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初中物理力与运动_教案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的关系教案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了解力对运动的影响。
2. 掌握力的定义、力的单位和力的作用效果。
3. 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解决物体运动中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与单位A. 力的定义: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B. 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为牛顿(N)。
C. 力的表达式:力的大小和方向用矢量表示,常用表示法为F。
2. 力的作用效果A.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静止、匀速运动、加速运动和改变运动方向等。
B. 力的分类:i. 推力:使物体运动速度增大的力。
ii. 拉力:使物体运动速度减小或停止的力。
iii.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iv. 弹力:弹性物体受力后恢复原状的力。
3. 牛顿三定律A.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受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i. 说明:物体在所受外力为零时,保持原有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ii. 示例:车上的物体在车突然刹车时会向前倾斜,这是因为车停下来了,但物体仍保持原有的前进状态。
B.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净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i. 公式表达:F = ma,其中F为物体所受合力,m为物体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ii. 示例:小车的质量越大,需要施加更大的力才能使其加速度增大。
C.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在物体1上的力与物体2作用在物体1上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i. 说明: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ii. 示例:划船时,手推船桨后,船也向相反方向运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力和运动的认识。
2. 理论知识讲解:A. 力的定义与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B. 牛顿三定律的概念与示例。
3. 案例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力的作用。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及其关系;(2)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原理和定律;(3)能够运用运动和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2)运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3)采用小组讨论、问题解决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相互帮助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1)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2)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3)机械运动和非机械运动。
2. 力的概念及其分类(1)接触力和非接触力;(2)按性质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3)按效果分类:拉力、压力、支持力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2)运动和力的基本原理和定律;(3)运动和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运动和力之间的定量关系;(2)运动和力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通过示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4.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运动和力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运动和力的应用,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运动和力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2. 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运用运动和力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3. 制作思维导图或概念图,梳理运动和力的知识点。
初中运动和力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运动和力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一定律。
2.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力和运动的关系2. 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力对物体的作用。
2. 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二、讲解力和运动的关系(15分钟)1. 讲解力的作用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明白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三、实验探究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20分钟)1. 布置实验:让学生用不同大小的力拉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速度。
2.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速度。
3. 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观察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四、总结和拓展(10分钟)1. 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得出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2. 提问: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物体的运动速度?3.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板车、自行车等,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能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 学生是否能通过实验观察到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3. 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力和运动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八年级物理力与运动教案

八年级物理力与运动教案八年级物理力与运动教案【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物理力与运动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八年级物理力与运动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教学难点】【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件非常重要的测量工具,我们要比一比谁最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2、出示《我们的小缆车》的记录表,提问:在这个表格中,我们是用什么表示拉力大小的?3、提问:那么2个、3个、5个垫圈的力到底有多大,我们能不能测量出来?4、揭题:测量力的大小二、认识弹簧测力计1、学生交流汇报:用弹簧测力计2、提问:弹簧测力计你见过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见它。
3、课件出示:弹簧测力计。
引导:请你仔细观察,你能从弹簧测力计上获得哪些信息?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弹簧测力计: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1牛=100克力三、使用弹簧测力计1、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引导语:刚才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弹簧测力计,那你用过弹簧测力计吗?你会用它来物体的重力大小吗?2、学生尝试使用测量一个砝码的重力大小。
3、汇报测量数据,发现问题,引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出示: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因注意:(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4、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并记录在78页表格。
5、交流汇报6、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动文具袋的力。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物理初中八年级下册第八章《力与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理解惯性,能利用惯性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3、知道同一直线方向相同和方向相反两个力的合力。
4、知道二力平衡及其条件并应用它来解题。
5、知道力与运动的关系。
6、能正确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推断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让学生学会通过理性分析以及科学的推理获得规律。
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使他们能建立如何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认真、细致严谨的学习态度。
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出发,探求科学真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科学质疑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是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知识、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二力平衡及其条件、力与运动,难点是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教学过程】壱、知识梳理(师生互动1)考点一:牛顿第一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内容:一切物体在的作用时,总保持或的状态。
2. 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大小与物体的有关。
3. 力与运动的关系:物体的运动力来维持,力是的原因。
考点二:合力1、如果一个力对物体的与几个力同时对物体相同,那么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2、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如果方向相同,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方向与两个力的方向.3、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如果方向相反,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方向与较大力的方向考点三:二力平衡1. 概念: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状态,就说这二力平衡2. 条件:两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且、,以及作用在直线上考点四: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条件:二、易错易混题辨析:(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在括号里画“×”)(学生活动2)1、要想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施加力。
()2、施加力一定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关于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教案6篇

关于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教案6篇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二)讲授新课1.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
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活动:(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3)观察书本43页图12.4-4,能得到什么启示?(4)游泳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初中物理初二物理下册《运动和力》教案、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利用图示、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
初二是学生物理学习的关键阶段,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了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实验操作,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然而,在运动和力的这一章节,学生对抽象的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掌握程度仍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难以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效结合。
在此基础上,学情分析如下:
1.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已有初步了解,但理解深度和广度有限,需要教师引导深化。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一: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学生对运动和力的概念理解不深,容易混淆速度、加速度等概念。
-教学中应通过实例分析、图示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运动和力概念。
2.重难点二:力的合成与分解
-学生在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上往往感到困惑,难以正确应用向量法则。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将物理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运动员比赛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运动员在起跑后能加速前进?力是如何影响物体运动的?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运动和力。
3.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初二物理下册《运动和力》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初中运动和力教案

初中运动和力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2. 让学生了解重力、摩擦力等常见力的概念和作用。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2. 重力的概念和作用3. 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4.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拍打篮球、拉动书包等,引导学生思考力和运动的关系。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教师总结并板书: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教师介绍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学生通过实验体会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3. 教师讲解重力的概念: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
4. 学生通过实验了解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5. 教师介绍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碍力。
6. 学生通过实验感受摩擦力的作用:阻碍物体的运动。
三、课堂实践(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力的合成和分解。
2.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力的合成和分解现象,如拉力器实验。
3. 教师讲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力的合成是指两个力共同作用于一个物体时,它们的合力;力的分解是指一个力作用于一个物体时,它可以被分解为两个力的效果。
4. 学生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两个人合力抬起一个重物。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力和运动的关系。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给予点评和鼓励。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回家后,请家长观察并描述一下家庭中的力和运动现象,如拉窗帘、拍球等。
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力和运动的关系,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实验和小组讨论,学生掌握了重力、摩擦力等常见力的概念和作用,并能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物理教案:运动和力

初中物理教案:运动和力一、引言物理是一门研究物体运动和力的科学,而准备好教案则是一节成功的物理课程的关键。
本文将为初中物理教师提供一个完整的教案,旨在帮助他们设计并实施有趣且有效的运动和力课程。
二、背景知识1. 运动的定义运动是指物体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常见的运动形式包括直线运动、曲线运动以及往复运动等。
2. 力的定义力是一种使物体发生变化状态(如速度、方向或形状)的因素。
常见力包括推力、拉力、重力等。
三、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们将通过以下方法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类型的运动,并能将其与实际生活中相应的例子进行对应。
2. 理解不同类型的力,并能够解释它们对物体产生的作用。
3. 使用适当的图表和图示描述和表示所研究过程中遇到过得运动现象和力现象。
4. 发展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5. 提高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本节课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导入与概念解释(10分钟)- 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运动?”- 鼓励学生分享不同的例子,并帮助他们理解运动的定义和分类。
2. 运动类型介绍(15分钟)- 详细讲解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往复运动的特点,引导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与这些运动类型相关联的例子。
3. 力的概念引入(15分钟)- 解释力是如何影响物体状态变化的,引导学生思考重力、推力和拉力等不同类型的力对物体所产生的作用。
- 呈现示意图和实际示范来加深学生对不同类型力作用效果的理解。
4. 实验探究(25分钟)- 将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实验。
- 设计简单但有趣的实验,例如使用弹簧测量拉力及推车上方物体受到牵引后是否发生改变。
- 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同时鼓励他们就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解释。
5. 案例讨论与整理(20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并让他们思考如何将其与所学的运动类型和力联系起来。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彼此观点,并形成综合结论。
- 教师进行辅导、补充物理原理背后的科学解释。
初中物理初二物理上册《运动和力》教案、教学设计

-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五、作业布置
1.基础知识巩固:
-请学生完成课本第十五章的习题1、2、3,重点加强对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结合课堂讲解,解释牛顿三定律的原理,并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每个定律的含义。
2.教学目标:
-唤起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动机。
-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
-运动的基本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牛顿三定律:介绍定律的内容,并通过实例解释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力与运动的关系:分析力的作用效果,阐述力与速度、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以生活中的运动现象为切入点,如抛物运动、滑板运动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利用多媒体播放运动员百米赛跑的录像,让学生关注起跑、加速、冲刺等阶段的速度变化,引发学生对运动状态变化的探究兴趣。
-提问:“为什么运动员在起跑时需要用力?力与速度、加速度之间有什么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
-通过绘制图表或思维导图,总结速度、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
2.实践应用提升:
-设计一个小实验,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如小车在不同斜面坡度下的加速度变化。
-选择生活中的一个运动场景,如踢足球、投篮等,运用牛顿三定律分析运动过程中的力与运动状态的关系。
3.拓展思考与创新:
-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定期进行复习和总结,巩固已学知识,为学习后续内容打下坚实基础。
初中物理课教案:力和运动

初中物理课教案:力和运动1. 引言本节课将讨论力和运动的关系。
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
2. 目标•掌握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理解牛顿第一、第二定律及其应用;•能够解析简单的受力平衡问题。
3. 内容3.1 力的概念•定义:力是改变物体速度或形状的作用,可以使物体加速或减速。
•描述: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讨论不同类型的力(接触力、重力、弹性力等)及其特点。
3.2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定义: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解释原理,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3.3 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与受力成正比•定义:当物体受到一个外力时,其加速度与所受到的外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公式:F = ma (F表示所受到的外力,m表示物体质量,a表示加速度)。
•利用公式解析简单的加速度和受力问题,并进行实践操作。
3.4 受力平衡问题•定义:物体所受到的合力为零时称为受力平衡。
•分析简单受力平衡问题,推导出合力为零的条件。
•解决实例中的受力平衡问题,并通过实验验证结果。
4.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在实验室或者操场上进行以下实验: 1. 测量不同物体质量与所需施加的力之间的关系。
2. 探究不同大小的加速度对所需施加的外力大小和方向的影响。
3. 检验力对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作用。
5. 总结与拓展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进行总结。
扩展讨论如何应用这些概念来分析更复杂的物理现象和工程问题。
6. 小结通过本节课,学生将掌握一些最基本、最重要道具依赖于第二定律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其他概念。
同时,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对物理概念和原理理解,并培养其实践能力。
(以上为初中物理课教案:力和运动的详细内容,从概念、原理到实践操作全方位覆盖了相关知识点。
)。
初中物理教案 运动和力

s /米
甲
12 9 6 3
s /米
乙
t /秒
0 1 2 3 4 5 6 0 1 2 3 4 5 6
t /秒
A.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 B.经过 秒,甲、乙相距 米 乙相距4米 .经过4秒 C.经过 秒,甲、乙相遇 .经过3秒 D.乙运动到 点时,甲离 点9米 点时, .乙运动到P点时 甲离Q点 米
(a) (b) (c)
7、二力平衡
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 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 静止 运动状态 这两个力为平衡力的关系。 状态, 运动状态,这两个力为平衡力的关系。 二力平衡条件:同体、等值、反向、 二力平衡条件: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处于静止或 实验目的:探究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处于静止或 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处于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时 两个力的关系。 匀速直线运动时,这两个力的关系。
4、运动快慢与路程和时间有关
路程相同时,时间越短,运动越快。(等距) 路程相同时,时间越短,运动越快。(等距) 。(等距 时间相同时,路程越长,运动越快。(等时) 。(等时 时间相同时,路程越长,运动越快。(等时)
5、速度: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 速度: 路程
(1)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意义: 速度越大,运动越快 速度越大,运动越快 越大 (2)单位:米/秒(m/s) 单位: m/s) 1m/s=3.6km/h
(2)滚动摩擦力 压力相同时,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 压力相同时,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 小于 (3)静摩擦力:阻碍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静摩擦力:阻碍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相对运动趋势
利用平衡力的关系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 利用平衡力的关系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八章《力和运动》大单元优秀教学案例

4.反思与评价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加深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过程和合作表现,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和反馈作用。
5.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讲授摩擦力的定义,讲解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如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等,并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讨论题目,引导学生针对题目进行小组讨论,如“力是如何作用在物体上的?”,“二力平衡的条件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共同探究、分析、总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通过实验和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如物体形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等,从而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加深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
4.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惯性的概念,引导学生运用惯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5.结合学生的作业表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贴近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实验现象,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力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思考:教师针对本章知识点设计了一系列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等。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力的作用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

《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回顾和巩固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三要素。
2. 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以及摩擦力的概念。
3. 复习和运用力和运动的关系,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力和运动情况。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2.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概念静止物体和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状态外力作用下物体状态的改变3. 牛顿第二定律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合力和分力的概念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4. 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定义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摩擦力的作用效果5. 力和运动的关系力的作用与运动状态的改变平衡力的概念和条件非平衡力的作用效果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通过提出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和动画,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力的概念和运动规律。
3. 组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实验,引起学生对力的兴趣,并提出力的概念和三要素的问题。
2. 讲解力的概念和三要素:引导学生回顾力的定义和力的作用效果,讲解力的三要素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讲解惯性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静止物体和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状态,以及外力作用下物体状态的改变。
4. 讲解牛顿第二定律:通过示例和公式,讲解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以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5. 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摩擦力的定义,讲解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以及摩擦力的作用效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力和运动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牛顿定律和摩擦力的掌握情况。
初一物理力与运动教案

初一物理力与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认识力的种类和表现形式;2. 掌握力的计量单位和力的计算方法;3. 了解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认识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4. 能够解答与力和运动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力的概念和种类;2. 力的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3. 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力与运动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力是什么,力的种类有哪些,力与物体运动之间有何关系。
2. 探究力的种类(20分钟)通过实际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力的种类。
可以设计实验或示范活动,比如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伸力、推力和重力。
3. 力的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20分钟)教师介绍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并解释1牛顿是什么意思。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力的计算练习,包括力的大小和方向的计算。
4. 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20分钟)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例如,通过举起物体,让学生感受到重力对物体的作用;通过推动物体,让学生体验到推力对物体的影响。
5. 扩展运用(20分钟)在生活中找到更多与力和运动相关的例子。
让学生自主观察,并分析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例如,为什么跑步时需要发力?为什么刹车可以使车停下来?6. 梳理知识点(10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梳理力的概念、种类、计量单位和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确保学生对知识点有清晰的理解。
四、教学辅助工具:1. 弹簧测力计;2. 实物示例(如书、椅子等);3. 多媒体投影仪。
五、巩固与拓展:可以布置力与运动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也可以布置一些拓展性的思考题,让学生深入思考力与运动的更多关系。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观察、实验、示范和问题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全面了解了力与运动的关系。
在引导学生思考和互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氛围活跃。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逐步解答,确保学生对力与运动的概念和关系有准确的理解。
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教案教案标题: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物体的运动和力的概念。
2. 掌握速度、加速度、力和质量的计算方法。
3. 能够解释运动和力的相关现象并应用于实际情境。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
2. 运动和力的计算方法。
3. 运动和力的应用。
教学难点:1. 运动和力的相关现象的解释和应用。
2. 运动和力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者黑板、白板。
2. 实验器材和材料。
3. 学生练习题和作业。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一个有趣的物理现象或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为什么跑步的人会出汗?”或者“为什么骑自行车时需要用力踩脚踏?”。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并与运动和力的概念联系起来。
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介绍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如速度、加速度、力和质量,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讲解运动和力的计算方法,如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公式、力的计算公式等。
3. 通过实例演示运动和力的应用,如自由落体运动、平抛运动等。
三、实验探究(25分钟)1.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观察和验证运动和力的相关现象,如通过小车的运动来研究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
2. 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帮助他们理解运动和力的实际应用。
四、巩固练习(15分钟)1. 分发练习题和作业,让学生巩固运动和力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2. 在学生完成练习题和作业后,进行答疑和讲解。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提供一些拓展的物理问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究更复杂的运动和力现象。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进行实验或调查。
六、总结反思(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提出问题和建议。
教学扩展:1. 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更复杂的实验,如通过斜面实验研究力的分解和合成。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

《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掌握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4)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参照物的选择。
(5)掌握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力和运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实验和演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理解。
(3)采用小组讨论、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力和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1)力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3)力的作用效果:形变、运动状态改变等。
2. 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2)牛顿第二定律:力与运动的关系。
(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3. 重力、弹力、摩擦力(1)重力的产生和作用。
(2)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3)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4.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参照物的选择。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原理。
5. 速度、加速度、位移(1)速度的定义及计算。
(2)加速度的定义及计算。
(3)位移的定义及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5)速度、加速度、位移的定义及计算。
2. 难点:(1)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2)摩擦力的计算。
(3)相对性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和运动的知识。
2. 利用实验和演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理解。
3. 采用小组讨论、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 结合实际例子,培养学生运用力和运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一物理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

初一物理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力对物体运动的作用和影响。
2. 掌握描述力和物体速度、加速度之间关系的相关概念和运算方法。
3. 通过实验与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力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2. 理解和运用力与速度、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运用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进行分析与理解。
2. 运用相关公式计算力、速度、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多个不同质量的小车。
2. 平滑的小车轨道。
3. 弹簧测力计。
4. 计时器。
5. 记录表格和绘图纸。
五、教学过程设计【自主探究】1. 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获得一个小车、一个弹簧测力计和一个计时器。
2. 学生将小车放在轨道上,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推车时需要的力,并记录在记录表格中。
3. 学生分别用不同的力推动小车,记录小车在规定时间内所运动的距离。
4. 学生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绘制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图,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5. 学生总结力与物体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讲解与示范】1. 教师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引导学生理解力与加速度之间的直接关系。
2. 教师示范使用速度-时间图与力的关系图来解释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 教师讲解速度、加速度和力的计算公式,并通过示例问题进行说明。
【合作探究】1. 学生重新组成小组,每个小组比较不同质量的小车在相同力的推动下的加速度大小,并进行实验记录和数据比较。
2. 学生讨论不同大小的力对物体加速度的影响,并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拓展运用】1. 学生通过计算小车在不同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并绘制出速度-加速度图和力-加速度图。
2. 学生根据绘制的图形,深入理解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规律和公式之间的数学关系。
3.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与力和加速度有关的实际问题。
六、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力与速度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和运算找出力对速度产生的影响规律。
2. 学生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探究物体的质量对力和加速度之间关系的影响。
初中物理教案力学与运动

初中物理教案力学与运动初中物理教案:力学与运动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理解力学与运动的概念;2.掌握基本的力学概念,如质点、力、受力等;3.了解运动的基本概念,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二、教学重点1.力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2.运动的基本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如何准确理解和运用力学概念;2.如何计算运动中的各个参数。
四、教学过程1.导入(注意:以下仅为教学过程的示例,具体教案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2.概念讲解在引入力学与运动的概念后,详细讲解质点、力、受力等基本概念。
通过实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和作用。
3.力的计算介绍力的计算方法和单位。
通过举例子,让学生学会用公式计算力的大小,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运动的基本概念引入运动的基本概念,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通过简单的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并学会测量和计算。
5.运动参数的计算讲解如何计算运动中的各个参数,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通过实例和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6.课堂练习设置一定数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解答。
通过检查答案,及时纠正错漏,确保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7.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更多与力学和运动相关的问题,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可以介绍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8.总结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并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解答和指导。
五、教学资源1.教学课件及投影设备;2.实验器材及相关材料;3.教材及练习册。
六、教学评价及反馈通过课堂练习、小组讨论和个人表现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及时反馈。
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评价,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及效果进行反思。
思考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物理教案:力学和运动

初中物理教案:力学和运动一、引言本教案旨在介绍初中物理中的力学和运动概念,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以及与之相关的力。
通过系统的讲解和示例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理解运动、静止和参考系概念;2.掌握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等基本概念;3.认识常见的力,并掌握计算物体受力与加速度之间关系的方法;4.理解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5.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1. 运动与静止•运动概念:位置随时间变化;•静止概念:位置不随时间变化;•参考系:描述物体位置或状态变化所选的参照标准。
2. 运动的描述•位移:起点到终点间最短路径长度;•平均速度:整段时间内总位移与总时间之比;•瞬时速度:瞬间速度,即极小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与时间之比;•平均加速度:整段时间内速度变化量与总时间之比;•瞬时加速度:瞬时加速度,即极小时间间隔内的速度变化量与时间之比。
3. 力和运动•力的概念: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或推动物体运动的作用;•常见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力让其产生加速度,并且加速度与合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牛顿第三定律:相互作用力相等、方向相反,但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4. 物理实验示范根据教材提供的实验内容,进行实际操作和观察,并引导学生分析结果。
例如:- 利用斜面将小车推下去,并测量其滑落过程中的位移和时间,求解平均速度和平均加速度; - 制作简易弹簧测力计,在不同拉伸下测量力的大小,进而验证胡克定律; - 比较不同材料表面的摩擦力,并讨论其影响因素。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有趣生动的语言和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和理论。
2.实践活动:设计实验示范,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观察、测量并分析数据。
3.探究式学习:提出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并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进入新课力与运动的关系1、力的作用效果l.通过生活经验,我们已经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2.请你认真观察教材中图,并配合阅读图下面的三行内容,完成下列填空.图(a)中,力使火箭由________变为________,而且使它的速度越来越________.图(b)中,力使列车由________到________,由________变_________.图(c)中,力改变了足球的运动________.3.请你认真阅读下面的内容,知道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物体由静止到运动,由运动到静止,由慢到快,由快到慢,或物体运动的方向发生改变,都称为运动状态的改变.4.通过上面的观察、阅读和分析,请你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效果,并完成下面的填空.力的作用效果:①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二、现实世界中力与运动的关系请你认真阅读教材P69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将保持________状态或________状态,即平衡力________(改变/不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是因为这两个力从相反的方向力图改变物体的________,它们的作用相互________了,例如,行驶中的汽车,如果受到的牵引力和阻力大小相等,它将保持________运动状态.2.如果物体受到的力不满足平衡条件,即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会________.例如,行驶中的汽车,如果受到的牵引力大于阻力,汽车就________速行驶;如果受到的牵引力小于阻力,汽车就________速行驶;如果受力的方向和运动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汽车的运动方向将发生________.例l (多选题)下列实例中,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有( )A.用力拉弹簧,弹簧变长B.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直线下降C.正在进站的火车D.运动员投出的标枪在空中前进例2如图所示的运动情景中,最明显地反映出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的是( )例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不受力,一定静止B.作用在运动物体上的力一定不平衡C.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速度大小一定改变D.物体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则一定受到力的作用例4 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时,牵引力是6 000 N,此时小汽车受到的阻力是_________.若阻力不变,牵引力增大,则汽车速度将_________;若关闭发动机,汽车速度将________.三、力与运动的复习知识点梳理:例l 如图所示,“奔马”模型的后蹄能稳稳地站立在手指上,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奔马”受到的重力与手指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B.“奔马”受到的重力与它对手指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C.“奔马”对手指的压力与手指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D.“奔马”受到的重力与它对手指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例2 如图所示,木块放在表面光滑的小车上并随小车一起沿桌面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小车遇障碍物而突然停止运动时,车上的木块将( )A.立即停下来B.立即向前倒下C.立即向后倒下D.仍继续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例3 在乘坐公交车时,我们常常会遇到如图甲所示的情景,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也经常从不同角度对此类事情进行过报道(如图乙所示).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保证乘客的安全,现在公交车上的语音提示系统会自动提醒大家:“上车的乘客请扶好站稳”.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漫画中发生的情景并指出这则报道中的错误,说明为什么“扶好站稳”就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春节期间燃放双响炮,如图所示,把双响炮用橡皮条系在一根竖直插在地里的竹竿上,悬在半空中,点燃后,双响炮“砰”一声竖直升上高空,“啪”一响而炸裂.关于双响炮第一响后竖直上升的运动情景,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一直做加速运动B.一直做减速运动C.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D.一直做匀速运动八、课后练习:1.图甲、乙中的情景表示了力的作用效果,其中图______(甲/乙)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图______(甲/乙)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2.如图所示,小车在斜面上由静止开始加速滑下来,是由于它受到________力的作用;在水平面板上运动一段距离后停下来,是由于受到________力的作用.归纳起来,说明力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___.3.机车牵引车厢的力是2×105N,如果列车匀速直线行驶,它受到的阻力______(大于/等于/小于)2×105 N;如果列车的速度在增大,它受到的阻力______(大于/等于/小于)2×105 N;如果列车的速度在减小,它受到的阻力____(大于/等于/小于)2×105 N.4.以下是我们生活中能见到的几种现象:①用力揉面团,面团形状发生变化;②篮球撞击在篮板上被弹回;③用力捏小皮球,球变瘪了;④一阵风把地面上的灰尘吹得漫天飞舞.在这些现象中,物体因为受力而改变运动状态的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5.下列情形中,物体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A.一个物体绕着圆形轨道匀速运动B.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下落C.一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D.投掷出去的铅球在空中运动6.关于“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历史上经历了漫长而激烈的争论过程,著名的科学家伽利略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物体只要运动就需要力的作用C.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D.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就会慢慢停下来1.在如图所示的一些与物理相关的生活现象中,图______(甲/乙/丙)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图____(甲/乙/丙)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图______(甲/乙/丙)主要表示物体具有惯性.2.用手拿住拴着钢球的绳子,使钢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这时,手还必须不断地用力牵引着绳子,此过程中钢球受______(平衡/非平衡)力作用,绳子对球的拉力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如果绳子突然断了,则钢球将做______运动.3.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空军奉命执行任务.某空降兵和降落伞总重为800 N,刚跳下飞机时,降落伞未打开,空降兵和降落伞做________(加速/减速)运动;当降落伞打开后匀速下落时,空降兵和降落伞所受阻力为________N.4.踢出去的足球在水平草地上滚动,在以下列举的各对力中,属于一对平衡力的是( ) A.球对草地的压力和草地对球的支持力B.球所受的重力和球所受的摩擦力C.球所受的重力和球对草地的压力D.球所受的重力和草地对球的支持力5.下列关于运动和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力拉物体,物体运动,撤去拉力.物体停下来,所以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摩擦力有时也可以成为物体运动的动力C.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一定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D.人跑得越快就越难停下来,所以速度越大,惯性就越大6.如图甲所示,木块与小车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观察到如图乙所示的现象.由此可判断( )A.小车突然做加速运动B.小车突然做减速运动C.小车保持匀速运动D.小车可能做加速,也可能做减速运动7.下列现象中,属于利用惯性的是( )A.汽车急刹车时,乘客的身体会向前倾B.火车启动后,速度越来越大C.从枪口射出的子弹在空中能继续飞行D.百米赛跑运动员到达终点后,不能立即停下来8.在下列各种现象中,不是利用惯性的是( )A.纸飞机离开手以后,还会继续飞行(如图甲所示)B.汽车启动后加速运动(如图乙所示)C.将锤柄在固定的物体上撞几下,锤头就牢牢地套在锤柄上了(如图丙所示)D.跳远时利用助跑,使自己跳得更远(如图丁所示)9.体重为500 N的吴力同学用双手握住竖直的竹竿匀速上攀,他所受的摩擦力( ) A.等于500 N,方向向下B.等于500 N,方向向上C.大于500 N,方向向下D.大于500 N,方向向上10.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踢球时,摩擦阻力使地上滚动的球越来越慢B.投球时,手的推力使球在空中继续飞行C.顶球时,头顶球的力改变了球的运动方向D.接球时,手对球的力使球由运动变为静止11.如图所示,一重为G的物体A,随传送带一起沿水平方向向右做匀速运动,不计空气阻力,请画出物体A受力情况的示意图.12.小丽同学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将系于卡片两对角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并在线两端挂上相同的钩码,观察卡片在什么情况下处于平衡状态.(1)如图所示,处于平衡状态后,小丽把卡片转过一个角度,使卡片受到的两个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松手后,卡片不能保持平衡.她这样做是为了说明不在________上的两个力不平衡.(2)该实验中,为了说明不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也不平衡,小丽可以怎么做?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事实上,小丽的实验并不是十分严谨的,因为小卡片本身还有重力,这对小丽的实验结论______(有/没有)影响,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我们可以用如图所示的实验来探究牛顿第一定律.(1)指出实验中应控制不变的相关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三个)(2)实验中有两个变量,其中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变量是小车运动的距离.(3)想象如图丁所示是一绝对光滑的板,且空气阻力为零,则小车的运动情况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