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避难场所停车场建设项目工程建设方案
房山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
![房山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7f2b24168884868762d6c6.png)
房山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应急避难场所是政府应对战争和突发灾害时紧急疏散安置灾民的主要场所,是加强社会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为增强城市综合防护功能,提高我区防灾减灾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建和谐平安社会,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必要性我区地处首都西南交通枢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总面积201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8.7万,安全形势十分严峻:“生命线”工程多,线路管道纵横交错;危化产品多,占全市67%以上;地质灾害多,存在煤矿坍塌、山洪、泥石流等隐患,一旦发生战争和重大自然灾害,将对我区造成极大破坏,产生大量需要疏散和避难的群众。
因此,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既是国家和市政府的要求,也是我区客观现实的需要,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目标任务《北京市十一五期间城市减灾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规定:“各新城每年完成3-5处应急避难场所(可容纳6万至10万人)的确定和配套设施建设”,未来几年,我区要建成和完善15个市、区级应急避难场所,总面积29.75万平方米,可疏散人数14.88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6.7%。
今年拟先建1-2个应急避难场所,做为示范,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力争“十一五”期间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基本满足城市居民需要。
三、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原则(一)均衡布局,就近安排。
体现应急、分散、集中、有序的要求,应急避难场所距居民区直线距离2000米到5000米,步行0.5到1小时内即可到达,使群众在发生突发性灾害事件时,能够安全、迅速到达避难场所。
根据我区位于首都郊区的实际情况,应急避难场所主要集中在良乡、城关和燕化三个人口密集区。
(二)安全可靠,因地制宜。
应急避难场所要远离高大建筑物、易燃易爆场所、地下断层等危险场地,选择地势平坦、容易搭建帐篷的地方进行建设。
结合公园、广场、体育场空旷场地和地下人防工程等,按人群分布和疏散的需求,建设相应的应急避难场所。
应急避难所建设施工方案(安全性与可及性设计)精选3篇
![应急避难所建设施工方案(安全性与可及性设计)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4b519f9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5d.png)
《应急避难所建设施工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建设应急避难所成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举措。
本应急避难所建设项目旨在为周边居民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避难场所,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接纳避难人员,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安全防护。
该应急避难所选址在交通便利、地势较高、远离危险源的区域。
周边配套设施相对完善,便于物资运输和人员疏散。
项目建设将充分考虑安全性与可及性设计,确保避难所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施工步骤1. 场地平整- 对选定的场地进行清理,清除杂物、杂草和障碍物。
- 采用推土机、装载机等设备进行场地平整,确保场地平整度符合设计要求。
- 对场地进行填方和挖方处理,使场地标高达到设计要求。
2. 基础施工- 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基础开挖,采用机械开挖和人工清槽相结合的方式。
- 浇筑基础混凝土,确保基础的强度和稳定性。
- 安装基础预埋件,为后续结构施工做好准备。
3. 主体结构施工- 采用钢结构或混凝土结构进行主体建设,根据设计方案进行立柱、梁、板的安装和浇筑。
- 确保结构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
- 进行墙体砌筑和屋面施工,保证避难所的封闭性和防水性能。
4. 内部设施安装- 安装照明、通风、给排水等设施,确保避难所内的基本生活条件。
- 布置床位、桌椅等家具,为避难人员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
- 安装应急广播、指示标识等设备,方便避难人员了解信息和疏散。
5. 外部设施建设- 建设围墙、大门等外部设施,确保避难所的安全。
- 铺设道路和停车场,方便物资运输和人员疏散。
- 进行绿化和景观建设,改善避难所的环境。
三、材料清单1. 建筑材料- 钢材、混凝土、砖块、水泥、砂石等主体结构材料。
- 防水材料、保温材料、装饰材料等。
- 门窗、灯具、开关插座等电气材料。
- 给排水管道、阀门、卫生洁具等给排水材料。
2. 设备设施- 通风设备、照明设备、应急广播设备。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方案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61b0843e4b73f242336c5fe6.png)
为各种突发性灾害发生后人员快速、有序疏散安置,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增强抵御灾害事故的整体能力,根据我镇具体实际,现就推进我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出以下工作方案: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按照“政府领导、统筹规划、平灾结合、属地管理”的方针,科学规划和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全面提升我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等突发性灾害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基本原则(一)统一规划,分级实施。
从建设安全城市的理念出发,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
镇政府主要负责确定、制定本镇应急避难场所的总体布局、建设规划、年度建设计划及相关政策规定和标准、规范,组织协调有关部门支持各村(居)抓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各村(居)要按照镇政府提出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任务与要求,加强对规划应急避难场所用地的控制和预留,并结合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和露天大型停车场等相关设施的建设和改造,积极、有序地组织开展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二)突出重点,均衡配置。
以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地区和易产生次生灾害的经济目标附近地区为重点,采取远近结合的方式,合理规划和均衡配置应急避难场所,确保居民群众在发生地震等灾害事故时,能够安全快速地到达避难场所。
市民居住地附近的应急避难场所可作为突发灾害性事件发生时市民实施快速疏散和临时安置或疏散中转的场所。
(三)因地制宜,安全便捷。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和露天大型停车场等进行改造,或与上述场所的新建紧密结合,通过增建必要的设施,使之具备避难的功能。
场地的选择应尽量避开高大建筑物、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存放点,以及其它易发生次生灾害的区域,确保市民有安全避难的空间。
应急避难场所要具备良好的疏散和进出通道,通道保障条件符合消防要求,以保证市民在实施紧急避难时能迅速到达避难场所,并方便政府组织抢险救灾、安置居民及在应急时提供各项生活及救助保障。
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
![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736750844769eae009edf8.png)
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一、建设原则1、统一规划,综合利用。
应结合整体避难规划确定应急避难功能,并与其他类别的应急避难场所综合利用。
2、平灾结合,功能整合。
公园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建设应充分考虑平时和灾时的使用需求,各种设施注重平灾功能的平衡与转换。
3、因地制宜,节约实效。
应利用公园的自然条件、建设状况,注重科学的建设管理,合理设置应急避难设施。
4、便捷通达,安全美观。
应急避难场所在满足安全的情况下,靠近公园绿地出入口;在不影响避难功能条件下,应为使用者提供标识明确、舒适宜人、景观优美的环境。
二、场所分类公园应急避难场所按功能分为以下三类:1、紧急避难场所:可容纳避难人员避难10天以内,该场地应具有基本设施;2、固定避难场所:可容纳避难人员避难10天~30天,该场地应具有基本设施和一般设施;3、中心避难场所:可容纳避难人员避难30天以上,该场地应具有基本设施、一般设施和综合设施。
三、场址要求(一)安全性要求1、应急避难场所的地质结构应具备结构稳定性,并应避开地震断裂带、山体滑坡、泥石流、蓄滞洪区等自然灾害易发生地段。
2、应急避难场所应远离有毒气体储放地、易燃易爆物或核放射物储放地、高压输变电路等,以减少次生灾害的影响。
3、应急避难场所应与周边高层建(构)筑物保持安全距离,防止因建(构)筑物倒塌产生的危险。
4、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路线的确定,应考虑邻近或穿越的次高压以上燃气管道和成品油管道的安全影响范围。
5、公园内的动物园、文化遗产及文物保护区域不应作为避难场所使用。
6、海啸应急避难场所的高程应大于国家高程基准30m。
(二)服务半径1、紧急避难场所,服务半径为500m。
2、固定避难场所,服务半径为2000m。
3、中心避难场所,服务半径不超过10000m。
(三)竖向设计1、应急避难场所应充分结合现有地形地貌和公园总体竖向控制进行竖向设计。
2、应急避难场所坡度应控制在7度(约13%)以下。
四、面积指标(一)避难场所面积1、紧急避难场所有效面积不小于2000㎡。
城市应急避难所规划方案
![城市应急避难所规划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81636d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ad.png)
城市应急避难所规划方案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我们无法完全避免各类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发生。
为了最大程度地保障市民的生命安全,城市应急避难所的规划建设至关重要。
一个科学合理、布局完善的应急避难所体系,能够在灾难来临时为人们提供有效的庇护和救援支持。
一、规划背景与目标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规模的持续扩大,城市面临的灾害风险也日益复杂多样。
地震、洪水、火灾、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都可能对城市造成巨大的破坏和威胁。
因此,规划建设城市应急避难所的目标是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接纳受灾群众,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安全防护,保障受灾人员的生命安全,并为后续的救援和恢复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二、选址原则(一)安全性选址应避开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洪涝等次生灾害的区域,以及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存放的场所。
同时,要考虑地质结构的稳定性,确保避难所所在区域在灾害发生时不会遭受严重破坏。
(二)可达性应急避难所应分布在城市的各个区域,且位置易于寻找,交通便利。
距离居民集中区不宜过远,以保证在紧急情况下,居民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到达。
(三)容纳能力根据城市的人口规模和密度,合理确定应急避难所的面积和容纳人数。
要确保避难所能够满足当地居民的避难需求,并有一定的余量以应对突发情况。
(四)配套设施选址周边应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如供水、供电、通信等,以便在灾害发生后能够尽快恢复基本服务。
三、功能分区(一)避难生活区这是受灾群众的主要活动区域,应设置足够数量的帐篷、简易房屋等临时居住设施,同时要保证一定的人均居住面积,以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空间。
(二)医疗救护区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药品,设立临时医疗点,能够对受伤人员进行及时的救治和处理。
(三)物资储备区用于存放食品、饮用水、救灾物资等,要保证物资的充足供应和合理分配。
(四)公共服务区设置公共厕所、洗漱设施、垃圾处理点等,保持避难场所的卫生环境。
(五)指挥管理区作为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协调和管理避难所的各项工作,保障避难所的正常运转。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实施方案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b9af48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e9.png)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实施方案一、为啥要搞这个应急避难场所。
咱都知道,这世界有时候不太安稳,可能会有地震啦、火灾啦或者其他突发的大灾难。
要是没有个安全的地方躲,那可就麻烦大了。
所以呢,建应急避难场所就像给咱自己找个安全的小窝,灾难来的时候能保住咱的小命,还能让大家有个地方暂时安身。
二、咱这避难场所要建在哪。
1. 中心选址。
得找那些交通方便的地儿。
就像那些靠近大马路的公园或者大广场,这样不管是开车、骑车还是走路,大家都能很快地跑到避难所。
比如说咱们城市中心的那个大公园,周围好几条大路,这就是个好苗子。
还要考虑人口密度。
在人多的居民区附近得有一个。
像那些老城区,房子密密麻麻的,就得专门给他们规划一个应急避难的地方。
不能让人跑老远才能找到个安全地儿,那可不行。
2. 具体地点的条件。
地势得高一点,要是发大水,低的地方一下就淹了。
就像河边的那些低洼地肯定不行,得找山上或者地势比较高的小山坡附近的空地。
远离那些危险的东西,像化学品工厂、加油站之类的。
要是避难的时候旁边有个随时可能爆炸的加油站,那不是把自己往火坑里推嘛。
三、避难场所里都得有啥。
1. 基本生活设施。
住的方面:得有帐篷区。
就像露营一样,不过这是灾难时候的露营。
帐篷得质量好,能防风防雨,还得有足够的数量,一家人至少得有个小帐篷能住吧。
吃的方面:要有干净的水供应。
可以建几个大的储水罐,再加上净水设备,保证大家有水喝。
然后还得有个简单的食物分发点,存一些压缩饼干、方便面之类的方便食品,够大家撑几天的。
卫生方面:公共厕所可不能少。
不能让大家到处乱拉乱尿吧,得建那种简易但是干净卫生的移动厕所,还得有专人打扫。
另外,要有洗手的地方,配上香皂或者洗手液,防止疾病传播。
2. 安全保障设施。
防护设施:周围得有围墙或者栅栏,不是为了把人关起来,而是为了防止那些乱七八糟的人或者动物闯进来捣乱。
消防设施:灭火器得备着,万一帐篷着火了或者有其他小火情,能及时扑灭。
还有消防通道得留出来,不能让东西把路堵了。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实施方案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a96f26be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b3.png)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实施方案一、前言。
朋友们!咱们都知道,天有不测风云,万一哪天遇到个自然灾害或者紧急情况,得有个安全的地方躲一躲呀,这就是应急避难场所存在的意义啦。
那咱们这个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实施方案,就像打造一个超级安全堡垒的计划书一样,可重要着呢!二、目标。
1. 短期目标(1 2年)在社区里找几个合适的地方,初步改造成能应对小型紧急情况的避难场所。
比如说,要是附近有个小火情或者小地震晃悠一下,居民能立马跑到这儿来避险。
配备一些基本的应急物资,像干净的水、应急食品(就是那些能长时间保存的饼干、罐头啥的)、简单的医疗用品(创可贴、消毒棉球之类的)。
2. 中期目标(3 5年)扩大应急避难场所的覆盖范围,让整个城区或者较大的乡镇都能有比较完善的避难场所布局。
除了基本物资,还要有临时住宿的设施,比如简易帐篷、折叠床啥的。
这样万一遇到大灾难,大家能在这儿住上几天,等待救援和恢复正常生活。
3. 长期目标(5 10年)打造一个功能超级齐全、能应对各种紧急情况的应急避难体系。
不仅能应对自然灾害,像洪水、地震、台风啥的,还能应对一些人为的紧急事件,比如说化学泄漏之类的。
让应急避难场所成为社区或者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家平时也能把这儿当成一个防灾减灾教育的基地,提高大家的应急意识。
三、选址。
1. 选择标准。
安全性:这是首要的,得远离那些容易发生危险的地方,像危险化学品仓库、容易山体滑坡的山坡、容易被水淹的低洼地。
比如说,咱们可不能把避难场所建在一个天天担心被泥石流冲走的山脚下,那不是自找麻烦嘛!可达性:要选在交通方便的地方,最好是靠近大路或者公共交通站点。
这样,在紧急情况下,大家能快速到达。
要是选个在深山老林里,路又难走的地方,那可不行,大家还没跑到避难所,可能就累趴下了。
面积合适:要根据预计容纳的人数来确定面积。
不能太小,不然大家挤在一起像沙丁鱼罐头似的;也不能太大,不然管理起来也不方便,而且资源分配也会有问题。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方案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122ad5c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6e.png)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方案一、方案背景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稳定安全的重要举措。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面积越来越大,人口数量也越来越多,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逐渐增大,急需建设应急避难场所,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建设目标本次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旨在:1.为居民提供避灾避难的场所,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2.为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提供应急措施。
三、建设任务1.确定场所选址,设计避难场所建设方案;2.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应急管理机制;3.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应急操作和救援能力;4.加强设施设备建设,做好环境卫生管理工作;5.监督检查,保障避难场所安全可靠。
四、建设原则1.选址原则:场所应遵循便于疏散、良好通风、水源充足、地势宜人等原则。
2.设计原则:场所布局应合理,建筑结构安全,内部设施设备完善,应急通道畅通。
3.管理原则: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应急管理机制,定期检查设施设备,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五、建设措施1.选址设计阶段:调查研究周边地形和人口分布情况,遵循选址原则,确定合适场所选址,制定设计方案。
2.建设设施阶段: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建设设施工程,建设场所内部设施设备,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3.应急预案阶段: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应急管理机制,定期进行应急培训,提高应急操作和救援能力。
4.监督检查阶段:定期对避难场所进行监督检查,保障场所安全可靠。
六、建设保障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岗位职责。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意识,加强应急意识。
3.加强督促检查,保障工作有序进行,完成建设任务。
七、财务预算本次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预算总额为1000万元,其中:土地征用费用:100万元建设设施费用:600万元设备采购费用:200万元应急预案制定费用:50万元监督检查费用:50万元八、总结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实施该项工作可以有效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稳定安全。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施工组织方案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施工组织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42b31d44693daef5ef73dac.png)
WORD可编辑文档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单位:2015年6月 10 日技术资料专业分享目录第一章编制说明1.1编制说明1.2编制依据1.3编制原则第二章工程概况2.1工程概况2.2工程特点及施工条件概况第三章施工总体部署3.1施工组织机构及相互配合3.2项目管理目标3.3施工现场布置第四章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4.1施工测量控制4.2土方工程4.3基础工程施工4.4主体工程4.5屋面工程4.6脚手架工程4.11砌体工程4.12楼地面工程4.14抹灰工程4.15门窗工程4.16乳胶漆工程4.17块料墙面4.18水电安装工程4.19消防系统工程4.19附属工程第五章质量管理体系与措施5.1主体施工质量控制5.2装饰施工质量控制5.3安装施工质量控制5.4质量保证措施第六章安全文明管理体系与措施6.1安全管理措施6.2安全保证措施6.3文明施工措施第七章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与措施7.1环保目标7.2环境保护组织与保证体系7.3环境保护管理制度7.4落实方法与措施第八章工程进度计划与措施8.1工程进度计划8.2施工进度安排8.3土建工程工期保证措施8.4质量目标及保证措施8.5安全文明施工措施8.6施工进度管理8.7保证工期的技术措施8.8设备、物资、资金等物质保证工期的措施8.9工程进度控制措施8.10成品保护措施第九章资源配备计划9.1资源配备计划9.2降低工程成本的措施9.3劳动力计划表9.4施工机械设备及试验仪器配备计划第十章雨期和冬季施工措施10.1雨期施工10.2冬季施工10.3机械操作及防冻措施第十一章服务承诺11.1规定11.2承诺服务11.3准则第十二章附图表附表一:拟投入本标段的主要施工设备表附表二:拟配备本标段的试验和检测仪器设备表附表三:劳动力计划表附表四:计划开、竣工日期和施工进度网络图附表五:施工总平面图附表六:临时用地表第一章编制说明1.1 编制说明1.1.1本施工组织设计是根据招标单位发给的本工程招标文件、设计图,按国家和行业的现行施工及验收规范、施工规程和有关工艺标准进行编制的。
某市应急避难场所(停车场)可研专业技术方案
![某市应急避难场所(停车场)可研专业技术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44f38c284ac850ad0242b4.png)
第一章总论1.1 工程名称及工程业主工程名称:某市应急避难场所(停车场)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业主:某市规划和建设局建设性质:新建1.2 工程业主简介某市建设局始建于1980面4月26日,上隶南充地区建委。
1984年2月28日,某市建设局、市沼气建设局、市环境保护办公室、市土地管理办公室合并成立“某市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上隶南充地区建环局。
1986年1月1号,某市划归广元市,市建环局上隶广元市建环局。
1998年7月13日,根据苍编发(1998)10号文,市建环局更名为“某市建设委员会”。
2001年11月15日根据苍委发(2001)59号,苍建委重新更名为“某市建设局”。
2006年7月19日,根据苍府办(2006)37号文规定,市建设局更名为“某市规划和建设局”。
下设7个职能股室。
1.3 编制依据1.3.1《汶川灾后恢复重建条例》;1.3.2《国家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1.3.3《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政策措施》;1.3.4《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国办发[2005]46号);1.3.5《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建城[2006]288号);1.3.6《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1.3.7《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1.3.8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1.3.9《某市城市总体规划》;1.3.10《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97版);1.3.11《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1.4 研究范围本可研报告的重点对市城应急避难场所(停车场)工程的建设背景、需求分析及工程技术方案、节能环保、投资估算、经济分析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和论证。
1.5 工程简况1.5.1工程场址本工程拟建于某市城滨江路东段及北门大道。
场址地势平坦,地块比较规则,目前工程场址周边环境良好,交通便利。
城乡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
![城乡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c1159f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35.png)
城乡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在面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时,城乡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至关重要。
它不仅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设施,也是城市和乡村应对危机的关键环节。
为了更好地规划和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提高城乡应对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特制定以下建设方案。
一、建设目标城乡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目标是为居民提供安全、可靠、便捷的避难空间,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安置受灾群众,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并为救援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二、选址原则1、安全性应选择地势较高、地质结构稳定、远离危险源(如易燃易爆物品仓库、化工厂等)的区域。
2、可达性便于居民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到达,距离居民区不宜过远,且交通便利。
3、容纳性要有足够的空间容纳预计的避难人数,同时考虑周边环境的承载能力。
4、配套设施周边应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如供水、供电、通信等,以满足避难期间的基本需求。
三、场所分类1、室内避难场所包括学校、体育馆、展览馆、图书馆等公共建筑,具备较好的防风防雨、保暖隔热等功能。
2、室外避难场所如公园、广场、绿地等开阔空间,适合搭建临时帐篷和开展救援工作。
四、设施配置1、生活设施提供饮用水供应点、食品储备点、卫生间、淋浴设施等。
2、医疗设施设立临时医疗点,配备基本的医疗设备和药品,能够处理常见的伤病。
3、通信设施确保有应急通信设备,如卫星电话、对讲机等,保障与外界的联系。
4、照明设施安装应急照明灯具,保证夜间的照明需求。
5、消防设施配备灭火器、消防栓等消防器材,预防和应对火灾。
五、标识系统1、入口标识在避难场所的入口处设置明显的标识,指示避难场所的位置和方向。
2、功能区标识明确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如住宿区、医疗区、食品供应区等,并设置相应的标识。
3、疏散路线标识标注清晰的疏散路线,确保居民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序地撤离。
六、管理与维护1、建立管理机制明确责任部门和管理人员,制定应急预案和管理制度。
2、定期维护对设施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应急避难场所停车场建设项目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
![应急避难场所停车场建设项目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80cd84c3767f5acfa0c7cd6c.png)
应急避难场所停车场建设项目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1.1 成立工作机构,强化组织领导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加速推进力度,市规划和建设局成立灾后重建领导小组,组长由党政一把手担任,基层各部门具体负责做好协调、安全、质量、监管工作。
各成员单位要明确任务,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建立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和责任制度,全力抓好项目重建工程的建设工作,确保按时按质完工。
1.2 明确目标责任,加强相互协作各职能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把该工程作为为民谋福利、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一件大事来抓,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管理,监督和检查跟踪审核力度,杜绝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
项目建设单位要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加强管理,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实施工作。
1.3 加强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项目重建工程将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要求,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制“四制”管理,积极推行工程建设公示制。
建设单位严格按照建设内容和要求组织实施,提高建设标准,严格项目计划管理。
工程建设期间,各相关部门(单位)定期或不定期深入施工现场督查项目实施情况,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督促项目建设单位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全力做好资料收集整理、工程施工质量内部自查等日常性工作,力促项目实施步入规范化管理轨道。
严格项目资金使用管理,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坚决杜绝挪作他用。
按合同、按进展及时拨付,财政、审计等部门对建设资金进行跟踪检查和审查,确保建设资金的有效利用。
工程完成后,首先由施工单位自验,并完成竣工报告,竣工图纸和财务决算报告等竣工资料,写出书面验收申请报告,并上报项目实施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进行验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应急避难场所停车场建设项目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措施方案
![应急避难场所停车场建设项目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措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0cb0a71c3186bceb18e8bb3a.png)
应急避难场所停车场建设项目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措施1.1 土地利用1.1.1土地利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某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9-2030年)1.1.2项目场址位置及占地规模本项目位于某市江岸御园东侧及北门大道,其中江岸御园东侧应急避难广场(停车场)规划面积为道应急避难广场(停车场)规划用地面积为1.1.3土地现状7378M2,北门大4539 2。
M项目场址现状均为弃土场。
场地地势平坦,为规划的城市市政建设用地。
1.2 环境保护1.2.1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9.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 1996)《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 9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3096— 9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2002)《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 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2.2环境现状场址附近有部分居民住宅,不存在对本项目建设的环境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工业企业和场所。
1.2.3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根据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施工期、运营期)主要的污染表现在污水、噪声和固体废弃物等方面,但污染量有限,对环境影响不大。
1.2.3.1 施工期主要污染工序施工噪声:施工过程中有部分大型施工机械,在运行时产生噪声。
不过项目场址较大,与周边居民区较远,施工期短,对周边影响不大。
建筑扬尘:施工期在挖土、堆土及砂石、水泥等壮年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尘埃散逸,汽车运送材料时引起的道路扬尘以及施工场地的地面二次扬尘。
建筑垃圾:施工期产生建筑垃圾和施工人员生活垃圾。
项目土建施工量不大,产生的建筑垃圾有限。
施工结束后施工期影响随之结束。
1.2.3.2运营期主要污染工序废水:该项目无工艺废水等产生,排放的废水主要为生活污水和洗车废水等。
应急避难场所停车场建设项目工程建设方案
![应急避难场所停车场建设项目工程建设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959d04ffab069dc502201e9.png)
应急避难场所停车场建设项目工程建设方案1.1 工程设计依据《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 (CJJ15-87)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GB 50220-95 )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50352-2005)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 ( JGJ67-2006) 《建设设计防火规范》 ( GB50016-2006)《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 GB50067-97)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 GB50189-2005)1.2 设计原则1.2.1 符合城市规划和公交发展规划;1.2.2 设计和规划要具有前瞻性;1.2.3 体现经济实用的原则,满足功能的前提下降低投资;1.2.4 把握公交的特点,满足公交的特殊要求,做到人性化设计。
1.3 建设规模江岸御园东侧城市应急避难广场(停车场) ,规划面积7378 平方米,设计停车位157 个。
建设内容包括场地建设、场内道路、景观、绿化、照明、供排水、辅助用房、围墙、洗车点等配套设施设备。
北门大道南段城市应急避难广场(停车场),规划面积4539 平方米,设计停车位43 个。
建设内容包括场地建设、绿化、照明、供排水、辅助用房、围墙、洗车点等配套设施设备。
1.4 总平面布置1.1.1 总平面图布置原则1. 合理布局,提高土地资源利用。
2. 生产和办公区相对独立,减少互相干扰,又便于管理调度。
3. 合理组织车流、人流,做到顺畅、便捷,并相互独立。
1. 出入口的设置与道路及公交路线的设置相结合。
5. 公用工程深入负荷中心。
1.1.2 停车场设置场址位于城市周边地带,考虑到减少投资,方便发展,停车坪设置按地面停车设计。
根据运营期间情况的发展,立体停车也可适当考虑。
停车场设置在场地的腹部,占用场地也最大,是项目的主要功能区。
为了提高场地的利用效率,公共交通车辆的停放方式采用垂直式布置(面积系数垂直为0.35 ,斜排式为0.30 )。
小车停车位5.3 M X2.4 M 大车停车位10.8 M X3.5M车位之间留10 米的停车通道。
应急避难场所停车场建设项目工程建设方案
![应急避难场所停车场建设项目工程建设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dcdbc7e050876323012122f.png)
应急避难场所停车场建设项目工程建设方案1.1工程设计依据《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CJJ15-87)《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建设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1.2设计原则1.2.1符合城市规划和公交发展规划;1.2.2设计和规划要具有前瞻性;1.2.3体现经济实用的原则,满足功能的前提下降低投资;1.2.4把握公交的特点,满足公交的特殊要求,做到人性化设计。
1.3建设规模江岸御园东侧城市应急避难广场(停车场),规划面积7378平方米,设计停车位157个。
建设内容包括场地建设、场内道路、景观、绿化、照明、供排水、辅助用房、围墙、洗车点等配套设施设备。
北门大道南段城市应急避难广场(停车场),规划面积4539平方米,设计停车位43个。
建设内容包括场地建设、绿化、照明、供排水、辅助用房、围墙、洗车点等配套设施设备。
1.4总平面布置1.1.1总平面图布置原则1.合理布局,提高土地资源利用。
2.生产和办公区相对独立,减少互相干扰,又便于管理调度。
3.合理组织车流、人流,做到顺畅、便捷,并相互独立。
1.出入口的设置与道路及公交路线的设置相结合。
5.公用工程深入负荷中心。
1.1.2停车场设置场址位于城市周边地带,考虑到减少投资,方便发展,停车坪设置按地面停车设计。
根据运营期间情况的发展,立体停车也可适当考虑。
停车场设置在场地的腹部,占用场地也最大,是项目的主要功能区。
为了提高场地的利用效率,公共交通车辆的停放方式采用垂直式布置(面积系数垂直为0.35,斜排式为0.30)。
小车停车位 5.3M X2.4M,大车停车位10.8M X3.5M,车位之间留10米的停车通道。
某县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工程项目建议书
![某县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工程项目建议书](https://img.taocdn.com/s3/m/8431225a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31.png)
某县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工程项目建议书一、项目概述(一)项目名称某县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工程(二)项目建设地点_____(三)项目建设单位_____(四)项目建设性质新建(五)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本项目拟在某县建设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应急避难场地:规划建设开阔、平坦的场地,能够容纳一定数量的人员避险。
2、应急指挥中心:设立专门的指挥场所,配备必要的通讯、监控等设备。
3、应急物资储备仓库:用于储存应急食品、饮用水、医疗用品等物资。
4、应急医疗救助站:提供基本的医疗救助服务。
5、应急厕所和洗浴设施:满足避难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
6、应急供电和供水设施:确保在紧急情况下的电力和水资源供应。
(六)项目建设期限本项目建设期限预计为_____年。
二、项目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一)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某县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逐渐扩大。
然而,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目前,某县现有的应急避难场所数量不足、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
因此,建设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迫在眉睫。
(二)必要性1、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为居民提供安全的避险场所,减少人员伤亡。
2、提高城市应急能力完善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是城市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城市整体应急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效率。
3、维护社会稳定为居民提供稳定的应急保障,有助于缓解社会恐慌,维护社会稳定。
三、项目建设条件(一)自然条件某县地处_____,气候_____,地形_____。
在选址时,充分考虑了当地的自然条件,确保应急避难场所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二)基础设施条件某县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运营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社会条件某县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广大居民对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也有较高的期望和支持。
四、项目建设方案(一)设计原则1、安全性原则确保场所的结构安全,能够抵御一定强度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方案2篇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方案2篇](https://img.taocdn.com/s3/m/199eb02c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a3.png)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方案 (2)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方案 (2)精选2篇(一)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方案一、背景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社会安全形势不稳定,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成为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重要任务。
本方案旨在提出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工作方案,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提供临时安全避难场所。
二、目标1. 建设一批符合安全标准的应急避难场所,可容纳大量避难人员;2. 提高应急避难场所的储备物资和设备配备水平,确保能够满足避难人员的基本需求;3. 建立健全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机制,确保避难场所的安全和秩序。
三、工作内容1. 选址与规划:a. 根据灾害类型和分布情况,选择合适的地点,建设应急避难场所;b. 根据避难场所的容量、功能和服务需求,进行规划设计。
2. 建设与装备:a. 确保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符合相关建筑和安全规范;b. 配备必要的生活设施和储备物资,如食品、水、医疗用品等;c. 配备应急通信设备和灾害警报系统,以便及时发布信息和发出警报。
3. 培训与演练:a. 培训应急避难场所工作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b.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避难场所人员的避险意识和应对能力。
4. 管理与监督:a. 建立健全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机制,明确责任分工;b. 定期对避难场所进行巡查和检查,确保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c. 对避难场所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及时采取必要的改进和加固措施。
四、工作步骤1. 前期准备:a. 成立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组,明确工作职责;b. 收集有关灾害类型和分布情况的信息,指定选址标准;c. 开展避难场所建设的社会调查和需求分析。
2. 选址与规划:a. 按照选址标准,在合适地点选择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地;b. 制定避难场所的规划设计方案,包括容量、功能和布局。
3. 建设与装备:a. 按照规划设计方案,进行避难场所的建设工作;b. 配备避难场所的生活设施、储备物资和应急设备。
4. 培训与演练:a. 组织避难场所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b. 定期开展避难场所的应急演练,提高避险意识和应对能力。
房山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模板
![房山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69f2a0b84afe04a1b171de16.png)
房山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房山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应急避难场所是政府应对战争和突发灾害时紧急疏散安置灾民的主要场所, 是加强社会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为增强城市综合防护功能, 提高我区防灾减灾能力, 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构建和谐平安社会, 结合我区实际情况, 特制定本方案。
一、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必要性我区地处首都西南交通枢纽, 地域广阔, 人口众多, 总面积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88.7万, 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生命线”工程多, 线路管道纵横交错; 危化产品多, 占全市67%以上; 地质灾害多, 存在煤矿坍塌、山洪、泥石流等隐患, 一旦发生战争和重大自然灾害, 将对我区造成极大破坏, 产生大量需要疏散和避难的群众。
因此, 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 既是国家和市政府的要求, 也是我区客观现实的需要, 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目标任务《北京市十一五期间城市减灾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规定: ”各新城每年完成3-5处应急避难场所( 可容纳6万至10万人) 的确定和配套设施建设”, 未来几年, 我区要建成和完善15个市、区级应急避难场所, 总面积29.75万平方米, 可疏散人数14.88万人, 占全区总人口的16.7%。
今年拟先建1-2个应急避难场所, 做为示范, 以点带面, 逐步推进, 力争”十一五”期间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基本满足城市居民需要。
三、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原则( 一) 均衡布局, 就近安排。
体现应急、分散、集中、有序的要求, 应急避难场所距居民区直线距离米到5000米, 步行0.5到1小时内即可到达, 使群众在发生突发性灾害事件时, 能够安全、迅速到达避难场所。
根据我区位于首都郊区的实际情况, 应急避难场所主要集中在良乡、城关和燕化三个人口密集区。
( 二) 安全可靠, 因地制宜。
应急避难场所要远离高大建筑物、易燃易爆场所、地下断层等危险场地, 选择地势平坦、容易搭建帐篷的地方进行建设。
应急避难场所停车场建设项目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应急避难场所停车场建设项目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https://img.taocdn.com/s3/m/d279e9d2964bcf84b9d57bfb.png)
应急避难场所停车场建设项目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1投资估算依据1.1.1国家计委、建设部颁布的有关文件1.1.2新的有关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1.1.3《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的通知》、《国家计委关于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收费暂行规定的通知》、《关于发布工程建设监理费有关规定的通知》1.1.4按四川省建设厅及造价处的有关文件的规定进行计算取定1.2投资估算按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的规定,将建设投资(不含建设期利息)的估算分为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三个部分分别估算。
本项目概算指标参照类似工程概算指标进行估算。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工经济估算序单金额工程或费用名称程指标备注号位( 元 )( 万量元 ) 1工程费用430江岸御园东侧城市应320急避难广场(停车场)北门大道南段城市应110急避难广场(停车场)2 工程建设其它费用40.73(工程建建设单位管理费 6.45设费)X1.5%(工程建工程建设监理费 6.45设费)X1.5%(工程建工程前期费用 2.15设费)X0.5%(工程建勘测费 4.3设费) X1%(工程建设计费8.6设费) X2%(工程建施工图预算编制费 1.29设费)X0.3%(工程建施工图审查费 2.15设费)X0.5%(工程建招投标代理服务费 1.72设费)X0.4%(工程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咨1.72设费)询费X0.4%测量费0.90项目建议书编制费 2.0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3.0费(工程建3不可预见费 1.27设费) X2% 4合计4801.3资金筹措1.3.1资金筹措主体本项目资金筹措主体为某市规划和建设局。
1.3.2本项目资金来源本项目各工程资金来源为灾后城镇住房恢复重建补助资金 480 万元。
应急避难场所停车场建设项目建设场址及建设条件
![应急避难场所停车场建设项目建设场址及建设条件](https://img.taocdn.com/s3/m/1716eebaee06eff9aff80758.png)
应急避难场所停车场建设项目建设场址及建设条件1.1 场址选择1.1.1 选址地点本项目拟建于某市城滨江路东段及北门大道。
场址地势平坦,地块比较规则,目前项目场址周边环境良好,交通便利。
1.1.2 场址选择的原因(1)江岸御园东侧应急避难广场(停车场)主要为东城部分居民提供应急避难场所及缓解解放路下段、滨江路下段停车难的矛盾。
(2)北门大道应急避难广场(停车场)主要为北门沟部分居民提供应急避难场所和解决市城货车车辆无序停放矛盾。
1.2 场址条件1.2.1 自然条件某市气候温和,某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热量丰富,雨水充沛,无霜期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有“高山寒未尽,谷底春意浓”的气候特征。
多年℃平均气温16.9℃,一月平均气温6℃,七月平均气温27℃,极端最低气温-4.6℃,最高气温 39.3℃,昼夜温差3-7℃,全年无霜期288天,多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以上。
1.2.2 地质状况某市域受米仓山、大巴山构造控制,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形成东北高,西南低的长棱状。
东西相距8.33公里公里,南北宽1.51公里,面积29.1平方公里,北部横亘着千米以上的黑猫梁、九龙山、王风山、龙亭山和龙千山,北岭呈北、北东弧形走向,最高处九龙山主峰1377.5米。
境内江河纵横,切害剧烈,地形破碎,岭陡谷深,平坝、台地、丘陵、低山、低中山及山源地貌皆有,其中以低山为主。
某市出露地层有中生界侏罗系上统、白垩系下统和新生界第四系,在大地构建上属杨子准地台之四川中台坳。
从地质力学观点看,属我国东部巨型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四川盆地的川西褶带和川中褶带。
以某市向斜为界,其西北为川西褶带,其东南为川中褶带。
总的看来,构造较为简单,由宽缓的褶带北背斜和向斜构成。
1.2.3 抗震设防依据中国地震局制定,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项目抗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按0.1g设防。
1.3 建设条件1.1.1 供电本项目拟从周边市政电力管网引入两路10KV供电电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急避难场所停车场建设项目工程建设方案
1.1 工程设计依据
《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CJJ15-87)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
《建设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1.2 设计原则
1.2.1符合城市规划和公交发展规划;
1.2.2设计和规划要具有前瞻性;
1.2.3体现经济实用的原则,满足功能的前提下降低投资;
1.2.4把握公交的特点,满足公交的特殊要求,做到人性化设计。
1.3 建设规模
江岸御园东侧城市应急避难广场(停车场),规划面积7378平方米,设计停车位157个。
建设内容包括场地建设、场内道路、景观、绿化、照明、供排水、辅助用房、围墙、洗车点等配套设施设备。
北门大道南段城市应急避难广场(停车场),规划面积4539平方米,设计停车位43个。
建设内容包括场地建设、绿化、照明、供排水、辅助用房、围墙、洗车点等配套设施设备。
1.4 总平面布置
1.1.1总平面图布置原则
1.合理布局,提高土地资源利用。
2.生产和办公区相对独立,减少互相干扰,又便于管理调度。
3.合理组织车流、人流,做到顺畅、便捷,并相互独立。
1.出入口的设置与道路及公交路线的设置相结合。
5.公用工程深入负荷中心。
1.1.2停车场设置
场址位于城市周边地带,考虑到减少投资,方便发展,停车坪设置按地面停车设计。
根据运营期间情况的发展,立体停车也可适当考虑。
停车场设置在场地的腹部,占用场地也最大,是项目的主要功能区。
为了提高场地的利用效率,公共交通车辆的停放方式采用垂直式布置(面积系数垂直为0.35,斜排式为0.30)。
小车停车位5.3M X2.4M,大车停车位10.8M X3.5M,车位之间留10米的停车通道。
停车坪与回车道一起构成站内
停车、行车、回车的整体。
停车坪采用220MM厚钢筋混凝土地面硬化,设有雨水、污水排放系统,排水系统进水口处应设置沉沙池。
停车坪的排水坡度(纵、横坡)不大于0.5%。
在路面采用划线标志指示停车位置,并设有相应的行车标志和照明设施。
1.1.3交通结构
停车场出入口与城市道路相结合,沿场地分别设置出入口各一个,与现有道路相接。
出入口宽度设置在8M以上。
场区内道路形成环状,方便车辆通行和改变方向。
保证在站内按最大铰接车辆的回转轨迹划定足够的回车道,道宽应不小于7M。
1.1.4绿化系统
场址空旷地较多,尽量较多的布置绿化系统达到美化生产、生活环境,减少对外景的干扰,减少空气的粉尘的作用。
沿场地四周种植5米以上高大的乔木,减少项目产生的噪音、尾气对周边的影响。
场前区是绿化的重点,可以设置丰富多样的景观系统,形成乔、灌、绿地、喷泉相结合的立体绿化,美化环境,并可设置厅台等建筑小品,把种植树木、花卉和水池、草坪、花坛、休息亭台结合起来,适当点缀以反映公共交通特点的建筑小品,使职工精神在工作紧张之余得到放松。
同时利用绿化系统可以将不同的区间进行隔离,丰富平
面的变化。
也可以利用乔木对建筑、车辆进行遮阳,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
在树种选择上注意利用本土植物,多种植经济型树种,少种植景观型树种。
控制草坪的面积在合理范围内。
项目绿地率达到30%。
场区内各种管线整体考虑,采用地下敷设的方式,减少管道的占地,使空间更加整洁。
1.1.5竖向设计
场区内地形较为平缓。
场地设计时,需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建筑物基础深度和处理方式,进行场地坡度和土方量计算,场地排水采用平坡式排水方式,预计场区内填挖土方量不大。
1.5 公用工程
1.5.1给排水工程
本项目给排水工程包括各建筑物的给水,建筑物、停车场地的排水、消防系统,雨水集蓄系统,污水处理系统。
1.5.1.1设计依据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2002)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建筑灭火器设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2005年版)
1.5.1.2给水
本项目水源由场址附近道路DN200干管引入场区。
1.5.1.3给水系统
场区内给水管网为生产、生活、消防联合管网,主管网形成环网,建筑内生活用水支状供水。
本项目建筑均为低层或单层,室内给水系统由市政管网直接供水。
1.5.1.4排水
排水系统采用分流制,建筑物内采用污、废分流,室外采用雨、污分流系统。
处理达标后排入市政管网。
结合地域及地形特点,对绿地处的雨水采用先就地自然吸纳,短期超量雨水排入雨水管路,院区内适当部位采取土壤截流,深化与软式透水管收集的组合系统,以科学、生态方式对雨水资源加以利用。
雨水由道路、停车坪雨水口收集进入雨水池,可用于洗车或浇洒用水,多余部分排入可外排。
1.5.2消防
场区内室外消防给水管网布成环状,其两条进水管从两条市政给水管道引入,室外消防采用低压制,在建筑室外及停车场区设地下式消火栓,其间距不超过120米。
各建筑物耐火等级按二级设计。
各建筑物设室内消火栓
给予水系统,消火栓给水管网在室内布成环状。
区域建筑群最高建筑物的最高部位设置消防水箱,储存火灾初期消防水量并对区域内各建筑物内的消火栓给水系统稳压。
项目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加压泵站内设置有效容积为540M3的消防水池一座和消火栓给水加压泵三台(二用一备),发生火灾时系统用水由消火栓给水加压泵从消防水池取水加压供给。
停车场的室外消火栓宜沿停车场周边设置,且距离最近一排汽车不宜小于7M,距加油站或油库不宜小于15M。
1.5.3安全防范系统
1.5.3.1周边防范报警系统:
主要用于非正常入侵的周边警戒,安装各种类型的入侵探测器。
各类入侵探测器应根据防范的需要选择和设置,构成立体和组合的防护系统。
并能与电视监控系统及出入口控制系统联动。
1.5.3.2闭路电视监控系统
依防护和监视的具体要求,对重要部位如主要通道、车库及人流集中的公共场所,设摄像装置。
各单元监控点的信号通过同轴电缆传至保安监控中心。
1.5.3.3出入口控制系统
按用途和安全防范管理的需要,对场区的大门安装出入口控制系统,该系统由出入口对象识别装置、信息处理及控制执
行机构组成,采用磁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