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化学_第五章_物质结构基础

合集下载

普通化学教案物质结构基础

普通化学教案物质结构基础

表面吸附与反应
表面吸附的概 念:物质在固 体表面上的聚
集现象。
表面吸附的原 理:由于表面 分子的作用力 与内部不同, 导致气体分子 在表面上的聚
集。
表面吸附的分 类:物理吸附 和化学吸附。
表面反应的定 义:在表面吸 附的基础上, 表面上的分子 与其他分子或 离子发生化学
反应。
界面现象与性质
润湿现象:液体在固体表面 铺展的现象
相变:晶体在不同 温度和压力条件下 发生结构转变的现 象
晶体缺陷对相变的 影响:缺陷可以促 进或抑制相变的发 生
相变在晶体缺陷中 的应用:通过控制 晶体缺陷来调控材 料的性能和功能
晶体结构与物理性质
晶体结构决定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硬度、熔点、导电性等。
不同晶体结构对物理性质的影响不同,如金属晶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延 展性。
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动力学
反应速率常数:描 述化学反应快慢的 物理量
活化能:反应进行 所需的最低能量
反应机理:化学反 应的步骤和过程的 描述
催化剂:降低反应 活化能,加速反应 进程的物质
溶液中的相变与热力学
相变:溶液中物质 状态的变化,如溶 解、结晶等
热力学基本概念: 如熵、焓、自由能 等在溶液结构中的 意义
振动与转动的能量:较低,常温下即可发生。
振动与转动的光谱特征:可通过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进行检测和研究。
分子的极性
影响因素:元素的电负性、 键的极性、分子构型等
定义: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 不重合,导致分子表现出极 性
极性分类:永久极性、诱导 极性、取向极性
物理性质:溶解度、熔点、 沸点等
分子光谱与分子能级
THANK YOU
汇报人:XX
表面张力:液体表面抵抗变 形的能力

普通化学第一章

普通化学第一章
若体系向环境做功,W 0
功和热都与途径有关,不是状态函数
功的分类 体积功 由于体系体积变化而与环境交换的能量, 称为体积功。 体系做功: W = -p外· ΔV 非体积功
体积功外的所有其他形式的功称为非体 积功。如电功、表面功等。
1. 体系和环境
敞开、封闭、孤立
2. 状态和状态函数
1.1.5 热和功
1. 热 定义: 体系与环境之间因温差而传递的能量称 为热,以符号Q表示。单位: J 或 kJ 规定: 若体系吸热,Q 0 若体系放热,Q 0
2. 功 定义: 除热之外,在体系和环境之间被传递的其它 能量,称为功,以符号W表示。单位: J 或 kJ 规定:
若环境向体系做功,W 0
状态函数的特征
体系状态一定,状态函数值一定 体系状态变化时,状态函数值的变化只与 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变化途径无关 循环过程状态函数的变化值为零
动画来源:
绍兴文理学院
无机及分析化学
1.1.3 过程和途径
体系的状态由于外界条件的改变会发生变 化,这种状态变化称为过程。 变化过程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具体形式, 我们把实现过程的每一种具体的形式称为途 径。
状态函数特征
5组基本概念
3. 过程和途径
恒温、恒压、恒容、绝热
4. 热力学能U
状态函数、具有加和性、绝对值不可测
5. 热和功
过程函数,正负号规定,体积功
1.1 热力学基本概念
1.2 化学反应的能量守恒与反应热效应
1.2.1 热力学第一定律
1.3 化学反应热效应的理论计算 1.2.2 热化学方程式与盖斯定律
1.1.1 体系和环境
1.2 化学反应的能量守恒与反应热效应 1.1.2 状态和状态函数

普通化学答案

普通化学答案

第五章物质结构基础课后部分习题答案8.写出下列各种离子的外层电子分布式,并指出它们各属于何种外层电子构型。

2+2+2++2-2+4+12.试写出下列各化合物分子的空间构型,成键时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分子的电偶极矩。

(1)SiH4正四面体 SP 3μ=0(1)H2S V字型不等性SP 3 μ≠0(3)BCl3平面三角形 SP 2μ=0(4)BaCl2 直线 SP μ=0(5)PH3 三角锥不等性SP 3 μ≠014.下列各物质的分子之间,分别存在何种类型的作用力?(1)H2 色散力(2)SiH4 色散力(3)CH3COOH 色散力+诱导力+取向力+氢键(4)CCl4 色散力(5)HCHO 色散力+诱导力+取向力18.判断下列各组物质熔点的高低,并解释说明(1)SiF4<SiCl4<SiBr4<SiI4因为晶体中分子量增大,色散力增大,所以沸点升高。

(2)PI3>PBr3>PCl3>PF3道理同上。

19.试判断下列各种物质各属何种晶体类型以及格点上微粒间的作用力,写出熔点由高到低的顺序。

(1)KI (2)SiC (3)HI (4)BaO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正确的是:()A. s电子绕核作圆周运动B. 原子中电子的运动状态可以用四个量子数确定C. p 电子绕核走“8”字D. 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不停地自旋 2、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是:( )A. 绕核高速旋转B. 具有无穷大的动能C. 有确定的运转轨道D. 具有波粒二象性 3、近代原子结构理论中的原子轨道是指:( )A. 电子绕核运动的轨迹B. 波函的平方2||ψ C. 电子云 D. 波函数ψ4、主量子数为3的电子层中:( )A. 只有s 和p 轨道B. 只有s 、p 和d 轨道C. 只有s 轨道D. 有s 、p 、d 和f 轨道 5、下列各组量子数取值合理的是:( )A. n=2 l =1 m=0 m s =0B. n=7 l =1 m=0 m s =+21C. n=3 l =3 m=2 m s =-21 D. n=3 l =2 m=3 m s =-21 6、钠原子1s 轨道能级E 1s,Na 与氢原子1s 轨道能级E 1s,H 的相对高低为:( )A. E 1s,Na =E 1s,HB. E 1s,Na <E 1s,HC. E 1s,Na >E 1s,HD. 无法比较 7、下列用量子数描述的、可以容纳电子数最多的电子亚层是:( )A. n=2,l =1B. n=3,l =2C. n=4,l =3D. n=5,l =0 8、决定多电子原子系统原子轨道能级大小的量子数是:( )A. n 和mB. l 和mC. n 和m sD. n 和l 9、屏蔽效应所起作用是:( )A. 对核电荷的增强作用B. 对核电荷的抵消作用C. 正负离子间的吸引作用D. 电子层的排斥作用二、填空题1、波函数ψ是描述 数学函数式,它和 是同义词,|ψ|2的物理意义是 ,电子云是 的形象化表示。

普通化学第五章-物质结构基础

普通化学第五章-物质结构基础

p
ns2np1~6
ⅢA~ ⅦA族,零族
d
(n-1)d 1~9 ns 1~2
ⅢB~ ⅦB族, Ⅷ族
ds
(n-1)d 1~9 ns2
f
(n-2)f 0~14 (n-1)d 0~2 ns2
ⅠB、ⅡB族 镧系、锕系元素
例:写出第17、26、29和33号元素的核外电子 分布式,标明价层电子构型,并指出它们在周期表中 的位置(周期、族、区),元素符号和元素名称。
原子轨道能级由低到高的顺序为:
1s;2s,2p;3s,3p;4s,3d,4p;5s,4d,5p,
6s,4f,5d,6p;7s,5f,6d,7p;……
核外电子填充顺序
5.2.2 核外电子分布原理和核外电子分布方式
1. 核外电子分布的三个原理 泡利不相容原理:一个原子中不可能有四个量子数
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
2
x 2
2
y 2
2
z 2
)
8 2m
h2
(
E
V
)
0
Ψ称为波函数,是薛定谔方程的解。它不是 一个具体的数,而是用空间坐标描述波的数学函 数式。
在量子力学中,波函数和原子轨道含义相同。 在求解薛定谔方程过程中,可以自然导出主量子数 n、角量子数 l 和磁量子数 m。这三个量子数的组合可 以表达出波函数(或原子轨道)的状态。
dxy、dyz、dxz、dx2-y2、dz2
(4)自旋量子数 ms • ms = ± ,表示电子的两种自旋状态,
常用“↑”或“↓”表示。 • 自旋反平行 ——“↑↓”或“↓↑” • 自旋平行 ——“↑↑”或“↓↓”
2. 波函数(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
原子中电子运动状态的波函 数常以球坐标表示。

普通化学课件第五章原子结构与周期系

普通化学课件第五章原子结构与周期系
到十九世纪末,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发现了电子, 英国的汤姆逊(Thomson)和美国的密立根(Milikan R.A) 分别于1897年和1909年用实验确定了电子的电荷和质量。 修正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念。围绕着原子和电子的构成 关系以及电子在核外如何运动等问题,1903年,汤姆逊 提出了它的关于原子结构 的“蛋糕”模型,认为原子 是由均匀分布的正电球体及沉浸在其中的电子组成就像 葡萄子均匀的嵌在蛋糕上一样。
普通化学课件第五章原子结构与周期 系
第五章 原子结构和周期系
(Atomic Structure and the periodic table)
(引言)物质结构的研究对于化学乃至整个自然 科学的研究来说,相当于基石的作用。因为结构决 定性质,只有深入了解物质的深层结构,才有可能 深入把握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量 子 化— 学化 学 键 ( 化 学 反 应 中



构 结

电子运动状态的变化 化— 学分 子 和 晶 体 的 结 构 、

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简史: 道尔顿(英)——1803.原子论
“近代化学之父”
汤姆逊(英)——1897.发现电子。“蛋糕”模型 1906.获Nobel奖
卢瑟福——1911.“行星式模型” 解释了散射现 象
Planck常数)。一束单色光,有n个光子,具有的能
量E = n·h(nN,Einstein光子学说)。
§5.1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
(Spectrum of the hydrogen atom and Bohr’s model )
一、氢原子光谱(Spectrum of the hydrogen atom)
爱因斯坦的光子学说

普通化学习题册答案

普通化学习题册答案

第1章热化学与能源一、判断题:1、热的物体比冷的物体含有更多的热量。

(×)2、热是一种传递中的能量。

(√)3、同一体系同一状态可能有多个热力学能。

(×)4、体系的焓值等于恒压反应热。

(×)5、最稳定单质的焓值等于零。

(×)6、由于C a C O3分解是吸热的,所以它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为负值。

(×)7、体系的焓等于体系的热量(×)8、实验测定得到的反应热数据都是恒压反应热。

(×)二、计算题:1、某汽缸中有气体1.20L,在97.3 kPa下气体从环境中吸收了800J的热量后,在恒压下体积膨胀到1.50L,试计算系统的内能变化ΔU。

ΔU = q + w = q – pΔV= 800 – 97.3×103 ×(1.50 - 1.20) 10-3= 770 J2、根据Δf H mΘ的值,计算下列反应的Δr H mΘ(298K ) 是多少:(1)4NH3(g)+ 3 O2(g)= 2N2(g)+ 6 H2O(g);4NH3(g)+ 3 O2 = 2N2 + 6 H2O(g)Δf H mΘ/ kJ·mol-1- 46.11 0 0 - 241.818Δr H mΘ= 6×(- 241.818)- 4×(- 46.11) = -1266 kJ·mol-1(2)CH4(g) + H2O(g)= CO(g)+ 3 H2(g)。

Δr H mΘ= 206 kJ·mol-1第2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一、判断题:1、放热反应均是自发反应。

(×)2、ΔS为负值的反应均不能自发进行。

(×)3、冰在室温下自动融化成水,是熵增加起了主要作用。

(√)4、因为∆G TΘ= -RTlnKΘ,所以温度升高,平衡常数减小。

(×)5、质量作用定律适用于任何化学反应。

(×)6、反应速率常数取决于反应温度,与反应物浓度无关。

浙大普通化学第五章 物质结构基础

浙大普通化学第五章  物质结构基础

hv = mc2 = mcv
所以
= h / mc = h / p
式中,c 为光速, h为普朗克常数, h =6.62610-34J·sˉ1 , p 为光子的动量。
光具有动量和波长,也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5
2.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光的波、粒二象性揭示了光被人们忽略的另一面,反之, 粒子是否也具有被忽视的另一面,即波动性质呢?
第5章
物质结构基础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1
本章学习要求
1.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基本特征,明确量子数 的取值规律,了解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空间分布。 2. 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及其与元素周期表 的关系。 3. 了解化学键的本质及键参数的意义。 4. 了解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能应用该理论判断常 见分子的空间构型、极性等。
l=p
不同时,可以
n =3
l=s
发生能级交错
的现象。
n =2
n =1
l 相同时
n 相同时
图5-11 不同量子数的原子轨道能级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24
图5.9 原子轨道的能量与原子序数的关系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25
5.2.2 核外电子分布原理与方式
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布要服从以下规则: 泡里不相容原理 能量最低原理 洪德规则
氢原子的波函数如下(其中2px和2py由ψ(2,1,-1)和ψ(2,1,1)线性组合而成)。
n,l,m 轨道 ψ(r, θ, φ)
R(r)
Y(θ, φ)
1,0,0 1s
2,0,0 2s
2,1,0 2pz
2px 2,1,±1

普通化学复习要点

普通化学复习要点

普通化学复习要点绪论1.化学的定义:化学是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和变化过程中能量关系的科学2.化学的分支学科:无机化学:无机物有机化学:碳氢化合物及衍生物分析化学:测量和表征物理化学:所有物质系统高分子化学:高分子化合物若干新分支:环境化学、核化学等等3.化学的地位和作用:(1)是解决食物短缺问题的主要学科之一(2)化学化学继续推动材料科学发展(3)化学是提高人类生存质量和生存安全的有效保障(4)化学在能源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安全利用中起关键作用(5)化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支柱第1章热化学与能源1.几个基本概念(1)系统与环境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的那一部分物质和空间。

开放系统:有物质和能量交换封闭系统:只有能量交换隔离系统:无物质和能量交换环境:系统之外,与系统密切联系的其它物质和空间。

(2)相:系统中任何物理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的、均匀部分称为相。

根据相的概念,系统可分为单相(均匀)系统;多相(不均匀)系统相与相之间有明确的界面思考:O(l), H2O(g)和H2O(s)同时共存时系统1)101.325kPa,273.15K(0°C)下,H2中的相数为多少。

答:1)在此条件下,存在3相(气、液、固各一相;(s)分解为CaO (s)和CO2(g)并达到平衡的系统中的相数。

2) CaCO3答: 2)3相(气体1相,固体2相)(3)状态函数性质可分为两类:广度性质:其量值具有加和性,如体积、质量等强度性质:其量值不具有加和性,如温度、压力等。

思考:力和面积是什么性质的物理量?它们的商即压强(热力学中称为压力)是强度性质的物理量。

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答:力和面积都是广度性质的物理量。

结论是两个广度性质的物理量的商是一个强度性质的物理量。

(4)过程与途径系统状态发生任何的变化称为过程;实现一个过程的具体步骤称途径。

思考:过程与途径的区别设想如果你要把20 °C的水烧开,要完成“水烧开”这个过程,你可以有多种具体的“途径”:如可以在水壶中常压烧;也可以在高压锅中加压烧开再降至常压。

普通化学课 程 简 介

普通化学课 程 简 介

课程简介课程编码:JCB010A43课程名称:普通化学英文名称:General Chemistry周学时:4学时学分:4学分先修课程:无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开课单位:基础部自然科学教研室授课教师:缪瑞课程简介:普通化学是高等学校工程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

本课程简明地阐述了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

理论部分重视联系生产和科研实际,元素和化合物部分侧重基本知识、反应规律和重要应用的论述。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1、学生初步掌握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水化学、基础电化学、近代物质结构等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培养学生运用上述理论去掌握无机化学中有关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知识。

通过对整个课程的学习提高对一般无机化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为以后学习后继课程及新理论、新实验技术打下必要的化学基础。

3、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教材及参考书:1、教材:《普通化学》第五版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教委重点教材。

《普通化学实验》第三版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参考书:⑴、傅献彩主编大学化学(上、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⑵、华彤文,杨俊英,陈景祖等普通化学原理(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⑶、严宣申,王长富普通无机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教师教学及科研简历:缪瑞,1982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系。

曾主讲《普通化学》、《有机化学》、《化学与环保》、《环境保护概论》、《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等课程。

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教学要求一、授课对象:工科类一年级本科学生。

二、先修课程:无三、学分学时分配:本课程4学分,总学时为60学时,讲课时数:46学时,实验时数:14学时。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一、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课程是高等学校工程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

普通化学简明地阐述了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

普通化学-物质结构基础 ppt课件

普通化学-物质结构基础  ppt课件
例5.2 写出Z=24的铬元素的电子排布式
思考:29号元素的的电子排布式如何?
1s22s22p63s23p63d104s1 外层电子的排布式,称为特征电子构型 P207-8
例5.3 写出26Fe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布式和特征电子构型以及Fe3+离子的特征电子构型。
元素周期表分区
P205-7 207-3
sp3杂化轨道成键特征:
4个键指向正四面体的四个 顶点,键角为109°28'。
例如:
CH4, CX4, C(金刚 石),SiC等。
H
H
CH H
甲烷的空间构型
附图5.16 sp3杂化轨道
杂化轨道的应用(续) P205-11
sp3不等性杂化
氨分子中N原子可以进行sp3杂化形成不等性sp3杂化轨道。
N原子不等性sp3杂化轨道成键特征:
思考:NaCl晶体中钠离子与氯离子之间、金属铜中铜原子与铜原子之间,H2O
中氢原子与氧原子之间各有什么键? 答:NaCl晶体中钠离子与氯离子之间是离子键;金属铜中铜与铜之间是金 属键,在水中, H2O分子中H原子与O原子之间存在共价键, H2O间存在分 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共价键的特性 P205-10


图5.15 s键和p键重叠方式示意图
图5.16 氮分子中三 键示意图
5. 分子轨道理论
当原子形成分子后,电子不再局限于原来的原子轨道, 而是属于整个分子的分子轨道。
分子轨道由组成分子的原子轨道组合产生,组合前后轨道总数不变。 组合前后系统的总能量不变 组合前原子轨道中所有的电子在组合分子轨道中重新分布,分 布法则与电子在原子轨道中的排布类似。
分子的空间构型和杂化轨道理论
2) 杂化轨道的应用

第5章 物质结构基础《普通化学》(第五版)

第5章 物质结构基础《普通化学》(第五版)

2
x 2
2
y 2
2
z 2

8 2m
h2
(E

V
)
0
其中, 为波动函数,是空间坐标x、y、z 的函数。
E 为核外电子总能量,V 为核外电子的势能,h 为普 朗克常数,m 为电子的质量。
波函数
z
变换为球面坐标:
x = r sinθ cos φ y = r sin θ sin φ z = r cos θ
(n+0.7l) 1.x 2.x 3.x 4.x 5.x 6.x 7.x
能级组 1 2 3 4 5 6 7
能级组中的原子轨道 元素数目 周期数
1s
2
1
2s2p
8
2
3s3p
第5章
物质结构基础
本章学习要求
1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基本特征,明确量子数 的取值规律,了解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空间分布。 2 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及其与元素周期表 的关系。 3 了解化学键的本质及键参数的意义。 4 了解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能应用该理论判断常 见分子的空间构型、极性等。
5 了解分子间作用力以及晶体结构与物质物理性 质的关系。
2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光的波、粒二象性揭示了光被人们忽略的另一面,反之, 粒子是否也具有被忽视的另一面,即波动性质呢?
德·布罗意(de ·Broglie)提出微观粒子也具有波的 性质,并假设:
= h / mv
式中, 为粒子波的波长;v为粒子的速率,m为粒子
的质量
电子衍射实验示意图
1927年,粒子波的假设被电子衍射实验所证实。
氢原子的1s轨道:角度部分为 1/ 4 ,是一个与角度无关 的常数,其图像是一个半径为 1/ 4 的球面。

普通化学_第五章_物质结构基础

普通化学_第五章_物质结构基础

(4)四个量子数——确定电子运动状态 ψ(n 例: ψ(2,1,0,1/2)
n = 2 ;第二电子层 l = 1 ;2p 能级,其电子云呈亚铃形。 m = 0 ;2pz 轨道,沿z轴取向。
ms = +1/2;电子顺时针方向自旋
*按四个量子数间的关系,可以确定每一电 子层中可能存在的电子运动状态数。
例如:一个电子m =9.11×10-11g υ=106m.s-1
按德布洛依关系此电子 λ=727pm
1927年,毕柏曼等人 进行的电子衍射实验, 证实电子具有波动性。
电子束通过金属箔, 弯曲传播的现象
6
(1pm=10-12m)
此λ值与x-射线的相同。 电子衍射实验证实了 德布洛依波的存在。
③统计性 电子的波性是大量电子 (或少量电子的大量) 行为的统计结果。
n
n
(3)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
质量极小,速度极大的电子,其运动完 即:E=-1312/n2kJ· mol-1
全不同于宏观物体,不遵守经典力学规律
2 即 : r=a n 0 ①量子化特征:包括能量量子化
“半径”量子化。 ②波-粒二象性:
德布洛依提出:电子具有波粒二象性。
5
h h λ 德布洛依关系式: (5.1) p m 这种实物粒子的波称物质波又称德布洛依波。
l = 2; m= -2, -1, 0, 1, 2;3d轨道 ( l:轨道种类)( m:轨道个数)
数取值规定与含义
(1) 主量子数 n—决定电子云离核的平均距离 n=1, 2, 3,…… (2) 角量子数l —描述电子云的形状 l =0,1, 2, 3,… (n-1) (3) 磁量子数m—描述电子云的伸展方向

普通化学教案

普通化学教案

绪论化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化学是研究和创造物质的科学,同工农业生产和国防现代化,同人民生活和人类社会等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化学是一门中心性的、实用的和创造性的科学,主要是研究物质的分子转变规律的科学。

化学与物理一起属于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

研究现状(2000年)化合物>2000万种时间分辨率:1 fs空间分辨率:0.1nm分析所需最小量:10-13 g。

1. 化学的定义与分支学科定义:化学是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和变化过程中能量关系的科学化学的分支学科无机化学:无机物有机化学:碳氢化合物及衍生物分析化学:测量和表征物理化学:所有物质系统高分子化学:高分子化合物若干新分支:环境化学、核化学等等2. 化学的地位和作用⏹化学仍是解决食物短缺问题的主要学科之一⏹化学继续推动材料科学发展⏹化学是提高人类生存质量和生存安全的有效保障⏹化学在能源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安全利用中起关键作用⏹化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支柱3. 学习的目的、内容和要求学习目的1.了解当代化学学科的概貌2.用化学的观点分析、认识生活和工作中的化学问题学习内容1.理论化学:两条“主线”2.应用化学:化合物知识;化学在相关学科中的应用3.实验化学学习要求1.辨证的思维2.发展的眼光3.实践的方法第一章热化学与能源引言反应的热效应:化学反应时所放出或吸收的热叫做反应的热效应,简称热效应或反应热。

热化学:研究化学反应中热与其他能量变化的定量关系的学科叫做热化学。

能源:指能向人们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

例如: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热量和化学反应中所发生的能量转换和利用都是能源的问题。

本章首先重点讨论如何用实验方法测量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和如何从理论上计算化学反应的热效应这两个问题,最后适当介绍能源中的燃料。

1.1 反应热效应的测量一、基本概念1.反应的热效应: 化学反应时所放出或吸收的热叫做反应的热效应,简称热效应或反应热。

《普通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General Chemistry课程编码:总学时:32 实验学时:6 学分:2适用对象:水利类、生态类、土建类、机械及材料类等理工科专业本科生开课单位:理学院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制定时间:2014年9月使用教材与参考书:《普通化学》(第六版),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编,高等教育出版,2011《大学化学》韩选利,张思敬,张凤云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普通化学实验》,李聚源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普通化学》是理工科本科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结构理论基础、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与工程实际密切有关的重要元素和化合物、新技术、新材料等基本知识。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近代化学的基本理论,具备化学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和研究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必要的化学基础,同时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第1章化学的发展授课学时: 1基本要求:1-1 大学化学课程简介1-2 化学分支学科的形成与发展1-3 现代化学的发展1-4 课程学习方法及与专业关系重点:课程学习方法及与专业关系难点:课程学习方法及与专业关系第2章物质结构基础授课学时:2基本要求:2-1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量子化、波粒二象性、统计性);2-1 了解波函数、四个量子数和电子云的基本概念;2-3 了解s、p、d 波函数和电子云的角度分布示意图;2-4 掌握周期系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分布的一般规律及其与周期表的关系;2-5 理解元素按s、p、d (或d、ds)、f分区的情况,原子、离子、分子、金属晶体;2-6了解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等。

重点:四个量子数;原子和离子的电子分布式;核外电子分布与周期系的关系;杂化轨道理论与分子空间构型的关系;分子间力和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原子、离子、分子、金属晶体的特征;晶体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配合物的组成及命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轨道能级的高低顺序: 1s→2s→2p→3s→3p→4s →3d→4p…
(图5.10 鲍林的原子轨道近似能级图)
根据这一顺序可以确 定各元素原子在n和l值不 同的轨道中,核外电子的 分布规律。
36
德(特)规则
处于n和l 都相同的等价轨道中的电子,总是
尽先分占m不同的轨道,而且ms相同(自旋平行)。
m值不影响能量。n、l 相同,m不同 的原子轨道称简并轨道(如:px、py、pz)。 自旋量子数—ms: 1 1 取值: , 符号: ↑,↓ 2 2 表示: 电子顺、 逆时针自旋。
11
(3)三个量子数组合(n,
l 取值 轨道 0 s 1 p 2 d
l, m ) ——确定原子轨道ψ(n,l,m)
2
云与概率密度
通过 ψ 来体现的。 ψ 表示:电子在空间 某位置上单位体积中出现的几率—概率密度。 *电子云图 2
若用小黑点的疏密表示 ψ 的大小,可得一黑点图,称电子云。 1s电子云图
2
云角度分布图
作为函数ψ2也可以做图。 由变换后的R(r)Y(θφ)
对R2做图: 称电子云的径向分布图;
(参见课本p210图5.7 )
3…… f……
例如: n =2, l =0, n =3, l =1,
m =0,
2s ;ψ(2,0,0)
m =0, 3pz; ψ(3,1,0)
n =3, l =2, m =0, 3dz2 ;ψ(3,2,0) 注: 每个原子轨道ψ (n,l,m)内最多能有两个自旋相反的电子 氢原子轨道与三个量子数关系(参见课本p205表5.1)
17
(1)基态氢原子的波函数
波函数ψ(100)=ψ100=ψ1s
称1s轨道
Ψ r , , R r Y , 1 r / a0 径向部分 : R r 2 e 3 a0 角度部分 : Y , Ψ r , , 1 4
1 r / a0 e 3 4a 0
m =0,±1, ±2……±l
(4) 自旋量子数 ms—描述电子的自旋方向
1 1 ms m s ↑; , 2 2
,↓
轨道)的角度分布图
根据函数ψ也可以作出波形图。
为做图方便,需做如下处理: 将直角坐标( x,y,z) 变换为球坐标 r, ,
x r sin cos y r sin sin z r cos r x y z
0.877A 0.5A 0
-0.5A -0.877A -A
=1, m=0,+1
Y2Pz
Y2Px
Y 2Py 22
, l=2, m=0,
1,2
3d x 2 y 2 n=3, l=2
3d z 2
3d xy
n=3, l=2
3d xz
3d yz
.2 电子云
ψ无直观明确的物理意义,它的物理意义是
34
布原理和分布方式
1.核外电子分布三个原理 (1)泡利不相容原理:
相同的两个电子。
(三原则)
同一原子中,不可能有四个量子数完全 因此,同一轨道只能容纳两个自旋相反 的电子。可以确定各电子层可以容纳的最多 电子数为2n2。
35
(2)最低能量原理:
基态原子中,电子总是尽先占据能级最低 的原子轨道,以使系统能量处于最低。
20
③角度分布图的画法
以2 p z 为例(m 0)
Y ( , ) = 3 cos = A cos 4
步骤: 计算值列表后描点作图

cos
0 1
A
o
pz轨道角度分布图
o
o
30 0.866
o
60 0.5
o
o 150 90 120 0 -0.5 -0.866
180o -1
21
Y2 p z
1
结构理论的演变
道尔顿1803
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颗粒。 (英国化学家) 电子以最稳定的静电方式 镶嵌于带正电的球。 汤姆逊1904 (英国物理学家) 电子绕核运动,如同 行星绕太阳运动一样。 卢瑟福1911
(新西兰物理学家)
玻 耳1913
(丹麦物理学家)
旧量子论 波动力学
(量子力学)
薛定鄂1926
38
①原子的电子分布式 遵守三原则,按能级高低顺序,再按 电子层(n)归并。如: 2 2s2 2p6 3s2 3p6 3d2 4s2 Ti 1s 22 ② 原子的“外层电子分布式”(电子构型) 如: 2 2s2 2p6 3s2 3p6 2 4s2 Ti 1s 3d 22 原子实 [Ar] 外层电子构型 电子分布式可写为:[Ar]3d2 4s2
对Y2做图: 称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
(参见课本p206图5.6)
26
2pz电子云角度分布图
电子云角度分布:Y22p
Y
2 2 pz
Y2
2Px
YY2ns
Ynd
Y2nd
注意区别:
①这些图象仅是函数的图形,不表示原子轨
道或电子云的实际形状。②Y图形胖一些,有正负号,③ 28 2 Y 图形瘦一些,无正负号。
①l 相同时,轨道能 级随n而增。
如:E1s<E2s<E3s; ②n相同时,轨道 能级随l 而增。
如:E3s<E3p<E3d;
参见课本p213图5.10
32
③n、l 皆不同时,出 现“能级交错”现象
如:
E4s<E3d E6s<E4f<E5d<E6p
33
子序数关系(Cotton能级图)
图5.9 原子轨道能级与原子序数关系
第五章 物质结构基础
(4学时)
5.1 氢原子结构的近代概念 5.1.1 波函数 5.1.2 电子云 5.2 多电子原子的电子分布方式和周期系 5.2.1 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 5.2.2 核外电子分布原理和分布方式 5.2.3 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周期性规律 5.3 化学键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5.3.1化学键
(主量子数) 1.2.3…∝
m
(角量子数) (磁量子数) 0.1.2…(n-1) 0±1±2…±l
9
K.L.M.N s.p.d.f
② 量子数的意义 n 电子的能量;
电子离核的平均距离。 —电子层的概念 l 原子轨道的形状: s—球形;p—双球形,等
在多电子原子中影响能量 —电子亚层的概念
10
m
原子各形状轨道(电子云)在空间 如:m为0、 +1 、-1时的 的伸展方向数(每一个 m 值,对应 p原子轨道有3个方向。 一个方向)。
(1)Y图形胖一些,有正负号; (2)Y2图形瘦一些,无正负号。
应用:在研究化学键形成时有重要意义。
30
5.2.1 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
*对于氢原子,轨道能 级由n来决定; *对于多电子原子,轨
道能级由n、l 决定。 *常用近似能级图表示 原子轨道能级的高低 规律(Pauling鲍林) 。
31
(1)近似能级图(Pauling鲍林)
的电子云示意图
电子云角度分 布图和径相分布图,
只是反映了电子云 的两个侧面,不表 示电子云的实际形 状。
其立体图如图5.8
29
1.量子数与ψ的关系 (1)三个量子数组合(n, l, m ) ——确定原子轨道ψ(n,l,m) 每个原子轨道ψ(n,l,m)内最多能有两个自旋 相反的电子 (2)四个量子数组合(n, l, m , ms) ——确定电子运动状态ψ(n,l,m,ms) 2.原子轨道与电子云角度分布图区别:
18
氢原子的波函数(参见课本p206表5.2)
子轨道分布图 原子轨道分布图包括角度分布图和 径向分布图两种:(参见课本p207图5.3)
例如: Ψ 1s r , ,
是一种球形对称分布
①径向分布图* :
1 r / a0 Rr 2 3 e a0 52.9pm a0 Bohr半径
所以:物质波是统计(概率)波。
7
5.1.1 波函数 1.波函数和量子数 (1)薛定谔的波动方程(电子波) 2 2 2 2 ψ ψ ψ 8 πm 2 2 2 (E V ) ψ0 2 x y z h
解此方程可得:
E —电子的总能量 V —电子的势能
ψ—波函数,是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数学函数
(奥地利物理学家)
2
结构的近代概念
* 5.1.0 氢原子光谱 (1)光和电磁辐射
3
(2) 氢原子光谱(四条明线)
H2
抽蒸空的 放电管
高压放电
高压
分光镜
H2 吸收能量 2H
H 放出能量 2
放出光
分光镜
可见光 区域


蓝绿(青)

里德堡用一公式归纳: 1 1 -1 15 ν=3.29×10 ( 2 2 )s n1<n2(正整数)
2 2 2
即:ψ(x,y,z)→ψ(r,θ,φ); 再分离变量得式(5.2)
16
即:ψ(r,θ,φ)→R(r)Y(θ,φ) (5.2) 由R(r) 和Y(θ,φ)分别可做图。 由R(r)做图得:
原子轨道的径向分布图;
由Y (θ,φ)做图得: 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 R(r)=?; Y (θ,φ)=?
(4)四个量子数——确定电子运动状态 ψ(n 例: ψ(2,1,0,1/2)
n = 2 ;第二电子层 l = 1 ;2p 能级,其电子云呈亚铃形。 m = 0 ;2pz 轨道,沿z轴取向。
ms = +1/2;电子顺时针方向自旋
*按四个量子数间的关系,可以确定每一电 子层中可能存在的电子运动状态数。
例如:一个电子m =9.11×10-11g υ=106m.s-1
按德布洛依关系此电子 λ=727p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