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
简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
![简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a819a639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51.png)
简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帮助学前儿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探索和理解科学、自然的原理和现象。
在学前科学教育中,教师需要持续介绍和示范科学概念的表达和操作,激发学习者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的创造性活动,并促进学生建立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学习的科学过程。
主要内容:
1、观察和分析:观察、分析对象,学习对象的基本特征。
2、实验:通过实践实验,熟悉和了解实验流程,增强实验的信心和能力。
3、探索:通过探索和体验,让孩子们运用观察、分析和实践来认识、分析事物,操作认识和分析这些物体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4、数学:让孩子们尝试用数学思维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理解科学概念,学习加强计算能力,熟悉数理关系,某些科学知识可以以数学形式表达出来。
5、比较:孩子们可以比较不同对象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并运用比较手段分析和思考,熟练掌握科学概念和技能。
6、回顾:在科学教育中,也应定期回顾,让学生复习和熟悉已学习的内容,深化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 1 -。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第四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c438bfe3172ded630a1cb602.png)
繁殖与哺育
成长变化
移动方式
种类与特征
动物
食物
居住环境
对人类的功用
动物关键概念
动物的种类繁多,其外形特征不同 各种动物移动身体的方式不同 各种动物所需食物不同 各种动物所居环境不同 各种动物繁殖与哺育后代方式不同 各种动物成长变化有所不同 动物对人类有许多功用(但也有一些害处)
第四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察活动
现象观察活动
户外观察活动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人体
结构功能 生长衰老 生理心理 健康保护
动植物
动物 植物
自然科学现象
生态环境
环境要素 环境污染
现代科技
天文 气候季节 物理 化学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
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科技用品。(家用电器、 现代交通工具、现代通讯工具、现代农用 工具、科技玩具) 了解、熟悉著名的科学家,感受、体验科 学家的探索、发明创造的过程。 加强儿童的环保意识,培养其环保行为。
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要求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科学性和启蒙性 广泛性和代表性 地方性和季节性 时代性和民族性 幼儿的可接受性 系统性与整体性
(2)比比谁的风车转得快。 3.感受风 听听风的声音
是一个环形回路----电路; 电流可穿透某些物质(有些物质可以导电),有 些则不能穿透; 电力对人类有许多功用,也能伤害人类,用电 安全很重要; 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经常发生;
自然力量的关键概念
光
光对人类、其他生物有许多功用; 光以直线方式前进,当物体遮住光源,就形成了影子;
光可以被一些物质所反射;
第四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件活动内容课件
![第四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件活动内容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5962071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a6.png)
学习数学基础知识
引导学前儿童学习数的大小、形状、测量、计算等数学基础知识 ,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了解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
引导学前儿童了解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如分类、比较、排序等, 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探究问题解决策略
让学前儿童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学习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挑 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生命科学
认识生命与死亡
01
引导学前儿童了解生命的起源和成长过程,初步认识死亡的含
义和意义。
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02
引导学前儿童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学习如何保持身体
健康。
探究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特点
03
让学前儿童观察和探究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特点,了解动植物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物质科学
1 2
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引导学前儿童观察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学习如何 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了解常见的材料及其应用
引导学前儿童了解常见的材料及其应用,如金属 、塑料、木材等,培养他们的材料意识。
3
探究光、声音、电等物理现象
让学前儿童观察和探究光、声音、电等物理现象 ,学习这些现象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数学与逻辑思维
课件活动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作用与意义
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
通过课件活动,儿童可以接触到各种科学现 象和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 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课件活动具有趣味性和互动性,可以吸引儿 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 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案例二
总结词该活动通过游戏和实验,让中班幼儿了解磁铁的 性质和作用,培养其探究和观察能力。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_第四章_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教材教学课件原创力文档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_第四章_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教材教学课件原创力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7517f94f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1a.png)
第五节 测量
二、测量的类型
第五节 测量
观察测量
正式量具测 非正式量具
量
测量
第五节 测量
三、测量活动的指导
第五节 测量
进行测量活动,重在培养幼儿的测量意识 帮助幼儿学习运用非正式量具进行测量的方法 用正式量具测量时,量具要精确
第六节 信息交流
一、信息交流的含义
第六节 信息交流
信息交流:
指幼儿将所获得的有关周围环境 的信息,以语言的或非语言的形式来 进行表达和交换。
第七节 科学游戏
二、科学游戏的类型
第七节 科学游戏
感知游戏 分类游戏 运动游戏
按作用分
按材料分
实物 图片 科技玩具 语言 情境 多媒体互动
第七节 科学游戏
三、科学游戏的选编和指导
第七节 科学游戏
注意游戏的科学性、趣味性、活动性、规 则性
让幼儿有充分活动的机会,师生共同游戏
第八节 文学艺术
一、文学艺术方法的含义
菜和农作物等活动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饲养的方法: • 幼儿通过在饲养角里喂养和照管习性温
顺的动物的活动
第三节 种植与饲养
二、种植与饲养的类型
第三节 种植与饲养
常见植物的栽培管理
无土栽培
温室技术
盆栽与园 地植物
水养植物
第三节 种植与饲养
常见动物的饲养管理
水生动物
鸟
昆虫
家畜
家禽
第三节 种植与饲养
三、种植与饲养活动的指导
第四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
• 观察
1
• 实验
5
2
• 种植与饲养
6
3
• 分类
7
4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重点内容第四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重点内容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57b2f276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f9.png)
第四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方法上一、本章提要:本章包括观察、小实验、种植与饲养、分类等四方面的内容;二、本章重点:观察、小实验;难点:观察的运用;三、本章学习目标:1、了解四种方法的概念2、掌握四种方法的类型3、把握四种方法的运用4、能够自行设计方法运用的方案四、本章辅导:1、观察观察是一切科学活动的基础,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观察的方法可以保证学前儿童在直接接触自然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直观、生动、具体地认识自然界的事物和规律,了解自然事物和规律的特性,提高他们感官的综合活动能力,培养其运用感官探索周围环境的习惯,并为发展学前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形成概念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所以,观察的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前儿童经常运用的学习科学的方法;1观察方法概述观察: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观察的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观察,是指借助于感官对物体进行直接观察的方式;另一种类型是间接观察,间接观察是通过仪器间接的对物体进行观察;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在教育过程中要从具体情况出发来合理运用;观察的类型从不同角度可有多种分法,现将其中最主要的几种观察类型介绍如下:个别物体观察:是指学前儿童对单个的物体或一类物体或现象的观察;学前儿童通过有目的地运用感官,与周围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直接接触,从而了解它的外形特征、属性、习性等;比较性观察:指学前儿童同时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并进行比较,以找出物体间的异同点;如:学前儿童各年龄班进行比较性观察时要求有所不同:中班可以仅比较物体明显的不同点;大班不仅比较物体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长期系统性观察是指学前儿童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地对某一物体或现象进行系统的观察,对其质和量两方面的发展变化过程有较完整的认识;长期系统性观察对学前儿童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要求较高,所以一般在中班才开始采用这种观察类型,而且主要在大班进行;间或性观察:是指间隔一定的时间,带领学前儿童对某个物体或现象进行的观察;间或性观察在小、中、大三个年龄班均可采用,根据间或性观察的要求及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大班学前儿童采用间或性观察较多些;室内观察与室外观察:室内观察:在室内开展的各种观察活动,一些需要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观察,适宜在室内进行,如观察鱼类、种子等;室外观察:是指在实地进行的观察,一般与散步、参观、旅游活动相结合,如参观城市建筑,到海滨捉蟹,参观菜地和捡树叶等;2观察方法的运用在运用观察方法的过程中,除了要注意学前儿童年龄特点之外,还应该特别注意应尽可能进行现场的观察、调动学前儿童的各种感官参与观察、引导学前儿童多角度地观察事物与景象、指导学前儿童学习观察方法;指导学前儿童学习观察方法:教师在指导学前儿童观察事物的同时,应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学前儿童一些最基本的观察方法;在学前儿童阶段,主要是学习顺序观察法、比较观察法和典型特征观察法;2、小实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小实验的方法,能帮助学前儿童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和知识,培养学前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实验过程中,能充分调动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通过小实验的方法,也培养了学前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让学前儿童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本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实验与研究自然科学的实验法不同,仅是让儿童重复前人的实验,不要求有新的科学发现,往往是一些有关事物明显的、表面的因果关系;实验内容和操作方法以及对变量的操纵和控制比较简单,学前儿童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见到实验结果;实验常采用游戏的形式,学前儿童是在十分有趣味的活动中生动活泼地进行科学的探索;小实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实验的方法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教师或学前儿童利用一些材料、仪器或设备,通过简单演示或操作,对周围常见的科学现象加以验证的一种方法;3、种植与饲养1种植与饲养方法概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种植方法:是指学前儿童在园地、自然角或用泥盆、木箱等种植花卉、蔬菜和农作物等的活动;饲养方法:是指学前儿童在饲养角里喂养和照管习性温顺动物的活动;2种植与饲养方法的运用学前儿童年龄小,种植、饲养的技能差,因此在选择种植、饲养的内容时,要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以及动植物本身的特点来进行选择;具体说来,在选择种植的植物时,应选择一些易生长、易照顾、对种植的土质肥料要求不高、生长周期相对较短的植物;在选择饲养的动物时,应选择一些比较温顺、对饲料要求不高、不易死亡,而且对学前儿童没有伤害的,包括不会传染病菌的小动物;例如,金鱼、小蝌蚪、蚕、兔子等;4、分类1分类方法概述分类:亦称“归类”,是根据事物的异同,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即把一组物体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抽取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概括的过程;分类的类型: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常用的分类类型有挑选分类、二元分类、多元分类等三种;挑选分类:是指从许多物体中将具有某一种或几种共同特征的物体挑选出来,成为一类;二元分类:又称是与否分类,是指从许多物体中,选择出具备某一属性的物品,排除其他物品;多元分类:是指将物品按一些共同的标准分成两类或几类;2分类方法的运用一般来说,对于3——4岁的孩子来说,只要求他们按事物的外形特征或量的差异来进行分类,因为这些特征都是外在的、易观察到的;而对事物内在的、物理特性的分类宜放在大班进行;同时,还可以帮助学前儿童学习把一大堆物体用两套标准分类,例如,要学前儿童找出既是红色的,又是木制的纽扣;不过,这样的活动至少到中班下学期才能进行;因为对于3—4岁的学前儿童来说,同时在头脑中考虑两件事与从不同方面来描述事件是比较困难的;在让学前儿童学习用两套标准进行分类时,可以要求学前儿童先根据一个特定属性给一组物体分类,然后再根据另一个属性对这些物体进行分类;五、本章要求掌握的概念:1、观察: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2、小实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实验的方法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教师或学前儿童利用一些材料、仪器或设备,通过简单演示或操作,对周围常见的科学现象加以验证的一种方法;3、分类:亦称“归类”,是根据事物的异同,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即把一组物体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抽取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概括的过程;六、本章要求掌握的问题:1、分类的类型: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常用的分类类型有挑选分类、二元分类、多元分类等三种;挑选分类:是指从许多物体中将具有某一种或几种共同特征的物体挑选出来,成为一类;二元分类:又称是与否分类,是指从许多物体中,选择出具备某一属性的物品,排除其他物品;多元分类:是指将物品按一些共同的标准分成两类或几类;2、以实例说明观察活动的指导要点尽可能提供实物、实景;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观察;引导幼儿多角度地观察事物;指导幼儿学习观察方法;3、简述在观察方法的运用过程中应注意哪几点1尽可能进行现场的观察2调动学前儿童的各种感官参与观察3引导学前儿童多角度地观察事物与景象4指导学前儿童学习观察方法。
简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
![简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c7910b22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98.png)
简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针对3-6岁儿童进行的科学教育,旨在通过科学实验、观察、探究等方式,培养儿童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科学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自然科学的学习,儿童可以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创造力。
在自然科学的学习中,可以通过实验、观察、探究等方式,让儿童亲身体验科学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儿童了解植物的生命规律;通过实验探究水的性质,让儿童了解水的变化过程和水的重要性等。
二、物理科学物理科学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物理科学的学习,儿童可以了解物理世界的规律和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创造力。
在物理科学的学习中,可以通过实验、观察、探究等方式,让儿童亲身体验科学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通过实验探究磁铁的性质,让儿童了解磁铁的吸引和排斥规律;通过观察天空的变化,让儿童了解天气的变化和气象知识等。
三、化学科学化学科学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化学科学的学习,儿童可以了解化学世界的规律和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创造力。
在化学科学的学习中,可以通过实验、观察、探究等方式,让儿童亲身体验科学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通过实验探究酸碱的性质,让儿童了解酸碱的特性和应用;通过观察食物的变化,让儿童了解食物的成分和营养等。
四、生命科学生命科学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生命科学的学习,儿童可以了解生命的规律和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创造力。
在生命科学的学习中,可以通过实验、观察、探究等方式,让儿童亲身体验科学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通过观察昆虫的生长过程,让儿童了解昆虫的生命规律;通过实验探究人体的五官,让儿童了解人体的构造和功能等。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第四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第四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f777208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0a.png)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第四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引导儿童主动探索、发现科学规律和培养科学思维的过程。
为了有效地开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我们需要运用适当的方法来引导儿童参与科学活动,并促进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本章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方法。
一、探究方法探究方法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核心方法之一,它通过让儿童亲自观察、实践和尝试,发现科学规律和解决问题。
探究方法强调儿童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
在进行探究活动时,教师应该尽量避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儿童自己发现答案,并通过交流和讨论来加深理解。
二、游戏方法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和需求,也是他们学习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模拟真实情境,尝试不同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培养观察、想象、解决问题等能力。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游戏方法常用于培养儿童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思维。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寓教于乐的游戏活动,让儿童在游戏中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并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三、故事方法故事是学前儿童喜爱的一种形式,通过讲述故事可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故事方法可以用于引入科学知识和概念,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一些与科学相关的故事和实例,让儿童在情境中思考和解决问题。
四、实践方法实践方法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要求儿童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活动,通过实际操作来观察和验证科学现象,培养他们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操作技能。
在实践方法中,教师应该引导儿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和观察,让他们亲身经历科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并从中获得直观的实践经验和知识。
五、体验方法体验方法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提供真实、具体的实践环境和情境,让儿童亲身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体验方法强调儿童的感受和体验,能够激发儿童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讲义 第四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讲义 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6842ae1bf90f76c660371a7a.png)
第四章学前儿童数的认知发展与教育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计数与基数认知能力的发展与教育第二节序数的认知发展与教育第三节数的分解组成能力发展与教育第四节加减运算能力的发展与教育第一节计数与基数认知能力的发展与教育一、计数与基数的含义计数是把被数物体这一集合的元素与自然数列这一集合的元素,建立一一对应的过程。
它是一种有目的、有策略和有结果的操作活动,其结果以基数的形式呈现出来。
基数是指集合(一组相同属性的事物)中元素的多少,它是通过计数活动来确定的。
因此,在数学上,基数是集合论中刻画任意集合大小的一个概念。
二、学前儿童计数及基数认知能力的发展(一)2-3 岁儿童数概念及计数能力的发展2-3 岁阶段是儿童从感知事物阶段向数概念萌芽阶段迅速发展的时期,即从对事物的笼统感知到开始出现计数能力。
(二)3-4岁儿童数概念及计数能力的发展1.数概念的掌握离不开动作参与的计数活动2.经过数前集合感知经验的积累,3岁半左右的幼儿表现出对计数的兴趣,而且具备了学习计数的条件。
3.学前儿童掌握计数的过程。
(1)口头说数,俗称“顺口溜”,是口头按顺序说出自然数的能力。
(2)按物点数,即用手逐一指点物体,同时有顺序地说出数词,使说出的一个数词与手指点的物体一一对应。
(3)说出总数,指按物点数后,将说出的最后一个数词代表所数过的物体的总数量,即回答“一共是几个”。
(三)4-5岁儿童数概念及计数能力的发展1.较好地掌握了计数活动。
2.认数范围扩大到10,能做到按数取物。
3.初步感知、理解10以内相邻两数之间的关系。
4.有了初步的守恒能力(四)5-6岁儿童数概念及计数能力的发展1.很好地认识了10 以内数及相邻数。
所谓相邻数是指在自然数列中相邻三个数相差为1的关系的基础上,相邻的三个数存在着多1和少1的关系,即某数的前面一个数和后面一个数。
2.能按群计数按群计数就是计数时不以单个物体为单位,而是以数群(物体群)为单位。
三、计数的原则(一)一一对应的原则在进行计数活动中,儿童口中说的数词只能对应一个要数的物体。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519debf9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b6.png)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在学前阶段,为儿童提供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它旨在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以及培养他们的科学实践能力。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科学。
自然科学主要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社会科学主要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等,技术科学主要包括机械、电子、计算机等,人文科学主要包括文学、艺术、音乐等。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在学前阶段就能够接触到科学,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以及培养他们的科学实践能力。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通过游戏、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触科学,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以及培养他们的科学实践能力。
总之,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它旨在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以及培养他们的科学实践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重点内容第四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重点内容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0667e73c680203d8cf2f2430.png)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重点内容第四章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第四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方法(上)一、本章提要:本章包括观察、小实验、种植与饲养、分类等四方面的内容。
二、本章重点:观察、小实验;难点:观察的运用。
三、本章学习目标:1、了解四种方法的概念2、掌握四种方法的类型3、把握四种方法的运用4、能够自行设计方法运用的方案四、本章辅导:1、观察观察是一切科学活动的基础,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
观察的方法可以保证学前儿童在直接接触自然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直观、生动、具体地认识自然界的事物和规律,了解自然事物和规律的特性,提高他们感官的综合活动能力,培养其运用感官探索周围环境的习惯,并为发展学前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形成概念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
所以,观察的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前儿童经常运用的学习科学的方法。
(1)观察方法概述观察: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
观察的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观察,是指借助于感官对物体进行直接观察的方式;另一种类型是间接观察,间接观察是通过仪器间接的对物体进行观察。
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在教育过程中要从具体情况出发来合理运用。
观察的类型从不同角度可有多种分法,现将其中最主要的几种观察类型介绍如下:个别物体观察:是指学前儿童对单个的物体(或一类物体)或现象的观察。
学前儿童通过有目的地运用感官,与周围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直接接触,从而了解它的外形特征、属性、习性等。
比较性观察:指学前儿童同时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并进行比较,以找出物体间的异同点。
如:学前儿童各年龄班进行比较性观察时要求有所不同:中班可以仅比较物体明显的不同点;大班不仅比较物体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
长期系统性观察是指学前儿童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地对某一物体或现象进行系统的观察,对其质和量两方面的发展变化过程有较完整的认识。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大纲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1b6a7d3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ac.png)
第一节 科学与科学教育(一)科学的内涵科学知识、科学活动与过程和科学价值等科学内涵。
(二)科学教育的内涵1.对科学教育内涵认识的发展与变化。
2.几种对科学素质的不同界定。
(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涵1.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涵的认识的发展与变化。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定义:以3-6岁幼儿为对象,引导幼儿探究科学的主动性、支持幼儿经历探究和发现、旨在培养幼儿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与科学知识三位一体的科学素养的教育过程。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涵与特点:是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支持幼儿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是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过程。
第二节 数学与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一)什么是数学?描述了各个角度对数学的理解,特别是恩格斯的定义。
(二)什么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指遵循学前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帮助学前儿童积极建构数学经验,发展数学认知能力,并未正规的数学学习进行准备的过程。
第三节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与价值取向(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变迁20世纪80年代、90年代、21世纪初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内容与变化。
(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解读明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应包括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方法以及科学知识经验等三个要素。
(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20世纪80、90年代与21世纪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价值取向的定位及其变化;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本质及目标。
(一)国内外相关文件中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规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与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相关论述。
(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1.科学(1)生命科学。
生命体的身体特征、生命体的基本需求、生命体的简单行为、生命的生命周期、生命体的变化性与多样性以及生命体与环境的关系。
(2)物质科学。
对物体与材料以及日常生活的周围环境中非生命物质的探究。
(3)地球与空间科学。
地球物质的性质、天气和气候、宇宙。
赵一仑 第四章 学前儿童科学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赵一仑 第四章 学前儿童科学活动的设计与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79a6a8ba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9e.png)
第4章,学前儿童科学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第一节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概述本次任务,我们要理清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宇执导的基本概念并且理解其设计与指导的基本原则。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基本概念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涵义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纲要》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中的第二条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
”这里的“教育过程”包含学前儿童在园的一切活动,是广义的幼儿园教育活动。
狭义的幼儿园教育活动则是指幼儿教师在一定时间内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
而同样,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本单元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主要指的是狭义的定义。
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基本原则(一)生活化原则生活化原则指的是幼儿教师在设计和指导科学教育活动的时候要紧密结合学前儿童的日常生活,将科学教育活动融入学前儿童的日常生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提出“生活教育理论”——“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不科学的生活,就是不科学的教育”。
主张教育一定要在生活中进行,也只有在生活中进行的活动才能称之为教育,脱离生活的教学活动不能称之为教育,只有在科学生活中进行的活动,才是科学的教育。
所以,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和指导离不开学前儿童的生活。
生活化原则要注意以下几点。
1.科学探索对象从最接近学前儿童日常生活经验入手儿童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接触到的、熟悉的事物更有兴趣。
所以,我们应该选取与幼儿日常生活经验相关的探索对象。
比如开展“小动物”科学主题活动时,教师选择小白兔、小鸡、小蜗牛、小金鱼、小乌龟等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的小动物作为探索对象,更能激发学前儿童的探究欲望和讨论的兴趣。
2.科学探索活动可以渗透在学前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幼儿教师要善于利用学前儿童的日常生活引导学前儿童个进行科学探索。
第四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
![第四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cf1fafc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b2.png)
第四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科学教育对于学前儿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科学教育,学前儿童能够培养探索、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够激发他们对于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本章将介绍一些适合学前儿童的科学教育方法。
1.游戏教育法游戏是学前儿童最为喜欢的活动之一,也是他们学习的重要途径。
在科学教育中,通过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游戏,可以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例如,可以设计一款让儿童通过搭积木来学习重力和平衡的游戏,或者设计一款模拟植物生长过程的游戏,让儿童亲身体验和探索。
2.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一种以情境化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方法。
通过创造一个逼真的场景,让学前儿童在其中进行学习和探索。
例如,可以模拟一个实验室的情境,让儿童扮演科学家,在其中进行实验和观察。
这种方法能够真实地让学前儿童体验科学的乐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3.实验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实验来进行教学的方法。
学前儿童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发现事物的规律和原理。
例如,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制作一个简易的小风车,让儿童亲自动手制作,并观察风车旋转的原理。
这样的实验能够激发学前儿童的探索欲望,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4.观察和探索教学法观察和探索教学法是一种通过观察和探索来进行教学的方法。
学前儿童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并进行探索和实验。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观察实验,如观察不同材质的物体能否漂浮在水面上,以及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这种方法能够培养学前儿童的观察力和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5.故事教学法故事教学法是一种通过故事来进行教学的方法。
通过讲述有趣的科学故事,可以激发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想象力。
例如,可以讲述有关生物、物理或化学方面的故事,让儿童在故事中学习科学知识。
这种方法能够培养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并提高他们对科学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科学教育对于学前儿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让幼儿感受技术、崇尚科学
引导幼儿关注和发现生活中的科技成果;走向社区,了解社区的 民族工艺和技术;尝试技术设计活动。
7.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
2.形成安全的探究氛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提供有意义的材料
因地制宜地提供丰富的材料;材料有适宜的结构;孩子们可以自 由选择材料;支持、引发幼儿与材料的相互作用;随时扩展和增 加材料。
4.在科学活动中发展幼儿合作、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小组探究与讨论;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究的过程和结 果。
5.科学与数学融为一体
三、活动过程 找幼儿园内或园外蚂蚁较多的地方(场地宽 阔、安全),能看到蚂蚁巢穴的人口。活动 前先在四周撒上蚂蚁爱吃的食物,如米饭、 小果皮、饼干等。找一找,看一看,你看到 了什么? 晨间带幼儿散步时,有意带到指定场地,让 幼儿自发说出:看,有那么多蚂蚁,它们在 搬东西。激发幼儿观察兴趣。
幼儿通过最直接经验来认识事物
例如:面对一滩烂泥时,幼儿可能会想知道:如果我一脚踩下去,会发生 什么事?泥巴踩起来会怎么样?会不会从我的脚趾缝挤上来?紧接着,他 们一脚踩上去,以证实他们的所有想法。下雨之后踩水坑……
幼儿的探究方法具有试误性
1岁半的孩子寻找地毯潮湿的原因 1)1岁办的嘟嘟坐在地毯上堆积木,堆高了后就推倒。笑得很开心; 2)当他一边玩时,一边接过妈妈递给他的奶瓶。他玩得很兴奋了,不自 觉地将奶瓶推倒在地毯上,果汁溅了出来。 3)无意间嘟嘟把手放在地毯上的那块湿了的地方,他觉得很奇怪。 4)他看看自己的手,看看地毯;再一次去摸湿的地毯。(观察) 5)他站起来再去拿奶瓶,喝了一口,看看奶瓶,回到地毯上,又摸了摸 地毯上湿的那块地方。(推论) 6)然后,他故意把果汁溅在地毯上,并用手去摸新弄的潮湿处。(实 验——测试他的想法) 7)他又重复了一次上述步骤,于是他笑了 ,喝了两口果汁后,就把奶瓶 对着地毯挤弄,地毯上的湿处扩散越大,他越开心,直到妈妈制止。(下 结论)
中班 : 夏天服装秀
活动目标: 1、认识夏装,比较夏装和冬装的不同。 2、根据夏装和冬装的特点进行分类。 3、自己用废旧材料设计夏装,并能大胆表 演。 活动准备 夏日和冬日的时装若干、课件(成人的夏 装)、事先请几个幼儿扮演模特、废旧挂历, 报纸等。
活动过程 一、情景感知 设置服装店的情景(中间几个模特,四周挂满 服装),教师以服装店老板娘的身份带领幼儿 逛服装店,让幼儿看一看冬天和夏天服装的色 彩,摸一摸冬天和夏天服装的材料,试一试自 己喜欢的衣服。
4.根据科学性的启蒙性的要求选择幼儿科学 教育内容 选择幼儿生活中的熟悉内容,引导幼儿发 现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已有丰富的科学经 验) 选择幼儿可以理解的内容,将难于理解的 科学知识寓于简单现象之中;(沉浮、磁场) 选择幼儿可以直接探索的内容,在幼儿力 所能及的范围学科学。(种子发芽、饲养蝌 蚪)
第二节
第二节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
《纲要》中突出强调: 1.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身边取材
探究和认识植物;关爱和研究动物;体验和了解材料;经历探究过程,发 现事物间关系;尝试使用工作,体验技术设计;感受天气变化,发现自然 奇妙;关爱环境、珍惜资源。 允许孩子出错;寻求幼儿的真实意图和认识水平;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提 出问题;接纳孩子们不同的意见、探究方式和发现;给予幼儿激励性的评 价。
(二)长期系统性观察 指幼儿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地对某 一物体或现象进行系统的观察,对其质和 量两方面的发展变化过程有较完整的认识。 (中班开始有这种类型,主要在大班进 行。)
(三)比较性观察 指幼儿同时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 并进行比较,以找出物体间的异同点。 (仅在小班后期与中、大班进行,更小 的年龄不适合运用。而各年龄班进行比较观 察时要求有所不同:中班可以仅比较物体明 显的不同点,大班不仅比较物体的不同点和 相同点,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
观察的两种方式: 一种是借助于感官进行直接观察,另 一种是通过仪器进行间接观察。
二、观察的类型
(一)个别物体的观察 指幼儿对单个物体(或一类物体)或 现象的观察。 幼儿通过有目的地运用感官,与周围某 一事物或现象的直接接触,从而了解它的外 形特征、属性、习性等。 (各年龄班均可进行)
从孩子们能亲身感受到的环境问题入手;引导幼儿从力所能及的 事做起。
幼儿的认识特点
每一个幼儿都是天生的科学家
1.幼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与科学家一样)
正是因为幼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所以,没有什么能逃脱他 们的注意力之外,尤其是越不知道或越被禁止触摸的东西,幼儿就越想一 探究竟或试试自己的想法。听完了有趣的故事,为了知道收音机里谁在说 话,他们会设法打开…… 2.幼儿最初关心的问题都是和自然环境有关,是基本的科学问题 天空为什么是蓝的?小草为什么是绿的?风是什么?为什么会下雨?太阳 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为什么冬天冷,夏天热?……
四、设计夏装 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挂历纸或 报纸设计夏装,提醒幼儿注意服装的实用性 和美感,并鼓励幼儿大胆想象。 五、时装表演 请幼儿自己介绍自己设计的夏装,把夏 装穿在身上跟随音乐进行时装表演。
第四章 n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
第一节 观察
一、观察的涵义 观察是人们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对自然 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观察的方法是指教师 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幼儿运用多种 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 获得具体的形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 念的一种方法。
(四)间或性观察 指间隔一定的时间,带领幼儿对某个物 体或现象进行的观察。每次的观察是在原来 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以加深对观察物 的认识。同时,每次的观察也就是单个物体 的观察。 (大中小三个年龄段均可采用,根据间或性 观察的要求及幼儿年龄特征,大班幼儿采用 间或性观察较多些。)
1.地方性和季节性的内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2.地方性和季节性要求的依据 幼儿以直接经验为主的学习特点; 自然现象的地域性和季节性:不同的地理环境,会形 成不同的自然景观; 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自然表现。 3.根据地方性和季节性的要求选择幼儿科学教育内容 要注重从当地的自然和社会中挖掘和选择有价值的教 育内容; 要灵活的用当地的事物来替换离幼儿较远或难以收集 的材料; 根据季节的变化特点,恰当的编排教育内容。
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编排
一)选编原则: (一)科学性和启蒙性 1.科学性和启蒙性要求的内涵 科学性和启蒙性是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首要要求。 科学性是指科学教育的内容要符合科学原理,客观、 正确,不允许带有任何宗教迷信色彩; 启蒙性是指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应是粗浅的而不是系 统的科学知识,应是激发幼儿好奇心和科学探索, 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和理解能力; 科学性和启蒙性就是在保证科学教育内容正确无误 的基础上注重内容对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
3.广泛性和代表性的关系 不能因为内容广泛而对内容不加选择和限制; 不能用全面性来代替广泛性。 4.根据广泛性和代表性的要求选择幼儿科学教育内 容 从广泛的范围中选择内容(广泛的幼儿日常生活、 学科知识); 衡量所选内容的代表性; 考虑各部分内容的均衡性。
(三)地方性和季节性
1.用原有经验解释事物
原有经验:种子泡在水里能发芽、长大 新的解释:小花瓣泡在水里能长大 原有经验:小朋友喝开水卫生 新的解释:给菊花浇开水
2.表面性和片面性 3.主观性和泛灵论
指南针装置、白天和黑夜的原因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范围
1.0-3岁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范围 2.3-6岁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范围
让橡皮泥浮起来
幼儿在尝试着让手里的一块橡皮泥浮起来。 他把橡皮泥团成球放进水里,沉下去了。 他把橡皮泥压成薄薄的饼状,又沉下去了。 他把橡皮泥搓成细长条,还是沉下去了。 他停下来开始思考…… 这次,他把橡皮泥扯成一粒一粒的,结果还是沉下去了。 他开始环顾四周,看见浮在水面上的小船。 他把橡皮泥做成中空的小船,橡皮泥终于浮在了水面上。
二、谈话理解 老板娘(教师)和幼儿谈话,让幼儿主要围绕 两个问题说说自己的见解。 1、夏装和冬装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夏装和冬装不同?
三、分类概括 1、教师设置情景:因为进货太匆忙,冬装 和夏装都混淆了,请小朋友帮忙分类。让幼 儿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对服装进行分类概括。 2、设置情景:老板娘请幼儿帮忙选择夏装, 让幼儿观看课件比较儿童夏日服装和成人服 装的不同,选择自己喜欢的夏装,并说一说 原因。
看一看,说一说,蚂蚁怎样搬食物? (1)蚂蚁用尾部(屁股)搬的。 (2)蚂蚁用头上的须(触角)搬的。 (3)蚂蚁用手和脚一起拖的。 (4)有许多蚂蚁一起拖的。
试一试,找答案。 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蚂蚁搬东西。 (1)蚂蚁用嘴巴叼住,把东西搬回家。嘴巴 有一对像螃蟹一样的大钳子,力气很大。 (2)当食物过大时,小蚂蚁会用头去碰另一 只蚂蚁的头,过一会就有许多同伴来共同搬 运食物。 (3)蚂蚁搬东西回家时,是大家排成一队, 沿着原来的路回家。画一画、说一说,蚂蚁 搬食物回家。
(二)广泛性和代表性
1.广泛性和代表性要求的内涵 广泛性:选择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要尽量涉及多 个方面,确保幼儿获得广泛的科学经验;(面) 代表性:选择的内容要典型反映某一领域的基本 知识结构。(点) 2.广泛性和代表性要求的依据 科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呈现领域的广泛性; 幼儿科学探索领域的宽广性; 幼儿科学教育的奠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