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衔接语文走进文言文的殿堂
浅议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教学
浅议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教学近年来,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话题备受瞩目。
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
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之间存在较大的语法、词汇、阅读策略等方面的差异,初高中生往往难以轻松地掌握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运用方法。
如何有效地衔接初高中的文言文教学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于初中生来说,应该重点培养他们对文言文的了解和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活动,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通过学习一些简单易懂的古文,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文言文基本语法和词汇的认识,为选修文言文打下基础。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应当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层次性。
文言文教学内容应该有一定的顺序和层次,从易到难地逐步推进。
初中阶段,可以以课文为主要教材,通过逐段分析、理解和解读,引导学生从表面的意思到深层的含义,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策略和技巧。
中高中阶段,则需要引入一些古籍、诗词等文献,让学生通过深入阅读和研究,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也应该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背景,选取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文言文作为教材,例如与环境保护、青少年成长等话题相关的文言文。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和解读,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对于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教学,还需重视课外拓展活动的开展。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一些与文言文相关的著作、参加一些与文言文相关的比赛和活动,扩大对文言文的了解和接触。
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文言文阅读俱乐部、讲座和研讨会,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只有通过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其基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衔接。
浅谈初高中文言文的有效衔接
教育创新丨0浅谈初高中文言文的有效衔接◎苏文娟文言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我们先民的智慧结晶: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嵩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而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积累文言词汇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顺利过渡。
通过对比分析各省最近几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文言选文内容有明显向课外过渡的倾向,高中阶段课标要求提高,学生要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多元化解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转变原有的教学模式.适应学习内容选择的变化和高中课标要求的新变化。
一、明确中高考导向,提高整体观念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又是组织者,如何让学生顺利地完成初高中文言文知识的衔接,作为学生学习的领路人,教师责任重大。
初高中教师应该强化学生学习文言文衔接的意识,应该潜心研究整个中学阶段的新课程标准、考纲和必修、选修教材,不能各自为政、闭门造车。
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要适当对学生进行一些高中知识的拓展,高中教 师也要充分利用学生初中原有的文言知识基础,以熟带新.消除其陌生感:例如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夫晋,何陋之有”文言句式就与初中《陋室铭》一文中“何陋之有”的句式一致,“之”字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在教学中,教师主动把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新知相联系,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传统吟唱法,激发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让教学方式展现出科学性和艺术性。
文言文往往带有强烈的东方色彩与明显的民族特色.强调读者的心领神会。
古人常说.书要苦读方能得其旨、品其味。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已经不再使用文言文,没有了外部的语言环境.学生无法通过日常交流来掌握这门语言,因此诵读便显得尤为重要c在这里我们将诵读法和吟唱法合二为一,让学生收看《经典咏流传》,在诵读的基础上感悟体会,重视培养自身的审美体验。
轻松过渡,夯实基础—初高中语文衔接之文言文篇
轻松过渡,夯实基础—初高中语文衔接之文言文篇作者:张云兰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年第13期【摘要】进入高中阶段,语文学习必须经历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与学习方法的初高中衔接,而文言文版块知识点多,学生基础相对薄弱,需要在词法、句法,古代文化常识、文言实、虚词,文言句式等方面进行补给,以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中图分类号】 G63.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3-0-01一、初高中课程标准对学生文言文能力要求跨度较大初中课标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从评价来看,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词法、句法等方面的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与评价现状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重点。
从应试角度看,近年来高考试卷中文言文比例明显加大,150分的试卷,古诗文阅读占去近36分,约五分之一的比例,若不算写作的60分,文言文就占到基础卷的三分之一了,其比重可谓不小。
而2017年考试说明中又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
比如,在语文中增加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在汉语中增加文言文、传统节日、民俗等内容。
三、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高一教材中文言文所选的文章多为先秦散文,难度较大,知识点较多,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要求高,边学边补,不失为培养和提高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上上策。
第一、厘清语法关系,利用语法知识翻译文言长句、难句。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语法知识是个非常薄弱的环节,学生语法概念混乱,分不清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甚至在汉语中出现表语、宾语补足语等概念。
我个人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法还是要占一席之地的,基本概念、基本的分析方法学生还是要掌握的。
特别是在文言文教学中,一些难句、长句通过语法知识来解决,既直观方便,又准确规范。
(初升高)高一语文衔接班第3讲—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二)
(初升高)高一语文衔接班第3讲—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二)一、学习目标:⏹ 让学生了解一些高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下)二、学习重点:⏹ 培养学习学好高中文言文的信心(下)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文言文学习应这样学习课内文言文三、重点讲解:四、学习小贴士:要明白学习文言文的意义,不能简单认为现代社会既不必去读文言文,更不需要去写文言文,认为学习文言文除了应对考试之外毫无意义。
学习文言文不要在起始阶段要求过高,不要把文言文学习搞得很繁琐。
不要从高一开始,每上一节文言文课就恨不得把文章所涉及的文言知识全都掌握,这样只会大大增加难度,使自己越来越感受不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在学习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补充课外有趣的材料。
例如补充作家趣事和与课文有关的成语典故。
如学习《滕王阁序》时,找一找有关“一字千金”的故事、“腹稿”的故事等。
2. 挖掘课文中有趣的因素。
原本没有任何趣味的文言课文,只要我们动点脑筋,一定会让它生出趣味来。
3. 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产生鲜活的新认识。
如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思考如何掌握说话的技巧和从生活中发现真理的方法。
再如理解《兰亭集序》,应思考在晋朝知识分子沉溺于喝酒、吃药(五石散)、清淡、归隐的时候王羲之积极进取思想的可贵。
五、新课导学:1. 阅读《前赤壁赋》,借助网络听朗诵,并朗诵这篇文章2. 寻找关于本文的课外补充材料(例如:苏轼的生平、苏轼作这篇文章时的处境与心境、前人对本文的评价等)【附】《前赤壁赋》(北京版教材电子稿,与人教版几无差异)○1前赤壁赋○1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一。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1082年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了两篇赋。
本文是第一篇,故称“前赤壁赋”。
赤壁之战的地点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在今湖北武昌的赤矶山,或湖北赤壁。
苏轼所游的是黄州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处。
○2[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初升高语文衔接班教案(学生版)古文阅读
初升高语文衔接班教案(学生版)古文阅读初升高语文衔接班教案(学生版)古文阅读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在初升高的过渡阶段,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通过研究古文的语言特点、文化背景和阅读技巧,使学生能够熟练阅读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并具备分析、评价和应用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古文基础知识- 导入:了解古文的重要性和作用,引导学生主动研究的意识;- 古汉字的特点和演变:掌握古代汉字的形态和意义变化,为古文阅读打下基础;- 古文的基本句型和修辞手法:通过研究句式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古文语感。
2. 名篇选析- 选取一些经典古文名篇,配合注释和背景介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分析古文的结构、思想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古文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练阅读理解和鉴赏,提供相应的题和解析,提高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3. 教学方法- 学案导读:通过给学生提供学案导读,引导学生预教材,激发研究兴趣;- 小组合作研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促进思维碰撞和合作研究;- 呈现与解读:利用多媒体和实物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内容和文化背景;- 辅助材料使用:提供适当的课外阅读材料和在线资源,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计划第一周:古文基础知识- 课堂导入:古文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价值;- 演变的汉字:认识古代汉字的形态和意义变化;- 古文的基本句型:了解古文中常见的句式结构和表达方式。
第二周:名篇选析- 名篇《岳阳楼记》:研究该文的背景、内容和结构,并进行阅读理解;- 分析篇章结构:剖析《岳阳楼记》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 名篇《木兰诗》:理解《木兰诗》的情节、意境和抒发方式。
第三周:名篇选析续- 名篇《古诗十九首》:解读这些古诗的创作背景和文学特色;- 诗词鉴赏:品味古诗中的意象、音韵和表达技巧;- 名篇《论语》:研究《论语》中的经典语句,理解其思想和价值观。
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的研究效果,我们将使用以下评估方式:- 课堂小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检验他们对文本理解的能力;- 作业和阅读报告:通过作业和阅读报告,评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课堂讨论和互动: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引领学生走进文言的殿堂
引领学生走进文言的殿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文言文就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学好文言文,是传承民族文化,吸收其精髓的有效途径。
但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时代久远、字词有难度、语法要求高等原因,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和困惑。
本文从时代背景、文言词汇、学习方法来探究文言文的教学。
标签:词汇情感品读方法如今,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文言文没有多大兴趣,究其原因:一、因为生字词多,词义和现在比有很多变化,所以学生有理解上的障碍。
二、文言文年代久远,和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思想、行为方式有很大不同。
三、课本入选的篇目多数要求背诵,原文、注释、译文统统要求背过,学生不胜其烦。
以上因素导致学生一提起文言文就大呼头疼。
在存在这些不利因素的情况下,让学生爱上文言文,需要耐心、方法和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下面就文言文教学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把握时代背景,帮助理解文章思想一般来说,文章的写作背景与文章的思想内容有着直接的、紧密的联系,古典文章,距今有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历史,学生对其背景非常陌生。
不了解背景则很难正确把握课文思想内容。
所以在讲解课文时,我首先给学生讲清时代背景。
比如在讲《桃花源记》时,让学生了解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来是有兼济天下之志的,可生不逢时,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朝廷极端黑暗腐败,残酷的压榨剥削劳动人民,繁重的赋税徭役让百姓民不聊生。
在这样黑暗的社会统治下,陶渊明空有一腔凌云之志却不得施展。
在对现实失望之后,他坚决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县令之职,归隐田园,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虽然无力改变黑暗的现实,陶渊明却仍然有着对美好社会的憧憬,于是只好把这种情怀诉诸笔端,创作了《桃花源记》一文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通过了解这一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把握住了作者的写作目的,有助于其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给下面的课文分析做好准备。
二、积累文言词汇,走进文言殿堂由于文言文是古代人的书面语,远离现实生活,晦涩难懂等原因,增加了学生认知理解的难度。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
r } ≈ l t ≈蠊 } t 一 ≈ # t 《| |0 } ≈ k{ 岛 n t ,
S u m, N0. 1 1 6 2 01 4 N0. 7
育主管 部 门也可 向上级交 差了 。 可 事实上 , 这样 以强记为手段 每 周复 习背诵 2篇 , 要 求人人 熟读 成诵 , 烂熟 于心 ; 教 师给 出
和 目的的教学到 了高 中会 是什么后果 呢?笔 者发现学 生在 早 其 中的典型词语 , 学生 自由归纳其用法 ; 学 习高 中的新文 言文
一
个关键 。
国传统 文化博大 精深 。而 这些文化 的载体 是通过文 言文 来完
l 初高 中文言文教 学不衔接 的原 因
成 的。 如果不 能识读文 言文 , 则必然失 去了 了解 这些文化 的依
1 . 1 学 习 目标不 连贯 。审视 《 初 中语文课 程标准 》 , 初 中文 言 托 。 反之, 如果我们 的文言能 力水平高 , 则在传 承 中国文化 , 弘 文的要求 对高 中教 学有重要 的影响 。《 初 中语文课程 标准 》 规 扬 中国文化精神 方面会 减少许多障碍 。 定: “ 阅读浅易 文言文 , 能借助 注释和工 具书理解 基本 内容 。” 2 . 2 排查 学生 知识 “ 盲 区” , 补 充语法 基础 知识 。由于文 言语 而《 高 中语文新 课程标 准 》 规定 : “ 阅读浅 易文 言文 , 养 成初步 法知识 都安排在 高 中, 而初 中的课程标 准淡化语 法 , 这导致 语
词、 句式 等文 言知识 , 并 学会迁移 运用 。 显然 , 高 中文言文教 学 子 的结 构( 成分 、 主干 ) 等, 这样便 于师生在 教学过 程 中进行 对
2024年新高一语文初升高衔接《文言文语法知识》含答案解析
第10讲 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语法知识(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初高中衔接基础冲关练1.了解并掌握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文基础知识2.在具体语境中正确辨析活用的词及处理特殊句式的翻译。
一、文言实词的几种活用1、概述文言文以实词为主,实词中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我们阅读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很大障碍之一。
因此,我们必须了解这一现象的基本情况并学习相关内容,掌握解决它的基本方法。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可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要准确阅读文言文,就必须善于辨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翻译方法。
2、名词用作动词用一个相应的动词对译,这个动词的意义与名词表示的意义有关。
如:①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②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狼》)③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①“蹄”用作动词,译为“用脚踢”。
②“洞”用作动词,译为“打洞”。
③“籍”用作动词,是登记的意思。
这个意思与“籍”的名词义“户口册子”有关,户口册子的功用就是登记户籍。
3、名词作状语(1)普通名词作状语⑴表示比喻,译为“像……一样”。
如:①天下云集响应。
(《过秦论》)①“云”、“响”是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响应一样”。
⑵表示使用的工具或方式,译为“用……”。
如:①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活板》)①“木格”是名词做状语,译为“用木格”。
⑶表示处所、趋向,译为“在……”“从……”。
如:①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赤壁之战》)①“水陆”是名词作状语,译为“从水面上和陆地上”。
⑷表示对待人的态度,译为“像对待……那样”“把……当作……”。
如:①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①“兄”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像对待哥哥那样”。
(2)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处所或趋向,译为“在……”、“向……”。
如:①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初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衔接
浅谈初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衔接《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对小学阶段只提出“诵读”、和“体味”;在评价方面,评价“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不评价“知识的掌握程度”。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仅限于高年级,而且基本以诵读和识记为根本要求,可以说,小学文言文教学是死的,只是起到一个探门的作用,而初中文言文教学则不然。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文言文教学总目标: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阶段目标:在第四学段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80篇。
初中语文中文言文已占到一定的比重,而且有中考这根指挥棒的驱使,教学中颇受青睐。
但介于学生平日接触文言文读本少,文言词语古今义变化大,有一字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加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故读懂文言文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一篇文章要么读不明白,要么读明白了用白话文说不出来,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不够,重难点句子理解不准确,学生对文言文感到头疼。
在学习中都有这样的体验:学通学懂了就有兴趣和信心,再难都不怕;学不懂有困难,越发没有兴趣和信心,更不愿学。
从现在语文教学来看,很多语文教师对文言文教学都很重视,花费课时多,讲解细致全面,但教学效果一直不够理想。
高中文言文教学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目前高中阶段所使用的教材,普遍加大了文言文的比重,基本上已经达到了课文总篇目的1/2,且难度较大,而学生初高中文言文的学习要求不一样,由初中“理解基本内容”到高中的“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
在教学目标、内容上与初中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有些差异环节明显存在“断层”和脱节。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具体表现有:1、串讲加分析。
这种教法面面俱到,费时费力,最容易把学生讲得昏昏欲睡。
2、偏重于分析课文内容及写法特点。
初高中语文文言文的衔接教学方法
初高中语文文言文的衔接教学方法摘要:文言文教学是初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然而就现阶段教学情况来看,却存在着高投入、低产出以及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相脱节的问题,以上种种,都严重阻碍着初高中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
为了有效改善上述问题,一些教师尝试将初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夯实文言文基础,由初中语文文言文顺利过渡到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之中,最终取得更加理想的成效。
基于此,以下就初高中语文文言文衔接教学方法展开探究,希望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衔接纵观文言文教学,可以发现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即在初中阶段,一些学生文言文学得不错,在解答这类问题时往往也是游刃有余,但是当他们进入高中阶段后,却出现了较大的落差,导致文言文学习一落千丈。
究其原因,原来是初高中文言文能力标准与要求差异较大,学生一时之间难以适应,所以出现了文言文阅读能力断层的现象。
在此情形下,初高中语文文言文衔接教学就显得尤为关键了。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如何为学生搭建初高中文言文之间的联系桥梁,帮助学生缩短初高中文言文学习的落差,实现快速、有效的过渡呢?具体如下。
一、强化衔接意识在初高中语文文言文衔接教学中,教师需要对两个阶段的文言文教学目标、要求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解读,在把握二者差异的前提下,明确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知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
这样一来,才能够实现有的放矢,并且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教学方法。
与此同时,不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教师都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衔接意识,精心研究初中、高中阶段的课标、大纲以及教材,不能脱离实际,只凭主观办事。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师还有必要加强与高中语文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如通过听课的方式强化沟通,互相学习、分享经验。
在实际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适当提高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拓展,渗透一些高中阶段的文言文知识[1]。
同理,高中语文教师也可以适当降低文言文教学的起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优化教学设计,寻找初中文言文和高中文言文教学之间的衔接点,由此唤醒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有效避免断层问题的出现。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从入学成绩看,不少语文成绩不低的同学,在进入高中后,接触到文言文时表现得比较发愁,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反映出不同程度的疑惑感。
有的学生竟然放弃了高中语文文言的学习,觉得特别没意思,个别人甚至对语文逐渐失去信心。
对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抱怨无济于事,只能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寻找对策,在高一阶段做好初高中衔接教学,为学生在高中阶段顺利学好文言文铺设平台。
一、成因分析由于初中属九年制义务教育,也受学生年龄特征等限制,在能力方面要求较低。
这就决定了初中语文教学大部分要求低难度的,是简单知识型的,没有稍高难度的知识要求,能力型的更少。
虽然考试分数较高,但科学的学习习惯未充分养成,应有的能力没有完全培养出来。
加之《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这样初中教师认为不考的就可以少教,甚至不教。
特别是文言文,初中教师一般只强调字字落实,学生甚至要背和抄全文的翻译及注释,对语法现象则十分淡化。
这样,造成升入高中后的学生文言学习的能力欠缺是可想而知的了。
而久在高中的教师却觉得以前的学生语法知识学得比较系统,扎实,而现在的学生却连最基本的主、谓、宾、定、补、状都一团乱麻,特别是文言文,问起句法、词法,问起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学生茫茫然不知所云,甚至闹“宾语后置”这样的笑话。
升入高中后,部分学生仍然延续原有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定势,过多地依赖老师,掌握知识以机械记忆为主。
如:考前才背书,看课文,记解释等。
而高中教育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此,一些必要的知识要求相应增加,难度上也在增加。
学习方法上的差距,学习能力的不同要求,自然会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文言文学习脱节也是在所难免的。
二、应对策略要想初中高中衔接,使得学生知识能保持、强化在初中已有的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进一步习得高中语文学习要求的学习方法、习惯,最终建立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规律的学习机制,可以采取如下具体策略:1、明确标准,熟悉教材。
(初升高)高一语文衔接班第3讲—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一)
(初升高)高一语文衔接班第2讲——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一)课后练习(答题时间:30分钟)欧阳修苦读【原文】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阅读训练】1. 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A.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 翻译句子。
①先公四岁而孤。
译文:②惟读书是务。
译文:3. 就本文而言,欧阳修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4. 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参考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教他写字。
他诵读的大都是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于读书。
他从小写的诗、赋文章,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短文,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疏通文意,然后展开合理想象,适当增删情节,将下面的短文改编成一个感人的小故事,并讲给朋友听。
某山隅有一老圃,早失偶,惟一女远适他乡。
猎者怜其孤,赠以猴。
老者爱如赤子,每出必从,不链不掣,而不离不逸。
如是者五年。
一日,老者暴卒,猴掩门,奔其姐,泪如雨。
曰:“父死乎?”颔之,乃俱归。
老者家徒壁立,无以为葬,猴遍哭于乡,乡人乃资而掩。
姐引之去,猴揖谢之,仍牢守故宅,撷果自食。
每逢五必哭祭,似念老父养之五年,哀伤殊甚。
未三月而僵卧墦间。
乡人怜之,乃葬于老者之侧,勒石其上,曰:“义猴之墓”。
【参考译文】山村里有个老头,早年死了妻子,只有一个女儿嫁到很远的外乡。
有个打猎的人可怜这个老头孤苦伶仃,就送给老头儿一只猴子。
用美引领学生走进文言文的殿堂——文言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探究
载道” 等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我们总是迫不及待地概括意
义, 提出的问题总是直逼主题 , 却忘记了审美教学是情感的、 形象的,使审美教育受到了理性 的挤兑 ,变得抽象而晦涩。 于是 ,从古到今我们不遗余 力地为 陶渊明的“ 不为五斗米折 腰” 的气节而喝彩,可“ 桃花源” 却是他逃避现实的“ 铁证” , 既
堂之外?
国古代优 秀的散文作品 ,通俗易懂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能初
步 了解我 国古代 散 文 的艺 术特 点 ,尝 试用 历史 的眼光 渗 透审 美 教 育
文言文教学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制约 , 受“ 诗言志” 、 “ 文以
观念审视作者与作品的思想内涵 ,也正因为古人对理想信念 的执著追求积淀在作品中, 认真品读会使人无形 中受到感染 、 熏陶。如 《 劝学 》 (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 可 以使学生明 白“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的执著精神 ,并以此勉励 自己坚持 不懈地求学 ; 《 游褒禅山记 (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 ) 有王安 石“ 求学者不可 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的敦敦 教导……可 以 说 ,文言文中激荡着古人对生活的热情和思考 ,它的审美潜
殊 句式 ,冷 冰 冰的 条条纲 纲 ,对 文言 文没 有 亲和 力 ,距 离感
说是文言文了 ,课堂上教师 自讲 自听是家常便饭。学生认为 文言文难懂 ,上文言文课枯燥无味。问他们初 中老师怎么教 文言文 , 一致回答 : “ 读——翻译——讲语法——讲练习—— 背” , 整个过程平淡无味。问他们是否学过很美的文言文 , 大
可以用美育为它开辟一块“ 英雄有用武之地” ,美育会让文言 文教学春暖花开,给文言文教学这座冰山带来消融的希望。 但 中职学校的文言文教学仍是教学的死角 ,美育在中职学校 的文言文教学中更成 了阳光下的阴影 , 春风吹不到的玉门关。 文言文该怎么教?教师该具备什么样的美育能力?所有的问 题摆在眼前 ,都需要思考 ,都需要解决。
初升高语文衔接班教案(学生版)古文阅读
初升高语文衔接班教案(学生版)古文阅读初升高语文衔接班教案(学生版)古文阅读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将能够:- 理解古文阅读的基本概念;- 掌握常见古文阅读技巧;- 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古文阅读的定义和重要性;2. 古文阅读的基本技巧:词语理解、句子结构分析、语境推断等;3. 基于古文的阅读理解练。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了解古文阅读的定义和作用;- 引发学生对古文阅读的兴趣。
2. 讲解古文阅读技巧(15分钟):- 介绍词语理解的方法,包括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 解释句子结构分析的重要性,如主谓宾结构、修饰成分等;- 引导学生通过语境推断生词或句子的含义。
3. 实践操作(20分钟):- 分发古文阅读材料,要求学生独立阅读;- 学生根据学到的技巧进行词语理解、句子结构分析和语境推断;- 学生尝试回答相关问题,提高理解古文的能力。
4. 练检测(15分钟):- 给学生发放古文阅读理解题,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文本回答问题;- 收回学生的答案并进行批改;- 分享正确答案并解析。
5. 总结与提高(5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研究到的古文阅读技巧;- 鼓励学生在日常研究中多进行古文阅读,不断提升能力。
四、教学评估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教学评估:- 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环节的阅读表现;- 批改学生的练检测答案。
五、教学延伸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可以进行以下延伸活动:- 组织古文朗读比赛,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和表达能力;- 提供更多古文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写读后感;- 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困惑。
以上是初升高语文衔接班教案(学生版)古文阅读的内容和步骤安排,希望能够对教学实施有所帮助。
初高中衔接语文走进文言文的殿堂共68页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初高中衔接语文走进文言文 的殿堂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24年暑假初中升高中高一语文衔接班学案11-学会阅读高中文言文-文言文的翻译(含答案)
2024年暑假初中升高中高一语文衔接班学案11-学会阅读高中文言文-文言文的翻译(含答案)教师日期学生课程编号课型专题课题学会阅读高中文言文·文言文的翻译教学目标了解高中文言文翻译的要求,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方法与技巧。
教学重难点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方法与技巧。
教学安排版块建议时长1 初高比较2分钟2 知识梳理10分钟3 经典考题40分钟4 能力提升35分钟5 实战演练35分钟6 作业30分钟高一语文衔接班教案初高中知识点比较异同初高文言文的翻译差异:阶段初中高中差异文言文阅读能力:1.4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
古代诗文:理解(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具体分析初中文言文的翻译针对简单语句,翻译难度较低,高中文言文的翻译侧重复杂语句,难度上升,本节课针对翻译的基本规则,帮助学生了解高中考试中对于翻译的要求,并掌握简单的翻译技巧。
为了帮助大家衔接初高中的文言文知识,我们先从较简单的文言文入手,这次课重点学习文言文的翻译,掌握简单的翻译技巧,进而更好把握文本,为高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考察。
其翻译原则主要是:忠于原文,力求做到信、达、雅;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的技巧总结为以下八种方法——加、减、乘、除、留、换、移、补。
一、加。
即加字法。
在单音节词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
(一)单音节变双音节。
如: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项脊轩志》)译文:前面开辟了四个窗子,障壁围着院子(或“绕着院子砌上围墙”)。
2.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译文:独自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二)同形异义词取古义。
如:1.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赤壁之战》)2.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4.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久已疲。
文言文初三高一衔接课堂课件
• (6)无标志判断句。
•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 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 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 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 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 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来。 • (2)直到今天,锯子仍然是木匠们干活的主要工具。 • (3)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 (4)蔡伦出生在一个贫苦的铁匠家里。
介宾短语:介词用在名词或代词前构成介宾短 语,在单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 常见介词:从、在、用、被、比、为、把、自、往、朝、 跟、于 • 介宾短语举例:从乡下 在书中 用指甲 被我军 为理 想。 • 介宾短语作状语举例: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
二、被 动 句
•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 被动关系。
•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
• 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 词来表示
• 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
• 1.用“于” 、“受......于......”表被动: • ①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 2.用 “见”,“见......于......。”表被动。 •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纳方法
一、字形分析法ຫໍສະໝຸດ 1、从“刂(刀)、弓、矛、戈、斤
(斧)、殳兵s器hū”与 有关
2、从“马、牛、羊、豕 、犭、 鸟、虫”
者动与物 有关
3、从“讠(言)、辶(走)、彳(行)”
者与人的行为 有关
禾-- 五谷 贝-- 金钱 皿-- 器具 纟-- 丝麻 宀-- 房舍 求-- 毛皮 隹(zhuī )-- 鸟雀
路的境地。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一词多义
❖ 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一个词往往有好几 个义项。理解多义词,要把握它的本义,结 合上下文来判断它在句中的含义。
❖ 如: 又安敢毒焉 (怨恨)
呼嘘毒疠 (有毒的)
赋敛之毒 (毒害)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词类活用
❖ ①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 ❖ 屏障中抚尺一下。 ❖ (下:名作动,敲,打) ❖ ②名词活用作状语。如: ❖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箕畚:来形容动词"运",名作状,用箕畚。) ❖ ③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 ❖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 (良实:形作名,善良诚实的人)
歹-- 死亡 月-- 肉 目--- 眼
试试看:
1、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小箱子)
2、迨诸父异爨,东西多置小门。
(灶台,烧火煮饭)
3、“彀士十万人”
(弓箭手)
想想看: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倍”通“背”:违 背
2.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通“现”:出现
3.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2011
❖ 14.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1)自州门而东( ) (2)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 ) (3)亭下面南一堂颇雄( ) (4)为一郡之最( )
❖ 15.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3处) (3分)
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 横 按 筇 杖 是 为 雪 堂。
2019年浙江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题目呈现
❖ 例:具答之,便要还家。 通假字:"具","要"——本字:"俱","邀"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通假字
❖ 识别通假字的方法: ❖ ①音同形似。
例:“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坐"通"座",意思是"座位"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通假字
❖ 识别通假字的方法: ❖ ②音近形似。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意思是"嘱咐"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古今异义
❖ 词义扩大: 例:”江””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今泛指一切江河. ❖ 词义缩小: 例:“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饿”古义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今
义指一般的肚子饿。 ❖ 词义转移: 例:“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古义指祭祀时用作祭品的牲畜,是名词现在指为了某种目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词类活用
❖ ④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 使……"如:
❖ 得而腊之以为饵。
❖ (腊,原指干肉,名词,这里是"使…… 成干肉")
❖ ⑤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 以……为(宾语)""认为……"
❖ 齐威王欲将孙膑。(将,原是名词,这里 应为"以……作将军")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偏义复词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通假字
❖ 识别通假字的方法: ③音同形异。 例:"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已"通"以",意思是"以后"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通假字
❖ 识别通假字的方法: ❖ ③音同形异。 例:"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已"通"以",意思是"以后"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通假字
❖ 识别通假字的方法: ❖ ④音近形异。 例:"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意思是"没有"
文言文知识纲要
❖ 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2. 被动句; 3. 倒装句; 4. 省略句. 5. 固定句式
文言文知识详解
通假字
文言实词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偏义复词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通假字
❖ 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 歧现象。“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 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 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
❖ 偏义复词是指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 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 意义 ,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做陪衬。
例: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远近”只有“远”的意思 ;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存亡”只有“亡”的意思。 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异同”只有“异”的意义 。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字的 形旁有表意的功能。如“江”“河”等。
文言文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 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 品中的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相对于白话文。
文言文知识纲要
❖ 实词:
1. 通假字; 2. 古今异义; 3. 一词多义; 4. 词类活用; 5. 偏义复词。
文言文知识纲要
❖ 虚词:
常见文言虚词(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古今异义
❖ 词义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古义表示出身低微,见识浅陋,是一个
表谦虚的中性词;今义指品质恶劣。 ❖ 有的单音节词连用,易与现在双音节词混淆, ❖ 如:“率妻子邑人来些绝境” “绝境”古义指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指没有出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 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 仔细研释。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 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 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 推断出其意义。
归纳方法
三、语境分析法
试试看:
1、(何远)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 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
据上文何远的美好的品行可推断“多”为“称 赞”
2、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一人偶 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 “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 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 “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己, 果双生生一男男一女,卜生者女名大著。《古今谭
利用文言句法特点推断。即利用上 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 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 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这些对应的词语 往往在意义上相反,相近(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