学概述1、对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的中文翻译对于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应该如何定义,两种观点在国内占据主导位置:一是“华裔美国文学”,二是“美国华裔文学”,两种用法各有支持者。
国内学者郭英健、王理行和张龙海主张将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翻译成“美国华裔文学”,他们的主要依据是:第一,依据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的原文看,Literature的第一个定语是American,然后再用Chinese修饰American Literature,这一顺序重点强调的是美国文学,而华裔文学只是美国的一部分,与美国文学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第二,按照中文的表达习惯,重点突出的内容要放在最前面,通常要先强调大的,再强调小的,所以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应翻译成“美国华裔文学”。
第三,参照日常翻译惯例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也应该翻译成“美国华裔文学”。
因为Jewish American Literature通常被译为“美国犹太文学”、Black American Literature 通常被翻译为“美国黑人文学”。
东方主义面纱下的美国华裔文学
东方主义面纱下的美国华裔文学一、相关概念解析1、东方主义的含义东方原本是个表示方位的概念,随着西方列强入侵,在洲际观念的影响下,东方的含义逐步由方位概念向地域概念转变,人们习惯上把亚洲称为东方。
19世纪西方一批学家者对东方社会文化进行研究,建立起一套关于东方的体系框架。
作为后殖民主义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东方主义,是西方研究东方的一个社会学科,包括其一那些专门写作或研究东方的西方人;其二指一种受经验论和现象学影响并建立在东西有别基础上的有关东方的思维方式;其三指那种施权于东方,并将其客体化,使之沦为被动、屈服地位的西方做法[1],由此可见,当今西方研究亚洲相关内容的人员、机构团体,以及试图使东方西方化的行为都可以囊括其中。
有学者反对这样的笼统划分方式,提倡应当把政治因素考虑入内,部分研究机构是政府授意的,但还有一些是出于纯粹的学术目的。
然而,我们应该看到的事实是不管是政府直接投资的还是自发建立起来的专门研究东方社会的类似于研究机构、学术讨论会,其所发表的文章及研究成果,都会成为西方政界决策的依据,为他们实施东方战略提供帮助。
2、美国华裔文学的界定近年来,随着各方的综合努力,美国华裔文学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虽然如此,亚裔美国人的复杂性身份和特殊经历决定了对美国亚裔文学的界定并非易事。
巴宇特认为:国家的政体、民族、种族以及语言地理上的意义在‘留洋文学’及其相关的‘海外文学’中是极其混乱的。
这在用外文写作的作品中尤其明显。
[2]美国华裔文学家金伊莲将美国亚裔文学理解为美国亚裔作家用英文创作的关于他们美国经历的文学作品。
赵健秀把华裔文学概括为出生和成长均在美国的亚裔作家通过新闻媒体与书本获得对自身所属民族的所在国的了解用英文创作的文学作品。
后来,他又补充说明认为那些出生在美国之外、但对美国文化有感性认识而对亚洲人生活无实际记忆的亚裔作家的作品也应列入其中。
华裔美国文学一些思考
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一些思考凡是华裔美国人以华裔美国人的视角写的华裔美国人的故事都属于华裔美国文学,其中最典型、目前数量最多的华裔美国文学是有美国国籍、华人血统的作家所写的在美经历或有关美国的作品。
至于使用语言,不能只限于英语,因为美国是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所以,华裔美国文学既包括“华裔美国英语文学”,也包括“华裔美国华文文学”。
依此定义,像哈金《等待》一类的作品就不能算是华裔美国文学,因这类作品更像是作者把自己有关中国的作品译成英文发表。
当今有一批这样的作家,即使他们已经取得美国国籍,他们有关中国的作品如果不反映华裔美国人的视角,就不能算是华裔美国文学或“典型”的华裔美国文学。
这并不等于说他们的作品没有价值、不值得研究;我们不应该因归类而排斥任何有价值的作品,阅读、介绍、评论作品本身的价值永远是第一位的。
本文所以增加了华裔美国人的视角,是因为华裔美国作家有时复述中国历史、神话故事或经典,但由于视角不同,他们笔下的故事已经不是中国人熟悉的,而是华裔美国人的再创作。
如汤亭亭、赵健秀的作品中都不乏这样的例子。
华裔美国人即具有美国国籍和华人血统的人。
这既包括生长在美国本土的华人后裔,也包括取得了美国国籍的华人。
把后者排除在外,否认新移民和用华文写作的华裔作家是没有道理的。
遗憾的是,有一些评论家和华裔作家仍持有这种观点:赵健秀把许多美国生美国长的作家都视为“假冒伪劣”;而徐忠雄、汤亭亭等作品中对新移民的描写则带有几分嘲笑与讽刺。
例如,徐忠雄在《美国膝》中描写刚到美国不久的中国男人的“通常的标志”是:“廉价理发馆的发式,油腻腻的发帘垂过眉毛;方形金边眼镜,歪戴在脸上,因为鼻梁太低,撑不起来;聚酯化纤的裤子,裤裆松松垮垮;衬衫塞得太紧;脖子上挂着一条粗粗的24开金的项链,上面挂着块玉石”。
这些描写可能多少反映出一些真实情况,但单独把新移民的着装拿出来,而且用讥讽口吻描写,恰恰暴露了他们以“美国人”自居、高高在上的傲慢立场。
回归文本_美国华裔小说基本元素分析
回归文本
美国华裔小说基本元素分析*
罗明礼
随着华裔文学, 特别是华裔美国文学在国 际上影响的加强, 近年来国内的华裔文学研究 越来越受重视。自我国高校第一个华裔美国文 学研究中心于 2003年 1月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英 语学院正式成立以来, 华裔美国文学研究在国 内如火如荼。对于什么是华裔美国文学? 笔者 根据吴冰教授在 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思 考 中的观点, 认为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应译作华裔美国文学, 指 华裔美国人用英语 创作、发表的作品, 也包括用华文写的在美经 历或用英语写的有关中国内容的作品 。以往 相关研究大多关注这些作品中的文化因素。本 文基于 华裔美国人用英语创作、发表的作 品 的范畴, 立意回归文本, 从背景、主题内 容、语言、叙事策略、写作技巧五个方面分析 华裔美国文学中颇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小说基 本元素。
之中。 但更富创造性的是, 他们犀利的目光不 仅揭示出两种文化的对立, 而且还深入到美国
* 本文为乐山师范学院重点科研课题 中国学生英语议论文写作构思图谱研究 (项目号: S0903) 阶段性成果。
97
国外理论动态 2011年第 2期
主流文化和华裔边缘文化的不平等之中。
二、主题内容
早期华裔文学作品大多属自传或自传体文 学, 主要表现华人 /华裔在两个世界之间的迷 茫, 即所谓的 betw een the worlds 。如果说
98
理论视野
语的移民群体中如何让语言发挥作为文化的 指称和承载体的作用。因此, 他们如何对待 和使用语言标志着他们对特定文化的认同和 抵抗。
在汤亭亭的 女勇士 中, 读者看到作者 竭力突破传统小说的语域特征与惯式表述, 突 出独特的语言形态、不同的遣词造句甚至另类 的语言思维。她使用 中式英语 编述母亲的 絮絮叨叨、家族的陈年旧事、历史的告诫。这 种语言实践构筑了华裔美国文学中风格卓异的 语言景观。大量地道的唐人街英语, 大量直译 的广东方言、汉语谚语、口头禅等多种语言策 略, 使生动简白的语言成为表达主题的符号。 正如汤亭亭所言, 这就是我说话的方式。这 就是我听到的我周围的人说话的方式。我很幸 运生活在讲英语和汉语的人们中间, 他们说带 着中文腔的英语和有英语味的中文 。这正是 巴赫金 ( M ikha il Bakhtin) 曾大力提倡的体现 文化多元态势的 语言杂多 话语模式。这些 华裔美国作家不愿纠缠于文化归属的 非此即 彼 的选择, 也努力摆脱 既非也非 的文化 边缘人地位。他们希望以霍米 巴巴 ( H om i Bhabha) 提倡的杂交策略, 在多元文化的语境 下重新塑造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
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现状
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现状摘要:美国族裔文学指由非白种少数族裔作家用英语创作的,以小说和诗歌为主的文学形式。
美国族裔文学是文化之间交融的产物,是美国整体文化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这不仅丰富了美国文化的多样性,而且激励了社会个体朝着构建更和谐的社会而努力。
其中,美国华裔文学是美国族裔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华裔文学是中美两种文化碰撞和杂交的产物,但又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和特色。
关键词: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现状;双重文化身份20世纪90年代,美国高等院校与学术界围绕着族裔文学的研究与教学展开了激烈讨论,其中心问题就是族裔文学到底应该在美国文学经典中占有什么样的位置。
这一讨论,不仅对美国国内学术界和教育界重写美国文学史,重编美国文学选集,重建美国文学教学大纲等,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美国之外的研究者和教学者在美国文学的研究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也带来相当深刻的启发。
美国华裔文学是美国族裔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粗略的说,美国华裔文学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为开创阶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为转折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可谓走向繁荣阶段。
根据目前的研究资料显示,美国华裔文学起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初实为移民文学,形式多为口头文学,如歌谣、故事等。
但由于这一时期留下来的第一手资料太少,因此,第一本重要的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应当是李延富于1887年出版的《我在中国的童年时代》。
今天的批评家大多认为,真正在美国华裔文学开创初期产生过较大影响的是一对中英混血儿姐妹艾迪丝•伊顿和温妮弗•莱德•伊顿的作品。
姐姐以“水仙花”为笔名,妹妹以日本名Onoto Watanna为笔名。
尤其是姐姐艾迪丝•伊顿常被视为美国华裔文学的先驱。
她于1912年发表的短篇故事集《春香太太》也常被视为美国华裔文学的开山之作。
在美国,华裔文学研究最早被置于美国亚裔文学这一大脉络中。
美国华裔文学经过一百多年,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发展,已经成为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裔文学的研究
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综述胡勇内容提要华裔文学研究是对美国华裔文学发展的积极反应。
美国的华裔文学已经获得了诸多成果 .一、华裔文学研究的历史背景华裔文学研究是对美国华裔文学获得的发展的积极反映。
美国华裔文学虽然可以追溯到出生于1865年、欧亚混血的女作家水仙花(1865-1914),但真正形成为一种文学现象,则迟到二战以后。
水仙花的写作,有其特殊的背景,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孤立的现象。
她只有一半华人血统,出生在美国,受过良好的教育。
她的处境与普通华人是大不相同的。
水仙花写的是华人身上发生的短小故事,这些故事大都收入在1912年出版的《春郁太太》里。
在水仙花以后,直至30年代,才偶尔出现了华人的英语写作。
1935年,林语堂在美国出版了他用英语写的《吾国吾民》。
这是一本文化论著,以介绍中国人的生活观及生活方式为己任。
它的出版,在美国引起了一定的注意。
林语堂也因此被誉为“一个中国哲学家,而且是一个对生活加以评述、对古代智慧加以阐释的哲学家。
”[1]在30年代,《吾国吾民》与赛珍珠的《大地》被视为了解中国的新教科书。
林语堂代表了那些从祖国大陆迁移美国的华裔文学作家,如在50年代在美写作的张爱玲、黎锦扬、刘裔昌、黄玉雪、包柏漪等人。
与这一批成年后迁移美国的作家不同的是一批在美国出生美国长大的新一代华裔作家。
后一批作家在人数上要超过前一批。
他们大都在70年代后出名,其中包括赵健秀、汤亭亭和以后的谭恩美、任碧莲、黄哲伦等人。
这一批作家的涌现才使得华裔文学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学现象。
七十年代是华裔文学开始崭露头角的时期,汤亭亭出版了《女勇士》(1976)和《中国男人》(1980),前者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赵健秀出版了戏剧《鸡笼中国佬》(1972)和《龙年》(1974),黄哲伦创作并上演了戏剧《刚下船的新客》(1979)、《铁路的舞蹈》(1981)和《家庭奉献》(1981),包柏漪出版了《春月》(1981),这些作品都同样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海外华文复习
海外华文复习第一章综述第一节美国华裔文学的界定和归类(本节就怎样界定美国华裔文学,其范畴外延何在,什么作品才称得上美国华裔文学等问题,从定义、范畴和命名等方面出发,对美国华裔文学进行界定和归类)(从评论家对亚裔文学的评价得出的启示)美国华裔文学(广义上):包括定居在美国的华裔、华人(不管其出生何处)用英语或者中文创作的描述其在美国的生活体验和奋斗历程的文学作品。
(狭义上):强调出生、生长或者定居在美国、成为美国公民的华裔、美籍华人用英语创作、描写其在美国的生活体验和奋斗历程的文学作品。
美国华裔文学包括三层含义:1、是美国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族裔)2、不仅描写美国华裔的生活体验,(如:两种文化的冲击所产生的种种困惑、追求属性、实现美国梦等)也挖掘其先祖在美国大地上留下的足迹(打破静音、重构历史)3、出自那些定居在美国的华裔、华人(不管其出生地)用英语创作出来的作品;或者那些出生、生长或者定居在美国、成为美国公民的华人后代、美籍华人用英语创作的文学作品。
美国华裔与华裔美国的区别第二节美国华裔文学的历史和现状华人移居美国最早记录是1785年,而大规模的华人移居出现在1849年之后,即美国的淘金热。
随着这批华人的迁徙,美国华裔文学作品逐渐冒现。
美国华裔文学最早可以追溯到19史记后半叶。
黄山和他助手于1875年用中英文发表的《英汉手册》:此手册的目的主要是对付当时的反华法案、种族歧视和美国社会习俗。
李恩富——第一个用英文创作作品的人。
发表《在华童年》,是美国华裔文学第一本自传。
水仙花1912年发表《春香太太》成为第一部美国华裔小说。
(1882年.排华法案被通过,直至二战期间中美同盟关系才废除,在此期间,华人处境艰难)美国华裔文学的真正成长期是从二战期间开始的。
从自传起步,通过自传形式,描写了自己身处双重文化之中的经历和感受,叙述了他们认同于美国主流文化的追求;通过自传文学,美国华裔叩开了美国文学的大门。
Eg:刘裔昌《虎父虎子》、黄玉雪《华女阿五》、汤亭亭《女勇士》、《金山勇士》、李金兰《太明所见之屋》、徐忠雄《家》。
华裔美国文学翻译及问题探讨.docx
华裔美国文学翻译及问题探讨1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与特点1.1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华裔美国文学(ChineseAmericanLiterature)是指出生、生长或定居在美国,成为美国公民的华裔、美籍华人用英语创作,描写在美国生活体验和奋斗历程的文学作品。
华裔美国文学可追溯至19世纪,由早期华人作家李恩富创作的《我在中国的孩童时代》是华人走入美国文学的开端。
但是,受美国主流文化的影响,华裔作家用英语写作一直受到美国文学的排挤和歧视。
在20世纪上半叶,华裔作家黄玉雪创作的自传体小说《华女阿五》在美国引起了轰动,成为华裔美国文学发展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的文学作品,其作者本人也被誉为“华裔美国文学之母”。
到了20世纪下半叶,美国社会受多元文化主义思潮的影响,加之华裔美国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升,所以使得更多华裔美国文学作品被美国广大民众所认可,这也激发了更多的华裔美国文学作家的创作热情。
华裔美国文学发展至今,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如汤亭亭、李健孙、谭恩美、任壁莲、雷祖威等。
1.2华裔美国文学的特点华裔美国文学作家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融入作品中,并在美国本土文化和主流文化观念的影响下,通过加工处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传说或历史故事,创作符合美国民众文化品位和审美要求的作品。
从本质上来解读,华裔美国文学作品虽然吸收了中国文化,但是却对中国文化进行异位加工,运用作者的发散性思维去创作作品,使作品完全体现了美国式的思想价值观念。
如,华裔美国文学家汤亭亭的作品《女勇士》,融合了诸多中国神话故事和历史典故,包括花木兰替父从军、樊梨花拜师学艺、岳母刺字等,将主人公塑造成巾帼不让须眉的勇士形象。
2华裔美国文学的翻译原则中西方在道德观念、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所以在翻译华裔美国文学时必须受到翻译伦理的制约。
由于华裔美国文学具备双重的文化属性,因此在翻译中既要保持原作品中体现的华裔美国文化特质,又要重建作者对中国文化的异位加工。
美国华裔文学的中国戏剧翻译研究
美国华裔文学的中国戏剧翻译研究在近年来的华裔文学研究中,关于中国戏剧翻译的讨论逐渐受到重视。
美国华裔文学是指在美国出生或长期居住的华人作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通常涉及到华裔在美国的身份认同、文化冲突、移民经历等主题。
而在这些作品中,中国戏剧常常被引用和运用,成为表达华裔作家独特体验的重要手段。
中国戏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
其特点是强调人物心理、情感和道德观念的传达,同时运用了独特的音乐、舞蹈和戏剧语言。
这些独特之处使得中国戏剧的翻译成为一个相当有挑战性的任务。
特别是在美国华裔文学中,翻译戏剧成为了一项需要特别关注的工作。
中国戏剧的翻译需要考虑到其文化背景。
中国戏剧源远流长,深受中国传统哲学、宗教和道德观念的影响。
但这些文化因素对于一个在美国长大的华裔作家来说,可能并不熟悉。
在将中国戏剧翻译成英文时,需要对作品的文化背景做出适当的解释和调整,以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含义。
中国戏剧的翻译还要考虑到其艺术形式。
中国戏剧特点之一是充分发挥了音乐、舞蹈和戏剧语言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且有自己独特的表演规范和风格。
在将其翻译成英文时,需要考虑到英文的表达方式和艺术传统,以使得戏剧的艺术形式能够得到充分呈现。
中国戏剧的翻译工作还需要关注到文学风格和语言特点。
中国戏剧中常常运用了寓意深远的比喻、典故和成语等,这些元素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独特体现。
将这些元素翻译成英文时,需要采用适当的表达方式和选词,以保留原作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研究中国戏剧翻译在美国华裔文学中的运用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这涉及到文化背景的解读、艺术形式的表达和语言特点的传达等多个层面。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华裔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同时也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认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起,至今已经有五十年的历史。
回顾2010年以前国内的学术论文和专著,中国学者们(包括台湾、香港等地区)对"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的中文翻译,可归纳为六种:‘华裔美国人文学、华裔美国文学、美国华裔文?’,“’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美国华人文学”’和华美文学”’。
这些译名之争的焦点多集中在讨论中英文词语之间涵义的准确对应,以及翻译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语序等问题上。
“华裔美国人文学”这种译法存在的争议是,当‘'chinese american"与“literature"组合在一起进行翻译时,是将"chineseamerican"仍然看做一个词组来修饰literature,还是拆分后重新确定词性及修饰关系?“华裔美国文学”和‘美国华裔文?’的译法存在的争议是,是考虑汉语语序的原则将‘失国”提到前面。
还是遵照英语原文的语序直译?“美国华裔文学”、“美国华裔英语文?’两者之间的差异在于,是否有必要为了区分‘哗文文学”而特别在中文译名中突出该研究对象的写作语言为英语?‘?国华裔文学”和‘裳国华人文学”之间的问题在于。
chineseamerican literature中的chinese在英语中指代的内容,与中文的‘华裔”、‘华人’是何种对应关系?至于‘案国华人文学”和’哗美文学”分别是吴冰教授和张子清教授为了化解前三种译法产生的分歧而提出的不同建议。
早在2001年王理行教授和郭英剑教授,就曾对前三种译法做过讨沦。
他们指出,‘在chineseameri―earl literature这一专有名词中,chinese~american已经不是用来指涉‘华裔美国人’,而是分别修饰l卜erature 这个中心词的两个相对独立的修饰词”;而从英语语义所强调的信息和汉语的表达习惯考虑,两位学者将chineseamericanliterature视为‘美国文学的一部分’,认为它的中文译名‘痖该将‘美国’放在前,译为‘美国华裔文学’最为恰当”。
”’而对突出‘英语”特?的泽法,郭英剑认为是多余之举:‘考虑到国内早已为‘海外华文文学’设立学科,并专门研究‘海外华人用华文进行的文学创作’……‘海外’对应‘海内’。
语种是华文”,自然就不包含‘实国华裔的英语作品”。
二
“chineseamerican"应该指所有的在美华人,还是单指土生土长的、在美华人的后代呢?新近到达的移民算不算chineseamerican呢?‘'chineseameri―canliterature"和"chineseamerican'’在国内外学界的界定存在哪些差异呢? (一)宽泛化的原则在‘美国亚裔/华裔文?’的各类界定中,对创作语言的‘去英语化”现象非常明显。
在美国学界,以韩裔学者金惠经(elaine h,kim)、华裔学者林英敏(amy ling,1939,1999)和尹晓煌(xiao-huang yin)为代表的学者们,对‘哑?华裔美国文学”的界定‘越来越趋向包容性和开放性”。
”’金惠经建议,‘把用亚洲语言创作的作品以及来自越南、印度和其他社群的作家的作品包括进去””’;林英敏则把美国华裔文学定义为,‘包括她自己在内受双重民族属性和文化传统影响,努力争取平等,怀着自豪感描写在美经历的华人及其后十c”“所创作的文学作品。
美国教授罗杰,丹尼尔斯(rogerdaniels)在为尹晓煌的《美国华裔文学史》(chineseamerican literature since the 1 850s,2000澌作序言中,借用挪威裔美国人?莱,e,罗尔瓦格(1837,1931)对美国族裔文学的界定。
来指明‘美国族裔文学一些重要的
““这种观点意在说明:只要是美国族裔作家所写的作品,著作也使用了英语之外的其他语言”。
都可以纳入美国族裔文学的范畴之中,至于用什么语言创作则不必过多考虑。
至于]9岁赴美的华人学者张敬珏(king-kok cheung),则企图把‘包括所有定居北美的、有亚洲血统的作家,
以及出生地或定居地非北美的混血作家’都列入美国亚裔文学名下“”。
国内学界,也随之将哈金、闵安琪、白先勇、陈若曦、於梨华、严歌苓等,新去美国不久用英文或华文进行创作的作家纳入美国华裔作家范畴。
虽然吴冰教授也认为,对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不能局限于对英语作品的关注,与尹晓煌一样将美国华裔文学分为,哗裔美国英语文?’和‘华裔美国华文文学”,但是她并不认为像哈金《等待》一类的作品属于美国华裔文学。
“’’国内外学者们越来越倾向于将美国华裔文学的内涵扩展至‘用中文创作的美国华人作品”,这不仅给世界华文文学领域的研究者增添困惑。
也同时将美国华裔文学的界定推向大而不当的危机边缘;尽管,华裔学者对亚裔美国文学进行界定时,常常期望吸纳更多种类的亚裔作家作品,但是这种扩展方式对美国华裔文学而言并不适合,因此在界定时限定创作语言尤为重要。
随着亚裔/华裔人口类型的多样化,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亚裔/华裔在精神层面的诉求的确各有不同。
正如吴冰教授在研究移民的‘美国化”(ameri―canization)进程时指出,少数族裔移民的生存体验和精神诉求是复杂和多变的。
)其实。
每个人都有成长初期的困惑,也会经历不惑之年的迷惘,当岁月行至生命的最后阶段,对人生的感悟又会与少时的冲动形成鲜明对照。
普通人尚且如此,况且是那些擅长思考和幻想的文学创作者。
尤其是像汤亭亭、谭恩美这样个性鲜明的作家,她们的生存体验和诉求也未必能总是反应在每部作品中,并保持统一不变。
所以。
我们很难仅仅通过作品所体现的创作主题、情感抒发、自我认同等信息,来对作家的‘?国化’,程度妄下定论;反过来,以作家的‘美国化”程度来界定美国华裔文学的范畴,自然也过于刻板和局限。
三
本文提出的观点是:美国华裔文学,是由旅美华侨或美籍华人所生(此条限定了血统)、在美国成长受教育,具有美国国籍,母语为英语并以英语为主要创作语言的作家所创作的作品。
如果不限定美国华裔的国籍身份。
也不限定出生和成长的地方,那么就存在多种情况:首先,出生成长地可能都在美国,也可能生在美国长在他国,还可能生在他国长于美国,或者生在他国长在他国;其次,居住地可能在美国也可能旅居他国;第三,国籍属性方面则分为持有美国国籍的和尚未人籍的。
倘若按此排列组合,美国华裔的身份复杂性便显而易见。
面对这种复杂性,只有两种选择:一种,追溯赴美华人移民的人口类型,细分“美国华裔”的身份内涵;另一种。
不去考虑这些细微的差异,把所有可能性都涵盖在一起。
本文选择前一种做法。
20世纪60年代之前,早期来到美国的中国劳工用中文写下过一些文字或诗篇,但是他们基本没有选择人籍或是定居;后来。
受到排华运动的排挤后,最早留在美国的中国人也大部分受到驱逐。
这个时期定居在美国的中国人因为几乎没有人籍,所以更符合旅美华侨的标准。
一些“移民精英”与赴美劳工不同,接受了美国的高等教育后又获取公民权并留在美国。
可称这些精英为美籍华人,因为他们已经加入美国国籍。
但这些精英的父母既不是华侨也不是华人,这些精英也就不符合美国华裔的在法律上的定义。
那么。
旅美华侨和美籍华人的后代又有哪些分类呢?如果按出生地来划分,旅美华侨的后代分为两种:一种是从中国赴美国之前所生子女;另一种是到美之后在美所生子女。
而美籍华人的后代也存在与旅美华侨相似的两种情况。
美国移民法承认在美出生的移民子女具有美国公民身份,这类后代不存在更换国籍的问题。
但是非美国本土出生的移民子女是否属于美国华裔呢?如果将这个问题简单化,我们可以遵照国籍法对华裔的界定。
不考虑‘‘美国华裔”是否具备美国国籍,而只是把‘美国”作为文学的国别属性,就是华裔写的美国文学。
那就是说,美国华裔文学可能理解为“任何
国籍的华裔写的美国文学”。
可是。
‘鞍照世界文坛的惯例,把某位作家归人某国文学的范畴,正常情况下,依其国籍而”判定:美国文学应该是“美国人(持有美国国籍的人)创作的文学”。
(2‘’那么,美国华裔文学的作者得是持有美国国籍的人。
之所以如此强调“华人”或‘哗裔”的国籍,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若没有国籍做首要属性,那么就失去了区分持外国国籍的中国人和中国公民的必要了。
因此,我们不得不澄清一件事情:不论“美国华裔”在哪里出生。
界定“美国华裔文学”的作家,除了判定其父母是华侨、华人还是中国人之外,还要限定其是否持有美国国籍。
如果没有美国国籍,那么这些华裔就丧失了美国人这个首要属性。
另外,对于非出生在美国的移民子女随父母来美国时的年纪很难做统一划定。
所以那些非本土生的旅美华侨或美籍华人的后代,若是年幼时来美、在美国成长、受教育,并且在作品获得美国文坛认可时已经获得美国国籍,那么这些人便可符合美国华裔作家的属性。
但如果是在中国成长、受教育,成年后到美国的移民子女,不论后来是否获得美国国籍,这类作家则不适合划人美国华裔文学之列。
根据前文推导的逻辑来分析哈金一类的作家身份,就不难明白为何这类作家不属于美国华裔作家,理由就是,他们不符合‘哗裔”的父母是华侨或华人这一标准,同时其出生、成长地又都不是在美国。
即便假设他们通过赴美留学或工作已经获取美国国籍,那么最多这些作家属于美籍华人作家,而难以等同美国华裔作家。
90年代后的美国文坛中,华人、华裔作品其多样性和复杂性远远超过从前,而中国学者对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和界定,只有将指涉的范畴加以更加详细的区分,才有助于中国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构建更完善的批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