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解读中国富裕群体-2011
麦肯锡消费者调查 4种趋势改变中国消费格局 管理资料
麦肯锡消费者调查 4种趋势改变中国消费格局管理资料:麦肯锡时间: xx年10月13日9月16日,全球咨询公司麦肯锡在上海了最新的消费者调查,并发现日渐富有的中国消费者正变得越来越自信,这对消费产品的营销和零售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陈有钢表示:“我们见证了日渐成熟和精明的消费群体的崛起,调查还说明,在华运作的企业应根据消费者的独特偏好,调整其市场营销的重要性。
”麦肯锡消费者行为进行的第三次年度调查显示,四种趋势正在重塑着中国消费市场格局,即消费者行为的地区差异日益重要、富裕的消费者对高端产品的偏好加强、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的下降,以及与消费者建立联系的新途径。
地区差异日趋重要现时,中国许多企业依然按照城市级别来细分客户,他们假设着全国各地富裕的一线城市居民,有相似的消费态度和行为,尽管这一趋势在分析以收入为根底的消费者行为,例如购置高端产品的意愿时依然有效。
但最新调查显示,消费者态度和行为的地区特点,正变得比城市级别差异重要得多。
例如,中国西南地区的消费者在购置某一产品前,对其口碑的依赖度 (42%) 要远远高于国内平均水平的37%。
而漂亮的外观设计对西南地区的用户来说,是他们购置的最重要因素,占被访者的32%,国内平均水平却仅为18%。
过去,企业一直可以按照各城市的相对地位来划分市场,即依靠“城市分级”体系。
但随着中国财富向各地区的扩散和城市化的持续进展( 到2030 年,中国中心城市的总人口将到达或超过10 亿人),在确定最正确市场战略时,地区特点已变得比城市级别差异更为重要。
在麦肯锡研究的八大主要购置因素中,有六项地区差异比城市等级差异显得更为重要,如影响力的因素以及有关新产品接受度的因素等。
在考察花钱购置高端品牌意愿等收入驱动因素时,城市等级依然十分重要。
因此,企业需要重新考虑战略选择,重新评估地域扩张、资源配置所采用的标准,投资开发满足不同顾客需求的新产品,完善营销信息传递方式和优化营销组合。
麦肯锡-下一个十年的中国中产阶级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参考第4号(总179号)2014年5月8日麦肯锡:下一个十年的中国中产阶级——他们的面貌及其制约因素内容摘要:2014年3月22-24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年会”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
为了更好地倾听国际组织、跨国企业对中国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本届论坛邀请了与会公司结合自己的专长和论坛的主题撰写专题报告。
本期研究参考是麦肯锡咨询公司为论坛提供的报告。
中产阶级的成长正在潜移默化地推动着中国的经济变革与社会转型。
在这份报告中,麦肯锡将探讨中产阶级如何成为中国可持续增长的经济驱动力。
同时也慎重指出,如果不着力打造中国年轻一代的能力,使之符合未来中产阶级的要求的话,这一幕也许并不会真的发生。
关键词:中产阶级;驱动力;制约因素下一个十年的中国中产阶级——他们的面貌及其制约因素麦肯锡咨询公司中产阶级的成长正在潜移默化地推动着中国的经济变革与社会转型。
在这份报告中,我们将探讨中产阶级如何成为中国可持续增长的经济驱动力。
同时也慎重指出,如果不着力打造中国年轻一代的能力,使之符合未来中产阶级的要求的话,这一幕也许并不会真的发生。
一、中国中产阶级的潜力就在2000年,中产阶级仅占中国城市家庭的4%1;到2012年,这一比例已飙升至68%。
今天,城市人口占到中国总人口的52%;到2022年,还将涌现1.7亿城市新居民,届时城市化比例可能攀升至63%。
到2022年,中产阶级的数量将达到6.3亿,为城市家庭的76%和总人口的45%。
中国正在快速成长为中产阶级国家。
这股浪潮的核心是城市化,以及伴随而来的居民收入的水涨船高。
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主力军来自技能型白领,他们代表着更高的生产力,也赚取更高的薪水。
这既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硬”效益,也反映在教育和医疗保健条件改善的“软”效益。
中国城市基础设施的迅猛发展众所周知,但政府对有利于释放中产阶级经济潜能的软性推动力的投资或许不太为人所知。
麦肯锡+中国富裕阶层消费研究报告
8
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2008年最后一个季度进 行,内容包括:
· 对四个城市(北京、上海、沈 阳及石狮)的富裕消费者进行 两小时的家庭访问以及两小时 的陪同购物,以了解他们的生 活形态、态度及需求,为后续 的定量调研提供方向和思路
3.依据消费需求细分 中国富裕消费者十分 重要
中国富裕消费者不仅有别于外国 富裕消费者以及中国那些较不富 裕的消费者,即使他们内部也在 消费态度和行为上有所不同。依 据消费需求,我们对中国富裕消 费者群体进行了细分。我们的细 分不仅明确而有可操作性,还具 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报告对相关 内容也有阐述。.
3 本调研是麦肯锡“解读中国”(Insights China by McKinsey)“中国消费者年度调研”系列的补充。中 国消费者年度调研始于2005年,对不同收入阶层、年龄、城市和地区的6000名消费者进行了调 研,对中国消费者的态度和行为进行了深入分析。2009年的调研正在进行中,该调研覆盖了中 国58个城市中的15000名消费者。
的水平。此外,我们发现四分 之三的“新增”富裕消费者将来 自目前的一级城市之外的地方。 (图2)。
图 贰
⭹㏎㤙䈓⤝㩰⭥䁾鼻
2015㛋䐱⺛⭥䊄㼜Ⳳ䎀ㅌ䊻㚥㾊⧨㬱㈴䓂ᷠ
䊄コ㵆᷍➺㶓黃
1.6 0.5 (31%) 0.5 (34%) 0.6 (35%)
2008
0.7 䄜*⧨㬱
0.9 ⱟ⧨㬱
䄜⧨㬱 ⱟ⧨㬱 㡅㰝⧨㬱
商家必须以最快的方式适应中国 富裕消费者增加的速度。现在的 富裕消费者中大约有一半是在过 去的四年内开始获得财富,而且 将在未来五至六年内成为富裕消 费者的那些人中的大部分现在还 并不富裕。当市场中呈现出这样 的爆炸式增长时,消费习惯也正
解密中国富裕消费群体
解密中国富裕消费群体
益普索
【期刊名称】《市场研究》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 中国富裕消费者的数量在快速增长,有观点称:到2015年,中国将拥有全球第四大的富裕消费群体.这使他们成为所有奢侈品和高档品牌(包含汽车、房产、腕表等,以下统称为奢侈品)的目标群体,而这些高档品牌的生产商或经销商也纷纷针对这个群体制订自己的目标,想在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奢侈品市场更好地进行推广.
【总页数】4页(P16-19)
【作者】益普索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解读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思考中国这只驶向“共同富裕”的热气球 [J], 唐雯彬
2.共同富裕当今中国“中心课题”——共同富裕:总设计师的设计主题 [J], 李抒望
3.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 [J], 孙大伟
4.共同富裕与中国梦: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评《中国共产党对实现共同富裕的探索与制度设计创新研究》 [J], 李民
5.在共同富裕的实践中体现中国特色的民富道路——评《中国民富论——关于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研究》 [J], 郑贵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麦肯锡2011年度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
2011年度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消费新力量十年之后,中国的个人消费总额将翻一番,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
在通货膨胀和扩大内需的现实背景下,中国人当下的消费信心和消费模式有哪些特点?中国市场下一轮增长源泉究竟在哪里?企业又该如何抢得制胜先机?日前,麦肯锡发布了《2011年度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消费新力量》,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而详尽的解答。
中国正步入一个崭新的消费社会。
十年之后,中国的个人消费总额将翻一番,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
然而,中国的个人消费支出水平比欧美各国低了很多。
中国政府已经有所反应。
在“十二五”规划中,扩大内需成为政府的首要任务。
这对广大的消费品企业无疑是利好消息。
从2005年起,麦肯锡每年开展一次大型中国消费者调查。
我们访谈了60多个城市的近5万名消费者,其收入、年龄、地区、所属城市集群和城市层级都不相同。
他们代表了中国80%的GDP、90%的可支配收入以及50%的总人口。
与往年的报告一样,麦肯锡发布的《2011年度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是对中国城镇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深入研究和总结。
该报告重点阐述了三个方面的调研结果。
首先是中国消费者当下的消费信心和消费模式。
其次是消费市场的未来增长点以及不同品类和区域的增长差异。
再次是消费需求的变化以及其影响因素。
针对消费品企业,报告也提出了六大建议。
主要调查结果如下:∙尽管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中国消费者对未来收入仍然信心十足;∙消费取舍行为大幅减少;∙初次购买对消费增长的重要性减弱;∙中国消费者接受陌生产品的速度很快,这是新兴品类消费增长的源泉;∙品牌高依赖度和低忠诚度并存;∙互联网尚未成为消费者获取产品信息的重要来源;∙社交媒体发布信息的可信度有了大幅跃升;∙情感因素日益影响着中国人,尤其是富裕人群对品牌的选择。
一路高涨的消费信心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中国人的消费信心和消费模式是怎样的?首先,我们发现消费者对未来收入预期比去年更乐观。
中国0.2%的人口掌握了70%的财富,而美国则是5%的人口掌握60%的财富。
全球财富缩水时中国富人猛增,也许源于中国经济的骄人表现。去年,中国百万富翁一举跃居全球第三位,可观的涨幅,也印证了许多国外媒体所说的“中国人已越来越富了”。波士顿咨询集团全球财富调查报告称,未来五年,中国的百万富翁年增长率将达到18%,这些富翁主要分布在金融、房地产、IT、商业服务、制造业、能源等领域。
从这个角度分析,中国百万富翁猛增未必是好事,因为财富分配的不平等或不公正,已经或正在在加剧中国社会的两极分化。富豪过去曾被大多数中国人所厌恶,而今天他们却成了香饽饽,被许多人称道或追求。殊不知,在当今中国社会,“仇富”的种子正在不断滋生或漫延。你想想,当1.5亿人中国人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见到百万富翁猛增的时候,他们会高兴得起来吗?
因此,中国贫富差距的客观存在,两极分化的严重性,是每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人都不能无动于衷的。不敢或不愿正视这一问题,无异于掩耳盗铃。作为各级政府官员,如果不能面对问题,也就谈不上解决问题。而一个憧憬与追求和谐社会、共同富裕的国家,若不能在解决贫富差距上有效作为,则和谐的愿景将更多停留在话位居世界第一。确切地说,官商结合、权钱交易的趋势就会愈加明显,社会天平进一步倾斜,致使中国今天的贫富差距之大已成世界之最。如果一个国家财富的大部分被极少数人所占有,那么消费率低得离谱也就成为必然。当前中国的的贫富悬殊,既表现为收入和财产差别的拉大,也表现为分配环节的不公,所以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到公平与正义的社会问题。
如果1.5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下,况且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薪资水平停滞不前并且新增的工作机会都是低级别的职位,那就没办法让中国的消费水平回到健康的正轨上来。除此之外,经济不平等有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处于贫困状态的家庭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要筹钱支付房租或是贷款,要增加储蓄供孩子上大学,要应对疾病和突发状况,还要因收入低面对每天的不少焦虑。
中国财富市场富裕人群细分趋势分析
中国财富市场富裕人群细分趋势分析中国财富市场保持强劲发展势头-2008年,全球总财富减少了11.7%,但中国总财富仅减少了2.3%,达到3.41万亿美元。
在亚太地区(不包括日本),中国财富市场规模最大且发展最为迅速,即使从全球范围来看也应是增长最快的市场。
参考资料:BCG《中国财富管理市场》2003-2008年均复合增长率12.5%-2008年,中国可投资资产1千万人民币以上的高净值人群达30万人,人均持有可投资资产约2900万人民币,共持有可投资资产8.8万亿人民币。
-2009年,预计高净值人群达到32万人,同比增长达到6%;高净值人群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超过9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7%。
参考资料:招商银行&贝恩《200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中国富裕人群规模正在不断扩大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高储蓄率有助于财富市场发展-过去十几年,中国人均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10% -中国国民储蓄率高达51%,在亚太地区国家中处于最高水平-百万美元资产家庭的数量将在2008年到2013年间几乎翻一倍2008-2013年均复合增长率13.6%财富将持续高度集中于富裕人群-2008年中国的百万美元资产家庭占家庭总数不到0.1%,但拥有45.8%的总财富。
-在市场复苏后,这些百万美元资产家庭将重新变得更为富有,财富的集中度又将升高。
46.3%中国富裕人群细分•按财富来源-大型企业主:资产规模在1亿元以上-中型企业主:资产规模在5千万至1亿元之间-小型企业主:资产规模在5千万以下-职业经理人:企业高管、专业人士-专业投资者-其他:全职太太、退休人士、演艺明星或体育明星等参考资料:招商银行&贝恩《200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中国富裕人群的新趋势之一•富裕阶层年轻化–花旗银行:中国内地的富裕人士在所有受访的亚洲国家和地区中是最年轻的,平均年龄仅为36岁。
–麦肯锡:中国富裕消费者与其他国家相应群体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非常年轻。
福布斯调查:75%中国富裕阶层希望子女留学
/福布斯调查:75%中国富裕阶层希望子女留学东方网记者夏阳3月28日报道:今天,《中国大众富裕阶层财富白皮书》发布,福布斯首次聚焦中国的大众富裕阶层。
这份由《福布斯》中文版和宜信财富共同发布的白皮书指出,虽然中国大众富裕阶层的移民倾向并不强烈,但更希望子女去海外留学。
据悉,中国大众富裕阶层是指可投资资产在10万到100万美元之间的富裕人群,这些人群建立了美好的家庭,拥有殷实的家境,简单些说就中产阶级。
对于大众富裕阶层,《中国大众富裕阶层财富白皮书》的制作人史国伟补充道,个人可投资资产包括个人持有的流动性资产,如现金、存款、股票、基金、债券、保险及其他金融性理财产品,以及个人持有的投资性房产等。
据《中国大众富裕阶层财富白皮书》的描述,近两年来大陆地区的大众富裕阶层迅速壮大,2012年这一群体较2011年增加13.7%,已达到约1026万人。
若按近几年个人资产增速推算,这一群体在2013年底有望能达到1202万人。
而该阶层所掌握的私人财富也快速增加,人均可投资资产维持在133万元左右。
白皮书指出,70后在该阶层占比逾3成是中坚人群,男性在总体数量中以10%左右的优势略胜女性,性别差距并不明显。
值得关注的是,与更加富裕的阶层相比,大众富裕阶层的移民倾向并不强烈,超3/4的人没有移民打算,而且即使移民也对海外配置资产有所保留。
尽管该阶层多数人愿意留在国内发展,但是该阶层更愿意让子女接受海外的教育,希望子女留学的达到3/4。
白皮书认为,大众富裕阶层对于扩大自身资产规模的需求非常迫切,数据显示有近九成的人群运用个人资产投资。
他们所青睐的前三类投资品种分别为银行理财产品、房地产及股票。
此外,该报告还分析了北上广三地大众富裕阶层的投资选择差异,“定位于金融中心的上海投资氛围浓厚,且拥有相当数量的金融专业人士,相比北京和广州,他们选择把更大比例的资金投入到股票”。
调研数据显示,投资股票的上海大众富裕阶层超六成,比北京和广州更高。
中国新兴富裕阶层的规模分布及特征
中国新兴富裕阶层的规模分布及特征2008 年,中国的富裕家庭数量达到了160 万,预计到2015 年这个数字将超出400 万。
因而,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和英国的全球富裕家庭数量第四多的国家。
为了帮助商家根据中国富裕消费者的需求制定战略,麦肯锡近期对中国富裕消费者进行了大规模的调研,以了解这一特殊群体消费习惯背后的驱动因素。
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2008 年最后一个季度进行,内容包括: 对四个城市(北京、上海、沈阳及石狮)的富裕消费者进行两小时的家庭访问以及两小时的陪同购物,以了解他们的生活形态、态度及需求,为后续的定量调研提供方向和思路; 与1750 名中国富裕消费者进行35-45 分钟的面对面访谈; 受访者分布在中国各个地理区域的16 个城市,其中包括3 个一级城市、9 个二级城市以及 4 个三级城市。
受访者涵盖了各年龄层、性别、职业及其它重要人口统计指标,采访在不同行业服务中国富裕消费者的品牌经理及营销专家实地访问一、二级城市中的80 家奢侈品专卖店,针对120名消费者进行商店出口拦截调查,以研究比较各门店的绩效、表现,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找出富裕中国消费者对生活形态、财务管理及奢侈品消费等的主题;聚类分析,完成以消费需求为依据的富裕中国消费者的细分。
一、中国富裕阶层的规模 目前,不到1% 的中国城市家庭被定义为“富裕家庭”,这一数字在美国、德国和日本是10%左右。
尽管数字上差距巨大,但是中国与其他国家富裕消费者的储蓄额在本国总储蓄额中占比基本相同。
中国富裕消费者的数量正在快速增加。
即便考虑到当前放缓的经济发展势头,中国富裕家庭的数量在未来的五到七年每年仍将以约16% 的速度增长。
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对这个数字的预测往往与其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一致。
如此推算,到2015 年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和英国的全球富裕家庭数量第四多的国家。
二、中国富裕阶层的区域分布中国富裕消费者大多聚集在中国最大的和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但是这种现象正在发生变化。
中国富裕族群理财调查分析报告
中国富裕族群理财调查分析报告中国网| 时间:2006-11-14 |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说到个人财富管理,原携程网总裁、现任全球最大的VC——红杉资本中国掌门人的沈南鹏(沈南鹏新闻,沈南鹏说吧)可谓中国财富阶层的楷模。
携程网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后,他有目的、有计划地减持其所持携程股份的95%以上,成功地套现了4亿多元资金,形成风险分散的资产组合,避免了个人身家的大起大落。
现年47岁的沈南鹏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创办携程之前,在花旗、雷曼兄弟等国际大投行工作过,曾多次帮助中国企业及政府部门进行财务咨询、融资及海外上市。
但在中国的财富阶层,有沈南鹏这种背景的毕竟是少数。
像沈南鹏这样,能通过股票成功套现来规划个人财富者,在中国富裕阶层中也只占很小的比例,绝大多数的富裕人群,有必要通过科学的投资组合和理财手段进行个人财富管理,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近期中大君融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对深圳、广州、北京、上海等城市可投资资产超过100万元的高净值富裕阶层(HNWI)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富人在个人财富管理方面知识比较欠缺,他们积极投资,但理财方面相对消极。
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我们知道,通过财富水平的区隔,或者其他人口统计的方法,比如职业、性别,可以知道富裕族群是白领百万富翁,抑或是千万身家的女企业主。
但正如麦肯锡一份报告所言,基于人口基本统计特征去区隔高端客户是不足够的,金融机构应该基于他们(她们)的欲望和价值观去细分市场,面向客户的梦想进行营销。
近两年来,我一直致力于从金融消费行为的角度,来寻找了解富裕客户的方法。
我们认为,每一个个人和家庭,并不是需要消费某一个机构推出的某一项金融新产品,而是需要为自己家庭的生活梦想,做出财务安排。
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只不过是实现客户财务管理目标的工具。
鉴于此,我通过构建一个财富水平区隔、欲望和价值区隔及家庭生命周期区隔的多维分析模型,对中国的富裕族群及其理财行为有了清晰的认知——他们是走过了短缺时代和消费时代,正在从投资时代步入财富管理时代的人。
富裕消费者--中国消费群体的新兴力量
富裕消费者--中国消费群体的新兴力量摘要:未来中国富裕消费者中75%将来自于较小城市,这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
为接触到绝大数消费者,企业未来需在500多个城市开展业务。
2012年12月9日,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在北京召开“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专题发布会——基尼系数和失业率”。
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61,城镇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56,农村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60。
1998-2010年我国基尼数变化趋势图按照国际一般标准,0.4以上的基尼系数表示收入差距较大,当基尼系数达到0.6时,则表示收入悬殊。
如上图1995年我国基尼系数已超过0.4,以后每年贫富差超距不断拉大,到2010年超过0.6终于打下贫富悬殊的烙印。
自2002年以来,中国基尼系数的每次发布,都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贫富差距吸引了太多人的目光,既是已成事实,作为企业和商家,就不能简单地用贫富之分来概括社会消费者群体。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贫富差距的拉大,更多企业把目光聚焦在中国的中产阶级和高净值人士身上,而中国成长中的富裕消费者得到的关注则很少。
富裕消费者拥有的财富介于中产阶段和超级富豪之间,他们同样具有庞大的购买力,但消费习惯和态度又截然不同。
2012年BCG和麦肯锡两大世界著名的研究机构,分别发布关于中国富裕消费者的研究报告,可见富裕阶层越来越成为不可忽视的群体。
正在迅速壮大的中国富裕消费者中国富裕消费者是指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至少为20,000美元(合约125,000人民币),年平均收入40,000美元。
以财富为依据对富裕消费者和高净值人士进行区分,高净人士的金融资产超过100万美元,而富裕消费者的财富还未达到这一个水平。
按照中国现在经济发展速度,富裕消费群体壮大速度惊人,到2020年中国富裕群体的消费水平达到主要国家水平。
同时从国内消费结构来看,到2020年富裕阶层的消费超过中国消费总额的三成以上。
中国中产阶层崛起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麦肯锡)
第七章中国中产阶层崛起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 鲍达民环球董事总经理, 麦肯锡公司2当前,中国正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经历着社会和经济的深刻转型。
经济的高速增长,伴随着席卷而来的城市化浪潮,推动着国民收入水平显著提升,一个拥有强大消费力的新兴中产阶层正在崛起。
2012年,中国的中产阶层数量已经超过美国的总人口。
城市的快速膨胀造成多重压力,包括交通拥堵、空气污染以及清洁水和居住面积的长期性短缺。
中国需要治理这些问题以确保可持续增长,回应新兴中产阶层的需求及愿望。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中国中产阶层的崛起将同时对中国和世界的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为美国带来难以限量的商业机遇。
到2022年,中国中产阶层消费的商品和服务将高达3.4万亿美元,相当于中国总GDP的24%。
到了全国总人口的52%;预计到2022年,这一比例或将增至63%。
从目前到2022年,中国将新增1.7亿城市人口,城市人均收入差不多是农村人口的3倍。
城市中产阶层的壮大哺育了大量的高技能劳动力,他们为生产力的提高做出了贡献。
相应地,他们的劳动生产率也因为城市化得到了提升。
城市化既带来了如基础设施大发展等“硬件”益处,也带来了诸多“软件”好处,如教育、医疗、个人金融服务的改善。
对于中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成就,人们有目共睹。
但政府所做的那些能够真正释放日益庞大的中产阶层经济潜力的软性投资,却较少得到重视。
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例,在2005年的时候,只有不到1.5亿的中国摘要中产阶层力量正重塑着中国直至2000年,中国的城市中还只有4%的家庭属于中产阶层1。
截至2012年,这一比例窜升至 68%。
预计到2022年,中国中产阶层数量将增至6.3亿—占城市家庭总量的76%,全国总人口数量的45%。
中国正在快速成为一个中产阶层主导的国家。
工业化及城市化是中国中产阶层快速崛起的关键原因。
其发展和扩张几乎都发生在城市—今后也将如此。
如今的中国,城市人口占1 根据我们的定义,中产阶层的家庭可支配收入 在6万-22.9万元人民币之间。
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
2011年度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消费新力量十年之后,中国的个人消费总额将翻一番,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
在通货膨胀和扩大内需的现实背景下,中国人当下的消费信心和消费模式有哪些特点?中国市场下一轮增长源泉究竟在哪里?企业又该如何抢得制胜先机?日前,麦肯锡发布了《2011年度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消费新力量》,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而详尽的解答。
2011年11月• 安宏宇马思默刘文娟李丽华来源:《麦肯锡季刊》中国正步入一个崭新的消费社会。
十年之后,中国的个人消费总额将翻一番,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
然而,中国的个人消费支出水平比欧美各国低了很多。
中国政府已经有所反应。
在“十二五”规划中,扩大内需成为政府的首要任务。
这对广大的消费品企业无疑是利好消息。
从2005年起,麦肯锡每年开展一次大型中国消费者调查。
我们访谈了60多个城市的近5万名消费者,其收入、年龄、地区、所属城市集群和城市层级都不相同。
他们代表了中国80%的GDP、90%的可支配收入以及50%的总人口。
与往年的报告一样,麦肯锡发布的《2011年度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是对中国城镇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深入研究和总结。
该报告重点阐述了三个方面的调研结果。
首先是中国消费者当下的消费信心和消费模式。
其次是消费市场的未来增长点以及不同品类和区域的增长差异。
再次是消费需求的变化以及其影响因素。
针对消费品企业,报告也提出了六大建议。
主要调查结果如下:•尽管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中国消费者对未来收入仍然信心十足;•消费取舍行为大幅减少;•初次购买对消费增长的重要性减弱;•中国消费者接受陌生产品的速度很快,这是新兴品类消费增长的源泉;•品牌高依赖度和低忠诚度并存;•互联网尚未成为消费者获取产品信息的重要来源;•社交媒体发布信息的可信度有了大幅跃升;•情感因素日益影响着中国人,尤其是富裕人群对品牌的选择。
一路高涨的消费信心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中国人的消费信心和消费模式是怎样的?首先,我们发现消费者对未来收入预期比去年更乐观。
推荐阅读:麦肯锡公司对2011年中国经济的六大预测
四、中国的经济增长将低于预期。削减消费补贴将会导致消费启动缓慢,将无法完全达到2010年地消费水平。由于食品价格上涨,会导致收入群体削减非食品开支和其他自主开支,将使消费不振的问题雪山加霜。
五、中国将加快其“十二五”对外投资计划。在未来五年中,中国政府可能会努力将中国对外国的累计投资提高一倍。该计划将会面临一些国家(可能是在非洲、东欧和拉美)润管理专家
史永翔个人网站
麦肯锡公司对2011年中国经济的六大预测
来源:IT经理世界
一、要控制住食品价格的上涨将需要比预期更长的时间。通货膨胀更多是由结构性而非周期性的因素推动的。而现在整个系统受到极大的压力,价格管控对于更好地平衡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并不会有太大的效果。由于担心因为食品价格的上涨或(和)失业而爆发示威活动,政府将会在全国范围内采取预防性计划,加大对城镇失业人员的救助。
二、中产阶级的破产将会急剧增多。购房者用自己能自由支配的所有现金踊跃地购置多套房产。政府为抑制通胀而提高利率,将引起房价快速下跌,以及房贷还款压力增大,由此引发一波破产浪潮。
三、最低工资将会提高,但生产率的收益将会超过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跨国公司――特别是亚洲的跨国公司――将再次发现,自己将会首先受到合规监管。
六、国家将再次尝试减持其再企业所有权中的股份。如果中国政府再次启动其出售更多国有企业股份的计划,国内的股市价格可能将会下跌(或至少持平)。该计划还将吸收目前支持中国企业IPO的大量流动性,从而降低企业家通过IPO快速套现的能力。此外,一直在中国投资于上市前(pre―IPO)成长型股票的私募股权公司,可能会比计划时间更长久地持有这些投资项目。
中产阶级重塑中国消费市场(麦肯锡)
中产阶级重塑中国消费市场(麦肯锡)中国中产阶级的稳步增长带来了经济变革和消费转型,这一改变仍在继续。
根据我们的估算,到2022年,将有超过75%的中国城市家庭年收入在6万—22.9万元人民币之间——相当于在购买力相同的情况下,收入处于意大利和巴西的平均之间。
这一群体在生活必需品上的花费小于50%,而且其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有别于其他阶层。
上述定义的中产阶级在2000年仅占中国城市家庭的4%,而到2012年,这一数字已增长到了68%。
在未来十年内,推动中国中产阶级家庭收入增长来自三大动力。
首先,政府政策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有可能提高工资水平。
其次,金融市场改革有可能进一步刺激就业增长,从而产生新增收入。
其三,向民营企业开放更多的经济领域可鼓励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成本和增加家庭收入。
假设上述情形得以实现,到2022年,中国城市家庭年收入将至少实现翻番。
上述宏观数字的背后是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变。
自2005年以来,我们一直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方式跟踪分析中国的消费群体,并依据其收入水平﹑年龄阶段﹑地理位置和购物习惯勾勒出中国消费者群谱图。
我们近期的调查发现: 在新兴中产阶级之中,上层中产阶级即将成为今后十年带动消费支出上涨的重要引擎之一。
与此同时,一批更加全球化思维的中国新生代将对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 中产阶级的增长在中国内陆小型城市的增长将快于东部沿海城市 ; 网络消费者的影响也将继续加大。
要更多了解中国的电子商务。
“上层中产” 成为新主流群体中产阶级迅速成为主体消费力量——他们的消费行为更精明和成熟,更愿意为产品品质支付溢价,并且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占比越来越大。
为了方便研究,我们将中产阶级中家庭年收入介于10.6万—22.9万元人民币的群体称为‘上层中产阶级’,这在过去的研究被称为“新主流阶层” 。
2012年,该阶层仅占所有城市家庭的14%,占比远不如“大众中产阶级” (家庭年收入为6万—10.6万元人民币)。
麦肯锡:解读中国的富裕消费群体
麦肯锡:解读中国的富裕消费群体中国富裕家庭的数量很快将会跃居全球第四。
那些希望把握这个消费群体的商家必须了解他们与其他国家的富裕消费者有何不同,他们与中国的其他消费群体有什么区别,以及他们彼此之间又有何差异。
在全球经济危机期间,谈论中国的富裕消费者可能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但是,对于世界各地的许多企业来说,在其他国家低迷惨淡的背景下,中国的富裕消费群体代表了千载难逢的良机。
尽管全球经济低迷不振,但中国富裕家庭的数量仍在不断攀升。
到 2015 年,中国将拥有全球第四大的富裕消费群体。
对这部分群体购买行为背后的原因的深入理解将帮助商家在竞争中获取有利地位。
我们的研究显示,中国富裕群体的消费行为与其他国家的富裕群体,以及中国其他收入水平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存在很大差异。
事实上,奢侈品消费者的人群已经变得相当庞大,足以形成彼此截然不同的细分群体,而每一个细分群体又有各自不同的消费行为和消费需求。
我们的研究工作包括在 16 个城市对 1,750 名中国富裕消费者进行面对面的采访。
中国的富裕消费者是指其家庭年收入超过 36,500 美元的人,该收入水平具有的消费能力与年收入大约 10 万美元的美国家庭相当。
这些中国富裕家庭的平均年收入约为 8 万美元,代表了中国城市中 1 %收入最高的挣钱者。
作为对这种采访的补充,我们的研究人员进行了家庭访问,他们还陪同许多受访者出门购物。
此外,我们还与在中国供职于奢侈品行业的品牌经理和营销专家进行了交谈,访问了奢侈品牌专卖店,并进行了商店出口拦截调查。
为了获得成功,销售奢侈品牌和主流品牌高端产品的营销人员必须了解,是什么原因使这些富裕消费者选择某一个品牌,而不选择另一个品牌。
他们选择品牌的参照标准差异极大:例如,有些中国富裕消费者仍然在追求身份地位的象征,而另一些消费者却并不想炫耀自己的财富。
如果不能很好了解这种差别,企业就有可能浪费大量营销开支,并且错失市场良机。
巨大且越来越大的市场即使在经济低迷时期,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仍在增长的市场之一,根据官方和私人机构的评估,中国 2009 年的 GDP 预计将会增长 6 %~ 8 %。
“解剖”中国超级富豪
“解剖”中国超级富豪作者:李斐然来源:《记者观察》2011年第14期“我想绕开他们不可知的面具,走到成堆的公司报表和精心准备的公开表态的背后去。
”100年前,提到谁是塑造未来的人,人们可能脱口而出洛克菲勒、福特、卡耐基这样的名字。
现在,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若在几十年后再问同样的问题,外国人可能要在回答的时候颇费点力气,磕磕巴巴地念出宗、刘、戴这样的中国姓氏。
英国广播公司近日在报道中称:“我们最好早点适应这个事实。
”这个“遥远的东方国度”正在成为未来之星,人们自然对此充满了好奇中国经济发展之快,全球有目共睹。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曾在去年圣诞节前夕预测,中国将在2019年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不过,这个日子也许要提前了——几周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了一份报告,表明中国将在5年内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这个“遥远的东方国度”正在成为未来之星,人们自然对此充满了好奇。
而这个高速发展的经济体中的富人,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全球公众的视野之中,成为外媒报道的焦点。
根据福布斯全球富人排行榜显示,在全球1200个亿万富翁中,中国和俄国各自贡献了超过100个。
在此之前,只有美国的富人数量能达到这个水平。
于是,围城之外,外国媒体开始用谨慎的眼睛打量中国富人的模样。
显然,他们对中国这个陌生的异质文化体还不甚了解,还有许多想要去了解的领域。
但是,他们对中国富人的解读颇耐人琢磨,值得围城内的人关注。
比如英国广播公司就在最近推出了一组系列报道,聚焦6名中国最富的创业家,以折射他们所生活的中国社会。
这其中包括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有“中国巴菲特”之称的刘益谦,还有上海证大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主席戴志康。
“中国人在跟外国人打交道的时候,总有—套无法揣摩的标准模式。
”节目制片人尼克·卢森说,“我想绕开他们不可知的面具,走到成堆的公司报表和精心准备的公开表态的背后去,看到真实的中国富人的生活状态,听到他们真实的想法,试图理解他们变富的原因。
报告称全球14中产阶层在中国 10年间翻了5倍
报告称全球1/4中产阶层在中国 10年间翻了5倍
来源北京晨报
公告日期 2011-10-11
作者 --
晨报讯(记者孙雨)全球25%的富裕中产人群生活在中国。
昨日,全球最大的保险和资产管理集团安联集团发布了《全球财富报告》(下称《报告》),通过对50个国家的个人家庭财产与债务的动向研究表明,2010年,瑞士凭借瑞士法郎的坚挺走势,仍是最富有的国家,而中国则成为增长最为迅速的国家,中国在10年间人均金融资产增长了5倍,截至去年,中国的富裕中产人数占到了全球的四分之一。
《报告》显示,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家庭跻身于富裕中产阶级之列(人均财富介于6000欧元到36200欧元之间)。
安联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海瑟表示:“现在亚洲(日本除外)有大约2.2亿人口属于富裕中产,其中超过一半住在中国。
这意味着全球四分之一的富裕中产说中文,中国的人均金融资产已达到3293欧元,较上一年增幅高达18.6%,私人财富迅速增长。
”
《报告》显示,瑞士凭借瑞士法郎在过去的一年对美元升值近40%、对欧元升值30%的抢眼表现,以人均207393欧元继续蝉联全球个人财富首位,其次是美国和日本。
《报告》还称,与西欧国家偏爱证券、保险资产不同,中国个人金融资产的银行存款份额依旧高居不下,到2010年年底时,仍占比约75%,证券占比则不足20%,保险等其他资产配置的占比更微不足道,大大高于全球的平均储蓄率25%。
中国新兴中产阶层的价值
第3页 共6页
2010-7-27 17:21
麦肯锡季刊:麦肯锡公司的在线刊物
https:///article_print.aspx...
返回顶端
住房和医疗保健将成为两个增长最快的消费大类。在许多新兴经济体中,随 着收入的增长,消费者在住房上的支出也呈相应比例的下降。但随着中国住房私 有化起步以及政府对住房补贴的减少,消费者会将更多的收入用于购买住房和支 付公用事业费用。到2025年,这两项支出加起来将占到家庭预算的16.6%。此 外,住房自有率的增加必然将推动建筑服务、建筑材料和装修的支出。考虑到医 疗保健对中国家庭的重要性、中国人口的迅速老龄化以及公共医疗保健系统面临 的种种挑战,我们估计,在未来的20年内,城市消费者在医疗健康上的支出将以 每年11%的速度增长。这将为医疗保健供应商、保险公司、医疗设备制造商和制 药公司带来巨大的机遇。
随着收入的增长,中国消费者会将更大比例的家庭预算用于教育(如学费、 家教和教科书),比例将超过发达国家。教育支出背后的驱动力一方面是教育和 高收入之间的正比例关系,另一方面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多样化。
为未来的中产阶层服务
虽然有些公司已经认识并预测到未来消费者储蓄和支出方式的变化,但在服 务中国新崛起的中产阶层时,他们仍然感到力不从心。构成未来中产阶层的消费 者尽管前景乐观,但目前他们相对来说还是较为贫穷,而且分布在中国各种级别 的城市中。他们现在大多还只能说是蓝领工人;在未来的20年却将愈来越多地转 移到服务和知识行业。目前他们的年平均家庭收入仅为17,600元人民币,几乎没 有可随意支配的收入。汇率差异意味着零部件来自海外市场的产品让这批消费者 无法承受。这不仅包括制成品和进口产品,还包括服务,如境外旅游。
第4页 共6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中国的富裕消费群体中国富裕家庭的数量很快将会跃居全球第四。
那些希望把握这个消费群体的商家必须了解他们与其他国家的富裕消费者有何不同,他们与中国的其他消费群体有什么区别,以及他们彼此之间又有何差异。
2009年7月• 安宏宇狄维瑞来源:营销及销售业务在全球经济危机期间,谈论中国的富裕消费者可能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但是,对于世界各地的许多企业来说,在其他国家低迷惨淡的背景下,中国的富裕消费群体代表了千载难逢的良机。
尽管全球经济低迷不振,但中国富裕家庭的数量仍在不断攀升。
到 2015 年,中国将拥有全球第四大的富裕消费群体。
对这部分群体购买行为背后的原因的深入理解将帮助商家在竞争中获取有利地位。
我们的研究显示,中国富裕群体的消费行为与其他国家的富裕群体,以及中国其他收入水平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存在很大差异1。
事实上,奢侈品消费者的人群已经变得相当庞大,足以形成彼此截然不同的细分群体,而每一个细分群体又有各自不同的消费行为和消费需求。
我们的研究工作包括在 16 个城市对 1,750 名中国富裕消费者进行面对面的采访。
中国的富裕消费者是指其家庭年收入超过 36,500 美元的人,该收入水平具有的消费能力与年收入大约 10 万美元的美国家庭相当。
这些中国富裕家庭的平均年收入约为 8 万美元,代表了中国城市中 1 %收入最高的挣钱者。
作为对这种采访的补充,我们的研究人员进行了家庭访问,他们还陪同许多受访者出门购物。
此外,我们还与在中国供职于奢侈品行业的品牌经理和营销专家进行了交谈,访问了奢侈品牌专卖店,并进行了商店出口拦截调查。
为了获得成功,销售奢侈品牌和主流品牌高端产品的营销人员必须了解,是什么原因使这些富裕消费者选择某一个品牌,而不选择另一个品牌。
他们选择品牌的参照标准差异极大:例如,有些中国富裕消费者仍然在追求身份地位的象征,而另一些消费者却并不想炫耀自己的财富。
如果不能很好了解这种差别,企业就有可能浪费大量营销开支,并且错失市场良机。
巨大且越来越大的市场即使在经济低迷时期,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仍在增长的市场之一,根据官方和私人机构的评估,中国 2009 年的 GDP 预计将会增长 6 %~ 8 %。
不过,这次危机已经影响到中国的所有收入阶层,而反映危机影响的数据缺乏说服力,因为形势变化如此之快。
未经考证的证据(尤其是与在中国供职的奢侈品营销人员的讨论)有力地表明,中国富裕群体消费支出的增长虽然有所放缓,但总体消费水平并未下降。
实际上,在 2009 年年初,已经有一些尚不确定的征兆表明,消费增长率很可能又在缓慢上升。
2008 年,中国富裕家庭的数量达到了 160 万户。
预计到 2015 年,这一数字将攀升到超过440 万户,在绝对数量上仅次于美国、日本和英国(根据经过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财产定义)。
即使将当前的经济低迷考虑在内,在未来 5 年~ 7 年中,中国富裕家庭的数量也很可能以大约 16 %的年增长率快速增加2。
与此相比,在发达国家,富裕家庭数量的增长预期在很大程度上与 GDP 的增长保持一致。
以下事实形象地说明,市场营销人员必须行动得多快,才能跟上中国富裕消费者的变化:在今天的中国富裕消费者中,大约有一半人在四年前尚未跨入这一行列;而在 5 ~ 6 年以后的中国富裕消费群体中,有超过一半的人现在还算不上富裕。
当一个市场如此爆炸式地增长时,消费习惯可以很快改变。
例如,仅仅在几年以前,中国消费者还是到国外去购买大部分奢侈消费品。
而如今,他们消费的奢侈品有 60 %都是在中国大陆购买的。
在这样一个快速成长的市场中,各行各业 ( 例如,汽车、房地产、银行服务、消费电子产品,以及其他奢侈消费品和服务 ) 可以做很多工作来培养消费者的品味,消费习惯和忠诚度。
现在购买奢侈品的中国富裕消费者中,有超过一半的人是在过去四年中才开始这种购买行为的,只有少数人能够说出任何品类的三种奢侈品品牌。
正如预计的那样,目前,绝大多数中国富裕家庭都生活在中国东部和中南地区的特大型和最发达的城市之中。
中国的四个最富裕的城市——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的富裕消费者占到全部富裕消费者的大约 30 %;而十大城市的富裕消费者占到所有富裕消费者的大约 50 %。
(与之相比,美国十大城市的富裕消费者仅占其全部富裕人口的大约 25 %。
)不过,这种聚集现象正在发生变化。
我们的研究表明,在未来 5 ~ 7 年中,中国富裕消费者数量的增长有 3/4 将出现在规模最大的几个大都会以外的地区(图表 1 )。
事实上,富裕消费者数量的增长很大一部分将出现在一些规模较小的二级城市中,其比例与规模较大的二级城市不相上下。
甚至在级别更低的三级城市中,富裕群体也将扩大。
由于许多这种“新富”都是企业家,以及其他一些与其居住地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士,因此,我们预计,他们很少会随着收入增加而迁移到特大城市中去。
返回顶端这种变化必然会迫使在中国的市场营销人员变革营销方法,目前,这些营销人员仍把目光紧盯着上海和北京,而这些城市的市场竞争已经如火如荼。
那些希望抓住中国富裕家庭数量不断增加带来的全部商机的企业,千万不能像它们现在常常做的那样,忽视中国的中小城市。
例如,奢侈品行业一些最大的名牌在北京有几个零售门店,但在有些地方(像成都和温州)却没有销售门店,尽管成都的富裕消费者比底特律还多,温州的富裕消费者与亚特兰大不相上下,而在美国的这两个城市,奢侈品商店星罗棋布。
中国的富裕消费群体并不相同如何最好地将中国的富裕消费者作为营销目标?如果他们决定买一只手表或一个皮制手袋,他们是想要货真价实的高端品牌,还是满足于能以假乱真的仿制品?当他们要买一辆轿车时,他们更喜欢一个年轻的、星光耀眼的名流代言人还是较年长、成熟的代言人呢?他们更有可能购买一部精心定位为奢侈品牌的手机吗?那些试图从中国的富裕消费者那里获取利润的市场营销人员需要在脑海中斟酌权衡这些问题。
对于那些在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销售奢侈品品牌的企业来说,关键问题在于,弄清楚中国的富裕消费者与其他国家的富人有什么区别;对于那些已经能迎合中国的主流消费者、并试图将其品牌延伸到高端市场的企业来说,主要问题是,必须了解中国的富裕消费者与国内其他收入群体有何不同之处。
我们的研究显示,这些差异比比皆是。
对于任何以中国富裕消费者为销售目标群体的品牌来说,这些差异都将非常关键。
与世界各国富人的差异中国的富裕消费者不同于外国富裕消费者最明显的因素之一就是比较年轻:他们大约80 %都在 45 岁以下,与之相比,美国富裕消费者中这一年龄段的比例为 30 %,而日本则为19 %。
由于他们是奢侈品消费市场的新手,而且刚致富不久,因此,对奢侈品品牌知之甚少。
此外,与其他国家的富裕消费者相比,中国的富裕消费者在购买任何特定奢侈品时,更重视其功能性价值(如质量、材料、设计或工艺)。
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在购买奢侈品时,比较看重其情感价值——例如,用于表示其拥有者的品位。
与之相比,中国的富裕消费者在购买奢侈品时,对此不太在意。
这些差异对于市场营销具有很清楚的含义。
例如,兰蔻( Lancôme )品牌在中国推销其抗皮肤老化的系列护肤品时,为了吸引较年轻消费者的注意,强调了尽早采取行动,防止皮肤老化现象的重要性。
这种方法大幅提升了针对较年轻消费者的销售量,帮助兰蔻成为在中国最大的奢侈化妆品和护肤品牌。
奢侈白兰地品牌路易十三( Louis XIII )的制造商通过更换广告,来解决其品牌知名度低的问题,它用比较简洁的广告(通常只聚焦于酒瓶和包装)替换了以奢华形象(如钢琴、骏马和游艇)为特色的传统广告。
其他一些品牌承认中国消费者通过强调产品质量来鉴赏其功能性价值的特点。
例如,当意大利时尚品牌杰尼亚( Ermenegildo Zegna )在中国的门店开张时,演示了其领带的制作过程,以强调该品牌的精湛工艺。
但是,为了适应中国市场而彻底改变一个品牌的全球定位也具有风险。
当瑞士手表制造商浪琴( Longines )公司于上世纪 80 年代第一次进入中国时,曾推出一条专门设计的、更激进的产品线,旨在吸引中国的富人消费者。
但这条产品线遭到了失败。
该公司的中国市场营销副总裁 Li Li 后来解释说,当中国消费者发现,在其他国家买到的浪琴产品与在中国买到的完全不同时,他们感到十分怀疑。
1994 年,该公司将其在中国的品牌形象重新定义为一种经典、高雅的品牌,与其全球定位保持一致。
如今,中国是该品牌的最大市场。
与其他中国消费者的差异我们的研究还显示,中国的富裕消费者与本国的其他消费者有很大的不同。
当我们把富裕消费者与主流消费者进行比较时,他们在消费态度和消费行为上的差别尤其明显:例如,52 %的富裕消费者表示,他们信任外国品牌,而如此表示的主流消费者仅为 11 %。
富裕消费者还更愿意尝试新技术,更愿意借贷消费,而且在保持工作与生活平衡方面更有可能难以满意。
与所有中国消费者一样,富裕群体也花大量时间看电视: 77 %的富裕消费者有此爱好——在列举的所有活动中,看电视的比例最高。
此外,富裕消费者们花在浏览互联网上的时间要比其他收入水平群体的成员长得多。
在休闲行为上的这些差别也很重要,它可以帮助市场营销人员正确设计媒体广告组合,对这些消费者施加影响。
与其他消费者相比,富裕消费者还会花更多时间进行户外活动、参加体育运动、到健身房健身,以及外出喝酒吃饭。
事实上,富裕消费群体的家庭收入有 17 %花在外出就餐上(主流消费者为 7 %),有 10 %花在休闲娱乐上(主流消费者为 3 %)。
这种行为方式不仅确认,电视仍然是影响富裕消费者的重要媒介,而且表明,互联网广告、博客以及其他在线渠道对富裕消费者的影响力可能比对其他消费者更大。
企业还应该记住,富裕消费者要花费大量时间走出家门,外出活动。
例如,某些高档威士忌品牌会在富人们经常光顾的酒吧和俱乐部举办营销活动,而更多的品牌也可以利用这种机会。
赞助各种类型的体育活动,而不仅仅关注传统上富裕消费者经常参加的体育运动(如高尔夫球),也可以帮助企业对富裕消费者施加影响。
例如,手表制造商欧米茄( Omega )就一直是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的赛事之一——上海国际田径黄金大奖赛的主要赞助商。
找准富裕消费者细分群体中国的富裕消费者不仅与世界各国的富人消费者以及中国的其他消费者存在差异,而且他们相互之间也有所不同:随着这一具有吸引力的消费者群体的增长(并将继续增长),在他们之间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区别。
为了充分利用这些细分群体的增长,营销人员就必须深入了解它们。
在将中国的富裕消费群体分为具有不同消费态度(比如说,倾向于借贷消费、追求时尚,或明显地炫耀财富)的细分群体时,比较容易获得的人口统计信息(如年龄、性别和收入)基本上没有太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