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关于“三农”问题成因及对策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三农”问题成因及对策的思考

班级:材科1102班姓名:余芳学号:0121101010232

摘要:表现为农业不发达、农村不繁荣、农民不富裕的“三农”问题的存在,有它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复杂性,这已成为了牵动全社会上下的一个无法绕开的经济、政治、社会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人均收入低下、增长缓慢。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其关键在以消灭小农经济,建立现代农业为目标,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关键词:“三农”问题;小农经济;现代农业

通常所讲的三农问题,是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统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三农问题日渐突出,引起了从学术界到决策层的重视,目前学术理论界对三农问题成因的分析歧见纷呈,故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也就不尽一致。那么,举国关注的“三农”问题,其成因究竟是什么?症结又在哪里?怎样才能解决?本文认为,有必要继续深化对“三农”问题成因的认识,从而为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提供思路,要从机械的照搬他国成功经验转到紧密依托本国国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一、我国“三农”问题的起因在于殖民入侵、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回顾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史就会发现,“三农”问题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至1840年的鸦片战争。殖民入侵打开了关闭已久的国门,冲击着古老的农业文明。由于自然经济对资本主义经济的顽强抵抗,它的解体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但从此中国的农业经济就被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之中,虽然是被动的,甚至是不情愿的。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以及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式工业的兴起,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自然经济的主要特点是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欧美等国家扩大了对中国棉纺织品的输入,首先引起了在五口通商地区农民自给自足生活方式变化。例如著名的棉产地长江三角洲,

“松江利在棉布、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编制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包世臣《齐民四术》)。农民耕作的产品不再以自用为主,而主要根据市场需要来安排耕作,农民自身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也不是全部靠自产,而有相当部分取自市场,农产品已商品化。由于对外贸易中间环节过多,出口农作物的价格常常压得很低,农民的贫困化程度在加剧,农村日益破败。由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主题是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政治革命特别凸显,所以城乡差别、农民生活困苦淡就出了人们的视线。但问题始终存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也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也罢,都是这一问题激化的结果。

建国后,由于特殊的国际环境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这种外来的冲击被暂时屏蔽了。但是为了巩固新生的共和国,加速我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中国共产党采取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推行“以农补工”的政策。从1953年开始实行农产品统购统销,以剪刀差、农业税等形式源源不断地抽取农业剩余。据有关专家统计测算:从1954—1978年国家通过剪刀差从农民手中获取资金达5100亿元;而1978—1991年剪刀差累计达12329.5亿元,相当于同期农业生产总值的22%[6]。这样就形成了农村经济实际在增长,但农民农村依然很贫穷的局面。

改革开放后,全球化的浪潮与市场化改革取向一起对中国经济社会形成了更猛烈的冲击,各种生产要素按市场法则自由流动,非均衡发展战略和资本投资偏好使城镇获得大好发展机遇,迅速发展起来。而高度分散、规模小、周期长、风险高的农业经济很难吸引到更多的生产要素,农民在解决了吃饭问题之后却陷入了“温饱陷阱”,涨价后的农产品价格远远赶不上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出现了卖粮难、增产不增收的尴尬情况[7]。由此可见,农民的破产、农业的凋敝、农村的衰落是全球化开始后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冲击的结果。由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特殊性,这一冲击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有所不同罢了。因而,现阶段“三农问题”是市场经济在中国展开的必然结果,在本质上是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和冲突[8]。

二、现时期认识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

对于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与冲突,本文认为,切实可行的基本思路,

应该是在以下方面达成共识:

1、顺应历史大势,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和理论探索的基本结论。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现代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它是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巨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推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传统农业的分化解体,一方面是现代工业社会的整合生成。随着现代化的启动与推进,城市逐渐取代农村而成为整个社会的重心、工业逐渐取代农业成为社会的支柱产业。加快现代化进程,积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民族国家的振兴,是几代国民的夙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农村的现状与整个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极不协调。与城市改革相比,农村经济的市场化进程落后了许多。农村的三大生产要素中的资本要素和土地要素远没有市场化,劳动力要素市场也不完善。“农民收入增长太慢”,“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困难”,“农民向城市市民转变迟缓”等问题的背后,都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发挥作用。既然整个社会改革的指向是市场经济,那么,坚持市场化取向,解决“三农”问题,才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大方向。

2、借鉴世界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市场化为目标引导小农经济走向现代农业,积极妥善解决“三农”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农村社会面貌也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最贫穷落后的依然是农村和农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我国农村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解决“三农”问题,将是21世纪我国面临的最大也是最艰巨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世界上有不少国家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都曾因一度的忽视农业问题而导致农业衰退、农村凋敝,付出了沉重代价,我们必须引以为戒。正如胡锦涛同志高度概括所指出的,“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应从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着手,以消灭小农经济、建立现代农业为目标,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这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具体来说,在以下方面必须要有实质性的推进和改善:(1)改革完善农村现有的农地制度和经营制度。家庭承包制作为一项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