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关于“三农”问题成因及对策的思考

合集下载

抓好三农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

抓好三农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

抓好三农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生活的重要工作。

在抓好三农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1. 农业生产效率不高,由于农业技术水平不高、农业生产设施滞后、农业生产资金不足等原因,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农产品供给不足。

2. 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的收入主要依靠农业经营和务工收入,但由于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农业经营风险高、务工收入不稳定等原因,导致农民收入水平整体偏低。

3. 农村基础设施滞后,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影响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4.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生态环境遭受到破坏,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和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1.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技术的创新和推广,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2. 完善农业支持政策,稳定农民收入。

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农业补贴、保障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扶持农民合作社等方式,稳定农民经营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农村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4. 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政府可以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抓好三农工作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促进农业生产的提升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而全面推动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发展。

三农政策讨论发言稿范文

三农政策讨论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就“三农政策”这一重要议题进行讨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我们国家发展的重要议题。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谈谈我对三农政策的看法。

一、政策背景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农业基础地位脆弱,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

其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再次,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劳动力流失现象明显。

因此,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政策内容1.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的投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同时,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2. 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3.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土地权益。

政府应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权益。

同时,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4. 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农村污染治理,推进农村绿色发展。

同时,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5. 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政府应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等,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三、政策建议1.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农民政策知晓率。

政府应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各项三农政策,提高农民对政策的知晓率和获得感。

2. 加强政策落实,确保政策红利惠及农民。

政府应加强对政策落实的监督,确保政策红利惠及农民,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三农问题的现状和政策解析

三农问题的现状和政策解析

三农问题的现状和政策解析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一大瓶颈。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政府也在积极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但是还需进一步加强政策的制定和落实。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三农问题现状和政策解析。

一、农业生产问题我国农业生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农田面积逐年缩小。

城市化推动了农村土地向城市流转,大量农村土地被开发建设,农地总面积不断减少,导致农业生产受到很大的限制。

2.农业生产技术滞后。

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特别是在机械化、智能化方面远远不够成熟,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且劳动力成本较高,这也是农村人口流失的一个原因。

3.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

我国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严重的现状,不仅影响农民的生计,同时也影响了国民的身体健康。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科技研发,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也需要改变一些传统农业观念,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意识。

二、农民收入问题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也是农村改革的长期任务。

当前我国农民收入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贫困依然存在。

我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还比较低,特别是一些危房户和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生活更加艰难。

2.税费负担重。

在农村地区,维持正常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缴纳的税费相比城市居民来说要更高,这导致一些农民感觉生活负担很重。

3.就业机会少。

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相比城市要少很多,这导致很多青壮年劳动力前往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来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政策可以从降低农村税负、增加农村公共品供给、扶持农村产业发展等方面入手,同时也可以推广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引导农民参与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

三、农村社会问题我国农村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老龄化问题。

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其对策建议论文

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其对策建议论文

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其对策建议论文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尤其是作文中不可忽视的议论文,议论文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形象。

写这类作文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其对策建议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位置对于中国来说是举足轻重的。

农业的产生由来已久,早在大约1万年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好几个国家就已经有了农民和农业的存在。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国有了农业、农民和农村之说。

随着三农的产生,各种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也随之大势的扑面而来。

全国人民的小康与农民的小康密不可分,国家的现代化也与农村的现代化息息相关。

三农问题渐渐成为了影响中国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和国家稳定的罪魁祸首。

近几年来,为了减缓三农问题给我过带来的影响,我国政府采取了各种看似有用的方法。

例如,在2006年,我国全面免除了农民的农业税。

即使这样,得到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因此,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就不能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和守旧的方法。

尽量用更长远的眼光和更高的视角去审视这一问题。

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

一、正确认识三农问题(一)三农的概念顾名思义,三农指的是农村、农业和农民。

而我们所说的三农问题便是由农民、农村、农业这三方面在一定时间、一定条件和一定的制度下引申出来的一系列问题总和的简称。

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都与我国的国计民生、国家稳定和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虽然这三个问题看似侧重点不同,但却是一个三位一体的问题。

我们必须进行综合性地考虑。

(二)三农问题的特征我们平时提到三农问题,就会将三农这个词固化,认为它是一个问题。

其实它是三个不同的问题。

在这些问题里,我们应该拋弃以前那种守旧的思维方式,不要觉得农民的天职就是做农活,搞农业,农民就该是世世代代待在农村,以做苦力为生。

反之,城镇的居民也不一定非要在城市务工。

农民和城镇居民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交换职业的。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对策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对策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对策摘要分析了“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包括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快享受国民待遇的步伐、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等,以期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农问题;形成原因;对策“三农问题”即农民、农村和农业的问题,“三农问题”由来已久,关于“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学者们争论不已,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观点。

但是学者们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上却完全一致,即所谓的“三农问题”,实质上就是农民问题,而且中国的问题根本上也是农民问题[1]。

看待”三农问题”,需要既有时间意识,又有空间意识,时间上要看到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民衣食住行发生的巨大变化,空间上,要看到各地贫富差距还很大。

1“三农问题”的成因1历史原因一是工农产品剪刀差。

建国初期,为了发展工业,政府对农产品实行价格剪刀差,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发展工业[2]。

二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农业和非农业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被筑起了一道高墙,随着经济的发展,历史上延续下来的传统农业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其弊端也日益凸显。

三是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

在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思想的指导下,多数地方政府重视重工业发展而轻视轻工业,重视生产性建设而轻视非生产性投入,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

1.2政策原因从发展上看,农村经济超常增长后,出现了滑坡。

一是农业内部积累机制弱化,短期行为严重。

二是政策因素也造成了不利于粮食生产形势,农民种粮积极性明显下降。

三是地方财力增加,但地方投资却明显向城市倾斜。

四是全国工业投资大幅增加,但为农业服务的农用工业投资却不断下降。

五是在城市工业经济过热增长中,投资膨胀和消费基金膨胀导致持续通货膨胀。

六是农村基本设施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

七是税费体制不合理。

八是农业经济组织形式的不足日益暴露[3]。

1.3其他制约因素一是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以及农业结构不合理等都是“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

2024年我国当前“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与解决途径

2024年我国当前“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与解决途径

2024年我国当前“三农问题” 的主要表现与解决途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农村地区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被称为“三农问题”。

本文将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产品价格低迷、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人口外流严重等方面分析当前“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当前,农民收入水平仍然偏低,增长速度远不及城市居民。

这主要是由于农产品价格低迷、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等原因造成的。

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导致他们缺乏扩大生产和提高收入的动力。

二、农产品价格低迷农产品价格低迷是制约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这主要是因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和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使得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而市场需求的增长幅度有限,导致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难以提升。

三、农业现代化水平低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农业生产方式仍然较为传统,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这主要是由于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农业生产资料投入不足、农业人才缺乏等原因造成的。

农业现代化水平低不仅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也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四、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

许多农村地区在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农村人口外流严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导致农村地区人口外流严重。

这不仅加剧了城市的人口压力和社会问题,也使得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流失,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解决途径:六、解决途径:深化农村改革深化农村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新形势下农发行支持“三农”发展的几点思考(优秀范文5篇)

新形势下农发行支持“三农”发展的几点思考(优秀范文5篇)

新形势下农发行支持“三农”发展的几点思考(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新形势下农发行支持“三农”发展的几点思考新形势下农发行支持“三农”发展的几点思考摘要: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拉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已转变为扩大内需。

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如何有效发挥支农职能,切实扩大农村市场需求,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大局,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立足XXX实际,从抓住发展机遇、把握支农重点和增强支农效果等三方面入手,对基层农发行更好地支持“三农”进行了认真探讨。

随着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相继召开,党和国家对新时期深化农村改革,扶持“三农”发展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为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发展指明了方向。

农发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如何按照党和国家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充分履行好支农职责历史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对此,笔者通过深入调研,结合XXX的实际,认为基层农发行在新形势下支持“三农”发展应把握好以下三点:一、充分认识支持“三农”发展面临的良好机遇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在进一步蔓延,形势不容乐观,XXX也不例外。

一方面,我们要坚定信心,沉着应对,另一方面,我们要认真分析影响和制约金融服务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

在当前情况下,分析形势一定要坚持辩证法,既要看到挑战,更要把握机遇,化挑战为机遇。

从国家和地方扶持“三农”发展的政策措施来看,基层农发行支持“三农”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面临难得的机遇,应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有利形势大于不利困难。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从党和国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1 —的宏观经济政策看。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党提出的到2020年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献,也是农发行支持“三农”发展的行动纲领。

决定要求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支持;11月5日,中央出台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强调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12月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九条金融措施,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明确指出: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综合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汇率等多种手段,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追加政策性银行2008年度贷款规模1000亿元;12月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关于三农问题的论文

关于三农问题的论文

关于三农问题的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面临的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和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通过研究相关政策和措施,可以找到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路径,促进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引言: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长期存在且具有重要性的问题。

三农问题主要指农业领域的困难和挑战、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以及农民的利益诉求。

三农问题既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稳定。

因此,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三农问题的产生原因1. 农业资源约束:中国农业面临着有限的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和劳动力等。

由于农业资源较为有限,导致了农民的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2. 产业转移和城市化: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农民工迁往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现代化进程滞后。

3. 政策扶持不足:在过去的农业政策中,农民的利益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和支持,导致农村贫困问题持续存在。

4. 农村基础设施的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制约了农业产业发展的潜力。

二、三农问题的影响1. 农村经济的滞后:由于农业生产水平低、农产品价格波动大等问题,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人口流失加剧。

2. 农民收入不稳定: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依赖于农产品销售,因此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导致农民收入不稳定。

3. 农村社会问题的增加: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土地流转问题等,农村社会问题逐渐增加,包括就业困难、教育医疗资源不足等。

4. 乡村振兴的障碍:三农问题的存在使得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受到阻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1. 维护社会稳定:农村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解决三农问题可以减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增加农村消费,带动内需增长。

三农问题的根源分析与解决策略探讨

三农问题的根源分析与解决策略探讨

三农问题的根源分析与解决策略探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大国,农业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被称为“三农问题”。

本文将对三农问题的根源进行分析,并探讨解决策略。

一、三农问题的根源分析1.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农业困境我国长期以来注重城市工业发展,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农村地区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效率偏低,农民收入水平难以提高。

2.土地问题制约农业发展农村地区的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一个根源。

土地承包制度不完善,农民土地流转难度大,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此外,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也受到限制,制约着农业的发展。

3.农业现代化进程不足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而我国农村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对滞后。

农民缺乏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农产品质量和产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不完善。

这不仅限制了农产品的流通,也制约了农民的生活生产条件。

二、解决三农问题的策略探讨1.加大农业投入,促进农业发展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提高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的资金支持力度。

同时,鼓励农民合作组织,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产品产量。

2.完善土地制度,促进土地流转政府应完善土地承包制度,鼓励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同时,加强土地流转市场的建设,提供土地流转信息和服务,降低农民土地流转的交易成本。

3.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产品质量政府应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提高农民的科技培训和技能水平。

鼓励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农业生产,并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服务,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升。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地区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条件。

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地区的现代化进程。

三农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三农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三农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一、引言三农工作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统称,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产业结构的转型,三农问题日益凸显,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境。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二、农业问题1.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但是,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依然突出,如病虫害防治不力、使用劣质化肥等。

这不仅影响了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度,也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2. 农村土地流转难题由于传统观念和政策法规限制等原因,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难度较大。

这导致了很多土地闲置或者被低效利用,影响了农民收入水平和乡村经济发展。

3. 农业信息化不足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对于农业生产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信息化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还不够普及。

这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也限制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三、农村问题1.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当前我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如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这不仅影响了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2. 农民素质提升难度大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和传统观念的限制等原因,很多地区的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素质相对较差。

这导致了很多农民缺乏现代化管理和经营理念,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和现代化管理要求。

3.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虽然我国政府一直在推行“三农”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但是当前农民收入增长仍然缓慢。

这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等原因所致。

四、农民工问题1. 农民工权益保障不足由于职业特殊性和流动性大,很多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如劳动合同缺失、工资拖欠等问题时有发生。

这不仅影响了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和切身利益,也制约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顺利推进。

2. 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偏低由于教育程度较低和职业培训机会有限等原因,很多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偏低,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和现代化管理要求。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

摘要:“三农”问题就是指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农业问题。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此目标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三农"问题是阻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成为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问题。

故寻求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探寻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是必要的。

关键字:“三农”问题;原因;对策一、“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一)二元社会结构的不合理性是“三农“问题的政治根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之间联系显著增强,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差距过分悬殊。

长期以来,中国的城乡体制发挥的淋漓尽致,如户籍制度分为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人为的把农民拒绝于城市之外,把劳动制度分为农民和工人,让你们供养工人;把工资福利制度分为可享受福利和无福利保障的两种人,把农民拒绝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等等一系列所谓的城乡分割制度。

这些制度体现为城乡居民在生存和发展等基本权利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由此带来农村现代化程度低,经济封闭落后,带有浓厚的传统特性。

同时使得70%的劳动群体创造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现在无论是城乡经济还是农村经济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然而社会更关注的是怎么样解决和提高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变本加厉的推行“以农哺工"政策,以保证城市人的利益,似乎农民的生死与国家利益并无紧要关系,这样一个理念这样的政策,自然而然的就会造成如今的“农民真穷,农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局面,其主要根源在于中国的城乡政策的极度分割局面所造成的,这种政治的原因造成了对农村经济的歧视,可想而知,由此发展,农村的经济永远只是一个帮助城市经济发展的副品,中国的经济也就不可能做到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政治政策的不合理性。

(二)“重工轻农”的思想我国“三农"问题的经济根源是重工轻农,工业过渡的向农业索取,且积重难返。

对“三农问题”的思考和几点建议

对“三农问题”的思考和几点建议

对“三农问题”的思考和几点建议十六届五中全会的一个主题就是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这个重要思想,从经济社会发达的实际出发,在不放松挖掘农业内部潜力的同时,应该最大限度地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改革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转移,加快缩小农村的地域和减少农民的数量,这样,就为根本解决“三农”问题铺展了更为广阔的通途。

对解决“三农问题”有以下思考和几点建议。

一、退出传统“农耕”。

提升农业水平、发展现代农业应把退出传统“农耕”作为切入点。

首先是要从全局范围合理调整农业的区域布局。

一个科学合理的农业布局调整政策,应把握农业布局转换与农民就业转轨的关系,辅之以调整农村就业结构的政策。

在这个大前提下,各地才能以市场为导向顺利地退出传统农耕,在区域分工和差别化竞争中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其次是要切实抓好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农业结构性调整,就是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要加快农业产品结构调整,一方面要改变农产品品种较为单一的状况,努力实现农产品品种多元化;另一方面,要改变农产品单靠数量论高低的状况,努力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档次,使农产品从低质向高质发展。

依靠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都市农业、设施农业和有机生态农业,使这一产业逐步年轻化。

要加快农业区域结构的调整,在调整结构中,必须发展当地特色经济的主动意识,因地制宜发挥资源、市场、经济、技术方面的比较优势,开发本地优势农产品,逐步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

再次是要研究和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对接问题,及时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尽快使农业走向产业化,延长农业产业链,形成产、加、销有机结合与相互促进的机制,加快培育和发展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村流通中介组织,特别是建立农民自己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不仅有利于发挥专业化分工的优势,而且还有利于避免因分散经营带来的市场风险。

最新-三农问题思考与对策 精品

最新-三农问题思考与对策 精品

三农问题思考与对策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农业不发达、农村不繁荣、农民不富裕的问题,习惯上统称为“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全面进步。

因此,要把解决“三农”问题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妥善加以解决。

一、“三农”工作面临的问题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农村内外部各种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一直长期困扰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农民问题。

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多数农民仍然只能通过种粮,散养家禽获得收入,而这些收入都不高,如种植水稻,除去种子、农药、化肥和人工等开支,每亩纯收入仅为160元左右。

区2000-2019年的5年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加6325元,不及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1/3,平均增长率不到8%,仅为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的一半。

二是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

由于缺乏风险分散机制,长期以来农民一直是农产品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主要由农民来承担。

在劳动力转移中,农民作为最弱势的群体,常常是最低工资的接受者,创造着城市经济财富却不能分享其利益。

普遍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不能享受公共卫生、医疗和教育。

即使进入城市,实际上成为城市建设者和财富创造者,但却不能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城市公共福利,更没有平等参与社会事务的政治权力。

三是农民的文化素质得不到较快提高。

由于缺乏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足够投入,师资力量薄弱,拖欠农村教师工资问题严重。

许多农村的培训机构由于受到高学历风的影响而处在关停并转的局面。

农民教育培训滞后、培训面不广、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

针对农民的科技服务滞后,服务难以深入。

同时,随着对农民工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农民外出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难以转移到非农产业。

第二,农业问题。

关于对新时代三农问题的思考

关于对新时代三农问题的思考

关于对新时代三农问题的思考新时代三农问题的背景和意义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新时代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指在新时代背景下,农业发展滞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所带来的一系列复杂而严峻的挑战。

三农问题关系着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解决好农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新时代三农问题的思考旨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村全面小康。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实现农业发展要想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首先需要从供给侧入手,进行结构性改革。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转变农业发展模式传统农业模式在现代化需求面前已显得无法满足,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模式,推动农业现代化。

这包括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同时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2.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农村经济结构的单一性是制约农村发展的核心问题,需要加大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的力度。

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村土地整理规划,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提高农村经济效益。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质的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民生活质量提升的关键。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包括农村道路、水利设施、通信网络等建设,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另外,还要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4.支持农民就业创业加大对农民就业创业的支持力度,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可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技能提升,同时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提供创业扶持政策,并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为农民提供融资支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全面发展除了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还应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动农村的发展。

具体做法包括:1.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乡村振兴战略体系通过加强规划引领,建立健全乡村振兴战略体系,明确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形成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三农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三农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三农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分析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农业结构单一、农业收入低。

我国农业结构主要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农业收入占比较低,导致农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

对策: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发展多种经营方式。

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引进新的农业科技,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二、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不足。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不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影响了农民生产生活质量。

对策: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优化交通网络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鼓励民间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农业生产方式传统、效率低下。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下,难以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

对策: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普及高科技设备、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四、农村人才流失严重。

由于农村产业发展缓慢,农村人才倾向于外出打工或进城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对策:加强农村人才培训,提高农民技能,引导农村人才回流,支持农村自主创业。

五、土地资源过度利用、生态环境恶化。

由于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方式不合理,导致土地过度利用、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对策: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推广科学化耕作方式,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实施农业生态保护工程。

六、农民收入不稳定、风险较大。

农村居民主要依靠种植和养殖业获取收入,受市场价格波动和自然灾害等影响,农民收入不稳定,风险较大。

对策:建立农民收入稳定机制,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建设,推动农业保险发展,降低农业经营风险。

七、农村金融服务薄弱、融资难题。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融资难题成为农民创业发展的一大制约。

对策: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农村信贷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

浅谈我国三农问题

浅谈我国三农问题

浅谈我国三农问题一、我国“三农”问题的成因及现状(一)“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1.宏观经济体制和外部环境改善较慢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缓慢, 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也远远低于预期, 基本维系在投入多、贡献少的低速低效运营状态中。

国家一方面要投入资源维系国有企业的运营, 另一方面还要安置上千万下岗职工。

当然, 从宏观经济层面上看, 近年来国家税收和外汇储备在增加, 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 经济发展取得一定的效果。

但从微观经济层面看,我国多数与“三农”紧密相关的县级财政多年处于极度窘迫状态。

入不敷出, 寅吃卯粮, 甚至长期存在拖欠公务人员工资、水电费的情况,致使国家出台的旨在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大都受制于微观层面的财政极度困难而无法兑现。

2.有限的收入是造成农副产品市场低迷的关键我国农副产品市场已持续四年低迷, 许多农副产品的市场价格大大低于生产成本, 造成“谷贱伤农”。

如早籼稻退出保护价收购后, 市场价大幅度下降, 每担仅30~38元, 大大低于生产成本价45元的水平。

此外, 油价上涨使机耕、机播等每亩的成本增加15~20元。

安徽宿州市,全年因油价上涨而增加农业生产成本115亿元,亩均20元。

许多地区出现谁种粮、谁赔钱的状况。

在以粮豆生产为主的黑龙江垦区, 谁承包种植玉米、小麦、大豆, 谁赔钱, 亏损挂账的情况较为普遍, 许多家庭农场拒绝承包。

在部分地区农民弃地而走, 出现较大面积的土地搁荒。

除粮食外, 水果、蔬菜、肉类、禽蛋的价格也长期低迷, 砍树、烂菜、烂果的情况也常见报端。

市场长期低迷的原因何在?关键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 且对未来预期不佳, 出现无钱消费或不敢消费的状况。

1999年, 我国城镇职工年均工资8346元, 不足1000美元; 城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仅为2749元。

仅有如此低微收入的城镇居民还要面对房改、医改、教育费增加、养老保险、服务费用上涨以及不知何时下岗等种种增支减收的预期, 不紧紧捂住自己的“钱袋子”,行吗? 最近, 有专家测算, 我国目前真正有消费能力的人口为1 亿人。

三农问题心得体会范文(三篇)

三农问题心得体会范文(三篇)

三农问题心得体会范文三农问题是指农村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长期的观察和实践中,我对三农问题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村发展不平衡。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的不同,我国的农村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区域差异。

一些地区农业产业基础薄弱,农产品价格低廉,农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而另一些地区农业发达,农产品价格较高,农民收入相对较高。

这种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农村的两极分化现象,使一部分农民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机会和收入增长,限制了他们脱贫致富的可能性。

其次,三农问题的存在与农业生产方式的问题密切相关。

我国农业生产长期以来一直以小农经济为主导,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差是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

此外,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农业生产方式也限制了农业的发展潜力。

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产业链利益分配,可有效解决农村产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通过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也能够增强农民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再次,农村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

土地是农村经济的基础和农民的生存资源,土地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

然而,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存在着流转不畅、土地承包权不明确、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农村经济效益低下,农民对土地的积极性不高,农业劳动力流失严重。

因此,有必要加快土地制度改革,确保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得到有效保障,同时优化土地流转市场,推动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增加农民的土地收益,提高农村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此外,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的积极作为和支持。

政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调控和引导作用。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农业技术培训和服务,推动农村金融机制改革,帮助农民解决资金难题。

同时,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的福利待遇,增强他们对农业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对策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对策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对策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指的是在中国现代化进
程中,农业、农村和农民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其形成
原因与社会、历史、经济等多种因素相关。

首先,历史因素是造成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长期的
封建统治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结构,使农村经济长期落后,农
民生活贫穷,对现代经济的融入、发展十分困难。

其次,政策不配套也是造成三农问题的原因之一。

在中国的现
代化进程中,政策往往重视城市的发展与建设,而忽视了农村经济
的发展。

此外,也存在政策的执行问题,有些政策并没有得到很好
的实施,也出现过出台了好政策,但基层干部却没能落实的情况。

另外,还有自然灾害造成的因素。

由于中国地域广大,自然灾
害频繁,如旱涝、冰雪灾害等,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了较大
的影响。

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实施扶持政策,加强农村土地改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工作,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现代化建设。

另外,政府还可以出台居民住房、社会保障等政策,帮助农民
解决生活问题。

同时,社会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农民文
化素质、加强合作社建设等,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现代化建设是必须的,各项政策的配合和实施也是必要的。

只有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三农”问题成因及对策的思考班级:材科1102班姓名:余芳学号:0121101010232摘要:表现为农业不发达、农村不繁荣、农民不富裕的“三农”问题的存在,有它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复杂性,这已成为了牵动全社会上下的一个无法绕开的经济、政治、社会问题。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人均收入低下、增长缓慢。

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其关键在以消灭小农经济,建立现代农业为目标,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关键词:“三农”问题;小农经济;现代农业通常所讲的三农问题,是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统称。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三农问题日渐突出,引起了从学术界到决策层的重视,目前学术理论界对三农问题成因的分析歧见纷呈,故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也就不尽一致。

那么,举国关注的“三农”问题,其成因究竟是什么?症结又在哪里?怎样才能解决?本文认为,有必要继续深化对“三农”问题成因的认识,从而为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提供思路,要从机械的照搬他国成功经验转到紧密依托本国国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一、我国“三农”问题的起因在于殖民入侵、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回顾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史就会发现,“三农”问题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至1840年的鸦片战争。

殖民入侵打开了关闭已久的国门,冲击着古老的农业文明。

由于自然经济对资本主义经济的顽强抵抗,它的解体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但从此中国的农业经济就被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之中,虽然是被动的,甚至是不情愿的。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以及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式工业的兴起,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自然经济的主要特点是男耕女织,耕织结合。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欧美等国家扩大了对中国棉纺织品的输入,首先引起了在五口通商地区农民自给自足生活方式变化。

例如著名的棉产地长江三角洲,“松江利在棉布、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

吾村专以编制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包世臣《齐民四术》)。

农民耕作的产品不再以自用为主,而主要根据市场需要来安排耕作,农民自身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也不是全部靠自产,而有相当部分取自市场,农产品已商品化。

由于对外贸易中间环节过多,出口农作物的价格常常压得很低,农民的贫困化程度在加剧,农村日益破败。

由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主题是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政治革命特别凸显,所以城乡差别、农民生活困苦淡就出了人们的视线。

但问题始终存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也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也罢,都是这一问题激化的结果。

建国后,由于特殊的国际环境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这种外来的冲击被暂时屏蔽了。

但是为了巩固新生的共和国,加速我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中国共产党采取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推行“以农补工”的政策。

从1953年开始实行农产品统购统销,以剪刀差、农业税等形式源源不断地抽取农业剩余。

据有关专家统计测算:从1954—1978年国家通过剪刀差从农民手中获取资金达5100亿元;而1978—1991年剪刀差累计达12329.5亿元,相当于同期农业生产总值的22%[6]。

这样就形成了农村经济实际在增长,但农民农村依然很贫穷的局面。

改革开放后,全球化的浪潮与市场化改革取向一起对中国经济社会形成了更猛烈的冲击,各种生产要素按市场法则自由流动,非均衡发展战略和资本投资偏好使城镇获得大好发展机遇,迅速发展起来。

而高度分散、规模小、周期长、风险高的农业经济很难吸引到更多的生产要素,农民在解决了吃饭问题之后却陷入了“温饱陷阱”,涨价后的农产品价格远远赶不上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出现了卖粮难、增产不增收的尴尬情况[7]。

由此可见,农民的破产、农业的凋敝、农村的衰落是全球化开始后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冲击的结果。

由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特殊性,这一冲击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有所不同罢了。

因而,现阶段“三农问题”是市场经济在中国展开的必然结果,在本质上是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和冲突[8]。

二、现时期认识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对于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与冲突,本文认为,切实可行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在以下方面达成共识:1、顺应历史大势,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和理论探索的基本结论。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现代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它是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巨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推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

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传统农业的分化解体,一方面是现代工业社会的整合生成。

随着现代化的启动与推进,城市逐渐取代农村而成为整个社会的重心、工业逐渐取代农业成为社会的支柱产业。

加快现代化进程,积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民族国家的振兴,是几代国民的夙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农村的现状与整个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极不协调。

与城市改革相比,农村经济的市场化进程落后了许多。

农村的三大生产要素中的资本要素和土地要素远没有市场化,劳动力要素市场也不完善。

“农民收入增长太慢”,“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困难”,“农民向城市市民转变迟缓”等问题的背后,都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发挥作用。

既然整个社会改革的指向是市场经济,那么,坚持市场化取向,解决“三农”问题,才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大方向。

2、借鉴世界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市场化为目标引导小农经济走向现代农业,积极妥善解决“三农”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农村社会面貌也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最贫穷落后的依然是农村和农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我国农村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

解决“三农”问题,将是21世纪我国面临的最大也是最艰巨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世界上有不少国家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都曾因一度的忽视农业问题而导致农业衰退、农村凋敝,付出了沉重代价,我们必须引以为戒。

正如胡锦涛同志高度概括所指出的,“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应从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着手,以消灭小农经济、建立现代农业为目标,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这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具体来说,在以下方面必须要有实质性的推进和改善:(1)改革完善农村现有的农地制度和经营制度。

家庭承包制作为一项制度创新,曾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但这种能量的释放是一次性的,不可能一劳永逸的解决中国农业发展的全部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成熟之际,农业的比较效益越来越低,家庭承包制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

农村土地的经营方式的再次创新已经刻不容缓,稳妥的办法是完善家庭承包制,深化未尽改革。

(2)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近几年国家各级财政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得到缓解,但从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来看,农业的投入仍严重不足。

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分散在许多部门,降低了使用效率。

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农业基础是建设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

所以,必须不断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逐步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可以综合运用税收、补助、参股、贴息、担保等手段,为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现代化农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新增的农业投资,应重点投向基础设施领域,搞好大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支持土壤肥力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现代流通设施,努力发展和完善农产品市场;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新型农产品加工业。

(3)加大农业市场化进程。

农业市场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体制基础和动力源泉。

依靠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加上政府的干预,才能推进农业现代化。

因此,应尽快采取措施是农业市场化改革有所突破。

(4)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现代科学技术对农业增长的作用是巨大的,如果离开科技的创新,建立现代农业就无从谈起。

针对我国目前农业和农民的实际情况,农业科技开发、农业科学研究及推广,应当作为公益性事业,应由政府组织和提供公共投资,让农民免费或低偿使用农业科技成果和技术服务,尽快使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成果,从而通过科技创新来实现推动农业现代化。

(5)培养新型农民。

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依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截至2005年,全国5.04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4.10%,其中不识字的占6.87%[13]。

因此,必须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造就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

大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一方面要提高农民的种植水平,另一方面要提高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能力。

同时,通过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努力扫除农村青壮年文盲;通过减免学费、发放补助等形式,扩大职业教育;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支持力度,着手从农民工中培育一批中高级技工,既可满足制造业发展对中高级技工的需求,又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形成有力的促动。

参考文献:[1]喻国华. 农业经济发展中“三农”难题的对策[J]. 特区经济,2006(1)[2]董军. 困境与出路:“三农”问题的理性思考[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09)[3]任保秋. “三农”问题成因及出路再思考[J].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3)[4]陈林. 新三农问题之十大关键[J]. 太平洋学报,2007(10)[5]陈佛丁.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33[6]葛志华. 转型之痛:三农问题的由来与终结[J]. 江海纵横,2007(7)[7]任保秋. 农村土地经营方式创新的现实选择[J]. 理论导刊,2006(12)[8]赵磊. “三农问题”的市场经济理论解析[J]. 学术研究,2005(5)[9]蔡继明. 论中国农地制度改革[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0]陈躬林. 重建农地自耕农所有制[J]. 求是学刊,2003(1)[11]林毅夫. 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88[12]张红宇. 对当前农地制度的几点看法与评论[J]. 农村经济,2005(8)[13]编写组.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2、1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