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化荒漠地区景观格局特征研究_以内蒙古鄂托克旗为例
《2024年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群落特征研究》范文
《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群落特征研究》篇一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群落的特征,包括其物种组成、空间分布、生态结构以及环境适应性等方面。
通过对该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本文揭示了荒漠草原群落的独特性及其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
一、引言阴山北麓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过渡带,其荒漠草原群落具有独特的生态特征。
该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敏感的响应。
因此,对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群落特征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也为生态保护和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一)研究区域本研究选定了阴山北麓的特定区域作为研究对象,该区域具有典型的荒漠草原生态特征。
(二)研究方法1. 实地调查:通过野外考察和样方设置,收集荒漠草原的物种信息、空间分布和环境数据。
2. 数据分析:利用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结构分析等。
三、物种组成与空间分布(一)物种组成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群落物种丰富,主要包括各种耐旱、耐寒的草本植物和少量灌木。
其中,优势种为一些具有较强生命力和适应性的植物种类。
(二)空间分布群落内各物种的空间分布受到地形、气候、土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异质性。
优势种在群落中分布较为均匀,而其他物种则因适应能力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分布格局。
四、生态结构与特征(一)生态结构荒漠草原群落的生态结构较为简单,主要由草本层和灌木层组成。
草本层物种丰富,形成了群落的基础;灌木层则起到支撑和稳定群落的作用。
(二)特征分析群落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较高的生态位分化程度,各物种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相互关系。
此外,群落对环境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来维持生态平衡。
五、环境适应性分析(一)水分利用策略阴山北麓荒漠草原植物主要通过根系深扎和叶片形态等策略来适应干旱环境。
深根系能够更好地利用土壤深层的水分,而叶片形态的适应性变化则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
《2024年内蒙古荒漠草原不同围封年限围栏内外植被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差异》范文
《内蒙古荒漠草原不同围封年限围栏内外植被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差异》篇一一、引言内蒙古荒漠草原是我国典型的草原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草原退化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系统,实施围栏封育措施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手段。
然而,不同围封年限的围栏内外植被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是否存在差异,如何影响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稳定,仍需进一步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内蒙古荒漠草原不同围封年限围栏内外植被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以期为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1. 研究区域本研究选取了内蒙古荒漠草原区作为研究区域,该区域具有典型的草原生态系统,且围栏封育措施实施多年,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
2. 研究方法(1)样地设置与采样在研究区域内设置不同围封年限的围栏,包括5年、10年、15年和未封育的对照样地。
在每个样地内设置多个样方,分别采集围栏内外植被样本和土壤样本。
(2)指标测定对采集的植被样本进行种类、数量、高度等指标的测定,对土壤样本进行理化性质的测定,包括土壤水分、有机质、全氮、全磷等指标。
(3)数据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不同围封年限围栏内外植被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等。
三、结果与分析1. 植被特征差异(1)种类组成随着围封年限的增加,围栏内植被种类逐渐丰富。
其中,5年围栏内主要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10年和15年围栏内则出现了较多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
对照样地中植被种类相对较少,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
(2)密度和高度围栏内植被密度和高度均高于围栏外。
随着围封年限的增加,围栏内植被密度和高度也逐渐增加。
其中,15年围栏内的植被密度和高度最高。
2. 土壤理化性质差异(1)土壤水分围栏内土壤水分含量高于围栏外。
随着围封年限的增加,围栏内土壤水分含量逐渐增加。
这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2)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随着围封年限的增加,围栏内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也逐渐增加。
草原化荒漠地区景观格局特征研究——以内蒙古鄂托克旗为例
第 2 卷 第 3期 9
20 0 6年 7月
内 蒙 古 林 业 调 查 设 计
I n r M o g i Fo e ty I v s i a in a d De i n n e n ol r s r n e t t n sg a g o
旱生 灌木 、 灌 木 为主 , : 半 如 小针 茅 、 羊草 、 沙蒿 、 叶 狭
锦 鸡儿 、 红砂 、 白刺 、 猫头刺 、 杠柳等 。 木及半灌木在 灌
植 物群落 占有相 当的 比重 。 该旗 西北部 沿黄河的 台地
施 了天然 林保 护 和 退 耕 还林 等 生 态建 设 工 程 , 态 生
内蒙 古鄂 托 克 旗 总 土 地 面 积 为 1 9 1 6k , 98 . 1m
地 理 坐 标 为 东 经 1 64 1 85 北 纬 3 。8~ 0 。3~ 0 。4、 8l
T 卫 星遥 感 数 据 , 建 立 解 译 标 志 基 础 上 , 用 M 在 利 Arve 软 件在 计 算机 上 按沙 漠 化 和土地 利用类 型 ci w
的不 同 目视解 译 划 分 图 班 , 对 调查 因子进 行初 步 并
4 。 。鄂托克 旗属 额尔 多斯 高原 的组 成部 分 , O儿 西北 部 为丘 陵地形 , 中部 大部 分为缓 慢 起伏 的波 状 高原 , 东南 部为 连绵起 伏 的毛 乌素沙 地 。按 地貌 特征 可分 为四大 类 : 山地 、 粱地 、 地 、 地 。全旗 大 部分 地 区 沙 滩 的海 拔 高度在 l 0  ̄2 0 m 之 间 。 10 0 0 鄂 托 克旗 属 于 温 带大 陆 性 气候 , 主 要 特征 是 其
上, 经分 析 , 究得 到 的成 果 。 研 2 自然 概况
两种草原类型(荒漠草原、典型草原)群落特征的比较
两种草原类型(荒漠草原、典型草原)群落特征的比较摘要:对内蒙古西部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实习,在荒漠草原,典型草原进行实地考察采样,采集植被生物量,测量植被的密度及盖度,比较两种草原的不同,分析两种不同草原的成员类型。
关键词:荒漠草原典型草原植被类型盖度密度在2013年7月初,我们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西苏旗及锡林郭勒盟一带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实习,对这些不同地带的植被类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西苏旗进行了荒漠草原的采样和调查,在锡林郭勒地区进行了典型草原的采样和调查,在我自治区西部,阴山山脉隔断了内蒙古地区,西部地区风沙大,降水少,草原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过渡明显,利于调查取证。
下面将对此次实习进行分析和总结。
1.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的总体特征荒漠草原是带干旱气候条件下,旱生、丛生小禾草和小半灌木占优势的植被类型。
荒漠草原是草原类型中最旱化的草原类型,我们在朱日和镇对小针茅草原进行采样处理,这里的建群种是小针茅,是一种旱生丛生小禾草。
荒漠草原常混生大量旱生小半灌木,并在群落中形成稳定的优势层片,荒漠草原属于自然带的一种,主要是受自然环境影响形成的。
地理位置处于大陆内部,年降水量≤200毫米。
气候干燥,少雨,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
其次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不合理的放牧和开垦以及开采矿物,直接导致草原荒漠化的进程。
荒漠草原主要分布于亚洲大陆内部,如内蒙古西苏旗一带,也就是我们实习所在之处。
在荒漠草原以荒漠为主,生长的植物主要是一些耐旱,叶小而少而且根深的植物。
原因是叶小而少可以减少蒸发,根深可以充分吸取地下水分。
典型草原是温带寒冷、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多年生、旱生丛生禾草和杂类草占优势的植被类型。
我们实习之中对典型草原的不同类型进行了多次采样研究,例如在锡林郭勒地区对不同退化程度的典型草原进行了详细的样本抽查。
典型草原建群种由典型旱生植物组成,以丛生禾草为主,伴有中旱生杂类草及根茎苔草,有时还混生旱生灌木或小半灌木。
《2024年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群落特征研究》范文
《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群落特征研究》篇一摘要:本文以阴山北麓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与数据收集,详细研究了该地区的群落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结构特点、空间分布以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通过这些研究,以期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引言阴山北麓地区位于我国北方,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
该地区以荒漠草原为主要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群落结构。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影响,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因此,对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群落特征进行研究,对于了解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本研究区域主要位于阴山北麓的几个典型地区,包括内蒙古、宁夏等省份。
通过实地调查、样方采集、遥感监测等方法,收集了该地区的环境数据和生物数据。
利用生态学原理和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三、群落物种组成与结构特点(一)物种组成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的物种组成丰富,主要包括草本植物、灌木、小型哺乳动物、鸟类等。
其中,草本植物是该地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耐旱、耐寒、耐盐碱等特点。
(二)结构特点该地区的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包括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等。
各层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形成了稳定的生态系统。
此外,该地区的群落还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不同物种之间通过竞争、共生等关系维持着生态平衡。
四、空间分布特征(一)水平分布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的植被在水平方向上呈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由于气候、土壤等环境因素的差异,不同植物在不同地段上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此外,人类活动也对植被的分布产生了影响。
(二)垂直分布在垂直方向上,随着海拔的升高,植被类型和群落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
高山地区的植被以亚高山草甸为主,而低山和丘陵地带的植被则以荒漠草原为主。
五、群落与环境的关系(一)气候因素气候因素是影响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群落的重要因素。
温度、降水、风速等气候条件对植被的生长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鄂尔多斯草地荒漠化过程与植被特征的变化
鄂尔多斯草地荒漠化过程与植被特征的变化程晓莉;安树青;李国旗;陈兴龙;王云静;李瑾【期刊名称】《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1(37)2【摘要】就鄂尔多斯草地荒漠化过程与植被特征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鄂尔多斯草地荒漠化过程中 ,植物群落退化的趋势为本氏针茅群落→本氏针茅 +油蒿群落→油蒿群落→沙地以及油蒿群落→油蒿 +牛心朴子群落→牛心朴子群落→沙地 .退化阶段植被区系组成的变化表现为物种数和密度先降后升的过程 ,本氏针茅群落→油蒿群落→牛心朴子群落密度的变化幅度为51.98→ 31.12→ 6 2 .76 (ind .(tus.) /m2 ) ,种数为15→ 12→ 17种 ;生活型谱变化不明显 ,说明植被的退化主要是群落中优势种的衰退造成的 ;生物量的变化幅度较大 ,为2 18.1→74 8.72→ 155.6 (g/m2 ) ;植物水分生态类型表现为中旱生植物逐渐减少。
【总页数】8页(P232-239)【关键词】区系组成;生活型谱;生物量;水分生态类型;鄂尔多斯草地;荒漠化;植物群落退化【作者】程晓莉;安树青;李国旗;陈兴龙;王云静;李瑾【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941.73;Q948.15【相关文献】1.共和盆地沙质荒漠化过程植被群落特征变化 [J], 魏婷婷;吴波2.鄂尔多斯草地退化过程中植被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的异质性 [J], 程晓莉;安树青;钦佩;刘世荣3.草地沙化过程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变化特征 [J], 赵丽娅;李锋瑞;王先之4.鄂尔多斯草地荒漠化过程与植被生物量变迁的关系 [J], 程晓莉;安树青;陈兴龙;李国旗;刘世荣5.黄土高原草地植被恢复与土壤抗冲性形成过程──Ⅰ.草地植被恢复生物量特征[J], 刘国彬;梁一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蒙古草原荒漠化府际治理研究》范文
《内蒙古草原荒漠化府际治理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草原作为我国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
然而,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内蒙古草原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给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因此,府际治理在解决内蒙古草原荒漠化问题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内蒙古草原荒漠化的现状、原因及府际治理的必要性,分析府际治理的实践与成效,并就未来府际治理提出建议和展望。
二、内蒙古草原荒漠化的现状及原因1. 现状内蒙古草原荒漠化主要表现为草原植被退化、土地沙化、水资源减少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给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 原因(1)自然因素:气候变化、降水减少、干旱等自然因素是导致内蒙古草原荒漠化的重要原因。
(2)人为因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利用土地等人为因素也是导致内蒙古草原荒漠化的重要原因。
三、府际治理的必要性针对内蒙古草原荒漠化问题,府际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府际治理是指政府间在政策制定、执行、监督等方面的协调与配合,通过政府间的合作与互动,共同解决区域性问题。
在解决内蒙古草原荒漠化问题中,府际治理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跨区域性:内蒙古草原荒漠化问题具有跨区域性,需要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2. 综合性:府际治理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制定综合性的政策措施。
3. 长期性:府际治理需要长期坚持,不断调整和完善政策措施,以应对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四、府际治理的实践与成效1. 实践(1)政策制定: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关于草原生态保护和恢复的政策措施,如草原生态补偿制度、草原禁牧休牧制度等。
(2)部门协作:政府各部门之间加强了协作与配合,形成了生态环保、农业、林业、水利等多部门参与的府际治理机制。
(3)跨区域合作:不同地区之间加强了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
鄂托克旗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
鄂托克旗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鄂托克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西部,东临乌审旗,南接鄂托克前旗,西与乌海、宁夏、阿拉善盟交界,北与杭锦旗毗邻,是鄂尔多斯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坐标为东经106º 41´~108º 54´,北纬38º 18´~40º 11´之间。
全旗东西宽188公里,南北长209公里,土地总面积20367.18 平方公里。
旗人民政府所在地乌兰镇位于旗境中部偏东南,距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所在地东胜区237公里。
(一)地形地貌鄂托克旗以波状高原为主,呈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800米。
阿尔巴斯山主峰乌仁都喜(桌子山)海拔2149.6米。
西北部边缘向黄河倾斜,呈条状分布于沿黄河一带的蒙西镇和棋盘井镇北部地区,形成了黄河冲积平原,最低海拔标高1055.5米。
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100~1600米之间,西部、北部除桌子山一带为中低山丘陵地形外,其余大部分地区为缓慢起伏的波状高原和一部分比较平缓的桌状高平台。
主要分布在棋盘井镇及以东大部分地区、蒙西镇东南部、阿尔巴斯苏木和木凯淖尔镇大部。
东部、南部为连绵起伏的毛乌素沙地,多为剥蚀洼地和沙丘堆积地形。
主要分布在木凯淖尔镇南部、苏米图苏木和乌兰镇。
由高度、大小不一,密集程度不同的新月型沙丘和沙山组成。
海拔一般在1200 —1350米之间。
沙丘间有常年积水的小湖泊,局部地区有盐渍化现象。
该地区地下水埋藏较浅,潜水比较丰富。
(二)气象鄂托克旗地处中温带温暖型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气候总的特征是:冬季漫长而寒泠,夏季短促而炎热,寒暑变化大,风多雨少,气候干燥,蒸发强烈,日照时数长,昼夜温差大。
鄂托克旗1980~2005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22.0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2359.1毫米,是降水量的8倍以上。
4~9月份作物生长季降雨量241.8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88.95%。
降水量地域差异明显。
《内蒙古荒漠草原不同围封年限围栏内外植被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差异》范文
《内蒙古荒漠草原不同围封年限围栏内外植被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差异》篇一一、引言内蒙古荒漠草原是我国典型的草原生态系统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和自然价值。
围栏作为生态修复与保护的一种常见措施,对保护荒漠草原具有显著的成效。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围封年限的围栏内外植被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对比分析,以期揭示围栏封育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为荒漠草原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1. 研究区域本研究选取了内蒙古荒漠草原典型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了多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的围封年限的围栏。
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植被调查与土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包括对不同围封年限的围栏内外植被种类、盖度、高度等特征的调查和测量,以及土壤样品采集与理化性质的分析。
三、不同围封年限围栏内外植被特征分析1. 植被种类与盖度随着围封年限的增加,围栏内植被种类逐渐增多,盖度也有所增加。
与围栏外相比,围栏内的植被盖度明显更高,主要由于人为干扰减少,植被得以恢复。
2. 植被高度与生长状况围栏内植被高度明显高于围栏外,且随着围封年限的增加,植被生长更加茂盛。
此外,在群落结构方面,围栏内呈现出更高的稳定性与均匀度。
四、不同围封年限围栏内外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分析1. 土壤水分与有机质含量随着围封年限的增加,围栏内土壤水分和有机质含量有所提高。
这主要是由于人为干扰减少,植被恢复使得土壤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2. 土壤pH值与盐分含量在长期的人为干扰下,荒漠草原的土壤pH值偏高且盐分含量较高。
而通过实施围栏封育,这些土壤性质得到了改善。
其中,随着围封年限的增加,土壤pH值有所降低,盐分含量也有所减少。
五、结论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围封年限的围栏内外植被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发现实施围栏封育对于保护和恢复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效果。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植被恢复:通过实施围栏封育,减少了人为干扰,使得植被得以恢复和重建。
鄂托克旗现状分析报告
鄂托克旗现状分析报告一、引言鄂托克旗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县级行政区,位于中国北方的内蒙古大草原上,是草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报告旨在对鄂托克旗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以便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现况。
二、经济现状鄂托克旗的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导,是内蒙古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
全旗畜牧业品种繁多,主要以牛、羊、马为主。
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农业发展相对较弱,农田面积有限。
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鄂托克旗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的重要支柱。
除畜牧业外,鄂托克旗还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
近年来,旗内煤炭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成为县级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煤炭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的物流和服务业的发展,对就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社会发展鄂托克旗的社会发展相对落后。
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水平整体较低。
医疗设施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健康保障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旗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滞后,交通网络欠发达。
尤其是远离县城以及边远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限制了这些地区的发展和对外交流。
旅游业是鄂托克旗新兴的产业之一。
作为北方草原的一部分,鄂托克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民族文化。
如能加大对旅游业的投资和开发,鄂托克旗将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一个有潜力的旅游目的地。
四、环境状况鄂托克旗位于草原地区,拥有大片的草原和自然资源。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愈发突出。
大规模的牧业养殖和工业开发对土地、水源和大气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同时,过度放牧也导致了草原退化和土地沙漠化的问题,给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威胁。
因此,鄂托克旗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未来发展展望鄂托克旗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但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未来的发展中,鄂托克旗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加大对畜牧业的支持和发展:鄂托克旗应进一步改善畜牧业的基础设施,提高养殖业的科学管理水平,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提高产品附加值。
西鄂尔多斯荒漠化动态分析
社会恶 果 , 在极 为严重 的情况 下 , 至 会造 成大量 生 甚
态难 民 。
为支撑 , 通过对 2 O世纪 8 a 0 代末 的 T M影像 、05 20 年的 T M影像 进行解译 , 鄂旗近 3a 土地荒漠 对 0来 化现状和时空演变规律进行了系统 的分析。
随着 全球 生 态 环 境 的 日益 恶 化 , 地荒 漠 化 已 土 经作 为一个 全球 性 问题 得 到 了学 术 界 的广 泛关 注 。 荒漠 化 的主要影 响是 土地 生 产力 的下 降和 随之 而来
的农牧 业减 产 , 相应 带 来 巨大 的经 济 损失 和一 系 列
移他 乡 。 因此 , 强 荒漠 化 动 态 监测 具 有 其 极端 重 加
Jn .o 8 ue2 0
造林 与造 沙
文章 编号 : 0 1 6—69 (0 8 0 0 93 2 0 )3—03 0 0 3— 4
西 鄂 尔 多 斯荒 漠 化 动态 分析
王芙莉
( 头市 昆区环保 分局 , 包 内蒙古 包头 04 3 ) 10 0
摘 要 : 0 以2 世纪 8 年代末和20 年两期 T 0 05 M影像作信息源, 对西鄂尔多斯鄂托克旗( 以下简称鄂旗) 内的 境
关键词 : 西鄂尔多斯; 荒漠化 ;M影像 T 中图分 类号 : 8 3 X 3 文献 标识 码 : B
Dy a c An l ss o s ri c t n i e tOr o n mi ay i fDe e t a i n W s d s i f o
W ANG u 一1 F i
维普资讯
第 3 卷第 3期 1
20 0 8年 6月
内蒙古荒漠草原景观格局动态研究——以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为例
21 0 0年 3月
内 蒙
古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V0. No 1 1 3l .
Ju a o In r o r l f n e Mo g ̄ Agiutrl n noa r l a Unv ri c u iest y
Ma . O1 r2 0
内蒙古荒 漠草原 景 观格 局动 态研 究
ta :a a l a d,a t ca r h t tr a d c p swie ig r sl n a d c p n t e c nr r ,s r b f r s ln s a e c a g h t rbel n ri i ac i c u a l s a e wa d n n ,ga sa d l n s a o h o t y h u o e t a d c p h n e i f l e l n e a
f efsdce e e nrae r e , vr 0d 1n n e ad n sae scm t c ag ,adcp am na o f o t r era r n;ce , vr r e 0 p i adw tn s adcps l ae h e l sa erg ettno r it h s a s i s i n as l l a i n n f i
(. C lg cl yadE v om n lInr noaA r u ua U i m ̄ H ho 0 0 1 ,hn ; 1 oe e o g n ni n et , e g l gi l rl n e i. u ht 10 9 C ia l E o r a n Mo i ct v 2 C lg oe r , nr no gi lrl n e h uht0 0 1 , hn ; . o eefF r t lI e gl A r u ua U w n yH ho,109 C i l o sy n Mo i a ct a 3 Dp r et W t Rsucso P s rl r . uht 10 9 C i ) . eat n o a r e refr at a Ae H h o 0 0 1 ,hn m f e o o s a a
《2024年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群落特征研究》范文
《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群落特征研究》篇一摘要:本文以阴山北麓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样地观测、数据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了该区域的群落特征。
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意义,随后详细描述了研究方法与数据采集过程,最后分析了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生产力和土壤特性等,旨在为荒漠草原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意义阴山北麓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地理位置特殊,生态环境脆弱。
荒漠草原作为该地区的主要生态系统,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平衡、防止沙漠化扩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荒漠草原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群落结构发生变化。
因此,对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群落特征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该区域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为荒漠草原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采集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样地观测、数据分析等方法,对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的群落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1. 实地调查:对研究区域进行实地踏查,了解当地的气候、地形、植被等情况。
2. 样地观测:设置样地,对样地内的植物种类、数量、分布等进行观测和记录。
3. 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出群落特征的相关结论。
三、群落结构特征1. 物种组成: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的物种组成较为丰富,主要包括草本植物、灌木、小半灌木等。
其中,优势种为旱生植物,如沙棘、沙柳等。
2. 群落分布:群落分布受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和生态梯度。
不同地域的群落结构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呈现出以草本植物为主,灌木和小半灌木为辅的特点。
3. 空间格局:群落在空间上呈现出斑块状分布,各斑块之间的物种组成和数量存在差异。
这种空间格局与地形、土壤、水分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四、物种多样性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的物种多样性较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植物种类丰富:包括多种草本植物、灌木、小半灌木等。
《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治理研究》范文
《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治理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然而,该地区长期面临着严重的荒漠化问题,这不仅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也对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对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治理进行研究,对于推动该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现状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问题主要表现在土地沙漠化、草场退化、水土流失等方面。
其中,沙漠化是该地区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沙漠化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同时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
此外,荒漠化还导致了气候变化异常,加剧了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频发。
三、荒漠化治理的必要性荒漠化治理对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治理荒漠化可以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为当地农业、畜牧业等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其次,荒漠化治理有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通过荒漠化治理,还可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四、荒漠化治理措施针对内蒙古自治区的荒漠化问题,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植树造林:通过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防止土地沙漠化。
同时,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2. 草地改良:对退化的草地进行改良,提高草地产草量,增加土壤肥力。
同时,合理利用草地资源,防止过度放牧。
3. 水土保持:通过修建水利工程、植树种草等措施,保持水土资源,防止水土流失。
4. 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荒漠化治理的投入力度,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荒漠化治理。
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5. 科技创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对荒漠化进行监测和评估,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研发推广适合内蒙古地区的植被恢复技术、土壤改良技术等。
五、结论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通过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包括植树造林、草地改良、水土保持、政策支持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工作,可以有效减缓荒漠化的进程,改善生态环境。
《2024年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群落特征研究》范文
《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群落特征研究》篇一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的群落特征,通过实地考察、数据收集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分析该地区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特征、生态分布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内容。
研究结果表明,阴山北麓荒漠草原具有独特的群落结构与特征,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引言阴山北麓位于我国内陆干旱半干旱区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
该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干旱,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
荒漠草原作为该地区的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其群落特征的研究对于理解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对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的群落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2.1 研究区域本研究选取阴山北麓为研究区域,该区域具有典型的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2.2 研究方法(1)实地考察:通过实地踏查,了解阴山北麓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以及植被分布等情况。
(2)数据收集:收集该地区的气候、土壤、植被等方面的数据,为后续的群落特征分析提供基础。
(3)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该地区的历史生态变化和生物多样性情况。
(4)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探讨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特征、生态分布等。
三、群落特征分析3.1 物种组成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的物种组成丰富,主要包括草本植物、灌木、小型哺乳动物、鸟类等。
其中,草本植物是该群落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3.2 结构特征该地区的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包括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等。
不同层次之间的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态位和生存策略,形成了独特的群落结构。
3.3 生态分布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的生态分布受到地形、气候、土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干旱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下,该地区的植被呈现出明显的适应性分布特征,不同物种在不同生境中形成了独特的生态位。
《2024年内蒙古荒漠草原小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研究》范文
《内蒙古荒漠草原小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其荒漠草原地区的水文生态过程研究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内蒙古荒漠草原小流域的生态水文过程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其内在规律,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一)研究区域概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内蒙古荒漠草原小流域作为研究对象,该区域具有典型的荒漠草原气候特征,生态环境脆弱。
(二)研究方法采用野外实地考察、遥感监测、水文模型模拟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对小流域的生态水文过程进行系统研究。
三、生态水文过程分析(一)水循环过程在荒漠草原小流域中,水循环过程包括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渗流等多个环节。
降水是水循环的起点,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流等方式,将水分输送到流域的各个角落。
(二)植被与水文过程的相互作用植被通过其根系和地表覆盖物影响水文过程。
一方面,植被可以减缓地表径流速度,增加地下渗流;另一方面,植被的蒸腾作用也有助于调节区域气候。
(三)土壤水文特性土壤是水文过程的重要媒介。
土壤的质地、结构、含水量等特性对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流有着重要影响。
在荒漠草原地区,土壤的保水能力较弱,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土壤的保水性能。
四、小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措施(一)生态修复技术针对荒漠草原小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采取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生态修复技术,提高区域的生态稳定性。
(二)水资源管理措施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合理调配水资源,确保生态用水和生产用水的需求。
同时,采取措施减少水资源浪费和污染。
(三)政策与法律保障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加强对荒漠草原小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五、结论通过对内蒙古荒漠草原小流域的生态水文过程进行研究,揭示了该区域的生态水文规律和特点。
研究表明,植被与水文过程的相互作用、土壤水文特性等因素对小流域的生态水文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2024年内蒙古荒漠草原小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研究》范文
《内蒙古荒漠草原小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研究》篇一摘要:本文以内蒙古荒漠草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观测和数据分析,对小流域的生态水文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然后详细描述了研究方法、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并得出了重要的研究结论。
本研究旨在为荒漠草原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内蒙古地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荒漠草原作为该地区的重要生态类型,其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荒漠草原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和水资源短缺问题。
因此,对内蒙古荒漠草原小流域生态水文过程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和生态保护需求,为制定合理的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采集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观测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荒漠草原小流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调查,包括地形地貌、气候特征、植被类型等方面的信息。
其次,我们设立了观测点,对小流域的降雨、蒸发、径流等水文过程进行了连续观测。
此外,我们还收集了相关的气象数据、土壤数据和植被数据等,为后续的数据分析提供了基础。
三、数据分析与结果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重要结论:1. 小流域的径流过程受到降雨、蒸发、植被覆盖度和土壤类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降雨是径流的主要来源,蒸发则对径流产生抑制作用。
植被覆盖度的提高可以增加土壤保水能力,减少径流的产生。
2. 土壤类型对小流域的水文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沙土地区的水分渗透能力强,径流产生量较小;而粘土地区的水分渗透能力较弱,径流产生量较大。
3. 小流域的生态水文过程与植被类型密切相关。
不同植被类型的生态功能和水文效应存在差异,如灌木林可以减缓径流速度,增加水分下渗量;而草地则可以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水分蒸发。
4. 通过综合分析,我们建立了小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的数学模型,为预测和评估荒漠草原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提供了有力工具。
《2024年内蒙古荒漠草原小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研究》范文
《内蒙古荒漠草原小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荒漠草原地区生态环境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内蒙古作为我国重要的荒漠草原区,其生态水文过程的研究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内蒙古某荒漠草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生态水文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概况本研究选取内蒙古某荒漠草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该区域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量低,蒸发量大,植被以草原化荒漠为主。
小流域内地质地貌特征复杂,包括沙漠、戈壁、草原等多种地貌类型。
受气候、地形、植被等因素的影响,该区域的生态水文过程具有独特性。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野外实地调查、遥感监测、水文观测等方法,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小流域内的生态水文过程进行综合研究。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野外实地调查:对小流域内的地形、地貌、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区域生态环境现状。
2. 遥感监测: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小流域的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等信息,分析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
3. 水文观测:在小流域内设置水文观测点,观测降雨、蒸发、径流等水文要素,分析小流域的生态水文过程。
4. GIS技术应用:利用GIS技术对野外实地调查和遥感监测获取的数据进行空间分析,揭示小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的时空变化规律。
四、研究结果1. 生态过程分析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遥感监测,发现小流域内的植被覆盖度较低,土地利用以草地和沙漠为主。
受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植被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差异。
同时,小流域内的土壤类型多样,土壤水分含量较低,保水能力较差。
2. 水文过程分析小流域的水文过程受到降雨、蒸发、植被、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降雨是小流域内水分的主要来源,而蒸发则使水分大量丧失。
植被通过截留降雨、调节地表径流等方式对水文过程产生影响。
地形则通过影响降雨的分布和地表径流的流向等因素对水文过程产生影响。
《2024年内蒙古荒漠草原小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研究》范文
《内蒙古荒漠草原小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荒漠草原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小流域作为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水文过程的研究对于理解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本文以内蒙古荒漠草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其生态水文过程,以期为荒漠草原生态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一)研究区域概况本文选择内蒙古地区典型荒漠草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该区域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植被状况等基本情况详实。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野外实地调查、遥感监测、水文观测、模型模拟等多种方法,对小流域的生态水文过程进行综合研究。
三、小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分析(一)降水与径流过程降水是荒漠草原小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的重要驱动力。
通过观测和模拟,发现小流域的径流过程受到地形、植被、土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独特的径流模式。
(二)土壤水循环与地下水补给荒漠草原土壤水循环过程复杂,涉及降雨入渗、蒸发蒸腾、土壤水分运移等多个环节。
同时,土壤水循环与地下水补给密切相关,对于维持小流域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三)植被与水文的相互作用植被作为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流域的生态水文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植被通过截留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土壤渗透等方式,对小流域的水文过程产生积极作用。
同时,水文过程也影响植被的生长和分布。
四、结果与讨论(一)研究结果通过对内蒙古荒漠草原小流域的生态水文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小流域的生态水文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
同时,小流域的生态水文过程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不同季节和年份的生态水文过程存在差异。
(二)讨论与展望本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荒漠草原小流域的生态水文过程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关注小流域的生态修复与保护措施,通过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措施,改善小流域的生态水文过程,促进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可持续发展。
内蒙古杭锦旗荒漠草原近20年景观动态的研究
内蒙古杭锦旗荒漠草原近20年景观动态的研究李洁;刘桂香;李景平;马治华【期刊名称】《中国草地学报》【年(卷),期】2007(29)5【摘要】以内蒙古杭锦旗为例,研究了该地区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荒漠草原景观的动态.结果表明;杭锦旗近20年来明沙或盐碱斑景观的面积有较大增加,且有逐渐相连的趋势;居民地和耕地的面积增加,水域面积减少;两个时期的景观破碎度具有极显著的差异;大部分景观类型的景观破碎度和异质性增加;沙鞭草地景观的面积大幅下降,更耐旱的中间锦鸡儿草地景观的面积增加.在景观类型的转化过程中,荒漠草原景观类型转化为明沙或盐碱斑景观的面积最大.【总页数】7页(P72-78)【作者】李洁;刘桂香;李景平;马治华【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27.2【相关文献】1.基于GIS的内蒙古杭锦旗农村土地利用调查研究 [J], 刘凤丹2.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绩效评估研究r——以内蒙古杭锦旗为例 [J], 伊热鼓;姜文来3.生态政策作用下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关系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为例 [J], Guo Xiuli;Zhou Lihua;Chen Yong;Zhao Minmin4.内蒙古杭锦旗杨柴生物量估算模型研究 [J], 沈浩; 常金宝; 郭玉东5.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物群落优势种群分布格局研究——以内蒙古四子王旗荒漠草原为例 [J], 徐连秀;蒙荣;慕宗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1 数据源及其处理 采用地面调查与遥感相结合的方法 获取数据
源, 划分图班统计各类型面积, 求得各景观单元特征 值。该方法首先应经过几何校正和增强 处理后的 T M 卫星遥感数据, 在建立解译标志基础上, 利用 Ar cview 软件在计算机上按沙漠化和土地利用类型 的不同目视解译划分图班, 并对调查因子进行初步 解译, 然后到现地核实图班界限和调查各项因子, 获 取沙漠化和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分布及其他方面 的信息。然后, 用 GIS 求算图班面积、数量并编制荒 漠化和沙漠化土地分布图。 3. 2 景观分类
经分析、统计, 得出本区各景观类型面积、图斑 等数据, 见表 1:
分析, 研究上述数字及影象资料可得出本区域 自体景观特征: ¹ 区域沙地景观占总面积 46% , 另有 近 20% 的草地表面覆沙, 形成以沙地景观为主体的 景观格局; º 河流、湖泊湿地较为发达, 尤其以沙地
中湖伯湿地居多, 这也体现出区域沙地为主体的景
¹ 景观斑块较大, 结构粗粒化, 草原荒漠和沙地 荒漠占主体优势, 形成景观中的基质。农田和水域呈 斑块状镶嵌其中, 形成景观中的缀块。河流、公路穿 越其中, 形成景观中廊道; º 沿水源景观格局迥然有 别。沿河流、滩地等水源较丰富地区植被盖度较高, 尤其人工景观农地、工矿居民用地集中分布在这一 地区, 形成明显的缀块; » 受大气候降水的作用, 区 域从东南到西北植被呈现草本到灌木的逐渐变化, 景观结构也逐渐粗粒化。 4. 2 景观格局自体特征
关键词: 荒漠; 景观格局; 研究; 鄂托克旗 中图分类号: X171. 1 文献标识码: B
1 前言
景观格局指的是景观的空间分布, 包括景观组 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景观格局 研究是景观生态学的研究重点, 它能揭示区域生态 系统的特点及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的作用。 因此, 对于生态现状及生态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成的结果。
表 1 鄂托克旗景观类型面积及指数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景观类型
面积 百分比 斑块数 斑块密度
多样性指数
(h m2)
%
( 个) 个/百 h m2
合 计 1998161 100 11858 0. 59
林
地 75268
低 覆 盖 草 地 455182
高 覆 盖 草 地 301681 固定半固定沙 833715
流 动 沙 地 87055
鄂托克旗土壤资源丰富, 土壤分布有三个地带 性土壤, 即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非地带性土壤有 风沙土、草甸土、盐土和沼泽土。
主要植被类型以沙地植被、旱生多年生禾本科、 旱生灌木、半灌木为主, 如: 小针茅、羊草、沙蒿、狭叶 锦鸡儿、红砂、白刺、猫头刺、杠柳等。灌木及半灌木在 植物群落占有相当的比重。该旗西北部沿黄河的台地 上及一些河床地区还生长着四合木、沙冬青、霸王、蒙 古扁桃。在中部的硬梁地区还分布有半日花等珍稀濒 危植物种。该旗共有植物71 科, 252 属, 460 种。
0. 23 0. 29 0. 24 0. 34 0. 08 0. 17 0. 08 0. 19 0. 05
5 结论与建议
鄂托克旗作为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的组成部分, 也作为草原到荒漠的过渡带显示出了景观共性, 同 时, 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影响也表现出自身的景观特 点。总体归结为以下几点: ¹ 整个区域景观基质主体 为沙质荒漠景观, 其中沙地景观面积占近一半, 沙地 景观也是区域中景观多样性最丰富的类型; º 人类 活动对景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表现在农地、工矿居 民用地景观斑块密度大, 分布广泛; » 沙地以外的景 观植被盖度明显低于沙地, 多样性贫乏, 显示出此区 域生态的脆弱性。
第 29 卷第 3 期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v ol. 29. No . 3 2006 年 7 月 July . 2006
文章编号: 1006- 6993( 2006) 03- 0076- 02
鄂托克旗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其主要特征是 无霜期短, 昼夜温差大, 干燥少雨, 蒸发量大于降水
量, 风大沙多,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150~352. 4mm 。 旗境内黄河流经 38. 5km, 此外还有都斯图河 、赤老 图河等十多条河流。旗内地下水资源较丰富, 可开采 储量为 18985. 8 万 m3。
文章将本区景 观类型划分为1 林地、低覆盖 草 地、高覆盖草地、沙地、农地、水域沼泽地、裸地、工矿 居民用地等 8 种类型。
4 景观格局特征
4. 1 景观格局整体特征 鄂托克旗植 被地带上处于 草原与荒漠的过 渡
区, 其中, 草原荒漠植被占据主体地位, 因而景观格 局具有草原荒漠的共性, 主要表现在:
草原化荒漠地区景观格局特征研究
—— 以内蒙古鄂托克旗为例
冯娟丽, 崔红, 刘利清
(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监 测规划院, 呼和浩特 010020)
摘 要: 文章通过对鄂托克旗 T M 影像数据研究, 分析, 并结合地面实际调查, 给出了区域景观各类型的面积、斑
块数, 总结出了区域景观的共性和个性, 为本地生态建设评价和措施制定提供了依据。
2 自然概况
内蒙古鄂托克旗总土地 面积为 19981. 61km 2, 地理坐标为东经 106°43′~108°54′、北纬 38°18′~40° 11′。鄂托克旗属额尔多斯高原的组成部分, 西北部 为丘陵地形, 中部大部分为缓慢起伏的波状高原, 东 南部为连绵起伏的毛乌素沙地。按地貌特征可分为 四大类: 山地、梁地、沙地、滩地。全旗大部分地区的 海拔高度在 1100~2000m 之间。
内蒙古鄂托克旗位于内蒙古西部, 地处草原与 荒漠的过渡区, 毛乌素沙地分布在旗内的东南部, 境 内沙地、荒漠、草原、湿地等生态类型多样, 区位十分 重要。该旗基本是一个以牧业为主的旗县, 近几年实 施了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 生态 环境有了明显的改观。
2004 年笔者参与了该旗荒漠化和沙化监测, 该 调查采用遥感和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积累 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文章就是在上述调查的基础 上, 经分析, 研究得到的成果。
观类型特点; » 工矿居民用地景观类型面积较小, 占
0. 2% , 但斑块密度大, 分布广泛, 增加了区域景观类 型的复杂性。反映出区域人类活动广泛而规模较小;
¼农地景观的斑块密度最大, 反映出人类活动对景
观的影响极为显著; ½ 景观类型中以固定、半固定沙
地多样性指数最高, 其间林地、草地、农地、水域均有 分布, 反映出沙地地形、水分、土壤分布的多样性造
建议: 加大以保护为主的生态建设, 重点实施湿 地保护和退耕还林草工程。
参考文献:
[ 1] 邬建国. 景观生态学[ M ]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 2] 角媛梅, 肖笃宁, 马明国等. 河西走廊典型绿洲景观格局比较研究[ J] . 干旱区研究, 2003, 20( 2) . [ 3] 程国栋, 肖笃宁, 王根绪. 论干旱区景观生态特征与景观生态建设[ J] . 地球科学进展, 1999, 14( 1) .
收稿日期: 2006- 02- 28 作者简介: 冯娟丽( 1963- ) , 女, 通 辽市人, 工程师。
第 3 期 冯娟丽等: 草原化荒漠 地区景观格局特征研究 · 7 7·
景观分类目前在景观生态学中尚未形成一个统 一的分类原则和方法。考虑到本区是生态脆弱区, 也 是生态建设重点区, 因此, 景观分类总的原则是要有 利于反映生态系统特征, 并指导生态建设。本区地处 干旱和半干旱区, 景观受地貌、气候、植被和人类活 动等多种影响而形成。大气降水影响土壤, 决定植被 类型; 风吹蚀着地表, 对地形、土壤影响极大; 地貌对 降水、风起到再分配的作用。上述因子相互作用, 形 成直接体现景观因子的地貌、植被和土壤。景观分类 就主要依据上述三类因子。
农
地 18055
水 域 湖 泊 地 16795
裸
地 228242
工矿居民用地 4654
3. 8 22. 8 15. 1 41. 7 4. 4 0. 9 0. 8 11. 4 0. 2
1243 1789 1298 6088 251 711 187 892
97
1. 65 0. 39 0. 43 0. 73 0. 29 3. 92 1. 11 0. 39 2. 06