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单元说明
教科版六上科学第四单元《能量》单元教材解读
科学领域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基石,而能量则是科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概念。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能量》,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探索能量世界奥秘的大门。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具有明确的目标和科学的体系,旨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能量的本质、形式以及能量的转化与传递等重要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一、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能量的多种形式,如机械能、热能、电能、磁能等。
- 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如动能转化为热能、电能转化为磁能等。
- 理解能量的传递方式,包括热传递、电流传递等。
- 能够通过实验探究能量转化和传递的规律。
-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归纳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观察、实验、分析等科学探究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 学会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能够与小组同学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 让学生认识到能量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树立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各种各样的能量- 教材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能量现象,如汽车的运动、电灯发光、电磁铁吸铁等,引导学生认识到能量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到机械能、热能、电能、磁能等是常见的能量形式,并能够举例说明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能量的转化与传递- 这一部分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教材通过多个实验,如滚摆实验、电磁铁实验、小电动机实验等,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能量的转化过程。
-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动能可以转化为热能、电能可以转化为磁能等能量转化的规律,并能够分析能量转化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5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5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第四单元单元说明本单元主题围绕“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个主题编排,包括《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和《冀中的地道战》四篇文章。
本单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培养学生如何在叙述中详略得当地表达情感。
本单元的重点有两个。
首先是通过不同形式来表达相同的情感。
四篇文章虽然形式不同,但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例如,《古诗三首》中,XXX、XXX、XXX三位诗人分别通过对愿望的描写、对现实的描绘、对统治者的希望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忧国忧民、想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操;《少年中国说》则通过介绍中国与少年的关系以及少年前途光明、远大来点明中国也一定会在少年的建设中变得更强大的爱国情感;《圆明园的毁灭》则是通过回忆圆明园的盛况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冀中的地道战》通过介绍抗日战争中,冀中的地道,展现出冀中人民的智慧及对侵略者的反抗。
其次,本单元的重点是通过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本节课的目标是学会写“祭、乃”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并激发爱国意识。
首先进行谈话导入,揭示诗题,介绍XXX是宋朝著名的爱国诗人,其中《示儿》是他最著名的一篇诗歌。
接着,进行作者简介及背景的介绍。
XXX(1125-1210),字务观,XXX,是南宋时期的爱国诗人。
他因主张抗金而免职,后来入蜀,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在学生了解了诗人的背景之后,可以开始朗读这首诗歌,并理解其中的意思。
同时,也要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感,并激发他们的爱国意识。
一、新课导入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XXX的《示儿》,感受到了诗人的深挚的爱国情感。
今天我们要研究XXX的另一首诗《钱塘湖春行》,请大家先看一下这首诗的诗题。
出示课件8)师:你们看到这个诗题,想到了什么?生:钱塘湖。
小学语文单元说明和教材分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阅读策略,预测一、教材和丛书分析1.教材分析语文统编教材从三年级起,每年级上册安排一个阅读策略单元,分别是:三年级上册“预测”,四年级上册“提问”,五年级上册“提高阅读的速度”,六年级上册“有目的地阅读”。
本单元是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第一个阅读策略,预测。
围绕这一阅读策略,教材编排了3篇寓意深刻、富有童趣的故事:《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小狗学叫》。
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写了老屋相继为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遮风挡雨、坚持不倒的故事,赞扬了老屋助人为乐、一心为别人着想的品质。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写了胡萝卜先生漏刮了一根胡子,小男孩用它来做风筝线,鸟太太用它来当晾尿布的绳子……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了童话世界的神奇。
《小狗学叫》讲述了一条不会叫的小狗的奇特经历,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事物都有自身的特点,千万别生搬硬套。
3篇课文的编排旨意是让学生在猜测与推想中体会阅读的乐趣。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①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②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③尝试续编故事。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精读课文,也是学习预测的第一篇课文,有着示范引领的作用。
课文的旁批呈现了预测的思考过程,提示学生可以依据标题、插图、细节和生活经验来预测故事情节或结局;课后习题也总结了预测的依据。
由此,我们要读懂编排意图:首先,结合文本知道什么是预测;其次,借助旁批了解如何预测;再次,伴随着阅读,进行预测实践;最后,根据课后练习,较为系统地整理有关预测的依据和方法。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和《小狗学叫》是略读课文,在本单元中起到引导学生运用方法、练习预测的作用。
两篇文章都要求预测结局,却各有侧重。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虽说是略读课文,但是与以前的略读课文有所不同,其阅读提示和课后习题中的要求是鼓励学生一边阅读一边练习预测,并提示学生尝试体验“修正预测”,同学们可以从预测的内容、依据、修正预测的体验等方面展开交流。
小学语文单元说明和教材分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小学语文单元说明和教材分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心系家国一、教材和丛书分析1.教材分析本单元围绕人文主题“心系家国”,教材安排了《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小岛》四篇课文及“习作”“语文园地”等板块。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的课后习题均有涉及。
《小岛》导读提示“结合资料,了解我国守岛部队的生活,说说你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理解”,是对这一语文要素的落实。
因此,“查找资料”这一要素要围绕“查什么”“怎么查”“如何整理”等要点进行。
关于“查什么”,《古诗三首》侧重查三位诗人当时的生活背景;《少年中国说(节选)》主要查梁启超的生平、当时中国的历史背景;《圆明园的毁灭》则要查明昔日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的,被谁毁灭了,为什么被毁灭;《小岛》主要了解我国海防战士的生活。
关于“怎么查”,可以上网查,可以阅读教材中的“阅读链接”、“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等。
关于“如何整理”,在第二单元阅读策略“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中已经学习过,即“一边读一边想,抓住关键词句,才能及时捕捉有用的信息”。
在这个单元里,是对这些知识的进一步实践和应用。
本单元的课文充满浓浓的爱国之情,怎样将这种充沛的感情读出来?在“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中有几点提示,告诉我们可以借助资料了解写作背景,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蕴含的情感;可以结合更多的资料来丰富对课文内容的认识;还可以通过朗读,把课文中丰富的情感表现出来,教学时可将这些方法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示儿》课后习题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少年中国说(节选)》课后习题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势”;《圆明园的毁灭》课后习题要求“反复朗读,读出情感的变化”。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
可借助《圆明园的毁灭》板书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提纲;习作部分先以“二十年后的家乡”为例让学生认识提纲;接着让学生学习列提纲的方法。
部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解读
部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解读四上第四单元四篇课文之间的关联:1、《盘古开天地》提供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一个原型,重点表述了如何运用因果模式来生成故事情节。
与三年级的童话单元相比,童话故事生成故事情节主要运用的是联想和想象;与寓言单元相比,寓言故事生成寓体则主要运用的是悖论。
而在更多见的生活故事、历史故事,甚至是小说中,生成情节更多的是运用因果模式,这也是鲁迅认为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小说的起源的一个重要缘由。
《盘古开天地》给出了因果模式的一个典型范例,运用这个模式来理解《精卫填海》就可以发现这个神话故事并不完整,因为它只具备了起因和经过,缺乏对结果的表述。
学生就可以利用模式完成能力来补全这个结果部分。
这是让学生熟悉因果模式的一次练习。
所以文言教学并非这篇课文的重点。
2、第三篇是古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相较《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的结构更为复杂,包括两个叙事弧,每个叙事弧都运用了因果模式。
此外,相较《盘古开天地》运用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普鲁米修斯》则增加了语言描写。
而第四篇《女娲补天》除了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因果模式外,主要要求学生将其中的某个部分进行拓展,以便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显然,这是要求学生将在《普罗米修斯》里的方法应用到这篇神话故事中(语言描写),既然要用语言来表现人物,那么学生就要增加对话者,例如一些守护五色石的怪兽等。
考察习题,是叙述“我”与某个神话人物在一天的经历,那么对话也成为描写的主要内容,那么在学习《普罗米修斯》时,重点要倾向于对语轮的理解。
例如说话时的神态“悄悄地”“坚定地”。
例如,为什么赫淮斯托斯要“悄悄地”说话?这里有一个背景,就是他是宙斯和赫拉的儿子。
因为出生时是瘸子,被赫拉抛弃在人间,成人后回归奥林匹斯山,成为十二主神之一。
对于众神之王,他是畏惧的,但相似的被奥林匹斯山抛弃的经历让他对普罗米修斯充满了同情。
额外补充一点关于古希腊神话的常识,宙斯和普罗米修斯是亲戚,他们是堂兄弟关系。
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单元整体设计
其次是知识的教学层次。教材通过列表的方式,让学生对4种立体图形分别进行直观的辨认、区别。每种图形的认识包括实物图、模型图和图形名称三个层次: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形状相同的几种实物,从直观上认识到虽然这些实物在材料、大小、用途等方面各不相同,但形状相同;然后逐步数学化——抛开这些实物的其他属性,只考虑形状这一属性,抽象出一般的模型,使学生初步感知各种立体图形的一般形状特征;在此基础上,明示这种一般模型叫什么图形。
课标解读
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内容的开始,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建立几何直观的重要基础。课标要求“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这一要求就是通过观察与操作认识图形,直观地、整体地认识立体图形。从对实物的观察与操作过程中来认识图形的特征,既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也符合数学课程的目标要求。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发展能力,初步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发展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四)在操作中感受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认识事物不仅要认识事物本身,还要通过认识它与周围的关系反过来再次认识这个事物,才是对事物的全面认识。认识图形也是如此,教学中创设拼一拼的活动,如:8个同样的小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既可以拼成大正方体,又可以拼成长方体,还可以拼成不规则的几何体。
第四单元可能性 知识归纳
第四单元——可能性知识点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三种情况:可能、不可能和一定。
其中,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些事情的结果是可以预知或确定的,就可以用“一定”或“不可能”来描述,表示确定现象。
而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些事情的结果是不可以预知的或不可以确定的,这时就可以用“可能”来描述,表示不确定现象。
知识点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当事件的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数量相关时,在总数或总体中物体数量越多,出现对应结果的可能性越大;物体数量越少,出现对应结果的可能性就越小。
知识点三: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判断物体数量的多少:当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数量相关时,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则该事件对应的物体在总数中所占数量就越多;可能性越小,所占数量就越少。
第一节 可能性(一) 可能性的大小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呢!1、从标有1,2,3,4的四张卡片中任抽一张。
(1)抽到卡片“1”的可能性是( )。
(2)抽到卡片“2”、“4”的可能性是( )(3)抽到数字小于4的卡片的可能性是( )2、(1)指针停在这三个数字区域上的可能性各是多少?(2)如果转动指针90次,估计大约会有多少次指针是停在数字1区域呢?3、6名学生玩“掷骰子”的游戏。
小红在一个正方体的各面公别写着1、2、3、4、、6。
每人选一个数,然后任意掷骰子,朝上的数是几,选这个数的人就唱一支歌,你认为小强设计的方案公平吗?1、口袋里有大小相同的6个球,1个红球,2个白球,3个黄球,从袋中任意摸出一个球。
(1)摸出什么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最大,是多少?(2)摸出什么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最小,是多少?(3)摸出不是红球的可能性是多少?2、盒子中装有3个红色的小正方体,4个黄色小正方体。
从中任意摸出1个正方体。
小芳和小豪约定,摸出红正方体,小芳赢。
摸出黄正方体,小豪赢,想一想,谁赢的可能性大些?请将下面各题中给出的数进行+、—、×、÷( )运算,使结果为24。
① 2 3 7 11 ② 9 7 5 4 ③ 10 8 7 4可能性(二) 别忘了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解读大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语文三上第四单元教材解读亲爱的老师们大家好,我是xxx小学的xxx,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下面我将从单元整体解读、单元目标、单元学习框架、学习活动、作业设计与评价、教学建议六个方面来进行本单元的解读。
一、单元整体解读本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是本套教材首次以阅读策略为主线组织单元内容。
此类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基本的阅读策略,形成运用阅读策略的意识,成为积极的阅读者。
本单元围绕“预测”这一阅读策略进行编排。
预测是一种自然存在的阅读心理。
儿童在阅读的时候,都会无意识地运用这一策略。
本单元编排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将这种无意识的阅读心理,转变为一种有意识的阅读策略,并能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主动地进行预测。
这有利于呵护并激发学生阅读的初始期待,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
预测之后的验证,会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趣味和快乐。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成为阅读的积极参与者,还成为阅读过程中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阅读策略单元一般安排3到4篇课文,前面的课文进行策略的展示与指导;后面的课文具有练习性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本单元学到的策略;课后题与“交流平台”等对本单元的策略进行梳理、总结,并指导学生拓展、运用。
本单元对预测的学习做了有层次、有梯度的安排。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通过旁批,提示学生可以根据题目、插图、文章内容里的一些线索进行预测,课后题呈现了预测的思维过程,提示了预测的依据,意在培养学生预测的意识,提升预测的能力。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不会叫的狗》是两篇不完整的故事,留给学生更多预测的空间的,文前的学习提示,引导学生边阅读边预测故事的发展、结局,课后题指出了预测与故事的发展、结局之间存在的关系,并提示了预测的角度。
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总结了预测的价值和意义,提示学生要在课外阅读中自觉运用预测这一策略。
课后习题和交流平台,对预测这一阅读策略进行了梳理总结口语交际是运用预测的方法,推想名字的含义,习作则是运用预测续编故事。
第四单元语文
第四单元语文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概述本单元围绕“人物品质”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其中两篇为叙事性作品《小英雄雨来》《我们家的男子汉》,一篇为回忆性散文《芦花鞋》,一篇为文言文《铁杵成针》。
课文语言各具特色,易于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
二、单元教学目标1. 认识本单元生字,会写本单元的生字。
正确读写本单元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小英雄雨来》等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4.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三、单元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将重点语句的理解与把握人物特点、领会文章思想感情有机结合。
四、单元教学建议1. 识字写字:本单元共7个生字,要求会认的生字17个,要求会写的生字24个。
教师要根据学情,灵活运用多种识字写字方法进行教学,如随文识字与集中识字相结合,在语境中提高识字能力;字形分析法与比较法相结合,提高识记汉字的效果;端正书写姿势,提高写字质量。
2. 朗读教学:本单元课文语言各具特色,应该充分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3. 表达运用:要重视读的训练,通过朗读、默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法,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师要以扶放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领会作者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方法。
借助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引导学生将所学方法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第四单元备课说明【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
路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课标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养成默读习惯”,能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在“课程内容”中,此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其第四学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在“学业质量描述”中,其第四学段(7—9年级)要求学生“能理清行文思路,用多种形式介绍所读作品的基本脉络;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
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都要求,在学习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文学作品时,应关注行文思路和人物塑造两个方面的内容。
二、单元教材分析此单元以“人生之舟”为主题,选取了两篇现代文、三首诗和一篇文言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对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共产主义精神的礼赞;《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为纪念母亲逝世而创作的,是对母亲勤劳一生的歌颂;《梅岭三章》是陈毅作为一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的真情告白;《诫子书》是诸葛亮对儿子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
这几篇作品无一不令我们动容,彰显着理想的光辉和人格的力量。
三、单元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在阅读文学类文本中,能够基本掌握内容,但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勾画关键语句的阅读习惯,不能厘清课文思路,且缺乏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的能力。
四年下册上册第四单元
四年下册上册第四单元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学习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自然、科技、文化等多个方面,旨在引导学生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综合素质。
以下是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详细回顾与总结。
一、自然探索本单元带领学生们走进了神奇的自然世界。
通过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学生们了解了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的全过程,体会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同时,通过《动物的习性》一文,学生们认识到了动物为适应环境而形成的独特生活方式,感受到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奇妙性。
二、科技之光科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身边的科技产品》一课中,学生们了解了各种科技产品的功能和应用,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深刻感受到了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此外,通过学习《未来的科技趋势》,学生们对未来科技的发展充满了期待和憧憬,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求知欲。
三、文化传承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在《传统节日的由来》一课中,学生们了解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同时,通过学习《民间艺术的魅力》,学生们欣赏到了剪纸、泥塑、京剧等民间艺术的风采,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综合实践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本单元还安排了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
如《环保小卫士》活动中,学生们分组进行校园环保调查,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环保建议,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小小发明家》活动则让学生们动手制作自己的小发明,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总之,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学习内容既丰富又有趣,既有知识的积累又有实践的锻炼。
通过学习本单元内容,学生们不仅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还培养了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同时,本单元的学习也为学生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未来的日子里,希望学生们能够继续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勇往直前,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
小学语文单元说明和教材分析(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小学语文单元说明和教材分析(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自然单元说明一、教材和丛书的分析本单元以“自然”为主题编排了4篇课文、1个语文园地和1个口语交际。
4篇课文分别是《秋天》《小小的船》《江南》《四季》。
这些课文题材丰富,体裁各异,语句简短,富有童趣,便于朗读背诵。
4篇课文介绍的都是四季中典型的自然现象或场景,由于地域不同,有的自然现象或景物学生可能不太熟悉,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插图或视频,丰富学生的认知,开拓学生的视野本正确朗读课文的其础上,鼓励学生模仿课文中简单的短语和句式,表达他们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一年级上册共安排了4次口语交际,重视学生交际意识和交际习惯的培养。
本单元的“口语交际”通过情境图示范“聊天”,强调了交际的基本原则,提示学生与人交谈时:“看着对方的眼睛”是一种基本的交际原则和交际礼仪。
2.丛书分析共17篇文章,这些文章大都篇幅简短,富有童趣,亲近自然,便于儿童朗读背诵。
其中《拾秋》《一字诗》在内容上以“秋天”为主题,在语文要素上是读好“一”字的不同读音,都与课文《秋天》一致。
《日月星》《太阳》运用拟人、比喻的写法,通过对太阳、月亮、星星这三种事物的描写,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在语文要素上与课文《小小的船》契合。
《水乡歌》让学生了解水乡的秀丽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与课文《江南》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上都很契合。
《四季》通过对春天的杨柳、夏天的知了、秋天的菊花、冬天的北风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了四季特征,与教材中的《四季》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方面相契合。
二、单元教学目标1.认识“秋、气”等45个生字和9个偏旁,读准多音字“地”,会写“了、子”等6个生字和横撇、横折钩等6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一”字的不同读音。
感受四季之美,激发对大自的喜爱之情。
认识自然段。
3.仿照例子,积累和拓展带有叠词的“的”字短语;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喜欢的季节。
4.学会制作自己的姓名卡片,能从卡片上认识同学的名字,并向他人做自我介绍,与人交谈时,看着对方的眼睛,且能引起话题。
部编一年级上册语文单元详解
部编一年级上册语文单元详解课文内容本文档详细解析了部编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各个单元的内容。
以下是各单元的简要介绍:第一单元:我的家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学生们的家庭成员和家庭生活。
通过研究这个单元,学生们可以了解到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第二单元:我的学校本单元重点介绍了学生们的学校生活。
学生们可以了解到学校的各个部分,如教室、操场、图书馆等,并研究到一些基本的礼仪和规则。
第三单元:小动物本单元以小动物为主题,让学生们了解到不同的动物以及它们的特点和性。
通过研究这个单元,学生们可以培养动物保护意识,并研究到爱护动物的重要性。
第四单元:风和太阳本单元以寓言故事《风和太阳》为主题,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让学生们了解到温和待人的重要性,并研究到友善与宽容的道理。
第五单元:小动物与花草本单元继续以小动物为主题,让学生们了解到不同的花草和它们的特点。
通过研究这个单元,学生们可以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第六单元:小朋友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学生们自己的生活和经历。
学生们可以通过这个单元了解到其他同龄人的生活,培养自我认识和理解他人的能力。
第七单元:小兔子乖乖本单元以童谣《小兔子乖乖》为主题,通过这个童谣让学生们了解到听话和守纪律的重要性,并研究到一些基本的行为规范。
第八单元:小动物过冬本单元继续以小动物为主题,让学生们了解到不同的动物如何度过寒冷的冬天。
通过研究这个单元,学生们可以培养对动物的同情心和关爱之情。
总结本文档详细介绍了部编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各个单元的内容。
通过研究这些单元,学生们可以培养语文素养、动物保护意识以及自我认识和理解他人的能力。
希望本文档能对教师和学生们的教学和研究有所帮助。
寻找情感密码,做“云上动物园”撰稿人——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单元教学一、目标与内容1.学习目标(1)能够运用形声识字、对比识字等多种方法识字、写字,正确读写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动物的特点;通过对比阅读,体会作家如何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揣摩明贬实褒、前后对比等表达方式,并尝试运用。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积累优美语句,感受语言的魅力。
(4)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根据交际需要写一个喜欢的动物,激发学生观察动物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趣。
2.学习内容与学习重点(见表1)3.设计说明本单元以“作家笔下的动物”为主题,安排了老舍的《猫》《母鸡》和丰子恺的《白鹅》三篇作品。
此外,《猫》和《白鹅》的课后“阅读链接”,旨在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不同作家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奔跑,飞舞;驻足,凝望。
可爱的动物,我们的好朋友”是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本设计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维度,充分链接生活,激发学生兴趣,以言语训练、方法习得为抓手,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结合本单元主题和内容,制订出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的定位指向四个维度,努力实现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深度融合。
第一点目标指向语言建构和运用。
主要涵盖基础字词、基本语法和背诵等方面,具体包括本单元会认的字(包括多音字)、会写的字和词语,冒号的用法和语文园地中的古诗。
通过多种方法的识字、写字、读文,达到积累语言、感知语言的目的。
第二点目标指向思维发展和提升。
通过抓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对比阅读分析课文、尝试运用方法拓展课文等方式进行思维训练,探寻不同作家的表达密码,学习体会不同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情感的。
第三点目标指向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受作家语言表达之美,品读赏析描写动物的优美词句,积累丰富的语言。
第四点目标指向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浅谈语文教材中“单元说明”的价值——以新人教课标版教材必修五第四单元为例
浅谈语文教材中“单元说明”的价值——以新人教课标版教材必修五第四单元为例作者:王世伟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6年第2期甘肃兰州市第五十九中学(730000)王世伟[摘要]“单元说明”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本单元教学篇目在文体及语文人文内涵方面内容的概括性介绍,也是对教学活动开展进行的方法性指导和提示。
教师要不断认识并发掘“单元说明”在教材解读、文本教授、教学组织方面的作用和价值。
[关键词]单元说明教材文本教学教学组织[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60025单元说明,是附在教学单元前的、对于本单元主要学习内容的解说。
作为“教材”的一部分,“单元说明”是我们围绕“教材”开展文本解读、教学的重要依据。
“单元说明”在教材整合、实施高效教学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价值。
一、“单元说明”是教材编排和单元教学的“据”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教材较之于旧人教版教材,在教材的编排上既有变革创新,亦有继承发扬。
变革创新方面,新版教材化整为零,将每一册教材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模块,注重从知识、技能、文化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能力。
继承发扬方面,对于教学的主要“文本”,即“阅读鉴赏”模块,教材的编排依旧采取了“单元教学”的编排体例,但不再像以往以时间或国别等作为单一的编排依据,而是从文体等文本的共通性角度出发进行单元组织,更富灵活性。
以新人教课标版教材必修五第四单元为例,这一单元所选取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作为生物的社会》《宇宙的未来》三篇文章,所涉及的作家中外兼有,所涉及的知识也领域有别,但它们有共通性,即从文体角度来看,它们都属于自然科学小论文的范畴,“单元说明”对于这一点描述得非常清楚。
这也提示我们在解读教材,开展单元教学的过程中,要“存异”——把握不同文本的不同内容,更要“求同”——开展文体教学,把握自然科学小论文这一文体样式的特点。
新北师大单元分析四上第四单元《运算律》单元教材解读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案例分析单元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能用字母表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思考的活动经验,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2.结合生活实例,认识中括号,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应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提高运算能力;在计算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仔细审题、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3.在问题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养成善于猜想、敢于质疑、举例验证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课时安排1.买文具 1课时2.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1课时3.加法结合律 1课时4.乘法结合律 1课时5.乘法分配律 1课时6.练习四 1课时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在本套教科书中,混合运算的学习共出现六次,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二年级上册,主要在理解加、减法运算意义并结合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合理性,只要求直接写运算结果或用两个竖.式计算结果。
第二阶段在三年级上册,是学习混合运算的重要阶段,重点结合实际情境体会先乘(除)后加(减)、先算小括号里的后算小括外的合理性,理解和掌握运算顺序,要求写出每步计算的结果,也就是脱式计算,逐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第三阶段在本册,主要是认识中括号,学习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对整数混合运算进行总结性学习,重点是分清各种情况(不超过三步)的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第四阶段是在后四册中,主要学习小数和分数的混合运算,重点是能正确计算,也就是说结合小数、分数的意义,用小数、分数的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本套教科书关于运算律的学习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也就是第一学段中,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生活实例,对运算律有所体会,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和计算题的计算中,有的学生凭借直觉有所运用,没有出现概念,是自然渗透、自觉运用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单元说明第四单元
课程教材研究所顾振彪
一
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求知。
大多数课文是阐述求知问题的,当然,这是就广义来说的。
第一篇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实际上讲的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问题;第二篇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实际上讲的是培养格物致知精神和实验精神问题;第三篇课文包括两篇文章《不求甚解》与《谈读书》,谈的是读书问题,但大致上都可以归在求知范围之内。
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初露端倪。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具有创新精神,拥有创新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能不断创新,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对学生来说,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有可能成为有用人才,在四化建设中为祖国贡献力量。
因此,创新,是一个时代的主题,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正是为了突出这个主题的。
其实,关于求知的文章不少,有些还是传统课文,应该说文质兼美,但由于这些文章与创新这个主题的关系不是很密切,所以没有选,而像《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它突破过去人们早已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提出新颖的观点,使人眼睛一亮。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这两篇文章以其观点新入选。
关于读书的两篇文章都是老文章。
《谈读书》又是外国的。
但它们仍具有现实意义。
尤其是《不求甚解》一文,它所谈的是既古老又新鲜的问题。
过去,关于读书方法问题,儒道两家就各说各的,从来没有统一过。
前不久,《中国教育报》上还开展了关于读书方法的讨论。
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说,怎样读书;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怎样开展阅读教学,都是天天要面对的问题。
选这两篇文章作课文,应该是有现实意义的。
鲁迅的著名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传统课文。
教师们教得很熟,社会上广泛流传,选作课文是很自然的。
而且,在当前,这篇课文还很有现实意义。
现在,一方面,有“中国的脊梁”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丧失自信力的人也时时可见。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怎样保持民族自信力,是摆在每一个人面前的严峻问题。
从“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说,这个单元课文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编者的意图是,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力求让学生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这个要求。
一般来说,引导学生区分观点与事实、数据、图表,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作出判断,大概不太困难。
困难在于,区分观点与道理,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作出判断,因为作为论据的道理有时不易分辨出来。
即使分辨出来了,再判断道理与观点之间联系也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这方面要另作指导。
至于“过程和方法”这个维度,主要是激发学生阅读议论文的兴趣,把握阅读议论文的方法,养成阅读议论文的习惯。
二
这个单元的课文有立论文,也有驳论文。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谈读书》是立论,《不求甚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驳论。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首先提出了“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在分析这个观点时,又表达了如下看法: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容易止步不前;不满足于一个答案,就不会放弃探求,而是寻找第二种答案,“有赖于创造性思维”。
这就自然引出“创造性思维”。
在论述创造性思维时,又表述了“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的主张。
在论述“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的问题时,引述了心理学专家的结论。
在论述“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时,表达了“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的见解,这一系列新颖的观点,都给人以启发。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著名科学家对于学习自然科学的经验之谈。
开篇针对中国学生提出论题: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主体部分先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从而指出现代学术的基础。
然后讲道理、摆事实,说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再从科学进展的历史、实验的过程和中国学生的弱点几方面论证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即具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结尾部分再次强调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表达了对中国年轻一代的期望。
《谈读书》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
首先,论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一开头提出三种不同的读书目的,重点分析读书和才干的关系,而后依次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进而归结读书的目的。
第二,论述读书的方法。
指出对好书、一般的书、粗糙的书应采取不同的读书方法。
分析了读书、讨论、作文的不同作用,提倡人们多读书、多讨论和多作文。
第三,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先以“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来弥补”作比并举例论证,再联系读书作具体论述,最后归纳结论。
《不求甚解》是一篇驳论文。
文章从“不求甚解”否定之否定入题。
接着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
最后进一步强调不能只求记住一些字句和“甚解”,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
引用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例子、诸葛亮的例子、宋儒陆象山的话,说明应该怎样读书。
结论是:“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批驳的是一种悲观论调。
鲁迅从两个方面批驳对方论点。
一方面,揭露“一部分人”,他们对民族悲观失望,“自信力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这是直接驳斥。
另一方面,用历史和当今的事实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这是间接批驳。
最后,文章从立场观点上作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
三
在整套课标教材中,这是惟一的一个议论文单元。
能否达到课标上关于议论文阅读与写作的要求,这个单元的教学是个关键。
在教学中,希望注意下列几点。
第一,认真阅读课文。
对于文学作品,强调整体感悟,进入艺术境界,多多品味与鉴赏,这自然是不错的。
但对议论文,要多用理性思维、抽象思维。
就是说,在阅读中,要搞清文章
内容,区分观点与材料,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发挥独立思考能力,作出自己的判断。
阅读议论文,分段、归纳段意、归纳中心思想,似乎不算多余。
第二,阅读议论文,需要介绍一点议论文知识。
例如论点、论据、论证,立论、驳论等,但不需多,点到为止。
目的是帮助学生阅读。
如果多了,加重了学生负担,就不好了。
这些议论文常识,最好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来。
不要采取教师灌输给学生的做法。
第三,要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知识积累去阅读议论文。
这个单元议论文的内容,与学生生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对学生并不是完全陌生的。
学生阅读这些议论文,能与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则能取得更好效果。
也更便于学生独立思考,对课文内容作出自己的判断。
第四,注意读写结合。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能促进写。
写也可以带动读。
读了立论文、驳论文,不妨让学生也写一写立论文、驳论文。
当然,写的议论文要比读的议论文简单得多,但有些规律性的东西是相通的。
第五,学习议论文,只读过五篇,是远远不够的。
应指导学生在课外多多阅读议论文,包括杂文、随笔、小品等说理性文章。
虽说枯燥一些,没有文学作品能引人入胜,但逻辑的威力同样是令人折服的。
四
关于综合性学习“好读书,读好书”。
这次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各地可以选用其中一部分内容。
学习名人读书经验,举办关于读书问题的讨论,调查中学生读书情况等,应该是活动重点。
至于活动步骤、评估等,与其他综合性学习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