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辨证及八纲辨证

中医基础:辨证及八纲辨证
19
2.热证
基本概念:指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导致机体机能 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病因:多因外感火热之邪,或寒邪化热入里;或因七 情过激,郁而化热;或饮食不节,积蓄为热;或房室 劳伤,劫夺阴精,阴虚阳亢所致。
分类:热证包括表热、里热、虚热、实热等。 临床表现:各类热证的证候表现不尽一致,但常见的
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
17
1.寒证
基本概念:指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导致机体 机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病因:多因外感阴寒邪气,或因内伤久病,阳 气耗伤,或过服生冷寒凉,阴寒内盛所致。
分类:寒证包括表寒、里寒、虚寒、实寒等。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证候表现不尽一致,但常
3
一、八纲辨证的概念
八纲,就是表、里、寒、热、虚、实、 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医生通过对四诊所获得的各种病情资料, 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变 位置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 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 证纲领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4
二、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
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 阴证与阳证,是四对既互相对立而又互 有联系的八个方面证候。其实,它们并 不是完整而具体的证,只是对病情的大 体分类而已。
无苔
声高息 胀满 便秘 舌质坚 有
粗,烦 痛剧 溲赤 敛苍老,力
躁谵语 拒按
苔厚
32
(四)阴阳辨证
阴阳学说在辨证诊断上的应用,主要有 两个方面。
33
(一)阴阳是类证的纲领
由于阴、阳分别代表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故疾病的性 质、临床的证候,一般都可归属于阴或阳的范畴,因而阴阳 辨证是基本辨证大法。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 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的表 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的表现为热证。

辩证之八纲辨证

辩证之八纲辨证

辩证之八纲辨证中医主要辩证法:八纲辨证、病因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经络辨证、脏腑辨证。

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之一。

即在通过四诊掌握辨证资料的基础上,对疾病类别、病位深浅、疾病性质、邪正盛衰等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阴阳、里表、寒热、虚实八类证候的辨证方法。

表里反过来写为了记忆方便,便于区分阴阳。

(一)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根据疾病证候所表现的病理性质,将一切疾病分为阴证与阳证两个主要方面。

一般而言,表证、热证、实证可隶属于阳证的范围;里证、寒证、虚证可隶属于阴证的范围,故阴阳两纲在疾病辨证中占有重要地位。

明代张景岳:“凡诊脉施治,必先审阴阳,乃为医道纲领。

”(二)表里是辨别疾病病位深浅及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

表证是指六淫邪气侵犯肌表皮毛所产生的证候,多见于外感病初期,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点;里证是指疾病深入于脏腑、气血、骨髓所产生的证候,多见于外感病中期、后期或内伤杂病,具有病因复杂,病位广泛,证候繁多的特点。

邪在表者,病位浅,病情轻;邪在里者,病位深,病情重。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表邪入里表示病情加重,里邪出表反映邪有去路,病情减轻,因而掌握表里出入的变化,对于推断疾病的发展转归具有重要意义。

(三)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证是指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机体机能活动衰减所表现的证候。

热证是指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

由于表里病位和虚实性质的不同,寒证又有表寒、里寒、虚寒、实寒之分,热证又有表热、里热、虚热、实热之分。

(四)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虚证是指人体正气虚弱,生理机能不足5所产生的证候。

实证是指邪气盛实,体内病理产物停留所表现的证候。

枟素问·通评虚实论枠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虚证是从正气的角度而言的,实证是从病邪的角度而论的。

在疾病的过程中,虚实可以互相转化,而出现由虚转实、由实转虚、虚实错杂的证候。

中医辨证施治理念,你了解吗

中医辨证施治理念,你了解吗

●卫生与管理●健康女性2021年第1期·92· 中医辨证施治理念,你了解吗?王伦川沐川县沐溪镇幸福卫生院 四川乐山 614000中医是我国的国粹,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中医一直坚持辨证施治的理念,你知道什么是辨证施治吗?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关于中医辨证施治理念的小知识吧!辨证施治又被称之为辨证论治,主要包括辩证与施治这两个环节,是中医判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学研究和处理疾病的特殊方法。

辨证施治当中的“辩证”指的是认证、识证。

证即对病理反映的概括,主要包括病变的原因、部位、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可以反映出这一阶段当中病理变化的本质。

所以,相比于症状来说,证可以更好地反映疾病的本质。

而辩证就是根据望诊、闻诊、问诊、切诊这四诊过程所得到的资料明确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

辩证施治当中的“施治”就是根据辩证的具体情况明确具体的治疗方法,是理法方药在临床当中的应用。

中医临床中常用的辩证方法有七种,分别是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辩证以及卫气营血辨证等。

第一,八纲辨证是最基本的辩证方法。

八钢是辩证总纲,主要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内容,其中阴和阳又是八钢的总纲。

在进行辩证的过程中,中医需要根据四诊结果以及八纲辨证的内容将患者的疾病归纳为阴证、阳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

第二,脏腑辨证是最常用的辩证方法。

中医在辨证过程中需要结合脏腑辨证、八纲辨证以及气血津液辩证等方法归纳总结患者的症状、体征,明确病变的脏腑部位以及性质,并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脏腑辨证主要应用在内伤杂病当中,可分为单独脏病、单独腑病以及脏腑兼病等类型。

第三,三焦辨证是辩证温病的常用方法。

三焦辨证可以阐述上、中、下三焦所属脏腑病理变化与症候情况。

第四,六经辨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外感病分为三阳病症与三阴病症这六种类型,其中三阳病症包括太阳病证、阳明病证以及少阳病症,而三阴病症包括太阴病症、少阴病症以及厥阴病证。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八纲,可以概括机体病变的性质,程度和人体自身恢复的能力,是临床辩证施治的主要依据。

阴阳——八纲中的总纲,表热实为阳,里寒虚为阴。

表里——指人体的病变部位。

寒热——指疾病的性质。

虚实——指人体正邪恶消长盛衰(虚指正气虚,实指邪气实)。

一、阴阳辩证1、阴证,凡患者精神萎顿,语音低微,面色晦暗,目光无神,动作迟缓,身冷畏寒,近衣喜温,口中和,不渴,尿清白,便溏,苔滑,脉沉迟无力等,均属阴证。

2、阳证,凡患者精神兴奋,甚烦燥谵语,语声粗壮,面赤,发热口渴,气粗,去衣喜凉,便结溲赤,苔黄燥,脉数大有力,均属阳证。

3、阴阳辩证要点A、阴阳辩证最为复杂,是八纲的根本,分得很细。

如从人体部位来说,背为阳,腹为阴,上为阳,下不阴,外为阳,内为阴,从脏腑气血来说,腑为阳,脏为阴,气为阳,气为阴等。

从邪气的角度来说,风暑火为阳,寒燥湿为阴等。

B人体有形物质为阴,气化功能等属阳,二者互为依存,阳亢就要伤阴,亡阴,反之,大汗阴液消失过多,不仅亡阴,还要亡阳。

因此,在辩证中应注意阴阳相互承制或亢害的关系。

C要辨清真象的假象。

D要注意疾病的转化。

二、表里辩证表里两纲,是指病变所在部位和病情深浅而言的,凡是外感病,病变部位位于体表者,是为表证。

外邪未解,传入于脏腑时便为里证。

但因七情,饮食,劳倦,洒色所伤,病自内发,脏腑先伤,也为里证。

1、表证:从病邪看,是外感六淫所致的疾病,从人体看,其病变发生于人体浅表的部位。

A、凡病人具有恶风、恶寒、发热、有汗或无汗,头痛,脉浮,舌苔薄白者,为表证。

B表证确诊后,还须进一步辨别所感病邪的属性,与机体的反应如何等,具体了解它是表寒,表热,表虚,表实,然后方可进行治疗。

C、外感病邪,虽然首侵入人体的表层,但也可侵犯身体里面而兼有里证,因此,需要结合病程,病情,作进一步鉴别。

表寒和表热共有证——头痛,身痛,脉浮。

表寒——明显恶寒,发热轻,脉浮紧。

表热——恶寒轻,或不恶寒,发热重,脉浮数。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
湿邪郁阻气机——胸脘痞满;
湿热积滞内阻肠道,气机不通——腹痛,便溏不爽
舌赤,苔黄腻或黄浊,脉滑数——湿热内盛之象
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证以身热,腹痛,大便溏垢,
苔黄腻、黄浊为辨证要点。
(6)湿阻大肠证:
指在湿热性温病过程中,湿浊闭阻于肠道,
湿浊之气不得下降而蒙上的证候。
本证多因湿热之邪流连气分,阻滞肠道,传
汗出、口渴、咳喘气促为主要表现
(3)湿热阻肺证:
湿热性质的病邪亦可犯于肺,出现卫受湿遏, 肺气失宣的病机变化。 主要症状:恶寒发热,身热不扬,胸闷,咳
嗽,咽痛,苔白腻,脉濡缓等。
以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为辨
证要点。
主要病机变化:湿郁卫表,肺失宣降
• 即吴鞠通所说:“肺病湿则气不得化。”
① 对温病病位的概括:三焦主化气行水,将五脏六腑 划入三焦,以此说明病机演变,能正确辨别病位。 ② 揭示温病传变的规律:三焦辨证虽然具有脏腑辨证 的性质,但与内科的脏腑辨证不尽相同。三焦辨证 反映了温邪的传变,“始上焦,终下焦。” ③ 指导温病的治疗:“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 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理论的产生:
•吴鞠通倡导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历取前贤精妙,考之《内经》,
参以心得” ,仿《伤寒论》六经辨证的体例, 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把温病病位从上、中、 下三焦进行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一纵一
横,较为全面的反映了温病的病变本质,形成
了较为完整的温病辨证体系。
Q:三焦辨证有何意义?
另外,还有因邪热损伤肠络,血溢肠间,而
致肠腑蓄血者,症见身热夜甚,神志如狂,大便
色黑等
吴又可说:“尽因失下,邪热久羁,无由以泄,

中医六经辨证

中医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太阳病证太阳经证是指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所表现的证候。

太阳中风证太阳中风证是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辨证要点:本证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太阳伤寒证太阳伤寒证是指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辨证要点:本证以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太阳腑证(太阳蓄水证、太阳蓄血证)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太阳腑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病邪循经内传太阳之腑所表现的证候。

太阳蓄水证太阳蓄水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气内传太阳膀胱腑,邪与水结,膀胱气化失司,水液停蓄所表现的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小腹满,小便不利,口渴,或水入则吐,脉浮或浮数。

辨证要点:本证以小腹满、小便不利与太阳经证症状共见为辨证要点。

太阳蓄血证太阳蓄血证是指太阳经证未解,邪热内传,邪热与瘀血互结于少腹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辨证要点:本证以少腹急硬、小便自利、便黑为辨证要点。

阳明病证阳明病证指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病邪内传阳明,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

阳明病证可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阳明经证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阳明经证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而肠中糟粕尚未结成燥屎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大热,汗出,口渴引饮,或心烦躁扰,气粗似喘,面赤,苔黄燥,脉洪大。

辨证要点:本证以壮热、汗出、口渴、脉洪大为辨证要点。

阳明腑证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阳明腑证指邪热内炽阳明之腑,并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阻滞肠道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不通,甚则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中医辩证理论

中医辩证理论

虚实
3.阴虚证 是由于体内阴液亏虚,其滋润、濡养、宁静的 功能减退所出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形体消瘦,午后潮热,盗汗,两颧红赤,咽 干口燥,手足心热,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少 苔,脉细数。
【辨证要点】潮热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4.阳虚证 由于体内阳气虚衰,其温煦、推动、蒸腾和气
常见症状:由于致病邪气的性质及所在部位的不 同,实证的表现亦不一致,常见的临床表现有: 发热,烦躁、甚至神昏谵语,胸闷,呼吸气粗, 痰涎壅盛,腹胀痛拒按,大便秘结,或下利,里 急后重,小便不利,或淋沥涩痛,舌质苍老,舌 苔厚腻,脉实有力。
虚证、实证鉴别表
病程 体质 形态 疼痛 二便 舌象 脉象
虚证 久病 实证 新病
塞流清涕,兼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 舌苔薄白,脉浮紧。 【辨证要点】咳喘,痰液清稀,加风寒表 证。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止咳。 【方剂】麻黄汤之类。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四)风热袭肺证 【临床表现】咳嗽,咯黄稠痰而不爽,兼
恶风发热,口渴,咽干而痛,目赤头痛, 鼻流黄涕,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证要点】咳嗽,痰黄,加风热表证。 【治法】辛凉宣肺,止咳化痰。 【方剂】桑菊饮之类。
【临床表现】身热喜凉,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 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 红苔黄而干,脉滑数等。
【辨证要点】身热喜凉,口渴喜冷饮,舌红苔黄, 脉滑数。
寒证、热证鉴别表
面色 四肢 寒热 口渴 大便 小便 舌象 脉象
寒证 苍白 热证 红赤
不温 灼热
怕冷 不渴 稀溏 清长 舌淡 迟
或饮
苔白
不多

发热 口渴 秘结 短赤 舌红 数
喜冷
苔黄

中医美容学基础理论—辩证与治则(中医美容学课件)

中医美容学基础理论—辩证与治则(中医美容学课件)

二、脏腑辨证
(四)肝病辨证 4.肝风内动 ①肝阳化风
临床表现:眩晕欲仆,头痛头摇,肢麻或震颤,舌体抖动,舌红脉弦。甚则卒 然昏倒,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半身不遂。
辨证要点:肝阳上亢及肝风内动的症状。 ②热极生风
临床表现:高热烦躁,颈项强直,肢体抽搐,两目上视,甚则神志昏迷,牙关 紧闭,角弓反张,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要点:脾失健运和湿热内阻并见。
第一节 辨证
二、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以脏腑学说为基础,运用四诊的方法,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 病理表现分析各种病证,推究病机,判断病位、病性、邪正盛衰状况,是内 伤杂病最主要的辨证方法,指导着临床治疗与护理。
二、脏腑辨证
(一)心病辨证 1.心气虚
临床表现:心悸,气短,自汗,活动或劳累后加重,面色淡白,体倦乏 力,舌质淡,苔白,脉虚。
一、八纲辨证
(三)虚实 5.虚实和表里、寒热的关系
表证和里证各有寒热虚实之证,即表寒证、表热证、表虚证、表实证, 里寒证、里热证、里虚证、里实证。除此在里证中还有虚寒、虚热、实寒和 实热证的证候,虚寒证即阳虚证,虚热证即阴虚证,实寒证即里寒证,实热 证即里热证。
第一节 辨证
一、八纲辨证
(四)阴阳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用以统括其余的六个方面,即表、热、实证属
一、八纲辨证
(一)表里 表里辨证是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趋向的一对纲领。通常病在皮毛、肌腠,
部位浅在者属表证,病在脏腑、血脉、骨髓,部位深在者属里证。 1.表证:六淫之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而引起的病位在皮毛、肌腠的一
类证候,多见于外感病初起阶段,通常具有发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的特点。 以发热恶寒(或恶风)、脉浮为辨证要点。
第一节 辨证
一、八纲辨证

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

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

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1、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对温热性病邪侵袭人体,损伤卫、气、营、血所产生的病理过程的辨证方法,叫卫气营血辨证。

2、卫气营血辨证的意义:完善了对外感病的辩证方法,从而形成了对温病辨证的纲领。

通过卫气营血辨证可以确定温病的病程、病位和传变的规律。

3、卫气营血辨证的证候: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和血分证。

一、卫气营血病证(一) 卫分病证[临床表现] 卫分证同温热病早期,病位在皮毛与肺,故为表证阶段。

主症:微恶风寒,发热,舌边尖红,脉数。

以其症状不同,有邪在皮毛和邪在肺两种类型:邪在皮毛: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或有咳嗽,咽痛,口渴等。

邪在肺:咳嗽少痰,或咯痰不爽,咽痛,微恶风寒,微发热。

[证侯分析] 卫分证是外感温热邪气的表证阶段。

温热为阳邪,故卫分证以伤津液为主,重点症状见有微恶风寒,发热,舌边尖红,脉数。

邪在皮毛病机,温热致病,故以发热为主。

邪在皮毛,卫气受损,故见微恶风寒。

邪在表故脉浮数。

肺合皮毛,故同时见有咳嗽,咽痛等肺系症状。

津伤则口褐。

邪在肺病机,温热伤肺,肺失清肃,故咳嗽咽痛明显。

津伤,故少痰不爽。

邪已重在肺,故发热恶风寒,表证不显。

(二) 气分病证[临床表现]气分证是温热病里证阶段。

主症:不恶寒,但发热,舌红苔黄,脉数。

由于里热病位不同,可分以下五种类型:温热在肺:兼见咳喘,胸病,咯吐黄稠痰。

热郁胸膈:兼见心烦懊憹,坐卧不安。

热入于胃: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心烦,舌苔黄燥。

热郁肝胆:干呕,口苦而渴,心烦少寐,胁痛,苔黄,脉弦数。

热追大肠:兼见胸痞,烦渴,下利,谵语。

[证候分析]气分证是邪已内入脏腑,正盛邪实,正邪剧争,阳热亢盛,故见一派里实热证表现。

但发热而不恶寒,舌红苔黄,脉洪。

(三) 营分病证[临床表现]营分证是温热病邪内陷的深重阶段,以营阴受损和心神被扰病变为特点。

主症:舌质红绛,身热夜甚。

临床分以下两种类型:热伤营阴:舌质红绛,身热夜甚,心烦不寐,口渴不甚,甚者斑疹隐隐,脉细数。

中医辨证学

中医辨证学

八纲辨证(纲领证)、病性辨证(基础证)、脏腑辨证(具体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第七章、八纲辨证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八纲辨证:根据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

表里(病变部位)、寒热(病变性质)、虚实(邪正斗争)、阴阳(病证类别)第一节八纲基本证候一、表里辨证表里辨证: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外内浅深的两个纲领。

外邪侵犯肌表,病位浅 => 表证病在脏腑,病位深 => 里证(一)表证(寒热并见!)表证: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的初期阶段,正(卫)气抗邪于肤表浅层,以新起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轻浅证候。

二、寒热辨证(发热≠热证!恶寒(畏寒)≠寒证!)热寒阳邪侵袭 => 阳气偏盛 => 阳盛则热阴邪致病 => 阴气偏盛 => 阴盛则寒阴液亏损 => 阴不制阳 => 阴虚则热阳气亏损 => 阴寒内盛 => 阳虚则寒(一)寒证寒证: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导致机体功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外感阴寒邪气,内伤久病伤阳,过服生冷寒凉 => 寒证特点:症状:冷——恶寒,畏寒,冷痛,喜暖,肢冷,脉紧稀——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淡——口淡,面色白,舌淡,苔白润——苔润,口不渴静——脉迟,蜷卧病位:(二)热证热证:感受热邪,或脏腑阳气亢盛,或阴虚阳亢,导致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外感火热阳邪,过服辛辣温热,机体阳气过盛,久病阴液耗损 => 热证特点:症状:热——发热,恶热,喜冷稠——痰、涕稠,小便短深——痰黄,面赤,涕黄,小便黄,舌红,苔黄燥——苔燥少津,口渴欲饮,大便干结动——脉数,烦躁不宁病位:三、虚实辨证虚实: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邪气盛则实(邪气盛实),精气夺则虚(正气不足)”;“虚实者,有余不足也”实证: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以邪气盛、正气不虚为基本病理,表现为有余、亢盛、停聚特征的各种证候。

中医辩证内容有什么

中医辩证内容有什么

中医辩证内容有什么中医除了八纲辨证之外,还有一些别的辨证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在长期的行医、治病救人的实践中总结而出的,对现代医学有很大的帮助和启示。

这些辨证方法之间还有很紧密的联系,其中病因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辩证属于外感病辨证;而脏腑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属于杂病辨证。

(1)六经辨证六经辨证是治疗外感病的一种辨证方法,它根据外感疾病在发生过程中的表现,把证候以阴阳为纲分成三阴三阳六部分,三阴分别为太阴病症、少阴病症和厥阴病症,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而三阳分别为太阳病症、阳明病症和少阳病症,以六的病变为基础。

其中,太阳病症包括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阳明病症包括阳明病经证和阳明病腑证,少阳病症包括手少阳三焦证和足少阳胆证;太阴病症包括手太阴肺证和足太阴脾证,少阴病症包括手少阴心证和足少阴肾证,厥阴病症包括手厥阴心包证和足厥阴肝证。

(2)病因辨证病因辨证是外感病辨证的基础,它通过分析病人的病情特点和症状,来推断疾病发生的原因。

它把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分为四个方面,即七情、六淫、外伤和饮食劳逸。

其中,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它主要是通过引起阴阳气血的变化来导致疾病;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外伤包括金刃、虫兽、跌扑所伤;饮食劳逸指的是饮食、劳逸和房事所伤。

(3)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是用于对外感温热病的一种辨证方法,它把疾病分为四种证候,每种证候都表示温热病在发展过程中由浅人深、由轻到重的一个阶段,还表示不同的病变部位。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卫分病症,病在皮毛和肺;气分病症,病在胃肠、胆、胸;营分病症,病在包络或心;血分病症,病在肝肾。

(4)三焦辨证三焦辨证也是关于温热疾病辨证的方法,它包括温病的三个部位,即上、中、下三焦病症。

上焦病症的临床表现为身热自汗、口渴、不渴而咳、神魂颠倒、邪入心包等,中焦病症的临床表现为口干咽燥、便秘、腹胀、面红耳赤、小便不利、舌苔黄黑等,下焦病症的临床表现为神倦、口干、舌燥、耳聋、手足蠕动等。

卫气营血辩证理论与三焦辩证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卫气营血辩证理论与三焦辩证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辩证意义:卫气营血辩证的四个层次与三焦辩 证的三个阶段,都能客观反应温病病理演变和 传变规律,用以分析温病病理变化,辨别病变 部位,掌握病势轻重,认识病情传变,归纳症 候类型,从而为确定在治疗原则提供依据。
二、两者的区别
(一)、两者的立论基点不同, 1、卫气营血辩证以人体卫气营血的生理功能和实质 损害为主,侧重于层次和范围。 2、三焦辩证以脏腑功能失常和实质损害为主,侧重 于具体脏腑部位。 3、卫气营血辨证从横的方面揭示病情深浅轻重和传 变规律。 4、三焦辩证从纵的方面揭示传辨证着眼于邪实的一面, 基本没有论及温病后期虚证病变。 2、三级辩证不仅阐述了温病初、中、 极期的病变,其下焦肝肾阴伤、虚风 内动证,补充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的 不足。
(三)、证候类型方面
1、上焦手太阴肺卫表证不等于卫分证, 邪陷心包证其病机变化与营分证不完全相 同; 2、气分病变不仅限于中焦阳明胃肠及足 太阴脾,也包括上焦手太阴肺经气分以及 湿蒙心包证的病变
3、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等下焦病变, 和血分有关,但与动血耗血,瘀热互 结的血分病变有明显的区别,前者病 变是以肝肾阴耗伤为主,后者病变以 热盛迫血为主,且病变不限于下焦。
谢谢!!
卫气营血辩证理论与三焦辩证 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 学号:S20152112075 • 姓名:何祖龙 • 班级:2015 时珍针推2班
一、两者的相互联系
生理:三焦所属脏腑离不开卫气营血,卫气营血也 离不开三焦的脏腑部位。
病理:在病理方面相互影响
症候类型:上焦手太阴肺卫表证可归属卫分证,上 焦邪热雍肺证属气分证范畴,湿热阻肺证属于卫气 同病,而上焦热入心包证可归属于营分证范畴;中 焦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足太阴脾的病证均属气 分证范畴,下焦温病是指肝与肾的病变,分别称为 厥阴温病、少阴温病,因为肝藏血,肾藏精,二者 乙癸同源,所以下焦温病的肝肾阴伤证统属血分虚 证。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

【常见类型】
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 证、风湿遏表证、燥邪( 凉燥、温燥)犯表证、暑 湿袭表证等等。 上述证型以脉浮、新起 恶寒、发热并见,脏腑症 状不明显为共同特征。
♣解剖的体表≠辨证的表 证; ♣以症状描述来确立表 证内涵; ♣临床也有恶寒发热同 见但非表证者。
在温病,邪热内攻, 凡见表证,皆里证郁结 ,浮越于外也。虽有表 证,实无表邪。 ——《寒温条辨》
表里辨证的分类
表证
里证
半表半里证
(一)表证 六淫、疫疠邪气经 皮毛、口鼻侵入机体的 初期阶段,正气(卫气 )抗邪于肌表浅层,以 新发恶寒发热为主要表 现的轻浅证候。
【临床表现】 新起恶风寒或恶寒发热 (或自觉发热),常见头 身疼痛、脉浮、鼻塞、流 涕、喷嚏,或见咽喉痒痛 、微咳;舌淡红,苔薄。 病机:外邪客于皮毛肌腠, 阻遏卫气的正常宣发。
病 性 辨 证
八 纲 辨 证
八纲作为辨证纲领的意义
任何疾病的辨证,从 大体上说,都离不开病位 的表里、病性的寒热虚实、 病证类别的阴阳,八纲辨 证有广泛的实用性,对辨 证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八纲”一词的渊源
前贤医家每多谈及,如 张仲景、陶节庵、王执中 、张三锡、张景岳等。但 正式提出“八纲”名称者 ,当推近代医家祝味菊。
阳 虚 热 证 阳 盛
虚 寒 证 实 热 证 虚 热 证
都具 有寒 的征 象
舌 迟 苔 或 白, 紧
淡 胖
无 力 脉 数。
阴 虚
都 具 有 热 的 征 象
发热 恶热 喜凉 潮热 低热
面赤, 热 烦躁 颧 红
尿 黄 便 结
舌 红 苔 黄
口 干
红 绛
细 数
三、虚实辨证
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 “虚实者,有余不足也。” 只有辨清虚实,方可有的放 矢的进行攻补。

《中医诊断学》课程标准

《中医诊断学》课程标准

《中医诊断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中医诊断学》是依据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是沟通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临床各学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基础核心课程,以研究疾病中各种症状、病名、证名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其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具备正确对病人的健康状态和病情的本质进行辨识,并对所患病、证作出概括性判断的能力。

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共72学时。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中医学专业主干基础课程之一,为后续学习临床各科奠定基础。

4.课程作用:《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以《中医基础理论》等课程为基础,为后续毕业实习及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涉及的理论和技能是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各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中医诊断学》课程根据中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基层中医医生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基于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而设置。

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必需的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具备团结协作、沟通交流的社会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使学生真正成为能适应基层医疗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主张以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设计思路教学内容的选取以满足基层中医医生岗位工作需求为目标,根据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在理论为实践服务、重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念指导下,结合中医行业现状、我校现有条件以及高职中医专业学生学习特点,制定该课程标准。

中医临床辨证方法

中医临床辨证方法

中医临床辨证方法1.《黄帝内经》从《黄帝内经》对病、脉、症的全面认识和论述,到《伤寒论》辨病脉证并治,是中医学从理论到临床的两次里程碑式的跨越。

辨证论治是当代对中医理论的认识和发展。

证与症,古通。

在《内经》时代没有明确提出证的概念,仲景《伤寒论》对证的提出是对中医理论的一个创新。

《黄帝内经》记载了很多病,集中国古代医学成果之大成,天人相应思想,人体生理病理机制,脏象经络理论,提出了治法、方药。

但详于理论重于针刺,而略于方药,《内经》中只有十二方(不包括《素问遗篇》中的小金丹方)。

《内经》的辨证方法前已论述。

2.《伤寒论》辨病脉证及六经辨证至汉代《伤寒论》,融会贯通了《内经》理论,将因于寒邪致人体所产生的一系列疾病著《伤寒论》,理论联系实际,成为中医临床实践的经典巨著。

仲景的中心思想是基于六气,六经理论的辨病脉证并治。

后世医家理解不同,发挥成辨六病,辨六经等。

有的以论证治,有的以方类证,有的以气化论经,有的则以方证分类而论,如黄煌先生所说:“一本有一本的伤寒,各家有各家的仲景”,形成了后世《伤寒论》书目达千余种之多,成为“伤寒论发挥学”。

六经辨证则成为当代学者研究《伤寒论》的主流认识,并形之于全国统编教材,应该说,六经辨证也是“伤寒论发挥学”的重要内容,可以有效指导临床,为当代医家归纳。

六经辨证方法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侯,以阴阳为总纲,归纳为三阳病证(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三阴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两大类。

六经的常见证侯有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

3.八纲辨证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内经》已有八纲的论述。

张仲景在《伤寒论》,循《内经》之理,用之于临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在其理论论述中已完美成熟,融会贯通,并创半里半表。

明·张介宾对八纲做了全面论述,《景岳全书》以阴阳为二纲,以表、里、寒、热、虚、实为六变,以二纲统六变,作为辨证的纲领。

中医辨证方法分类

中医辨证方法分类

中医辨证方法分类中医辨证方法分类内容导读:辨证方法分类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历代医家针对各类疾病的不同特点,创立了多种辨证方法。

这些辨证方法各具特点,又互有联系,体现了相应的辨证内容。

拼音: bian辨(卷名:中国传统医学)简史辨证论治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内经》,书中记载了许多中医证候的名称及其临床表现,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脾气虚可表现为四肢无力,并可累及其他脏腑;《灵枢·本神》具体描述了五脏气虚等证候的临床表现,并指出要审察五脏为病的外在表现,判断气之虚实,据此而决定治疗方法。

再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19条,从脏腑病位、病因、病性等方面阐述了不同临床表现的病机归属,并提示了治疗原则。

《内经》虽然没有形成辨证论治体系,但其中有关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病理的理论,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病因学说,邪正斗争、气机升降、阴阳失调的病机学说,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诊断方法,以及治疗与组方用药的基本原则等,已为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至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首先较为明确地提出了辨证论治的概念,并创立了比较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

如《伤寒论》中的“平脉辨证”,就是明确提出“辨证”的最早记载。

而且《伤寒论》、《金匮要略》均以“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等为篇名,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脏腑辨证论治体系。

还明确指出,要观察分析脉证,判断疾病的发展变化,随其不同证候确定治疗原则,体现了辨证论治的基本思想。

《伤寒杂病论》中广泛运用了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脏腑、气血等概念,以此作为辨证的基本内容,并针对不同病机和证候,采取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剂。

此后历代医家又从不同角度大大丰富和发展了辨证论治的内容,如汉代《中藏经》对脏腑病机的发展,隋代巢元方对病因病机理论的发挥,宋代陈言对病因学说的发展,金代刘河间对六气病机学说的发展,元代朱丹溪对气血痰郁理论的发挥;清代随着温病学说的形成发展,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提出三焦辨证。

试论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之间的关系

试论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之间的关系
的 认 识 和 治 疗 方 面 的 一 大 发 展 。 沿 袭 使 用 了 十 多
的地 位 . 历 来 指 导 中 医 临 床 治疗 热 病 的 基 本 理 是
法。
所 谓六经 辨 证 . 将 外 感 热病 划 分 为 太 阳、 是 阳
明、 阳、 阴、 步 太 少阴 、 阴厥等 六个病期 . 后根据 各 然 个 病期症状 及病 机 的特 点 . 别列 出 方证 , 行 治 分 进 疗 。它源 出 于 ‘ 寒 论 ) 这一 辨 证方 法 . 从 《 伤 . 是 内
( 内经> 今 夫热病 者 , 云“ 皆伤 寒 之类 也 ” ( 经 - .难 第 五十八 难) “ 称 伤寒 有 五 , 中风 、 伤 寒 、 湿温 、 有 有 有 有热病 、 有温 瘸” 可 以推 想 . ‘ 。 在 内经 ) 代 , 感 时 外 热性 病 , 概 括 在 伤 寒 之 中 , 均 至汉 代 张 仲 景 据 根 内、 立论 , 难 创立 了伤 寒 论 . 同样 将所 有 外感热性 病
解, 也才能正 确地 将它们 运用 于外感 热 病的 临床实
践 中去。
方可 清气 . 营犹可 透热 转气 , 人 人血则 恐耗血动 血 , 直须 凉血散 血” 著名 治 疗 原 则 , 的 以后一 直指 导 着
温 病 的辨证 论治 。
中 医对 外感 热病 的认识是 逐步 地 发展起来 的 。
试论 六经 、 气营 血 和三 焦辨证 之 间 的关 系 卫
刘 传 鼎 江 苏 省 常 熟 市 血 站 ( 1 5 0 2 50 )


从 六经 、 气营血 、 焦辨证的相 同与 不 同. 面讨论 了三者 之 间的 关 系. 卫 三 点方 以便 更好 地指 导

《中医学》辨证

《中医学》辨证

共同症状
不同症状
机理
气 面色苍白,声音低微, 气短乏力,动则气急,脉虚无 某 一 脏 腑 机
虚 自汗,神疲乏力

能衰退
阳 懒言,饮食不化,舌 怕冷,四肢湿冷,小便清长 虚 淡苔白
阳气不足
血 形体消瘦,头昏眼花, 面睑舌唇甲淡白,手足麻木, 血 液 不 足 ,
虚 心悸失眠,舌质淡 皮肤干燥,妇女月经少,色淡 不 能 濡 养 脏
阳痿,遗精,夜尿多,两尺脉弱
以肾阳虚为例: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肾阳虚衰,腰膝失于 温养,故见腰膝酸冷。肾居下焦,阳气不足,温煦失职,故 形寒肢冷,且以下肢发冷尤甚;阳虚气血温运无力,面失所 荣,故面色白;若肾阳虚惫,阴寒内盛,则呈本脏之色而黧 黑;阳虚不能鼓舞精神,则神疲乏力。肾主生殖,肾阳不足, 命门火衰,生殖机能减退,男子则见阳萎,早泄、精冷,女 子则见宫寒不孕。肾司二便,肾阳不足,温化无力,故见小 便频多,夜尿,大便稀溏或五更泄泻。舌淡苔白,脉沉细无 力,尺脉尤甚,为肾阳不足之象。
分析: * 胃脘闷胀、痛势剧烈,伴口苦,大便干燥难行……..是否热结胃脘、 腑气不通? *痛剧而无热感,且冬季易发,遇劳加剧,舌淡红而暗,苔白不黄,脉沉 细无力,当是寒证可知。 *乃因寒凝胃脘,气机不通,久而不散,气滞血瘀,寒淤交阻,气机凝滞, 故痛剧。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虚肾关不固,固疼时小便自遗。寒凝气 机不通加之阳虚不温,便行迟滞,故大便结而难行。寒凝胃脘,胃气不降, 浊阴上犯,而作呃逆。 *治宜温中散寒化淤止痛,方用乌头桂枝汤化裁,3剂后痛减,大便得通, 守方加减服30余剂,30年之顽固疼痛顿消。
弱、结代 ③ 血液妄行——吐血、衄血
2. 神志病变: 轻则如失眠、多梦、心烦、健忘 重则如神志错乱、神昏、谵语、癫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中焦病证
• 概念:温热病邪侵犯脾胃所表现的证候, 称中焦病证,多属疾病的中期阶段。 • 临床表现 • 胃热炽盛:身热面赤,腹满便秘,口渴 饮冷,舌苔黄燥或焦黑,脉沉实有力。 • 湿热蕴脾: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胸闷 脘痞,便溏不爽,舌苔黄腻,脉濡数。
(三)下焦病证
• 概念:温热病邪久羁,深入下焦,损伤 肝肾之阴所表现的证候,称下焦病证, 为疾病的后期阶段。 • 临床表现:身热颧红,手足心热,口燥 咽干,甚倦耳聋,脉虚大,或手足蠕动, 或瘈瘲,甚至时时欲脱
(三)营分证
• 概念:营分证是指温热邪气内陷的深重 阶段,以营阴受损、心神被扰为病理特 点的证候。 • 临床表现:舌质红绛,心烦不寐,或有 神昏。 • 热伤营阴:身热夜甚,口干不欲饮,斑 疹隐隐,脉细数。 • 热入心包:高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 语
(四)血分证
• 概念:血分证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最为深重的 阶段,也是卫气营血辨证的最后阶段。血分证 以心肝肾病变为主,具有耗血、动血、伤阴、 动风的特点。 • 临床表现: • 血热妄行:各种出血,发热夜甚,心烦少寐, 舌深绛,脉细数。 • 气血两燔:血热妄行兼见全身状热,口渴引饮 • 热盛肝风内动:头痛眩晕,阵阵抽搐,甚者角 弓反张,伴有发热,心烦,口渴,舌红绛,脉 弦数
(二)阳明病证
• 概念:外邪传入阳明胃肠,化热化燥的 证候,称为阳明病证。 • 临床表现: • 阳明经证: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 洪大。以及面赤、心烦、舌红、苔黄燥 等症。 • 阳明腑证:日晡潮热, 腹部胀满,疼痛 拒按,大便秘结等症。
(三)少阳病证
• 概念:外感疾病过程中,邪气内侵,邪 正分争于表里之间所表现的证候。 •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 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 眩,脉弦。
(六)厥阴病证
• 概念:厥阴病是六经病证的后期阶段。 趋于病证的极期,或寒极或热极,寒极 生热,热极生寒,多为阴阳对峙,寒热 错杂之证候。 • 临床表现: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 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症。
二、卫气营血辨证
• • • • 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 温热病的概念及特点 外感温热病的传变规律 外感温热病的治疗原则
(一)卫分证
• 概念:卫分证是指温热邪气侵犯肌表, 肺卫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候,一般常见 于温热病的早期。 •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 并伴见头痛,咳嗽,咽喉肿痛,口微渴
(二)气分证
• 概念:气分证是指温热之邪,入于脏腑,正盛 邪实,正邪剧争,阳热亢盛的里热证候,一般 常见于温热病的早期。 • 临床表现:不恶寒,但恶热,口渴,苔黄,脉 数。 • 热壅于肺:咳嗽,咳痰黄稠 • 热扰胸膈:心烦失眠,坐卧不安 • 热入于胃:烦渴引饮,苔黄而燥 • 热结肠道:高热,日晡潮热,腹满痛拒按大便 燥结
第四节 其他辨证
一、六经辨证
• • • • 六经辨证概述 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 六经辨证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与脏腑辨证 的关系
(一)太阳病证
• 概念:风寒邪气侵袭太阳经,正邪抗争 于肌表所表现的证候,称为太阳病证。 • 临床表现: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苔 白。 • 太阳中风证:发热、恶风,汗出,脉浮 缓。 • 太阳伤寒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 痛,脉浮紧。
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三焦辨证
• 三焦辨证概述
(一)上焦病证
• 概念:温热病邪侵犯肺经或邪陷心包所 表现的证候,称上焦病证,为疾病的初 期阶段。 • 临床表现: • 邪袭上焦,侵犯肺经:身热,微恶风寒, 汗出口渴,舌边尖红赤,脉浮数,或两 寸独大。 • 温邪内陷,逆传心包:舌謇肢厥,神昏 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质红绛。
(四)太阴病证
• 概念:外感病的中后期,邪由阳经传入 阴经,正气开始衰减的阶段。 • 临床表现:食欲不振,腹满呕吐,腹泻 时痛,喜温喜按,口淡不渴,舌淡苔白, 脉迟或缓。
(五)少阴病证
• 概念:外感病过程中的后期阶段,损及心肾, 阳气虚衰,阴血不足,其病变以阳虚里寒为主, 为疾病的严重阶段。 • 临床表现: • 少阴寒化证:以肾阳虚衰为主,无热恶寒,脉 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痢清谷。 • 少阴热化证:以阴虚阳亢为主,心烦不得卧, 口燥咽干,舌尖红赤,脉细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