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合集下载

苏州建设用地变化及城市扩展研究

苏州建设用地变化及城市扩展研究

年的多源卫星遥感 影像 , 结合统计数据 , 析了苏州近 2 分 O年来建设用地变 化和城区扩展特征 , 初步探讨 了引起这 种 变化的原 因。最后得 出城区发展 以外 延扩展 为主 。 土地 利用效益有待提高 , 建设用地结构不尽合理等结论 。
关键词 : 州 ; 苏 建设 用 地 ; 区 扩 展 ; 感 影 像 城 遥
地 利用 效 率 与集 约 化发 展 道路 的策 略 , 仅对 研 究 区域 具 有 重要 的现 实性 , 不 而且 对其 他 沿 海 经 济发 达地 区 的 城市建 设也 具有 重要 的借 鉴 意义 。
1 研 究 区概 况
苏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 , 3 。7- 22N,1。5- 2。0E之间 , 在 04 3。 195 1 12 东邻上海市 , 南连浙江省嘉兴 、 湖州两 市 , 西傍 太湖 , 无锡 相连 , 与 北枕 长 江 。全 市总 面积 8484 m ,0 3年末 全 市户籍 总 人 E 509 8 .2k 20 l 9.7万
【 作者简 介】I  ̄
l 17 一 , , (9 3 )男 山东枣庄人 , 讲师 , I g ̄, 研究方向 : 城市资源环境与 G S应用。 I
维普资讯
第 2期
陈德超等: 苏州建设用地变化及城市扩展研 究
3 3
原始 遥感 影像
遥感技术做进一步的分析。为此 , 专门从遥感卫星地面站获取该地区的卫星遥感
人l, 辖 5个 县级 市 : 4下 I 张家港 、 常熟 、 山 、 昆 太仓 、 吴江 。苏 州 既有 独 特的江 南 自然风 光 , 又有 丰厚 的吴文 化底 蕴 , 有“ 间天 堂 ”“ 方威 尼斯 ” 美誉 , 为举 世闻 名 的历史 文化 名城 和 全 国重 点旅 游城 市 。 素 人 、东 之 成 改革 开放 以来 , 托 毗邻 国际 大都 市 上海的 有利 区位 , 州大 力发 展 乡镇 企业 和 外 向型 经济 , 依 苏 尤其 是 2 0 世纪 9 0年代 以来 , 州经 济发 展 突 飞猛 进 , 苏 城市 建 设 日新 月异 , 区不 断 扩展 , 得古 老 的苏 州重 新焕 发 出 市 使 现 代都 市 的 气息 。20 0 3年 , 市 G P达 282亿 元 , 均 47 全 D 0 人 . 7万 元 , 居 全 国各 大城 市 之 首 ; 成 区 面积 位 建 194 mt 0 4年 苏 州获得 中国 十大最 具活 力城 市 和年度 中国城市 大 奖 , 2 .1k 2。20 4 ] 而今 , 全市上 下 , 以生态 市 建 正 设 和发展循 环 经济 为契 机 , 力把苏 州 建设成 一个 2 世纪 的人间新 天 堂 。 努 l

基于InVEST模型近10年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下碳储量功能

基于InVEST模型近10年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下碳储量功能

基于InVEST模型近10年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下碳储量功能摘要:应用“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中2000、2010年2期土地覆盖类型数据和生物量数据,并根据《基于1 ∶100万世界土壤数据库(HWSD)的中国土壤数据集》计算太湖流域地区土壤碳密度、植被(地上、地下)碳密度,并分别计算2000、2010年太湖流域地区碳储量,结合土地利用变化转移情况,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太湖流域地区近10年碳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碳储量净减少了914.80万t,其中土壤碳储量下降了1 375.66万t,主要是由于林草湿地等土地类型转换为建设用地所致;植被碳储量上升了460.86万t,主要由于林草地近10年生物量上升所致,虽然农田和建设用地向林草地转换使得植被碳储量有所上升,但土地利用转换不是植被碳储量上升的主要驱动因素。

关键词: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碳储量;InVEST模型中图分类号:F323.2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6-0447-04收稿日期:2015-04-28基金项目:国家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编号:201209029-1)。

作者简介:荣月静(1989―),女,山西阳泉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生态恢复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E-mail:rongyuejing@。

通信作者:张慧,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生态承载力和生态安全评价。

E-mail:zhnies@。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对于区域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碳管理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气候变暖影响土地利用方式,进而影响碳储量的变化[1-2]。

1970年开始,全球气候开始转暖,我国的增温速度明显高于全球平均速度[3]。

1990年以来,太湖流域发生突变式增温,导致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很大变化[4-5],严重影响流域碳储量。

目前,国内外利用RS(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和模型方法对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研究日益增多。

苏州市不同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苏州市不同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利用变化的总生态环境 效应 的基 础上 , 体分析不 同土地利 具
用 变 化 类 型 的 生 态环 境 效 应 , 期 为 苏 州 市 土 地 资 源 可 持 续 以 利 用 和 生 态 环境 保 护 提 供 决 策 支 持 。
1 研 究 区域 概 况
苏 州市 位 于 19 5 一1 12 E,0 4 一 20 N 之 1。 5 2 。0 3 。 7 3 。2 间 , 亚热带季风 海洋 性气 候 , 季分 明 , 候温 和 , 量充 属 四 气 雨 沛 。全 市地 势 低 平 , 平原 占总 面积 的 5 % , 网密 布 , 地 肥 5 水 土 沃 , 产 丰 富 。 苏 州 市 现 下 辖 市 区 和 张 家 港 市 、 熟 市 、 仓 物 常 太 市 、 山 市 、 江 市 5个 县级 市 。20 昆 吴 0 5年 , 州 市 地 区 生 产 总 苏 值 40 6 5 2 .2亿 元 , 社 会 固 定 资 产 投 资 180 1 元 , 政 全 7 .4亿 财 收 入 711 3万 元 , 次 产 业 比重 为 2 2: 6 6: 12 属 于 8 4 0 三 . 6. 3. , 二 、 、 型 产 业 结 构 。 苏 州市 无 论 从 经 济 产 出 还是 经济 投 入 三 一 方 面来 看 , 都处 于江 苏 省 各 地 级 市 的前 列 。 2 数 据来 源与 研 究 方 法
2 1 数 据 来 源 .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的总变化 , 而没有测 算不 同土地 利用变化
类 型 所 引 发生 态 系 统 服 务 价 值 的变 化 。而 不 同 土地 利 用 变 化 类 型 , 农 地 内 部 转变 与农 地 非 农 化 , 生 态 系统 服务 价 值 的 如 对 影 响 是不 同 的 。因 此 , 算 不 同 土 地 利 用 变 化 类 型 所 引 发 生 测 态 系 统服 务 价 值 的 变化 更 有 意 义 。 苏 州 市地 处 江 苏 省 东 南 部 , 邻 上 海 , 傍 无 锡 市 , 接 东 西 南 浙 江 省嘉 兴 、 湖州 两市 , 枕 长 江 , 理 区位 优 越 。 近 年来 , 北 地 苏 州 市 经济 快 速 发 展 , 市 化 水 平 不 断 提 高 , 均 G P由 19 城 人 D 95

苏州城市变迁调研报告摘要

苏州城市变迁调研报告摘要

苏州城市变迁调研报告摘要苏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现代化城市的代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苏州城市变迁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结构不断调整,城市功能得到全面提升。

本调研报告旨在对苏州城市变迁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以期了解苏州城市发展的趋势、现状和问题,为进一步优化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提供参考。

调研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苏州城市发展概况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介绍了苏州城市的历史演变、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城市规模扩张的过程。

从建城起源到现代化进程中的各个阶段,我们全面梳理了苏州城市的发展轨迹。

通过对苏州城市规模、人口增长、工业结构、经济增长等指标的分析,我们全面了解了苏州城市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第二部分:苏州城市规划与更新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主要调查了苏州城市规划与更新的情况。

通过对苏州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分区规划等的调研,我们详细了解了苏州城市规划的目标、重点和实施情况。

同时,我们还对苏州城市的土地利用情况、建筑风格、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第三部分:苏州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在这一部分中,我们重点调查了苏州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情况。

通过对苏州市政府的组织结构、城市管理的方式和手段,我们了解了苏州城市管理的体制机制和运行模式。

同时,我们还对苏州的交通设施、教育医疗资源、城市环境等公共服务的提供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第四部分:苏州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分析了苏州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从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社会服务等方面,我们提出了一些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综上所述,苏州城市变迁调研报告旨在通过对苏州城市发展的深入调查和分析,全面了解苏州城市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苏州城市的进一步优化和发展提供参考。

我们相信,通过持续不断的调研和分析,苏州城市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苏州某地块土地报价研究报告

苏州某地块土地报价研究报告
基于历史数据和影响因素分析,我们 建立了一个报价预测模型,并进行了 外部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 的预测精度。
研究不足与展望
1. 数据限制
由于数据可得性和完整性的限制,本研究可能未 能涵盖所有影响报价的因素,如市场供需、投资 者情绪等。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数据来源和 变量范围,以提高预测模型的精度。
加强合作与交流
考虑到土地开发的长期性,报 价公司应制定长远发展规划, 明确未来几年的投资策略和开 发计划,以确保土地资源的合 理利用和项目开发的顺利进行 。
在长期视角下,报价公司应对 市场需求进行深入调研,了解 目标客户群体的需求和偏好, 以便在土地开发过程中精准定 位、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
报价公司可积极与其他开发商 、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建立 合作关系,加强信息交流与资 源共享,以提高土地报价的科 学性和准确性。
通过估算土地未来使用权的收益,以一定的折现率将其折现至评估基准日,从而得到土地 价格。
市场比较法
搜集市场上类似地块的交易价格,进行比较分析,结合该地块的特点进行修正后得到评估 结果。
土地报价评估模型
线性回归模型
灰色预测模型
神经网络模型
通过历史数据建立线性回归模型,预 测未来地价走势,并以此为依据进行 报价。
06
研究结论和展望
研究结论回顾
1. 土地报价趋势
根据对苏州某地块的历史报价趋势分 析,我们发现该地块的报价在过去的 五年中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预计未 来几年将持续增长。
2. 报价影响因素
通过对地块地理位置、周边配套设施 、政策因素等各方面的综合分析,确 定了影响报价的主要因素及其权重。
3. 报价预测模型
研究意义
通过对土地报价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地市场的运行规 律和影响因素,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支持,降低投资风险,促 进城市经济发展。

苏州土地调研报告

苏州土地调研报告

苏州土地调研报告苏州土地调研报告一、概述苏州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是江苏省的重要城市之一。

本土地调研报告对苏州市的土地资源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总结了苏州土地的分类、利用和发展情况,为进一步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了参考。

二、土地分类1. 农用土地:苏州市农用土地占地面积较大,主要用于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业作物的种植。

2. 建设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等,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建设用地的增长速度较快。

3. 特殊用地:苏州市拥有许多特殊用地,如公园、旅游景区、工矿用地等。

三、土地利用情况1. 农用土地利用:苏州市注重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和科技化,提高农田利用效率。

2. 建设用地利用:苏州市通过优化土地使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建设了许多高楼大厦和商业中心。

3. 特殊用地利用:苏州市注重保护环境和资源,加大了对公园、旅游景区的开发利用力度,同时也加强对工矿用地的规划和管理。

四、土地发展趋势1. 城市化进程加快: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加,苏州城市化进程加快,建设用地需求增大。

2. 生态农业发展:为了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产品质量,苏州市致力于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减少农业对土地资源的消耗。

3. 产业结构调整:为了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苏州市将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土地资源的创新利用。

五、建议1. 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苏州市应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制定更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 推动生态农业发展:苏州市应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民使用科技手段提高农田利用效率。

3. 加强土地环境保护:苏州市应加大对土地环境的保护力度,控制土地污染和破坏,提高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

4. 促进土地创新利用:苏州市应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土地利用方面进行创新研究,挖掘土地资源的潜力。

六、总结通过对苏州市土地的调查和研究,可以看出苏州市的土地资源丰富,利用方式多样。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受到了一定的压力。

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地理试题

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地理试题

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地理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6世纪初至18世纪中叶是英国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人口迁移保持较大的规模并形成了两种模式。

17世纪中叶以前,英国人口增长快速,乡村人口过剩,形成了迁移目的地具有盲目性的生计型迁移模式;17世纪中叶以后,英国人口增长减速,形成了改善型迁移模式。

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英国16世纪初至17世纪中叶生计型人口迁移模式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灾害B.交通条件C.战争冲突D.生存压力2.与生计型人口迁移模式相比,改善型人口迁移模式中的迁移人口A.受迁入地条件影响大B.短距离迁移占比低C.男性比例远高于女性D.老年人口占比更高3.造成英国17世纪中叶前后人口迁移模式改变的主要原因是A.环境承载力发生变化B.工业及城市化发展C.矿产资源的大量开发D.航海技术逐渐成熟苏州市是长三角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上海市产业转移重要承接地。

图1示意苏州市各地区土地利用强度分布,图2示意2000~2020年苏州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年均变化率状况。

研究发现,2000~2020年苏州市人造地表面积变化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四区(虎丘区、相城区、姑苏区、工业园区)和昆山市。

据此完成4~6题。

图1 图24.2000~2020年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特点是A.水体面积大幅萎缩B.耕地面积缓慢增加C.林地面积小幅增加D.草地面积增加明显5.推测影响2000~2020年苏州市草地与湿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产业类型B.气候变化C.政策条例D.人口数量6.2000~2020年苏州市人造地表面积变化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四区和昆山市的主要原因是A.可开发利用土地多B.自然环境优良C.可利用淡水资源多D.产业基础较好下图分别示意2000年和2022年黄河流域不同等级植被覆盖指数变化。

苏州市在实现土地有效合理供给方面的大胆尝试和创新

苏州市在实现土地有效合理供给方面的大胆尝试和创新

苏州市在实现土地有效合理供给方面的尝试和创新面对耕地保护红线的规划瓶颈,土地利用绝对总量的日益减小,提高工业产能,土地集约利用任务的迫切需求,城市扩张趋势迅速,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供需市场越来越迫切的需要找到出路,保障经济、城市的健康发展。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苏州作为经济百强县地级市拥有规模居首的经济发达地区,急切的需要找到一条科学合理的规划利用出路,以深化城乡一体化改革,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土地规划、城镇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的大融合发展新路。

现阶段,苏州市协调各部门,集中组织开展“三优三保”的重大调整。

按照前期调研准备、规划编制阶段、论证协调讨论、、具体规划实施四步走战略,具体实施。

其中调查研究阶段,进行可行性分析,编制实施规划阶段,确定建设开发边界,编制年度计划,实施评估考核,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实现摸石头进入深水区、深化改革的严谨探索。

并且深思熟虑,通过制定具体有效的保障措施,保障行动的切实展开。

其中1、组织保障,由市组织全面统筹行动计划,领导和协调实施规划的编制工作;2、资金保障,设立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按照工程进度分期划拨; 3、技术保障,运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3S技术手段,依托总图工程,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和行动专项实施规划数据库; 4、制度保障,出台具体行动计划实施意见。

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县乡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临时调整管理办法和土地预变更管理办法、规划空间指标和存量建设用地盘活计划跨乡镇调剂指导意见、拆旧复垦地块管理办法、新建地块占用优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办法,等等众多具体办法;5、责任追究。

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以专项检查和综合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督察。

为了坚守耕地红线,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全力维护群众权益,必须抓住城乡一体化这一主线,实现土地规划、城镇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保护规划四规融合的新举措新思路。

相城区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产业规划、“四个百万亩”等生态布局规划,明确本行政区域内规划中心镇和保留村庄、规划撤并乡镇和非保留村庄布局后,通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方式,在确保土地规划各项控制指标不变的前提下,有序安排规划撤并乡镇闲置或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和非保留村庄的拆旧复垦,按照复垦后新增农用地规模的80%确定土地规划空间指标,按照复垦后新增农用地(新增耕地)规模的100%确定存量建设用地盘活计划,用于优化建设中心镇,结余指标可调剂至各地中心城区或开发区使用。

土地利用变化对太湖流域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土地利用变化对太湖流域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土地利用变化对太湖流域生态环境影响研究太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泊,位于江苏、浙江两省交界处,是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资源供给基地。

太湖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直接影响着太湖的水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因此,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太湖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太湖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中,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等,而人为因素则包括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生产等。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土地大量开发利用,其带来资本和技术上的巨大优势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比如空气、水、土壤污染高发。

农业生产作为太湖流域的主要经济活动,其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但在长期的过程中,大量的农药、化肥和畜禽粪便等污染物的使用加剧了太湖流域的污染程度。

土地利用变化对太湖流域水环境的影响是显著的。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大量的排污口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进入了太湖流域水体,导致水体质量下降。

其中,太湖流域的非点源污染是主要污染源之一,它不仅严重影响水体质量,甚至还对太湖流域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和损失。

而农业生产中的污染物也是太湖流域水环境的重要污染源,其中不仅包括污水、沉积物、养分和农药等,还包括大量的畜禽粪便。

研究表明,畜禽粪便中的氮、磷和有机物等是导致太湖流域水体富营养化和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

土地利用变化对太湖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太湖流域的生态系统是复杂的、高度耦合的系统,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自然和人为因素的扰动直接影响着生态环境的平衡。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太湖流域的生态系统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开发建设带来了生态系统环境重构,大面积的土地开发使用和破坏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导致物种灭绝、生态环境失衡等问题出现。

和水环境一样,农业生产也显著地影响了太湖流域的生态环境。

土地整治、大面积的化肥和农药使用和畜禽养殖等因素均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

苏州辖区调整情况汇报

苏州辖区调整情况汇报

苏州辖区调整情况汇报
近年来,苏州市辖区调整工作一直在稳步推进,为了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和人
口流动的变化,不断优化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

下面就苏州辖区调整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苏州市辖区调整主要包括土地利用调整、行政区划调整和人口流动调整
三个方面。

在土地利用调整方面,市政府加大了对城市规划的调整力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在行政区划调整方面,市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对辖区进行了合理划分,优化了行政管理体系,提高了行政效能。

在人口流动调整方面,市政府加强了对人口的统筹管理,推动人口合理流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其次,苏州市辖区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

土地利用调整使得城市规划更加科学
合理,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行政区划调整优化了行政管理体系,提高了政府工作效能,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公共服务。

人口流动调整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最后,苏州市辖区调整工作面临一些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利用
调整需要更加科学规划,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行政区划调整需要更加注重公平公正,保障各地区的发展权益。

人口流动调整需要更加关注民生问题,保障流动人口的基本权益,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综上所述,苏州市辖区调整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我们将
继续坚持科学规划、公平公正、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不断完善辖区调整工作,为建设现代化城市贡献力量。

苏州市“十二五”期间土地监管对策研究

苏州市“十二五”期间土地监管对策研究
态”“ 三集 中… ‘ 三置 换” 工 作 水 平。2 0l 1
控政 策有效落实, 加强用地 监管, 尽 早预 见 要 》 提 出的 目标 , 将 着 力发 展 新 产 业 , 新 建 城 乡一 体 化 发 展 推 进 机 制 , 全 面 提 三 形

础 设施 , 加 大 对保 障 性住 房 的投 入 , 其 他 年 苏 州 市 被 农 业 部 批 准 ‘ 全 国农 村 改 革 惠 民 项 目也 将 逐 一 落 地 。 这 表 明 投 资 拉 动 试 验 区 ” , 重 点 开展 土 地 使 用 制 度 改 革 、 农 仍然是重要的 增长模 式 , 用 地 需 求 仍 呈 扩 村 户 籍 制 度 改 革 和 农 业 支 持 保 护 制 度 改 大 之 势。 2 . 2 基 本 农 田保 护率 过 高 。 保 护压 力 大
“ 十二 五 ” 时 期 是 我 国 全 面 建 设 小 康 社
低 8 . 9 3公 顷 /亿 元 , 土 地 利 用 效 益 位 列 全省前两位。
占全 市 经 济 总 量 的 7 4 . 7 %, 但 用 地 指 标 却 仅为 全市的 4 7 . 5 %。 由 于 下 达 的 用 地 指 标 向市 区倾斜 , 且 苏 州 市 域 内 可供 开 垦 利 用
( 2 00 6 —20 2 0年 ) 确 定 的 基 本 农 田保 护 任 务, 苏 州 市 在 规 划 期 间需 要 保 有 2 0 7 4 5 3 . 3
1 苏 州市土 地 利用 特点 分 析
1 . 1 农 用地 比重 较 小
苏 州 市经济发 展 迅 速, 总 体 开 发 强 度
会 的关 键 时期 , 是深 化 改 革开放 、 加 快 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 坚时期。 随 着工 业化 、

基于马尔可夫模型的苏州市区土地利用变化预测

基于马尔可夫模型的苏州市区土地利用变化预测
提高 到 20 05年 的 6 .% , 均增 长 约 46 35 年 . %。 因此 , 苏
mx 85m 2 . 。判读采取结合 Gol E r os ah使用人工 目视 e t 解译结合计算机 自 动识别的方法, 随着现今信息的发展, G ol E r 在苏州地区的识别精度可 以达到 1 og ah e t 0m之 内, 判读时 G ol E r og ah的图像时间为 20 e t 03年的苏州遥 感影像 , 我们选择在过去 1 年中基本没有变化的典型地 0 区的地面参照物为监督分类的训练区, 然后结合 Eds . r aI mg e ai 得到遥感 图像的分类结果 , Ae i I n 在 r e GS中生 V w
采用 432 、、 波段对应红、 蓝作假彩色合成 , 绿、 直方图均 衡增强 , 几何精校正采用多项式法 , M 误差小于一个 R S
像元。采用最近邻法进行重采样, 所采像元大小为 2. 85
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 0 年苏州市经济的非农化率已 24 0
达 9 %, 9 经济高速增长推动苏州市城市化的加速发展 , 整个苏州地区户籍人 口城市化率 已由 1 9年的 3.% 9 9 58
明 , 9 — 01 , 1 1 20 年 苏州市区城镇建设用地扩张较 快, 9 农村建设 用地大幅增加 , 且有集 中趋 势, 退耕还 湖工程效果显著。预 测 到 21 , 0 1年 水域在 太湖保护政策下面积将 比20 年有 少量增加 , 01 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将继续扩张, 但耕地面积 由于耕地保护政
成 Sael 数据 , Ac I hpfe i 在 r S中转换为 Cvr e G oe g 格式, a 建 立拓扑关系, 进行投影变换 。将两期土地覆盖进行 i n d . e ty i 叠置分析 , t 得到土地利用变化数据, 从中提取相关数

胥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水质响应研究

胥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水质响应研究
展 与生 态安 全 的矛 盾将 更 加 突 出。在 此 背 景下 , 利
1 研 究 区域 概 况
胥 江流域 是 苏州 市 重 点 治理 的流 域 , 为 推进 胥 江流 域水环 境综合 整 治 工 作 , 促 使胥 江流 域水 环 境 质量得 到根本 改 善 , 实 现整 治 地 区 经 济 , 社会 , 环境 协调发 展 , 苏州 市 环保 局 编 制 了 《 胥 江小 流域 水 环 境综合 整治方 案 》 。整 治 范 围 为胥 江 与木 光 河 流 域
基金项 目: 2 0 1 0年 住 房 和 城 乡建 设 部 科 学 技 术 项 目( 编号 2 0 1 0 -
R 2 — 1 3 , 2 0 1 0 一 R 2 - 3 0 )
核 心腹 地 , 在 我 国区 域经 济 发 展 中起 着 举 足 轻 重 的
作用 。然而 , 改革 开 放 以来 , 随着 经 济 全 球 化 、 整体
城 市化 和工业 化 的快 速 推 进 , 该 地 区 的经 济 社会 的 可持 续 发展正 面 临严 峻 挑 战 , 突 出表 现 在 土 地 资源 已严重 不足 、 水 质性 缺 水 日趋 严 峻 、 生 态 环 境 不 堪 重 负等 。 因此 , 随着 城 市 化 加 速 , 如 何 协 调 区域 发
例、 香 农 多样 性 指 数 、 香 农 均 匀度 指 数 、 蔓 延度 指数 与 水 质相 关性 明显 。
【 关键 词 】 胥 江流 域 ; G I S技 术 ;土地 利 用 结构 ;景 观格 局 ; 水 质
【 中囤分类号J X 2 2 / P 9 6 3
【 文献标识码 】 A
城 市化过 程不 仅 表 现 为 城市 人 口聚 集 、 非农 产 业 聚集 和人们 生 活方 式 的变 革 , 更是 一 种 城 市 景观

苏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提升土地综合利用水平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苏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提升土地综合利用水平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苏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提升土地综合利用水平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7.05.28•【字号】苏府〔2017〕60号•【施行日期】2017.05.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苏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提升土地综合利用水平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苏府〔2017〕60号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太仓港口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关于促进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提升土地综合利用水平的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第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苏州市人民政府2017年5月28日关于促进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提升土地综合利用水平的实施意见为深入推进我市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工作,进一步提升我市建设用地综合利用水平,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深入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的指导意见(试行)》(国土资发〔2016〕147号)、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见》(苏发〔2016〕16号)及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低效产业用地再开发的意见》(苏政办发〔2016〕27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适用范围按照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建设用地空间布局、提高土地节约集约综合利用水平的总体目标,确定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范围。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不符合现有国家产业政策、安全、环保、能耗等要求的产业用地;(二)经所在县(市)、区通过亩均综合效益评价认定为低效的产业用地;(三)布局散乱、利用粗放的存量建设用地;(四)不符合城乡规划的存量建设用地;(五)已建成但利用不充分或闲置的公共建筑、商业房产等所涉存量建设用地;(六)经县(市)、区政府(管委会)认定的其他低效利用存量建设用地;(七)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深入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的指导意见(试行)》(国土资发〔2016〕147号)规定的改造开发范围内的其他城镇低效用地。

苏州市近50年耕地资源变化过程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苏州市近50年耕地资源变化过程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通过计算 1949 年~ 2002 年苏州市耕地面积年 递减率( 图 2) , 可以比较清楚的分析苏州耕地面积 变化过程。从图上我 们可以看出, 从建 国 50 多年 来, 苏州耕地面积年递减率值大多为正值, 说明耕地 面积大部分时间为递减趋势, 只在某些年份增加, 年 递减率为负值。1949 年~ 1952 年, 苏州耕地面积增 加, 平均年递增率为 01208% ; 1953 年~ 1962 年为耕 地急剧减少期, 年平均递减率达 01927% , 其中 1958 年~ 1962 年为建国以来的第一个耕地减少高峰, 耕 地流失速度快, 持续时间长, 平均耕地年递减率达到 11391% ; 1963 年~ 1965 年 又是一个耕地 缓慢增长 期, 年均耕地增长率为 01149% ; 1966 年~ 1975 年为 一个耕地平缓减少期, 年均递减率不足 011% ; 1976 年~ 1984 年耕地减少速度仍然比较缓慢, 年均递减 率不足 015% ; 1985 年~ 1991 年先经历了一个耕地 急剧减少阶段然后递减速率又逐渐变缓, 其中 1985 年耕地递减率最高为 11052% , 而后 1989 年~ 1991
表 1 2002 年苏州市土地开发强度和产出率 与江苏省和全国比较
Table 1 Land use intensity and output in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and China in 2002
土地固定资产 耕地化肥 土地综合
耕地农业 粮食
投入强度 投入强度 产出率
27 卷第 4 期
李兆富等: 苏州市近 50 年耕地资源变化过程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51
合产出率 109 @ 104 元Pkm2 的 22 倍强; 以单 位面积 耕地 实 现的 农 业产 值 表示 的耕 地 农 业产 出 率 达 3113 @ 104 元Phm2, 是江苏省的 1132 倍, 全国的 2172 倍; 粮食单产达6 684kgPhm2, 是江苏省的 1112 倍, 为 全国粮食单产的 1152 倍( 表 1) 。

基于PS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苏州市为例

基于PS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苏州市为例

第43卷第4期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4月V o l.43 N o.4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w e s t U n i v e r s i t y(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A p r. 2021D O I:10.13718/j.c n k i.x d z k.2021.04.013基于P S 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苏州市为例孙小祥1,3,秦艺娟21.盐城师范学院城市与规划学院/苏北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院,江苏盐城224007;2.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昌330031;3.中国科学院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08摘要: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能够有效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我国发达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构建的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 S R)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运用熵权法计算权重,采用障碍度模型进行障碍因子诊断,对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①2008-2017年,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压力㊁状态㊁响应3个子系统得分不断上升,但三者增长率差异显著.②指标层第一障碍因子由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向人均建设用地转变,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核心因素由经济发展因素向人口压力转换.③压力㊁状态系统的障碍度处于增长态势,土地状态系统是阻碍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重要因子.关键词:土地集约利用;P S R模型;熵权法;障碍度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868(2021)04010009在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优化土地资源利用结构㊁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㊁提升城镇化发展内涵与质量,已成为新时期城市发展不可忽略的问题[1].在大规模的快速城镇化建设中,各类问题突显:①大量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大㊁耕地逐渐减少,建设用地与农用地矛盾日益突出;②城市开发中规划欠合理,部分城市边界无序扩张蔓延,土地低效利用现象普遍存在[2-5].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科学㊁准确评价,有助于优化配置土地资源㊁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6].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是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前提条件,加强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障碍因素的研究,对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是土地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外相关学者对此开展了大量研究[7-18],针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建立了一系列综合模型,如C L U E模型㊁C A模型㊁C E L L U L A R模型和G E OMO D模型等,并有学者采用不同模型与方法(P S R模型㊁S T I R P A T模型㊁G P C A方法㊁改进熵值模型㊁多边形图示法㊁R S与G I S相结合等)对不同尺度(城市群㊁城市㊁开发区等宏观尺度以及街区㊁宗地等微观尺度)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研究成果众多.然而,由于不同学者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和本质存在认知上的差异,在评价指标选用以及标准值和权重的确定上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19].因此,本研究拟选取应用广泛的压力状态响应(P S R)模型,从压力㊁状态㊁响应3方面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计算权重,对苏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引入障碍度模型进行障碍因子诊断,使评价结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以期为进一步提升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收稿日期:2019121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01594,41771199);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 K20160445);中科院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W S G S2015007);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1501080C).作者简介:孙小祥,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的研究.1 研究对象与数据1.1 研究区概况苏州市位于北纬30ʎ47'-32ʎ02'㊁东经119ʎ55'-121ʎ20',地处江苏省东南部㊁长三角中部,东临上海,南接嘉兴,西抱太湖,北依长江,下辖市辖区有姑苏区㊁虎丘区㊁吴中区㊁相城区㊁高新区㊁工业园区和吴江区,以及常熟市㊁张家港市㊁昆山市㊁太仓市4个县级市.截至2017年末,苏州市常住人口1068.3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09.82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75.8%,土地总面积8657.32k m 2,地区生产总值达17319.51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29.59亿元.苏州市是我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是江苏省经济㊁对外贸易㊁工商业和物流中心,是江苏省人口最多㊁经济总量最大㊁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同时也是重要的交通中心[20].1.2 数据来源本研究所涉及的有关苏州市的社会经济发展㊁土地利用现状和城市建设现状等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2009-2018年‘苏州市统计年鉴“以及相应的统计公报.2 研究方法2.1 指标体系的确定P S R (P r e s s u r e -S t a t e -R e s p o n s e )模型最初由加拿大统计学家D a v i d J .R a p p o r t 和T o n y Fr i e n d 提出,20世纪80年代由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 E C D )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 N E P )以 可持续发展 为核心提出将P S R 模型作为研究环境问题的概念模型[21].结合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本研究根据P S R 模型的原理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将评价体系分为目标层(G )㊁系统层(S )㊁指标层(I )3个层次.目标层(G )表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系统层(G )包含压力指标㊁状态指标和响应指标3个层次;指标层(I )包含人口密度㊁建成区绿地覆盖率等13项指标(表1).其中,压力指标描述人类对土地集约利用施加的直接压力或干扰,如人口密度㊁建成区绿地覆盖率等指标,用来衡量对土地集约利用造成的压力;状态指标描述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的土地集约利用变化,如地均工业总产值㊁地均财政收入等,用来衡量当前土地集约利用的状态和变化趋势;响应指标表征社会对提高土地集约利用而进行的努力,如地均固定资产投资㊁地均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等,用来衡量土地集约利用改进措施的实施状况.表1 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G )系统层(S )指标层(I )单位方向性压力指标(S 1)人口密度(I 1)人/k m2正向建成区绿地覆盖率(I 2)%正向第二㊁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I 3)%正向建设用地增长率(I 4)%正向状态指标(S 2)地均工业总产值(I 5)万元/h m 2正向地均第二㊁第三产业G D P (I 6)万元/h m2正向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地均财政收入(I 7)万元/h m2正向人均建设用地(I 8)h m 2/万人负向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I 9)万元/h m2正向人均公园绿地面积(I 10)m 2/人正向响应指标(S 3)地均固定资产投资(I 11)万元/h m 2正向地均房地产开发投资额(I 12)万元/h m2正向污水处理率(I 13)%正向101第4期 孙小祥,等:基于P S R 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苏州市为例2.2 指标权重的确定将13个指标分为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正向指标的数值越大代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越高,负向指标的数值越大代表城市的集约利用程度越小.为方便比较评价指标,消除指标间量纲差异,采用如下标准化公式:正向指标:X 'i j =X i j -mi n {X j }m a x {X j }-m i n {X j }(1) 负向指标:X 'i j =m a x {X j }-X i j m a x {X j }-mi n {X j }(2)式中:X 'i j 表示第i 个年份第j 项指标标准化后的数据;X i j 表示第i 个年份第j 项指标的初始数据;m i n {X j }表示所有年份中第j 项指标数据中的最小值;m a x {X j }表示所有年份中第j 项指标数据中的最大值.为尽量剔除主观因素,本研究采用熵权法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公式如下[22]:计算第i 年份第j 项各指标值的比重Y i j:Y i j =X 'i jðmi =1X'i j(3) 计算指标信息熵e j :e j =-k ðmi =1(Y i j ˑl n Y i j)(4) 计算信息熵冗余度d j d j =1-e j(5) 计算指标权重W i :W i =d jðnj =1dj(6)式中:m 为评价年数;n 为指标数;k =1/l n m .2.3 综合评价模型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应该是压力㊁状态㊁响应3个子系统各个指标数据进行综合计算的结果,计算公式如下:W =S a ðj j =1I jX j +S b ðk k =1I k X k +S c ðmm =1I m X m (7)式中:S a ,S b ,S c 分别表示压力指标㊁状态指标㊁响应指标所代表的权重;I j ,Ik ,I m 分别表示各个系统层下13个指标的权重;X j ,X k ,X m 分别表示各个指标数据标准化后的数值;W 代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综合数值.2.4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指标障碍因子为进一步提高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有必要从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各个指标中找出主要障碍因子.计算指标有4个:因子贡献度(C j )表示单项指标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指标偏离度(D i j )表示单项指标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之间的差距;单指标障碍度(h i )表示单项指标对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影响;子系统障碍度(H i )表示子系统对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影响[23-24].主要公式如下:因子贡献度(C j ):C j =W i ˑW i j(8)201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 t t p ://x b b jb .s w u .e d u .c n 第43卷指标偏离度(D i j ):D i j =1-X 'i j(9) 单指标障碍度(h i ):h i =D i j ˑC jð13j =1(D i j ˑC j )ˑ100%(10) 子系统障碍度(H i ):H i =ðh i(11)式中:W i 代表第i 个指标的权重;W i j 代表的是第i 个指标在第j 个年份的权重;X 'i j 代表第i 个指标在第j 个年份数据标准化后的数值.3 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析3.1 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压力层分析由图1可知,苏州市土地压力状态总体呈缓慢起伏上升态势.2008-2014年苏州市土地压力状态处于稳定上升,其中,2011年受建设用地增长率㊁建成区绿地覆盖率下降影响,压力层状态有所下降;2014-2016年,苏州市土地压力层呈降低趋势,主要原因是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率持续降低,2016年苏州市建设用地增长率达到-3.3%,为近10年最低值;2017年苏州市土地压力综合评价数值达到0.196,为近10年的高峰值,比2016年增长36.3%.这是因为第二㊁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㊁人口密度和建设用地增长率达到了近10年最高值.人口密度指标除2015年有所下降外,总体处于上升状态,说明苏州市的人口在不断扩张.图1 2008-2017年苏州市压力层指标值与压力层总体变化趋势图3.2 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状态层分析由图2可知,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状态层数值从2008年的0.143到2017年的0.334,总体呈上升趋势.2015年苏州市的土地状态层评价数值比2014年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人均建设用地每万人仅168h m 2,为近10年最低值,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也大幅下降.从具体指标来看,地均工业总产值㊁地均财政收入以及地均社会消费零售额不断上升,表明苏州市经济发展水平始终保持上升趋势;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在2011-2014年间比较平稳,之后苏州市人口数量的增速高于公园绿地面积增速,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指标显著下降,2017年仅为14.4m 2/人;人均建设用地总体呈波动变化趋势.总的来说,苏州市的土地状态层要保持上涨趋势,必须增加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减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301第4期 孙小祥,等:基于P S R 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苏州市为例图2 2008-2017年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状态层指标值与状态层总体变化趋势图3.3 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响应层分析由图3可知,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响应层评价数值始终保持上升趋势,从2008年的0增加到2017年的0.282.其中,2012-2013年苏州市土地响应层评价数值变化幅度最大,数值增加了0.073,主要原因是污水处理率指标数值增幅较大,其他指标也保持上升趋势;2014-2017年,苏州市土地响应层评价数值增幅较小,变化较为平稳,虽然地均固定资产投资不断下降,但地均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和污水处理率一直保持上升趋势.总的来说,苏州市的土地响应评价数值一直在增加,接下来需要进一步增加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图3 2008-2017年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响应层指标值与响应层总体变化趋势图3.4 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2008-2017年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评价数值总体呈上升趋势(图4),但是2015年比2014年降低了0.015,主要原因是状态层的数值有所下降.具体来看,2008-2011年,压力层数值高于响应层,表明苏州市前期土地集约利用压力较大;2011年以后,响应层和状态层的数值开始超过压力层的数值,表明政府开始采取措施应对土地粗放利用带来的压力,苏州市土地状态以及做出的响应有利于土地集约利用;2013年以后,响应层和状态层与压力层的数值差距开始拉大,这意味着苏州市一系列的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对土地集约利用效果显著.401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 t t p ://x b b jb .s w u .e d u .c n 第43卷图42008-2017年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评价以及系统层变化4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障碍因子诊断4.1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各指标障碍度分析根据土地集约利用障碍因子的计算方法,对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指标层的各个指标进行障碍度计算(表2),并选取障碍度位于前5的障碍因素进行分析.表2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障碍因素以及障碍度年份序列123452008年障碍因素I9I6I7I13I12障碍度/%14.5613.2312.5112.1811.65 2009年障碍因素I9I6I13I7I12障碍度/%14.8913.6413.0512.9012.86 2010年障碍因素I9I13I6I12I7障碍度/%14.8713.7712.8212.5011.67 2011年障碍因素I9I13I6I12I7障碍度/%14.7514.1011.9211.6210.18 2012年障碍因素I9I12I8I13I6障碍度/%14.5612.9012.2511.4011.03 2013年障碍因素I8I9I12I6I1障碍度/%23.0714.5012.6510.948.46 2014年障碍因素I8I9I7I6I12障碍度/%31.0612.0911.089.759.03 2015年障碍因素I8I10I1I9I6障碍度/%32.6218.128.478.347.27 2016年障碍因素I8I10I4I1I6障碍度/%26.8923.949.435.495.42 2017年障碍因素I8I10I2I11I4障碍度/%43.3735.3113.964.852.52501第4期孙小祥,等:基于P S 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以苏州市为例研究发现,2008-2012年对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影响最大的障碍因素是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其次是地均第二㊁第三产业G D P ㊁污水处理率㊁地均房地产开发投资额㊁地均财政收入,这些指标主要集中在土地状态系统和土地响应系统,说明苏州市的经济快速发展对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并且污水处理率这一指标障碍度较高,表明苏州市需进一步增强环境保护力度;2013-2017年对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影响最大的障碍因子是人均建设用地,其次是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㊁人均公园绿地面积㊁地均房地产开发投资额㊁人口密度㊁地均第二㊁第三产业G D P ㊁建设用地增长率.自2013年开始障碍度较高的指标开始出现在土地压力系统内,人口密度指标在2013年㊁2015年和2016年障碍度较高,说明苏州市近年来人口的增长对土地产生了压力,影响了苏州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建设用地增长率在2016年和2017年障碍度排名较高,随着苏州市发展的需要,建设用地的增加对土地集约程度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此外,土地状态系统和土地响应系统的部分指标近5年对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相较于2008-2012年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这一指标的障碍度有所降低,说明土地利用效益提升迅速,对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具有较大贡献.人均建设用地在2008-2012年间障碍度较低,但在2013-2017年间障碍度却最高,尤其是2017年障碍度达到了43.37%,说明苏州市土地利用程度对土地绩效的影响在近5年较大.除此以外,2013-2017年地均财政收入㊁地均固定资产投资㊁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这3个指标的障碍度排名也较高.地均财政收入这一项指标近3年没有出现在前5位,相较于2008-2012年障碍度出现的频度是减少的,说明其对土地利用状态有改善的作用.建成区绿地覆盖率在2017年障碍度较高,但是2008-2016年这一指标的障碍度较低,说明苏州市应提高对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重视程度.图5 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P S R 模型各系统层障碍度4.2 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子系统障碍度分析研究表明,苏州市土地状态系统的障碍度相对较高(图5),总体呈上升趋势,土地压力系统障碍度相对稳定,而土地响应系统障碍度正在下降.2008-2013年,响应系统的障碍度高于压力系统,但2014-2017年压力系统的障碍度高于响应系统.土地压力系统的障碍度从2008年的14.79%增加到2017年的16.48%,年增长率为0.17%,土地状态系统的障碍度从2008年的53.81%增长率到2017年的78.68%,年增长率为2.49%,土地响应系统的障碍度从2008年的31.4%下降到2017年的4.85%,年均减少率为2.66%,表明苏州市在土地响应系统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状态系统方面,2011-2015年障碍度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虽然2016年有所下降,但在2017年又表现出增长的趋势,长此以往,土地状态系统的问题会成为阻碍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原因之一.土地压力状况相较于土地状态系统其增长速度较慢,2016年障碍度达到最高,但在2017年数值又有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人口密度㊁第二㊁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㊁建设用地增长率这3项指标都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虽然之后情况有所改善,但是仍需提高警惕,因为建成区绿地覆盖率的障碍度出现了增长的趋势,并且建设用地增长率在2017年障碍因素的障碍度中数值最高.可见,要提升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需要从土地状态系统和土地压力系统入手,同时注意土地的响应系统的状态.4.3 提升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对策建议①人口集聚能通过规模经济效应促进城市经济增长,从而提高单位面积土地投入产出水平,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具有积极影响;相关部门加快出台人才落户政策和人才引进政策,放宽落户门槛,吸引集聚人力资源,加快壮大产业㊁技能人才队伍.②精选优质项目,提高土地供地投资强度标准,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把单位面积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率作为衡量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指标.③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强调规划引领,严格控制苏州市建设用地规模,逐步实现建设用地减量化发展,601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 t t p ://x b b jb .s w u .e d u .c n 第43卷努力实现建设用地 零增长 甚至负增长;通过清理 僵尸企业 ㊁闲置土地㊁低效厂房等措施,加快存量建设用地盘活,盘活土地优先用于新产业㊁新业态项目,同时加快存量建设用地的开发改造,从而提升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5 结 论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如何寻求城市发展和土地合理利用之间的平衡一直是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基于P S R 模型选取苏州市2008-2017年人口密度,建成区绿地覆盖率,第二㊁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等13项指标,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系统.1)苏州市近10年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土地压力系统㊁土地状态系统和土地响应系统的综合评价数值均呈上升的趋势.苏州市近10年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改善.2)通过建立障碍度模型,分析13个障碍因素对苏州市2008-2017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障碍度.从系统层3个系统的障碍度来看,状态层的障碍度最高,2008-2013年响应层的障碍度高于压力层,2014年压力层的障碍度高于响应层.从各指标的障碍度来看,2008-2012年障碍度最高的是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13-2017年障碍度最高的是人均建设用地.3)苏州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不断改善的状态,这得益于苏州市在城市不断扩张的同时,对土地集约利用予以高度重视,但是人口的增长造成的人地关系紧张㊁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造成的生态绿地面积的减少等问题,依旧需要相关部门出台政策去改善.参考文献:[1]姚士谋,张平宇,余 成,等.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J ].地理科学,2014,34(6):641-647.[2] 姚士谋,冯长春,王成新,等.中国城镇化及其资源环境基础[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3] 王 静,郑振源,黄晓宇,等.对中国现行土地利用战略解决土地供需矛盾的反思[J ].中国土地科学,2011,25(4):9-12.[4] 孙宇杰,陈志刚.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水平协调发展研究[J ].资源科学,2012,34(5):889-895.[5] 张乐勤,陈素平,陈宝平,等.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度测度 以安徽省为例[J ].城市问题,2014(2):75-82.[6] 张 祚,周 敏,金 贵,等.湖北 两圈两带 格局下的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度分析[J ].世界地理研究,2018,27(2):65-75.[7] P R OM P E R C ,P U I S S A N T A ,MA L E T J P ,e t a l .A n a l y s i s o f L a n d C o v e r C h a n ge s i n t h e P a s t a n d t h e F u t u r e a s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t o L a n d s l i d e R i s k S c e n a r i o s [J ].A p p l i e d G e o g r a p h y,2014,53:11-19.[8] T A L E A I M ,S HA R I F I A ,S L I U Z A S R ,e t a l .E v a l u a t i n g t h e C o m p a t i b i l i t y of M u l t i -F u n c t i o n a l a n d I n t e n s i v e U r b a n L a n d U s e s [J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 A p pl i e d E a r t h O b s e r v a t i o n a n d G e o i n f o r m a t i o n ,2007,9(4):375-391.[9] WA R D D P ,MU R R A Y A T ,P H I N N S R.A S t o c h a s t i c a l l y C o n s t r a i n e d C e l l u l a r M o d e l o f U r b a n G r o w t h [J ].C o m pu t -e r s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n d U r b a n S ys t e m s ,2000,24(6):539-558.[10]P O N T I U S G R ,MA L A N S O N J .C o m p a r i s o n o f t h e S t r u c t u r e a n d A c c u r a c y o f T w o L a n d C h a n ge M o d e l s [J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f G e og r a ph i c a l I n f o r m a t i o n S c i e n c e ,2005,19(2):243-265.[11]熊 鹰,陈 云,李静芝,等.基于土地集约利用的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用地供需仿真模拟[J ].地理学报,2018,73(3):562-577.[12]杨 忍,王 洋,徐 茜,等.中国城市土地利用集约水平空间特征及其优化战略决策解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30(10):53-58.[13]魏宁宁,陈会广,徐 雷.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对比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7,26(10):1556-1563.[14]吴 佳,邓旭晖,刘平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度评价研究[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9(5):828-831.[15]谢 天,濮励杰,张 晶,等.基于P S R 模型的城乡交错带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以南京市栖霞区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3):279-284.701第4期 孙小祥,等:基于P S R 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苏州市为例801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h t t p://x b b j b.s w u.e d u.c n第43卷[16]廖喜生.基于S T I R P A T模型的土地集约化利用效应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8(2):94-97.[17]李景刚,张效军,高艳梅,等.基于改进熵值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 以广州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4):118-123.[18]吴嵩,姜琦刚.基于R S和G I S的小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状况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S1):53-57.[19]王群,王万茂,金雯.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中的新观点和新方法:综述与展望[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S1):95-100.[20]乔伟峰,孙在宏,兰晓华,等.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土地利用结构演化比较 以江苏省苏州市和安徽省宿州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2,32(12):127-132.[21]邓际洪.基于P S R模型的四川省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5.[22]曹竞文,李淑杰,李高行,等.基于P S R模型和熵权法的扶余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51(1):125-132.[23]钟少华,时鹏,杨文刚,等.基于P S R模型的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 以延长县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9,26(2):283-289.[24]郑华伟,张锐,杨兴典,等.基于P S R模型的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9):1099-1105.A n E v a l u a t i o n S t u d y o f U r b a n L a n d I n t e n s i v eU t i l i z a t i o n i n S u z h o u B a s e d o n P S R M o d e lS U N X i a o-x i a n g1,3, Q i n Y i-j u a n21.C o l l e g e o f U r b a n a n d P l a n n i n g/N o r t h J i a n g s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a n d R u r a l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Y a n c h e n g T e a c h e r s U n i v e r s i t y,Y a n c h e n g J i a n g s u224007,C h i n a;2.S c h o o l o f P u b l i c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N a n c h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N a n c h a n g J i a n g x i330031,C h i n a;3.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W a t e r s h e d G e o g r a p h i c S c i e n c e s,C A S,N a n j i n g210008,C h i n aA b s t r a c t:I n o r d e r t o f u r t h e r p r o m o t e t h e e c o n o m i c a l a n d i n t e n s i v e u s e o f l a n d i n S u z h o u a n d t o p r o v i d e a s c i e n t i f i c b a s i s f o r t h e i n t e n s i v e u s e o f l a n d i n o t h e r d e v e l o p e d c i t i e s i n t h e e a s t o f C h i n a,a n e v a l u a t i o n i n-d e x s y s t e m o f u r b a n l a n d i n t e n s i v e u t i l i z a t i o n b a s e d o n P S R m o d e l w a s c o n s t r u c t e d.T h e w e i g h t w a s c a l c u-l a t e d w i t h t h e e n t r o p y w e i g h t m e t h o d,a n d t h e o b s t a c l e f a c t o r d i a g n o s i s w a s c a r r i e d o u t,u s i n g t h e o b s t a c l e d e g r e e m o d e l t o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 e v a l u a t e t h e i n t e n s i v e u t i l i z a t i o n o f l a n d i n S u z h o u.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f r o m2008t o2017,t h e o v e r a l l t r e n d o f l a n d i n t e n s i v e u s e i n S u z h o u r o s e i n a f l u c t u a t i n g w a y,a n d t h e s c o r e s o f p r e s s u r e,s t a t e a n d r e s p o n s e w e r e c o n s t a n t l y r i s i n g,b u t t h e g r o w t h r a t e s o f t h e t h r e e s u b s y s t e m s w e r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d i f f e r e n t;t h a t t h e f i r s t o b s t a c l e f a c t o r o f t h e i n d e x l a y e r c h a n g e d f r o m t h e a v e r a g e r e t a i l s a l e s o f c o n s u m e r g o o d s t o t h e p e r-c a p i t a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l a n d,a n d t h e c o r e f a c t o r o f i n t e n s i v e l a n d u s e i n S u z h o u s h i f t e d f r o m 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o p o p u l a t i o n p r e s s u r e;a n d t h a t t h e o b s t a c l e d e g r e e o f p r e s-s u r e a n d s t a t e s y s t e m w a s g r o w i n g,a n d t h e l a n d s t a t e s y s t e m w a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f a c t o r t h a t h i n d e r e d t h e i n-t e n s i v e u t i l i z a t i o n o f l a n d i n S u z h o u.K e y w o r d s:i n t e n s i v e u t i l i z a t i o n o f l a n d;P S R m o d e l;e n t r o p y m e t h o d;o b s t a c l e f a c t o r责任编辑胡杨。

苏州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碳排放影响的初步分析

苏州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碳排放影响的初步分析
Bu r e a u o f S u z h o u T a i h u Na t i o n a l T o u r i s m V a c a t i o n Z o n e , S u z h o u , J i a n g s u 2 1 5 1 6 6, C h i n a)

s t r u c t i o n l a n d a n d t h e mai n c a r b o n s i n k wa s t h e wo o dl a n d. At l a s t ,s o t ne s ug g e s t i o ns we r e pu t f o r wa r d t o r e d uc e c a r bo n e mi s s i o n
中图分类号 : X 8 3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6 7 3 2 ( 2 0 1 4) 0 6— 0 0 5 4— 0 4
Pr e l i mi n a r y A na l y s i s o f Ef f e c t s o f La n d Us e Pa t t e r n s o n Ca r bo n Em i s s i o n i n Su z ho u
S UN Ya n , W U Xi n. x i a n , XU He n g — s h e n g , LI j i — y i ng
( 1 . S u z h o u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Mo n i t o r i n g C e n t r a l S t a t i o n , S u z h o u , J i a n g s u 2 1 5 0 0 4 , C h i n a ; 2 . A g r i c u l t u r e D e v e l o p me n t

城市更新实施机制的现状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以苏州市为例

城市更新实施机制的现状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以苏州市为例

当前,“十四五”规划纲要和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均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市更新已然成为我国城市建设领域的主旋律。

城市更新是城市更迭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城市更新实施机制是城市更新工作有效落实的重要环节,其完善性关系到城市更新全生命周期的稳定和发展。

如何依据不同城市特点,优化完善自身城市更新实施机制,是亟待城市规划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

截至目前,我国只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台北等少数城市更新较为成功,建构了规范且成体系的城市更新管控体系,而多数城市缺乏完备的更新制度体系。

2021年,苏州入选全国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要求探索城市更新统筹谋划机制、更新可持续模式和建立更新配套制度政策等,城市更新工作越发重要[1]。

基于此,本文以城市更新实施机制为研究切入点,以苏州市为例,分析苏州城市更新实施机制的现存问题,提出具有苏州特色的城市更新实施机制的完善策略。

这不仅有利于规范苏州城市更新工作,而且有利于丰富城市更新实施机制的理论研究。

1苏州城市更新实施机制完善1.1苏州城市更新实施机制的现状与问题1.1.1更新管理机构现状与问题苏州并未成立单独的城市更新局,与上海较为相似。

自2019年苏州市机构改革以来,城市更新组织已基本形成由领导机构(市级领导机构)、部门管理机构(市级更摘要 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城市发展已由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的模式转变,城市更新将是未来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式,而优化城市更新实施机制是促进城市更新实现城市集约高效发展的关键。

文章以苏州市为例,从更新实施管理机构设置、更新政策法规制定、更新土地与资金管理、更新公众参与四个层面,分析苏州城市更新实施机制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策略,以期更好地推动苏州城市更新行动,并为其他相似城市的城市更新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 城市更新;实施机制;苏州市;优化策略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 ADOI 10.19892/ki.csjz.2023.12.13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normal, China’s urban development has changed from incremental expansion to stock optimization. Urban renewal will be the main way of urban construction in the future, and optimizing the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of urban renewal is the key to promote urban renewal and to realize urban intensive and efficient development. Taking Suzhou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of urban renewal in Suzhou at the present stage from four aspects: the establishment of renewal implementation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the formulation of renewal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the management of land and funds, and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puts forward targete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action of urban renewal in Suzhou. It also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urban renewal of other similar cities.Key words urban renewal;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Suzhou city; optimization strategy作者简介:韦虎(1998-),男,硕士研究生。

用地更新背景下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对策研究——以苏州市姑苏区为例

用地更新背景下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对策研究——以苏州市姑苏区为例

正在经历从工业化到后工业化的转塑,大量工业用地面临再开发的机遇[2]。

在后工业时代,地方产业转型继续深入,遗产保护观念不断升级,外部政策驱动与内部价值表达的需求并存,工业遗产需要结合其自身所处的政策、文化环境做出更深入的价值挖掘与表达。

姑苏区于2012年开展了工业遗产认定、保护与再利用的研究工作,经过了十年的发展,暴露出许多问题:一方面,苏州很多工业遗产都是用地转型腾退的工业用地,它们的再利用往往受到用地属性、产权归属等方面的制约,仍保持着工业用地性质、封闭的边界和有限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使用方式与产权、用地调整错位的“非正式更新”[3]成为更新主流,不利于推动遗产自身与其所在城市的有效融合。

因此,在城市用地更新的语境下,系统分析工业遗产的用地特征与再利用状况,探讨其背后成因,提出合理有效的对策才能更好地发挥工业遗产的多元价值。

1 姑苏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现状1.1 姑苏区工业遗产概况姑苏区作为苏州市历史变迁的重要舞台,见证了苏州近现代工业发展历程,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存资源。

目前姑苏区现存工业遗产总量较大,类型丰富,本次研究主要选取《苏州古城工业地块保护和更新规划研究》摘要 进入存量更新时代,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应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做出深入研究与应对。

文章介绍了苏州市姑苏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现状,结合用地更新背景对工业遗产的影响,分析姑苏区工业遗产的用地规模、性质、强度等用地特征,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提出应从边界开放、用地转型政策引导、转变观念等三个方面应对工业遗产的背景转变,以期为姑苏区工业遗产的后续利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用地更新;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姑苏区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 ADOI 10.19892/ki.csjz.2024.02.05Abstract In the era of stock renewal, the protection and reuse of industrial heritage should be thoroughly studied and responded according to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reuse in Gusu District, Suzhou, and analyzes the scale, nature, intensity and other l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n Gusu District, and discusses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for the problems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t proposes to respond to the contextual shift of industrial heritage from three aspects of open borders, policy guidance on land us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changes of attitudes. It aim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ubsequent utiliz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n Gusu District.Key words land renewal; industri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reuse; Gusu District随着我国城市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驱动和经济转型升级成为各地发展的主要基调[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发表时间:2019-04-22T11:28:08.36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中作者:陆雯钰
[导读] 苏州作为江苏省的新一线城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生产总值列全省第一,人口也快速增长,人地问题突出,土地利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本文通过查找分析2005、2010和2015三期的相关统计资料,对苏州市土地利用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2005-2015年苏州的耕地面积有所减少,林地面积
(江苏师范大学)
摘要:苏州作为江苏省的新一线城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生产总值列全省第一,人口也快速增长,人地问题突出,土地利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本文通过查找分析2005、2010和2015三期的相关统计资料,对苏州市土地利用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2005-2015年苏州的耕地面积有所减少,林地面积,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园地相对减少,未利用地持续减少。

最后,本文提出要改善城市发展模式和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苏州市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快速发展的城市地区已成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热点。

学者们关注土地利用的状态、城市扩张所产生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规律以及驱动力,并进行情景模拟。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数据源获取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该领域的研究。

以苏州为例,苏州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其作为我国经济最强的地级市,江苏省人口和经济第一大市,在长三角地区具有重要的地位。

李一琼[1]、周钧[2]、周伟苠[2]等都对苏州的土地利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对苏州土地进行总体评价,运用层次法分析求得权重构建模型,定量化反映土地集约利用现状及潜力。

[2]
1.2 研究意义
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作为江苏省的新一线城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生产总值列全省第一,人口快速增长,人地问题突出,土地利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本文依照数据分析展示了近些年来苏州市土地利用现状,通过更近一步的分析,对产生的问题进行阐述并且提出相应的问题以及建议。

2 处理方法与实证分析
本文数据来自于《2017苏州统计年鉴》[3]、《苏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以及苏州国土资源网。

根据2005年、2010年和2015年3期数据,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切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将苏州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耕地、林地、园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6大类。

搜集土地利用现状的数据在EXCEL中进行进一步的数据统计分析。

3 土地利用结果分析
表1 各土地所占面积
从表格中的数据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各面积的变化情况。

得出以下结论:
3.1 耕地面积变化
在2005-2015年中,耕地面积变化不大,相比2005年,2010年的耕地面积增加了285.55公顷,2015年减少472.9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35%。

粮食是人民生产生活的基础,要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按照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战略,确保省下达的耕地保有量指标,科学制定基本农田的保护空间,提高质量、稳定布局。

[4]
3.2 林地面积变化
15年间林地面积在持续增加,从2005年的11248.10公顷到2010年的14488.28公顷再到2015年的16413.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近20%。

森林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维持生态平衡、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

林地面积的增加对保障生态用地,加大生态环境整治力度,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都有很大帮助。

[5]
3.3 园地面积变化
2005年,园地面积为24773.3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92%;2010年,园地面积为26672.3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14%,增加了1899.07公顷;2015年园地减少了2346.28公顷,减少为24326.09公顷,这一期间园地面积下降幅度较大。

3.4 水域面积变化
2005年水域面积为307867.30公顷,2010年减少为305037.90公顷,仅仅变化了0.33%,但在2010-2015期间面积增加迅速,增加到385295.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5.39%。

3.4 建设用地面积变化
2005年建设用地的面积166990.2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9.67%;2010年建设用地面积增了10088.21公顷,增加了1.19 %;2015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到193289.9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77%,相较上一阶段增加较快;总体来说,2005年~2015年间苏州建设用地面积一直在
增加。

3.5 未利用地面积变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持续发展,未利用地的面积处于逐步减少的状态,在这期间均不超过1%,所占比重不大,变化幅度也较小。

4 存在问题和建议
4.1 存在的问题
4.1.1 人均土地面积持续降低
苏州城市化发展迅速,2016年末人均生产总值145556元,外来人口一直很多,本身就是人多地少的一个城市,在2016年末常住总人口达到1064.74万人,导致了人均土地面积的持续下降,2016年仅为0.128公顷,低于全国人均土地面积,和世界人均土地面积更是相差甚远,人地矛盾问题严重。

4.1.2 建设用地扩张
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息息相关,介于各种经济利益,苏州的城市建设用地所占总面积比重不断增加,部分农村土地转移为城市建设用地。

而城市空间合理、适度的规模才是一个城市的理想模式,过度或者过少的发展都会影响城市整体的发展。

[6]2016年末苏州的建成区面积已经到了733.39公顷,相较于上一年有所减少,土地利用浪费情况在逐步改善。

4.1.3 粮食安全问题
2005年粮食总产量为117.71万吨,2010年下降了3.28万吨,2015也在持续下降,减少到108.22万吨,根据最新的统计年鉴,粮食总产量只有97.68。

苏州的地理环境良好,粮食产量持续下减,一是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还有效率问题。

人口不断的增加,而粮食产量却持续下降,在2016年末统计人均粮食仅有144.03kg,粮食无法自给,面临着粮食不足问题,这会影响地区的生产,也会影响全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4.1.4 生态问题
园地、林地和水域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部分。

林地和水域都在持续增加,园地起伏变动,但是变动比率不大,生态空间相对稳定。

但近年来,河流污染,原生生态系统的破坏,人工种植的林园地结构单一等等,生态问题很是严重。

4.2 相应建议
4.2.1 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
苏州人口不断增加,2016年末仅常住人口就达到了1000多万,更不说加上流动人口,人口城市化是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这个第三产业要相对第二产业发展较好的时代,苏州应转化城市发展模式。

从人口城市化转变为社会城市化。

[6]现在计划生育政策开放,二胎政策备受欢迎,但为保障相应的人均占有量,
必须适度控制人口的增长,同时也控制外来人口的流入,提升城市的环境和服务水平,实现更好的城市化。

4.2.2 加强土地利用的规划管理
土地利用规划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基础,苏州的粮食自供给逐年减少,要制定耕地红线,通过科学技术提高粮食的单产。

加强生态用地的管理,对滩涂,河流湖泊流域,林地等生态用地进行优先建设。

合理利用城市建设用地,高效、节约集约化利用,改善城市逐年扩张又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

5 结论
总体而言,2005-2015年苏州的耕地面积有所减少,林地面积,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园地相对减少,未利用地持续减少。

研究受限于专业和时间,采用的数据来自于苏州统计年鉴,苏州土地局和苏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于三者的统计方法、参考类别有所不同,所以可能存在误差。

参考文献
[1]李一琼,白俊武.近20年苏州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时空特征分析.测绘科学. /kcms/detail/11.4415.P.20180122.1512.010.html
[2]周钧,周伟苠.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以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全球经济化. 1009- 2382( 2008) 09- 0035- 04
[3]国家统计局苏州调查队.苏州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4]苏州市人民政府.苏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调整方案.2017
[5]阿如汗,苏根成.内蒙古多伦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分析研究[J].土地利用,2018第一期.
[6]伍燕南,王跃.土地利用资源中的生态安全问题[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2 (1). 作者简介:陆雯钰(1997.05-),女,专业:土地资源管理,学校:江苏师范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