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液化基础研究进展 - 煤制油及烯烃技术交流区

合集下载

煤制油调研报告

煤制油调研报告

煤制油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煤制油是指利用煤炭作为原料,通过化学反应将煤转化成油品的过程。

由于煤炭资源丰富,煤制油成为解决能源问题和碳排放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调研报告旨在了解煤制油的发展现状、技术路线以及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二、煤制油技术路线煤制油的技术路线主要包括间接液化和直接液化两种方法。

1. 间接液化技术间接液化技术是指先将煤转化为合成气,再将合成气转化为液体燃料的过程。

这一技术路线采用多段反应器,包括气化、合成气制备、催化合成等步骤。

间接液化技术的优点是生产工艺成熟、设备稳定可靠,但是对煤质要求高,生产成本较高。

2. 直接液化技术直接液化技术是指将煤直接转化为液体燃料的过程。

这一技术路线主要包括溶剂解煤和兰斯曼气化两种方法。

直接液化技术的优点是对煤种适应性强,能够有效利用低质煤,但是生产工艺较复杂,设备投资较大。

三、煤制油发展现状目前,煤制油技术已经在中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煤炭储量,因此发展煤制油具有优势。

中国采用的主要技术路线是间接液化技术,已经建设了多个煤制油基地,如山西阳煤化工公司的山西财团煤制油项目和内蒙古中国能源集团的内蒙古煤制油项目等。

这些项目不仅提高了能源供应的稳定性,还有利于优化煤炭结构,促进能源结构的升级。

四、煤制油的影响煤制油对环境和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

1. 环境影响煤制油是一种高碳排放过程,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煤制油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会加剧全球变暖的问题。

此外,煤制油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和废水,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

因此,在推进煤制油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环保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

2. 经济影响煤制油的发展对经济有着积极的影响。

煤制油能够提高我国的能源供应安全,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降低能源价格波动对经济的冲击。

同时,煤制油也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

五、发展煤制油的建议为了更好地发展煤制油,以下是一些建议:1.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有效的污染治理措施,减少煤制油对环境的影响。

煤加氢液化的研究进展资料

煤加氢液化的研究进展资料
3.煤本身可供应的氢(煤分子中碳氢键断裂产生的氢自由基)4.化学反应生成的氢(如CO+H2O→CO2+H2)。在煤的轻度液化中,所消耗的氢有相当部分来自煤本身,一般要占40%左右,所以在初级加氢过程中耗氢并不多,外来氢耗量占干燥无灰基煤的质量分数约2%.
采取以下措施对供氢有利:
①使用有供氢性能的溶剂;
第一章发展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的意义
直接液化:将煤在较高温度(400℃以上)、和压力(10MPa以上),下与氢反应使其降解和加氢,从而转化为液体油类的工艺,故又称加氢液化。
1.煤炭与石油是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能源,被视为工业的粮食和血液,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的67%,其中石油占40.1 %,煤炭占27.2 %。但在世界范围内,煤炭资源比石油资源要丰富得多;1994年底,世界煤炭的探明可采储量为1043.86 Gt,煤炭总产量为4.45Gt/a ,储采比235;而世界石油的探明可采储量为137.3G t ,原油总产量为3.21Gt/a ,储采比为42。可见,世界一次能源的资源结构与消费构成之间比例失调,即储量较低的石油消费比例过大。同时,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增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将使石油的消费比例进一步增加,从而使一次能源的资源结构与消费构成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在世界煤炭探明可采储量中,可用于直接液化的次烟煤和褐煤总储量在500Gt以上,液化后相当于石油资源250Gt左右,是现有石油探明可采储量的近2倍。因此,发展煤炭直接液化技术具有全球战略意义。
6.我国煤炭储量丰富,累计探明保有储量超过100000Mt,占世界储量的1160%,其中经济可采储量约占30%。煤炭在全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例一直占70%以上,在未来30~50年内,仍有可能保持在50%以上。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力开发以煤液化制油技术是缓解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原油供应不足的措施。煤直接液化是在高温和高压下,借助于供氢溶剂和催化剂,使氢元素进入煤及其衍生物的分子结构,从而将煤转化为液体燃料或化工原料的先进洁净煤技术。通过煤直接液化,不仅可以生产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和喷气燃料油,还可以提取BTX(苯、甲苯、二甲苯)及生产乙烯、丙烯等重要烯烃的原料。

我国煤制油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

我国煤制油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

我国煤制油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摘要】在油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煤制油能够实现对石油的部分替代,本文介绍了煤制油的最新技术介绍,以及分析了煤的发展现状以及应用前景。

【关键词】煤制油;工艺;前景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会改变,而煤炭的使用引发了严重的坏境的污染问题,如何解决燃煤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已迫在眉睫。

再者,随着国际石油价格不断突破历史新高(处于130多美元的高位运行),更加激励了全球范围内替代石油项目的快速发展。

煤炭液化可增加液体燃料的供应能力,有利于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煤炭通过液化可将硫等有害元素以灰分脱除,得到洁净的二次能源,对优化终端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

1.煤制油技术术介绍煤制油也被称为煤炭液化,是一种以煤为原料生产液体燃料和化工原料的煤化工技术。

目前全球只有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两种煤制油技术。

直接液化就是以煤炭为基础原料,加氢直接液化,典型代表是美国碳氢化合物研究(HTI)公司两段催化液化工艺。

间接液化则是通过气化煤炭生成合成气,再用催化剂把合成气合成液态烃类产品,这种技术的典型代表有Sasol工艺、SMDS合成工艺、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浆态床合成技术和兖矿煤制油技术开发等[2]。

1.1间接液化法),合成气再经催化合成(F-T合煤间接液化是将煤首先经过气化制得合成气(CO+H2成等)转化成有机烃类。

煤间接液化的煤种适应性广,并且间接液化过程的操作条件温和,典型的煤间接液化的合成过程在250℃、15~40个大气压下操作。

此外,有关合成技术还可以用于天然气以及其他含碳有机物的转化,合成产品的质量高,污染小。

煤间接液化合成油技术在国外已实现大规模工业化。

南非基于本国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建成了年耗煤近4200万吨、生产合成油品约500万吨和200万吨化学品的合成油厂。

在技术方面,南非SASOL公司经历了固定床技术(1950~1980)、循环流化床(1970~1990)、固定流化床(1990~)、浆态床(1993~)4个阶段[3]。

煤制油

煤制油

煤制油、煤制烯烃项目汇报材料提纲一、煤制油项目1、煤制油简介:煤制油也称煤液化,是以煤炭为原料生产液体燃料和化工原料的煤化工技术的简称。

通常有两种技术路线,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

2、直接液化:煤直接液化是煤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直接催化加氢裂化,使其降解和加氢转化为液体油品的工艺过程,煤直接液化也称加氢液化。

煤直接液化技术国内外都进行了大量的技术研究,并建设了许多中试装置,但是目前世界上并没有正在商业运行中的工业化装置。

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的神华百万吨级直接液化煤制油示范装置2010年5月投产,预计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百万吨级的直接液化煤制油商业示范装置。

但去年实地考察了解到,该装置现在只能生产30万吨/年成品油,主要靠煤焦油加氢来生产,技术还是不成熟。

国外煤直接液化技术二战期间德国建设了大量煤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装置,煤制油成为其油品的主要来源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及前苏联等国相继开展了煤直接液化技术研究。

目前不少国家已经完成了中间放大试验,为建立商业化示范厂奠定了基础。

典型的煤直接液化工艺主要包括德国IGOR工艺(装置规模200吨/天)、美国HTI工艺(装置规模600吨/天)及日本NEDOL工艺(装置规模150吨/天)。

国内煤直接液化技术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开展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研究。

20多年来,北京煤化学研究所对我国上百个煤种进行了直接液化试验研究,并开发出高活性煤直接液化催化剂,同时也进行了煤液化油品的提质加工研究。

1997-2000年,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分别与美国、德国、日本等有关机构合作,完成了神华煤、云南先锋煤和黑龙江依兰煤直接液化示范工厂的初步可行性研究。

2004年1月,以煤直接液化中试为首要研究任务的“神华煤制油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04年9月,研究中心第一期工程,占地150亩的煤直接液化中试装置(PDU)正式建成。

2004-2006年:6吨/天的PDU装置进行了3次试验。

现代化煤直接液化技术进展

现代化煤直接液化技术进展

现代化煤直接液化技术进展近年来,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保意识的提高,煤直接液化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煤直接液化是一种将煤直接转化为液体燃料的技术,可以有效地利用煤资源,减少对传统石油资源的依赖,并且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本文将对现代化煤直接液化技术的进展进行详细介绍。

目前,现代化煤直接液化技术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煤直接液化工艺的改进煤直接液化工艺是将固体煤转化为液体燃料的关键步骤,因此其工艺的改进对于提高煤直接液化技术的效率和经济性至关重要。

目前,主流的煤直接液化工艺主要有传统的H-Coal工艺和现代化的ECL工艺。

传统的H-Coal工艺主要采用煤浆作为原料,通过高温高压的反应条件将煤转化为液体燃料,但存在能耗高、产品质量低等问题。

而现代化的ECL工艺采用液态化学品作为催化剂,能够更高效地转化煤为液体燃料。

此外,还有一些新的工艺正在研发和应用中,如超高效液化工艺、接触氢化工艺等,这些工艺在提高煤直接液化效率和产品质量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2. 催化剂的研究和应用催化剂在煤直接液化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加快煤的转化速度、提高产品品质和选择性,减少副产物的生成。

目前,常用的煤直接液化催化剂主要有铁、钴、镍等金属催化剂和固体酸催化剂。

金属催化剂主要用于气相反应,固体酸催化剂主要用于液相反应。

近年来,针对煤直接液化过程中产生的硫、氮等污染物,研发了一系列新型催化剂,如硫化钴催化剂、硫酸锆催化剂等,能够高效地去除硫、氮等污染物,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环境友好性。

3. 煤直接液化衍生产品的开发和利用除了液体燃料,煤直接液化还可以产生一系列其他有价值的产品,如液化石油气、煤化工原料、轻油等。

这些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价值。

近年来,一些国内外企业和研究机构开始关注煤直接液化衍生产品的开发和利用,通过优化煤直接液化工艺和改进催化剂,提高衍生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为能源转型和煤炭资源的有效利用做出了积极贡献。

煤制烯烃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煤制烯烃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煤制烯烃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作者:林述刚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4年第10期[摘要]介绍了国内外由各种煤炭制取烯烃的工艺,包括甲醇制取低碳烯烃的工艺技术(MTO/MTP);国内外该工艺技术的研发进展、工艺流程和使用现状;分析了由甲醇制取烯烃在中国的生产应用前景;低温焦油生产石脑油与轻质柴油制取烯烃工艺与发展前景。

[关键词]甲醇;烯烃;制取;催化剂;碳基收率中图分类号:P61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0-0357-01煤制烯烃即以各种煤为原料制取各种烯烃。

包括煤基甲醇制烯烃,和煤焦油加氢产品制取烯烃技术,此外新型煤化工技术还出现煤气化合成气直接液化后制取烯烃与煤直接液化制取烯烃技术。

煤基甲醇制烯烃是指以煤为原料合成甲醇后再通过甲醇制取乙烯、丙烯等烯烃的技术。

煤焦油加氢产品制取烯烃技术为煤焦油加氢制取石脑油、轻质柴油后再由石脑油或轻质柴油制取乙烯、丙烯等烯烃的技术。

煤焦油技术又分为高温焦油加氢与低温焦油加氢技术。

1、煤基甲醇制烯烃技术:煤基甲醇制烯烃技术包括煤气化、合成气净化、甲醇合成及甲醇制烯烃四项核心技术。

主要分为煤制甲醇、甲醇制烯烃这两个过程。

而其中煤制甲醇的过程占了煤气化、合成气净化、甲醇合成这三项核心技术。

1.1 煤气化根据煤气化工艺技术的特点,分成几种类型。

有常压固定层间歇式无烟煤(或焦碳)气化技术。

适用于中小型氮肥厂改变原料路线和进行技术改造的煤气化工艺技术有常压固定层无烟煤(或焦碳)富氧连续气化技术、灰熔聚煤气化技术和恩德粉煤富氧气化技术。

适用于联合循环发电的煤气化工艺技术有GE德士古(Texaco)废热锅炉型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壳牌(Shell)废热锅炉型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

有两段式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四喷嘴对置式干粉煤加压气化技术。

国内外已有多套商业化装置在长周期正常运转,煤气化能力达投煤量1000-2000t/d,适用于大型化的煤气化工艺技术有GSP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

现代化煤直接液化技术进展(三篇)

现代化煤直接液化技术进展(三篇)

现代化煤直接液化技术进展我国是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煤炭资源探明剩余可采储量为1842亿t,石油资源探明剩余经济可采储量为20.4亿t,天然气资源探明剩余经济可采储量为23900亿m3,这样的能源结构决定了中国煤炭价格要大大低于油气价格,煤炭价格的上涨速度也大大低于油气价格的上涨速度。

近年来,我国石油进口量不断增加,对外依存度已超过40%,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国家的能源安全问题。

面对这样的现实,为了缓解我国石油严重短缺的现状,充分利用中国采储量相对较大的煤炭资源,大力推进煤液化产业的成熟与发展,越来越受到了国人的重视和青睐。

“煤制油”的科学名称为“煤液化”,实施煤液化目是事关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战略选择。

煤直接液化是国家“十五”期间12个高技术工程项目之一,受到各方关注,国外专家也积极参与[1-3]。

所谓煤液化,就是指把固体的煤炭通过化学加工的方法,使其转化为液体燃料、化工原料等产品。

根据加工路线的不同,通常把煤液化分为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两大类[4]。

一、煤化工产业科技发展现状(一)煤化工概述煤化工是以煤为原料,经过化学加工使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固体燃料以及化学品的过程。

从煤的加工过程分,主要包括:干馏(含炼焦和低温干馏),气化,液化和合成化学品等。

煤化工利用生产技术中,炼焦是应用最早的工艺,并且至今仍然是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煤的气化在煤化工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于生产各种气体燃料,是洁净的能源,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环境保护;煤气化生产的合成气是合成液体燃料等多种产品的原料。

煤直接液化,即煤高压加氢液化,可以生产人造石油和化学产品。

在石油短缺时,煤的液化产品将替代目前的天然石油。

(二)新型煤化工技术1.三种新型煤化工技术路线技术之一:煤化工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单元技术--煤气化技术。

以鲁奇、德士古、壳牌等炉型最为常用,我国先后引进了上述炉型用于生产合成气和化工产品。

采用多组分催化剂,可从合成气制含60%异丁醇和40%甲醇的混合物,异丁醇脱水成异丁烯,从而可完成由合成气直接制取甲基叔丁基醚,这是一条很值得重视的由天然气和煤为原料制取高辛烷值添加剂的技术路线。

煤质烯烃的工艺技术

煤质烯烃的工艺技术

煤质烯烃的工艺技术煤质烯烃是指从煤炭中提取出来的烯烃类化合物,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价值。

煤质烯烃的工艺技术主要包括煤液化和煤气化两种方法。

1. 煤液化技术煤液化是将煤炭在高温高压下通过催化剂或溶剂作用,将煤中的有机物质转化为液体产品的过程。

煤液化技术可分为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两种方法。

直接液化是指将煤炭与溶剂和催化剂混合后,在高温高压下进行反应,通过催化剂的作用将煤转化为液体产品。

在直接液化过程中,溶剂可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帮助提高反应速率和产物收率。

间接液化是指先将煤炭气化生成合成气,再通过催化剂的作用进行反应生成液体产品。

煤液化技术的关键步骤包括煤炭粉碎、石油溶剂提取和催化剂添加等。

煤炭粉碎可以增加煤与溶剂催化剂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反应进行。

溶剂的选择对于反应速率和产物性质有重要影响,通常选择具有较高活性和选择性的溶剂。

催化剂的选择和添加方式也会影响反应的进行和产物的性质。

2. 煤气化技术煤气化是指将煤炭在高温下与气化剂(通常为氧气和水蒸气)反应,生成合成气的过程。

合成气主要包括一氧化碳和氢气,可以用作燃料或化工原料。

煤气化技术可分为固定床气化、流化床气化和床层气化等方法。

固定床气化是最传统的煤气化技术,将煤炭放置在反应器中,通过控制气化剂的供气量和反应条件,使煤炭与气化剂反应生成合成气。

流化床气化是指将煤炭破碎成较小的颗粒,通过气流作用使其悬浮在反应器中,与气化剂反应生成合成气。

床层气化是将煤炭放置在床层中,通过控制气化剂的上下供气或其他传质方式使煤炭与气化剂充分接触反应,生成合成气。

煤气化技术的关键步骤包括煤炭预处理、气化剂准备和气化反应等。

煤炭预处理主要包括煤炭粉碎和煤炭干燥,以提高煤与气化剂的接触面积和反应速率。

气化剂的准备包括氧气和水蒸气的供应和净化。

气化反应的温度和压力及气化剂的供气量等条件对反应进行和产物分布有重要影响。

总之,煤质烯烃的工艺技术主要包括煤液化和煤气化两种方法。

煤液化通过催化剂或溶剂作用,将煤中的有机物质转化为液体产品。

国内外煤制油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国内外煤制油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国内外煤制油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一、概述煤制油技术是一种利用煤炭资源生产液体燃料的技术,它可以有效地解决石油资源稀缺和能源安全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随着全球石油需求的不断增长和能源结构的调整,煤制油技术的发展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国内外煤制油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二、国内煤制油技术发展现状1. 技术研发情况目前,国内煤制油技术研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和企业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研究。

煤制油技术路线主要包括间接液化和直接液化两种,其中间接液化技术以目前为主要研究方向。

在间接液化技术方面,采用Fischer-Tropsch合成技术生产合成油和液体燃料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部分技术已经走上了产业化的道路。

2. 技术应用情况国内煤制油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工业生产中,一些煤制油项目已经投产,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能源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煤制油技术的应用为国内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国外煤制油技术发展现状1. 技术研究情况国外煤制油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美国、南非、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在进行煤制油技术研究。

美国对Fischer-Tropsch合成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成功开发了一系列煤制油项目,为其能源供应提供了有力支持。

南非在煤制油技术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利用Fischer-Tropsch合成技术成功开发了多个煤制油项目,为南非的能源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2. 技术应用情况国外煤制油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些国家已经建立了成熟的煤制油产业体系,为其国家的能源供应提供了有力支持。

煤制油技术的应用为国外能源结构的调整和石油资源的替代提供了新的选择。

四、国内外煤制油技术发展趋势1. 技术研发方向随着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创新,煤制油技术的研发方向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未来,研发人员将继续加大对Fischer-Tropsch合成技术的研究力度,提高煤制油技术的产油率和碳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煤制油技术的产业化水平。

煤化工技术应用及研究进展

煤化工技术应用及研究进展

煤化工技术应用及研究进展作者:尧章伟魏志聪代宗来源:《价值工程》2017年第18期摘要:煤炭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其化工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电力和国防等众多领域。

能源的匮乏及资源的日益减少,使得煤化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与此同时,煤化工技术的发展也愈来愈引起重视。

本文回顾了:煤焦化、煤气化、煤液化三大煤化工技术。

详细介绍了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天然气等新型煤化工技术。

概述了三大煤化工技术的作用原理以及存在的问题,国内外新型煤化工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情况及研究进展。

提出未来煤化工技术的发展,应顺应趋势加快精细化、大型化发展的步伐。

指出了在精细化、大型化的发展趋势下,未来应重点研究开发联产技术、多元化产品、高新技术,旨在解决产能过剩、产品雷同、能源转化率低等问题。

Abstract: Coal, as a kind of non-renewable resource, its chemical product is widely used in chemical industry, metallurgy,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and defense industries, etc. The lack of energy and the ever-decreasing resources make coal chemical more and more popular. At meanwhile,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lso has been pai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al chemical industry.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coal coking technology, coal gasification technology and coal liquefaction technology. A detailed description is given on several new technologies, including coal to oil, coal to olefin, coal to glycol, coal to gas.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exposition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existential questions of the three technologies,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new coal chemical industry at home and abroad is described. It proposes tha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oal chemical industry should comply with the trend to speed up the pace of refinement and large scale development, and the future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production technology, diversified products,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aimed at resolving the problem of excess production capacity, products identical and low energy conversion.关键词:煤炭;化工;进展Key words: coal;coal chemical industry;technical advance中图分类号:TQ54;TQ0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8-0091-040 引言我国的化石能源结构呈富煤缺油少气。

煤制油可行性研究报告

煤制油可行性研究报告

煤制油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煤炭是我国主要的能源资源,但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同时,石油资源紧缺,为了满足我国能源需求和环保要求,煤制油技术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煤制油是指利用煤炭作为原料进行化学反应,将煤转化为液体燃料的过程。

煤制油技术可以有效减缓煤炭燃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同时降低了我国对外石油依赖的程度。

因此,对煤制油技术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煤制油技术的可行性,评估煤制油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前景,为煤制油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1. 煤制油技术原理及发展历程本部分将介绍煤制油技术的原理及发展历程,包括煤制油的基本原理、主要反应过程以及煤制油技术的发展历程。

2. 煤制油技术的优势和困难本部分将对煤制油技术的优势和困难进行分析,评估煤制油技术在生产和环保方面的优势,以及在技术和成本方面的困难。

3. 煤制油技术的应用前景本部分将评估煤制油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包括资源储备、技术成熟度、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等方面的分析。

4. 煤制油技术在国际上的应用状况本部分将介绍国际上煤制油技术的应用状况,以及国外煤制油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经验教训。

5. 煤制油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本部分将对煤制油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进行分析,包括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探讨。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案例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从多个角度全面评估煤制油技术的可行性。

五、研究结果1. 煤制油技术的可行性通过对煤制油技术的原理、发展历程、优势和困难、应用前景等方面的分析,得出煤制油技术在我国是可行的结论。

2. 煤制油技术的推广路径本部分将提出煤制油技术在我国的推广路径,包括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建议。

六、结论与建议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出对煤制油技术的应用前景和推广路径的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对我国煤制油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于煤化工中煤制烯烃、煤制油生产工艺过程中余热利用情况的汇报

关于煤化工中煤制烯烃、煤制油生产工艺过程中余热利用情况的汇报
气柜变换压缩脱硫vpsa脱碳vpsa氢提纯动力站界外蒸汽管网硫回收脱硫循环水造气循环水煤栈桥原料煤库循环水站界外界外吹风气粉煤炉渣蒸汽vpsa解析气co2气界外界外外卖硫磺硫泡沫上水回水06mpa产品氢13mpa产品氢水煤气水煤气水煤气p55水煤气变脱气变换气p63上水回水空气蒸汽蒸汽块煤块煤蒸汽烟气灰渣五目前国内煤制油煤制烯烃主要分布状况
图 4 煤炭直接液化示意图
C、天然气制氢
天然气制氢需要消耗高品位的蒸汽,其制气原理如下:
原料天然气和蒸汽在转化炉管中的高温催化剂上发生烃—蒸汽转化反应,
CH4+H2O= CO+3H2-Q (1)
CO+H2O=CO2+H2+Q
(2)
第一个反应需要吸收大量的热量,后一个反应放出微量热量。
D、煤制氢
图 5 为煤制氢系统流程图:
图 3 神华集团煤直接液化示范工程工艺流程 煤为什么能够加氢成为油
煤与石油有着许多相同点,如都是由古植物经过漫长的和复杂的生物化学、 物理化学和地球化学作用转变而成;都是以 C、H、N、S、O 等元素组成,C 和 H 为主。但是煤中氢/炭(H/C)原子比例较石油低,煤中比例约为 0.3~1.0,而 石油中高达 1.8。这是因为煤以芳香烃为主,而石油则以正构烷烃为主。因此, 可以通过将煤加氢制成油。在煤制油过程中,煤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大分子 结构裂解成自由基,自由基在活性氢存在的条件下与氢发生反应,生成 H/C 比 比较高的小分子。将初步制成的油经过提质加工脱出 S、N、O 等杂质原子,生 成符合规格的成品油。在煤液化过程中还可以脱除煤中的矿物质。图 3 为神华 集团煤直接液化示范工程工艺流程。整个工艺流程由以下主要部分构成,简介 如下: A、热力发电厂

煤制油之----直接液化技术解析

煤制油之----直接液化技术解析
• 1949年,美国矿业局建立了煤炭处理量为50~60吨/ 天中试装置
• 1952年,美国矿业局制定了煤炭液化的发展计划, 规划建设2座煤直接液化厂
• 联合碳化物公司从1935年开始就研究煤炭直接液化 技术,到五十年代初发展到300吨/天的试验规模, 试图生产各种芳香烃类化学品
• 1960年,成立了煤炭研究办公室(OCR)一直支持 一些公司和研究机构从事以气化、液化为重点的煤 炭加工利用的研究
煤制油之直接液化技术解析
• 基本原理 • 工艺问题 • 工程问题
第一部分 基本原理
• 定义 • 发展概况 • 基本过程 • 反应机理 • 煤质要求 • 催化剂 • 溶剂 • 液化油提质加工
一. 定义
1. 直接液化

加氢
液化油 提质加工 成品油
2. 间接液化
煤 气化 合成气 合成 合成油 精炼 成品油
二战期间德国的煤直接液化厂
投产日期
1931 1936 1936 1936 1937 1939 1939 1940 1940 1941 1942 1943
所在地名
Leuna Bohlen Magdeberg Scholven Welheim Gelsenberg Zeitz Lutzkendorf Politz Wesseling Brux Blechhammer
Bottrop RAG VEBA
Saar SAAR Coal
日本鹿 NEDO 岛
澳大利 NEDO 亚
Point British of Ayr Coal 图拉市 ИГИ
试验煤种 鲁尔烟煤 烟煤 烟煤 褐煤 次烟煤 褐煤
国内煤液化的历史
五十年代: 抚顺石油三厂煤焦油加氢 锦州石油六厂合成油装置 煤低温热解计划

煤制油的研究进展

煤制油的研究进展

F- T 合成催化剂
• 基于化学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的考虑, 为 获得烃类产物, 要求F- T合成的催化剂对 H2、CO 均表现较好的吸附性,且对吸附 态的CO具有加氢作用,同时具备促进链 增长又有利于脱氢的高活性。目前最常 用的F-T催化剂其金属主活性组分有Fe、 Co、Ni以及Ru等过渡金属。
反应温度
FT合成法工艺流程
原料 ( 煤、 焦 油、中 油 等 ) 氧气 蒸汽
煤的气化 合成气净化
副产物 (焦油、酚、氨) 硫、轻质油,CO2 反应热 用过的催化剂 水溶性含氧化合物 轻燃料油 固体蜡 石蜡级重油
新催化剂
FT合成
产物分离 余气 产品精制
反应器的种类
• 列管式反应器( TFB) : 由圆筒形壳体和内部竖 置的管束组成, 管内填充催化剂, 管外为加压饱 和水, 利用水的沸腾蒸发移热。其主要特点是 液体产物易于收集、催化剂与重质烃易于分离 等。其缺点是存在着径向与轴向的温度梯度, 催化剂难以控制在最佳的反应温度, 且易因局 部过热而造成催化剂烧结、积炭, 堵塞反应管。 此外, 结构复杂、价格较高、催化剂装卸困难 也是其固有的缺点。
煤制油的研究进展
00910155
任晓芬
• 作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生产国,当前 我国主要能源仍然是石油,但是随着社会的发 展,能源需求仍将保持增长,石油资源日趋紧 张,进入21世纪,我国汽车行业飞速发展,寻 找代用燃料已逐渐成为重大课题。长期以来, 我国已形成的能源生产体系的基本格局是以煤 炭生产为主,这决定了煤炭在新能源开发中的 重要地位。从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安全方 面考虑,煤制油已经成为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 一个重要方向。
• 循环流化床(CFB) : 细粉催化剂在气流携 带下上升、反应, 然后在另一侧支管内旋 风分离、沉降,催化剂循环。CFB 反应器 具有产量高、在线装卸催化剂容易、反 应时间长、热效率高等优点。其缺点是 结构复杂、操作复杂、设备投资费用高, 放大困难等。 • 固定流化床( FFB) : 催化剂在气流中悬 浮、反应。FFB 反应器的优点是床层等 温性好、选择性易于控制、反应器造价 低, 且具有较高的油选择性;多用于高温 F- : 固体催化剂悬浮在液 体介质中, 合成气从底部鼓泡穿过, 与催化剂接 触、反应。浆态床反应器是气、液、固三相反 应器, 其优点在于: 反应器中的机械搅拌或由 气体分布器产生的小气泡可以使催化剂在反应 器浆液中均匀分散,气体与催化剂接触更加充 分;移热效率高,可有效避免催化剂因积碳、 烧结导致的失活, 有效降低CH4的产率;可以 实现催化剂的在线更新和连续操作;可以直接 使用现代大型气化炉生产的低H2 / CO 比值 (0.6~0.7) 的合成原料气,生产操作弹性大, 合成气单程转化率高

浅谈我国煤制烯烃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浅谈我国煤制烯烃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浅谈我国煤制烯烃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摘要:煤制烯烃是指以煤为原料,经过气化、净化、合成、分离和产品精制等工序生产出一系列的低碳烯烃产品,如乙烯、丙烯等。

煤制烯烃技术是我国重要的煤化工技术之一,目前已有多套成熟的技术产业化运行,其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近年来,随着石油资源的紧缺,我国加大了对煤制烯烃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力度,推动了煤制烯烃产业的发展。

本篇文章主要对煤制烯烃技术进行了介绍,分析我国煤制烯烃技术发展现状,探究我国煤制烯烃技术发展趋势,以供相关人员学习参考。

关键词:煤制烯烃技术;发展现状;趋势;探究一、煤制烯烃技术概述煤制烯烃的生产原料有石油和天然气,但目前国内生产甲醇和乙烯的主要原料是煤炭,故以煤炭为原料生产烯烃是煤制烯烃的主要途径,煤制烯烃技术可以分为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两大类。

传统技术主要包括:以石油焦为原料的直接法和间接法,以煤炭为原料的直接法,以煤为原料的间接法,以煤及生物质为原料的直接法等。

现代技术主要包括:煤气化和甲醇合成的新工艺、石油裂解和乙烯合成的新工艺、合成气直接制烯烃新工艺、甲醇制烯烃新工艺等。

煤炭制烯烃的生产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煤液化;第二阶段是煤制油;第三阶段是煤制甲醇。

其中,第三个阶段又包括两种方法:一种是以煤炭为原料的煤制油和煤制天然气,一种是以石油焦为原料的煤制油和煤制天然气。

煤制油、煤制气都是以煤炭为原料,所以属于煤化工范畴,但二者又有本质区别。

煤化工可以分为两个主要发展方向:一是煤化工与石油化工相结合,形成化工产业集群;二是煤化工与新能源相结合,形成新能源产业集群。

煤制油、煤制气等传统技术发展相对成熟,而合成气制烯烃等新兴技术则有了较快发展。

从长远看,合成气制烯烃、甲醇制烯烃等新兴技术将成为未来煤化工发展的重要方向[1]。

二、我国煤制烯烃技术发展现状我国煤制烯烃技术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在工艺技术、工程建设、催化剂及助剂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目前,我国煤制烯烃技术主要有4种工艺路线,分别是以煤为原料直接合成甲醇制烯烃、甲醇和二甲醚合成的直接法和二甲醚合成的间接法以及以煤制油为原料合成甲醇制烯烃。

2024年现代化煤直接液化技术进展

2024年现代化煤直接液化技术进展

2024年现代化煤直接液化技术进展____年,煤直接液化技术在实现现代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现代化的煤直接液化技术是指利用化学反应将煤转化为液态燃料的先进技术。

下面将介绍煤直接液化技术在____年实现现代化的几个主要进展。

首先,煤直接液化技术在催化剂开发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在____年,煤直接液化过程中所使用的催化剂将更加高效、稳定,能够更好地促进煤的转化反应。

新型催化剂的研发将大大提高煤的直接液化效率,减少副产物的生成,并降低能耗。

多相流化床和固定床反应器等工艺也将得到优化,以进一步提高反应效果和设备稳定性。

其次,煤直接液化技术在产品种类方面将实现多样化。

传统的煤直接液化技术主要是将煤转化为合成油,但是在____年,随着新材料和催化剂的研制成功,煤直接液化技术将能够生产更多种类的液态燃料,包括煤制甲醇、煤制丁醇、煤制烯烃等。

这些液态燃料不仅可以作为燃料使用,还可以用于化工工业的生产。

第三,煤直接液化技术在环境友好性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煤直接液化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和废水,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然而,到了____年,随着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提高和废气处理技术的进步,煤直接液化技术将实现零废气排放,同时废水处理能力也将大幅度提高,有效地解决了环境污染的问题。

此外,煤直接液化技术在能源资源利用方面将变得更加高效。

煤是一种丰富的能源资源,但由于其固态结构和高含灰、硫等元素的特性,煤的利用率相对较低。

在____年,煤直接液化技术将能够更有效地提取煤中的有用能源,并最大程度地减少能源的浪费。

通过煤直接液化技术,可以充分利用煤炭资源,满足人们对能源的需求,并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综上所述,____年现代化的煤直接液化技术将会在催化剂开发、产品种类、环境友好性和能源资源利用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这些进展将使煤直接液化技术成为一种更加高效、多样化、环保和节能的能源转化技术,为人们提供更多种类和更可持续的液态燃料。

国内外煤制油工艺技术现状和发展

国内外煤制油工艺技术现状和发展

国内外煤制油工艺技术现状和发展康世勇;苗富强【摘要】我国一直处于富煤少油的现实环境中,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石油产业的发展.因此,加快对煤制油工艺技术的研究,使更多的原煤转化为油品及化工产品,扩大煤化工生产的经济效益显得尤为重要.【期刊名称】《化工设计通讯》【年(卷),期】2018(044)012【总页数】1页(P11)【关键词】煤制油;工艺技术;现状;发展【作者】康世勇;苗富强【作者单位】陕西未来能源化工有限公司,陕西榆林 719000;陕西未来能源化工有限公司,陕西榆林 719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26.221 煤制油工艺技术概述煤制油工艺技术指将煤炭转化为航空汽油、柴油、汽油、乙烯等产品,将煤粉碎、液化或者气化处理,然后经过煤化工生产工艺程序的处理,得到合格的产品。

2 国外煤制油工艺技术发展现状早在1913年,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柏吉斯研究出煤炭直接液化技术,即煤炭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进行加氢液化反应,从而生成燃料,柏吉斯也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1923年,德国化学家费歇尔(F.Fischer)和托罗普希(H.Tropsch)试验成功间接液化技术。

日本同样是石油资源贫乏的国家。

为了弥补石油产量的不足,日本重点发展了所谓人造油,包括油页岩制油、煤制油和松根汽油。

1929年12月30日,抚顺页岩油厂落成,利用抚顺煤矿的页岩油层,用内热式干馏法提炼重油,日产4 000t,主要供应海军舰艇使用。

其实,世界上只有南非重视煤炭液化技术。

南非也是富煤贫油的国家,煤炭探明储量587.5亿t,约占全非洲的2/3。

据了解,目前南非拥有一套年产800万t油品的煤制油工厂,是世界上唯一大规模的煤制油商业工厂,并为该国提供了60%的运输油料。

3 国内煤制油工艺技术现状3.1 陕西金巢投资公司新工艺陕西金巢投资公司与南非金山大学材料与工艺合成中心共同开发了煤制油新工艺,该工艺的创新思路是采用新化学方法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煤制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煤制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煤制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煤制油技术是一种将煤转化为液体燃料和化学品的技术,尤其对于中国这样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早在20世纪初期,煤制油技术就已经得到过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然而,这并没有成为主流技术,而是随着石油的产量和应用范围的扩大逐渐被人忘却。

随着石油资源日益减少和能源环保的问题日益凸显,煤制油技术被重新关注,并得到了较多的研究和应用。

一、煤制油技术的分类煤制油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

直接液化法是直接将煤加热到高温,压力下将其催化转化为液体油。

间接液化法是先将煤转化为合成气,再将合成气进行催化反应制造出液体燃料。

二者的原理和方法不同,但基本上都是通过催化反应将煤中的化学能转化为液体油。

二、煤制油技术的发展历程煤制油技术最开始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2O世纪30年代,德国在二战前开始着手推进煤制油技术的开发,主要是由于德国国内石油的供应不足。

德国煤制油技术在二战期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同时也产生了不少环境问题,例如污染了巨大的范围,在德国战败后引发了严重环境危机。

但正是这段历史,使得煤制油技术成为了一个国家安全的重要研究领域。

在中国,煤制油技术的研究也开始至少延续了一个世纪。

20世纪初,中国的煤制油技术研究就已经开始,1922年齐鲁煤矿公司就曾制成煤油,被称为中国的煤制油先驱。

但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增加的对外石油的购买和国内石油资源开发的增加,煤制油技术再次陷入低谷。

未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能源环保的转型,煤制油技术的前景将更加广阔。

三、煤制油技术的应用现状目前,煤制油技术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世界上一些国家,如南非、日本、中国等都建有多个煤制油生产基地。

尤其是在中国,由于国内石油的供应紧张,中国政府倡导和支持了煤制油技术的发展。

2010年,国家能源局发布了《煤制油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旨在促进中国煤制油产业的发展。

2019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促进煤炭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煤制油技术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未来的规划和目标。

煤制油技术

煤制油技术

煤制油技术煤制油技术摘要:煤炭液化分为间接液化和直接液化。

煤直接液化对煤质的要求高于间接液化,但是煤直接液化路线相对简单,热效率高,液体产品收率也比较高;煤炭间接液化对煤质要求不如直接液化苛刻,但是煤间接液化路线比较长,热效率和液体收率比直接液化低一些。

关键词:煤煤制油直接液化间接液化一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直接液化是煤直接通过高压加氢获得液体燃料。

1913年,德国柏吉乌斯首先研究了煤的高压加氢,并获得世界上第一个煤炭液化专利。

到1944年,德国煤炭直接液化工厂的油品生产能力已达到423万吨/年,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提供了2/3的航空燃料和50%的汽车、装甲车用油。

20世纪50年代起中东地区发现大量廉价石油,使煤炭直接液化暂时失去了竞争能力,70年代的世界石油危机又使煤炭液化技术开始活踩。

世界上有代表性的煤直接液化工艺是德国的新液化(IGOR)工艺,美国的HTI工艺和日本的NEDOL工艺。

这些新液化工艺的共同特点是煤炭液化的反应条件比老液化工艺大为缓和,生产成本有所降低,中间放大试验已经完成。

早在20世纪30年代,第一代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直接加氢煤液化工艺在德国实现工业化。

但当时的煤液化反应条件较为苛刻,反应温度470℃,反应压力70MPa。

1973年的世界石油危机,使煤直接液化工艺的研究开发重新得到重视。

相继开发了多种第二代煤直接液化工艺,如美国的氢-煤法(H-Coal)、溶剂精炼煤法(SRC-Ⅰ、SRC-Ⅱ)、供氢溶剂法(EDS)等,这些工艺已完成大型中试,技术上具备建厂条件,只是由于经济上建设投资大,煤液化油生产成本高,而尚未工业化。

现在几大工业国正在继续研究开发第三代煤直接液化工艺,具有反应条件缓和、油收率高和油价相对较低的特点。

目前世界上典型的几种煤直接液化工艺有:德国IGOR公司和美国碳氢化合物研究(HTI)公司的两段催化液化工艺等。

我国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煤化所自1980年重新开展煤直接液化技术研究,现已建成煤直接液化、油品改质加工实验室。

煤基α-烯烃制备PAO 基础油关键技术-中科院上海高研院-许健

煤基α-烯烃制备PAO 基础油关键技术-中科院上海高研院-许健

煤基α-烯烃制备茂金属PAO(mPAO)基础油关键技术开发许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绿色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煤合材料究背煤基合成润滑材料研究背景提煤基α-烯烃制备PAO关键技术纲工作总结与展望mPAO基础油结构与性能研究润滑材料实验室简介1 研究背景-润滑油发展趋势润滑油发展趋势1 研究背景-润滑油发展趋势PAO基础油的特点及应用PAO基础油是由一定碳数的α‐烯烃在催化体系作用下加氢饱和的烯烃低聚物,与传统矿物基础油相比,分子结构规整,具有优异的粘温性能和高低温性能;PAO具有优异的热/氧化稳定性、水解安定性、生物降解性和无毒性;在合成型汽车发动机油和工业用油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油品使用寿命,降低了设备的损耗,节约了成本;1 研究背景-国内PAO生产现状7万吨尤其是低粘度PAO尚处于空白目前主要依赖于进口市场缺口约,尤其是低粘度PAO尚处于空白,目前主要依赖于进口1研究背景-PAO基础油的合成工艺867a-烯烃45wt%正构烷烃23相继投产的煤制油项目为PAO的原料解决了后顾之忧1Fe基费托合成液相产物组成分布C5C6C7C8C9C10C11C12C13C14C15C16C17C18C19C20C21C22C23C24α-烯烃约占液相产物的67%,适合生产PAO的C8-C12占35%,费托合成液相产物成分布2、煤基α-烯烃制备PAO关键技术-茂金属结构2、煤基α-烯烃制备PAO关键技术-茂金属结构‹技术难点1 : 煤基α-烯烃原料中含有对催化剂有毒害作用的各 类含氧化合物 ‹技术难点2 :茂金属催化剂合成困难,收率低 ‹技术难点3: 合成低粘度PAO的常规茂金属催化剂活性低(小于 10Kg/g) ‹技术难点4:聚合产物中二聚物选择性高,不利于基础油组分收率的提 高2、煤基α-烯烃制备PAO关键技术-烯烃精制ZL201410341583.4:煤制α-烯烃中含氧化合物的脱除方法2、煤基α-烯烃制备PAO关键技术-烯烃精制合格的聚合原料酸值小于0.01mgKOH/g采用了改进的含氧化合物去除工艺,解决了传统提纯方法中 所存在的成本高、不环保,对人体健康有负面影响的问题2、煤基α-烯烃制备PAO关键技术-助催化剂改进优化的配体合成路线改进路线 ‹ 反应在常温下进行 ‹采用常规廉价的溶剂体系 ‹One-Pot法合成出目标产物 ‹蒸馏过滤即可得到高纯度产物 ‹收率高 常规路线 ‹ 反应在-25℃下进行 ‹采用昂贵的溶剂体系 ‹多步反应合成目标产物 ‹蒸馏、重结晶、过滤等提 蒸馏 重结晶 过滤等提 纯方法,步骤繁多 ‹收率一般CN104370681A: 一种烷基桥联的二烷基茚化合物的合成方法2、煤基α-烯烃制备PAO关键技术-茂金属制备技术配 体锂 盐MCl4催 剂 催化 剂与 杂质混 合物洗 涤反复萃 取催 化 剂 合 成 路 线 改 进原位洗 涤过 滤蒸 馏S im ple茂金 属催 化剂Te d io us重 结晶采用了改进的催化剂提纯方法 简化了合成步骤 实现了放大生产 采用了改进的催化剂提纯方法,简化了合成步骤,实现了放大生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液化基础研究进展- 煤制油及烯烃技术交流区煤炭作为最主要的一次能源,其洁净、高效和非燃料利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煤液化技术是煤综合利用的一种有效途径,它不仅可以将煤炭转化成洁净的、高热值的燃料油,减轻燃煤型污染,还可以得到许多用人工方法难以合成的化工产品.目前,煤液化技术仍无法同廉价的石油进行市场竞争,关键是许多理论方面的问题和一些工艺技术上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些问题包括:煤结构的研究及其与液化反应性的关系,催化剂、分子氢和供氢溶剂在煤液化中的作用,催化剂的中毒、固固分离、固液分离及如何使反应条件温和化和产品的高附加值化.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对发展煤化学理论,而且对开发高效的煤液化工艺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煤液化基础研究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对许多理论问题有了进一步深层次的认识.结合笔者的研究工作,综述了煤结构、煤相关模型化合物反应及煤与生物质共液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1 煤结构的研究在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认识分子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变化和化学行为是化学研究的目的.从分子水平上揭示煤液化机理,有必要深入了解煤结构.煤结构的研究一直是煤科学领域的热点和最重要的基础研究内容,它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煤的化学结构即有机物各组分的分子结构及其相互间的共价键连结;二是煤的物理结构即煤的显微组分、孔结构及煤中有机物分子间和分子内的非共价键作用力.1.1 煤结构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手段最初,人们通过煤热解、加氢裂解和其它化学方法处理后的小分子单体或对缩聚过程中得到简单的所谓单元结构来研究煤结构,但没有成功.然后,研究的重点集中于煤的骨架,包括C,H,N,O和S是怎样同碳骨架连接的,可测官能团的数量及它们与煤的类型和煤阶的关系.研究方法也从化学法如乙炔化、烷基化、选择性氧化、模型化合物反应到物理方法如GC,FTIR,ESR和NMR,从芳环和桥键结合的一维分析到二维核磁共振分析再到三维煤分子结构分析.一些先进的分析技术如X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散射(XRS)、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谱(XANES)、扫描透射X—射线显微镜法(STXM)、粒子诱导的X—射线发射分析/粒子诱导的Y—射线发射分析(PIXAE/PIGE)、核磁共振成像(NMRl)、核磁共振碳谱(C—NMR)、核磁共振氮谱(N—NMR)、激光离子化质谱分析(LIMA)和漫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DRFRIR)等也应用于煤结构的研究.近来有的学者用量子化学计算法来研究煤的结构以及计算机辅助构筑煤分子结构模型.溶剂抽提通过宏观晶体的微观分子态能提供整个分子结构的信息,所以一直认为是研究煤结构的一种有效方式.1.2 煤的物理结构目前,人们对煤的岩相显微组分(如:镜质组、丝质组、稳定组)及其反应性认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能够通过煤的显微组分解释反应性.显微组分之间的物理化学聚集态对研究煤的结构有重要作用,显微组分分布呈现带式、镶嵌和带式镶嵌混杂的结构特征.但由于煤中不同的岩相组分的区别在于其宏观结构和光学性质,难以实现具有工业意义上的岩相分离,而且由于不同煤种的相同岩相组分并不具有相同的化学组成,因此通过岩相组分研究煤的化学反应虽然比将煤看作单一物质深了一个层次,但仍然是宏观的,其应用范围是有限的.煤中有机物分子间和分子内的非共价键作用力也是煤结构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非共价键作用力被认为涉及氢键、电荷转移、丌—丌相互作用及范德华力.借助于FTIR,ESR和NMR等分析手段结合溶剂溶胀技术可以较深入地了解煤中非共价键的作用.用极性溶剂对煤进行预处理,一方面可以减少大小两相之间的缔合.同时,煤的孔结构也相应发生改变,形成较低自由能的缔合结构.另一方面,小分子相脱出,减少了小分子相与交联骨架的缩聚,提供了更多的煤结构的信息.但仅仅了解煤中非共价键的作用对了解煤的成因和实现煤的转化远远不够,更需要了解的是煤中有机物各组分的分子结构.1.3 煤的分子结构研究煤中有机物分子结构的手段可分为无分离、可分离、破坏性和非破坏性分析.Wertz等用XRD测定了煤的芳香性质,计算了煤中缩合芳环酌平均尺寸,发现C—NMR测定的结果十分吻合;Xie通过XRD,XPS,FTIR和C—NMR等技术对煤样进行分析,计算了煤的芳香度,测定了O,N,S等杂原子的存在形态;Schmiers等用C—NMR研究了两种褐煤的大分子结构,提出了相应的结构模型,认为褐煤中的芳环主要是苯环,--CH2一,--O一和一S一桥键将含不同取代基的苯环连接在一起形成大分子.Solum等研究了Argonne Premium煤的N—NMR波谱,发现煤中有机氮原子均存在于煤的芳环结构中.此外,还有一些学者用FTIR,散射FTIR 和XRD对煤中的官能团、脂肪和芳香结构及煤中有机氮的含量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从不同的侧面给出了煤中大分子结构的一些信息,但均属于无分离分析,未能从分子级别上进行研究,揭示煤中有机物各组分确切的分子结构.Hedek通过对煤热降解可溶组分的分离分析表明煤结构是由一个带有C—C强键并渗透着可溶的高分子“流动相”的三维大分子网络组成.Stock等通过在碱性溶液中氧化和N—甲基—2—吡咯烷酮(NMP)—吡啶混合溶剂中脱羧处理,用GC/MS测定了Pocahontas No.3煤衍生的一系列多环芳烃的结构.我们对煤的四氢呋喃/甲醇(1:1)的不溶物进行了催化温和破坏性分析,用GC/MS检测出了二十多种含硫化合物和十多种含氮化合物以及一系列多环芳烃结构.以上方法属于可分离分析和破坏性分析.基于五分离分析和/或破坏性分析的结果,Ohkawa 等提出了计算机辅助构筑煤分子结构模型构想,旨在给出煤的分子结构模型.对Akabira煤的研究表明计算机辅助构筑煤分子结构模型是一种科学快速的煤结构研究手段.但这一设想的合理性受到如下事实的挑战:首先,即使仅就破坏性分析的结果而言,由于所得产物成分复杂,彼此组合形成大分子的可能就无穷尽;其次,煤中有机物不是单一成分,不能仅用某种模型来表示.Xie用正庚烷、甲醇、四氢呋喃等溶剂及其混合物对吡啶的可溶物进行多级萃取,并给出了各馏分的分子结构模型.在较温和的条件下通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和超临界GC/MS分析可以得到煤中部分有机组分的结构信息.以上方法属于可分离、非破坏性分析,但能测定的只是煤中含量很少的小分子成分.从分子水平上对煤进行分离进而分析是确定煤的化学结构的关键.在不破坏共价键的前提下,可溶化是从分子水平上分离煤的必要条件.饭野雅最早发现CS2—NMR混合溶剂具有优良的溶煤能力,如在室温下枣庄煤在该混合溶剂中的萃取率高达78%,添加少量的四氰基乙烯(TCNE)和四氰基对醌二甲烷(TCNQ)等受电子试剂可进一步提高萃取率.利用该混合溶剂优良的溶煤能力和某些受电子试剂的增溶作用至少可以使某些煤中大部分有机物在保持共价键的条件下实现可溶化,进而利用多种现代化的分析技术可望了解其中各组分确切的分子结构.但该技术现在面临的挑战仍然是大部分煤的可溶性不大、有效分离和煤中大分子定量及定性困难.此外,还有的学者利用煤相关模型化合物反应来间接研究煤的分子结构或作为破坏性分析研究的补充手段.该方法主要是在大量的实验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模型化合物在不同条件与其分子结构参数的函数关系.尽管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对煤结构的认识仍然是零散的、模糊的.基于煤结构的研究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应当考虑煤的类型和煤阶;(2)物理结构同化学结构研究的结合;(3)溶剂抽提和仪器分析技术的结合;(4)无分离、可分离、温和破坏性和非破坏性方法的相互补充,如对溶剂多级萃取小分子后的煤骨架进行温和破坏;(5)宏观晶体和微观分子态分析相结合;(6)借助于量子化学计算和计算机辅助构筑煤分子结构.2 煤相关模型化合物的研究由于煤的组成和结构极其复杂,直接用煤作反应基质研究煤液化机理非常困难,要受多种因素如煤的难溶性、不均一性和无机矿物质等的干扰和分析手段的制约.为了克服这些困难,从化学反应的角度揭示煤液化的本质及各种因素对煤液化反应的影响,国际学术界集中很大精力于煤相关模型化合物反应来间接研究煤液化机理,并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2.1 供氢溶剂的作用一般认为,在煤液化过程中,溶剂起溶解煤和传递氢的作用,煤热解生成大量自由基碎片,分子氢通过溶剂转移到这些自由基碎片上完成氢的转移过程。

Vernon等比较了分子氢和供氢溶剂四氢萘(THN)对1,2—二(1—萘)乙烷(DNE)分解的作用,发现分子氢与DNE分解产生的1—萘甲基自由基(1—NpCH2·)作用可以产生导致DNE中Car—Calk断裂的H·,而THN通过稳定1—NpCH2.抑制DNE中Car—Calk键的断裂。

通过详细考察分子氢和供氢溶剂在DNE,1,3—二苯丙烷(DPP)氢转移反应中的作用,发现分子氢促进了DNE,DPP的加氢裂解,供氢溶剂的供氢能力越强,对DNE和DPP催化加氢裂解的阻碍作用越大.供氢溶剂的阻碍作用不仅是因为它们在催化剂表面的强吸附,而且供氢溶剂还消除H.近来Artok等研究了9,10—二氢菲和十氢萘对二—(2—萘)醚和二苯醚氢转移反应的影响,他们的研究也证实了上述观点.McMillen等以二苯醚和二苯甲烷(DPM)等做模型化合物,考察了400℃下由供氢溶剂向这些化合物的氢转移反应,提出自由基氢转移(RHT)机理,即供氢溶剂可以向芳环的取代位(ipso)供氢,促使C--C 或C-O)桥键断裂.但他们的动力学数据表明供氢溶剂对这些化合物作用甚微.同位素示踪法使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原子的反应物进行反应,在反应过程中可以跟踪反应的进行. Kabe 等使用H标记的THN作为溶剂,并使用少量的C标记的萘进行反应.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NlAl203存在下由溶剂转移至煤中的氢含量减少,由气态氢转移至煤中的氢含量增加.Shi等以THN为供氢剂,在临氮和临氢体系中应用氘代THN考察供氢溶剂向二十烷和菲的氢转移反应,发现THN抑制烷烃的裂化,其作用是通过脱氢湮灭.自由基来抑制裂化反应,而且稳定同位素的方法表明氘代THN可以向菲和菲的氢化产物转移更多的氘.虽然,这些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溶剂对氢转移的影响,但仍缺乏足够证据,并且上述理论仅是对部分模型化合物研究的结果.研究供氢溶剂对模型化合物氢转移的作用机理,寻找既能有效溶解煤又不干扰催化氢转移的溶剂是煤液化溶剂研究的目标.2.2 金属及其硫化物催化剂由于价廉易得,铁基催化剂已广泛用于工业生产.因此许多学者对铁及硫化铁在煤液化和煤相关模型化合物反应中的催化作用给予了极大关注.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煤液化条件下铁—硫体系中的活性物质是磁黄铁矿(Fe1-xS).H2S本身也促进加氢裂解反应.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是多数恢复的催化剂经检测为Fe1-xS而非初始催化剂FeS2.但该“证据”明显存在着不足,并没有实现在线检测证明催化剂的工作态为Fe1-xS,因为恢复态和工作态很可能有差别.实际上,研究表明Fe1-xS在所研究的铁基催化剂中催化Car—Calk键断裂的活性最低.FeS2分解产生包括活性硫在内的自由基,H·进攻二芳基甲烷(DAMs)分子中芳环ipso位导致Car—Calk键断裂.在400℃以下,H2S本身不能促进加氢和加氢裂解反应,而FeS2却能在300℃的低温下高选择性、高效催化DAMs加氢裂解.进一步的研究表明S的加入抑制了Fe的催化芳环的加氢反应,但促进了DAMs的加氢裂解反应.我们认为Fe催化双原子氢转移到芳环的非ipso位使芳环加氢,而FeS2和Fe-S催化单原子氢转移到DAMs中芳环的ipso促使Car—Calk键断裂.S 的作用在于使金属硫化,降低了H2的吸附能和氢键的键能,促进了H·的生成.最近,我们研究了Fe和Ni及它们的硫化物对9,10—二苯基蒽(9,10—DPA)加氢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00℃以下以Fe和Ni做催化剂,主要生成9,10—DPA 四氢和八氢衍生物,但它们的硫化物催化9,10—DPA 加氢主要生成反9,10—二氢—9,10—二苯基蒽.结果证明金属主要催化双原子氢转移,而它们的硫化物催化单原子氢转移到9,10—DPA分子中的蒽环.2.3 分子结构和反应性的关系煤的氢转移反应性与其化学结构密切相关,揭示煤分子结构和反应性的关系,对研究煤分子结构和煤的深加工特别是对煤进行有针对性的裁剪提取化学品极具指导意义.Futamura等通过考察几种DAMs的氢解反应发现DAMs的加氢裂解反应性随着芳环尺寸的增大而升高,并受芳环受氢能力的制约,各种DAMs的加氢裂解反应性的差异可用超离域稳定能(Sr,(R))值的不同来解释,即DAMs芳环上ipso碳原子的Sr,(R)值越大越容易接受氢原子,因而加氢裂解反应性越强.我们在比较了FeS2催化DPM,1—苄基萘和二(1—萘)甲烷(DNM)在300℃下的加氢裂解反应后,发现它们加氢裂解反应性不仅与芳环的受氢能力有关,而且取决于其离支基团芳甲基自由基的稳定性.Kamiya 等研究了九种二芳基醚在供氢溶剂中的热解反应性和分子结构的关系,发现DAMs的热解反应性取决于芳环的大小和取代的位置.虽然对DAMs分子结构和加氢裂解反应性关系的研究取得了一定共识,但对氢化的DAMs,含杂原子或官能团的模型化合物的分了结构和反应性关系的研究地少有报道.2.4 模型化合物的反应动力学从动力学的角度探讨煤相关模型化合物的反应性是推测煤液化机理,评价催化剂性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但目前能够建立的较完善的动力学模型并不多.Farcasiu等研究了碳黑催化的4—(1—萘甲基)联苄(NMBP)的分解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碳黑存在下NMBP的分解符合一级反应.我们探讨了在200℃一300℃的范围内FeS2催化的DNM的加氢裂解反应,结果表明DNM的加氢裂解反应完全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的关系式,所得Np—CH2断裂的活化能与碳黑催化NMBP中Np—CH2键断裂的活化能相近.Kamiya等的研究表明DAEs热解符合一级反应.Grigorieva等在过量四氢萘和氢气下研究了DAMs的加氢热解动力学,研究表明多数DAMs的加氢热解符合二级反应.3 煤与生物质共液化的研究3.1 煤与废塑料共液化废塑料的循环利用对保护环境和矿产资源起着重要作用.传统的废塑料循环利用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煤和废塑料共液化技术将对废塑料的洁净处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Taghiei等研究了煤和以聚乙烯(PE)、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PET)和聚丙烯(PPE)为原料的牛奶袋、饮水瓶、塑料包装、塑料餐具等废塑料垃圾的共液化.研究表明,在煤液化条件下以HZSM一5做催化剂,煤和废塑料的混合物(通常50:50)总的转化率大于90%,油收率高达60%~80%,比煤和废塑料单独液化时的平均收率高10%,这意味着煤和废塑料共液化时产生了协同效应.王力等采用放射性同位素H标记的PE进行了先锋褐煤和低密度聚乙烯(LDPE)的共液化示踪试验.结果表明,在先锋煤和LDPE共液化过程中,LDPE中的含氢基团确实起着供氢作用,而且这种含氢基团向煤液化自由基的氢转移无需经过供氢溶剂进行.3.2 煤与木屑共液化徐洁等对煤与木屑共液化反应的规律及工艺条件的研究表明,在煤和木屑共液化的过程中,木屑能够有效地促进煤的转化,提高油收率,改善油品质量,降低反应条件.认为木屑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供活泼氢的作用,其富含的氢可用于稳定煤热解生成的自由基碎片.还有的学者研究了煤与废纸、马粪和废轮胎等生物质的共液化.4 结束语在从分子水平上揭示煤结构和煤液化机理的基础上,可望深入了解煤种、煤中显微组分及煤的各种化学性质与煤结构的关系,揭示煤的成因等煤科学领域的一些关键性难题,发展可行的煤液化工艺,实现煤的洁净、高效和高附加值利用.建立拥有中国知识产权的“碳谷”应该是我国煤化学及其相关领域的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也应该作为我国面向21世纪的重要创新工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