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中位线的综合应用
中位线及其应用
中位线及其应用知识定位中位线在初中几何或者竞赛中占据非常大的地位,它的有关知识是今后我们学习综合题目或者三角形综合的重要基础。
中位线的证明性质以及应用,必须熟练掌握。
本节我们通过一些实例的求解,旨在介绍数学竞赛中中位线相关问题的常见题型及其求解方法本讲将通过例题来说明这些方法的运用。
知识梳理1、三角形中位线定义(1)三角形中位线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的中线区分:三角形中线是连接一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而三角形中位线是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如图,在ABC ∆中,点D 、E 分别为边AB 、AC 的中点,则DE 为ABC ∆的中位线。
几何语言描述:因为D 、E 分别为边AB 、AC 的中点,所以DE//BC,且DE=12BC提示 a :“平行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具体应用时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灵活进行选择,并 不一定要把两个结论都写出来。
b :一个三角形有三条中位线。
c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且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这是一种重要 的作辅助线的方法。
2、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1)三角形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梯形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2)中位线性质定理的结论,兼有位置和大小关系,可以用它判定平行,计算线段的长度,确定线段的和、差、倍关系。
(3)运用中位线性质的关键是从出现的线段中点,找到三角形或梯形,包括作出辅助线。
(4)中位线性质定理,常与它的逆定理结合起来用。
它的逆定理就是平行线截比例线段定理及推论,①一组平行线在一直线上截得相等线段,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②经过三角形一边中点而平行于另一边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③经过梯形一腰中点而平行于两底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补充:有关线段中点的其他定理还有:①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②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线和底上的高,顶角平分线互相重合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④线段中垂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因此如何发挥中点作用必须全面考虑。
三角形中位线应用
三角形中位线应用
本文是关于三角形中位线的应用。
运用中位线原理可以解决一些绘图中的问题。
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是:在三角形中,从一点出发,经过其他两个顶点,以及三角形内部的其他任意一点,连接到某一边上的线段叫做中位线。
应用1:首先,可以使用中位线将具有特殊形状的三角形分成三个较小的等边三角形,以此来解决复杂的绘图问题,例如求解多边形面积、求解多边形各边长等。
应用2:其次,中位线也可以用于追踪三角形的边缘,理解物体的形状与大小,例如求解物体体积、求解多边形内角之和等。
应用3:另外,中位线也可以用于求解三角形的边长,以及求解它们之间关系的研究,例如求解三角形的内角之和,求解三角形中各角的大小等。
以上就是本文关于三角形中位线的应用。
在绘图中,使用中位线原理能够有效解决复杂的计算问题,有助于深入理解物体的几何特性。
- 1 -。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及其应用
例 l 如 图,在 四边形A B C D中, A B = C D, E、 盼 别
是B C 、 A D的 中点 ,延长B A和C D分别 与E F 的延 长线 交 于K、 日, 求证 : / _ _ B K E= C H E . ( 2 0 0 6 年 内 蒙 古 呼 和 浩 特市初 中数学 竞赛题 )
样 取 中点 比作平行 线好 . 证明: 连 接B D并取B D的中 点G, 连F G、 G E, 在 △D A B 和 △B C D 中,
・ .
・
F 是AD的中 点, E 是B C 的 中点 ,
・ . .
F G / / A B J  ̄ F G = A , E G / / / D G J  ̄ E G = 二D C .
・ .
.
A AE F ̄ A ABC EF =
=
=
E F / / B C J t E F =I - - B C
2 .
BC A B 2
以
I
A( 0,口)
‘ 、
\
钳 /
童(b ,o’
\ ‘ 专 f口
.
、
C‘ c- O)
证 明 二 : ’ 诜 4 ( o , , 日 ( 6 , 0 ) , c ( c , o ) . 贝 J l E ( 告 , 号 ) , 畸, 号 ) .
求证: E F <2 1( AB + C D) . ( 2 0 1 1 年银 川市 中考 题)
 ̄
分 析 : 利 用 中 位 线 , 将 矾吉 B + c D ) 转 移 到 同 一 三 角 形 中 .
・ 。
・
直 线 E F 的 方 程 为 ) , = 号 ,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与应用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与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定理,也是几何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
本文将通过证明与应用,来深入解析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原理和意义。
一、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指在任意三角形ABC中,连接三个顶点A、B、C处的中点形成的三条线段AD、BE、CF,它们两两平行且长度相等。
为了证明这个定理,我们可以利用向量和线段相等的性质进行推导。
假设三角形ABC的顶点分别为A(x1,y1)、B(x2,y2)、C(x3,y3),中点分别为D(x4,y4)、E(x5,y5)、F(x6,y6)。
可以得到以下向量关系式:AB = AO + OB = (x2 - x1, y2 - y1) + (x2, y2)BC = BO + OC = (x3 - x2, y3 - y2) + (x3, y3)AC = AO + OC = (x3 - x1, y3 - y1) + (x3, y3)根据中点的定义,可以得到:D = (A + B) / 2 = (x1 + x2) / 2, (y1 + y2) / 2E = (B + C) / 2 = (x2 + x3) / 2, (y2 + y3) / 2F = (A + C) / 2 = (x1 + x3) / 2, (y1 + y3) / 2利用向量的加减法,可以计算得到:AD = D - A = [(x1 + x2) / 2 - x1, (y1 + y2) / 2 - y1]BE = E - B = [(x2 + x3) / 2 - x2, (y2 + y3) / 2 - y2]CF = F - C = [(x1 + x3) / 2 - x3, (y1 + y3) / 2 - y3]将上述结果代入,得到:AD = [(-x1 + x2) / 2, (-y1 + y2) / 2]BE = [(-x2 + x3) / 2, (-y2 + y3) / 2]CF = [(x1 - x3) / 2, (y1 - y3) / 2]可以观察到AD、BE、CF的x方向和y方向的分量相等,即它们的长度相等。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在初中教材体系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定理,学好这部分内容将有助于梯形中位线定理乃至整个平面几何知识的学习.它具有两个方面的特性:(1)平行于第三边,这是位置关系;(2)等于第三边的一半,这是数量关系.就第一个特性而言,中位线定理与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中的推论(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存在着互逆关系.我们利用这两个特性,能证明(求解)许多几何问题,以下举例说明它的具体应用.一、证明问题1、证明角相等关系例1、如图、四边ABCD 中,AB =CD ,M 、N 分别为AD 、BC 的中点,EF ⊥MN 交AB 于E ,交CD 于F ,求证:∠AEF =∠DFE分析:欲证:∠AEF =∠DFE .由MN ⊥EF 想到延长BA ,CD 与MN 的延长线交于P 、Q 只需证明∠EPN =∠Q ,如何利用中点的条件? 想到三角形的中位线,连线BD ,取BD 的中点G ,则有12GM AB∥,12GN CD ∥,由于AB =CD ,进而有GM =GN ,∠GMN =∠GNM 然后再转化∠EPN =∠Q ,从而证出结论.证明:延长BA ,CD 分别与NM 的延长线交于P 、Q 连结BD ,取BD 的中点G ,连结GM 、GN .∵G 、M 分别为△ABD 的边BD 、AD 的中点∴12GM AB ∥.同理可证:12GN AB∥,又∵AB =CD ,∴GM =GN ,∴∠GMN =∠GNM ,∵GM //AB ,GN =CD ,∴∠GMN =∠EPN ,∠GNM =∠Q ,∴∠EPN =∠Q ,又 EF ⊥MN ,∴∠AEF =∠DFE (等角的余角相等)说明:添辅助线是证明几何题的难点.若要添多条辅助线,更为困难,掌握一般添辅助线的规律是必要的,更为重要的是分析中自由添加辅助线,添辅助线是分析问题过程的一个步骤,这是几何的证明的较高层次,要在实践中仔细体会,不断摸索,不断总结.2、证明线段的倍分以及相等关系例2.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 中,BD 为对角线,点E 、F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连线EF ,交BD 于M 点.求证:(1)BM =14BD (2)ME =MF 分析:欲证问题(1)由E 、F 分别为AB 、BC 中点想到连结AC ,由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可证得BM =MO .又因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可得BO =OD ,即BM =41BD .欲证问题(2),由问题(1)中的辅助线,即连结AC ,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得EM =12AO ,MF =12OC ,又由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即可得到问题(2)的结论.证明:(1)连结AC ,交BD 于O 点,∵E 、F 分别为AB 、BC 中点,∴EF ∥AC ,∴BM =MO =12BO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又∵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BO =OD =12BD ,AO =OC =12AC , ∴BM =1124BO BD ,即BM =14BD(2)∵M 是BO 的中点,E 、F 分别是AB 、BC 中的中点.∴12ME AD =,12MF OC =,又∵AO =OC ,∴ME =MF 小结:问题(1)看起来似乎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无关,其实这是从侧面的运用了三角形中位线的位置关系,即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底边,而问题(2)直接运用了三角形中位线的数量关系.3、证明线段平行关系例3.如图,自△ABC 的顶点A ,向∠B 和∠C 的平分线作垂线,重足分别为D 、E .求证:DE ∥BC 分析:欲证ED //BC 我们可想到有关平行的判定,但要找到有关角的关系很难,这时只要通过延长AD 、AE ,交BC 与CB 的延长线于G 与H ,通过证明△ABD 与△GBD 全等易证D 是AG 中点,同理E 为AH 的中点,故,ED 是△AEG 的中位线,当然有DE ∥BC .证明:延长AD 、AE 交BC 、CB 的延长线于G 、H ,∵BD 平分∠ABC ,∴∠1=∠2,又∵BD ⊥AD ,∴∠ADB =∠BDG =900. 在△ABD 与△GBD 中12BD BDBDG BDA⎧⎪⎨⎪⎩=== ∠∠∠∠,∴△ABD ≌△GBD (A S A ) ∴AD =DG ,同理可证,AE =GE ,∴D ,E 分别为AG ,AH 的中点, ∴ED ∥BC小结:由此题我们可以知道证明直线或线段平行除了平行判定等,还可以用中位线定理来证明直线或线段平行.二、比较大小1、比较线段大小 例4.如图,M 、N 是四边形ABCD 的边 BC 、AD 的中点,且AB 与CD 不平行.求证:MN <12(AB +CD ). 分析:欲证MN <12(AB +CD ),我们从表面上看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但由M 、N 分别为BC 、AD 中点我们可以联想到如何构造三角形中位线来证明问题,通过连结BD ,并取BD 中点P ,连结NP 、MP 这时分别为△DAB 、△DCB 的中位线,这时三条线段NP 、MP 、MN 都在一个三角形里,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证明:连结BD 并取BD 中点P ,连结NP ,MP . ∵N 为AD 中点,P 为BD 中点.∴NP 为△DAB 的中位线,∴NP =12AB ,同理可得MP =12CD .∵AB 与CD 不平行,∴P 点不在MN 上.在△PMN 中,由于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MN <PM +PN =12(AB +CD )小结:此类题型通过转化,把有关的线段或与之有联系的线段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再应用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如:三角形中位线及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等知识,即可得出证明.2、比较角的大小例5、如图:AD 是△ABC 的中线,如果AB >AC ,那么∠BAD <∠CAD . 分析:因为D 为BC 中点联想到,过点D 作中位线DE ,因为DE ∥AB 即△ABC 得到∠1=∠3,由AB >AC , 有12AB >12AC ,所以就有∠3<∠2,即∠BAD <∠CAD证明:过点D 作DE ∥AB 交AC 于E ,∴DE ∥AB 且 DE =12AB ,E 为AC 中点.∴∠1=∠3,∵AB >AC ,∴12AB >12AC ,即在△AED 中,DE >AE ,∴∠3<∠2,∴∠1<∠2,即∠BAD <∠CAD小结:本题证角不相等,因为要证的两个角不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如果这两个角在同一个三角形中能应用: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原理这时就考虑到如何将这两个角放在一个三角形中,通过观察只要过D 作DE ∥AB 就可解决求证问题.三、求值问题例6. 如图,正方形ABCD 两对角线相交于点E ,∠CAB 的平分线交BE 于G ,交BC 于F ,若GE =24 求FC 的长.分析:求FC 的长,因为E 为对角线交点,就是AC 中点所以作辅助线PE ∥BC 就有PE ∥FC 且有PE =21FC 所以只要能求出PE 的长即可,而PE 的长可由∠3=∠4求出,因为∠3为△APE 的外角所以有∠3=∠2+∠5同理有∠4=∠1+∠7因为AF 为∠BAC 的平分线所以∠1=∠2又因为所以∠5=∠6,而∠6=∠7所以有∠3=∠4即PE =GE =12FC ,这样问题就解决了. 解:过点E ,作EP ∥BC ,交AF 于点P ,则P 为AF 中点,∵∠3=∠2+∠5=∠2+∠6,∠4=∠1+∠7,又∵AF 平分∠BAC ,∴∠1=∠2,又∵∠6=∠7,∴∠3=∠4,∴EP =EG ,∵PE 是△AFC 的中位线,∴PE =12FC =EG ,即FC =2EG =2PE =2×24=48小结:求值问题,主要是如何添加辅助线,将比较难的问题转为容易的问题.总之,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其应用,在初中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何正确添加辅助线构造三角形中位线对每个学生来说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要求学生要善于觉察图形中的有关定理的基本图形,涉及到中点问题时要及时联想到有关定理.一条或一组合理地利用了题目条件的辅助线常见有一箭双雕甚至一箭多雕的效益,准确而理想的图形能有效地帮助我们迅速地捕捉到题意预定的目标.。
专题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运用(原卷版)
八年级下册数学《第十八章 平行四边形》专题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运用【例题1】(2022秋•长沙期中)如图,在△ABC 中,D ,E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F ,G 分别是AD ,AE 的中点,且FG =2cm ,则BC 的长度是( )A .4cmB .6cmC .8cmD .10cm【变式1-1】(2022秋•海淀区期中)如图,BD 是△ABC 的中线,E ,F 分别是BD ,BC 的中点,连接EF .若AD =4,则EF 的长为( )A .32B .2C .52D .4【变式1-2】(2022秋•莲池区校级期末)如图,在△ABC 中,∠B =45°,∠C =60°,AD ⊥BC 于点D ,BD =E ,F 分别为AB ,BC 的中点,则EF 的长为( )A B C D 【变式1-3】(2022春•巨野县校级月考)如图,在△ABC 中,D 是AB 上一点,AE 平分∠CAD ,AE ⊥CD 于点E ,点F 是BC 的中点,若AB =10,AC =6,则EF 的长为( )A .4B .3C .2D .1【变式1-4】(2022秋•南关区校级期末)如图,四边形ABCD 中,∠A =90°,AB =12,AD =5,点M 、N 分别为线段BC 、AB 上的动点,点E 、F 分别为DM 、MN 的中点,则EF 长度的可能为( )A .2B .2.3C .4D .7【变式1-5】如图,在矩形ABCD中,M、N分别是边AD、BC的中点,E、F分别是线段BM、CM的中点.若AB=8,AD=12,则四边形ENFM的周长为 .【变式1-6】(2022春•海淀区校级期中)如图,在Rt△ABC中,∠BAC=90°,点D和点E分别是AB,AC的中点,点F和点G分别在BA和CA的延长线上,若BC=10,GF=6,EF=4,则GD的长为 .【变式1-7】(2022春•本溪期末)如图,AC,BD是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点E,F分别是AD,BC的中点,点M,N分别是AC,BD的中点,顺次连接EM,MF,FN,NE,若AB=CD=2,则四边形ENFM 的周长是 .过点C 作CF ∥BE ,交DE 的延长线于点F ,若EF =3,求DE 的长.【变式1-9】如图,在△ABC 中,AB =12cm ,AC =8cm ,AD 、AE 分别是其角平分线和中线,过点C 作CG ⊥AD 于点F ,交AB 于点G ,连接EF ,求线段EF 的长.【例题2】(2022秋•安岳县期末)如图,在△ABC 中,D 、E 、F 分别是AB 、AC 、BC 的中点,若∠CFE =55°,则∠ADE 的度数为( )A .65°B .60°C .55°D .50°60°,∠B=75°,则∠ANM= .【变式2-2】(2022•永安市模拟)如图,DE是△ABC的中位线,∠ABC的平分线交DE于点F,若∠DFB =32°,∠A=75°,则∠AED= .【变式2-3】(2022春•顺德区校级期中)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点E、F分别是边AB、AD的中点,BC=15,CD=9,EF=6,∠AFE=50°,求∠ADC的度数.【变式2-4】(2022•九江二模)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点E,F,G分别是AD,BC,AC的中点,AB =CD,∠EGF=144°,则∠GEF的度数为 .【变式2-5】(2022秋•新泰市期末)如图,四边形ABCD 中,AD =BC ,E ,F ,G 分别是AB ,DC ,AC 的中点.若∠ACB =64°,∠DAC =22°,则∠EFG 的度数为 .【变式2-6】(2022春•鼓楼区期中)如图所示,在△ABC 中,∠A =40°,D ,E 分别在AB ,AC 上,BD =CE ,BE ,CD 的中点分别是M ,N ,直线MN 分别交AB ,AC 于P ,Q .求∠APQ 的度数.【例题3】(2021秋•杜尔伯特县期末)如图,已知△ABC 中,D 是AB 上一点,AD =AC ,AE ⊥CD ,垂足是E ,F 是BC 的中点.求证:BD =2EF.【变式3-1】(2021春•秦都区期末)如图,在△ABC中,AB=AC,点D、E分别是边AB、AC上的点,连接BE、DE,∠ADE=∠AED,点F、G、H分别为BE、DE、BC的中点.求证:FG=FH.【变式3-2】(2021秋•互助县期中)如图,已知AB=AC,BD=CD,DB⊥AB,DC⊥AC,且E、F、G、H分别为AB、AC、CD、BD的中点,求证:EH=FG.【变式3-3】已知:如图,E为▱ABCD中DC边的延长线上的一点,且CE=DC,连接AE分别交BC、BD于点F、G,连接AC交BD于O,连接OF.求证:AB=2OF.【变式3-4】(2021春•崇川区校级月考)已知:如图,在△ABC中,中线BE,CD交于点O,F,G分别是OB,OC的中点.求证:(1)DE∥FG;(2)DG和EF互相平分.【变式3-5】(2022春•富平县期末)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且AC=BD,E、F分别是AB、CD的中点,E、F分别交BD、AC于点G、H,取BC边的中点M,连接EM、FM.求证:(1)△MEF是等腰三角形;(2)OG=OH.【变式3-6】(2022春•瑶海区期末)已知:如图,在△ABC中,点D、E分别是AB、AC的中点(1)若DE=2,则BC= ;若∠ACB=70°,则∠AED= °;(2)连接CD和BE交于点O,求证:CO=2DO.【变式3-7】(2022春•虎丘区校级期中)如图,线段AM是∠CAB的角平分线,取BC中点N,连接AN,过点C作AM的垂线段CE垂足为E.(1)求证:EN∥AB.(2)若AC=13,AB=37,求EN的长度.【例题4】(2021春•莆田期末)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E 、F 分别是边DC 、AB 的中点,FE 的延长线分别AD 、BC 的延长线交于点H 、G ,求证:∠AHF =∠BGF .【变式4-1】(2022春•西峰区校级月考)如图,四边形ABCD 中,AD =BC ,P 是对角线BD 的中点,N 、M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求证:∠PMN =∠PNM .【变式4-2】(2021春•歙县期中)如图,CD 是△ABC 的角平分线,AE ⊥CD 于E ,F 是AC 的中点,(1)求证:EF ∥BC ;(2)猜想:∠B 、∠DAE 、∠EAC三个角之间的关系,并加以证明.【变式4-3】如图,△ABC中,D、E分别为AB、AC上的点,且BD=CE,M、N分别是BE、CD的中点.过MN的直线交AB于P,交AC于Q,求证:∠QPA=∠PQA.【变式4-4】一个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ABCD,E、F分别为AB,CD的中点,EF分别交对角线BD,AC 于M,N,求证:∠OMN=∠ONM.【变式4-5】(2022春•船营区校级月考)如图是华师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80页的第3题.如图①,在四边形ABCD中,AD=BC,P是对角线BD的中点,M是DC的中点,N是AB的中点.求证:∠PMN=∠PNM(1)在上边题目的条件下,延长图①中的线段AD交NM的延长线于点E,延长线段BC交NM的延长线于点F,如图②,请先完成图①的证明,再继续证明∠AEN=∠F.(2)若(1)中的∠A+∠ABC=122°,则∠F的大小为 .【例题5】(2022秋•任城区期末)如图,在△ABC 中,AE 平分∠BAC ,BE ⊥AE 于点E ,点F 是BC 的中点,若AB =10,AC =6,则EF 的长为( )A .2B .3C .4D .5【变式5-1】(2022春•綦江区校级月考)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C ⊥BD ,BD =16,AC =30,E ,F 分别为AB ,CD 的中点,则EF =( )A .15B ..16C .17D .8【变式5-2】(2021春•沈北新区期末)如图,AD是△ABC的中线,E是AD的中点,F是BE延长线与AC的交点,求证:AF=12 CF.【变式5-3】如图,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EFCG的边长分别为3和1,点F,G分别在边BC,CD上,P 为AE的中点,连接PG,则PG的长为 .【变式5-4】(2021•罗湖区校级模拟)如图,已知在Rt△ABC中,∠ACB=90°,点D是AC延长线上的一点,AD=24,点E是BC上一点,BE=10,连接DE,M、N分别是AB、DE的中点,则MN = .【变式5-5】(2022春•香坊区校级期中)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点E、F分别是AD、BC的中点,连接EF,AB=20,CD=12,∠B+∠C=120°,则EF的长为 .【变式5-6】(2022秋•张店区校级期末)已知:如图,在△ABC中,点D在AB上,BD=AC,E、F、G 分别是BC、AD、CD的中点,EF、CA的延长线相交于点H.求证:(1)∠CGE=∠ACD+∠CAD;(2)AH=AF.【变式5-7】如图,在△ABC中,AE平分∠BAC,BE⊥AE于点E,点F是BC的中点.(1)如图1,BE的延长线与AC边相交于点D,求证:EF=12(AC﹣AB);(2)如图2,请直接写出线段AB、AC、EF的数量关系.【变式5-8】(1)如图1,BD、CE分别是△ABC的外角平分线,过点A作AF⊥BD,AG⊥CE,垂足分别是F、G,连接FG.求证:FG=12(AB+BC+AC).[提示:分别延长AF、AG与直线BC相交](2)如图2,若BD、CE分别是△ABC的内角平分线,过点A作AF⊥BD,AG⊥CE,垂足分别是F、G,连接FG.线段FG与△ABC的三边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写出你的猜想,并给予证明.【变式5-9】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E.F分别是BC.AD的中点,连接EF并延长,分别与BA,CD的延长线交于点M,N,则∠BME=∠CNE(不必证明)(温馨提示:在图(1)中,连接BD,取BD的中点H,连接HE.HF,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HE=HF,从而∠1=∠2,再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证明∠BME=∠CNE)(1)如图(2),在四边形ADBC中,AB与CD相交于点O,AB=CD,E.F分别是BC.AD的中点,连接EF,分别交CD.BA于点M.N,判断△OMN的形状,请直接写出结论.(2)如图(3)中,在△ABC中,AC>AB,D点在AC上,AB=CD,E.F分别是BC.AD的中点,连接EF并延长,与BA的延长线交于点G,若∠EFC=60°,连接GD,判断△AGD形状并证明.。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运用例谈(Word版-含解析、点评和练习设计)
2017-2018下学期八数专题复习 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运用例谈 第 1页(共 8页) 第 2页 (共 8页)2017—2018下学期八年级数学专题复习 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运用例谈赵化中学 郑宗平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在平面几何中比较特殊,它既反映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边的位置关系,又有与三角形边的数量关系的规律性结论;在一些所谓的几何难题中常见它的身影,而三角形的中位线往往能起牵线搭桥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下面我精选一部分“含"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几何解答题,让我们共同来探究、解析、训练.知识要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1。
三角形三条中位线围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在某些数量上的关系⑴.周长关系如图点D E F 、、分别是⊿ABC 的三边BC CA AB 、、的中点,请探究⊿DEF 的周长 ⊿ABC 的周长的关系?分析: 点D E F 、、分别是⊿ABC 的三边BC CA AB 、、,,,111EF BC DE AB DF AC 222=== ∴()12EF DE DF BC AC AB ++=++所以三角形的三条中位线围成的三角形的周长是原三角形的周长的一半。
追踪练习:以上面的图为例,若⊿DEF 的周长为23cm ,则⊿ABC 的周长为 . ⑵。
面积关系如图点D E F 、、分别是⊿ABC 的三边BC CA AB 、、的中点,请探究⊿DEF 的面积与⊿ABC 的面积关系? 略析: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以得出,,,,111EF BC DF AC DE AB EF BC DF AC DE AB 222===;,再利用线段中点的定义、平行线性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等可以进一步推出DEF 、AFE 、FBD 、DEC是全等的,故它们的面积是相等的,则S ⊿ABC =4S ⊿DEF .所以三角形的三条中位线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原三角形的面积的14. 说明:今后我们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后,这个结论的推导就简单多了。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妙用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妙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三角形相关章节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定理,其特点是在同一个题设下,有两个结论:一个是表明位置的平行关系,另一个是表明数量的倍分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下面本文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运用我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当题目中只有两边中点时,连接这两点或作第三边,构造三角形的中位线例1:(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点E为AB边上的一点,⊿ADE和⊿BCE都是等边三角形,点M、N、P、Q分别是边AB、BC、CD、AD的中点.求证:四边形MNPQ是菱形.证明:连接AC、BD.易证: ⊿AEC≌⊿DEB.∴AC=BD.可证MN=PQ= AC,MQ=NP= BD.∴MN=NP=PQ=QM.故四边形MNPQ是菱形.点评:直接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证明.练习1:如图2,⊿ABC的中线BE和CF相交于点O,点M、N分别是OB、OC 的中点.试判断四边形MNEF的形状.二、当已知条件中只有一边中点时,可取另一边的中点,构造三角形的中位线例2:(如图3)在⊿ABC中,点D、E分别在边AB、AC上,BD=CE,点G、H分别是BE、CD的中点,直线GH交AB于M,交AC于N.求证:AM=AN.证明:取BC的中点P,连接PG、PH,则PG、PH分别是⊿BCE和⊿BCD的中位线.∴PGCE, PHBD.∴∠PGN=∠ANM, ∠PHM=∠AMN.又∵BD=CE.∴PH=PG.∴∠PGN =∠PHM.∴∠ANM =∠AMN.故AM=AN.点评:BC在这里起了桥梁的作用,构造了两条中位线.练习2:如图4,在四边形ABCD中,AC与BD相交于点O,AC=BD,点E、F、G 分别是AB、CD、BC的中点,EF交BD于M,交AC于N.求证:OM=ON.三、当已知条件中只有一边中点时,可作另一边并取其中点,构造三角形的中位线例3:(如图5)在四边形ABCD中,AB=CD,点M、N分别是BC、AD的中点,延长BA、CD分别交MN的延长线于G、H.若∠BGM=30°.试求∠H的度数.解:连接AC,并取AC的中点O,再连接OM、ON.则OMAB , ONCD.∴∠BGM= ∠OMH,∠H= ∠ONM.∵AB=CD.∴OM=ON.∴∠ONM=∠OMN.∴∠BGM =∠H.又∵∠BGM=30°.∴∠H=30°.点评:其突破口就在构造三角形的中位线时先要连接AC,构造出两个三角形.在连接AC之后,其难易程度就和例2一样了。
三角形中位线的应用
三角形中位线的应用我们学习了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三角形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在平面几何中,三角形的中位线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 应用于计算:例1、如图,已知在△ABC 中,CE 是∠ACB 的角平分线,AE ⊥CE,D 是AB 的中点,BC=20,AC=14.求DE 的长.解:延长AE 交BC 于F 。
因为CE 平分∠ACB所以∠ACE=∠FCE因为AE ⊥CE所以∠AEC=∠FEC=90所以△ACE ≌△FE所以AE=EF.AC=FC又因为AD=DB 所以DE=21BF=21(BC-FC)= 21(BC-AC)= 21×(20-14)=3.例2. 如图,已知在△ABC 中,AD 平分∠BAC, BD ⊥AD, DE ∥AC 且交AB 于E ,若AB=5,求DE 的长.解:延长BD交AC的延长线于点F。
因为AD平分∠BAC,BD⊥AD,所以△ABF是等腰三角形,点D为BF的中点。
又因为DE∥AC,所以DE为△ABF的中位线,DE等于AF的一半。
因为AB=AF,所以DE=2.5二、应用于证明:例3、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E、F分别是为AB、CD的中点,AD、BC的延长线分别交EF的延长线于H、G,求证:∠AHE=∠BGE。
证明:连接BD ,取BD 中点I ,连接IF ,IE∵E,F 分别是BC,AD 的中点∴IF ∥BC,IF=21BC ,IE ∥AD,IE=21AD∴∠IFE=∠BGE ,∠IEF=∠CHE.又∵AD=BC∴IF=IE∴∠IFE=∠IEF ,∴∠BGE=∠CHE.例4、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中,AB 、CD 不平行,E 、F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求证:MN <21(AB+CD )。
证明:取BD 的中点E ,连结EM 、EN∵点M 是AD 的中点,点N 是BC 的中点,∴ME=21AB ,NE=21CD在△EMN 中,EM+EN >MN ∴21AB+21CD >MN即MN <21(AB+CD )。
2021年中考复习分类专题练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综合运用(二)(含答案)
2021年中考复习分类专题练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综合运用(二)Megan 一.选择题1.如图,在△ABC中,点E、F分别为AB、AC的中点.若△ABC的周长为6,则△AEF的周长为()A.12 B.3 C.4 D.不能确定2.如图在△ABC中,M是BC中点,AP是∠A平分线,BP⊥AP于P,AB=12,AC=22,则MP 长为()A.3 B.4 C.5 D.63.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点P是边CD上的动点,点Q是边BC上的定点,连接AP,PQ,E,F分别是AP,PQ的中点,连接EF.点P在由C到D运动过程中,线段EF的长度()A.保持不变B.逐渐变小C.先变大,再变小D.逐渐变大4.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AB,AC边的中点,若DE=2,则BC的长度是()A.6 B.5 C.4 D.35.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AB、AC的中点,BC=16,F是线段DE上一点,连接AF、CF,DE=4DF,若∠AFC=90°,则AC的长度是()A.6 B.8 C.10 D.126.如图,在▱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点E是BC的中点.若OE=3cm,则AB的长为()A.3cm B.6cm C.9cm D.12cm7.如图,△ABC中,AB=4,AC=3,AD,AE分别是其角平分线和中线,过点C作CG⊥AD 于F,交AB于G,连接EF,则线段EF的长为()A.1 B.C.D.8.如图,要测量池塘两侧的两点A、B之间的距离,可以取一个能直接到达A、B的点C,连结CA、CB,分别在线段CA、CB上取中点D、E,连结DE,测得DE=35m,则可得A、B 之间的距离为()A.30m B.70m C.105m D.140m9.如图,在△ABC中,BF平分∠ABC,AF⊥BF于点F,D为AB的中点,连接DF延长交AC 于点E.若DF=5,BC=16,则线段EF的长为()A.4 B.3 C.2 D.110.如图,以任意△ABC的边AB和AC向形外作等腰Rt△ABD和等腰Rt△ACE,F、G分别是线段BD和CE的中点,则的值等于()A.B.C.D.11.如图,△ABC中,M是BC的中点,AD平分∠BAC,BD⊥AD于点D,若AB=12,AC=16,则MD等于()A.4 B.3 C.2 D.112.如图,D是△ABC内一点,BD⊥CD,E、F、G、H分别是边AB、BD、CD、AC的中点.若AD=10,BD=8,CD=6,则四边形EFGH的周长是()A.24 B.20 C.12 D.10二.填空题13.如图,在△ABC中,AB=AC,BC=6,点F是BC的中点,点D是AB的中点,连接AF和DF,若△DBF的周长是11,则AB=.14.如图,EF是△ABC的中位线,将△AEF沿中线AD方向平移到△A1E1F1的位置,使E1F1与BC边重合,已知△AEF的面积为7,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15.如图,D是△ABC内一点,BD⊥CD,E,F,G,H分别是AB,BD,CD,AC的中点.若AD =5,BD=4,CD=3,则四边形EFGH的周长是.16.如图,在Rt△ABC中,∠ABC=90°,D、E、F分别为AB、BC、CA的中点,若BF=5,则DE=.17.△ABC中,∠ACB=90°,BD=AC,M、N分别为CD、AB的中点,CD=2,MN=2,则CN=.三.解答题18.如图,已知在△ABC中,DE∥BC交AC于点E,交AB于点D,DE=BC 求证:D、E分别是AB、AC的中点.19.在△ABC中,∠ACB=90°,AC=.以BC为底作等腰直角△BCD,E是CD的中点,求证:AE⊥EB.20.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已知:如图,D,E分别是△ABC的边AB,AC的中点.求证:.证明:21.已知两个等腰Rt△ABC,Rt△CEF有公共顶点C,∠ABC=∠CEF=90°,连接AF,M是AF的中点,连接MB、ME.(1)如图1,当CB 与CE 在同一直线上时,求证:MB ∥CF ;(2)如图1,若CB =a ,CE =2a ,求BM ,ME 的长;(3)如图2,当∠BCE =45°时,求证:BM =ME .22.如图,在△ABC 中,AB <AC ,点D 、F 分别为BC 、AC 的中点,E 点在边AC 上,连接DE ,过点B 作DE 的垂线交AC 于点G ,垂足为点H ,且△CDE 与四边形ABDE 的周长相等,设AC =b ,AB =c .(1)求线段CE 的长度;(2)求证:DF =EF ;(3)若S △BDH =S △EGH ,求的值.23.如图,E 、F 、G 、H 分别为四边形ABCD 四边之中点.(1)求证:四边形EFGH 为平行四边形;(2)当AC 、BD 满足 时,四边形EFGH 为菱形.当AC 、BD 满足 时,四边形EFGH 为矩形.当AC 、BD 满足 时,四边形EFGH 为正方形.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解:∵点E、F分别为AB、AC的中点.∴EF=BC,EA=BA,AF=AC,∵△ABC的周长为6,即AB+AB+BC=6,∴△AEF的周长=AE+AF+EF=(AB+AC+BC)=3,故选:B.2.解:延长BP交AC于N∵AP是∠BAC的角平分线,BP⊥AP于P,∴∠BAP=∠NAP,∠APB=∠APN=90°,∴△ABP≌△ANP(ASA),∴AN=AB=12,BP=PN,∴CN=AC﹣AN=22﹣12=10,∵BP=PN,BM=CM,∴PM是△BNC的中位线,∴PM=CN=5.故选:C.3.解:连接AQ,∵点Q是边BC上的定点,∴AQ的大小不变,∵E,F分别是AP,PQ的中点,∴EF=AQ,∴线段EF的长度保持不变,故选:A.4.解:∵在△ABC中,D,E分别是AB,AC边的中点,∴DE是△ABC的中位线,∵DE=2,∴BC的长度是:4.故选:C.5.解:∵D、E分别是AB、AC的中点,∴DE=BC=8,∵DE=4DF,∴DF=DE=2,∴EF=DE﹣DF=6,∵∠AFC=90°,点E是AC的中点,∴AC=2EF=12,故选:D.6.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OA=OC;又∵点E是BC的中点,∴BE=CE,∴AB=2OE=2×3=6(cm)故选:B.7.解:∵AD是∠BAC平分线,∴∠BAD=∠CAD,在△AGF和△ACF中,,∴△AGF≌△ACF(ASA)∴AG=AC=3,GF=FC,∴GB=AB﹣AG=1,∵CF=FG,CE=EB,∴EF是△CGB的中位线,∴EF=GB=,故选:C.8.解:∵D、E分别是AC、BC的中点,∴DE是△ABC的中位线,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得:AB=2DE=70m.故选:B.9.解:延长AF交BC于H,在△AFB和△HFB中,,∴△AFB≌△HFB,∴AF=FH,又AD=DB,∴BH=2DF=10,DF∥BC,∴HC=BC﹣BH=6,∵DF∥BC,AF=FH,∴EF=HC=3,故选:B.10.解:如图,取BC的中点H,连接BE、FH、GH,∵∠BAD=∠CAE=90°,∴∠BAD+∠BAC=∠CAE+∠BAC,即∠BAE=∠DAC,在△ABE和△ADC中,,∴△ABE≌△ADC(SAS),∴BE=CD,∠ABE=∠ADC,∴∠BDC+∠DBE=∠BDA+∠ABD=90°,∴BE⊥CD,又∵F、G分别是线段BD和CE的中点,∴FH、GH分别是△BCD和△BCE的中位线,∴FH∥CD且FH=CD,GH∥BE且GH=BE,∴△HFG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故选:B.11.解:延长BD交AC于H,∵AD平分∠BAC,BD⊥AD,∴BD=DH,AH=AB=12,∴HC=AC﹣AH=4,∵M是BC中点,BD=DH,∴MD=CH=2,故选:C.12.解:∵BD⊥CD,BD=8,CD=6,∴BC===10,∵E、F、G、H分别是AB、AC、CD、BD的中点,∴EH=FG=BC,EF=GH=AD,∴四边形EFGH的周长=EH+GH+FG+EF=AD+BC,又∵AD=10,∴四边形EFGH的周长=10+10=20,故选:B.二.填空题(共5小题)13.解:∵AB=AC,AF⊥BC,∴BF=CF=BC=×6=3,∵AF⊥BC,点D是AB的中点,∴AB=2BD=2DF,∵△DBF的周长是11,∴DB=DF=×(11﹣3)=4,∴AB=2DF=2×4=8.故答案为:8.14.解:∵EF是△ABC的中位线,∴EF∥BC,EF=BC.∴△AEF∽△ACB.∴=()2=.∴△ABC的面积=28.∴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28﹣7﹣7=14.故答案为:14.15.解:在Rt△BDC中,BD=4,CD=3,∴BC==5,∵F,G分别是BD,CD的中点,∴FG是△DBC的中位线,∴FG=BC=2.5,同理,EF=AD=2.5,EH=BC=2.5,HG=AD=2.5,∴四边形EFGH的周长=FG+EF+EH+HG=10,故答案为:10.16.解:如图,∵在Rt△ABC中,∠ABC=90°,F为CA的中点,BF=5,∴AC=2BF=10.又∵D、E分别为AB、BC的中点,∴DE是Rt△ABC的中位线,∴DE=AC=5.故答案是:5.17.解:过点N作NE⊥BC于点E,则NE∥AC,又N是AB的中点,∴NE=AC,BE=(2+BD)=(2+AC)=1+AC,∴EM=MD+DE=1+BD﹣BE=AC,∴NE=ME,由勾股定理得,MN2=ME2+NE2,即(2)2=ME2+NE2,解得,NE=ME=2,∴CN===.故答案为:.三.解答题(共6小题)18.证明:作BF∥AC交ED的延长线于点F,∵DE∥BC,∴四边形BCEF是平行四边形,∴BC=EF=2ED,AC∥BF,EC=BF,∴ED=DF,∠A=∠DBF,∴在△ADE与△BDF中,,∴△ADE≌△BDF(AAS)∴AD=BD,AE=BF=EC,即D、E分别是AB、AC的中点.19.证明:过E作EF∥BC交BD于F.∵∠ACE=∠ACB+∠BCE=135°,∠DFE=∠DBC=45°,∴∠EFB=135°.又EF=BC,EF∥BC,AC=BC,∴EF=AC,CE=FB.∴△EFB≌△ACE.∴∠CEA=∠DBE.又∵∠DBE+∠DEB=90°,∴∠DEB+∠CEA=90°.故∠AEB=90°.∴AE⊥EB.20.求证:DE∥BC,DE=BC.证明:延长DE至点F,使EF=DE连接CF.∵E是AC的中点,∴AE=CE.在△ADE与△CFE中,∵,∴△ADE≌△CFE(SAS),∴AD=CF,∠ADE=∠F,∴BD∥CF,∴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DF∥BC,DF=BC,∴DE∥BC,DE=BC.故答案为:DE∥BC,DE=BC.21.(1)证法一:如答图1a,延长AB交CF于点D,则易知△ABC与△BCD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BC=BD,∴点B为线段AD的中点,又∵点M为线段AF的中点,∴BM为△ADF的中位线,∴BM∥CF.证法二:如答图1b,延长BM交EF于D,∵∠ABC=∠CEF=90°,∴AB⊥CE,EF⊥CE,∴AB∥EF,∴∠BAM=∠DFM,∵M是AF的中点,∴AM=MF,在△ABM和△FDM中,,∴△ABM≌△FDM(ASA),∴AB=DF,∵BE=CE﹣BC,DE=EF﹣DF,∴BE=DE,∴△B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EBM=45°,∵在等腰直角△CEF中,∠ECF=45°,∴∠EBM=∠ECF,∴MB∥CF;(2)解法一:如答图2a所示,延长AB交CF于点D,则易知△BCD与△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BC=BD=a,AC=CD=a,∴点B为AD中点,又点M为AF中点,∴BM=DF.分别延长FE与CA交于点G,则易知△CEF与△CEG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CE=EF=GE=2a,CG=CF=a,∴点E为FG中点,又点M为AF中点,∴ME=AG.∵CG=CF=a,CA=CD=a,∴AG=DF=a,∴BM=ME=×a=a.解法二:如答图1b.∵CB=a,CE=2a,∴BE=CE﹣CB=2a﹣a=a,∵△ABM≌△FDM,∴BM=DM,又∵△BE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EM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M=ME=BE=a;(3)证法一:如答图3a,延长AB交CE于点D,连接DF,则易知△ABC与△BCD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BC=BD,AC=CD,∴点B为AD中点,又点M为AF中点,∴BM=DF.延长FE与CB交于点G,连接AG,则易知△CEF与△CEG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CE=EF=EG,CF=CG,∴点E为FG中点,又点M为AF中点,∴ME=AG.在△ACG与△DCF中,,∴△ACG≌△DCF(SAS),∴DF=AG,∴BM=ME.证法二:如答图3b,延长BM交CF于D,连接BE、DE,∵∠BCE=45°,∴∠ACD=45°×2+45°=135°∴∠BAC+∠ACF=45°+135°=180°,∴AB∥CF,∴∠BAM=∠DFM,∵M是AF的中点,∴AM=FM,在△ABM和△FDM中,,∴△ABM≌△FDM(ASA),∴AB=DF,BM=DM,∴AB=BC=DF,在△BCE和△DFE中,,∴△BCE≌△DFE(SAS),∴BE=DE,∠BEC=∠DEF,∴∠BED=∠BEC+∠CED=∠DEF+∠CED=∠CEF=90°,∴△B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又∵BM=DM,∴BM=ME=BD,故BM=ME.22.(1)解:∵点D为BC的中点,∴BD=CD,∵△CDE与四边形ABDE的周长相等,∴CD+DE+CE=AB+BD+DE+AE,∴CE=AB+AE=AB+(AC﹣EC),∴2CE=AC+AB=b+c,∴CE=(b+c);(2)证明:∵点D、F分别为BC、AC的中点,∴DF是△CAB的中位线,∴DF=AB=c,AF=AC=b,由(1)知:CE=(b+c),∴AE=b﹣CE=b﹣(b+c)=(b﹣c),∴EF=AF﹣AE=b﹣(b﹣c)=c,∴DF=EF;(3)解:连接BE、DG,如图所示:∵S△BDH =S△EGH,∴S△BDG =S△DEG,∴BE∥DG,∵DF是△CAB的中位线,∴DF∥AB,=,∴△ABE∽△FDG,∴==,∴FG=AE=×(b﹣c)=(b﹣c),过点A作AP⊥BG于P,∵DF∥AB,∴∠DFC=∠BAC,∵∠DFC=∠DEF+∠EDF,EF=DF,∴∠DEF=∠EDF,∴∠BAP+∠PAC=2∠DEF,∵ED⊥BG,AP⊥BG,∴DE∥AP,∴∠PAC=∠DEF,∴∠BAP=∠DEF=∠PAC,∵AP⊥BG,∴AB=AG=c,∴CG=b﹣c,∴CF=b=FG+CG=(b﹣c)+(b﹣c),∴3b=5c,∴=.23.(1)证明:如图,连接BD,∵E、F、G、H分别为四边形ABCD四边之中点,∴EH是△ABD的中位线,FG是△BCD的中位线,∴EH∥BD 且EH=BD,FG∥BD 且FG=BD,∴EH∥FG且EH=FG,∴四边形EFGH为平行四边形;(2)解:连接AC,同理可得EF∥AC且EF=AC,所以,AC=BD时,四边形EFGH为菱形;AC⊥BD时,四边形EFGH为矩形;AC=BD且AC⊥BD时,四边形EFGH为正方形.故答案为:AC=BD;AC⊥BD;AC=BD且AC⊥BD.。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及应用
第二课时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及应用指导思想: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摆正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位置,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主体与主导的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设计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所以我的设计理念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活动,通过动手操作,发现规律,把自主探索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学生个性得到发展,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性,乐于投入数学学习中。
教材分析:三角形的中位线是几何学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代社会中,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是人们参加社会生活,从事劳动和学习,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工具,他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广泛渗入自然科学,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也学习梯形中位线的基础,为四边形的中点问题服务。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因此,本节课着眼于基础,注重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首先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结论,然后借助于平行四边形的有关知识进行探索和证明。
在此过程中注重知识的迁移同时重点渗透转化、类比、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的优势得以发挥,劣势得以改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性质,会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三角形性质的过程,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通过对问题的探索研究,培养学生大胆猜想。
合理论证的科学精神,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情感与评价: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交流,培养学生友好相处的感情。
体会数学学科的价值,建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
教学的重点,难点:探索并运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是本课的重点。
从学生年龄特点考虑,证明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定理的辅助线的添法和性质的灵活应用,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有关问题是本课的难点。
破这个难点,必须理解三角形中位线与中线的区别这个关键问题,正确应用已有的知识,发现并寻找比较的方法。
三角形的中线及中位线性质的运用举例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性质的运用在直角三角形中有这样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运用广泛的性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下面就这一性质的应用举例说明.例1 如图1,已知,△ABC 中,CE ⊥AD 于E ,BD ⊥AD 于D ,BM =CM .求证:ME =MD .分析 要证明ME =MD 首先想到的要证明两个角相等,可没有足够的条件,但有中点和垂线,于是想到通过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证明.证明 延长DM 与CE 交于N .因为CE ⊥AD 于E ,BD ⊥AD 于D , 所以CE ∥BD ,即∠NCM =∠DBM ,又∠CMN =∠BMD ,BM =CM ,所以△CMN ≌△BMD , 所以NM =DM ,即M 为ND 中点.因为CE ⊥AD 于E ,所以△NED 为直角三角形,所以ME =12ND ,所以ME =MD .例2 如图2,BD 、CE 是高,G 、F 分别是BC 、DE 的中点,求证:FG ⊥DE .分析 有三角形高就会想到直角三角形,有中点当然会联想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点性质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于是,连结DG 、EG ,可得DG 、EG 分别是Rt △BDC 和Rt △BEC 的中线,可知△GDE 是等腰三角形,进而由F 是DE 的中点,即FG ⊥DE .证明 因为BD 、CE 是高,所以∠BDC =∠BEC =90°, 即△BDC 和△BEC 都是直角三角形. 又因为G 是BC 的中点,所以DG =EG =12BC ,即△GDE 是等腰三角形. 因为F 是DE 的中点,所以GF 是等腰三角形GDE 的底边DE 上的中线, 所以由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得GF 也是底边DE 上的高线,EDBCA FG图2N ED CBAM图1所以FG ⊥DE .例3 如图3所示,点E 、F 分别为正方形ABCD 边AB 、BC 的中点,DF 、CE 交于点M ,CE 的延长线交DA 的延长线于G ,试探索:(1)DF 与CE 的位置关系;(2)MA 与DG 的大小关系.分析(1)要探索DF 与CE 的位置关系,由图可以猜想到DF ⊥CE ,而由条件可以证明△EBC ≌△FCD ,则有∠ECB =∠FDC ,即可证明DF ⊥CE .(2)仍然通过观察分析图形,可以猜想MA =12DG ,而事实上,由(1)可知△DMG 是直角三角形,再由条件可得△GAE ≌△CBE ,即得GA =CB ,于是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即可证明.解(1)DF ⊥CE .理由:因为点E 、F 分别为正方形ABCD 边AB 、BC 的中点, 所以∠B =∠FCD =90°,BE =12AB ,CF =12BC ,而AB =BC =CD ,即BE =CF , 所以△EBC ≌△FCD ,所以∠ECB =∠FDC ,而∠DFC +∠FDC =90°,所以∠DFC +∠FCM =90°, 即∠CMF =90°,所以DF ⊥CE . (2)MA =12DG .理由:因为F 是AB 的中点,所以AE =BE , 又∠GAE =∠B ,∠AEG =∠BEC ,所以△GAE ≌△CBE ,所以GA =CB . 而由(1)可知△DMG 是直角三角形,所以MA =12DG . 例4 已知:如图4,□ABCD 中,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EF ⊥AC ,O 是垂足,EF 分别交AB 、CD 于点E 、F ,且BE =OE =12AE .求证:□ABCD 是矩形.EDBCA FGM 图3图4ABCEGFOD分析 要证□ABCD 是矩形,只要证AC =BD 或OA =OB 即可.由BE =OE =12AE ,可作出Rt △AOE 斜边上的中线OG ,这样可证得△AOG ≌△BOE ,于是证得OA =OB .证明 取AE 的中点G ,连结OG ,所以Rt △AOE 中,OG =12AE =AG , 因为BE =OE =12AE ,所以OE =OG ,AG =BE ,即∠OGE =∠OEG , 所以∠AGO =∠OEB ,所以△AGO ≌△BEO ,所以OA =OB ,又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C =2OA ,BD =2OB ,即AC =BD , 所以□ABCD 是矩形.综上所述,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的性质解题时,应依据条件,贯例图形,通过分析,把问题转化为证明线段相等,或通过辅助线,构造出直角三角形,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同时兼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从而逐步逼近结论.在几何证明中,另外,熟练地识别图形、善于构造图形,并运用图形的性质进行推理论证是十分重要的.下面一道题目供同学们自己练习:如图6所示,在梯形ABCD 中,AB ∥CD ,∠C +∠D =90°,E 、F 为AB 、CD 的中点.求证:CD -AB =2EF .提示:作EM ∥AD 交CD 于M ,EN ∥BC 交CD 于N .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等斜边的一半.图6FEDCBA聚焦中位线定理的运用中位线定理是三角形一个重要定理.有一个特点,在同一个题设下有两个结论:一个结论是表明两条线段的位置关系(平行),另一个结论是表明两条线段的数量关系(一半).在应用这个定理时,不一定同时需要两个结论,有时需要平行,有时需要倍分关系.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按需选用.现举例说明中位线定理的运用.一、用于证明平行例1 在△ABC 中,BD 平分∠ABC ,A D ⊥BD,垂足为D ,AE=EC. 求证:DE ∥BC.图1CFEDBA证明:延长AD 交BC 于点F. 因为BD 平分∠ABC , 所以∠ABD =∠CBD. 因为A D ⊥BD,所以∠BDA =∠BDF=900. 又BD=BD,所以△BDA ≌△BDF(ASA). 所以AD=DF.又因为AE=EC,所以DE ∥FC, 即DE ∥BC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二、用于证明角相等例2 如图2,四边形ABCD 中,对角线AC 、BD 相交于O ,已知AC=BD,M,N 分别是AD 、BC 的中点,MN 与AC 、BD 分别交于E 、F 点.求证:∠AEN=∠BFM.图24312FEBAP NMCD分析:可取CD 或AB 的中点构造中位线. 证明:可取AB 的中点P ,连接PM 、PN. 因为AM=MD,AP=BP,BN=NC, 所以MPBD 21,PN AC 2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所以∠1=∠3,∠2=∠4. 又因为AC=BD, 所以MP=NP, ∠3=∠4, 所以∠1=∠2.所以∠AEN=∠BFM (等角的补角相等). 三、用于证明线段相等例3 如图3,△ABC 的AB 、AC 向形外作正三角形ABD 和ACE,分别取BD 、BC 、CE 的中点P 、M 、Q.求证:PM=QM.图3QPCAD分析:中点P 、M 所在线段DB 、CB 有公共端点B ,若连接它们的另一端D 、C ,则PM 使成为△BCD 的中位线,同理连接BE 之后MQ 也成为△BEC 的中位线,通过中位线定理的传递,问题转化为证明DC 与BE 相等.证明过程由同学们自己完成!四、用于证明线段的特殊关系例4 如图4,已知四边形ABCD 中,E 、F 、G 、H 分别为AB 、CD 、AC 、BD 的中点,且E 、F 、G 、H 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求证:EF 和GH 互相平分.分析:要证明EF 和GH 互相平分,可证明四边形EGFH 是平行四边形;有中点,可考虑利用中位线定理.图4GHBE ACFD证明:连接EG 、GF 、FH 、HE. 因为AE=EB, BH=HD, 所以EH AD 21. 同理FG AD 21. 所以EHFG.所以四边形EGFH 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EF 和GH 互相平分.巧用中线的性质解题我们知道三角形的一条中线将三角形分成的两个三角形等底同高,这样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下面我们利用上述性质来巧解以下问题.一、巧算式子的值例1 在数学活动中,小明为了求23411112222++++ (1)2n +的值(结果用n 表示),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几何图形.请你利用这个几何图形求23411112222++++ (1)2n +的值.图1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大三角形的面积为1,根据三角形的中线把它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知,23411112222++++…12n +12n +表示:组成面积为1的大三角形的所有小三角形的面积之和,于是23411112222++++ (12)n +112n =-.【点评】此题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借助三角形的面积来求数的运算. 二、求图形的面积例2 如图2,长方形ABCD 的长为a ,宽为b ,E 、F 分别是BC 和CD 的中点,DE 、BF 交于点G ,求四边形ABGD 的面积.图2 解析:连接CG ,不难得出BCFSDCE S=4ab=,从而BEGDFG S S=,由E 、F 分别是BC 和CD 的中点,可得△DGF、△CFG、△CEG、△BEG的面积相等,因此S四边形ABGDab=-4ab43⨯23=ab.【点评】本题的难度较大,通过连接CG,巧妙地把四边形ABGD以外的部分分成四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像CG这样原题中没有,但我们在解题的过程中用它来“辅助”解决问题的线,称之为“辅助线”.三、巧等分土地例3.有一块三角形优良品种试验基地,如图3所示,•由于引进四个优良品种进行对比试验,需将这块土地分成面积相等的四块,请你制定出两种以上的划分方案供选择(画图说明).图3解析:可根据中线的特征,先分为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然后再依次等分.方案1:如答图(1),在BC上取D、E、F,使BD=ED=EF=FC,连接AE、ED、•AF.(1) (2) (3)方案2:如答图2,分别取AB、BC、CA的中点D、E、F,连接DE、EF、DF.方案3:如答图3,分别取BC的中点D,CD的中点E,AB的中点F,连接AD、AE、DF.【点评】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为12×底×高,因此解题的关键是找出底、高分别相等的四个三角形.对于本题,同学们!你还有别的方法吗?试试看.。
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及其应用探析
数学篇数苑纵横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重要定理.该定理的结论既包含两线段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又包含两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在解答平面几何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运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解题时,有时需要运用平行关系,有时需要运用倍分关系,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按需选用.下面结合例题予以说明.一、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和性质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三角形有三条边,所以三角形的中位线应该有三条,如图1所示:如果点D 、E 、F 分别是AB 、BC 、CA 的中点,那么线段DE 、EF 、FD 都是三角形的中位线.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由此不难得到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的关系:(1)位置关系: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互相平行,如在图1中,有DF ∥BC ;(2)数量关系:三角形的中位线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如在图1中,有DF =12BC.图1二、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在解题中的应用中位线的性质在解三角形问题时通常有以下三种用途:第一种是用于三角形的线段长度的计算;第二种是证明线段间的位置关系或由位置关系得出角之间的关系;第三种是求解三角形内线段间的和、差、倍分关系.1.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证明角相等由于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第三边之间存在平行的位置关系,因此,在证明两个角相等的时候,就可以借助或构造三角形的中位线,利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及内错角相等来证明.这样既快捷,又简便.例1如图2,四边形ABCD 中,AB =CD ,点E ,F 分别是AD ,BC 的中点,GH ⊥EF 交于点P .延长BA ,FE 相交于点Q ,延长CD 交FE 的延长线于点K ,求证:∠AGH =∠DHG.图2图3分析:如图,连接BD ,作BD 的中点M ,连接EM 、FM .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得△MEF 是等腰三角形,则∠EMP =∠FMP .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平行线的性质推知∠Q =∠CKF ,由等量代换,证得∠AGH =∠DHG .证明:如图3,连接BD ,作BD 的中点M ,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及其应用探析江西九江卢明23数学篇数苑纵横连接EM 、FM ,∵点E 是AD 的中点,∴ME 是△ADG 的中位线,∴ME ∥AB ,ME =12AB ,∴∠AGH =∠EMP ,同理可证:MF ∥DC ,MF =12DC ,∵AB =CD ,∴ME =MF ,∴∠MFE =∠MEF ,∵∠MFE =∠CKF ,∠MEF =∠Q ,∴∠Q =∠CKF ,∵GH ⊥EF ,∴∠QPG =∠KPH =90°,∴∠Q +∠AGH =90°,∠CKF +∠DHG =90°,∴∠AGH =∠DHG .2.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求线段的长度三角形中位线的长度等于第三边长度的一半.利用好这个性质,可以为我们求解两线段的数量关系提供一个重要的依据.所以当题目中遇到三角形一边的中点,所求的问题涉及求线段的长度时,常将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和三角形其他知识结合起来.例2如图4,△ABC 中,M 是BC 的中点,AD 是∠A 的平分线,BD ⊥AD 于D ,AB =12,AC =18,求DM的长.例4图5分析:由于DM 无法直接求出,因此可通过构建三角形来得出与DM 相关联的线段,延长BD 交AC 于E .AD 是∠BAC 的平分线,那么∠BAD =∠CAD ,AD ⊥BE ,又有一条公共边,所以△ABD 和△ADE 全等.那么AB =AE ,BD =DE ,又有BM =MC ,所以DM 是三角形BCE 的中位线,那么DM =12CE ,又因为CE =AC -AE =AC -AB =6,因此DM =3.解:延长BD 交AC 于E ,如图5,∵BD ⊥AD ,∴∠ADB =∠ADE =90°,∵AD 是∠A 的平分线,∴∠BAD =∠EAD ,在△ABD 与△AED 中ìíîïï∠BAD =∠EAD ,AD =AD ,∠ADB =∠ADE ,∴△ABD ≌△AED (ASA ),∴BD =ED ,AE =AB =12,∴EC =AC -AE =18-12=6,∵M 是BC 的中点,∴DM =12EC =12×6=3.3.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证明线段的倍分关系三角形的中位线不仅体现了线段之间的位置关系,也体现了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在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等问题中,最重要的是找到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而很多题目是难以直接进行数量转换的,因此需作出正确的辅助线,找出图形中形状、位置或者数量上的联系,借助中间量,将所求线段之间的间接关系转化为直接关系,最终求得答案.例5已知,如图6,在△ABC 中AB =AC ,延长AB 到D ,使BD =AB ,E 为AB 的中点,求证:CD =2CE .图6分析:这是证明线段的倍半问题,证明一24数学篇数苑纵横条线段等于另一条线段的二倍或一半时,常常是先找出短线段二倍长的线段,或者取长线段的一半,设法把线段的倍半问题转化为证明线段相等的问题.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加倍”“折半”的方法.方法1:找出CD 的一半,然后证明CD 的一半和CE 相等,取CD 中点F ,证CF =CE .证明:取CD 的中点F ,连接BF ,如图7.图7∴CD =2CF ,∵AB =BD ,∴BF 是△ADC 的一条中位线,BF ∥AC ,BF =12AC ,∴∠2=∠ACB ,∵AB =AC ,∴∠1=∠ACB ,∠1=∠2,∴E 是AB 中点,BE =12AC ,∵BF =12AC ,且AB =AC ,∴BE =BF .在△BCE 和△BCF 中,ìíîïïBE =BF ,∠1=∠2,BC =BC ,∴△BCE ≌△BCF (SAS),∴CE =CF ,∵CD =CF ,CD =2CF ,∴CD =2CE .方法2:找出CE 的2倍,然后证明CE 的2倍和CD 相等,因此,要延长CE 到F ,使EF =CE ,证CF =CD .证明:延长CE 至F ,使EF =CE ,连接FB ,如图8.图8∴CF =2CE ,∠1=∠2,∵E 为AB 中点,∴AE =BE ,在△AEC 和△BEF 中ìíîïïCE =EF ,∠1=∠2,AE =BE ,∴△AEC ≌△BEF (SAS),∴AC =BF ,∠3=∠F ,∴AC ∥BF ,∠FBC +∠ACB =180°,∵∠CBD +∠ABC =180°,又∵AB =AC ,∴∠ABC =∠ACB ,∴∠FBC =∠DBC ,∵AC =AB ,AB =BC ,AC =BF ,∴BF =BD .在△CBF 和△CBD 中,ìíîïïCB =CB ,∠FBC =∠DBC ,BF =BD ,∴△CBF ≌△CBD (SAS),∴CD =CF ,CF =2CE ,∴CD =2CE .由以上几例不难看出,当题目有中点这一条件时,应设法寻找另一个“中点”,以构造三角形的中位线,然后利用中位线的性质解题.这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技巧.25。
中位线及其应用
第2讲:中位线及其应用
1、三角形中位线
(1)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
(2)性质: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证明及书记格式:
(3)证明方法:
方法一: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为三角形中位线
方法二:过三角形一边中点且平行于第三边的线段是三角形中位线
2.梯形中位线平行于两底边,并且等于两底边和的一半。
证明:
【例题精讲】
【例1】已知△ABC中,D是AB上一点,AD=AC,AE⊥CD于E,F是BC的中点,证明BD=2EF。
【巩固】已知在△ABC中,∠B=2∠C,AD⊥BC于D,M为BC的中点.
求证:
1
2
DM AB
A
B
D
B
【例2】已知E 、F 、G 、H 是四边形ABCD 各边的中点 证明四边形EFGH 是平行四边形形
【例3】梯形ABCD 中,AB ∥CD ,M 、N 分别是AC 、BD 的中点。
求证:MN =21(AB -CD )
【例4】如图,△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AB =14,BC =16,AC =26,P 为∠A 的平分线AD 上一点,且BP ⊥AD ,M 为BC 的中点,求PM 的长。
【巩固】已知:△ABC 中,分别以AB 、AC 为斜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BM 和CAN ,P 是BC 的中点。
求证:PM =PN
A B C P M D A B D C M N A C P M N。
三角形中与中点有关的两个性质的运用-
图1-1F EDC BA 图1-2F EDC BA三角形中与中点有关的两个性质的运用江苏省通州市刘桥中学 吴锋三角形知识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特别是两个与中点有关的性质,在三角形及四边形的有关证明中使用尤为广泛,它们是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性质及三角形中位线性质.两条性质有的是独立使用,也有综合运用.主要反映在下面几点。
一、单独使用斜边中线性质,利用公共斜边找相等线段例1 如图1-1,四边形ABCD 中,∠ABC=∠ADC=90°,E 为AC 中点,EF 平分∠BED.请猜想EF 与BD 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分析:对于线段间关系的猜想,一般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大小关系,二是位置关系.就本题而言,EF 与BD 并无确定的大小关系,因而初步猜想位置关系为垂直.结合条件EF 平分∠BED ,联想到“三线合一”,可将目标转化证明BE=DE ,从而进一步明确最终猜想为EF 垂直平分BD.解:猜想:EF 垂直平分BD. 连结BE 、DE ,如图1-2 ∵∠ABC=∠ADC=90°, ∴△ABC 与△ADC 为直角三角形. ∵E 为AC 中点, ∴11,22BE AC DE AC ==, ∴BE =DE ,即△BED 是等腰三角形.PABCDEF图5-2O NM图2-2 图2-1FEDMNCB A ∵EF 平分∠BED, ∴EF 垂直平分BD.二、单独使用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将相等条件进行集中转化例2 如图2-1,已知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AC 与BD 相交于点O ,且AC=BD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MN 分别交BD 、AC 于点E 、F.你能说出OE 与OF 的大小关系并加以证明吗?分析:猜想两线段大小关系时,一般结果为相等,注意到两线段处于同个三角形,此时常用“等角对等边”进行证明.题中所给条件AC=BD 在任意四边形中不便直接使用,结合AB 、CD 中点,可取BC 中点,利用中位线,将AC 、BD 的相等关系转化到同一个三角形PMN 中,易证PM=PN ,所以∠PMN=∠PNM,再将其转化为∠OEF=∠OFE,完成证明.解:取BC 中点P ,连结PM 、PN ,如图2-2, ∵M、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 ∴11,22PM AC PN BD ==. ∵AC=BD, ∴PM=PN∴PMN PNM ∠=∠. 又PM∥AC,PN∥BD,∴,PMN OFE PNM OEF ∠=∠∠=∠, ∴OFE OEF ∠=∠, ∴OE=OF .三、综合使用斜边中线及中位线性质,证明相等关系问题例3 如图3-1,等腰梯形ABCD 中,CD ∥AB ,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60ACD ∠=︒,点S 、P 、Q 分别是DO 、AO 、BC 的中点.求证:△SPQ 是等边三角形。
2021年中考复习分类专题练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综合运用(一)
2021年中考复习分类专题练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综合运用(一)一.选择题1.如图,在Rt△ABC中,∠C=90°,AC=3,BC=4,D、E分别是AC、BC的中点,则DE的长是()A.2 B.C.D.0.52.如图,在△ABC中,点D、E、F分别在边AB、AC、BC上.DE∥BC,DE=BC,连结DF、EF.添加下列条件后,仍无法判定△BFD与△EDF全等的是()A.EF∥AB B.BF=CF C.∠A=∠DFE D.∠B=∠DEF 3.如图,已知△ABC,AB=10,AC=8,BC=6,D、E分别是AB、AC的中点,连接ED、CD,则△CDE的周长为()A.11 B.12 C.13 D.144.如图,跷跷板AB的支柱OD经过它的中点O,且垂直于地面BC,垂足为D,OD=50cm,当它的一端B着地时,另一端A离地面的高度AC为()A.125 cm B.100 cm C.75 cm D.50 cm5.如图,在△ABC中,∠ACB=90°,D,E分别是AB,AC的中点,若CD=2,∠ADE =30°,则BC的长为()A.B.2C.4 D.4.86.如图,在▱ABCD中,AB=3,AD=5,AM平分∠BAD,交BC于点M,点E,F分别是AB,CD的中点,DM与EF交于点N,则NF的长等于()A.0.5 B.1 C.D.27.如图,在△ABC中,AC=8,BC=12,AF交BC于F,E为AB的中点,CD平分∠ACB,且CD⊥AF,垂足为D,连接DE,则DE的长为()A.2 B.C.3 D.48.如图,A,B两地被池塘隔开,小明通过下列方法测出了A,B间的距离:先在AB外选一点C,然后测出AC,BC的中点M,N,并测量出MN的长为12m,由此他就知道了A,B间的距离.有关他这次探究活动的描述错误的是()A.S△CMN=S△ABC B.CM:CA=1:2C.MN∥AB D.AB=24m9.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AB,AC的中点,AC=12,F是DE上一点,连接AF,CF,DF=1.若∠AFC=90°,则BC的长度为()A.12 B.13 C.14 D.1510.如图,△ABC和△DBC均为等腰三角形,∠A=60°,∠D=90°,AB=12,若点E、F、G、H分别为边AB、AC、CD、BD的中点,则四边形EFGH的面积为()A.36(+1)B.18(+1)C.12(+1)D.9(+1)11.如图,△ABC的周长为31,点D、E都在边BC上,∠ABC的平分线垂直于AE,垂足为Q,∠ACB的平分线垂直于AD,垂足为P,若BC=12,则PQ的长为()A.3 B.3.5 C.4 D.4.612.如图,△DEF的顶点分别是△ABC各边的中点,△GHI的顶点分别是△DEF各边的中点,…,依次做下去,记△ABC得周长为P1,△DEF的周长为P2,△GHI的周长为P3,…,已知P1=1,则P n等于()A.B.C.D.二.填空题13.如图,在△ABC中,AB=AC,AD为BC边上的高,点E为AC的中点,连接DE.若△ABC的周长为20,则△CDE的周长为.14.如图,已知线段AB,将线段AB沿某个方向平移4个单位得到线段DC,其中点D是A的对应点,且点D不在直线AB上.连接AC,BD交于点O,若E是CD中点,则OE的长度值是.15.如图,在△ABC中,∠ACB=90°,M、N分别是AB、AC的中点,延长BC至点D,使CD=BD,连接DM、DN、MN.若AB=4,则DN=.16.如图,在Rt△ABC中,∠ACB=90°,D、E、F分别为AB、AC、AD的中点.若AB=6,则EF的长度为.17.如图,在四边形BCDE中,BC⊥CD,DE⊥CD,AB⊥AE,垂足分别为C,D,A,BC≠AC,点M,N,F分别为AB,AE,BE的中点,连接MN,MF,NF.当BC=4,DE=5,∠FMN=45°时,则BE的长为.三.解答题18.如图,在△ABC中,M是BC的中点,AN平分∠BAC,AN⊥BN于N,已知AB=10,AC=16,求MN的长.19.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AB和AC的中点,F是BC的延长线上一点,DF 平分CE于G,已知CF=1cm,求BC的长.20.由四边形各边中点组成的四边形称为“中点四边形”.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已知E、F、G、H分别是边AB、BC、CD、DA各边的中点.(1)观察并猜想中点四边形EFGH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2)在(1)的条件下,当对角线AC=BD时,中点四边形EFGH的形状又是什么呢?请说明理由.(3)直接写出:①菱形ABCD的中点四边形EFGH的形状是;②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的四边形ABCD的中点四边形EFGH的形状是.21.在△ABC中,AC=BC,∠ACB=90°,点D为AC的中点.(1)如图1,E为线段DC上任意一点,将线段DE绕点D逆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DF,连接CF,过点F作FH⊥FC,交直线AB于点H.判断FH与FC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2)如图2,若E为线段DC的延长线上任意一点,(1)中的其他条件不变,你在(1)中得出的结论是否发生改变,直接写出你的结论,不必证明.22.如图,AD为△ABC的中线,BE为△ABD的中线.(1)在△BED中作BD边上的高,垂足为F;(2)若△ABC的面积为20,BD=5.①△ABD的面积为,②求△BDE中BD边上的高EF的长;(3)过点E作EG∥BC,交AC于点G,连接EC、DG且相交于点O,若S△ABC=2m,又S△COD=n,求S△GOC.(用含m、n的代数式表示)23.已知:△ABC是任意三角形.(1)如图1所示,点M、P、N分别是边AB、BC、CA的中点,求证:∠MPN=∠A.(2)如图2所示,点M、N分别在边AB、AC上,且,,点P1、P2是边BC的三等分点,你认为∠MP1N+∠MP2N=∠A是否正确?请说明你的理由.(3)如图3所示,点M、N分别在边AB、AC上,且,,点P1、P2、…、P2009是边BC的2010等分点,则∠MP1N+∠MP2N+…+∠MP2009N=.(请直接将该小问的答案写在横线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解:∠C=90°,AC=3,BC=4,∴AB==5,∵D、E分别是AC、BC的中点,∴DE=AB=,故选:B.2.解:∵DE∥BC,DE=BC,∴D、E分别是AB、AC的中点,当EF∥AB时,EF=BD,DE=BF,DF=DF,可以判断△BFD与△EDF全等,A不符合题意;当BF=CF时,EF=BD,DE=BF,DF=DF,可以判断△BFD与△EDF全等,B不符合题意;当∠A=∠DFE时,无法判定△BFD与△EDF全等,C符合题意;当∠B=∠DEF时,由∠EDF=∠DFB,DF=F,可以判断△BFD与△EDF全等,D不符合题意,故选:C.3.解:∵D、E分别是AB、AC的中点,∴DE=BC=3,CE=AC=4,∵AB2=100,AC2+BC2=100,∴AB2=AC2+BC2,∴∠ACB=90°,又D是AB的中点,∴CD=AB=5,∴△CDE的周长=DE+CE+CD=12,故选:B.4.解:∵AC⊥BC,OD⊥BC,∴OD∥AC,又点O是OD的中点,∴AC=2OD=100(cm),故选:B.5.解:∵∠ACB=90°,D是AB的中点,∴AD=CD=2,∵D,E分别是AB,AC的中点,∴DE∥BC,DE=BC,∴∠AED=∠ACB=90°,又∠ADE=30°,∴AE=AD=1,DE=AD=,∴BC=2DE=2,故选:B.6.解:过点M作MG∥AB交AD于点G,∵AD∥BC,AB∥MG,∴四边形ABMG是平行四边形,∴∠AGM=∠ABM.∵AM平分∠BAD,∴∠GAM=∠MAB,∴∠AMB=∠AMG.在△AGM与△ABM中,,∴△AGM≌△ABM,∴AB=AG=3,∴四边形ABMG是菱形,∴MC=5﹣3=2.∵EF∥BC,点E,F分别是AB,CD的中点,∴NF是△DCM的中位线,∴NF=MC=1.故选:B.7.解:∵CD平分∠ACB,∴∠ACD=∠FCD,在△ACD和△FCD中,,∴△ACD≌△FCD,∴FC=AC=8,AD=DF,∴BF=BC﹣CF=4,∵E为AB的中点,AD=DF,∴DE是△ABF的中位线,∴DE=BF=2,故选:A.8.解:∵AC,BC的中点M,N,∴MN∥AB,MN=AB,∴△CMN∽△CAB,∴S△CNM:S△ACB=(MN:AB)2,∴S△CNM:S△ACB=1:4,∴S△CMN=S△ABC,故A描述错误;∵M是AC中点,∴CM:CA=1:2,故B描述正确;∵AC,BC的中点M,N,∴MN∥AB,故C描述正确;∵MN的长为12m,MN=AB,∴AB=24m,故D描述正确,故选:A.9.解:如图,∵∠AFC=90°,AE=CE,∴EF==6,DE=1+6=7;∵D,E分别是AB,AC的中点,∴DE为△ABC的中位线,∴BC=2DE=14,故选:C.10.解:∵△ABC和△DBC均为等腰三角形,∠A=60°,∠D=90°,∴△ABC是等边三角形,△DBC等腰直角三角形,∵AB=12,∴BC=12,∴BD=6,连接AD交BC于O,∵AB=AC,BD=CD,∴AD⊥BC,BO=CO,∴AD=AO+OD=6+6,∵点E、F、G、H分别为边AB、AC、CD、BD的中点,∴EH∥AD,EH=AD,FG∥AD,FG=AD,∴EH∥FG,EH=FG,∴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AD⊥BC,∴EH⊥BD,HG⊥AD,∴EH⊥HG,∴∠EHG=90°,∴四边形EFGH是矩形,∵EH=AD=3+3,HG=BC=6,∴四边形EFGH的面积=18(+1),故选:B.11.解:∵BQ平分∠ABC,BQ⊥AE,∴∠ABQ=∠EBQ,∵∠ABQ+∠BAQ=90°,∠EBQ+∠BEQ=90°,∴∠BAQ=∠BEQ,∴AB=BE,同理:CA=CD,∴点Q是AE中点,点P是AD中点(三线合一),∴PQ是△ADE的中位线,∵BE+CD=AB+AC=31﹣BC=31﹣12=19,∴DE=BE+CD﹣BC=7,∴PQ=DE=3.5.故选:B.12.解:∵△ABC的周长为1,△DEF的顶点分别是△ABC各边的中点,∴P2=P1=×1=,同理:P3=P2=×=,…以此类推,P n=P n﹣1=.故选:B.二.填空题(共5小题)13.解:∵AB=AC,AD为BC边上的高,∴BD=DC,∵△ABC的周长为20,∴AB+AC+BC=20,∴AC+CD=10,在Rt△ADC中,点E为AC的中点,∴DE=AC=EA,∴△CDE的周长=CD+CE+DE=CD+CE+AE=CD+AC=10,故答案为:10.14.解:如图,连接AD,BC,根据平移的性质知:AD=4,AB=CD且AB∥CD,则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O点是AC的中点,∵E是CD中点,∴OE是△ACD的中位线,∴OE=AD=2.故答案是:2.15.解:连接CM,∵∠ACB=90°,M是AB的中点,∴CM=AB=2,∵M、N分别是AB、AC的中点,∴MN=BC,MN∥BC,∵CD=BD,∴MN=CD,又MN∥BC,∴四边形NDCM是平行四边形,∴DN=CM=2,故答案为:2.16.解:在Rt△ABC中,D为AB的中点,∴CD=AB=3,∵E、F分别为AC、AD的中点,∴EF是△ACD的中位线,∴EF=CD=,故答案为:.17.解:∵点M,N,F分别为AB,AE,BE的中点,∴MF,MN都是△ABE的中位线,∴MF∥AE,MN∥BE,∴四边形EFMN是平行四边形,∴∠AEB=∠NMF=45°,又∵AB⊥AE,∴∠ABE=45°,∴△AB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E,∵BC⊥CD,DE⊥CD,又∵∠ABC+∠BAC=90°,∠EAD+∠BAC=90°,∴∠ABC=∠EAD,∵∠C=∠D=90°,∴△ABC≌△EAD(AAS),∴BC=AD=4,CA=DE=5,∴Rt△ABC中,AB==,∴等腰Rt△ABE中,BE==,故答案为:.三.解答题(共6小题)18.解:延长BN交AC于D,∵AN⊥BN,AN平分∠BAC∴∠ANB=∠AND,∠BAN=∠DAN又∵AN=AN∴△ABN≌△ADNAD=AB=10,BN=DN∴点N是BD的中点∵点M是BC的中点∴MN是△BCD的中位线∴MN=CD=(AC﹣AD)=3.19.解:∵D,E分别是AB和AC的中点,∴DE是△ABC的中位线,∴BC=2DE,BC∥DE,∴∠F=∠EDG,∵DF平分CE于G,∴EG=CG,在△DEG和△FCG中,,∴△DEG≌△FCG(AAS),∴DE=CF=1cm,∴BC=2DE=2×1=2cm.20.解:(1)观察猜想: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证明:如图,连接AC、BD,∵E、F、G、H是四边形ABCD各边中点,∴EH=FG=BD,EH∥FG∥BD,∴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2)由(1)可知,同理可证EF=HG=AC,∵AC=BD,∴EH=EF,∴EF=FG=GH=EH,∴四边形EFGH是菱形;(3)①矩形;②正方形.21.解:(1)FH与FC的数量关系是:FH=FC.证明如下:延长DF交AB于点G,由题意,知∠EDF=∠ACB=90°,DE=DF,∴DG∥CB,∵点D为AC的中点,∴点G为AB的中点,且,∴DG为△ABC的中位线,∴.∵AC=BC,∴DC=DG,∴DC﹣DE=DG﹣DF,即EC=FG.∵∠EDF=90°,FH⊥FC,∴∠1+∠CFD=90°,∠2+∠CFD=90°,∴∠1=∠2.∵△DEF与△ADG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EF=∠DGA=45°,∴∠CEF=∠FGH=135°,∴△CEF≌△FGH,∴CF=FH.(2)FH与FC仍然相等.理由:由题意可得出:DF=DE,∴∠DFE=∠DEF=45°,∵AC=BC,∴∠A=∠CBA=45°,∵DF∥BC,∴∠CBA=∠FGB=45°,∴∠FGH=∠CEF=45°,∵点D为AC的中点,DF∥BC,∴DG=BC,DC=AC,∴DG=DC,∴EC=GF,∵∠DFC=∠FCB,∴∠GFH=∠FCE,在△FCE和△HFG中,∴△FCE≌△HFG(ASA),∴HF=FC.22.解:(1)作EF⊥BD垂足为F,(2)①∵AD为△ABC的中线,∴S△ABD=S△ABC,∵△ABC的面积为20,∴△ABD的面积为10;②∵BE为△ABD的中线,∴S△BDE=S△ABD=5,∵BD=5,∴EF的长=2;③∵EG∥BC,BE为△ABD的中线,∴EG是△ACD的中位线,∴DG是△ACD的中线,∴S△BDE=S△CDG,S△BDE=S△CDG=S△ABD=S△ABC=,∴S△GDC=,又∵S△COD=n,∴S△GOC=S△GDC﹣S△COD=.23.(1)证明:∵点M、P、N分别是AB、BC、CA的中点,∴线段MP、PN是△ABC的中位线,∴MP∥AN,PN∥AM,∴四边形AMPN是平行四边形,∴∠MPN=∠A.(2)解:∠MP1N+∠MP2N=∠A正确.如图所示,连接MN,∵,∠A=∠A,∴△AMN∽△ABC,∴∠AMN=∠B,,∴MN∥BC,MN=BC,∵点P1、P2是边BC的三等分点,∴MN与BP1平行且相等,MN与P1P2平行且相等,MN与P2C平行且相等,∴四边形MBP1N、MP1P2N、MP2CN都是平行四边形,∴MB∥NP1,MP1∥NP2,MP2∥AC,∴∠MP1N=∠1,∠MP2N=∠2,∠BMP2=∠A,∴∠MP1N+∠MP2N=∠1+∠2=∠BMP2=∠A.(3)解:∠A.理由:连接MN,∵,∠A=∠A,∴△AMN∽△ABC,∴∠AMN=∠B,,∴MN∥BC,MN=BC,∵P1、P2、…、P2009是边BC的2010等分点,∴MN与BP1平行且相等,MN与P1P2平行且相等,…,MN与P2009C平行且相等,∴四边形MBP1N、MP1P2N、…、MP2009CN都是平行四边形,∴MB∥NP1,MP1∥NP2,…,MP2009∥AC,∴∠MP1N=∠BMP1,∠MP2N=∠P1MP2,…,∠BMP2009=∠A,∴∠MP1N+∠MP2N=∠BMP1+∠P1MP2+…+∠P2008MP2009=∠BMP2009=∠A.。
三角形中位线的应用三例
三角形中位线的应用三例在平面几何证明题中,若题设条件出现了一条线段的中点,则可取另一条线段的中点,构造三角形的中位线,利用其性质证题.主要有三种情况,现举例说明.例1 如图1,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BAC的平分线AE交BC于E,DF⊥AE 于F,DF分别交AB、AC于G、H。
分析由题设知,O是△DGB一边DB的中点,取另一边DG的中点M,连OM,则OM平行且等于12BG。
欲证OH=12BG,只需证OH=OM.证明取DG的中点M,连OM.∵AE平分∠BAC,且DF⊥AE,∴∠OHM=∠AHF=90°-22.5°=67.5°.又∠MOH=∠BAC=45°,∴∠OMH=180°-67.5°-45°=67.5°,∴∠OMH=∠OHM,∴OH=OM,例2 如图2,在四边形ABCD中,AD=BC,E、F分别是 AB、CD的中点,直线EF交AD 的延长线于G,交BC的延长线于H.求证∠AGE=∠BHE.分析由于中点E、F不在一个三角形的边上,可连结AC,取AC的中点M,连ME、MF,在△CAD和△ABC中分别利用中位线的性质.证明连结AC,取AC的中点M,连ME、MF.∵E是AB的中点,∴∠MEF=∠BHE.∴∠MFE=∠AGE.又 AD=BC,∴MF=ME,∴∠MEF=∠MFE,故∠AGE=∠BHE.例3 如图3,在五边形ABCDE中,AB⊥BC,AE⊥ED,∠BAC=∠EAD,P是CD的中点,求证:PB=PE.分析由于PB、PE不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且PB、PE分别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又不具备全等的条件,欲证PB=PE,可分别以PB、PE为一边构造两个三角形,再证它们全等.为此,分别取AC、AD的中点F、G,连结FB、FP、GE、GP.在Rt△ABC和Rt△AED中分别利用斜边上中线的性质,在△ACD中利用中位线的性质.证明分别取AC、AD的中点F、G,连结FB、FP、GE、GP.∴∠PFC=∠DAC,∠PGD=∠CAD.且 PF=EG,FB=GP.又∠BFP=∠BFC+∠PFC=∠FBA+∠BAC+∠DAC=2∠BAC+∠DAC,∠EGP=∠EGD+∠PGD=∠GEA+∠DAE+∠CAD=2∠DAE+∠CAD,且已知∠BAC=∠DAE,∴∠BFP=∠EGP.于是,易知△BFP≌△EGP.故 PB=PE.。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与应用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与应用引言三角形是几何学中的重要概念,其性质和定理被广泛应用于数学和物理学的各个领域。
本文将介绍三角形中的一个重要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并讨论其应用。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指一个三角形的三个中位线交于一点且该点距离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具体地说,对于任意三角形ABC,连接其中任意两个顶点的中点,得到三条中线AD,BE和CF。
中位线定理表明这三条中线交于一点G,并且G到三个顶点A、B和C的距离相等。
证明为了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我们先假设以点G为交点的中线AD与边BC的交点为点E。
根据中线的性质,AD的长度是线段BE的一半。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等式: AE = 1/2 * BE (1)同理,根据中线的性质,AD的长度是线段EC的一半。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等式: AE = 1/2 * EC (2)由等式(1)和(2)可知: 1/2 * BE = 1/2 * EC通过上述等式我们可以推导出BE = EC。
因此,点E在线段BC的中点。
同理,我们可以证明点G也是线段AB和线段AC的中点。
因此,三条中线AD、BE和CF都通过一点G,并且G到三个顶点A、B和C的距离相等。
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定理,它还具有一些实际的应用。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应用情况。
1. 建模问题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以用于解决一些建模问题。
例如,假设我们要在一个三角形中找到一个点,使得该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之和最小。
根据中位线定理,我们可以简单地找到三条中线的交点,即为所求点。
这种方法在处理一些几何建模问题时非常实用。
2. 三角形特性分析通过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我们可以研究三角形的一些特性。
例如,我们可以推导出一个结论:三角形中位线的长度之和等于三角形三边长度之和的一半。
这个结论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三角形的性质和特点,并且在解决相关问题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3. 相似三角形问题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还可以应用于相似三角形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 A F C
中位线的性质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第三边,且等于 第三边的一半。 几何语言表述为: 位置关系:EF∥BC 数量关系:EF= 1 2 BC
轻松过关 在△ABC中,点E、F是AB、AC的中点。 若∠B=55 ,则∠AEF=( 55 ),为什么? 若EF=10cm,则BC=( 20 )cm,为什么?
D
E
F
C
B
A
一个三角形有几条中位线?
E
F
B
C
在△ABC中,点A1、B1、C1是三边的中点,连结 A1B1、B1C1、A1C1。 图中有几个平行四边形?
AC1A1B1 BA1B1C1 A1CB1C1 C1 A B1 若以 为例,你能说明 AC1A1B1 理由吗? 解:∵点A1B1、B1C1、A1C1是△ABC 的中位线。 ∴A1B1∥AB AC1=BC1(中点定义) ∴A1B1∥AC1 A1B1=AC1 B
A
D B M N C
解:延长BD交AC于点N ∵AD平分∠BAC ∴∠BAD=∠NAD(角平分线性质) 又∵BD⊥AD(已知) ∴∠ADB=∠ADN(垂直定义) 又∵AD=AD(公共边) ∴△ADB≌△ADN(ASA) ∴AB=AN=12 BD=N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点D是BN中点 又∵点M是BC的中点 ∴DM= 1 CN= 1 ×(22-12)=5 2 2
C△A2B2C2= S△A2B2C2=
1 1 × 2 2 1 4
a=( 1 2
1 4
)a= 1 a 4
2
2
×
b=( 1 4) b = 1 b
16
C1
B2
A2
C2
B1
B
A1
C
依照此规律,第n个这样的三角形呢?
C △AnBnCn=( 2 1 S △AnBnCn=( 4
1
)a
n
)b
n
在△ABC中,M是BC的中点,AD平分∠BAC、 BD⊥AD,AB=12,AC=22。求MD的长。
A C1 B1
即: △A1B1C1的周长=△ABC的周长的一半 B
A1
C
结论:由三角形中位线构成的新三角形周长等于原三角形周长的一半
学以致用
若△ABC的周长等于a,求△A1B1C1的周长
△A1B1C1的周长=
1 a 2
△A1B1C1的面积与△ABC的面积有何关系?
解:在 AC1A1B1、 BA1B1C1、 A1CB1C1中, △A1B1C1≌△AC1B1≌△C1BA1≌△B1A1C(SSS) 1 A ∴ △A1B1C1= 4 △ABC 结论:由三角形中位线构成的新三角形面积等于 C1 原三角形面积的 1 4
三角形中位线的综合应用
主讲人:严塘中学 杨志香
想一想
小明为了测量池塘BC的宽度,他在池塘外找一点A,用绳子连结 AB、AC,再在AB、AC上取其中点E、F,量得EF=18m,于是他知 道了池塘BC的宽度。同学们,你们知道BC有多宽吗?为什么?
B
1、什么是三角形中位线? 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三角形的中位线。 2、中位线与第三边有着什么位置关系、数量关系?
∴四边形EFHM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连结矩形ABCD四边中点E、F、H、M,得到的 四边形EFHM是什么样的四边形?
D H
C
M
O E
F
A
B
菱形
课后思考
若连结平行四边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 四边的中点,那么这样的新四边形又是什么样的四 边形呢?
作业
在△ABC中,∠ACB=90 ,点D、E分别是AC、AB的中点, 点F在BC延长线上,且∠CDF=∠A。求证:四边形DECF是平 行四边形。 A
S
S
B1
学以致用
若△ABC的面积为b,求 △A1B1C1的面积。
B
A1
C
S△A1B1C1=
1b 4
若点A1、B1、C1是△ABC三边的中点,点A2、B2、C2是 △A1B1C1三边的中点,连结A2B2、B2C2、A2C2,△ABC的周 长为a,面积为b,则△A2B2C2的周长、面积分别是多少? A
李奶奶家有一块四边形空地ABCD,在四边形ABCD的各边分别 取其中点E、F、H、M,把得到的四边形EFHM作为一个草坪, 同学们,你知道这块草坪是什么样的四边形吗?为什么?
解:连结AC ∵M、H是AD、CD的中点 ∴MH//AC且MH= H D M E F B
C
1 AC A 2 1 同理:EF//AC且EF= 2 AC(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MH//EF且MH=EF
1 A1B1= 2 AB(中位线定理)
A1
C
∴四边形AC1A1B1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A1B1C1的周长与△ABC的周长有何关系?
解:∵A1B1、B1C1、A1C1是△ABC的中位线
1 1 ∴A1B1= 1 AB , B 1C1= BC,A1C1= AC 2 2 2 1 1 ∴A1B1+B1C1+A1C1= 1 AB+ BC+ AC 2 2 2 1 = 2 (AB+BC+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