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
新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优秀教案
新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优秀教案动评分,测验模块设计的题型有:选择、填空、判断、论述等十种。
有了Moodle这个测试功能,教师可以在平台上适时安排在线考试或者练习,学生完成练习后,点击提交按钮,系统立刻向学生返回测试成绩、出错原因及相关知识点。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打开平板,输入网址,进入Moodle平台。
教师输入教师帐号密码,连接多媒体大屏幕展示,学生输入学生帐号密码。
进入平台。
二、谈话导入,引入情境师:同学们你们眼中的秋天是什么颜色的?明确:黄色,代表衰败;红色,代表丰收。
师:不同的心境,便有不同的秋色。
中国文人自古便有悲秋的传统,在他们眼中秋往往被赋予了悲凉的色彩,如我们学过的《天净沙秋思》秋景寄托者诗人浓浓的乡愁,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位诗人却一反悲秋传统,以昂扬的姿态来歌颂秋、赞美秋。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秋词》。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三、确立目标,了解作者1、教师引导,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了解作者。
学生利用Moodle平台下载资料、查阅资料,请同学们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小组间相互补充,初步了解作者生平背景。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设计意图】利用平台,明确目标、了解作者。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研读诗文,整体感知1.学生试读诗句。
教师指点: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
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说说读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注释a.寂寥:寂静;空旷。
b.春潮:初春。
这里可译作春天.c.排云上:冲云直上。
排:推开;冲出。
d.便:就;于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
创作背景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 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 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 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 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 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 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 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 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 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 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 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 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 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 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 诗人羁旅他乡对妻子思念的深情。诗中 “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 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
生字词解析
1.自古:从古以来,泛指从前。逢:遇到。寂 寥:空旷无声,萧条空寂,这里指景象凄凉。
2.春朝(zhāo):春初。朝,有早晨的意思, 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3.排云上: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冲破云 层,领空直上。
4.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 5.碧霄:蓝天。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 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河南人。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 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 作,骈(pián)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 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 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nóng) 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 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部编版2022-2023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教学PPT课件
xiāo
便引/诗情/到/碧霄。
借助注释,读懂诗词大意,读准 字音和节奏。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都悲叹冷 清萧条, 我却说秋天的风光要胜过春天。
晴朗的天空中一只仙鹤推开云层 直冲云天, 便引发我的诗情到碧蓝的天空之 上。
任务二 涵咏诗歌,品读推敲
借助讲解短文,涵咏推敲,理解赏析。
对比、议论、直 抒胸臆
借景抒情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奋发向上 愈挫愈勇
古诗词学习方法
一 借助注释 初读诗歌 二三 知涵人咏论诗世歌深品读读诗推敲 歌 四 对比阅读 拓展延 伸
刘禹锡和古人分别对秋天作何评价?借助诗 中原句和讲解短文来回答。
任务二 涵咏诗歌,品读推敲
意象:圣人立象以尽意
➢ 超凡脱俗 ➢ 君子之德
鹤有不群者, 飞飞在野田。 饥不啄腐鼠, 渴不饮盗泉。
——白居易《感鹤》
任务二 涵咏诗歌,品读推敲
结合诗句,你从哪里看出来这是一只怎样的鹤
? 晴空一鹤排云上
“排”, 意为推开、冲破。 “上”, 意为向上、冲上。
任务三:知人论世 深读诗歌
查找资料,了解刘禹锡其人以及此诗的创作背景
朗州司马
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州)刺 史,南下的路上又改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 德),据史书记载,朗州“地居东南夷,土风 鄙陋,举日殊俗,无可与言者”。
被贬之日,秋意正浓。《秋词》就是 刘禹锡被贬朗州司马途中的即兴之作。
秋词(其一)
这是一只卓尔不群、冲破桎梏的鹤。
任务三:知人论世 深读诗歌
查找资料,了解刘禹锡其人以及此诗的创作背景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秋词(其一)》精品教案_7
《秋词》教学设计——刘禹锡一、教材分析《秋词》是2011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首课外必读古诗,作者刘禹锡。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
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
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
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
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通过描写秋高气爽的天空中一只白鹤冲破云层,飞向云端的场景,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对古诗词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解读能力。
但由于学生生活阅历尚浅,知识水平有限,可能很难把握作者所写之景(意象)及其所抒发的深沉而复杂的情感。
这不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亦是难点,教师在这个方面应加以点拨与引导。
使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懂字义;背诵默写全诗。
2.通过朗诵诗文、了解诗意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本诗,学生能够理解所蕴含的哲理——不怕困难,高昂进取得精神。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对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六、教学准备人教版课本、ppt课件、朗读视频mp4等七、课时数 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老师询问学生喜欢的季节而转到老师讲述古代文人……自古以来,文坛诸多文人墨客每逢秋天,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今天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
看看他是怎样理解秋天的。
(板书题目及作者)。
在学习古诗时,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下面看看学习目标(展示PPT本课教学目标)让学生一起读。
(二)了解作者(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祖籍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二)》优秀PPT教学课件
古诗赏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诗人开篇,即以议论 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 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 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 到了云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 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 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 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 操。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4.__终__古_高_云__簇_此_城______,秋风吹散马蹄声。(谭嗣同《潼关》)
5.《秋词》(其一)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新视角的 句子是:___自__古_逢_秋__悲_寂__寥_,_我__言_秋_日__胜_春_朝______________。
8.《潼关》中表现作者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句子: __河_流_大__野_犹__嫌_束_,__山_入_潼__关_不_解__平__________。
二、诗词赏析。(31分) (一)
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前人写诗讲究炼字, 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3分) “排”在这里是“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 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 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 的急切心情。
2024年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1]-课件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
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 代表作有《夜雨寄北》《锦瑟》《无题》等。
诗词解读
夜雨寄北
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 长安,所以说“寄北”。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男,字复生,号壮飞, 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 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 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诗词解读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关
潼关 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 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 军事重地。
诗词解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村不自哀,
躺卧不起,形容老病。 守卫。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阑(lán),夜深,夜色将尽。
铁马冰河入梦来。
披着铁甲的战马。
诗词翻译
我僵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 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 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披着铁甲的战马驰过冰河征 战疆场的情景又进入我的梦境中来。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泛指东川一带的山。东川 一带古属巴国。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时将要。
回头说,追述。
诗词翻译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 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 涨满秋池。何时你我重新聚首, 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 雨,我痛苦的情思。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描写现实之境的凄寒和想象之境的温暖, 表达了对妻子的深切思念。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1)
秋词
前两句:(议论)新颖别致,赞美秋天。
后两句: (抒情)乐观豪迈,奋发向。 议论→抒情
这首写秋的诗爽朗明快,全诗一论一据,虚实结合,对 比,前两句一反悲秋常情,而写爱秋,后两句直接推出 “证据”,以明丽秋景引发豪迈诗情,隐含诗人因支持 变法屡遭贬谪、愈挫愈勇的豪壮情怀。
基调:爽朗明快、意境开阔、情调高昂
5.白居易有诗云:“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极言秋 之悲凉,本诗中与之情调相反的句子: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6.诗中能够表现作者推陈出新,赋予秋天新内涵的句子: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1.请选出下列对刘禹锡《秋词》赏析有误的一项( B )
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A.诗人开篇两句便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诗情。 B.“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体现了诗人的强烈的主观色彩,因此, 对后人的影响不大。 C.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 阔景象。 D.虽然这鹤是孤独的,但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它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1.答案:B 解析:B.有误,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这首诗的 可贵,在于诗人对秋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 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
鹤的形象是什么? 同时借“鹤”这个意象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在秋日晴空中,这只振翅高飞的鹤,排云直上云霄,矫健 凌厉,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 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任务三:选择角度,理解情感
时节已是深秋了,瑟瑟秋风掠过,朗州小 道旁最后的树叶也已凋零殆尽。只见小道上, 刘禹锡慢慢悠悠地骑着一只毛驴,驴背上挂着 两个破旧包袱。路上也无其他同伴,似乎显得 格外孤凉。但刘禹锡见那晴空之中一只野鹤排 云直上,内心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便重新 涌现出来。所谓“诗豪”,便是在旁人消沉寂 寥之时,仍旧选择坚持自我,愈挫愈勇!
凄愁曲折的情思
“风雨”的意象
?
悲壮的情感
相同的意象也会被不同的诗人融入不尽相同 的情感。此处陆游由卧听“风雨”而联想到“金 戈铁马”,这“风雨”是有气势的,一定是暴风 骤雨,“壮”也。
任务三:选择角度,理解情感
此处的“风雨”也是一种隐喻,由现实的风 雨联想到大宋的风雨飘摇,忧从中来。
“夜阑”意为“长夜将尽”,表明诗人因忧 国忧民而彻夜难眠,报国无门,只能于梦中金戈 铁马,上阵杀敌。一生处于风雨之中,满腔热血 却壮志难酬,这是何等悲壮!
【诵读配乐】根据设个的 内容、情感或意境,选择 恰当的朗诵配乐
配乐:骆集益《江山如歌》 刘禹锡的《秋词》(其一)一洗悲秋万古凉,
。《江山如歌》曲调清朗昂扬,比较契合此诗的情 感基调,适宜作为诵读配乐。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任务一:借助注释,初读诗歌 任务二:自由朗读,感知韵律 任务三:选择角度,理解情感 任务四:设计诵读,涵泳诗歌
任务一:借助注释,初读诗歌
借助书旁注释,读准字音,读懂诗歌大意。
夜雨寄北 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
唐·李商隐
“寄北”就是寄给北方的妻子。
zhǎng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时将要
回头说,追述
任务一:借助注释,初读诗歌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课件
自古逢秋
,我言秋日
。
对比
诗歌的前两句使用对比的手法,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对秋天的 歌颂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积极、昂扬奋发的心情。
逐句分析
这句诗运用 了什么手法?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碧霄。 借景抒情
“排”字用得尤为巧妙,它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 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鹤”意象的使用
隐士之风 君子之德
洁白高雅 鹤的形象: 身姿优美
超凡出尘
鹤的文化内涵:①长寿 ②太平盛世 ③清正廉洁、忠贞 不渝的贤能之士
诗人以“鹤”自喻,将鹤的凌云之志与自己 的豪情壮志相联系,表达了自己在逆境中不 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
一飞冲天,越挫越勇
叁
情 感
赏析情感 品味意境
结合注释, 想象画面。
愁
这些诗句体现 的情感有何相
似之处?
待到秋来九月八,
悲 我花开后百花杀。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悲秋之始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 落而变衰。——战国 宋玉《九辩》
宋玉
七言绝句
晴空一鹤排云上
宋朝
理解性默写
1.诗中能够表现作者推陈出新,赋予秋天新内涵的句子是: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2.诗中描写秋天壮丽景色的一句是: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诗中与《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表达情感相反 的句子是: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课件(共13张PPT)
语文
7年级/上
秋词(其一)
七年级语文上人教版 教学课件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的进取精神。 4.背诵默写全诗。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 有“诗豪”之称。他出生于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 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 的中心人物之一。其《竹枝词》《杨柳枝词》等别 开生面。有《刘梦得文集》。
一二句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 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重点解读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万里晴空中一只白鹤冲云直上,我的诗情也随 它飞上了蓝天。
诗人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
上,矫健凌厉,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
反映作者高远Biblioteka 迈的心情。重点解读这首秋词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 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 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诗词主旨
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基调,赞美了秋天 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的心态和不屈 的斗志。
创作背景
此诗选自《刘禹锡集》卷二十六(中华书局1990 年版)。此题下共有诗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永贞元年,唐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 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 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告终。顺宗 被迫退位,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被贬。《秋词 (其一)》就是他被贬朗州时写的。
重点解读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 悲/寂寥, 我言/秋日/ 胜/春朝。 晴空/一鹤/ 排云/上, 便引/诗情/ 到/碧霄。
重点解读
第一句中的“自古”有什么作用?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整理-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七上《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整理刘禹锡《秋词(其一)》诗歌: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一、文学常识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二、问题探究1.诗的一、二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用的是什么手法?①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②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
2.诗中哪句话是描写秋天的景色的?写出了秋景怎样的特点?从这句话中能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①“晴空一鹤排云上”。
②“晴空”描绘出秋高气爽的景象。
③能从中读出诗人那种豁达、乐观、向上的坚定信念,而不是被贬时压抑的情感。
3.“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排,“推开”的意思,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白鹤冲天凌云直上的情形,显得充满生机。
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这正是诗人虽遭贬谪,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
4.“便引诗情到碧霄”中的“诗情”指的是什么?“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一鹤排云上”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体(情景交融),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让人觉得其诗情好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
三、诗歌主旨《秋词》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
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转而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白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李商隐《夜雨寄北》诗歌: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文学常识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xíng)阳(今河南荥阳市)。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 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久远。
簇拥。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关城临黄
潼关 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 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请描绘“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画面。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 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如何理解诗中“鹤”的形象?
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这只鹤也是顽强的。它冲破了秋天的肃杀 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 身,奋斗精神的体现。 作者借“鹤”这一形象表明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 要豁达乐观,奋发进取。
在荒凉孤村的夜晚,听北风萧萧,淫雨洒落,铁马冰河只能在梦中相见,空有
一腔抱负而不能施展,如此以来,家国之愁又多了一层,无法收复旧山河的惆怅又 增添了几分,风雨飘摇中的南宋王朝似乎更加岌岌可危。
整首诗,作者的满腹愁绪就这样通过大气的笔触一一展现,现实的理想就这样
借助厮杀的梦境去实现,较少卿卿我我,无病呻吟。就连自身的病痛,大自然的凄 风苦雨,也在老而不衰的爱国激情中,在铁马冰河的梦想中,变轻变淡,最终成为 一种似有若无的陪衬,使得整首诗洋溢着一种豪迈悲壮的风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 度,这种豪迈悲壮之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永远给人以鼓励和激励。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 颂秋进行对,
热情赞美秋天,一扫过去文人们写秋日的凄凉情调,
《秋词》(其一)教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教学设计《秋词》一、教材分析《秋词》原有两首,此为第一首,选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一首绝句。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悲秋的传统,大多数诗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叹寂寥和凄凉,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笔调,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
课本中对于这首诗有比较全面的注释,学生易于自学。
二、教学设想通过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诗词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学习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不怕困难,高昂进取。
这种精神正是当今社会所需要所呼唤所倡导的。
充分挖掘诗中诗人的进取精神,可以使学生在新时期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所具有的深刻思想意义,正是我应新课标改革的要求选取这首诗的原因。
三、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阅读诗歌的方法,有一定的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但学生的思想是不成熟的,面对繁纷复杂的社会,他们总是睁大迷惘的眼睛观察着社会的人情世故。
作为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不仅要传授课本知识,更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乐观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
1、知识与能力(1)能流利地朗诵诗歌。
(2)学生能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生在鉴赏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2、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吟咏,以讨论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
(3)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与学生、与老师、与文本的“对话”,并在合作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乐观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
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感受诗歌中的思想情感和意境美。
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六、教学准备学生:充分预习诗文,初步理解诗意。
教师:制作课件。
七、教学课时一课时1八、教学流程(一)导入课文让学生回忆《天净沙·秋思》,导入课文。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ppt教学课件
潼关
谭嗣同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 ,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 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中日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 弱不振,在浏阳倡立学社。遍历北京、上海、南京,吸收新学知识。1898 年参加戊戌变法,推行新政.变法失败后被杀。有《谭嗣同全集》行世。
背景链接
“剪烛西窗”在本诗中指思念远方的妻子,渴望相聚,在家 中西窗之下秉烛长叙离别之情。后来泛指亲友灯下相聚畅谈。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 宋爱国诗人。他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均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 畅,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代表诗作有《游山西村》《关山月》 《书愤》《示儿》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时将要
回头说,追述
诗意:何时将要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长谈。追述我独居巴山时 面对夜雨的情景。
赏析:第三、四句笔锋一转,写诗人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 共话今宵的情景(虚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 的凄苦转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欢乐中注入被 时间过滤了的“昔日”之苦,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归之情。
主旨归纳
这首诗一反过去的悲秋论调,赞颂秋天的 美好,借白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奋 发进取的豪情与豁达乐观的情怀。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1)《秋词》(其一)中诗人推出证据,写出明丽的秋景,引出豪
迈诗情的两句诗是:__晴__空__一__鹤__排__云__上__,_便__引__诗__情__到__碧__霄___。 (2)《秋词》(其一)中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论调,运用鲜明的对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精品课件
非宁静无以致远 ⑶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_。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⑷__________________,止增笑耳。
3、根据理解填空 ⑴《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 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狼》中,从狼的神态方面写狼的狡诈的 目似瞑,意暇甚 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游子悲秋思乡之情。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 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 约·诺里斯
1、根据理解默写
⑴刘禹锡的《秋词(其一)》中
,体现作者对秋天看法与古人不
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自日__古胜__逢春__秋朝___悲__寂__寥__,。我言秋 ⑵刘禹锡的《秋词(其一)》中 体现诗人豪情壮志的晴诗空句一是鹤: 排___云__上__,__便___引__诗__5、给加点字注音
liá 寂寥o(
) 春zāh朝o (
h
xiā
)è 一鹤( o ) 碧
霄( )
1、视频朗读,读准字音 节奏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遇 冷清萧
春
自到古逢秋悲条寂寥,我言秋天日
4、文学常识填空
《狼》的作者_______,字_____,一字_____
,别号____蒲__松____,留世称__________, ____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2
课外古诗词诵读诗文对照翻译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①,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悲叹冷清萧条,我言秋日胜春朝②。
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晴空一鹤排③云上,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鹤推开云层,一飞而上,便引诗情到碧霄④。
我的诗兴也随它到了碧蓝的天空。
注释:①悲寂寥:悲叹冷清萧条。
②春朝(zhāo):春天。
③排:推开。
④碧霄:蓝天。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①夜雨涨秋池。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当②共剪西窗烛,却话③巴山夜雨时。
你我何时将要聚首,共剪西窗烛花,追述今晚在巴山夜雨中对你的思念。
注释:①巴山:泛指川东一带的山。
川东一带古属巴国。
②何当:何时将要。
③却话:回头说,追述。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僵卧①孤村不自哀②,躺卧在床,在孤寂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哀伤,尚③思为国戍轮台。
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关。
夜阑④卧听风吹雨⑤,夜将尽,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铁马⑥冰河⑦入梦来。
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踏过冰河奔赴前线。
注释:①僵卧:躺卧不起,形容老病。
②不自哀:没有为自己(的处境)哀伤。
③尚:副词,还,仍然。
④夜阑:夜将尽。
⑤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
⑥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⑦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
潼关谭嗣同终古①高云簇②此城,久远的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猎猎秋风吹散了清脆的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③,奔腾的黄河流入大平原仍嫌拘束,山入潼关④不解平。
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再也不知何谓平坦。
注释:①终古:久远。
②簇:簇拥。
③束:拘束。
④山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作者简介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 宋爱国诗人。他的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 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 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 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 花烛,夜深谈,以此聊慰思念之情。现实
却话巴山夜雨时。 共剪西窗烛花;再向你 和想象在此交织,分离和团聚在此重叠,
倾诉今夜巴山夜雨中我 构思独特,耐人寻味,因而历来为人传诵。
的思念之情。
语文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理解默写:
1.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写诗人夫妻(或朋友)相互思念而无法团聚的 抑郁愁苦之情的两句是:_君__问__归__期__未__有__期___,_巴__山__夜__雨__涨__秋__池__。 2.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表达诗人的美好愿望和对妻子(或友人)的无 限思念及温柔安慰的两句是:_何__当__共__剪__西__窗__烛__,_却__话__巴__山__夜__雨__时_。
语文 ·七年级·上册
二、夜雨寄北
第三单元
李商隐
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怀州 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唐文宗年号)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 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 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 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他 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 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 体”。有《李义山诗集》。
语文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文本理解
文本背诵
诗歌大意
名句赏析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
自古以来,骚人墨
霄。
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
自古逢秋悲寂寥,
赏析:这两句诗意境开阔,情调
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我言秋日胜春朝。
昂扬,表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我们从
秋日晴空万里,一
晴空一鹤排云上,
中可以看出他在政治上遭受挫折之后,
赏析:大河“犹嫌束”、群山 “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 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 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 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 望。
语文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理解默写: 1.《潼关》中写出了古城的高耸秋__风__吹__散__马__蹄__声__。 2.《潼关》中反映出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 少年意气的句子是:_河__流__大__野__犹__嫌__束__,_山__入__潼__关__不__解__平_。
语文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文本理解
文本背诵
诗歌大意
名句赏析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 赏析:这两句诗写得情真意切,字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 均是肺腑之言。诗人的相思之苦,无以复
巴 山 夜 雨涨 秋 池 。 秋池。 加,转而想象夫妻团聚之时,坐西窗,剪
爱
语文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国主义基调。 他一生以诗文作武器,反复呼吁国家统一,表达强烈的爱 国感情。他积极主张抗金,却遭到当权的投降派谗毁,终于被排挤罢 官。尽管如此,陆游收复中原的信念却始终不渝。 陆游现存诗作约九千三百首,数量之多居中国古代诗人之冠。他的诗篇 反映当时的政治得失、社会风格、民间疾苦等。
语文 ·七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三单元
语文 ·七年级·上册
一、秋词(其一)
第三单元
刘禹锡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中叶的哲学家和诗人。 贞元九年(793年)刘禹锡中进士。开成三年(838年),刘禹锡任太子宾 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他又与 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刘禹锡精于文,善于诗。刘禹锡的 诗歌雄浑爽朗,语言干净明快,节奏比较和谐响亮。尤以律诗和绝句 见长。有《刘梦得文集》40卷,现存30卷。另有外集10卷,为北宋时 辑录,收有遗诗407首,杂文22篇。
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
便引诗情到碧霄。
不但不悲观失望,相反,他仍然乐观向
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
上,坚持理想,继续战斗。白鹤凌云这
上云霄。
一形象,其实也就是他自身的写照。
语文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理解默写:
1.刘禹锡在《秋词(其一)》中写出了秋天明艳美丽的景致且表达出 了高远爽朗的情境,毫无悲秋之意的句子是:_晴__空__一__鹤__排__云__上___, __便__引__诗__情__到__碧__霄__。 2. 刘禹锡的《秋词(其一)》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 的励志高歌(或直接赞颂秋景胜春光)的诗句是_自__古__逢__秋__悲__寂__寥___, __我__言__秋__日__胜__春__朝__。
语文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文本理解
文本背诵
诗歌大意
名句赏析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 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 阵总是吹散嗒嗒的马蹄声。
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 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 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 坦平。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 平。
语文 ·七年级·上册
文本理解
第三单元
文本背诵
诗歌大意
名句赏析
穷居孤村,躺卧不
起,不为自己的处境而 感到哀伤,心中还想着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僵卧孤村不自哀, 替国家戍守边疆。
赏析: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深了,我躺在床 幻,“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上听到那风雨声,就梦
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 形诸梦境。“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
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 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
征北方疆场。
语文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理解默写:
1.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直接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老体弱,但仍 想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的诗句是:_僵__卧__孤__村__不__自__哀__,_尚__思__为__国__戍__轮__台_。 2.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触景生情,把现实梦想自然地联系起 来以抒发强烈爱国情怀的句子是:_夜__阑__卧__听__风__吹__雨___,__铁__马__冰__河__入__梦__来___。
语文 ·七年级·上册
四、潼 关
第三单元
谭嗣同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 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 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 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 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 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语文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