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浦历史文化文物保护与开发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浦历史文化文物保护与开发调研报告为了深入推进“人文周浦”建设,打造周浦文化名片,提升周浦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摸清和梳理周浦历史文化文物的基本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我们对周浦历史文化文物开展了调研。调研期间,我们广泛收集了国内外有关周浦历史文化文献资料,梳理近年来我们关于周浦历史文化古迹保护的政协提案,实地走访和考察,现提出调研报告如下:

一、辉煌的周浦历史文化

曾经享誉“浦东十八镇,周浦第一镇”的美誉的周浦,距今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是浦东境内成陆时间最早的地区之一,是一片经历沧海桑田巨变的人文沃土。

唐开元元年,一条中国东南沿海的捍海塘,在历尽了潮浸之后,得以在周浦一线重新修筑,周浦的历史由此开始。捍海塘护卫着周浦先民的耕作,塘外逐渐地聚沙成陆。之后,周浦先民在这片海中孕育的土地上,熬波煮盐,与海共生。

南宋绍熙年间,随着盐业市场的发展,周浦成为食盐输出和生活用品输入的主要通道,逐渐繁荣并开始成集,其境域基本上定位在与咸塘港交汇处周浦塘南北两岸。南宋绍熙《云间志》记载:“永定禅院在周浦村”,周浦在800多年以前已建有相当规模的寺院。自宋朝京都南迁(1127年)以后,一部分北宋名人学士及商贾迁至周浦镇定居,使周浦日益繁荣起来。正式称“周浦镇”始于明弘治年间,《弘治

上海志》地图上已标明有“周浦镇”字样。因位于浦东的河网地带,四周河道如网,故称“周浦”,并沿用至今。明弘治(约1490年)以后,周浦镇赖其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成为浦东地区的重要集镇。

清雍正四年(1726年)南汇建县后,在周浦镇西市建造征粮便民仓,全县岁漕均运至周浦镇入仓。随着一些名人、大夫和商人的陆续到来,以及政府机构的设置,进出周浦的人日益增多,横向交流也逐步兴盛,周浦镇的商业和服务业也逐渐得到快速的发展。清代以后,周浦镇商贾云集,经济发达,成为漕运的枢纽和浦东地区的粮棉集散地,其境域进一步扩大,成为一个“街道回复,绵亘四五里,东西街夹咸塘,南北街夹周浦塘,民居稠密”的“通邑巨镇”。据清道光九年(1829年)方思信编著出版的《周浦纪略诗》中介绍说,当时周浦镇已经颇具规模,镇区内街道众多,周浦塘北有仓街(巷)、王家街、观音堂街、居家街、陶家街、三官堂衖和郑家弄,周浦塘南有财神街、杨家街、贾家街、天一堂街、混堂街和油车街,咸塘港东则有龚家街、太平街和李家街,众多街道纵横交叉呈棋盘状分布于镇区内,故有“棋盘街”之称,街市十分繁荣。

清代中叶以后,周浦镇的商业区域向东发展,集市也更趋繁荣。在北大街、小云台街、衣庄街、中大街和南八灶相继开设很多商店,其中规模较大的胡三省粮店、万新酱园店、良利堂国药店、三阳泰食品店。清同治三年(1864年),在衣庄街开设的三阳泰南货店,自设工场制造糕点,所产状元糕、浇切糖质优价廉,远近闻名,曾远销东南亚各国。鸦片战争上海开埠成市后,周浦镇很自然就成了当时浦东

地区城乡交流中的焦点地区,在建国前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是上海市郊东南的经济中心,手工业和商业都很发达,故有“小上海”之称。

周浦不仅在社会经济发展上久享盛名,而且也拥有雄厚的文化底蕴。千百年来,周浦经历代修缮,镇上有不少胜景古迹和宅第,一些文人墨客将周浦的朝夕风光和自然景色归纳为八景:即“姚桥望月”、“永定晨钟”、“文阁听潮”、“生池鳞泳”、“杨桥海眼”、“火烧梅林”、“罗汉青松”和“木鱼古冢”。还有一批像“南荫堂”(俗称姚家厅,姚埙读书处)、朱鉴故居、“则梅山房”(贾步纬故居)、“风歌楼”(又称绍绎堂,于鬯故居)、“舒艺室”(张文虎故居)、“东湖山庄”(又称苏家楼,苏局仙故居)、“静观楼”(俗称朱家厅)、“曹家厅”(后为傅雷故居)、巽龙庵、古银杏、古月桂、法云堂、永定寺、鲁班阁、启秀万年桥、立雪亭和近代建筑浙宁会馆等历史古迹闻名沪上。

周浦地区历史上人杰地灵,钟灵毓秀,名人辈出。宋有诗人储泳,明有姚埙,清有诗人蔡湘、冯金伯、张文虎、于鬯,天算家贾步纬,近代有文艺翻译家傅雷、书法家苏局仙等,他们涉及并影响着政治、经济、军事、医药、文学、艺术、新闻等众多领域,其范围之广,人数之多,为其他地区所少见。

生于1101年的储泳,一位随宋室南迁的文学青年,31岁时从中原而来,没有追随他的朝廷去浙江临安,而是来到了还没有形成市镇的周浦。从流传至今的他的《思归》中“客楼高处望,独立对斜晖,负郭有田在,故山何日归……”的诗篇中他是何等思乡心切又的对现实的无奈。储泳死后葬在了周浦的汇龙桥南,因墓形似木鱼,俗称“木

鱼坟”。后人为纪念储泳而称周浦为“储里”。

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太常寺卿姚埙到周浦定居,建造房舍,集资兴建桥梁。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后裔苏澧芳,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在周浦镇置地建宅定居。

清光绪年间,周浦邻村康桥的陈子敬应召入宫,教授醇亲王学弹琵琶,当他离京返乡时,皇帝赐他“天下第一琵琶”的称号。自此,浦东派琵琶自成一系,传承于世。同生于这片土地的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林石诚成为中国当代琵琶的泰斗,浦东派琵琶成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生于周浦周边康桥梓潼村的张文虎,曾任曾国藩的幕僚,他60余卷的《小万卷楼丛书》世称善本。李鸿章总制两江时,聘请张文虎参与管理江南官书局。

现代翻译大家傅雷先生三岁后在周浦的就读处,那是一处幽深的庭院。傅雷在这里油灯下的苦读,成就了他的辉煌和不朽的人格。在他儿子傅聪的琴声里,总有如大海深邃般的回响。

浙宁会馆位于周浦镇北,俗称“宁波会馆”,清未建造,民国十八年(1929)和1958年先后二次修葺。会馆座北朝南,砖木结构,歇山灰瓦顶。共有房41间,建筑面积1200余平方米,占地面积约960平方米浙宁会所是旧上海著名的会馆之一,是当时浙江宁波籍旅沪商人的活动场所。

永定讲寺位于周浦镇西,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赵宫使舍地3.2公顷,御赐永定禅院额,为浦东三大寺院中规模最大的一家。据民间志书记载,寺舍最多时曾达1048间以上。清同治元年(1862

年)俱毁于战火。同治三年(1864年)重建三楹寺舍。清光绪年间扩建。至抗日战争前夕,尚存大殿7间,两侧厢房4间。

二、周浦历史文化文物的破坏及其现状

曾几何时,这个成陆的千余年,历代的文人雅士和官宦商贾建宅筑楼、植树造桥,形成了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色,为后人留下不少名胜古迹周浦镇古镇,由于年代久远,这些建筑有的已经毁坏。至于清代相传的周浦八景及民国时期的周浦十景作为后人的我们只能从书籍中去寻找了。

文革期间对历史文化文物的破坏和在改革开放初期浪潮中市政工程建设和老镇改造中对文化古迹的拆除是毁灭性的。周浦镇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仿佛一颗被染上灰尘的珍珠,黯淡了她的光芒;又似一副名贵的国画作品流落到民间,让人们忘了她的价值。

近三十年来,周浦地区城市规划无序,城市建设无序,古建筑保护无力。曾经的浦东的行政、商业中心,最繁华的充满古韵的商业集镇,如今却湮没在现代商业的尘埃中。一时间,昔日留在人们记忆的周浦,如今我们仅能从仅存的一些破损历史文化古迹中,从写着“拆”字的残檐断壁的民房墙壁上,从周市路、北油车路、竹行街中找到她的血痕。随着动拆迁的完成,昔日周浦的血痕将被擦净,古老的城镇格局、街道水脉都将埋葬在千篇一律的大道高楼底下。古镇在呜咽,人们在叹息,历史在凝眸,这个曾经商贾云集繁华无限的富庶之地、千年澧溪,究竟怎么了?虽然现代商业蓬勃发展,但人们对政府相关部门和决策者目光短浅,逐短期私利弃长远收益谴责声不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