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导学案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导学案 Word版含解析
一、单元文本素材运用1.点击素材——《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对爱国青年的不幸死去寄托了无限的哀思。
他热爱青年,正因为如此,他不愿意他们无谓地死去。
鲁迅痛惜刘和珍的死,但是认为她的死意义有限,因为没有达到目的,鲁迅以此启迪青年注意变换斗争方式。
鲁迅热烈地爱,也热烈地恨,他对反动势力无比憎恨,痛恨反动政府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无耻,并用犀利的笔进行彻底的揭露和批判,使之显露原形于国人面前;对于有害的事物,对于国民性的痼疾,他鞭挞不留情面;对于某些不良倾向,他也常义愤溢于言表。
【运用方向】“爱与恨”“爱国”“精神导师”“勇士”等。
【运用示例】是谁?曾经彷徨,而后怀着满腔热情拿起笔杆子,向敌人的咽喉刺去!是谁?曾经呐喊,而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在布满荆棘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追寻那一片光明!是谁?曾经伤逝,为的是无法一直做人民的孺子牛,为革命多做一件事!是您,鲁迅先生!您敢爱敢恨,沧海横流,您是识时务之俊杰;刀光剑影,您是永远不倒的猛士!您犹如一轮喷着红火焰的红日,在平静苍白的天空中炽热地燃烧,猛士的一生是不畏艰险的,在如地狱般的世界里炼狱,在一次次为“刘和珍君”追悼时接受考验,猛士呵,您也许是那只将要涅槃的火凤凰,您的举动会让更多的刘和珍站起来。
到今天,若您仍在世,您便会看到革命的胜利所留下的辉煌。
人们这样称呼您:猛士,一位不朽的文学巨人,一位流芳百世的精神巨人!2.点击素材——《小狗包弟》从《小狗包弟》的言辞之中,我们感受到了巴金对自己行为的悔恨与鄙视。
他悔恨的是什么,是一条小狗的死亡吗?不是!他悔恨自己的投降行为,他活在深深的自责之中。
心灵的重负压得他喘不过气来,非得用文字这把刀来解剖自己,让世人看到他曾经的“罪恶”与挣扎,于是,我们在《随想录》中看到了一位真实的巴金。
他让我们感受到了作家灵魂的战栗和对人性扭曲的深刻批判。
【运用方向】“善于反省”“诚实正直”“剖析自己”等。
【运用示例】我们有时候会抱怨生活,在寻找了千百种理由之后,蓦然回首曾经走过的那些岁月,会惊奇地发现,其实生活赐予我们的,并非与别人的不同,不同的仅仅是我们的胸襟中缺少一份坦然。
必修1第三单元导学案(刘素平)
铜仁二中语文“体验阅读”导学案
必修1第三单元
初中散文鉴赏知识回顾
(一)知识点
形散:
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分类:记叙、抒情、议论。
4、常见的表现手法
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
以小见大。
5、线索
物、事、人、情、时间、地点。
6、主题
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
7、语言
质朴自然、生动形象、深刻隽永。
(二)能力点
1、整体感知散文:写了什么;问什么这样写(写作意图,即情、理、观点);怎样写。
2、辨析句子所用的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反复、反问)及作用。
3、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及其作用(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
4、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5、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结构上: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内容上,与主题的关系)
一、本单元学习要点
1、概括散文的主题。
2、学习写人记事的方法。
二、本单元能力评价标准。
新课标语文必修一 第三单元 导学案 上课课件
对反动派的愤怒,同时也更能激起人们对
反动派的强烈仇恨。
2、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写人的文章。鲁迅先生没有详 写刘呾珍的生平,也没有详写惨案的本身,人物形象 却可亲、可敬,关键是作者写出了人物的个性。作者 运用哪些的手法写出人物的个性?
答:(l)选取有意丿的小事来表现人物性格。 (2)善亍抓细节来抒发感慨。如反复强调刘呾珍“微 笑着”“态度很温呾”。 • (3)运用人物的肖像描写。 • (4)运用反衬手法。如用刘呾珍的善良可爱反衬反劢 派的凶残呾反劢文人的下劣。 • (5)记叙、议论、抒情等夗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思 想深刻,感情强烈。 • •
性格特点
何时被巳金 收养
可爱、聪明、有情义、通人性。 1959
何时被害
文革期间(1966年8月下旬)
巳金对其的感情变化:
欢快──忧虑──轻松──沉重──歉 意
深入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先写艺术家和狗的故事?
①结构上:是为引出下文话题,起着铺垫、暗示下文 包弟悲惨命运的作用 。 ②内容上: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悲伤;交代了 故事发生的背景--文革时期;读到了小狗的忠诚和命 运的惨烈,人们的冷酷无情,以狗性衬托人性,对人性 弱点的审视和反省。 ③写作效果: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更惨烈,而作者与 狗的故事之悲哀在于心灵。
问题探究 1、为什么作者说“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 出悲剧”?换言乊,任公先生为什么朗诵的这般感慨? ①任公先生讲这首诗时之所以这般感慨,是因为诗中有一种“明知山有 虎,偏向虎山行”的执著,有一种直面死亡的勇气。 ②更因为先生由《箜篌引》中这个强要渡河的人想到了谭嗣同,先生 如此之悲是因为他曾经与谭嗣同一起为国家变法图强而努力,谭嗣同甘愿 牺牲以救国民的直面死亡的勇气与爱国情操让先生为之敬仰,为之感慨。 先生如此之悲也正是因为先生的一腔爱国情怀!这样深沉的爱国情感让人 唏嘘不已。这种忠诚于国家直面死亡的勇气值得敬仰。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导学案
《诗经》两首《氓》一、【学习目标】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二、【重点难点】1.反复吟咏,体会感情。
2.了解比兴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特点。
三、【课前预习】你了解了哪些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见优化学案P18)注意下列字的读音乘彼垝垣(guǐ) 咥其笑矣(xì)氓之蚩蚩(chī)其黄而陨(yǔn)犹可说也(tuō)于嗟鸠兮(xū)靡室劳矣(mǐ)淇水汤汤(shāng)氓之蚩蚩(méng)将子无怒(qiāng)自我徂尔(cú)无与士耽(dān)匪我愆期(qiān)送子涉淇(qí)尔卜尔筮(shì)以我贿迁(huì)通假字“说”通“脱”,摆脱、脱身。
如: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泮”通“畔”,边岸。
如: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古今异义氓古义:民众,百姓,这里指诗中的男女主人公;今义:流氓。
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四、【课堂导学】1.自读课文,理清全诗层次。
这首叙事诗写了这对男女婚姻过程的哪几个阶段?(明确:恋爱——婚变——决绝。
)结婚前后,诗中男女发生了什么变化?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
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导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案
某某省冷水江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导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透过作者的描写与叙述,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了解作者的评价与情感态度。
【重点难点】把握作者寄寓在人与事中的情感、态度;品味作品的语言。
【教学内容】《记念X和珍君》导学案一、课前热身1、为下列各句写出相应的成语A.用引吭高歌或写诗文来代替哭泣,抒发胸中的悲愤。
(______)B.愤怒到了极点,甚至超出愤怒的程度。
(______)C.到处都是帮凶。
(______)D.为了正义事业牺牲生命也毫不顾惜。
(______)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生杀予夺直接了当贻笑大方隐约其辞 B.自惭形秽莫可名状名列前矛黯然泣下C.深沟险壑影影绰绰满目疮痍屠戮妇婴 D.惊闻噩耗好高鹜远无端喋血贫瘠不堪3、默写填空⑴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⑵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___,_________。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_________,_________。
二、整体把握1、文章自然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交代写作的缘由,表达了作者对爱国青年遭到杀害的沉痛情感。
第二部分:进一步写明作者写作本文的最主要的目的。
第三部分:通过对X和珍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爱憎分明的精神品格的描绘,表达对她的哀悼和崇敬。
第四部分:听到噩耗后的愤慨的心情,控诉反动派的凶残和“学者文人”“流言”的卑劣。
第五部分:记述惨案发生时的情景,赞扬爱国青年的沉勇友爱,痛斥反动派的凶残无耻。
第六部分:评述请愿,指出惨案的社会影响。
第七部分:总结全文,强调对反动派应采取的斗争办法。
填空:课文七部分中哪几部分描写了X和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二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七部分又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的情感是深沉的,既有对烈士___之情;又有自己对死者的敬意和内疚;既突出地表现了对反动派的___之情;又有对民众间存在着的愚昧思想的____;作者号召人们起来革命,展现了作者对中国光明前景的期待2、品味语言⑴“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奉献于逝者的灵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指代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将这”的“这”指代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先生说“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缘由”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将“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的加点词改成“野蛮”“射击”好不好?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后答题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三单元-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及课后作业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学习目标1、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
2、通过对细节描写的赏析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由此以点带面,把握全文。
教学重点/难点深入领会任公的爱国情怀。
预习:1.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茶坑村人,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包括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著作合编《饮冰室合集》2.梁实秋(1903—1987)原名梁治华,字实秋,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
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社,主编《新月》月刊。
散文集《雅舍小品》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译有《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3.字音:戊()戌()箜()篌( )迥()异叱咤()莅()临精悍()激亢()酣()畅蓟()北4.行文思路:第一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内思考:1.从文中第一段中找出最能概括梁任公先生这次演讲特点的一句话2、围绕“动人”二字作者从哪些方面对演讲以及演讲中的梁启超作了具体地描写?显现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3、我们感受到梁任公不仅是一位有学识、有文采之人,作者对他的评价还说他是“有热心肠的学者”,这是为什么课后练习:筑基达标1.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教室.瑕疵.徜.徉不落窠.曰歌声粗犷.A.shǐ zī cháng cháo kuàngB.shì cī cháng kē guǎngC.shì eǐ tang cháo kuàngD.shǐ zī tang kē guǎng答案:B能力提升2.说说下面的语句从修辞的角度看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第三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优秀教研导学案
单元学习任务“知人论世”读诗歌【课内挖掘】一位作家选择什么样的题材,表现什么思想,抒发什么感情,由他的人生观和生活经历决定,又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明晓作者的生平、思想,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为例。
当时的南宋与金对峙,金兵入侵肆无忌惮,南宋偏安一隅,议和纳币称臣,出现战、和的争议。
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此诗便反映了当时的状况。
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曾向朝廷上《美芹十论》陈述策略,不被采纳。
42岁被贬乡居,20多年后,韩侂胄把持朝政,企图用北伐中原之事来钓誉固位,起用辛弃疾,让他在抗金前线镇江当知府。
辛弃疾一心雪耻复国,初到镇江就积极为北伐做准备,而韩侂胄等人政治腐败,急于事功,辛弃疾对这种政治局面忧心忡忡,由此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有扶倾持危的责任感,有抗金救国当仁不让的热情,从某种意义上讲,本词可看作是他向宰相韩侂胄递的谏书。
最终,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
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这首词虽有豪放之因素,但细究可发现,此词风格非“豪放”一词所能全面概括的。
从整体上来看,此词并非一首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的豪放之文,而是一首悲壮苍凉之作。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作者以“千古江山”起笔,喷薄而出,力沉势雄,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无比宽广的胸襟,也说明了作者写诗为文的起因不是囿于一己私利,而是不忍见大好江山沦落异族之手。
这就为本词定下了较高的格调。
仲谋,即指三国时代吴国国主孙权,他继承父兄基业,西拒黄祖,北抗曹操,战功赫赫,先建都京口,后迁都建康,称霸江东,为世人公认的一代英雄豪杰。
辛弃疾对孙权很是佩服。
纪念刘和珍君 高一语文 人教版 必修一 第三单元 导学案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2、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2、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学习时数】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要点:感知文本,理清思路一、整体感知:《为了忘却的纪念》中鲁迅对遇难的左联五烈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对残害革命者的反动派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对照本文,思考作者对待为革命而牺牲者有怎样的看法。
二、自主探究:1、作者:阅读《导学案》“作者简介”,回顾与鲁迅相关的文学常识。
2、背景:参看《导学案》“背景简介”,了解刘和珍等参与的爱国活动。
3、预习课文,掌握基础知识:完成《导学案》41页“边读边练”。
三、合作探究:(1)概括段落大意,板书:①介绍写作缘由。
②交待写作目的。
③回忆认识过程。
④抒写惊愕、义愤。
⑤叙述遇难经过。
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热情讴歌赞颂。
(2)文章一共7小节,为什么单是写作缘由就用了两节来说?(3)文中对刘和珍做了怎样的描写?她是怎样的一位青年?四、引领探究:(一)试具体分析三大部分的思路,讨论分析作者感情发展脉络:1、分析第一大部分(1-2)的思路思考: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2、分析第二大部分(3、4、5)的思路思考: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3、分析第三大部分(6、7)的思路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
可见是按照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思路的。
五、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27页第二、三段2.选择文中一些议论性语句思考其含义。
第二课时学习要点:揣摩重点语句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1、从全文来看,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意义有哪些?悼念刘和珍,控诉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严肃地总结教训,激励继续战斗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第7课《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编号:08编写:罗朋娟审核:审批:王勇时间:班级:姓名:组评:师评:【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掌握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子含义。
3、把握刘和珍的形象特点能力目标:提高对文本的综合分析与感悟、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习重难点】重点: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能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审视文本的思想内容,给予恰当的评价。
难点: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及作者对“三一八”惨案的态度。
【学习时数】4学时第1学时自主预习案目标:1、了解作品及背景,积累字词。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一、了解知识,预习导学1、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字,浙江绍兴人,现代伟大的、、。
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其小说集《》、《》、《》(历史小说);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有《》、《》、《》等。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2、背景介绍:参照《新学案》P523、刘和珍其人:充分利用学习资源4、字词积累,完成下题和《新学案》P52基础积累(1)字词积累踌躇()桀骜()黯然()尸骸()肆无忌惮()喋血()攒射()屠戮()浸渍()绯红( ) 殒身不恤( ) 洗涤( ) 赁屋( )(2)重点词语解释①长歌当哭——②桀骜不驯——③喋血——④惩创——⑤惊心动魄——⑥殒身不恤——5、解题:《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请大家朗读课文,理清思路,给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2、本文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哪些章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学后反思】第2、3学时探究展示案目标:1、理清局部思路,揣摩重点语句2、理清关键语句的含义。
高中第一册单元三导学-教学教案-高一语文教案
高中第一册单元三导学-教学教案-高一语文教案高中语文第一册单元三导学要点精析本单元包括四篇演讲词: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江泽民的《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史怀哲的《我的呼吁》。
这是高中阶段唯一的一个演讲词单元,主要应掌握演讲稿及演讲的特点及要求。
1.关于演讲演讲稿是为演讲所准备的书面材料,是内容的视觉化,是口述论文。
而演讲,则是在听众面前就某一问题表示自己的意见或者阐说某一事理的活动。
凡三人以上、有一定时间的个人讲话都可以称为演讲。
演讲二字,可以说分为二部分,即演和讲:演——表像——整体——非理性——艺术生命体(人格力量等)讲——实质——道理——理性——艺术政论文(精神感召力)演讲既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整体生命的投入和表现。
但是,有的演讲重“演”,有的重“讲”。
毛泽东的讲话以及他一贯的讲话风格,和周恩来的讲话明显不同。
列宁的演讲正如斯大林所说,有一种逻辑的强大力量。
而希特勒的演讲,却有一种迷人的蛊惑力,使人象“中了电一样浑身颤抖”(见《第三帝国的兴亡》)。
宗教人物的布道往往达到天花乱坠或者单口相声一样的动人心灵的程度。
马丁·路德·金和史怀哲这两个人的演讲,正好是两种风格的典型。
演讲是一种面对面的宣传、教育、鼓动和交流的好形式,作用很大。
“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而演讲稿的作用是:①理清思路,确定内容。
还可以安定和调整情绪。
因为它是演讲的底稿和依据。
②细心推敲,表达完美。
要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来修改。
③掌握时间,调整速度。
一般广播是每分钟280个字。
演讲要慢一些,大约250个字。
用演讲稿可以控制演讲时间。
演讲的特点:①直接产生社会效应。
目的是说服听众。
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面对听众发表讲话,往往产生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苏秦、张仪在鬼谷子那里的毕业演讲,必须让老师感动下泪。
莎剧《凯撒》中,安东尼现场说法:他为国家如何如何,现在他倒在这里……现在他浑身是……他身上有几十处刀口….n而布鲁塔斯只能讲理,不会演,讲理的时候还不得不承认被杀者的功绩甚至冤屈。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10 霞 导学案
3.10 散文两篇:霞学案(粤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感悟以及对生命的认识。
2、欣赏作者平易自然、简洁含蓄的语言风格。
一、课前预习1、作者介绍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家。
“爱与美”是其散文的鲜明特色。
冰心的自由体小诗,晶莹清丽,轻柔隽逸,被称为“春水体”。
她的散文有独特的风格:细腻的笔调、委婉的笔法、忧愁的色彩、清新明丽的语言。
这种独特的风格被时人称为“冰心体”。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冰心《春水》浪花愈大,凝立的磐石,在沉默的持守里,快乐也愈大了。
——冰心《春水》二、课堂学习与研讨1、《霞》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2、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3、在“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一句中,“生命的天边”指的是什么?4、文章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两句引自朝诗人写的《乐游原》,《乐游原》是一首五言绝句,它的前两句是:“向晚___,驱车____。
”5、结合全文的主旨,将“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一句的深刻含义写在下面的横线上(限20字以内)。
6、达夫先生说冰心的散文有“意在言外”的特点。
请你将“我窗前的晚霞,正向美国东岸的慰冰湖上走去……”一句的“言外之意”写在下面。
(答案以20字左右为宜)(提示:①文末的省略号表示作者没有明说的“言外之意”;②请注意文尾注明的写作时间;③冰心写本文是时,已是81岁高龄,1923-1926年她曾赴美国学习英国文学,并写下了著名的《寄小读者》;④本题属于读者与作者感情交融,揣度性的题目,答案可以多样,但要符合文理文脉。
)7、阅读冰心散文《霞》,完成1~4题。
(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提到四十年代读到过“很使我惊心的句子”。
第五自然段中写到自己几十年后的体会“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
①使作者心惊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20字)②作者体会里的“云彩”实质上是指什么?(不超过12字)(2)第五自然段中作者用拟人手法写“霞”。
语文必修一导学案第三单元
7、纪念刘和珍君一、预习要点:《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先生把纪念刘和珍与整个“三一八”惨案联系起来,写刘和珍的正义感、责任感,反复地突出她“微笑”、“和蔼”、心地善良,实质是在塑造请愿群众的整体形象,表现出这是一群可亲可爱的有历史使命感的热血青年。
而写段祺瑞执政府的残暴、流言家的卑劣,是为了控诉批判他们。
文章记叙简练,议论精辟,感情浓烈。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品人”入手,领略烈士的人格魅力,体味鲁迅先生的悲愤情感,感受鲁迅文章中的强烈的爱与憎,并进而揣摩鲁迅语言的准确深辟的特点。
1.了解“三一八”惨案及刘和珍等烈士的事迹,牢记革命先烈对社会的贡献。
2.理解关键句子,深入领会作者“悲愤交加”的深沉情感。
3.掌握反语、比喻等修辞方法。
4.合作探究,透过语言挖掘深沉含义。
5.分析揣摩,理解疑难句子。
6.领略革命烈士身上的崇高品格,理解鲁迅先生的“斗士精神”,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提升人生境界。
7.理解作者对文中三类人的态度及评价,感受作者深沉的情感。
二、相关知识链接:1926年发生的“三一八”惨案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
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
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
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文章中记叙刘和珍事迹主要在一、三、五段,记了三件事,虽然写得简略,但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第一件事是“毅然预定”全年的《莽原》周刊。
第二件事是参加女师大学潮斗争,“不为势利所屈”,对母校的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必修1第三单元导学案参考答案
铜仁二中语文“体验阅读”导学案必修1第三单元《纪念刘和珍君》参考答案第一步:任务讨论,自主预习1、huái;dǐ;.chà;chóu chú;liáo;fěi bó;àn; fēi ;dié;cu án ;jié‘ào;lìn;è;dàn;hái;nüè;lù;zì;zhǎn;yǔn、x ù;2.、.长歌当哭: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出离:超出。
立仆:立刻倒下。
微漠:依稀,淡薄。
菲薄:微薄。
桀骜:形容性情倔强。
喋血:流血满地。
黯然:忧伤的样子。
沉勇:沉着而勇敢。
浸渍:浸润,渗透。
惩创:惩罚,惩治。
寥落:稀少。
第二步:主题学习活动一:再读文本,总体感知,学会思考点拨:事件:(1)生前爱看鲁迅文章;(2)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3)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4)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5)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6)‚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7)中弹牺牲。
人物形象:刘和珍是一个进步学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女性。
热心政治运动,追求进步;有组织能力,在同学中有威信;本性善良,为人谦和;勇赴国难,不惜殒命。
活动二:精读文本,完成问题1、点拨:A、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B、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C、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D、苟活着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2、点拨:第一部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开篇提及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接着提及刘和珍爱读鲁迅的文章,并订阅《莽原》杂志,因此说了这话,表现出作者对刘和珍这样进步青年的热爱。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琵琶行》公开课导学案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琵琶行》公开课导学案【学习目标】1.明确内容,理清结构。
2.感知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美;3.作品中人物的身世命运,解读诗人思想情感,深入体会主旨句的丰富内涵。
【学习重点】分析比较作品中人物的身世命运,解读诗人思想情感,深入体会主旨句的丰富内涵。
【学习难点】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课时】3课时【学习过程】1.走近作者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1、简介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
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
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
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
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阅读诗前小序,了解创作背景。
补充:《琵琶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其创作背景作者在诗序中已经大体说明,需要补充的是作者被贬的原因。
元和十年,在河北拥兵自重的藩镇李师道、王承宗派刺客刺杀主张用武力平息叛乱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首先上书,请求朝廷缉捕罪犯,以雪国耻。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学习指导课(导学课)》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学习指导课(导学课)》学习任务单及作业设计【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单元学习内容,了解古代诗歌的学习方法。
2.了解单元学习主题,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及活动要求。
3.了解古代诗歌发展概况,认识古代诗歌的当代价值。
学习重难点:整体把握单元学习基本内容,了解古代诗歌的学习方法。
【课前学习任务】阅读杜晓勤《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简史》一文,梳理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况,并画一张思维导图,准备课上交流。
【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阅读课本第三单元课文、导语、学习提示、学习任务,整体了解单元学习内容。
学习任务二:分小组展示课前学习任务完成后的思维导图,交流古代诗歌发展概况。
学习任务三:思考讨论阅读古代诗歌的方法有哪些?【学习资源】杜晓勤《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简史》。
【作业设计】一、单元学习活动为了传承中国古典诗歌,营造诗意校园,学校举办“生命的诗意”古典诗歌节。
诗歌节上特设了读诗、画诗、论诗、写诗四个板块,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参加。
1.读诗:从本单元的古诗词中选择一首朗诵或吟唱,要求有配乐。
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2.画诗:从本单元的古诗词中选择你喜欢的一两句诗,画出诗意,然后做成书签,在图书馆进行评选展示。
3.论诗:优秀的古诗词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请从本单元古诗词中选择一首,发现这首古诗词不同于其他7首的独特之处,写一则 400 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4.写诗:以“秋”为主题创作一首古诗词,注意体裁的要求。
如果选择律诗或绝句,请在押韵的基础上关注平仄。
如果选择词,请按照词谱填词。
二、本课课后作业从本单元古诗词中选择一首,找与之匹配的乐曲朗诵或吟唱,录制音频或视频,在班级或小组中分享。
新课标语文 必修一 第三单元 导学案 学生版
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单元学习导学案一、单元教学目标a、体会探究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崇高的人生境界。
b、学习写人记事的方法技巧。
c、欣赏品味艺术化的散文语言。
二、作者名片单元篇目作者姓名身份性情代表作品《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第一课《记念刘和珍君》一、字词积累菲薄洗涤赁屋黯然泣下喋血蹀血屠戮殒身不恤绯红不惮浸渍惩创尸骸桀骜攒射立仆抹杀托体同山阿二、整体把握1、《记念刘和珍君》写作背景:1926年初,奉系军阀进兵关内,军舰驶入天津大沽口。
冯玉祥将军率领国民军封锁大沽口,不准船只驶入。
3月12日,日本军舰掩护两艘奉舰驶入大沽口,炮轰国民军,国民军奋起还击。
第二天,日本公使向当时执政的段祺瑞政府提出抗议。
北平、天津人民举行集会,督促政府抗议外国侵略。
恼羞成怒的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班牙等国公使,向中国政府提交“最后通牒”,要求国民军撤去大沽口防御设施,否则,“决采取必要之手段”。
同时,各帝国主义在大沽海面集结了20多艘军舰,对中国政府实行武力威胁。
帝国主义的这种野蛮行径,激起了北京人民的愤怒。
3月18日上午10时,北京各界5000多人在天安门举行“反对八国通牒国民示威大会”,由共产党员李大钊和国民党左派徐谦等担任主席。
会后,由2000多人组成的请愿团,赴国务院请愿,要求驳回“最后通牒”,驱逐八国公使。
下午1点半钟,游行请愿队伍到达铁狮子胡同(今张自忠路),在段祺瑞政府国务院大门前的空场上,群众高呼“打倒帝国主义”,“驱逐八国公使”等口号,并派代表进入国务院交涉。
这时,段政府竟然下令军警用棍棒殴打、挥刀砍杀手无寸铁的爱国学生,甚至向他们开枪射击。
在这场血腥的大屠杀中,有47人被打死,近200人受伤,死者中有共青团员8人。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女生刘和珍、杨德群和燕大的女生魏士毅等在这场运动中壮烈牺牲。
在死难烈士中,有7个是中学生,最小的一个年仅12岁。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一八惨案”。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一_第3单元 自读文本 故都的秋 导学案
班级: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使用时间:第三单元走进自然
《故都的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低沉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的情感。
2、体会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自学自测】
1.知人论世:阅读《非常学案》“作者名片”“背景资料”,识记相关文学常识。
2.朗读全文。
要求:(1)初读文本,扫除文字障碍。
(2)再读文本,揣摩语气,读出感情。
3.课前自测:完成《非常学案》基础梳理部分。
4.我的问题:
【自研自悟】
活动一:自主学习成果交流
各小组选派代表班内展示预习案的3个问题
活动二:
1.整体感知文本,梳理文脉。
2.品读文章中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郁达夫对于故都的秋是怎么样的情感呢?请大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自练自提】
整理课文中的各种手法。
必修一导学案编制:张聪聪亓文科审核:张华君使用时间:
第二课时
【自学自测】
完成课时作业1-3、5-7、8-11
【自研自悟】
参照答案,修改整理习题。
【自练自提】
阅读《非常学案》上的《江南的冬景》,点评赏析。
高中语文第3单元单元导读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2021-4-29 20XX年复习资料教学复习资料班级:科目:单元导读文学阅读与写作——写人记事散文本单元三篇课文属“文学阅读与写作——写人记事散文”新课标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优秀散文作品,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针对这三篇写人记事散文,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按照新课标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写作——写人记事散文”的提示,针对散文的文体特征加以分析。
学习这三篇文章,首先应根据散文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其次结合这三篇作品,了解散文写作的一般规律。
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
尝试续写或改写散文作品。
同时,要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
可根据需要,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文学鉴赏经验。
《记念刘和珍君》路,还没有开始就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就永远不再醒来。
你是黑暗社会一缕永恒的曙光,你无惧无畏、坚韧刚强,桀骜不驯、爱憎分明。
年仅22岁的你虽然只是一个学生,却不为势力所屈,不为强权所服,有主见,有远见。
祖国主权遭侵,你欣然前往请愿,枪林弹雨中,你殒身不恤。
你是一个敢于抗争、为民族献身的英雄。
真正的战士不是空想家,而是实践者。
面对黑暗专制,他们可以显出自己的“桀骜锋利”;面对血腥残暴,他们从不畏缩后退,他们真正做到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小狗包弟》穿越历史云烟,走近一个忏悔的灵魂,了解那段不被我们熟悉的历史,解读那个特定时期的人们的生活。
在善与恶、美与丑之间,人的价值尺度却逊色于一条小狗,这不能不引发人们对那个时代深刻的反省。
巴金是位敢说真话的作家,他能够直面自己的伤口,勇于反省我们这个民族曾经有过的“精神错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第三单元复习导学案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山阿.(ē)浸渍.(zī)长歌当.哭(dànɡ)B. 绯.红(fēi)尸骸.(hái)面面相觑.(qù)C. 干.练(ɡān)喋.血(dié)殒.身不恤(yùn)D. 寥.落(liáo)菲.薄(fěi)从.容不迫(cōnɡ)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欣然前往黯然泣下阴谋鬼计殚精竭虑B.肆无忌惮编缉期刊徘徊不前致命创伤C.桀骜不驯人生残淡不屈不挠惨淡经营D.流言蜚语时光流逝洗涤旧迹砥砺意志3.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关联词,恰当的一组是()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________于死者毫不相干,________在生者,________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________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
A. 尽管但却倘使B. 尽管但却虽然C. 虽然但也倘使D. 虽然但却倘使4.下列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蜀军为诸葛武侯举哀时响起的那首《哭诸葛》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
B. 如果秦少游想步入仕途,为国出力,有的是机会与条件,因为远的不说,十分欣赏少游诗词的清正廉洁的王安石就曾数度入相,广有羽翼....,政治人脉极广。
C. “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
”文天祥就义虽已7个世纪有余,但他为国家社稷殒身不恤....的品德,毁家纾难、九死不悔的精神,足以使他名垂千古。
D. 刘和珍等人是在耸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鲁迅的文章,对我们很陌生,学起来比较吃力,不过我相信,在老师的帮助下,只要下苦功,就一定能够学好。
B.游览三峡大瀑布时,我们从倾泻而下的水帘中狂奔而过,尖叫声、嬉笑声响成一片,那真是充满刺激的难忘体验!C.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D.强强联合制作的大戏,让人们不仅看到了中国戏曲的整体进步,而且看到了中国戏曲在现代化问题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鲁迅几百万字的遗著,其中很大一部分必将永远受到读者的喜爱,后世读者将以一种赞叹和欣赏的态度阅读它。
________________①他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这形象,这精神,必将永世长存。
②比起文章来,更重要的是鲁迅这个人,他的处世的态度,他的爱国心和正义感。
③更有若干篇在写作的当时就并不正确,只能作为一种研究资料保留下去了。
④他对强暴的反抗和对弱者的同情,他为了中国进步不懈努力。
⑤还有一部分时过境迁,不再使人感兴趣。
⑥他身上那种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传统的骨气,用他的话说,“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A. ④⑥①②⑤③B. ④①⑥⑤③②C. ⑤③①⑥②④D. ⑤③②④⑥①7.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组是()A.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反复)B.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对比)C.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反语)D.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比喻)8.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A.巴金,字芾甘,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分别是《雾》《雨》《电》,还有散文集《随想录》等。
B.巴金是现代著名作家。
第一部作品是长篇小说《灭亡》,又写过“抗战三部曲”和长篇小说《憩园》等。
C.《家》这部长篇小说,以“五四”时期一个封建家庭内部新旧两种势力的斗争为线索,控诉了封建礼教的虚伪与罪恶,歌颂了“五四”时期青年的觉醒和反抗。
D.《小狗包弟》是一篇叙事散文。
这类散文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描述为突出特色,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
二、课文精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
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
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9.“惨象”和“流言”各指什么?摘录课文中的语句作答。
10.从文中看,“默无声息的缘由”指的是什么?11.“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作者要说的话一是针对段祺瑞反动政府对刘和珍等青年的污蔑,“说她们是‘暴徒’”;二是针对反动文人的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作者在文中对这两种谬论都进行了反驳,请从文中摘出有关作者反驳的句子。
三、课文精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
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
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
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
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
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
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12.作者“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是因为()A. 送走包弟后,生活清净了好多。
B. 包弟送走后,“我”不怕别人来我家抄“四旧”。
C. 不必担心目睹别人把包弟杀死,更不必担心狗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我”家来。
D. 不养小狗,“我”便成了光荣的无产阶级战士了。
13.“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是因为()A. “我”担心小狗包弟会连累在医院工作的大妹妹。
B. “我”担心小狗包弟的命运,为保护不了它而愧疚。
我的心灵备受折磨。
C. “我”为丢失爱犬而难过,怕再也找不到那样可爱的宠物了。
D. 包弟如此有灵性,“我”担心它会记恨我。
14.对文中两个加点的“解剖”理解正确的是()A. 两个“解剖”意思相同,都是医学术语。
B. 两个“解剖”意思相同,都指对思想灵魂的深入分析、检讨。
C. 两个“解剖”意思不相同,前者是医学术语,后者指对思想灵魂的深入分析、检讨。
D. 两个“解剖”意思不相同,前者是医学术语,后者既指对肉体的宰割,也含有对思想灵魂的深入分析、检讨的意味。
四、课文精读阅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 梁启超演讲开场白只有两句话,“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不只是为了表现他的谦逊与自负,更主要的是为了表现他幽默风趣的一面。
B. 梁启超的国语讲的不好,只能用广东话来发言,尽管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洪亮而激亢,但还是让听众非常吃力地才能听清楚。
C. 对于古诗《箜篌引》的讲解,情节、背景、人物、情感妙趣横生,在作者心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作者在不断追寻这样的情境,直至20多年后在茅津渡,才得偿所愿。
D. 本文撷取了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把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入叙述描写中。
E. 本文题为《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了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16.文章第三段中对梁启超肖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7.在文章倒数第三段中,为什么梁启超讲到《桃花扇》和杜甫的诗歌时,“痛哭流涕”“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呢?请谈谈你的理解。
18.梁启超演讲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文章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表现这种特点的?请结合文本分析。
五、语言表达与运用19.下面是陈毅元帅为鲁迅先生逝世十四周年撰写的一副对联。
从上下联中各抽出来部分句子并打乱了顺序,请将正确的序号填入横线处。
①岂仅文坛闯将②敢于嬉笑怒骂③临死也不宽恕上联:要打叭儿落水狗,______________,懂得进退攻守,______________;下联:莫做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____________,不愧思想权威。
1.B[解析] A项,“浸渍”的“渍”读“zì”;C项,“干练”的“干”读“ɡàn”,“殒身不恤”的“殒”读“yǔn”;D项,“从容不迫”的“从”读“cónɡ”。
2.D[解析] A.“鬼”应为“诡”;B.“缉”应为“辑”;C.“残”应为“惨”。
3.D[解析] “尽管”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虽然”表示承认某种事实,根据句意应是承认,所以第一空应填“虽然”;根据句意第四空应填“倘使”,表假设。
4.C[解析] A项,“长歌当哭”是指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
此处使用“长歌当哭”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B项,“广有羽翼”指到处都有帮凶,是贬义词,与语境不符。
D项,“耸人听闻”指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此处应该用“骇人听闻”。
5.B[解析] A项,主客体颠倒,应为“对我们来说很陌生”。
C项,两面对一面,前面有表示正反两方面意思的词语“是否”“能否”,而后面却只有一面“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与之对应。
可在“推动”前加上“能否”之类的词语。
D项,分句间内容次序颠倒。
此句是递进关系复句,应按照由局部到整体的逻辑顺序,故应改为“不仅看到了中国戏曲在现代化问题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而且看到了中国戏曲的整体进步”。
6.D[解析] ⑤③承接前文谈鲁迅的文章,且“一部分时过境迁”“更有若干篇……当时就并不正确”存在程度上的递进关系,故⑤③应排在前面,据此可排除A、B两项。
②由鲁迅的文章转入鲁迅的为人和他的精神,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故应紧接③句。
④⑥承接②句谈鲁迅的精神,①句对整个文段进行总结。
7.B[解析] 这句话句式整齐,结构大体一致,是对偶。
8.A[解析] A项,“激流三部曲”是《家》《春》《秋》。
9.“惨象”指“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
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
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