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无锡第三高中历史校本课程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励志名言、好词好句、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documents,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and more.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5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案例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案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记住“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致走向,以及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交流的时间。
2、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认识“汉委奴国王”金印历史价值。
3、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培养从历史文物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概括“丝绸之路”和“南方丝路”。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丝绸之路”导入新课。
2、通过“丝绸之路”示意图,让学生了解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
3、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形式,探究“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
4、通过相关史料图片,了解汉与朝、日交流的历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两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认识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加深对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1、丝绸之路2、两汉时期的中日交流【教学难点】甘英出使大秦及其意义【授课类型】新课【课时】1课时【教具】教学挂图【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老师导入)两汉时期,中国以高度文明和繁荣富强闻名于世,中华文明向外传播。
同时,中国也要吸取外来文化充实自己。
那么,中国与世界是通过哪条商业通道来实现的呢?(学生回答“丝绸之路”),(老师肯定)对,在两汉时期,中外交流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来实现的,那么“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两汉时期中国与世界有哪些交流?“丝绸之路”又有什么意义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
(板书课题)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老师导课)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有关“丝绸之路”的知识。
(板书第一标题)一、丝绸之路1、(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老师讲解)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和今天的新疆,翻越葱岭,通向西亚和欧洲。
由于在这条商路上,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所以叫“丝绸之路”2、那么,“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呢?(老师指出)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加强了,其实“丝绸之路”就是张骞开辟的。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简介本文档旨在介绍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内容与目标。
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研究历史,学生可以了解过去的经验和事件,并从中汲取智慧,指导自己的未来。
课程内容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以及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以下是课程的主要内容:1. 旧石器时代和人类的起源2. 古代文明的兴衰和辉煌3. 中世纪的宗教和政治改革4. 近代历史的变革和国家建设5. 当代世界的重大事件和国际关系课程不仅仅涉及国内历史,还包括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以便让学生了解和比较不同国家和文化间的异同。
研究目标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研究目标如下:1. 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背景和影响。
2. 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分析历史事件和理解历史文献的能力。
4. 培养对不同文化和世界观的尊重和包容性。
5. 培养对国家和国际事务的理解和关注。
通过达到上述目标,学生将能够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提升思辨和批判思维能力,培养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评估为了评估学生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中的研究成果,我们将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包括:1. 日常作业和课堂表现。
2. 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项目。
3. 平时测验和期中期末考试。
4. 研究报告和口头展示。
通过综合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我们能够更全面和准确地评估学生的研究成绩。
结语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是一门富有挑战和价值的学科,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思考的机会。
我们希望通过这门课程,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和思考能力,让他们成为有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谢谢阅读本文档,如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高中历史校本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决定开展高中历史校本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观摩、教学研讨等形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效果,推动学校历史学科的发展。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确保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 通过集体备课,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4. 培养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1)选取教材内容:根据教学进度,选取一个章节进行集体备课。
(2)分析教材内容:教师共同分析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
(3)设计教学方案: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结合自身教学风格,设计教学方案。
(4)讨论与修改:教师之间相互讨论,对教学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2. 课堂观摩(1)选取观摩课: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或教研组长担任主讲,进行公开课展示。
(2)观摩与记录:教师认真观摩,记录观摩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
(3)课后研讨:观摩课后,教师进行集中研讨,分析课堂教学效果,提出改进措施。
3. 教学研讨(1)教学案例分析: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教学案例分析,分享教学经验。
(2)热点问题探讨:针对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3)教学资源开发:教师共同探讨如何开发和使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四、活动安排1. 活动时间:每周五下午第三节课2. 活动地点:学校会议室3. 参与人员:高中历史教师4. 活动流程:(1)主持人介绍活动主题和内容;(2)集体备课;(3)课堂观摩;(4)教学研讨;(5)总结与反思。
五、活动评价1. 教师参与度:教师是否积极参与活动,是否认真备课、听课、研讨。
2. 教学效果:教学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课堂教学效果是否明显。
3. 教师成长: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否得到提升,教学研究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及注意事项标签:历史教学;校本课程;开发原则;注意事项对于高中历史学科而言,校本课程开发是进一步落实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
从身边的史实入手,从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入手,来开发校本课程,更容易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1.以人为本原则。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思想,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在内容选择上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尤其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尽量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
2.实效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并不一定要求开发的课程具有绝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是,必须对学生有所启发,让他们学有所得。
也就是说,开发的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起到应有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实效性。
3.发展性原则。
课程开发最大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成才、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社会进步。
因此,学校除了利用自身资源,构筑有本校特色的课程外,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需要在实施过程中根据社会的发展、学生的需求不断地补充、调整、完善,而不是严格地按照大纲的规定,一成不变。
4.开放性原则。
历史校本课程的资源非常丰富,可选择的余地非常大,既可以是教材、互联网上的内容,也可以是图书馆、博物馆中的相关资料,还可以是历史遗迹、遗址和传说等。
总之,历史校本课程涵盖的范围广阔,教师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开发和利用。
不仅内容上要开放,课程开发的途径和方法也应是开放兼容的。
多种方法的协调配合,才能使历史校本课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课程。
二、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注意事项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历史教师是历史校本课程设计和实施的主力军,只有不断提高其素质,才能保证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效。
学校要从两个方面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一是转变历史教师的传统观念,提高他们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方案 新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方案新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方案一、方案背景为了更好地开展高中历史教育,满足学生的研究需求,特制定本校本课程方案。
二、目标与原则1. 目标:通过研究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和历史文化修养。
2. 原则:简洁性、针对性、实用性、综合性。
三、课程设置1.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
- 必修课: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共计500课时。
- 选修课:根据学生兴趣和发展需求,设置多元化的选修模块,如:文化史、经济史、政治史、艺术史等。
四、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1. 中国古代史:重点研究从远古先秦时期到清朝末年的历史事件、人物与文化。
2. 中国近现代史:重点研究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政治发展与经济建设。
3. 世界现代史:重点研究从欧洲文艺复兴到二战结束的国际关系、历史事件和文化交流。
4. 选修课内容和安排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及师资力量灵活确定。
五、教学方法与资源1. 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
2. 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包括课本、多媒体教具、实物文物、学术期刊等。
六、评价方式1.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项目研究、课堂表现、作业等。
2. 评价要注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历史意识的培养。
七、实施与改进1. 学校应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包括教师培训、教材选用和课程教学计划的制定。
2. 持续改进,根据实践情况对课程方案进行修订和优化。
以上即为本校本课程方案的概要内容,希望能为高中历史教育提供有益的指导。
基于校本的高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
基于校本的高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作者:王春英来源:《新智慧·中旬刊》2019年第02期【摘要】历史是高中教学的重要学科,是一门文科学科,在高考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因此历史课程的学习在高中阶段学习中有重要地位。
新课标认为,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资源的总和。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人文科学课程,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供我们一线教师开发利用以提升教学质量。
历史课程的学习除了掌握历史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此在历史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可以基于校本课程进行,实现历史教学目標,提高历史教学水平。
【关键词】校本;高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历史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所学知识离学生生活的空间和时间较远,学习内容较枯燥,涉及的知识面广,知识量多,时间轴长,大部分学习的兴趣并不浓厚,导致教学效率偏低。
历史学科具有其独特的性质,同时课程资源也较丰富,包括教材、图书馆史料、博物馆、影视资料、遗迹、互联网等。
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历史课程标准的实现、我国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一定的统一性和特殊性,我国历史教材大多数统一使用人教版教材,教材是统一的,可见文字资源是统一的,同时各地及各个学校的教师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课程资源,这也是相对统一的,而课程资源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学校学生本身的特殊性、教师的特殊性、学校文化的特殊性等,在这些环境的共同影响下,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特点形成一套适合本校学生的学习教材和教学体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促进学校的发展。
一、校本的内涵与特点校本是指学校在运用国家统一的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学校的特色创办属于自己的教育体系。
而基于校本开发的教学课程资源是指以学校自身为出发点,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师、教学设备等开发的教学资源。
目前,大多数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开发了这种教学资源。
校本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首先是特殊性,这是由于不同的学校其教学风格、教学水平以及教学设备等都是不同的,校本教学资源开发就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来开发教学资源,因此校本具有特殊性。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
——以《琥珀——漫画历史》校本课程为例
广州市执信中学 刘琴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 ——以《琥珀——漫画历史》校本课程为例
1 2 3 4 5
一、绪论
二、理论基础 三、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
四、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实施 五、实践后的思考
研究步骤
1999年至2003年
四、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实施
• 4.1举办《琥珀——学生历史漫画展》
• 4.2开展研究性学习课题《历史漫画与漫画历史》 • 4.3纸笔测试试题的创新Βιβλιοθήκη 三、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
• 3.1《琥珀——漫画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 广州市执信中学分析 • 3.2《琥珀——漫画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 3.3《琥珀——漫画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 3.4《琥珀——漫画历史》校本课程的目标 • 3.5《琥珀——漫画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有利条 件 • 3.6《琥珀——漫画历史》校本课程的结构和内容
• 《琥珀》按照按照通史的线索,涉及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 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等方面的内容。全部漫画作品均属学生 原创,这是本教材的特色和与众不同之处。 • 第一部分 闭关锁国的清朝 第二部分 远去的历史 • 第三部分 寻求自强 第四部分 曲折道路 • 第五部分 跃进的年代 第六部分 疯潮 • 第七部分 伟大的转折 第八部分 黑奴的自由 • 第九部分 时代之门 第十部分 绥靖政策 • 第十一部分 法西斯发难 第十二部分 两极“隔”局 • 第十三部分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 第十四部分 苏联老大哥
• 积累经验阶段
• 在高中开展学生历史漫画创作系列 活动
2004年至2006年
2006年至2008年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思路与类型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思路与类型高中历史教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规范的学科学习,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们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思想、道德和社会制度有深入和发展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和培养学生们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思维,建立和发展学生们的正确民族观念和国家情怀。
为此,开发合适的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是一个重要任务,是促进高中历史教育发展的重要桥梁。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以查漏补缺为基础,深入研究、把握历史典籍,考古文物、史料资料、文献材料,选择性地从中提取和汲取有价值的内容,并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构建一套更加全面系统、更加丰富多彩的高中历史教材。
二是以传承历史精神为重点,尊重传统文化,挖掘历史的深层蕴含,借助历史文献的研究,深耕沉淀古今中外文明材料,不拘一格,以时代特征和社会现实为基础,探索历史的深度与广度,教育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文精神价值,以及人类文明智慧的积累。
三是以教育为导向,打造体系科学的教学设计,强化学生学习主体性,增强学习动机,重视校本课程的本地特色与创新性,探索发展独具特色的历史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历史的海洋中学习游刃有余、融会贯通,实现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有机结合。
目前,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发展可分为以下三类:一类是校本历史概述课。
这是最基本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历史学理论、史学方法、历史知识以及历史观念等。
本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基本观念,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和历史发展趋势的正确认识,从而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能力。
二类是特色历史课,它是根据地域文化的特色和本地历史教学需求,将历史学习的认识、分析等方法与本地历史知识和文化结合起来,注重本地历史学习的思考力和分析力的能力的开发。
该课程的开发可将历史学习的价值赋予学生,从而让学生在了解历史文化的同时,有更加深入深刻的认识。
三类是实践历史课。
实践历史课是将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而成,它以学生参与相关活动为主,将历史知识、观念、思维方式和技术相结合,把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结合,以促进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探究。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5篇)历史随时产生,是人们在过去自由活动的照实记录。
作为一位历史老师,你知道如何制作一份吸引人的课件吗?下面是作者为你准备的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快来鉴戒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精选篇1)教学指导思想:新学期伊始,我校掀开了新的一页,我的人生也随之迈上了新的台阶。
新学期校长报告会上,校长饱满豪情的讲话深深震动了我。
“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现代人”这一嘹亮的号角在我心间久久回荡。
秉承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我对新学期的教学指导思想进行了摸索与探索。
要培养这样的跨世纪人才,第一要请教师自身应当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高中历史新课程这一高中历史教育的实验田,对我们这一代教师来讲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只有认真研究,深入摸索,努力实践才能赢得主动,获得事业和人生的双重进步。
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将本着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技能、放宽教学视野的指导精神,积极摸索和总结教学规律,尽快提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认知能力和求知爱好,实现我校历史教学的新突破。
基本情形分析:一、教师自身状态分析:(一)教学优势:在历史教坛执掌教鞭的十几年,不仅使我积存了丰富的教学和管理体会,也锤炼了我精练、准确、具有感染力的课堂风格和认真负责的育人态度。
同时,十年来我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智力水平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使得我初步具有了因人施教的能力,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和能力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
(二)教学劣势:我在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在适应我校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方面有一个进程,需要不断提高和揣摩。
二是需要尽快熟悉学生的思维和心理习惯。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已基本适应,初步积存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且学习方法上有了改进,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存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二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锤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渐掌控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鼓励学生在“史韵流香”的论坛上各抒己见,发表属于自己的历史论辩,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巩固提高打好基础。
高中历史优秀校本课程
高中历史优秀校本课程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过去,还可以引导我们思考现在和未来。
在高中阶段,历史课程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为了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许多学校都开设了优秀的校本课程。
本文将介绍一门高中历史优秀校本课程的特点和意义。
这门优秀的校本课程名为《历史与人类文明》。
它的特点在于将历史与人类文明紧密结合,通过深入研究历史事件和人物,探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这门课程不仅注重历史的事实和数据,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首先,这门课程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课程设置了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包括历史文献、图片、音频和视频等。
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历史纪录片、阅读历史小说和参观历史遗址等方式,亲身感受历史的魅力。
同时,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鼓励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讨论,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度。
其次,这门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是指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历史事件和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这门课程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事件的因果分析、历史观点的辨析和历史问题的解决,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和辩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最后,这门课程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文明的兴衰和交流,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共同性。
这门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通过比较不同文明的历史和文化,帮助学生超越狭隘的民族观念,增强他们的全球意识和国际竞争力。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优秀校本课程《历史与人类文明》通过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共28张ppt)
(六)明清时期——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转折
王 阳
1.传承: 明中后期,陆王心学的广泛传播(“致良知”“知行合一”)
明
2、转折: (1)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 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黄宗羲
工商皆本 天下为主,君为客。
顾炎武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 责焉耳矣。
——摘编自《中国历史纲要.上册》
(五)宋元时期——中华文化的繁荣 1、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理学形成;
宇宙观 “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是宇宙的本原
人生观 “存天理,灭人欲”,以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方法论 提倡“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事物以把握“理” ◎集大成者朱熹 理学的影响:①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 ②宣扬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2、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百家争鸣
(二)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的奠基
(2)战国“百家争鸣”局面:
② 表现:
派别
人物
道家
庄子
儒家
孟子 荀子
法家
韩非子
墨家
墨子
兵家
孙膑
思想主张 齐物论、逍遥、天与人“不相胜”
仁政、性善论、浩然正气 礼法并施、性恶论、天行有常 依法治国、中央集权、变法革新
兼爱、非攻、尚贤 《孙膑兵法》
③影响: 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1)春秋末期: 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
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 居民的总称,四邻的夷、蛮、戎、狄等民族被华夏 族称为“夷”。
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校案例评析——以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为例
一
区别于课程设计 ,校本课程 开发
、
成 、 实 施、 评价 和 {
不断改进课程的
方式和方法 , 是~
“ 校本课程开发 ” ,貌似 一个舶来 成 、实 施 、评 价 和 不 断改 进 课程 的 品 ,大 多以 为 这 个概 念 是菲 吕马 克 方 式 和 方 法 ,是 一 种 决 定 课 程 的 活 ( F u mma r k , A . M. )和麦克米伦 ( Mc — 动 、过程 。 显 然 ,这 个 系 统 工 程 其 中 包括 了课程 设计以及 设计的背景 。浸 “ 校本 课程 开发 ” 润在吴 文化 中的锡 山高中 ,改革开放 国际研讨 会上首创 ,其实不然 。晚清 以后 ,开展课程 的现 象学研究 ,一方
自身出发去认识课程 实施现象 ,运 用 内一流课程论专家 经常深 入地处 无锡 课程 与教学论原理进 行分析 ,并加 以 西北 隅偏僻 的 “ 田园学府 ” ,与学校 直观描述 ,创 造性 地尝试校本课程 开 校本课程 开发 研究课题组合作 ,会 同 线实验教 师集体 研讨 。根据课程 研 发。
N e w C u r r i c u l u m R e s e o r  ̄ n > 0 ] 腋 市 课 裎 开 发 的 学i I i 交 案例i 平析
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对外公开课安
英语
安贤婷
高二12
M6U2 Project
教学楼(2)
二楼阶梯教室
物理
严慧洁
高一8
物体的平衡
高一8
化学
顾远
高三12有机化学复习高三12生物李晓春
高二7
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
高二7
历史
郑彩君
高三5
罗斯福新政
高三5
政治
赵龙
高一9
第八课第一框国家财政
高一9
地理
倪晓艳
高一10
自然界的水循环
高一10
葛新颖
高一1
碳酸钠的性质
实验楼103
生物
尤剑
高一7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高一7
历史
李佳鑫
高二1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高二1
政治
朱晓蓉
高三2
征税与纳税
高三2
地理
肖高燕
高二6
海岸带的开发
高二6
体育
韩静燕
高一8
接力跑
大操场
信息
吴湉
高二11
动态网页(复习)
实验楼411
心理
宋欢
高一3
感恩父母
高一3
9:30—10:10
国际部
Kat
国际部二楼Grade 2
英语
国际部二楼Grade 2
10:20—11:00
国际部
Anny
国际部四楼Grade 11
英语
国际部四楼Grade 11
请听课老师在连廊处搬取凳子。听课结束后,请将凳子放回原处。
高二11
化学
陈琤琤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汇编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汇编> 摘要:本文档是对高中历史课程的校本教材进行汇编和整理,旨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份全面且易于理解的研究指南。
汇编内容包括历史课程的学科结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要点。
1. 学科结构高中历史课程学科结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中国古代史:探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变迁和演变;2. 世界历史:介绍世界各大洲的历史演进和主要国家的发展变革;3. 现代与当代史:分析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要事件与人物,了解国际局势与中国的关系。
2. 教学目标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1. 知识与理解:学生能够掌握历史知识体系,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背景和影响;2. 分析与思考: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思考,形成独立的历史观点;3. 探索与研究:学生能够参与历史研究和调查,培养历史意识和研究能力;4. 传承与创新:学生能够继承传统文化,发展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教学内容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 中国古代经济与文化的繁荣;- 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与革命。
2. 世界历史:- 古代文明的兴起与衰退;- 各大洲的历史演变;- 主要国家的发展与变革;- 世界两次大战及其对全球格局的影响。
3. 现代与当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与人物;- 国际局势与中国的关系;- 当代历史发展趋势与挑战;- 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与应对。
4. 教学方法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讲授与讨论: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和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2. 实地实训: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实地活动,加深对历史文化的了解;3. 研究与写作: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研究和写作,锻炼历史思维和写作能力;4.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历史图片、音视频资料,丰富课堂教学内容;5. 合作研究: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历史课题研究和展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跨学科教学设计与思考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跨学科教学设计与思考作者:邵长峰来源:《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20年第04期【摘要】跨学科教学是顺应时代潮流,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知识创造和传播活动。
教学案例围绕中心主题,突出教学设计,打破学科壁垒,引导学生从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习的综合化,开阔教与学的视野,优化教与学的路径,充分发挥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
【关键词】跨学科教学;教学设计;素养提升【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27-0046-04【作者简介】邵长峰,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红山分校(南京,210018)校长,高级教师。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重视课程的开放性、整合性。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也指出: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内容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于此,旨在建立起学科与学科联系,促进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发展的“跨学科教学”成为越来越多教育人的追求。
笔者在高一年级开设了“中国古代著名关隘”校本课程,以不同的历史时期为线,以不同区域空间为截面,引领学生在中国古代著名关隘的地理、历史、文学、艺术、建筑、风土民情等知识中徜徉、探究,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习行事做人的智慧,夯实人生发展的人文底色。
下面就以《两京锁钥:山海关》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跨学科教学的设计和思考。
一、教学立意的设定及教学目标的确定山海关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关隘,既经历了封建王朝的改朝换代,也见证了近代中国民族的屈辱、民族的奋起;既展示过“砖石雄关”物性的雄壮、威严,又在外敌入侵、民族危机面前,生长出“血肉雄关”的人性刚强、雄起,可以给学生留下时代的思考:到底什么样的雄关才不被摧毁?基于此,笔者把本课的教学立意设定为:“雄关在哪?为何重要?雄关在那,作用如何?雄关难在,如何新造?”确定了教学立意后,笔者结合学生的学情和高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教学目标确定为:(1)在地图上准确标出山海关、北京、燕山山脉和渤海的地理位置;知道古代华北通往东北的三条主要通道,分析它们更迭替代的主要原因。
高中校本课程历史教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例如:《中国近现代史》)二、课时安排:(例如:2课时)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发展脉络;(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历史文献阅读和史料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3)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情感;(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3)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重点:(1)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发展脉络;(2)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思想。
五、教学难点:(1)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2)如何运用史料分析历史事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对近现代史的兴趣。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新课讲授1. 讲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发展脉络,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2. 分析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思想,如林则徐、洪秀全、曾国藩、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等。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影响。
2.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四、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新课讲授1. 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2. 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四、案例分析1. 案例分析: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变化。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教师点评。
五、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思路与类型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思路与类型
华志强
【期刊名称】《中学课程资源》
【年(卷),期】2022(18)10
【摘要】新课程改革正向纵深推进,为了突出生本理念,搞好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就要明确开发思路,课程要体现研究性,取得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突出评价性,开阔学生的眼界,发展学生的思维,增长学生的知识;彰显预测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和科学性。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应以地域为内容,针对某一个确切的、指定的课程来设计;以人物为内容,学习如何分析与评议历史人物;以乡土为内容,培养学生的爱乡之情;以时政为内容,帮助学生养成关注时事的好习惯。
教师要创新性地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与质量。
【总页数】3页(P76-77)
【作者】华志强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51
【相关文献】
1.历史校本课程选题与开发实施——《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题研究体会
2.以文化建设引领,构建实践性校本德育课程——上海市长宁区愚园路第一小学实践性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思路、设计与实施
3.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新思路—
—电子游戏与校本课程的整合4.高中历史乡土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兴城二高中“兴城古城”校本课程为例5.统整:校本课程开发新思路——以“龙狮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校本课程滋养历史学科家国情怀素养的田野——以溧水区第三高级中学校本课程《红色印记》实践为例
一、基于课改需要,校本课程编写的 背景分析
1.现有历史教材的局限。国家课程因其具有 统一性的特点,使它不可能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学 校和学生的实际差异,因而它的针对性就难以凸显。 而校本课程是由学校作为主体开发和实施的,是“基 于本校和学生”、“为了学校和学生”的课程。人 教版历史必修一关于抗日战争只有一课内容,关于 苏南地区抗日斗争只有“八路军、新四军进入敌后, 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一句表述,难以让 学生了解新四军苏南抗日斗争的全貌,而校本课程 的开发,正是对这段历史的有益补充。
第三,处理好实践与评价的关系。缺乏有效的 评价,历史社会实践活动很难可持续地开展,更无 法达到家国情怀培养的既定目标。只有注重评价学 生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表现,建立激励学生
不断进步的发展性评价机制,才能让过程评价更具 体、主体更多元、手段方法更多样,最终客观全面 反映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年
初
至
1945
中取得国胜远利征。军远赴缅甸作战,1942
年初
皖 南 事 变 后, 溧 水 党 组 织 被 迫转入地下。 溧水地区成为苏南人民抗日 斗争的中心区之一。
反攻阶段
1945 年 8 月 15 日
日本帝国主 投降。
义宣布无
条件
1945
年
8
月
19
日
溧 水 县 城 解 放, 溧 高 县 政 府 机关进入溧水城。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大舞台”。
6 2020年第12期
教师发展
家国情怀的培养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和说教, 是难以触及学生内心的。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 念,改变教学方式,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开展探究 性历史学习。融历史学习于探究活动中,有利于克 服课程内容知识化的倾向,防止家国情怀教育变成 空洞的说教。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给历史探 究性学习提供了舞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竹文化中国的竹文化,是指咱们的祖先在对竹子进行培植、应用以及欣赏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和前面讲过的兰文化有所不同的就是,它的物质文化属性和精神文化属性两个属性都非常强,它可以分为两大范畴,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它们依托于竹子而产生,又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与咱们中国人携手已有数千年之久,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一、竹,人之挚友竹子是人非常真挚的朋友。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竹子属于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它的根茎和躯干皆以木质化,变得非常硬,还有明显的节。
咱们中国人过去把这个节给予升华比附于气节,竹子为什么受欣赏跟它有这个节有相当重要的关系。
据统计咱们中国有250多种竹子,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和华南、西南地区。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竹子也逐渐开始向北进军。
在北京现在也有很多竹子,过去北方竹子是活不下来的,一到冬天就冻死了,现在气温提高了,所以竹子已经开始向北方扩展了。
但是它的原生主要是在长江流域和华南、西南地区。
竹子的生命力非常旺盛,而且适应性非常强。
山野路旁,庭院庙宇,皆可随遇而安。
它有很多非常美好的品德,是咱们古人观察出来的。
“栉疾风而扬其劲节,沐冷雨而秀其英姿。
映月色而显其窈窕,偎瘦石而衬其轻盈。
依窗而立疏影婆娑增静谧。
临池而长柔身映水更清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育竹和用竹的国家。
早在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当中,考古学家就发现了竹子的实物。
竹子长得非常快,它光滑柔韧,坚固轻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和先民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在古代有多种用途。
在洪荒满目,文明初启之时,即原始社会的狩猎期、采集期,竹子曾经作为武器协助人类与野兽搏斗。
竹子在武器发展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竹弓、竹箭到抛石机,之所以弃木用竹,是因为竹子韧性非常强,轻易拉不断。
有许多箭也是竹子做的,尤其是南方。
北方人喜欢用木,南方人特别习惯于用竹。
发展到宋代,有火药箭、竹管火枪等,都离不开竹子的协助。
竹子对咱们中国人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竹子曾经作为建筑材料帮助人类抵御风雨。
最早的建筑为各种茅棚,是非常简陋的。
竹子,有相当的强度,最早的好多建筑它都是竹子搭的。
到现在,在竹乡,竹子还在作为建筑材料被应用着,比如竹楼。
在南方,好多用品或家具都是竹子做的,竹床、夏季用的竹凉簟、背小孩用的竹篓、供小孩睡觉的竹摇篮、大小竹凳、竹椅、竹桌、各式竹篮、包括淘米的筲箕、吃饭用的竹筷,过年蒸糕团的竹蒸笼、用竹子编的碗橱,号称竹橱。
现代有竹子做的刀砧板,优点是质地较硬,不起碎屑,不易滋生细菌,还有竹子做的地板。
作为食物,竹笋可以作为美食,味道非常鲜美,是一种非常健康的食品,纤维素很多,充饥效果非常好,是低胆固醇、低脂肪、不施农药的绿色保健食品。
笋烧肉、腌笃鲜、笋干烧肉都是令人垂涎欲滴的家常菜。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爱吃肉更爱竹,曾言:“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
”,现代饭店翻用成“无竹令人俗,无肉令人瘦,若要不瘦又不俗,天天笋烧肉。
”竹还可以充当穿戴之用的材料,比如说过去的蓑衣(用竹衣做)、还有用竹编的斗笠,既可防雨又可遮阳,用竹做的拖鞋,分外凉爽,缺点是滑硬了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竹子的用途不断地扩大,作用更加彰显。
超市里现有竹纤维制造的抹布,毛巾等用品,别具一格。
到了春秋时期,我们祖先曾经制造出一种利用杠杆原理提水的工具叫桔槔,唐代,出现了新的灌溉工具叫“筒车”,它是利用竹筒来提水的。
竹子连成片就是竹林,竹林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弱噪音、净化空气、防止风害等等一系列的作用,所以竹子是备受咱们中国人青睐的。
无论是园林建设、民居环境,还是作为书写材料形成文献,以及制作各种生活用具等等,都证明竹子与先民生活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
竹子它不独产于中国,其他国家也有。
但是咱们中国人对竹子的喜好程度之甚,人与竹子之间相互关系之紧密,可以说是举世无匹也。
可以说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够像竹子一样,对咱们中华传统文明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
二、竹,史载汗青在1954年,西安半坡村发掘出距今六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的遗址,发现出土的陶器上面已有“竹”字的符号。
竹字是典型的象形字,是一典型活化石,一看就能看出来竹子这种形状。
到了商代的时候,咱们的祖先已经摸索出利用竹材的很多的用途。
竹的用途之一:制作竹简就是将文字刻写于竹片之上,再用绳索把那散片串在一起,这样“书”、“册”乃成,汉字的“册”字就由此而来,它也是一个象形字,竹简为我们保存了大量的珍贵文献,比如说《尚书》、《老子》、《论语》这些经典,过去都曾经刻写在竹简上,当然也有木简,但主要是竹简。
这个简字是竹字头,表明是用竹子做的。
它的制作方法需要几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将青竹用火烤,竹子刚砍下来的时候,里面含有很多水分,火上一烤水分就开始往外溢,和人的流汗特别相似,古代的人就以汗青来代称史籍,这样处理过的竹子不会被虫蛀,便于保存。
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他在宋末被元兵所擒,然后抓到了大都,现在的北京。
他誓死不降,写了一首诗,最后两句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到了殷商时期,用竹简所成的书称为“竹书”,用竹书写的信函称为“竹报”。
而“笔”的发明,便是用动物之毛加上竹子之杆儿所制成。
竹的用途之二:造纸竹子的另一项重要用途就是造纸。
中国有四大发明,其中之一就是造纸术,造纸的材料,是植物纤维,象树皮、麻、破鱼网等,但也曾经用过竹子。
在公元九世纪的时候,中国开始用竹造纸,当然竹纸大发展是在此以后。
明代有一位科学家叫宋应星,他曾经撰写一部书叫《天工开物》,曾经有过非常详细的记载,并附有竹纸制作图。
中国文化发轫期、拓展期和繁荣期,它都离不开竹子的这种承载,竹对保存和传播中华文明、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形成,发挥过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另外,宋代戴凯之和元代李衎先后都有专门介绍竹子的著述《竹谱》行世,对竹子各方面的知识介绍非常详细,对竹子的各种作用有一种促进作用,表现出了古人对竹子的关注和倾心。
咱们回过头再看一下汉字当中竹部文字,竹,它是一个偏旁部首,竹字头文字的情况可以略窥一下咱们先民用竹的古老历史,实际上就是活化石。
所有竹子加工的或者曾经用竹子加工的物品都是用“竹”头来造字,衍生出的竹部文字数量是非常大的。
有人专门统计过,1979年版的《辞海》当中,竹部的文字一共有209个。
日常生活的,咱们知道“箸”,即筷子,过去主要是竹子做的,现在一次性筷子木头的比较多,还出现了塑料的,过去比较讲究的有用玉的,玉箸,也有用象牙的,象牙箸,还有银箸、金箸,实用价值不大,实用价值最大的还是竹箸,后来到明朝的时候给它换了名字即筷子。
汉字当中的竹部文字:器皿:笼、箪、笾、簋、箸、筷、筲、筐、篮、笥、箱、筏科技领域:算、筹文化领域:笔、籍、簿、简、篇音乐领域:笛、笙、竽、箫历代各类字典当中收录的字比这个要多多了,咱们知道《辞海》只收录了一万多字,和《康熙字典》的四万多字和后来《中华大字典》的五万多字它还差好几倍。
从那里面找肯定还会有更多竹字头的字。
从成语典故当中,咱们也可以看到成语典故当中的“竹”字:竹影婆娑、成竹成胸、竹报平安、衰丝豪竹、吹竹弹丝、急竹繁丝、金石丝竹、刀过竹解、竹苞松茂、竹林之游、青梅竹马、日上三竿、势如破竹、名垂竹帛、馨竹难书这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可以折射出竹子在几千年中华文明史上在生产、文化、艺术以及日常生活等等各个方面它都曾经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竹,竹解虚怀在古代士大夫精神生活层面,竹子的地位是非常尊贵的。
它曾经与松和梅并称为“岁寒三友”,也就是说在困境当中不改气节的三友。
孔子先有“岁寒”的提法,他是“松柏岁寒”,后来逐渐被后人补成了“三友”就是松、竹和梅。
因为松柏是一个系列,松和柏,往往提一个松,就代表了柏,梅和竹加在一起,这些都是不怕冷,号称“三友”。
竹又与梅、兰、菊又合称为“四君子”。
可见,竹子在先民心目当中它是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的。
的确,竹的形态、性情都是值得赞美的。
竹竿,挺拔秀丽,竹叶潇洒多姿、其形千奇百态、其质优雅至美。
每当咱们雅兴相随而漫步于青青翠竹之下,流连于竹林之间的时候,冥思遐想就不禁油然而生。
为什么古代的士大夫都喜欢竹?他们看到了竹,作为一种生物习性和外在形态有一种美,这种美能够激励知识分子的内心那种宁静和自我完善。
咱们说竹子无牡丹之富丽,无梅花之清雅,无松柏之伟岸,无秋菊之奔放。
竹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虚怀寂静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朴实无华的外貌。
为它树立了、确立了非常崇高的地位,是其它的所有的这些植物都没法和它相比的。
而且它不苛求环境,不炫耀自身,什么地方它都能活,它也不是特别高大。
可以说它是悠然恬淡,默默无闻的,它把绿荫奉献给大地,将美好留给了人间。
古人把它这种亦柔亦刚,坚韧有节的这种生物形态,这种特征予以归纳升华,并比附于人中君子,所以就成了有德之人精神风貌的实物参照和楷模,并随着其内涵的不断丰富,竹逐渐升华为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重要象征。
翠竹不但可以美化人的生活,还可以陶冶和升华人的情操。
它的那种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这种品行,正是竹子的特殊审美价值之所在。
它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观和审美意识以及道德伦理,对中国文学、绘画艺术、工艺美术、园林艺术、音乐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等。
四、竹,文化意象青青竹林,淡淡篁叶,自古往以来不知道令多少骚人为之吟诗作赋,令无数墨客为之画影图形,过去士大夫的文人画创作的题材不多,一般都是身边他们非常喜欢的植物,像梅、兰、竹、菊为什么叫“四君子”,就是因为画家经常把它们画到一起,最后就形成了一个系列。
“岁寒三友”也是一样,再弄上点寒风、瘦石等以衬其不畏严寒的品性,这就形成了中国一种不可或缺的竹文化的意象。
回顾历史,从文学角度,竹子在中国文学题材当中出现的次数是非常多的。
比如说《诗经》里有大量咏竹诗,直接提及者有五首,出现过七次;间接提到竹子的,有几十首。
如“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诗经·卫风·淇奥》就属于直接提到了竹子,而且把竹的颜色也写得非常清楚。
此后,历朝历代咏竹赋竹的诗文,更是数不胜数,留下了难以计数的杰作,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竹文化系列,在中国文学殿堂中独树一帜,异彩纷呈。
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里面,一向认为诗画一体,书画同源。
表现竹子的诗画当中,当然也不乏佳作名篇。
据《太平御览》记载,书圣王羲之,他有一个儿子叫徽之,他曾经“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
或问暂住何烦尔?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太平御览》王羲之之子,一天都不能离开竹子。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爱吃肉更爱竹:“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北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苏东坡还曾经称颂道:“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