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印度宗教哲学简史
印度古代哲学与宗教的密切关联
收稿日期:2006-08-22作者简介:姚卫群,男,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印度古代哲学与宗教的密切关联姚卫群[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关键词:印度哲学;正统六派;梵;解脱摘 要:印度古代哲学与宗教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历史上流行的主要思想派别都有明显的宗教背景,而宗教教义则大多带有思辨色彩。
印度正统六派哲学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圣典奥义书中的主要宗教哲学思想,构成了古代哲学的主体。
佛教等非正统派别则提出了具有极高理论价值的哲学体系,在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印度古代宗教哲学中蕴含着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借鉴,对当今人类的文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中图分类号:B35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11(2008)01-0038-06 印度自古以来既是一个宗教极为盛行的国家,也是一个理论思维十分发达的国家。
印度历史上的哲学与宗教一直有着密切的关联,这种关联表现在多方面。
本文此处仅就这些关联及印度古代宗教哲学中蕴含的积极文化价值谈几点看法。
一、哲学派别的宗教背景印度古代的哲学派别多数属于宗教哲学派别,非宗教的哲学派别也有,但为数甚少。
印度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有所谓正统六派和异流三派。
所谓正统派与非正统派的划分标准是按一个派别对待吠陀(现存印度古代最早的宗教历史文献)的态度来确定的。
尊奉吠陀权威的派别被称为正统派,不尊奉的则被称为非正统派或异流。
正统六派哲学是吠檀多派、弥曼差派、数论派、瑜伽派、胜论派、正理派。
异流三派是顺世论、耆那教、佛教。
[1](P8)正统六派是属于婆罗门教系统中的哲学派别,它们都与宗教思想有着程度不同的关联,这在各派中都有具体表现。
吠檀多派是印度哲学中的主流派别,它提出的理论在印度思想史上影响巨大,一直到近现代仍然在印度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
此派哲学理论有着典型的婆罗门教背景,它继承和发展了奥义书中的主要婆罗门教思想,认为“梵”或“阿特曼”是一切的根本,既是一般自然现象的根本因,也是众生生命现象中的主体。
《世界宗教源流史》婆罗门教-印度教之十二:印度教文化2
《世界宗教源流史》婆罗门教-印度教之十二:印度教文化2婆罗门教-印度教之十二:印度教文化24、印度教三派印度教是印度的传统宗教,也是第一大教。
它源于古印度吠陀教及婆罗门教。
印度教分为哪三派吗?(1)性力派性力派是印度教的一个支派,专于崇拜沙克提或提毗—印度教的圣母—作为绝对的,终极的神格。
该派别同湿婆派、毗湿奴派并立为印度教三大派。
从湿婆派分化而来的印度教三大派之一。
崇拜性力女神难近母、时母、吉祥天女、辩才天女等。
性力派主要教义为,这些女神从男神那里得到性的力量是宇宙万有创造和诞生的本源。
(2)毗湿奴教印度教有力的分派之一,以毗湿奴神及其同体异名或化身为最高神而崇拜之。
原来毗湿奴神仅是吠陀宗教诸多太阳神之一,不久与各地土着的种种最高神(及其神妃)混合,继与湿婆神同被视为印度教的最高神。
毗湿奴最显着的特征是化身。
由于恶神阿修罗横行于世,人间四处弥漫邪恶,毗湿奴遂以各式各样的神格出现在人间,使恢复正义。
因此,毗湿奴有种种异名,一般认为有千名之多。
(3)湿婆教湿婆教,又称湿婆派、希瓦派,原义是与湿婆合一,是印度教中四个最主要教派之一,尊崇湿婆为最高的神明。
它的信徒被称为希瓦(Shaivas、Saivs、Shaivites),他们相信,湿婆就是宇宙万有,遍在一切之中。
祂是万物的创造者、毁灭者、与保护者,祂开启一切也隐藏一切。
在印度、尼泊尔与斯里兰卡,湿婆教广泛流行在民间。
南亚的马来西亚、新加坡与印尼,也有广大的信众。
5、印度教性力派每一种宗教都有着不同的支派,而作为古老的印度教也是有着性力派、毗湿奴教、湿婆教之分。
每一种派系之间的信仰都是不同的。
性力派是印度教的一个支派,主张从性爱中体悟自然。
专于崇拜沙克提或提毗—印度教的圣母—作为绝对的,终极的神格。
该派别同湿婆派、毗湿奴派并立为印度教三大派。
从湿婆派分化而来的印度教三大派之一。
崇拜性力女神难近母、时母、吉祥天女、辩才天女等。
性力派主要教义为,这些女神从男神那里得到性的力量是宇宙万有创造和诞生的本源。
印度教的起源与发展宇宙观与信仰体系
印度教的起源与发展宇宙观与信仰体系印度教的起源与发展:宇宙观与信仰体系印度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印度次大陆。
它是印度最主要的宗教,也是世界上第三大宗教,拥有超过十亿的信徒。
印度教的起源和发展既深受印度次大陆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也与印度教的宇宙观和信仰体系密切相关。
一、印度教的起源印度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
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500年之间,印度次大陆出现了许多原始宗教,包括泰姬陵文化和早期锡克教教派。
这些原始宗教的信仰和仪式逐渐形成了印度教的雏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教逐渐融合了古代印度次大陆的宗教文化和哲学思想。
其中,对抗自然力量的崇拜和对神灵的信仰是印度教信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印度教还吸收了佛教和锡克教的一些思想和教义,丰富了自身的宗教哲学。
二、印度教的宇宙观印度教的宇宙观认为宇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存在,没有起点和终点。
印度教相信宇宙是由周期性的创造、维持和毁灭所组成的。
这个周期被称为“卡尔帕”或“大周期”,每个周期大约持续四十亿年。
根据印度教的宇宙观,千亿个宇宙组成一个宇宙系统,被称为“布拉马兰”。
布拉马兰是由许多不同的世界组成的,其中每个世界都有自己的神灵和生物。
每个世界都有一个主神,被称为“布拉马”。
布拉马负责创造和维护宇宙,也是全能和无限的存在。
此外,印度教还相信人类独特的存在是由五个元素(土、水、火、风、空)的组合形成的。
人类灵魂被认为是永恒的存在,会经历轮回转世的过程,直到最终解脱。
三、印度教的信仰体系印度教是一个多神教,相信存在许多神灵。
其中,三位主要的神祇分别是梵天、湿婆和毗湿奴。
梵天被认为是宇宙的创造者和至高神,湿婆是宇宙的破坏者和再创造者,毗湿奴则是宇宙的维持者和保护者。
印度教还有许多其他的神祇,用来代表不同的力量和属性。
信徒可以选择崇拜其中任何一个神灵,形成自己的信仰体系。
此外,印度教信仰中还包括吠陀经典的研究和瑜伽修行。
吠陀经典是印度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包含了宇宙观、道德准则和各种仪式的描述。
印度教与佛教的哲学思想与信仰体系
印度教与佛教的哲学思想与信仰体系印度教与佛教是印度两大重要的宗教信仰,它们的基础哲学思想不同,但有相似之处。
印度教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它有着丰富、复杂的信仰和哲学体系。
而佛教则是由印度教分化出来的一个宗教,它倡导慈悲、禅修和彻底的无我境界。
接下来,本文将分别从哲学思想和信仰体系来探讨这两种宗教。
一、印度教的哲学思想印度教的哲学思想主要以“梵我一体”为核心,它相信宇宙万物都是一个整体,而神、世界和个人之间互相关联。
根据印度教的哲学思想,世界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存在,时间是周期性的,时间循环从而使整个宇宙保持着恒定的平衡状态。
印度教还信仰多神论,虽然有无数的神,但都代表着同样的核心价值观。
每位信徒可以选择自己崇拜的神。
除此之外,印度教还注重人们应该悟道,不断改造自己,实现自我完善,以达到解脱的境界。
二、佛教的哲学思想佛教的哲学思想源自印度教,由佛祖创立并发展而来,它强调的是个体的内在转化和成长。
佛教最重要的思想是空性,即一切事物存在的本质都是空的。
意思是说,就算我们看到的形态物体,它们的存在方式也是经过无限变化和变异的。
佛教也提倡四谛,即苦、集、灭、道。
这就是说,所有的痛苦都源于欲望,要想解脱痛苦就要掌握禅修和满足彻底无我的条件。
三、印度教与佛教比较首先,印度教与佛教的相同之处在于对“生死轮回”的认识。
佛教认为人类的苦难来自于轮回,而印度教则认为,轮回是存在于世间的所有事物的基础。
其次,两教的不同之处在于信仰体系和境界的不同。
印度教非常注重个人的分享和主观意识的自由发展,然而佛教则更注重于人类内在的转化和成长。
总的来说,印度教和佛教在哲学思想和信仰体系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印度教注重对生活的方法论的解释,而佛教则强调彻底的无我境界,它们的理论思想和生活方式都具爆发性和认同性。
不过,在今天的社会,超越膜拜和宗教信仰,人们更加强调的是精神自主和心灵的自由,也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感受来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不管是印度教或佛教,在它们的哲学思想和信仰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强调个人意识和自我探索的能力,以每个人的人生目标和生活路径为中心,来探索生命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印度的古代哲学和思想
印度的古代哲学和思想古老而深邃的印度哲学和思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思想传统之一,它对印度文化、宗教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印度古代哲学和思想的主要特点,并探讨其对当代世界的意义。
一、梵·卡尔塔哲学梵·卡尔塔哲学是印度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吠陀》为基础,探讨了宇宙、人类和神的本质。
该哲学将宇宙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认为宇宙万物皆由梵(Brahman)构成。
梵·卡尔塔哲学强调人类通过苦行、冥想和觉悟来超越尘世,与梵合一。
在梵·卡尔塔哲学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学派,如后期发展起来的教义唯一派、中观派和瑜伽学派等。
这些派别各有侧重,但共同追求的目标是实现解脱,即摆脱轮回与痛苦,达到永恒和平。
二、尼亚亚书生尼亚亚书生是古代印度哲学的另一个重要学派,其核心思想是唯理论。
该学派认为认知是通过感官和推理得出的,只有真理和合理的观点才能被认可。
尼亚亚书生关注知识的获取和实践,此外还涉及了心理学、伦理学、逻辑学等领域。
通过观察和理解身心现象,尼亚亚书生提出了对人类幸福和道德行为的思考。
他们主张通过实践和培养良好习惯,个体可以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尼亚亚书生的学说对印度哲学和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对后来的佛教哲学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三、于加德吠陀的种姓制度在印度古代,种姓制度是社会结构的基础,它涉及人们的身份、职业、权利和义务。
种姓制度源于《吠陀》的观念,认为人们被分为四个主要种姓:婆罗门(Brahmin)、刹帝利(Kshatriya)、婆Vaiya,并德拉(Shudra)。
每个种姓有自己的职责和禁忌。
种姓制度在宗教和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它限制了人们的地位和选择,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性。
尽管在现代印度,种姓制度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和挑战,但它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印度社会的结构和思维方式。
四、世俗智慧和精神性印度古代哲学和思想不仅仅关注世俗生活和实践,也寻求超越世俗,追求内在的和谐和精神性。
印度哲学介绍
印度哲学:(英Indian philosophy)印度哲学思想、理论的统称。
从公元前2750年到公元前6世纪或前5世纪,是印度原始公社瓦解和奴隶制形成时期,这时的《吠陀经》是婆罗门教的宗教文献,其后期著作《奥义书》已经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它从梵天(神)概括出形而上学的实体“梵”,认为梵是一种没有始终、没有属性、没有因果、不可思议的最高实在,并把客观的梵与作为主体的我(灵魂)等同起来,即梵我如一。
这种思想认为梵我本来是一致的,但由于人的无明,即对尘世的眷恋,受到作业与果报的束缚,使我与梵不能同一。
如果抛弃了现世的报应,则得到解脱。
这种思想成为在印度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以后的正统哲学都以它为基础。
与婆罗门教相对立的是沙门思想,主要的是顺世派、佛教、者那教和生活派(邪命外道)。
顺世派认为,世界是由土、水、气、火构成,生物包括人在内都由这四种元素构成;人死亡后,四种元素就从人体分离而各归其类。
在认识论上,认为只有直接感觉才是可信的,推理也不可能认识真理。
并从这种唯物主义引申出道德上的快乐主义。
者那教的创始人筏驮摩那提出二谛说,即精神原理的生命与物质原理的非生命两者对立,但认为两者不能分开,灵魂存在于土、水、气、火之中,也存在于植物等有生命的物类之中,否认灵魂离开肉体会感到快乐。
它的七谛说与九谛说则说明肉体与灵魂的结合过程。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提出四谛和十二因缘的理论。
由四谛和十二因缘形成佛教的三个基本命题,而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称为三法印。
由末伽梨·俱舍梨子创邪命外道,具有唯物主义倾向。
从前3世纪或前2世纪到公元3世纪或4世纪是印度奴隶制衰落和封建制开始形成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印度婆罗门教的六派哲学在以前长期发展的基础上被编写成经书,即作为文字记载流传下来。
这些经典是阖弥尼的《前弥曼差经》,跋达罗衍那的《吠檀多经》,迦那陀(Kanada,约前2世纪)的《胜论经》,足目的《正理经》,钵颠阔梨的《瑜伽经》,自在黑的《数论颂》。
印度哲学简介
印度哲学简介印度哲学简介2012-11-30 14:59:29 印度中文网我来说两句(0) 点击(48)核心提要:印度是世界哲学的最早发源地之一。
印度哲学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并称为世界三大哲学传统。
中国与印度同为东方文明古国。
两国间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传统。
印度是世界哲学的最早发源地之一。
印度哲学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并称为世界三大哲学传统。
中国与印度同为东方文明古国。
两国间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传统。
中国文化中的不少成分都是在吸收和改造印度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
而印度哲学则是印度文化的核心,可以说,不了解印度哲学,也就不了解印度文化。
下面就来最简单的说一下印度哲学,还是照例先从印度哲学史说起。
因为估计对印度哲学有兴趣的人不会多,所以对印度哲学史就简单的三言两语带过了。
1、印度哲学发展概况印度哲学是世界哲学的重要形态。
最初记述印度哲学思想的典籍是《Veda》(《吠陀》)和《Upanisad》(《奥义书》)。
《吠陀》成书时期是古印度处于原始公社开始瓦解、阶级社会逐步形成的历史阶段,时间大致在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
在这个时期,印度虽然已经出现了哲学思想的萌芽,但其抽象思维水平还是较低的,很难说它们是真正的、系统化的哲学理论,在《吠陀》中更多的还是宗教的成分。
印度最早出现内容较系统化的哲学思想是在《奥义书》时期。
时间大致在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即《吠陀》后期至佛教产生前)。
《奥义书》时期印度已经进入了阶级社会。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也明显增强。
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印度出现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也可以说,在《奥义书》时期,印度真正产生了严格意义上的哲学思想。
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印度思想界极为活跃,各类思潮蓬勃兴起。
印度著名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主要部分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这两大史诗中有不少部分显露了印度的哲学,所以这个时期也被人们称为“史诗时期”。
中国佛学院
中国佛学院中国佛学院作为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所汉传佛教的高等学府,沐浴着昌明盛世的光辉,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中国佛教协会的正确领导下,禀承佛教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血脉,发扬佛教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利用位居首都北京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深厚人文基础,积极营造道风优良、学风严谨、僧材辈出的办学环境,为佛教教育的现代化摸索出一条从混沌到清晰路子,形成了自己较为独特的办学思想。
教育理念一、明确的办学方针中国佛学院以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热爱祖国、接受党和政府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有相当佛教学识、立志从事佛教事业并能联系四众弟子的佛教教职人员队伍为办学的总方针;以教书育人、学修并重、爱国爱教、弘法利生为办学的总原则;培养学僧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继承佛教的优良传统,自觉保持独身、素食、僧装的传统,增强学生坚守以信为本、以戒为师、学修一体、解行相应为内容的清规戒律和传统规制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积极适应时代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运用善巧方便,契理契机、圆融无碍地适应日新月异变化的现实,运用当代一切丰富的物质条件和文化资源,来充实学习内容,丰富学习手段,开拓知识视野,提高修学质量的主动性;培育学生面向未来的心胸,陶铸学生积极以“振兴正信、服务社会、维护和平”为立命宗旨,面向人民高度富裕、社会高度文明、政治高度民主、国家高度法制的未来,着眼于未来佛教事业发展需要,将自己历练成弘法利生、荷担如来家业的法门龙象的精神面貌。
同时,使学生具有大学本科程度以上的文、史、哲知识水平,成为德(包括宗教情操)、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适应国家和佛教需要的佛教学术研究人才、佛学专业教学人才、海外联谊和国际佛学交流人才以及寺院高级管理人才。
二、“学院丛林化、丛林学院化、学修一体化”的办学方式中国佛学院坚持以戒为师,从严治校,以“学修一体化,学生生活丛林化”为准则,实行学校与丛林相结合的办学方式,将传统丛林生活制度与现代教育体制融合、佛教传统精神与现代教学融合,为培养合格的佛教人才营造完备的修持体制、严肃活泼的学习生活环境。
最古老的宗教——印度教简介
最古⽼的宗教——印度教简介吠陀经典在印度教中被称为“天启的经典”,是印度最早的宗教经典,对印度以后的宗教和哲学思想起到很重要的作⽤。
下⾯随着店铺⼩编⼀起来了解⼀下吧! 【最古⽼的宗教——印度教简介】 印度教(Hinduism)是世界上最古⽼的宗教,不像基督教、回教、佛教等宗教,印度教并没有创教者,主要的精神源头可追溯到⼀套古⽼⽽作者不详的吠陀经(Vedas)。
吠陀经乃源⾃亚利安游牧⺠族(北欧⼈的共同祖先)吟唱的崇拜圣歌。
亚利安⼈⼤约在摩⻄带领以⾊列百姓出埃及的时候,也就是⻄元前⼀千五百年左右,进⼊印度,也将所信奉的吠陀教带了进来。
印度教与婆罗⻔教 印度教与婆罗⻔教 印度教传统上虽以亚利安经典为基础,但重要观念则起于⽐亚利安移⺠更早居住在印度的原始印度⼈,称为德拉维达⼈(Dravidians)。
因此,若说印度教是外族的亚利安宗教产物,还不如说是被亚利安观念所刺激修改成的印度本⼟德拉维达宗教,即(古)婆罗⻔教。
⻄元前五、六百年,佛教及耆那教(主张以抑制情慾与获得真正知识的⽅法来求得灵魂的解放,主张极端苦⾏。
)在印度⼲泛流⾏,造成婆罗⻔教的没落。
到了⻄元四百年前后,婆罗⻔教进⽽吸收佛教、耆那教及印度各地⺠间信仰。
商羯罗⼜于⻄元⼋、九百年间进⾏改⾰,形成现代雏形的印度教,⼜称新婆罗⻔教。
印度教结合印度境内各地的⽂化背景、社会结构、宗教理念等,各⾃形成不同的宗派。
数百个宗派各有不同的教义与信条,各⾃认为⾃⼰的教派是最好的。
这些宗派间虽然没有统⼀的信条,但有两个教义却普遍存在各个教派中:⼀为多神教的泛神论;另⼀为轮回(reincarnation),即灵魂的再⽣与转世。
三千万个神 三千万个神 印度教徒为多神论者,约有三千万以上的天神(编按,另有三亿的说法),但是他们只向⼀个天神敬拜。
就这⾓度⽽⾔,⼜像是⼀神论者,或许该说是具多神论⾊彩的⼀神论。
他们认为⾃然界⼀切事物皆具神性,⼭、河、树⽊、花草、昆⾍、动物、甚⾄家中神坛罐⼦中的⽔,皆可能值得敬拜。
印度佛教史01【第一章 绪说】(圣严法师)
其出现稍早于空界的主神因陀罗。火神阿耆尼 (Agni),则为地界的主要神。 不论如何,吠陀的神数虽多,当他们礼拜各 种神 之时,并不忘怀宇宙的主宰,所以梨俱吠陀 中说:“虽然,世人称其为因陀罗,密多罗 (Mitra此神乃表太阳的恩惠者),婆楼那、实 则只是一个,不过诗人给予各种不同的名字而 已。”(此节资料采自“印度哲学宗教史”及周 祥光“印度通史”)。
10
印度自古即不断地有外来民族自西北侵入,像波
浪一般,层层相继。以体质及文化的程度来看,大略 可分为五类:
(一)委得人(Veddas):他们的后裔,传延
到今日,他们具有最原始人类的状貌,也分布在印度
最遥远南端,专门研究此种人的学者,都称之为“生
存的一种原人化石”。但他们也是外来民族,或许是
最早侵入印度的一支。
27
不用说,雅利安人的信仰是根据吠陀而来。 在梨俱吠陀中,分宇宙为天、空、地的三界,每 一界有十一神,计三十三神,然其实际数颇多, 看似多神教,唯其往往对某一主要神的赞颂,辄 用最上的词句来形容,故在主要神中,亦常变更 其地位,因此有人称之为交换神教 (Kathentheism)。若从信者的主观状态而言, 则又显然常有一神教的意味,故又被人视为单一 神教(Henotheism)即在多神中只崇拜某一神 的宗教。
21
四阶级
神的信仰
印度民族众多,宗教也多,唯以雅利安人的宗教 为正统,那就是根据吠陀而来的一贯思想和信仰。佛经 中的婆罗门教,现在的印度教,都是由此而来。 四吠陀的大致内容是: (一)梨俱吠陀:含有一 一七篇长短不一的祭祀 圣歌,其中仅十分之一是关于一般世俗的,十分之九皆 是宗教的,尤以“礼敬太阳神歌”为最重要,乃为婆罗 门僧侣朝夕祷颂的一首。其内容成立的时代不一,最迟 则为西纪前一千年编集而成,此一吠陀乃为考察雅利安 人最古状态的唯一资料。
印度教的起源与发展宗教历史的演变与传承
印度教的起源与发展宗教历史的演变与传承印度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约1500年。
它是印度次大陆多种宗教和哲学思想的综合体,融合了来自不同地区和时期的信仰与实践。
本文将探讨印度教的起源、发展、宗教历史的演变以及其传承。
一、印度教的起源印度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印度的雅利安人和德拉维达人的相互影响。
古代雅利安人信仰众神,并以吠陀经典作为他们的宗教权威。
吠陀经典是印度教最古老的文献,包含了神话、礼仪和哲学思想。
雅利安人的信仰与实践以及他们与当地居民的融合,奠定了印度教信仰体系的基础。
二、印度教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教经历了各种影响和对抗。
其中最重要的是佛教和锡克教对印度教的挑战。
佛教的兴起导致了大规模的宗教改革和社会变革,对印度教的影响不可忽视。
然而,印度教通过各种手段吸收了佛教的一些理念和实践,逐渐复苏并重新确立其在印度社会中的地位。
类似地,锡克教的创立也对印度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印度教以其灵活性和适应性继续吸收和整合新的思想。
三、宗教历史的演变印度教的演变始终与印度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紧密相连。
在印度教的早期,宗教和社会系统是紧密结合的,宗教规范和制度对社会的组织和阶级划分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的宗教制度不断变化,并与社会政治的需求相适应。
印度教内部的各种宗派和组织也对宗教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摩诃婆罗多、拉玛奇、尤基沙纳等古代文献对印度教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见解。
四、印度教的传承印度教的传承是通过口头传统和仪式实践来实现的。
对于印度教徒来说,掌握真理和传统的方式是通过师徒关系和祭祀仪式来实现的。
古老的经文、仪式和仪式的传承对维护印度教的完整性和延续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印度教的传统也得到了世界各地的信徒的传承和继承。
总结:印度教的起源与发展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过程。
从古代雅利安人的信仰到佛教和锡克教的冲击,宗教历史的演变一直在影响着印度教。
然而,印度教通过整合和吸收新的思想、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成功地传承了数千年的宗教传统。
印度教文化的历史和精神内涵分析
印度教文化的历史和精神内涵分析印度教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最深奥的文化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印度文明的发展时期。
印度教文化的精神内涵虽然复杂,但其中蕴含的智慧却是非常深刻的。
本文将对印度教文化的历史和精神内涵进行深入分析。
一、印度教文化的历史印度教是印度的主要宗教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年前左右。
在这个时期,古印度河谷文明正在兴起,人们开始崇拜自然现象和萨南特(神明),并发展出一种基于演变论的宗教观念。
这种宗教观念后来被印度教所继承。
印度教的历史分为四个时期:吠舍、达摩、密子和湿婆。
在吠舍时期,印度教的宗教思想主要是以吠舍经为基础的;在达摩时期,佛教和耆那教的兴起使印度教开始向哲学化发展;在密子时期,莫卧儿帝国的统治使印度教的神秘派系开始兴起;在湿婆时期,印度教的主要宗教思想是以湿婆为主的。
这四个时期的发展使印度教文化逐渐丰富和完善。
二、印度教文化的精神内涵印度教文化的精神内涵非常丰富,其中包括人生的目的、宇宙的本质、道德价值、信仰和精神实践等方面。
1.人生的目的印度教认为人生的目的是成为悟者(自我实现)并最终达到解脱。
这种悟者的状态被称为“悟”,它可以通过瑜伽、冥想和修行等方式来达到。
印度教的这种人生观与西方文化中的功利主义和享受主义截然不同,强调的是超越个人欲望和束缚。
2.宇宙的本质印度教认为宇宙是无尽的,是由无限个大宇宙和无限小宇宙构成的。
它同时也认为宇宙中存在无数的神仙、天使、恶鬼和邪神等等。
印度教的宇宙观与现代科学的宇宙观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但却在人们对宇宙规律和本质的探索中提供了独特的艺术和精神的体验。
3.道德价值印度教强调道德价值,它教导人们要尊重生命、爱护动物、保护自然环境和贫困人士。
此外,它还强调诚实、正义和慈悲,这些道德价值在印度教的故事、诗歌和圣典中都有所体现。
4.信仰印度教的信仰是非常丰富和多样的。
印度教崇拜的神明有上帝布拉马(天德)、湿婆(毁灭者)、毗湿奴(维护者)和女神巴达克(母神)等等。
第二讲 印度宗教哲学简史
第二讲 印度宗教哲学简史
1.背景知识 1.背景知识 2.婆罗门教 2.婆罗门教 3.顺世论 3.顺世论 4.耆那教 4.耆那教 5.佛教 5.佛教
770- 476),战国时期 公元前476 公元前221 春秋 (前770-前476),战国时期 (公元前476 年~公元前221 年)。 老子,史书的记载不很清楚。司马迁的《史记》一说他姓李名耳,字伯阳, 老子,史书的记载不很清楚。司马迁的《史记》一说他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 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 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一说他可能是周烈王 时见过秦献公的周太史儋;又说他可能就是老莱子。老子长年居住在周。 时见过秦献公的周太史儋;又说他可能就是老莱子。老子长年居住在周。 孔子( 551— 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邓析( 545邓析(前545-前501) ,郑国人 468年 376年 名翟,鲁国人(一说宋国人) 墨子 (前468年—前376年),名翟,鲁国人(一说宋国人) 惠施( 390年 317年 惠施(前390年-前317年)宋国人 孟子( 372— 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 名轲 庄子( 369- 286),名周,是战国中期宋国蒙地人。 ),名周 庄子(前369-前286),名周,是战国中期宋国蒙地人。 公孙龙( 320- 250)字子秉, 公孙龙(前320-前250)字子秉,赵国人 墨子死后, 墨离为三” 分化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和邓陵氏之墨。 墨子死后,“墨离为三”,分化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和邓陵氏之墨。关于这 三支墨家后学的情况,现在已不可详考,一般笼统称为“后期墨家” 庄子· 三支墨家后学的情况,现在已不可详考,一般笼统称为“后期墨家”。《庄子·天 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 下》“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 荀子( 313— 238),战国末期赵国人。 ),战国末期赵国人 荀子(前313—前238),战国末期赵国人。 韩非( 280— 233)是韩国的贵族 是韩国的贵族, 喜刑名法术之学” 韩非(前280—前233)是韩国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
第二讲 印度宗教和文学1
有宗
• 大乘有宗反对空宗观点,肯定涅槃境界的 存在,肯定一切现象都有最后的实体—— 识。此派正因主张识有,而名有宗,也称 瑜伽行派。 • 空有二宗均否定客观世界的实在性。 • 空宗:真空实有说。 • 有宗:内有外无说。认为众生有识或心, 是内在的实存,至于外境,即客观世界是 无,是空。
传译
• 大乘空宗经典由鸠摩罗什等人传译。 • 有宗典籍经玄奘和弟子窥基传译,并创建 了法相唯识宗。
婆罗门教的历史发展
• 起源于公元前2千年的吠陀教。公 元前6世纪至公元4世纪是婆罗门教 的鼎盛时期,公元4世纪以后,由 于佛教和耆那教的发展,婆罗门教 开始衰弱。公元8、9世纪,婆罗门 教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一些教义, 结合印度民间的信仰,经商羯罗改 革,逐渐发展成为印度教。
印度教和婆罗门教的关系
印度佛教的发展
• 兴起到衰落大致1500年。期间有原始佛教 到部派佛教,后来发展了小乘佛教乃至产 生大乘佛教。 • 原始佛教:前六世纪至前四世纪中叶。 • 前四世纪中叶至1世纪,分裂为上座和大众 二部,所为部派佛教阶段。 • 1世纪左右至七世纪为大乘佛教阶段。 • 七世纪后,大乘佛教部分派别与婆罗门教 混合而成密教。 • 至13世纪初,佛教趋于衰落。
佛教的三宝:佛、法、僧
• 佛指佛教的创始者、祖师释迦牟尼, 也泛指一切佛。
• 佛就是“觉者”,“一个觉悟的人”, “觉者”由梵语音译为浮屠,佛陀等, 佛是佛陀的简称。
法
• 何者为法?指释迦牟尼传授的教理,实际上是包 括释迦牟尼以及后代学者所阐发的佛教教义,是 教化、开悟众生的理论学说。 • 佛法分四种,即教法(指教典,佛教的全部典 籍)、理法(教典中阐明的义理)、行法(修习 和践行)、果法(指结果,修行圆满后的菩提、 涅槃等圣果)。 • 佛法虽称有八万四千法门,但其大纲是教、理、 行、果四法。所谓“因教显理,依理起行,由行 克果”就囊括了全部佛法。与教理行证相应,是 佛教常说的信、解、行、证四法。 • 全部佛教学说,是论证人们如何从痛苦中解脱出 来的问题,也就是解脱论。 • 佛学应该是指戒、定、慧三学而言。
古代印度的哲学与思想体系:历史上的哲学思辨与智慧传承
古代印度的哲学与思想体系:历史上的哲学思辨与智慧传承古代印度是世界哲学和思想体系的重要源头之一,其哲学思辨和智慧传承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古代印度的哲学和思想体系主要包括吠檀多(婆罗门哲学)、尼伽尔巴塔(唯心主义哲学)、耶aj行学(佛教哲学)以及维数五行学(印度哲学)等,这些不同的思想体系在古代印度的社会、宗教和文化中共存并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哲学传统。
吠檀多是古代印度最古老、最重要的哲学体系之一,它是由婆罗门教的经文所构建的。
它认为世界是由一个永恒无始的绝对实体——布拉赫曼所组成的,并通过梵念来实现神圣觉知。
吠檀多强调个人的道德和宗教义务,并鼓励个体通过履行他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职责来追求永恒的解脱。
尼伽尔巴塔是古代印度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它认为世界是一种由意识创造的虚幻幻觉。
尼伽尔巴塔认为存在是意识而非物质的本质,并强调我们的经验世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
尼伽尔巴塔的核心观点是“独立现象”(或称为“自己具现现象”),它认为客观世界的存在是基于主观意识的。
耶aj行学是由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哲学体系。
佛教强调生命的苦难性和无常性,认为苦难的根源在于人们对于欲望的执着。
佛教倡导通过断除欲望和追求解脱来结束苦难。
佛教的核心是“四圣谛”和“八正道”,它们旨在指导个人实现解脱和觉悟。
维数五行学是古代印度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探索了关于宇宙和人类存在的本质的问题。
维数五行学认为宇宙是一个无始无终的循环过程,通过不断的创建、维持和毁灭来实现自我再生。
维数五行学强调人类的责任和义务,鼓励个人通过实现道德规范来追求个人事务和社会和谐。
古代印度的哲学和思想体系在许多方面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的观点和理论成为了后来西方哲学的重要参考,对于许多哲学和宗教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印度的哲学和思想体系也对印度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产生了重要影响,塑造了这个多元化国度的独特性。
印度佛教哲学
印度佛教哲学产生并流传于古印度,以佛教教义为核心的宗教哲学。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前5世纪的印度。
创始人为悉达多(前565~前485),母系族姓为乔答摩,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佛教兴起时正是印度奴隶制经济急剧发展的时期。
当时印度次大陆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大部分地区已进入奴隶社会,但有的地方还保留着氏族公社制的残余;在某些经济发达的地区,生产力已有很大提高,农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分化出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批批以城镇为主的奴隶制国家开始建立起来。
当时,各国之间互相征伐,雅利安人等外来的部族和土著民族矛盾重重,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在佛教兴起以前,婆罗门教是印度主要的宗教,婆罗门教思潮占有统治的地位。
婆罗门教主张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大纲领,但是随着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和发展,这种思潮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兴的刹帝利贵族的统治需要,出现了自由思想家提倡的沙门思潮据佛经说,这些思潮有“六师”和“九十六种外见”,其中主要的有顺世论、耆那教和生活派(又称“邪命外道”)等等,佛教也是其中主要的一派。
在当时的奴隶制国家中,比较重要的摩揭陀国和萨罗国都是佛教流行较早的地区。
佛教在印度经历了1800多年的历史,其过程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原始佛教(公元前6或前5世纪~前4或前3世纪)、部派佛教(公元前4或前3世纪~公元元年前后)、大乘佛教(公元元年前后~7世纪)和密教时期(约7~13世纪初)。
在后三个时期中还出现了很多在理论和修持上不同的派别。
原始佛教即释迦牟尼及其弟子所传播的教说。
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说、缘起说、五蕴说、无常说和无我说。
四谛说佛陀的主要伦理道德观。
四谛是苦、集、灭、道四个真理。
①苦谛告诉人们现实生活中充满着种种痛苦的现象。
佛教把苦分为八种,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和不爱的东西会合的痛苦)、爱别离苦(和可爱的东西别离的痛苦)、求不得苦和五取蕴苦(一切身心的痛苦)。
古代印度文明与宗教哲学思想
古代印度文明与宗教哲学思想古代印度,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复杂文化的国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文明之一。
在古老的印度,宗教哲学思想占据着重要地位,为该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古代印度文明在宗教方面非常多元化。
印度作为世界三大最古老的宗教之一的母亲宗教:印度教的发源地,在宗教信仰上拥有丰富的选择。
印度教的核心是对神灵的崇拜,他们相信生活中的每个事物都有神性,所有神灵都有不同的特征和职责。
这种信仰让印度文化变得丰富多样,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信仰选择不同的宗教和神灵来供奉。
印度教的代表性神灵如梵天、湿婆、毗湿奴等都被看作是世界的创造者和维护者。
印度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印度人生活的一部分。
宗教仪式和庆典贯穿于印度人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喜庆的节日还是悲痛的场合,印度人都会通过宗教活动来表达自己对神灵的崇敬与虔诚。
这无疑推动了印度文明的发展和壮大。
其次,古代印度的哲学思想也十分独特而且充满智慧。
最古老的印度哲学著作之一是《奥义书》,它涵盖了广泛的话题,包括宇宙的起源、人类的目的以及道德伦理等。
此外,印度古代哲学还涵盖了其他许多重要的作品,如《吠陀》、《奎隆寺》等。
古代印度的哲学思想主要围绕着生命的意义和宇宙的本质展开。
其中,最重要的是“梵我一体”和“轮回转世”等概念。
根据这些哲学思想,印度人相信世界是一个无尽的循环,人的灵魂会在不同的生死轮回中得到解脱。
这种思想影响了印度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他们追求解脱和平静,并认为世俗的欲望和贪婪是造成苦难的主要原因。
同时,印度哲学还关注个人发展和提升。
古代印度智者认为,通过修行、冥想和实践道德原则,个人可以达到一种精神解放的境界。
这种解脱不仅仅指的是来世的救赎,更注重个体在当下的境遇和感悟。
古代印度宗教哲学还对其他文化有所影响。
例如,佛教就是印度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分支。
佛教教义强调人类可以通过智慧和慈悲来超越苦难,并最终达到涅槃的境地。
这种思想在印度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通过佛陀的智慧和指导,对整个东亚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
《世界哲学源流史》印度古代哲学之十一:胜论哲学2
《世界哲学源流史》印度古代哲学之十一:胜论哲学2印度古代哲学之十一:胜论哲学2胜论哲学的第二大贡献是提出和阐述了原子论思想。
胜论派不仅将聚合成宇宙的万物划分为不同的范畴,而且进一步将物质分解为" 极微" ,也就是原子。
胜论派认为,物质世界是独立于人的主观认识之外的客观实在,物质是由不同性质的" 极微" (原子)构成的。
所谓" 极微" ,就是实体被层层分割,直到最后不可再分的最小的极细微的物质,是肉眼所不能见的,它的形状被设想成为球状。
原子的性质不同,如" 地" 原子的性质不同于" 水"原子," 水" 原子的性质也不同于" 火" 原子的性质等等。
不同种类的物质由不同性质的原子聚合而成,又由于这些原子的分散而消失。
原子本身是不变的,永恒的,而由它们组成的物体则是可变的、暂时的,随着原子的聚散而生灭。
物体散灭之后,原子分散开来,重新恢复到原子的状态。
当" 成劫" 之时,这些原子重新组合,两两极微合生1 第2 微,极微无量,第2 微之量等于父母,体为1。
第2 微己是他生,其性质也不是永恒的了。
第2 微再与另一极微合生成3 微,以下可以类推。
这样展转成3 千界,从而形成物质世界的形形色色的现象。
第2 于微仍然没有方分,不可见。
从窗洞透进来的太阳光线中所能看到的尘埃微粒己是"三微" ,它是由部分组成的。
胜论派把肉眼可见的微尘看作一个" 大型" 实体,就象一个罐一样,是由部分组成的。
这里" 大型" 的概念被理解为可以感知的体积。
胜论派论证说,一切有可感体积的东西都是由部分组成的,如同一个罐。
在光线中见到的尘埃有一种可感体积,因此它是由部分构成的。
胜论派还提出第二个推理论式:参与组织一个" 大型" 实体的组成部分本身是由部分组成的,如一个罐的组成部分。
印度宗教简史
印度宗教简史早期印度雅利安人的宗教习俗,被称为吠陀宗教(公元前1500 年至公元前500 年)被记录下来,后来被编纂成Samhitas,这是用古老的梵文称为吠陀经的四首赞美诗或咒语的规范 *** 。
吠陀晚期(公元前 9 至 6 世纪)标志着奥义或吠陀阶段的开始。
这个时代预示着古典印度教的开始,奥义书的组成,后来的梵文史诗,再后来是往世书。
梵文 Upanishad 一词源于 upa-(附近)、ni-(在适当的位置,向下)和şad(坐),因此:“坐下”),暗示坐在老师旁边接受指导。
奥义书是被认为是印度教最早来源的哲学记述。
在200 多个奥义书中,前十几个是最古老和最重要的。
Brihadaranyaka、Jaiminiya 和Chandogya Upanishads 创作于前佛教时代,而具有佛教影响的Taitiriya、Aitareya 和 Kausitaki 则必须创作于公元前 5 世纪之后。
所有奥义书都以口头传统形式流传下来。
Puranas(意为“远古时代”)是一种重要的印度教、耆那教和佛教宗教文本,记载了宇宙从创造到毁灭的历史故事、国王、英雄、圣贤和半神人的家谱,以及对印度教宇宙学、哲学和地理学。
在Chandogya Upanishad (7.1.2) (500BCE) 中发现了对 Puranas 的早期参考。
吠陀宗教有一套严格的仪式守则,国王、贵族和富商会做出贡献,因为组织这种崇拜的成本非常高且耗时。
崇拜的方式是对火和河流等元素的祈祷,对英陀罗等英勇神灵的崇拜,吟唱赞美诗和进行祭祀。
祭祀是向众神提供食物、物品或动物的生命作为平息或崇拜的行为。
在吠陀时代,Yagya 通常包括牛奶、酥油、凝乳、谷物和躯体植物的祭品——动物供品不太常见。
准备吠陀仪式牧师接受了仪式的培训,他们必须精通它的实践。
角色的专业化侧重于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仪式语料库的细化和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16 名祭司的完整补充成为重大仪式的惯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吠陀
广义:西北印度文献总称。包括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奥义书 狭义:吠陀本集。包括:《梨俱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 婆吠陀》 吠陀本集:神的赞歌、祷文、祭词、咒语。 梵书(婆罗门书、净行书):解释吠陀本集,本集提到的祭祀的起源、方法及有 关传说。 森林书:梵书的附属部分,除论述祭祀的目的、方法外,还涉及一些思辨性问题。 奥义书:森林书的附属部分,系统化哲学思想的最初文献。 《梨俱吠陀》(前1500-前1000):对神的赞歌。口头赞歌,后有十卷1017 《娑摩吠陀》:取《梨俱吠陀》第8、9卷,现存2卷,1549首 《耶柔吠陀》(前1000-前800):祭祀时的祭词,散文。包括黑耶柔吠陀(与梵 书交杂)、白耶柔吠陀。40章 《阿闼婆吠陀》:消灾招福的咒词20卷730首。
1.1.1.《梨俱吠陀》
祭司们用了近五百年的时间来编撰《梨俱吠陀》,这部作品不可避免地反映了雅利安印度 社会状况的变化。
1.1.1.1.《梨俱吠陀》举例
《梨俱吠陀》中一首赞美诗简要叙述了世界的产生和四个种姓(瓦尔那)的起源。众神牺 牲了宇宙的原初人普鲁沙之后,诞生了世界,并产生了世界万物。这首赞美诗时间较晚, 表明雅利安人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就开始认同了四个种姓。这首赞美诗明确地维护了编撰 者婆罗门祭司的利益。 普鲁沙有千首、千眼、千足。 他覆盖大地的每个角落,仍超出了十指。 这个普鲁沙是一切--过去和将来。 永生者之主,靠着食物的滋养,变得更强大, 他是这样的强大;而普鲁沙甚至比他这还强大。 所有的生物是他的四分之一,[他的其他]四分之三是天国永恒的生命… 当众神准备牺牲时,他们以普鲁沙为祭品。 它的酥油是春,祭礼是秋;柴薪是夏… 由这献祭完备的祭祀,收集了酥油奶酪。 形成了空中的生物,林中和家养的动物。 由这献祭完备的祭祀,产生了[哲人]和[赞美诗]。
佛教(前6-) 早期佛教(前6-前4) 小乘部派佛教(前4-后2) 早期大乘佛教(前1-后2) 中后期大乘佛教(3-6) (密教)后期佛教(7-13) 耆那教(与佛教相当) 顺世论 锡克教(15 目前约有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其次为伊斯兰教(12%)、 基督教(2.3%)、锡克教(1.9%)、佛教(0.8%)和耆那 教(0.4%)等。
古希腊(公元前800年 - 公元前146年)。位于欧洲南部, 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今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半岛西 岸和爱琴海中的许多小岛。公元前6-5世纪,特别是希波战 争以后,经济生活高度繁荣,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 这一文明遗产在古希腊灭亡后,被古罗马人破坏性的延续下 去,从而成为整个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 柏拉图(约前427年-前347年)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 亚历山大(公元前356-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3年),古代马其顿国王,亚历 山大帝国皇帝。先是确立了在全希腊的统治地位,后又灭亡 了波斯帝国。在横跨欧、亚的辽阔土地上,建立起了一个西 起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 北至药杀水的以巴比伦为首都的庞大帝国。
龙树,关于他的生平,中国佛教译经家鸠摩罗什所译的《菩萨传》和其 他一些佛教传记均有记载,但都不足徵信。龙树原系西印度(一说南 印度)婆罗门,受迦毗摩罗论师的影响改信佛教,后游南印度,接受 了具有大乘思想萌芽的大众部学说,在原始佛教缘起说的基础上,发 展了大乘缘起性空说,创立了空宗哲学系统,即后来所谓中观派哲学。 其核心部分是“缘起性空”、“二谛中道”和“八不”理论。 弥勒,公元前六世纪人。生于印度波罗奈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 门家。他生而相好庄严,聪慧异常。 弥勒下世,也如释迦有托生、出家、成道、说法种种示相。 托生:有大婆罗门名曰妙梵,女曰梵摩波提,弥勒托生以为父母。弥 勒生后,肤紫金色,身高千尺,胸广三十丈,面长二十丈四尺,具足 三十二相,相好端正无比。 无著(4-5) 世亲(4-5) ——亲胜和火辨 ——德慧和安慧、难陀、胜军(前期瑜伽行派或无相唯识派) ——陈那(后期瑜伽行派或有相唯识派)——无性、护法、戒贤、法 称等——7~8世纪瑜伽行中观派 玄奘(602年-664年)
第二讲 印度宗教哲学简史
1.背景知识
2.婆罗门教 3.顺世论 4.耆那教 5.佛教
春秋 (前770-前476),战国时期 (公元前476 年~公元前221 年)。
老子,史书的记载不很清楚。司马迁的《史记》一说他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 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一说他可能是周烈王 时见过秦献公的周太史儋;又说他可能就是老莱子。老子长年居住在周。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邓析(前545-前501) ,郑国人 墨子 (前468年—前376年),名翟,鲁国人(一说宋国人) 惠施(前390年-前317年)宋国人
1.背景知识 印度河文明(前2500-前1750)达罗毗荼人 雅利安人(几百年后)吠陀文明 吠陀(前16-前9) 奥义书(前9-前6) 婆罗门教 数论派(前4-) 瑜伽派(前2-) 胜论派(前2-) 正理派(1-) 弥曼差派(前2-) 吠檀多派(1-) (印度教)新婆罗门教(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