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发展历史
GPS常识
GPS常识一、什么是GPSGPS即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是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历时20年,耗资200亿美元,于1994年全面建成,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
经近10年我国测绘等部门的使用表明,GPS以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等显著特点,赢得广大测绘工作者的信赖,并成功地应用于大地测量、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运载工具导航和管制、地壳运动监测、工程变形监测、资源勘察、地球动力学等多种学科,从而给测绘领域带来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是美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
是在子午仪卫星导航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采纳了子午仪系统的成功经验。
和子午仪系统一样,全球定位系统由空间部分、地面监控部分和用户接收机三大部分组成。
按目前的方案,全球定位系统的空间部分使用24颗高度约2.02万千米的卫星组成卫星星座。
21+3颗卫星均为近圆形轨道,运行周期约为11小时58分,分布在六个轨道面上(每轨道面四颗),轨道倾角为55度。
卫星的分布使得在全球的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观测到四颗以上的卫星,并能保持良好定位解算精度的几何图形(DOP)。
这就提供了在时间上连续的全球导航能力。
地面监控部分包括四个监控站、一个上行注入站和一个主控站。
监控站设有GPS用户接收机、原子钟、收集当地气象数据的传感器和进行数据初步处理的计算机。
监控站的主要任务是取得卫星观测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传送至主控站。
主控站设在范登堡空军基地。
它对地面监控部实行全面控制。
主控站主要任务是收集各监控站对GPS卫星的全部观测数据,利用这些数据计算每颗GPS卫星的轨道和卫星钟改正值。
上行注入站也设在范登堡空军基地。
它的任务主要是在每颗卫星运行至上空时把这类导航数据及主控站的指令注入到卫星。
这种注入对每颗GPS卫星每天进行一次,并在卫星离开注入站作用范围之前进行最后的注入。
定位系统
中国定位发展史
根据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的定义,通过定位系统获取位置信息是物联化时代的重要研究课题。物联网环境下 对定位技术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异构网络、多变环境下的精准定位;大规模应用;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s);位置信息带来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
北斗-1A 发射日期:2000年10月31日 卫星类型:北斗一号 发射地点: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北斗-1B 发射日期:2000年12月21日 卫星类型:北斗一号 发射地点: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北斗-1C
可见GPS导航系统卫星部分的作用就是不断地发射导航电文。然而,由于用户接受机使用的时钟与卫星星载 时钟不可能总是同步,所以除了用户的三维坐标x、y、z外,还要引进一个Δt即卫星与接收机之间的时间差作为 未知数,然后用4个方程将这4个未知数解出来。所以如果想知道接收机所处的位置,至少要能接收到4个卫星的 信号。
主流定位系统除美国的GPS外,还有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欧盟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俄罗斯全球导 航卫星系统等。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是一个由覆盖全球的24颗卫星组成的卫星系统, 是美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在子午仪卫星导航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采纳了子午仪系统的成功经验。和子 午仪系统一样,GPS定位系统由空间部分、地面监控部分和用户接收机三大部分组成。
历史发展
前身
中国定位发展 史
前身
GPS系统的前身为美军研制的一种子午仪卫星定位系统(Transit),1958年研制,64年正式投入使用。该系 统用5到6颗卫星组成的星网工作,每天最多绕过地球13次,并且无法给出高度信息,在定位精度方面也不尽如人 意。然而,子午仪系统使得研发部门对卫星定位取得了初步的经验,并验证了由卫星系统进行定位的可行性,为 GPS系统的研制埋下了铺垫。由于卫星定位显示出在导航方面的巨大优越性及子午仪系统存在对潜艇和舰船导航 方面的巨大缺陷。美国海陆空三军及民用部门都感到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卫星导航系统。
卫星导航的发展历史与应用-2
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
Galileo系统的总体结构
➢ 全球性系统组成部分 伽利略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空间段和地面控制段.
➢ 区域性系统组成部分 完好性监测网络、完好性控制中心和完好性注入站. 当地系统组成部分。在某些局部区域布设的卫星导航信 号增强和增值服务设施,为用户提供差分校正信息、完 好性报警信息、导航信息、位置信号不良地区的增强定 位信号以及移动通信等服务.
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一代的特点
➢ 自主系统,安全、可靠、稳定 ➢ 工作方式:有源定位 ➢ 覆盖范围:北纬50_550,东经700_1400之间 ➢ 定位精度:水平精度100m(1σ),设立标校站之
后为20m(类似差分状态) ➢ 最大用户数:每小时540000户
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一代的缺陷
➢ 双星有源导航定位体制,只能提供低动态和静态导 航定位服务
(Block II/IIA/IIR)
2nd Civil; M-Code
Block IIR-M
P(Y)
M L2C P(Y)
3rd Civil
Block IIF
M L2C P(Y)
1176 MHz (L5)
1227 MHz (L2)
C/A P(Y)
M C/A P(Y)
M C/A P(Y)
1575 MHz (L1)
发展:1994年立项,2007年7月10日初始运行,为全美 11000多个机场提供导引能力;
覆盖范围:北美和墨西哥周边地区; 精度:95%:水平1.6米,垂直2米。
其他卫星导航系统
GAGAN
全称:GPS辅助地理增强系统(GPS And Geo Augmented Navigation);
组织机构 : 印度机场管理局(AAI)和印度空间研究组织 (ISRO);
传统RTK与VRS系统的分析比较
传统RTK与VRS系统的分析比较摘要:传统GPS测绘技术的出现,促进了测绘工作的发展,使测绘技术手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提高了测绘的工作效率。
随着网络GPS测绘技术里的VRS技术的成熟,对测绘工作更是一种飞跃性的进步。
本文介绍了VRS技术下的RTK和传统RTK的特点,并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关键词:VRSRTKGPS一、GPS测量技术的发展历史说到GPS就不得不说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了,它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英文缩写,它是所有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及其增强系统的集合名词,现在可供利用的有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GLONASS、欧洲的Galileo以及未来中国的北斗系统。
由于我们使用最多的是美国的GPS,所以本文以GPS泛指GNSS。
GPS测绘技术的发展离不开GPS仪器的发展,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下GPS仪器和技术的发展史:(一)导航型GPS :使用一台仪器,精度15米,单点定位,即时点位。
(二)静态单频测量型GPS:使用多台仪器,相对精度厘米级,测量距离低于20KM,后处理得到测量成果。
(三)静态双频测量型GPS:使用多台仪器,相对精度厘米级,增加多种模型改正,测量距离20KM左右,后处理得到测量成果。
(四)动态双频测量型GPS:使用1台基准站GPS+1台或者多台移动站进行工作,使用高频电台或者GPRS传输数据链,使流动站即时得到基准站信息,从而即时得到差分后的测量成果,精度为:平面10mm+2pmm、高程20mm+2pmm,随着距离的增加误差会逐渐变大,测量距离一般不宜超过10KM,这就是本文所指的传统RTK(Real - time kinematic)。
(五)网络RTK:使用1台移动站进行工作,利用网络中的多个基准站,从而省略了架设基准站的步骤,数据链使用GPRS。
网络RTK的精度评定比较复杂,根据网络中基准站的位置使用内插等算法生成误差改正数。
测量距离根据基站所在位置决定,即时得到测量成果。
卫星定位系统原理及各国发展的历史
简述:卫星定位系统原理及各国发展的历史1、子午卫星导航系统(NNSS)该系统又称多普勒卫星定位系统,它是58年底由美国海军武器实验室开始研制,于64年建成的“海军导航卫星系统”(Navy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这是人类历史上诞生的第一代卫星导航系统。
1957年10月前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的吉尔博士和魏分巴哈博士对卫星遥测信号的多普勒频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经研究他们认为:利用卫星遥测信号的多普勒效应可对卫星精确定轨;而该实验室的克什纳博士和麦克卢尔博士则认为已知卫星轨道,利用卫星信号的多普勒效应可确定观测点的位置。
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研究人员的工作,为多普勒卫星定位系统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当时美国海军正在寻求一种可以对北极星潜艇中的惯性导航系统进行间断精确修正方法,于是美国军方便积极资助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1958年12月在克什纳博士的领导下开展了三项研究工作:①研制卫星;②建立地球重力场模型以便卫星的精确定轨和准确预报卫星的空间位置;③研制多普勒接收机。
经过众人的努力子午卫星导航系统于1964年1月正式建成并投入军方使用,直至19 67年7月该系统才由军方解密供民间使用。
此后用户数量迅速增长,最多达9.5万户,而军方用户最多时只有650个,不足总数的1%,可见因生产的需要民间用户远远大于军方。
1.1 子午卫星导航系统的组成(1)卫星星座:子午卫星星座,由六颗独立轨道的极轨卫星组成。
在设计上要求卫星的轨道的偏心率为零,轨道倾角i =90°;卫星运行周期为T=107m;卫星高度约为H=1075km;按理论上的设计,六颗卫星应当均匀分布在相互间隔为30度轨道平面上。
但由于早期卫星入轨精度不高,各卫星周期、倾角、偏心率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差,故各卫星轨道进动的大小和方向也都不尽相同,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后各卫星轨道间的间距就变得疏密不一。
GPS原理与应用PPT课件
18
最近,越来越多普通消费者买得起的GPS接收器出 现了。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些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完 善,几乎每月都有新的功能出现,但价格在下跌, 尺寸也越来越小了。
消费类GPS手持机的价格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 它们基本上都有12个并行通道和数据功能。有些甚 至能与便携电脑相连,可以上传/下载GPS信息,并 且使用精确到街道级的地图软件,可以在PC的屏幕 上实时跟踪你的位置或自动导航。
29
6.信号干扰
要给予你一个很好的定位,GPS接收器需要至少 3~5颗卫星是可见的。如果你在峡谷中或者两边高 楼林立的街道上,或者在茂密的丛林里,你可能不 能与足够的卫星联系,从而无法定位或者只能得到 二维坐标。同样,如果你在一个建筑里面,你可能 无法更新你的位置,一些GPS接收器有单独的天线可 以贴在挡风玻璃上,或者一个外置天线可以放在车 顶上,这有助于你的接收器得到更多的卫星信号。
Colorado springs
5 5
Hawaii
Ascencion
Diego Garcia
kwajalein
9
3.GPS信号接收机 GPS 信号接收机的任务是:能够捕获到按
一定卫星高度截止角所选择的待测卫星的信号, 并跟踪这些卫星的运行,对所接收到的GPS信号 进行变换、放大和处理,以便测量出GPS信号从 卫星到接收机天线的传播时间,解译出GPS卫星 所发送的导航电文,实时地计算出测站的三维位 置,甚至三维速度和时间。
在商业领域,消费类GPS主要用在勘测制图, 航空、航海导航,车辆追踪系统,移动计算机 和蜂窝电话平台等方面。
17
勘测制图由一系列的定位系统组成,一般都要求 特殊的GPS设备。
在勘测方面的应用 有:结构和工程勘测、道路测 量和地质研究。收集到的数据可以以后再估算, 也可以在 野外实时使用。制图过程中使用大量的 GIS数据库的数据,还有纸质地图的数据。 许多 商业和政府机构使用GPS设备来跟踪他们的车辆 位置,这一般需要借助无线通信技术。一 些GPS 接收器集成了收音机、无线电话和移动数据终端
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知识
GPS接收机工作原理
当GPS卫星在用户视界升起时接收机能够捕获到按一 定卫星高度截止角所选择的待测卫星并能够跟踪这些卫星 的运行;对所接收到的GPS信号具有变换、放大和处理的 功能以便测量出GPS信号从卫星到接收天线的传播时间解 译出GPS卫星所发送的导航电文实时地计算出测站的三维 位置甚至三维速度和时间
• GPS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 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的新一代 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 经过20余年的研究实验耗资 300亿美元到1994年3月全球 覆盖率高达98%的24颗GPS卫 星星座己布设完成
GPS的主要目的
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 全天候和全球性的 导航服务并用于情报收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讯等一些军 事目的是美国独霸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
国内GPS民用方面发展 6/6
——挑战与机遇并存
2009年GPS市场来说一直处在一种半沉睡的状态与前两年所出现的井喷 现象擦肩而过低价扰市和盗版地图横行成为阻碍GPS市场正常发展的隐患
2009年包括燃油税改革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购置税减半、汽车下 乡、汽车报废补贴、汽车以旧换新等一系列鼓励汽车消费利好政策的密集出 台带动上半年汽车销量增长
码和数据码或D码等多种信号分量而其中P码和C/A码统 称为测距码
GPS卫星信号的产生、构成和复制等都涉及到现代数 字通信理论和技术方面的复杂问题
GPS卫星信号的测距码
码的概念
在现代数字通信中广泛使用二进制数0和1及其组合来 表示各种信息表达不同信息的二进制数及其组合称为码一 位二进制数叫一个码元或一比特比特为码和信息量的度量 单位
导航电文包含有关卫星的星历、卫星工作状态、时间 系统、卫星钟运行状态、轨道摄动改正、大气折射改正和 由C/A码捕获P码等导航信息导航电文又称为数据码或D 码
北斗发展历史范文
北斗发展历史范文北斗导航系统(英文全称: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简称BDS)是我国自主研发并建设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下面将详细介绍北斗的发展历史。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94年-1999年)北斗系统的起步阶段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
当时,我国意识到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对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性,并开始了相关技术研究工作。
1994年,我国正式提出了建设北斗系统的计划,并启动了系统的初步设计工作。
在这一阶段,我国学习了美国的GPS系统,并在研究基础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第二阶段:系统建设阶段(2000年-2024年)在第二阶段,北斗系统的建设工作加速进行。
在2000年,我国开始了北斗卫星的首次试验发射。
2003年,我国成功发射了“北斗一号”试验卫星,并取得了一定的导航定位精度。
在此之后,我国陆续发射了一系列的北斗试验卫星,并逐步完善了系统的设计和性能。
2024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正式使用的北斗导航卫星,标志着北斗系统正式进入运行阶段。
第三阶段:全球布局阶段(2024年-2024年)2024年,我国启动了北斗全球系统的建设工作。
在这一阶段,我国陆续发射了多个北斗导航卫星,实现了全球组网,并向全球用户提供了导航和定位服务。
2024年,北斗系统开始提供全球服务,成为与GPS、GLONASS和Galileo并列的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2024年,我国宣布北斗全球系统建设完成,北斗系统正式进入全面服务阶段。
第四阶段:精细化建设阶段(2024年至今)在北斗系统进入全面服务阶段后,我国开始了精细化建设工作。
2024年,我国发射了一颗全球系统卫星,进一步提高了北斗系统的导航精度和服务质量。
目前,北斗系统已经兼容了GPS、GLONASS和Galileo等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用户可以同时接收不同卫星系统的信号,从而提高了导航精度和可用性。
除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系统还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农业、测绘、水文、通信等领域。
卫星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卫星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卫星技术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重要技术创新,从最初的空间探索到现在的遥感、导航、通信等广泛应用,其贡献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科学进步,也为国家的经济、军事、社会等各方面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本文将着重介绍卫星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应用现状。
一、卫星技术的发展历程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标志着卫星技术的出现。
这一事件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震惊,也引发了美国政府的警惕,他们随后加紧了自己卫星计划的研发工作。
1960年,美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古巴战士1号”,随后逐步开发出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以及像“天宝一号”、“测绘一号”等一系列遥感卫星,为地球上各行各业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卫星技术的应用现状A. 遥感应用遥感卫星是以卫星为平台,通过卫星与地面之间的电磁波相互作用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其中包括照片、图像和数据等。
遥感技术广泛应用于植被覆盖度检测、环境监测、资源调查、气象预报、地质勘探等诸多方面。
例如,我国自主研发的遥感卫星“高分一号”、“高分二号”,可用于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地区的植被覆盖度监测等领域,也可以制作高精度的数字地图和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图。
B. 导航应用卫星导航系统包括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区域卫星导航系统两种,目前最为著名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就是GPS(美国)、北斗(中国)、格洛纳斯(俄罗斯)和伽利略(欧盟)。
GPS系统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导航、航空器导航、船舶导航等无线定位领域。
而北斗系统的应用已经涵盖了消防逃生,车辆管理,精准农业,能源管理等多个领域。
其中,自主研制的北斗芯片、北斗导航智能手机等产品,成功突破了美国GPS的技术垄断,成为国内导航产业的中流砥柱。
C. 通信应用卫星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于航空、运输、海事、军事、广播、电视等领域,尤其是经济落后的地区和人口稀少的海洋地区更依赖卫星通信。
例如,在未来,世界卫星应用大会上,中兴通讯与卫星服务提供商合作,计划在格陵兰岛、阿拉斯加等北极地区建立卫星通信站,实现北极地区全天候、全时空的信息通信。
经纬仪的发展历史
经纬仪的发展历史经纬仪,又称航海经纬仪,是一种用于测量船只或飞机的经度和纬度的仪器。
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经过了数百年的演变和改进,如今已成为导航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本文将介绍经纬仪的发展历史,并对其重要的里程碑进行阐述。
古代:古代的导航手段主要依赖天文观测和地标识别。
古希腊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克劳德·托勒密在其著作《天文学大成》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天体观测和几何学的经纬测量方法。
他将地球划分为一个由纬度线和经度线组成的网格,并提供了一些基本的天文观测技术。
然而,在古代,由于技术的限制,真正精确的经纬测量是非常困难的。
16世纪:在16世纪,随着欧洲海上航行的兴起,人们对准确的导航工具的需求日益增加。
在这个时期,众多仪器制造家和航海家开始尝试改进经纬仪的设计。
其中最重要的进展之一是德国数学家格奥尔格·皮尔雷乌斯于1553年发明了一种基于太阳高度角观测的经纬仪,该仪器被称为太阳经纬仪或皮尔雷乌斯仪。
它通过观测太阳的高度角和测量时间来计算经度。
虽然这种仪器的精度有限,但它标志着经纬仪技术的重要突破。
18世纪:18世纪是经纬仪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法国天文学家雅克·卡西尼(Jacques Cassini)和英国天文学家约翰·哈里森(John Harrison)等人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卡西尼改进了经纬仪的观测准确性,并在1750年发布了一本关于天文测量和经纬仪使用的重要著作。
而哈里森则致力于解决经度测量的难题,他发明了一种精密的海洋钟,称为哈里森海洋钟。
这项发明被认为是解决船只经度测量问题的重大突破,因为它能够在航海中保持较高的精度。
19世纪:19世纪见证了经纬仪技术的进一步改进。
随着科学仪器制造技术的发展,经纬仪的制造变得更加精密。
光学测量技术的进步使得经纬仪的观测更加准确,而气压计和温度计等辅助仪器的使用则提高了对气象因素的修正准确性。
此外,电子技术的应用也为经纬仪的自动化和数字化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GPS的发展历史
GPS发展简史2000年美国取消了对GPS卫星民用信道的SA干扰信号,民用GPS的定位精度达到平均6.2米的实用化水平,从而掀起GPS产业和应用热潮。
随着GPS卫星的现代化,定位精度的提高,实时高速定位能力和抗干扰能力的增强,美军开始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使用GPS制导武器。
长期以来,判别敌我位置就是各国军队迫切渴求的能力。
在古代即使是绘制粗糙的地图也是将领们的无价之宝,到了近代出现了绘制等高线经纬度的高精度地图,随着1957年苏联Sputnik-1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人类的眼光又投向了天际。
1958年,美国海军开始研制子午仪卫星定位系统,1960年开始发射卫星并于1964年正式投入使用。
尽管这个为核潜艇开发的定位系统具有诸多弊端,如无法确定高度信息,定位时间长,无法连续导航,无法提供高度信息,难于修正电离层延迟误差等,但对比传统定位方式已经是一场革命了。
美国海军对此不足提出了Timation计划,试验了星载原子钟,Timation计划为海军舰艇尤其是核潜艇提供低动态的2维定位服务;同期美国空军提出了621B计划,使用伪随机码为基础的测距原理,621B计划为空军提供高动态3维服务。
1973年美国国防部将海空军的方案合二为一,建立国防导航卫星系统(DNSS),这是现有GPS正式的源头。
此后不久,DNSS改名为Navstar,即授时和测距导航卫星或者说是全球定位系统(Navigation Signal Timing and Ranging/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后来简称GPS。
但是授时功能始终是GPS的核心功能之一,这也是从CDMA通信到电力系统都大量采用GPS的重要原因。
GPS的测试阶段最初的GPS计划将24颗卫星分置于夹角120°的三个轨道面上,每个轨道面上8颗卫星,这样的轨道设置保证地球上任一点能观测到6~9颗卫星,从而实现足够的定位精度。
GPS从1978年到1985年,从范登堡空军基地用Atlas F火箭发射11颗Block I批次的试验卫星,其中发射失败1颗,这个阶段验证了地面接收机,地面跟踪网络和GPS卫星的定位能力的可靠性,其结果令人满意。
GPS导航技术的历史与发展
GPS导航技术的历史与发展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导航卫星正在逐步现代化。
GPS从美国空军的导航辅助设备开始,逐渐发展成军民两用的一种重要技术。
GPS的精确位置与定时信息,已成为世界范围各种军民用、科研和商业活动的一种重要资源GPS卫星的发展及信号的改进 GPS导航卫星自1978年发射以来,其型别已由第Ⅰ,Ⅱ和ⅡA批次发展到ⅡR 批次。
第Ⅰ,Ⅱ和ⅡA批次卫星共有40颗,是由罗克韦尔公司制造的,而20颗ⅡR批次卫星则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制造。
波音公司在1996年收购了罗克韦尔的航空航天和防务业务,目前正在制造33颗更先进的ⅡF批次卫星。
美国还在考虑发展采用点波束的新一代GPS卫星(GPS-Ⅲ)。
GPS从1994年全面工作以来,改进工作一直在进行中。
这是因为民用用户要求GPS具有更好的抗干扰和干涉性能、较高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军方则要求卫星发射较大的功率和新的同民用信号分离的军用信号;而对采用GPS导航的"灵巧"武器,加快信号捕获速度更为重要。
民用GPS导航精度迄今的最大改进发生在2000年5月2日,美国停止了故意降低民用信号性能(称为选择可用性,即S/A)的做法。
在S/A工作时,民用用户在99%的时间只有100米的精度。
但当S/A切断后,导航精度上升,95%的位置数据可落在半径为6.3米的圆内。
GPS卫星发送两种码:粗捕获码(C/A码)和精码(P码)。
前者是民用的,后者只限于供美军及其盟军以及美国政府批准的用户使用。
这些码以扩频方式调制在两种不同的频率上发射:L1波段以1575.42兆赫发射C/A 和P码;而L2波段只以1227.6兆赫发射P码。
GPS卫星导航能力最重大的改进将从2003年发射洛克希德·马丁首批ⅡR-M(修改的ⅡR)卫星开始。
ⅡR-M 卫星将发射增强的L1民用信号,同时发射新的L2民用信号和军用码(M码)。
进一步的改进将从发射波音ⅡF 批次卫星的2005年开始,ⅡF批次卫星除发射增强的L1、L2民用信号和M码外,将在1176.45兆赫增加第3个民用信号(L5)。
GPS_百度百科
目录
GPS与相对论关系
GPS构成1.空间部分
2. 地面控制系统
3.用户设备部分
GPS术语
GPS原理
GPS定位原理
相对论为GPS提供了所需的修正
GPS前景
GPS特点
GPS功用
4.[DGPS]Differential GPS差分GPS,差分全球定位系统 5.GPS General Phonetic Symbols 捷易读注音符
编辑本段GPS原理
GPS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是测量出已知位置的卫星到用户接收机之间的距离,然后综合多颗卫星的数据就可知道接收机的具体位置。要达到这一目的,卫星的位置可以根据星载时钟所记录的时间在卫星星历中查出。而用户到卫星的距离则通过纪录卫星信号传播到用户所经历的时间,再将其乘以光速得到(由于大气层电离层的干扰,这一距离并不是用户与卫星之间的真实距离,而是伪距(PR):当GPS卫星正常工作时,会不断地用1和0二进制码元组成的伪随机码(简称伪码)发射导航电文。GPS系统使用的伪码一共有两种,分别是民用的C/A码和军用的P(Y)码。C/A码频率1.023MHz,重复周期一毫秒,码间距1微秒,相当于300m;P码频率10.23MHz,重复周期266.4天,码间距0.1微秒,相当于30m。而Y码是在P码的基础上形成的,保密性能更佳。导航电文包括卫星星历、工作状况、时钟改正、电离层时延修正、大气折射修正等信息。它是从卫星信号中解调制出来,以50b/s调制在载频上发射的。导航电文每个主帧中包含5个子帧每帧长6s。前三帧各10个字码;每三十秒重复一次,每小时更新一次。后两帧共15000b。导航电文中的内容主要有遥测码、转换码、第1、2、3数据块,其中最重要的则为星历数据。当用户接受到导航电文时,提取出卫星时间并将其与自己的时钟做对比便可得知卫星与用户的距离,再利用导航电文中的卫星星历数据推算出卫星发射电文时所处位置,用户在WGS-84大地坐标系中的位置速度等信息便可得知。
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比较
工作原理
卫星导航分为多普勒测速、时 间测距等方法。多普勒测速定 位是用户测量实际接收到的信 号频率与卫星发射的频率之间 的多普勒频移,并根据卫星的 轨道参数,算出用户的位置。 时间测距导航定位是用户测量 系统中4颗(或3颗)卫星发来 信号的传播时间,然后完成一 组包括4个(或3个)方程式的 数学模型运算,可得出用户位 置。
现有导航系统
美国GPS 欧盟“伽利略” 俄罗斯“ 格洛纳斯 ” 中国“北斗”
四大导航系统各有千秋
简要来说,GPS只能找到街,而伽利
略却能找到车库的门,北斗的特长如通 过短信让他人获知自己的位置,是其他 导航系统目前不具备的。
美国GPS
关键词:胜在成熟 布局:28颗卫星(其中4颗备用)早已升空,分布在6条
发展历史
1964年美国首先建成了“子午仪”号卫星导
航系统,为核潜艇和水面舰艇等导航定位, 1967年起开放民用。1973年美国军方始研制 性能更优越的“导航星”全球定位系统 (GPS),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得到广泛 使用。之后俄罗斯,欧洲,中国也相继开始 组建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
系统组成
交点互隔60度的轨道面上,距离地面约20000千米。 已经实现单机导航精度约为10米,综合定位的话,精 度可达厘米级和毫米级。但民用领域开放的精度约为 10米。 特性:三星定位,军民两用。由于GPS定位技术涉及 军事用途,美国限制非特许用户利用GPS定位精度。 GPS系统除在设计方面采取了许多保密性措施外,还 对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方式。 进展:1973年12月,美国国防部批准陆海空三军联合 研制全球定位系统(GPS),1993年覆盖全球,广泛使用。 目前正在试验下一代卫星导航系统。
4国北斗四大导航系统各有千秋简要来说gps只能找到街道而伽利略却能找到车库的门北斗的特长如通过短信让他人获知自己的位置是其他导航系统目前不具备的美国gps关键词
卫星导航技术的发展历程
卫星导航技术的发展历程卫星导航技术是现代导航技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1 5 0年代,当时美国和苏联的科学家们都曾探索过利用卫星技术进行导航定位。
但是,这些初期的技术存在着许多局限性,如卫星的轨道不稳定、导航信号的距离误差过大等问题。
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才真正开创了卫星导航技术的新时代。
一、GPS技术的发展历程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卫星导航技术。
它最早是由美国国防部开发出来的,为军事用途而生。
上世纪70年代,GPS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启动。
首先推出了一批GPS试验卫星,并于1978年正式启用。
这时,GPS系统只能提供单向定位系统,即由GPS卫星不间断地向地面发送信号,接收设备可接收这些信号来实现定位。
但是由于信号传输只能由卫星单向传至地面,因此定位精度不太高。
为了提高定位精度,美国决定升级GPS卫星,让其同时接收和发送信号。
这使得GPS系统的定位精度大幅提高。
随着定位精度的提高,GPS系统的应用场景也越来越广泛,如航空、海洋、地震测量等。
为了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GPS系统也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创新,如引入差分定位、推出WAAS技术等。
二、中国卫星导航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卫星导航技术的发展历程较短,但进展迅速。
1994年,中国国防科技工业部宣布启动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制工作,其后经过多次技术攻关和试验验证,2000年最终确定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整体架构和技术路线,并开始了系统的研制和建设。
2003年,在研制攻关、系统设计、试验验证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实现了导航信号的发送和接收,这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进入了实验和试验验证阶段。
2007年5月25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始进行批量生产,并于2008年底开始提供正式的服务。
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成为了我国重要的国家基础设施之一,应用领域覆盖了军事、民用、商业等多个领域。
三、卫星导航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未来,卫星导航技术的发展趋势将朝着多元化、高精度、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GPS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
GPS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GPS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主讲人:刘裕 091213361 刘亚男091213365 09级行管汉班一、什么是GPS1、GPS概述 GPS即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简单地说,这是一个由覆盖全球的24颗卫星组成的卫星系统。
这个系统可以保证在任意时刻,地球上任意一点都可以同时观测到4颗卫星,以保证卫星可以采集到该观测点的经纬度和高度,以便实现导航、定位、授时等功能。
这项技术可以用来引导飞机、船舶、车辆以及个人,安全、准确地沿着选定的路线,准时到达目的地。
2、全球定位系统(GPS)是20世纪70 年代由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的新一代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其主要目的是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并用于情报收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讯等一些军事目的,是美国独霸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
经过20余年的研究实验,耗资300亿美元,到1994年3月,全球覆盖率高达98%的24颗GPS卫星星座己布设完成。
3、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由三部分组成:空间部分――― GPS星座;地面控制部分――― 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 信号接收机。
4、全球定位系统的主要特点:(1)全天候; (2) 全球覆盖; (3)三维定速定时高精度; (4)快速省时高效率:(5)应用广泛多功能。
二、什么是精准农业1、发展历史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提出精准农业的概念和设想,并在1992 年4月召开第一次精准农业学术研讨会,此后精准农业进入生产实际应用,但还没有形成系统。
1998年,Wiebold等人对是否要依据生产信息来决定抑制精准农业进行了讨论。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大规模经营和机械化操作条件下,精准农业在适合规模化经营的地区发展起来,并在美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此外,以色列、荷兰、日本和韩国等国家也针对各国的农业特点,加快开展了对精准农业的研究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周,美国媒体一篇关于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的报道,使这个中国也有参加合作开发的项目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美国一些官员以担心该系统被敌对国家与美国进行战争时使用为借口,威胁在不利情况发生时攻击该系统的卫星。
自从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受前苏联剧变影响一蹶不振之后,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几乎独霸全球卫星定位服务市场,随着俄罗斯国力的逐渐增强,Glonass将在未来三四年里恢复使用,而欧盟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也要在2008年投入运营,届时,卫星导航服务将由美国一家独霸转为三国分立,面对这样的局面,美国官员的激进言论也就不足为奇。
回顾Galileo此前的筹划历程,处处可以看到美国阻碍该计划的身影,这表明,美国对卫星导航领域可能即将到来的三国时代依然抱着敌视态度,尽管如此,在中欧俄三方的合作下,这一时代也将很快来临。
“欧版GPS”挑战美国自冷战结束后,美国在空间领域的军事和民用技术开发上逐渐呈现出绝对优势,目前在全球卫星定位和导航服务上几乎独霸全球,美国的GPS(全球定位系统)自投入使用近20年来,不仅为美国本土提供了周到的民用服务,而且为美军军事行动立下了汗马功劳。
GPS 在军事应用上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在海湾战争时期。
在美军攻击伊拉克的一个水电厂时,为了达到立即打击敌人、同时减少损失的效果,美军使用依靠GPS导航的“斯拉姆”空地导弹,他们先发射了第一枚导弹将电厂的围墙炸开一个洞,紧跟着,第二枚导弹像长了眼睛一样穿洞而入,一举摧毁了发电厂的核心部位,而附近的水闸却完好无损。
这种“千里穿杨”的功夫着实令世界为之动容。
欧洲的卫星定位服务一直由美国免费提供,但美国出于自身利益长期只为欧洲提供精度百米以上服务,而GPS在美国的民用领域精度可以达到30米,军事用途更达到了10米。
内外有别的“二等服务”让欧洲人甚为不满,在这种涉及军事应用以及巨大民用利益的技术上,欧洲人决心打造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摆脱对美国的依赖。
欧洲欲后发制人在上世纪90年代,欧盟和欧洲航天局已就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进行了长达5年的可行性论证。
1999年,他们提出了欧洲版的GPS——“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伽利略”计划的出台是一个争吵不断的过程,欧盟内部一直存在着支持和反对两种意见。
以法国为代表的国家强调打造欧洲独立GPS的重要性,而英德等国却认为,既然有美国提供的免费“午餐”,没有必要花巨额资金再打造一个同样的系统。
最终,由于意识到卫星导航服务潜在的巨大军事和商业利益,欧盟和欧洲航天局于2000年初决定建造“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
当年6月,在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上,欧盟经过多方努力获得了实施“伽利略”计划所需的无线电频率资源,为顺利实施“伽利略”计划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001年,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的迅速胜利令世界各国震惊,GPS在其中的巨大作用促使欧盟加快“伽利略”计划的脚步。
该年11月,欧洲航天局决定拨款5.5亿欧元用于技术开发,并在次年3月的欧洲首脑峰会上获得了一致支持,随后在欧盟运输部长会议上,各国部长仅用不到30分钟的时间,便为“伽利略”亮起绿灯,同意划拨4.5亿欧元研究经费,使该计划启动进入实质操作阶段。
欧盟运输部长还以全票通过决议,决定在5年内打造一个可同美国GPS抗衡的欧洲卫星定位系统,打破由美国垄断全球空间定位技术的局面,具体投入市场运营的时间就在不远的2008年。
“伽利略”起步虽比美国GPS晚了20年,但这也同时使它能够根据实际使用经验在设计阶段就对新系统做出改进。
它由30颗轨道卫星组成,比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格洛纳斯”都多出6颗,其精度也得以大大提高。
美国GPS的最大精度为3米而且仅限于军用,而“伽利略”可为民用用户提供误差不超过1米的精确定位服务。
打个比方说,GPS只能找到街道,而“伽利略”则可找到家门。
因此,可以说“伽利略”的用户可根据需要进行更多的精度选择。
模式开放市场广阔欧洲虽然致力打造自成体系的独立系统,但“伽利略”的设计却能与美国的GPS和俄罗的“格洛纳斯”兼容。
另外,它还吸收中国、俄罗斯和以色列等国加入,采用开放的国际合作开发模式也使它具有更大的潜在市场。
中国在空间技术方面具有相当的实力,可以壮大“伽利略”系统研究队伍。
另外,中国巨大的市场为“伽利略”计划提供了良好的市场远景。
中国上亿手机用户和急剧增加的汽车拥有量,就能使该系统的服务范围成倍扩大。
欧盟与中国于2003年5月16日正式开始“伽利略”计划合作谈判,并于今年9月草签合作协议。
欧盟表示,在日益增长的定位服务市场中,中国将帮助“伽利略”系统成为全球主要的基础设施。
“伽利略”系统的低成本也使它在建成之后,将在国际的卫星定位市场占据优势。
它的基本投资在32亿至36亿欧元之间,这个投资额相当于在欧洲建两个小型机场,或者说建150公里长的高速公路。
如果加上启动市场运营的初期投资,总额也就在60多亿欧元。
而美国的GPS系统总共斥资120亿美元,是“伽利略”造价的2到3倍。
美国设置种种障碍欧盟内部的利益争吵虽然曾一度导致计划实施很不顺利,但该计划最大的阻力却来自美国。
美国打心眼里不希望欧洲发展“伽利略”系统,在美国人眼里,欧洲根本没必要开发自己的卫星定位系统,目前美国GPS向全世界交通运输以及科研机构等民用用户免费提供服务,况且美国已计划再投资10多亿美元在2008年前完成GPS升级,满足用户需求,欧洲另搭灶台,实际上是巨大浪费;另外,“伽利略”一旦投入使用,会对美国GPS军用频率产生干扰,从而影响美国军事通讯,甚至造成泄密。
据悉,美国国防部曾就此专门致电欧盟,要求欧盟就未来“伽利略”系统可能对美军用通讯造成的影响进行认真评估。
而欧盟的回答十分直接,“伽利略”一定得建,即便对美国人来说,一旦GPS系统遇袭,他们还可依靠欧盟。
“伽利略”系统的建造意味着美国独霸卫星定位天下时代的结束,因此美国近年来一直百般阻挠“伽利略”计划的出台与实施。
它不择手段诋毁“伽利略”计划的可行性,千方百计在欧盟成员国中制造矛盾、挑拨离间。
美国的这种做法曾一度使得欧盟内部出现分歧。
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甚至打起北约幌子,要求欧盟国防部长为“北约的利益”,劝说欧盟的交通部长不要通过该计划。
对“伽利略”计划的费用支出,美国也是加以夸大,认为欧盟所公布的预算不足,而对“伽利略”可能产出估计过高。
美国认为,“伽利略”计划是一项很坏的计划。
西班牙担任欧盟今年上半年轮值主席国后,美国还派员到西班牙游说,干扰该计划的通过。
为了让欧洲放弃计划,美国决定从2000年5月1日起,撤销对为欧洲提供的GPS定位服务信号施加的长期干扰,使民用定位精度由百米提高到了十米。
但最终也没有改变欧洲的决心。
不过,来自美国方面的干扰在很大程度上拖延了“伽利略”计划的通过与实施。
欧洲国家提高戒心美国的各种“小动作”使欧洲国家提高了对其的戒心。
他们认为,美国之所以反对该计划,主要是不希望GPS有竞争对手,其垄断地位受到挑战。
更为关键的是,没有自己的卫星定位系统,欧洲建立独立的共同防务体系就是一句空谈。
而“伽利略”计划给欧洲带来的利益则是不可估量的。
专家估算,在2008年到2020年,“伽利略”将为欧盟创造800亿欧元的利润,每年的经济收益将达100多亿欧元。
与此同时,“伽利略”计划还可为欧盟提供15万个从事高科技开发的就业岗位。
据估计,15万个就业机会每年将产生90亿欧元的经济效益。
仅出售航空和航海终端设备一项,就可收入150亿欧元。
此外,“伽利略”是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空间技术及其应用技术的综合应用,在开发过程中会实现一系列技术突破和创新。
随着“伽利略”系统的建设和运作,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俄版GPS”蓄势待发就在欧盟的卫星导航事业开展的如火如荼之时,俄罗斯版GPS——“格洛纳斯”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也随着俄罗斯国力的增加蓄势待发。
“格洛纳斯”系统的开发虽然落后于美国,但比欧盟的“伽利略”要早上几十年,今年9月24日,是俄联邦政府总统正式宣布“格洛纳斯”系统开始服役的11周年纪念日。
策略失误落后美国1960年晚些时候,前苏联军方确认需要一个卫星导航系统用于规划中的新一代弹道导弹的精确导引。
1968~1976年,前苏联经过多部门联合攻坚,终于颁布法令建立“格洛纳斯”系统,Glonass即为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首字母的简写,因此俄罗斯全球定位系统的研究基本上与美国同步展开。
“格洛纳斯”的第一颗卫星于1982年发射入轨,原计划1991年建成完整的工作系统,随着前苏联巨变和“冷战”结束,俄罗斯继承了该系统的继续开发,但由于经济因素,该系统的进展一直不佳,而此时美国的GPS已经开始在军民两个市场发挥越来越大作用。
GPS从一开始就采用了军民双用政策,实行军民联动,即竭力保持美国在军事上的优势,又谋取经济上的最大利益,而格洛纳斯的应用远不如GPS,既失去了市场又制约了发展,它虽然也是军民两用系统,但由于传统思维模式束缚,军转民过慢过迟,对民用开展不够重视与不够放手。
因此,“格洛纳斯”在1993年还只是具备了初始作战能力,直到1996年初才真正实现了完整的星座部署。
技术不足成本居高技术上的不足也使“格洛纳斯”底气不足。
“格洛纳斯”卫星平均寿命短,一般在3年左右,后期增长至5年,因此,该系统前后虽然发射76颗卫星,但由于更换频繁,再加上前苏联解体造成经济困难,致使继续发射导航卫星补网出现困难,系统一度只有8颗在轨卫星可用,不能自己独立组网,因此不能提供实际的卫星定位服务。
直到2001年8月,“格洛纳斯”才有了新的转机,被搁置6年之后的导航系统终于又重获得了俄罗斯政府的财政支持承诺。
俄政府计划将“格洛纳斯”最新型卫星的平均寿命增长到7年。
2001年12月,俄罗斯成功发射了3颗采用新一代设计的更高精度的补网卫星,以期进一步推动“格洛纳斯”导航系统优化。
截止到目前,该系统在轨实用卫星的数量为9颗。
第二代卫星虽然性能可靠,但价格也不菲,约是第一代卫星成本的2倍,继续进行补网发射需要更多的资金,而且随着卫星发射数量逐步增加,系统维护费用每年都将增加,目前每年的维护费就大约需要3900万美元,所以俄罗斯迫切寻求国外合作伙伴,为强大的导航系统奠定良性发展的基础,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俄罗斯才主动向欧盟示好,希望帮助其开发“伽利略”计划。
经济好转又受青睐近两年,俄罗斯的经济形势大为好转,随着其国内能源经济的逐渐红火,俄政府有了更多的资金可以调用。
目前,第三代卫星的设计方案也正在开发研制当中,预计在2005年发射运行,可将该卫星的在轨寿命延长到10年。
去年12月10日晚间,俄罗斯成功发射3颗“格洛纳斯-K”卫星,使这一系统的卫星总数已达16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